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

合集下载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1]2篇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1]2篇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第一篇: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导言: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是一个国家中保护和促进不同民族和少数民族权益的重要工具。

本文将探讨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的概念和作用,以及不同国家在实践中所采取的具体措施。

一、民族理论的概念及作用民族理论是研究和解释民族问题的学科体系。

它以民族学为基础,通过对多个层面的民族现象进行综合研究,以期理解民族与族群形成、发展和变迁的规律,进而为实践提供指导和支持。

民族理论的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理论支持:民族理论为对民族问题的研究提供了基本框架和理论范式,可以帮助研究者明确研究对象和方法,提供理论支持和思路。

2. 社会认同:民族理论有助于人们理解自己所属的民族群体的历史、文化和特点,促进民族认同和团结,凝聚民族共识。

3. 解决矛盾:民族理论能够揭示民族问题背后的本质和原因,为解决民族矛盾和冲突提供理论指导,有助于促进民族和谐与稳定。

4. 促进发展:民族理论可以为民族群体的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发展提供借鉴和指导,有助于促进民族全面发展。

二、民族政策的概念及分类民族政策是国家对于不同民族和少数民族的权益保护和促进发展所采取的政策措施。

根据不同的目标和内容,民族政策可以分为多种类型。

1. 平等保护政策:即保护不同民族和少数民族在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平等权益,维护民族平等的基本原则。

2. 多元融合政策:即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融合和共生发展,建设多民族共和国。

3. 文化保护政策:即保护和传承不同民族的语言、宗教、文化和传统习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维护民族文化多样性。

4. 经济扶持政策:即通过经济手段,促进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缩小不同地区、民族之间的发展差距。

5. 教育培养政策:即通过教育和培训措施,提高少数民族群体的教育水平和综合素质,促进民族群体的全面发展。

三、不同国家的民族政策实践不同国家对于民族问题的处理和民族政策的制定存在差异,以下是一些国家在民族政策实践中的具体措施:1.中国:中国采取了多种民族政策,如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行各民族平等、促进少数民族发展等。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知识要点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知识要点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知识要点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民族:民族是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

一般来说,民族在历史渊源、生产方式、语言、文化、风俗惯以及心理认同等方面具有共同的特征。

有的民族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宗教起着重要共同语言:是指组成一个民族的人们在生产、生活中,彼此交流思想感情、交往联系所使用的语言,它是稳定的、表露于外的最明显的特征,是民族统一性和继承性的最重要的反映之一。

共同文化:主要是指组成一个民族的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具有自己形式和特点的文化,即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共同风俗惯:主要是指组成一个民族的人们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方面广泛流行的风尚、俗、惯例,是在普遍流行的价值观念支配下,在生产生活领域的实践活动中长期传承的行为心理和行为方式。

共同心理认同:主要是指组成一个民族的人们的相同的心理特质。

包括民族成员对民族整体的认同心理和民族成员之间的认同心理中原:发源于中原地域、以黄河和长江为摇篮的古老民族,是中国文明时代的重要开创者。

公元前21世纪,XXX的儿子XXX突破由各部落首领选举共主的制度,建立了中国第一个王朝,史称夏朝。

由部落联盟向民族过渡的过程也已基本完成。

在夏朝的基础上,商人、XXX相继建立了本族统洽的王朝:夏、商、XXX、商、周三族到西周时已有了共同的族称,共同的地域观念,共同的祖先观念,共同的经济文化糊口模式,已具有同一民族共同体的基本属性。

经春秋战国的民族大迁徙与大溶合,已由多元的原始族群发展成为一个稳定的中原民族共同体。

民族区域自治:“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和基本政策,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国实际情况相结合的产物。

”自治机关:是指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

自治机关的“两重性”:是指自治机关既是国家的一级地方政府,又是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自治机关。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试题及答案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试题及答案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试题及答案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是研究民族关系、民族发展以及国家如何通过政策手段处理民族问题的重要学科。

它不仅涉及到历史、文化、社会等多个领域,还与国家的统一、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紧密相关。

以下是关于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的一些试题及答案,供学习者参考。

一、单项选择题1. 民族理论的核心内容是研究()A. 民族的起源和发展B. 民族与国家的关系C. 民族意识的形成D. 民族政策的制定与实施答案:B2. 在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依据是()A. 民族平等原则B. 民族自决原则C. 民族融合原则D. 民族自治原则答案:A3. 下列哪项不属于民族政策的范畴?()A. 语言使用政策B. 文化保护政策C. 宗教信仰自由政策D. 经济优惠政策答案:D二、多项选择题1. 民族政策的主要目标包括()A. 保障民族平等B. 促进民族团结C. 实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D. 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答案:ABCD2.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的研究内容涉及()A. 民族的起源和演变B. 民族与国家的关系C. 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D. 民族政策的法律基础答案:ABCD三、简答题1. 简述民族平等原则在民族政策中的重要性。

民族平等原则是民族政策的基石,它要求国家在法律面前对所有民族一视同仁,保障各民族的合法权益。

这一原则有助于消除民族歧视,促进民族之间的相互尊重和理解,是维护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的关键。

2. 阐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特点。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特有的政治制度,其特点包括:(1)在民族聚居地区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2)自治机关由当地各民族人民选举产生,保障了民族的参与和管理本民族事务的权利;(3)自治机关在国家法律范围内,可以制定适合本地区特点的法规和政策;(4)旨在促进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实现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

四、论述题1. 论述如何通过民族政策促进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

为了促进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民族政策应当采取以下措施:首先,制定和实施针对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规划,考虑到当地的自然资源、文化特色和发展潜力;其次,提供财政支持和税收优惠,鼓励投资和创业,以创造就业机会和增加居民收入;再次,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交通、通讯和公共服务,提高民族地区的对外联系和开放程度;最后,注重教育和人才培养,提高当地居民的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为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绪论一、中国民族概况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汉族人口有11.3亿多人,约占全国总人口数的91.59%;其余55个民族共1亿多人,约占全国总人口数的8.41%。

在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在1千万以上的有:壮族和满族2个民族;人口在千万以下、百万以上的有:蒙古、回、藏、维吾尔、苗、彝、布依、朝鲜、侗、瑶、白、土家、哈尼、哈萨克、傣、黎等16个民族;人口在百万以下,十万以上的有:傈僳、佤、畲、拉祜、水、东乡、纳西、景颇、柯尔克孜、土、达斡尔、仫佬、羌、仡佬、撒拉、毛南、锡伯等17个民族;人口在十万人以下、一万人以上的有:布朗、阿昌、普米、塔吉克、怒、乌孜别克、俄罗斯、鄂温克、德昂、保安、裕固、京、基诺等13个民族;人口在一万人以下、五千人以上的有:独龙、鄂伦春、门巴等3个民族;人口在五千人以下的有:高山、塔塔尔、赫哲、珞巴等4个民族。

少数民族的经济类型:有比较发达的封建农业经济;有一定的资本主义产业活动;有主要从事渔业经济的;有的从事原始狩猎经济的;有主要从事畜牧业的;有的民族虽然已过渡到接近汉区的农业经济类型,但仍沿用刀耕火种、广种薄收的原始生产方法;从事渔猎采集的民族。

少数民族的社会结构:封建地主所有制经济占据主导地位,还有部分资本主义所有制经济成分;封建农奴制;奴隶制;原始公社制残余。

少数民族地区政治制度:地主封建制度的保甲制度;世袭封建王公统治的盟旗制度;政教合一的僧侣贵族专政制度;父系血缘为纽带的家支制度;山官制度、千百户制度、头人制度、土司制度。

文化生活:语言种类较多,约80种左右;22个民族使用着28种文字;语言,大体可分为5个语系、10个语族、15个语支。

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萨满教、万物有灵和多神信仰、祖先崇拜、动植物崇拜、图腾崇拜。

我们这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在我国自远古至今漫长的历史过程中,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秦始皇统一中国,初步奠定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础。

(完整word版)民族理论与政策名词解释

(完整word版)民族理论与政策名词解释

1、中国民族理论: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1分)是在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条件下,以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关于民族和民族问题的基本原理,结合中国的历史实际,(2分)并吸收历史上优良民族观营养而创立和发展起来的(1分)。

2、民族观:是人们对民族问题的总认识,(1分)它一方面表现为人们对民族和民族问题的基本看法(1分),另一方面反映在人们对待和处理民族问题的政策和方法上(2分)。

3、民族:民族是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1分)。

一般来说,民族在历史渊源、生产方式、语言、文化、风俗习惯以及心理认同等方面具有共同的特征(2分)。

有的民族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宗教起着重要作用(1分)。

4、共同历史源渊:主要是指民族起源的地域渊源(地缘)(2分)、族体渊源(族源)(2分)等。

一个民族如果没有族体渊源就成为无本之水,如果没有地域渊源就成为空中楼阁。

5、地域渊源:是形成民族的物质条件之一(1分)。

指组成一个民族的人们共同居住生活的地区(2分)。

它是民族的生产、生活、繁衍的空间场所(1分)。

6、族体渊源:就是组成一个民族的人们共同具有氏族、部落等起源的族共同体(2分)。

是民族的精神纽带,是民族内聚力、凝聚力的关键因素之一(2分)。

7、共同生产方式:主要是指组成一个民族的人们在经济活动方面的社会联系(1分)、物质资料的生产、交换、消费过程中的组织形式(2分)、联系形式和行为方式的总和(1分)。

8、共同语言:是指组成一个民族的人们在生产、生活中,彼此交流思想感情、交往联系所使用的语言(2分),它是稳定的、表露于外的最明显的特征(1分),是民族统一性和继承性的最重要的反映之一(1分)。

9、共同文化:主要是指组成一个民族的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起来(2分)的具有自己形式和特点的文化(1分),即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1分)。

10、共同风俗习惯:主要是指组成一个民族的人们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方面广泛流行的风尚、习俗、惯例(2分),是在普遍流行的价值观念支配下,在生产生活领域的实践活动中长期传承的行为心理和行为方式(2分)。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选择、辨析、论述)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选择、辨析、论述)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选择、辨析、论述)《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一、单选(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并容,理论和政策兼纳)是民族理论学科的一大特点。

(民族平等团结)是我们党和国家民族政策中的总政策。

(民族压迫)是阶级社会里民族问题的主要表现形式。

1950年11月24日,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A.《培养少数民族干部试行方案》),规定了“普遍而大量地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的方针。

1979年以来,国家已组织北京支援内蒙古、河北支援贵州、江苏支援广西和新疆,山东支援青海,天津支援甘肃,上海支援云南和宁夏,全国支援西藏。

后又确定在坚持全国支援西藏的同时,四川、浙江、上海、天津四省市重点支援西藏。

这一行动叫做(D.对口支援)。

2005年党中央在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中加入的一项重要民族关系原则是(D.和谐)。

21世纪新阶段我国的民族工作主题是(D.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B变异是民族风俗习惯自身发展之必然,(D.传承性和变异性)是民族风俗习惯矛盾统一的运动特征,在传承基础上的变异和变异过程中的传承,构成了民族风俗习惯发展的总规律。

C从我国民族风俗习惯改革的历史经验和民族风俗习惯的现状来看,民族风俗习惯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综合性工程,因此,改革的途径和方法要具有(C.原则性和灵活性)。

D当今世界,国际民族关系的总的发展趋势是(D.和平与发展)。

D 大力培养和任用少数民族干部是做好民族工作,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巩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和(D.长治久安)的中心环节。

D对佛教经典中的“庄严国土,利乐有情”做出了“建设祖国为人民办好事,使人民安乐幸福”的新解释的是(C.赵朴初居士)。

G广义的民族问题是指民族自身的发展,以及民族之间、(A.民族与阶级)、国家之间等方面的关系问题。

G国家和有关部门在民族地区开发资源,兴办工厂企业,建设各种项目和基地,都要树立的指导思想是(C.带动和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

J据2005年不完全统计,中国现有各种宗教信徒(D.1亿多人)。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

第十章民族经济发展政策邓小平同志曾指出: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

党和国家各项工作都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从根本上创造优厚物质条件,才能从根本上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才能不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加速发展各民族的经济,是马克思主义重要的民族理论政策原则,是我们党和国家的一项重要的民族政策,也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根本途径。

第一节加速发展少数民族经济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我们党和国家一贯坚持发展少数民族经济的政策。

这是根据少数民族、少数民族地区的情况和整个国家的情况采取的政策,是完全必要的:一、加速发展少数民族经济的必要性1.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比较落后新中国成立前,我国的少数民族由于遭受国内反动统治阶级、本民族剥削阶级、帝国主义的侵略掠夺的压迫,社会生产力受到极大束缚,使各民族都处于极度贫困和愚昧落后的状态。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在少数民族地区成功地进行了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使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生产力获得了解放,但是自身发展基础差、底子薄,同汉族地区发展比较起来,差距还很大。

少数民族地区不仅贫困面大,而且贫困程度最为严重。

从贫困面的分布看,列入“八七计划”国家重点扶持的592个贫困县中,少数民族贫困县有257个,占43.4%。

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地理环境封闭,经济基础薄弱,社会发育滞后,扶贫攻坚的难度较大。

以新疆为例,解放前,新疆经济是以农牧业为主体的自然经济,生产力水平低下,生产方式落后,当时的新疆交通运输相当落后,没有一寸铁路,公路也特别少,没有农场和成规模的良田,工业企业几乎全是私营小作坊,新疆只有1 所大学,9 所中学,1355 所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只有19.8%,全疆文盲率高达90% 以上,人口平均命不到30岁。

新中国成立 60年来,新疆少数民族的社会生产力获得了解放各族群众得实惠的时期,但是,由于自身发展基础薄弱,再加上自然条件的制约,新疆的少数民族聚居区。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党的民族政策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党的民族政策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党的民族政策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是研究民族和民族问题发展规律的科学,是无产阶级政党和国家制定民族政策的理论基础、指导思想。

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针,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揭示民族发展的规律,并形成自己关于民族和民族问题的观点处理民族问题的纲领和政策即马克思主义民族观。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基本内容:一、民族概念、民族基本特征(一)概念:古今中外人们都曾对民族从语言、地域、血缘、习俗、宗教、体质特点上,作过一定的研究。

"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的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共同心理素质这四个基本特征的稳定的共同体。

(二)民族具有四个基本特征:●民族语言、是指一个民族在交往联系中所使用的共同语言,它是民族最外露的一个特征。

●共同地域,指一个民族共同居住、生活和生产的地区,民族生存的地理环境,这是民族形成的客观基础。

●共同经济生活,指民族经济上些联系性和经济类型。

●共同心理素质,指民族发展过程中社会经济、历史传统、生活方式及地理环境作用于民族的精神、气质、心理现象。

民族的四个特征,彼此联系、互相影响、制约。

这四个特征是在社会发展中自然形成的,是从物质、经济和文化要素方面提示了民族的本质属性。

二、民族发展的一般规律●民族消亡是指全世界所有民族的民族特征、差异消失,实现民族大融合●民族消亡前,始终存在着民族融合因素。

●民族作为历史范畴,产生于原始社会解体、阶级社会确立时期,经过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到共产主义社会以后逐步地最终消亡。

这是民族发展的一般规律。

三、民族问题是社会发展总问题的一部分民族问题,一般指民族间的矛盾问题,主表现于政治、经济、文件、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方面,贯穿于民族存在发展的全过程。

●民族问题是发展变化的,不同社会历史条件下其内容性质不同。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
导 言
民族理论是一门独立的学科 民族理论的界定 民族理论的学习方法与意义
一、民族理论是一门独立的学科
〔一〕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的学科体系
1、民族理论的界定 2、民族理论的学习方法与意义
第一编: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根底。
1、民族理论的创立、开展及其作用; 2、民族、民族问题的产生、开展的客观规律; 3、民族观的表现、作用及树立正确的民族观;
三、学习和研究民族理论的目的和方法
2、 学习方法 〔1〕要坚持用唯物的辩证的方法看问题,即我们应该一切从实际出发,全面地、开展地、联系地看待问题。 〔2〕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对待问题。 〔3〕要坚持把纵向与横向比较结合起来研究问题。 〔4〕要坚持在实践中解决问题。
思 考 题
什么是民族理论? 怎样理解民族理论是一门新兴而独立的学科? 民族理论研究的对象和内容是什么?
第二编: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1、中国的民族概况; 2、中国的民族关系及社会主义时期的民族问题; 3、各民族共同缔造了统一三编: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
1、民族区域自治政策; 2、少数民族经济建设政策; 3、少数民族干部和人才政策; 4、少数民族教育政策; 5、尊重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政策; 6、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政策; 7、团结少数民族上层爱国人士的统一战线政策; 8、少数民族宗教信仰政策; 9、新时期我们党民族工作的重点、任务和目标。
〔3〕与历史学 历史学研究的是人类社会的全过程,让人们了解社会的过去及开展;民族理论只对民族这一社会历史中的现象、范畴作研究。
〔4〕与民族史学 民族史学着重研究民族开展的全过程,是每个民族的历史,也就是追溯各个民族的起源、形成、开展和变异;民族理论只对规律进行研究。 同时,民族理论还与宗教学、人类学、社会学、语言学、法学、艺术、伦理学等学科有关系,并应用这些学科的许多优秀成果来研究民族的一般特点和普遍规律。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
社会主义社会,民族问题产生和存在的原因是:
1、民族差别存在;
2、历史上遗留下的经济,文化发展上的不平衡,以及在经济利益的各种矛盾。
二、民族问题的表现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社会条件下,民族问题具有不同的性质、内容和实质。 内容 性质 实质 (奴隶、封建、资本主义社会) 隔阂、歧视、仇恨和冲突 对抗性 阶级问题 (社会主义社会) 摩擦、不满、纠纷和矛盾 非对抗性 不平衡与共同繁荣问题
2、民族问题在社会革命中处于从属地位;
3、只有在无产阶级革命胜利基础上,民族问题才能得到解决。
三、正确认识民族问题在社会革命和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1、正确认识二者的主从关系;
2、正确认识二者的相互作用;
四、民族问题是社会发展各个历史时期总问题的一部分
1、民族问题是前资本主义各个历史阶段社会总问题一部分。
4、学习这门课的基本方法
(1)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
(2)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
(3)阶级分析方法。
第一章 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
教学目的和要求:
1、了解马克思主义民族定义及其含义;认清民族与其他人们共同体的区别;我国的民族识别工作。
2、认清民族形成的基本途径和一般规律;掌握民族形成的基本条件。
三、民族发展的类型和趋向
民族在长期发展中,以社会经济形态为标准,可以划分为:
(1)前资本主义民族(包括奴隶制民族、封建制民族);
(2)资本主义民族;
(3)社会主义民族。
在不同社会条件下,民族的发展呈现出两种不同的趋向:
(1)在私有制为基础的阶级社会,由于阶级剥削和民族压迫,形成各民族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和大多数民族发展的缓慢性;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一、名词解释1、和亲:通常是指中原朝廷的皇帝以尚公主、降宫女、赐嫁妆的形式民游牧民族的君主联姻,也指游牧民放牧君主之间采取同样的形式实行联姻。

2、会盟:是指民族政权双方通过缔结和约的方式来解决民族矛盾,处理民族关系。

3、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的民放文化特点上的共同心理素质这四个基本特征的稳定的共同体。

4、共同语言:是指同一个民族的人们在生产、生活中,彼此之间交流思想感情,交往联系所共同使用的交际工具。

5、共同地域:是指组成一个民族的人们长期稳定共同居住、生活的地区,它是民形成和发展的基础。

6、贡赐:是一种由官方控制的民族间的经贸来往。

7、共同经济生活:是指同一民族人们在经济上的联系性、不可分离性和互相依赖的关系。

8、共同心理素质:是民族不可缺少的特征。

是指通过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特点表现出的同一民族人们共同具有的思想、意识、情感、爱好等心理活动。

9、强制同化:是指用特权、命令、法令或暴力等强制手段,强迫一个或一些民族成员放弃本民族的特征,接受处于统治地位民族特征的现象。

这种同化,是民族压迫的表现,它给被强制同化的民族带来的极大的痛苦,是反动的。

10、自然同化:是指不同民族之间自由发展的一个长期“自愿选择”的过程,即在各民族相互交往中,一个民族自愿地或自然地接受另一民族的影响而改变原来的民族特征,成为另一个民族的一部分。

这种同化是自然发生的。

11、民族问题:概括说来就是民族之间的矛盾问题。

它可以表现在政治、经济、文化、语言、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等各个方面,并且贯穿于民族存在和发展的全过程。

民族问题通过民族间成员之间的关系反映出来,但是,不能把不同民族成员之间所发生的一切问题都看做是民族问题。

12、当今世界的民族问题:是指现代世界上一些民族之间的矛盾、摩擦、纠纷、冲突和斗争。

13、民族观:是人们对民族和民族问题的基本看法,是人们的世界观在民族头号题上的反映。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民族是指一群有共同历史、文化和语言的人们。

不同的民族在世界各地有不同程度的存在,因此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成为了人们研究和管理多民族社会的重要领域。

本文将围绕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展开讨论。

民族理论是指对不同民族的起源、发展和特征进行研究的学说和观点。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人们提出了很多关于民族的理论,如社会认同理论、文化相对论和拉斐尔理论等。

这些理论试图解释民族的形成原因、民族认同的形成和演变过程,提供了实证性的研究框架和理论指导。

其中,社会认同理论认为,民族认同是个体与群体之间的互动过程。

个体通过与群体的联系来塑造和建构自己的身份认同,而群体通过特定的文化和社会规范来塑造和维持自身的共同认同。

文化相对论则认为,民族认同是在特定的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下形成的,没有绝对的主观和客观标准。

拉斐尔理论则强调了民族之间的互动和相互作用,认为民族的发展和变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民族政策是国家为了处理和管理多民族社会而制定的政策和措施。

在多民族的国家和地区,如中国、俄罗斯、加拿大等,民族政策被视为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的重要手段。

不同国家的民族政策存在差异,但都以维护各民族的平等、和谐和发展为基本原则。

在国家层面上,民族政策的目标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保障各民族的基本权益和人权,促进各民族的共同发展,维护社会和谐和多元一体的国家形象。

具体措施包括制定和实施民族地区自治、双语教育、文化保护和传承等政策,以及推动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和合作等。

然而,民族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往往面临着许多挑战和困难。

首先,民族政策需要在尊重个体权利和维护国家统一之间找到平衡点,确保政策的公正性和合法性。

其次,民族政策的执行需要充分考虑各地区和民族的特殊情况,不能一刀切或者简单搬植。

此外,民族政策还需要与社会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承相结合,实现经济繁荣和文化多样性的有机统一。

总之,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是研究和管理多民族社会的重要领域。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知识点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知识点

一、填充题1. 民族( 理论 )的研究对象是世界上普遍存在的民族和民族的问题,目的是揭示民族和民族的问题的一般发展规律,正确认识与妥善处理民族发展及民族之间的矛盾、问题。

2. 民族理论学科是民族(研究)学科中占有重要地位的一门独立的学科。

民族理论学科的主要研究对象是民族和民族的问题。

它是从总体上对民族和民族的问题进行概括性的研究,揭示民族和民族的问题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

同时,又是研究正确解决和处理现实( 民族发展)及民族的问题的途径、( 方法)的科学。

3. 民族的发展,一般说来,主要是民族的( 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等各方面的全面发展。

但是,归根结底,(经济 )发展在民族发展中起决定的作用。

4. 民族发展 (规律 )的研究,是民族理论学科中最基础,也是最基本的研究。

5. 民族的问题( 发展规律 )的研究,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民族纲领的最基本的前提和条件。

6.随着( 资本主义上升 )时期民族国家的形成和资本主义国家( 民族学 )的发展,“民族”一词在西方国家普遍广泛使用起来,而且有了新的含义。

7.民族的共同历史渊源主要是指民族起源的( 族体)渊源和( 地域 )渊源等。

8.宗教在有的民族形成特别是(生形态 )民族的形成中起了重要作用。

9.民族的分类,以( 民族属性 )和( 民族特征 )为基本依据。

10.我国的民族识别在实地识别调查、综合考察研究的基础上,主要以客观上(包括历史和现实)的(民族特征)和主观上的( 民族意愿)为依据标准慎重稳妥地甄别确定的。

11.在民族形成以前,人们共同体只有以( 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氏族、部落或部落联盟之分。

12 . 民族的形成,是(原始社会 )基本矛盾运动发展的必然结果,民族这种人们共同体是在原始社会走向崩溃,氏族、( 部落 )共同体瓦解过程中的产物。

13. 民族形成的一般规律是氏族—(胞族 )—(部落 )—(部落联盟 )—民族,通过上述途径形成的民族是原生态民族。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想了解更多相关信息请持续关注我们应届毕业生考试网!一、填充题1. 民族( 理论 )的研究对象是世界上普遍存在的民族和民族的问题,目的是揭示民族和民族的问题的一般发展规律,正确认识与妥善处理民族发展及民族之间的矛盾、问题。

2. 民族理论学科是民族(研究)学科中占有重要地位的一门独立的学科。

民族理论学科的主要研究对象是民族和民族的问题。

它是从总体上对民族和民族的问题进行概括性的研究,揭示民族和民族的问题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

同时,又是研究正确解决和处理现实( 民族发展 )及民族的问题的途径、( 方法 )的科学。

3. 民族的发展,一般说来,主要是民族的( 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等各方面的全面发展。

但是,归根结底,(经济 )发展在民族发展中起决定的作用。

4. 民族发展 (规律 )的研究,是民族理论学科中最基础,也是最基本的研究。

5. 民族的问题( 发展规律 )的研究,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民族纲领的最基本的前提和条件。

6.随着( 资本主义上升 )时期民族国家的形成和资本主义国家( 民族学 )的发展,“民族”一词在西方国家普遍广泛使用起来,而且有了新的含义。

7.民族的共同历史渊源主要是指民族起源的( 族体)渊源和( 地域 )渊源等。

8.宗教在有的民族形成特别是(生形态 )民族的形成中起了重要作用。

9.民族的分类,以( 民族属性 )和( 民族特征 )为基本依据。

10.我国的民族识别在实地识别调查、综合考察研究的基础上,主要以客观上(包括历史和现实)的(民族特征)和主观上的( 民族意愿)为依据标准慎重稳妥地甄别确定的。

11.在民族形成以前,人们共同体只有以( 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氏族、部落或部落联盟之分。

12 . 民族的形成,是(原始社会 )基本矛盾运动发展的必然结果,民族这种人们共同体是在原始社会走向崩溃,氏族、( 部落 )共同体瓦解过程中的产物。

13. 民族形成的一般规律是氏族—(胞族 )—(部落 )—(部落联盟 )—民族,通过上述途径形成的民族是原生态民族。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 - 副本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 - 副本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的特点:理论性、政策性、现实性、导向性、知识性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的内容:1、关于中国和世界民族及民族关系的特点的认识和理解2、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和民族问题的基本理论3、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全国各族人民在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形成的一系列民族政策民族理论:指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是马克思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民族和民族问题作为研究对象,揭示其产生、发展的一般规律,阐明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认识、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立场、原则、途径和方式的学说中国民族关系历史和现实的特点:1、从国家宏观决策讲,是党和政府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民族政策的前提2、从解决民族问题的技术层面讲,是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础3、从国民凝聚力的微观层面讲,是保证各民族成员能够在社会生活中团结合作和睦相处的基本条件民族政策:指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的民族政策,即有关中国少数民族的政策民族政策分类:1纵向:总、基本、具体2、横向:政治平等、经济社会发展、文化教育3内容:政策原则(一般是指在民政工作的全局中必须遵循的大政方针)、政策措施(是对涉及民族问题的某一方面而作出的具体的规定)马克思的书:论犹太人问题、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论波兰、论波兰问题、德国的革命和反革命、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自然辩证法-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摩尔根一书摘要、家庭-私有列宁的书:关于民族问题的批判意见、论民族自决权、民族和殖民地问题提纲初稿、关于党在民族方面的当前任务斯大林的书:马克思主义和民族问题、十月革命和民族问题、论民族问题的提法、民族问题与列宁主义、马克思主义和语言学问题学习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的目的:通过向各族青年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党的民族政策,以及国情的教育,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的民族观、宗教观,提高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执行党的民族政策的自觉性,激发他们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学习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的方法:1、坚持实事求是分析问题的方法2、坚持辩证的看问题的方法3、坚持唯物的看问题的方法4、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我国民族分布的特点: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交错居住少数民族分布特点:大分散、小聚居少数民族地区特点:地域辽阔、人口稀少;物产众多、资源丰富;多数位于边疆和国防战略要地民族关系:指各民族之间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各方面的相互联系及其表现。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

中心论点: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不同的阶级具有不同的民族观。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开创了无产阶级解决民族问题的新道路,并提出了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

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平等,团结,共同繁荣的原则。

无论从它们的形成和发展我们都要坚持它。

同时,它对人类有很大作用。

论据:第一,从它们的含义,原因及生活中的实例谈:1民族平等(1)含义:各民族都依法平等地享有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权利,依法平等地履行应尽的义务。

(2)原因:由于历史原因,各民族有人口多少,地域大小,社会发展程度高低的差别,但绝没有优劣,高低,贵贱的区分。

正如斯大林所指出的:“每个民族,不论其大小,都是他自己的本质上的特点,都只有该民族而为他民族所没有的特殊性。

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

”马克思主义认为,各民族只有人口多少和发展程度的区别,绝无高低优劣之分。

我国各族人民都对祖国的文明作出了贡献,都是国家的主人。

(3)实例:政治权利、社会地位上平等。

发展经济、文化方面平等。

使用自己语言、文字上平等,保持或改革自己风俗习惯的自由走进西藏馆,迎面而来的将是一列缓缓行驶在三维技术模拟的青藏铁路上的列车。

透过液晶电视模拟而成的列车车窗,参观者宛如亲身乘坐于列车之中,真实感受沿途的高原风景和各族人民的生活情景。

青藏铁路已真正成为各族人民的:经济线、团结线、生态线、幸福线。

原苏联共有130个民族,其中俄罗斯族人口占50%左右,苏联长期推行大民族主义,过分宣传俄罗斯民族,忽视少数民族的特点和利益,人为地加速推进民族同化过程,致使民族关系十分紧张,严重挫伤了各族人民的感情,为日后的社会动荡、经济和社会发展停滞、衰退埋下了隐患。

2.民族团结(1)含义:在民族平等的基础上,形成了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友好往来、互相合作、共同奋斗,谁也离不开谁的大团结局面。

(2)重要性:民族的团结和凝聚力,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是社会稳定的前提,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保证,是国家统一的基础。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第一章1.民族理论学科的主要研究对象是民族和民族问题。

2.民族理论的研究内容:⑴研究民族发展的一般规律;⑵研究民族问题发展的一般规律;⑶研究马克思主义民族纲领、民族政策;⑷研究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历史发展过程。

3.民族理论的研究重点:民族发展研究为重点,以经济发展研究为中心,以民族现实发展研究为主要内容。

4.民族问题的研究,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民族纲领的最基本的前提和条件。

5.学习和研究民族理论的意义:⑴.是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需要;⑵.是认真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做好民族工作的需要;⑶.对我们进行民族研究工作,也有重要的指导性意义。

第二章1.是谁最早把民族定义翻译介绍到中国?梁启超2.民族定义:⑴.斯大林民族定义: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

⑵民族:民族是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稳定的人们共同体。

一般来说,民族在历史渊源、生产方式、语言、文化、风俗习惯以及心理认同等方面具有共同的特征。

有的民族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宗教起着重要作用。

3.构成民族的六要素:①共同历史渊源。

②共同生产方式。

③共同语言。

④共同文化。

⑤共同风俗习惯。

⑥共同心理认同。

4.从民族自然属性角度来说,民族划分为古代民族、近代民族、现代民族。

从民族社会属性角度来说,民族划分为奴隶制民族、封建主义民族、资本主义民族、社会主义民族。

5.民族识别的重要性(意义):⑴民族识别是落实党的民族平等团结政策,是少数民族真正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平等一员的需要。

⑵民族识别是顺利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础。

⑶民族识别是增强民族内部凝聚力,推动各民族发展繁荣的重要条件。

6.民族识别的依据:民族特征、历史依据、民族意愿和就近认同。

7.个人能够恢复、更改民族成分的前提条件有哪些?其民族成分在其18周岁前由父母或养父母商定,18周岁由本人决定,20周岁是不再更改民族成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实践作业
题目:民族地区教育欠发达的原因分析与具体建议的提出
姓名:侯晓峰
学号:1307260019
院系:教育科学学院
应用心理学专业
翻开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公报,我们看到了新任的领导班子提出了要更好的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改革目标。

其中关于教育方面问题的表述如下:(摘要)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

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实行公办学校标准化建设和校长教师交流轮岗,不设重点学校和重点班,破解择校难题。

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促进高校办出特色争创一流。

推进学前教育、特殊教育、继续教育改革发展。

深入推进管办评分离,扩大省级政府教育统筹权和学校办学自主权,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

健全政府补贴、政府购买服务、助学贷款、基金奖励、捐资激励等制度,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

————资料选自《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无论是民族地区与东部沿海地区教育相比,还是民族地区内部的城市与农牧区相比,无论是教学质量还是师资力量,都有一定的差距。

究其原因,大概能总结出以下几点:
1.交通方面的因素:
我们都知道,西部地区的交通网络不便利。

而相对而言,东部地区的交通四方八达。

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交通问题。

可想,一个从北师大毕业的毕业生,相比较于包头和苏州,从一般人的想法上看,肯定是愿意去苏州,不愿意去包头。

这里其中就有交通的因素。

2.地形方面的因素:
内蒙古地处内蒙古高原,而东部沿海地区大多是平原。

地处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的京津冀三角区和长三角经济区教育非常发达。

而中西部的民族地区由于地形起伏过大,进而导致交通的不便利。

于是,针对这样的状况,国家的上一届的领导班子就曾经提出过一些措施来调整这样的状况。

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免费师范生”制度。

“免费师范生”制度:
国家对于报考教育部直属的五所师范学校(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实行本科学历内大学四年的免除学费和住宿费与书费补贴的特别优待。

但前提条件是免费师范生必须在中西部支教十年,并且十年之内不能就读研究生和去东部经济条件相对好的学校任教。

这个制度已经将许多优质的师范生输送到了中西部教育欠发达地区,他们是中西部地区教育的新鲜血液。

————资料选自《疯猴新闻评论》而从我个人的观点来看,从中国现实的国情来看,想要破解这些问题,是需要一个非常长的时间过程。

我们可以说这个问题是积重难返的。

我们也可以说这个问题是非常简单的。

在这个问题上,我想提出我的建议:
1.继续完善“免费师范生”制度,并且给予教师更加实质性的补助。

免费师范生制度似乎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些问题,但我关注到一点,就是免费师范生十年支教期间没有编制,工资收入不及在编人员的一半。

这免不了到了十年之后人才的外流。

我们一定要鼓励免费师范生留在中西部地区。

而鼓励免费师范生的方法之一就是提升工资收入和做到工作本身要有保障。

于是我认为有必要形成省(自治区、直辖市)、县(市、区、自治县)、
乡(民族乡)三级财政的联动机制。

保障免费师范生的工资的合理化。

2.大力引进人才,完善免费师范生与在校老师的脱岗再培训。

除了免费师范生外,在校已经执教多年的老师虽然获得了许多的荣誉和职称,但我们不能不承认的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新的教育知识,教育理念的进步与其他观念内涵的丰富,老教师不能只是默默耕耘在自己的三尺讲台。

我们实际上也看到,在最近的两年,新晋的班主任都要重新学习《教育学》、《教育心理学》。

并且需要考取二级心理咨询师资格证。

可见教育工作者需要更加的充实自己。

3.教学“硬件”要更“硬”,“软件”要更“软”
我们看到东部的发达地区教育水平之所以较高的原因之一除了所谓的软件(师资、教学水平)以外,硬件设施水平也是制约中西部教育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

东部地区的多媒体、电教设施一应俱全。

以北京为例,在北京境内,学生在课堂上除了老师的教授,多媒体白板、投影仪、包括课下的中国教育电视台第三套节目(该节目专供北京地区教育教学使用,属于空中课堂)以及网络远程教育等现代高科技教学手段的应用。

从技术层面上充分保障了学生的多方面受教育的机会。

而相比较的西部地区,有的农村学校别说像样的黑板了,连教室这样的最基本的教学场所都不具备。

这样看,我们要加快软硬件的同步提高的建设力度,而资金问题除了依靠国家财政外,通过市场调节,让学校的一部分项目参与市场的运作,从中找到突破口,也是不错的方式。

4.课本围绕教学大纲,但不能拘泥于教学大纲。

2002年,北京市率先尝试自主命题。

从此,全国2/3的省份逐渐开始独立自主命题。

而全国各省使用的教材也不同,于是造成各省的教育水平的不均衡,在这里我认为全国的教材应该统一化,并且教材编写的内容要有一定的比例趋于应试。

而另一部分则应趋于培养学生情感价值观的学习。

以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综上所述,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永远记住,科教兴国永远是要义,教育是民族发展的重要动力。

办好教育,为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