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学派与新自由制度主义_两种制度理论

合集下载

新自由主义的主张及其实质

新自由主义的主张及其实质

新自由主义的主张及其实质新自由主义产生于20世纪20—30年代,主要有弗莱堡学派、伦敦学派、现代货币学派等流派,它以捍卫“自由主义”为核心,从自由主义出发要求私有化、市场化、世界经济一体化,反对政府干预。

新自由主义披着科学的外衣,真正用意是为了维护西方资产阶级和西方大国的利益。

标签:新自由主义;主张;流派新自由主义近年来在中国正悄然兴起,本文试图从新自由主义学者的理论观点出发做一些具体的探讨,以加深对自由主义的剖析。

一、新自由主义的产生、发展及其流派1.新自由主义的产生新自由主义产生于20世纪20—30年代,主要与这一时期的世界政治经济环境有关。

20世纪初,德国的卡特尔成了“德国全部经济生活的基础”。

金融寡头在垄断了经济大权之后,还进一步要求国家政治为它们的垄断利润服务。

同时,德国的皇室和贵族地主阶级为了巩固他们的经济利益和政治地位也需要与金融寡头紧密勾结,这样垄断资本与国家政权结合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就形成了。

尽管经历了一次世界大战和二三十年代的经济危机,实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德国,经济却奇迹般地发展,而且成为世界第二的经济强国,因此人们不得不怀疑自由资本主义经济理论。

另一方面随着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苏维埃政权和计划经济的建立,出现了实践中的社会主义。

捍卫古典经济自由主义的米塞斯1920年发表《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计算》一文,认为社会主义国家不可能有合理的经济计算,不可能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

于是20世纪20—30年代发生了一场以奥地利经济学家米塞斯、哈耶克为首的新自由主义者为一方,以波兰经济学家兰格为另一方的关于经济计算问题的大论战。

米塞斯主要依据是:合理地配置稀缺的资源离不开经济计算,而正确的经济计算只有在市场价格的基础上才能进行。

但是,兰格等人否认这一观点,认为社会主义条件下,可以利用市场机制,进行有效的资源配置[1]。

这次论战之后,新自由主义登上了历史舞台。

2.新自由主义的发展及其流派如果说新自由主义的产生是由于德国向垄断资本主义转变和苏联计划经济的实施,那么其理论发展主要是伴随凯恩斯主义的盛行而实现的。

新自由主义理论及政策主张

新自由主义理论及政策主张

新自由主义理论及政策主张十九世纪七十年代以来新自由主义在国际经济政策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在新世纪以来,它的主张主要是维护资产阶级个人自由,调解社会矛盾,维护资本主义制度。

它是一种哲学,一种经济层面的哲学,但从一些特殊角度来说它也是一种政治主张。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西方经济自由主义主张反对国家对于国内经济的干预,提倡市场机制。

而新自由主义正是对经济自由主义的一种另类复苏形式,并且成功的引领了当今英国资产阶级的主要思想!新自由主义的成功,除了是因为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的英国经济形势的需要,还由于其自身独有的优越性,它的宣扬资本主义和市场自由的普遍性,反对社会主义,维护资本主义私有制度!新自由主义是一个包括众多学派的思想和理论体系。

从狭义上讲主要是指以哈耶克为代表的新自由主义。

而广义上的新自由主义除了以哈耶克为代表的伦敦学派外还包括以费里德曼代表的货币学派,以卢卡斯代表的理性预期学派,以布坎南为代表的公共选择学派和以拉弗费尔德斯坦为代表的供给学派等等。

但每个学派的主要思想都包括市场是完全自由的竞争倡导个人主义提倡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崇拜”看不见的手”的力量反对国家干预经济主张私有化等不得不说的是新自由主义学派在提出自己观点时,或多或少也触及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制度的缺陷。

但从整体上说,新自由主义经济流派只描述经济现象及其表面联系,不可能、不愿意也不敢去触及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

新自由主义继承了资产阶级古典自由主义经济理论的自由经营、自由贸易等思想,并走向极端,大力宣扬“三化”。

一是“自由化”。

认为自由是效率的前提,“若要让社会裹足不前,最有效的办法莫过于给所有的人都强加一个标准”。

二是私有化。

在他们看来,私有制是人们“能够以个人的身份来决定我们要做的事情”,从而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基础。

三是市场化。

认为离开了市场就谈不上经济,无法有效配置资源,反对任何形式的国家干预。

在政治方面,新自由主义特别强调和坚持三个“否定”。

国际制度研究:从旧制度主义到新制度主义-论文

国际制度研究:从旧制度主义到新制度主义-论文

国际制度研究:从旧制度主义到新制度主义- 论文关键字:理论主义制度国际历史政治研究组织社会学国际制[摘要] 国际制度研究在早期阶段具有形式或法律的制度主义的深刻印记,在研究方法上属于旧制度主义的范畴。

行为主义革命的发生和“国际机制”概念的提出为新制度主义取代旧制度主义创造了学术积累上的必要条件。

当前在国际关系研究中至少有三种不同的新制度主义,即理性选择制度主义、社会学制度主义和历史制度主义。

就解释行动的基本逻辑而言,理性选择制度主义属于“预期结果逻辑”,社会学制度主义则属于“适当性逻辑”,但就历史观而言,理性选择制度主义和社会学制度主义都认为历史总是有效率的,历史制度主义则将无效率的历史带入研究议程。

[关键词] 国际制度研究;旧制度主义;新制度主义就人类生存的基本社会空间———由竞争性的民族国家构成的国际体系而言,国际制度(internatinal institu2tins) 的确立、扩展与强化无疑是20 世纪后半期最为引人注目的历史性变革之一。

作为对这一现实的回应,在过去的二十多年里,国际制度日益成为国际关系理论与经验研究中的主要焦点,新制度主义( ne institutinal2is) 则在国际关系研究中确立了分析范式的地位。

本文旨在通过一种跨学科的视野,阐明新制度主义进入国际关系研究的学科背景,概述国际关系研究中的三种新制度主义范式,并在此基础上对这三种范式进行初步的比较分析。

一、国际制度研究的困境与突破国际关系研究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出现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

由于其早期拓荒者们“大多局限于威尔逊的国际政治观”,[1 ] ( P215) 这一学科在幼年时期具有鲜明的乌托邦性质。

在著名的“十四点方案”中,威尔逊提出了建立国际联盟的设想,希冀通过这样一个国际制度来维护和保卫世界和平。

在“十四点方案”的影响下,国际制度从国际关系学科诞生之时起就在其研究议程中占有重要位置。

第二次世界大战给威尔逊理想主义以致命打击,但人们对国际制度的关切并没有因此而趋于消弭。

国际关系的主要理论

国际关系的主要理论

《国际关系的主要理论及其影响》国际关系是一个复杂而多元的领域,各种理论从不同角度解释国家间的互动、冲突与合作。

了解这些主要理论,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国际政治的运行机制和未来走向。

一、现实主义理论现实主义是国际关系中最具影响力的理论之一。

现实主义强调国家是国际政治的主要行为体,国家的核心目标是追求权力和安全。

在现实主义者看来,国际体系处于无政府状态,没有一个凌驾于国家之上的权威机构来维持秩序。

因此,国家必须依靠自身的实力来保护自己的利益。

现实主义的代表人物有汉斯·摩根索等。

摩根索提出了“政治现实主义六原则”,其中包括政治受根植于人性的客观法则所支配、以权力定义利益等。

现实主义认为国家在追求权力的过程中会采取各种手段,包括战争、结盟等。

现实主义理论在国际关系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它提醒各国在国际事务中要保持警惕,注重自身实力的提升。

同时,现实主义也为国家制定外交政策提供了一种务实的思路,即根据国家利益来权衡各种选择。

二、自由主义理论自由主义与现实主义相对,强调国际合作的可能性和重要性。

自由主义认为国家并非完全自私自利的行为体,它们可以通过合作来实现共同利益。

自由主义者主张建立国际制度和机构,以规范国家行为,促进国际合作。

自由主义的代表理论有相互依赖理论、民主和平论等。

相互依赖理论认为,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家之间的相互依赖程度不断加深,这使得国家更加倾向于通过合作来解决问题。

民主和平论则认为,民主国家之间很少发生战争,因为民主国家具有共同的价值观和制度,能够通过和平方式解决争端。

自由主义理论为国际合作提供了理论支持,推动了国际组织和多边机制的发展。

例如,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等国际机构在促进国际合作、维护世界和平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是一种相对较新的国际关系理论。

建构主义强调观念、文化和身份在国际政治中的重要性。

建构主义者认为,国家的利益和行为不是由物质因素决定的,而是由国家的观念和身份所建构的。

国际关系分析笔记

国际关系分析笔记

《国际关系分析》笔记阎学通阎梁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9月版《管子·霸言》:“君人者有道,霸王者有时。

国修而邻国无道,霸王之资也。

”这是讲国家国际地位变化的相对性,即一国的崛起必然意味着其他国家的衰败。

没有他国的衰败,一国是不可能崛起为世界霸权的。

《荀子·王制》提出:“王夺之人,霸夺之与,强夺之地。

夺之人者臣诸侯,夺之与者友诸侯,夺之地者敌诸侯。

臣诸侯者王,友诸侯者霸,敌诸侯者危。

”这是讲争取人心、争取盟友和兼并土地三种不同战略所能产生的三种不同战略结果,以及对国际体系的影响。

《左传·烛之武退秦师》记载了烛之武劝秦穆公不要帮助晋国攻打郑国,他以国际政治中的实力相对性原理说服了秦穆公放弃助晋攻郑的政策。

P11。

阎学通:国际关系理论是普世性的,创建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的目标是无法实现的。

P15。

有独立的结论不是指追求与众不同的看法,而是指掌握了可以支撑自己看法的事实依据和完整逻辑。

只要有事实和逻辑支撑,哪怕与他人观点一致也证明有了独立的思考能力。

P20。

国际体系的性质:国际体系自然属性是无政府性质:国际体系是一个“中心-边缘”体系,支配国际体系运转的最主要规律是实力向心规律,国家靠实力聚向体系中心,各国都想占据这个体系的中心位置,结果是实力最强大的国家离体系中心最近而实力弱小的国家被边缘化。

P24。

国际体系社会属性是等级性:有政府社会与无政府社会的区别不在于是否有社会等级,而在于决定社会等级的标准不同。

在无政府社会体系内,决定社会等级的主要准则是实力;而在有政府社会体系内,决定社会等级的准则是权力。

P26国际社会与国内社会的主要区别P27国际体系变化的动力:现实主义者认为国际体系变化源于行为体变化(这里的行为体是指行为体实力变化,而不是行为体性质变化),而行为体变化则源于生产力(科学技术)变化。

自由主义者利用国际规范的变化来解释国际体系的改变,认为核禁忌规范巩固了冷战期间的两极国际格局,而且认为冷战后的国际体系变化源于人道主义干涉规范对国家主权的侵蚀。

英国学派与新自由制度主义_两种制度理论

英国学派与新自由制度主义_两种制度理论

第38卷第2期2008年3月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Jou 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Vol.38,No.2M ar.2008[收稿日期]2007 04 11[本刊网址 在线杂志]h ttp://ww w.journ /s oc[基金项目]国家 985工程 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 南京大学经济全球化与国际关系 资助项目[作者简介]章前明,男,浙江大学国际政治研究所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国际关系理论和东亚区域安全研究。

英国学派与新自由制度主义:两种制度理论章前明(浙江大学国际政治研究所,浙江杭州310028)[摘!要]英国学派和新自由制度主义是国际关系中两个学术传统与研究风格迥异的理论流派,虽然两者在国际无政府状态、国际政治行为体、国际秩序及国际制度等问题的认识上有相似之处,但它们在有关国际体系的本质的认识、涉及的制度类型以及对国际制度的形成和作用所作的解释等方面仍然存在重大的差别。

有些学者把英国学派与新自由制度主义混同起来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他们只看到了两者的共同点而忽视了它们之间的差异。

英国学派和新自由制度主义在国际制度研究问题上的不同,既与英美学界对社会科学的解释以及两国认识论和方法论的理解不同有一定关系,也与两国学者不同的学术传统和环境分不开,更重要的是由英美战后在国际体系中所处的历史地位和面临的问题不同所致。

[关键词]英国学派;新自由制度主义;国际社会;国际制度;国际机制The English School and Neo liberal Institutionalism:Two Institutional TheoriesZhang Q ianming(I nstitute of I nter national Politics,Zhej iang Univ er sity ,H angz hou 310028,China)Abstract:In the international studies,the English Scho ol and N eoliberal Institutio nalism are tw o theoretical schools w hich follow different academic traditions and research styles.Althoug h they have similarity in international anarchy,the actors in international politics,international or der and international institutions,they hav e gr eat differences in their ex planations o n the essence of international system s,institutional styles,and formation and functio n of international institutions.One important r easo n that some scholars m ix up the Eng lish Schoo l and Neo liberal Institutionalism is that they have only noticed the sim ilar ity o f the tw o but neg lected their differences.The differ ences of the tw o theories on international institutions lie not only in the fact that Br itish and A merican academ ies have different ex planatio ns o n social sciences and their understandings in epistem olog y and methodolog y,but also in the fact that scholars of the tw o countr ies have different academic traditions and surrounding s.What is mo re important is that Britain and the U nited States hav e different histor ical status and face differ ent issues of international sy stems after W orld War II.Key words:Eng lish School;Neo liber al Institutionalism;international so ciety ;internationalsystem ;internatio nal reg ime68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38卷20世纪90年代以来,英国学派作为国际关系理论的一个重要流派,日益受到国内外学界的重视,其中英国学派与美国主流理论之间的关系是学者们关注的一项重要内容。

外交学院·《思想·范式·命题》国际关系理论精品讲义

外交学院·《思想·范式·命题》国际关系理论精品讲义

一.理论·范式·命题1.理论【概念】:对规律的解释,包括变量和变量关系的分析,具体表现为分析变量间的因果、建构等关系。

理论一般可分为两类,即“规范性理论”和“描述性理论”。

规范性理论指以未来的价值导向为基础,以目的为起点通常通过逻辑思辨来研究“应然”问题的学说。

此类学说在国际关系理论中大多表现为与政策、战略细细相关的理论流派;而描述性理论则是指通过对研究对象(现象)大量的观察、实验和调查,获取客观材料,提炼出概念,归纳出现象的本质属性并发现规律,同时使用实证主义的方法对规律进行严格验证和分析,如三大体系理论便是科学性很高的描述性理论。

此外,应当注意国关理论中的某些理论的研究,基于现象的提炼得出概念,但并没有严格的坚持实证主义验证方法,而是坚持的逻辑思辨的证明方法。

如文明冲突论、国际机制论等。

【作用】:1.提供认识世界框架。

2.提供一个逻辑一致的因果解释。

3.帮助预测未来。

4.为政策制定提供帮助。

【理论演变】——五次大辩论1.国际关系学科产生与理想主义。

动因: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对战争的反思及战争原因的探索是导致国际关系学科产生的直接原因。

主流思想:“理想主义”:又被称为“威尔逊主义”。

1918年威尔逊提出“十四点计划”,集中反映了他的理想主义思想。

威尔逊理想主义的核心有两点:一是强调民族自决和民主制度;二是主张建立国联维护集体安全。

从理论角度讲,理想主义是第一阶段国际关系的主导理念,考虑的是“应然”的问题,就是世界应该是什么样子;在方法论方面,国际关系远未形成自己的方法论体系,主要是借鉴历史学和国际法的研究方法。

2.第一次大辩论:现实主义挑战理想主义(标准:本体论——国际社会本质的认识,物质主义OR理念主义)现实主义:代表人物:爱德华·卡尔;代表作《二十年危机》;主要观点:1.批判“理想主义”把“应然”当做“实然”;2.对权力重新重视;3.道德以国家利益为衡量标准,坚持道德相对主义;4.认为国家利益矛盾是造成冲突的重要原因,坚持利益冲突论。

新自由主义分为哪些流派?每个流派又有什么特点

新自由主义分为哪些流派?每个流派又有什么特点

新自由主义分为哪些流派?每个流派又有什么特点本文导读:伦敦学派伦敦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哈耶克,他是一位著名的出生于奥地利的经济学家、思想家。

他的新自由主义理论观点是其他所有新自由主义者的主要思想来源。

他长期活跃于反凯恩斯主义、反国家干预的新自由主义中心:奥地利的维也纳大学、美国的芝加哥大学、英国的大学经济学院。

他既是主张经济自由的伦敦学派的主要代表,又是芝加哥学派的核心成员,同时也是奥地利学派的骨干。

哈耶克不仅明确主张自由化,强调自由市场、自由经营,而且坚持认为私有制是自由的根本前提。

他指出,“只是由于生产资料掌握在许多个独立行动的人的手里,才没有人有控制我们的全权,我们才能够以个人的身份来决定我们要做的事情。

如果所有的生产资料都落到一个人手里,不管它在名义上是属于整个‘社会’的,还是属于独裁者的,谁行使这个管理权,谁就有全权控制我们。

”哈耶克反对任何形式的经济计划和社会主义,认为垄断、计划化、国家干预始终与无效率相联系。

他认为,即便是货币发行权也应还给私人银行,而不能让政府垄断。

现代货币学派现代货币学派是20世纪50年代中期在美国出现的新自由主义学派(也称新保守主义学派)。

这一学派以现代货币数量论为理论基础,以制止通货膨胀和反对国家干预为主要政策主张,强调实行“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

货币学派认为,货币政策比财政政策对产出量具有更大效应,货币供应的增加是通货膨胀的根源。

货币主义者强调,货币和其他商品、其他金融资产是一样的资产。

人们保留商品、债券、股票没有区别,彼此之间可以互相替代。

因而,货币政策影响货币总需求。

货币需求函数是比较稳定的,而且可以通过数字统计测量出来。

这一学派的主要代表和领袖是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著名经济学家M·弗里德曼,他是当代最有影响的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家、现代货币主义创始人。

他曾在美国财政部等机构任职,担任过尼克松总统的经济顾问委员会的委员。

弗里德曼的新自由主义从传统自由主义出发,强调与“人们之间关系有关的意义的自由”。

国际关系理论随笔

国际关系理论随笔

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主要以三次论战为脉络,在争论过程中不断完善和前进。

所关注的主体也由最初的战争与和平的一元向和平与发展,经济,文化,环境等问题。

第一次论战在20世纪初第一次世界大战给欧洲和相关国家带了了灾难,人们都在思考如何避免这种灾难的发生,寻求解决的办法。

理想主义作为一种思潮得以兴起。

理想主义者主张通过规范和法律来调和国家之间的利益和行为,认为国家间是可以合作的。

主要代表人物是时任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他在第十四点原则中正式表达了自己理想主义的主张。

具体包括,人性本善,可以通过教育改善;建立国际联盟,超国家组织,来协调国家间事务。

建立国际法和国际组织。

集体安全,建立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国际安全体系。

预防和制止集团内或集体外的不安全因素。

人性本善,集体安全,国际规范和国际法,国际联盟。

1939年卡尔,在《二十年危机(1919-1939》中强烈的抨击了理想主义,并将理想主义定位乌邦托主义,批评了它不切实际,理想主义关注世界应该是怎么样,忽视了现实世界。

过度关注“应然”而没有认真的研究“实然”。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彻底宣布了理想主义的破产。

现实主义的思想渊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修息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马基雅弗利和英国哲学家霍布斯等早期的社会学著作。

卡尔的《二十年危机》为现实主义奠定了基础。

因此卡尔也被称为现实主义的奠基人。

具体内容主要包括,国际体系处于无政府状态,或者为霍布斯状态,人人为战。

安全是国家追求的目的。

权力是国家追求的目的和手段。

合作是有限度和脆弱的。

国家是国际关系中的主要行为体。

均势是国际体系保持稳定状态的可行模式。

汉斯摩根索,是国际关系学领域公认的现实主义大师,在他的《国家间政治》系统的论述了现实主义,这使得现实主义从一种思潮发展成熟为一种理论。

在该书中,摩根索罗列了一系列的现实主义六原则等总结性的论述,形成了现实主义的理论架构。

他从人性出发,从人性自私,天生追求权力,拓展到国家,类个人的行为,国家也是追求权力。

新自由主义定义

新自由主义定义

新自由主义定义新自由主义(Neoliberalism)是一种现代政治思想。

是英国现代政治思想的主要派别。

主张在新的历史时期维护个人自由,调解社会矛盾,维护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制度。

因而成为一种经济自由主义的复苏形式,自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国际的经济政策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新自由主义指的是一种政治—经济哲学,反对国家对于国内经济的干预。

新自由主义是一种经济和政治学思潮,它反对国家和政府对经济的不必要干预,强调自由市场的重要性。

但不同于经典自由主义,它提倡社会市场经济,即政府只对经济起调节以及规定市场活动框架条件的作用。

在国际政策上,强调开放国际市场,支持全球性的自由贸易和国际分工。

新自由主义者反对社会主义,贸易保护主义,环境保护主义和民粹主义,认为这会妨碍个人自由。

新自由主义的特点和主要内容是:市场是完全自由的竞争实质上是撇开人们的社会属性和在生产关系中的地位不谈,脱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制造一种抽象的“理想市场”作为理论前提。

倡导个人主义每个人在经济活动中首先是利己的,其次才是利他的动机和行为。

集体的利益是个人利益的总和,任何集体的利益的实现不应该以压制合理的个人利益为代价。

社会目标不能抑制个人目标。

提倡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自由选择是经济和政治活动最基本的原则。

应当自由地拥有私人财产,自由地交易、消费和自由地就业。

支持发挥“看不见的手”的力量市场的自我调节是分配资源的最优越和最完善的机制,通过市场进行自由竞争,是实现资源最佳配置和实现充分就业的唯一途径。

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家认为,集中决策体制下不可能实现稀缺资源的有效配置,因为政府不可能有充分的信息做出明智的决策。

反对国家过多干预经济由国家来计划经济、调节分配,破坏了经济自由,扼杀了“经济人”的积极性,降低了生产效率,只有让市场自行其是才会产生最好的结果。

因此,只要有可能,私人经济活动都应该取代公共行为,政府不要过多干预。

主张私有化私有化是保证市场机制得以充分发挥作用的基础,私人企业是最有效率的企业,要求对现有公共资源进行私有化改革。

国际关系理论教学大纲

国际关系理论教学大纲

《国际关系理论》教学大纲陈小鼎副教授兰州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一、课程简介本课程是为国际关系、国际政治及外交学专业的研究生开设的必修课,也可供相关专业(如世界经济、国际贸易、国际法等)的学生选修。

要求学生修过国际关系史和国际关系概论等基础课,英语六级以上并具有较强的英文阅读能力。

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当熟悉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主要流派的分野、渊源与演变,掌握各主要流派在认识论、本体论和方法论上的异同以及这些根本的哲理性分歧如何导致它们从不同的前提假设出发推出不同的理论体系。

本课程着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要求他们对各个理论流派作出自己独立的评判与取舍;还要求学生学会将国际关系理论结合当前国际关系的实际,对冷战后国际局势的发展变化和新现象、新问题做出可信的理论分析。

本课程采用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方式,其中讲授和讨论分别占2学时。

要求学生务必在每次上课前完成指定的阅读作业,对该课的内容做好充分准备,并在课上积极发言参与讨论。

本课程的阅读作业包括一本教材和每讲2-3篇必读文献。

每位选课学生在课前完成教材相应章节和必读文献基础上,准备500字以内的阅读报告,并在课堂上做5分钟的发言。

评分标准:参与,30%,出勤、阅读和发言期中考察,30%,3篇阅读报告期末考察,40%,6000字左右的论文二、课程内容课程介绍第一单元国际关系理论概论1.国际关系理论:定义、类型与功能2.国际关系学科的历史与现状3.国际关系理论主要流派的分野及渊源第二单元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4.现实主义、新现实主义与新古典现实主义5.新自由主义:新自由制度主义及其他6.建构主义7.英国学派8.世界体系论与依附理论9.批判理论与后现代主义第三单元国际关系理论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10.行为主义革命与实证方法11.后实证与反理性主义第四单元总结12.国际关系理论的未来发展三、阅读材料说明:1.每部分两篇必读文献须在课前必须完成,并完成阅读报告。

另有4-6篇参考阅读,供学有余力且对相应内容感兴趣的学生参考。

什么是新自由主义

什么是新自由主义

人民日报:什么是新自由主义2006-12-22 09:32:00来源: 人民网网友评论42 条进入论坛编辑同志:您好!一段时间以来,在各种媒体的理论文章和深度报道中,经常提到一个词,叫“新自由主义”。

请问什么是新自由主义?它是一种学术理论,还是一种社会思潮,或者是别的什么?盼望能得到您的指教。

北京读者秦文益秦文益读者:你好!对你提出的什么是新自由主义的问题,我们向有关专家进行了请教,现将专家的意见综合如下。

所谓新自由主义,最初是一种非常专业的西方经济学理论,产生于20世纪20—30年代。

理解新自由主义,首先要认识古典自由主义,它是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等人在18世纪创立的西方经济学理论。

古典自由主义最大的学术主张就是经济自由,强调市场机制是推动经济发展的“看不见的手”,反对封建制度和重商主义的国家干涉政策。

新自由主义是依据新的历史条件对古典自由主义加以改造而来,更加强调市场化、自由化和私有化。

新自由主义主张,要“使经济尽可能最大程度地自由化”、“尽可能最快地私有化”,要求在财政和金融方面采取强硬措施保证自由化和私有化的实施。

新自由主义包括众多学派,但影响较大的是以英国的哈耶克为代表的伦敦学派和以美国的弗里德曼为代表的货币学派、卢卡斯为代表的理性预期学派。

新自由主义真正在英美等西方国家占据主流经济学地位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

其直接原因有两条:一是当时的主流经济学理论——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的国家干预主义,无法解决西方经济长期陷入“滞胀”状态的难题,这为新自由主义的兴起提供了契机;二是随着撒切尔出任英国首相、里根出任美国总统,新自由主义成为英美政府的施政理念,并在国内外得到大力推行。

当然,新自由主义兴起的根本原因,还是它迎合了国际垄断集团抢占国际市场、向发展中国家扩张的需要。

按照新自由主义理论,任何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必须放松政府对经济的干预,解除外汇管制,消除贸易壁垒,使国有企业私有化,最大限度地开放市场,实现经济自由发展,实现市场主体的平等竞争。

英国近代自由主义思潮

英国近代自由主义思潮

英国近代自由主义思潮英国近代自由主义思潮是人类思想史上的重要一页,它对现代西方国家的民主政治制度和市场经济体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围绕英国近代自由主义思潮,阐述其思想内涵、兴起背景、主要流派以及学说贡献等方面进行分步骤探讨。

一、思想内涵英国近代自由主义思潮的思想内涵主要体现为以下三个方面:1. 个人自由:自由主义强调个人的自由、权利和尊严,主张政府应该保障公民个人生命、财产以及自由。

2. 民主政治:自由主义强调代表制民主政治,主张权力应该由选举出来的代表来代表人民行使。

3. 市场经济:自由主义认为,市场是一种自主调节的制度,主张政府应该保障市场的自由和竞争,以使自由市场可以有效运行和自我调节。

二、兴起背景英国近代自由主义思想的兴起背景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 经济背景:英国在18世纪经历了大规模的工业革命,市场经济飞速发展,自由主义的市场经济观念得以萌芽。

2. 社会背景:启蒙运动的兴起,促使人们开始反思议会君主制的政治体制,并对个人自由产生了更深刻的认识。

3. 政治背景:1688年英国发生了光荣革命,使得英国的君主制度开始向民主体制转型,为自由主义民主政治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三、主要流派英国近代自由主义思潮主要有以下三个流派:1. 古典自由主义:古典自由主义代表人物为洛克和史密斯,主张强调个人自由和市场经济的重要性。

2. 新自由主义:新自由主义代表人物为海耶克和弗里德曼,主张应该减少政府干预市场经济的力度,力求市场自由竞争。

3. 社会自由主义:社会自由主义代表人物为米尔和蒲鲁东,主张应该通过社会福利政策来保障民众的社会福利,使社会更加平等公正。

四、学说贡献英国近代自由主义思想的学说贡献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 强调人权和自由:英国近代自由主义思想强调人权和自由,推动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制度的实现和发展。

2. 推动市场经济:英国近代自由主义思想推动了市场经济的发展,成为现代市场经济制度的重要思想基础。

变革与稳定 英国从重商主义到新自由主义

变革与稳定 英国从重商主义到新自由主义

变革与稳定:英国经济政策的四次重大变革内容提要:经济政策和理论既是国家的经济管理问题,也是社会财富的生产和分配问题。

长期以来,“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及其关系一直是世界性的重大问题。

英国作为第一个工业化经济大国,其经济政策和理论在世界上具有典型性,影响广泛,经历了从重商主义、经济自由主义、凯恩斯主义、新自由主义到“第三条道路”的重大变革。

历史实践中,“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相互交替,构成经济政策变化的“钟摆运动”,反映出国家干预和市场经济的变化关系,体现权力与资本的关系,包含经济变革与社会稳定的关系。

政策变革都有从“好日子”到“坏日子”的经过,变革的直接原因都是危机驱动,深层原因多是偏重财富创造而忽视财富分配。

兴于经济需要,败在民生问题,是重大教训。

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密不可分。

政策变革不免矛盾冲突和矫枉过正,但是从实际需要出发,而不是从概念观点出发,能够相对平稳过渡,没有导致社会经济制度的颠覆。

作者简介:吴必康,1954年生,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英国是第一个工业化经济大国,其经济政策和理论在世界上具有典型性,影响广泛,有长期历史实践,至今经历了四次重大变革,体现了市场经济和国家干预这两只手的关系变动。

其中历史经验教训值得注意。

在英国资本主义不同发展阶段中,这两只手相互矛盾,相互交替,形成一种重要历史现象——经济政策的“钟摆运动”:从注重国家干预之手的重商主义,走向积极推行“看不见的手”的经济自由主义,继而“回归”重视国家干预的凯恩斯主义,随后是新自由主义重新力推“看不见的手”,18年后又走向欲求两只手平衡的“第三条道路”。

这些政策和理论的变化犹如钟摆,摆到极限,必然回摆,力图在社会经济的变革与稳定之间调节和平衡。

“在现代,经济失败也就是政治失败。

”①经济政策和经济理论都有社会政治代价。

经济政策绝非仅限于经济领域的单纯政策,它作为国家管理经济的政治行为,广泛影响社会政治和民生利益,需综合考虑。

英国学派与新自由制度主义:两种制度理论

英国学派与新自由制度主义:两种制度理论

英国学派与新自由制度主义:两种制度理论作者:章前明来源:《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02期[摘要]英国学派和新自由制度主义是国际关系中两个学术传统与研究风格迥异的理论流派,虽然两者在国际无政府状态、国际政治行为体、国际秩序及国际制度等问题的认识上有相似之处,但它们在有关国际体系的本质的认识、涉及的制度类型以及对国际制度的形成和作用所作的解释等方面仍然存在重大的差别。

有些学者把英国学派与新自由制度主义混同起来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他们只看到了两者的共同点而忽视了它们之间的差异。

英国学派和新自由制度主义在国际制度研究问题上的不同,既与英美学界对社会科学的解释以及两国认识论和方法论的理解不同有一定关系,也与两国学者不同的学术传统和环境分不开,更重要的是由英美战后在国际体系中所处的历史地位和面临的问题不同所致。

[关键词]英国学派;新自由制度主义;国际社会;国际制度;国际机制20世纪90年代以来,英国学派作为国际关系理论的一个重要流派,日益受到国内外学界的重视,其中英国学派与美国主流理论之间的关系是学者们关注的一项重要内容。

有学者把英国学派与新自由制度主义联系起来,认为国际社会理论非常接近于机制理论,两者都集中于制度建设和反对现实主义关于制度是多余的观点,并强调两者是同一个传统的一部分,只是由于学术讨论的独特缘故,它们才变得彼此分离了,但国际社会理论比机制理论更深刻,它是建构的而不仅仅具有工具性含义。

国内学界也有持类似看法的学者。

王逸舟认为:“国际制度学派的着眼点和世界观更接近国际社会学派;国际制度理论与国际社会理论从一个特定问题上,反映出美国人和英国人经常出现的…异曲同工,之妙:英国国际社会学派主要从哲学、特别是历史角度阐述国际制度的问题,美国国际制度学派侧重从实证、尤其是博弈角度分析国际社会的构造。

”那么,英国学派和新自由制度主义之间究竟存在什么样的关系?它们有哪些共同点和分歧?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它们之间的分歧?本文拟就这些问题做一些初步的探讨。

《国际关系理论》笔记总结

《国际关系理论》笔记总结

《国际关系理论》笔记汇总无政府社会英国著名学者赫德利·布尔撰写的《无政府社会——世界政治秩序研究》是国际关系研究领域的一部经典著作,也是被称为“英国学派”的西方国际关系理论流派之最负盛名的代表作。

本书从国家组成国际社会这个基本观点出发,分析了世界秩序或国际秩序如何得以维持这个重大的理论问题。

该书作者认为,均势、国际法、外交、战争和大国等国际社会的制度,同国际秩序的维持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本书中,布尔探讨了三个主要问题:世界政治秩序的本质是什么?在当代国家体系中,秩序如何得以维持?通往世界秩序的何种替代道路是可行的和适当的?与许多肤浅的观点相反,他认为主权国家体系没有衰落,它并不是世界秩序的障碍,而是其重要的基石。

本书第一部分试图界定秩序,以说明世界政治中并不存在着秩序,探讨了世界政治中秩序与正义的关系。

第二部分说明了秩序在当代国家体系中是如何通过均势、国际法、外交、战争和大国的特殊地位等国际社会的制度得以维持的。

第三部分分析了世界政治组织的替代形式。

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鉴哲学和社会学理论,《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一书发展了一套国际体系的社会建构理论。

亚历山大·温特阐述了建构原则的中心要求,提出了相对于个体主义和物质主义——如今国际关系理论的主流本体论——的建构理念主义的世界观。

他构筑了一个国际政治的文化理论,该理论使国家——无论它们彼此间是看作敌人、竞争对手还是朋友——成为其中的一个基本的决定性因素。

这些不同的角色由不同的“无政府状态文化”所构成,就像霍布斯式、洛克式和康德式这三种独立的宏观层次国际政治文化分别描述的那样。

无政府文化是一种国家控制的共有观念,这种思想影响着国家权力的含义和国家利益的内容,并且在国际体系中产生了行为趋势。

这部著作描述了驱使一种无政府文化向另一种无政府文化转变的四个因素——相互依存、共同命运、同质化以及自我约束——并且把它们与资本主义和民主在时兴康德文化的西方所扮演的角色联系起来。

(答)国际秩序.doc

(答)国际秩序.doc

1、国际秩序国际秩序被界定为国际活动的一种模式或安排,支持国际社会那些基本的、主要的或普遍的目标。

国际秩序的四种目标包括:维持国际社会;拥护成员国的独立;维护和平;帮助保护所有社会生活的规范基础,包括体现在战争法中的限制暴力,体现在互惠原则中的信守承诺,体现在相互承认国家主权原则中的所有权的稳定性。

布尔认为,无政府社会的要点是促进和保护国际社会,上述目标都是无政府社会最根本的目标,所有这些目标都具有道义性特点,既是为他人,也是为自己,而不仅仅是手段性的或完全自利性的。

世界政治的三种秩序包括:一、“社会生活秩序”,无论采取何种形式,都是人类关系的一个基本要素;二、“国际秩序”,是国际体系或国际社会中国家间的秩序;三、“国际秩序”,是作为整体的全人类之间的秩序。

布尔指出,“世界秩序比国际秩序更重要、更根本,因为整个人类大社会的最终单位不是国家,而是单个的个人”,国家和国际社会只是暂时的,但个人是永久的和不可毁灭的。

2、大规模报复战略大规模报复战略是美国艾森豪威尔政府推行的一种军事战略。

侵朝战争的失败使美国政府意识到自身力量的局限性,而且在世界各地维持庞大的地面部队在经济上力不从心。

1953年,艾森豪威尔担任美国总统后就开始着手制定该战略。

1954年1月,国务卿杜勒斯发表演说,阐述大规模报复战略,指出,美国需要建立并拥有一支庞大的报复力量,它能够用我们选择的武器在我们选择的地方马上进行报复。

这一战略重点在核武器上,主张削减常规兵力,重点扩充导弹核力量和战略空军,在外交上提出执行比杜鲁门的遏制政策更有利、更主动的“解放”政策,把社会主义国家从共产党领导下“解放”出来。

该战略建立在美国具有核垄断和核优势基础之上,但随着和垄断地位的丧失和苏联核力量的迅速增长,美国自己也被置于和武器的威胁之下。

60年代初,该战略被“灵活反应战略”替代。

3、新自由主义新自由主义认为,虽然体系结构是国际关系的重要因素,但仅强调结构是不够的,进程和结构一样都是国际体系的重要特征。

新自由主义,两种自由,

新自由主义,两种自由,
第六讲 新自由主义
一 、自由主义及其主要发展阶段


1、自由主义的基本特征
J· 格雷在《自由主义》 一书中提出了四 个特征:
自由主义的基本特征

(1)个人主义: (2)平等主义 : (3)普遍主义 : (4)社会向善主义 :
2、古典自由主义

(1)诞生:自由主义诞生于17-18世纪 , 创始人是英国的哲学家洛克 、法国的孟 德斯鸠、卢梭、美国的潘恩和杰斐逊等 人。
感谢THANKS


谢谢大家,最后我愿用以下这句话与 大家共勉,并结束我们的课程: 你只要注意思想的完美即可,至于其 他东西,纵然不尾随而至,在失去时 也会浑然不觉。(培根)
(3) 发展:罗斯福



罗斯福主持下,美国于1941年通过了 《权利法案》,提出著名的人类四大自 由: A.言论自由 B.宗教信仰自由 C.免于匮乏的自由 D.免于恐惧的自由



1944,罗又提出人们具有的八项权利, 进一步将其自由思想政策化、法制化 : (1)有在有关工作中获得报酬的权利 (2)有挣得足够充足的衣食、娱乐收入 的权利 (3)农场主有出售产品保障自己和家(1)新自由主义简介 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在古典自 由主义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自由主义的新 的思想体系。经济上主张“三化” ;政 治上坚持三个否定 ;实践上主张资本主 义全球化。
(2)创立:格林和霍布豪斯


格林:自由不是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更 不是损人利己的享受,它是“积极的力 量和能力” ,即发挥自己的力量为社会 和他人做贡献。 霍布豪斯:自由主义应具备八个要素, 即公民、财政、个人、社会、经济、家 庭、民族、国际 等八个方面的自由。

11第十一章 新奥地利学派和伦敦学派

11第十一章 新奥地利学派和伦敦学派

政策主张
• (1)货币政策:新奥地利学派和伦敦学派在货币 政策上总的决策倾向是“货币非国有化”,但同 时也认为货币是控制通货膨胀的一个重要因素, 主张通过控制货币来控制通货膨胀。 • “货币非国有化”的政策主张是要对现行的货币 制度进行根本性改革,废除国家货币制度,取消 政府发行货币的垄断权,而由私营银行发行竞争 性的货币。
• 坎南在货币理论方面与剑桥经济学家有着重大的分 歧。剑桥学派坚持货币数量论,认为货币数量与物 价水平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因此,通货膨胀的问 题主要是货币数量的问题。 • 一是对货币需求的解释。他认为,人们对通货的需 求表现为希望持有通货,这种需求不会因为通货数 量的增加而发生等比例的变化。 • 二是对物价水平的看法。影响物价水平的因素复杂 多样,剑桥学派的观点太简单化了。 • 三是对通货管理的主张。不能从货币数量出发进行 通货管理。 • 坎南从其货币理论出发,极力主张恢复金本位制。
坎南的经济理论
• 坎南认为,资本主义本来有能力自行调节,可以 避免严重的生产过剩,但是由于在工会力量增强 的情况下,工人提出了过高的工资要求,从而使 雇主不得不减少雇员的数量,于是造成失业扩大。 • 他还认为,实际工资率的高低决定预期利润率的 高低,因此也就决定着失业率的高低。
• 坎南提出,社会主义的思想与正统经济学说之间 是可以调和的。坎南站在英国资产阶级正统经济 学说的立场上来认识社会主义,他着重从分配的 角度来吸取费边派“社会主义”理论中的改良成 分,主张从分配上着手改进问题,把社会主义看 做是分配上的某种改良。
罗宾斯的经济理论
• 在宏观经济理论上 • 主要是经济自由主义的观点,他信奉和支持奥地 利学派的经济周期理论,并在这方面受哈耶克的 影响很深。 • 但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他部分地认可了凯 恩斯主义的政策主张,支持通过控制总需求来达 到充分就业的政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8卷第2期2008年3月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J our 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Vol.38,No.2Mar.2008[收稿日期]2007204211[本刊网址#在线杂志]h ttp://www.journ /s oc[基金项目]国家/985工程0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南京大学经济全球化与国际关系0资助项目[作者简介]章前明,男,浙江大学国际政治研究所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国际关系理论和东亚区域安全研究。

英国学派与新自由制度主义:两种制度理论章前明(浙江大学国际政治研究所,浙江杭州310028)[摘 要]英国学派和新自由制度主义是国际关系中两个学术传统与研究风格迥异的理论流派,虽然两者在国际无政府状态、国际政治行为体、国际秩序及国际制度等问题的认识上有相似之处,但它们在有关国际体系的本质的认识、涉及的制度类型以及对国际制度的形成和作用所作的解释等方面仍然存在重大的差别。

有些学者把英国学派与新自由制度主义混同起来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他们只看到了两者的共同点而忽视了它们之间的差异。

英国学派和新自由制度主义在国际制度研究问题上的不同,既与英美学界对社会科学的解释以及两国认识论和方法论的理解不同有一定关系,也与两国学者不同的学术传统和环境分不开,更重要的是由英美战后在国际体系中所处的历史地位和面临的问题不同所致。

[关键词]英国学派;新自由制度主义;国际社会;国际制度;国际机制The English School and Neo 2liberal Institutionalism:Two Institutional TheoriesZhang Q ianming(I nstitute of I nter na tiona l Politics,Zhejiang U niver sity,H angzhou 310028,China )Abstr act:In the international studies,the English School and N eoliberal Institutionalism are two theoretical schools which follow different academic traditions and research styles.Although they have similarity in international anarchy,the actors in international politics,international or der and international institutions,they have gr eat differences in their explanations on the essence of international systems,institutional styles,and formation and function of international institutions.One important r eason that some scholars mix up the English School and Neo 2liberal Institutionalism is that they have only noticed the similar ity of the two but neglected their differences.The differ ences of the two theories on international institutions lie not only in the fact that Br itish and A merican academies have different explanations on social sciences and their understandings in epistemology and methodology,but also in the fact that scholars of the two countr ies have different academic traditions and surroundings.What is more important is that Britain and the U nited States have different histor ical status and face differ ent issues of international systems after World War II.Key words:English School;Neo 2liber al Institutionalism;international society;internationalsystem;international regime68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38卷20世纪90年代以来,英国学派作为国际关系理论的一个重要流派,日益受到国内外学界的重视,其中英国学派与美国主流理论之间的关系是学者们关注的一项重要内容。

有学者把英国学派与新自由制度主义联系起来,认为国际社会理论非常接近于机制理论,两者都集中于制度建设和反对现实主义关于制度是多余的观点,并强调两者是同一个传统的一部分,只是由于学术讨论的独特缘故,它们才变得彼此分离了,但国际社会理论比机制理论更深刻,它是建构的而不仅仅具有工具性含义¹。

国内学界也有持类似看法的学者。

王逸舟认为:/国际制度学派的着眼点和世界观更接近国际社会学派;国际制度理论与国际社会理论从一个特定问题上,反映出美国人和英国人经常出现的-异曲同工.之妙:英国国际社会学派主要从哲学、特别是历史角度阐述国际制度的问题,美国国际制度学派侧重从实证、尤其是博弈角度分析国际社会的构造。

0[1]390那么,英国学派和新自由制度主义之间究竟存在什么样的关系?它们有哪些共同点和分歧?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它们之间的分歧?本文拟就这些问题做一些初步的探讨。

一英国学派是20世纪50年代末在英国逐渐发展起来的一个学术特色比较鲜明的国际关系理论流派。

国际社会理论化的最初动因源自于这些学者反对现实主义过分强调国际体系的冲突性质的悲观主义主张,以及自由主义关于人类进步和永久和平的人类共同体的乐观主义观点,而是力图在现实主义和自由主义之间寻找一条中间道路。

他们接受现实主义关于国际无政府状态和国家是国际政治基本行为体的假定,但与现实主义不同的是,他们认为国家之间不仅存在冲突和战争的因素,也存在合作和理性交往的规则与制度,一定程度的国家间合作是形成国际社会的开始,随着国家间合作的加强和共同利益的增多,可以改变国际体系的冲突性质,产生一种建立在社会价值基础之上的新的更好的国际秩序[2]5。

同样地,新自由制度主义也是在批判现实主义和新现实主义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

它既继承了传统自由主义关于人类进步的基本假设,又反对建立在基于理想主义而非自我利益的理解基础之上的制度;既接受现实主义关于国际无政府状态和国家是国际政治中理性行为体的合理假定,又反对现实主义忽视国际制度、跨国关系、国内政治和观念的作用的做法[3]10-14。

这就是说,英国学派与新自由制度主义在诸如国际无政府状态、国际政治行为体以及规则和国际制度的核心作用等方面存在许多共同之处。

首先,英国学派和新自由制度主义都把国际无政府状态作为其理论研究的出发点,并且他们对无政府状态含义的理解是基本一致的。

马丁#怀特认为,国际政治虽然是无政府状态的,但无政府状态并非意味着混乱和无序,而是仍然存在外交体系、国际法、国际规则和使权力政治的运作缓和或复杂化的国际制度,有一定的国家间的社会秩序,即/无政府社会0;无政府状态仅仅是指国际社会缺少一个共同政府[4]105。

罗伯特#基欧汉也指出,世界政治虽然是非集中、分散化的,但无政府状态并不意味着世界政治缺乏组织和秩序,也不意味着世界政治存在无休止的战争,而仅仅是指世界政治中缺少一个共同的政府来实施规则。

基欧汉认为,尽管世界政治不存在共同的权威,但国家之间还是进行着有限的合作,存在一定的规则、规范和协议,如外交承认、司法豁免权、管理多边组织议事日程的结构等[5]1,132。

然而,世界政治的无政府结构意味着,获得合作既不能依赖于对等级¹在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界,认为英国学派类似于新自由制度主义的学者为数不少,较有代表性的学者有巴瑞#布赞、罗伯特#杰克逊和乔治#索伦森等人,参见:B.Buzan,d From Internation al Sy stem to In ternation al Society:Structu ral Realism and Regime T heory M eet the E nglish Sch ool,d In ter national Org aniza tion,Vol.47,No.3(1993),p.327;B.Buzan,d T heE nglish School:An Underexploited Resource in IR,d Review of International Stud ies,No.27(2001),p.475;R.Jackson&G.Sorensen,Introdu ction to International Relations,New York:Oxford U nivers ity Pres s,1999,p.167。

权威的顺从,也不能依赖于集中化的强制力量,而只能依靠国家间的相互利益或互惠来实现。

其次,在国际政治的行为体问题上,英国学派和新自由制度主义都坚持/国家中心论0。

怀特和赫德利#布尔认为,国家是国际社会的主要和直接成员,现代国家不管相互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分歧,它们都团结在一种信念之下,即认为它们是世界政治中的主要行为体和权利与义务的主要承担者[4]106。

尽管基欧汉在5权力与相互依赖6中曾强调非国家行为体的重要性,但后来他认识到非国家行为体仍然是从属于国家行为体的,跨国行为体实质上通常是由来自特定国家的人所管理的,所以他又回到了国家中心论上来。

基欧汉认为世界政治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行为者,但只有国家才是世界政治中最重要的行为者,因此在分析国际合作和国际机制问题时,应将国家置于分析的中心地位[6]28-2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