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上历史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教案(共5套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2024年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单元备课说明

2024年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单元备课说明

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单元体例族交融族交融、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与文化单元备课说明一、单元课标要求基于《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阐述,本单元讲述的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学生将通过对本单元的学习,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和北魏孝文帝改革、人口迁徙和区域开发,认识这一时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特点及其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通过了解这一时期的科技和艺术成就,如祖冲之的数学成就,认识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

二、单元教材分析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个长期分裂时期,也是民族大交融的重要时期,政权分立和民族交融是这一时期的主要特征。

东汉末年的农民起义和军阀割据,结束了秦汉时期大一统的局面。

三国鼎立是从分裂割据逐步走向局部统一的过程。

司马氏建立的西晋结束了三国鼎立的局面,实现了短暂的统一。

八王之乱不仅使西晋衰落,也导致中原人口大量南迁,出现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

此后东晋南朝与十六国北朝对峙的局面形成。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各族不断内迁,各族之间加强了交往交流交融,区域的开发,尤其是江南地区经济的发展,科技文化的显著进步,都为统一局面的重新出现奠定了基础。

中国古代史的一个大单元理念是“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在这一大单元理念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从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关系等多方面,为隋唐盛世的出现创造了条件。

三、单元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的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有限,因此教师需要根据学生学过的知识和理解能力,采取深入浅出、形象生动的教学方法。

教师可以提供图片、文字等材料,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以拓展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思维,更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

四、单元教学目标1.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的时代特征,认识到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2.了解人口迁徙、江南地区的开发、北魏孝文帝改革等基本史实,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的时代特征及其对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意义。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教案 第4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教案 第4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第4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第16课三国鼎立一、知识与能力了解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的基本史实,思考两场战役曹操一胜一败的原因,初步了解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二、过程与方法了解战争过程,提升复述重大历史事件的能力;分析两场战役曹操一胜一败的原因,提高对比、分析的能力;识读《三国鼎立形势图》,学习获取有效历史信息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阅读《三国演义》的片段,认识文学作品和真实历史之间的区别。

了解历史人物的相关史实,认识到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评价历史人物的标准在于他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的史实。

难点:三国鼎立局面的特点及影响。

【导入新课】[多媒体播放《三国演义》片头曲]提问:同学们看过《三国演义》吗?刚刚播放的这首歌就是电视剧《三国演义》的片头曲。

这首歌让我们感受到东汉末年与三国时期英雄辈出、成败从容的历史。

这是一段怎样的历史呢?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第16课:三国鼎立。

【内容探究】一、官渡之战师:东汉末年,军阀混战,北方的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民不聊生,后来爆发了黄巾起义,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出现了不少割据一方的军阀,东汉政权名存实亡。

在北方众多军事集团中,最主要的有两个,曹操集团和袁绍集团。

从实力上讲,袁绍在各个方面都优于曹操,但是曹操却最终在一场决定性的战役中打败了袁绍,完成了北方的统一。

这场战役是什么?生:官渡之战。

[多媒体展示《官渡之战示意图》]师:阅读教材第80页“官渡之战”一目中第二段的内容,完成官渡之战概况表。

时间公元200年交战双方袁绍和曹操战争特点以少胜多结果曹操胜利为曹操统一北方打下基作用础师:阅读教材第80页“官渡之战”一目中第一段的内容,回答问题:曹操为什么能够以少胜多,打败袁绍统一北方呢?生: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招揽人才。

经济上,垦荒屯田,重视农业生产。

师:官渡之战以后,曹操陆续消灭了袁绍的残余力量,又陆续地消灭了一些军阀,基本上统一了北方。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分立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教案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分立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教案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分立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教学目标:1. 知道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分立;2. 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以及江南地区开发的基本史实;3. 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进步与艺术成就。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 政权的更迭;2. 赤壁之战;3. 北魏孝文帝改革;4. 南方与西南经济的发展教学难点:1. 曹操在赤壁之战中败于孙刘的原因;2. 西晋短暂的原因;3. 政权的更迭。

教学方法:讨论法、讲授法、案例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教学设计:1.教学时间:2课时2.教学准备:布置学习任务——进行课前预习;下载的有关资料3.教学过程:【内容导航】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长期分裂割据的时期。

长期分裂与局部统一是这个时代的特征,战争是这个时代的主题。

首先是曹魏、蜀汉、孙吴三国鼎立,然后是西晋的短暂统一,随后东晋偏安一隅,而此时,北方“十六国”政权林立。

之后,北魏统一北方。

北魏与其分裂而相继形成的东魏、西魏、北周及北齐合称北朝,与南朝的宋、齐、梁、陈政权长期对峙。

这一时期,大量人口南迁,使江南得到较好的开发,社会经济发展较快,为以后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人口的流动及长期交往给民族大融合带来了契机。

第一讲曹魏、蜀汉、孙吴三国鼎立一、董卓之乱与割据势力混战东汉末年的黄巾起义后形成了许多割据势力,董卓进入洛阳,他废汉少帝,立汉献帝,独揽朝政。

次年,关东割据势力推举袁绍为盟主,联兵讨伐董卓。

董卓退守长安后不久,为其亲信吕布所杀。

董卓死后,关东联盟瓦解,各方割据势力混战不已。

曹操与袁绍决战于官渡,史称“官渡之战”。

最终,曹操以少胜多,击溃袁军,奠定了其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

曹操,字孟德,生于公元155年,死于公元220年。

他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与书法家,曾任东汉丞相,后为魏王。

另外他还是三国中曹魏政权的奠基人。

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官渡之战后,军阀混战的局面开始向三国鼎立的方向发展。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复习课教案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复习课教案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复习课教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复习课一、学习目标1、了解这个时期的重要史实,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淝水之战和江南地区的开发、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祖冲之和圆周率、大放异彩的书画艺术和辉煌的石库艺术。

2、这个时期的基本特征,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长期处于分裂对峙状态,战乱频繁,政权更迭也比较频繁,社会动荡不安,但在分裂战乱的岁月里,社会仍在进步,历史还在发展。

塑造许多杰出的历史人物他们的思想和谋略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江南地区经济迅速发展。

3、培养学生在民族问题上的正确观点。

4了解这个时期文化的辉煌成就。

二、学习重点、难点重点1、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

2、淝水之战和江南地区的开发。

3、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4、祖冲之和圆周率。

5、大放异彩的书画艺术和辉煌的石窟艺术。

难点1、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2、江南地区的开发。

3、正却认识民族大融合的意义。

4、圆周率及推算及复杂的数学概念和方法。

5、大放异彩的书画艺术。

三、学习过程(一)、1、三国鼎立是哪三国?220年曹丕建魏,都:洛阳;221年刘备建立蜀国,都:成都;222年孙权建立吴国,都:建业。

2、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两大战役(官渡之战在2XX年,赤壁之战在2XX年)相距仅八年的两战,曹操前者以少胜多,后者以多败于少,这是为什么?(二)西晋的兴亡和内迁的各族1、说一说,西晋是如何建立的?这个政权存在的时间长吗?为什么西晋是个短命?2、淝水之战:这场战役的交战双方、各自拥有的兵力、最后的结果如何?战后南北双方状况如何?3、苻坚拥有八十万兵力,却不能统一江南,这究竟是为什么?(三)、江南地区的开发1、你认为中国今天的南方和北方哪个地区经济更发达?南方是不是自古以来就是比北方发达呢?2、北魏统治北方时期,民族融和的步伐进一步加快,其原因是什么呢?历史上著名的孝文帝改革在民族融合的过程中究竟起了什么作用呢?3、淝水之战以后,北方处于什么状态?结束北方混乱局面的是哪一政权呢?(是鲜卑拓跋部建立起来的北魏政权。

初中历史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教学设计

初中历史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教学设计

初中历史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这一单元,主要介绍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分立现象和民族交融过程。

教材通过具体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让学生了解这一时期的历史特点,把握历史发展的脉络。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建立了历史知识体系,但对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知识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了解这一时期的历史背景,理解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的特点,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背景,掌握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的特点;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历史的发展是复杂多样的,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背景,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的特点;2.教学难点:理解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对历史发展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2.案例教学法:以具体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为例,分析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的特点;3.讨论教学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与合作探讨,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2.历史图片资料;3.历史地图;4.教学多媒体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地图,引导学生了解这一时期的政权分立现象。

2.呈现(10分钟)通过讲述具体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呈现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的过程,如三国鼎立、八王之乱等。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的特点,如封建制度的衰落、民族融合的趋势等。

4.巩固(10分钟)学生自主学习,总结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特点,构建知识体系。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对历史发展的影响,如对封建制度的影响、对民族关系的影响等。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教案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教案

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第16课三国鼎立知道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知识与技能1.能讲述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并分析出各自的影响。

2.能列表归纳魏蜀吴三个政权建立的时间、建立者、都城。

3.了解三国经济发展的概况。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相关知识的归纳,学会列表归纳问题的方法。

2.通过对两次战役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透过现象抓住本质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每一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但是人们的主观能动性也起重要作用。

2.通过对曹操的分析和评价,使学生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应该看他是否推动了社会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重点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1.回忆思考:“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在东汉末年,为什么会涌现出像曹操、诸葛亮、刘备、关羽、张飞、赵云、孙权、周瑜等如此多的英雄豪杰?他们都有什么样的作为?对后世有什么样的影响?曹操、刘备和孙权都是叱咤风云的人物,而且有那么多的人才为他们出谋划策,为什么到头来却依然要三分天下呢?他们之间发生了哪些激战?三国是指哪三个政权?分别是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建立的?开国君主都是谁?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从这一课的学习中寻找答案吧。

一、官渡之战1.创设情境,深入学习:我们要探究三国形成的历史,就要了解东汉末年的境况。

长期混战带给人民无尽的灾难和痛苦,同时也使北方的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的破坏。

人口集中的黄河中下游地区,出现了“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现象。

在这种情况下,人民渴望早日结束战乱,过上和平安定的生活。

那么,是谁顺应历史的潮流、顺应人民的愿望,结束了这种战乱局面呢?(曹操) 曹操能谋善断,很有眼光,以统一天下为己任,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他用诗抒发了自己远大的政治抱负,“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专题04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教学设计)

专题04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教学设计)
小组合作,对比北魏孝文帝改革与商鞅变法的异同。
小组合作探究。
展示课件
培养学生分析对比相近历史事件的能力。
(四)科技文化
自主学习,查阅课本,梳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文化成就,感受古代中国辉煌灿烂的文明。(达成学习目标5)
自主学习,梳理知识。
1.数学:祖冲之: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数字,该成果领先世界近千年;历法:创制出当时最先进的历法《大明历》;机械制造:设计制造出了指南车、水碓磨、千里船等。
——《魏书·任城王传》
材料二:帝曰:“夫名不正、言不顺,则礼乐不可兴。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已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已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黜。“
——《资治通鉴》
材料三: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诸功臣旧族自代(按:代,郡名,今山西省东北、河北省西北一带)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 。“
A.祖冲之 B.贾思勰 C.钟繇 D.王羲之
4.[2019•湖南怀化] 王羲之的书法“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在他的名作中被号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的( )
A.《女史箴图》
B.《兰亭序》
C.《水经注》
D.《洛神赋图》
5.“古人云,耕锄不以水旱息功,必获丰年之收。湿耕泽锄,不如归去。”
阅读后,请回答:
(1)上述这段话出自《齐民要术》,它是何人所写?作者生活在什么时期?
——《资治通鉴》
问题:
(1)依据材料分析,材料一、二、三分别说明孝文帝改革的哪几项措施。
(2)根据所学知识,说明孝文帝改革对当时及后世历史发展的作用。
小组合作探究
(一)研读史料,回答问题: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教学设计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教学设计

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初三第一轮复习教学设计【复习目标】1.知道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2.知道两晋南北朝的更替,初步了解人口的南迁和江南地区的开发。

通过北魏孝文帝改革,初步理解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3.知道祖冲之的数学成就,初步认识书法艺术。

了解北方农业技术的成熟和农历。

【重点难点】三国鼎立形成的史实及形势图、人口南迁和民族交往促进了江南开发的史实、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复习方法】本课教师授课时先引导学生回顾单元知识,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实战演练的5道训练题检测、巩固所学知识,对于重点知识则通过五个探究使学生学会联系、比较,学以致用。

【导入复习】今天我们来复习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首先我们一起了解本课的学习目标(课件学习目标中红体字为本课重点内容,必须理解掌握)【精讲点拨】根据单元线索提示:教师引导学生回顾1.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征: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⑴封建国家分裂,政权更替频繁。

⑵南方相对稳定,江南经济发展。

⑶北方战乱频繁,民族融合加强。

2.依据本单元朝代更迭线索,展示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替示意图。

【考点归纳】考点1 三次以少胜多的战役考点2 人口迁徙的趋向及影响1.(2022·山西吕梁)把握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是历史学习的基本要求,下面示意图反映出的阶段特征是( )A.社会变革 B.政权分立C.文明起源 D.国家统一2.(2022·山西大同)下图为中国某一历史时期朝代更替示意图,图中序号代表的政权是( )A.①吴②东汉 B.①商②南宋C.①吴②东晋 D.①东魏②东晋3.以下示意图反映出( )A. 东汉末年军阀割据B. 三国鼎立局面形成C. 统一趋势不断加强D. 魏晋时期政权并立4.东汉末年,群雄并起,最终形成三国鼎立的格局。

下列示意图中,符合229年三国局势的是( )5.[2018·日照]阅读历史书籍需要关注章节标题,从而把握内容的主旨。

2023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第16课三国鼎立说课稿新人教版

2023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第16课三国鼎立说课稿新人教版
但是,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比如,在讲解曹操的时候,我发现学生对于曹操这个人物的理解还比较片面,他们只知道曹操是一个政治家、军事家,却不知道他也是一个诗人,一个文学家。我觉得,这是我对学生的引导还不够,下次我会在课堂上引入更多关于曹操的文学作品,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这个历史人物。
另外,我觉得在课堂上的互动环节还可以更加丰富。虽然我设置了小组讨论的环节,但是我觉得还可以增加一些其他的互动方式,比如让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或者组织一些角色扮演的活动,让学生更深入地融入到历史中去。
②重点知识点:赤壁之战的影响。
词:赤壁之战、曹操、孙权、刘备。
句:赤壁之战后,曹操失去了统一南方的机会,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
板书设计:在黑板上画出一条分割线,左边写上“曹操”,右边写上“孙权、刘备”,在分割线上画一条箭头指向“三国鼎立”,表示赤壁之战的影响。
③重点知识点:蜀汉的兴衰过程。
词:刘备、关羽、诸葛亮、蜀汉。
过程: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与三国鼎立相关的主题进行深入讨论。
小组内讨论该主题的现状、挑战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案。
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准备向全班展示讨论成果。
5.课堂展示与点评(15分钟)
目标: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加深果,包括主题的现状、挑战及解决方案。
4.历史解释:能够解释三国鼎立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如赤壁之战、蜀汉与魏国的兴衰等。
5.历史思维:培养分析、比较、综合等历史思维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6.价值观:认识国家统一与社会稳定重要性,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1.三国鼎立的形成与过程。
2.曹操与赤壁之战对三国鼎立局面的影响。
2.曹操与赤壁之战:曹操统一北方,赤壁之战后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

2024年七年级上册初一历史(统编版)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1教学设计

2024年七年级上册初一历史(统编版)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1教学设计
【学生活动】学生思考、理解、记笔记
知识点4:江南的的开发
【教师活动】观察《东晋南迁移民分布图》,分析江南的的开发的原因。
【学生活动】地图会说话,同学们观察地图,地图告诉我们什么历史信息?
知识点5:科技文化
【教师活动】掌握历史的归类方法,比如请给表格取一个合适的标题?在这里我们首先进行时间定位:贾思勰、祖冲之都生活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他们的成就层面归类,科学方面,所以题目《魏晋南北朝时期时期科技成就》
【学生活动】思考、记笔记
【教师活动】有个小调查留给大家啊,余秋雨参观大同之后写下“中国由此迈向大唐”,结合我们所学,请同学们想一想为什么说“中国由此迈向大唐”?
【学生活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思考、回答、理解
1分钟
小结
今天我们通过今天这节课学习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的情况。
我们了解了这个时期的特点:政权并立,政局纷繁复杂,但也正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民族之间加强了交往交流交融,区域的开发,尤其是南方经济得到发展。科学技术有了显著的进步,这些都为新的统一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学生活动】学生思考、理解、记笔记
二、重要知识点
知识点1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师活动】三国鼎立》这一课主要介绍了国家从分裂到局部统一的过渡时期的历史,共有三个知识点即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在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重大战役的作用之下,曹操、刘备和孙权的势力逐步崛起,进而形成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大范围的局部统一为西晋的统一奠定基础。
【教师活动】思考:《三国演义·第一回》“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确实如此吗?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历史看上去纷繁复杂,政权分立,更迭频繁,国家的大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即使是割据时期,也孕育着统一的走向。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第1课时教案新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第1课时教案新人教版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课题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第1课时课型复习课授课时间12月教案号31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三国鼎立形成的史实。

(2)说出人口南迁和民族交往促进了江南开发的史实。

(3)西晋的短暂统一过程与方法运用比较、归纳、演示等方法,初步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能力;通过观察图片的等方法学习历史;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复习,进一步认识到民族团结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

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民族融合的前提条件。

初步树立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历史价值观教学重点江南地区开发的主要原因;三国鼎立形成教学难点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课时安排3课时教具多媒体预设教学方法对比法、讨论法、表格法、演示法教学环节教学内容预设目标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课堂生成1word格式支持编辑,如有帮助欢迎下载支持。

整体感知组织学生分别复习展示、演示、交流互动概述单元内容主题,进行单元复习线索多媒体出示单元基础知识归纳附课件通过教师综合讲述,学生能够从整体上把握本单元复习的主要内容进一步复习基础知识教师整体概述本单元的线索及主要内容教师利用幻灯片对本单元的基础知识进行复习师生互动教师播放幻灯片学生与老师一起回忆所学的内容师生互动学生归纳学生逐个进行复习整体感知对本单元的主体之间的内在联系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进一步明确的复习了基础知识板书设计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第1课时一、三国鼎立二、西晋的短暂统一和东晋的建立三、北方各族的内迁和江南地区的开发教学反思多媒体的辅助教学,有效的节省了时间,增加课堂容量,提高复习效率。

在复习的过程中要充分的运用各种教学方法,灵活运用,才能够打造出有效的课堂,也才能起到复习的目地。

2word格式支持编辑,如有帮助欢迎下载支持。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说课稿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说课稿

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说课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七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本课是部编版教材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就与旧教材而言,部编版教材的优点是通过问题探究、史料阅读、等形式补充了许多史料,这就为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提供了便利。

就本课内容来说,其由三国与西晋、东晋与南朝、十六国与北朝三个子目组成,主要讲述了中国由统一逐渐走向分裂、各民族之间相互交融的历史,上承秦汉大一统时期,下启隋唐大一统时代,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对于推动多民族国家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本课所述的历史处于一个大分裂、大动乱的时代,政权更迭频繁、各地分裂割据,历史线索模糊。

学生虽在初一阶段学习过相关内容,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但由于复习的深化与本课内容的相对复杂,学生在学习时必然会遇到障碍,这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梳理一条清晰的历史线索,再补充和利用课本的相关史料,做进一步的讲解,以完成课程的要求。

三、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教材内容与学生的原有认知结构,我制定如下的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课本内容与观察历史地图,梳理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情况,理清历史线索,培养时空观念。

2.通过阅读相关史料,分析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原因,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及影响,培养史料实证的历史核心素养。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历史脉络、江南地区的经济发展与开发难点:北魏孝文帝改革五、教法学法讲授法、史料分析法、问题探究法六、教学过程(一)导入:引用《三国演义》开篇中的一段话:‘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带领学生回顾东汉末年群雄分裂割据的局面,自然导入本节内容。

(3分钟)设计意图:引用家喻户晓的小说《三国演义》的内容,有助于吸引学生的关注与兴趣,把注意力转移到课堂上来。

“合”与“分”的概念,也容易使学生理解这段历史的时代特征。

人教版 初一七年级历史 上册第一学期秋(教学设计 教案)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人教版 初一七年级历史 上册第一学期秋(教学设计 教案)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第16课三国鼎立1教学分析【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的基本史实,思考两场战役曹操一胜一败的原因,初步了解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过程与方法了解战争过程,提升复述重大历史事件的能力;分析曹操一胜一败的原因,提高对比、分析的能力;识读《三国鼎立形势图》,学习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阅读《三国演义》的片段,认识文学作品和真实历史之间的区别。

了解历史人物的相关史实,认识到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评价历史人物的标准在于他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的史实。

教学难点:如何看待三国鼎立这一局面;如何全面评价曹操、诸葛亮、孙权等历史人物。

2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图一是戏剧舞台上的白脸曹操,被刻画成一个阴险狡诈、凶暴多疑的奸臣。

图二是史书上的曹操,是一个多谋善断、有眼光、有帝王之才的人物。

同一个历史人物,人们对他的看法为什么有如此大的差异?你心目中的曹操是怎样的一个人呢?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6课《三国鼎立》。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官渡之战1.教师讲述:东汉末年,群雄并起,陷入分裂割据局面。

大一统的局面被打破了,而由于战乱,各割据势力趁机扩充实力,相互攻战,使人民饱受战乱之苦,社会生产力也遭到严重破坏。

2.创设情境:假设同学们是东汉末年的老百姓,面对这种艰难的生活状况,你们的愿望会是什么呢?3.教师讲述:东汉当时的老百姓最渴望的是早日结束战乱,实现统一,重新过上安定的生活。

而当时北方主要有两股强大的军事势力,就是袁绍和曹操。

他们都有完成统一的实力,那么究竟谁能统一北方?4.阅读图片:《官渡之战形势图》5.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复述官渡之战的过程。

6.问题思考:官渡之战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曹操能够在官渡之战中取胜的原因有哪些?7.教师归纳:曹操:①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

将汉献帝接到许昌,借皇帝的名义号令天下。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教案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教案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部编版(人教)历史七年级上册教案设计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学目标1.掌握北方民族大融合的史实。

2.熟记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目的、内容及其影响。

3.分析北魏孝文帝迁都、改革内容及影响之间的关系。

4.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民族融合的前提条件。

重点难点重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难点:孝文帝改革对民族融合和国家统一的历史意义。

教学设计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设计者:×××)教学过程设计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北魏孝文帝北魏有一位著名的皇帝,他接受汉族文化,大力推行改革。

你知道他是谁吗?他为什么要实行改革呢?在改革的过程中,他遇到了哪些阻力?又是怎样冲破这些阻力的?归纳导入:他是北魏孝文帝。

他为了接收汉族先进文化,巩固统治,大力改革。

他的改革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他成为我国历史上著名的皇帝之一。

让我们一起学习本课吧。

二、教材引导自主学习1.自读教材。

2.结合学生用书填空题,在书中找到答案,并在书中画上记号。

三、聚焦主题合作探究我国古代有几位知名的皇太后,像汉朝的吕太后、窦太后、北魏的冯太后以及唐朝的武则天等,都很有作为。

冯太后是我们今天要涉及的一位。

她是汉族人,知书达理,聪明果断。

临朝听政,执掌北魏大权二十年。

在这期间,她参照汉族的文化制度,颁布了许多重要的改革措施。

她辅助的小皇帝在她的熏陶下成为汉文化忠实的推行者。

冯太后的称号是“文明太后”。

小皇帝叫拓跋宏,就是北魏的孝文帝。

后来,他成为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改革家。

他有哪些作为呢?我们来看具体内容。

探究一:民族融合的历史大趋势【活动一】阅读教材,并观察教材P89页的两幅图片。

【小组讨论】1.这些文字和图片反映了什么现象?2.这说明了什么已经成为一种趋势?3.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历史大趋势?【归纳】说明民族融合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因为黄河流域的各族人民长期生活在一起,日常的接触和频繁的交往,在生产技术和生活习俗上相互影响,民族融合成为历史的趋势。

2024年秋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教学课件 第四单元整体设计

2024年秋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教学课件 第四单元整体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制作历史时间轴,结合“三国鼎立形势图”“西晋内迁少数民族分布图”等 图,梳理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分立与更迭情况,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不同历 史事件之间的联系,树立正确的时空观念;通过对曹操的了解,认识杰出人物对历 史发展起到的推动作用。 2.通过“西晋末年内迁少数民族分布与北方流民南迁示意图”,了解人口由草原向 中原及由中原向南方迁移的方向、民族及规模,增强历史空间感;通过图片,直观 感受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各民族在衣、食、住、行方面的变化,体会民族交流交融 的含义,认识中华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在不断发展; 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培养家国情怀素养。
教学目标 3.从社会稳定、北民南迁、自然环境等方面,多角度分析江南地区得到发展的原因, 理解政局动荡、战争频繁、人口迁移、经济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体会政治、军事、 经济之间的相互影响,初步运用唯物史观辩证地看待战争这一社会现象,提升历史 解释等素养。 4.通过了解数学、农学等方面的成就,知道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许多科技处于 世界领先地位,增强民族自豪感;通过赏析文学、书法、绘画作品及石窟艺术等, 直观感受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成就及特点,认识这一时期的文化既是对秦汉 文化的继承和创新,也为隋唐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强化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 初步理解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状况的反映。
大单元整体设计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课标要求 【导论】三国两晋南北朝的绝融。 此时农业技术不断进步,中医学已形成系统的理论和独特 的治疗方法,天文学、数学也都取得了重要成就。
课标要求 【内容要求】 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和北魏孝文帝改革 、人口迁徙和区域开发,认识这一时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 历史特点及其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通过了解这一时期的 科技和艺术成就,如祖冲之的数学成就,认识传统文化的继 承与创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上历史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教案(共5套新人教版)第16课三国鼎立教学目标1.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经过及作用,分析曹操在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中一胜一败的原因。

2.知道魏蜀吴三国建立的时间、都城及建立者,了解三国的发展情况。

3.正确评价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让学生学会正确评价历史人物。

4.通过学习三国鼎立局面,让学生认识到分立是暂时的,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教学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

教学难点分析曹操在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中一胜一败的原因,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学内容新课导入导入1:(材料式导入)“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是曹操《蒿里行》中的诗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是曹操《龟虽寿》中的诗句。

上述诗句都与东汉时期的历史人物曹操有关,你知道曹操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吗?两首诗分别反映了什么?导入2:(情境式导入)同学们,下面请欣赏《三国演义》片头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在东汉末年,为什么会涌现出像曹操、诸葛亮、刘备、关羽、张飞、赵云、孙权、周瑜等如此多的英雄豪杰?他们都有什么样的作为?对后世有什么样的影响?曹操、刘备和孙权都是叱咤风云的人物,为什么到头来却依然要三分天下呢?三国是指哪三个政权?开国君主都是谁?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从这一课的学习中寻找答案吧。

课堂探究板块一官渡之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曹操《蒿里行》材料二曹操奇袭袁军在乌巢的粮仓,继而击溃袁军主力。

此战奠定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

(1)材料一的诗中描绘了怎样的景象?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2)为了改变材料一的状况,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出曹操率先与袁绍进行了哪次战役?此次战役的特点是什么?(3)说说这次战役中曹操胜利的原因。

答案:(1)描绘了东汉末年经济凋敝、人口减少和百姓生活困苦的社会现实。

原因在于东汉末年州郡割据、战乱不断。

(2)官渡之战。

曹军以少胜多。

(3)客观方面:①袁绍骄傲轻敌;②人民渴望早日结束战乱实现统一,统一成为历史发展的趋势。

主观方面:①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增强了号召力;重视人才。

②经济上:招募流亡农民垦荒,组织士兵屯田,发展生产,粮食储备丰富。

③军事上,有一支战斗力较强的军事力量,作战过程中采取正确的战术。

过渡语: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打下了基础,曹操的下一步理想和目标是要统一全国,那么就必须消灭南方孙刘联军的势力,一场赤壁大战展开了。

板块二赤壁之战阅读下列材料:材料……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内容课堂探究请回答:(1)材料中“三国”指的是、、三个国家。

(2)材料中这首词与我国古代历史上哪一著名的战役有关?说说与此次战役有关的成语或典故。

(3)请列出这次战役中弱方取胜的原因。

从中我们要吸取哪些经验教训?答案:(1)魏蜀吴(2)战役:赤壁之战。

成语或典故:草船借箭、蒋干盗书、周瑜打黄盖、诸葛亮借东风等。

(3)原因:曹操骄傲轻敌;曹军来自北方,士兵疲惫,水土不服,且不习水战;孙刘联合,采用火攻等正确战术;当时统一的条件尚未成熟。

(任选两点即可,其他原因只要符合题意也可)经验教训:谦虚谨慎,骄傲必败;重视利用自然条件;培养观察思考的习惯;团结可以战胜强大敌人等。

过渡语:三国鼎立期间,魏、蜀、吴三国为了打败对方,都特别重视发展生产,增强自己的实力。

因此,三国时期社会经济得到了很大发展,为后来的西晋统一奠定了基础。

板块三三国鼎立(1)结合本目知识,制作表格,归纳三国鼎立的形成。

(2)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是什么?(3)结合《三国鼎立形势图》,绘制三国鼎立示意图。

(4)简要说出三国的经济发展状况。

答案:(1)国名建立时间建立者都城魏220年曹丕洛阳蜀221年刘备成都吴229年孙权建业(2)直接原因:赤壁之战。

根本原因:魏、蜀、吴三国经济、军事实力势均力敌,缺乏统一全国的经济基础。

(3)如图所示:(4)魏:修建许多水利工程,北方生产明显恢复和发展起来。

蜀:丝织业兴旺,蜀锦行销全国。

吴:造船业发达,230年孙权派卫温率船队到达夷洲,加强台湾与内地的联系。

结束语: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是三国鼎立局面形成进程中的重要战役,这一局面的形成是分裂割据逐步走向统一的发展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创造了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从而推动了这一时期的经济、政治、文化的恢复和发展。

板书设计当堂达标1.东汉末年,曹操在割据混战中取得政治优势地位的原因是( A )A.挟天子以令诸侯B.实行屯田制c.招贤纳士D.打败强敌袁绍2.确定曹操统一北方基础的战役是( c )A.长平之战B.巨鹿之战c.官渡之战D.赤壁之战3.“烈火西焚魏帝旗,周郎开国虎争时。

交兵不假挥长剑,已挫英雄百万师。

”这首诗描述的是( B )A.官渡之战B.赤壁之战c.淝水之战D.澶州之战4.下列人物没有称帝的是( D )A.刘备B.孙权c.曹丕D.曹操5.三国时期船队到达夷洲,加强了台湾与内地联系的国家是( A )A.吴国B.蜀国c.秦国D.魏国教材图片分析1.官渡之战形势图:官渡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

200年,曹操军与袁绍军在此展开战略决战。

此战奠定了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

识读图片时,要注意把握示意图中的官渡、乌巢等地点,以加深对战役进程的了解。

2.《三顾茅庐》:为请诸葛亮出山相助,刘备曾三次亲自到诸葛亮的住所隆中拜访,前两次都没见到诸葛亮。

第三次,诸葛亮被刘备的诚心打动,见了刘备,诸葛亮给刘备详细分析了当时的形势,即著名的“隆中对”,深得刘备的赞许,诸葛亮从此成为刘备的主要谋士。

3.三国鼎立形势图:识读地图时,找出魏、蜀、吴三国所在的地理位置,并在图中找出三国的都城所在地以及官渡、赤壁、夷洲的具体位置。

史料积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曹操教学反思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教学目标1.了解西晋建立、统一全国及八王之乱的基本史实,分析西晋是一个短命王朝的原因。

2.知道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和十六国建立,认识到北方游牧民族内迁促进了民族交融,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3.通过学习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等史实,初步认识民族平等、正确处理民族关系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西晋的短暂统一,八王之乱,少数民族的内迁。

教学难点西晋王朝短暂而亡的原因,理解少数民族内迁的原因。

教学内容新课导入导入1:(材料式导入)同学们,在《中国历史朝代歌》里中间有几句“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后延。

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

在这个朝代歌中,魏、蜀、吴三国是如何灭亡的?西晋是“二晋”之一,它的历史又是如何呢?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起学习第17课吧!导入2:(情境式导入)同学们,请观看视频《西晋的统一》。

历史上,魏、蜀、吴三国都曾希望以自己的国家统一中国,但三国追逐竞争的结果都未能如愿,而且在不长一段时间里相继退出了历史舞台。

结束三国鼎立局面的是代魏而立的西晋政权。

但西晋的统一极为短暂,为什么说西晋是一个短命的王朝?八王之乱对西晋产生了什么影响?让我们一起走进本课,来寻找答案吧!课堂探究板块一西晋的建立阅读下列材料:材料钱被奉为神物,“无德而尊,无势而热,排金门而入紫闼(tà宫廷)。

危可使安,死可使活,贵可使贱,生可使杀。

……凡今之人,惟钱而已!”为世神宝。

亲之如兄,字曰“孔方”。

——西晋人鲁褒《钱神论》请回答:(1)材料说明当时西晋什么样的社会风气?(2)简要说说西晋的建立和短暂统一的史实。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晋短暂统一全国的原因有哪些?答案:(1)这则材料说明,在大地主、大贵族当权的背景下,社会上下道德沦丧,唯利是图,享乐之风盛行。

(2)266年,司马炎自立为帝,建立西晋。

280年,西晋灭吴,统一全国。

(3)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比较迅速,国力充足;南方蜀、吴两国的统治者日益腐朽,国力日趋衰落,且蜀国已被魏国灭亡;从客观上看,统一也是符合历史发展总趋势和人民愿望的。

过渡语:西晋结束了三国鼎立的局面,但并没有出现长期统一的富强局面,由于统治阶级内部的混战和他们对各族人民的残酷剥削和压迫,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都迅速激化,导致了八王之乱的发生。

板块二八王之乱(1)八王之乱发生在哪位皇帝在位时?混战在哪里展开?(2)西晋为什么会发生八王之乱?(3)八王之乱的性质及危害是什么?(4)西晋为什么是短命的王朝?答案:(1)晋惠帝。

洛阳一带。

(2)①西晋初年,晋武帝大封同姓诸王,后又陆续派遣诸王据守州郡重镇。

这些出镇的宗室诸王,既手握重兵,又掌管民事,势力日益强大。

②西晋统治者昏庸腐败。

(3)性质:西晋皇族为争夺中央政权而进行的混战:危害:混战长达16年,给人民带来灾难;经济遭到破坏,西晋衰落下去。

(4)阶级矛盾尖锐,统治阶级内部矛盾重重,统治集团迅速腐朽;八王之乱削弱了统治力量,耗竭了西晋国力;民族矛盾激化,内迁的少数民族(受压迫)起兵反晋。

过渡语:西晋建立后,统治腐朽,统治集团内部发生了争夺皇位的内乱,破坏了西晋的统治秩序,耗竭了西晋的国力。

教学内容课堂探究板块三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从东汉后期开始,北方、西北方大批少数民族内迁到中原与汉族杂居,主要有匈奴、鲜卑、羯、氐、羌等族。

西晋时人数达几十万,出现了“关中之人,戎狄居半”的局面。

请回答:(1)材料表现了哪种民族交流方式?通过民族交流,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什么?(2)匈奴、鲜卑、羯、氐、羌等游牧民族内迁的区域主要分布在哪里?(3)阅读上述材料后,你有什么感想?答案:(1)迁徙杂居。

民族交融。

(意思相近即可)(2)原来生活在西北的氐族和羌族,由西向东迁入陕西关中;分布在蒙古草原上的匈奴族和羯族,由北向南迁到山西一带;鲜卑族有一部分迁到辽宁,一部分迁到陕西及河套地区。

(3)北方游牧民族同中原农业民族在经济上历来有互补的需求,是民族交融趋势的经济基础,有利于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民族交融从东汉后期开始,北方、西北方大批少数民族最后都融入汉族,成为中华民族的一个组成部分,促进了民族交融。

结束语:西晋结束了三国分裂局面,统一了全国。

但西晋的统治很短暂。

西晋灭亡后,北方进入了“十六国”时期,各国彼此交战,北方经济遭到严重破坏,人民颠沛流离。

但是,各民族通过长期交往和互相影响,也加速了民族交融。

板书设计当堂达标1.在讲三国结束的历史时,老师在幻灯片上画出了三国鼎立示意图,并按灭亡的顺序依次删除。

老师删除的顺序应该是( c )A.魏、蜀、吴B.魏、吴、蜀c.蜀、魏、吴D.蜀、吴、魏2.西晋第一个皇帝是( D )A.司马懿B.司马师c.司马昭D.司马炎3.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