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减混合运算教案一年级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加减混合题目教案二

本课教学目标:1. 能够自如地进行加减混合题目的计算。
2. 掌握一些快速计算的方法。
3. 发展对数学的兴趣和学习能力。
知识准备:1. 了解加减法的基本概念并掌握加减法的运算规则。
2. 熟练掌握数的排列和数的运算。
3. 熟练掌握珠算计算的方法。
4. 强化学生对数学的基础知识的掌握。
教具准备:1. 数字卡片、计算机图片等学生教学工具。
2. 黑板和粉笔等教师教学工具。
3. 计算机课件等多媒体教学工具。
教学环节:一、打破传统模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在讲解加减混合题目之前,先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感觉到数学是一门有趣的学科,充满了变化和挑战。
教师可以使用数字卡片、计算机图片等形式呈现数学题目,通过互动性较强的方式将学生吸引到课堂中来。
教师可以联系一些常见的生活场景,如购物、做饭、找回家等,让学生自由发挥,通过加减混合的方式计算出相应的数值。
这样既能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的实用性,也可以让学生在发挥自己创造力的同时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
二、讲解加减混合题目的计算方法在帮助学生激发学习兴趣之后,教师可以开始讲解加减混合题目的计算方法。
教师要向学生阐明加法和减法的基本概念,并详细介绍加法和减法的规则,让学生自由排列数字并进行相应的计算。
在计算中,教师可以引入一些快速计算的方法,如同分和相减等,让学生获得更高效的计算能力。
教师讲解时应重点解释用珠算进行运算的方法,使学生有更为形象的印象。
珠算法能够对于一些较长的数字进行较快的计算,其原理是开发了左右脑同时思考的能力,帮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更快地反应和适应。
三、充分实践,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在讲解完加减混合题目的计算方法之后,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实际操作并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教师可以在课程中设置大量数字卡片和计算机图片,引导学生计算这些卡片和图片所代表的数字。
教师还可以通过文字题目的形式,让学生更好地将解题技能应用到实际中去。
在实践过程中,教师应该不断引导和监督学生的学习情况,倡导学生合作,在小组中互相交流和学习,帮助学生不断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加减混合运算教案

加减混合运算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加减法运算规则;2. 能够运用加减法进行混合运算;3. 锻炼学生运算的灵活性和速度。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理解加减法运算规则;2. 进行混合运算时注意运算顺序。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好黑板、粉笔等教学用具;2. 准备一些加减混合运算的习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知识教师用一个简单的例子引入加减运算的概念,例如:小明有5块钱,他又得到了3块钱,那么他一共有多少钱?让学生思考并回答。
2. 学习加减法运算规则教师在黑板上写下加法和减法的运算规则,让学生进行标记和解释。
加法运算规则:两个数相加,结果是这两个数的和。
例如:3 + 5 = 8减法运算规则:一个数减去另一个数,结果是这两个数的差。
例如:7 - 2 = 53. 讲解混合运算的方法教师带领学生一起讨论如何进行加减混合运算。
例如:8 + 5 - 3 = ?教师解释道,“先进行加法运算,得到13,然后再进行减法运算,结果是10。
”4. 进行练习教师出一些简单的加减混合运算的习题,让学生试着解答。
例如:12 - 4 + 6 = ?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计算,然后将结果告诉教师。
5. 教师点评和总结教师根据学生的答案给予肯定或指正,同时解释正确的做法和方法。
教师可以通过选学生回答问题的方式进行点评和总结。
六、课堂作业出一些加减混合运算的习题,要求学生自己完成,并将答案写在纸上。
七、板书设计加减法运算规则:加法:两个数相加,结果是这两个数的和。
减法:一个数减去另一个数,结果是这两个数的差。
八、教学反思通过这堂课的教学,学生了解了加减法的运算规则,并学会了进行加减混合运算。
同时,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运算速度。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增加一些运算口算的练习,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加减法的技巧。
同时,可以给学生举一些生活中实际的例子,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加减法运算的实际应用。
一年级数学上册《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掌握连加、连减以及加减混合运算的基本概念,能正确书写运算符号,理解其运算顺序。
2.培养学生运用数一数、画一画等方法进行计算,提高其运算速度和准确性。
3.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购物找零、计数等,培养其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会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4-6人。我会给出几个实际问题,如“小华有5个糖果,他先给了小明2个,然后又给了小芳3个,最后他自己还剩下几个糖果?”要求学生小组内合作,讨论如何用所学的连加连减运算来解决这些问题。
在讨论过程中,我会巡回指导,观察学生的讨论情况,并及时给予提示和鼓励。通过小组讨论,学生不仅能够巩固所学知识,还能够培养合作交流的能力,同时也能够在讨论中互相启发,形成自己的思考。
(4)小刚有一辆玩具车,他每天玩的时候都会弄丢一个轮子,今天是他第五天玩这辆玩具车,请问他的玩具车现在还剩几个轮子?
3.提高拓展题:针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设计一些具有一定难度的加减混合运算题,提高他们的运算速度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
(5)一个数加上5,再减去3,再加上2,最后减去1,结果是10,这个数是多少?
(6)小云在计算一道数学题时,不小心将一个加数和被减数的位置写反了,结果得到的差是12,正确的差应该是多少?
4.自主学习任务:鼓励学生利用课后时间,通过查阅资料、观看教学视频等方式,了解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在生活中的其他应用,拓展知识视野。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情境创设,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培养其观察、思考、表达的能力。
2.利用操作、实践、合作交流等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探索中发现、总结、运用运算规律,提高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加减混合(教案)-一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教案:一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加减混合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10以内数的加减法运算,并能熟练地进行计算。
2.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维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1. 10以内数的加减法运算。
2. 熟练掌握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1. 理解加减法的运算规则。
2. 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课件、教具(如算盘、计数器等)。
2. 学生准备:课本、练习本、铅笔。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出示课件,展示生活中的加减法场景,如:买水果、分糖果等。
2. 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场景中,我们是如何进行计算的?3.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在生活中,我们经常需要进行加减法运算。
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教师出示课件,展示10以内数的加减法运算。
2. 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运算有什么规律?3.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10以内数的加减法运算,可以通过数数、画图、计算器等方法进行计算。
三、讲解与示范(10分钟)1. 教师讲解10以内数的加减法运算规则。
2. 教师示范计算过程,如:7 3=10,10-5=5等。
3. 教师引导学生跟随示范,进行计算练习。
四、课堂练习(10分钟)1. 教师出示课件,展示10以内数的加减法练习题。
2.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
3. 教师选取部分学生的作业进行点评,指出错误和不足,引导学生进行改正。
五、游戏环节(10分钟)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加减接力”游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计算能力。
2. 游戏规则: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学生依次进行加减法运算,计算正确的小组得分,最后得分最高的小组获胜。
六、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加减法运算的规律和技巧。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教师给予鼓励和表扬。
七、课后作业(5分钟)1. 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完成练习册上的加减法题目。
2. 教师提醒学生家长督促孩子完成作业,并进行检查。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加减混合》教案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加减混合》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加法和减法的基本概念,并能够进行简单运算。
2.能够运用加法和减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计算能力。
二、教学重点1.加法和减法的运算规则和方法。
2.运用加法和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案、课件和教学素材。
2.学生准备纸笔等学习工具。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安排第一课:加法和减法的基本概念1.引导学生认识加法和减法的概念,通过具体物品进行示范。
2.让学生互相配对进行加法和减法练习。
3.带领学生讨论加法和减法的应用场景。
第二课:加法和减法的运算方法1.教授加法和减法的运算规则和方法,包括进位和退位。
2.带领学生进行多种加法和减法练习,巩固基础知识。
3.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时纠正错误。
第三课:运用加法和减法解决问题1.给学生提供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让他们运用加法和减法进行解答。
2.引导学生分析问题,选择合适的运算方法,求解问题。
3.鼓励学生多方面思考,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四课:综合练习与复习1.进行一些综合性的加减法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2.教师讲解一些常见的加减法技巧,帮助学生提高计算效率。
3.学生自主进行复习,并解答疑惑。
五、教学反思与改进1.教师应及时总结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发现问题并加以改进。
2.学生可以提出意见和建议,帮助教师改进教学方法。
六、作业布置1.完成课堂练习题。
2.小组合作完成一些实际问题的解答。
3.复习加法和减法的运算方法。
以上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安排,希望学生能够在这节课中对加法和减法有更深入的理解,能够灵活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教学指南:小学一年级数学加减混合运算教案

教学指南:小学一年级数学加减混合运算教案小学一年级数学加减混合运算教案一、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理解数学加减法的概念;2.学生能够正确地进行加减混合运算,包括有进位的加法、借位的减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3.学生能够熟练地运用加减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1.加减混合运算的概念和方法;2.有进位的加法、借位的减法、加减法的混合运算。
三、教学难点1.加减法的混合运算;2.问题解决能力的提高。
四、教学方法1.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活跃思考,让学生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2.教师展示解题思路和方法,充分利用多媒体具提高学生的兴趣和理解度;3.讲解归纳方法,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发现规律,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
五、教学过程1.准备工作(1)教师讲解加减混合运算的概念和方法,让学生理解加减法的意义;(2)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2.教学实践(1)教师用具体的例子来引导学生练习加减混合运算;(2)教师讲解加法中的进位过程和减法中的借位过程,让学生理解加减法的关系;(3)教师让学生自己去探究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思路和解题过程;(4)教师总结归纳加减混合运算的规律,并让学生理解和记忆这些规律。
三、教学实例以下是一道加减混合运算的例题:小明有6个苹果,他把这些苹果平分给小红、小黄和小绿,最后每个人得到了几个苹果?解题过程如下:我们可以将6个苹果平分给3个人,每个人得到2个苹果。
接着,我们发现有3个苹果还没有分,这时我们可以将多余的苹果再平分给3个人,每个人得到1个苹果。
所以,最后每个人都得到了3个苹果。
四、教学反思通过这次教学,我认为在教学小学一年级数学加减混合运算时,我们不仅要让学生理解加减法的概念和方法,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我们可以通过让学生观察实际问题来引导他们思考,让他们自己去探究和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
同时,我们还应该注重归纳总结,让学生理解加减混合运算的规律,并运用这些规律来解决实际问题。
小学一年级数学课程《加减混合》教案

小学一年级数学课程《加减混合》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加减混合的意义,掌握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能够正确进行100以内的加减混合运算。
2.过程与方法:通过情境教学和动手操作,引导学生经历加减混合运算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体验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和学习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加减混合的意义,掌握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
2.难点:正确计算加减混合式题,理解加减混合的图意。
三、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图片、算式卡片、小天鹅图片等。
2.学具准备:每位学生准备一定数量的双色圆片或小棒,以便动手操作。
四、教学过程1.复习旧知,课程导入A.复习连加连减:通过口算练习或游戏形式,复习连加连减的运算顺序和计算方法,为学习加减混合运算作铺垫。
B.情境导入:创设一个有趣的情境,如“丑小鸭变天鹅”的故事,通过帮助丑小鸭解决数学问题,引出加减混合运算的学习。
2.情境深入,探索新知2.1教学先加后减的混合运算A.观图读题:利用多媒体展示天鹅飞来飞去的动态过程,引导学生观察并理解题意。
B.列式计算:根据题意,引导学生列出加减混合算式,如“4+3-2”,并解释算式中各部分的意义。
C.探究算法:引导学生探究先加后减的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明确先算加法,后用得数减去第三个数的算理。
D.归纳总结:通过例题讲解,归纳总结先加后减的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和算法。
2.2教学先减后加的混合运算A.情境引入:继续利用天鹅的情境,但改变天鹅的数量变化过程,引导学生理解先减后加的混合运算。
B.列式计算:根据新的情境,引导学生列出先减后加的混合算式,如“4-2+3”,并解释算式中各部分的意义。
C.探究算法:引导学生探究先减后加的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明确先算减法,后用得数与第三个数相加的算理。
D.归纳总结:通过例题讲解,归纳总结先减后加的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和算法。
加减混合教案15篇

加减混合教案15篇加减混合教案15篇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
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加减混合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加减混合教案1教学目标:1、使学生正确掌握用竖式计算连加、连减两步式题的方法。
2、通过计算连加、连减两步式题,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3、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的能力及书写工整、规范的良好习惯。
渗透教学:一. 要善于欣赏他人;二. 要及时地反思,找到自己与他人的差距,学人之长,补己之短。
教学重点:掌握用竖式计算连加、连减两步式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正确计算连减式题。
教学手段:投影片、有条件的可采用多媒体设备教学过程:一、情境式引入1、 (出示图片1)教师叙述例1的已知条件。
2、提问(1) 听完老师的叙述,你都知道了些什么?(2) 根据这些已知条件,可以提出一个什么问题呢?(3) 待学生回答后,完整的出示例1同学们到西瓜园里摘西瓜,第一组摘了28个西瓜,第二组摘了34个,第三组摘了23个。
三个组一共摘了多少个西瓜?(4)要求三个组一共摘了多少个西瓜,你准备怎么列式?二、新授(一)教学例1(1)提问引导①观察,这道题有什么特点?②这道题的运算顺序是什么?③这道题的数比较大,口算起来比较慢,你们有什么好办法?(2)分组讨论试做要求① 先分小组讨论这道题的计算方法(你们组准备怎么做)。
② 把本组讨论出的方法做在练习本上。
③ 如果一个组讨论后得到了几种不同的方法,可以把这几种不同的方法都记录下来。
交流三种方法[讨论过程中,重点提示学生:① 首先,在别的同学发言时,要认真地倾听同学的发言,找出其他同学的优缺点。
② 其次,在听完别人的发言后,要善于给同学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③ 要善于在交流的过程中学习。
学习别人的好方法、好思路、好习惯等。
]方法一对比三种方法,选择最优方法问:谁来说说,这三种方法各有什么优缺点?学生回答:方法一优点1、同学们比较熟悉这种竖式的书写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年级《加减混合》教学设计
翟凌玉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加减混合计算数学问题的过程,直观地理解加减混合计算的意义。
2.掌握加减混合的计算顺序,能正确地进行10以内数的加减混合计算。
3.初步学习用加减混合计算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体会加减混合计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具、学具准备:
1.教师准备第75页两道题的课件。
2.学生准备小棒、圆片等学具。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先计算下面各题,然后说一说计算的顺序。
3+2+1=5+3+2=
8-2-3=10-5-3=
计算后先让学生说一说计算5+3+2和10-5-3两题时分别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然后让他们着重说一说在5+3+2的计算中第二步是哪两个数相加,在10-5-3的计算中是哪两个数相减。
二、新课引入
1.在复习题后面两道题的旁边出示如下两个算式。
5+3-210-5+3
引导学生观察,并用复习题中的后两题和上面两题作比较,看它们有什么不同。
2.教师谈话:上面这两道题中既有加法又有减法,我们把这样的计算叫做加减混合计算,这节课就来学习这样的计算。
3.板书课题:加减混合
三、学习新知识
1.学习例1。
(1)在屏幕上出现湖里有4只天鹅,又飞来3只天鹅的场面。
教师:屏幕上反映了什么内容,你能从屏幕上提出一个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湖里有4只天鹅,又飞来3只天鹅,可以提出“湖里一共有几只天鹅”的问题。
教师:要算湖里一共有几只天鹅怎样列式?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4+3
(2)屏幕上出现湖里7只天鹅飞走2只的场面。
教师:湖里天鹅的只数发生了什么变化,现在还有几只天鹅?
教师配合学生的回答在“4+3”的后面写“-2”,把算式写完整4+3-2。
教师:为什么要在4加3的后面减去2?
学生:因为湖里原来有4只天鹅,飞来3只后又飞走2只,只有从原来的4只和又飞来的3只这两部分合起来的总数里减去飞走的2只,才是剩下的只数。
(3)引导学生结合屏幕上出现的画面(或结合教材例1的插图)说一说算式4+3-2所表示的意义。
(4)学习4+3-2的计算顺序。
引导学生讨论:结合屏幕上反映的湖里天鹅只数的变化过程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学生汇报交流讨论情况,并说出计算顺序。
根据学生的叙述过程在屏幕上的算式“
4+3-2”中标明计算顺序并依次闪动“”和“”两部分。
教师:第二步是几减2,为什么是这个数减2?
学生:第二步是7减2,因为第二步是用第一步两个数相加的得数减去2,所以是7减2。
2.学习例2。
(l)在屏幕上出现反映“湖里有4只天鹅,飞走2只后,又飞来3只”连续变化过程的画面。
(2)引导学生根据屏幕上的画面写出算式。
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屏幕上所反映的内容。
教师结合学生的叙述在黑板上板书:4-2+3=。
教师:上面的算式应先算什么,后算什么?
学生:先算减法后算加法。
配合学生的叙述在屏幕上闪动“”。
教师:为什么要先算减法?
学生:因为只有用减法先算出4只天鹅飞走2只湖里还剩下几只天鹅后,才能算出又飞来3只后湖里现在一共有多少只天鹅。
教师:算第二步时是哪两个数相加?
学生:第二步是用第一步“4-2”的得数“2”和3相加。
配合学生的回答在算式中的前面一个方框里填上“2”,并在屏幕上闪动“”。
(3)引导学生总结加减混合计算的运算顺序。
教师:请大家回忆一下上面两道题的计算过程,谁能说一说我们计算的顺序?
学生:我们都是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算的。
四、巩固练习
1.完成第75页“做一做”的练习。
(l)引导学生摆小棒,先在桌面上摆7根小棒,再拿去3根,然后又增加4根。
(2)让学生根据摆小棒的过程把算式,7-□+□=□填写完整,并在最后的方框里填上得数。
(3)让学生结合摆小棒的过程说一说算式7-3+4=8所表示的意义和计算顺序。
2.计算。
5-2+3=8-7+8=
先由学生独立完成,完成后指定学生说一说计算顺序和第二步分别是几加几。
五、课堂作业
1.完成练习第1题。
(1)学生分组观察第1题的插图,并说一说画面上反映的内容(重点说出小鸭数量先增加后减少的变化过程)。
(2)让学生根据画面内容独立填写算式并计算出得数。
(3)学生交流计算过程(重点说一说计算的顺序)。
2.完成练习第2题。
先让学生观察插图,明确要求,然后用线把算式和得数连起来。
3.完成练习第3题。
由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检查、指导学生写算式的格式。
六、课堂小结
世上没有一件工作不辛苦,没有一处人事不复杂。
不要随意发脾气,谁都不欠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