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思想政治理论课“慕课”共同体建构
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要点
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要点
思想政治课一体化建设的价值意义与实践要点
思想政治课是一门重要的课程,对学生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
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以传播中国共产党的主张和价值观,传承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培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忠于祖国的社会主义精神,加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感,建设和谐团结的社会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思想政治课一体化教学建设有着重要的价值意义和新的实践要点。
一是增强实践思想政治课中“把思想政治课的课堂教育和学生的日常实践活动有机地结合为一体”的落实意识。
将思想教育课堂灌输和实践应用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从平面的学习走向深度的学习,从理论的思考过渡到实践的运用;将内容的学习和情感的调节有机结合起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观,培养正确的公民素养,提高道德发展水平;将思想作用和社会服务有机结合起来,帮助学生在学习中培养自豪感和责任感,在实践中思想健康成长。
二是完善课程体系。
把思想政治课和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整合起来,为学生提供一个可以深入融入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的素质全面发展;改变传统的以思想教育为主的课程体系,引入新的社会实践课程,包括学术性的研究、能力性的实践,以社会服务
为主的实操训练等。
以实践为导向,使学术性研究、能力性实践、社会性服务具有机耦合,提高学生责任担当能力。
三是充分利用学校资源。
依托学校及其专业教师,发挥学校资源优势,加强课程开发和实践教学,使学生更加贴近实际;充分挖掘学校的工作机制和规范,将教学建设与党建工作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实现学校与社会的有机衔接。
四是全面提高师资建设。
实践能力正取代学术能力成为评价教师水平的主要标准,提高教师利用学校资源教学能力,。
5.2《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教案 2高二思想政治部编版选择性必修1当代国际政治与经济
课时设计:第5课第2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导入:思维导图环节一:你知道我们国家在对外交往中坚持什么样的政策吗?我国外交政策是如何形成与发展的?带着这些问题走进我们的课堂——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设计意图:通过本册和本课知识结构的介绍,使学生了解本册教材的主要内容,正道》议学问题:结合议学情境分析为什么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蕴含着哪些丰富的内涵?又应遵循怎样的践行之道?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活动:点评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纠正、补充,形成较完整的答案。
议学提示:为什么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议学小结: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1、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必要性?(1)当今世界全球治理体系与国际秩序变革加速推进,世界各国相互联系与依存程度日益加深。
(2)世界面临的不稳定性与不确定性突出,人类面临许多共同挑战。
各国人民应同心协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2、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标:①坚持对话协商,建设一个持久和平的世界; (政治)②坚持共建共享,建设一个普遍安全的世界; (安全)③坚持合作共赢,建设一个共同繁荣的世界; (经济)④坚持交流互鉴,建设一个开放包容的世界; (文化)⑤坚持绿色低碳,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
(生态)3、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求(1)政治上,要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坚决摒弃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走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铁作为中印双方共同打造的明星工程,打通了中国印尼两国民众的连心路,成为中国和印尼友谊的象征。
议学问题:结合议学情境分析雅万高铁是如向生动践行中国智慧的呢?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活动:点评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纠正、补充,形成较完整的答案。
议学提示:议学小结:二、中国智慧的生动实践2、中国行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关键在行动(1)中国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以“一带一路”为重点,坚持将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 协同育人模式的探索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协同育人模式的探索作者:陈运辉曾卫兵罗道全冷文勇来源:《北京教育·高教版》2022年第08期摘要:为了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实践教学实效,我们以问题为导向,大力加强实践教学项目品牌化和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持续优化校内外合作机制和课内外对接机制,逐步形成了实践教学的协同育人机制,取得了明显成效:实践活动有品牌、协同育人有机制、实践教学有基地、实践育人有成效。
改革经验获多家权威媒体报道并多次受邀交流。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协同育人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办好思政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强调“要高度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1]。
循此理念,我们以问题为导向持续十余年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形成了协同育人的有效模式。
实践活动有品牌思政课组织的学生实践活动项目化和品牌化建设的目的是出精品。
多年来,我们探索和积累了三类品牌性活动:一是着力建设与理论课实践环节相配套的品牌性实践活动,如同学校团委连续15年合办的“新生演讲比赛”。
二是精心打造精品校外实践活动,如与“中国好人网”合作连续8年开展的“帮好人万里行”①(后简作“万里行”)活动,200多名学生直接受益,超过万人通过课堂交流间接受益。
又如:与大兴区团委合作开展的周边社区志愿服务活动,方便学生就近实践。
三是积极开展创新型实践项目。
例如:2018年-2021年,组织拍摄大学生思政课微电影,学校先后制作的4部大学生思政课微电影通过了北京市初赛(进入参赛前十名),获全国三等奖2次、优胜奖2次。
协同育人有机制思政课实践教学的主场域在课外,实践育人本质上是合作育人。
针对社会实践开展难、实效性和持续性不强、受益面有限等问题,我们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做了有益探索。
1.完善校内外协同机制第一,与校内相关部门之间优势互补、相互协同。
在校内,我们从组织、师资、资金和项目四个方面推进与相关部门和二级职能单位之间的深度合作,协同推进实践育人。
课程思政课题研究成果专业群课程思政框架体系
课程思政课题研究成果专业群课程思政框架
体系
课程思政是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中心的课程体系,旨在通过系统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理论思维能力、价值观念和社会责任感,使其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素养和综合素质。
课程思政的框架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理论: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基本理论的学习。
2. 国家和社会基础知识:包括我国国情、社会制度、政治制度、经济形势等基本知识的学习。
3. 基本法律法规知识:包括宪法、民法、刑法等法律法规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和法律素养。
4.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包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意义以及如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方面的教育。
5. 心理健康教育:包括学生心理健康知识和技巧的培养,帮助学生认识自己、关爱他人。
6. 时事政治教育:包括学生对国内外时事政治热点问题的了解和分析,提高学生对时事政治问题的敏感性和思考能力。
这个框架体系是为了全面培养学生的政治素质和思想品德,使其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积极参与社会实践。
同时,这个体系也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终身学习的意识。
通过课程思政的学习,学生能够更好地认识自己、理解他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的新时代青年。
基于“慕课”的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基本原则
0 0 0 0 0
教 育发 展史 .可 以清 晰地看 到 ,每一 次科 学技 术 的 重 大 突破 .都会 给教 育 带来 巨大 影 响 ,这 种影 响不
仅 表现 在新 技术 与 手段 的运 用上 。更 表现 在教 育 的 兴 的 网络 教学 模式 ,是 一个值 得开 拓并 筑牢 的 网络 思想 政治 教育 新 阵地 。 “ 思想 政 治理论 课作 为青 年
关键 词 :慕课 : 高校 思政 课 :教 学改 革 ;社 会 主 义 核 心 价 值 观
・
中图分类号 :G 6 4 1
文献标 识码 :A
文章编号 :1 0 0 5 — 3 4 7 6( 2 0 1 6 )1 2 — 0 0 4 6 — 0 4
高校 思 政课 服 务 于 “ 立德 树 人 ” 的根 本 任 务 , 肩负着 马 克思 主义 信仰 教育 、培 育 和弘扬 社会 主 义 核心 价值 观 的历史 使命 。 《 中央宣传 部 、教育 部关
大学 生意识 形 态工作 的重心 ,有 责任在 互联 网 的舆 论场 上 占据优 势地 位 ,在 ‘ 慕 课 ’平 台开设 思想 政
治理 论课 ,则 是一 种有 益 的尝试 。一方 面是 占领 舆
理 念 、内容 、方法 和 模式 的深 刻变 革 上 。 ” [ ] “ 慕课 ”之 所 以短 时 间 内在 国 内高 校 中形 成 一 股 热 潮 ,是 因为它 借助 互联 网手 段 ,有效 弥 补 了传 统课 堂教 学 的薄弱 环节 .为 “ 教” “ 学 ”两 端都 带来 了
0 0 0 0 0
撕 彳 4
2 0 1 6 年 1 2 月 上 半 月
基于“ 慕课” 的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基本原则
协同育人视角下《立体构成》课程思政教学实践探究
协同育人视角下《立体构成》课程思政教学实践探究《立体构成》课程是美术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立体构成能力。
在当今社会,艺术教育不仅仅追求学生的专业技能,更加注重学生思想品德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在课程教学中,要将思政教育融入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
本文将以协同育人视角下《立体构成》课程思政教学实践探究为题,探讨如何将思政教育融入《立体构成》课程教学中,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立体构成》课程简介《立体构成》课程是美术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主要教授学生立体构成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立体构成能力和审美能力。
课程内容主要包括:构图基本原则、透视法、空间关系、光影效果等内容。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绘画的基本技能,提高绘画水平,为今后的专业学习和创作奠定基础。
二、协同育人视角下的思政教育1.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在《立体构成》课程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和欣赏能力。
教师可以在课程中引入一些与思政教育相关的话题,如“美的内涵和外延”、“美与生活”等,引导学生理解美的内涵,提升审美能力,培养正确的审美观念。
2. 注重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意识《立体构成》课程教学应该注重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作能力。
教师可以结合社会热点或时事话题,引导学生开展创作活动,鼓励学生开拓思维,勇于创新,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新精神。
3. 强化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艺术创作往往需要团队合作,学生在学习《立体构成》课程时,也应该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教师可以通过小组合作或班级合作的方式,让学生共同完成一些创作任务,加强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4. 引导学生正确处理现实问题《立体构成》课程教学中可以引入一些社会或现实问题,引导学生正确处理矛盾和冲突,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教师可以通过讨论和案例分析,引导学生思考现实问题,培养学生的正确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
发挥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协同育人作用的思考
发挥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协同育人作用的思考随着教育改革的发展和深入,高校的课程体系也在不断完善,其中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成为了重要的一环。
作为高等教育体系中的核心课程之一,思政课程具有独特的育人功能和作用。
然而,仅仅开设思政课程并不能完全发挥其育人作用,还需要通过课程思政协同来实现更加有力的育人效果。
课程思政协同,指的是在课程设计、课程开发、教学过程中,将思政教育融入进去,取得教学和育人的紧密结合。
具体来说,需要在课程设计阶段就考虑思政元素,将思政教育纳入到课程体系中;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思政教育的渗透,将思政教育融入到教学过程中,例如在课堂讨论中引导学生思考国家、社会、人民群众的诉求,并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民生问题等。
课程思政协同的实现,需要各方面的配合。
首先,高校教育部门需要加强对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协同的重视,提高对课程思政协同的认识和理解。
其次,教师需要注重思政教育的渗透,提高思政教育的质量和效果;同时,学生需要在课程学习中积极参与,积极思考,增强思政教育的实践效果。
总之,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协同育人作用极其重要,通过课程思政协同,可以更好地发挥思政课程在育人方面的作用,培养出更加优秀的社会人才。
- 1 -。
思想政治教育情境建构的理论
利用科技手段提升情境建 构效果
未来,可以进一步利用科技手 段,如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 ,创造更加真实、生动和沉浸 式的教育情境,以提升情境建 构的效果和吸引力。
06
总结与展望
对思想政治教育情境建构的总结
情境建构的方法
思想政治教育的情境建构主要包括情境设计、情境实 施和情境评估三个环节。其中,情境设计应注重受教 育者的实际需求,情境实施应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 则,情境评估则应关注教育效果的实证考察。
企业培训中的情境建构应用
1 2 3
职业道德情境建构
在企业培训中,可以通过情境建构的方式,让员 工了解和掌握职业道德规范,提高职业道德意识 ,增强企业凝聚力。
企业文化情境建构
通过情境建构,可以让员工深入了解和认同企业 文化,形成共同的企业价值观,提高员工忠诚度 和归属感。
业务实战情境建构
企业可以针对具体业务场景,进行情境建构培训 ,提高员工在实际工作中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 能力。
在思想政治课程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情境建构的 方法,模拟历史场景、社会事件等,让学生置身其中,深 入理解和体会相关理论。
校园文化情境建构
学校可以通过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让学生在日 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形成良好的思想 品德。
实践活动情境建构
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如志愿服务、社会实践 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社会责任,提升思想政治素质。
02
思想政治教育情境建构的理论基础
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该理论认为学习是通过模仿和试错来 形成习惯的过程,在思想政治教育中 ,可以通过情境的创设和模仿,引导 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价值观。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构建立体形式思政课堂,行成同心同圆育人模式总结
构建立体形式思政课堂,行成同心同圆育人模式总结育人为本,德育为先。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比以往任何一个时期,都迫切需要尊重把握学生的教育和成长规律。
在国内,思想政治教育一直站在推进教育改革和学习观念转变、融通第一第二课堂的前沿。
现代社会科学与中国古代智慧都在提示我们,思政教育提高针对性和有效性,应重在过程、落在个体、入在人心。
立德树人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要求和目标。
落实立德树人任务,必须从尊重和把握学生的教育规律、成长规律入手,打破第一第二课堂之间的藩篱,摆脱工作框架、条线分隔的束缚,全面深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格局。
1、构建立体形式思政课堂,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
近年来,人才培养改革强调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的转变。
这种转变的核心是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聚焦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重心是创新意识和学习能力的培养,这体现了高等教育对接创新型国家战略、服务学习型社会建设的努力;转变的前提和动力则是尊重、剖析、遵循和把握学生的成长规律、教育规律。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比以往任何一个时期,都迫切需要尊重把握学生的教育和成长规律。
究其原因有以下五个方面:一是独生子女学生自我意识不断增强,应试教育又桎梏了学生身心自由发展的空间和兴趣爱好,自我意识和自主能力严重不匹配;二是现代学生没有经历物质匮乏年代,对改革开放的翻天覆地巨变缺乏切身体会,对近现代革命史和苦难辉煌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程缺乏感性认识;三是西方意识形态的全面渗透以及多元、多样的利益格局和社会思潮,持续影响着校园文化、公共参与和学习环境;四是互联网快速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交往和沟通方式甚至是思维模式,并正在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育环境;五是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与中国和平崛起形成的世界格局变化,正在迫使教育和学习主体作出积极响应。
国内外、校内外、课堂内外诸多变化和影响,最后都要作用于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迎接挑战、解决问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都是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内部矛盾及其双主体的构建
太快 了。 再加上市场经济带来的利益 观念渗入到社会
1 . 思想政治课教师的知识权威与学生素质的矛盾 各个层面 , 出现 了物 欲横流、 道德 滑坡 的现象 , 这些 现 一些思想政治课教师 在教学 思想政治课是一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 象也影响 到了教育领域 , 提 高学生思想政治觉悟 ,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的世 界观 、 中侃侃而谈 , 畅谈共产 主义的远大理想 , 宣扬为人 民
双主体观认为教育者与受教育者都是教育主体, 践不仅有助于提高教师和学生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 I 从教育的过程看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是施教的主体, J 思 而且有助于提升双主体改造主观世界的能力 , 同时也
想政治教育客体是施教的客体 。反过来 , 从受教育过 : 是促进知与行有 机统一 的过程 。 思想政治课进行社会 程看思想政治教育客体是接受的主体, 思想政治教育 I 实践 , 可以使学生加深对课堂所学理论的理解 , 学会
主体是接受的客体, 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作用和 I 用掌握的理论去分析实际问题, 并反过来强化理论认
影响是双 向的而不是单 向的 。在思想政治 教学过程 I 。 知
中, 学生可以主动参与 、 自主探究 , 而教师则进行适 当 I
3注重双主体 间的互动 , . 积极培 养学生主体的创
的点拨 、 引导 , 两者共 同处于主体的位置 。这样一来 , 新能力 I
人生观的德育课程 ,同时也是诸多学科相互交叉 、 服务的人生追求 , 渗 但在实际生活 中, 却斤斤计较 , 至 甚 透 的综合性学科。 思想政治课教师必须具 备丰富的专 唯利是图 , 教育的功利化倾 向使教师的道德楷模形象 业理论知识 、 文化科学知识 、 观察分析能力 、 宣传表达 严重受损 , 由此思想政 治课理论教育遭遇了实践 的困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思政课程的教学路径探索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思政课程的教学路径探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当前中国中小学教育的重点内容之一,而思政课程作为培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公民道德素养的重要途径,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思政课程是非常值得探索和推广的。
下面将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三个方面来探索这一教学路径。
一、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对中国历史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2. 提高学生对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发展的认识,强化文化自信;3. 培养学生的民族团结观念和国家意识,增强国家认同感;4. 提高学生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培养他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的精神。
二、教学内容:1. 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通过讲授中国历史文化的相关知识,使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起源、发展和传统文化的特点,培养他们对中华文明的热爱和自豪感。
2. 民族团结与国家认同:通过学习中央政府的民族团结政策和民族地区的成功经验,引导学生树立民族团结观念和加强国家认同感。
3.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引导学生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意义,使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4.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通过教学实践、活动和案例分析等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激发他们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的热情和动力。
三、教学方法:1. 融入教材设计:在思政课的教材中增加相关的内容,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提高他们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识。
2. 案例分析:通过国内外的典型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和发展,激发他们对中华民族的热爱和自豪感。
3. 学科整合:与历史、地理、文化、语文等学科进行有机的整合,通过多学科的交叉学习,使学生全面认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和重要性。
4.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观纪念馆、革命纪念地、民族地区等,增加亲身经历和感受,使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性和实践价值。
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课题
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课题摘要:一、引言二、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意义1.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2.提升思政课教育质量3.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三、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实践路径1.构建完善的教学体系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3.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4.融入现代科技元素四、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发展趋势1.深化课程改革2.实现教育资源共享3.增强跨学科研究与合作五、结论正文:一、引言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成为了新时代教育发展的重要课题。
近日,我市举行了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活动,旨在推动思政课内涵式建设、高质量发展。
此次活动邀请了湖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熊友华教授等专家,以及市教育局、天门职业学院主要负责人和思政教师代表共同参与,探寻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实践路径。
二、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意义1.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思政课是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有助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2.提升思政课教育质量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有利于整合教育资源,优化课程设置,提升教育质量。
通过专家报告、说课展示、专家点评等形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学水平。
3.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着眼于培养一代又一代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我国未来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
三、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实践路径1.构建完善的教学体系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需要构建完善的教学体系,明确课程目标、内容和要求,确保课程设置的科学性和连贯性。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教师是教育教学的关键,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要重视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政治素质和专业能力,为课程改革提供有力支持。
3.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应积极探索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创新,引入现代教育技术,丰富教学形式,提高课程吸引力。
建构中国特色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自主知识体系论析
建构中国特色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自主知识体系论析摘要:促进自主知识体系的完善与创新,是构建中国特色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内在要求和重心所在,也是学科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
必须坚持政治性与学理性相统一、原创性与借鉴性相统一、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统一、继承性与创新性相统一的原则,着力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中的知识建构与创新发展。
关键词:中国特色;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自主知识;体系论析1建构中国特色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自主知识体系的实践进路推进中国特色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自主知识体系的建设与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学术共同体坚持不懈的共同努力,应以当代中国为观照、以新时代为观照,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以高度的学科自觉、学术自觉、文化自觉,着眼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体系、学术体系以及话语体系的发展与完善,积极拓展学科研究领域和学科群建设,转换研究范式、创新研究方法,加强理论研究与实践领域联结机制建设。
1.1以拓展研究领域和学科群建设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体系建设30多年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主要依托实践经验总结,借鉴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与研究方法取得了迅速的发展,建立了以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思想政治教育史、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等为主干学科,以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学、思想政治教育哲学、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等为分支交叉学科的学科群。
这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基本依托,但新时代拓展学科研究领域、拓深学科群建设方面的任务仍十分艰巨。
一是思想政治教育主干学科基于已有基础的创新发展要求。
一方面,面向新时代的新历史条件和新目标任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既有的知识体系面临内容更新和发展的新课题。
比如,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中,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教育目标、教育原则、实施内容载体和方法等方面的阐析也有更新发展的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史中,应当体现对于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历史成就和历史经验的新发展新概括;在比较思想政治教育中,关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人类文明新形态、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创新思想理论,应当成为中外思想政治教育比较中新的时代背景和话语内容。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的建构研究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的建构研究引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大学生全面发展、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由于各种原因,当前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为了有效地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和效益,需要构建一个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的理论框架。
本文旨在探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的建构,以期对此提供一些新的思考和启示。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的内涵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是指以高校为依托的、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共同参与的思想政治教育组织体系。
它不仅仅是一个实体组织,更是一种理念和价值观的传递与共享。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的内涵包括共同理念、共同目标、共同行动等方面。
共同理念是指大学生和教师之间的思想政治教育观念的一致性,共同目标是指通过共同的努力来培养大学生的正确思想政治观,共同行动是指通过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来增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成效。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的建构方法1. 理念共享与传递: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的建构需要教师与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和分享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和经验。
教师可以组织学术研讨会、讲座等形式,向学生传递专业知识和学术思想,并与学生探讨教育目标、方法和手段。
学生也可以通过举办学生论坛、座谈会等活动,分享自己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解和感悟。
2. 实践活动与参与: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建构的关键环节。
大学可以通过开展社会实践、参与志愿服务、开展党建活动等形式,让学生参与到实际中去,通过亲身经历来感受思想政治教育的魅力和效果。
同时,大学可以鼓励学生参与到学生组织、社团活动中,通过集体合作和协作来锻炼大学生的团队意识和责任感。
3. 学科交叉与融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的建构需要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
大学可以加强教师之间的跨学科研究合作,通过组织学术讨论、研究课题等方式,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与其他学科的融合,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和广度。
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的运行机制与发展战略
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的运行机制与发展战略作者:戴锐来源:《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4年第06期摘要:由于对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内部的异质化的错误理解和不当回应,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产生了体制性疏离、价值性疏离和区位性疏离。
要想使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顺利、有效地运行并充分实现其所应有的“共效应”,必须建立良性的共生、共轭和共振机制。
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发展的战略前提是,必须超越概念,从狭义思想政治教育走向广义思想政治教育;超越体制限制,重建“大政工”格局;超越结构限制,从横向分工、纵向管理走向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网络化;超越区位限制,从区域分立走向区位互动下的区域联合。
此外,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建设和发展还必须以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制度建设为战略基点,以共同的关切主题、共同的挑战与回应凝聚共同体,强化共同体意识和共同的努力。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共同体危机;场域疏离;“共效应”;运行机制;发展战略中图分类号: G4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4)06-0009-042014年,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进入它的而立之年,教育部及各高校纷纷举办各种纪念活动,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30年来的发展进行总结,并期待以此为起点,创造学科领域的新辉煌。
然而,无论是学术创新论坛(研讨会)、优秀论文评选还是期刊访谈,总是集中在高校,几乎成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人的独角戏。
忆起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得以创立的那份基本文件——1983年7月中共中央批转《国营企业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纲要(试行)》——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以培养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干部为目标”[1]的初衷,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这一论题再次进入了笔者的思维视野:思想政治教育本是一个宏大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的所有成员广泛、深入地不懈探索和实践,高校“一家独大”表象的背后掩藏着怎样的共同体现实状况?社区、企业及社会其他领域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或称“思想政治工作”、“宣教工作”等)事实上也在有效地开展,它们为什么与学科之间存在明显的疏离?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如何打破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内部各部分之间相互疏离的局面,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理论研究与工作实践部门及其成员之间如何实现良性互动,从而实现其所应有的“共效应”,并使思想政治教育成为国家治理体系的一个有效组成部分?正是这些问题触发了笔者对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在微观上的运行机制和宏观上的发展战略的思考。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思政课教学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主题,尤其是在当前社会发展的时代背景下。
随着思政课教学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如何通过思政课教学来增强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已经成为了一个不可忽视的课题。
在本文中,我将从多个角度来探讨这一主题,并且结合自己的观点和理解,以期对此有一个更加全面的认识。
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和重要性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指全体中华儿女对中华民族共同的历史、文化、国情、民风和民俗等的认同和归属感。
它既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又是全体我国人民共同理想和追求的具体体现。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增强对于维护民族团结、促进民族和谐、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思政课教学在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作用在当今世界日益多元化的社会环境下,思政课教学在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通过“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思政课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心怀家国情怀的思想品质,从而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三、从校园文化建设的角度看思政课教学除了课堂教学,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也是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渠道。
通过学校的各种文化活动和教育实践活动,可以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和理解,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四、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如何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思政课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挖掘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历史人物事迹等资源,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人文情怀和价值观,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还可以通过相关阅读、讨论和写作等方式,引导学生成为中华民族的一员,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五、结语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等多方共同努力。
思政课教学作为中小学教育中的重要一环,应该充分发挥教育引导作用,引导学生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养正确的民族认同观。
只有通过全社会的努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得到更好地传承和发展。
六、家庭和社会在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作用除了学校教育之外,家庭和社会也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价值意蕴与实践指向
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价值意蕴与实践指向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成为了教育界的热点话题。
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旨在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各个学科教育中,以实现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
本文将探讨。
首先,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核心意义在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传统的思政课教育往往脱离了具体的学科教育,只注重灌输道德规范和国家理念,往往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重视。
而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出发点是将思政课教育融入到各个学科中,使得学生能够在各个学科学习中接触到思政课的内容和思维方式。
这样一来,学生就能在学习具体学科的过程中,不断增强对社会现象和价值观念的理解,提高综合素质和主动思考能力,从而培养出真正具备创新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其次,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有助于加强学科知识与人文关怀的结合。
传统意义上,学科教育往往讲究对学科知识的研究和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但却忽略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和思想品质的培养。
而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通过将思政课的内容和人文关怀融入学科教育中,使得学科教育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这样一来,学生不仅能够掌握学科知识,更能够意识到学科知识对社会和个人的影响,进而更加注重人文关怀和思辨能力的培养。
第三,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能够促进教育资源共享与优化利用。
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鼓励不同学科间的资源共享与交流,促进各学科之间的融合与互补。
这不仅可以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也能够让学生在不同学科的教育中获取更全面更丰富的知识。
例如,在数学课程中引入社会案例,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和作用,从而提高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这种资源共享和跨学科交流的模式有助于打破传统教育中学科之间的壁垒,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跨学科能力。
最后,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传统的思政课教育往往停留在理论阐述和道德评判的层面,难以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而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强调将思政课教育与实践相结合,通过社会实践、课外活动等形式,引导学生将学到的观念和理论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去,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当代高等院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协同机制解析
当代高等院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协同机制解析作者:吕顺来源:《公关世界》2022年第02期摘要:当代大学生进行思政教育的主要渠道是“思政课程”。
“课程思政”是通过建设科学化的思想教育体系,解决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荒凉的景象。
“课程思政”若想达到潜移默化、教书育人的效果,就要将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理念融入各门课程的教学当中。
目前,我国的师范生职业道德教育被忽略,协同育人机制尚未建立,这是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两个突出问题。
做好建设科学化的大学生职业道德培育体系,需要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发挥“课程思政”的协同作用、“思政课程”的主要渠道作用。
关键词:思政课程高等院校育人现状举措全国高校思想政治会议提到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简而言之,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作用,挖掘每门课程的德育元素,就是课程思政。
一、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之间的关联1.共同的任务目标高校思政课程的主要功能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并从思想理论中挖掘出有利于大学生进行思政学习的相关资料、知识等。
将这些资料进行整理,教师负责将这些知识对大学生进行传播教育。
利用这种方式对学生进行思想传播教育,可以让思政教育贯穿于学生的课程当中,使得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新的思政教育观念。
课程思政是指,高校在传统课程理念中融入思政教育,这种思政课程贯穿整个高校思政工作。
新环境的影响,若要提高思政教育在高校中的重视程度,就要加强教育改革,促使高校尽快实现思政工作的实施工作。
2.一致的方向功能从本质上来说,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之间的功能是一致的。
这两种课程都是以大学生为基础,引导学生的学习活动,使大学生的思想更加积极健康。
这种积极思想也可以充分发挥其中的育人功能,为大学生的思想教育指明方向,为高校在开展思想教育工作中指明不能“纸上谈兵”,要以实际行动为主。
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一体构建的价值与逻辑进路
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一体构建的价值与逻辑进路目录一、内容描述 (2)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3)1.2 文献综述 (4)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5)二、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与价值 (6)2.1 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概念解析 (8)2.2 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在逻辑 (9)2.3 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体现 (10)三、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框架与实践路径 (11)3.1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基础 (13)3.2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探索 (14)3.3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挑战与应对 (15)四、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融合 (16)4.1 两者理念的一致性与契合点 (18)4.2 融合的现实必要性 (19)4.3 融合的实践策略 (21)五、价值与逻辑的互动与影响 (22)5.1 价值共识的形成机制 (24)5.2 逻辑联系的强化途径 (25)5.3 对社会发展影响的评估 (27)六、结论与展望 (28)6.1 研究总结 (29)6.2 政策建议 (30)6.3 研究局限与未来展望 (31)一、内容描述本文档主题为“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一体构建的价值与逻辑进路”,旨在探讨大学生群体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构建中的重要作用,以及这一构建的价值和逻辑进路。
文档将阐述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的重要基础,对于大学生而言,培养这种意识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
文档将分析大学生如何通过教育、实践等途径,增强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同和自觉。
文档将介绍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内涵及其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性。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强调国家间合作共赢、共同发展,是应对全球化挑战、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理念。
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应如何理解和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将成为文档讨论的重点。
课程思政体系建设
课程思政体系建设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课程思政体系的建设成为当前教育领域的重要议题。
课程思政体系建设是指在各个学科领域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创新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课程思政体系的建设。
一、理论研究的重要性课程思政体系建设需要有坚实的理论研究作为指导。
教育学理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以及相关学科的理论都需要进行研究,以明确课程思政体系建设的目标和方法。
只有通过理论的深入研究,才能够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课程思政体系。
二、课程设置的合理性课程思政体系建设的核心是要在各个学科的课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这需要对课程设置进行合理规划和设计。
在每门课程中,要有明确的思政教育目标,并将相关内容有机地融入课程教学中。
同时,还要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需求,进行课程设置的个性化和差异化。
三、教师队伍的建设教师是课程思政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们要具备扎实的学科基础和思政教育知识,能够有效地将思政教育内容融入课程教学中。
因此,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是课程思政体系建设的关键。
可以通过培训、研讨会、学术交流等方式,提高教师的思政教育能力和水平。
四、教材建设的重要性教材是课程思政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材要贴近学科实际,具有一定的思想性和教育性。
教材的编写要体现科学性和全面性,内容要具有时代性和前瞻性。
同时,教材还要适应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学生的需求,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
五、评价体系的建设评价是课程思政体系建设的重要环节。
要建立科学、客观的评价体系,全面考察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学科知识水平。
评价体系要注重发现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同时,评价结果应与课程设置和教学目标相匹配,形成良性循环的教学评价机制。
六、社会资源的整合与利用课程思政体系建设需要整合和利用各方面的社会资源。
政府、学校、企事业单位以及社会组织等都可以提供支持和合作,为课程思政体系建设提供资源和条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论坛
2019 年 1 月191
论思想政治理论课“慕课”共同体建构
王翠娟
(齐齐哈尔中学 黑龙江齐齐哈尔 161000)
摘 要:随着“网络强国”战略稳步推行,“互联网+教育”已然成为教师整合多维度教育资源,创新教学方法重要手段,其中“慕课”在“互联网+教育”新常态下应运而生,致力于打造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环境,提升课堂教学综合成效。
本文通过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慕课”共同体构建方略进行分析,以期为提高高中思想政治教学质量提供依据。
关键词:高中思想政治 理论课 “慕课” 共同体建构“慕课”(MOOC )主要是指在线开放教程,以“互联网+教育”模式为依托,以整合网络化教育资源为基础,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为核心,是新时期较受关注的育人手段,建构“慕课”共同体是推动教学改革事业良性发展内在力量,相较于传统课堂教学形式,“慕课”共同体可以整合师资力量,赋予课堂教学多元化表现形式。
基于此,为有效提高高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探析“慕课”共同体建构方略显得尤为重要。
一、论思想政治理论课“慕课”共同体建构价值
1.丰富教学资源。
高中思想政治理论内容较多,与之相关探究案例及解读性内容相对较少,无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思想政治理论知识,“慕课”以互联网教育资源整合为基础,教师可以围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需求,优化配置网络化教育资源,使课堂教学内容更为充实,达到丰富教学资源的目的。
2.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在“慕课”共同体中面向学生授课的教师并不止任课教师一位,以在线实时授课模式为载体,对思想政治理论知识有所研究的非专业教师,亦可以参与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过程中,与任课教师携手打造“多师型”课堂,扩展思想政治理论知识教学广度、深度,达到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的目的。
3.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慕课”教学主体是学生,助力师生建立民主、和谐、互助型讲堂,学生可针对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发起讨论,并在探讨中各抒己见,学生在协作探讨进程中深入掌握理论知识,在落实课堂教学目标同时,达到培养学生思政思维活性、探讨、思考、总结等核心素养的目的。
[1]
二、论思想政治理论课“慕课”共同体建构要点
1.“慕课”共同体建构条件。
教师需具备网络育人能力,积极涌进“互联网+教育”浪潮,可以应用互联网教育资源、IT 技术等数字化教学方法打造“慕课”讲堂,除教师需具备信息化育人能力外,学校需为思想政治教师提供信息化教学条件,提高本校互联网教学实力,赋予“慕课”共同体建构可行性、可操作性,例如学校需持续完善在网络化教学体系,建立多方互动教学平台,整合网络化教育资源,构建“慕课”教学数据库,为教师灵活汲取与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相关数字化育人资源奠定基础,助力教师建构“慕课”共同体。
2.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
“慕课”这种育人手段之所以深受教师喜爱,并愿意建构“慕课”共同体,主要源于该教学方法可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建立民主、和谐探讨性学习体系,达到扩宽学生思想政治学习与理解思路,激活其思维活性,调动其学习积极性的目的,使学生得以在自由、高效的探究学习环境中,始终保持高涨的学习热情,继而掌握思想政治理论知识。
基于此,教师需依据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找准“慕课”共同体建构要点,确保学生可以在该教学氛围中有更多收获。
3.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
教学方法为教学目标服务,“慕课”共同体作为新型教学方法,需可以帮助教师落实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目标,为教师整合“慕课”教育资源,持续优化该教学体系奠定基础。
[2]
三、论思想政治理论课“慕课”共同体建构方略
1.树立“慕课”共同体建构意识。
为使教师得以顺利建构“慕
课”共同体,其需以高中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为基础,以“互联网+教育”模式为载体,以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为核心,树立“慕课”共同体建构意识,明晰该教学体系建构价值,以此为由积极吸纳“慕课”教育资源,摒弃滞后性教学思想,赋予高中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化”教学新常态,达到丰富思想政治教学模式,完善该课程教学体系的目的。
2.确立“慕课”共同体建构目标。
例如,教师在进行“财政与税收”教学时,需从以下几个方面设立教学目标,为提高“慕课”共同体建构质量奠定基础:一是知识层面。
通过建立“慕课”共同体,使学生得以掌握“国家财政”、“征税”、“纳税”等理论知识;二是能力层面。
在“慕课”共同体中,学生得以树立法治意识,形成法治观念,明晰依法纳税重要性,可以运用法制思想约束自身行为,达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目的;三是“慕课”共同体建构层面。
教师可以在线邀请法制专家、法律研究学者为学生讲解财政与税收的关系,同时学生可以依据自身学习实况进行提问,借助“慕课”共同体与其他院校的学生共同探讨相关问题,营建多元互动型教学氛围,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并有效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分析论辩能力等核心素养。
3.理顺“慕课”共同体建构思路。
教师需在“顶层设计”理念加持下,打造“金字塔”型“慕课”共同体,其中高中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置于“慕课”共同体的底层,学生学习需求置于该“金字塔”顶层,引导教师思考“慕课”育人模式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慕课”共同体建构方略。
首先,建立“慕课”共同体协同育人联盟。
高中院校可以地区、省市为基准,圈定“慕课”协同育人范围,在该范围内联动高中院校,打造互相衔接、相互支撑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化教学体系;其次,统筹各方教育资源,落实“慕课”共同体建构目标。
“慕课”具有开放课程、大规模及网络教程资源丰富等特点,为此教师需围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需求,统筹“慕课”教育资源,打造“慕课”教育平台,师生及相关院校仅需登录用户名、密码便可参与到共同授课体系中;最后,教师需不断总结“慕课”共同体建构经验,达到持续优化“慕课”共同体的目的。
[3]
结语
综上所述,若想有效提高高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教师需在互联网环境下,树立“慕课”共同体建构意识,确立“慕课”共同体建构目标,理顺“慕课”共同体建构思路,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落实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充分利用现有教育资源,提高高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1]孙晓华.慕课背景下工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创新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1):70-73.
[2]张会峰.互联网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慕课改革论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23):44-45.
[3]汪倩倩.慕课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学改革刍议[J].高教探索,2015(7):8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