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器
中职《生理学》课件第九章--感觉器官
行波学说 行波学说:不同频率的声波引起的行波都
是从基底膜的底部开始,但不同频率的声波, 行波传播远近及产生最大振幅的部位不同(图)
2.耳蜗的感受器电位 有三种: 1.未受声波刺激时的耳蜗的静息电位 2.受声波刺激时耳蜗产生的微音器电位 3.耳蜗微音器电位引发的耳蜗神经的动作电 位
耳蜗的静息电位 内淋巴电位:+80mv,与Na+泵有关 毛细胞静息电位:-70至-80mv
(四)视野
定义:单眼固定地注视前方一点时,该眼 所能看到的范围
特点: 白色视野兰色红色绿色 鼻侧与上方小,颞侧与下方大
临床意义:可帮助诊断眼部和脑的一些病 变
(五)双眼视觉和立体视觉 1.双眼视觉:双眼同时看一物体时产生的视觉。 优点:弥补盲点的存在,扩大视野,产生立体
视觉。
2.立体视觉:双眼视物时,主观上可产生被视 物体的厚度及空间的深度或距离等感觉
耳蜗神经的动作电位 定义:耳蜗对声音刺激的一系列反应中
最后出现的电变化
作用:传递声音信息
第四节 前庭器官的平衡感觉功能
概述
前庭器官:三个半规管、椭圆囊和球囊
功能:
1、感觉人体头部位置及人体移动时的速度 变化。
2、调节肌肉紧张,维持姿势平衡。
3、调整眼的运动,使人在运动时,眼仍能 注视空间某一物体,判别体位方向和看清物 体。
矫正:凸透镜
3.散光:用柱面镜纠正 产生原因:角膜表面不同方位的曲率半径
不等
二、眼的感光换能系统 (一)视网膜的感光系统
1、分层:分十层,简化为四层(色素上 皮细胞层、感光细胞层、双极细胞层和神 经节细胞层)
感光细胞层(视杆细胞、视锥细胞)
分布:很不均匀 黄 斑:视网膜中心,视锥细胞多 中央凹:只有视锥细胞,无视杆细胞 周边部:视杆细胞多,视锥细胞少 盲 点:无感光细胞
《感受器和感觉器官》
骨,有咽鼓管通口腔。 听小骨:依次是锤骨、砧骨、镫骨,外连骨膜
内接内耳,传递振动。 半规管 内有感受头部位置变化的感受器,经 内耳 前庭 反射作用维持身体平衡。 耳蜗:内有听觉感受器,与位听神经相连。
二、小学生感官的结构和生理特点
2.感光系统:由视网膜及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 (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组成 1)视杆细胞含感光物质视紫红质(视黄醛+ 视蛋白) 2)视杆细胞能感受弱光刺激(在昏暗的光 线下工作,看见黑色、白色、灰色的阴影。) 3)维生素A是合成视紫红质的原料,缺乏维 生素A患夜盲症。
视杆细胞
视锥细胞
• 色觉产生的三原色学说(与3种视锥细胞含的感光 色素有关)
• 清光眼:眼内压异常升高或房水循环受 阻压迫视神经
• 白内障:晶状体失去透明度(创伤、有 毒物质、感染、老化引起晶状体蛋白质 浑浊,置换一个人工晶状体。)
• 散光:角膜受损或晶状体不规则的弯曲 度从而使光线折射变形,视野中出现模 糊的区域,配戴特殊的球镜。
• 色盲:与遗传有关
• 色弱:与营养、健康有关
• (一)眼
• 眼球的前后轴短,生理性远视的特点。晶 状体的弹性大,调节能力强。
• (二)耳
• 咽鼓管是沟通鼻咽部和鼓室的一个短管, 儿童的咽鼓管比成人短、宽,且鼓口和咽 口在一个水平面上。口腔有炎症时容易引 发中耳炎。
• 儿童不要滥用抗生素,以免造成听力障碍 甚至耳聋。(链霉素、奎宁、卡那霉素、 新霉素、庆大霉素等)
chui zhen
Deng
听骨链
听觉的形成
• 声源传出的声波经耳廓收集进入耳撞击 骨膜,骨膜的振动传递到中耳引起三块 听小骨锤骨、砧骨、镫骨的依次振动。 镫骨的振动传到了内耳的液体,刺激了 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通过听神经发送 到大脑的听觉中枢,经大脑分析重组后 形成了能听到的声音。
医学基础知识:感觉器记忆歌诀
医学基础知识:感觉器记忆歌诀
准备事业单位考试的童鞋们,在复习系统解剖学时,大家应该很多时候都感觉力不从心,今天就给大家梳理一下感觉器的知识点。
感觉器是机体感受刺激的装置,感受器及其附属结构的总称。
感受器与感觉器二词,有时互相通用,但严格地说其含义并不等同。
感受器主要指能感受某种刺激而产生兴奋的结构。
而感觉器不仅感受装置更为完善,而且具有复杂的附属装置。
例如,视觉器官(视器),除光感受器(视网膜)之外,还包括眼的屈光系统和保护、运动装置等。
听觉器官不仅指声音感受器,还包括耳的其它结构,如耳的传音部分。
视器、听器等属特殊感觉器,或简称感觉器。
为了让大家的学习有动力并且提高大家的效率,特意为大家准备了感觉器好用的歌决。
一、眼球壁歌诀
球壁三层内中外,角膜透明巩膜白;中膜棕黑富血管,名称又分虹睫脉;
内膜又叫视网膜,组织结构层次多;锥杆双极节细胞,视锥强光视杆弱。
二、房水歌诀
房水来自睫状突,后房前房必经路;前房角入静脉窦,稳压折光养眼球。
三、屈光系统歌诀
屈光系统有四个,角膜房水晶状玻;视远晶薄小带紧,看近晶厚睫肌缩。
四、眼底歌诀
颜色桔红真鲜艳,乳头中凹像圆盘;血管由此分支走,动静比例二比三;
乳头缺乏视细胞,正常生理是盲点;乳头颞侧三点,视觉灵敏在黄斑。
五、鼓室歌诀
中耳鼓室六个壁,名称结构要牢记;前后上下外内侧,按照顺序记仔细;
咽管孔窦鼓室盖,骨板鼓膜内侧迷;中耳炎症互蔓延,即早治疗莫大意。
六、内耳歌诀
内耳迷路藏颞岩,耳蜗前庭半规管;听觉耳蜗螺旋器,前庭直线
半规旋。
感受器名词解释生理学
感受器名词解释生理学
感受器是指分布于体表或组织内部的一些感受机体内外环境变化的结构和装置。
其结构是多种多样的:有些感受器就是感觉神经末梢,如与痛觉有关的神经末梢,有些感受器在裸露的神经末梢周围包绕一些细胞或数层结构,共同形成一个特殊结构,如与触压觉有关的触觉小体和环层小体等。
另外还有一些在结构上和功能上都高度分化了的感觉细胞,它们以类似突触形式与神经末梢相连,如视网膜中的感觉细胞,耳蜗中的声波感受细胞等。
感觉器官是指机体内的特殊感受器,其结构包括感受器及其附属器。
高等动物具有的一些重要感受器主要有眼、耳、前庭器官等。
依据它是对外在环境的变化发生反应,还是对内在环境的变化发生反应,而又可分为外部感受器与内部感受器两大类。
然后又可依据在正常情况下引起感受器兴奋的刺激的性质,又可将内、外感受器再细分为压力感受器、化学感受器、机械感受器、温度感受器、光感受器、声感受器等。
传入神经将感受器感受刺激后发生的神经冲动传导到中枢神经系统的神经。
神经中枢中枢神经系统内参与某一反射活动的神经元群及其突触联系的综合体。
传出神经中枢运动神经元的轴突,将神经冲动由中枢传到效应器。
效应器发生应答反应的器官,包括肌肉和腺体等组织。
生理学08感觉器官重点
感觉器官一、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征1.适宜刺激:不同感受器对不同的特定形式的刺激最为敏感,感受阈值最低,将这种特定形式的刺激称为该感受器的适宜刺激。
眼的适宜刺激是波长370~740nm的电磁波,耳的适宜刺激是16~20000Hz的疏密波。
2.换能作用:将各种形式的刺激转为传入神经纤维上的动作电位。
感受器电位不是动作电位,而是去极化或超极化局部电位。
例如,视杆细胞的迟发感受器电位是超极化电位。
3.编码作用:感受类型的识别,是由特定的感受器和大脑皮层共同完成的。
感觉的性质决定于传入冲动所到达的高级中枢的部位。
4.适应现象:指当一定强度的刺激作用于感受器时,其感觉神经产生的动作电位频率,将随刺激作用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减少的现象。
适应现象不是疲劳。
适应是所有感受器的一个功能特点。
二、眼的功能折光成像和感光换能作用分别由折光系统和感光系统完成。
折光系统包括角膜、房水、晶状体、玻璃体,其中晶状体的曲度可进行调节。
主要的折射发生在角膜。
感光系统包括视网膜和视神经。
视网膜上的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是真正的感光细胞。
三、眼的调节看近物时眼睛的调节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晶状体曲率增加:视区皮层→动眼神经中副交感神经纤维兴奋→睫状肌收缩→悬韧带松驰→晶状体弹性回缩→晶状体前后变凸。
当物距大于6m时,反射入眼的光线近似平行光线,正好成像在视网膜,无需进行调节;当物距小于6m时,需要调节折光系统的曲度。
视调节过程是眼内特定肌肉的运动过程,应该由“动眼”神经兴奋所致,而引起肌肉收缩的递质多为乙酰胆碱,因此,晶状体变化是动眼神经中副交感神经纤维作用的结果。
2.瞳孔缩小:副交感神经纤维兴奋→瞳孔环形肌收缩→瞳孔缩小→减少进入眼内的光量以及减少眼球的球面像差和色像差。
这种视近物时引起的瞳孔缩小的反射称为瞳孔近反射,属于视调节反射。
而瞳孔对光反射是光线强弱变化引起的反射性瞳孔变化。
3.双眼向鼻侧聚合:使视近物时两眼的物像仍落在视网膜的相称位置上。
【生理学】第九章 感觉器官
(二)视敏度
❖ 视敏度(visual acuity)又称视力,是指眼能分辨物体两 点之间最小距离的能力,也就是眼分辨物体细微结构的最 大能力。通常以视角的大小作为衡量标准,所谓视角是物 体两点光线投射入眼时,通过节点相交叉时所形成的夹角 。
❖ 同一距离视角越小表明视力越好。
▪ 在良好光照条件下,人眼能看清5米远处视力表上第10行E字形符号 的缺口方向时,此时视角为1分角(1/60度)。说明该眼具有正常 视力,按国际标准视力表表示为1.0,按对数视力表表示为5.0。若 在相同条件下,只能看清视力表上第1行E字形符号时,其视力仅为 正常眼的1/10,以0.1表示。
二、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征
❖ (一)感受器的适宜刺激 ❖ (二)感受器的换能作用 ❖ (三)感受器的编码作用 ❖ (四)感受器的适应现象
第二节 视觉器官
一、眼的折光功能
(一)眼的折光系统与成像 ❖眼的折光系统由角膜、房水、晶状体和玻璃体
四种折光体组成。其折光能力与折射面的曲率 半径有关。曲率半径越大,折光能力越小;反 之折光能力越大。由于晶状体的曲率半径可随 视物距离而改变,所以它在眼折光系统中起着 重要的作用。
❖ 瞳孔的大小还可随光线的强弱而改变。强光下瞳孔缩小, 弱光下瞳孔散大,称为瞳孔对光反射(pupillary light reflex)。
❖ 瞳孔对光反射的意义在于调节进入眼的光量,使视网膜不 至因为光亮过强而受到损害;弱光下瞳孔扩大可增加进入 眼的光量,以产生清晰的视觉。瞳孔对光反射的效应是双 侧性的,光照一侧眼时,两侧瞳孔同时缩小,这种现象称 为互感性对光反射。
❖ 感受器(receptor)是指分布在体表或组织内,专门感受机 体内、外环境变化的结构或装置。
❖ 根据感受器分布的部位和功能不同,可将其分为两类:
感受器
玻璃体 返回目录
眼副器
眼副器包括眼睑、结膜、泪器、眼球外肌及筋膜等。
眼睑
皮肤 皮下组织 肌层 睑板 睑结膜
返回目录
结膜
结膜是一层富含血管的透明薄膜,一部分位于眼睑的后面,称 睑结膜,另一部分覆盖在巩膜的前面,称球结膜 球结膜。上、下睑的睑结 睑结膜 球结膜 膜与球结膜反折依行处,分别形成结膜上穹 结膜下穹 结膜上穹和结膜下穹 结膜上穹 结膜下穹。结膜各部 分共同围成的囊状腔隙称结膜囊 结膜囊。 结膜囊
睫状体
脉络膜
睫状体
脉络膜占血管膜的后2/3, 薄而柔软,外面与巩膜结合疏 松,脉络膜内有丰富的血管, 对眼球起营养作用。色素可以 吸收光线,防止光线反射干扰 物像。
睫状突
返回目录
视网膜
视网膜位于眼球壁的最内层,其中位于虹膜和睫状体内面的部分 无感光作用,称视网膜盲部 视网膜盲部,位于脉络膜内面的部分有感光作用,称 视网膜盲部 视网膜视部。 视网膜视部 眼球的后部偏鼻侧,视网膜上有一圆盘状隆起,称视神 视神 经盘或视神经乳头 视神经乳头,此处无感光作用,称生理盲点 生理盲点。在视神经盘颞侧 经盘 视神经乳头 生理盲点 约 3.5mm处,有一黄色小区,称黄斑,其中央凹陷,称中央凹,是感 光最敏锐的部位。 视网膜的组织结构分内、外两层, 视神经盘 外层为色素上皮层 色素上皮层,内层为神经细胞层 神经细胞层, 中央凹 色素上皮层 神经细胞层 两层结合疏松。 神经层有三层神经细胞,由外向内 依次为视细胞 双极细胞 节细胞 视细胞、双极细胞 节细胞。视 视细胞 双极细胞、节细胞 细胞分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两种,前者 能感受强光刺激并能辨色,后者只能感 受弱光刺激,不能辨色。视细胞感受光 的刺激后,转变成神经冲动,依次传导 给双极细胞、节细胞。节细胞是多极神 经元,其轴突在视神经盘处聚为视神经, 黄斑 穿出眼球壁,向后与脑相连。
人体解剖学:感觉器
按所在部位可分三部: 1.睑结膜 2.球结膜
移行于角膜上皮 3.结膜穹隆
球结膜
睑结膜
当上、下睑闭合时,整个结膜形成囊状腔隙称结膜囊 。
32
二、结膜
Conjunctiva
睑结膜 球结膜 结膜穹 结膜囊
三、泪器Lacrimal apparatus
(一)泪腺Lacrimal gland
• Oval 2-cm, occupies fossa for lacrimal gland
(二)晶状体Lens
弹性的双凸透镜状的透明 体,折光主要装置;其周缘 借睫状小带连于睫状突。
视近物时,睫状肌收缩, 睫状小带松弛,晶状体靠自 身的弹性变厚,折光能力增 强;视远物时,则相反。
㈡晶状体
双凸透镜状,有弹性,无色透明, 不含血管和神经
晶状体核 晶状体囊
晶状体皮质
晶状体是屈光系统的主要装置。
睫状体产生→眼后房 →(瞳孔)→眼前房 →虹膜角膜角→巩膜 静脉窦→睫前静脉→ 眼静脉
Functions
• Helps focus light • Helps maintain constant pressure in eyeball • Helps nourish the lens and cornea
(三)玻璃体 vitreous body
外界光线 经过哪些结构到达眼底?
眼的折光系统
(Pupil)
光线
角膜
房水(眼前房
眼后房) 晶状体
玻璃体
视网膜
眼副器Accessory organs of eye
一、眼睑 Eyelids 二、结膜 Conjunctiva 三、泪器 Lacrimal apparatus 四、眼球外肌 Ocular muscles
第四章感觉器
刺激可引起离子通道开放引起 Na 十 内流,使感受器膜去极
化。这种局部去极化性膜电位变化称为感受器电位或发生器 电位。它是一种幅度和时程均依刺激强度和刺激频率而改变 的分级电位。 感受器电位没有绝对不应期,可对快速连续的刺激产生总 和反应。
• 分辨刺激强度可通过传入神经元产生动作电位的频率和激
活某一区域内感受器的数目来实现。即所谓刺激强度的频率
(四)感觉的精确度
每个感觉神经元对刺激的反应都限定在所支配的某个皮肤区
域内----感受野。
感受器空间分布密度越高,感受野亦越小,其感觉的精确度
或分辨能力也就越高。
影响感觉精确度的第二个因素是侧抑制。当感受野兴奋时, 其周围区域也受到刺激,如果刺激点边缘兴奋的信息也能到达 皮质,对刺激点的定位是模糊的。这是由于上行纤维间的抑制 性中间神经元能对来自感受野边缘或邻近的上行纤维产生侧抑
称位置。 人眼看近物的能力,取决于晶状体变凸的能力。随着年龄的增加,晶状
体自身的弹性下降,其调协能力也降低。眼的最大调节能力可用在白昼
所能视物的最近点来表示,这个能看清物体的最近点称为近点。近点越 近,晶状体的弹性越好。一般10岁左右的儿童的近点平均约8.8cm,20
岁左右的人约为10.4cm,到60岁时增大到83.3 cm。
和一分子视黄醛所组成。 •视紫红质 在光照时迅速分解为视蛋白和视黄醛,在暗处又
能重新合成。 •光线越暗、合成过程越强,合成的视紫红质数量也越多,视网 膜对弱光就越敏感; •在亮光处时视紫红质的分解增强,合成过程减弱,视杆细胞逐
神经乳头,其中央有视网膜中央动、静脉穿过。视 神经乳头在生理学上叫做盲点。在视神经乳头的侧 方,有黄斑,其中央为中央凹,该处视锥细胞密集 分布,是辨色力、分辨力最敏锐的部位。
感受器PPT医学课件
二、中耳
中耳主要位于颞骨岩部内,介于外耳道与内耳之间。
包括鼓室、咽鼓管、乳突窦和乳突小房,各部内均衬有黏膜且相互连续,因 而病变可相互蔓延。
(一)鼓室
鼓室是位于鼓膜与内耳间的一不规则含气小腔,内有3块听小骨。 向前借咽鼓管通鼻咽部,向后借乳突窦通乳突小房。
1.鼓室的壁
鼓室的形态结构不规则,大体呈一个六面体: (1)上壁:是盖壁,为一分隔鼓室与颅中窝的薄层骨板。 (2)下壁:为颈静脉壁,为分隔鼓室与颈内静脉的薄层骨板。 (3)前壁:为颈动脉壁,与颈动脉管相邻,上部有咽鼓管开口。 (4)后壁:为乳突壁,上部有乳突窦开口,经此通乳突小房。 (5)外侧壁:为鼓膜壁,该壁借鼓膜与外耳道分隔。 (6)内侧壁:为迷路壁,即内耳外侧壁。 该壁的后下部有一圆形孔,称蜗窗,由一膜状结构封闭。 该壁的后上部有一卵圆形孔,称前庭窗,由镫骨底封闭。 前庭窗后上方有一弓形隆起,称面神经管凸。
一 、动脉
眼的动脉供应主要来自眼动脉。眼动脉在颅腔内自颈内动脉发出后,与视神 经相伴经视神经管入眶,分支供应眼球、眼球外肌、泪腺和眼睑等。
最重要的分支为视网膜中央动脉。该动脉在视神经盘处穿入并分布至视网膜 各部,营养视网膜内层。临床常用眼底镜观察此动脉,以助诊断某些疾病。
二、静脉
眼球的静脉主要为视网膜中央静脉和涡静脉。经眼上、下静脉向后穿眶上裂入 颅腔,注入海绵窦;向前与面静脉吻合,无静脉瓣,故面部感染可经此侵入颅内。
(3)蜗管
位于前庭内球囊与蜗管间有一细管相连;椭圆囊后壁以5个开口连通膜半规管
在椭圆囊和球囊壁的内面有位觉感受器,分别称椭圆囊斑和球囊斑,均为位 觉感受器,称位觉斑其表面平坦,上皮为高柱状,由支持细胞和毛细胞组成:毛 细胞表面有动纤毛和静纤毛支持细胞分泌的糖蛋白在位觉斑表面形成胶质膜称位 砂膜由于位砂膜的比重远大于内淋巴,在直线变速运动或重力作用下,位砂膜刺 激了纤毛而使毛细胞产生兴奋,兴奋经突触传给神经末梢,它们可以感受头部的 静止位置觉
感受器
感受器的定义和分类,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征。
一、感受器:是指分布在体表或体表或组织内部的专门感受机体内、外环境变化的结构或装置。
二、分类(一)外感受器:距离、接触(二)内感受器:平衡、本体、内脏,还可分为本体感受器和内脏感受器。
三、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性感受器的适宜刺激与特异敏感性感受器的换能作用:神经末梢感受器来说,发生器电位=感受器电位。
感受器的编码功能:感受器的适应:分为快适应感受器和慢适应感受器两类,前者以皮肤接触感受器为代表,后者以肌羧、颈动脉窦和关节囊感受器为代表。
眼的视觉功能:眼内光的折射与简化眼,眼的调节。
视网膜的两种感光换能系统及其依据,视紫红质的光化学反应及视杆细胞的感光换能作用,视锥细胞和色觉的关系。
视力(或视敏度)、暗适应和视野。
一、眼的调节视近物(6m以内)时,如果眼不作调节,近物发出的散射光线,经折射后必定成像于视网膜之后,视网膜上形成的是模糊不清的物像。
但是,正常眼能看清一定近距离的物体。
这是因为视近物时,由于眼的折光系统能随着物体的移近而发生相应的变化,以使物像仍能清晰地聚焦在视网膜上。
眼睛发生这种能看清近物的适应性变化,称为眼的调节。
包括晶状体折光能力的调节瞳孔的调节双眼球会聚晶状体折光能力的调节当眼看远物时,睫状肌处于松弛状态,这时悬韧带保持一定的紧张度,晶状体受悬韧带的牵引,其形状相对扁平。
当看近物时,可反射性引起睫状肌收缩,导致连接于晶状体囊的悬韧带松弛,晶状体因其自身的弹性而向前和向后凸出,尤其前凸明显。
近点:晶状体的最大调节能力可用眼能看清物体的最近距离来表示。
随着年龄的增长,晶状体的弹性逐渐减弱,叫老视。
瞳孔的调节瞳孔近反射或称瞳孔调节反射:当视近物时,在晶体调节的同时还伴随瞳孔缩小。
这种反应可减少入眼的光线量和减少折光系统的球面像差和色像差,使视网膜形成的物像更清晰。
瞳孔对光反射:瞳孔的大小可随光线的强弱而改变,弱光下瞳孔散大,强光下瞳孔缩小。
意义:调节进入眼内的光量,使视网膜不致因光量过强而受到损害。
第八章感觉器
二、眼副器
(一)眼睑 (二)结膜 (三)泪器 (四)眼球外肌 (五)眶筋膜和眶脂体
(一)眼睑 分为上、下睑,有内、外眦,睑裂,泪湖,泪阜,
泪点等。在睑缘有一排睫毛,睫毛根部有睫毛腺。睫毛腺 的急性炎症→麦粒肿。
眼睑自外向内分为五层
①皮肤,薄而柔软; ②皮下组织,为薄层结缔组织; ③肌层,为骨路肌,包括眼轮匝肌和上睑提肌; ④睑板: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内有与睑缘成
第八章 感觉器
王庭家
概述
感觉器简称感官,由感受器及其辅属装置构成。
感 定义:机体接受内、外环境各种刺激的结构。 受 功能:为接受刺激,并将刺激转为神经冲动。 器 分类:根据感受器的部位和接受刺激的来源,
把感受器分为三类:
外感受器 内感受器 本体感受器
位 置 分布于体表 皮肤和粘膜
分布于内脏、 分布于肌、肌 心血管和腺体 腱、骨和关节
巩膜静脉窦:在巩膜与角膜交界处深面的环行结
构,是房水循环的通道。
2、眼球血管膜
虹 膜:瞳孔、瞳孔括约、开大肌,
眼房,眼前、后房、虹膜角膜角(前房角)
睫状体:睫状突,睫状小带,睫状肌。 脉络膜:占眼球血管膜的后2/3,含丰富的血管和色素。
3、视网膜
虹膜部 睫状体部 视部
视网膜 盲部
眼 底:视网膜的后部
视锥细胞:内含红、绿、蓝等
视色素。
视杆细胞:含感光物质视紫红质
(二)眼球内容物
房水、晶状体、玻璃体。它们的共同特点是: 不含血管,无色透明,有屈光作用。
眼屈光系统:角膜、房水、玻璃体和晶状体。
1、房 水
无色透明,充满眼房
房水的产生及循环途径:睫状体分泌→眼球后房 →瞳孔→眼球前房→虹膜角膜角隙→巩膜静脉窦 →眼静脉。
感觉器官
(2)睫状体 为虹膜后方的增厚部分。在眼球的矢状切面上呈 三角形,其内面分前、后两部,后部2/3平坦。前部呈放射状 突起称睫状突。由睫状突发出的许多细丝状纤维称睫状小带, 它与晶状体囊相连。睫状体由外向内可分三层:①睫状肌层, 由平滑肌组成,肌纤维排列方向为外纵行、中间放射状、内环 形,受副交感神经支配。看近物时,由于睫状肌收缩,使睫状 体向前内移,引起睫状小带松弛,晶状体借弹性而曲度增加, 看远物时,睫状肌松驰,引起相反情况。②血管层,是一层富 有血管的结缔组织层。③睫状上皮层,为视网膜向前延伸的部 分,由两层细胞组成,外层为色素上皮,内层为非色素上皮, 非色素上皮具有分泌房水、透明质酸及合成胶原蛋白的功能。 (3)脉络膜 为血管膜的后2/3部分,贴于巩膜内面的富有血 管和色素细胞的疏松结缔组织.毛细血管为视网膜提供部分营 养,色素细胞能吸收眼内分散光线,以免影响视觉。脉络膜的 最内层为一层透明薄膜,称玻璃膜。
人的视网膜内约有600~700万个视锥细胞,12000万个视杆细 胞,分布于视网膜的不同部位。在黄斑中央凹处只有视锥细 胞,在中央凹的边缘才开始有视杆细胞,再往外视杆细胞的 数目逐渐增多,视锥细胞的数目逐渐减少,辨色的能力则逐 渐减弱。夜间活动的动物.如地松鼠、猫头鹰等,视网膜内 只有视杆细胞,而白昼活动的动物,如爬行类和鸡等,则只 有视锥细胞。
视杆细胞是感受弱光刺激的细 胞,膜盘上镶嵌有感光物质— —视紫红质,以感受暗光和弱 光。视紫红质由视黄醛和视蛋 白结合而成。视紫红质在光的 作用下可分解为视黄醛和视蛋 白,并刺激视杆细胞产生神经 冲动。在暗处视黄醛和视蛋白 又重新合成视紫红质。视紫红 质的合成需要维生素A的参加 才能形成视黄醛,因此当维生 素A严重不足时,视紫红质的 合成减少,导致人在弱光中的 视力减弱,即为夜盲症。
感受器名词解释
感受器名词解释
感受器是指接收外界刺激并产生相应感觉和知觉的器官或结构。
感受器广泛存在于人体的各个系统中,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
它们能够感知外界刺激的性质、强度和位置,并将这些信息传递给中枢神经系统,从而产生感觉和知觉。
视觉感受器是眼睛中的视网膜细胞,能够感知光线和颜色的变化,并将其转化为电信号,然后通过视神经传递到大脑,产生视觉感知。
听觉感受器是耳朵中的听觉细胞,能够感知声音的频率和强度,并将其转化为神经信号,通过听神经传递到大脑,产生听觉感知。
嗅觉感受器是鼻腔中的嗅觉细胞,能够感知气味的分子,并将其转化为神经信号,通过嗅神经传递到大脑,产生嗅觉感知。
味觉感受器是舌上的味蕾细胞,能够感知食物的味道,包括酸、甜、苦、咸和鲜味,将其转化为神经信号,通过舌神经传递到大脑,产生味觉感知。
触觉感受器包括皮肤中的感受神经末梢和皮肤感受器官,能够感知物体的触碰、压力、温度和痛觉等刺激,并将其转化为神经信号,通过触觉神经传递到大脑,产生触觉感知。
此外,人体还有其他一些感受器,如痛觉感受器、温度感受器、压力感受器等,它们分布于人体不同的组织和器官中,能够感
知疼痛、温度和压力等刺激,将其转化为神经信号,并传递到大脑产生相关的感觉和知觉。
感受器的作用是接收外界刺激并将其转化为神经信号,为大脑提供感觉和知觉的基础。
通过感受器,人体能够感知和理解外界的细微变化,从而进行适应环境和做出反应。
感受器的正常功能对于人体的生存和生活至关重要,它们的失去或损伤会导致感知能力下降和日常生活受到影响。
因此,保护和保持感受器的健康是我们日常生活中需要重视的事情。
生理学感受器名词解释
生理学感受器名词解释
感受器是指人体或动物体内的一种特殊细胞或组织,能够感知和接收外界的刺激,并将这些刺激转化为神经信号,然后传递到大脑中进行解释和处理。
感受器在生理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帮助我们感知世界、维持平衡和做出反应。
感受器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包括视觉感受器、听觉感受器、触觉感受器、嗅觉感受器和味觉感受器。
每种感受器都具有特定的结构和功能,使其能够对特定类型的刺激做出反应。
比如,视觉感受器就是眼睛中的视网膜细胞,能够感知光线的强弱和颜色;听觉感受器则是耳朵中的毛细胞,能够感知声音的频率和强度。
感受器的工作原理通常涉及到刺激的转duction,即将外界刺激转化为神经信号的过程。
当感受器受到刺激时,会产生一系列生化反应,最终导致神经信号的产生和传递。
这些神经信号会通过神经元传递到大脑中的相应区域,然后被解释和处理,最终形成我们对外界刺激的感知和体验。
感受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们是我们与外界互动的桥梁,使我们能够感知世界、做出反应,并维持身体的平衡和稳定。
对感受
器的研究也对理解人体的感知机制和疾病的发生有着重要意义。
因此,对感受器的认识和理解在生理学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感受器--是感觉神经末梢上的特殊装置,能够接受机体内、外界环境各种刺激并将其转变为神经冲动。
视轴---经瞳孔中央和视网膜黄斑中央凹的连线,与视线的方向一致。
巩膜静脉窦--位于巩膜与角膜交界处深部的环行管道,是房水回归静脉的通道。
虹膜角膜角--眼球前房内由虹膜与角膜相交处构成虹膜角膜角,也称前房角,此夹角的大小可影响房水的循环。
结膜囊----由睑结膜,球结膜和结膜穹隆一起形成的囊状间隙,通过睑裂与外界相通。
眼房----位于角膜和晶状体之间的腔隙,被虹膜分为眼前房和眼后房,彼此借瞳孔相通,眼房内充满房水。
视神经盘--位于眼球后极偏内侧的视神经起始处,呈白色圆形隆起,为一生理性盲点。
黄斑--在视神经盘的颞侧cm处并稍下方的黄色的区域,其中央凹陷称为中央凹,是感光和辨色最敏锐的地方。
本体感受器--分布在肌、键,关节和内耳的位觉器等处,接受机体运动和平衡变化时所产生的刺激。
捷状突--睫状环向内突出呈辐射状排列的皱襞,通过睫状小带与晶状体相连。
眶隔--在上睑板的上缘和下睑板的下缘各有一薄层结缔组织连于眶上缘和眶下缘,这层结缔组织称眶隔,与眶筋膜相延续。
眶脂体--是充填于眼球、眼肌和眶骨膜之间的脂肪组织块,可固定眶内软组织,对眼球,视神经,血管和泪器起弹性软垫样保护作用。
光锥--在鼓膜的外侧面、鼓膜脐的前下方有一三角形反光区,称光锥。
光锥变形或消失是鼓膜内陷的重要标志。
螺旋器--位于蜗管的基底膜上,为听觉感受器,能接受声波的刺激。
鼓膜脐---位于鼓膜中心内面锤骨柄末端附着处,凹向鼓室咽骨管--为沟通鼓室与鼻咽部的管道,可调节鼓室内压力,保持鼓室内外压力的平衡。
椭圆囊斑--在椭圆囊上端的底部和前壁上,是位置觉感受器,能感觉头部静止的位置和直线变速运动的刺激。
第二鼓膜--岬的后下方有一圆形的蜗窗,在活体有膜封闭称第二鼓膜。
面神经管凸--前庭窗后上方有一弓形隆起称面神经管凸,内藏面神经。
鼓室--是颞骨岩部内一含气的不规则小腔,内含听小骨,韧带,肌,血管和神经等。
脊髓圆锥--脊髓的末端变细,呈圆锥状称脊髓圆锥。
马尾--腰骶尾神经前后根在通过相应的椎间孔之间,围绕终丝在椎管内下行一段距离,这些在脊髓末端下行的脊神经根称马尾。
终丝--软脊膜包绕脊髓,自脊髓圆锥向下延续为无神经组织的细丝称终丝。
网状结构—脊髓灰质后角基部外侧与白质之间,灰,白质混合交织称为网状结构。
脊髓反射--脊髓的固有反射,其反射活动是在脑的控制下进行的,但反射弧并不经过脑。
分躯体反射和内脏反射。
脊髓休克--脊髓完全横断后,横断平面以下全部感觉和运动丧失,反射消失,处于无反射状态。
顶盖--即中脑背面,包括成对的上丘和下丘。
菱形窝--又称第四脑室底,上半由脑桥背侧构成,下半即延髓背侧的开放部。
面神经丘--为第四脑室底髓纹以上隆起较显著的部位,内隐展神经核。
髓纹--为横行于菱形窝外侧角与中线之间浅表的纤维束,是延髓与脑桥背侧的分界线。
最后区--分隔索与薄束结节之间的窄带称最后区,富含血管,被室管膜覆盖。
闩--菱形窝两下外侧边界之间的圆弧形移行部称闩,位于菱形窝下角尖的背侧,与第四脑室脉络组织相连。
斜方体---蜗神经前,后核发出纤维沿脑桥被盖部前缘横越至对边而形成交叉。
小脑中脚--脑桥基底部向两侧延伸的巨大纤维束,主要为脑桥小脑纤维。
锥体交叉--皮质脊髓束的大部分纤维,在延髓的下端越至对边而形成的交叉。
孤束--味觉纤维及一般内脏感觉纤维入脑后,在延髓背侧部聚集成丛行的纤维束称孤束,孤束核位于孤束周围,并接受味觉纤维以及一般内脏感觉纤维。
前庭小脑--指绒球小结叶,在进化上出现最早,主要与前庭神经和前庭神经核密切联系,维持身体的平衡。
小脑体--原裂和后外侧裂将小脑分成前叶,后叶和绒球小结叶,前叶和后叶合又称小脑体,其构成小脑的主体,又可分为若干小叶。
小脑扁桃体--位于小脑下面并靠近延髓(位于蚓垂两旁)的小脑半球比较膨出的部分,颅内高压时易被挤入枕骨大孔而形成疝。
内髓板--背侧丘脑内的“丫”字形白质板可将背侧丘脑分隔为前核群,内侧核群和外侧核群。
髓体--小脑内部的白质称髓体。
下丘脑沟--背侧丘脑的内侧面,有一自室间孔走向中脑水管的浅沟称下丘脑沟,是背侧丘脑与下丘脑的分界线。
边缘叶--大脑半球内侧面,隔区、扣带回、海马旁回等围绕胼胝体连成一环,加上被挤到侧脑室下角的海马和齿状回,共同组成边缘叶。
海马结构—由颞叶的海马和齿状回构成。
纹状体--尾状核头部与豆状核之间借灰质条索相连,外观呈条纹状,故二者合称纹状体。
基底核—位于端脑基底部髓质中的灰质团块,包括尾状核、豆状核、屏状核和杏仁体。
书写中枢---位于额中回后部,此区损伤后,患者手肌虽未瘫痪,但失去原有的书写能力。
内囊--位于尾状核、背侧丘脑与豆状核之间,由上、下行的投射纤维聚集所形成的白质板,由前向后分为前肢、膝、后肢,在内囊前肢有丘脑前辐射和额桥束通过,内囊膝有皮质核束通过,后肢有丘脑中央辐射、视辐射、听辐射、皮质脊髓束、皮质红核束、顶枕颞桥束通过,内囊受损,会出现“三偏综合征”。
姘砥体—位于大脑丛裂底,由连合左右半球新皮质的纤维构成,可分为嘴、膝、干、压部。
投射纤维--是大脑皮质与皮质下各中枢间的上下行纤维组成,它们大部分经过内囊。
穹隆--是由海马至下丘脑乳头体的弓形纤维束,两侧相互靠近且越边至对侧形成穹隆连合。
隔区--位于姘砥体嘴的下方,包括终板旁回和姘砥体下区。
突触--一个神经元通过终扣与其他神经元或效应器细胞的表面接触称突触,是神经元传递信息的形式。
神经节---形态和功能相同或相似的神经元胞体聚集成团块状,位于外周部的称神经节。
神经胶质--是神经系统中另一类不具传导神经冲动的细胞,它主要对神经元起支持,营养,保护,修复和形成髓鞘等作用。
神经纤维--神经元较长的突起被髓鞘和神经膜所包裹称神经纤维,分有髓纤维和无髓纤维。
下颌下神经节----为副交感神经节,呈椭圆形,位于下颌下腺和舌神经之间,有三个根:副交感根来自鼓索,经舌神经到达此节并换元;交感根来自动脉的交感丛;感觉根来自舌神经。
自节发出分支分布于下颌下腺和舌下腺,支配腺体分泌。
三叉神经节--位于颞骨岩部尖端的三叉神经压迹处,是三叉神经的躯体感觉神经元的胞体集中处。
鼓索--为面神经的重要分支,含内脏运动纤维及内脏感觉纤维,在面神经出茎乳孔前发出,穿过鼓室至颞下窝进入舌神经。
颈襻--由舌下神经降支和第,颈神经前支部分纤维于环状软骨水平结合而成,发分支支配舌骨下肌群。
睫状神经节--为扁平椭圆的副交感神经节,位于视神经与外直肌之间,其副交感根来自动眼神经,并在节内换元;交感根来自颈内动脉交感丛;感觉根来自鼻睫神经。
节后纤维向前进入眼球。
副交感纤维支配睫状肌和瞳孔括约肌;交感纤维支配瞳孔开大肌和眼血管;感觉纤维接受眼球的一般感觉。
咽丛--由迷走神经咽支,舌咽神经咽支和交感神经共同构成,分布于咽缩肌,软腭的肌及咽部黏膜。
交感干--位于脊柱两侧,由交感干神经节和节间支组成,呈串珠状,每侧有- 节,是交感神经的换元处。
自主神经--分布于内脏,心血管和腺体,司心肌,平滑肌的运动和腺体的分泌,不受人的意志控制,因主要控制和调节动,植物共有的新陈代谢活动,并不支配动物所特有的骨骼肌,故又称植物神经。
椎前神经节--位于椎体前方,包括成对的腹腔神经节、主动脉肾神经节以及单一的肠系膜上、下神经节,是交感神经的换元处。
节前神经元—内脏运动神经从中枢到所支配的器官需经过两个神经元,第一个神经元称节前神经元,其胞体位于脑干的一般内脏运动核、脊髓胸-腰灰质的中间外侧核以及脊髓骶部的骶副交感核。
内脏神经丛--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和内脏感觉神经在分布到脏器过程中,往往互相交织在一起共同形成内脏神经丛,由丛发出分支到所支配的器官。
节后纤维--连于周围部神经节内的胞体发出的轴突称节后纤维。
灰交通支—连于交感干与对脊神经前支之间,由交感干神经节细胞发出的节后纤维组成,没有髓鞘,呈暗灰色。
牵涉性痛--当某些内脏发生病变时,常在体表的一定区域产生感觉过敏或疼痛,这些现象称牵涉性痛。
内脏大神经—由脊髓胸-灰质的中间外侧核发出的节前纤维穿经交感干后组成的一条粗大神经,穿过膈脚,经腹腔神经节换元,其节后纤维分布于部分腹腔器官。
交感神经--是指低级中枢位于全部胸髓和腰髓- 节段灰质中间外侧核的内脏运动神经,其周围部由交感神经节,交感干以及由节发出的分支和交感神经丛组成。
上运动神经元--由位于大脑皮质躯体运动区的锥体细胞及其发出的轴突锥体束构成,损伤后引起痉挛性瘫痪。
丘脑中央辐射--由背侧丘脑的腹后外侧核和腹后内侧核发出的纤维组成,经内囊后肢投射到中央后回和中央旁小叶后部锥体外系--锥体系以外与躯体运动有关的传导通路,在种系发生上比较古老,其主要包括皮质-→纹状体→背侧丘脑→皮质环路和皮质→脑桥→小脑→皮质环路。
本体感觉--指肌,腱,关节等运动器官本身在不同状态时产生的感觉,包括运动觉,位置觉和震动觉。
视野--眼球固定向前平视时所能看到的空间范围。
瞳孔对光反射--光照一侧瞳孔,引起两眼瞳孔缩小的反应称瞳孔对光反射。
硬膜外隙--位于硬脊膜与椎管内骨膜之间的腔隙,呈负压,内含脊神经根和静脉丛等结构,为临床上进行硬膜外阻滞麻醉的部位。
海绵窦----位于颅中窝蝶鞍两侧,为两层硬脑膜之间的不规则腔隙,窦内有颈内动脉和展神经通过,外侧壁有动眼、滑车、眼和上颌神经通过。
海绵窦可借助眼静脉与面静脉交通,故面部感染可经此途径蔓延至颅内。
又称Willis环---位于脑底下方、蝶鞍上方,视交叉、灰结节及乳头体周围,由前交通动脉、两侧大脑前动脉始段、两侧颈内动脉末段、两侧后交通动脉和两侧大脑后动脉始段吻合而成,在调节脑局部血流量和损伤后血供代偿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蛛网膜粒--蛛网膜靠近硬脑膜,特别是上矢状窦处形成许多绒毛状突起,突入上矢状窦内形成,是吸收脑脊液入硬脑膜窦的装置。
终池--蛛网膜下隙在脊髓下端至第骶椎之间扩大而形成,内有马尾。
硬脑膜窦--硬脑膜在某些部位分开而形成,内衬内皮细胞,含静脉血动脉冠--由脊髓前后动脉借环绕脊髓表面的吻合支相互交通而形成,再发出分支进入脊髓内部。
齿状韧带--由软脊膜在脊髓两侧脊神经前后根之间形成,可起固定脊髓的作用。
白质--指位于中枢内,神经元轴突集中的地方,因多数轴突具有髓鞘包裹颜色苍白,称为白质。
在大脑、小脑深面的白质又称髓质。
皮质--指位于中枢内,神经元胞体和树突集中的地方,色灰暗,称为灰质。
在大脑、小脑表面的灰质又称皮质。
髓质--指位于中枢内,神经元轴突集中的地方,因多数轴突具有髓鞘包裹颜色苍白,称为白质。
在大脑、小脑深面的白质又称髓质。
神经核--形态和功能相同或相似的神经元胞体聚集成团块状,位于中枢内的称神经核。
纤维束--在中枢神经部,起止、行程和功能相似的神经纤维走行在一起组成纤维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