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管癌早期的内镜诊断现状谁人知
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内镜诊断现状与展望
色素 内镜检查 常用 的方 法有碘染色法( 卢戈 液 ) 、 甲苯胺蓝 染色法 、 甲苯胺蓝 一卢戈液或卢戈液 一美蓝 双重染色法。临床 常用碘染色法 。
内镜下诊 断进展作一综述 。
1 常 规 内镜 检 查 ( 白 光 内镜 检 查 )
表现不明显 , 在心 电图检查 中难 以显示 。超声心 动图可以直接 探测到右 心室 内径及 其流 出道 ,且 能有效探测 出右肺 动脉 内
径, 其在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的诊 断中, 具有 较高的阳性率 。
( 收稿 日 期: 2 0 1 4 - - 0 9 - 0 8 )
早期 食 管癌 及 癌 前 病 变 的 内镜诊 断现 状 与展 望
【 1 】 杨桦 , 陈宁. 慢性肺 源性心脏病 5 0例心 电图分 析【 J 】 . 临床合 理用药 杂志 , 2 0 1 2 , 5 ( 2 ) : 1 1 8 — 1 1 9 .
[ 2 ] 韩春燕.多普 勒超 声心动图在诊 断慢性肺 源性心脏病 中的应用[ J 】 . 中国卫生产业 , 2 0 1 2 , 3 2 ( 2 7 ) : 1 4 0 .
正常食管鳞状上皮 细胞 内含有丰富的糖原 , 与碘液结合后 壳呈 现棕褐色 ,异 常鳞状 细胞 上皮 内 由于糖 原含量减少 或消 失, 遇碘液后染色较浅或不染色。 根据病变着色深浅 , 病变范围 大小 , 病变边缘是否清楚 , 病变部位是否有 隆起或 凹陷感 , 可将 内镜 下碘染不着 色分为 四个级别 。碘染色 阴性 , 正常染色为棕
申潞君 王韶峰 郭 霞 刘 晖
( 长治市人 民医院 , 山西 长治 0 4 6 0 0 0 )
食管癌在全球范 围内位居恶性肿瘤发病率第 8位 , 2 0 0 8 年
消化道早癌内镜下诊断
胃早癌内镜下诊断
萎缩的胃粘膜可见明显的凹陷病变
可见明显的分界,里面有异常血管扩张、异常的腺 管扩张。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没有明显分界,血管和腺管开口未见异常扩张。
有明显分界,病变里面见异常血管扩张
胃早癌内镜下诊断小结
病变可见分界线 病变里面可见异常血管 病变里面可见异常腺管开口 不能判别早癌浸润的深度
有马分类,型非肿瘤,型肿瘤
病变血管扩张、密度很高、有扭曲 井上分类型,的结果是粘膜层 第一层的鳞状上皮癌
井上分类型,可见有深层的尾巴一 样的血管
井上分类型,可见一条较粗血管
食管早癌内镜下诊断小结
食管里使用碘染色比较容易找到病变 可以通过血管形态区分肿瘤性或非肿瘤
性 对于肿瘤性还可以判别早癌浸润的深度
大肠早癌内镜下诊断
早癌内镜诊断步骤
第一步是找病变 第二步是区别病变的浸润深度 第三步是区别肿瘤、非肿瘤
消化道早癌的内镜下诊断分析
.
人只会看到他所认识的。
食管早癌内镜下诊断
碘染色更容易找到病灶
正常食管粘膜图像
的形态:扩张、扭曲、直径变粗、变细 都是早期癌的表现
血管密度不高,活检病理提示乳头状瘤 所以是非肿瘤
血管密度高,直径变粗,是早期癌
井上分类,血管不同形态,病变处 于不同浸润深度
最新:染色内镜用于食管癌早期诊断的研究进展(完整版)
2024染色内镜用于食管癌早期诊断的研究进展要点(全文)目前消化道肿瘤的发病率及死亡率在全球范围内呈上升趋势,食管癌为全球发病率第7位、病死率第6位的恶性肿瘤。
早期食管癌患者症状不典型,大多数患者就诊时已至中晚期,5年生存率低,对于后期出现食管恶性狭窄且无法接受外科治疗的患者,生活质量显著下降。
上消化道内镜检查可发现早期肿瘤性病变,对于食管癌的早诊早治具有重要意义,但由于早期病变面积较小、与周围黏膜色差不明显,白光内镜(WLI)下容易漏诊。
随着染色内镜的出现,食管早癌检出率显著提高。
染色内镜包括化学染色内镜及电子染色内镜,通过不同的方式提高病变黏膜的可视性,帮助内镜操作者识别早期微小病变。
本文就不同染色内镜的镜下特点及在食管癌早期诊断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一、化学染色内镜化学染色内镜,指检查时通过对消化道黏膜上皮染色,进而提高对病变的识别、诊断能力。
目前Lugol′s液染色内镜(LCE)在食管早癌的诊断及术前评估方面应用甚广。
1. LCE镜下特点:肿瘤细胞由于过度消耗糖原,碘染色后镜下呈现出不同程度的淡染、拒染表现,黏膜着色程度可反映其内含糖原细胞层的厚度,并且染色后的病变边缘锐度可以预测含糖细胞层向不含糖细胞层的转化是突变还是逐渐过渡。
食管高级别上皮内瘤变(HGIN)或癌变黏膜可出现“粉色征”(PCS)。
2. LCE的临床应用:LCE可显著提高食管早癌及癌前病变的检出率,PCS 的出现与HGIN及食管癌密切相关,其诊断灵敏度及特异度均较高,尤其是染色1 min内出现的PCS对于诊断HGIN及食管癌的准确率高达88.6%。
鉴于LCE的高灵敏度,目前指南及共识均推荐白光联合LCE用于食管癌的筛查。
但由于食管黏膜在炎症背景下也可出现淡染表现,LCE 特异度仅有52%~94%。
LCE在食管癌病灶边界判断方面具有优势,但Lugol′s染液可破坏黏膜上皮细胞,对于短时间内拟行ESD手术的患者可能会影响病变边界判定。
内镜诊断食道癌早中晚期
内镜诊断食道癌早中晚期引言食道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其治疗效果与早期诊断相关性极大。
内镜检查是目前常用的诊断食道癌的方法之一,通过内镜检查可以观察到食道黏膜的变化,进而判断食道癌的早中晚期。
食道癌的发展过程食道癌是起源于食道黏膜上皮细胞的恶性肿瘤,其发展过程分为早期、中期和晚期三个阶段。
•早期:食道癌在早期通常表现为食道黏膜上的轻度异型增生,形成的癌前病变称为食道上皮内瘤变(ESD)。
内镜下可以观察到粗糙不平、颗粒状的瘤体或黏膜增厚。
•中期:随着病变进展,食道癌可扩展进入黏膜肌层和浆膜肌层,形成食道肌层浸润型癌,这一阶段患者可能出现胸骨后烧灼感、吞咽困难等症状。
内镜下可见肿瘤呈现边缘隆起、溃疡形成、溃疡底凹陷等特征。
•晚期:食道癌进一步侵犯淋巴结、周围组织和器官,可能发生食管穿孔、食管狭窄等严重并发症。
内镜下可见较大的肿块、浸润性溃疡、局部坏死等病变。
内镜诊断食道癌的方法内镜检查是诊断食道癌的重要方法,通过内镜下观察食道黏膜的变化,初步判断病变的性质和程度。
常用的内镜检查方法包括白光内镜、荧光内镜和窄带成像内镜。
•白光内镜:白光内镜是最常用的内镜检查方法,通过光线的照射观察食道黏膜的表现。
早期食道癌表现为食道黏膜上的不规则黏膜增厚、颗粒状或结节状的病灶。
中晚期食道癌可见到肿块、溃疡、坏死等病变。
•荧光内镜:荧光内镜是在白光内镜的基础上加入了荧光染料,通过荧光染料的吸收与发光,观察食道黏膜的变化。
荧光内镜对于早期食道癌的诊断更加敏感,在黏膜上可观察到有无粗糙不平、颗粒状的瘤体或黏膜增厚等病变。
•窄带成像内镜:窄带成像内镜是通过使用特殊的光源和滤光片,突出某一特定波长的光线,增强食道黏膜表面和血管的对比度,从而更好地观察细微病变。
窄带成像内镜尤其适用于早期食道癌的诊断,能够清晰地显示黏膜上的细小病变。
食道癌早期内镜表现食道癌的早期常常没有明显的症状,通过内镜检查能够帮助早期发现食道癌,从而提高治疗效果。
58例早期食道癌患者的内镜诊断分析及临床研究
58例早期食道癌患者的内镜诊断分析及临床研究摘要】目的探讨早期食道癌患者的内镜诊断分析及临床研究。
方法选取2007年1月~2008年6月来我院收治的早期食道癌患者58例,所有患者进行内镜下卢戈液-美蓝双重染色法检查和病理检查,确诊为早期食道癌后,经患者同意进行内镜下切除手术治疗。
结果内镜卢戈液-美蓝双重染色的诊断率高达96.5,经过内镜切除治疗,1、3、5年总生存率达94.8、84.4、72.4%。
结论食管癌的早期诊断重要方法有内镜检查和组织活检,内镜下卢戈液-美蓝双重染色可特异性的检查早期食道癌,且显著提高了早期食道癌的检出率。
内镜下切除治疗是一种微创介入治疗方法,其操作简便、效果好,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食管癌内镜诊断内镜治疗临床研究【中图分类号】R7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02-0010-02食道癌是消化科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高,早期症状不明显,不易被发现,预后差,5年生存率低。
因此,食管癌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显得尤其重要,也是医学界攻克此难题的唯一途径[1]。
随着内镜成像技术的不断发展,早期诊断食管癌已不是问题。
本文通过选取2011年1月~2012年6月来我院收治的早期食道癌患者58例的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现总结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1年1月~2012年6月来我院收治的早期食道癌患者58例,男32例,女26例,年龄38~86岁,平均年龄64.8岁,<40岁2例,40~49岁8例,50~59岁17例,60~69岁23例,70~79岁5例,>80岁3例,临床表现主要有咽部不适或吞咽困难,剑突下由硬胀感,反酸、烧心、进食哽噎感。
1.2方法1.2.1内镜检查方法检查前,充分麻醉咽部,必要时给予镇静剂,缓慢插入内镜,充分清洗食管黏膜,去除粘液,平稳缓慢的进行内镜操作,观察黏膜的颜色、平滑度、血管网等的变化,对异常部位进行卢戈液-美蓝双重染色法检查,肿瘤组织的黏膜不染色范围大,边缘不规则,异型增生细胞多呈淡染或不染,范围较小,周边也不规整[2]。
中国早期食管癌筛查及内镜诊治专家共识意见
癌症早期食管癌筛查与内镜诊治的中国专家共识1、本文概述癌症作为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在我国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
早期食管癌症通常无症状,难以及时发现。
一旦出现症状,通常处于中晚期,治疗困难,预后不良。
早期筛查和诊断对于癌症的预防和治疗至关重要。
本文旨在总结我国食管癌症早期筛查及内镜诊治的专家共识,为临床实践提供指导。
本文首先综述了癌症的流行病学特点、危险因素及早期筛查的重要性。
接下来,详细介绍了内镜检查在食管癌症筛查和诊断中的应用,包括内镜检查的适应症、操作技巧、诊断标准和并发症的处理。
本文还探讨了食管癌症的内镜治疗方法,包括内镜黏膜切除术(EMR)、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等,并比较了不同治疗方法的优缺点。
本文总结了癌症早期筛查和内镜诊治的专家共识,并就筛查策略、内镜检查流程、治疗选择等方面提出了建议。
这些共识对于提高我国早期食管癌症的检出率和降低死亡率,有助于推进食管癌症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2、癌症的流行病学及危险因素癌症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在世界范围内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癌症食管癌是全球第八大最常见的癌症,也是癌症相关死亡的第六大原因。
在中国,食管癌症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一直很高。
特别是在河南、山西等地区,食管癌症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癌症的流行病学特征是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且多发于中老年人。
癌症食管癌的发生与地理、生活习惯、饮食习惯等因素密切相关。
从地理分布来看,癌症高发区多集中在我国北方地区,尤其是河南、山西、河北等省。
这可能与当地的饮食结构、生活习惯和环境因素有关。
吸烟和饮酒:研究表明,长期吸烟和饮酒是食管癌症的重要危险因素。
烟草中的尼古丁、焦油等有害物质会刺激食管黏膜,增加患食管癌症的风险。
酒精可能会破坏食道黏膜屏障,从而促进致癌物质的吸收。
不良饮食习惯:高热量、高脂肪、低纤维的饮食习惯,以及过量摄入腌制、烟熏、烧烤等加工食品,都与食管癌症的发生有关。
早期食管癌内镜下诊断
整理课件
4
食管癌前病变。一项随访13. 5 年的队列研究[11]提 示,食管鳞状上皮轻、中度异型增生癌变率分别为25%和 50%左右,重度异型增生癌变率约为75%。
食管癌前疾病(precancerous diseases)指与食管癌相 关并有一定癌变率的良性疾病,包括慢性食管炎、 Barrett 食管、食管白斑症、食管憩室、贲门失弛缓症、 反流性食管炎、各种原因导致的食管良性狭窄等。
整理课件
39
内镜筛查技术——放大内镜:
可将食管黏膜放大几十甚至上百倍,有利于观察组 织表面显微结构和黏膜微血管网形态特征的细微变化, 尤其是在与电子染色内镜相结合时,对黏膜特征的显 示更为清楚,可提高早期食管癌诊断的准确性,指导 治疗方式的选择[62]
整理课件
40
IPCL
NBI结合放大内镜观察食管上皮乳头内毛细 血管袢(IPCL)和黏膜微细结构有助于更好地 区分病变于正常黏膜以及评估病变侵润深度, 已成为早期食管癌内镜精查的重要手段。
碘染色:正常鳞状上皮内富含糖原,遇碘成深棕色
甲苯胺胺蓝染色:肿瘤细胞增殖活跃,富含核酸类物质易着色(国内不常用)
联合染色:
整理课件
21
碘染色
碘染色:正常鳞状上皮细胞内富含糖原,遇碘可 变成深棕色,而早期食管癌以及异型增生组织内 糖原含量减少甚至消失,呈现不同程度的淡染或 不染区[58]。 根据病变着色深浅、范围以及边缘形态进行指示 性活检,可提高高危人群早期鳞癌和异型增生的 检出率[59-60]。如出现不染色区/浅染色区, 特别是在此区见到糜烂、斑块、粘膜粗糙、细小 结节时,于此处取活组织极易发现早期食管癌。
中国早期食管癌的筛查和内镜诊治
中国早期食管癌的筛查和内镜诊治我国是食管癌高发国家之一,每年新发病例数超过 22 万例,死亡约 20 万例。
据 2009 年《中国肿瘤登记年报》数据显示,食管癌是继胃癌、结直肠癌和肝癌后最常见的消化道肿瘤。
我国食管癌以鳞癌为主,超过 90%,鳞癌新发病例数约占世界的 53%,腺癌则占 18%。
超过 90% 的食管癌患者确诊时已进展至中晚期,5 年生存率不足20%。
早期食管癌通常经内镜下治疗即可根治,疗效与外科手术相当,且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的优势,5 年生存率可超过 95%。
食管肿瘤筛查年龄>40岁,符合以下任一项者应列为食管癌高危人群,建议作为筛查对象。
1. 来自食管癌高发区;2. 有上消化道症状;3. 有食管癌家族史;4. 患有食管癌前疾病或癌前病变者;5. 具有食管癌的其他高危因素(吸烟、重度饮酒、头颈部或呼吸道鱗癌等)。
内镜下病理活组织检查(以下简称活检)是目前诊断早期食管癌的金标准。
内镜下可直观地观察食管黏膜改变,并可结合染色、放大等方法评估病灶性质、部位、边界和范围,一步到位地完成筛查和早期诊断。
内镜下食管黏膜碘染色结合指示性活检已成为我国现阶段最实用有效的筛查方法。
电子染色内镜等内镜新技术在早期食管癌筛查中的应用价值尚处评估阶段。
图 1. 早期食管癌筛查及内镜精查流程图(注:SM1 为病变浸润黏膜下层上 1/3;SM2 为病变浸润黏膜下层中 1/3)内镜精查1. 检查前准备(1)检查前应取得知情同意,告知患者注意事项,消除患者的恐惧感,按要求禁食、禁水。
(2)检查前可给予患者黏液祛除剂、祛泡剂、局部麻醉药物等,有条件的单位可使用静脉镇静或麻醉。
2. 内镜检查过程(1)患者取左侧卧位,头部略向前倾,双腿屈曲。
进镜过程中仔细观察黏膜色泽、光滑度、蠕动及内腔的形状等。
及时冲洗黏液、唾液或气泡。
如发现病变需摄片并详细记录其具体部位、范围及形态。
(2)保证内镜图片数量和质量:国内学者较为推荐的摄影法认为完整观察上消化道应留图 40 张。
早期食管癌内镜诊断进展
早期食管癌内镜诊断进展随着近年来消化内镜新技术不断涌现,越来越多的早期食管癌得到及时诊断和治疗,提高食管癌的生存率。
现综述早期食管癌内镜下特点、内镜检查方法,包括色素内镜、放大内镜、超声内镜、电子染色成像技术、荧光内镜、光学相干层析技术、共聚焦内镜、细胞内镜。
标签:食管癌;早期;内镜;诊断早期食管癌是指在患者的体内,由于癌组织局限在食管黏膜层以内,并且无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包括原位癌、黏膜内癌(M癌)、黏膜下癌(SM癌),亦称浅表癌[1]。
我国是食管癌病死率比较高的国家之一,早期诊断及治疗与预后密切相关,食管癌在早期诊断治愈的可能性极大,到进展期或者后期治疗的希望不大[2-3]。
据李建生的报道早期食管癌在临床上是采用单独手术根治的方法治疗,原位癌患者或重度异型增生的患者在I期和ⅡA期手术治愈率相当高,约80%。
但在患者进展期后,患者单独手术治愈率极大的下降,约10%[4]。
从早期食管癌到进展期癌的转变过程中,患者可出现一些消化道症状,但并无特异性,故临床医生很难做出早期癌诊断。
常规的胃镜检查对早期食管癌和癌前的病变发现率不高,并常导致漏诊。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各种消化内镜技术不断更新,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患者早期食管癌的诊断率。
本文就近几年早期食管癌内镜的诊断情况做出总结和阐述,并对其癌前病变的应用价值做简单估计。
在进行了食管癌的手术之后以及放射治疗后,患者往往会产生疼痛感,这不仅影响患者的术后恢复,更会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从而造成患者的焦虑感、失望感和恐惧感,因此做好食管癌手术之后对患者疼痛的护理,可以帮助患者更好的恢复,这样有利于治疗计划的实行,也有利于患者生活质量的提高。
通过细心的护理,一方面能更好的达到镇痛的效果,另一方面也能减少镇痛药物的使用。
食管癌发生的早期有三大主要特性:(1)色泽的变化:黏膜会有白色区域和红色区域的两种表现。
其中,红色区域主要是以红色为主,一般边界较清晰,黏膜略微粗糙浑浊;白色区域有稍隆起的黏膜白斑,且无光泽。
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内镜下切除治疗的发展与现状
·综述与讲座·DOI :10.3760/cma.j.issn.1007-5232.2014.09.023作者单位:200433上海,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消化内科(邹文斌、李兆申);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内镜科(王贵齐)通信作者:李兆申,Email :zhsli@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内镜下切除治疗的发展与现状邹文斌 王贵齐 李兆申食管癌是全球第6位癌致死疾病,发病率居恶性肿瘤第8位。
亚洲以鳞癌多见,而欧美以腺癌更常见。
食管癌为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食管鳞癌病死率在全国恶性肿瘤死亡总数中占22.34%,仅次于胃癌。
食管癌的治疗是临床上的一大挑战,大多数食管癌患者就诊时已是中晚期,5年生存率低于10%。
食管癌变的发生是一个缓慢的、多阶段、多步骤的演变过程,因此早期治疗食管癌意义重大。
相比外科手术,内镜下切除治疗食管早期癌及癌前病变具有创伤小、痛苦少和生活质量高的优势。
近年来,内镜治疗技术在我国临床上应用越来越广泛,但是由于我国缺乏公认的操作流程、共识意见及指南,在诸多方面存在潜在风险,甚至造成过度医疗及严重并发症。
因此,我们就该技术的临床应用,尤其是发展和现状做一综述,以进一步规范该技术的临床应用和提高临床疗效。
一、定义1.早期食管癌:目前国内较为公认的定义指癌浸润局限在黏膜层和黏膜下层,同时无淋巴结转移。
既往存在有三种不同意见:(1)类似早期胃癌,即病灶局限在黏膜层及黏膜下层,有或无淋巴结转移;(2)指上皮或黏膜内癌,有或无淋巴结转移;(3)指Dukes'A 期癌,病灶局限于固有肌层,不伴淋巴结转移。
在日本,基于第一种定义的黏膜下癌患者预后不佳,因此现在对早期癌的定义仅指可治愈性癌症,1999年以后改为黏膜癌不伴转移。
2.表浅性食管癌:表浅性食管癌是指癌浸润局限于黏膜层和黏膜下层,有或无淋巴结转移。
3.食管癌前病变:流行病学调查认为Barrett's 食管是腺癌的癌前病变。
早期胃食管癌内镜诊治现状与进展
ya ma mt o M' B a b a E T o hY, e t a 1 . p e r i o t o n e a l l a v a g e CE J 姚
1 2 5
p r o g n o s i t c s i g n i i f c nc a e [ J ] . J Ga s t r o nt i e s t S u r g , 2 0 1 2 , 1 6 ( 5 ) : 8 8 9 - 8 9 6 . 【 2 2 ] 许德 国,王潍 博 .检 测 老年 胃癌 患者 腹腔 灌 洗液 C KI 9、
O n c o l , 2 o 0 7 , 1 3 3 ( 7 ) : 4 7 1 - 4 7 6 .
文旭, 顾荣民。 魏尉, 等.胃癌患者腹腔游离癌细胞及腹水 C E A、 C A1 9 9与临床病理的相关性研 究m.现代 医学,2 0 1 3 , 4 1 ( 1 2 ) :
9 0 5 - 9 0 7 .
【 2 3 ] T a mu r a S , F u j i wa m Y, K i mu r a Y . P r o g n o s t i c i n f o r ma i t o n d e r i v e d
f r o m RT - P CR a na l y s i s o fp e r i t o n e a lf l u i di n g st a r i c c nc a e rp a t i e n t s :
Wo n g L K e l l y g J ,Mi t t r a A.R l C R i n c r e a s e s d e t e c t i o n o f
液C E A的临床意义册. 临床军医杂志, 2 0 1 l , 3 9 ( 6 ) : 1 0 6 9 - 1 0 7 2 . ( 收稿 日期:2 0 1 4 - 0 9 - 2 2 )
中国早期食管癌筛查及内镜诊治专家共识意见:早期食管癌筛查与精查
中国早期食管癌筛查及内镜诊治专家共识意见:早期食管癌筛查与精查我国食管癌发病和死亡人数均居世界首位,20世纪50年代以来,食管癌筛查和早诊早治一直受到国家卫生部门的重视。
在食管癌高发区,食管癌筛查和早诊早治工作已初见成效。
在非高发区,开展大规模人群普查并不符合我国国情,提高各级医疗机构肿瘤机会性筛查的检出率是现阶段较为可行的策略。
(一)筛查对象根据我国国情、食管癌危险因素及流行病学特征,符合下列第(1)条和(2)~(6)条中任一条者应列为食管癌高危人群,建议作为筛查对象:(1)年龄超过40岁;(2)来自食管癌高发区;(3)有上消化道症状;(4)有食管癌家族史;(5)患有食管癌前疾病或癌前病变者;(6)具有食管癌的其他高危因素(吸烟、重度饮酒、头颈部或呼吸道鳞癌等)。
(二)筛查方法内镜及病理活检是目前诊断早期食管癌的金标准。
内镜下可直观地观察食管黏膜改变,评估癌肿状态, 拍摄或录制病变影像资料,并可通过染色、放大等方法评估病灶性质、部位、边界和范围,一步到位地完成筛查和早期诊断。
内镜下食管黏膜碘染色加指示性活检的组合操作技术已成为我国现阶段最实用有效的筛查方法[55]。
电子染色内镜等内镜新技术在早期食管癌筛查中的应用价值尚处评估阶段,既往使用的食管拉网细胞学检查[56]和上消化道钡餐等筛查方法因诊断效能及接受度等问题,已基本被淘汰,不做推荐。
早期食管癌内镜筛查流程见图5。
内镜精查(一)检查前准备1. 检查前患者应禁食≥6 h,禁水>2 h,有梗阻或者不全梗阻症状的患者应延长禁食、禁水时间。
2. 检查前应取得知情同意,并向患者做好解释工作,消除患者的恐惧感,嘱其平静呼吸、不要吞咽唾液,避免不必要的恶心反应。
3. 检查前10~20 min可给予患者黏液祛除剂(如链酶蛋白酶)及祛泡剂(如西甲硅油)口服,以清除上消化道内黏液与气泡,改善视野,提高微小病变的检出率。
4. 检查前5 min给予1%盐酸达克罗宁胶浆或l%利多卡因胶浆5~10 ml含服,或咽部喷雾麻醉。
消化道早癌内镜诊治的研究进展
消化道早癌内镜诊治的研究进展摘要:消化系统早期癌症通常包括胃肠道的早期癌症,主要的诊断方法是以手术切除疗法为主,但随着医学水平的提升,微创手术越来越被应用到癌症诊断中,内镜下切断法(ER)是根治无淋巴结转移消化系统早期癌症的最新方式,和传统外科医学相比,有着损伤小、并发症低、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短、住院费用少的优点,逐渐成为诊断消化系统早期癌症的标准方式。
本文首先分析了消化道早癌的概念,之后探讨了消化道早癌的内镜诊断,最后分析了消化道早癌的内镜治疗相关内容,旨在为相关研究学者提供参考作用。
关键词消化道早癌;内镜诊治;研究;进展消化道早癌是指浸润深度不超过黏膜下层和局限于黏膜层的消化道肿瘤,其中包括早期食道癌、早期胃癌以及早期大肠癌[1]。
那么对于不同的消化道早癌,有不同的治疗方法。
例如早期食道癌如果是早期的原位癌,可以在单纯的内镜下进行微创的治疗。
也就是黏膜下切除,并且在内镜下操作,可以避免切断病人的食管,也可以重建上消化道,对病人的创伤小[2]。
因此为落实消化道癌早期诊断,达到早发现、早治疗目的,进行消化道癌高危人群常规内镜检查尤为重要。
基于此,本次就消化道早癌的内镜诊治就如下综述。
1.消化道早癌的概念消化道早癌指的是消化道早期癌症,主要包括了食道和胃部等上消化道早期癌症以及十二指肠、小肠、直肠、结肠等下消化道早期癌症。
消化道早癌可能出现以下症状:1、食欲减退、消化不良;2、偶尔有腹胀、腹部不适;3、经常腹泻或便秘、有时出现还带有鲜血;4、进食感觉不顺畅,有时还有受阻的感觉;5、不明原因的消瘦;6、感觉乏力、疲惫以及气短等[3]。
消化道早癌的病因当中,可以包括有遗传、环境、生活方式以及胃里有幽门螺杆菌的感染。
还与人的饮食习惯和饮食结构有着很大的关系。
对于经常吃粗糙的食物、霉变的食物、刺激性的食物等的病人,都会刺激消化道,并容易引起癌症。
对于经常吃快餐、油炸油,煎油腻食品,高糖饮食,高脂肪饮食,低纤维饮食,都是消化道癌的危险因素。
早期食管癌的内镜诊断现状
早期食管癌的内镜诊断现状
王秀兰
【期刊名称】《实用肿瘤学杂志》
【年(卷),期】1992(6)4
【摘要】早期食管癌在组织学上的定义是指癌仅侵犯粘膜及粘膜下层而无淋巴转移者。
五年生存率日本有人报道为67.8%,国内文献及Levine 报道为90%以上。
早期食管癌进展缓慢,可以在4~5年或更长时间处于相对稳定的早期癌状态,牛尾认为早期食管(ep 癌、mm癌)发展缓慢,但一旦浸润到粘膜下层则进展迅速,可见食管癌早发现早诊断的重要。
食管镜可直接观察病变部位并对可疑病变活检进行病理检查,故是早期食管癌最可靠的诊断手段,文献报道内镜诊断早期食管癌的阳性率为93.04%,近几年来。
【总页数】2页(P69-70)
【作者】王秀兰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5.104
【相关文献】
1.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内镜诊断现状与展望 [J], 申潞君;王韶峰;郭霞;刘晖
2.186例食管癌癌前病变及早期食管癌患者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后病理诊断分析 [J], 吴劼;王文祥;谭正;李永双
3.NBI放大内镜联合超声内镜在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中的诊断价值 [J], 苏法;杨莉芳
4.常规内镜和色素内镜对早期食管癌、胃癌及癌前病变的诊断价值研究 [J], 姚毓洲;张耿坤;李采霞
5.放大内镜联合超声内镜在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中的诊断价值分析 [J], 宋敏;乔永芳;谢延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食管癌腔镜手术现状
xmngtgflolmad…
万方数据
《中国癌症杂志》2011年第2l卷第7期
529
一直伴随着高并发症、高死亡风险和较低的术 后生活质量。这也成为食管癌微创技术发展较 晚的限制因素。虽然食管腔镜手术起步较晚, 但是其具有微创、出血少、疼痛轻、术后并发 症少及恢复快等独特优势∞。J。食管腔镜手术 近年来发展迅速,在有条件的医院,腔镜技术 目前已成为治疗食管良性疾病和早期食管癌的 首选。由于纵隔镜技术已较少应用,本文主要 介绍胸腔镜和腹腔镜技术在食管癌手术中的应 用现状。 1腔镜下食管癌切除术 腔镜下食管癌切除术可分为全腔镜下操作 和部分腔镜下操作。前者为胸腔镜联合腹腔镜 技术,后者为胸腔镜+开腹手术或者腹腔镜+开 胸手术;此外还有在西方国家应用较多的腹腔 镜下经膈裂孔食管切除术。 1.1胸腔镜下食管癌切除术 电视胸腔镜较早应用于肺部和纵隔的手 术,由于其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目前肺部肿 瘤的胸腔镜技术已得到普及和认同。Cuschieri 等㈨o于1992年首次报道食管癌的胸腔镜手 术,之后随着设备和手术观念的不断更新,腔 镜技术越来越多地被应用于食管癌手术中。 Luketich等∽。8 o于2000年首次报道胸、腹腔镜 联合食管癌切除术77例,4例转开放手术,无 一例围手术期死亡,手术时间平均7.5 h,平均 住院7 d,术后主要并发症发生率为27%。之 后于2003年进一步报道了222例食管癌腔镜手 术,胸腔镜应用于大多数患者,术后死亡率 为1,4%,主要并发症发生率为32%,他认为与 食管癌开放性手术相比,腔镜手术虽然延长了 手术时间,但可获得更低的手术死亡率和更短 的住院时间,术后19个月内生存差异无统计学
目口n*】¨№ⅨL・I'n‘h q
切际“求3.食管癌的外科}卉疗经撕r从单纯 的食管肿瘤切脒到系统的淋巴结清扫的演进过 程现在食管{ii}的外科治疗义向蓉微创A阳艟 胜井逐渐成为趋势。南于食管癌r术需逃到 食管帅甜完整切除、克分阪域淋巴结清扫和台 近曲ijli化道眼建锋门的,再加L食管毗邻巩型 组织和畦器.解剖结构复杂.I刳此食许癌手术
内镜治疗早期癌的现状
内镜治疗早期癌的现状【中图分类号】R73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09)20-0045-02内镜下切除黏膜治疗胃及食管早期癌,是近年来开发的一项新技术,这项内镜外科技术的开展,是基于:①由于普查的开展,内镜及X线检查技术的提高,检出的早期癌病例日渐增多,包括一些上皮内癌、黏膜内癌以及重度不典型增生的病例。
其中有年老体弱不能耐受开胸、开腹手术者,有同时合并心、肺、肾等重要脏器疾病者,还有拒绝手术治疗者。
这些高危外科病人相应增多,如何做到合理的治疗是当前临床学家所关注的重要课题。
②随着早期癌例数的增多,对早期癌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内镜下的诸多特点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为内镜治疗早期癌提供了理论基础。
③由于电子的内镜技术的发展,既可提供放大及高清晰度的图像,又易于在屏幕监视下协同操作,为内镜治疗早期癌提供了物质保证。
因此,近年来通过内镜操作治疗早期食管癌和早期贲门癌日渐受到重视并不断发展。
1 内镜治疗对象1.1Ⅱ型早期癌,病灶<2cm的Ⅱb和Ⅱa型癌,<1.5cm基底平坦、边缘隆起不明显的Ⅱc 型癌。
以上皮内癌及黏膜内癌疗效最佳。
1.2早期癌病例中的外科高危患者,包括高龄、体弱和合并重要脏器严重疾病者。
1.3拒绝开胸、开腹手术者。
1.4病理证实为重度不典型增生或中至重度不典型增生而肉眼疑为恶性病灶者。
2 术前准备及术后处理2.1术前准备同常规内镜检查,术前半小时肌肉注射阿托品0.5mg及地西泮(安定)10mg。
2.2根据病灶类型及大小,选择合理的方法及相应的配套器械,如双钳道治疗内镜、高频电灼仪、微波治疗仪、激光治疗仪以及有关药品。
如无双钳道治疗内镜,亦可用两条细管径内镜代替使用。
2.3术前应做全面检查,排除肝、肺及锁骨上淋巴结转移。
2.4术前尽可能进行超声内镜检查,以了解病灶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情况。
2.5若病灶污秽,术前可应用清胃酶或α-糜蛋白酶稀释液洗涤。
2.6色素内镜的应用食管病灶多用Lugol液或甲苯胺蓝染色,贲门病灶则用美蓝及刚果红液染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食管癌早期的内镜诊断现状谁人知
食管癌的死亡率较高,其预后与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密切相关。
通常将食管鳞状上皮重度异型增生和原位癌定义为癌前病变,无淋巴结转移的黏膜内癌和黏膜下癌定义为早期食管癌。
食管癌的早期诊断是提高生存率的关键,而癌前病变的发现与阻断治疗更具有战略意义。
普通内镜诊断中晚期食管癌较容易,而早期癌及微小癌极易漏诊、误诊,如浅表性早期食管癌内镜下多表现为食管黏膜粗糙不平,仅凭普通内镜检査有时较难发现。
随着内镜技术的不断发展,色素内镜、放大内镜、荧光内镜、共聚焦内镜、窄带成像等均用于临床,早期食管癌的诊断率将得以提高。
一、色素内镜
1、碘染色:内镜下向全食管黏膜喷洒1.2%浓度的Lugol's碘液,行食管黏膜染色,是最早用于食管癌筛査、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的方法。
鳞状上皮细胞癌变多呈境界清楚的不染区,表现为淡黄色、白色或淡粉色,其中淡粉色更具有临床意义,病理检査常为原位癌或早期浸润癌。
内镜检査主要观察不着色区。
有研究表明,碘染色图像的色泽可帮助推断癌变程度,提高内镜诊断的准确率。
内镜下食管黏膜碘染色配合活组织检查是发现食管癌前病变、早期癌及其有关生物学特性研究的重要手段。
食管黏膜碘染色方法及注意事项:首先纵观食管全貌,进镜与退镜观察相结合,以进镜观察为主,观察病灶原始状态;远观与近观相结合,以远观为主,远观病灶全景,近观病灶局部微细结构。
染色前必须充分清洗食管表面黏液及食物残渣,以防出现假阳性。
碘液的喷洒应自下而上,喷洒后稍加吸引使黏膜充分接触碘液,可取得良好染色效果。
碘液应新鲜配置,也可短期内避光保存;染色后
应尽快观察及活检;在保证染色效果的前提下应尽量减少碘的浓度及用量,并避免碘染前食管或胃黏膜的活检;染色后尽量吸净胃内残液;有碘过敏史、甲状腺功能亢进(甲亢)、慢性肾炎及肾病综合征、孕妇和哺乳期妇女忌用。
对食管癌高发区或有肿瘤病史(非食管肿瘤)等高危因素的患者,建议内镜检査时碘染色,可提高早期食管癌的检出率。
王贵奇等对食管癌高发区进行了3次普査,发现食管正常组织、癌前病变及早期癌染色的级别不同,所有的早期食管癌及绝大多数食管鱗状上皮不典型增生(>92.3%)均为碘不着色。
碘染色后不仅可以明确病变染色级别、病变范围、病灶数目,也可初步判定病变可能的病理类型。
因此,直接内镜下碘染色法是目前食管癌高发区普査发现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较为可行的方法。
2、亚甲蓝染色:亚甲蓝是一个重要的染料,肠杯状细胞可吸收亚甲蓝,而不典型增生和核浆比倒置的细胞很少吸收亚甲蓝。
二、窄带成像
窄带成像(NBI)的工作原理是利用特殊的滤光器将普通内镜氙气灯光源所发的白光窄化,选择415nm、540nm的窄带光。
NBI显示黏膜表面微细结构和黏膜下血管较传统的白光模式内镜清楚,立体感更强,用于诊断消化道的各种疾病,无需染色即可增强黏膜的对比度,能清楚观察黏膜形态及血管结构。
窄带成像观察正常食管黏膜呈淡青色,放大下可清晰看到表浅血管呈褐色;黏膜下层血管呈蓝绿色。
良性病变血管增生相对较少,病变区域褐色不明显或较淡,食管癌的毛细血管在早期即异常丰富,窄带成像观察病变区域呈明显的褐色,与放大内镜联合能更清晰地识别病变界限,直接观察到在褐色区域内密集增生食管黏膜微血管的形态结构变化,可以根据食管上皮乳头内毛细血管袢(IPCL)的形态类型初步判定病变的病理组织学类型,进一步清晰显示病灶范围。
IPCL改变是鉴别癌与非癌组织和诊断癌浸润深度的主要手段。
与碘染色相比,窄带成像系统只需按个功能键即可完成,不但可降低受检者的痛苦,同时能提高食管上段病变的检出率。
但窄带成像
亦有诸多不足之处:(1)食管清洁度对判定结果有影响,检查前应充分冲洗食管黏液并吸净;(2)黏膜表面出血影响其观察效果;(3)IPCL分型目前尚缺乏统一的标准;(4)IPCL分型受主观因素影响较大,对判定病变性质及深度很重要,需要操作者有一定的经验。
三、共聚焦激光显微内镜(CLE)
1、共聚焦内镜的结构和功能:目前有2种共聚焦激光显微内镜系统,一种是内镜式的(eCLE),—种是探头式的(pCLE),两者在观测范围和检测深度上略有差别。
eCLE是将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整合于传统电子内镜远端头端而成。
在单点扫描共聚焦显微镜中,以光栅模式扫描某点,测量从连续的点返回至检测器的光并将其数字化,从而构成扫描区域的二维图像,每一图像的形成均为一“光学组分”,代表组织中的局部平面。
2、荧光对比剂的应用:进行共聚焦显微内镜检査时,需荧光对比剂,使成像对比鲜明。
目前在人体组织内可用的荧光对比剂有荧光素钠、盐酸吖啶黄、四环素和甲酚紫。
对比剂可全身应用(荧光素钠或四环素),也可黏膜局部应用(盐酸吖啶黄或甲酚紫),其中最常用的是10%荧光素钠和0.05%盐酸吖啶黄。
共聚焦激光显微内镜最大的优点是可获取活体内表面及表面下结构的组织学图像,对黏膜作即时高分辨率的组织学诊断。
与其他光学技术比较,共聚焦激光显微内镜的优势在于它不仅可以观察上皮表层结构,而且由于可以进行断层扫描,观察黏膜深层结构。
这种放大1000倍的图像可以使内镜医生在内镜检查同时减少或不需活检而获得组织学诊断,并根据组织学诊断及时采取治疗措施,避免重复的内镜检査和多次活检。
但这需要操作者具有显微内镜的经验,其最大的局限性在于观察视野过窄,可能造成活检错误。
四、自体荧光内镜
利用自体荧光成像系统(AFI)激发短波长光照射到组织上,胃肠道中某些自体荧光物质(如胶原、弹性蛋白、色氨酸等)被激发后发出荧光。
当荧光遇到癌组织时,光线减少,荧光就会变弱,自体荧光成像系统可将这些微弱的变化转变成色彩信息。
通常癌组织被显示为粉色图像,而正常组织则为绿色图像,从而使得正常胃黏膜组织与癌组织得到区分。
目前应用自体突光成像系统对早期胃癌的诊断研究较多,而对早期食管癌的研究较少。
五、内镜智能分光比色技术
内镜智能分光比色技术(FICE)染色内镜利用不同波长的光可以穿透到不同深度黏膜的原理,根据各要素距黏膜表面的深度,选用400——600nm间任意波长的红绿蓝3色光的组合,显示黏膜不同深度的解剖结构,根据观察的病变不同,选定不同的分光图像,将选定的分光图像还原为内镜智能分光比色技术图像,即可达到电子染色的目的,还可模拟色素内镜再现早期食管癌黏膜表面毛细血管走向,联合放大内镜还能及早发现食管上皮乳头内毛细血管袢的微细变化。
六、超声内镜(EUS)
EUS是一种将超声波与内镜结合起来的内镜检查技术,能观察黏膜层、黏膜下层、固有肌层和浆膜层内病灶的浸润深度以及有无区域淋巴结转移,可用于食管早癌内镜下治疗的术前分期。
近期有研究报道,黏膜下注射联合超声内镜检查可提高食管早癌术前分期的准确性,与术后病理分期吻合度较高。
主要是黏膜下注射可增加食管厚度,加深黏膜及黏膜下的对比度,从而在超声下可更清晰显示病变浸润深度。
注:文中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