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镜窄带成像术(NarrowBandImaging,NBI)

内镜窄带成像术(NarrowBandImaging,NBI)

窄带成像内镜

又称为内镜窄带成像术(Narrow Band Imaging,NBI),是一种新兴的内镜技术,它是利用滤光器过滤掉内镜光源所发出的红蓝绿光波中的宽带光谱,仅留下窄带光谱用于诊断消化道各种疾病。NBI 内镜技术主要的优势在于:不仅能够精确观察消化道黏膜上皮形态,如上皮腺凹结构,还可以观察上皮血管网的形态。这种新技术能够更好地帮助内镜医生区分胃肠道上皮,如Barrett食管中的肠化生上皮,胃肠道炎症中血管形态的改变,以及胃肠道早期肿瘤腺凹不规则改变,从而提高内镜诊断的准确率。

1简介

内镜窄带成像术(NBI)作为一种新兴的内镜技术,已初步显示出它在消化道良、恶性疾病的诊断价值。NBI的窄带光谱有利于增强消化道黏膜血管的图像,在一些伴有微血管改变的病变,NBI系统较普通内镜有着明显的优势。目前,NBI已在多领域广泛开展,应用范围除消化道外,还包括耳鼻咽喉、呼吸道、妇科内镜与腹腔镜外科等。

2用途

具NBI功能的内镜其外形和常规操作与普通内镜基本一致,在操作中可随时切换至NBI模式观察病灶。对于附带NBI功能的变焦放大内镜而言,在对病灶近距离放大观察后再开启NBI模式,能更清晰地了解病灶表面的黏膜凹窝形态及血管等,方便对病灶进行定性与靶向活检。目前,NBI在临床工作中的应用包括: ① 微小病灶的早期发现与诊断;② 联合放大内镜观察其细微结构,进一步评价其特性并预测组织病理学结果;③ 作为病灶靶向活检及内镜下治疗的定位手段。

NBI技术的应用大大提高了中下咽部早期癌、食管上皮内癌、Barrett食管、早期胃癌、结肠早期癌的诊断及检出率。

NBI图像中血管和粘膜的颜色对比率明显更大,易于对食管上皮微血管(IPCL)的形态观察和评价,尤其是对无经验的内镜医师更易于发现病变。与组织学金标准相比,使用NBI内镜对IPCL的评价预测

肿瘤浸润深度的精确性可达85%,因此,日本内镜学会建议在食管鳞癌的筛检中应常规使用HR-NBI。Barrett食管是食管腺癌唯一癌前病变,使用NBI加放大内镜联合检查Barrett食管,较传统电子内镜更容易呈现鳞柱上皮交界处,能更清晰地显示Barrett上皮血管网的形态,并能较好地对Barrett上皮进行粘膜腺凹形态分型。资料显示,放大内镜、NBI加放大内镜和靛胭脂染色放大内镜能清楚地显示上皮腺凹的比例分别为14%、61%和70%。另外,通过活检证实其对异型增生诊断的准确性分别为42%、73%和79%。表明NBI加放大内镜优于普通放大内镜,具有与染色放大内镜相近的诊断率。

大多数的胃癌被认为来源于一系列粘膜改变,经历Hp相关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和上皮内瘤变到肿瘤。越来越多研究证明,胃粘膜表面微血管结构的观察可以提高胃癌前病变和早癌诊断的敏感性。放大内镜结合NBI系统虽然不能取代组织学检查,但是能预测胃癌的组织学的特征。NBI放大内镜通过照射到胃黏膜中肠化上皮顶端可产生淡蓝色冠(LBC),人们根据这一特点应用NBI放大内镜在萎缩性胃炎中识别肠上皮化生的区域。临床观察结果显示,NBI识别肠上皮化生的敏感性为89%,特异性为93%。因此,NBI放大内镜通过淡蓝色冠这一特点,能较准确地发现胃黏膜中的肠上皮化生。

由于放大内镜在结肠癌的诊断中应用较成熟,且结肠黏膜较薄,微血管易见。因此,NBI系统对结肠疾病的鉴别和诊断帮助较大。NBI 系统观察黏膜表面变化,判断肿瘤或非肿瘤病变的符合率比普通内镜和染色内镜高,敏感性强。NBI对结肠增生性息肉、腺瘤和早期癌的诊断敏感性为95.7% ,特异性为87.5%,准确性为92.7%。

3原理

传统的电子内镜使用氙灯作为照明光,这种被称为“白光”的宽带光谱实际上是由R/G/B(红/绿/蓝)3种光组成的,其波长分别为605nm、540nm、415nm。NBI系统采用窄带滤光器代替传统的宽带滤光器,对不同波长的光进行限定,仅留下605nm、540nm和415nm波长的红、绿、蓝色窄带光波。窄带光波穿透胃肠道黏膜的深度是不同的,蓝色波段(415nm)穿透较浅,红色波段(605nm)可

以深达黏膜下层,用于显示黏膜下血管网,绿色波段(540nm)则能较好地显示中间层的血管。由于黏膜内血液的光学特性对蓝、绿光吸收较强,因此使用难以扩散并能被血液吸收的光波,能够增加黏膜上皮和黏膜下血管的对比度和清晰度。因此,NBI具有相当于粘膜染色的功效,应用时仅需按键切换无需喷洒染色剂,故被称为电子染色内镜。

内镜窄带成像术(NarrowBandImaging,NBI)

内镜窄带成像术(NarrowBandImaging,NBI) 窄带成像内镜 又称为内镜窄带成像术(Narrow Band Imaging,NBI),是一种新兴的内镜技术,它是利用滤光器过滤掉内镜光源所发出的红蓝绿光波中的宽带光谱,仅留下窄带光谱用于诊断消化道各种疾病。NBI 内镜技术主要的优势在于:不仅能够精确观察消化道黏膜上皮形态,如上皮腺凹结构,还可以观察上皮血管网的形态。这种新技术能够更好地帮助内镜医生区分胃肠道上皮,如Barrett食管中的肠化生上皮,胃肠道炎症中血管形态的改变,以及胃肠道早期肿瘤腺凹不规则改变,从而提高内镜诊断的准确率。 1简介 内镜窄带成像术(NBI)作为一种新兴的内镜技术,已初步显示出它在消化道良、恶性疾病的诊断价值。NBI的窄带光谱有利于增强消化道黏膜血管的图像,在一些伴有微血管改变的病变,NBI系统较普通内镜有着明显的优势。目前,NBI已在多领域广泛开展,应用范围除消化道外,还包括耳鼻咽喉、呼吸道、妇科内镜与腹腔镜外科等。 2用途 具NBI功能的内镜其外形和常规操作与普通内镜基本一致,在操作中可随时切换至NBI模式观察病灶。对于附带NBI功能的变焦放大内镜而言,在对病灶近距离放大观察后再开启NBI模式,能更清晰地了解病灶表面的黏膜凹窝形态及血管等,方便对病灶进行定性与靶向活检。目前,NBI在临床工作中的应用包括: ① 微小病灶的早期发现与诊断;② 联合放大内镜观察其细微结构,进一步评价其特性并预测组织病理学结果;③ 作为病灶靶向活检及内镜下治疗的定位手段。 NBI技术的应用大大提高了中下咽部早期癌、食管上皮内癌、Barrett食管、早期胃癌、结肠早期癌的诊断及检出率。 NBI图像中血管和粘膜的颜色对比率明显更大,易于对食管上皮微血管(IPCL)的形态观察和评价,尤其是对无经验的内镜医师更易于发现病变。与组织学金标准相比,使用NBI内镜对IPCL的评价预测

内窥镜成像新技术原理及应用

内窥镜成像新技术原理及应用 汪长岭;朱兴喜;黄亚萍;吴敏 【摘要】阐述各种现代内窥镜成像的原理,并调研主流品牌的内窥镜临床和科研应用情况,分析、对比其应用范围.其中一些技术较为成熟,如放大内窥镜、染色内窥镜、超声内窥镜等已在临床应用并为临床诊断提供了可靠的证据.随着内窥镜技术的进步,自体荧光成像、相干断层成像、共聚焦成像等技术的飞速发展,带来内窥镜技术 的革命,可以提高癌症早期检测的检出率和准确性,并且使得在体实时光学活检将成 为可能.%In this paper, we reviewed kinds of imaging principles of endoscopes, and investigated and surveyed the application of endoscopes of mainstream brands in clinical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field, and compared and analyzed their application scopes. Some mature techniques, such as magnified endoscopy, computed virtual chromoendoscopy, endoscopic ultrasound etc., have been applied in clinical practice, and they have provided the reliable evidences for clinical diagnosis. With the progress of endoscopic techniques, other some techniques, such as autofluorescence imaging,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confocal laser endomicroscopy, etc., will lead to revolution of endoscopic technique. And they will increase the relevance ratio and accuracy for the early detection of cancer. Moreover, the optical biopsy at real-time will become true in future. 【期刊名称】《中国医学装备》 【年(卷),期】2018(015)004 【总页数】5页(P125-129)

窄带成像技术:内窥镜、皮肤科诊断的新利器

窄带成像技术:内窥镜、皮肤科诊断的新利器 窄带成像技术临床应用 一、窄带成像技术介绍 窄带成像技术(Narrow Band Imaging,NBI)是一种新型的光学成像技术,通过使用窄带滤光片来选择性地过滤光线,从而获得高分辨率、高对比度的图像。该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内窥镜诊断、皮肤科诊断等领域。 二、窄带成像技术原理 NBI技术利用不同组织对光线的吸收和散射的差异来形成图像。窄带滤光片只允许特定波长的光线通过,从而减少了散射,提高了成像的分辨率和对比度。NBI技术主要采用蓝光和绿光,这是因为这些波长的光线在生物组织中的散射较少,能够更好地穿透组织并形成清晰的图像。 三、窄带成像技术特点 1.高分辨率:NBI技术能够提供高分辨率的图像,清晰地显示组织的微细结 构。 2.高对比度:NBI技术能够提高图像的对比度,使医生更容易区分不同的组 织。 3.操作简便:NBI技术操作简单,只需更换滤光片即可实现成像。 4.安全无创:NBI技术不涉及放射线,对组织无害,是一种安全无创的诊断 方法。 四、窄带成像技术应用范围 NBI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内窥镜诊断、皮肤科诊断等领域。在内窥镜诊断中,NBI技术可用于观察食管、胃、肠等黏膜表面的微细结构,辅助早期发现肿瘤等疾病。在皮肤科诊断中,NBI技术可用于观察皮肤表面的毛细血管和色素,辅助诊断皮肤癌等疾病。 五、窄带成像技术应用实例

1.食管癌的诊断:NBI技术能够清晰地显示食管黏膜的微细结构,辅助医生 早期发现食管癌。 2.皮肤癌的诊断:NBI技术能够高分辨率地显示皮肤表面的微细结构,提高 皮肤癌的诊断准确率。 六、窄带成像技术优缺点 1.优点:NBI技术具有高分辨率、高对比度、操作简便、安全无创等优点, 能够提供高质量的图像,辅助医生进行准确的诊断。 2.缺点:NBI技术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例如窄带滤光片的透过率较低,需 要足够的光源照射才能获得清晰的图像,同时,对于深部组织的观察效果可能不如传统成像技术。 七、窄带成像技术未来发展趋势 随着光学技术的不断发展,NBI技术也在不断改进和完善。未来,NBI技术将进一步优化滤光片的设计,提高光源的透过率,扩大应用范围,同时与其他成像技术相结合,如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荧光成像等,实现多模态成像,为临床诊断提供更多有用的信息。 总之,窄带成像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光学成像技术,具有高分辨率、高对比度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内窥镜诊断、皮肤科诊断等领域。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NBI技术将在更多领域得到应用和发展,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更多帮助。

胃低级别上皮内瘤变规范化诊治专家共识(2019,北京)

胃低级别上皮内瘤变规范化诊治专家共识(2019,北京) 一、引言 胃癌是严重威胁我国人民生命健康的重大疾病之一,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均高居恶性肿瘤的第二位[1]。2000年,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消化系统肿瘤新分类引入了上皮内瘤变的概念[2]。这一分类明确将胃黏膜上皮内瘤变根据细胞和结构的异型程度分为低级别上皮内瘤变(low grade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LGIN)和高级别上皮内瘤变(high grade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HGIN)。其中,LGIN 相当于胃黏膜轻、中度异型增生。LGIN属于癌前病变,具有癌变的潜能,在临床工作中,是密切随访还是进行一定的干预措施,目前国内外均无相关共识意见。为此,解放军总医院令狐恩强教授组织国内30余位消化、内镜、病理及相关领域的专家,参考国内外相关指南、最新进展及前期临床研究结果,通过集体讨论与投票等方式,共同制定本共识意见。 二、共识制定方法 本共识意见的具体制定采用国际通用的Delphi程序。首先成立共识意见起草小组,通过进行系统文献检索,制定共识意见草案。文献检索采用中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万方中文期刊数据库)和英文数据库(Pubmed、Embase、Cochrane),关键词为:胃、低级别上皮内瘤变、异型增生、stomach、gastric、low grade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dysplasia。随后,共识意见草案由专家委员会进行多轮讨论、修改并投票,直至达成共识。

从一个病例看颈部肿块的诊疗思路

从一个病例看颈部肿块的诊疗思路 颈部复杂的解剖层次,精细的组织结构,以及胚胎发育、淋巴回流等特点,且自胸腹腔及头颈部等其他部位的恶性肿瘤亦可转移至颈部,导致颈部肿块来源复杂,生物学特性各异,常涉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口腔颌面外科,内、外、儿科等诸多学科。颈部肿块诊断比较困难,易造成误诊和漏诊,故应引起临床医师的高度重视。 【主诉】 男性,42岁。主因“发现左颈部肿物2个月”就诊于普通外科,普通外科以“颈部肿物”拟手术切除收入院。 【印象诊断】问题:依据主诉,主要考虑什么诊断?诊疗思维:颈部肿物常依据病理分为先天性疾病、炎性病变、肿瘤三大类。在颈部肿物的诊断中,患者年龄和发病时间为重要的参考依据之一。 关于发病年龄:接诊颈部肿物患者时,首先应考虑的是患者的年龄段:儿童(15岁以下)、青壮年(16~40岁)、中老年(大于40岁)。每个年龄段均应考虑先天性疾病、炎性疾病、肿瘤性疾病的发病可能。年轻患者中先天性或炎性肿块发生率较高,而超过40岁的患者,尤其伴长期的烟酒史、体重减轻、恶液质者更需要警惕颈部转移癌的可能。 关于发病时间:Skandalakis提出的“7”的规律:即发病时间在7天以内的多为炎症,发病在7周~7个月的多为肿瘤,发病在7年以上的多为先天性畸形。对颈部肿块的初步鉴别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该患者为中年男性,发病时间2个月,肿瘤的可能性比较大。 知识点 1.“KITTENS”颈部肿物分类法(Pasha分类): (1)K(先天性):鳃裂囊肿,囊性水瘤,畸胎瘤,表皮样囊肿,甲舌囊肿,喉气囊肿。 (2)I(感染或医源性):细菌或病毒性淋巴结炎,淋巴结核,

猫抓病,梅毒,不典型分支杆菌感染,泛发性淋巴结病,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粉瘤,颈深部间隙感染或脓肿。 (3)TT(中毒或外伤性):血肿。 (4)E(内分泌性):甲状腺囊肿或腺瘤,结节性甲状腺肿,异位甲状腺,甲状旁腺囊肿。 (5)N(肿瘤性):原发性肿瘤或肿瘤颈部转移,甲状腺癌,淋巴瘤,血管瘤,涎腺肿瘤,颈动脉瘤,神经源性肿瘤,脂肪瘤等。 (6)S(全身性):肉芽肿性疾病,颈部蛤蟆肿,川崎病等。 2.skandalakis对颈部肿块的诊断总结出一条“80%规律”: (1)对于非甲状腺的颈部肿块,有约20%属于炎症、先天性疾病;而其余80%属于真性肿瘤。 (2)对于属于真性肿瘤的患者中,又有约20%属于良性肿瘤,80%为恶性来源;同时与性别有关,女性约占20%,男性占80%。 (3)在颈部恶性肿瘤中,有20%为颈部原发,而绝大多数为来源于头部和全身其他部位恶性肿瘤的转移灶(占80%)。 (4)颈部的转移灶有80%来源于头颈部(锁骨上),20%来源于人体躯干部位(锁骨下)。必须引起重视的是颈部所有的转移癌中仍有约20%的患者尽管进行了临床、影像学、细胞学及实验室检查,最终甚至至死仍未找到原发病灶,称为隐匿性原发癌,发生率2.6%~9%。 【问诊】 问题:根据主诉,在问诊中需要注意哪些要点? 临床思维: (1)肿块特点:病程长短,肿物最初生长部位,生长速度,有无疼痛等。 (2)诱因:炎性——近期上呼吸道感染史,鼻窦炎症,中耳炎等病史,宠物或其他动物接触史,疫区旅游史,是否接触过结核病患者。肿瘤——皮肤病变切除史,家族遗传史,放化疗史,其他肿瘤相关病史。 (3)伴发症状或有意义的阴性症状:发热、鼻后滴漏,流涕,咽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食管和胃早癌及癌前病变的价值以及术后病理差异分析(附337例报告)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食管和胃早癌及癌前病变的价值以及术后病理差异分析(附337例报告) 袁媛;周炳喜;李亚其;张建民;程黎娜;贾长河;刘博伟 【摘要】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食管和胃早癌及癌前病变的临床疗效,并分析手术前后标本病理特点的差异.方法 337例研究对象术前经胃镜活检标本检查确诊为早期食管癌、早期胃癌或癌前病变,均经ESD治疗,观察其临床表现特征、术前及术后病理特点的差异等.结果共切除病灶372处,其中多发病变30例.术前钳取活检总正确率为55.91%(208/372),漏诊率6.72%(25/372),对高级别上皮内瘤变(HGIN)和早癌的低估率为19.86%(29/146).边缘/基底阳性率4.57%(17/372).结论 ESD是治疗食管及胃早癌及癌前病变的有效方法,并且可以提高病理的诊断正确率.ESD术前的病理活检正确率需进一步提高.ESD病理标本阳性与术前判断病变、ESD操作有关. 【期刊名称】《中国内镜杂志》 【年(卷),期】2018(024)008 【总页数】5页(P108-112) 【关键词】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早癌;上皮内瘤变 【作者】袁媛;周炳喜;李亚其;张建民;程黎娜;贾长河;刘博伟 【作者单位】河南省人民医院消化内科,河南郑州 450003;河南省人民医院消化内科,河南郑州 450003;河南省人民医院消化内科,河南郑州 450003;河南省人民医院消化内科,河南郑州 450003;河南省人民医院消化内科,河南郑州 450003;河

南省人民医院消化内科,河南郑州 450003;河南省人民医院消化内科,河南郑州45000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5.1;R735.2 食管癌和胃癌,均是我国的常见恶性肿瘤。近年,随着内镜技术的发展,内镜窄带成像(narrow band imaging,NBI)、放大内镜(magnifying endoscopy,ME)和色素内镜等技术的出现,上消化道早期癌的检出率明显提高。内镜黏膜下 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的特点在于能完整地剥离 超过2.0 cm的病灶,操作时间短、恢复快、不改变消化道结构、并发症少,较外科手术更容易被患者接受[1],且大大降低了治疗费用及住院时间。通过ESD治疗,可以阻断上消化道恶性肿瘤发生,使早期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接近90.00%。本文对河南省人民医院消化科暨内镜中心337例接受ESD的上消化道早期癌及癌前病变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并发症及术后病理进行总结。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7年6月在河南省人民医院内镜中心进行电子胃肠 镜及组织病理检查确诊为早期食管癌、早期胃癌或癌前病变并行ESD的患者的临 床资料共337例。病变位于食管158例,胃176例,食管和胃同时发生病变3例,其中30例包含2个或2个以上部位病变。337例患者中,男219例,女118例,年龄33~82岁,中位年龄62岁,见表1和图1。治疗前临床表现无特异性,主 要包括进食哽噎感或吞咽不利感,上腹胀痛,胸骨后及剑突下不适,反酸烧心。 表1 337例早期食管和胃早癌及癌前病变患者的性别及年龄分布例(%)Table 1

消化道早癌筛查中各种内镜技术探析-肿瘤学论文-临床医学论文-医学论文

消化道早癌筛查中各种内镜技术探析-肿瘤学论文-临床医学论文-医学论文 ——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 摘要:中国是消化系统肿瘤高发地,对消化道肿瘤高危人群进行筛查诊断及监测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工作。消化道内镜检查是消化道早癌筛查、诊断最有效的方法。随着对早癌重视程度的提高及内镜技术的快速发展,各种新型内镜诊断技术推陈出新并逐渐普及。在白光内镜的基础上,出现了色素内镜、电子染色内镜、超声内镜、显微内镜、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术等技术,使得消化道早癌的检出率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本文对各项内镜技术在消化道早癌筛查、诊断中的应用进行综述,以帮助内镜医师全面的了解各项内镜技术的特点,有效、合理地来制订消化道早癌筛查、诊断方案。 关键词:消化道早癌; 内镜; 筛查; 诊断; 中国是消化系统肿瘤高发地,胃癌、结直肠癌及食管癌均居

于我国恶性肿瘤发病率前5位。由于早期消化道肿瘤缺乏特异的临床表现,大多数患者在就诊时已处于晚期阶段,预后令人沮丧。而对高危人群进行筛查和监测以提高消化道早癌及癌前病变的检出率,患者的5年生存率有显着改善[1]。因此,对消化道肿瘤高危人群进行筛查诊断及监测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工作。 消化道内镜检查是消化道早癌筛查、诊断最有效的方法。近年来,随着内镜技术的快速发展,在白光内镜的基础上,出现了色素内镜、电子染色内镜、超声内镜、显微内镜、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术等技术,使得消化道早癌的检出率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现对各种内镜技术在消化道早癌筛查诊断中的应用进行综述,以帮助制定合适的消化道早癌筛查诊断方案。 1 白光内镜 白光内镜(White light endoscopy,WLE)被用作标准内镜检查,是目前消化道疾病最常用的内镜检查技术。常规白光内镜可以发现肿瘤病变的明显形态学改变,但由于消化道早癌及癌前病变病灶通常比较微小,且表现不具有明显的特征性,大多数情况下很难准确诊

NBI(窄带成像技术)内镜下分型和意义

NBI(窄带成像技术)内镜下分型和意义 NBI原理介绍 窄带成像内镜,又称为内镜窄带成像术(Narrow Band Imaging,NBI),是一种新兴的内镜技术,它是利用滤光器过滤掉内镜光源所发出的红蓝绿光波中的宽带光谱,仅留下窄带光谱用于诊断消化道各种疾病。NBI内镜技术主要的优势在于:不仅能够精确观察消化道黏膜上皮形态,如上皮腺凹结构,还可以观察上皮血管网的形态。这种新技术能够更好地帮助内镜医生区分胃肠道上皮,如Barrett食管中的肠化生上皮,胃肠道炎症中血管形态的改变,以及胃肠道早期肿瘤腺凹不规则改变,从而提高内镜诊断的准确率。山东省立第三医院胸外科崔海银 苹果为什么是红色的? 苹果的果皮中所含有的色素可吸收掉白光中400-550nm的光(蓝、绿色),而其他不可吸收的光(红色)被反射。 为什么要以苹果为例? 苹果是红色的,人体血管内,红细胞所含的血红蛋白也是红色的。即血红蛋白可吸收蓝色(415nm)和绿色(540nm)的光,故NBI即是选用了这两个波长的光来进行成像。 那么NBI下血管显色如何呢? NBI仅应用415nm和540nm两个波长的光,其所照射的物体,仅有灰度的变化。而光的波长越长,其穿透能力越强,故415nm的光仅可穿透黏膜层,被表层的毛细血管吸收,而540nm的光既可穿透黏膜层被其毛细血管吸收,又可射入黏膜下被深层的血管吸收。 故黏膜层的血管显色深,呈茶褐色,而深层的血管显绿色。 NBI下食管部观察要点 IPCL IPCL即为上皮内乳头的毛细血管攀,由树枝状血管垂直向上分支而成。正常情况下,常规白光观察几乎看不到。放大内镜观察,正常黏膜的IPCL为小红点。ME-NBI下观察为茶褐色的小点。而食道的树

2022人工智能技术在胃癌诊疗中的应用与进展(全文)

2022人工智能技术在胃癌诊疗中的应用与进展(全文) 摘要 人工智能(AI)是生物医学领域过去十年中发展最快的新技术领域之一。以影像组学、机器学习和深度神经网络等为代表的AI技术,因其能从医学资料中高通量地获取特征信息、分析特征数据并挖掘揭示数据与医疗结果之间的潜在联系,愈发被研究者青睐。胃癌在我国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而将AI技术和内镜、影像、病理及测序分析等相结合的检查手段,已经在胃癌的辅助诊断、疾病分期和预后以及疗效预测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的进展。AI在医疗行业中的应用极大提升了高通量数据的有效利用率,加速了疾病诊疗的智能化进程,但同时也在医学伦理、患者隐私和医疗AI的法律主体地位等方面产生了许多问题。未来,合理地规划和管理AI 技术,有望为推动医学发展及重塑医疗行业提供强大的动力。 胃癌的总体治疗效果不佳,在全球范围内都有着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1]。导致胃癌患者预后不佳的主要原因是胃癌较强的肿瘤异质性,而当前常见的影像学和病理学检查手段受到检查精度的限制,也只能在组织学水平上为临床医师提供治疗依据[2]。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是在理解、分析和表达数据时,具备模拟人类认知的计算机系统。近年来,AI已广泛应用于医学领域,其中以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等为代表的AI技术,更是在医学图像识别领域表现出了超越人类科学家的数据分析能力,

具备在未来辅助临床医师实现个性化医疗的潜力[3-4]。基于以上背景,本文将就AI在胃癌治疗领域与内镜、影像学检查、病理诊断、测序分析等方式上的应用和评价效果做相应的综述。 一、AI与内镜检查的结合 在当前的临床实践中,胃癌的标准诊断方式为内镜检查,包括白光内镜、放大内镜、放大内镜联合窄带成像技术(magnifying endoscopy with narrow-band imaging,ME-NBI)和超声内镜等。早期胃癌患者总体生存率(90%)明显优于进展期胃癌(25%~30%),故胃镜检查中准确识别早期胃癌和癌前病变并进行正确的分类,对改善胃癌患者的总体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5-6]。然而,目前人工胃镜检查的方法存在很多缺陷,前期研究发现,内镜的误诊率可达7.2%,其中73%是由于检查者的主观错误所致,而对于经验不足的检查者其漏诊率可达到20%~40%[7-8]。其具体原因可归纳为以下几点:(1)与进展期胃癌相比,早期胃癌缺乏典型的大体改变,在形态学分类上如浅表隆起型(0~Ⅱa)和浅表平坦型(0~Ⅱc)又十分近似,即使富有经验的内镜医生也可能出现诊断失误的情况;(2)胃是一个弯曲的管腔状器官,在解剖学上存在生理盲点(包括贲门小弯侧及后壁、胃体小弯侧下部和胃体大弯侧等),检查过程中可能遗漏在这些区域的病变[9]。AI与内镜相结合在胃癌治疗中主要提供辅助早期识别、鉴别诊断和浸润深度预测的功能。 1.内镜检查与胃癌的早期识别:在胃癌的早期识别中,最常见的内镜检查

上消化道内镜检查技术说明

上消化道内镜检查技术说明 1、内镜检查前准备。 (1)应充分向受检者解释内镜检查的重要性,以及操作过程中可能的不适和配合的方法。 (2)详细询问病史和服药史,判断有无禁忌证。 (3)检查前受检者禁食、禁水6小时以上。 (4)检查前20分钟服去泡剂及去黏液剂(如西甲硅油、二甲硅油及链霉蛋白酶等),以去除上消化道内黏液与气泡。 2、麻醉选择。 (1)检查前5分钟给予1%利多卡因5ml (或利多卡因胶浆10ml)含服,或咽部喷雾麻醉。 (2)有条件的地区,在麻醉师配合下可以使用镇静麻醉下内镜检查(无痛胃镜)。 3、消毒。 内镜消毒程序为水洗、酶洗、清洗、2%碱性戊二醛浸泡消毒和清洗干燥五个步骤,应严格按照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颁布的《软式内镜清洗消毒技术规范(2017年版)》进行。其它附件(如喷管和牙垫等)亦须经过清洗和消毒才可使用。

活检钳等配件必须灭菌后方可使用,或者使用一次性物品。 4、内镜检查。 受检者左侧卧位,医生同受检者简短而亲切地交谈,安抚和鼓励受检者。然后经缓慢插入内镜。从距门齿16厘米开始,慢慢地推进内镜,仔细观察每1厘米的食管黏膜状态。观察未经内镜摩擦的正常黏膜和黏膜病灶的原始状态,谓之进镜观察”。内镜进入贲门时,一定要对贲门癌的高发位点(贲门脊根部黏膜胃体侧区域,交界线下2厘米内, 10点至3点处)黏膜状态进行仔细的观察。胃黏膜要注意观察黏膜色泽、光滑度、黏液、蠕动及内腔的形状等。推进内镜至十二指肠降部后缓慢退出,边退边看,仔细观察整个上消化道黏膜,谓之退镜观察气如发现病变则需确定病变的具体部位、范围及形态,并详细描述,同时拍照记录。检查过程中,如有黏液和气泡应用清水或去泡剂和去黏液剂及时冲洗,再继续观察。 (1)食管观察。 从食管入到食管胃交界线处,食管黏膜病灶有以下几种状态:①红区,即边界清楚的红色灶区,底部平坦;②糜烂灶,多为边界清楚、稍凹陷的红色糜烂状病灶;③斑块,多为类白色、边界清楚、稍隆起的斑块状病灶;④结节,直径在1cm以内,隆起的表面黏膜粗糙或糜烂状的结节病灶;⑤黏膜粗糙,指局部黏膜粗糙不规则、无明确边界的状态; ⑥局部黏膜上皮增厚的病灶,常常遮盖其下的血管纹理,显示黏膜血管网紊乱、缺失或截断等特点。

内镜窄带成像技术在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中的应用进展

内镜窄带成像技术在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中的应用进展 胃癌是在我国具有比较高的发病率与病死率的一种恶性肿瘤疾病,对胃癌患者的机体健康带来严重威胁。对胃癌患者进行早期的准确诊断,并对确诊的胃癌患者进行及时的临床治疗,可以有效提高胃癌患者的预后情况,有助于改善胃癌患者的生存质量,进而对患者的胃癌疾病进行有效的控制或者治愈。内镜窄带成像技术是目前内镜诊断中的一个新兴技术,与传统的内镜诊断技术相比,内镜窄带成像技术在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中的临床诊断的优势比较明显,可以明显提高胃癌患者的诊断率,有助于改善胃癌患者的预后。 标签:内镜窄带成像技术;早期胃癌;癌前病变 [文献标识码]A 流行病学数据表明消化道恶性肿瘤中胃癌患病率最高,是第三位的癌症死亡原因。临床治疗表明早期胃癌患者其术后5年生存率>90%,进展期胃癌患者根治术后5年生存率为20%~30%。而萎缩性胃炎及肠上皮化生是重要的癌前病变,肠型胃癌常伴萎缩性胃炎及肠上皮化生。Correa等提出正常黏膜一慢性炎性反应一萎缩一肠化生一异型增生一癌变的经典变化。因此,若能在内镜下识别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对预后十分重要。 1.内镜窄带成像技术 内镜窄带成像技术(narrow band imaging,NBI)主要是对患者的消化道的黏膜表面上的一些微细腺管的形态和微血管的形态进行观察,进而可以发现于普通的内镜之下常常难以发现的一些病灶,更为精确的引导患者的活检,使患者的疾病诊断的相关准确性得以提高,使患者的消化道癌前的相关病变和早期癌症的检出率明显提高。内镜窄带成像技术(NBI)可以对患者的黏膜浅层的一些比较细微的结构以及表浅的一些毛细血管网的形态学的成像效果较好,还有效增强患者的血管系统的对比性。而且,内镜窄带成像技术(NBI)中的红光的黏膜渗透的深度更深一些,其中比较长的波长更是超出人体血红蛋白的主要吸收光谱的范围,所以,内镜窄带成像技术(NBI)对于患者的黏膜深层的一些集合性的大血管的成像效果也比较好,还可使患者的大血管和周围的相关组织进行良好的对比。Yasushi等的相关研究结果,内镜窄带成像技术(NBI)对一些凹陷状轮廓的显示效果要比传统的内镜的效果更佳;对于患者的黏膜血管网以及病变的色调的显影情况也比传统的内镜的效果更好;对于区分非肿瘤性的病变以及肿瘤性的病变的敏感性高达100%,其特异性则为75%,要比传统内镜的敏感性和特异性(83%和44%)明显更高,与色素内镜的检查结果则具相似性果。而且,与传统的电子内镜以及染色内镜比较发现,内镜窄带成像技术(NBI)的优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NBI不需在内镜下进行对比增强剂的喷洒,只需对其内镜上的相关按钮进行操作即可;其次,NBI可有效避免由于染料的分布不均匀或者不规则而出现对患者的病变的错误判断的情况;再次,NBI可以于传统的内镜成像以及内镜窄带成像技术(NBI)的系统间按照患者的实际病情的需要,比较迅速

中国消化内镜现状及展望

中国消化内镜现状及展望 李兆申 【摘要】进入21世纪后,微创医学进入快速发展时期,但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历史挑战.在微创医学的核心技术中,以现代消化内镜技术发展最为全面和成熟,且已成为消化系统疾病诊断、治疗最重要的手段之一.我国于20世纪70年代初引进纤维内镜,经过40年的发展,消化内镜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从单纯的诊断工具发展成最重要的治疗措施之一,使消化系统疾病的微创诊治进入了一个新时代. 【期刊名称】《解放军医学杂志》 【年(卷),期】2010(035)001 【总页数】4页(P5-8) 【关键词】内窥镜检查;消化系统;胃肠疾病 【作者】李兆申 【作者单位】200433,上海,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消化病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73;R574 李兆申,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消化病研究所所长、中华消化内镜学会主任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全军消化病学会副主任委员,担任《中华胰腺病杂志》、《中华消化内镜杂志》、《胃肠及肝胆病

杂志》总编。荣立个人二等功2次、三等功3次,2002年当选总后“科技银星”,2006年获全军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奖。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SCI收录期刊发表论文54篇。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中文论文144篇,指南、述评70篇,主编出版专著16部。培养博士后3名、博士32名、硕士 45名、留学生6名,荣获全军院校育才金奖。兼任美国胃肠病学协会(AGA)和国际肝胆胰协会(IHPBA)会员,美国胃肠内镜协会会刊Pancreas、美国和日本胰腺协会会刊Gastrointestinal Endoscopy的同行评审专家。 伴随着全球科技进步的步伐,现代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消化内镜已经从单纯的诊断工具发展成为微创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我国于20世纪70年代初引进纤维内镜,于20世纪90年代在全国推广电子内镜。现今已拥有了功能各异的上消化道、下消化道、胆道、放大、超声等电子内镜以及胶囊内镜,显著提高了消化系疾病的诊治水平。在进入21世纪后,微创医学成为当今医学的主流和趋势,在微创医学的核心技术中,以现代消化内镜技术发展最为全面和成熟,已经成为消化系统疾病诊断、治疗的最重要手段之一。 1 染色内镜技术和电子染色内镜技术 染色内镜又称色素内镜(chromoendoscope),是将染色原理应用于内窥镜检查的一项技术,可以发现肉眼观察难以发现的病变。染色内镜检查可作为消化道病变诊断的辅助方法,其诊断阳性率一般为80%,最高可达90%。日本的丹羽宽文教授于1965年首先使用染色进行了结肠镜检查,目前染色内镜技术已经在我国广泛开展,用于发现消化道早期肿瘤和定位肿瘤边界。电子染色内镜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日本国立癌症中心发明的内镜窄带成像技术(NBI)[1],主要用于Olympus公司生产的内镜设备,另一种是由日本富士能公司开发的智能电子分光技术(FICE)[2]。电子染色内镜技术的应用领域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代替色素内镜用于发现扁平病变并观察其黏膜细微结构;二是通过观察黏膜及黏膜下血管纹理,推测病变的良恶性及浸润

最新:中国食管癌早诊早治专家共识(全文)

最新:中国食管癌早诊早治专家共识(全文) 食管癌是我国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严重威胁我国居民生命健康。食管癌高风险人群接受筛查和早诊早治能够有效降低食管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制定符合中国国情的食管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指南,将促进中国食管癌筛查的同质性和规范性,提高食管癌筛查的效果。 中国食管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指南受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疾病预防控制局的委托与指导,由国家癌症中心发起,联合多学科专家,整合食管癌筛查与早诊早治领域的国内外研究进展,同时考虑中国国情和食管癌筛查的实际经验,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指南制定原则和方法,针对食管癌筛查过程中的筛查人群、技术、流程等给出了基于证据的推荐,旨在保证食管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效果,为中国的食管癌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1、我国食管癌发病率和死亡率 (A)我国食管癌负担严重,是恶性肿瘤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B)我国食管癌发病率呈现出性别、年龄和地区差异 (C)我国食管癌死亡率呈现出性别、年龄和地区差异 02、我国食管癌患者的生存率 (A)我国食管癌5 年相对生存率近年来有所提高

(B)我国食管癌5 年相对生存率呈现出地区和性别差异 03 食管癌发病相关危险因素和保护因素 (A)我国食管癌负担严重,是恶性肿瘤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B)我国食管癌发病率呈现出性别、年龄和地区差异 (C)我国食管癌死亡率呈现出性别、年龄和地区差异 04 筛查相关食管肿瘤病变病理分型和病理分期 (A)食管癌组织学分型包括鳞状细胞癌(非特殊型)、腺癌(非特殊型)、腺鳞癌、小细胞癌等 (B)根据美国癌症联合会(American Joint Committee on Cancer, AJCC)TNM分期系统(第8版),食管癌病理分期分为0期、Ⅰ期、Ⅱ期、Ⅲ期和Ⅳ期 05 食管早期癌和癌前病变定义 (A)食管早期癌指病灶局限于黏膜层的食管浸润性癌,无论有无区域淋巴结转移 (B)食管癌前病变包括食管鳞状上皮细胞异型增生和Barrett食管异型增生 06 食管癌筛查不良结局事件指标

支气管镜技术在肺癌诊断中的应用

支气管镜技术在肺癌诊断中的应用 吕朝海;覃寿明 【摘要】支气管镜是呼吸内科医师常用的一种用于诊治呼吸系统疾病的临床技术手段,其具有清晰度良好、外径细、前端可弯曲度大、视野范围大、通过操作孔道取材容易、操作安全、易被接受等优势.自1966年第一台支气管镜产生起,支气管镜技术得到快速发展且广泛应用于临床,大大提高了呼吸内科医师对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断及治疗,尤其是对肺癌的诊断.随着各种新发展的支气管镜技术应用于临床,肺癌的内镜诊断技术得到极大的提高和推广.未来,其有望诊断肺癌更早期病变(癌前病变、原位癌),以实现早期干预,从而极大地改善患者的生存情况. 【期刊名称】《医学综述》 【年(卷),期】2019(025)011 【总页数】5页(P2149-2153) 【关键词】肺癌;纤维支气管镜;诊断 【作者】吕朝海;覃寿明 【作者单位】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南宁 530021;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南宁 53002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4.2 肺癌是目前全球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虽然影像学对肺癌的诊断具有较高的敏感

性,但病理才是其诊断的金标准,且病理结果可指导制订正确的治疗方案。纤维支气管镜(fiberoptic bronchoscopy,FB)是一种微创诊断工具,能直接、快速、有效地获取组织、细胞进行病理诊断,且并发症少,能显著提高肺癌诊断的阳性率。1968年,Ikeda等[1]首次介绍了FB。随着技术发展,窄带成像(narrow band imaging,NBI)、自荧光支气管镜(auto-fluorescence bronchoscopy,AFB)、支气管内超声(endobronchial ultrasound,EBUS)、虚拟支气管镜、电磁导航支气管镜、细胞内镜、共聚焦激光显微内镜(confocal laser endomicroscopy,CLE)、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等[2-4]应用于临床,呼吸科医师可以利用这些技术对肺部病变部位进行定位、刷检、肺泡灌洗、活检,其中NBI、AFB提高了肺癌尤其是周围型肺癌的诊断率,利用内镜下特殊成像技术对病灶进行良恶性初步判断。现就支气管镜技术在肺癌诊断中的应用予以综述,以提高呼吸科医师对FB技术及其在肺癌诊断中地位的认识。 1 普通白光支气管镜 普通白光支气管镜(white light bronchoscopy, WLB)是一种利用白光观察支气管黏膜的异常改变进行初步诊断并在病灶处取样,然后送检组织病理、细胞学、分子病理、突变基因检测等检查进一步明确诊断,以指导临床治疗和提高疗效的常规呼吸内镜技术。WLB是肺癌诊断中最常用的基础内镜技术,De Roza等[5]的前瞻性研究发现,WLB对于周围型肺癌的诊断率为80.1%,但对直径≤2 cm病灶的诊断率较直径>2 cm病灶低,借助多层螺旋CT及多平面重建技术有助于检查路径规划,对病灶进行更加准确的解剖定位,从而提高小病灶肺癌的诊断阳性率。WLB 应用于临床的时间最早,技术最成熟,临床医师积累的经验也最多,此后的支气管镜新技术均是在该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而来。随着管径越来越细支气管镜的发展,更靠近肺外周的可疑肿瘤性病灶实现可视化,病变部位的组织更容易获取,从而提高了WLB对肺癌的诊断效能。虽然目前已有很多新的支气管镜技术应用于呼吸系统

胃黏膜相关淋巴样组织淋巴瘤内镜诊治进展

胃黏膜相关淋巴样组织淋巴瘤内镜诊治进展 殷爱红;魏志;孙自勤 【摘要】胃黏膜相关淋巴样组织(MALT)淋巴瘤为原发性胃淋巴瘤的主要类型,早期诊断困难,误诊率高.随着各种光学内镜的问世以及内镜技术的发展,普通内镜下的肿瘤大体分型、放大内镜联合窄带成像术显示血管和微结构的改变、内镜超声在临床分期中的应用以及细胞内镜下的实时黏膜层细胞描述为胃MALT淋巴瘤的诊断提供了重要证据.随着对幽门螺杆菌(Hp)在胃MALT淋巴瘤中致病作用的证实,根除Hp成为治疗的首要方案,治疗后的内镜随访对监测疾病复发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就胃MALT内镜诊治进展作一综述. 【期刊名称】《胃肠病学》 【年(卷),期】2016(021)009 【总页数】4页(P561-564) 【关键词】黏膜相关淋巴样组织淋巴瘤;放大内镜;窄带成像;腔内超声检查;细胞内镜;幽门螺杆菌;诊断;治疗 【作者】殷爱红;魏志;孙自勤 【作者单位】济南军区总医院消化科 250031;济南军区总医院消化科 250031;济南军区总医院消化科 250031 【正文语种】中文 幽门螺杆菌;诊断;治疗 胃黏膜相关淋巴样组织(mucosa-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 MALT)淋巴瘤是来

源于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的结外非霍奇金淋巴瘤,为原发性胃淋巴瘤的主要类型,占胃恶性肿瘤的2%~8%,是仅次于胃癌的第2位原发性胃恶性肿瘤[1-2]。该病起病隐匿,进展缓慢,无特异性临床表现,早期诊断困难,误诊率高。 随着各种光学内镜的问世以及内镜技术的发展,胃MALT淋巴瘤的内镜下表现逐 渐受到关注。光学内镜如色素内镜、窄带成像术(narrow-band imaging, NBI)、 内镜超声、细胞内镜等在消化道疾病的诊治中发挥重要作用,亦为胃MALT淋巴 瘤的诊断提供了新手段。越来越多的胃MALT淋巴瘤内镜特征逐渐被内镜学者发现,提高了该病的诊断率。随着对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 Hp)感染与胃MALT淋巴瘤关系的证实,抗Hp已成为治疗胃MALT淋巴瘤的主要方法。此外,内镜在胃MALT淋巴瘤的治疗和随访中亦发挥重要作用。本文从普通内镜、放大 内镜联合NBI、内镜超声以及细胞内镜四个方面就胃MALT淋巴瘤内镜诊治进展 作一综述。 1. 普通内镜:胃MALT淋巴瘤在普通白光内镜下无特异性表现,可表现为黏膜糜烂、深大溃疡以及黏膜下隆起,不伴有黏膜层损害,难以与胃炎、溃疡、胃癌以及间质瘤相鉴别[1,3]。 根据胃MALT淋巴瘤的普通内镜下形态,通常分为3型:①外生型:为单发或多 发结节或息肉样隆起,隆起表面可覆盖正常黏膜,或有浅糜烂或溃疡形成;②溃疡或多发糜烂型:可表现为大而深的单发溃疡、多发浅表溃疡或多灶糜烂,溃疡表面高低不平,可覆污秽苔,可见陈旧性出血,溃疡周边隆起,结节不平,呈围堤状,质脆,触之易出血;③弥漫型:表现为肥厚皱襞伴表面颗粒样或多发大结节形成。上述三种分型无截然分界,常并存或以其中之一为主,病变好发于胃窦、胃体,以单个部位受累最常见[4]。Zullo等[5]对1 055例胃MALT淋巴瘤患者的内镜特点进行分析,进一步将其分为6型:①溃疡型:最多见,约占52.1%,表现为单个 或多发溃疡或糜烂;②外生型:表现为不规则或水螅样隆起,类似肿块型肿瘤样外

纤维内窥镜吞咽功能检查在吞咽障碍诊疗中的临床应用进展

纤维内窥镜吞咽功能检查在吞咽障碍诊疗中的临床应用进展王莉; 纪美芳; 朱毅; 吴秀香 【期刊名称】《《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年(卷),期】2019(025)011 【总页数】6页(P1309-1314) 【关键词】纤维内窥镜吞咽功能检查; 吞咽障碍; 诊断; 治疗; 综述 【作者】王莉; 纪美芳; 朱毅; 吴秀香 【作者单位】海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康复治疗科海南海口市571300; 郑州大学第五临床医学院河南郑州市4501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493 1988 年,Langmore 等首次提出纤维内窥镜吞咽功能检查(fiberoptic endoscopic evaluation of swallowing,FEES),FEES 在吞咽领域中的应用发展迅速,广泛运用于多种疾病。目前,FEES 被认为和透视吞咽研究(videofluoroscopic swallowing study,VFSS)一样,是吞咽障碍诊断的“金标准”[1]。作为客观诊疗吞咽障碍的仪器评估,FEES 具备某些独特优势,如可在床旁检查,无辐射风险,可观察喉部组织结构等,已被许多国家列为吞咽障碍的常规检查,甚至首选检查。国内对FEES 的相关报道较少,临床应用相对滞后。本文介绍FEES 诊疗吞咽障碍的实施内容和评估方案,以及临床应用进展,为临床提供参

考。 1 实施方案 FEES 拥有一套成熟的检查程序和评分方案。主要过程是将喉镜经鼻插入口咽和下咽,观察吞咽所涉及的结构,并进行一系列观察和干预,以此进行评估。检查镜与摄像系统、数字影像处理系统、彩色监视器、录像系统等相连,可采集、处理并记录动态图像。 Langmore[2]曾在2001 年描述一套详细的检查方案及评分表。之后有学者基于Langmore 评分表开发出一套新的文档编辑评估系统,并将该评分方案进行进一步验证[3-4],明确了FEES 的主要内容:对咽喉部静态、动态解剖结构观察,咽喉部感觉、分泌物累积水平,吞咽障碍的几个常用评价指标(早溢、渗透、误吸、残留),以及吞咽代偿治疗策略的应用。近些年来,FEES发展迅速,对吞咽障碍的诊疗方案已有所共识,且仍在不断获得基于证据的更新与进展。 1.1 咽喉部静态、动态解剖结构评估 FEES 能客观观察喉部解剖结构是否存在异常,能对咽部运动进行评估。咽部运动功能受损往往预示误吸风险增加。Setzen 等[5]报道,咽喉感觉障碍和咽收缩运动功能完好的患者中,误吸的发生率为15%,而咽喉感觉障碍伴咽收缩运动障碍的患者,误吸发生率为100%。FEES 评估咽收缩运动功能常用Bastian[6]提出的咽部挤压法(pharyngeal squeeze maneuver,PSM),即让患者在FEES 时说出有力的“e-e-”声音,观察声带自发内收时咽肌收缩的程度。如果咽侧壁向内收缩,梨状窦和下咽部缩小,则咽内收正常;如果咽侧壁很小或无内侧偏移,则认为收缩异常。Fuller 等[7]同时进行FEES 和VFSS,将PSM 与代表咽部运动功能的重要参数咽收缩比率(pharyngeal constriction ratio,PCR)进行对比,证实PSM 可作为咽部运动功能完整性的替代评测方法,安全有效地预测误吸风险。 此外,有学者提出将PSM 与滑高音相结合进行,即让患者从发出低元音转到尽可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