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诉讼模式发展历程

民事诉讼模式发展历程

民事诉讼模式发展历程

民事诉讼是解决民事纠纷的一种主要途径,在中国长达2000年的历史中,已经形成了独特而完善的民事诉讼制度。民事诉讼模式也随着时代的演变在不断改变和完善,下面就从古代到现代,从模式的变迁到影响民事诉讼模式的因素来探讨民事诉讼模式发展历程。

一、古代

在古代,中国的民事诉讼模式也是比较简单而粗糙的,主要有以下几种:

1、私刑斗殴

在古代,人们的思想观念比较落后,很多冲突都是采用私刑斗殴的方式来解决。如古代的战国时期,不法之徒纷纷盗掘古墓以求发财,其间时常发生争斗,打斗致人受伤。有爆竹戏中有这样一段:久而久之,盗贼们雇用专门医生,相互税医方可斗殴。这也说明了即使在古代,人们也意识到了私刑会造成更加严重后果,于是人们在斗殴前需要税医,以避免一旦打人致残或打死,为此带来更大的麻烦。

2、臣民诉讼

这种诉讼模式是古代贵族阶层间发生的纠纷,主要是通过互相投靠门下来解决。如明代帝王与官员的纠纷,就要通过投靠宦门来解决。这种诉讼模式,不但只限于特定人群间,而且是不公正的,只有富有、势力强劲的一方才能胜诉。

3、流言蜚语

在古代,流言蜚语是一种可以诋毁他人名誉的行为。而对于被流言蜚语诋毁的人,会通过向地方官府检举他人来解决。这种诉讼模式虽然看似不够正式,但是在古代却是非常有效的。因为在那个时代,人们更加重视名声,一旦被污蔑,便会受到极大的伤害。所以,很多纠纷都会因此解决。

二、近代

随着历史的变迁,中国的民事诉讼模式也跟着发生了一些变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国家介入

近代,随着民族体育的逐步增强,中央政府开始介入到民间纠纷,通过制定法律和政策,来维护公正和法制的公平。这种诉讼模式被称为“官商诉讼”。

2、律师制度的建立

在中国民事诉讼模式发展的历程中,律师制度的建立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律师制度是在帝国主义侵略中

国的期间,在推进多样化社会的进程之时,建立起来的。中国的律师制度主要走向了民主化和法制化的方向,尽管这个制度还有很多不足,但它的建立标志着中国社会进入了法制化的阶段。

3、调解制度设立

在近代,法院针对一些小额民事纠纷无法得到足够解决的情况,成立了调解制度,以达到解决纠纷和提高效率的目的。调解制度主要的优点是能在很短的时间内解决纠纷,并且所需要的费用也很少,但是它也有一些弊端,比如缺乏权威性,调解协作方面缺乏资格等问题。

三、现代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中国的民事诉讼模式也不断优化和改进,其中最重要的发展之一便是网络化,使得人们可以使用互联网来处理纠纷。下面介绍跟现代有关的一些内容:

1、大数据系统的构建

现代,随着数据技术的不断发展,国家维护公平和法制的需求也得到了很好的解决。通过大数据系统的架构和算法,我们可以更加清楚了解当前正在发生的诉讼和解决办法,我国的大数据系统主要是利用人工智能和数据挖掘技术,比如类似于“支付宝的在线诉讼支持”等。

2、智能法院的设立

随着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这种科技将被用于司法体系,推进司法的智能化,如“智慧法庭”。智能法院是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将传统司法体系更智能化。通过此技术,我们能更加快速地处理案件,并加快赔付进度,同时也会增强案件的质量和精准度。

3、公益诉讼机制的推进

公益诉讼是一种民事诉讼模式中的一种,针对的是公民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受到侵害的情况,更多地保护和维护公共利益和社会良好秩序。同时,公益诉讼在共同利益维护方面也更具权威性。

结语: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国民事诉讼模式不断更新,从私刑斗殴到社区调解,再到现在的“智惠法院”,各种模式的变化也是展现了中国民事诉讼模式发展的越来越现代、多样化和人性化。

民事诉讼模式发展历程

民事诉讼模式发展历程 民事诉讼模式发展历程 民事诉讼是解决民事纠纷的一种主要途径,在中国长达2000年的历史中,已经形成了独特而完善的民事诉讼制度。民事诉讼模式也随着时代的演变在不断改变和完善,下面就从古代到现代,从模式的变迁到影响民事诉讼模式的因素来探讨民事诉讼模式发展历程。 一、古代 在古代,中国的民事诉讼模式也是比较简单而粗糙的,主要有以下几种: 1、私刑斗殴 在古代,人们的思想观念比较落后,很多冲突都是采用私刑斗殴的方式来解决。如古代的战国时期,不法之徒纷纷盗掘古墓以求发财,其间时常发生争斗,打斗致人受伤。有爆竹戏中有这样一段:久而久之,盗贼们雇用专门医生,相互税医方可斗殴。这也说明了即使在古代,人们也意识到了私刑会造成更加严重后果,于是人们在斗殴前需要税医,以避免一旦打人致残或打死,为此带来更大的麻烦。 2、臣民诉讼

这种诉讼模式是古代贵族阶层间发生的纠纷,主要是通过互相投靠门下来解决。如明代帝王与官员的纠纷,就要通过投靠宦门来解决。这种诉讼模式,不但只限于特定人群间,而且是不公正的,只有富有、势力强劲的一方才能胜诉。 3、流言蜚语 在古代,流言蜚语是一种可以诋毁他人名誉的行为。而对于被流言蜚语诋毁的人,会通过向地方官府检举他人来解决。这种诉讼模式虽然看似不够正式,但是在古代却是非常有效的。因为在那个时代,人们更加重视名声,一旦被污蔑,便会受到极大的伤害。所以,很多纠纷都会因此解决。 二、近代 随着历史的变迁,中国的民事诉讼模式也跟着发生了一些变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国家介入 近代,随着民族体育的逐步增强,中央政府开始介入到民间纠纷,通过制定法律和政策,来维护公正和法制的公平。这种诉讼模式被称为“官商诉讼”。 2、律师制度的建立 在中国民事诉讼模式发展的历程中,律师制度的建立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律师制度是在帝国主义侵略中

民事诉讼模式转型探究论文

民事诉讼模式转型探究论文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法律制度也在不断的更新与改进,民事诉讼模式也逐渐发生了转型。本文就此进行探究,探讨民事诉讼模式的转型背景、影响因素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一、转型背景 1.1 法律文化与社会发展 随着人们法律文化水平的提高与社会不断发展,民众对法律的认识度也逐渐提升,对于诉讼程序和实现权益的途径也有了更多的了解和认知。 1.2 司法体制改革 司法体制改革是民事诉讼模式转型的重要推手之一,司法改革的目的是提高司法效率和公正性,加强司法权力的监督和制衡,推进司法为民,这些改革都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民事诉讼模式的转型。 1.3 技术进步与信息化 互联网的发展、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与应用,人们获取信息和交流的方式都有了很大的改变,也对法律服务和案件处理的方式提出了新的需求和挑战,这也给民事诉讼模式带来了转型的压力与动力。 二、影响因素

2.1 诉讼主体 一些知识程度较高、维权意识较强、具备诉讼条件和能力的当事人,逐渐成为了民事诉讼的主体,在案件的大量增加对民事诉讼模式也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 2.2 诉讼环境变化 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导致了人们在实际诉讼中面临的风险增大,许多人对于民事诉讼程序的公正性与效率产生了质疑和不信任,以及对于整个诉讼程序的积极性和投入度的减弱。 2.3 法律体系变化 法律体系的变化,包括法律的不断改革与完善,以及法律条款的复杂和庞杂等,法律体系的变化对于民事诉讼模式的转型有着深刻影响,有利于促进民事诉讼模式的发展。 三、未来发展趋势 3.1 司法技术的应用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司法技术也会不断更新和发展,传统民事诉讼模式需要不断地融入新技术,进一步提高诉讼效率与公正性。 3.2 媒介化、数字化诉讼 目前,电子证据已成为民事诉讼中的常见形式,而数字化、媒介化诉讼,将为民事诉讼带来新的变革,以满足不同法律需求的实践。 3.3 人工智能的应用

民事诉讼模式论:争鸣与选择一发展与协调

公司诉讼 理由 是什么? 民事诉讼模式论:争鸣与选择一 提要: 本文以民事诉讼模式论演变史及主要争鸣点为线索,对民事诉讼模式的界定、类型划分及根据、我国民事诉讼模式的定位及改革走向进行了分析。本文试图历览并辨明学界关于当事人主义与职权主义诉讼模式、马锡五审判方式、“协同主义”与“和谐主义”诉讼模式的主张与争鸣,力图正本清源并为正在进行的民事司法改革选择方向提供有价值的资鉴。 时至今日,民事诉讼模式已成为我国民事诉讼法学理论范畴中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不但是改革开放以来民事诉讼法学界争鸣最盛的领域,而且为我国民事诉讼法学研究持续注入不竭动力。我国民事诉讼法学界对民事诉讼模式的研究与争鸣兴起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在学术争鸣中,学者们对作为理论范畴的民事诉讼模式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界定。从最直观的层面看,民事诉讼模式可以理解为民事诉讼的标准样式,民事诉讼模式研究是在省察他国民事诉讼标准样式并探寻我国民事诉讼的标准样式。如此思之,有关民事诉讼模式的争鸣可追溯至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已经形成、建国后广为推行的马锡五审判方式。 一、模式论的提出与争鸣:职权主义vs当事人主义 改革开放后,学术界对经济模式、政治模式、文化模式的讨论热闹非凡。民事诉讼领域也经历着独有的激动与兴奋。改革开放后的短短十余年内,我国相继制定并颁布了《民事诉讼法(试行)》(1982年)与《民事诉讼法》(1991年)。民事诉讼法学界基本上是沉浸在注释与宣讲民事诉讼法的热潮中。在这个注释法学居于主流的发展阶段,也有学者开始以批判的眼光审视我国民事诉讼立法与实践。比如,有学者从比较民事诉讼法视野提出当事人主义与职权主义诉讼方式的概念,认为英美法系国家多采当事人主义,大陆法系多采职权主义,针对我国民事诉讼中的超职权主义现象,主张建立一种新的以当事人主义为主兼采职权主

民事诉讼基本模式与审判方式改革

民事诉讼基本模式与审判方式改革 一、民事诉讼基本模式概念 模式,又可称为“模型”,是指某一系统结构状态或过程、状态经过 简化抽象所形成的样式。⑴也有学者提出模式是对某类事物或行为特征的 概括或抽象,即模式通过提示该事物与他事物的本质属性来说明此事物与 彼事物的差异。⑵ 民事诉讼基本模式又称民事诉讼结构。当前法学界比较认同的民事诉 讼基本模式称之为当事人主义和职权主义两种类型。但学界对于当事人主 义和职权主义基本模式的含义却存在不同的或模糊的认识。特别是对当今 世界上最具有代表性的民事诉讼体制的英美法系、大陆法系和以原苏联为 代表的民事诉讼体制的基本模式划分的归类并非一致,于是有学者提出在 明确民事诉讼基本模式基本含义的前提下,进一步理清民事诉讼基本模式 的划分根据是必要的,如果不明确模式的划分根据就不能够正确地加以归类,并导致连锁错误。⑶ 人们根据民事诉讼基本模式这一工具对三大法系(英美法系、大陆法 系和以原苏联为代表的民事诉讼体制)进行分类。根据一部分学者的观点,“英美法系国家多采用当事人主义,大陆法系多采用职权主义。”并认为 这种观点是我国民事诉讼法学界通常的观点。⑷还有一种观点即张卫平学 者于1993年在一篇题为《当事人主义与职权主义——两种民事诉讼基本 模式的分析》指出:不管是大陆法系还是英美法系,其民事诉讼体制的基 本模式都是当事人主义,而原苏联东欧各国都可纳入职权主义模式。⑸有 学者指出,两种观点分歧的根本原因在于对作为两种民事诉讼基本模式的 当事人主义和职权主义的基本含义如何理解,即各自对当事人主义和职权 主义有自己的定义。

所谓当事人主义在英美法系中被称为“adveraryytem”,大陆法系就 直接称为当事人主义。由于法律体系形成和法律文件传统的差异,英美法 系与大陆法系的当事人主义在理解和具体表现上略有不同。但一般认为, 当事人主义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基本含义: (1)、民事诉讼程序(包括民事诉讼中各种附带程序和子程序,例 如财产保全程序、先予执行程序等)的启动与继续依赖于当事人、法院或 法官不能主动依职权启动和推进民事诉讼程序; 作为当事人主义的对立物的职权主义诉讼基本模式,在大陆法系的民 事诉讼理论中,关于职权主义一般认识是“承认法院在民事诉讼中拥有主 导权的原则总称为:‘职权主义’”。具体为: (1)、法院对程序的进行、开始及诉讼对象的决定有主导权; (1)民事诉讼程序的启动、进行、推动由谁进行,即包括两种情况,一种是依赖于当事人,另一种是由法院主导进行; 二、我国民事诉讼制度的发展及结构分析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试行)》颁布的三十多年里,我国制定了一些调整民事诉讼的基本规范。如《中华 人民共和国诉讼程序通则(草案)》,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各级人民法院 民事案件程序总结》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审判民事案件程序制 度的规定》。这一时期,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处于起步阶段。在法规上,甚 至没有将民事诉讼与刑事诉讼分开,同时充分反映了法院在民事诉讼中的 职权干预,强调了法院在诉讼中的主动性和主导性,例如《中华人民共和 国诉讼程序通则(草案)》第40条规定:“刑事民事案件的诉讼人应就 其所主张的事实举出证明方法(书面证据、证物、证人、勘验、鉴定等),

我国民事诉讼模式的新发展:协同主义诉讼模式

我国民事诉讼模式的新发展:协同主义诉讼模式[摘要]在我国当前的社会形势下,实现民事诉讼模式的转型成为完善我国 民事诉讼立法、优化制度构建的一项基本任务。当事人主义诉讼模式和职权主义诉讼模式并不能全面有效地解决这一时期的民事纠纷,因此需要将转型方向放眼于上述两种诉讼模式所相互妥协与综合得出的协同主义诉讼模式。协同主义诉讼模式的主要任务是:不仅强调当事人在程序上的主导权,还要求法官与当事人共同推进诉讼,以此形成科学的正当的案件事实探究机制,充分保证法院和当事人在探索法律问题进程中展开对话和交流。 [关键词]民事诉讼模式;职权主义;当事人主义;协同主义 一、中国民事诉讼模式发展进程中遇到的问题 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由于当时的职权主义诉讼模式与我国社会发展的需要已不能相适应,并逐步呈现出诸多弊端。在近几年的民事诉讼理论探索及审判方式改革中,总结、吸收当事人主义诉讼模式的有利因素,从职权主义向当事人主义转化,充分发挥当事人在诉讼过程中的能动性、积极性,已成为共识。然而随着司法改革的进一步推进,新的课题考验着理论界与实务界——在由职权主义向当事人主义转化的过程中,怎样深入协调这两种诉讼模式的关系。对这一课题的解决,直接影响着我国未来民事诉讼审判模式的发展。由于法官在整个诉讼过程中被赋予了绝对的主导支配权,使其在诉讼中拥有了指挥和控制大局的强制地位。法官能够主动搜集调查证据,查询案件事实,询问当事人,同时还对当事人的处分行为进行审查和干涉,在此期间当事人完全处于被动地位。由此职权主义诉讼模式呈现出一些“超职权”的弊端:(1)法院的裁决超出当事人诉讼请求范围;(2)当事人容易失去行使权利的主动性,演变成一切均由法院决定,法院成为了当事人行使自己正当法定范围内的民事权利和诉讼权利的干预和妨碍的屏障;(3)当事人举证的权利被架空,收集调查证据由法院全部包揽。(4)法院在庭审进程中处于主宰地位,当事人则被动的成为被询问、审查的对象,消极地跟随着法官的指挥棒进行法庭调查和辩论等。 由于职权主义诉讼模式所显露出来的诸多弊病,有学者认为应当予以改变并且引入西方的当事人主义诉讼模式,然而当事人主义诉讼模式也同样存在一些问题:诉讼的提起、进行和发展都主要取决于当事人,诉讼的进展由当事人主导,而法官则保持消极的中立裁判地位,过于强化了当事人在诉讼中的地位,法官对于案件的了解本应来自于当事人双方证物及证人证言,然而由于当事人负责调查并且担任陈述证据工作,法官则不能依职权主动搜集证据。因此只要原告的举证力度不够充分或是由于调查的疏忽造成案情中存在疑点便无法定罪,在这样的情况下,就容易产生被告脱罪的情形。 其实当事人主义诉讼模式和职权主义诉讼模式是一个简单的二分法,一方更注重于强调法院的审判权,另一方则更强调于当事人的诉权,这只是学术界为了理论研究而抽象出的典型而已。不可能存在绝对的当事人主义或是职权主义,仅

我国民事诉讼模式

我国民事诉讼模式 民事诉讼是指个人、法人或其他组织在民事关系发生争议时,依法 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一种解决纠纷的程序。我国的民事诉讼模式经 历了长期的发展和完善,目前基本建立了以审判为中心、多元化解纷 机制并存的诉讼制度。 一、民事诉讼制度的历史演变 1. 传统模式 在我国古代,民事纠纷往往通过斡旋、调解或仲裁等非诉讼方式来 解决。但受限于各种因素,这些非诉讼方式无法有效解决一些复杂的 纠纷。因此,宋代开始出现了专门的民事诉讼制度,设立了官府法院 来审理纠纷案件。 2. 大陆法系模式 随着现代法治观念的兴起,我国的民事诉讼模式逐渐趋向于大陆法系。这种模式以诉讼为主导,倡导依法审理案件、尊重当事人的诉权 和辩护权。我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于1982年颁布实施,成为中国大陆地区民事诉讼的基本法律依据。 二、我国民事诉讼模式的特点 1. 审判为中心 在我国的民事诉讼模式中,审判起着核心的作用。法院作为独立的 第三方,负责对案件进行审理,依法公正、独立地作出裁决。审判程

序包括立案、质证、辩论、裁决等环节,充分保障了当事人的诉讼权益。 2. 多元化解决方式 为了促进纠纷的迅速解决,我国的民事诉讼模式也鼓励当事人通过 调解、和解等方式解决争议。法院在审理过程中,会积极引导当事人 进行调解,协助双方达成和解协议。如果调解达不成,根据需要也可 以采取仲裁、裁决等其他方式解决争议。 3. 强化证据制度 我国的民事诉讼模式注重事实与证据的证明,依法规定了举证责任 和举证方法。原则上,诉讼双方应当自行举证,但在实践中,法院也 会对某些事实或证据的提供有一定的指导和引导作用。这样的证据制 度能够更好地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4. 加强司法公正 作为民事诉讼模式的核心要素之一,司法公正在我国的法律制度中 得到了充分重视。法院在审理案件时应当严格依法公正办案,确保法 官在决策过程中不受任何外界影响。此外,我国还逐渐推行庭审公开、网络审判等制度,增强司法透明度。 三、我国民事诉讼模式的发展趋势 1. 强化诉讼参与权

我国诉讼模式的发展历程

我国诉讼模式的发展历程 诉讼是指当事人在法院或仲裁机构等司法机关的主持下,以法律程序为手段,通过审判或仲裁来解决纠纷的一种方式。诉讼是现代司法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法治社会建设的重要支撑。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诉讼模式也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从落后到先进的历程。 一、传统诉讼模式 在我国古代,诉讼是通过官府主持的方式进行的。官府对于纠纷的调解和仲裁起到了重要作用。在唐代,设立了大理寺和诸司法院,专门负责审理各种案件。宋代时期,设立了御史台和审刑院,负责监督官员和审理刑案。到了明清时期,设立了六部和都察院等法院,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备的司法体系。当时的诉讼模式以官府为主导,法官在司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当事人则处于相对被动的地位。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诉讼模式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进入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这一时期,我国诉讼模式发生了重大变革,从官府主导的模式转变为人民群众参与的模式。为了贯彻“人民司法、人民裁判”的原则,新中国成立后立即开始了司法改革。1954年,最高人民法院颁布了《关于废除私人诉讼制度的通知》,宣布废除了私人诉讼制度,实行公诉制度。这一改革使得人民群众在司法过程中发挥了更加积极的作用。 三、改革开放时期的诉讼模式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经济发展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社会矛盾

也逐渐加剧。在这一背景下,我国的诉讼模式也发生了新的变化。1982年,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这是我国第一部全面规定民事诉讼程序的法律。该法律明确规定了诉讼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规范了法院的程序和职权,增强了司法公正性和透明度。此外,还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等相关法律,进一步完善了我国的诉讼制度。 四、现代化诉讼模式 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的诉讼模式也在不断更新。为了适应现代化社会的需求,我国在诉讼制度上进行了多项改革。例如,2014年,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修订版,明确规定了网络诉讼的相关内容,为网上诉讼提供了法律保障。此外,还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涉外民事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涉外商事案件司法解释》等法律法规,为涉外诉讼提供了规范和保障。 总之,我国诉讼模式的发展历程是一个不断更新和完善的过程。从传统的官府主导到人民群众参与,再到现代化诉讼模式的建立,每一次变革都是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更好地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未来,我国还需要不断探索和改进诉讼制度,为法治社会的建设提供更加坚实的基础。

论我国民法的发展历程

论我国民法的发展历程 【内容提要】我国的民法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逐步发展和完善起来的。新中国成立后最先颁布了法和婚姻法;在国民经济恢复期和社会主义改造时期都有相应的民事立法;改革开放后,我国民事立法有了很大发展,使民事立法系统化了。新的民法典正在加紧起草过程中。 【摘要题】立法研究 【关键词】民法/建构/发展/完善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民事立法在废除了国民党法律的基础上,根据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在不同时期的情况,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一、新中国建立后最先颁布的两部大法 为解决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遗留问题,废除封建制度,需要制定法律来巩固胜利成果。为解放农村生产力、彻底消灭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耕者有其田的目标,党和政府在总结各个革命根据地经验的基础上,于1950年6月28日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其立法主旨在于“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藉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同时规定“保护工商业,不得侵犯”,“保护富农所有自耕和雇人耕种的土地及其财产,不得侵犯”等等。该法颁布后,在广大解放区进

行了轰轰烈烈的,到1952年冬,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基本上完成了,消灭了封建土地所有制。之后,政务院于1950年10月又通过了《新区农村债务纠纷处理办法》,该规定废除了解放前农民及其他劳动人民欠地主的一切债务。 为破除封建婚姻家庭制度,中央人民政府于1950年5月1日公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中国开始实行男女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权利平等、保护妇女和子女合法利益的新民主主义婚姻制度。这部婚姻法是党领导中国广大劳动人民长期反封建斗争,特别是以来的反封建斗争经验的成果之一,它为以后婚姻法的发展和完善奠定了基础。 二、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对工商业与房屋的民事立法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我党为彻底清除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经济关系,迅速恢复国民经济,颁布了大量的民事法律和法规。为了加强国营企业的经营管理工作,保护国民财产,1951年政务院和有关部门先后通过了《企业中公股公产清理办法》、《关于国营企业清理资产核定资金的决定》及《国营企业资金核定暂行办法》等,确立了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领导地位,为改变企业经营管理上的供给制作风,为企业中推行经济核算制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与此同时,为鼓励私人资本投资生产事业,保障投资人的合法利益,政务院于1950年12月和1951年3月通过了《私营企业暂行条例》(共32条)、《私营企业暂行条例施行办法》(共105条)等,把党和国家对私人资本主义利用、限制和改造的政策法律化,肯定了各类私营企业,如独资企业、

我国民事诉讼模式的发展和完善

我国民事诉讼模式的发展和完善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民事诉讼模式经历了多次改革和完善,不断适应着社会发展的需要。下面就我国民事诉讼模式的发展和完善进行了梳理和分析。 第一阶段:建国初期的模式 新中国成立后,民事诉讼模式以苏联为蓝本,采取了以“调解为主、诉讼为辅”的方式。这种模式的优点是能够减轻法院的工作量,缓解当时法院资源短缺的问题,但也有其缺点,因为当时社会主义建设刚刚起步,民间法律知识不足,很多纠纷无法通过调解解决,需要通过诉讼解决,但由于当时法院工作量较大,处理速度也较慢,给当时的纠纷解决带来了不小的困难。 第二阶段:改革开放时期的模式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迅速,对民事诉讼的需求也随之增加。1982年,我国颁布了新的民事诉讼法,将调解和诉讼的比重逐渐调整为“调解与诉讼并重”的方式。这种模式的优点是在保证当事人权益的前提下,能够更好地解决纠纷,提高司法效率。但这种模式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调解和诉讼的比重还不够协调,诉讼成本较高等问题。 第三阶段:新时代的模式 近年来,我国进入了新时代,民事诉讼模式也在不断完善。2017年,我国颁布了新的民事诉讼法,明确了“诉讼和调解并重、诉讼为主要方式,调解为补充和替代”的原则。这种模式和前两种

模式相比,更加注重当事人的主体地位,同时也更加注重司法效率和司法公正。此外,还建立了多元化解纷机制,包括了人民调解、仲裁、调解委员会等,为当事人提供了更多解决纠纷的途径。 综上所述,我国民事诉讼模式在不断发展和完善中,从以调解为主到调解和诉讼并重,再到以诉讼为主,多元化解决纠纷机制的建立,都表明我国在不断适应社会发展需求,提高司法效率和服务当事人的方面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和探索。

我国民事诉讼模式的发展与完善

我国民事诉讼模式的发展与完善我国民事诉讼模式的发展与完善 民事诉讼是在民事纠纷中当事人为争取自身合法权益而进行的一种解决方式,其目的是使司法机关对有争议的民事关系作出具有法律效力的裁决。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在不断加强司法独立、提高司法公正的同时,也不断推进民事诉讼制度的改革和完善,形成了一系列独具特色的诉讼模式,为法治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司法支持。 一、适用简易程序 简易程序为解决纠纷提供了一种便利、迅速、经济的手段,在我国民事诉讼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适用简易程序是指对于价值较小、事实清楚、案件相对简单的民事纠纷,法院可以按照简化审判程序来处理,从而极大地提高了诉讼效率和降低了诉讼成本。在适用简易程序中,可以采取律师参加诉讼、法官复核裁判等方式来加强程序监督,确保简易程序的公正、公平和合法性。 二、调解程序 调解是以调解协议替代司法判决,依法化解争议的一种诉讼方式。在我国民事诉讼之中,调解程序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诉讼过程中,当事人开始意识到诉讼的长期化、复杂化和成本高昂性的时候,就会意识到调解的优

点。因此,在我国民事诉讼制度中,调解作为一种非常重要的程序,被广泛地采用。对于一些简单的民事纠纷,司法机关积极推进和鼓励当事人利用调解程序来化解矛盾。 三、可撤销裁判程序 可撤销裁判是指当事人对于法院作出的判决不服时,可以向上一级法院进行上诉,并要求该法院重新审理案件,这种制度让当事人在法律面前享有更多的诉求权和救济权。当事人利用可撤销裁判程序,可以有效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同时也能规范司法机关的审判行为,提高司法公正、公平和透明度。 四、网上立案程序 网上立案是指当事人在互联网环境下完成案件诉讼材料的上传和立案手续的一种电子化立案方式。在信息化时代的推进下,网上立案已经成为了我国民事诉讼制度的重要一环。通过网上立案程序,当事人可以避免长时间等待和繁琐的程序、节省诉讼成本,加速了案件审理的流程,同时也能提高诉讼的效力和公正性。 五、人民陪审团制度 人民陪审团制度是人民法院在审判民事、刑事案件中,依法利用社会各界有业务能力和政治信用的公民组成陪审团,参加判决案件的一种制度。人民陪审团制度是中国司法改革的重要成果,其试点现已在全国展开。该制度

浅谈民法典时代民事诉讼制度发展的几个基本问题

浅谈民法典时代民事诉讼制度发展的几 个基本问题 摘要:我国民事法律范围内有两大分支,其中民法与民事诉讼法属于相辅相 成的关系。在我国民事法律发展的基础上,民法与民事诉讼法经历了诸多法律合 体以及二元分立的模式。目前,我国现有民法体系已经体现出实体法与程序法结 合的特征。可以说,在典型的民法典时期,民法和民事诉讼法之间有着一定的共 通之处,不仅拥有相同的法律理念和法律原则,民法发展还为民事诉讼和审判提 供了法律依据。二者都具有调整民事纠纷和诉讼的作用。可以说,民事诉讼法是 在民法发展基础上得来的,其不仅保障的民事权利和救济渠道,更有利于维护社 会稳定。为此,本文论述阐释二者关系,并且就民法与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进 行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民法典;民事诉讼;基本原则 引言:民法被誉为“百科全书”,是民事领域解决法律矛盾的综合性和基本 性法律。民法包含的内容不仅具备实体权利和管理程序,更是体现着较为全面的 范围和影响,可以说,任何国家或者是区域治理都需要具备民法基础,否则社会 阶层将呈现一片混乱。可以说,民法是我国1980年以来民事法律的综合体,其 不仅具备调节民事活动和民事关系的作用,还可以规范民事诉讼制度。如果我们 熟读民法典,自然可以了解到其中关于民事纠纷、诉讼时效、请求权利等等各方 面的内容。因此,各种实体规范和程序已经成为我国现有法律类型的基础和常态。在社会演变的基础上,法律的实体以及程序范围都会出现共同治理的结合,二者 将就规范而言产生更加深远的意义。 一、民法与民事诉讼法的关系模式 (一)诸法合体:民法与民事诉讼法一体化

在结合文献资料论述的基础上我国法律发展可谓源远流长。无论是我国最初 的成文法典《法经》,或是后来的《唐律》、《宋刑统》、《大明律》、《大清律》等等,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诸法合体的特征。其中,关于民法以及民事诉 讼法呈现出一体化的发展趋向,可以说有古至今我国诉讼法律许多内容都是散见 于刑法之中。这部分内容具备法律规定,但不具备程序法的基本概念。比如说 《大元通制》包含了合同法、刑法、婚姻法等等内容,却也具有刑事和民事程序法。由此可以看出,我国法系自古至今的合体框架始终存在。后来《刑事、民事 诉讼法草案》的拟定也是彻底打破了延伸至清朝暮年的诸法合体体系,使得程序 法和实体法各自形成观点。因此,在立法上形成了以实法为体,程序法为用的现象。 (二)二元分离:民法与民事诉讼法分离 晚清的闭关锁国被坚船利炮所打破。这种武力征服的方式不仅使得列强取得 了政治和经济上的侵略,更是一种文化传播的形式。1840年以后。中华法系被强 势介入,尤其是清末法制改革时期。修律大臣沈家本、伍廷芳参照欧式法律拟定《民事诉讼法》草案。也正是自此民事诉讼开始独立成体。20世纪90年代初期,沈家本又与俞廉三带领制定《大清民事诉讼律》草案。该草案主要包括4篇22 章共计800条。但部分草案尚未得到审核和复议,清政府已经消亡。但这部草案 的法律价值,并未随着清政府的覆灭而消失。不仅形成了四级三审、审判公开和 律师参与的制度,原则方面也以直接受理、主体平等和司法独立为主。建国后, 我国关于民法与民事诉讼法的制定仍然极为艰难。我国在第一次人大会上通过 《宪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法院组织法》,这为我国民事诉讼法和民法制定提 供了条件。我国又在1963年和1979年加强对民事审判工作的认可,并提出《中 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草案。最终,我国在第五次人大会常委会上通过《中 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试行)》,这是我国第一部具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 民事诉讼法。 (三)时代发展:民法与民事诉讼法相互吸收 之前由于种种原因,我国民法典的制定时机还不成熟。在“成熟一个就颁布 一个的立法原则”的宏观指导之下,我国民事诉讼法先于民法颁布。虽然世界上

民法典时代民事诉讼制度的发展思考

民法典时代民事诉讼制度的发展思考 摘要:在民法典时代之下民事诉讼制度的发展至关重要,同时民法典作为社 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对于保障广大人民群众根本权益具有重要的影响。所以,在 论文研究中分析了民法典时代向民事诉讼制度的发展,用以共同探讨交流。 关键词:民法典;民事诉讼制度;发展 2021年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正式投入实行,我国也开始从正式 意义上进入到民法典时代,民法典的颁布与实施不但促进了我国社会法律体系的 不断完善,同时也对于保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起到了积极的影响。在民法 典时代之下,需要针对民事诉讼制度进行深层次的分析,并且致力于促进民事诉 讼制度的不断完善发展,从而推动我国社会法治化建设进程有条不紊的向前推进,切实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强国的目标。 一、民法典中凸显的民事诉讼规范分析 (一)诉讼时效规范 在我国民法典当中,用时效制度的作用日益明显,在其中不管是普通时效、 特别时效亦或者是最长诉讼时效都与权利人自身合法权益能否得到切实保障产生 极为紧密的关联。在我国民法典第九章当中对于诉讼时效制度作出了明确的规范 与强调,尽管诉讼时效制度存在于民法典当中,但是从其适用的场合来讲,在民 事诉讼程序当中都可以得到适用。所以说,民法典当中诉讼时效制度的作用能否 得到充分发挥,与民事诉讼制度的支持之间具有高度的关联性。因此,民法典当 中诉讼时效规范与民事诉讼制度之间的充分结合才能切实保障社会公众的合法权益,对于民事诉讼案件的顺利解决可以起到积极的影响。 (二)举证条款规范 在民法典当中关于举证条款同样也做出了规定,例如在民法典第1230条当 中提到了举证责任,而针对于该条规定所提到的举证责任并非是一种可有可无的

德国民事诉讼法典全文

德国民事诉讼法典全文 【原创实用版】 目录 一、德国民事诉讼法的历史和发展 二、德国民事诉讼法的主要内容 三、德国民事诉讼法的特点和影响 四、德国民事诉讼法的最新修订 正文 一、德国民事诉讼法的历史和发展 德国民事诉讼法是一部具有悠久历史和世界影响力的法律。它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 19 世纪,经历了多次修订和完善,形成了目前的体系。德国民事诉讼法的发展受到了国内外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包括宪法、民法典和其他相关法律的修订,以及欧洲法律一体化的推进。 二、德国民事诉讼法的主要内容 德国民事诉讼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诉讼程序:包括诉讼的提起、诉讼的进行、诉讼的终结等环节。 2.诉讼参与人:包括当事人、代理人、证人等。 3.证据:包括证据的种类、证据的收集和举证责任等。 4.法院管辖:包括地域管辖、级别管辖等。 5.判决和执行:包括判决的效力、判决的执行等。 三、德国民事诉讼法的特点和影响 德国民事诉讼法以其严谨的体系和完善的制度在全球范围内产生了 深远影响。其主要特点包括:

1.诉讼程序的规范性:德国民事诉讼法对诉讼程序的每一个环节都进行了详细的规定,确保诉讼的公正和公平。 2.证据制度的科学性:德国民事诉讼法对证据的种类、举证责任等方面进行了明确规定,有利于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3.法院管辖的合理性:德国民事诉讼法对法院管辖进行了严格的划分,有利于案件的公正审理。 四、德国民事诉讼法的最新修订 近年来,德国民事诉讼法经历了多次修订,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这些修订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1.诉讼程序的简化:为了提高诉讼效率,德国民事诉讼法对诉讼程序进行了简化,缩短了诉讼周期。 2.证据制度的完善:德国民事诉讼法对证据制度进行了完善,增加了证据的可靠性和可信度。 3.法院管辖的调整:德国民事诉讼法对法院管辖进行了调整,提高了审判的公正性和效率。

我国民事诉讼模式的发展历程

我国民事诉讼模式的发展历程 我国民事诉讼模式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社会。在封建社会,民事诉讼以及刑事 诉讼都是由官府进行处理。同时,法律也十分落后,民事诉讼往往是非常不公正的。直到 清代,随着西方文明的介入和现代化的思想观念的涌入,我国的民事诉讼模式才开始逐渐 朝着现代化方向发展。 近代民事诉讼模式的重要提升在于诉讼程序的改革。在晚清时期,随着海关改革,洋 务运动等先进思想的影响,民事诉讼的进步也和着全面的现代化改革一起推进。近代早期 的中华法律并不完善,特别是在成文法方面的落后。迄到清朝以前,整个中国仅有些许数 目的地方法规,仅仅属于某一地方王朝的所谓“颁布太平惟书”,并非成文法,也未得到 普遍宣传。所以,在这样的环境下,诉讼程序更是缺乏规定。因此,受西方文明的影响, 粉碎李鸿章各地制度规范,绘制新的民事诉讼程序是刻不容缓的事情。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这时我国的民事诉讼制度开始逐渐经历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新成立的政权不断推进法制现代化的进程,正式颁布了第一部成文法——《民法通则》。 此时,我国民事诉讼模式的基本框架已经基本上确立下来,而民事诉讼的流程和程序也在 进行初步的规范。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迎来了全新的历史时期。新的法制体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建立了全面的国家机器。在我国新生的政治体系下,民事诉讼模式逐渐向着社 会主义法律体系转型。在这个转型时期,民事诉讼模式取得了几个重要的进步。首先,新 的立法工作推广了列宁关于德国民事诉讼的学说,把司法提高到了一种高级政治和技术行 为的位置。否定了机械的诉讼程序和僵化的审判方式。其次,政府采取了若干措施促进民 事诉讼公正高效进行。例如,增加各类司法人员的数量,统一了判决标准,加强审判工作 的独立性等等。 20世纪70年代,文化大革命的结束标志着我国民事诉讼制度的再次重振。在邓小平 的倡导下,民事诉讼制度得到了从发扬光大的待遇。作为新的司法体制的核心,全国的法院、检察院等司法机构逐渐被标准化,正式晋升为国家权力机构。此外,为简化冗长的民 事诉讼过程和程序,政府遵循了以实用和快捷为重点的诉讼模式。此模式通常通过少调查,少证人的方式,直接确定证据和判决。这样,民事案件处理效率极大提高。 到了1990年代,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国家主权的加强,我国民事诉讼模式进一步走向现代化。立法机构开始进行司法体系改革。政府开展了一系列行动使得民事诉讼程序更 具现代化特征。这其中,最显着的变化就是建立了复审制度,使得当事人有了对一审结果 进行申诉的权利。这些新的措施使得我国的民事诉讼制度进一步成熟,成为了更为公正和 高效的系统。

中西古代民事诉讼比较

中西古代民事诉讼比较 摘要:虽然古代中国各朝民事诉讼制度均有所不同,但古代民事诉讼程序的基 本模式或者说特征,确实大体维持不变的,而本文关注的正是这种整体意义上的 特征。本文先总结了中国古代民事诉讼的特征,包括追求和谐、反对争讼、州县 官的绝对主导地位等特征,与古代西方明显不同,古罗马的民事诉讼文化的基本 内核是注重程序至上,实现对个人权利的尊重与保护。这种差异不是一种原因导 致的,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关键词:民事诉讼;古代中国;古罗马 在中国古代民事诉讼与罗马民事诉讼比较方面学界,大都关注的是东西方 各自领域的内容,而对这两者的比较关注较少。其中关于古代中国的民事诉讼制 度的研究,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增多,一些相关著作也相继问世,一定程度 上加深了我们关于中国古代民事诉讼制度的理解。张晋藩先生的《中国民事诉讼 制度史》对中国民事诉讼的发展演变做了详细介绍,从奴隶制时代的民事诉讼制 度一直延伸到清代,给了我们一个全面的了解。郑显文撰《律令体制下的唐代民 事诉讼制度》一文,利用出土文献与传世经典相互印证的方法,对唐代民事诉讼 的诉讼管辖、基本原则、案件类型进行了充分论述,是唐代民事诉讼制度研究领 域的重要成果之一。但这些著作都不足以给我们一个关于中国古代民事诉讼的整 体的、清晰的印象。谈及罗马法,首先会想到其发达的私法体系和所蕴涵的深邃 的私法文化价值,往往忽略它在诉讼程序方面对后世所产生的影响。目前我国学 界对古罗马民事诉讼的研究大部分集中于古罗马民事诉讼本身内容以及影响等等。 一、中国古代民事诉讼 (一)概述 中国古代的民事诉讼法律发展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之后经历春秋战国、汉唐、元明清等朝代,其所体现的“和合”文化以及实体法与程序法糅合的现象在法 律发展中是独一无二的。战国时期,法家思想盛行,各国变法大都以刑罚为主要 手段,李悝的《法经》确立了封建法典的典范。其结果是民事关系法律调整被严 重忽视,中国古代的民事诉讼开始步入低谷。从汉朝开始,我国的民事诉讼逐渐 完善并开始制度化。唐朝时期,政治法律制度均已达到成熟的程度。在民事诉讼 制度的建设上,也有新的发展。清代的民事诉讼制度,在案件的管辖、审理程序、审理制度等方面都较前代有重大发展。宗族制度更加完备,家族法规在民事纠纷 的解决中发挥了特殊的功能。 (二)中国古代民事诉讼的特征 1、法律适用中的“情、理、法”断案。 在法律适用方面,与重罪案件相比的严格依法判决相比,在民事诉讼中地方 官有着更大的自由裁量权。这一方面是因为有关民事的法律条文在朝廷的律例中 极其缺乏;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在这类案件中“依据情理,通融无碍地寻求妥当的结局就是地方官的职分”。[1]地方官在处理民事纠纷时,更多地是依据情理来对 当事人之间的关系进行全面的调整。但这并不意味着法律就被轻视或无视,因为 法律是在情理的基础上被国家用具有约束力的力量规范化的部分,情理通过法律 发挥其作用,法律本身的解释是依据情理而来的,也可因情理而被变通。 2、追求无讼和调解息讼。

当前我国民事诉讼模式的定位与改革

当前我国民事诉讼模式的 定位与改革 【内容摘要】民事诉讼模式,是对特定民事诉讼体制基本特征的综合论述,是关于诉讼主体在诉讼中的地位、作用及相互关系的基本概括。国家如何处理当事人诉讼权与法院审判权的关系,其核心在于把诉讼的主导权交给当事人还是交给法院。以此为标准,将民事诉讼模式分为两种基本类型——当事人主义与职权主义。本文通过考察和比较,阐明各种诉讼模式的特点和区别,分析两种诉讼模式的优劣,借鉴优秀诉讼模式的先进之处,推动诉讼模式的改革,构建和完善我国的民事诉讼模式。全文共约9000字。 民事诉讼模式是民事诉讼活动中,关于法官、各方当事人的地位及相互关系的制度安排,这种制度安排具有标准性、可供参照性特征的固定形式。民事诉讼模式是长期司法活动的结晶,它代表着不同的体系、国家或地区不同的司法理念和司法风格。同时,民事诉讼模式又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革更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民事诉讼模式方面的探索和改革,成就显著。然而,现行的当事人主义诉讼模式也存在着诸多的缺陷和弊端。在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战略下,改革和完善现行民事诉讼模式,构建体现和谐司法价值要求的新的民事诉讼模式成为必然。 一、民事诉讼模式的界定

我国学者关于诉讼模式的界定主要有两种观点:一是本质属性说。这种观点认为,模式是能够反映*一事物本质属性的抽象化样式,是指*一系统的结构状态或过程状态经过简化、抽象所形成的样式,它是对*类事物或行为特征的概括或抽象。二是诉讼地位及法律关系说,并将模式与形式、结构、构造视为具有相同的含义。认为模式是对一定事物的内部各个要素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的描述。笔者以为,民事诉讼模式是对特定或*一类民事诉讼体制基本特征的揭示。也即法院与当事人在诉讼中的相互关系,或者说是法院与当事人之间诉讼权限的配置关系模式。诉讼模式的基本构成要素包括:(1)主体要素,即当事人与法院。(2)诉讼权限的配置。民事诉讼模式实质上表达的是法院与当事人之间诉讼权限的配置关系,不同的配置关系构成不同的诉讼模式。 二、民事诉讼两大模式比较——职权主义与当事人主义 (一)民事诉讼中两大模式的含义 从宏观的角度看,民事诉讼理论界对民事诉讼模式的分类,基本上认同当事人主义与职权主义的二分法,但对哪些国家的民事诉讼制度属于当事人主义,哪些国家的属于职权主义,则存在分歧,张卫平还进一步将当事人主义划分为英美型当事人主义与大陆型当事人主义。对当事人主义诉讼模式和大陆型诉讼模式的划分,主要是依据法院与当事人之间在民事诉讼中的权限而确定的。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