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句的基本原则
缩句的基本原则

缩句的基本原则在缩句教学中,要注意的原则有三条。
一是不改变原句的意思。
二是不改变原句的结构。
三是缩写后仍然是句子。
缩句一般采用问答法:一是“谁干什么”法二是“什么怎么样”法。
“大熊猫贪婪地吃着鲜嫩的竹叶”公园里的月季花像孩子那欢快的笑脸。
月光照进了我的办公室。
“我班先进学生热情地帮助后进学生”。
“真正的革命者不能低下高贵的头”“密密层层的枝叶把阳光挡住了”“她的旧围裙里兜着许多火柴” “张老师给我们上了一堂有趣的课”我游览过红叶似火的香山”小明的爸爸认真地审阅市政府的工作报告。
1、缩句后主要成分必须是词或词组而不是语素2、保留一些必要的附加成分。
意思模糊,清楚明确了。
3、否定中的否定词要保留4、“把”字句、“被”字句中的“把”字和“被”字要保留5、谓语后面的“着”“了”“过”应保留“着”字用在动词后面表示动作正在进行,“了”字用在动词后面表示动作已经完成。
“过”字用在动词后面表示动作已经过去。
6、复指成分应完整地保留例如:“他们自己认真地进行了一年一度的考核”应缩成“他们自己进行了考核”。
若缩成“他们进行了考核”或“自己进行了考核”意思都不完整。
7、表示方位的词组作状语时应该完整地去掉例如:“骏马在辽阔的草原上奔驰”,就缩成“骏马奔驰”,不能缩成“骏马在奔驰”,此外,像“在……下”、“在……里”“在……外”“在……中”等句子中表示方位的词组作状语时,都不能保留“在”字,应该同后面的状语一起完整地去掉。
8、关于补语的处理首先,动词谓语后面的补语一般应保留中心词。
如:“大片大片的雪花落在她的金黄的长头发上”,应缩成“雪花落在头发上”。
若缩成“雪花落”则意思不明了。
其次,形容词后面的补语一般删去。
如“中奖后的老王高兴得跳起来”,可缩成“老王高兴”。
它们处于的位置是:1、定语,它的位置有两处:一是在主语的前头,二是在宾语的前头,例:静静的小溪从村外缓慢地流向宽阔的潘阳湖。
“小溪”为主语,“潘阳湖“为宾语,那么“静静”,“宽阔”分别为这个句子的定语。
缩句要注意的原则

缩句要注意的原则缩句要注意的原则有三条:一是不改变原句的意思;二是不改变原句的结构;三是缩写后仍然是句子。
缩句一般采用问答法,即提出问题,找出答案,再把问题和答案连成句子。
问答法又分两种方法,一是“谁干什么”“谁是什么”、“谁怎么样”;二是“什么怎么样” “什么是什么”、“什么干什么”。
★1、缩句后主要成分必须是词或词组而不是语素例如:“大熊猫贪婪地吃着鲜嫩的竹叶”不能缩成“熊猫吃叶”,而应缩成“大熊猫吃着竹叶”。
因为“大熊猫”和“竹叶”是完整的概念,“熊猫”和“大熊猫”的外延并不一致。
“叶”在这里是语素而不是词,“竹叶”才是词。
2、保留一些必要的附加成分例如:“我班先进学生经常主动热情地帮助后进学生”。
如果缩成:“学生帮助学生”则意思模糊,只能缩成“先进学生帮助后进学生”。
保留了“先进”和“后进”两个附加成分,意思就清楚明确了。
★3、否定句中的否定词要保留例如:“真正的革命者不能低下高贵的头” 只能缩成“革命不能低下头”。
如果缩成“革命者低下头”则意思完全相反了.同理,“真正的共产党员不能出卖为人民服务的权利”只能缩成“共产党员不能出卖权利”,若缩成“共产党员出卖权利”则意思相反了。
★4、“把”字句、“被”字句中的“把”字和“被”字要保留例如:“密密层层的枝叶把阳光挡住了”,应该缩成“枝叶把阳光挡住了”,而不能缩成“枝叶挡住了”。
又如“奔腾的黄河水被拦河大坝拦住了”,应该缩成“黄河水被大坝拦住了”,而不能缩成“黄河水拦住了”。
★5、谓语后面的“着”“了”“过”应保留“着”字用在动词后面表示动作正在进行,如:“她的旧围裙里兜着许多火柴”,若缩成“旧围裙里兜火柴”,是以前兜,还是现在兜?不明白。
正确的应该是“旧围裙里兜着火柴”。
“了”字用在动词后面表示动作已经完成。
如:“张老师给我们上了一堂有趣的课”,若缩成“张老师上课”,是正在上,还是上完了?不知道。
正确的应该是“张老师上了课”。
“过”字用在动词后面表示动作已经过去。
缩句的基本原则

缩句的基本原则在缩句教学中,要注意的原则有三条。
一是不改变原句的意思,二是不改变原句的结构,三是缩写后仍然是句子。
缩句一般采用问答法,即提出问题,找出答案,再把问题和答案连成句子。
问答法又分两种方法,一是“谁干什么”法,二是“什么怎么样”法。
1、缩句后主要成分必须是词或词组而不是语素例如:“大熊猫贪婪地吃着鲜嫩的竹叶”不能缩成“熊猫吃叶”,而应缩成“大熊猫吃着竹叶”。
因为“大熊猫”和“竹叶”是完整的概念,“熊猫”和“大熊猫”的外延并不一致。
“叶”在这里是语素而不是词,“竹叶”才是词。
类似的如“公园里的月季花像孩子那欢快的笑脸”中的“月季花”和“月光照进了我的办公室”中的“月光”等。
2、保留一些必要的附加成分例如:“我班先进学生热情地帮助后进学生”。
如果缩成:“学生帮助学生”则意思模糊,只能缩成“先进学生帮助后进学生”。
保留了“先进”和“后进”两个附加成分,意思就清楚明确了。
3、否定中的否定词要保留例如:“真正的革命者不能低下高贵的头”只能缩成“革命不能下头”。
如果缩成“革命者低下头”则意思完全相反了.同理,“真正的共产党员不能出卖为人民服务的权利”只能缩成“共产党员不能出卖权利”,若缩成“共产党员出卖权利”则意思相反了。
4、“把”字句、“被”字句中的“把”字和“被”字要保留例如:“密密层层的枝叶把阳光挡住了”,应该缩成“枝叶把阳光挡住了”,而不能缩成“枝叶挡住了”。
又如“奔腾的黄河水被拦河大坝拦住了”,应该缩成“黄河水被大坝拦住了”,而不能缩成“黄河水拦住了”。
5、谓语后面的“着”“了”“过”应保留“着”字用在动词后面表示动作正在进行,如:“她的旧围裙里兜着许多火柴”,若缩成“旧围裙里兜火柴”,是以前兜,还是现在兜?不明白。
“了”字用在动词后面表示动作已经完成。
如:“张老师给我们上了一堂有趣的课”,若缩成“张老师上课”,是正在上,还是上完了?不知道。
“过”字用在动词后面表示动作已经过去。
如:“我游览过红叶似火的香山”,若缩成“我游览香山”,是正在游览。
小学缩句七个原则缩句小诀窍

小学缩句七个原则缩句小诀窍1、缩句后主语成分必须是词或词组而不是语素。
例如:“大熊猫贪婪地吃着鲜嫩的竹叶”不能缩成“熊猫吃叶”,而应缩成“大熊猫吃着竹叶”。
因为“大熊猫”和“竹叶”是完整的概念,“熊猫”和“大熊猫”的外延并不一致。
“叶”在这里是语素而不是词,“竹叶”才是词。
类似的如“公园里的月季花像孩子那欢快的笑脸”中的“月季花”和“月光照进了我的办公室”中的“月光”等。
2、保留一些必要的附加成分。
例如:“我班先进学生热情地帮助后进学生”。
如果缩成:“学生帮助学生”则意思模糊,只能缩成“先进学生帮助后进学生”。
保留了“先进”和“后进”两个附加成分,意思就清楚明确了。
3、保留否定句的中的否定词。
例如:“真正的革命者不能低下高贵的头”只能缩成“革命不能下头”。
如果缩成“革命者低下头”则意思完全相反了。
同理“真正的共产党员不能出卖为人民服务的权利”只能缩成“共产党员不能出卖权利”,若缩成“共产党员出卖权利”则意思相反了。
4、“把”字句“被”字句中的“把”和“被”必须保留。
例如:“密密层层的枝叶把阳光挡住了”,应该缩成“枝叶把阳光挡住了”,而不能缩成“枝叶挡住了”。
又如“奔腾的黄河水被拦河大坝拦住了”,应该缩成“黄河水被大坝拦住了”,而不能缩成“黄河水拦住了”5、谓语后面的“着”,“了”,“过”应保留。
①“着”字用在动词后面表示动作正在进行。
例如:“她的旧围裙里兜着许多火柴”,若缩成“旧围裙里兜火柴”,是以前兜,还是现在兜?不明白。
②“了”字用在动词后面表示动作已经完成。
例如:“张老师给我们上了一堂有趣的课”,若缩成“张老师上课”,是正在上,还是上完了?不知道。
③“过”字用在动词后面表示动作已经过去。
例如:“我游览过红叶似火的香山”,若缩成“我游览香山”,是正在游览。
还是曾经游览?不清楚。
可见谓语后面的“着”“了”“过”不能去掉。
6、复指成分应完整保留。
例如:“他们自己认真地进行了一年一度的考核”应缩成“他们自己进行了考核”。
三年级上册语文缩句

缩句的基本原则和技巧讲解
缩句,是小学语文中常见的语法训练之一,通过去除句子中不必要的修饰成分,让句子更加简洁明了。
在三年级上册的语文学习中,掌握缩句技巧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有着重要作用。
一、缩句的基本原则
1.保留主语和谓语,确保句子结构完整。
2.去掉多余的修饰词,让句子更加简洁。
3.保持句意不变,避免改变原句意思。
二、缩句技巧
1.去掉形容词、副词、动词等修饰成分。
例如,“美丽的蝴蝶飞走了”可以
缩为“蝴蝶飞走了”。
2.去掉时间、地点等状语。
例如,“小明在公园里踢足球”可以缩为“小明
踢足球”。
3.保留主语、谓语和宾语,去除其他多余成分。
例如,“我喜欢吃苹果”可
以缩为“我喜欢苹果”。
4.去除“在”、“得”等不必要的介词。
例如,“小鸟在树上唱歌”可以缩
为“小鸟唱歌”。
5.去除数量词、指代词等不必要成分。
例如,“五只小鸟飞走了”可以缩为
“小鸟飞走了”。
三、练习与提高
1.多读多写,积累丰富的语言素材,培养语感。
2.通过练习缩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句子结构,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
3.结合课文内容,让学生尝试缩写句子,培养他们的概括能力。
4.注意纠正学生的语法错误,确保句子通顺、无语病。
总之,缩句技巧是三年级上册语文学习中的重要内容,通过掌握这些技巧,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句子结构,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
同时,教师也应该注重练习和纠正学生的语法错误,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缩句技巧。
缩句的基本原则

缩句的基本原则缩句的基本原则在缩句教学中,要注意的原则有三条。
一是不改变原句的意思,二是不改变原句的结构,三是缩写后仍然是句子。
缩句一般采用问答法,即提出问题,找出答案,再把问题和答案连成句子。
问答法又分两种方法,一是“谁干什么”法,二是“什么怎么样”法。
1、缩句后主要成分必须是词或词组而不是语素例如:“大熊猫贪婪地吃着鲜嫩的竹叶”不能缩成“熊猫吃叶”,而应缩成“大熊猫吃着竹叶”。
因为“大熊猫”和“竹叶”是完整的概念,“熊猫”和“大熊猫”的外延并不一致。
“叶”在这里是语素而不是词,“竹叶”才是词。
类似的如“公园里的月季花像孩子那欢快的笑脸”中的“月季花”和“月光照进了我的办公室”中的“月光”等。
2、保留一些必要的附加成分例如:“我班先进学生热情地帮助后进学生”。
如果缩成:“学生帮助学生”则意思模糊,只能缩成“先进学生帮助后进学生”。
保留了“先进”和“后进”两个附加成分,意思就清楚明确了。
3、否定中的否定词要保留例如:“真正的革命者不能低下高贵的头” 只能缩成“革命不能下头”。
如果缩成“革命者低下头”则意思完全相反了.同理,“真正的共产党员不能出卖为人民服务的权利”只能缩成“共产党员不能出卖权利”,若缩成“共产党员出卖权利”则意思相反了。
4、“把”字句、“被”字句中的“把”字和“被”字要保留例如:“密密层层的枝叶把阳光挡住了”,应该缩成“枝叶把阳光挡住了”,而不能缩成“枝叶挡住了”。
又如“奔腾的黄河水被拦河大坝拦住了”,应该缩成“黄河水被大坝拦住了”,而不能缩成“黄河水拦住了”。
5、谓语后面的“着”“了”“过”应保留“着”字用在动词后面表示动作正在进行,如:“她的旧围裙里兜着许多火柴”,若缩成“旧围裙里兜火柴”,是以前兜,还是现在兜?不明白。
“了”字用在动词后面表示动作已经完成。
如:“张老师给我们上了一堂有趣的课”,若缩成“张老师上课”,是正在上,还是上完了?不知道。
“过”字用在动词后面表示动作已经过去。
小学语文缩句的基本原则

缩句的基本原则一、基本原则:一是不改变原句的意思,二是不改变原句的结构,三是缩写后仍然是句子。
问答法分两种方法,一是“谁干什么”法,二是“什么怎么样”法。
二、缩句的方法:1、缩句后主要成分必须是词或词组而不是语素例如:“大熊猫贪婪地吃着鲜嫩的竹叶”不能缩成“熊猫吃叶”,而应缩成“大熊猫吃着竹叶”。
因为“大熊猫”和“竹叶”是完整的概念,“熊猫”和“大熊猫”的外延并不一致。
“叶”在这里是语素而不是词,“竹叶”才是词。
类似的如“公园里的月季花像孩子那欢快的笑脸”中的“月季花”和“月光照进了我的办公室”中的“月光”等。
2、保留一些必要的附加成分例如:“我班先进学生经常主动热情地帮助后进学生”。
如果缩成:“学生帮助学生”则意思模糊,只能缩成“先进学生帮助后进学生”。
保留了“先进”和“后进”两个附加成分,意思就清楚明确了。
3、否定句中的否定词要保留只能例如:“真正的革命者不能低下高贵的头”只能缩成“革命不能低下头”。
如果缩成“革命者低下头”则意思完全相反了.同理,“真正的共产党员不能出卖为人民服务的权利”只能缩成“共产党员不能出卖权利”,若缩成“共产党员出卖权利”则意思相反了。
4、“把”字句、“被”字句中的“把”字和“被”字要保留例如:“密密层层的枝叶把阳光挡住了”,应该缩成“枝叶把阳光挡住了”,而不能缩成“枝叶挡住了”。
又如“奔腾的黄河水被拦河大坝拦住了”,应该缩成“黄河水被大坝拦住了”,而不能缩成“黄河水拦住了”。
5、谓语后面的“着”“了”“过”应保留“着”字用在动词后面表示动作正在进行,如:“她的旧围裙里兜着许多火柴”,若缩成“旧围裙里兜火柴”,是以前兜,还是现在兜?不明白。
“了”字用在动词后面表示动作已经完成。
如:“张老师给我们上了一堂有趣的课”,若缩成“张老师上课”,是正在上,还是上完了?不知道。
“过”字用在动词后面表示动作已经过去。
如:“我游览过红叶似火的香山”,若缩成“我游览香山”,是正在游览。
缩句的基本原则

缩句的基本原则缩句是指在写作中对句子进行简化或者删减,以达到更简洁和流畅的表达效果。
在使用缩句时,需要遵循一些基本原则,确保语义的准确传达和阅读体验的良好。
一、选择适当的主句缩句的第一个原则是选择适当的主句。
主句是句子的核心,是表达意思的重要部分。
在缩减句子时,要保证主句能够完整传达所要表达的信息。
例如,原句“在昨天的会议上,我们讨论了很多重要的问题,并决定采取一系列措施来解决它们。
”可以缩减为“昨天的会议讨论了很多重要问题,并决定采取措施解决。
”这样更直接、简洁地表达了同样的意思。
二、删除多余的修饰语缩句的第二个原则是删除多余的修饰语。
修饰语是指对名词、动词或其他句子成分进行修饰的词或词组。
在缩减句子时,要考虑删除那些对句子意义不增加或重复的修饰语。
例如,原句“他那天戴着一顶红色的帽子,穿着一件蓝色的夹克,戴着一副黑色的太阳镜。
”可以缩减为“他那天戴着红帽,穿着蓝夹克,戴着黑太阳镜。
”这样减少了修饰语的重复,更简练地传达了同样的信息。
三、使用并列结构缩句的第三个原则是使用并列结构。
并列结构是指将同一级别的词、短语或从句放在一起,以表示平行的关系。
在缩减句子时,可以将一些并列的部分合并,减少句子的重复和冗余。
例如,原句“他喜欢跑步,他喜欢游泳,他喜欢骑自行车。
”可以缩减为“他喜欢跑步、游泳和骑自行车。
”这样简化了句子结构,提高了表达的效率。
四、运用省略缩句的第四个原则是运用省略。
省略是指在句子中删去一些可以推断出来的内容,以减少冗余和重复。
在缩减句子时,可以省略一些非必要的成分,使句子更简洁明了。
例如,原句“我买了一本书,这本书是在书店里买的。
”可以缩减为“我在书店里买了一本书。
”省略了重复的“这本书是”,使句子更紧凑。
五、避免歧义缩句的第五个原则是避免歧义。
在缩减句子时,要注意不要删减造成句子意思不明确或模糊不清。
要确保减去的内容不会导致读者对句子意义的误解。
例如,原句“他坐在椅子上,看着窗外。
缩句的基本原则

缩句的基本原则时间:2008-12-19 14:23:00最近在试卷练习中经常出现缩句练习题,有时候自己也拿不准,课后查找相关资料,防止教学出错。
(当年没能学好,现在补补课)在缩句教学中,要注意的原则有三条。
一是不改变原句的意思,二是不改变原句的结构,三是缩写后仍然是句子。
缩句一般采用问答法,即提出问题,找出答案,再把问题和答案连成句子。
问答法又分两种方法,一是“谁干什么”法,二是“什么怎么样”法。
1、缩句后主要成分必须是词或词组而不是语素例如:“大熊猫贪婪地吃着鲜嫩的竹叶”不能缩成“熊猫吃叶”,而应缩成“大熊猫吃着竹叶”。
因为“大熊猫”和“竹叶”是完整的概念,“熊猫”和“大熊猫”的外延并不一致。
“叶”在这里是语素而不是词,“竹叶”才是词。
类似的如“公园里的月季花像孩子那欢快的笑脸”中的“月季花”和“月光照进了我的办公室”中的“月光”等。
2、保留一些必要的附加成分例如:“我班先进学生经常主动热情地帮助后进学生”。
如果缩成:“学生帮助学生”则意思模糊,只能缩成“先进学生帮助后进学生”。
保留了“先进”和“后进”两个附加成分,意思就清楚明确了。
3、否定句中的否定词要保留例如:“真正的革命者不能低下高贵的头”只能缩成“革命不能下头”。
如果缩成“革命者低下头”则意思完全相反了.同理,“真正的***员不能出卖为人民服务的权利”只能缩成“***员不能出卖权利”,若缩成“***员出卖权利”则意思相反了。
4、“把”字句、“被”字句中的“把”字和“被”字要保留例如:“密密层层的枝叶把阳光挡住了”,应该缩成“枝叶把阳光挡住了”,而不能缩成“枝叶挡住了”。
又如“奔腾的黄河水被拦河大坝拦住了”,应该缩成“黄河水被大坝拦住了”,而不能缩成“黄河水拦住了”。
5、谓语后面的“着”“了”“过”应保留“着”字用在动词后面表示动作正在进行,如:“她的旧围裙里兜着许多火柴”,若缩成“旧围裙里兜火柴”,是以前兜,还是现在兜?不明白。
“了”字用在动词后面表示动作已经完成。
缩句的基本原则

缩句的基本原则在缩句教学中;要注意的原则有三条..一是不改变原句的意思;二是不改变原句的结构;三是缩写后仍然是句子..缩句一般采用问答法;即提出问题;找出答案;再把问题和答案连成句子..问答法又分两种方法;一是“谁干什么”法;二是“什么怎么样”法..1、缩句后主要成分必须是词或词组而不是语素例如:“大熊猫贪婪地吃着鲜嫩的竹叶”不能缩成“熊猫吃叶”;而应缩成“大熊猫吃着竹叶”..因为“大熊猫”和“竹叶”是完整的概念;“熊猫”和“大熊猫”的外延并不一致..“叶”在这里是语素而不是词;“竹叶”才是词..类似的如“公园里的月季花像孩子那欢快的笑脸”中的“月季花”和“月光照进了我的办公室”中的“月光”等..2、保留一些必要的附加成分例如:“我班先进学生热情地帮助后进学生”..如果缩成:“学生帮助学生”则意思模糊;只能缩成“先进学生帮助后进学生”..保留了“先进”和“后进”两个附加成分;意思就清楚明确了..3、否定中的否定词要保留例如:“真正的革命者不能低下高贵的头” 只能缩成“革命不能下头”..如果缩成“革命者低下头”则意思完全相反了.同理;“真正的共产党员不能出卖为人民服务的权利”只能缩成“共产党员不能出卖权利”;若缩成“共产党员出卖权利”则意思相反了..4、“把”字句、“被”字句中的“把”字和“被”字要保留例如:“密密层层的枝叶把阳光挡住了”;应该缩成“枝叶把阳光挡住了”;而不能缩成“枝叶挡住了”..又如“奔腾的黄河水被拦河大坝拦住了”;应该缩成“黄河水被大坝拦住了”;而不能缩成“黄河水拦住了”..5、谓语后面的“着”“了”“过”应保留“着”字用在动词后面表示动作正在进行;如:“她的旧围裙里兜着许多火柴”;若缩成“旧围裙里兜火柴”;是以前兜;还是现在兜不明白..“了”字用在动词后面表示动作已经完成..如:“张老师给我们上了一堂有趣的课”;若缩成“张老师上课”;是正在上;还是上完了不知道..“过”字用在动词后面表示动作已经过去..如:“我游览过红叶似火的香山”;若缩成“我游览香山”;是正在游览..还是曾经游览不清楚..可见谓语后面的“着”“了”“过”不能去掉..6、复指成分应完整地保留例如:“他们自己认真地进行了一年一度的考核”应缩成“他们自己进行了考核”..若缩成“他们进行了考核”或“自己进行了考核”意思都不完整..7、表示方位的词组作状语时应该完整地去掉例如:“骏马在辽阔的草原上奔驰”;就缩成“骏马奔驰”;不能缩成“骏马在奔驰”;此外;像“在……下”、“在……里”“在……外”“在……中”等句子中表示方位的词组作状语时;都不能保留“在”字;应该同后面的状语一起完整地去掉..8、关于补语的处理首先;动词谓语后面的补语一般应保留中心词..如:“大片大片的雪花落在她的金黄的长头发上”;应缩成“雪花落在头发上”..若缩成“雪花落”则意思不明了..其次;形容词后面的补语一般删去..如“中奖后的老王高兴得跳起来”;可缩成“老王高兴”..一、确认句子成份在句中的位置含有主语部分和谓语部分的句子才成独立单句..指导学生先分清这两面部分之后;再找分句子主杆“主、谓、宾”;而后找出“定、状、补..”“定、状、补”也就是缩句时按删除的部分..“定、状、补”;它们在句中的位置是怎样的呢它们处于的位置是:1、定语;它的位置有两处:一是在主语的前头;二是在宾语的前头;例:静静的小溪从村外缓慢地流向宽阔的潘阳湖..“小溪”为主语;“潘阳湖“为宾语;那么“静静”;“宽阔”分别为这个句子的定语..定语对中心起了修饰和领属的作用..2、状语;它的位置也有两处;一处在谓语的前头;如上例子;缓慢地流;“流”是谓语;“缓慢”那就是状语;另一处在句子之首;表示时间和处所..例如;“从昨天开始”;“在学校里”..3、补语;它的位置同样是两处;一处在谓语的后头;表示程度和结果..例:我高兴得跳起来;“跳起来”为补语..一处是在宾语的后头;表示补充说明;我打了他三下;“三下”为补语..二、抓住句中的中心词;用设问的方法;找准句子主杆..例如;中国第一丹霞江郎山耸立在美丽富饶的浙西大地;在这个句中很容易确立“耸立”这个词是谓语;就可以用设问的方法找出主语和宾语..问:什么耸立:江郎山耸立..耸立在哪里:江山郎耸立在浙西大地;很明显;“主、谓、宾”就是“江郎山耸立浙西大地”;这是句子的主杆..其余的是枝叶;要删除去..这个方法;通过多项训练;学生就很快地掌握起来..二、借助结构助词;找准句子的主杆..借助结构助词“的、地、得”为标志;寻找“主、谓、宾”就方便得多了.. “的”字;是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主语、宾语之间..例:小明的爸爸认真地审阅市政府的工作报告..“爸爸”;“工作报告”前面有个“的”字;可以定为“爸爸”是主语;“工作报告”是宾语..“地”字用在状语和中心词谓语之间..上例中;“认真地审阅”;“审阅“前头有“地”字;可以定为“审阅”是谓语..“得”字用在谓语和补语之间..例:她笑得很开心;笑和开心之间在“得”字;那么“笑”字可定为谓语..缩句;就是把写得比较具体、生动形象的句子的枝干去掉;留下主干;使其简单明了;我认为缩句的原则是:留下主、谓、宾的中心词;去掉定、状、补;兼及句子基本意思不变和完整性..在缩句中;我们常常会碰到一些比较难处理的句子;教师难教学;学生难掌握;我参考了一些专家的意见;结合自身的教学实际;提出一些实例和大家一起讨论;供同行们参考..1、复指短语作主语或宾语时如何处理例:解放军叔叔在炎热的夏天练习射击..这个句子的处理;实际上是遇到复指短语作主语或宾语时如何处理的问题..复指短语是由两个词或短语重叠在一起指同一个人或事物作同一个成分的;彼此有注释或补充说明的关系..复指短语作主语或宾语时;缩句时一般可保留表示某某人或某某事物主要词语;如果复指短语本身很短;也可以将整个儿复指短语保留在主干中..本句可以缩成:解放军叔叔练习射击..也可以缩成:解放军练习射击..不能缩成:叔叔练习射击..因为主要词语是"解放军"2、缩句时要不要保留补语例:骏马奔驰在辽阔的草原上..“在辽阔在草原上”是补语;故缩为:骏马奔驰..又如:一轮金黄的圆月高高地挂在蓝蓝的天空中..这个问题;实际上是缩句时要不要保留补语的问题..因为"在天空中"是补语;根据缩句精神;故因去掉..应当是:圆月挂..这一类题;我们在实际操作中往往把前后联系非常紧密的补语留下来;比如“一串串快要成熟的葡萄像珍珠似的挂满了藤架..”缩为“葡萄挂满了藤架..”为了句子的完整性留下补语"满"..但从技术层面来看;不应当保留..3、去掉状语;原句意思改变了怎么办例:孩子在横木上差点跌到甲板上..有人认为;"差点儿"是限制"跌"的;说明孩子还没有掉下来;缩成"孩子跌到甲板上"句子的原来意思就改变了..不应当删去..我认为"差点儿"是状语;故应当缩为:孩子跌掉甲板上..4、"着、了、过"如何处理例:他津津有味地吃着一只大苹果.."着、了、过"是时态助词;助词在句子中几乎没有独立性;是不能删的.. 应当缩为:他吃着苹果..5、缩句不能改变原句的主语例:广场上千万盏灯静静地照耀着天安门广场周围的宏伟建筑..缩句不能改变原句陈述的对象;即主语..例句主语是"广场上";而不是"灯";所以应当为:广场上灯照耀着建筑..此句;如改为:广场上;千万盏灯静静地照耀着天安门广场周围的宏伟建筑..“广场上”为状语;应缩为:灯照耀建筑..6、缩句不能改变原句的谓语例:夏天;老人们都爱到河边的树阴下钓鱼..缩句既不能改变原句的主语;也不能改变陈述主语的谓语;"夏天"是"状语";故删去..原句主语是"老人们";说 "老人们"爱好干什么;故谓语是“爱好”;"爱好钓鱼"不等于"钓鱼"; "到树阴下"和"钓鱼"是两个连续的动作;都不能压缩掉..故答案应当为:老人们爱到树阴下钓鱼..6、缩句不能改变原句的结构例:灰黑色的鸬鹚整齐地站在船舷上;像列队的士兵在等待命令..原句是一个复句;前面的分句说鸬鹚站立的动作;后面的分句说它像什么..应当分别缩掉两个分句..正确的缩句应当是:鸬鹚站;像士兵等待命令..7、连动句的缩句例:渔夫的妻子桑娜坐在炉旁补一张破帆..这是个连动句;连动句中的谓语动词必须都保留在主干中;宾语必须或宾语中心语也必须保留在主干中..这句中"在火炉旁"是"坐"的补语;照例应当去掉;但如果缩掉主干就不成句;故应做保留..我认为这类句子不应当成为学生练习内容..此句缩成:桑娜坐在火炉旁补帆..另外;句子中的“着、了、过”不能省略修改病句的原则把握句意;修改得要少;改动得要巧;尽可能保住原句的意思..务求全句改得妥帖;避免以错改错..一对症下药;有针对性..简单地说;就是什么地方有毛病;就改什么地方;是什么样的毛病;就用相应方法来改..所以对各种病句的类型一定要心中有数;针对造成语病的原因进行修改..二尽量保持句子的原意..每一个病句;一般都包含双重意义;一是没有正确表达出来的句子的原意;一是已经表达出来的歪曲了原意的错误意思..改正病句时;应尽量分析并把握它所要表达的原意;在尽量保持原意的前提下;将错误的地方加以造当的修改、调整..切忌违背原意;另起炉灶;按自己个人的意志另选一个句子去代替原句;或者添枝加叶来雕饰句子..这样做;往往会背离原意而达不到正确改正语病的目的..三要善于运用多种方法进行修改..每一个病句;几乎都可以从语法、修辞、逻榻的角度来分析其造成语病的原因..这样;同一个病句;也就可以有多种不同的修改方法..至于用哪一种方法来修改更加合适;这就要看病句本身的语病类型;看表达的需要;看具体的语境..我们还要注意;能够用调整语序的方法来修改就尽量不要增删词语;改一处可以解决问题就决不改两处;修改病句要注意句意的简洁;尽量保持句式或陈述者对象一致..总之;要记住修改病句的五字诀..增成分残缺的删多余的换用词不妥当简修改应简要调不搭配、不照应的三、辨析病句的原因一用词不当..他把节俭下来的钱捐给了灾区..“节俭”是形容词;不能带趋向动词“下来”..应改为动词“节省”..也有虚词使用不当的现象..例如:伊朗厨师可能是不熟悉我们的炊具的用法;也许是由于心情紧张;反正是把烤羊肉没有做好..“把”字短语不能放在否定词前面..应改为:反正是没有把烤羊肉做好..二搭配不当..①主语和谓语搭配不当;②动词和宾语搭配不当;③定语、状语、补语与中心语搭配不当;④主语和宾语意义上不能搭配;⑤关联词语搭配不当..例如:秋天的北京是美丽的季节..“北京”是“季节”;主宾不搭配..又如:加快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加快”可以配“速度”;但不能配“规模”;这是动宾搭配不当..三成分残缺..①主语残缺..有两种情况:a.由于滥用介词和“介词……方位词”格式;造成主语残缺;b.暗中更换主语;造成主语残缺..②谓语残缺..有两种情况:a.一句话说了主语;还没有说完谓语;却又另外起了个头;因此造成谓语中有残缺;b.由于缺少谓语中心语造成谓语残缺..③宾语残缺..往往由于宾语前的定语太长;使得中心语残缺..④定语、状语缺少或者不完整.. ⑤缺少关联词语.. 例如:这个集团目前已成为拥有11个专业公司、2个研究所、3个生产厂;现有固定资产8500万元.. 这个句子的谓语“拥有”什么;残缺..应补上宾语“的大型企业”..四成分赘余①主语有多余成分;②谓语有多余成分;③宾语有多余成分;④定语多余;⑤状语多余;⑥补语多余..例如:①人民日报社论见诸于各大报刊..“诸”是“之于”的意思..删去“诸”或“于”即可..又如:②欢迎领导到我校光临指导..“到我校”即“光临”;造成赘余;修改的办法是留其一;去其重复..五结构混乱①词序不当..几种情况:a.定语和中心语的位置颠倒;b.把定语错放在状语的位置上;c.把状语错放在定语的位置上;d.多层定语语序不当;e.多层状语语序不当.. 例如:太监是我国封建皇宫中特有的产儿;是被阉割过的封建帝王的奴仆..对太监的介绍应先将其特点说明“是……的奴仆”;再言其“是……的产儿”..否则“特有的产儿”的概述设着落;交代不清..②句式杂糅..有两种情况:a.两种说法混杂;b.前后牵连..例如:客房内均设有闭路电视、国际国内直披电话音响、房间酒吧等应有尽有..该句把两种句式拼在一起造成杂糅..一种是“客房内均设有……酒吧等”;另一种是:“客房内闭路电视……应有尽有”..两种句式应删其一种;从而保持句子表达的明确..③复句中暗换分句主语;造成混乱..例如:老工人的一席话深深触动了小邱的心;久久不能平静下来..也该句第一个分句的主语是“老工人的一席话”;第二个分句的隐含主语是“小邱的心”..由于句子是隐含转换主语;因此造成句式混乱..④层次不清..例如:新华社发出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人工全合成在上海胜利完成的消息后;广大读者非常重视;科学界人士也非常重视;引起了强烈的反应..新华社发出的这条消息;就重视程度而言;科学界人士重于广大读者;因此;应先说“科学界人士”的反应;再说广大读者的动态;另外最后一句“引起强烈的反应”属于抽象性语言;应先说;然后再说具体的..六表意不明..①指代不明..例如:王新和李红赛跑;经过一段激烈的竞争;终于他取得了胜利..“他”是指王新还是李红不明确.. 又如:我站在窗前向操场一看;这里有很多同学在打球..“这里”指代不明;应改为“那里”②意思混杂;不知所云..例如:这些年;写文章的人特别喜欢“该”和“其”这两个带有文言色彩的词..“该”和“其”当然可以用;因为今天我们用的是现代汉语;很多时候;用“这”“那”“他”之类;文章更流畅..这就提出一个问题:“该”和“其”要用得恰到好处..前面说“该”和“其”当然可用;中间又讲现代汉语中的“这”“那”“他”使文章更流畅;最后又说“该”和“其”要用得恰到好处;使读者无法明白“该”和“其”与“这”“那”“他”用哪个更好..③歧义句..例如:请你代我买两张北京到西安的往返飞机票..此句有两种理解:其一;往、返共两张..其二;往;两张;返;两张..又如:这个厂超额完成了全年计划的百30%;受到上级表扬..此句两种理解:一种;比全年计划多出30%;另一种;只超出全年计划的30%.七不合逻辑..①强拉因果..例如:由于今天是公园里游园活动的最后一天;因此游人寥寥无几..此句强拉因果;“游人少”的原因不能推出是因为游园的最后一天所致..②自相矛盾..例如:他是多少个死难者中幸免的一个..既然幸免;就没有死;可又说是“死难者”中的一个;犯了前后矛盾的错误..③概念误用..例如:图书馆增添了许多文学作品;如语文知识指南教师语文大全辞海等..文学作品与语文教学用书是不同的概念..可改成“图书馆增添了许多教学用书”..④主客倒置..例如:那时候;报纸与我接触的机会是很少的..该句应改为:“我与报纸接触”;“我”为主动;“报纸”为被动..⑤否定不当..例如:全校师生没有一个人不否认;素质教育使整个校园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该句去掉“否认”前的“不”字..⑥前后失衡;缺乏照应..例如:有没有人毁树;是树能成活的重要条件..该句前面是两种条件“有没有”..后面只说了“能成活”的一个条件;两面失衡;应在“能成活”前加“是否”二字..怎样扩句句子可以扩充的有五个地方:1“谁”的前面;2“是”和“动作”的前面:3“什么”的前面;4“怎么样”的前面;5“怎么样”的后面..例句:英勇的战士狠狠地打击来犯的敌人..“谁”之前“动作”之前“什么”之前刘胡兰的确是一位了不起的英雄..“是”之前“什么”之前海娃非常高兴..“怎么样”之前海娃高兴极了..“怎么样”之后一个地方可以加上不止一个枝叶..如“刘胡兰是一位了不起的英雄..”在“英雄”的前面就加上了“一位”和“了不起”..扩句应注意什么呢一是不能违背原意;二是不能改变结构;三是必须搭配恰当;四是力求内容丰富..如把“小兰上学去”扩成“小兰冒着瓢泼大雨和泥泞的小路上学去”;扩充的部分就有搭配不当的毛病..又如:“禾苗点头”扩成“禾苗在微风中点头”当然是对的;但算不上好..因为“禾苗”前可以扩充而未扩充..如扩成“田里的禾苗在微风中点头”就比较好..但仍不算很好;因为扩充的两个枝叶都是“在什么地方”;还可以加上什么样的;怎样的一类词语;变成“田里绿油油的禾苗在微风中频频点头”..扩句的正确步骤是什么呢第一;画一画;看看扩充哪些地方;第二;想一想;可以加进哪些枝叶;第三;连一连;看看搭配是否恰当..。
缩句的基本原则

缩句的基本原则一是不改变原句的意思,二是不改变原句的结构,三是缩写后仍然是句子。
缩句一般采用问答法,即提出问题,找出答案,再把问题和答案连成句子。
问答法又分两种方法,一是“谁干什么”法,二是“什么怎么样”法。
1、缩句后主要成分必须是词或词组而不是语素例如:“大熊猫贪婪地吃着鲜嫩的竹叶”不能缩成“熊猫吃叶”,而应缩成“大熊猫吃着竹叶”。
因为“大熊猫”和“竹叶”是完整的概念,“熊猫”和“大熊猫”的外延并不一致。
“叶”在这里是语素而不是词,“竹叶”才是词。
类似的如“公园里的月季花像孩子那欢快的笑脸”中的“月季花”和“月光照进了我的办公室”中的“月光”等。
2、保留一些必要的附加成分例如:“我班先进学生经常主动热情地帮助后进学生”。
如果缩成:“学生帮助学生”则意思模糊,只能缩成“先进学生帮助后进学生”。
保留了“先进”和“后进”两个附加成分,意思就清楚明确了。
3、否定句中的否定词要保留只能例如:“真正的革命者不能低下高贵的头”只能缩成“革命不能低下头”。
如果缩成“革命者低下头”则意思完全相反了.同理,“真正的共产党员不能出卖为人民服务的权利”只能缩成“共产党员不能出卖权利”,若缩成“共产党员出卖权利”则意思相反了。
4、“把”字句、“被”字句中的“把”字和“被”字要保留例如:“密密层层的枝叶把阳光挡住了”,应该缩成“枝叶把阳光挡住了”,而不能缩成“枝叶挡住了”。
又如“奔腾的黄河水被拦河大坝拦住了”,应该缩成“黄河水被大坝拦住了”,而不能缩成“黄河水拦住了”。
5、谓语后面的“着”“了”“过”应保留“着”字用在动词后面表示动作正在进行,如:“她的旧围裙里兜着许多火柴”,若缩成“旧围裙里兜火柴”,是以前兜,还是现在兜?不明白。
“了”字用在动词后面表示动作已经完成。
如:“张老师给我们上了一堂有趣的课”,若缩成“张小学各年级课件教案习题汇总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四年级五年级老师上课”,是正在上,还是上完了?不知道。
缩句的技巧与方法

缩句的技巧与方法缩句的技巧与方法一、缩句时的原则1、是不改变原句的意思;2、是不改变原句的结构;3、是缩写后仍然是完整的句子。
二、缩句的最后形式:谁做什么?或什么怎么样?三、缩句的具体方法:1、缩句去掉,“的””地”字前面的修饰词语例如:小花猫高高兴兴地晒太阳。
缩句为:小花猫晒太阳。
例如:漂亮的女孩唱出美妙的歌声。
缩句为:女孩唱出歌声。
2、去掉,”得”字后面的补充说明词语。
例如:运动员高兴得锻炼。
缩句为:运动员锻炼。
3、缩句去掉时间、地点等状语。
例如:上个星期六,女孩在图书馆看书。
缩句为:女孩看书。
4、缩句去掉数量词语,保留中心词语。
例如:女孩找到了两盆花。
缩句为:女孩找到了花。
5、留住句子中的“着、了、过”如:他勇敢地跨过这条小沟。
缩写为:他跨过小沟。
6、去掉“在…(中、里、上、下…)”表示特定的条件和环境的词组。
如:我们在学习雷锋活动的过程中,取得了成绩。
可以缩写为:我们取得了成绩。
7、句子中的“不、无、没有”等否定词,缩句时要保留,否则有可能颠倒句子的原意。
(1)我在屋里没有找到那个装书的包。
应该缩成:我没有找到包。
(2)我不相信他那种骗人的鬼话。
应缩写成:我不相信鬼话。
8、疑问句中表达疑问的词语要保留。
如“你们班的王宁为什么迟到呢?”缩为“王宁为什么迟到呢?”如果没有疑问词就改变了句子的结构。
9、把字句和被字句中的“把”和“被”字要保留。
如密密的枝叶把阳光遮住了。
缩为:枝叶把阳光遮住了。
奔腾的黄河水被大坝拦住了。
缩为:黄河被大坝拦住了。
缩句练习:1、父亲不慌不忙地从抽屉里取出一把闪亮的手枪。
2、我的耳畔又响起了队员们熟悉的笑声。
3、他恼火地盯著晓得前俯后仰的同桌。
4、我住在乡下时,天天都会在桃花心木苗旁的小路上散步。
5、广场上千万盏灯静静地照耀着天安门广场周围的宏伟建筑。
6、我们的干部要关心每一个战士。
7、我们今天已经领导着有九千一百万人口的根据地。
8、那是一间高大的宫殿式的房子。
9、他是个非常有趣的瘦小的老头儿。
缩句的基本原则

缩句的基本原则在缩句教学中,要注意的原则有三条。
一是不改变原句的意思,二是不改变原句的结构,三是缩写后仍然是句子。
缩句一般采用问答法,即提出问题,找出答案,再把问题和答案连成句子。
问答法又分两种方法,一是“谁干什么”法,二是“什么怎么样”法。
1、缩句后主要成分必须是词或词组而不是语素例如:“大熊猫贪婪地吃着鲜嫩的竹叶”不能缩成“熊猫吃叶”,而应缩成“大熊猫吃着竹叶”。
因为“大熊猫”和“竹叶”是完整的概念,“熊猫”和“大熊猫”的外延并不一致。
“叶”在这里是语素而不是词,“竹叶”才是词。
类似的如“公园里的月季花像孩子那欢快的笑脸”中的“月季花”和“月光照进了我的办公室”中的“月光”等。
2、保留一些必要的附加成分例如:“我班先进学生热情地帮助后进学生”。
如果缩成:“学生帮助学生”则意思模糊,只能缩成“先进学生帮助后进学生”。
保留了“先进”和“后进”两个附加成分,意思就清楚明确了。
3、否定中的否定词要保留例如:“真正的革命者不能低下高贵的头” 只能缩成“革命不能下头”。
如果缩成“革命者低下头”则意思完全相反了.同理,“真正的共产党员不能出卖为人民服务的权利”只能缩成“共产党员不能出卖权利”,若缩成“共产党员出卖权利”则意思相反了。
4、“把”字句、“被”字句中的“把”字和“被”字要保留例如:“密密层层的枝叶把阳光挡住了”,应该缩成“枝叶把阳光挡住了”,而不能缩成“枝叶挡住了”。
又如“奔腾的黄河水被拦河大坝拦住了”,应该缩成“黄河水被大坝拦住了”,而不能缩成“黄河水拦住了”。
5、谓语后面的“着”“了”“过”应保留“着”字用在动词后面表示动作正在进行,如:“她的旧围裙里兜着许多火柴”,若缩成“旧围裙里兜火柴”,是以前兜,还是现在兜?不明白。
“了”字用在动词后面表示动作已经完成。
如:“张老师给我们上了一堂有趣的课”,若缩成“张老师上课”,是正在上,还是上完了?不知道。
“过”字用在动词后面表示动作已经过去。
如:“我游览过红叶似火的香山”,若缩成“我游览香山”,是正在游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缩句的基本原则在缩句教学中,要注意的原则有三条.一是不改变原句的意思,二是不改变原句的结构,三是缩写后仍然是句子。
缩句一般采用问答法,即提出问题,找出答案,再把问题和答案连成句子.问答法又分两种方法,一是“谁干什么”法,二是“什么怎么样”法.1、缩句后主要成分必须是词或词组而不是语素例如:“大熊猫贪婪地吃着鲜嫩的竹叶”不能缩成“熊猫吃叶”,而应缩成“大熊猫吃着竹叶”。
因为“大熊猫”和“竹叶"是完整的概念,“熊猫”和“大熊猫"的外延并不一致。
“叶"在这里是语素而不是词,“竹叶”才是词.类似的如“公园里的月季花像孩子那欢快的笑脸”中的“月季花”和“月光照进了我的办公室”中的“月光"等。
2、保留一些必要的附加成分例如:“我班先进学生热情地帮助后进学生".如果缩成:“学生帮助学生”则意思模糊,只能缩成“先进学生帮助后进学生"。
保留了“先进”和“后进”两个附加成分,意思就清楚明确了。
3、否定中的否定词要保留例如:“真正的革命者不能低下高贵的头” 只能缩成“革命不能下头”。
如果缩成“革命者低下头”则意思完全相反了。
同理,“真正的共产党员不能出卖为人民服务的权利"只能缩成“共产党员不能出卖权利”,若缩成“共产党员出卖权利”则意思相反了。
4、“把"字句、“被”字句中的“把”字和“被”字要保留例如:“密密层层的枝叶把阳光挡住了”,应该缩成“枝叶把阳光挡住了”,而不能缩成“枝叶挡住了”。
又如“奔腾的黄河水被拦河大坝拦住了”,应该缩成“黄河水被大坝拦住了”,而不能缩成“黄河水拦住了”。
5、谓语后面的“着”“了”“过"应保留“着"字用在动词后面表示动作正在进行,如:“她的旧围裙里兜着许多火柴”,若缩成“旧围裙里兜火柴”,是以前兜,还是现在兜?不明白.“了”字用在动词后面表示动作已经完成。
如:“张老师给我们上了一堂有趣的课”,若缩成“张老师上课”,是正在上,还是上完了?不知道。
“过"字用在动词后面表示动作已经过去。
如:“我游览过红叶似火的香山”,若缩成“我游览香山”,是正在游览.还是曾经游览?不清楚。
可见谓语后面的“着”“了”“过”不能去掉。
6、复指成分应完整地保留例如:“他们自己认真地进行了一年一度的考核"应缩成“他们自己进行了考核”。
若缩成“他们进行了考核”或“自己进行了考核”意思都不完整.7、表示方位的词组作状语时应该完整地去掉例如:“骏马在辽阔的草原上奔驰”,就缩成“骏马奔驰”,不能缩成“骏马在奔驰”,此外,像“在……下”、“在……里”“在……外”“在……中”等句子中表示方位的词组作状语时,都不能保留“在”字,应该同后面的状语一起完整地去掉.8、关于补语的处理首先,动词谓语后面的补语一般应保留中心词。
如:“大片大片的雪花落在她的金黄的长头发上”,应缩成“雪花落在头发上"。
若缩成“雪花落”则意思不明了。
其次,形容词后面的补语一般删去。
如“中奖后的老王高兴得跳起来”,可缩成“老王高兴”。
一、确认句子成份在句中的位置含有主语部分和谓语部分的句子才成独立单句。
指导学生先分清这两面部分之后,再找分句子主杆“主、谓、宾”,而后找出“定、状、补。
"“定、状、补”也就是缩句时按删除的部分.“定、状、补”,它们在句中的位置是怎样的呢?它们处于的位置是:1、定语,它的位置有两处:一是在主语的前头,二是在宾语的前头,例:静静的小溪从村外缓慢地流向宽阔的潘阳湖。
“小溪”为主语,“潘阳湖“为宾语,那么“静静”,“宽阔”分别为这个句子的定语。
定语对中心起了修饰和领属的作用。
2、状语,它的位置也有两处,一处在谓语的前头,如上例子,缓慢地流,“流”是谓语,“缓慢”那就是状语,另一处在句子之首,表示时间和处所。
例如,“从昨天开始",“在学校里"。
3、补语,它的位置同样是两处,一处在谓语的后头,表示程度和结果.例:我高兴得跳起来,“跳起来”为补语。
一处是在宾语的后头,表示补充说明,我打了他三下,“三下”为补语。
二、抓住句中的中心词,用设问的方法,找准句子主杆。
例如,中国第一丹霞江郎山耸立在美丽富饶的浙西大地,在这个句中很容易确立“耸立"这个词是谓语,就可以用设问的方法找出主语和宾语。
问:什么耸立:江郎山耸立。
耸立在哪里:江山郎耸立在浙西大地,很明显,“主、谓、宾”就是“江郎山耸立浙西大地”,这是句子的主杆。
其余的是枝叶,要删除去。
这个方法,通过多项训练,学生就很快地掌握起来。
二、借助结构助词,找准句子的主杆.借助结构助词“的、地、得"为标志,寻找“主、谓、宾”就方便得多了。
“的"字,是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主语、宾语)之间。
例:小明的爸爸认真地审阅市政府的工作报告.“爸爸”,“工作报告”前面有个“的”字,可以定为“爸爸"是主语,“工作报告”是宾语。
“地”字用在状语和中心词(谓语)之间.上例中,“认真地审阅”,“审阅“前头有“地”字,可以定为“审阅”是谓语.“得”字用在谓语和补语之间。
例:她笑得很开心,笑和开心之间在“得"字,那么“笑”字可定为谓语。
缩句,就是把写得比较具体、生动形象的句子的枝干去掉,留下主干,使其简单明了,我认为缩句的原则是:留下主、谓、宾的中心词,去掉定、状、补,兼及句子基本意思不变和完整性.在缩句中,我们常常会碰到一些比较难处理的句子,教师难教学,学生难掌握,我参考了一些专家的意见,结合自身的教学实际,提出一些实例和大家一起讨论,供同行们参考.1、复指短语作主语或宾语时如何处理例:解放军叔叔在炎热的夏天练习射击。
这个句子的处理,实际上是遇到复指短语作主语或宾语时如何处理的问题。
复指短语是由两个词或短语重叠在一起指同一个人或事物作同一个成分的,彼此有注释或补充说明的关系.复指短语作主语或宾语时,缩句时一般可保留表示某某人或某某事物主要词语;如果复指短语本身很短,也可以将整个儿复指短语保留在主干中.本句可以缩成:解放军叔叔练习射击。
也可以缩成:解放军练习射击。
不能缩成:叔叔练习射击。
(因为主要词语是"解放军")2、缩句时要不要保留补语例:骏马奔驰在辽阔的草原上。
“在辽阔在草原上”是补语,故缩为:骏马奔驰。
又如:一轮金黄的圆月高高地挂在蓝蓝的天空中.这个问题,实际上是缩句时要不要保留补语的问题.因为"在天空中"是补语,根据缩句精神,故因去掉。
应当是:圆月挂。
(这一类题,我们在实际操作中往往把前后联系非常紧密的补语留下来,比如“一串串快要成熟的葡萄像珍珠似的挂满了藤架。
”缩为“葡萄挂满了藤架.”为了句子的完整性留下补语”满”。
但从技术层面来看,不应当保留。
)3、去掉状语,原句意思改变了怎么办例:孩子在横木上差点跌到甲板上。
有人认为,"差点儿"是限制”跌"的,说明孩子还没有掉下来,缩成”孩子跌到甲板上”句子的原来意思就改变了.不应当删去。
我认为"差点儿"是状语,故应当缩为:孩子跌掉甲板上.4、"着、了、过”如何处理例:他津津有味地吃着一只大苹果。
”着、了、过"是时态助词,助词在句子中几乎没有独立性,是不能删的。
应当缩为:他吃着苹果。
5、缩句不能改变原句的主语例:广场上千万盏灯静静地照耀着天安门广场周围的宏伟建筑。
缩句不能改变原句陈述的对象,即主语。
例句主语是"广场上”,而不是”灯",所以应当为:广场上灯照耀着建筑。
此句,如改为:广场上,千万盏灯静静地照耀着天安门广场周围的宏伟建筑.“广场上”为状语,应缩为:灯照耀建筑。
6、缩句不能改变原句的谓语例:夏天,老人们都爱到河边的树阴下钓鱼。
缩句既不能改变原句的主语,也不能改变陈述主语的谓语,”夏天"是”状语”,故删去。
原句主语是"老人们",说 "老人们”爱好干什么,故谓语是“爱好","爱好钓鱼"不等于"钓鱼", "到树阴下”和”钓鱼"是两个连续的动作,都不能压缩掉。
故答案应当为:老人们爱到树阴下钓鱼。
6、缩句不能改变原句的结构例:灰黑色的鸬鹚整齐地站在船舷上,像列队的士兵在等待命令.原句是一个复句,前面的分句说鸬鹚站立的动作,后面的分句说它像什么。
应当分别缩掉两个分句.正确的缩句应当是:鸬鹚站,像士兵等待命令。
7、连动句的缩句例:渔夫的妻子桑娜坐在炉旁补一张破帆.这是个连动句,连动句中的谓语动词必须都保留在主干中,宾语必须或宾语中心语也必须保留在主干中.这句中"在火炉旁"是”坐”的补语,照例应当去掉,但如果缩掉主干就不成句,故应做保留。
(我认为这类句子不应当成为学生练习内容。
)此句缩成:桑娜坐在火炉旁补帆。
另外,句子中的“着、了、过”不能省略修改病句的原则把握句意,修改得要少,改动得要巧,尽可能保住原句的意思。
务求全句改得妥帖,避免以错改错。
(一)对症下药,有针对性。
简单地说,就是什么地方有毛病,就改什么地方;是什么样的毛病,就用相应方法来改。
所以对各种病句的类型一定要心中有数,针对造成语病的原因进行修改。
(二)尽量保持句子的原意。
每一个病句,一般都包含双重意义,一是没有正确表达出来的句子的原意,一是已经表达出来的歪曲了原意的错误意思。
改正病句时,应尽量分析并把握它所要表达的原意;在尽量保持原意的前提下,将错误的地方加以造当的修改、调整。
切忌违背原意,另起炉灶,按自己个人的意志另选一个句子去代替原句,或者添枝加叶来雕饰句子。
这样做,往往会背离原意而达不到正确改正语病的目的。
(三)要善于运用多种方法进行修改。
每一个病句,几乎都可以从语法、修辞、逻榻的角度来分析其造成语病的原因。
这样,同一个病句,也就可以有多种不同的修改方法。
至于用哪一种方法来修改更加合适,这就要看病句本身的语病类型,看表达的需要,看具体的语境。
我们还要注意,能够用调整语序的方法来修改就尽量不要增删词语;改一处可以解决问题就决不改两处;修改病句要注意句意的简洁,尽量保持句式或陈述者对象一致.总之,要记住修改病句的五字诀.增(成分残缺的)删(多余的)换(用词不妥当)简(修改应简要)调(不搭配、不照应的)三、辨析病句的原因(一)用词不当.他把节俭下来的钱捐给了灾区。
“节俭”是形容词,不能带趋向动词“下来”.应改为动词“节省”。
也有虚词使用不当的现象。
例如:伊朗厨师可能是不熟悉我们的炊具的用法,也许是由于心情紧张,反正是把烤羊肉没有做好.“把”字短语不能放在否定词前面。
应改为:反正是没有把烤羊肉做好。
(二)搭配不当。
①主语和谓语搭配不当;②动词和宾语搭配不当;③定语、状语、补语与中心语搭配不当;④主语和宾语意义上不能搭配;⑤关联词语搭配不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