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现状与出路
农村经济发展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农村经济发展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近年来,随着中国农村经济的高速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对农村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讨论农村经济发展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现状农村剩余劳动力指的是农村地区中没有得到充分利用的劳动力资源。
目前,我国农村地区存在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主要原因有农业劳动力过剩、农民收入低等。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对于缓解农村就业压力,改善农民收入状况具有重要意义。
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意义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农村经济发展具有多方面的重要意义。
首先,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可以促进农村劳动力的合理配置,提高农村劳动生产率。
其次,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可以带动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来源。
最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还可以促进农村地区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推动城市化进程。
三、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路径选择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路径选择是一个复杂的问题。
目前,农村剩余劳动力主要通过农村到城市的转移实现就业,但这种方式存在一些问题,如就业竞争激烈、薪资待遇较低等。
因此,政府应该提供更多选择,如通过农村产业发展、县域经济发展等方式,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
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的培训和技能提升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需要相关的培训和技能提升。
农村剩余劳动力通常缺乏城市就业所需的技能和知识,因此,为他们提供培训和技能提升的机会非常重要。
政府可以通过设立职业培训学校、开展技能培训课程等方式,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竞争力。
五、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的创业支持政策为了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创业,政府可以制定相关的支持政策。
例如,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创业项目提供贷款优惠、税收减免等政策支持,鼓励他们在农村地区发展各类创业项目。
同时,政府还可以提供创业培训和咨询服务,帮助农村剩余劳动力更好地开展创业活动。
六、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的企业合作模式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还可以通过与企业合作的方式实现。
农村劳动力短缺之痛
农村劳动力短缺之痛农村劳动力短缺是当前中国农村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这不仅影响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也给农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本文将探讨农村劳动力短缺的主要原因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案。
一、原因分析1.城市化进程加快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民选择外出务工或者进城务工,导致农村劳动力的大量外流。
这不仅加剧了农村劳动力短缺的问题,也使得留守农村的老弱劳动力更加无法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
2.农民工工资上涨随着人口红利的消失和城市劳动力市场需求的增加,农民工的工资水平逐渐上涨。
这使得农民更倾向于选择在城市工作,而不愿意回到农村从事农业生产。
3.农业劳动力技能不足由于长期缺乏技术培训和教育,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和技能水平较低,导致了农业生产效率低下。
这也使得农村劳动力短缺问题更加突出。
二、解决方案探讨1.加强农业技术培训政府可以加大对农村劳动力的技术培训力度,提高农民的职业技能水平。
这不仅可以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也可以吸引更多农民回到农村从事农业生产。
2.提高农业生产的收入水平政府可以出台相关政策,推动农业产业的发展,增加农民的产业收入。
提高农业生产的收入水平可以吸引更多的农民从事农业生产,减缓农村劳动力短缺问题。
3.优化农村劳动力资源配置政府可以通过合理规划农业劳动力资源的配置,合理分配劳动力资源,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
这样不仅可以缓解农村劳动力短缺的问题,也可以促进农业产业的健康发展。
结语农村劳动力短缺是一个长期存在且急需解决的问题,只有通过政府、农民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希望通过本文的探讨,可以引起更多人对农村劳动力短缺问题的重视,并共同为解决这一问题而努力。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与问题分析
、
外 转移也称 劳动 力 的跨省流 动。 由于长 三角 、 珠三 角等 东部 地区 区域 综合实 力明显高 于国 内其 它地 区。农 村剩余 劳动 力 的跨 省流 动主要 是从 四川 、 I江西 、 安徽 、 湖南 、 河南 、 州 、 贵 广西等 中部地 区向 广东 、 浙江 、 上海 、 北京 、 福建 、 江苏等 东 部省 市流动 。但 随着 经济 发展 方式 的转变 和经济 结构 的逐步 调整 , 国家 政策 大力 支持东 部 经济发达 地 区发展 现代服 务业 , 将劳 动 密集型产 业转移 到 中西 部
处境 。
( ) 力转移 受户籍 制度限 制 四 劳动 我 国长 期 以来实行 城 乡区别 的户籍 制度 。 一制 度一 直成 为 这
阻碍 农村剩 余劳 动力转 移 的主要 因素之 一 。 目前 , 些地 方正探 有 索户 籍 制度 改革 , 出 台 了相 关 的政 策措 施 , 是这 些措 旌 并没 并 但 家种 田。因此 , 当前农村 社会保 障体制不 完善的情况 下 . 在 土地 是 有从 根本 上解 决城 乡户籍 的 差别 。以 户籍 为 基础 的相 关社 会 保 教 直接 他 们 的最 后退 路 。 们不会 轻 易放弃 对 土地 的承包权 。这部 分 农 障 、 育 制度 对农 村 劳动 力都 有不 同 程度 的歧 视 , 影 响 了农 他 村 剩余 劳动力的 转移。 民在城 市没有 稳定 的职业 和居所 ,经 常 变换工 种和就 业地 点 , 流 三、 促进 农 村 剩 余 劳动 力 转移 的 对 策 和建 议 动 性很大 , 致城市 治安混 乱 。 导 给城市 的管理 带来很大 困难。 ( ) 一 搞好农 村劳动 力转 业培 训 。 力提 高农 村 劳动 力的整体 努 ( ) 年龄结 构趋于年 青化 三 转移 从年龄 构 成 上看 。 村剩 余 劳动 力转 移 以青壮 年 为主 , 农 且年 素质 和就业 能力。 随着市 场经 济的发 展和 经济增 长方 式 的转 变 , 会各 方面对 社 龄结 构趋于 年青化 。《 中国农 民工 调研报 告> 示 。 显 全国 农 民工 中 提 1 至 3 岁的 占 6 % 。1 6岁 0 1 3 岁至 4 O岁的 占 2 %, 1 以上 的 占 3 4 岁 劳动 力素质 的要 求越来 越高 . 高 农村 劳动 力素 质迫 在眉 睫。我 改善 1 %。 6 平均 年龄仅 为 2 . 。 3之 所 以出现 这种趋 势 , 86岁 【】 首先 。 壮 们一 方面应 大力发 展农 村地 区基础 教育 。 农村 地 区教育 教学 青 硬 另 根据 年 文化 程度等 情 年劳动 力知识 面相 对较宽 . 身体 和技 能方 面要优 于其 它年龄 结 构 的软 、 件设施 ; 一方 面 , 农 民的意愿 、 龄 、 的劳动 力 。 其次 , 年人 们普遍 怀有 崇高 的理 想 。 们不 满足 于 况 以及 市场 需求和 输入企 业 的要 求 ,开展 各种 形式 的职 业培 训 , 青壮 他 鼓 励各 类培训 机构 主动 与劳务市 场和 用工 单位 签订 合 同 , 向培 定 现状。 对城市 生活有 着强 烈的渴求 。所 以 , 农村 剩余劳动 力转移 以 训, 多渠道 、 多形式开 展农村 劳动力培 训。各级 政府应对 接受培训 青壮 年为主 。 的劳动 力给予 适当 的的补贴 。 激励 他们 积极参 加培训 。 ( ) 四 农村剩 余劳 动力就地 转移趋 势增强 ( ) 农村 劳动力转移 的组织 程度 二 提高 改革 开发 以后 . 着城 乡隔 离政 策 的松动 , 村剩 余 劳动 力 随 农 主要 以异地转移 为主 。 大地推 进 了城镇 化进程 。近年 来 , 极 国家实 各 级 政府 应 把加 快农 村 剩余 劳动 力转 移 作 为增 加农 民收入 放 采取 多种 形 旌。 西部 大开 发战 略、 中部 崛起 战略 、 统筹 城 乡发展战 略和 工业 反 的重 要途 径 , 在农 业和 农 村经 济工 作 的突 出位 置 , 将准 哺 农业战略 ” 等一 系列 战略措施 , 地促进 了农村 、 极大 中西 部地 区 式 广泛 收集各 方劳 务信息 . 确 的劳务 需 求信息 及时 反馈给 农 此 掌 经 济 的发展 。 量 农村 剩余 劳动 力不 用跨省 流动 , 接服 务 于 家 民 , 外还 应 主动 与 劳动 力 主要输 出地 加 强 沟通 联 系 。 握 用工 大 直 信 息 . 农村 富余 劳动 力有序 、 实现 高效 、 输出 。对 劳动者 个人 , 稳定 乡经 济建设 。 实现就地 转移 。 在输出前进行职业指导 .讲 明用人单位和所从事工种的实际情 二 、 村剩 余劳 动 力 转移 存 在 的 问题 农
当前农村劳动力资源现状问题及对策建议
当前农村劳动力资源现状问题及对策建议当前农村劳动力资源面临的问题包括劳动力流失、劳动力结构老化、劳动力技能水平低等。
针对这些问题,可以采取以下对策建议。
首先,要加强职业教育培训,提升农村劳动力的技能水平。
目前,农村劳动力的技能水平普遍较低,在面对现代农业生产的需求时往往难以适应。
因此,政府应加大对农村职业教育培训的投入,提供更多的培训机会,帮助农村劳动力掌握现代农业生产所需的技能,提高就业竞争力。
其次,要加强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服务。
当前,农村劳动力普遍面临着找工作难的问题,因缺乏信息和渠道,很多农村劳动力只能选择就地就业或者外出务工。
政府可以加强对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引导和服务,提供就业信息发布、职业咨询和招聘会等服务,为农村劳动力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减少劳动力的流失。
此外,要加强农村劳动力结构调整。
当前,农村劳动力结构普遍老化,大量年轻劳动力流失到城市从事非农产业。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政府可以出台一些措施,鼓励年轻劳动力回流农村,参与现代农业生产。
同时,要加强对老年劳动力的关怀和保障,提供适合他们的就业和养老服务。
最后,要加强农村劳动力资源的统筹管理。
当前,农村劳动力资源的利用存在着不合理和浪费的情况。
政府可以建立健全农村劳动力资源的管理机制,合理规划和配置劳动力,确保农村劳动力资源的有效利用。
同时,要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统计和调查,及时掌握劳动力资源的情况,为政策制定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综上所述,当前农村劳动力资源面临的问题需要政府加大投入和关注,采取相应的对策措施。
通过提升劳动力的技能水平、加强就业服务、调整劳动力结构和统筹管理劳动力资源,可以有效解决当前农村劳动力资源现状问题,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劳动力的增加。
农村劳动力是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撑,对于农村产业发展和农村经济的增长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当前农村劳动力资源面临着一系列问题,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支持。
首先,农村劳动力流失问题是当前农村劳动力资源面临的首要问题。
当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工作存在问题分析及对策建议
当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工作存在问题分析及对策建议[随着农业生产力的提高、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城镇化建设进程的进一步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不断增加。
做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工作对缓解当前农村劳动力过剩,增加农民收入,保持农村社会稳定,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分析(一)思想不解放。
一是存在自满心理。
部分农民群众由于在思想上受传统观念影响,还存在着老守田园思想,仅仅满足于“能吃饱,饿不着”的现状。
二是存在自大心理。
虽然不安于满足现状,但好高鹜远,对外出务工的待遇和期望植要求过高,造成脏活累活不愿意干,精活细活干不了和大钱挣不来,小钱挣不到的情况。
三是存在自卑心理。
认为自己没有文化不懂技术,难以胜任外地用工需要。
(二)综合素质低。
一是文化程度低。
农村劳动力具有初、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仅有30%,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相对较低。
二是劳动技能和就业本领低。
许多农村劳动力除了仅单纯能够从事农村体力劳动外,缺乏必要的外出务工技术技能,特别是难以适应现代化企业的用工需求。
三是自我保护能力差。
在维护自身权益上,由于缺乏必要的法律知识和法律常识,许多农民工法律意识淡薄,维护自身合法利益能力相对较差。
(三)缺少资金。
一是农民缺少必要的资金。
由于受经济收入的限制,许多农民缺乏必要的资金,甚至缺少外出务工的所需的路费和找工作期间的必要生活费用。
二是培训资金存在不足。
从目前的农村劳动力培训情况上看,若培训一名熟练的、有独立操作能力的技术工,至少需要约300元左右的费用,而就我县目前实际情况来看,每位农民工的平均培训费用仅有180元,培训资金存在严重不足,无法满足正常培训的需要,难以保证培训质量。
(四)缺乏保障。
社会保障制度的相对缺失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大障碍,这也是一个较为共性的问题。
主要表现在外出农民工的身份、工资、待遇、养老、医疗、人身安全、子女就学等方面的权益无法得到应有的保障。
(五)信息不灵。
目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信息主要来源仍然靠亲友相传和介绍。
中国农民工问题现状与出路
中国农民工问题现状与出路第一篇:中国农民工问题现状与出路1.介绍农民工是当今中国经济社会的一个庞大的特殊群体,是中国城镇产业工人队伍中的主力军。
改革开放以来,农民工为中国的基础建设和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农民工却缺乏平等的城市社会权利,无法融入城市,滋生了许多社会问题。
解决好农民工问题不仅关系到农民的转移就业、农民的增收、农业农村的发展,也关系到中国现代化的顺利推进关系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全局。
因此农民工问题已成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课题。
本文在具体分析当前中国农民工面临的问题的基础上,探讨了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路径和方法。
2.分析2.1当前中国农民工面临的突出问题2.1.1工资待遇低,欠薪现象严重目前农民工工资水平普遍偏低,大大低于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水平,而且,大部分农民工纯粹就是工资性收入,没有享受其他如社会保险、住房公积金和带薪休假等社会福利待遇。
特别是农民工的工资大多是在劳动时间长、劳动强度大、劳动条件差的情况下获得的,付出的成本更高。
农民工不仅工资收入水平低,而且还经常被拖欠,尽管国家采取了追讨工资专项行动,将“恶意欠薪”列罪,打击了少数无良企业和个人的恶意欠薪行为,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农民工权益,但每年农民工欠薪现象总是屡禁不绝,前清后欠现象仍较普遍。
2.1.2劳动强度大工作环境差农民工大多集中在制造、建筑、传统服务等劳动密集型产业,承担的是城里人不愿干的最重、最苦、最脏、最累的工作危,险性高,劳动环境差,而且,许多企业使用缺乏防护措施的旧机器,噪音,粉尘,有毒气体严重超标,又不配备必需的安全防护设施和劳保用品,致使其发生职业病和工伤事故的比例高。
超时间超强度劳动现象非常普遍,一些私营企业为了追求经济效益,把农民工的憨厚当作自己的“摇钱树”,不择手段强制农民工长期加班,不仅给他们的身心带来很大危害,还造成一系列社会问题2.1.3社会保障待遇普遍缺失由于中国分割的社会保障制度,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很不完善。
浅谈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的途径
浅谈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的途径据了解,我国目前已有1/3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仅跨地区流动的农民工就约有1亿人。
农民工作为城市发展劳动力不足的有效补充,已经成为城市产业大军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城市不可或缺的就业主体。
但是,过量的农民工进城,也给城市管理和建设带来了一定的压力。
如何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现已成为当前政府最为关注的难题之一。
本文根据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难的现状,从地域的角度谈几点思路。
就地就业大力推行农业产业化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流动,应首先保证在当地农业生产正常化和农产品产出最大化的基础上进行。
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不能以牺牲我国粮食生产为代价。
要保证农村剩余劳动人口分流的合理性,首先必须要保证的是农村生产集约化、机械化,大力推行农业产业化,提高农民的土地收入,使撂荒打工者能够最大限度地留在当地参加农业生产,并获得合理的较高收入。
这就要在大力发展农产品深加工、精细加工,发展特种特养等高效农业的基础上,走农业产业化之路。
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可以最大限度地实现农村劳动力的就地转移,防止青壮劳动力大量外出带来农村社会生活的动荡,避免可能出现的“荒村”现象。
同时,它还有利于打破城乡阻隔和工农商业之间的差距,实现城乡之间资源的合理配置,促进区域优势的发挥,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因此,应把农业产业化作为改造农村社会,发展农村经济的主要工作来抓,作为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和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
其次,国家在政策上应该给予发展农业产业较大的倾斜。
如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对农贷款力度应有所加强,鼓励农民承包土地,并进行精细化生产,扶助农民自愿的种植高效农作物,提高农民收入。
第三,要发展地方特色产业,以地方特色产业,带动周边地区联合起来,发展区域经济合作,结合地方特色形成产业群落,以吸纳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
就近就业大力发展小城镇建设推行农业产业化可以解决很大一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就业,但受地方资源和各地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必然还会有一部分剩余劳动力向城市流动。
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转化问题的根本出路
srlsl o r h h ne et nfr d t snt 4 ek yfc rt r tc C iap b m o ”gi l r, u u b u i edt b as r . o o t e t s i hn ’r l ar ut e p a w c o r e e Ii h a o o e rt o e f c u
LU C un yn I h a— a
( ee rv ca P r o mie o ee h izun 0 0 6 ,hn ) H b i oi i a yC m t eC H g, iah ag 5 0 1 ia P n l t t Sj C
Ab t a t h a se r g o u a u p U a o r t o - g u tr n u t e n i e d tw s i a n vt b e s r c : e t n f r n fr rls r l Sl b u o n n a —c l e i d sr s a d ct s a o n s n i e i l T r i u i i n a
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转化问题的根本出路
刘 传 岩 ( 中共 河 北 省 委 党 校 , 北 石 家庄 河 oO6 ) 5 0 1
摘
要: 农村 剩余 劳动 力 向 非农 产 业 和 城 镇 的 转移 转 化 , 是世 界 各 国 工业 化 和 现 代 化 的 必 然 趋 势 。 我 国人 口众 多 . 村 劳动 农
人力资源管理毕业论文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现状、问题及对策
X X 大学毕业论文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现状、问题及对策姓名:__________2014年6月25日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现状、问题及对策摘要:随着农业的发展,解决好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使农村劳动力从传统的农业部门向现代经济部门转移,这是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协调城乡关系的重要方面。
农村就业问题是当前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也是协调城乡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研究的重大课题。
因此,从农村就业问题入手,积极探索解决农村就业问题的基本方法、途径是有效缓解当前“三农”问题所带来的经济、社会矛盾的一条思路。
关键词: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现状;问题;对策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现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国农村就业结构正在发生积极的变化,非农就业比重上升。
2004年从事农林牧渔的就业比重为61.57%,比2000年下降6.81%;工业就业10.94%,比2000年提高2.37%;商、饮、服务业就业比重为5.44%,比1999年提高1.79%。
2004年,全国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约10260万人,比上年增长约440万人,1998~2004年年均转移农村劳动力380万人,平均年增长率为4%。
[1]预计今后几年农村转移新增劳动力将在400万~500万人,增长4%-5%。
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基本趋势表现为,本乡内非农就业比例下降,流向城市就业的农村转移劳动力比例上升,县级城市和小城镇吸纳农村转移劳动力的能力有较大增强,农村劳动力跨省就业的趋势明显。
乡镇企业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的能力继续减弱,以乡镇企业吸纳农村劳动力为主的农村劳动力转移模式逐渐被外出务工和农村个体私营经济就业方式所取代,外出务工人员就业主要集中在第三产业,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稳定性增强,劳务输出组织化程度明显提高。
总之,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就业经过了漫长而艰苦的体制变革、观念更新,家庭经济就业、自主创业、城市就业这三种基本的就业形式,构成了中国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多元结构。
当前农村劳动力资源现状问题及对策建议
当前农村劳动力资源现状问题及对策建议当前农村劳动力资源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主要包括劳动力流失、结构性失业、技能短缺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可以采取以下对策建议。
首先,要加强农村劳动力的培训和技能提升。
由于长期缺乏对农村劳动力的培训,导致了农村劳动力技能的短缺和水平低下。
政府可以建立培训机构,提供专业培训课程,帮助农村劳动力提升技能。
同时,鼓励农民参加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其就业竞争力。
其次,要通过政策支持,鼓励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
目前,由于农村就业机会有限,很多农民只能在农村务农。
政府可以通过提供产业发展补贴和税收减免政策,吸引企业到农村设立工厂和企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同时,鼓励农民参与土地流转和农村集体经济发展,通过多种经营方式增加农民的收入来源。
此外,要加强农村劳动力的就业信息服务和引导。
许多农村劳动力由于信息不对称,往往只能选择传统的农民工岗位,缺乏了解其他就业机会的渠道。
政府可以建立农村劳动力就业信息平台,提供就业信息和职业咨询服务,帮助农民了解更多的就业选择和机会。
同时,加强对农村劳动力就业市场的调查和研究,为政府制定针对性的就业政策提供依据。
最后,要加强农村劳动力的保障政策。
在农村劳动力流动就业过程中,往往面临诸如社会保险、工资支付、劳动权益等问题。
政府应建立健全相关的劳动保障制度,加强农村劳动力的社保和就业权益保障。
同时,加强对农村劳动力权益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其法律意识,维护自身权益。
总之,当前农村劳动力资源存在诸多问题,但通过加强培训、政策支持、信息服务和保障政策等措施,可以逐步解决这些问题,促进农村劳动力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发展。
在当前农村劳动力资源现状问题及对策建议中,还存在一些其他问题,下面将进一步分析并提出对策建议。
首先,农村劳动力流失是当前一个重要问题。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导致农村劳动力短缺。
这一问题主要有以下原因:一方面,农村劳动力流出是为了寻求更高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水平;另一方面,农村劳动力流失还受到农村经济发展的制约,农村对劳动力的需求不足。
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
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第一篇: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开平市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内容摘要】随着农业产业化、现代化建设步伐加快,农业生产所需劳动力数量大幅度减少,加之耕地面积也在日渐递减,使得农村富余劳动力急剧增加,促使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成为必然选择。
但是由于农村富余劳动力数量大,与企业用工需求方面存在结构性矛盾,要真正实现开平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领域的大转移,必须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措施,解决供需矛盾,才能最终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再就业,促进农村工业化进程。
【关键词】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随着农业产业化、现代化建设步伐加快,农业生产所需劳动力数量大幅度减少,加之耕地面积也在日渐递减,使得农村富余劳动力急剧增加,促使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成为必然选择。
加快开平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领域转移,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再就业,对促进农村工业化进程,增加农民收入,更好地解决“三农”问题,保持农村社会稳定发展,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开平市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存在的问题(一)农村富余劳动力总量大,转移就业任务重开平市是农业大市,2010年末,全市总人口约6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占70.6%。
随着农业产业化、现代化建设步伐加快,农业生产所需劳动力数量大幅度减少,加之耕地面积也在日渐递减,开平市农村富余劳动力急剧增加,在现有农村劳动力27.2万人中,富余劳动 1 力约有11万人,目前未转移就业的约4.2万人。
从发展趋势看,今后几年,开平仍将处于新增劳动力的高峰期,每年将有近6000新成长农村劳动力需要就业。
如果农村劳动力的转移速度低于农村劳动力的净增量,那么势必就会造成农业劳动力剩余量逐年增大。
大量的富余劳动力滞留在农村,给农村社会带来许多新的问题,困扰农村经济进一步发展,开平市转移农村劳动力的任务十分繁重。
当前农村劳动力资源现状问题及对策建议
当前农村劳动力资源现状问题及对策建议当前农村劳动力资源存在以下问题:1.劳动力流失。
许多年轻人离开农村,到城市或外地工作,导致农村劳动力稀缺。
这主要是因为农村的工作机会有限,收入相对较低,年轻人缺乏发展机会和潜力。
2.人口老龄化。
农村老年人口比例较高,他们的劳动能力逐渐下降,无法满足农村生产需求。
这会导致农业生产的短缺和效率低下。
3.技术落后。
农村的生产技术相对落后,缺乏现代农业的知识和技能。
这限制了农村劳动力提高生产效率和创新的能力。
针对以上问题,可以采取以下对策建议:1.促进农村产业发展。
通过发展农村产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创业机会,吸引年轻人留在农村。
同时,提高农村工资待遇和福利,增加就业吸引力。
2.加强农村教育培训。
加大对农村青年的职业技能培训和教育投资,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力。
培养农村人才,提供更多的技术支持和创业指导,帮助他们发展农村经济。
3.推广新农业技术。
引进先进的农业技术和设备,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
组织培训农民使用新技术,提高他们的生产技能和知识水平,促进农村劳动力的技术进步。
4.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改善农村交通、供水、电力等基础设施,提高农村生产和生活条件。
这不仅可以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效率,还可以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回到农村工作。
5.加强政策支持。
制定更加有利于农村发展和农民就业的政策,鼓励农村劳动力参与农村经济建设。
同时,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农村劳动力的权益和福利。
通过以上对策的实施,可以有效解决当前农村劳动力资源短缺的问题,并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业的现代化。
这将为农村劳动力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发展空间,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感。
农村劳动力资源现状问题及对策建议当前,农村劳动力资源形势的变化给农村经济发展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为了有效回应这些挑战,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对策来优化农村劳动力资源的配置和利用,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一、加强就业服务和创业扶持为了吸引年轻人留在农村,我们需要加大就业服务和创业扶持力度。
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转化问题的根本出路
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转化问题的根本出路论文导读:目前全国农村剩余劳动力1.5亿多。
他们从事非农产业的职业技能非常缺乏。
就业渠道狭窄。
关键词:农村剩余劳动力,非农产业,就业一、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转化的主要问题和制约因素分析(一)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绝对数量大,素质相对较低中国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人口总数已经超过13亿,农民约为8亿。
目前全国农村剩余劳动力1.5亿多,2010年将有可能超过两亿,[①]相当于一个大国的总人口数,这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
此外,我国农村教育薄弱,劳动力文化素质普遍偏低。
2003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受教育年限仅为7.6年,比城镇低3年。
农村的小学和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口在总人口中占75%。
他们从事非农产业的职业技能非常缺乏,在劳动力市场上出于弱势地位,没有与用人单位讨价还价的资本,大多在脏、累、差的非技术性或技术要求低的劳动密集型行业从事简单、粗放的工作,就业渠道狭窄,很难有较高的收入且就业不稳定,影响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规模和层次。
(二)以户籍制度为重要标志的城乡二元社会结构,使得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待遇普遍缺失我国农村劳动力过剩是一个长期的历史问题,建国后我国走的是一条特殊的工业化道路,即摒弃市场机制,用严格的户籍制度将城乡人为分割,以牺牲农业为代价,片面追求工业增长尤其是重工业的增长,阻滞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改革开放以来,适应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我国户籍制度已作出了许多重要调整,户籍制度正在逐步放开,歧视性的地方就业政策也有所改善,但农民工子女上学难、农民工居住条件恶劣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
由于现行的城镇社会保障制度安排,以及政府和企业的认识差距等因素,绝大多数农民工享受不到基本的社会保障。
论文发表。
据农业部2005年快速调查,目前农民工工伤保险的参保率仅为12.9%,许多农民工发生工伤事故得不到及时的治疗和经济赔偿,养老保险的参保率为15%左右。
(三)城镇失业比较严重,就业市场竞争激烈,就业形势严峻20世纪90年代以来,作为城镇就业传统主渠道的国有企业和城镇集体企业生产经营困难重重,大量释放富余人员,国有单位就业人数由1995年的11261万人减少到2005年6488万人,下降了42.4%,同一时期,城镇集体单位就业人数由3147万人减少到810万人,下降了71.5%。
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及对策
浅谈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现状及对策【内容提要】: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新世纪经济发展中的战略问题,它不仅关系到农村乃至整体宏观经济的发展,也直接关系到整个社会的长治久安。
如何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序转移,实现“十八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已成为当今理论界和各级政府关注的热点问题。
本文就雷州市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进行分析,指出存在的问题,结合该市的实际情况,提出了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初步对策。
【关键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现状、对策近年来,中央十分重视“三农”问题,农村劳动力过剩是“三农”问题的关键。
据测算,目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约1.34亿人,每年新增农村劳动力约1000万人,他们几乎全部化为剩余劳动力。
农村劳动力剩余,使许多农民处于失业和半失业状态,农村贫困人口所占比例居高不下。
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要从分析制约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各种因素入手,才能对症下药,找出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的具体方案。
为此,本人对雷州市近几年农村劳动力就业情况进行了调查,并获得许多宝贵资料。
2008年雷州市劳务收入3.07亿元,占农村人均纯收入的36.16%,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量占从业人员的39.5%。
因此,实施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对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对我市发展经济具有重要的作用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的收入差距,同时加快了农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步伐,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
农村劳动力是我国改革开放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涌现的一支新型劳动大军,是连接城市和农村的桥梁,对城市和农村发展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农民工是我国城市建设的中坚力量,是增加农民家庭收入的重要支柱,同时,农民工为解决“三农”问题找到了突破口,为提高农业生产率、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创造了条件。
1、劳动力转移对我市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首先对经济增长做出了贡献。
解决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的路径分析
举 多 得 。 仅 可 以 带 来经 济 、 候 、 不 气 环
我 国农 村 处 女 市 场 , 力 争 国 际 市场 。 又
境 及 人 们 营 养 多种 效 益 。 可 以解 决 一 也 部 分 农 村 剩余 劳 动 力及 工 时 剩 余 问题 。
效的。
一
六 、有 组 织地 向 国外输 出剩 余 劳动 力
通 过 承 包 国 外 工 程 、技 术 援 助 、 承
包 农 业 等 劳 务 输 出 方 式 ,扩 大 就 业 , 增  ̄ 9 , 入 。 目 前 。 国 劳务 输 出 累计 0h E收 我
已 派 出 近 百 万 人 次 。 也 是 解 决 我 国农 这
痰
镄
NONG 0NG NG YE Z HE
穗穗 挺 禽荣秘
平舆县 西洋店 农 业服务 中心
我国现有农村剩余劳动力 1 5 。 .亿
农 村 剩 余 劳动 力 问题 的 解 决 是 迫 切 的 。 其 解 决 的 难 度 也相 当 大 , 是 又 必 须 要 但 解 决 。 纵 览 当 前形 势 , 以说 是 解 决 这 可
乡 镇 企业 曾经 在 我 国经 济 , 别 是 特
农 村 经 济 发 展 中 发 挥 了 极 其 重 要 的 作 用 ,是 我 国 农 村 经 济 发 展 的 第 一 大 支
济 、 加 农 民 收 入作 为经 济 工 作 的 重 中 增 之 重 ,是 可 以找 到 良方 并 取 得 显 著 成
求也 大 。 它 可 以 吸 纳 一 部 分 剩 余 劳 动
力 ,解 决 劳 动 力 季 节 性 剩 余 和 工 时 剩
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及对策分析
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及对策分析摘要: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中高速增长转型的关键时期,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正在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体制,但仍存在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相关问题,成为推动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制约性因素。
因此,如何更好地优化劳务经济资源配置是我们亟待破解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农村劳动力;劳动力转移;剩余劳动力;城乡二元经济基于发展中国家具有典型的城乡二元结构的各个要素都在悄然的发生变化,因此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也出现了诸多需要面临的新情况和新问题。
本文从中国现实出发,通过使用定性分析和比较分析等方法,尝试把握和分析农村劳动力在城乡之间的转移流动现状和基本特征,特别是经历刘易斯转折点之后,当下我国农村劳动力将继续转移,国内学者对转移速度和流向持有诸多不同的观点和看法,本文将从劳动力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作为前提假设入手,揭示出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以及劳务经济发展面临的新问题,深入考察劳动力转移对我国现代化农业发展带来的影响,为稳定我国经济增长,增强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实现我国农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坚实的理论依据。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及特征(一)劳动力转移速度趋缓慢自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变化速度来看,在过去的三十余年中,与发达国家(美国、英国、日本、韩国)相比,我国农村劳动力比重下降速度存在着严重滞后的问题,或者是国家统计局存在着低估的现象。
改革开放三十余年的农村劳动力转移情况,高度代表了我国劳动力的基本情况。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得出的数据显示,我国城市化率从78年的18%到2012年的53%。
其中,日本在这个三十余年里,农村劳动力下降的比重速度为4.5%;韩国农村劳动力下降的比重速度为5.1%。
根据国际经验来看,发达国家的农业劳动力比重下降的速度要远远快于我国的下降速度。
(二)劳动力转移供求缺口大2011年,我国农民工总规模2.52亿人,比上一年增长了4%。
2012年我国农民工总规模2.63亿人,比上一年增长了4%。
论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现状与出路汇总
论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现状与出路汇总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现状
1、劳动力数量庞大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24年的数据,全国农村劳动力总数达6.45亿,
占全国劳动力总数的58.1%,是中国劳动力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2、教育水平较低
从普查数据来看,2024年全国农村劳动力的普遍受教育程度是初中
低下,学历结构又极不平衡,大学本科以上学历者仅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3.2%,大专及其以下仅占52.8%。
3、技能水平落后
农村劳动力技能水平不高,重点面临着因小生产经营性活动已经衰落,其工作经历一般受限于当年的贫困家庭家务农活。
技能结构也大多以低级
工人为主,技能水平偏低。
4、劳动力结构变化明显
由于近年来农村劳动力结构的变化,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已经流向了城市,尤其是农民工,许多农村劳动力缺乏发展机会,相应的就业形式也受
到了很大的影响。
二、农村剩余劳动力出路
1、强化农村劳动力的教育技能培训
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技能水平,可以通过建立劳动力培训机构,增
强农民对劳动技能和技术的认识,拓宽个人的就业视野,提高农民的技能,促进农村就业的发展。
提高农民的职业能力,可以通过对农村劳动力进行职业技能的培训,
提升农民的职业技能。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难的原因及解决措施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难的原因及解决措施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城乡结构的转变,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成为了一个持续存在的问题。
尽管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扶持政策和措施,但是仍然存在着很多难题。
本文将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难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解决措施。
一、原因分析1. 农村资源禀赋不足我国农村地区的资源禀赋不足,主要以人口密集和自然资源短缺为主。
许多农村地区地广人稀,农场疏散,人口数量不足以支撑大规模的产业发展,导致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难度增加。
2. 教育水平低农村教育水平普遍偏低,农村劳动力缺乏技能和知识,很难适应城市产业和服务业的需求。
这就导致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困难,因为他们缺乏足够的竞争力。
3. 区域发展不平衡我国的区域发展不平衡,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差距较大。
大多数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低,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设施不完善,这使得农村劳动力在转移的过程中面临种种困难,从而增加了转移的难度。
4. 政策扶持不够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扶持政策,鼓励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但是由于政策的贯彻执行存在着一些问题,导致了政策的效果并不理想。
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难度并没有得到太大的缓解,这也是一个原因。
二、解决措施1. 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提高农村教育的质量。
通过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和技能水平,提高其在城市转移就业的竞争力。
2.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提高农村地区的生活和生产条件。
特别是在公共服务、医疗卫生和交通等方面进行加强,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生活质量,增加他们的转移意愿。
3. 加强农村产业扶持政府应该加强对农村产业的扶持,发展适合农村地区的产业,提高农村劳动力在家乡的就业机会。
通过发展当地的产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减少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4. 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政府应该完善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社会保障水平。
这不仅可以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生活质量,还可以增加他们在转移时的安全感,减少他们对转移的恐惧。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出路何在
展农 村教 育特别 是加 强 9年 义 务教育 。 为适应 农村经 济发展 的
需 要 , 须提 高教 育普及 率 , 必 要加 大对 农村教 育事业 的投 资 , 切 实改善 教师待遇 , 稳定 教师队伍 。 政府 应把适 当比例的扶贫 资金
地 呼唤有 知识 、 技术 、 经营 的新型 民 工。 懂 善 然而现 状并 不令人
第三产 业和增 加就业 等 方面有 较大 优势 , 由于距 农村 依 然过 但 远, 在社会保障机 制 尚未健 全的情况 下 , 同样难 以吸 纳大量农 村 劳动 力并解 决由此 产生 的 各种问题 ; 乡镇企 业在吸 纳农 村剩 余 劳动力方面 曾发挥过重 要作用 , 但随 着国家环 保政 策 的落实 、 市
二 、 村 剩 余 劳 动 力转 移 对 策 农
1 .建 立统一有 序的劳 动 力市 场 , 维护 农村 务工人 员的合 法
权益。 其一 , 消城 乡就 业身份 等方面 的用 工限 制 , 取 按市 场运 行
规则, 对农村劳动 力进城就业 在就业政 策方面一 视同仁 。 使民 工 在 户 口、 酬 、 报 保险 、 子女入学 等方面和城 市职 工享受 同等待 遇 。 打 破户 口和 区域 限制 , 使劳动 力素质成 为决定用 工的主要 标准 。 其二 , 尽快 制定民 工权益保护 法 , 范职业 介绍行 为和 用工单位 规
乐观 。 国农村剩 余劳动 力人数 庞大 , 我 文化水平 、 术素质偏 低 。 技 据统计 ,9 8年农村劳动 力中文盲 、 19 半文盲和小 学文化程度 的劳 动 力比例为 4 . % , 3 2 受过职 业教育和 培训的仅 占 5 。 % 新的 门槛 即 文化程度和技 能专 长挡 住了农村 剩余劳动 力中不 少人的进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现状与出路随着农业机械和科技的广泛应用,农业基础条件的改善,人浮于地的矛盾日益突出,农村潜藏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据国家测算,到“十五”末期农村剩余劳动力要占总劳动力的一半,农村剩余劳动力过多直接导致农业生产效益低下,大量劳力不能充分就业,不仅影响了农民收入的提高,而且还会造成社会问题,因此,实现农村剩劳动力的转移,既是最终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又是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的关键。
思考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现状,就是为了探析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路。
一、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现状农村剩余劳动力是指农村劳动力资源中可从种植业转移出去从事其他社会经济活动的劳动力。
由于长期以来农民负担沉重,农村生活水平落后,教育经费严重短缺,致使农村地区人口受教育水平普遍低下。
因此,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一方面人数庞大,另一方面文化素质低。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人数现状我国的国情是国土面积大,但耕地面积小,人多地少矛盾尤其突出。
随着农业要素的不断投入,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农业劳动生产率会不断提高,对劳动力的需求量将不断减少,可耕地有限,而且有进一步减少的趋势,农业就业的余地越来越少。
据报道,目前全国农村劳动力人均占有耕地3.2亩,而贫困地区不足1.5亩。
据有关数据显示,在农业生产现有装备水平条件下,一个劳动力可以新种7亩土地,据此推算,则现有劳动力中有79%的劳动力剩余。
这样我国农村到底有多少剩余劳动力人。
改革开放后,农业生产体制发生革命性变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民获得了土地的使用权和经营权,解除了对农民经济活动的诸多限制,劳动生产率迅速提高,短缺经济和计划经济下将农民禁锢在农村的粮油副食品定量供给彻底改观,人多地少的矛盾开始凸显出来。
“现阶段我国总的农村劳动力状况是:农村人口8 亿多,劳动力近5亿。
其中农业劳动力3.5亿。
全国现有耕地19.23 亿亩,若按人均耕种1 公顷的理想规模效益计算,只需劳动力1.3亿,再加上林牧渔业的劳动力需求量,农业部门的劳动力需求量仅为1.5 亿。
这样农村剩余劳动力就达2 亿人转移剩余劳动力增加了难度。
”来自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也表明农村剩余劳动力就达2 亿。
国家统计局2009年3月25日发布的调查报告显示,截至2008年12月31日,我国农民工总量为22542万人。
根据国家统计局农民工统计监测调查,2008年末在本乡镇以外就业的外出农民工数量为14041万人,占农民工总量的62.3%;本乡镇以内的本地农民工数量为8501万人,占农民工总量的37.7%。
在外出务工的14041万农民工中,按输出地分,来自中部、西部和东部地区外出农民工数量比例分别为37.6%、32.7%、29.7%。
在本地就业的8501万农民工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占62.1%,中部地区占22.8%,西部地区占15.1%。
(二)农村剩余劳动力素质现状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强调要“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发挥亿万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作用。
”在统筹城乡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支撑点就是发展农村教育,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劳动力数量充足,但其质量却并不令人乐观,尤其是农村劳动力素质普遍较低,必将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重大障碍。
农民文化素质不高,已经制约了农业的发展、农民的增收和整个国家小康建设的进程。
从世界范围来看,随着经济的发展,农业发展对科技投入的依赖程度越来越大。
而我国目前农业科技的投入只占农业总产值的0.5%,低于发达国家2个百分点;我国每1万名农业人口拥有农业科技人员6人,远远低于发达国家40人的水平。
由于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低下,我国现有的农业科技成果在农村的应用效果大打折扣,推行成本很高,甚至有很多科技成果无法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据统计,2003年“在农村剩余劳动力中,文盲或半文盲劳动力占劳动力总数的7.4%,小学程度的占3.1%,初中程度的占49.3%,高中程度的占9.7%,中专程度的占2.0%,大专及以上程度的比重为0.5%。
其中,初中及其以下文化程度的比重高达87.8%。
此外,在农村劳动力中,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仅占13.6%。
”到2006年与日2003相比相差不大,《据中国农业统计年鉴2007》统计,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不识字的7%,小学文化程度26%,初中文化程度53%,高中文化程度11%,中专文化程度2%,大专文化程度1%。
近两年,各地加大投入农村剩余劳动力文化素质。
安徽东至县2009年统计“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8.91万,占65.71%;高中文化程度的2.73万人,占20.13%;技校文化程度的1.92万人,占14.16%。
”由此可见,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总体文化素质比较低。
二、形成农村剩余劳动力现状的原因(一)我国乡镇企业分布不平衡从实际来看,农村社会总产值的快速增长靠的是发展乡镇企业和其它非农产业带动起来的。
回顾历史,我们发现乡镇企业是从苏南、江浙和珠江三角洲农村逐渐发展并推广开来的,是靠城市大工业的幅射力发展起来的。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那些曾率先发展乡镇工业的地区,企业已向集团化、规模化、高级化发展,许多乡镇企业群已成为当地农村经济发展新的生长点。
这些乡镇企业吸收了大量的周边农村甚至更远地区农村的劳动力。
而中西部农村的乡镇企业起步晚,分布不平衡。
乡镇企业大多停留在初级生产上,精加工少,深加工不够,附加值不高,竞争力较弱。
生产基本上以个体为主,多数个体户和企业分散孤立经营,难以形成较大规模。
不少农村剩余劳动力要到发达地区找出路。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理想方式是当地就业,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农村乡镇企业除少数采用现代技术和装备以及现代管理方法以外,绝大多数仍是设备简陋、技术落后,严格地说,还处于传统的家庭手工业阶段。
二是尽管农村乡镇企业生产由市场调节,经营灵活,效益较高,但是其所需要的能源和原材料得不到保证。
三是与城市工业发展不够协调,主要是城乡工业通盘规划不够,农村乡镇企业发展主要靠当地的资源,缺乏资源地区几乎没有什么乡镇企业,严重影响了缺乏资源地区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
(二)劳动者观念不适应社会发展经过20多年的经济体制改革,国有和城镇集体企业的产权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同时,通过这些年的减员增效,基本解决了冗员问题,建立起了市场化的就业机制,企业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并与不断发展壮大的私营、外商等其他经济形式一起,在市场中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生存发展。
面对国内国外市场日益加剧的竞争,企业依靠高素质劳动力生存和发展的意识增强,从而使得技术工人短缺的问题逐步突显出来。
在农村劳动者观念不适应社会发展,主要是由于多数人学历低,素质差,不懂技术,不懂科学,没有一技之长。
他们往往是粗手笨脚的,只会种地,别的干不好,外出打工只能干那些苦脏累、挣钱少的活。
据调查,我国4亿多青壮年农民中文盲半文盲达8000多万人,其中大部分分布在贫困地区农村。
这些地方目前外出打工或从事其它经营的多是当地的能人或知识青年,滞留在农业生产领域的多是文盲半文盲和小学文化程度者。
这些人素质太低无法胜任现代化劳动,构成劳动力出路的障碍。
(三)劳务输出多处在自发的状态由于贫困地区交通通讯滞后,信息闭塞,想外出务工的人员很难掌握到外面的招工信息,大部分人只是随着打工热潮而去。
所以外出务工人员大部分都是自发外出的,部分人员通过亲戚朋友介绍外出,有相当数量的人员盲目外出,只想靠碰运气。
这些自发外出务工人员对劳动保障、劳动合同法等各种关于劳务方面的政策、法律、法规不甚了解,在劳务过程中无法用合法的手段来维护自己的各种合法权益。
由于东部地区乡镇企业已经走过了铺摊子的阶段而进入了技术进步阶段,原来的劳动密集型经济开始为资金和技术密集型经济所代替,过早地走上了资本化替劳动的道路,乡镇企业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收能力已大大减弱。
再加上这些乡镇企业在其社区属性决定的兴地富民的目标指导下,为了促进社区内部就业,在本地劳动力吸收完毕之前,一般不吸收外地民工,使外地民工在这里寻找工作更加艰难。
据调查,2008年,某县外出劳务人员中通过政府部门组织和中介机构推荐的仅占15%,通过亲戚朋友介绍外出的占29%,而自发外出人员的比例高达56%。
由于组织化程度较低,大部分外出务工人员以自发为主,盲目性和无序性较大,而且多数仍保留着农民身份,职业稳定性差,缺乏可持续性和确定性。
因此在外务工时,雇主不信任,在外闲置时间长,费用高,有些是落难而归。
三、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路(一)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乡镇企业在改革开放初期,从联产承包政策中得到实惠的农民,集中集体和自己的资金,投资于工商企业,掀起了创办乡镇企业的热潮。
发展劳动力密集型企业,是大多数乡镇企业的方向,也是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要渠道。
当前,以粗放型经济为主要特征的第一时期,乡镇企业发展模式已经失去了活力,在科技兴国的大背景下,乡镇企业的发展既有机遇又有挑战。
第三产业技能要求不高,也是农村剩余劳动力最容易进入的产业,也是吸纳劳动力最多的产业。
目前我国农村第三产业主要集中于一些传统的、低水平的交通运输和商业饮食服务业上,一些农村亟须的(新兴)第三产业(如科技服务、技术信息咨询、金融保险,家政服务等方面)发展严重不足,发展潜力还很大。
现阶段应重点搞好市场建设,包括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农村资金市场建设,为农村第三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同时应注重发育和完善资本、技术、劳动以及企业产权交易等生产要素市场,逐步建立起体系完备、功能齐全、布局合理的市场结构。
放宽政策鼓励乡镇企业,发展第三产业使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得到就业。
(二)农村职业教育与农民技能培训结合农村职业教育与技能培训为技工培训提供了一个广阔天地。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促进了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对农民增收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开辟了智力扶贫的有效途径。
“陕西的调查看,没有经过技能培训转移的劳动力年平均工资性收入3300元左右,通过培训转移的劳动力年平均工资性收入则达到4800元左右。
提高近50%,从现有的资料看,广西自2000年以来,通过职业技能培训累计转移168万人。
”近年,我们国家现在出台了一系列扶持职业学校发展的优惠政策,但在农村人们一般还是不大相信这些新的东西,他们对教育的关注程度远赶不上对农村土地政策来的热心,毕竟教育离得他们要远一些。
十多年来,中等职业学校从学生找上门来求学,到学校上门去求学生,教师们到各中学,甚至走村串巷,上门去“劝学”,相当多时候,也是无济于事的。
近年来,农村职校的招生,主要靠政府部门,采取行政干预手段,由教育行政部门牵头,下达指标,“强制性”规定各中学送学生到职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