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讲 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教学案--2022届高三统编历史新教材二轮复习

合集下载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

3.(2022·全国乙卷)盛唐洋溢着刚健丰伟、庄重博大的时代气象,
这在书法艺术上亦有体现。宋代书法家米芾推崇唐代某位书法家的作品
“如项羽挂甲,樊哙排突,硬弩欲张,铁柱将立,昂然有不可犯之
色”。能够突出体现这一风格的书体是( B )
A.小篆
B.楷书
C.行书
D.草书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代楷书盛行,楷书具有字体方正、笔画 工整、遒劲有力的特点,与材料的描述相符,B项正确;小篆是秦朝时 期的字体,且篆书比较舒朗,具有曲线美,排除A项;行书与草书都具 有灵活、流动的特点,以适意为主,不太受法度之限制,与材料信息不 相符,排除C、D两项。故选B项。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单元高考回眸展望
1.(2022·全国甲卷)西晋至唐初,皇子皇弟封王开府,坐镇地方, 手握重权。唐玄宗在京城专门修建一座大宅邸,集中安置诸王,由宦官 管理,称为“十王宅”,又仿此建“百孙院”。此后,唐朝沿用该制 度。由此可知,唐后期对皇子皇孙的安置( C )
A.削弱了藩镇势力 B.强化了分封体制 C.凸显了专制集权 D.动摇了宗法制度
3.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趋势 (1)民族交融不断加强。北魏孝文帝改革加速了北方的民族交融,民 族矛盾减弱,产生了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 (2)局部统一的出现。如三国、前秦、北魏、北周、东晋南朝各政权。 东晋南朝虽然朝代更替频繁,但是南方相对统一。这些统一因素的存在, 为隋唐统一局面的出现创造了条件。 (3)江南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实现全国统一奠定物质基础。 (4)统治阶级中的一些人物的努力。如曹操、诸葛亮、祖逖、刘裕、 北周武帝等都是为统一作出过贡献的人物。 (5)国家的分裂给人民带来苦难,人民渴望统一。 三国鼎立,西晋的短期统一和前秦、北魏、北周对北方的三次统一。

专题04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专题04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专题04 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1【真题来源】2023年湖北卷【真题题文】唐代初期,太宗称:“我今为天下主,无问中国及四夷,皆养活之。

不安者,我必令安;不乐者,我必令乐。

”由于边远诸族聚居地生产相对落后,无法执行内地赋役标准,朝廷依据实情实施轻税政策,如建中元年(780)规定:“诸边远州有夷僚杂类之所,应输课役者,随事斟量,不必同之华夏。

”上述材料集中体现了唐朝()A. 采取灵活政策促进民族交往B. 重视边境民族地区的社会治理C. 调整经济政策推动区域发展D. 坚持推行因俗而治的民族政策【答案】A【试题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

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

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代(中国)。

据本题材料“由于边远诸族聚居地生产相对落后,无法执行内地赋役标准,朝廷依据实情实施轻税政策。

”“随事斟量,不必同之华夏。

”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稳定,唐朝对少数民族实行了灵活的政策,充分地兼顾了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文化习惯、自治权利等方面的需求,A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民族交往政策,不是唐王朝直接去治理边境的民族地区,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唐朝经济政策调整的相关论述,排除C项;“因俗而治”出自于《辽史•官制》,意思是根据不同的地区、不同民族的风俗、社会发展状况实施统治或者管理,排除D项。

故选A项。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唐朝的民族政策,属于本质类试题,旨在考查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解读题文材料信息的能力。

【命题方向】以唐太宗对待少数民族的言论和唐代对边远诸族的赋役政策等材料为依托,正确地理解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

【得分要点】隋唐时期的民族关系1.隋唐时期管理机构(1)机构:负责民族事务的机构是尚书省的礼部及鸿胪寺。

(2)分工:礼部的礼部司负责朝聘及册封各民族首领的礼仪,主客司负责各族朝见事宜;鸿胪寺负责宾客接待礼仪。

2.隋朝时期的民族关系:(1)隋朝统一,突厥、吐谷浑、党项等周边民族先后归附隋朝。

高三历史隋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教案(2)旧人教

高三历史隋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教案(2)旧人教

隋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2)第2课时[导入新课]之一:叙述式导入[师]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隋唐时期民族关系的特点和唐朝与突厥、回纥的友好关系。

我们知道隋唐时期民族关系的总特征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巩固。

具体的表现是:第一,北方和西南的一些少数民族先后建立起政权,开发了祖国边疆地区;第二,交通发达,便于中原和边疆的往来,促进了边疆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第三,中央王朝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设立机构,加强了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管辖。

唐朝与突厥的关系是,先后征服了东、西突厥,并在当地利用原少数民族首领,实行有效管辖。

唐朝与回纥的关系是极其友好的,也通过当地少数民族首领对该地实行了有效管辖。

后来回纥西迁,成为维吾尔族和裕固族的祖先。

隋唐时期,在我国边疆地区兴起的少数民族除了突厥和回纥,还有靺鞨、南诏和吐蕃。

今天这一课我们就来学习唐朝与靺鞨、南诏和吐蕃的关系。

之二:复习提问式导入:[师]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隋唐时期民族关系的特点和唐朝与突厥、回纥的友好关系。

大家回忆一下,然后请一个同学在黑板上画出这两个少数民族的发展关系图。

[生]突厥的发展变化及其与唐朝的关系:[师]突厥和回纥都是我国古代北方的少数民族,当时在我国的东北地区,一个少数民族也在逐渐地发展、强大起来。

这就是今天满族的祖先——靺鞨。

[板书]四、靺鞨和渤海国[教师讲述]靺鞨是我国东北的一个古老的民族。

世居白山黑水之间,主要分布于松花江、黑龙江流域,生活在茂密的原始森林中,以鱼牧为生。

靺鞨有许多部,7世纪中期,居于黑龙江下游两岸的黑水(今黑龙江)部和生活在粟米水(今松花江)的粟末部逐渐强大起来。

[教师提问]我们分别来看看这两个部与唐朝有怎样的关系。

[学生回答] 8世纪前期,唐朝在黑水靺鞨地区设置都督府,任命其首领做都督。

黑水靺鞨地区正式划入唐朝版图。

7世纪末,粟末部首领大祚荣建立政权。

开元初,玄宗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统辖忽汗州,加授忽汗州都督。

七年级历史上册《统一的隋唐时代》教案、教学设计

七年级历史上册《统一的隋唐时代》教案、教学设计
七年级历史上册《统一的隋唐时代》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隋唐时代的基本历史背景,掌握隋朝和唐朝的建立、兴衰过程,认识这一时期的重要历史人物及其主要事迹。
2.掌握大运河的开凿、安史之乱、贞观之治等重大历史事件,了解这些事件对我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3.学习并运用历史地图、年表等工具,提高对历史时间、空间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
2.制作一张关于隋唐时期的思维导图,涵盖本节课所学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内容,要求条理清晰,图文并茂。
3.搜集与隋唐时期相关的历史故事,下节课与同学们分享,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增进对历史知识的了解。
4.结合所学,分析隋唐时期的历史事件对当代社会的启示,撰写一篇300字左右的感想。
5.家长辅助孩子一起查阅资料,了解隋唐时期的建筑、艺术、科技等方面的成就,进行家庭分享,培养孩子的历史兴趣。
3.创设情境教学,如角色扮演、历史剧表演等,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对历史知识的理解。
4.重视课堂小结,通过知识梳理、归纳总结,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形成系统的历史知识体系。
5.强化课后作业的针对性,设计分层作业,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课后得到有效的巩固和提高。
6.开展丰富多样的课外活动,如历史知识竞赛、参观博物馆等,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4.通过对隋唐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学习,提高学生对历史现象的分析、综合和评价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现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2.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分享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图片、视频、动画等,形象生动地展示历史事件和人物,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4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导学案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4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导学案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一单元第4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课标要求】1.通过了解汉朝削藩、开疆拓土、尊崇儒术等举措,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

2.通过了解两汉时期的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认识两汉衰亡的原因。

【重点难点】1.重点:两汉统一多民族国家在政治、经济、社会、思想文化上的巩固措施。

2.难点:两汉衰亡的历史原因。

【基础知识梳理】一、汉初的统治1.建立:公元前202年,刘邦定都长安,史称西汉。

2.“文景之治”:(1)治世出现原因:①汉初民生凋敝,百废待兴②汉初吸取秦朝速亡的教训,尊奉_________思想(治国思想):(2)措施:采取“_________”政策,减轻赋税、徭役和刑罚,提倡节俭,减少财政支出。

(3)影响:经济得到了明显恢复,政治清明,社会稳定,国力增强,史称“文景之治”。

注:休养生息政策①轻徭薄赋: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关心农桑,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

②减轻刑罚:重视“以德化民”,废除一些严刑苛法;③提倡节俭:提倡勤俭治国,以身作则(汉文帝以节俭著称)。

3.初期制度:(1)汉承秦制:西汉初年各种制度基本沿袭秦朝。

(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国并行制…)(2)汉承秦制的实质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强化的表现。

(3)原因:“惩亡秦孤立之败”。

(4)地方行政制:采取_______________制。

(5)结果:汉景帝削藩,引发了“_________”,但很快被平定。

二、西汉的强盛1.巩固政治统治类别措施王国问题颁布“_________”,成功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加强皇权削弱_________权力,设立直接为皇帝所掌控的_________选官制度确立以_________为代表的新的官吏选拔制度监察问题将全国划分为_________,分设_________,负责对辖区内郡级官员及子弟和豪强势力进行巡视监察地方治理任用_________治理地方,严厉镇压豪强、_________等社会势力的不法行为2.发展社会经济类别措施货币政策改革币制,将_________收归中央专卖制度实行_________,由政府_________盐、铁的生产和销售物价政策推行_________,国家插手并经营商业贸易,增加收入,平抑物价工商业政策抑制工商业者,向他们征收_________3.思想“大一统”①汉武帝接受________的建议,尊崇儒术。

高中历史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课件部

高中历史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课件部

2.[2022·北京市丰台区期末考试]柳芳《氏族传》记载,隋代实行分 科取士政策之后,时人称此举导致了“士无乡里,里无衣冠,人无廉 耻,士族乱而庶人僭矣”。这说明科举制的实施( )
A.扩大了隋朝的统治基础 B.彻底的打击了士族势力 C.导致了隋朝的迅速灭亡 D.推动了社会生活世俗化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士无乡里,里无衣冠,人无廉耻,士族乱而庶人僭矣”,可 知材料的意思是隋代废除乡举里选,使世人不重视廉耻,庶族、士绅混乱而平民 僭越,结合所学可知,隋朝开始采用科举考试选拔官员,导致世家大族垄断政治 的特权被打破,下层平民可以凭借才学参加考试做官,进而扩大了统治基础,故 选A项,“彻底的打击了士族势力”,“彻底”太绝对,表述错误,排除B项; 科举制有利于巩固隋朝的统治,排除C项;材料讲的是科举制的实施,并不能推 动社会生活世俗化,排除D项。
科举制
选官方式 选官依据
影响
由下而上推 荐人才
孝、廉(才德)
(1)满足了官僚队伍的需要 (2)容易任人唯亲,荐举和被荐举人形 成小集团
(1) 世 家 子 弟 依 靠 门 第 即 可 步 入 仕 途 ,
由 下 而 上 推 依靠门第不注 往往不注重提高才能
荐人才
重才能
(2)真正有才学、出身低微的人,很难
主题二 从租庸调制到两税法——唐代赋税制度的变革 [史料实证]——唐朝前、后期赋役制度的主要特点 史料一 赋役之法,凡授田者每丁岁入租粟二石,调则随乡土所产, 绫绢……各二丈,布加五分之一;……凡丁,岁役二旬,若不役,则 收其庸,每日三尺。
——《旧唐书·食货志上》 史料二 据旧征税数及人户……定等第钱数多少,为夏秋两税…… 其丁租庸调,并入两税。其应科斛斗,请据大历十四年见佃青苗地额 均税。夏税六月内纳毕,秋税十一月纳毕。

第4讲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课件2024届高考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

第4讲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课件2024届高考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

古希腊 古罗马
希罗多德《历史》
开创了叙事体的撰史体裁。首创"历史"一 词,在西方,其被认为是"史学之父"
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西方史学的经典之作;修昔底德成为政治 史传统的奠基人
李维《罗马史》 塔西佗《编年史》
代表了古罗马史学的最高成就
四、两汉的文化(项目化学习)
医 科学 技
战国至西汉 《黄帝内经》
措施
作用
思 董仲舒改 ①“大一统”“罢黜百家,尊崇儒术”
思想统一,中央集权;
想 造儒学 ②“君权神授” “天人感应”“天人合一” 加强君权,避免暴政 ;

③“仁政”“德刑并用”
缓和社会矛盾;

④“三纲五常”
维护统治;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汉武帝接 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受董仲舒 ②设立五经博士
建议
③设太学(古代中国最高学府)
问题探究 东汉末年政论家仲长统讲述了东汉豪强势力的迅猛发展:
汉兴以来,相与同为编户齐民,而以财力相君长者,世无数焉。而清絮之士,徒自苦于 茨棘之间,无所益损于风俗也。豪人之室,连栋数百,膏田满野,奴婢千群,徒附万计。 船车贾贩,周于四方;废居积贮,满于都城。琦赂宝货,巨室不能容;马牛羊豕,山谷不 能受。妖童美妾,填乎绮室;倡讴伎乐,列乎深堂。宾客待见而不敢去,车骑交错而不敢 进。三牲之肉,臭而不可食;清醇之酣,败而不可饮。睇盼则人从其目之所视,喜怒则人 随其心之所虑。此皆公侯之广乐,君长之厚实也。--《后汉书·仲长统列传》 阅读这段材料,分析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与东汉政权衰亡之间的关系。
3、七国之乱
◎西汉郡国交叉局部示意图
读图思考:七国之乱的原因是什么?

第4讲 两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课件(共36张PPT)高考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

第4讲 两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课件(共36张PPT)高考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
[链接·选择性必修1·第1、5、8、17课]
2.汉代察举制(1)特点:先考察而后推荐,重点考察被举者在乡里的舆论评价和为官能力,然后推荐为官或提拔任用。(2)内容①常科:为岁举,有人数规定,有具体标准。②特科:有具体标准但无固定时间。(3)意义:为两汉政权选拔了大批人才。
必备知识与教材融合
学习情境——汉代的察举制度察举制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它的确立时间是汉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察举制不同于先秦时期的世官制和从隋唐时建立的科举制,它的主要特征是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拔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汉代察举制的选官标准是什么?如何认识该制度?提示:标准:孝廉,另外有茂才等。认识:为汉朝选拔了大批人才。
必备知识与教材融合
学习任务五:两汉时期的文化与中外文化交流
1.两汉的文化
史学
《史记》
西汉司马迁撰写,首创纪传体通史体裁,是一部兼具史学和文学特色的不朽名著
《汉书》
东汉班固撰写,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文学
汉赋
介于韵文和散文之间的文体,讲究铺陈排比,辞藻华丽
乐府诗
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真实情况
五言诗
东汉民间流行,语言朴实、生动,传播广泛
必备知识与教材融合
学习任务一:西汉从建立到强盛
(1)建立: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2)统治
制度建设
“汉承秦制”,但地方采取郡县与分封并行制
“文景之治”
尊奉黄老无为思想,采取“与民休息”政策,使经济恢复、社会稳定
王国问题
分封诸侯王,对中央集权造成严重威胁
2.西汉的强盛——加强中央集权
商业
汉朝以后,凡是涉及买卖、租佃、借贷等财产关系和收养、雇佣、立嗣等人身关系的事宜,当事人之间几乎都要订立契约

第4讲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微专题导学案-高三统编版历史二轮复习

第4讲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微专题导学案-高三统编版历史二轮复习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微讲之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4讲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一、专题主线线索1:在中国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各民族迁徙汇聚,交流互补,冲突交融,推动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各民族之间既有和睦相处,也有矛盾冲突,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主流。

秦汉时期建立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民族大迁徙,大交融;隋唐时期,各民族一统条件下大交融、大发展;宋辽夏金时期,政权并立,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也并未中断;元明清三代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和发展的时期,多元一体的民族格局渐趋稳定。

线索2:秦汉以来,中国与外部世界的交往规模不断扩大,主要是以“朝贡体制”交往。

明清时期,对外关系发生了重大转变。

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增进了中外双方的了解、联系和友谊,促进了中外双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促进了人类历史的进步。

线索3:16-19世纪,随着西方国家经济和思想的发展,西方国家从专制王权国家发展为民族国家。

民族国家的形成奠定了欧洲政治的基础,启动了现代世界和现代国际关系形成的进程。

线索4:17-19世纪,近代国际法形成并得到发展。

20世纪,国际法的范围和作用得到了发展。

线索5: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建立了民族区域自治的基本政治制度。

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正式颁布实施。

1990年,中共中央提出“三个离不开”,深刻阐述了中国各民族休戚相关、命运与共的血肉关系。

1997年,中共十五大明确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

线索6:(1)中共十九大提出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2)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章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民族大团结局面日益巩固。

线索7:(1)新中国成立后,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广泛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友好关系。

(2)“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是这一时期的主要特点。

第04讲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一统的发展(讲)-2023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练测

第04讲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一统的发展(讲)-2023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练测
核心知识点1——三国两晋南北朝
3.东晋与南朝 (1)东晋的统治(317-420年)①建立:317 年,西晋宗室司马睿在建康重建晋朝,史称东晋。②士族统治:三国以来士大夫家族世代把持官位,享受政治、经济等方面特权。他们既是东晋政权的主要支柱;也因为争权夺利,造成自身势力逐渐衰弱。(2)南朝的更替(420—589年):宋、齐、梁、陈四个王朝均定都建康,合称“南朝” 。(3)江南开发 原因: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大批流亡南下,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 表现:①农业:南方土地大量开垦,农作物品种增加,产量提高。 ②手工业方面:纺织、矿冶、陶瓷、造船、造纸等行业都有明显进步。 影响: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和民族交融。
典例精练
C
(2021·福建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3)三国时期,孙吴立国江东59年,前后四帝共有18个年号,如黄龙、赤乌、神风、天册、天玺、天纪等,而曹魏和蜀汉此类符瑞年号较少。据此可知,孙吴政权( )A.推崇天人感应思想 B.权力更迭导致年号更换频繁C.借助年号宣扬正统 D.大力削弱儒家思想主导地位
典例精练
A
(2022·北京市丰台区高三上期末练习·3)魏晋时期,曹魏政权在北方开凿了淮阳渠、百尺渠、广漕渠等运河,东吴、西晋、东晋等政权也在南方开凿了运河。这些运河的开凿( )A.加剧了南北对峙的局面 B.推动了纳庸代役的赋税改革C.有利于区域经济的开发 D.促进了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03
Part Three
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
04
Part Four
核心考点巩固
A
核心知识点1——三国两晋南北朝
1.三国鼎立(220—280年)(1)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①魏国:220 年,曹丕取代东汉称帝,定都洛阳,国号魏。②吴国:孙权定都建业,国号吴。 ③蜀汉:刘备仍用汉的国号,定都成都,史称蜀汉,后世简称蜀。(2)三国鼎立局面的结束①263年,曹魏权臣司马昭发兵灭蜀。②266年,司马炎代魏称帝,国号晋,史称西晋。③280年,西晋灭吴,完成统一。2.西晋的统治(1)五族内迁①时间:东汉末到魏晋时期。②少数民族:主要有匈奴、羯、氐、羌、鲜卑。(2)八王之乱:晋武帝死后,宗室诸王展开对中央权力的争夺,演化为内战

人教版高三历史隋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教案

人教版高三历史隋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教案

隋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教学重点1.唐朝与突厥、回纥、靺鞨、南诏、吐蕃的关系。

2.唐政府对西北、东北地区的管辖。

教学难点1.正确认识唐朝比较开明的民族政策发挥的积极作用。

2.正确认识突厥、回纥、靺鞨、南诏、吐蕃等少数民族都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分。

3.正确认识在民族关系方面各民族之间的战争是支流,相互间的友好关系是主流。

教具准备1.投影仪。

2.地图:《唐朝前期边疆各族形势》《唐朝后期边疆各族形势》。

3.投影图表:《唐朝前期的疆域简图》。

教学方法1.图表法:对一些少数民族的发展情况及其与唐朝的关系,可制作一些图表。

2.讨论法:组织学生对隋唐时期民族关系的主流,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的原因等问题展开讨论。

3.讲解法:对于一些理性内容,在指导学生讨论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再做讲解。

课时安排两课时课堂构思本节主要叙述唐朝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内容比较多,涉及到突厥、回纥、靺鞨、南诏、吐蕃等五个少数民族。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1.详略得当,切忌平均用力。

并注意多开展双边活动,设计一些问题,组织学生讨论,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

2.对一些少数民族的发展情况及其与唐朝的关系,可适当制作一些图表,帮助学生记忆。

3.在教学过程中还可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例题,使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掌握所学知识。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新课]之一:提问讲述式导入[师]我们已经学过了唐朝前期的政治、经济,我们知道,唐朝前期号称盛世。

请大家说说唐朝盛世的表现。

[生]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社会安定、阶级矛盾相对缓和、国力强盛。

[师]唐朝是我国历史上最繁荣的一个封建王朝,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国家。

同时,在我国古代各民族交往史上,唐朝以比较开明的民族政策,友好地对待少数民族,也堪称历世王朝的典范。

本节内容,就讲述唐朝时期的边疆主要少数民族以及唐朝和他们的关系。

之二:叙述式导入[师]通过以前几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虽然隋朝是极其短暂的,但是它的统一却为唐朝的繁荣打下了基础。

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一单元第3课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教案2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一单元第3课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教案2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①知道秦朝统一、秦朝的暴政、秦末农民起义与秦的灭亡等基本史实。

②理解秦朝速亡的原因和影响。

③分析秦朝统一的条件、过程,探究秦朝统一的深远影响。

2、过程与方法:①教学过程以探究、体验为中心,以创设情境为主线,以教师辅助为手段,给学生以合作探究和全面分析的机会。

②着重体现“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等新课改理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通过学习秦朝的历史,让学生体会到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②通过秦朝的灭亡,重点解释“以人为本”“仁政爱民”的人文关怀精神。

③认识秦朝在中国和世界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让学生能正确对待华夏民族的发展,充分发挥中华传统文化在现代生活中的积极作用。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秦朝统一的历史条件;中央集权制度的主要内容、作用及其影响;秦朝大一统封建国家初步建立的历史意义;2、难点:秦朝创立中央集权制度的意义三、教学方法1、教法:讲授法、问答法、史料研读法2、学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要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核心素养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用PPT展示李白的诗歌《古风·其三》:“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学生齐读,老师提问“秦王何扫六合有哪些有利条件?又是如何进行扫六合的呢?”讲授新课:一、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初步建立学生观看一段视频,初步了解秦的史实,教师PPT展示知识点,要求:学生阅读教材结合视频回答秦统一的历史条件,注意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素养。

(一)秦朝的统一1、秦朝统一的历史条件①民心所向:长期战乱给社会带来巨大灾难,人民渴望安定统一;②经济要求:各地域经济的发展,要求打破政治分裂所带来的阻碍,这都为统一准备了客观条件。

③地理位置优越,物质基础雄厚:秦“据殽函之固,拥雍州之地”。

PPT展示【学思之窗】韩国派遣水工郑国游说秦王嬴政修建大型水利工程。

第4讲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4讲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中外历史纲要上)

四、基础知识
一、重现大一统——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
2、汉初统治:(2)经济:“与民休息”政策 (3)政治:汉承秦制,有所损益。
①表现:
“兵皆罢归家”,
商人不得拥有土
地,田租十五税

汉高祖
——增加农业劳动力 ——重农抑商 ——调动农民生产
积极性
①汉初继承了秦朝哪些政治制度? 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
思想 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佛教传入,道教兴起。文学艺术(汉赋)的发展
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造纸术等发明。
民族、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汉武帝北击匈奴,设立河西四郡(武威、 对外 张掖、酒泉、敦煌),同时拓宽了对西南夷和南越的控制; 关系 丝绸之路开通后,加强了同周边国家的往来。
四、基础知识
一、重现大一统——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

封建经济初步发展;铁犁牛耕推广到全国,农业生产力不断进步,封建土
阶 段
具体 经济 表现
地私有制和租佃关系发展,汉代田庄经济兴起;手工业较发达,领先世界; 商业发展,政府对市有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重农抑商政策强化;陆上和海

上丝绸之路的开辟沟通了中西方的贸易往来。

经历了从推崇法家、奉行黄老思想到汉武帝尊崇儒术的演变,儒学成为
阶段一 先秦至秦汉:从中华文明的起源到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第4讲 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与国家治理
——西汉与东汉(前202——220年)
课标要求:
(1)通过了解汉朝削藩、开疆拓土、尊崇儒术等举措,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 意义;通过了解两汉的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认识两汉衰亡的原因。 (2)了解两汉时期政治体制、官员选拔方式的变化、边疆政策和民族关系;知道自西汉起历代王朝法律、 礼教并用的统治手段。 (3)了解古代的商贸活动与贸易通道和不同类型商路的开辟;通过了解商品所体现的特色文化,理解贸易 活动在文化交流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第4讲+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

第4讲+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

黑暗而亡 公元 9年
王莽 篡汉
光武中兴
农民起义 军阀割据
公元 25年
公元 184年
公元 220年
外宦专权
东汉 庄园经济 黄巾
东汉
建立
起义
灭亡
秦汉疆域比较
秦朝形势图
西汉形势图
材料一 中国人绝大多数的族群都认同自己是汉人,汉人的名称从汉朝而来 ,因此汉朝对中国的意义便不只是一个政治上的朝代,而是将各种不同来源 、背景的中国人融铸成一个大家共有的身份认同。……这个缘故在于,汉人 不是一个族群的意义,而是一种文化群的意义。
【知识拓展】加强皇权——中外朝制度
➢ 汉背初景丞:相汉初入丞朝相不位趋高、权奏重,事威不胁名皇、权剑
履上殿、丞相有疾,皇帝亲自问候。 ➢ 汉特武点帝:设中朝立官中员朝位即低内权朝重,,参由与皇决帝策的
亲信和侍从构成,他们在宫内办公,
中朝
皇帝
外朝
参与国家大事的处理,是决策机构;
外朝由三公九卿主场,在宫外办公, 尚
2021年
广东·汉代尚书台的演变与相权转移;汉武帝广开献书之路; 湖南·汉代外戚干政;全国甲卷·汉代辟召与监察制度
2020年 全国三卷·汉代屯田制;
根据时间轴,梳理两汉的政权更迭(公元前202年——公元220年)
西汉
东汉
与民休息 文景之治 公元前 202年
西汉 建立
汉承秦制 有所损益
武帝集权
中外朝制度 推恩令 刺史制度 察举制 统一经济 尊崇儒术
➢ 汉代以右为尊,以左为卑,官吏在诸侯国任职为“左官”,受政治歧 视,诸侯犯罪左官依《左官律》连作,旨在孤立诸侯王。
➢ 严禁朝廷大臣交结诸侯,帮助其获得不正当的利益,或者自己受贿, 为附益,重者至于弃市。

第4讲+从三国两晋南北朝到五代十国的政权更迭+课件--2024届高三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

第4讲+从三国两晋南北朝到五代十国的政权更迭+课件--2024届高三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

【关键能力】 二、经济重心南移的进程
【易错陷阱】
江南地区开发与南方 经济地位:东晋与南 朝时期,虽然江南地 区得到了开发,但当 时我国的经济重心仍 然在黄河流域。南方 的经济水平仍然落后 于北方。
经济重心南移的阶段、表现、特征和规律
朝代
表现
特征
规律
初步形成稻麦兼种、水陆互补的作
魏晋南北朝 物体系,耕地面积和作物产量大幅 (永嘉南渡) 度提高。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
多次增置、裁并州(郡)县;建立了地方政区巡察制度。
——摘自周振鹤《中国行政区划通史》
结合隋代政区改革的史实分析说明材料二的观点。(12分)
官方答案 (1)改革史实举例: 1)改革措施方面:改州郡县三级制为州县两级制;改州为郡;多次增置、裁并 州(郡)县;建立了地方政区巡察制度。 2)改革结果方面:郡县分布北密南疏;黄河中下游等地区郡县相对密集。 (2)分析说明:层次1:只列举隋代政区改革的具体史实,不能在史实与材料 二之间建立联系。
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
①城市发展与海外贸易:推动了南方沿海沿江城市的迅速发展,海上交通和运输有了很大的改 善,促进了海上贸易的发展;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后的元明清时期,南方工商业城市增多,商品 经济发达,一直影响至今。 ②人口分布:北方人口的南迁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而经济重心的南移又反过来 吸引北方人口的南迁。 ③文化重心:促进了南方地区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推动了文化中心的南移(南北分卷制度)。 ④生态环境:导致南方某些地区过度开发,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生态环境,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 展。 ⑤民族关系:促进民族交融,各民族间有了更深更广泛的交流合作,推动民族多样性发展。 ⑥经济格局:促进了江南经济发展,使南方逐渐成为国家赋税的主要承担者。

第4讲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课件2024届高考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

第4讲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课件2024届高考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

设立文学馆,弘文馆等 学士,备君主顾问 学士开始参与决策事务 开元初,设翰林待诏, 后改为翰林学士,建立 学士院,专掌最机密的 诏令起草,正式参与朝 政决策
二、中央官制---三省六部制
8.(2018·全国Ⅱ卷高考·26)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
台,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
中书省 起草诏令 分
门下省 封驳审议 工
尚书省 执行诏令
明 确
门下省 (审核)
内史省 (草诏)
尚书省 (执行)
决策机构
吏部 礼部 兵部 刑部 户部 工部
执行机构
二、中央官制---三省六部制
1.(2021·北京高考·2)下图为唐代告身(官员接受官职的凭证)书写格式
示意图。该图说明唐代告身( )
D
①由中书省和门下省官员共同草拟
齐到隋唐政府机构变化示意图,这一变化( )
A.加强了中枢决策权 B.避免了相权被分割
D
C.降低了政令的执行效率
D.使中央机构分工更明确
二、中央官制---三省六部制
5.(2021·天津高考·3)845年,唐武宗发布敕书,“汉、魏已(以)来,
朝廷大政,必下公卿详议,博求理道,以尽群情”,此后事关礼法,“令
如图是唐朝不同时期户口数统计表
税 是 每 个 国



百姓

的 职 责
百姓缴纳的赋税给国家提供资金。国家用其养兵卫国、赈灾、修建工 程、支付官吏工资等维持国家运转,为百姓创造一个稳定的生活环境。百 姓与国家是相互依存的关系。
尽 的 义 务
三、赋税制度---两税法改革
1. 两税法实施的原因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时空定位】【阶段特征】隋唐(581—907年)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繁荣时期,这一时期,在强有力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下,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进一步发展。

封建经济繁荣,对外交往频繁,文化辉煌灿烂,科技领先世界是这一历史时期的典型特点。

在这一时期形成的中华文化圈对世界文化影响深远。

(1)政治上:国家统一,政局稳定;三省六部制确立,中央决策和行政体系日臻完备;科举制创立,中国古代选官制度走向成熟与完善;唐中后期藩镇割据削弱了唐朝统治。

(2)经济上:生产工具改进,出现筒车、曲辕犁,精耕细作日益成熟;封建经济繁荣,海外贸易发展;唐中后期经济重心开始南移;从租庸调制到两税法,赋税制度由按人丁收税到按资产收税。

(3)对外关系:对外的经济文化交流频繁,陆海丝绸之路空前繁荣,隋唐先进的物质文化对周边国家和民族产生极大的影响。

(4)民族关系:唐朝统治者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促进了民族交融,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

(5)文化上:雕版印刷术、火药技术影响广泛;佛教繁荣、完成本土化,儒学正统地位受到挑战,三教合一趋势出现,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

【落实备考基础】一、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1.隋朝兴亡隋朝的建立581 年,杨坚建立隋朝。

589 年,隋灭陈,结束了南北长期分裂与统一的局面隋朝的建设兴建仓库;兴建洛阳;开通大运河隋朝的灭亡618 年,隋朝灭亡(1)唐朝建立:618 年,李渊建立唐朝。

(2)唐朝前期的统治贞观之治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轻徭薄赋,劝课农桑,戒奢从简,知人善任,虚怀纳谏。

在他统治时期,国家出现了少有的开明政治局面武周政权武则天废唐称帝,改国号为周,在她当权期间,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开元盛世唐玄宗选贤任能,改革吏治,发展生产,大兴文治,改革兵制,将唐朝推向全盛时期①概况少数民族概况突厥(西北)建立与分裂:6世纪中叶建立政权,后分裂为东、西突厥。

灭亡:贞观初年,东突厥汗国灭亡;唐高宗联合回纥灭西突厥。

管理:先后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回纥(北方)归附:东突厥灭亡后,回纥南移,归附唐朝。

册封:唐玄宗册封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

瓦解:9世纪回鹘政权瓦解吐蕃(西南)统一青藏高原:7世纪前期,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

和亲:文成公主入藏,唐蕃和亲。

会盟:9世纪中期,唐蕃会盟靺鞨(东北)册封:唐玄宗册封靺鞨族粟末部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②作用:唐朝周边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对祖国边疆地区的开发作出了积极贡献。

3.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和五代十国(1)安史之乱概况755年,节度使安禄山起兵叛乱,历时八年,史称“安史之乱”影响中央集权被削弱;边防空虚;唐朝由盛转衰(3)黄巢起义:沉重地打击了唐朝的统治。

(4)五代十国唐朝灭亡907 年,节度使朱温废唐称帝,国号梁,史称后梁。

唐朝灭亡五代十国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称为“五代”。

南方的九个割据政权,连同在山西建立的北汉,称为“十国”周世宗改革为后来北宋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局面奠定了基础1.科举制(1)发展历程隋文帝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隋炀帝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度形成唐太宗增加了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两科为主武则天扩大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了武举和殿试唐玄宗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影响:使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与政权,扩大了统治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

2.三省六部制确立隋文帝时,正式确立运行机制中书省负责草拟皇帝的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诏令;尚书省负责执行,下设六部,分工处理各项具体政务。

政事堂是宰相议事的地方,其设立提高了工作效率,出现了一体化的趋势影响是中国政治制度的重大变革,对此后历朝产生了深远影响(1)唐初:租庸调制内容除租、调外,男子不去服徭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称为庸影响以庸代役保证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政府的赋税收入也有了保障背景土地买卖和兼并之风盛行,均田制无法推行,政府财政收入锐降措施780年,唐德宗接受杨炎的建议。

内容: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影响两税法简化税收名目,扩大收税对象,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

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1.儒学的发展(1)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又称“三教合一”。

(2)佛教和道教的发展,开始挑战儒学正统地位,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

2.文学艺术与科技文学唐朝诗歌创作进入黄金时代。

李白、杜甫分别被誉为“诗仙”和“诗圣”书法书法艺术融汇了南朝的秀美和北朝的雄健,创出新风格。

颜真卿的颜体和柳公权的柳体最为有名绘画宗教画生活气息浓厚(佛教本土化),人物画注重表现人的形态,山水、花鸟也成为绘画主题。

吴道子被尊为“画圣”石窟敦煌莫高窟等,是闻名世界的艺术宝库建筑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建筑的成熟期;隋朝工匠李春设计建造的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印刷术唐朝已经有了雕版印刷的佛经、日历和书籍火药唐中期的书籍记载了火药的配方;唐末火药开始用于战争,火箭是最早的火药武器天文唐朝天文学家僧一行,测算出了地球子午线长度医学孙思邈完成医学名著《千金方》,它全面总结历代和当时的医药学成果;唐高宗时编修的《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1)以佛教为载体的中外文化交流中印之间唐朝贞观年间玄奘在天竺钻研多年中日之间唐朝高僧鉴真六次东渡到达日本,传授佛法。

日本高僧空海来长安求法①唐都城长安聚集了许多国家和地区的使节、商人、侨民,成为当时的国际大都会。

②新罗、日本两国文化都受到唐朝的巨大影响。

③唐朝后期,经海路来华的西亚商人在广州、泉州等南方港口城市定居。

【历史解释】隋朝的历史地位(1)隋朝结束了汉末以来的动荡,实现了国家统一,对唐朝的大统一、大繁荣、大交融作出了突出贡献。

(2)隋朝统治者实行了一系列发展经济、巩固统一的措施,如设立三省六部制、创立科举制、推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等都为隋唐政治制度的建立和经济的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3)隋朝大运河的开凿,促进了南北经济的交流,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

对唐代乃至以后经济、交通的发展都有重要作用。

(4)隋王朝恢复了几个世纪以来的因割据纷乱几乎中断的对外关系,积极发展与亚洲各国的交流,增强了隋朝在亚洲的地位,为后世盛唐对外关系的繁荣打下了基础。

(5)隋朝的迅速灭亡为唐朝统治者提供了深刻的教训,促使唐初统治者调整统治政策,励精图治,从而出现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等繁荣局面。

【史料史证能力训练】隋唐时期的民族政策与多民族国家的发展隋唐时期,政治上的统一为各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创造了和平稳定的环境,政府推行的羁縻、和亲、纳质宿卫、互市、朝贡贸易和武力征伐等具有较强时代特征的民族政策进一步巩固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统一多民族国家。

促进了民族之间的大交融,将中华文明推上了一个全新的巅峰,并对周边的民族政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段红云《论隋唐时期的民族政策与各民族的大融合》【历史解释】隋唐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表现(1)夷夏观念淡薄,把“华夷一家”定为当时处理民族关系的主流思想。

(2)政权开放,胡人甚至可担任宰相。

(3)尊重少数民族固有的生活习俗与宗教信仰。

(4)在所征服少数民族地区,设置羁縻府州,予以高度自治权。

这一措施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5)和亲政策的实施既维护了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又搭起了民族交融的桥梁。

(6)贡赐和互市等政策,为汉族与各少数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搭建了通畅的渠道,进一步密切了各民族间的经济联系。

(7)艺术方面,隋唐时期不断从周边民族艺术中汲取养分,创造出辉煌灿烂的隋唐文化。

(8)习俗方面,随着各民族间交流的进一步深入,隋唐时期的社会风俗中弥漫着一股强烈的“胡风”。

【史料史证能力训练】隋唐商品经济繁荣的特点材料一隋唐两代商业是在西晋末以来社会经济大波动中,商品经济遭到大破坏之后,重新建立起来的。

我们从唐代手工业商品生产之增长,市制之发展以及其他与市场相关之服务组织,如邸店、柜坊等之兴盛,特别是金属货币需求量激增等现象,即足以概见这段时期商业性质已渐发生变化,开始走向与生产相结合的道路,显然与秦汉的贩运商业有所不同,正在由古代型向近代型过渡。

——摘编自徐志平《隋唐时期商业发展的概况》材料二王公百官,竞为厚葬,偶人像马,雕饰如生,徒以炫耀路人,本不因心致礼。

更相扇慕,破产倾资,风俗流行,遂下兼士庶。

——摘编自刘昫等《旧唐书·舆服》【历史解释】隋唐时期商品经济繁荣的表现交通发达不仅以运河、长江为主的水运方便,而且从长安、登州、扬州、广州等地出发的对外交通也很发达;唐代在广州等地还设有市舶使,掌管海外贸易、关税等;一些交通要道上有接待客商的私家店肆——邸店城市商业繁荣长安、洛阳、扬州、成都等不仅是唐朝的大商业都市,当时的长安,还是世界性的大都市。

坊市分离,具有现代大都市的规划特点。

唐朝中后期还出现了夜市市场比较发达特别是到了唐中后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已经不再局限于交通便利、人口众多的大城市,偏远的农村小镇也大行商业,草市更盛,有的竟发展成为新兴城镇商人众多商人的足迹遍布全国,各大中城市外商和胡商云集货币的统一和汇兑的出现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唐朝出现了新的统一的货币——开元通宝,还出现了储蓄与支付钱币的柜坊,与柜坊同时出现的还有“飞钱”,这是我国最早的银行和汇兑制度【史料史证能力训练】盛唐气象下的文化特征以强盛的国力为依托,以朝气蓬勃的世俗知识分子为主体的唐文化,表现出一种无所畏惧、无所顾忌的兼容并包的开放的文化气象。

在这种文化氛围之中,唐文化不仅大量汲取胡文化的因子以丰富、激活、改造华夏文化,而且还大量地输入域外文化,给唐文化增添万千气象与无限活力。

南亚的佛学、医学、历法、语言学、音乐、美术,中亚的音乐、舞蹈,西亚的宗教、医术、建筑等,都在这一时期大量涌入,在以唐都长安为首的中华大地绽放出异彩。

同时,唐文化在兼容、消化和改造那些域外文化之后,又将这种带有明显华夏特征的生机勃勃的文化以高势能文化的姿态向四周输出、辐射,构成更为壮阔的唐代中华文化圈。

——摘编自陈增涛《大气磅礴的盛唐气象》【历史解释】唐朝的文化特征(1)艳丽明快的色彩。

既体现在唐三彩、铜镜、丝绸织物、金银器、敦煌壁画等物质性文化上,也体现在盛唐诗歌中。

(2)生动自然的情调。

唐人自信,思想解放。

一些壁画中,世俗人物高大不凡,大有压倒诸天菩萨的不凡气概。

唐人率性,较少做作。

(3)博大恢宏的气势。

唐长安是明代西安城的六倍。

(4)雍容华贵的风度。

洛阳龙门石窟是盛唐文化典雅秀美、雍容华贵的集中体现。

观赏牡丹成为当时最时髦的娱乐活动,也是唐人风度的一个象征。

(5)昂扬坚定的进取精神,兼容并蓄的开放性格。

唐朝的时代精神,可以用开放、进取、尚武、多元等词语进行概括,这是一种新民族新文化的优势所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