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五代时期主要城市的民族融合发展

合集下载

中华民族发展史内容

中华民族发展史内容

中华民族发展史内容
(1)中华民族的起源:原始社会至奴隶社会的过渡时期,炎、黄部落的融合,华夏族的产生。

(2)多民族融合的开始:春秋战国时期,华夏族和其他各族接触频繁,促进了民族融合,也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准备了条件。

(3)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秦的统一,标志着我国多民族国家已初步建立。

(4)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初步发展:两汉时期,实现了对西域、西南以及华南两广的统治,既大大扩展了疆域,又有效地开发了边疆。

(5)多民族的大融合: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民族迁徙,各民族联合斗争以及少数民族统治者的改革,民族融合加强。

(6)多民族国家的大发展时期:隋唐时期是我国古代史上一个重要时期,隋唐高度繁荣的经济文化,对周边少数民族有很强的吸引力,加上统治者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所以与少数民族的联系范围更广,数量更多,形式多样,关系也融洽,特别是在西北和东北奠定了祖国疆域的基础。

(7)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周边各少数民族借助自己政权力量,加强了与汉族的交往,相互学习,逐步缩小了与汉族的差距,为元朝更大规模的民族融合和多民族国家的重新统一作了准备。

(8)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时期:明清时期,中央政府采取有力措施,解决了周边少数民族问题,特别是在清朝,粉碎了少数民族贵族与西
方侵华势力分裂国家的阴谋;同时采取了得力措施加强了地方行政管理和中央集权,我国的统一多民族国家形式巩固下来。

隋唐五代时期政治与社会经济

隋唐五代时期政治与社会经济

改革措施
政府进行赋役制度改革 ,实行租庸调制和两税 法等制度,同时推行均 田制,将土地按人口和 年龄平均分配。
实施效果
改革后,赋役负担相对 减轻,农民的生产积极 性得到提高,社会经济 得到发展。
社会救济措施及其实施效果
社会救济措施
隋唐五代时期,政府重视社会救济工作 ,设立了专门的救济机构,如悲田院、 养病坊等,同时鼓励民间慈善事业的发 展。
对外贸易与文化交流
对外贸易
隋唐五代时期,中国对外贸易达到了巅峰。唐朝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与东南亚、南亚、西亚等地区进行 广泛的贸易往来,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和文化的交流。
文化交流
随着对外贸易的发展,中国与外部世界的文化交流也日益频繁。佛教、伊斯兰教等外来宗教在中国传 播,同时中国的文化(如儒家思想、诗词歌赋等)也对外产生了深远影响。
数学与医学
隋唐时期的数学和医学也取得了显著成就,如《九章算术》的整理和 《千金方》的编纂,对后世数学和医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06
隋唐五代时期社会问题与改革措 施
土地兼并问题及其对策
土地兼并现象
隋唐五代时期,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贵族地主势力的膨胀,土地兼并 现象日益严重,大量农民失去土地,成为流民或佃农。
历史分期
隋朝(581年-618年)
01
结束了南北朝分裂局面,实现了大一统,为唐朝的繁荣奠定了
基础。
唐朝(618年-907年)
02
经历了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等阶段,成为中国历史上最为辉煌
的时期之一。
五代(907年-960年)
03
唐朝灭亡后,中国再次陷入分裂,形成了五代十国的局面。
政治制度演变
三省六部制
时代背景
1 2

中国史纲要重点知识——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中国史纲要重点知识——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中国史纲要重点知识之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二、中国古代的封建化进程1.概念:边疆落后的少数民族学习汉族先进的封建经济(农耕经济)、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儒家为主文化)促进本民族的社会发展的过程,也称为汉化。

2.过程:贯穿于整个封建史。

典型:北魏、唐少数民族、五代辽宋夏金元、满清3.影响:促进了祖国边疆的开发;促进了少数民族政权的崛起;促进民族的交融和中华民族的形成;有利于促进国家大一统局面的巩固。

三、门阀士族兴衰:四、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开发:五、知识总结——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分裂中孕育着统一的因素,对隋唐盛世的影响。

政治上(制度创新基础):国家由长期分裂走向新的大一统,各民族政权的制度创新为隋唐制度奠定了制度和政治基础。

经济上(经济繁荣基础):人口的大量南迁,江南的开发,为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南北经济趋向平衡,为隋唐经济繁荣奠定经济基础。

文化上(文化繁荣、文化观):民族文化交流,南北文化差异虽明显但走向交融,为隋唐开明兼收并蓄的的文化观奠定基础;科技持续领先世界,儒、释、道三教共同发展,玄学产生,文学艺术丰富多彩,为隋唐文化繁荣奠定文化基础。

民族关系上(民族观、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五胡内迁,尤其北方地区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血液和动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和精神文化,为隋唐时期开明的民族观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繁荣奠定民族基础。

魏晋南北朝(220年-589年)时代特征: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二、安史之乱的历史影响:1.中央集权和权威削弱,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2.边防空虚,少数民族政权趁机侵扰,边疆频频告急;3.严重破坏北方黄河流域经济,大量北民南迁,经济中心开始南移;4.战乱社会动荡,人民流离失所,均田制和租庸调制无法维持,促使了两税法的推行;5.严重地削弱了唐朝的统治力量,唐从此由强盛走向衰落。

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唐朝的民族交融(教案) 统编版中外历史刚要必修上册

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唐朝的民族交融(教案) 统编版中外历史刚要必修上册

唐朝的民族交融教材分析《唐朝的民族融合》是《中外历史大纲》上册第二单元第6课第二个子目的内容,是高中历史统编版教材新增内容。

唐朝的民族交融是在春秋战国和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的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与扩大,与宋元时期民族关系的紧张形成鲜明的对比,对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起了奠基作用,因此本专题内容在教材中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通过学习,能使我们认识今天正确处理民族关系的重要性,对今天正确处理民族关系也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学情分析本专题面对的是高一学生,他们对唐朝的民族关系有了初步了解,初中历史注重“是什么”,而高中历史更注重的是“为什么”和“怎么样”,所以在本专题的教学中,应该把重点放在史料研读和分析上面,加深学生对这些知识的理解,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辨能力。

教学目标1.唯物史观:通过史料解读,认识唐朝经济发展与民族政策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运用唯物史观分析问题的能力。

2.时空观念:通过学习,能够运用文字和地图概述唐朝前期周围主要少数民族的地理方位。

4.历史解释:用历史解释的视角认识唐朝民族交融的史实。

3.史料实证:运用史料分析唐朝民族政策产生的影响,学会论从史出。

5.家国情怀:认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离不开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树立正确的民族观。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唐朝处理民族关系的方式和特点。

教学难点:唐朝民族政策产生的影响和启示。

教学过程环节一:新课导入教师播放《中国通史·唐朝的民族关系(上)》短视频:学生观看后,设问:这个意气风发的时代是哪个朝代?谁被尊为“天可汗”呢?唐朝是怎样处理与周边少数民族的关系的呢?由此导入本课主题。

设计意图:利用视频导入本课主题,激发学生兴趣,激起学生学习和探索的欲望。

教师展示本专题课题,并解释民族交融的概念,加强对概念的理解。

过渡:唐朝前期周边有哪些少数民族呢?教师展示《唐朝前期疆域和边疆各族分布图》学生活动:观察唐朝前期周边少数民族的地理分布情况,说说唐朝前期周边主要有哪些少数民族。

中国古代的民族融合

中国古代的民族融合

第二轮复习之中国古代的民族融合一、春秋战国时期的民族融合民族:中原的华夏民族;北方的匈奴和东胡;西方的戎;南方的越 形式:经济文化交流(最基本形式);频繁的战争(直接动力) 影响:为后来秦统一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奠定了基础民族关系方面:“华夷”观念削弱,华夏族与周边的少数民族在征伐和生产中逐渐开始了融合二、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比较张骞通西域和班超经营西域】例1 [2010·重庆卷] 我国著名历史学家翦伯赞说:“张骞在公元前127年发现西域,其当时对中国人的刺激,正像后来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对于欧洲人的刺激是一样的。

”翦伯赞观点的正确性是因为其看到了() A.张骞开辟了通向西域的殖民道路B.哥伦布发现美洲同张骞发现西域影响完全相同C.张骞的行动对于以后中西文化的交流作出了突出的贡献D.张骞来到西域完全是出于经济目的【秦汉时期我国民族关系发展的特点、原因和影响】(1)民族关系发展的特点①中央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有效管辖,如秦始皇平定南越后,设三郡进行管理;汉武帝在西南夷地区设郡,西汉在西域设西域都护等。

②加快了对边疆地区的开发,如秦开发珠江流域,匈奴开发蒙古高原等。

③各族人民友好往来和各民族间进行经济文化交流,如昭君出塞,密切了汉匈关系,互市兴旺起来,文化往来增多。

张骞通西域密切了中原同西域乃至更远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促进了西域社会的进步,丰富了中原的物质生活。

(2)民族关系发展的原因①秦汉时期,国家统一,经济文化发展。

②统治者采取了有效政策,促进了民族关系的发展。

(3)民族关系发展的影响①促进了我国古代经济文化的发展,促进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

②带动了对外关系的发展,如丝绸之路的开辟等。

例2汉武帝时,细君公主居乌孙作诗曰:“吾家嫁我兮天一方,远托异国兮乌孙王。

穹庐为室兮旃为墙,以肉为食兮酪为浆……”你能从诗中获取的信息有()①细君公主远嫁乌孙政治联姻②细君公主对生活不习惯③细君公主远嫁异国,促进了两国经济往来④反映了当时西域的生产、生活情况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②③三、隋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3【汉武帝和唐太宗处理民族关系的相似点】(1)都打败了少数民族贵族的骚扰,稳定了北部边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知识体系-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知识体系-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魏晋至隋唐时期(220—907年)是民族交融、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时期。

政治 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得到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北方战乱,孝文帝改革推动了北方民族交融;隋唐时期国家统一局面形成,政治制度不断发展,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度不断完备,中国古代政治制度逐渐成熟;唐朝安史之乱后政局动荡,唐后期形成藩镇割据局面,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经济封建经济由遭到破坏到繁荣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隋唐时期,经济政策调整,农耕经济繁荣发展,对外交往空前繁荣思想文化封建思想文化繁荣发展,兼容并蓄。

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独尊地位受到佛教、道教冲击;隋唐时期,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特立独行的士人推动了书法、绘画、文学等艺术的发展;隋唐时期,科举制度扩大了知识分子队伍,推动了文学艺术的进步民族关系 民族交融不断加强。

魏晋南北朝是我国历史上的一次民族大交融时期,少数民族内迁和北民南迁;隋唐实行比较开明的民族政策,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大大加快,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新发展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课程标准】1.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2.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和区域开发的新成就。

【时空坐标】【知识梳理】 一、三国与西晋 1.三国国家 建立者 都城 起止时间 魏 曹丕 洛阳 220-265 蜀刘备 成都 221-263 吴孙权建业222-2802.西晋的短暂统一(1)建立:266年,司马炎代魏称帝,国号晋,史称西晋。

(2)统一:280年,西晋灭吴,完成统一。

(3)八王之乱与五胡内迁 1)八王之乱①根源:西晋建立之初,分封宗室子弟为王者27人,以郡为国,王国各自成立国军。

②影响:北方地区破坏惨重,激化了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自此中国进入长期政权分立的时期。

2)五胡内迁①原因:三国至西晋中原内乱,人口锐减,统治阶级为补充兵源及劳动力,强迫西、北边陲的少数民族内迁中原;少数民族本身为推动自身经济发展而内迁;中原内乱,军事力量薄弱。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单元要点·勾连】【历史脉络·廓清】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课程 标准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民族交融、制度创新和区域开发。

素养解读 1.结合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状况,从时空观念的角度了解政权更迭和北方少数民族的内迁。

2.结合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的开发,从史料实证的角度认识江南区域经济的发展成就。

3.结合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和影响,从历史解释的角度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在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中的意义。

【必备知识梳理·基础】一、三国与西晋1.三国鼎立国号建立时间建立者都城魏220年曹丕洛阳蜀221年刘备成都吴229年孙权建业(1)背景:263年,曹魏权臣司马昭发兵灭蜀。

(2)建立:266年,司马炎代魏称帝,国号晋,史称西晋。

(3)统一:280年,西晋灭吴,完成统一。

3.西晋的灭亡(1)背景①自东汉到西晋,内迁的民族主要有匈奴、羯、氐、羌,还有活动在长城边缘的鲜卑。

②晋武帝死后,宗室诸王展开对中央权力的争夺,演化为内战。

内迁少数民族卷入其中,并且逐渐主导了局势。

(2)灭亡:316年,西晋被内迁匈奴贵族所灭。

(3)影响:中国历史进入一个比较长的政权分立时期。

[思考点1] 阅读教材P28页“三国鼎立形势图(262年)”:试从地理因素,分析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提示:蜀有剑阁、三峡之险,进可攻,退可守。

吴有长江天险,易守难攻。

二、东晋与南朝1.东晋(1)建立:317年,司马睿在建康重建晋朝,史称东晋。

(2)士族政治①自三国、西晋以来,一些声名显赫的士大夫家族世代把持官位,享受政治、经济等方面特权,形成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称为士族。

②逃到南方的几家北方高门士族先后执掌朝政,成为东晋政权的主要支柱。

2.南朝:420年,出身低级士族的武将刘裕篡夺皇位,改国号宋。

此后170年间,南方先后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王朝,合称南朝。

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教学设计)——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教学设计)——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从民族融合看盛世兴衰【课程标准】通过了解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认识隋唐时期的民族交融与区域开发的新成就。

【教材分析】本课主要叙述隋唐五代十国时期的历史变迁。

主要分为三个子目:第一子目主要阐述了隋的成就与速亡,隋朝的统一及繁盛为盛世局面奠定了基础;第二子目描绘了一幅政治大一统、经济大繁荣、民族大交融的盛世气象,但盛世下却也隐藏着危机。

第三子目讲述了安史之乱、唐朝灭亡以及五代十国的更迭。

隋唐时期民族大融合、经济繁荣,创造了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盛世局面,对后世朝代都有深远的影响。

本课涉及知识点繁多,需梳理线索,从民族融合的角度探究盛世兴衰。

【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在初中时已基本了解隋唐五代十国的基本史实,但还缺乏全面系统的学习,缺乏运用唯物史观理性分析历史事件能力。

因此,课堂教学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史料研习及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提升历史核心素养。

【教学目标】1、通过时空定位,了解魏晋南北朝、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的政权更迭的顺序与脉络,理解其时代特征,认识统一是历史发展的趋势。

2、通过回顾旧知识、研读史料提取有效信息,感受盛世气象,分析隋唐盛世出现的原因及其表现,培养历史解释和史料实证能力。

3、通过地图和相关史料归纳总结唐朝处理民族关系的政策和方式,认识民族交融对边疆区域开发和维护国家统一的历史作用,把握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发展趋势,增强民族自豪感。

【重点难点】重点:隋唐盛世的具体表现及原因。

难点:唐朝民族政策特点意义及其与盛世兴衰的关系。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视频舞蹈《胡旋舞》教师设问:观看一段曾经风靡大唐的舞蹈,同学们能提取出哪些历史信息?(雍容华贵、开放包容、文化繁荣、民族交融、自信活泼),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入那个在中国历史上大放异彩的隋唐盛世。

设计意图:通过视频音乐画面,引导学生形成初步的盛世印象,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激发学生对本课的学习兴趣。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和巩固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和巩固

a
19
4、元朝统治时期,中国是当时世界上最强 大最富庶的国家,它的声誉远及于欧亚非三 洲。西方各国的使节、商人、旅行家、传教 士络绎不绝地来到大都。马可波罗对元朝繁 盛的描绘,激起了西欧人对中国文明的向往。 由于中外交往的频繁,中国发明的指南针、 火药、印刷术经阿拉伯人传入西欧,阿拉伯 人的天文学、医学、算学知识也陆续传到中 国。元朝时海外贸易相当活跃和兴盛,泉州 港异常繁忙。
4、两宋的民族战争:辽宋战争、宋金战争、宋元 战争。
5、明朝土木堡之变、北京保卫战、与后金的战争。 6、清朝前期平叛战争:反对准噶尔贵族分裂势力, 平定回部反动贵族的叛乱。
a
7
四、民族关系的规律和认识
1、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是由各民族
人民共同缔造的。由于各种原因,汉族在我国多民族
上一个重要时期,对周边各少数民族有很强的
吸引力,加上唐朝统治者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所以唐朝与各少数民族的关系范围更广,数量
更多,形式多样,关系也更加融洽,在西北和
东北奠定了祖国疆域的基础。唐朝通过战争、
和亲、册封、设管理机构等方式加强了与周边
各民族的关系。
a
3
6、民族大融合的进一步发展: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 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地区扩展, 形成中华民族大融合的第二次高潮。五代、辽、宋、 夏、金、元时期,周边各少数民族借助自己政权的力 量加强了与汉族的交往,相互学习,逐步缩小与汉族 的差别,为元朝更大规模的民族融合和多民族国家的 重新统一作了准备。尽管这一时期各族政权之间也经 常发生摩擦和战争,但各族人民之间的友好往来才是 这个时期民族关系的主流。元朝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 封建国家的巩固和民族大融合时期,它结束了唐末以 来400年的分裂割据和多民族政权并立的时期,奠定 了元明清长期统一的基础,这一点和长期的民族融合 是分不开的。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知识梳理 高一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知识梳理 高一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

专题二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一、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1.三国与西晋(1)三国(220—280年)国号建立时间建立者都城魏年曹丕洛阳汉221年刘备成都吴229年孙权建业(2)西晋(266—316年):实现了国家的短暂统一。

①少数民族向内地迁徙。

②八王之乱加速西晋灭亡。

2.东晋与南朝(1)政治特点:士族成为东晋政权的主要支柱。

(2)江南地区得到开发。

①原因:北方战乱,人口南迁,补充劳动力,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南方社会环境相对稳定,自然条件优越。

②表现:土地大量开垦,农作物品种增加,产量提高,手工业明显进步。

③影响:促进江南经济发展,文化进步,民族交融。

3.十六国与北朝(1)十六国统治①民族交融:大部分由内迁少数民族建立的割据政权都采用中原模式的国号、年号,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

②淝水之战:前秦政权迅速崩溃,民族矛盾加剧。

(2)北魏孝文帝改革①措施a.政治: 。

b.社会习俗:穿汉服;说汉语;改汉姓;同汉族通婚。

②影响: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趋势,大大缓解了,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基础。

[小结]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阶段特征1.政治:政权并立,更迭频繁。

2.经济:江南经济获得开发。

3.思想:儒释道三教思想交融。

4.民族:民族交融。

答案:220 匈奴、羯、氐、羌、鲜卑迁都洛阳民族矛盾二、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一)隋朝兴亡1.概况:581年建立,定都长安;589年,结束了南北长期分裂的局面,实现统一;618年隋朝灭亡。

2.兴建仓库:在长安、洛阳两都和地方广设仓库。

3.大运河开通的意义: 、促进南北经济交流;促进了运河沿岸城市的发展。

(二)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1.建立:618年李渊建立,定都长安。

2.唐朝前期的繁荣(1)贞观之治(唐太宗):轻徭薄赋,劝课农桑,戒奢从简,知人善任,虚怀纳谏。

(2)武则天的统治:社会经济持续发展。

隋唐五代的民族融合与国家统一研究

隋唐五代的民族融合与国家统一研究

隋唐五代的民族融合与国家统一研究隋唐五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不仅涌现出了许多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化艺术家,同时也见证了中国各族人民之间的民族融合与国家统一的过程。

本文将就隋唐五代的民族融合与国家统一进行研究。

隋唐五代时期,中国境内存在多个少数民族。

在隋朝时期,北方的统一王朝是北魏,而南方则存在着吴、陈等多个政权。

隋朝的开国皇帝杨坚在统一南北的过程中,不仅采取了武力征服的手段,更注重了文化与民众的融合。

他通过发展农业生产、推动经济发展,吸引了大量北方少数民族移民到中原地区定居,并以高官厚禄的方式吸纳他们为国家效力。

同时,他实行海外使节朝贡制度,积极对外推广中华文化,加强了与邻近国家的交流与合作。

这些举措都为后来唐朝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王朝之一,也是一个民族融合与国家统一的时期。

唐朝的疆域辽阔,民族众多,不同的少数民族生活在不同的地区,以不同的方式与汉族进行交流。

在统治的过程中,唐朝统一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

首先,他们尊重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和社会习俗,包容他们的风俗习惯和民族文化。

其次,唐朝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充分发掘和培养了各个少数民族的人才。

比如,唐朝历史上许多重要的政治家和文化艺术家都是少数民族出身,他们的贡献对于促进民族融合和国家统一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此外,唐朝还实行了科举制度,通过选拔优秀人才进入官方,加强了各族人民之间的交流和交融。

这些政策措施加强了汉族与其他少数民族之间的联系,促进了民族融合与国家统一。

在民族融合与国家统一的过程中,语言的统一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唐朝的官方语言是中文,但在与其他少数民族的交流中,唐朝也重视了对其他民族语言的研究和使用。

比如,唐朝成立了翻译机构,专门从事对各民族语言的翻译和研究工作。

这些研究成果大大促进了不同民族之间的沟通和理解,加强了民族融合和国家统一的力量。

总结起来,隋唐五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其中的民族融合与国家统一是该时期的一个显著特点。

中国古代史上的民族融合问题(下)

中国古代史上的民族融合问题(下)

中国古代史上的民族融合问题(下)作者:管彦波来源:《历史教学》2001年第09期四、影响和促成民族融合的相关因素及民族融合的途径(一)互补互惠的族际经济联系与民族融合经济关系是民族间的基本关系和必然联系,所以,历史上的民族融合,是要受经济发展规律支配的。

在服从经济支配的前提下,民族融合自身也是有规律可循的。

基于生态环境和社会传统的多样性,历史上我国各民族传统经济区域呈现为南北三个发展带和农耕、畜牧两个大的经济区。

从南北方向看,秦岭—淮河以南是以汉族为主体经营的水田农业发展带,秦岭—淮河以北至秦长城是以汉族为主体经营的旱地农业发展带,而秦长城以北是历史上以北方民族为主体经营的游牧和狩猎经济发展带。

从经济区来说,西部和西北部游牧民族活动的中心,是传统的畜牧经济区。

黄河中下游和长江中下游及其以南地区,是发达的农耕经济区。

不同的经济类型具有一定的互补性。

一般而言,农耕民族以种植业为主,兼养家畜,经济稳定,基本上能够满足自身的生活需要,但也向往游牧民族优质的畜产品。

游牧民族在茫茫草原上放牧牛羊,畜群为主要的生产资料,产品相对单一,需要与农耕民族进行频繁的交换,换取农产品和手工业品,以补生活之需。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在历史发展的任何时期,两大河中下游发达的农耕经济,一直对周边地区各族群起着凝聚和核心的作用,产生出很强的吸引力和“向心力”。

这种农业文明蕴藏的力量,使许多进入汉区农业社会里的民族,不同程度地融入汉族之中。

历史上,我国各民族间的经济交往是多层面、多途径的。

总体而观,至少包括两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官方层,如移民实边和屯垦、“马绢互市”和“茶马贸易”。

第二个层次除了跨地区的民间贸易以外,更主要的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互助、互惠、互利。

无论在任何时期,即使在分裂和战争年代,在这两个层面上互通有无的经济联系,也未曾中断过。

这是汉族与各民族人民经济联系的纽带,也是各族间相互依存彼此融合的重要经济基础。

(二)思想文化上的相互交融、认同与民族融合在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思想文化上的相互交融、认同,从来没有停止过。

隋唐五代的民族融合与国家统一研究

隋唐五代的民族融合与国家统一研究

隋唐五代的民族融合与国家统一研究隋唐五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的特点是民族融合与国家统一。

隋唐时期,中原地区曾经是分裂的。

隋朝统一中原,建立了大唐帝国,使得中原地区再度统一起来。

然而,隋朝的统一并非持久,很快就在内外因素的影响下瓦解了。

这个时期的中原地区的统一与瓦解,既与民族融合有关,也与国家的统一力量有关。

从民族融合的角度来看,隋唐五代时期的中原地区是一个多民族混居的地区,其中汉族居多,还有少数的少数民族。

这些少数民族的存在、发展与融合,对于中原地区的统一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隋唐时期,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促使各族人民的融合,使得各族人民在语言、文化、宗教等方面的区别逐渐减少,形成了一种共同的文化认同感。

例如,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婚姻交流的增加,使得两者之间的血缘联系更加紧密;各族人民之间的贸易往来,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也加深了各族人民之间的联系。

随着时间的推移,各族人民逐渐形成了一个稳定的社会结构,这种社会结构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原地区的统一和稳定。

从国家统一的角度来看,隋唐五代时期的中原地区面临着内外的挑战。

内部的挑战主要来自于官员的腐败和政治内斗,外部的挑战主要来自于外族的入侵。

然而,隋唐帝国通过一系列的政策和战争,成功地应对了这些挑战,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其中,国家的统一力量是至关重要的。

隋唐帝国通过加强中央集权,对外征讨,分封诸侯等一系列手段,巩固了国家的统一。

同时,隋唐帝国在征服外族势力的同时,也采取了一些手段来融合这些民族,使得他们成为帝国的一部分。

这种国家的统一力量,为中原地区的统一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总结起来,隋唐五代时期的民族融合与国家统一密不可分。

民族融合为国家统一提供了一种文化认同感,而国家的统一力量则促进了民族融合的发展。

隋唐五代时期的中原地区的统一与瓦解,既是民族融合与国家统一相互作用的结果,也是历史背景、政治力量、人民意愿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这个时期的中原地区的统一与瓦解,为后世历史家提供了许多有关民族融合与国家统一的重要启示。

课件1:第4讲 从三国两晋南北朝到隋唐、五代十国政权的更迭与民族交融

课件1:第4讲 从三国两晋南北朝到隋唐、五代十国政权的更迭与民族交融

入题干,偏离材料主旨,题干并非探讨当时的选官制度问题,排除;题干中“国典人
殊,朝纲家异”强调不同的权臣先后把持政权,B、D两项解读有误。
3.如图反映了魏晋时期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的原因之一是( )
A.江南社会相对稳定 C.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B.江南自然条件优越 D.南方政权重视农业
解析:选C 根据材料“中原各族迁往江南”可知体现的是北方人口大量南迁,C 项符合题意;江南地区相对稳定、自然条件优越和政府对农业的重视都是江南地区经 济发展的原因,但是与材料无关,A、B、D三项排除。
命题动态
1.(2021 年 1 月新高考 8 省联考·广东卷)西汉中期至西晋,中原王朝先后允许已归 附的匈奴、鲜卑族内迁到陕北、晋北、幽州北等长城一带,羌、氐族内迁到关中地区聚 居。这( )
A.加快了中原王朝的衰落过程 B.使边患危机更加严重 C.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 D.推动了北方民族交融 解析:选D 根据材料“中原王朝先后允许已归附的匈奴、鲜卑族内迁到陕北、 晋北、幽州北等长城一带,羌、氐族内迁到关中地区聚居”可得出,中原政权的这一 做法,有利于少数民族内迁,加强了北方民族间的交融,D项正确。
第4讲 从三国两晋南北朝到隋唐、 五代十国政权的更迭与民族交融
一、三国与西晋
基础梳理
1.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魏国的建立
_2_2_0__年,曹丕取代东汉称帝,定都_洛__阳__,国号魏
蜀国的建立
刘备称帝,定都_成__都__,国号汉,史称蜀汉
吴国的建立
_孙__权__称帝,定都建业,国号吴
[易错微点] 三国鼎立局面出现前,尽管东汉王朝名义上还存在,但其统治实际上
三、十六国与南北朝
基础梳理
1.十六国 东晋统治南方的时候,北方先后出现了一批割据政权。最主要的有 15 个,加上

04【历史笔记】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04【历史笔记】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一、隋唐盛世——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一)再造统一:隋朝1.隋的统一(1)建立:581年,杨坚代周称帝,改国号为隋,定都长安。

(2)统一:589年,隋灭陈,结束长期分裂的局面。

2.隋的建设(1)广设粮仓(2)兴建洛阳城(3)开通大运河【探究】如何评价隋朝大运河的开通?(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向北到涿郡,向南到余杭,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2000多千米,是世界上开凿最早、规模最大的运河。

)目的:加强南北交通,加强对全国的控制。

评价:(罪在当代、功在千秋)利:①贯通南北,促进南北经济交流;②促进运河沿岸城市发展;③促进南北方文化交流民族交融;④维护国家统一,巩固中央集权。

弊:加重人民负担,激化阶级矛盾,引发农民起义。

(二)盛世荣耀:唐朝1.政治之盛2.经济之盛3.民族交融(1)方式:军事打击、设置机构、册封、和亲、会盟(2)政策特点:灵活多样、以和为主、因俗而治、民族平等、开明包容。

(3)意义:①有利于祖国边疆的开发与管理;②推动民族融合,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探究】隋唐盛世出现的原因?1.社会:经历长期战乱,人民渴望安稳生活;2.政治:改革吏治、选贤任能、虚怀纳谏;3.经济:注重发展生产,规范赋税徭役制度;4.军事:对外用兵有节制;5.文化:大兴文治,兴学重教;6.民族关系:采用开明宽容的民族政策,边境统一安定,民族间交往密切。

二、隋唐衰亡——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危机(一)隋朝的衰亡1.原因:(1)隋炀帝自恃强盛,大兴土木,穷奢极欲,三次大举征伐高丽。

(2)生产遭到严重破坏,民不聊生,引发大规模起义。

2.标志:618年,隋炀帝在江都(今扬州)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

【探究】如何看待隋炀帝的?隋炀帝兴建洛阳城,三征高丽,兴修大运河,可见其有政治抱负,但实现个人政治理想的道路上,却忽略了百姓的承受能力,导致了一个富裕的隋朝走向了速亡的命运。

(二)唐朝的衰亡1.安史之乱(1)原因:①中央:唐玄宗沉湎享乐,怠于政事,任人唯亲,朝政腐败。

复习课件: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一统的发展

复习课件: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一统的发展
的管辖 .
归附:东突厥灭亡后,回纥南移,归附唐朝 册封:唐玄宗册封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 瓦解:9世纪回鹘政权瓦解。隋唐时期的回纥人是维吾尔族 先民的主体
统一:7世纪前期,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
吐蕃 和亲: 文成公主入藏 .
西南
会盟:9世纪中期,唐蕃会盟
南诏 南诏王多经唐朝加封;遣子弟入唐学习
东北 靺鞨 册封:唐玄宗册封其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
618年 唐朝建立
江南经济发展
907年 唐朝灭亡
九品中正制
孝文帝改革
三省体制、 租调制
科举制
开明民族政策
三省六部制、御史台、 租庸调制、两税法
主题概览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和隋唐时期,这是中华文明的成熟时期,具体表现在: (1)民族交融: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民族相互交往,出现民族交融局面;隋唐时期结 束分裂,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 (3)制度创新:选官制度由九品中正制到科举制;
●魏初风俗至陋……迁都之后,于革易旧俗, 亦可谓雷厉风行。……民族根柢,莫如语言, 语言消灭,未有不同化于他族者。孝文以 仰慕中国文化之故,至欲自举其语言而消 灭之,其改革之心,可谓勇矣。其于制度, 亦多所厘定。
——吕思勉《两晋南北朝史》
[深化拓展] 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 1.内涵:民族交融是指各民 族间共同生活、彼此学习、共同发展、逐渐交融的过程,包括经济生活、文化语 言、风俗习惯、民族心理等趋向一致。 2.原因 (1)根本原因:在共同生活的地域内,民族之间密切交往,互相影响。 (2)具体原因:先进文化吸引;战争影响;统治政策推进。 3.方式 (1)民族迁徙:少数民族内迁,与汉族人民杂居相处。 (2)联合斗争:各族人民联合斗争,反对统治者剥削压迫,民族联系更加密切。 (3)友好往来:北方几次短暂统一造就的和平环境使民族交融加快。 (4)少数民族统治者的改革:北魏孝文帝汉化政策促进了民族交融。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隋唐五代时期主要城市的民族融合发展摘要:在隋唐时期, 城市发展的繁荣与否, 与多民族间的杂居和融合存在一定联系。

移居城市外来民族, 无论出于家族发展或避乱迁徙, 客观促成城市的人口增加, 进而为都市发展带来劳动力、技术、资金、文化等新鲜血液。

少数民族文化与汉族文化相互交融, 彼此经济生活、饮食文化、服饰习惯等相互影响, 共同为城市经济、政治、文化发展注入活力, 推动城市文明发展和进步, 并对这一时段城市进程产生重要而深远影响。

其中, 研究隋唐五代时期民族历史根本目的是为了了解当时政治、经济以及文化, 随着进化史观以及唯物史观传播, 隋唐史研究要通过先进和科学的历史哲学作为指导, 进而促使研究理论方法和研究领域焕然一新。

其中, 针对于历史进行研究的过程之中, 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史观更保证研究科学路径和正确方向, 呈现出新气象以及新水平。

本次关于隋唐民族融合和城市发展的研究旨在为了促使隋唐五代民族史研究更深入、更丰富, 同时为相关研究者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隋唐五代时期; 都市民族; 融合; 城市发展;一、引言隋唐五代时期城市不仅是各民族相互融合产物, 而且是能够提供外国人聚集重要场所。

唐朝中国社会文化比较开放, 唐朝和其他国家之间交流密切, 陆上丝绸之路促使商品经济进一步的发展和繁荣, 尤其是西域地区的商人通过丝绸之路可以和中国商人进行广泛的贸易。

在洛阳、长安等大都市呈现出了繁荣的局面。

另外海上丝绸之路也在这一时期出现, 海上丝绸之路可以供波斯商人、东南亚、新罗以及日本和中国商人进行商品贸易交流, 促使了社会文化进一步的发展和交流。

隋唐主要城市包含少数民族商人, 例如突厥、回鹘货商等。

还包括了来自大食、波斯、新罗等地区商人, 商人大量出现不仅促使隋唐五代时期民族多元化, 还展现出了隋唐时期的开放局面【2】。

二、长安等政治性城市民族融合隋唐五代是周边民族不断迁移、不断融合与发展的时期。

民族间经济贸易、文化交流以及民族融合不断加强, 隋唐军事、经济、政治以及城市生活等诸多方面都发生了较大变革。

唐朝初期, 唐朝经常和北方突厥民族有纠纷和征战, 其中唐太宗通过采取怀柔以及战争等方式对于西突厥进行了有效控制。

另外, 为了促使丝绸之路重新得到恢复, 唐王朝开始重新开辟商路, 波斯商人以及西域胡商来中国做生意的增加, 大部分商人纷纷通过丝绸之路展开了贩运贸易活动, 获得了较多的利益。

贸易中转点选择在长安地区。

长安属于隋唐时期全国最大城市, 是国际性的大都市, 长安聚集了各种手工业者、商人等等。

各民族以及外国人员都在此相互沟通交流以及联系, 还在尊重和碰撞过程当中展现了文化活力。

尤其是在唐朝贞观年间, 突厥人已经在长安地区居住, 同时数量可观。

西域商人和使者来到长安活动。

根据相关研究资料表明, 大约有四千多西域外来人口来长安, 唐朝政府为了针对于长安地区人口进行管理, 要将这些人遣返到西域地区。

但是, 来长安地区的西域商人很少自愿返归, 由于一部分人员在中原已经娶妻生子, 还置办土地以及房屋等等, 此居住长达几十年已经完全习惯中原地区生活习惯以及生活习俗, 所以不愿意再次回到西域。

唐朝政府下令针对于这一部分人群科学有效地进行管理, 在鸿胪寺要对人口进行登记, 进而促使这西域外来人口具备长期居住资格。

但是外来人口享受到唐朝城市权利, 也需要他们为政府承担一定的义务。

为了对于这一批人员有效地进行安置, 同时为了促使这一批人员为唐朝所用, 大部分人员被编入了神策军当中, 还成为了边疆的士兵。

通过这样方式促使外国人开始逐渐成为唐朝居民。

各民族之间长期生活交往彼此之间相互学习, 相互吸收而不断地实现了融合。

长安情况如此, 其他城市大致相同。

三、扬州、广州等商业性城市民族交流安禄山发生安史之乱之后, 北方生产力受到严重的破坏。

农田水利受到了军队的严重破坏。

这样的情况之下, 南方地区反而有了良好的发展。

开通大运河之后, 区位条件发生了较大的变更, 海上航运技术以及海上管控相对松动, 促使了来自于中东地区、南亚地区、东南亚以及东亚地区的人来到了东部港口城市, 促使江南地区成为海外商人聚集重要场地。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下, 扬州大运河沿边的城市得到了快速发展和崛起。

扬州不仅仅成为了海盐、丝绸以及粮食的重要产地, 而且扬州地区是水工业发展水平最高城市, 扬州自身就具备了极高生产力, 吸引了广大的人员来生活, 外交官、求法僧人、留学生、海外商人都会在此开展各种活动。

扬州地区具有独特地理位置, 扬州处于大运河交汇的路口, 逐渐成为海外贸易重要集散基地;在扬州多民族共同发展, 例如日本人、波斯人、新罗人。

其中, 以波斯为最多, 波斯往往就是从事宝石买卖等活动, 或者买卖一些香料。

唐朝和隋朝时期, 西域胡商往往泛舟运河以及长江, 在江淮岭南一带进行商务贸易, 盛唐时期扬州地区胡商人数达到了一定的规模。

新罗人主要从事运输行业, 一般是木炭贩运以及贸易, 通过雨伞纸质产品来和唐朝进行贸易, 交换唐朝的瓷器丝绸等。

唐朝时期广州是民族聚居重要城市。

一般来讲, 广州繁荣始于唐初设置了市舶司, 广州对外贸易得到进一步发展和繁荣, 唐朝后期阿拉伯人称广州是阿拉伯人的荟萃之地。

另外, 广州地区民族客商较多, 人口结构极为复杂。

为了针对于人口进行管理, 政府城西划定居住区称蕃坊, 蕃坊中居住多民族人口, 包括了南洋诸国人、印度人以及阿拉伯人等等。

蕃坊都是实施民族自治制度, 汉人保留自身的风俗习惯, 在蕃坊保留着各民族自身的风俗习惯以及生活习惯等等, 实现民族的融合。

四、都市民族交融与城市发展民族之间的相互融合能够促使人口的大幅度增长。

唐朝时期长安地区固定人口约在四十万到五十万之间。

但是, 流动人口却高达百万, 不低于固定人口。

正是由于大量的人口流动, 这样促使了都市原有人口数量与人口结构发生了极大的改变以及调整。

根据相关研究资料显示, 隋唐时期长安西市附近就存在着大量胡人, 日本留学生往往都居住在长安地区。

贞观初年唐太宗将突厥平定之后还将突厥某些部落人员迁到长安地区。

所以, 促使唐朝的外来民族人口大幅度提升。

我国隋唐时期民族融合日益深入发展, 同时民族融合促使了都市生活丰富多彩, 尤其是唐朝长安地区极其繁华, 规模极为宏大, 充分展现出了唐朝长安文化中心功能。

另外, 自从隋炀帝确立科举制度之后, 长安城成为了重要的教育中心, 来自于各地读书人以及各方面有学问人士都来到长安求学或者赶考。

--地区松赞干布曾经派过多批学生来到长安学习各种文化知识。

西域各国都来长安求学, 还和中国专家学者形成了极为深厚友谊。

唐太宗时期, 吐蕃国、新罗国、百济以及高丽等国家酋长通常都会派遣自己子弟来到唐朝学习国学, 导致唐朝时期国学发展到了极为繁荣的境地, 求学人数就超过了八千多人。

国学之盛, 前所未有。

留学生来到唐朝使本国文化和唐朝文化实现相互交融, 长安文化也呈现出了缤纷多彩的特色, 获得新鲜的气息。

五、饮食、服装、舞蹈、体育以及化妆文化等融合首先, 服装文化融合。

隋唐充满了异国风情, 来自于其他国家商旅经常穿着奇特的服饰, 或者携带胡族乐曲以及工艺品来交易。

隋唐时期服饰方面, 由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 很多服饰展现出了较大创新, 展现了其独特性。

其中, 胡装对于唐朝的影响极为广泛, 主要特点就是短袖、短衣、长靴, 尤其是在唐玄宗时期受到了汉人广泛欢迎。

隋唐时期妇女们热爱骑马, 为了行动的方便通常会穿着圆领长袍, 下面穿着长靴以及长裤, 在唐朝时期女扮男装也是一大特色, 女子可以女扮男装。

其次, 饮食文化融合。

西域的葡萄酒比较有名, 立春时节朝廷通常都会向文武百官以及品阶较高的大臣发放胡饼, 另外普通百姓家庭也比较爱胡饼。

另外, 在长安市场上波斯三勒浆比较流行。

再次, 化妆文化融合。

隋朝时期从波斯可以进口一种螺子黛的睫毛油, 宫女们可以用来装点睫毛, 另外唐朝化妆工匠可以使用一种名为青黛的颜料给女子化妆, 这种颜料也是从波斯地区引进的。

最后, 舞蹈文化融合方面, 唐朝时期流行胡旋舞以及胡腾舞, 其中安禄山以及杨贵妃都比较擅长胡旋舞。

除此之外, 体育文化融合。

隋唐时期体育活动比较多, 其中, 波罗球是指一种能够在马上打的球, 这种游戏来自于波斯地区, 唐太宗传入中国之后就受到了当时群众的欢迎。

六、结语综上所述, 民族人口流动促使民族相互融合。

在隋朝隋唐五代时期通过人口流动民族的融合, 为文化经济和社会进一步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发展动力, 展现出了隋唐包容以及开放民族政策, 汉族文化本身就博大精深, 不断促使了周边地区的民族向内迁徙, 尤其是契丹族、突厥族等等民族, 不仅仅促使了隋唐五代时期城市人口大幅度的增加, 而且还带来了新的生产技术, 提高了生产力。

还广泛的融入了各种特色民族风俗文化以及与风情, 大量的商人、手工业者进入了长安, 为城市的发展注入了各种元素, 例如, 技术、资金以及劳动力等等。

留学生以及遣唐使促使了城市文化生活以及居民精神得到进一步丰富, 民族融合还传来了各种特色的服饰和饮食, 进而促使都市生活更加色彩缤纷、充满异国风情。

参考文献关健英.民族融合过程中道德的交互影响及其意义以魏晋隋唐时期的道德生活为例.伦理学研究, 2013 (05) :71-74.【2】卜祥伟.隋唐时期少数民族文化的内移及其思想性分析以河洛地区为考察对象.中原文化研究, 2013, 1 (04) :66-71.马越.隋唐时期扬州佛教文化沿海上丝绸之路的传播.文化学刊, 2019-03.顾懿德.隋唐至北宋时期河洛地区与周边区域的文化交流.科技视界, 2016-0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