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唐朝的民族交融(教案) 统编版中外历史刚要必修上册
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教案)——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中外历史纲要(上)》教学设计一、指导思想根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要求本课通过了解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认识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民族交融、区域开发和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
二、教材分析本课上承《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下启《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以“隋唐大一统和民族交融”为主题,从隋唐盛世、民族交融和藩镇割据审视隋唐五代十国时期的统一和分裂。
本课三个子母一一①隋朝兴亡,②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③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和五代十国,按时间发展顺序排列,描绘出这一时期兴衰交替的历史面貌。
本课第一子目“隋朝的兴亡”,选取隋朝的建立,主要介绍隋朝的广建仓库、兴建洛阳城、开凿大运河,隋炀帝三征高丽、隋朝灭亡。
本课第二子目“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主要分两个层次介绍,一层次是介绍了贞观之治、武周政权、开元盛世。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教材编写的主线是国家管理制度和政策。
第二层次是介绍了唐朝与周边各族关系。
主要与突厥、吐蕃、靺鞨族等周边少数民族政权的交融。
本课第三子目“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和五代十国”,主要介绍节度使拥兵自重,安史之乱及其之后藩镇割据局面形成,削弱唐朝的统治力量;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加剧;黄巢起义及其朱温降唐,镇压起义,建立后梁,开启“五代十国”。
后周实力增强为北宋结束分裂奠定基础,内容比较杂,比较多,需要资源整合。
三、学情分析我校学生初中基础较弱,对“隋唐统一”“开通大运河”“贞观之治”等基本史实有所了解,但一知半解,且对这些历史现象出现的原因不够了解,历史事件内在的因果联系认识较少,核心素养待提升。
但学生对隋唐时期的历史学习兴趣较大,这需要老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梳理历史发展脉络,从多视角审视隋唐五代十国时期的国家统一与分裂。
从581年隋朝建立到960年后周灭,朝代涉及隋、唐、五代十国,学生不易“了解”,可以让学生通过认识历史地图来落实朝代的更迭。
人教版统编中外历史纲要(上)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优秀教学案例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文化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4.引导学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树立为国家繁荣富强而努力学习的信念。
5.通过历史教学,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和人文素养,使他们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人教版统编中外历史纲要(上)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本节课为人教版统编中外历史纲要(上)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课程主要内容包括隋朝的建立与统一、隋朝的社会经济与文化、唐朝的建立与盛世、唐朝的社会经济与文化、五代十国的分裂与动荡。
在案例背景中,我将结合学科和课本内容,以实用性为原则,运用人性化的语言,展示教学实际。通过深入挖掘历史事件背后的内在联系,引导学生理解历史的发展脉络,提高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和人文素养,使他们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汲取智慧,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以一段生动有趣的历史故事或历史人物介绍,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2.通过展示历史图片、地图、视频等教学资源,为学生创设生动直观的历史情景,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3.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让学生自然地过渡到本节课的学习主题。
(二)讲授新知
1.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详细讲解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隋朝的建立与统一、隋朝的社会经济与文化、唐朝的建立与盛世、唐朝的社会经济与文化、五代十国的分裂与动荡。
(二)问题导向
1.设置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历史规律,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2.通过问题链的形式,让学生逐步深入地思考历史事件,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教案)-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教案)-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隋朝兴亡隋朝的建立与统一(1)581年,北周外戚杨坚代周称帝,改国号为隋,定都长安,是为隋文帝。
(2)589年,杨广率军灭陈,结束了南北长期分裂的局面。
文帝死后,杨广即位,是为隋炀帝。
2、各项建设(1)广设仓库:在长安、洛阳和地方广设的仓库,既包括供应朝廷粮食和物资的仓库,又包括备水旱赈济而遍置于乡间的义仓,积储丰富。
(2)隋炀帝兴建洛阳城,宏伟壮丽,闻名于世。
(3)开通大运河:贯通南北,对巩固统一,促进南北经济交流以及运河沿岸城市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3.灭亡(1)原因:隋炀帝的暴政:隋炀帝自恃强盛,大兴土木,穷奢极欲(2)标志:618年,李渊在太原起兵,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
4、评价隋炀帝(1)功绩:创立科举制,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开通大运河,贯通南北,对巩固统一,促进南北经济交流以及运河沿岸城市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2)过失:隋炀帝大兴土木,穷奢极欲,三征高丽,严重破坏了社会生产,导致阶级矛盾激化。
二、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1、唐朝的建立:618年,李渊在长安称帝,建立唐朝,是为唐高祖。
2、贞观之治:①原因:经济上,吸取隋亡的教训,轻徭薄赋,劝课农桑,戒奢从简;政治上,知人善任,虚怀纳谏。
②表现:国家出现了开明政治局面武周政权:武则天当权期间,社会经济持续发展4、开元盛世②表现:国家经济有很大发展,社会空前繁荣,将唐朝推向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
5、曲辕犁在三个地方有重大改进:一是长直辕改为短曲辕;二是加装犁评,可以调节耕作的深浅;三是改进了犁壁。
这种犁成为当时最先进的耕具,在江南水田地方推广。
至此,耕犁基本定型。
6、民族关系(1)与突厥①背景:突厥是兴起于阿尔山地区的游牧部落,6世纪中叶建立政权,后分裂为东西突厥。
唐初,多次南下。
②贞观初年,唐军击败东突厥,东突厥汗国灭亡。
草原各族共同尊奉唐太宗为“天可汗”③唐高宗联合回纥灭西突厥④唐朝加强对西域的管理,先后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统辖天山南北①唐玄宗册封回纥首领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②9世纪回鹘政权瓦解,大部分入居河西走廊和西域,入居西域的回鹘人发展为后来的维吾尔族①背景:7世纪前期,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
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优秀教学案例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4.反思与评价:本节课鼓励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找出优点和不足,以便在今后的学习中更好地改进。同时,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和教师的总结性评价,使学生能够从多角度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隋唐时期的历史背景,掌握隋朝的建立和统一、唐朝的盛世表现等基本知识。
2.理解五代十国时期的分裂局面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3.能够分析隋唐时期与五代十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异同,认识历史的发展是有规律的,但也会出现曲折和反复。
4.通过查阅资料、讨论等方式,深入了解隋唐时期的成就和五代十国时期的困境,提高自己的历史研究能力。
2.分析唐朝的盛世表现,如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方面的成就,引导学生关注唐朝的繁荣背后的原因。
3.讲述五代十国时期的分裂局面,让学生了解那个时期的困境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4.通过讲解具体的历史事件和现象,让学生了解隋唐时期与五代十国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异同,引导学生思考历史的发展规律。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旨在让学生在掌握历史知识的基础上,培养自己的历史思维能力、研究能力和解释能力,同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关注历史的发展规律,激发民族自豪感,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通过多媒体展示隋唐时期的繁荣景象,如壁画、诗歌、音乐等,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那个时代的辉煌。
3.通过问题驱动,让学生学会分析历史现象,提炼历史规律,提高自己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小组合作
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1.隋唐盛世的基本情况
-讲解隋朝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文化成就,重点阐述大运河的开通、科举制的创立等重要史实。
-分析唐朝的“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介绍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繁荣。
2.五代十国的历史背景与特点
-讲述五代十国的历史背景,分析政权更迭和地域分割的原因。
-阐述五代十国时期的历史特点,如地方割据、战争频繁等。
4.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验历史,增强对历史事件的感情投入。
-模拟古代科举考试,让学生体验科举制度,感受历史氛围。
5.结合现实生活,联系实际,提高学生对历史与现实的认识和分析能力。
-通过对隋唐盛世和五代十国历史的剖析,引导学生认识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6.注重课后反思和评价,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隋唐盛世的基本情况,包括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等方面的内容,掌握大运河的开通、科举制的创立、唐朝的“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等重要史实。
2.学习五代十国的历史背景、政权更迭和地域分割情况,分析这一时期的历史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请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注重对历史事件、人物、现象的分析和评价,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培养自己的历史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将根据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给予评价和反馈,以指导学生进一步提高。
3.指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深入学习和思考。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请学生撰写一篇关于“隋唐盛世与五代十国”的短文,要求结合课堂所学内容,对这一时期的历史发展进行梳理和分析。文章中需包括以下要点:
人教版统编中外历史纲要(上)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教学设计
5.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的发展历程。
2.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展示历史图片、地图、文物等,增强学生的历史现场感。
3.组织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4.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兴趣,教师应制定分层教学策略,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
5.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教师可运用案例教学法,将历史事件与现代社会现象相结合,增强学生的历史感悟,培养其历史素养。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隋唐盛世的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方面的主要成就;五代十国时期的政治格局及其影响。
2.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的政治、经济、文化成就有哪些?
3.五代十国时期的政治格局是如何形成的?这一时期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4.历史人物在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哪些作用?
讨论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关注学生的讨论情况,引导他们深入思考,形成自己的观点。讨论结束后,每组选代表进行汇报,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二)讲授新知,500字
在讲授新知环节,教师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1.讲解隋朝的建立、大运河的开凿及其意义。通过地图、图片等形式,展示大运河的走向和重要作用,让学生了解大运河对我国历史发展的贡献。
2.介绍唐朝的政治制度、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等历史事件。分析这些事件背后的原因,以及它们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成就。
在总结归纳环节,教师首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概括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的发展历程。然后,教师强调以下几点:
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教学设计高一上学期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1.教学内容: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2.教学过程:
(1)发放练习题,包括选择题、简答题、分析题等,涵盖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2)指导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培养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3)对练习题进行讲解,针对学生的错误和疑惑进行解答。
(五)总结归纳
1.教学内容: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梳理历史发展脉络。
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教学设计高一上学期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识目标:通过对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并掌握以下内容:
(1)了解隋朝的建立、统一及其灭亡过程;
(2)掌握唐朝的繁荣及其在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方面的发展;
(3)了解五代十国时期的政治格局及其特点;
1.请学生撰写一篇关于“我所了解的隋唐盛世”的历史小论文,要求不少于800字。内容需包括:隋唐盛世的形成原因、具体表现、历史意义及其对后世的影响。此作业旨在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书面表达能力。
2.结合五代十国的历史背景,让学生分析并论述“五代十国时期的政治格局与战乱原因”。要求观点明确,论述充分,不少于800字。通过此作业,提高学生分析历史事件、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学内容:分组讨论隋唐盛世与五代十国的历史意义及其影响。
2.教学过程:
(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针对一个话题进行讨论,如“隋唐盛世的原因与影响”、“五代十国的历史教训”等;
(2)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结合课本内容,进行深入剖析;
(3)小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其他组成员进行补充和评价。
3.设计一个关于“隋唐时期与五代十国”的历史知识问答小游戏,要求至少包含10个问题,涵盖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此作业旨在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巩固所学知识。
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教案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教案课型探究课课题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年级高一时间班级出课人核心素养【唯物史观】:通过学习,使学生识记从隋唐到五代十国的政治、经济、民族等相关史实,运用历史发展观点理解从隋唐到五代十国政权更选与社会经济、民族关系的发展,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时空观念】:通过《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教科书,认识从隋唐到五代十国所处的特定的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
【史料实证】: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设置悬念,使学生了解唐朝前期的鼎盛局面表现,形成的原因,提高学生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历史解释】::引导学生运用本课教材中文献资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认识隋唐时期是国家大一统和民族大融合时期,培养有效解读材料、自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
【家国情怀】:通过教学让学生认识到隋唐时期我国统-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特征,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培养中华民族爱国爱家情怀。
重点难点重点唐前期盛世的表现与原因,以及民族交融、区域开发的新成就。
难点民族交融与唐朝社会繁荣的互动性;唐中后期的局面,以及如何辩证理解藩镇割据。
课前准备课件准备、班级分组准备、《学案导学与随堂笔记》教学流程学法指导问题导引一、隋朝兴亡1、隋朝是怎样建立并统一的?2、隋朝的成就有哪些?3、隋朝统治是怎样瓦解的?二、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1、唐朝是怎样建立的?2、贞观之治的原因及表现?3、武则天对唐朝的影响?4、开元盛世的原因及表现?5、唐朝周边有哪些少数民族?唐朝对各少数民族地区实行了怎样的民族政策?有何影响?三、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和五代十国结合教材自学完成1、安史之乱的原因、经过、影响? 2、藩镇割据出现的原因及影响? 3、黄巢起义的背景、经过及影响? 4、五代十国的局面是怎样出现的? 5、后周世宗改革的作用?导入 新课复习上节内容,了解隋唐时空坐标,通过设问引起学生思考,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合作 探究一、隋朝兴亡1、隋朝是怎样建立并统一的?建立:581年,北周外戚杨坚代周称帝,改国号为隋,定都长安,建立隋朝,是为隋文帝。
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学历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学历案【课标要求】通过了解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认识隋唐时期的民族交融、区域开发的新成就。
【重点难点】学习重点:“贞观之治”、“开元盛世”、民族交融学习难点:隋唐兴衰的原因,王朝兴衰的启示。
【学习目标】1.通过以长安城变迁为主线,借助时间轴和历史地图认识从隋唐到五代十国所处的特定的时空环境,培养提取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
(时空观念)2.通过史料和图片的认识,探究隋唐兴衰的原因和教训,培养学生运用唯物史观解释历史现象、归纳历史事物特征的能力。
(史料实证、历史解释)3.通过隋唐到五代十国的曲折历史,认识统一是中国历史的主流趋势,隋唐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家国情怀)【时空定位】环节一:长安兴,隋朝一任务1:认识隋朝兴亡的原因和教训(一)隋朝兴1.建立:公元581年,北周外戚杨坚称帝,国号隋,定都长安。
2.统一:公元589年,隋灭陈。
3.治理:(1)制度创新:三省六部制、科举制;(2)发展经济;(3)修建工程:广设粮仓、营造东都、修建运河。
(二)隋朝亡材料1:隋氏西京太仓,东京含嘉仓、洛口仓,华州永丰仓,陕州太原仓,储米粟多者千万石,少者不减数百万石。
天下义仓又皆充满。
京都及并州库,布帛各数千万。
而赐赉勋庸并出丰厚,亦魏晋以降之未有!——杜佑《通典·食货典》材料2:百姓废业,……初皆剥树皮以食之,渐及于叶,皮叶皆尽,乃煮土或捣藁为末而食之。
其后,人乃相食。
——《隋书·食货》问题1:阅读材料,分析隋朝速亡的原因?问题2:结合所学知识,总结隋朝速亡的历史留给我们的教训。
环节二:长安盛,大唐耀任务2:了解唐长安城的风貌问题1:观察城市平面图,从隋大兴城到唐长安城有哪些变化?问题2:这些变化反映了唐朝在政治经济上有何特点?任务3:认识唐朝强盛的原因(一)励精图治1.贞观之治:唐太宗李世民统治时期(1)经济:轻徭薄赋,劝课农桑,戒奢从简。
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教学设计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4.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学习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的历史变迁,让学生学会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分析历史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习本章节内容,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历史思维能力。
(二)讲授新知
1.隋唐盛世:介绍隋朝和唐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如开皇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等。重点讲解大运河的开通对我国历史发展的影响,以及唐朝的民族关系、中外交往、宗教信仰等方面的知识。
2.五代十国:分析五代十国时期的历史背景,掌握五代十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如军阀割据、武人专权等。对比隋唐盛世,让学生认识到国家繁荣富强与政治稳定的关系。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此环节,我将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以下问题:
1.隋唐盛世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对我国历史发展产生了哪些积极影响?
2.大运河的开通对我国历史发展起到了什么作用?
3.五代十国时期的政治局势为何如此动荡?这对我们国家的历史发展有何启示?
(四)课堂练习
设计以下课堂练习题,检验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程度:
4.高中生正处于青春期,思想活跃,对历史事件有自己的看法。教师应鼓励学生发表观点,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引导他们正确分析历史现象。
5.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学习的能力,使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学习方法,提高历史素养。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隋唐盛世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及其历史意义;五代十国时期的政治局势及其影响。
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教学设计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教案--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课程标准】了解隋唐至五代十国时期政治发展脉络,认识隋唐时期社会经济的高度繁荣与民族交融的表现、隋唐衰亡的表现及过程。
认识五代十国政权的并立局面,知道隋唐时期区域经济发展的成就。
【学习目标】1、通过了解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认识民族交融、区域开发的新成就。
2、通过分析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总结唐朝前期的鼎盛局面形成的原因、表现,提高学生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运用本课教材中文献资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认识隋唐时期是国家大一统和民族大融合时期,培养有效解读材料、自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
3中华民族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隋唐时期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重要发展时期,经济发展,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是民族团结、祥和的重要前提,民族团结也是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培养中华民族爱国爱家情怀。
重点难点:重点:隋唐盛世(盛世表现、脉络、成因、影响)难点:隋朝灭亡、唐朝中后期的动荡原因及影响、教训)【学习过程】一、隋唐兴亡1、建立公元581年,杨坚建立隋朝,定都长安。
2、统一589年,隋灭陈,结束了南北长期分裂的局面。
3、建设在长安、洛阳两都和地方广设仓库;隋炀帝兴建洛阳城;开通大运河。
拓展评价隋炀帝开通大运河材料一“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
锦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
” ——胡曾《汴水》材料二“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 ——皮日休《汴河怀古》生:评价:隋炀帝时期大运河的开凿,过度役使民力,是导致隋朝灭亡的直接原因之一;运河的开通,同时又是唐代得以巩固大一统局面的重要前提。
4、隋朝的暴政与灭亡暴政:隋炀帝大兴土木,穷奢极欲,三次大举征伐高丽,导致民不聊生,社会矛盾激化。
引发农民起义。
灭亡: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
小结:隋炀帝的功业与下场政治:改革官制;颁大业律;迁都洛阳军事:攻灭吐谷浑;征讨契丹,大宴突厥;征讨流求;三征高句丽经济:开凿大运河文化:科举进士科;藏书事业外交:巡视西域各国、新罗、倭国、赤土国南征林邑、北过突厥,好大喜功的雄心帝王三征高丽、盗贼蜂起,隋朝灭亡的前奏余音二、唐的兴起与繁荣1、唐帝国的建立和统一起兵:太原留守李渊起兵反隋建立:618年,李渊在长安称帝,建立唐朝。
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教学设计)——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从民族融合看盛世兴衰【课程标准】通过了解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认识隋唐时期的民族交融与区域开发的新成就。
【教材分析】本课主要叙述隋唐五代十国时期的历史变迁。
主要分为三个子目:第一子目主要阐述了隋的成就与速亡,隋朝的统一及繁盛为盛世局面奠定了基础;第二子目描绘了一幅政治大一统、经济大繁荣、民族大交融的盛世气象,但盛世下却也隐藏着危机。
第三子目讲述了安史之乱、唐朝灭亡以及五代十国的更迭。
隋唐时期民族大融合、经济繁荣,创造了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盛世局面,对后世朝代都有深远的影响。
本课涉及知识点繁多,需梳理线索,从民族融合的角度探究盛世兴衰。
【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在初中时已基本了解隋唐五代十国的基本史实,但还缺乏全面系统的学习,缺乏运用唯物史观理性分析历史事件能力。
因此,课堂教学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史料研习及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提升历史核心素养。
【教学目标】1、通过时空定位,了解魏晋南北朝、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的政权更迭的顺序与脉络,理解其时代特征,认识统一是历史发展的趋势。
2、通过回顾旧知识、研读史料提取有效信息,感受盛世气象,分析隋唐盛世出现的原因及其表现,培养历史解释和史料实证能力。
3、通过地图和相关史料归纳总结唐朝处理民族关系的政策和方式,认识民族交融对边疆区域开发和维护国家统一的历史作用,把握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发展趋势,增强民族自豪感。
【重点难点】重点:隋唐盛世的具体表现及原因。
难点:唐朝民族政策特点意义及其与盛世兴衰的关系。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视频舞蹈《胡旋舞》教师设问:观看一段曾经风靡大唐的舞蹈,同学们能提取出哪些历史信息?(雍容华贵、开放包容、文化繁荣、民族交融、自信活泼),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入那个在中国历史上大放异彩的隋唐盛世。
设计意图:通过视频音乐画面,引导学生形成初步的盛世印象,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激发学生对本课的学习兴趣。
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教学设计高中历史统编版纲要上
在本章节的教学中,考虑到学生已具备中国古代历史的基本知识,但对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这一时期的了解可能相对较为肤浅。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关注以下几点:
1.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兴趣:高中生对中国古代历史有一定的兴趣,但可能对具体事件、人物的了解不够深入。教师应抓住学生的兴趣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学生历史知识的储备:学生在此前的学习中,已掌握了一定的历史知识,但对于隋唐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深入了解仍有待提高。教师应在此基础上,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3.学生思维能力:高中生正处于思维发展的关键时期,具备一定的分析、概括和批判能力。教师应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隋唐盛世的政治、经济、文化成就,以及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2.难点:分析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历史发展的因果关系,理解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
(二)教学设想
1.课前准备:提前布置学生预习课文,了解隋唐盛世的基本情况,为课堂学习奠定基础。
2.课堂导入:通过展示大运河、唐朝长安城等图片,激发学生对隋唐盛世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结合所学,分析五代十国分裂局面的原因,并谈谈这一时期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字数在600字左右。
3.选择一个你感兴趣的隋唐时期的历史人物或事件,进行深入研究,并撰写一篇研究性报告,字数在800字左右。要求:观点鲜明,论据充分,能够体现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4.结合实际生活,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的历史演变过程中,谈谈你得到的启示。字数在500字左右。
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教学设计高中历史统编版纲要上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隋唐盛世的基本情况,包括隋朝统一、唐朝的繁荣以及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掌握这一时期的历史发展脉络。
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教学设计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隋唐盛世的政治、经济、文化、外交成就,以及五代十国时期的历史背景、政治格局及其影响。
2.强调唐朝民族关系和民族政策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以及五代十国时期的历史特点。
3.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4.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深入研究相关历史问题,提高历史素养。
7.加强课后辅导,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帮助学生克服学习难点。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通过展示一幅隋唐时期的绘画作品,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幅画反映了隋唐时期的哪些社会特点?”通过学生的回答,自然导入新课。
2.教师简要回顾上一课内容,强调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兴趣。
五、作业布置
1.请同学们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撰写一篇关于“隋唐盛世的政治、经济、文化成就”的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论述清晰,字数在800字左右。
2.选择一位唐朝的历史人物,如唐太宗、武则天、李白等,通过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他们的生平事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对唐朝历史发展的贡献。下节课向同学们分享你的研究成果。
4.重视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在讨论中,引导学生运用历史比较法、历史分析法等方法,提高历史思维品质。
5.设计相关实践活动,如编写历史小报、举行辩论赛、参观历史遗址等,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6.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适时引导学生思考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
3.学习五代十国时期的历史背景、政治格局及其影响,分析这一时期的历史特点。
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教学设计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4.引导学生认识到历史的发展是有规律的,培养学生尊重历史、尊重事实的态度,树立科学的历史观。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学生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历史素养,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同时,注重情感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念,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4.教师及时批改、反馈练习情况,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五)总结归纳
在总结归纳环节,教师将采取以下措施:
1.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梳理,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结构。
2.指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方法。
3.强调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历史发展的规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念。
4.鼓励学生继续深入学习历史,激发学生对未来国家发展的信心和责任感。
2.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不同程度的学生针对性指导,提高他们的历史素养。
3.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高学生的交流表达能力。
4.结合教学内容,有机融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பைடு நூலகம்教学重难点
1.知识与技能方面:重点是掌握隋唐盛世的政治、经济、文化成就,以及五代十国的历史背景和特点。难点在于分析这一时期历史发展的规律,理解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
3.分析五代十国时期的政治格局、重大事件,以及这一时期的历史特点。
4.结合教材内容,讲解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历史发展的规律,引导学生理解历史事件的内在联系。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教师将组织学生进行以下活动:
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针对某一历史事件或人物进行深入探讨。
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优秀教学案例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一、案例背景
本案例背景以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为例,旨在通过具体教学实践,探讨如何在历史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培养其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核心素养。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涵盖了隋唐盛世的繁荣与灭亡,以及五代十国的分裂与动荡。在教学过程中,我以教材为依托,充分挖掘历史史料,引导学生了解隋唐时期的经济、政治、文化、外交等方面的成就,以及导致其灭亡的原因;同时,通过分析五代十国的政治格局、民族关系、经济发展等特点,使学生认识到这一时期的历史特点。
2.问题导向:教师精心设计了一系列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如“隋唐盛世为何会灭亡?”“五代十国分裂的原因是什么?”等,这些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3.小组合作: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分工合作,共同完成任务。这种教学方式鼓励学生互相交流、分享观点,培养了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也使得课堂氛围更加活跃。
(二)问题导向
1.针对本节课的重难点,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如“隋唐盛世为何会灭亡?”“五代十国分裂的原因是什么?”等。
2.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其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3.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问题,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三)小组合作
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分工合作,共同完成任务,如讨论历史事件、分析史料等。
2.鼓励学生互相交流、分享观点,培养其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3.教师巡回指导,及时解答学生疑问,指导学生正确分析历史问题。
(四)反思与评价
1.课堂结束后,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反思,总结历史规律,提高其历史素养。
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教学设计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4.设计课堂小结和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历史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2.通过学习隋唐时期的历史,引导学生认识到国家的繁荣富强需要政治稳定、民族团结、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
4.五代十国时期的政权分立与并立特点及其对国家发展的影响。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检验学生对隋唐时期历史内容的掌握程度,特布置以下作业:
1.请同学们结合教材,梳理隋唐时期的历史发展脉络,以时间轴的形式呈现,要求标注重要事件、人物及影响。
2.选择一位你感兴趣的唐朝历史人物,查阅相关资料,撰写一篇关于该人物的历史小传,内容包括其生平、事迹、影响等方面。
随后,教师简要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强调隋唐时期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讲授新知,500字
在讲授新知环节,教师将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1.讲解隋唐时期的历史背景,包括隋朝的统一、大运河的开通等,为学生梳理历史发展的脉络。
2.详细介绍唐朝的建立和“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等重要历史事件,突出唐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成就。
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教学设计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隋唐时期的历史背景,掌握大运河的开通、唐朝的建立和“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等历史事件,以及唐朝的民族关系、中外交往和科举制度等重要内容。
2.掌握五代十国时期的历史更迭,政权分立与并立的特点,了解这一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化。
《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优秀教学案例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设计一系列具有启发性和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这些问题将涵盖课程内容的各个方面,如政治、经济、文化等。通过问题驱动,让学生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培养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
(三)小组合作
小组合作是培养学生团队协作、沟通交流能力的重要途径。我将根据学生的兴趣、特长和知识水平,合理分组,确保每个小组的实力相当。在小组活动中,学生需要共同探讨问题、分享观点,共同完成学习任务。通过小组合作,学生学会倾听、尊重他人意见,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
4.五代十国时期的政治纷争对我国历史进程的作用。
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分享各自的观点,最后每组选代表进行汇报,其他组成员可对其进行提问、补充。
(四)总结归纳
在总结归纳环节,我将带领学生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梳理,强调以下几点:
1.隋唐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成就,以及其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2.安史之乱、五代十国等历史事件对我国历史进程的影响;
2.方法层面: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历史研究方法,如文献查阅、史料分析、实证研究等,对历史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同时,学会运用比较、归纳、演绎等方法,对历史现象进行综合分析,提高历史素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情感层面:通过学习这一时期的历史,学生能够感世界,理解他们的奋斗与挣扎,增强对历史人物的同情与理解。
《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优秀教学案例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一、案例背景
《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是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的重要内容,本节课以时间为线索,贯穿了我国封建社会繁荣与变革的历史阶段。在教学过程中,我将紧密结合课程内容,以学生为主体,引导他们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探究隋唐时期的历史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通过设置丰富的教学活动,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历史纪录片观看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念,培养批判性思维和人文素养。此外,本节课还将重点关注五代十国的历史纷争,以此为契机,教育学生认识到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增强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怀。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人性化、生动形象的语言,结合教育专业用词,为学生呈现一幅丰富多彩的历史画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朝的民族交融
教材分析
《唐朝的民族融合》是《中外历史大纲》上册第二单元第6课第二个子目的内容,是高中历史统编版教材新增内容。
唐朝的民族交融是在春秋战国和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的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与扩大,与宋元时期民族关系的紧张形成鲜明的对比,对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起了奠基作用,因此本专题内容在教材中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通过学习,能使我们认识今天正确处理民族关系的重要性,对今天正确处理民族关系也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学情分析
本专题面对的是高一学生,他们对唐朝的民族关系有了初步了解,初中历史注重“是什么”,而高中历史更注重的是“为什么”和“怎么样”,所以在本专题的教学中,应该把重点放在史料研读和分析上面,加深学生对这些知识的理解,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辨能力。
教学目标
1.唯物史观:通过史料解读,认识唐朝经济发展与民族政策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运用唯物史观分析问题的能力。
2.时空观念:通过学习,能够运用文字和地图概述唐朝前期周围主要少数民族的地理方位。
4.历史解释:用历史解释的视角认识唐朝民族交融的史实。
3.史料实证:运用史料分析唐朝民族政策产生的影响,学会论从史出。
5.家国情怀:认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离不开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树立正确的民族观。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唐朝处理民族关系的方式和特点。
教学难点:唐朝民族政策产生的影响和启示。
教学过程
环节一:新课导入
教师播放《中国通史·唐朝的民族关系(上)》短视频:
学生观看后,设问:这个意气风发的时代是哪个朝代?谁被尊为“天可汗”呢?唐朝是怎样处理与周边少数民族的关系的呢?由此导入本课主题。
设计意图:利用视频导入本课主题,激发学生兴趣,激起学生学习和探索的欲望。
教师展示本专题课题,并解释民族交融的概念,加强对概念的理解。
过渡:唐朝前期周边有哪些少数民族呢?
教师展示《唐朝前期疆域和边疆各族分布图》
学生活动:观察唐朝前期周边少数民族的地理分布情况,说说唐朝前期周边主要有哪些少数民族。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空间意识。
环节二:自主学习---夯实基础
学生自主完成学案上的表格(唐朝处理与少数民族关系的举措),并思考唐朝处理民族关系的方式和特点。
学生结合教材完成表格后,教师通过展台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并进行评价。
设计意图:通过表格,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加深对本节知识的了解;引领学生根据表格所填内容分析唐朝处理民族关系的方式和特点,锻炼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环节三:课堂检测---及时反馈
1.唐太宗对于降服或内附的少数民族,奉行“夷狄亦人,以德治之,可使如一家”的开明理念,推行以羁縻府州为主的民族政策,不轻易用兵,且以诚相待。
据此分析,羁縻府州政策的推行()
A.使寒门子弟可以加入统治阶级队伍中
B.为贞观之治的出现创造了稳定的环境
C.提高了中央政府的行政效率
D.扩大了唐王朝的国际影响力
2.唐朝节度使幕府中的官员同西域各族人员往来频繁,诗人岑参也参与了这些活动,并在诗中作了精彩反映,如“座参殊俗语,乐杂异方声”、“花门将军善胡歌,叶河蕃王能汉语。
”这反映了当时
A.民族关系较为融洽B.奢靡之风逐渐兴起
C.社会发展由盛转衰D.诗歌风格雄奇奔放
设计意图:
用两个选择题,巩固上列所讲内容,使学生能够活学活用。
环节四:合作探究_---突破难点
学生根据学案上提供的史料分组讨论唐朝民族政策产生的影响以及对今天处理民族关系的启示。
学生讨论完后,教师让学生阐述讨论结果,并进行点评。
材料一
敦煌莫高窟第23窟壁《雨中耕作图》
该图反映了唐代敦煌地区的农业生产的生动画面。
而敦煌地区的人口也由新旧《唐书・地理
志》所载的“户4265,ロ16250”增长为《通典》所载的“户6395,口32234”,人口几乎增长一倍。
材料二文成公主进藏时,带去了包括锦帛珠宝、生活用品、医疗器械、生产工具、蔬菜种子等在内的大量物品,还有经史、诗文、工艺、农药、历法等书籍。
……吐蕃还通过互市,向唐朝购买茶叶、丝绸等物品。
随着双方关系的日益密切,许多汉族人进入西藏,一些吐蕃贵族子弟也进入长安的国学学习汉族文化。
——朱绍侯等:《中国古代史》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分析唐朝民族政策的历史意义以及对当今民族关系的启示。
意义:
①有利于祖国边疆开发;
②有利于民族交融;
③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启示:
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基本政策;
尊重少数民族的习俗、宗教信仰;
坚持民族区域自治政策……
设计意图:此环节通过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通过阅读材料,培养学生解读史料的能力,学会论从史出;通过探究唐朝民族政策的影响、启示,培养学生多元解释历史概念的能力;分析影响时,让学生明白在唐朝繁盛的基础上,统治者推行开明的民族政策,而这种政策的推行,又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和唐朝经济的发展,树立唯物史观。
民族交融促使国家版图进一步扩大,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加强学生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培养家国情怀。
环节五:课堂小结
本专题主要阐述了唐朝处理少数民族关系采取的措施、呈现出的方式和特点、产生的影响以及对当今处理民族关系的启示。
设计意图:通过小结,让学生对本专题的内容形成知识网络。
环节六:课后作业--巩固新知
完成《学法大视野·课时作业》P163—164的练习。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