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的历史发展
中国古琴的介绍
中国古琴的介绍中国古琴是中国传统音乐器乐中的一种,被誉为“乐中之王”。
它起源于古代的箫、瑟等乐器,经过漫长的发展和演变,形成了独特的音乐风格和演奏技巧。
下面将从琴的起源、构造、演奏技巧和音乐特点四个方面介绍中国古琴。
一、琴的起源中国古琴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两千多年前的殷商时期,当时的琴称为“筑”,是用木头制作而成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琴的形制和制作工艺逐渐发展完善,到了唐代,琴的形制基本定型,并且被称为“琴”。
此后,琴的发展经历了宋、元、明、清等多个时期,逐渐演变为现代的古琴。
二、琴的构造中国古琴是一种弹拨乐器,它由琴身、琴头、琴尾和琴弦组成。
琴身是古琴的主体部分,它通常由檀木或者红木制成,具有一定的弧度。
琴头是琴身的上部,通常雕刻有吉祥的图案,起到装饰作用。
琴尾是琴身的下部,它的形状有方形、圆形等各种不同的造型。
琴弦是古琴最重要的组成部分,通常由丝线制成,琴弦的数量有七根、十根等不同的配置。
三、琴的演奏技巧古琴的演奏技巧主要有指法、拨弦和和弦三种。
指法是用手指按住琴弦,产生音符的演奏技巧。
在古琴演奏中,指法非常重要,因为它直接影响到音符的音准和音色。
拨弦是用右手的指甲或者指尖拨动琴弦,产生音符的演奏技巧。
在古琴演奏中,拨弦是表现情感和感情的重要手法。
和弦是用左手按住不同的琴弦,弹奏出和弦音的演奏技巧。
在古琴演奏中,和弦可以丰富音乐的层次和色彩。
四、琴的音乐特点中国古琴以其独特的音色和深远的音韵而著称于世。
古琴的音色柔和、悠远,能够表达出深沉、内敛的情感。
古琴的音韵独特,每一个音符都有其独特的韵律和节奏,能够引起人们内心深处的共鸣。
古琴的音乐风格以古朴、典雅、含蓄为主,它强调的是音乐的内涵和意境,而不是技巧和华丽的演奏。
古琴音乐常常以抒发情感、禅修心境、描绘自然景色等为主题,给人一种宁静、安详的感觉。
中国古琴是一种独特而古老的音乐器乐,它承载着中国传统音乐的丰厚历史和文化内涵。
通过古琴的演奏,人们可以感受到深沉的情感和内敛的艺术表达。
古琴历史发展
古琴历史发展古琴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乐器之一,也是世界上存在时间最长的弹拨乐器之一。
它以其独特的音色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而闻名于世。
下面将以古琴历史发展为题,来探讨古琴的起源、演变和影响。
古琴起源于中国古代,可以追溯到约3000多年前的商朝时期。
起初,古琴是一种宗教仪式上使用的乐器,被用于祭祀和宫廷音乐演奏。
据传,商王武丁在一次狩猎中发现了一片龟甲上的裂纹,他将其视为神迹,并将其制作成了乐器,这就是古琴的起源。
古琴最初的形态非常简单,只有七根弦和一个共鸣箱。
后来,随着时代的变迁,古琴逐渐发展成为具有丰富变化的乐器。
在古代,古琴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
先秦时期,古琴逐渐成为士人的重要文化象征。
古琴被用于修身养性、陶冶情操,成为士人的一种修养方式。
同时,古琴也开始与诗词、书画等艺术形式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文人雅士文化。
唐宋时期,古琴的音乐发展达到了一个高峰。
许多著名的文人墨客都是古琴的爱好者,他们将自己的情感和思想融入到古琴音乐中,创作了许多优秀的琴曲。
明清时期,古琴的演奏技巧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琴曲的风格也更加多样化。
现代古琴则在这些传统的基础上进行了一定的改革和创新,使其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
古琴的发展不仅仅是音乐领域的进步,它还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古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代表了中国古代音乐的精髓和哲学思想。
古琴音乐的表演方式非常独特,注重内心的静寂和情感的表达,强调修身养性和以德治乐的理念。
同时,古琴音乐也融入了中国的传统美学观念,如“意在音外”、“无弦之声”等,强调音乐的内涵和意境。
古琴的音乐风格深受中国文人雅士的喜爱,他们通过演奏古琴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形成了独特的文人音乐风格。
古琴的历史发展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代表了中国古代音乐的传承和创新。
古琴在演奏技巧、音乐风格和文化内涵上都具有独特的特点,它以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音色,吸引了众多音乐家和音乐爱好者的关注。
古代古琴知识点总结归纳
古代古琴知识点总结归纳一、起源古琴在中国乐器史上有着悠久的历史,其起源可追溯到商周时期。
古琴最早的形态是“瑟”,是一种古代的弦乐器,是以弦丝共鸣发声的乐器。
汉代前古琴流行于民间,后来逐渐成为宫廷文人雅集的音乐伴奏乐器。
在三国时期,曹操的女儿曹滾非从罗敷学琴;东晋琴师吕云教卫太婿落帆琴艺。
此后,音乐家嵇康、司马相如、阮籍等名士都以琴德闻名后世。
二、结构古琴的结构主要包括琴面、琴背、琴足、琴头、琴轴、弦床和弦轴等,每个部位都有其特定的设计和功能。
琴面是古琴的主要音源,能够产生音响,琴背是琴的主要支撑结构,起到支持琴面和琴体的作用,琴足是古琴的支撑部分,通常有两个琴足,能够稳定琴的位置和高低。
琴头是古琴的上端,通常有一个琴头,常常具有一定的装饰性,琴轴是用来系弦用的,通常有13个琴轴。
弦床是琴的一个重要部分,放置弦用的,弦轴是古琴上弦轴的部分,13个弦轴用来在琴上系弦用的。
三、演奏技巧古琴的演奏技巧主要包括指法演奏技巧和拨弦演奏技巧两大类。
指法演奏技巧是利用双手的指头按弹琴弦,通过变换不同的指法和按弦的力度来达到演奏音乐曲目的目的。
拨弦演奏技巧是利用指甲或者拇指拨弦演奏的技巧,通过变换拨弦的方式和力度来达到演奏音乐曲目的目的。
古琴演奏中常用的技巧包括颤音、滑音、顿音、散指、断音、垫音、横按和跳按等。
四、音乐特点古琴的音乐特点主要包括“清、灵、深、远”,其音色清雅、音质纯净、音韵深沉、音调悠扬。
古琴音乐富于内涵,富有诗意和哲理性,能够表达深刻的情感和思想。
古琴音乐以其独特的音乐语言和表现形式,深受中国古代文人雅士的喜爱,成为他们表达情感、陶冶性情的一种艺术方式。
五、传承发展古琴的传承发展主要包括古琴的历史传承和现代古琴的发展。
古琴的历史传承主要是通过古琴的学习、教育、保护、研究等途径,传承古琴的演奏技巧和音乐文化,弘扬古琴的艺术魅力。
现代古琴的发展主要是通过古琴音乐的创新、演奏技巧的改良、音乐理论的研究等途径,推动古琴音乐传统的融合和创新,拓展古琴音乐的现代表现形式和艺术价值。
关于古琴知识点总结
关于古琴知识点总结1. 古琴的起源和历史古琴起源于中国,其历史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
古琴最早出现在中国的秦国,在史书中有关于琴的记载。
古琴的历史悠久,渊源流长,经历了多个朝代的演变和发展。
在汉代,古琴被列为宫廷音乐乐器,成为贵族文人的代表性乐器。
隋唐时期,古琴的制作技艺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琴身更加精致,琴音更加优美,成为了文人雅士们追逐的音乐艺术。
2. 古琴的音律和演奏技巧古琴的音律是中国传统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由五声音律构成的。
古琴的五声音律分别是宫、商、角、徵、羽,也被称为宫商角徵羽。
它们代表了音乐的基本音调,是古琴演奏中的基本音阶。
古琴的演奏技巧主要包括指法、琴身手法和调弦技巧等。
指法是指用手指按弦,发出不同的音调。
琴身手法是指演奏时手部的位置和动作,会影响到音色和音质。
调弦技巧则是调整琴弦,来获取不同的音调和音色。
3. 古琴的制作工艺和材料古琴的制作工艺是继承了中国传统手工艺,要求匠人具备精湛的技艺和对音乐美学的理解。
古琴的制作材料主要有琴身、琴弦、琴桥和琴柱等。
琴身是古琴的主体部分,一般采用松木或者枫木等高质量木材制作而成。
琴弦是发出音调的主要部分,一般采用丝线或者鱼线制作。
琴桥和琴柱是支撑琴弦和固定琴弦的部分,一般采用坚硬的材料制作而成。
4. 古琴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古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极其丰富的内涵和意义,是中国传统音乐的代表之一。
古琴音乐以其深远的内涵和高雅的情调,被誉为“天籁之音”,成为了中国古典音乐的代表。
古琴音乐体现了中国人的审美情趣和精神追求,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
古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还寓意着君子风范和高尚情操,成为了中国传统美德的象征。
5. 古琴对现代社会的影响和传承古琴作为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艺术之一,在现代社会里依然具有重要的影响力。
古琴音乐的美妙和独特性,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去学习和研究。
古琴演奏者不仅在中国受到高度的尊重,还在国际上备受关注。
古琴艺术的历史发展
古琴艺术的历史发展古琴是中国传统音乐中最重要的乐器之一,也是中国古代文人雅士最钟爱的音乐伴侣。
古琴艺术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中国古代。
古琴起源于中国古代的丝绸之路,它是由西方的弦乐器演变而来。
古琴的最早形态可以追溯到商朝时期的竹筝,后来逐渐发展为木琴、石琴,最终演变成为使用丝弦的古琴。
古琴的形状相对简单,由身、颈、柄、弦等部分组成,整体呈现出一种古朴典雅的气质。
在古代,古琴被视为一种高雅的音乐艺术,是文人雅士们表达情感、修身养性的重要途径。
古琴音乐的演奏方式主要有指法、按法和拨法等,通过手指的敲击、按弦和拨弦的方式,发出悠远、深沉的音乐声音。
古琴艺术在战国时期开始得到了更广泛的发展和传承。
齐娄阳子被认为是古琴艺术的创始人,他以其卓越的琴艺和创新的音乐风格,为古琴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齐娄阳子之后,古琴艺术逐渐传播到各个地方,并得到了更多文人雅士的喜爱和推崇。
到了唐代,古琴艺术达到了一个巅峰时期。
唐代是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的黄金时代,古琴艺术也在这个时期达到了一个高度的发展。
唐代的著名文人李白、杜甫等人都是热衷于古琴演奏的爱好者,他们通过古琴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使古琴艺术得到了更为广泛的传承和发展。
明清时期,古琴艺术进入了一个相对低迷的时期。
这个时期,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古琴艺术也受到了一定的冲击。
然而,古琴艺术并没有被完全遗忘,仍然有一些琴师和音乐家坚守着古琴艺术的传统,将其传承下来。
近代以来,古琴艺术得到了重新的关注和发展。
中国音乐学家和琴师们开始对古琴的音质、演奏技巧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并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创新。
同时,古琴艺术也开始走向世界,越来越多的国际音乐家对古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通过学习和演奏古琴,将其融入到自己的音乐创作中。
古琴艺术的历史发展是中国音乐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对古琴艺术的传承和发展,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国传统音乐的独特魅力。
古琴艺术不仅是一种音乐形式,更是一种文化传统的延续和表达方式,它代表着中国古代文人雅士的情怀和智慧。
古琴原画入门知识点总结
古琴原画入门知识点总结一、古琴的起源古琴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约3000年前的中国古代,古琴源于古代的弦乐器,在历史长河中逐渐演化而来。
最早的古琴是用竹子制成的,后来才逐渐使用木材制作琴身。
古琴的音色柔和悠扬,能够表达丰富的情感,因此在古代被视为高雅的音乐艺术。
二、古琴的结构古琴是一种弹拨乐器,它的琴头上有两条琴弦,琴身上有13个音栓。
古琴有一个独特的特点,即它的弦并不贴着琴身,而是悬浮在琴身之上。
这种设计使得琴弦可以更好地发挥出声音的共鸣和韵味,从而增加了古琴的表现力和音乐性。
古琴的结构简洁,但每一个细节都蕴含着丰富的艺术内涵,需要仔细品味和掌握。
三、古琴的演奏技巧古琴的演奏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
首先是弹奏的手法,古琴的弹奏主要靠右手的指甲弹琴弦,左手则负责按音栓。
弹奏时需要注重指法的变化和力度的掌握,以确保音色的准确和表现力的丰富。
另外,古琴的演奏还需要注意节奏感和表现力,要能够将音乐情感充分地表达出来。
四、古琴的曲谱古琴曲谱有着悠久的历史,其中包含了大量的名曲和经典乐曲。
古琴曲谱的编排方式独特,一些曲谱甚至未标明具体的音高和节奏,而是用传统的表记符号和意象图来表示乐曲的情感和表现,需要演奏者有较强的音乐素养和表现力。
古琴曲谱的学习除了需要熟练掌握曲目的基本内容外,更要能够领会曲谱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艺术意境。
五、古琴的修养学习古琴不仅是一种技艺的传承和学习,更是一种修养和思想的培养。
古琴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其中包含了中国古代哲学、文学、绘画等多种艺术形式。
学习古琴不仅可以增进音乐素养,还可以培养个人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精神。
古琴的弹奏需要考虑音乐的情感表达,这需要演奏者渗透到音乐中去,领会其中的深层意境,使得练琴成为一种修心养性的过程。
总之,学习古琴需要全面的知识储备和技能掌握,更需要有一颗热爱音乐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心。
古琴音乐艺术悠远而深厚,它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学习古琴不仅可以提高个人的音乐修养,还可以增进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欣赏,是一项有益的艺术活动。
中国古琴历史
中国古琴历史在全球范围内,中国古琴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大约3000年前。
作为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古琴以其独特的音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而备受推崇。
本文将对中国古琴的历史进行介绍,以展示其在音乐史上的重要地位。
1. 起源与发展中国古琴起源于中国古代的弹拨乐器,最早出现在商朝和周朝的文献记录中。
古代的古琴由木制琴身和弦、替、柱等部分组成,经过演变和改进,形成了现如今我们所熟知的七弦古琴。
2. 古琴的音乐价值古琴不仅在音乐上有着独特的价值,而且还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它在中国古代被视为修身养性的工具,被用于寻求内心的宁静与和谐。
古琴音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享有崇高的地位,被广泛用于礼仪、文人雅事以及宫廷乐队中。
3. 古琴的演奏方式古琴演奏有独特的技法和风格。
常见的演奏技法包括品弦、击弦、扣弦等,这些技法使得古琴音乐充满了变化和表现力。
在古琴表演中,演奏者通常还会加入自己的情感和感悟,使其演奏更加生动和有深意。
4. 古琴的流派和名家中国古琴发展出了多个流派,每个流派都有其独特的风格和代表性人物。
其中最有名的流派之一是琴派,它以其温婉细腻的音乐风格而闻名于世。
古琴历史上也有许多著名的古琴演奏家,如杨洪基、周华健等,他们的演奏成就为古琴音乐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5. 古琴的现代传承与发展尽管现代音乐的发展给予了古琴以新的挑战,但是古琴音乐仍然在中国乐坛中占有重要地位。
许多年轻的音乐家致力于古琴的研究和创新,用现代的表现手法赋予古琴音乐新的生命力。
古琴音乐在如今的社会中仍然有着广泛的影响力。
6. 古琴的国际传播中国古琴的独特魅力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国际乐手和音乐爱好者的关注。
现如今,古琴已成为全球范围内的音乐学习和交流的对象。
众多的音乐学院和音乐团体也将古琴纳入课程和演出中,推动了中国古琴的国际传播和发展。
总结:中国古琴作为一门古老而优雅的音乐艺术形式,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古琴历史发展
古琴历史发展古琴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发展。
本文将从古琴的起源、演变和影响等方面,探讨古琴的历史发展。
古琴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弹拨乐器,起源于约公元前两千年左右的商代。
古琴最早的形态是以竹制身板和弦轴,用丝线悬挂在竹制的细长弓形架上。
它的音色清幽悠扬,被视为高雅音乐的代表。
在古代,古琴被视为文人士大夫的象征,常用于伴奏诗词吟唱或自娱自乐。
随着时间的推移,古琴逐渐发展成为一种以木材制作的乐器。
在唐代,古琴的形制和弹奏技巧得到了进一步的改进和发展。
唐代的古琴有七弦和十三弦两种,其中七弦古琴成为后来琴家们最为喜爱的类型。
在宋代,古琴更加普及,各种琴谱和琴曲的创作和流传也达到了巅峰。
宋代著名的琴家李时中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琴曲,影响了后世的琴坛。
明代是古琴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明代的琴家们注重琴艺的修炼和创新。
明代著名的琴家文征明提出了"琴者心也"的理念,强调琴艺的修炼和内在的情感表达。
他还创作了许多琴曲,其中最有名的是《广陵散》。
明代的琴谱和琴曲数量繁多,琴家们的演奏技巧也更加纯熟。
清代是古琴历史发展的一个低潮期,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冲击和影响。
在清代,古琴的地位逐渐被其他西洋乐器所替代,但仍有一些琴家坚持传统,致力于古琴的传承和发展。
清代著名的琴家郑学礼在琴艺上做出了许多创新,他开创了"乐府派"的琴学传统,成为后世琴家的楷模。
近现代以来,古琴在中国的音乐界中一直占有重要地位。
20世纪以来,古琴的演奏技巧和理论研究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和创新。
许多琴家致力于古琴的传承和发展,他们通过创作新的琴曲和演奏技巧的改进,使古琴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古琴的历史发展不仅仅是一种乐器的演变,更是中国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古琴以其独特的音色和雅致的艺术表现力,深受广大音乐爱好者的喜爱和推崇。
在当代,古琴已成为中国传统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象征之一。
通过对古琴历史发展的了解和研究,我们能更好地欣赏和传承这一优秀的音乐传统。
古琴的发展史
古琴的发展史
古琴是中国传统音乐器乐之一,发展历史悠久。
以下是古琴的发展史:
1.公元前3世纪-公元3世纪:古琴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先秦时
期。
这个时期,出现了一种名为筑(zhù)的弹拨乐器,后来逐渐演变成了现在的古琴。
2.公元3世纪-公元10世纪:东汉至唐代,古琴逐渐成为一种重
要的宫廷音乐器乐,得到广泛应用。
唐代的《琴谱》记录了当时古琴的演奏技法和曲目。
3.公元11世纪-公元14世纪:宋代至元代,古琴的音色和演奏技
巧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这个时期,古琴的演奏主要以文人雅士为主,古琴也成为了文人墨客交流思想和情感的工具。
4.公元15世纪-现代:明清时期,古琴的演奏技巧进一步精进,
古琴音乐也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和发展。
现代,古琴音乐成为了中国传统音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得到了国际上的欣赏和推广。
总之,古琴作为一种传统的弹拨乐器,在中国的历史文化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它凭借其独特的音色和演奏技巧,成为了中国传统音乐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非遗古琴知识点总结
一、古琴的历史古琴起源于中国古代,据传,古琴可以追溯到约3000年前的商周时期,被认为是中国乐器中最古老的一种。
古琴在历史上被广泛应用于宫廷音乐、庙堂音乐、文人雅集以及民间音乐活动中。
在中国古代,古琴既是一种文人雅士的象征,也是一种表现情感、抒发情怀的艺术载体。
在古代,古琴曾被称为“七弦琴”、“律琴”、“雅琴”等,其音乐在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二、古琴的外形和结构古琴的外形呈长方形,其主要部分包括琴身、琴颈、琴头、琴桥、琴弦等。
古琴的琴身由多层楸木制成,琴面用鲁料或玉石制成,琴身表面常常雕刻有龙凤、山水、花鸟等图案。
琴颈通常呈弯曲形状,末端有琴头,琴桥则位于琴面上。
古琴的琴弦一般为丝弦,有七根,并且没有弦轴,需要用手弹奏。
三、古琴的演奏技法古琴的演奏技法丰富多样,主要包括琴身的按弦、琴弦的拨弦、琴曲的演奏等。
古琴的演奏技法需要借助指法、拨弦法、换弦法、滑音、急起、绕指等手法来完成。
同时,古琴演奏还包括琴曲的演绎、音韵的控制等方面的表现。
四、古琴的音乐特点古琴的音乐特点主要表现在其音色、音韵、音节等方面。
古琴的音色优雅悠扬,音韵绵长柔美,音节变化丰富多样。
古琴的音乐以其清雅的音色、深沉的意境和丰富的表现力,被誉为“乐器之冠”,在中国传统音乐中占有重要地位。
五、古琴的传承与发展古琴的传承与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
在中国古代,古琴曾受到皇室和文人雅士的青睐,成为了显赫的乐器之一。
在清朝,古琴的演奏技法得到了一定的规范和发展,形成了一定的曲目体系。
近代以来,古琴在中国音乐界获得了更多的关注和重视,古琴学习班、研究会等机构也逐渐兴起。
同时,古琴的国际传播也得到了一定的推动,进一步扩大了古琴的影响力。
六、古琴的保护与传承古琴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了国家和社会的广泛关注。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古琴,中国现行相关法律法规对古琴的保护与传承做出了明确规定,并且加强了对古琴文化遗产的相关工作。
同时,一些地方还成立了古琴学校、研究机构等,用以推动古琴的保护与传承工作。
古琴的发展历程
古琴的发展历程
古琴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弹拨乐器,音色悠远,令人陶醉。
其发展历程从远古时期开始,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和变革。
据考古学家的研究,最早的古琴出现在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约3500年左右。
这些古琴是用动物的颈骨或竹竿制成的,具有简单的音质。
古琴的起初是由一根弦构成的,随着时间的推移,琴弦逐渐增多,形成了今天所熟悉的七弦古琴。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繁荣,古琴逐渐成为中国古代士人的象征,被广泛使用于儒家学者、文化人士、官员等群体中。
在中国的历史时期中,古琴也经历了多次改革和重构。
唐代时期,古琴的制作工艺得到了显著改进,琴身的制作材料逐渐采用上等的木材,并在琴面上镶嵌漆器或瑶琴,使琴的音质更加饱满。
明代时期,古琴的制作技艺进一步发展。
琴身的制作材料依然是上等木材,而琴面和琴背则采用了上等乌木的镶嵌。
同时,琴弦的制作也更加规范,使得音色更加纯净。
清代是中国古琴最辉煌的时期之一。
在这个时期,古琴经历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创新,琴身的制作技术更加精湛,琴面的装饰手法也更加复杂。
此外,古琴的演奏技法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和提高。
现代的古琴发展延续了古代的传统,同时也吸收了现代音乐和技术的成果。
现代古琴的制作工艺更加精细,琴弦的材质和音质也有所改进。
古琴的音乐表演也不再局限于传统曲目,更加
注重创新和个性化。
总的来说,古琴作为中国丰富多彩的音乐文化遗产之一,其发展历程见证了中国古代音乐的演进和变革。
无论是古代王朝还是现代音乐家,都将古琴视为一种重要的文化符号和艺术表达方式,使其持续流传至今。
古琴乐理知识点总结
古琴乐理知识点总结一、古琴的起源与发展古琴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传统乐器,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商代。
古琴起源于古代五弦琴,后来又发展出七弦琴。
在唐代,古琴的音律被定型,并且成为宫廷音乐的主要乐器。
宋代以后,古琴开始成为文人雅士的乐器,与儒家、佛家、道家等文化相结合,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古琴的音律1.音律体系古琴的音律是中国传统音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中国传统音乐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
古琴的音律体系包括十二律、律吕、五声、七声、十三管等。
古琴音律以宫音为根音,以律吕系统为基础,按照宫商角徵羽五音组成五声音阶。
古琴的音律体系较为复杂,需要长期学习和实践才能熟练掌握。
2.音律名称和定位古琴的音律包括宫、商、角、徵、羽、黄钟、太簇、姑洗、蕤宾、林钟、南吕、无射、夹钟、中吕、蕤宾等。
这些音律有着不同的定位和作用,可以用来表达不同的情感和意境,是古琴演奏的重要基础。
三、古琴的演奏技巧1.指法古琴的演奏技巧主要包括指法、琴身控制、双手协调等方面。
指法是古琴演奏中最基本的技巧之一,主要包括撮、弹、勾、泛、挑、拨、扫、击等。
这些指法可以用来表达不同的音乐情感,给古琴演奏增添了很多变化和韵味。
2.琴身控制古琴的演奏中需要灵活控制琴身,包括琴对身、琴下身、音色、音量、音符的连贯性等。
在演奏中,演奏者需要随着乐曲的发展,灵活地控制古琴的各种因素,使音乐表现更加完美。
3.双手协调古琴的演奏需要双手协调,包括左手按弦、右手击弦、左手轮指、右手轻拨等。
古琴演奏需要演奏者左右手协调默契,才能达到音乐表现的完美状态。
四、古琴的演奏曲目古琴的演奏曲目丰富多样,包括古琴名曲、古琴名段、古琴名赋等。
古琴名曲是指那些流传较广、乐曲价值较高的古琴曲目,如《阳关三叠》、《广陵散》、《高山流水》等。
古琴名段是指那些乐曲中具有独特艺术价值的乐曲片段,如《酒狂》、《鹊桥仙》等。
古琴名赋是指那些古琴曲目所附带的名古文或名句,如《赤壁》、《双调》等。
古琴的历史发展
古琴的历史发展古琴是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三千多年前的商周时期。
在传说中,古琴的创制者有“昔伏羲作琴”、“神农作琴”、“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之说。
据《史记》记载,琴的出现不晚于尧舜时期。
考古发现最早的古琴是在湖北枣阳郭家庙出土的周朝曾国春秋早期的琴,距今2700年左右,将我国有实物佐证的琴史提前约300年。
在先秦时代,琴已很流行。
西周时的钟仪是现存记载中最早的一位专业琴人。
在《诗经》等文学作品中也有大量关于琴的记载,战国时期随着音乐的发展,琴乐也得到了很大地发展和普及,从而涌现了大量的琴人,如伯牙与钟子期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精典千古传诵。
汉魏六朝是古琴发展的鼎盛时期。
汉朝时期,古琴的制作工艺逐渐发展,使用的材料也从天然材料转变为木材,并开始采用弦轴、指板等改进。
在汉代,弹奏古琴已经成为一种高雅的活动,文人雅士都喜欢弹奏古琴来抒发情感和陶冶情操。
隋唐时期,古琴的音域扩展到五个八度,并出现了全托式指法。
唐代古琴名家韦抄手是古琴史上的重要人物,其所著《琴曲选集》和《新声》是古琴史上的经典之作。
宋代时期,古琴的制作工艺又有了很大的发展,琴的音色也趋于高亢。
宋代的文人士大夫们非常热爱古琴,他们不仅弹奏古琴,还为古琴创作了大量的新曲目和理论著作。
明代以后,古琴的制作工艺更加完善,不断创新,琴身的外观和内部结构都有了新的改进,琴身的形状也从方形转变为圆形或扁圆形。
明代时期,古琴的演奏技巧和制作工艺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出现了很多优秀的古琴演奏家和制琴师。
2003年11月,中国古琴艺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第二批“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总的来说,古琴的发展历程是一部悠久的历史,从远古时期到现代社会,古琴一直在不断地发展和演变。
古琴 发展历史
古琴发展历史古琴是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经过了漫长的发展和传承,至今仍被广泛地演奏和传颂。
以下是古琴的发展历史:一、古琴的起源古琴最初有五弦,周文王为了悼念他死去的儿子伯邑考,增加了一根弦,武王伐纣时,为了增加士气,又增添了一根弦,所以古琴又称“文武七弦琴”。
传说它的创始人是伏羲、神农。
春秋战国时,著名古琴演奏家和琴曲已经很多。
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的战国时期十弦琴和长沙马王堆出土的汉墓七弦琴,都与现在的古琴构造相似。
二、宋代的古琴宋代的古琴发生变化,全长128厘米,肩宽25厘米,琴身扁而长大,尺寸大于传世唐琴,为北宋琴主要风格之一。
宋代是唐以后制琴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官方甚至设局制琴,即所谓“官琴”,元代制琴是宋、明之间的过渡期制品,由于历时比较短,现存的实物也比较少。
三、明代的古琴明代古琴有很大发展。
朱权虽是一个藩王(朱元璋第十七子),却对古琴的发展作出了不朽的贡献。
他主持撰辑了《神奇秘谱》(1425年刊行),为我们保存了音乐史中的至宝。
这是现存最早的一部琴谱。
它所收的四十多首器乐化琴曲,多是唐宋以前的珍品。
四、古琴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历史概况古琴是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亦称瑶琴、七弦琴、玉琴,古琴在孔子时期就已经十分盛行,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有三千余年。
据《史记》记载,早在尧舜时期就有了古琴的存在。
20世纪初为区别西方乐器才在“琴”的前面加了个“古”字,被称作“古琴”。
古琴因其清、和、淡、雅的音乐品格寄寓了古代文人凌风傲骨、超凡脱俗的处世心态,而在音乐、棋术、书法、绘画中居于首位。
因为古琴文化独特的价值,2003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五、古琴的流派自唐代起,中国古琴流派就分为浙派、江派和闽派。
其中浙派以杭州为中心,江派以松江为中心,闽派则以福建福州为中心。
明代时期,出现了“吴门琴派”、“浙派”、“华亭派”、“绍兴派”、“虞山派”等派别。
古琴文化的发展与演变
古琴文化的发展与演变古琴是我国传统音乐文化中的重要代表之一,它起源于古代中国,经过漫长的历史沉淀,逐渐演变成了今天的古琴文化。
本文将从古琴的起源、演变、发展等方面探讨古琴文化的历史演变。
一、古琴的起源和演变中国古琴的起源约可追溯至商代,历史上出现了许多种类的琴,如七弦琴、十三弦琴、五七弦琴等。
这些琴源于古代的箜篌、瑟、筝等乐器,通过不断的演变逐渐形成了独特的现代古琴形态。
古琴的形态经历了多次演变。
唐代的古琴有五十四根弦,而明代的古琴只有十三根弦。
明代时期,古琴的制作达到了一个高峰,技艺精湛,音质优美。
清代是古琴艺术的重要发展时期,古琴制造技术再次得到提高,琴面和琴齿加工更加精细,琴弦的材料和制作方法也得到改进。
二、古琴文化的特点和内涵古琴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琴是一件精致的乐器,它不仅有着完美的音乐表现力,更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古琴弹奏需要弹者具备深厚的音乐修养,进而能够将自己的情感表现出来,这也是古琴文化的内涵之一。
古琴文化是围绕着古琴展开的一系列文化活动。
从琴面的图案到琴声的演奏,每个细节都代表了不同的文化风格。
古琴文化可以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许多精髓,例如汉唐文化、佛教文化、文人画派等。
在古琴的演奏中,弹者往往会加入自己的情感和心境,这也是古琴文化的特点之一。
三、古琴文化的发展与传承古琴文化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古琴的传承和演奏中,涌现出很多杰出的大师和演奏家,他们为古琴文化的推广和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古琴文化的发展也得到了广泛的支持和关注。
许多学校和社区团体都设有古琴教育和培训课程,许多演出和比赛也被组织和举办。
这些活动不仅促进了古琴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还使更多的人了解并了解古琴文化的内涵和意义。
总之,古琴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和沉淀,逐渐形成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特点。
在当今社会,古琴文化依然蓬勃发展,古琴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将继续为我们的文化发展贡献力量。
古琴发展史
古琴发展史古琴是中国传统乐器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发展过程。
古琴发展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世纪左右,经历了漫长的时期,发展出了多种流派和演奏技巧,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琴起源于中国战国时期,最初是由弦和筝演变而来的。
古琴最早的形态是由数条弦横过木框架构成,后来逐渐发展成为扁形的琴身,有七条弦并配有琴柱。
古琴的琴身一般采用梧桐木、黄杨木等材料制作,琴弦则选用丝线或者丝绳。
在古代社会,古琴被广泛使用于宫廷和文人士大夫之间。
古琴在音乐和文学上都具有很高的地位,被认为是文人雅士的象征。
许多文人和士大夫都会弹奏古琴,并以此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古琴音乐也成为了中国传统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古琴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许多著名的琴家和音乐家。
其中最有名的包括晏殊、晏几道、谢安世、杨洪基等。
他们在演奏技巧和音乐创作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对古琴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古琴的发展可以分为几个主要的阶段。
在战国时期,古琴的形态和演奏技巧逐渐形成,并逐渐在宫廷和贵族之间流行起来。
到了汉朝,古琴的音乐理论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出现了许多著名的琴谱和音乐理论著作。
在唐朝时期,古琴的演奏技巧得到了更加细致和精确的发展,成为了宫廷音乐的主要乐器之一。
宋朝时期,古琴的音乐创作进一步丰富,琴家们开始注重琴曲的艺术性和表现力。
明清时期,则是古琴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出现了许多著名的琴家和音乐家,琴曲的数量和种类也大大增加。
随着时间的推移,古琴在音乐演奏技巧、音乐理论和琴曲创作方面都不断发展。
近代以来,古琴的演奏技巧得到了更加系统和科学的总结,并且受到了更广泛的推广。
古琴已经成为了中国音乐学院和音乐学研究机构的重要学科之一。
古琴作为中国传统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音色和表现力。
它不仅可以表达音乐的美感,还可以传递文化的内涵和情感的表达。
古琴的发展史是中国音乐史中的重要篇章,也是中国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学习和传承古琴,可以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同时也可以体验到古人对音乐的独特理解和追求。
古琴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 -回复
古琴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回复题目:古琴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导言:古琴,作为中国最古老的传统乐器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音乐魅力。
它以其独特的音质、丰富的表情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本文将详细介绍古琴的起源、演奏技巧、音色特点以及其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第一部分:古琴的起源与发展1.1 古琴的起源古琴起源于中国,其历史可追溯到约3000年前的商周时期。
古琴最早是由狩猎部落的弦乐器演变而来的。
古琴的形状类似于现代的横琴,通常由桐木制成,并装有七根弦。
它的制作工艺非常精细,使用的材料和制作方法都传承自古代。
1.2 古琴的发展演变古琴的演奏技巧和音乐风格在历史的不同时期有所变化。
然而,古琴的核心价值一直是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和表达人们内心情感的工具。
在古代,古琴常被视为士人的象征,其演奏不仅要求高超的技巧,还要求表现出深厚的学识和情感。
第二部分:古琴的演奏技巧2.1 古琴的演奏方式古琴一般使用手指拨弹的方式演奏,辅以指甲、指腹和手掌等部位完成不同音符的处理。
演奏时需要通过手指的灵活运动来呈现音乐的情感和表达。
同时,演奏者还需要配合呼吸和身体的协调,以达到更好的表现效果。
2.2 古琴的音域与音色古琴有着极其丰富、细腻、典雅的音色,音域广阔。
它可以轻柔细腻地表达纯净、空灵的音色,也可以激昂有力地诉说内心的激情与喜怒哀乐。
古琴的音色独特,可以以不同的方式展现丰富的音乐表情。
第三部分:古琴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3.1 古琴与文人雅士古琴在中国文化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常被视为文人雅士的象征。
许多文人雅士对古琴情有独钟,并将其视为修身养性的重要手段。
演奏和欣赏古琴不仅能帮助他们在音乐艺术上得到满足,还能提高他们的修养和审美水平。
3.2 古琴与儒家思想古琴与儒家思想有着密切的关联。
古琴被视为一种以德治国的象征,与儒家注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相契合。
古琴通过音乐的力量,传播儒家思想,将其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浅论古琴的创新与发展
浅论古琴的创新与发展古琴作为中国传统乐器之一,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音乐文化。
古琴的发展与演变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特点,现代的古琴更是经历了创新和改革。
本文将从古琴的历史背景、古琴的发展与演变以及古琴的创新与发展三方面进行探讨。
一、古琴的历史背景古琴起源于中国远古时期,史书记载它的历史已经有3000多年。
它最早的形态是以竹制为主,并在汉朝时期经过不断的改进与创新,逐渐演变成为了现在的形态。
在中国传统音乐中,古琴是以文化传承和吟咏诗词为主要目的的乐器。
二、古琴的发展与演变古琴经历了多个历史时期的变化和发展,主要有以下几个阶段:1. 唐宋时期:此时期古琴的音色、演奏方法和曲目已经定型,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体系。
2. 元明清时期:此时期古琴的演奏技巧被广泛发扬,古琴音乐艺术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和繁荣。
3. 近现代时期:此时期中国古琴开始受到西方音乐文化的影响,并逐渐形成了中国工艺美术中的一种独特形式。
古琴的创新和发展是保护和传承古琴文化的重要途径。
下面分别从音色和演奏技巧两个方面进行介绍:1. 音色创新:现代古琴音色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改进古琴制作材料。
传统的古琴制作材料是桐木,而现代古琴制作采用的材料也十分丰富多样,有桐木、楠木、红木、黄杨等。
(2)采用新的音色调制方式。
现代古琴音色调制技术的发展,使古琴音色更加丰富多样,这主要通过新的音色调制方式实现。
(3)加入其它乐器元素和形式。
现代古琴能够进行更多的音乐表达,比如,将其它乐器元素和形式加入到古琴音乐中,增强其音乐魅力。
2. 演奏技巧创新:(1)不断改进演奏技术。
现代古琴演奏技术的发展,主要体现在演奏技巧上,包括右手指法、左手指法和拍子技巧等,这些技巧的演绎能够使古琴音乐具有更为深刻的表现力。
(2)加入跨界表演元素。
现代古琴演奏可以跨越不同文化界限,将古琴和其它音乐和艺术形式进行结合,进一步丰富了古琴文化的内涵。
总之,古琴是一件既古老又现代的艺术品,其创新和发展的不断推进对保护和传承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推广古琴音乐文化,以及推动中国音乐艺术在世界上发扬光大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琴的历史发展古琴是我国古老的弹拨乐器,先秦时广为流行,汉魏六朝是古琴发展的鼎盛时期。
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古琴的历史发展相关内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一、古琴的历史古琴是我国古老且富有民族特色的无码弹拨乐器。
传说原始时代神农氏曾“削桐为琴、绳丝为弦”,创造了最初的琴,据说有五弦。
后文王、武王各增一弦,琴在西周时期已广泛流传,当时它经常与瑟或加上鼓等乐器在祭祀时演奏,《诗经》中有“琴瑟友之”、“琴瑟击鼓,以御田祖”就是指此而言。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众多的琴家,在《吕氏春秋》里,第一次记述了伯牙鼓琴,钟子期解音的故事。
春秋时著名的古琴家有师旷、师襄和师文等人。
孔子不但会弹古琴,而且技艺娴熟,他教授的“六艺”中的乐,即有弹琴诵诗的内容。
曾候乙墓出土的十弦琴是最早的古琴实物,长67公分(后世琴长120公分左右),面板呈曲线状,琴头微上昂,腰部下凹,尾部上翘,下仅一足,其形象与传说中的华夏民族的图腾——夔龙相似;继十弦琴之后有马王堆出土的西汉七弦琴,该琴面板较平直,结构简单,音箱较小,面板与底板组成匣式结构,尾部为一实木,音量较小,共鸣效果也不太好,面板上没有音位的标志“徽”,演奏技巧侧重右手,表现性能有相当的局限性。
在西汉中期到三国之际,随着相和歌的兴起及艺术性较高的相和大曲的盛行,琴开始与笛、笙、筝、琵琶等合奏,琴的形制有了重要的改进,此时的琴有七弦,面板完全平直,尾部实木部分已改为与主体相联的共鸣箱,音量扩大,左手可自由移动演奏滑音,面板外侧有十三个标志音位的小圆点“徽”,按纯律构成四个八度大三和弦的泛音列,因此,音域较宽,表现性能高。
汉以前,琴曲的传授全靠口传心授,到汉魏之交,创造了初期的文字谱《碣石调·幽兰》。
汉魏六朝是我国琴曲创作的全盛时期,制作亦有相当的经验,此时的琴不仅是一种独奏乐器,而且是相和歌乐队中重要的伴奏乐器,在文人士官中大大流传,把琴作为必学的“六艺”之一,并创作了大量的琴曲。
如《广陵散》、《胡笳十八拍》、《古风操》等。
二、唐代以来古琴的发展琴在唐代继续发展,唐初至“安史之乱”,琴家主要是整理旧曲,创作方面以董庭兰的《颐真》为代表;“安史之乱”到晚唐,是琴的重要发展时期,其中以陈康士的《离骚》最为突出。
此时琴已传入日本,在日本宫廷中十分盛行,《幽兰》的乐谱——唐卷子本《碣石调·幽兰》谱至今仍在日本保存。
唐琴体大、身圆、漆色富贵喜伏羲式,北京故宫珍藏着盛唐开元时期的“九霄环佩”琴。
此琴形体饱满,上髹紫漆,间杂朱砂后补之色,声形俱佳,为传世之极品。
宋时琴大大发展,宋太宗本人就爱听古琴演奏,还将古琴的七弦增为九弦,并为之改旧曲,创新调。
宋徽宗赵佶曾搜罗天下名琴藏于万琴堂,其中最为出色的莫过于雷威的杰作“春雷”。
因此,宋文人大夫偏爱古琴音乐,琴乐在社会昌行一时。
范仲淹、欧阳修等均善琴,琴的演奏技艺大有提高,形成众多流派,如京师琴派、江西琴派、两浙琴派等。
宋琴体扁身薄,黑色髹漆,多为连珠、仲尼式。
金章宗时非常珍重“春雷”,临终还用“春雷”殉葬。
这张名琴被人掘出,由耶律楚材赠与当时著名琴师万松老人,流传于民间。
元琴外型基本仿照唐宋琴所斫,但出现了方额、深舌罗汉腿(护轸——琴轸右面垂下之物,又称凫掌),漆色出现了斑剥色(黑黄、黑红等隐杂色)。
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十七子朱权,对古琴艺术的发展作出卓越贡献,他收录唐宋之前艺术珍品40多首,主持撰辑了《神奇秘谱》,并于1425年刊行,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琴谱。
明琴,线条流畅造型秀美,并出现了不少前代没有的琴式,其中最负盛名者是弘治、嘉靖年间的著名斫琴家祝海鹤(字公望)所创的蕉叶琴,形态旖旎秀逸,蕉叶卷边优雅生动,音色圆润透净,为琴器中难得一见的珍品。
清末民初,古琴走向衰落,弹琴人渐少。
三、古琴的演奏形式古琴有四种传统的演奏形式,即独奏、琴箫合奏、琴歌伴奏和参加“雅乐”合奏。
古琴是优良的独奏乐器,琴声古朴浑厚,数以千计的传统古琴曲,从流传至今的古曲《幽兰》、《高山流水》等曲可以看出,任何喜怒哀乐的感情或对大自然景色的描绘,在古琴上都能表达无遗。
且历史上的古琴总是和文人骚客联系在一起,表达高风亮节及怀才不遇的情感。
琴箫合奏在2000多年前汉代就已流行,从出土的雕塑和绘画中常见这种演奏形式。
琴歌伴奏是古琴音乐中的重要形式,在现存琴曲中有近一半是专为用琴伴奏而写的声乐曲,如《古怨》、《黄莺吟》、《苏武思君》、《胡笳十八拍》和《关山月》等,都富有深刻的感染力。
文人隐逸与古琴历史典故中国古代士人在生活中比较注重精神自由和文化品位的.追求,但不少士人或因政治上遭排挤,或因对社会现实不满,在这样的处境下,他们既不能实现政治报负又不甘心就此沉沦,自暴自弃,于是只好寻找生活中的乐趣,琴棋书画是最能代表士人特殊文化素质的生活方式,荀子在《乐论》中指出:“君子以钟鼓道志,以琴瑟乐”。
在士人生活中抚琴听曲是美妙的精神享受,也是表达情感的重要方式,悠扬的琴声能把人带入神奇美好的意境,使得精神世界得到升华。
桓谭在《新论》中说:“八音之中,惟弦为最,而琴为之首”,宋代朱长文说,“天地之和,其先于乐。
乐之趣,莫过于琴”。
(《琴史》)琴成为士人身份的象征。
古琴最早创制于周代,据战国时期的《山海经》记载:“帝俊生晏龙,晏龙是为琴瑟”。
其后关于古琴的创制者说法不一,其中有伏羲、神农、舜、炎帝等,虽是众说纷纭,但可以肯定的是史料中的制琴者都是古之圣贤者。
“古之圣王是以‘德’作为其人格生命的表征,但这并不意昧着圣王同时也是音乐家,换言之,这里也就显露出一个重要的契机,古琴应该不只是一种乐器,它的价值也不在于演奏,而是在于作为修身养性,进而教化天下以通神明之德,合天地之和的意义,而这也就是何以远古传说的创制者古代圣王被推为古琴的创制者的缘故”。
古琴音乐的确能够制造恬和的心境,它的声音“大声不震哗而流漫,细声不灌灭而不闻,平和、中正、舒适、悠闲,合于中和之道”,所以“古者圣贤玩琴以养心”。
(桓潭《新论·琴道》)早期的古琴并非士的专利品,但春秋战国士阶层崛起后,琴与士的关系使得到确认。
魏晋以后,琴逐渐脱离民间,成为主要流行于士及上层社会的乐器。
值得注意的是,众多的琴家或是好琴之人都与隐逸结下了不解之缘。
不想对现实有作为的庄子,为无数隐士开辟了一条“隐心”的道路,他认为“鼓琴足以自娱”。
嵇康、阮籍等竹林隐士,都是善琴之士,田园隐士陶渊明“性不解音,而蓄素琴一张,弦徽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晋书·陶渊明传》)。
做中隐的白居易酷爱音乐,善弹琴,他在《好听琴》之中写到:“本性好丝桐,尘机闻即空。
一声本耳里,万事离心中。
清畅甚消疾,恬和好养蒙。
尤宜听《三乐》,安慰白头翁。
”几度遭贬的王维,过着参禅悟佛,亦官亦隐的生活,与好友裴迪“浮舟往来,弹琴赋诗,啸咏终日。
”(《旧唐书·王维传》)。
不论真隐、假隐、时隐、心隐,隐士们都不忘“手挥五弦”。
的确,中国古代文人集“琴、棋、书、画”于一身,审美理想要求古雅、含蓄与个人内心的自省,要求符合于社会伦理道德的协调与中庸,而隐士史文人申的特殊群体,在保持士的总体人格上的自尊的同时,还要具有自傲、自由、自我的独立人格,并通过隐逸将自己与俗辈区别开来。
可何者为雅,何者为俗,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认识,不同人物的观念中,也有不同的认识。
士人阶层认为,官场为俗而隐逸为雅,正如陶渊明所说:“闲居三十载,遂与尘世某,诗书敦宿好,林园无世情。
如何舍此去,遥遥至南荆?”古代文人的隐逸情结,是对立而又统一的,他们或隐中藏仕,仕中恋隐,或仕中恋隐,归依于隐,隐中藏仕,需要在这对矛盾中找到心理上的平衡点,就要借助一定形式来抚籍心灵,抚琴便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
因为琴“具天地之元气,养申和之德性,道之精微寓焉,故鼓琴者心超物外,则音合自然,而微妙有难言者,此际不别有会心耳”,“琴具十二音律之全,之准备清浊之应,抑扬高下,尤足传其事,物之微妙,故奏其曲,更能感人心而对物情也。
”使人可“性然自怡,处穷独而不闷”,最后达到“物我合一,物我两忘”的最高境界。
其次,古琴音乐中宣扬儒家的等级尊卑观念,无论是仕中藏隐者还是隐申藏仕者,都是乐于接受的。
“大弦者,君也;小弦者,臣也;清廉而不乱。
文工武王加而弦,合君臣思也。
宫为君,商为民,徽为事羽为物。
”(《琴操·序首》蔡邑)。
一弦为君,二弦为臣,三弦为民,四弦为事,其申-弦于琴等于君王于国,君权无上的观念进一步强化;二弦、三弦中己包括了两方面的尊卑观在内,一方面是统治阶级内部的等级确定,即“礼”,为天子、诸侯、大夫、士等各级人的登记确定,即官与民,富与穷的地位划分,这符合士人们的观点。
再次,古琴大量琴曲中都表现山水诗意之境,使得有着隐逸情结的士人们,无论处于何处,都能通过弹琴体味山林之乐。
如李白的《听蜀僧浚弹琴》,“蜀僧抱绿绚,西下娥眉峰。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遗响入霜钟。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兀重。
”其实山水作为一个重要方面,与中国人有着特别的关系——人以自然依赖远大于对它的征服,对它的顺应也远大于对它的改造,这便成了中国人与自然的独特关系人以自然为友,努力亲近自然,保持与自然的统一与和谐,互相支撑、互相依存,而不是西方那样是对立的,不是统治与被统治,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
”孔子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论语·雍也》),中国哲学中的“天人合一”等命题即由此而来,在早期的《流水》中通过对流水的形成过程(由涓涓细流到积成深潭到汹涌入江)的描绘,象征一种精神,一种人格或人的成长过程(童年的天真,青年的求学与磨练,中午的成熟),这使抚琴者产生一种万物某合、浑然无间的感受,只要心灵-接触到自然就会发生共鸣,将一片自然风光转化为一片心境,一种感悟这完全是隐者遥远高洁,遗在独立的心境意蕴的表述。
第四,古琴“平心”。
儒家强调以琴养心之正,除去心中浮暴不平之气,使之归于平和,如范仲淹说“清静平和性与琴会”,欧阳修说“欲平其心,以养其疾,于琴亦将有得焉”,苏轼说“散我不平气,洗我不平心”,在专制的封建君主统治下,士人们所捍卫的“道”是无法实现的,官场上的失意者或是当时社会政治的不合作者,心中无比的疾愤,却无处倾诉。
“今贤者隐退伐木,小人在位食禄,悬珍奇,积百谷,并包有土,德泽不加,百姓伤痛,上之不知,王道之不施,仰天长叹,援琴而鼓之”(《琴操》),如嵇康、阮籍二人生活不在“乱也看惯了,篡也看惯了”的魏晋时期,他们的“非汤武而薄周孔”、“无君而庶物定,无臣而万事理”的理论是对集权制度的最大怀疑和否定。
他们无法公开表露,寄于诗文,又恐落人口实,只得隐没在琴曲申,他们选择“隐”的方式栖身于丘壑,在园林山水申抚琴自娱,寄托自己的忧愤和情思,来“散不平之气”、“洗不平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