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琴介绍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琴介绍
古琴,又称瑶琴、玉琴、七弦琴,是中国传统拨弦乐器,有三千年以上历史,属于八音中的丝。

古琴音域宽广,音色深沉,余音悠远 [1] 。

古籍记载伏羲作琴 [2] ,又有神农作琴、黄帝造琴、唐尧造琴等传说; [3] 舜定琴为五弦 [4] ,文王增一弦,武王伐纣又增一弦为七弦 [3] [5] ;可见中华古琴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琴曲存世3360多首,琴谱130多部,琴歌300首。

2003年11月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宣布,中国古琴被选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24] 2006年被列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文名
古琴
外文名
guqin
别名
瑶琴、玉琴、七弦琴、丝桐、文武七弦琴
发源地
中国
创始人
相传为伏羲
起源时间
西周一春秋
分类
仲尼式、伏羲式、落霞式、蕉叶式等
代表琴师
伯牙、孔子、师旷
拼音
gǔqín
著名曲目
广陵散、梅花三弄、醉渔唱晚、渔樵问答、酒狂等
民族
汉族
历史
编辑播报
古籍记载琴的创制与中华文明之初的帝王有关,《琴操》载:“伏羲作琴。

” [2] 《琴当序》中记载:“伏羲之琴,一弦,长七尺二寸。

” [7] 《礼记》记载“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

[4] 汉代桓谭《新论》中记载:“神农之琴,以纯丝做弦,刻桐木为琴。

至五帝时,始改为八尺六寸。

虞舜改为五弦,文王武王改为七弦。

” [3] 关于琴的最早文字记载见于《诗经》等典籍,周朝时,古琴除用于郊庙祭祀、朝会、典礼等雅乐外,也盛兴于民间,《诗经·周南·关雎》:“窈窕淑女,琴瑟友之”;《诗经·小雅·鹿鸣》:“我有嘉宾,鼓瑟鼓琴”;《诗经·小雅·常棣》:“妻子好合,如鼓瑟琴”;《诗
经·小雅·鼓钟》:“鼓钟钦钦,鼓瑟鼓琴”;《诗经·小雅·甫田》:“琴瑟击鼓,以御田祖”;《诗经·鄘风·定之方中》:“椅桐梓漆,爰伐琴桑”;《诗经·郑风·女曰鸡鸣》:“琴瑟在御,莫不静好”;这说明古琴至少在周朝,便是一件在民间非常普遍、非常受古人喜爱的乐器,在中国古代人们的认知度是相当广泛的。

[8-9]
据《史记》载,琴的出现不晚于尧舜时期。

考古发现最早的古琴,为2016年在湖北枣阳郭家庙,出土的周朝曾国春秋早期的琴,距今2700年左右,将我国有实物佐证的琴史提前约300年 [10] 。

中国古琴文化历史悠久,中国的传统文化认为,天上有五星,地上有五行,世上的声响有五音。

传说炎帝在沁源景凤羊头山下“黍定黄钟”,发现了音乐,炎帝神农氏又“削桐为琴、绳丝为弦”,创造了最初的琴 [11] 。

古琴样式(8张)
西周时的钟仪是现存记载中最早的一位专业琴人 [12] 。

在《诗经》等文学作品中也有大量关于琴的记载,战国时期随着音乐的发展,琴乐也得到了很大地发展和普及,从而涌现了大量的琴人,如伯牙与钟子期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经典千古传诵。

琴作为主要的乐器,被赋予礼制修心养性的功能和审美,所谓“君子之近琴瑟,此仪节也,非以慆心也”和“士不故不撤琴瑟”。

儒学创始人孔子对琴十分推崇,能弹琴唱诗经三百首,还曾向师襄子学琴,成为后世士人典范。

后世有《孔子读易》和《泣颜回》两琴曲。

期间著名的琴人还有师旷、师涓、师文、师乙、伯牙、雍门周、
孔子等。

中国古代有“四大名琴”之说,分别是齐桓公的「号钟」、楚庄王的「绕梁」、司马相如的「绿绮」和蔡邕的「焦尾」。

古琴(4张)
琴的型制于东汉晚期确定 [13] 。

马王堆3号汉墓出土的汉初七弦琴结构简单,音箱较小,共鸣声小,尾部为实木,面板无徽位。

东汉至魏晋时期,琴在士人中非常流行。

蔡邕所著《琴操》是现存介绍早期琴曲最为丰富而详尽的专注,原书已佚,经后人辑录成书,还作有琴曲5首,合称“蔡氏五弄”;又传他曾用灶余焦木制成著名的“焦尾琴”。

《胡笳十八拍》相传为蔡邕女儿蔡琰作,实则《大胡笳》和《小胡笳》皆为唐人借题所作。

此外还有刘向所著《说苑·琴录》,扬雄所著《琴清英》。

琴曲《广陵散》也在此时广为流传。

期间著名的琴人还有司马相如和桓谭等。

而已知最古老的成文琴指法乐谱可追溯到汉朝。

战乱和纷争的魏晋时期,士族阶层出现大量文人琴人,如“建安七子”和“竹林七贤”等,琴风盛行,他们不仅弹奏,而且创作大量琴曲。

嵇康的《长清》、《短清》、《长侧》和《短侧》4首,合称“嵇氏四弄”,现存同名琴谱载于明代琴谱,可能并非原作;还著有《琴赋》、《声无哀乐论》等。

期间著名的琴人还有阮瑀、嵇康、阮籍、阮咸和阮瞻等。

南北朝时期,君主和士人都爱好音乐和文学,文人爱琴解音,风气极盛;由于士族门阀制度对文人的限制,使得很多文人愤世嫉俗以
琴书自娱。

期间出现了最早的文字谱,南朝隐士丘明有文字谱《碣石调·幽兰》。

期间著名的琴人还有戴颙、宗炳和柳恽等。

隋唐时期流行燕乐歌舞,而琴风稍落。

董庭兰擅弹《胡笳》等曲,流传作品有《颐真》;期间新作琴曲有《风雷引》、《昭君怨》、《离骚》、《阳关三叠》和《渔歌调》等,斫琴在唐朝也有巨大的发展,如四川雷氏家族所斫的“九霄环佩”为传世名琴,唐琴在历代都被视为稀世之宝。

唐代减字谱逐渐成熟,成为了记录琴音乐主要谱式。

初唐时琴也传到朝鲜和日本。

期间著名琴人还有李白、白居易、韩愈、赵耶利、薛易简、陈康士和陈拙等。

唐琴尤其是盛唐之琴,造型肥而浑圆。

现存的唐琴大部分常在龙池、凤沼的面板上贴有两块小桐木,作为假纳音,直至明代初期,仍有制琴家采用这种方法。

唐琴的断纹以蛇腹断为多,也有冰纹断、流水断等。

其表面漆灰则有墨、栗壳色两种,有朱红漆者皆为后人修补时所加,灰胎皆为纯鹿角灰,用麻布自下而上包裹琴背两侧直至面板边际,以防止上下板开胶。

这些琴的边长皆在120至125厘米之间。

古琴调音图
由于宋朝行使抑武扬文的政策,自宋太宗起,两宋期间自帝王至朝野上下都十分好琴,无不以能琴为荣,达到历代好琴的顶峰。

宋元时期,琴开始出现明确的流派传承。

第1个古琴流派浙派出现于南宋晚期,代表琴家有郭沔等。

南宋姜夔作琴歌《古怨》,是现存最早的琴歌。

期间著名琴人有范仲淹、欧阳修、苏轼、夷中、知白、义海、则全、倪云林和苗实等。

[14]
宋代的古琴发生变化,全长128厘米,肩宽25厘米,琴身扁而长大,尺寸大于传世唐琴。

为北宋琴主要风格之一。

南宋,除仿古之作外,体形则逐渐扁平狭小,尤其是仲尼式古琴,呈耸而狭之状,为南宋制琴的主要风格。

宋代制琴以桐面梓底或松杉面底为主要制琴材料。

断纹有蛇腹断、冰纹断、流水断等,牛毛断则鲜见。

灰胎仍以鹿角灰为主,也有用麻布打底者,但不多见。

北宋晚期还出现了八宝灰(即将金银珠翠珊瑚等碾碎混入鹿角灰共用)的用法。

宋代是唐以后制琴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官方甚至设局制琴,即所谓“官琴”。

元代制琴是宋、明之间的过渡期制品,由于历时比较短,现存的实物也比较少。

明清时期,流派纷呈,大量刊印琴谱,现存第一部减字谱《神奇秘谱》保存了众多古曲。

清朝后期,琴艺术相对衰落。

期间著名的琴人还有汪芝、蒋克谦、杨抡、严澄、徐常遇和乾隆等。

[15] 明代造琴之多盛况空前,不论皇帝亲王还是官宦之家,好琴者甚多。

其宗室制琴就有宁王、衡王、益王、潞王四大名家。

四王之中惟潞王造琴最多,制作始于崇祯年间,据传达四五百张之多,且式样尺寸一致,均按年份次序编号刻款于腹内;琴背刻有琴名“中和”,敬一主人题“仰长江水”诗文以及“潞国世传”大印一方,皆用八宝漆灰。

清末至1950年代,全国能琴者约100余人。

1920年代在苏州、上海一带成立的今虞琴社以及编印的《今虞》琴刊是当时惟一的盛事。

1950年代至1960年代间,查阜西带领调查小组在中国琴人聚集的地区进行了普查,造访多位琴人,收集文字及录音资料,整理出版《存见古琴曲谱辑览》、《琴曲集成》等书,为古琴艺术的复兴奠定了基础。

唐健垣编有《琴府》一书,其中一册涵盖了20世纪70年代港澳台的琴人的状态。

古琴逐渐纳入音乐专业教育体系,管平湖、查阜西、吴景略、顾梅羹、张子谦、卫仲乐、徐晓英、金蔚等在北京、上海、杭州等地研究、传授琴艺。

琴家们除了恢复古曲之外,也尝试创作新曲。

民国时琴随文人出洋而流传到东南亚和欧美澳洲,尤其是在改革开放后大规模华人在海外的情况下,迄今在马来西亚、新加坡、美国、加拿大、德国、英国、荷兰和瑞典等都有琴师和琴社。

由于古琴及其所象征传文化思想的式微,2003年11月7日,古琴艺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第2批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2006年5月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将古琴列入第1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划分在“民间音乐”类,编号Ⅱ—34。

2018年11月28日,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公布东南大学为古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 [16] 。

文化象征
编辑播报
琴是中国古代文化地位最崇高的乐器,有“士无故不撤琴瑟”和“左琴右书”之说。

位列四艺“琴棋书画”之首,被文人视为高雅的
代表,亦为文人吟唱时的伴奏乐器,自古以来一直是许多文人必备的知识和必修的科目。

伯牙、钟子期以“高山流水”而成知音的故事流传至今;琴台被视为友谊的象征。

大量诗词文赋中有琴的身影。

[25] 古琴是汉民族最早的弹弦乐器,是汉文化中的瑰宝。

湖北曾侯乙墓出土的实物距今有二千四百余年,唐宋以来历代都有古琴精品传世。

存见南北朝至清代的琴谱百余种,琴曲达三千首,还有大量关于琴家、琴论、琴制、琴艺的文献,遗存之丰硕堪为中国乐器之最。

古时,琴、棋、书、画并称四艺,用以概括汉族的传统文化。

历代涌现出许多著名演奏家,他们是历史文化名人,代代传颂至今。

隋唐时期古琴还传入东亚诸国,并为这些国家的传统文化所汲取和传承。

近代又伴随着华人的足迹遍布世界各地。

[25]
外貌特质
编辑播报
款式
古琴造型优美,常见的为伏羲式、仲尼式、连珠式、落霞式、灵机式、蕉叶式、伶官式、神农式、响泉式、凤势式、师旷式、亚额式、钟离式(鹤鸣秋月琴)、剑式等。

主要是依琴体的项、腰形制的不同而有所区分。

最著名的九霄环佩就是伏羲式。

结构
古琴图示(12张)
古琴一般长约三尺六寸五,象征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面圆底扁,象征天地;琴身与凤身相应(也可说与人身相应)有头、颈、肩、腰、尾、足。

琴面
为能充分振动,面板一般多用桐木、杉木等松质木料制成。

向内外侧呈瓦弧形,与底板胶合而成琴。

古琴的周身髹以生漆与鹿角霜粉屑(或瓦灰)调和的底胎,干透磨平后多次擦拭生漆而成。

琴面木材须选料精良,纹理梳直匀称。

若能觅得古桐木、古庙大梁悬钟之木,或古代棺廓老木更佳。

琴面内腹斫成膛腔,在龙池、凤沼处留有微微隆起的纳音。

一般常见设有两根音柱(天柱、地柱)连接着面板底板,传导振动。

琴弦
琴面从外向内由粗及细缚弦七根,古时琴弦用丝质制成,今多用钢弦。

如果弦绕至雁足时圈数不多,就需要使用其它牢固的线接续增加弦的稳定。

古琴最初只有五根弦,内合五行,金、木、水、火、土,外合五音,宫、商、角、徵、羽,象征君、臣、民、事、物五种社会等级,后来周朝周文王、周武王增加文、武二弦,象征君臣之合恩。

琴徽
一弦外侧的面板上嵌有十三个圆点的标志,称为徽。

徽多用螺钿制成,考究者也有用金、银、玉、石等质地的材料精制而成。

徽的点位实为弦的泛音振动节点,自然而成,其音律为纯律。

标志音律的十三个徽、分别象征十二月,而居中最大之徽代表君象征闰月;琴有泛
音、散音和按音三种音色,泛音法天,散音法地,按音法人,分别象征天、地、人之和合。

琴头
“琴头”上部称为额,额下端镶有用以架弦的硬木,称为“岳山”,又称“临岳”,是琴的最高部分。

在琴面右侧头部8-10厘米处横嵌的一条用硬制木制成。

岳山边靠额一侧镶有一条硬木条,称为“承露”,上有七个“弦眼”,用以穿系琴弦,其下有七个用以调弦的“琴轸”,琴头的侧端,又有“凤眼”和“护轸”。

琴头部有两个暗槽,一名“舌穴”,一名“音池”。

轸子、轸池、护轸、鸭掌
轸子系绒扣调节琴弦松紧长度、改变音高之用。

多用红木紫檀等坚韧耐磨的木料制成。

中心头尾穿通,颈部旁侧有一斜孔与中心孔相通,侧孔斜向顶端。

考究者孔口呈钝状,顶部孔端微微向中心凹陷。

底板上储放轸子的浅平凹巢,称为轸池。

底板琴头两侧向下垂凸的部位称为护轸,保护轸子免受外力碰击。

绒扣及绒扣的搓捻系结
连接蝇头与轸子的丝绞称为绒扣,绒口一般用稍粗的真丝丝线搓绞而成,蝇头及蝇头的打结用弦头的一端绕结,并位于岳山顶端系连绒扣的弦结,称为蝇头。

因两小圈形如蝇头而得名。

琴尾
自腰以下,称为“琴尾”。

琴尾镶有刻有浅槽的硬木“龙龈”,用以架弦。

龙龈两侧的边饰称为“冠角”,又称“焦尾”。

琴尾部一般也有一个暗槽,称为“韵沼”。

琴底
常见多用梓木、塞木等硬质木料制成,起反射音响的作用。

基本上呈平面形(也有与面板胶合的一面斫成向上微凹状)。

龙池、凤沼
底板的中部和尾部,各有一个大小不一的长方形或圆形的洞孔,中部大的称龙池,尾部小的称凤沼。

龙池凤沼,谓之上山下泽,象征天地万象。

与龙池、凤沼相对应处,往往各有一个“纳音”。

龙池纳音靠头一侧有“天柱”,靠尾一侧有“地柱”,使发声之时“声欲出而隘,徘徊不去,乃有余韵”。

雁足
在龙池与凤沼之间近风沼(约琴面的九徽)处,有两只支撑琴体和系缚琴弦的脚,称为雁足象征七星。

因须承重力,雁足都用坚实木料制成。

断纹
琴表面上因长年风化和弹奏时的震动所形成的各种断痕。

断纹的种类很多,主要有梅花断、牛毛断、蛇腹断、冰纹断、流水断、龙鳞断等。

一般来说,琴不过百年不出断纹,而随年代久远程度不同,断纹也不尽相同,是鉴藏古琴的主要依据之一。

古琴前阔后狭,象征尊卑之别。

古琴形制命名的象征意义,反映出儒家的礼乐思想及中国人所重视的和合性。

[13]
音色
中国古琴的音域为四个八度零两个音。

有散音七个、泛音九十一个、按音一百四十七个 [17] 。

古琴的声音是非常独特的,一般人听琴乐能感到古琴的安静悠远。

“静”可以说是琴音的最大特点,琴音也被称为“太古之音”、“天地之音”。

这里的“静”还有两层意义,一是抚琴需要安静的环境,二是抚琴更需安静的心境。

古琴的三种音,散音、泛音、按音,都非常安静。

散音松沉而旷远,让人起远古之思;其泛音则如天籁,有一种清冷入仙之感;按音则非常丰富,手指下的吟猱余韵、细微悠长,时如人语,可以对话,时如人心之绪,缥缈多变。

泛音象天,按音如人,散音则同大地,称为天地人三籁。

因此古琴一器具三籁,可以状人情之思,也可以达天地宇宙之理。

[18]
弹奏技法
编辑播报
定弦
古琴空弦的音高不固定,要根据演奏的乐曲而定,古琴定调复杂,调式有35种之多。

按五声音阶定弦,音域有四个八度零一个大二度。

在弹弦乐器中,古琴是一种较独特的乐器,琴面为指板,没有柱和品。

演奏时,将琴横置于桌上,右手投弹琴弦,左手按弦取音,完全依靠
琴徽标记(不限定在13个徽位上,很多的音是在徽与徽之间),音准上要求极为严格 [17] 。

古琴表现力特别丰富,运用不同的弹奏手法,可以发挥出很多艺术表现的特色,它的散音(空弦音)嘹亮、浑厚,宏如铜钟;泛音透明如珠,丰富多采,由于音区不同而有异。

高音区轻清松脆,有如风中铃铎;中音区明亮铿锵,犹如敲击玉磬。

按音发音坚实,也叫“实音”,各音区的音色也不同,低音区浑厚有力,中音区宏实宽润,高音区尖脆纤细。

按音中的各种滑音,柔和如歌,也具有深刻细致的表现力。

琴声十六法
冷谦的《琴声十六法》见于明代项元汴的《蕉窗九录》。

琴声十六法实际上乃提出了十六个审美范畴,企图为琴乐的审美与表演作一归纳和依据。

十六法分别为:轻、松、脆、滑、高、洁、清、虚、幽、奇、古、澹、中、和、疾、徐。

[19]
(1)轻——论音之适中和清实(技巧控制和意趣表达间相互之关系);
(2)松——论吟猱动荡之妙(技巧论);
(3)脆——论手指与手腕力度的灵活和弹性(技巧论);
(4)滑——论指法技巧在滑与涩表现上之难易(技巧论);
(5)高——论琴乐意境之深远高古(意境论);
(6)洁——论琴品与人品之配合(道德论);
(7)清——论平和洁净的环境、心境、乐器等条件在操缦时的重要(意境论);
(8)虚——论“心静”与“声虚”内外因素配合的重要(意境论);
(9)幽——论琴音之幽雅出于琴人高雅闲逸之品德(品德论);
(10)奇——论雅淡琴乐之奇特处乃在于吟逗等装饰性之指法和乐句起承转合间变化之处理(表现论);
(11)古——论琴乐古朴之风格来自和澹宽大之气度(风格论);
(12)澹——论琴音雅淡的本质(风格论);
(13)中——论偏之弊处以言中声之妙(表现论);
(14)和——论和之本质在于技巧之无过不及(本质论);
(15)疾——中论指法徐疾之处理(兼论技巧与意境);
(16)徐——论指法舒徐之变化(本质论)。

二十四况
徐上瀛受了宋·崔遵度(953一1020)《琴笺》“清丽而静、和润而远”思想的影响,写成了琴学最重要的论著《溪山琴况》。

二十四况虽比十六法多出了八个范畴,基本上二者的结构都是以一系列美学范畴来组织成文的 [20] 。

(1)和——论调弦、吟揉、音意等之和(兼论本质与技巧);
(2)静——论琴音之简静在于调气与练指(兼论品格修养与风格之配合);
(3)清——提出贞静宏远为琴度之内涵,并指出气候在演奏中之重要(兼论木质与技巧);
(4)远——论想象及弦外之音的意境(意境论);
(5)古——论琴音雅俗之辨(形式与风格论);
(6)澹——论琴元音之孤高岑寂(趣味论);
(7)恬——论恬之为君子之质和有德之养(趣味论);
(8)逸——论琴音之超逸实来自琴人品德之超逸(品德与修养论);
(9)雅——论琴之雅得于静远澹逸而不媚俗(风格论);
(10)丽——论琴音丽与媚之别在于古淡与妖冶(风格论);
(11)亮——论琴音之亮得自左右手所发清实的金石之响(音色论);
(12)采——论琴音之采得之于几经锻炼後指下之神气(音色论);
(13)洁——论琴音之意趣实得之于修指之严净(境界论);
(14)润——论琴音之中和温润(音色论);
(15)圆——论吟猱、按弹、乐句转折间婉转动荡无滞无碍之处理(技巧论);
(16)坚——论用指之坚必清劲和无力不觉乃可得金石之声(技巧论);
(17)宏--- 论琴音必冲和闲雅、下指必宽裕纯朴,始能合乎古调(境界论);
(18)细——论节奏、章句转折、连指与全篇细微之处理和把握(技巧与趣味论);
(19)溜——论技巧之熟练无滞得于指之坚实灵活(技巧论);
(20)健一一论指之灵活刚健与琴冲和闲雅之配合(技巧论);
(21)轻——论音之轻重变化皆不离中和之旨(音量与趣味论);
(22)重——论弹琴重抵轻出之法和情气之并兼(音量与技巧论);
(23)迟——论希声与迟趣之关系(趣味与意境论);
(24)速——论小速意趣、大速意奇之旨(技巧、趣味与意境论)。

弹奏指法
演奏时,将琴置于桌上,右手拨弹琴弦、左手按弦取音。

演奏技法繁多,右手指法有主要为擘、托、抹、挑、勾、踢、打、摘及其不同的组合,如:轮、锁、叠涓、撮、滚、拂、历、双弹、打圆等;左手主要分为按音与滑音两种。

按音有跪、带起、罨、推出、爪起、掐起、同声等。

滑音有吟、猱、撞、唤、进复、退复、分开等。

古琴琴谱
编辑播报
古琴琴谱现在存世共一百五十余部,历代重要的琴谱琴书如下:现存的历史最早文字谱:唐初手抄卷子《碣石调幽兰》(现存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据传由南北朝时期南朝梁·丘明所作。

最早的减字谱:宋代姜夔《白石道人歌曲》中的《古怨》;文字谱由唐朝曹柔简化为减字谱。

汉代最重要的琴谱琴书:扬雄《琴清英》、诸葛亮的《琴经》、蔡邕的《琴操》。

现存最早的大型古琴曲集:明初朱权编辑的《神奇秘谱》(1425)。

明代重要琴谱:《神奇秘谱》、《太音大全集》、《西麓堂琴统》、《太古遗音》、《风宣玄品》、《琴书大全》、《松弦馆琴谱》。

清代重要琴谱:《大还阁琴谱》、《松风阁琴谱》、《德音堂琴谱》、《诚一堂琴谱》、《五知斋琴谱》、《春草堂琴谱》、《自远堂琴谱》、《琴学入门》、《蕉庵琴谱》、《天闻阁琴谱》、《枯木禅琴谱》、《琴学丛书》。

民国及现代:《梅庵琴谱》、《今虞琴刊》、《琴曲集成》、《古琴曲汇编》、《古琴曲集》。

[9]
记谱法
1.文字谱
为一篇详细说明弹奏法的文字,不直接记音高和节奏。

今世仅存的已知最早文字谱为南朝梁丘明所传的《碣石调幽兰》,现存于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

现今演奏的《碣石调幽兰》就是根据该谱打出的。

2.减字谱
相传为唐代曹柔根据文字谱简化、缩写而成。

减字谱的每一字块为由汉字减少笔画后组合而成的复合字。

这种谱式主要只记指法动作和弦序、徽位而不记音高和节奏,所以属于指法谱。

减字谱
一个字块通常可以分为上下两大部分:上半部表示左手指法及徽位,下半部表示弦次及右手指法。

古琴名曲
编辑播报
十大名曲
《潇湘水云》
《流水》
《渔樵问答》《平沙落雁》《阳春白雪》《胡笳十八拍》《阳关三叠》《梅花三弄》《醉渔唱晚》 [21] 其他名曲
《神游六合》《阳关三叠》《关山月》
《长门怨》
《长清》
《离骚》
《龙翔操》
《梧叶舞秋风》《墨子悲丝》《孔子读易》《秋塞吟》
《雉朝飞》
《凤求凰》
《秋江夜泊》
《捣衣》
《鸥鹭忘机》
《乌夜啼》
《神人畅》
《惜红妆》
《酒狂》
内涵典故
编辑播报
在中国古代社会漫长的历史阶段中,”琴、棋、书、画”历来被视为文人雅士修身养性的必由之径。

古琴因其清、和、淡、雅的音乐品格寄寓了文人风凌傲骨、超凡脱俗的处世心态,而在音乐、棋术、书法、绘画中居于首位。

海月清辉
“琴者,情也;琴者,禁也。

”吹箫抚琴、吟诗作画、登高远游、对酒当歌成为文人士大夫生活的生动写照。

春秋时期,孔子酷爱弹琴,无论在杏坛讲学,或是受困于陈蔡,操琴弦歌之声不绝;春秋时期的伯牙和子期“《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成为广为流传的佳话美谈;魏晋时期的嵇康给予古琴“众器之中,琴德最优”的至高评价,终以在刑场上弹奏《广陵散》作为生命的绝唱;唐代文人刘禹锡
则在他的名篇《陋室铭》中为我们勾勒出一幅“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的淡泊境界。

1977年8月,美国发射的“旅行者”2号太空船上,放置了一张可以循环播放的镀金唱片,从全球选出人类代表性艺术,其中收录了著名古琴大师管平湖先生演奏的长达七分钟的古琴曲《流水》用以代表中国音乐。

这首曾经由春秋时代著名琴师伯牙的弹奏而与钟子期结为知音好友的古曲,如今又带着探寻地外文明的使命,到茫茫宇宙寻求新的“知音”。

古琴,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内涵,千百年来一直是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手中爱不释手的器物。

特殊的身份使得琴乐在整个中国音乐结构中属于具有高度文化属性的一种音乐形式。

“和雅”、“清淡”是琴乐标榜和追求的审美情趣,“味外之旨、韵外之致、弦外之音”是琴乐深远意境的精髓所在。

陶渊明“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音”与白居易“入耳淡无味,惬心潜有情。

自弄还自罢,亦不要人听”所讲述的正是这个道理。

相反,人们也常用“对牛弹琴”、“焚琴煮鹤”来感叹某些人对琴的无知。

古琴的韵味是虚静高雅的,要达到这样的意境,则要求弹琴者必须将外在环境与平和闲适的内在心境合而为一,才能达到琴曲中追求的心物相合、人琴合一的艺术境界。

在这一方面,伯牙的经历可称为后世的典范。

传说,伯牙曾跟随成连学琴,虽用功勤奋,但终难达到神情专一的境界。

于是成连带领伯牙来到蓬莱仙境,自己划桨而去。

伯牙左等右盼,始终不见成连先生回来。

此时,四周一片寂静,只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