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第二单元《地球表面的变化》思维导图
新改版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归纳附思维导图(两套)
新教科版五上科学知识点最新整理共两套含思维导图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光》第1课有关光的思考1.光源:自身能发光的物体。
如:太阳、萤火虫、打开的电灯、点燃的蜡烛......2.判断一个物体是否是光源:①正在发光;②自身发光,而不是反射其他物体的光。
第2课光是怎样传播的1.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2.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
因此我们站在幕前能听到幕后说话的人的声音。
3.光的传播实验现象:所有卡纸上的小孔在一条直线上时,光能直接穿过小孔,在纸屏上出现1个光斑;稍微移动其中一张卡纸,使它和其他纸上的小孔不在同一条直线上时,纸屏上的光斑消失。
4.生活中,光沿直线传播的现象:晚上舞台上的灯光;夜晚汽车前车灯的灯光;透过丛林、树梢的阳光看上去都是直的。
第3课光的传播会遇到阻碍吗1.光在受到一个物体或一种物质的影响前能一直保持原方向传播。
2.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的光遇到不同物体时,会发生通过、部分通过和不通过等现象。
3.激光笔发出的光照射到不透明的物体时,我们会看见一个小光点,借助烟雾让激光笔的光路可见,能清晰地看到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注意:激光笔的光一定不要照射人眼,以免造成危害。
4.光照射到一个不透明的物体时,光的去路被阻挡了,不能继续传播,就形成了影子。
5.当月球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之间的某个位置时,太阳被月球所遮挡,人们就会看到部分太阳或全部看不见,这就形成了日食。
6.月球自身不发光,需要太阳照射再反射光,当月球运行到地球阴影中时,来自太阳的光部分或者全部被地球遮挡,人们就会看到月食。
第4课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吗1.光由空气斜射入水时,光的传播路线发生的变化,叫做光的折射现象。
2.光由一种介质垂直射进另一种介质时,则不会产生折射现象。
3.折射能够改变光的传播方向,进而改变我们看到的现象。
4.生活中光的折射现象:水中筷子变弯、海市蜃楼、水池的水看起来比实际浅、潜水员在水中看岸边的树比实际高......第5课认识棱镜1.光由空气斜射入水时,光的路线会发生变化,这种线现象叫做光的折射。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地球表面的变化》第7课总结我们的认识单元整体分析
五、教学过程设计
1. 导入新课(5分钟)
目标:引起学生对地球表面变化的兴趣,激发其探索欲望。
过程:
开场提问:“你们知道地球表面是如何变化的吗?这些变化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展示一些关于地球表面变化的图片或视频片段,让学生初步感受地球表面变化的特点。
5. 社会责任:引导学生关注地球环境变化,认识到人类活动对地球表面的影响,增强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三、学习者分析
1. 学生已经掌握了相关知识:通过本单元前几课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了地球表面变化的基本概念,包括地壳运动、火山、地震等自然现象及其对地形地貌的影响。他们也掌握了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来探究地理现象的基本技巧。
4. 教室布置:
- 根据教学需要,将教室划分为不同区域,如讲授区、讨论区、实验操作台等。
- 讲授区:配备多媒体设备,便于教师展示教材和辅助材料。
- 讨论区:设置小组讨论桌椅,便于学生进行合作学习。
- 实验操作台:配备实验器材,确保实验过程中学生有足够的空间进行操作。
5. 其他资源:
- 准备参考资料,如科普书籍、地理杂志等,供学生课余时间阅读,拓展知识面。
四、教学资源准备
1. 教材:
- 确保每位学生都有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地球表面的变化》教材,以便于学生课前预习、课堂学习和课后复习。
- 准备与本节课相关的课文、思考题、活动指导等学习资料,方便学生随时查阅。
2. 辅助材料:
- 收集与地球表面变化相关的图片、图表,如地壳运动、火山喷发、地震、地貌等,用于课堂展示和讲解。
3. 地球表面变化案例分析(20分钟)
新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2-1 《地球的表面》课件PPT
黄河入海口的沙洲 一个个由河道分割的小岛
风的吹蚀 流水的作用 流水的作用
研讨 地球表面的主要地形有哪些?各自的特点是什么?
平原——平坦广阔 高原——地面坦荡、边 山地——峰峦起伏、
缘陡峭
坡度陡峻
丘陵——低缓
盆地——四周群山环 绕、中间低平
研讨 影响地形变化的因素有哪些?
我们的猜测: 风、水、地震、火山
1.地球的表面
问题聚焦
地球表面是什么样子的? 地球现在的面貌是本来就有 的吗? 是什么力量使地球变成现在 的样子的?
新知探索
一、观察世界地形图
观察地球表面的地形图,你们发现我们的地球表面有什么特 点?海洋与大陆的分布、大陆板块的分布情况是怎样的?
1.地球表面大部分被海洋覆盖。海 洋约占地球表面的71%,陆地约29%。
猜测它们形成的主要原因。
弯曲的岩层
敦煌雅丹地貌
黄河入海口的沙洲
黄土高原上的沟壑
长白山天池
新知探索
地形地貌
香港地质公园弯曲 的岩层
长白山天池
观察到的地形特点 猜测主要形成原因
岩层弯曲、断裂 湖泊被群山环抱
岩层受力发生弯曲 火山喷发后形成的
敦煌地貌
一个个形态多姿的土丘
黄土高原上的沟壑
地面千沟万壑、地形支离 破碎
课堂总结
1.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是复杂多样的,也是不断 变化的。 2.常见的陆地地形有平原、高原、山地、丘陵和 盆地等。
广大,地形开阔,周边以明显的陡坡为界,是比较完整 的大面积隆起地区。
世界屋脊——青藏高原
黄土高原
新知探索
山地——海拔在500米以上的高地,起伏很大— 一般海拔在250米以上,550米以下,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地球表面的变化》第2课地球的结构单元整体分析
(2)部分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力不够集中,可能影响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3)学生在团队合作中,可能出现依赖他人、分工不均等现象,需要教师引导和调整。
1.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提高教学效果。
2.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激发学习动力,提高课堂参与度。
3.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帮助学生克服学习难点。
3.地球表面变化的原因:地壳运动、火山爆发、地震、风化、沉积等地质作用。
4.了解板块构造理论,掌握板块运动与地震、火山的关系。
5.探讨地球表面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本章节内容紧密结合教材,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地球的结构及其变化过程,提高学生对地球科学知识的认识和兴趣。
核心素养目标
3.确定教学媒体和资源的使用:
(1)PPT:制作精美的PPT课件,展示地球结构、地质作用等图片和动画,帮助学生形成直观认识。
(2)视频:播放地球科学知识科普视频,如地震、火山爆发等,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地质现象。
(3)在线工具:利用互联网资源,如地球科学虚拟实验室、在线地质图谱等,辅助教学,拓展学生知识面。
5.课堂展示与点评(15分钟)
目标: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加深全班对地球结构的认识和理解。
过程:
各组代表依次上台展示讨论成果,包括主题的现状、挑战及解决方案。
其他学生和教师对展示内容进行提问和点评,促进互动交流。
教师总结各组的亮点和不足,并提出进一步的建议和改进方向。
6.课堂小结(5分钟)
目标: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地球结构的重要性和意义。
2021新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地球表面的变化》课件
要 求 : 观察这5幅图片,初步了解这5幅地形地貌的 特点,并且对它们的主要形成原因进行猜测。
地形地貌记录表
地震,岩层受到挤压 火山喷发形成 风的作用
水(降雨)的作用 水的作用
河水流动速度减慢,泥沙沉积
研讨
问题1:地球表面的主要地形有哪些?各自的特点是 什么?
• 地球表面主要由五大地形,分别是平原、丘陵、 山地、高原、盆地。
聚焦
地球表面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地球现有的面 貌是本来就有的吗?又是什么力量使地球变成了 现在的样子?
探索
活动一:观察世界地形图,描述地球表面的样子
这张是世界地形图,请大家仔细看一看,了解世界的 地形,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地球表面的样子。
地球表面并不是平坦光滑的。它的一部分被水淹没着 ,成为海洋;另一部分露出水面,形成陆地。 地球表面的71%被海洋覆盖,在剩下的不到30%的陆 地上也分布着纵横交错的江河湖泊,而且海洋是彼此 连成一片的。
导入
如果我们乘坐交通工具,在广袤的地球表面长途旅行 ,就有可能看到雄伟的高原、绵延的群山、广阔的平原、低 缓的丘陵,幽深的峡谷以及四周群山环抱、中间低平的盆地 等。
地球表面的地形是多种多样的,那么又 是什么力量塑造了地球表面的面貌?生物和 人类的活动对地球表面会造成影响吗?又会 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呢?
2021新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 地球表面的变化 2.1.地球的表面
导入 地球上主要分为陆地和海
洋,世界海洋面积约为3.6亿 平方千米,占地球表面积71% ,地球陆地面积1.49亿平方千 米,占地球表面积29%。
四大洋是: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地球陆地分成七大部分,被称为七大洲,即亚洲 、欧洲、北美洲、南美洲、非洲、大洋洲与南极洲。
教科版五上科学-地球表面的变化-《2.地球的结构》
谢谢观看
地球的结构
聚焦
通过第一课学习我们了解了地 球表面的特点,知道我们现在看到 的地球表面与地球的构造有关。
地球的内部结构是什么样的呢?
探索一: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
地壳 地幔 地核
地球从表面到地心可以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
探索一: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
资料卡
地壳,是地球固体圈层的最外层,由岩石组成, 厚度各处不一样,大陆地壳平均厚度为35千米, 大洋地壳平均厚度为7千米。
地幔,位于地壳以下地核之上,分为上地幔和 下地幔。科学家认为,这里可能就是岩浆的主 要发源地。
地核,是地球内部构造的中心圈层,是地幔以 下到地球中心的部分。地核内部的温度非常高, 足以使金属熔化。
探索二:了解地壳的组成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玄武岩
浮石
花岗岩
砾岩
砂岩
页岩
大理岩
板岩
岩浆岩
玄武岩、浮石、花岗岩都是岩浆岩。
沉积岩
由于地球三个圈层的厚度和半径较大,过程中 我们可以将数据按照比例缩小进行模型制作。
研讨
1.地球内部结构是怎样的?
从外到内分别是:地壳、地幔、地核。
2.组成地壳的岩石大致分为几个类型?它们分别是什么?
大致分为三个类型,它们分别是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3.地球内部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地壳在不断运动。
砾岩、砂岩、页岩都是沉积岩。
变质岩
大理岩、板岩都是变质岩。
探索三:了解地壳的运动
地壳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是什么力量使地壳运动的? 地壳的运动又会产生什么自然现象呢?
探索三:了解地壳的运动
地壳在不断地运动,地球内部的岩浆在不停地涌动,有时会 通过地震和火山喷发让我们感受到。地壳的运动常常会使岩层发 生弯曲变形。
地球和地球仪思维导图及知识点
《地球和地球仪》思维导图及知识点解析一、思维导图答案:(1)不规则球体(2)6371(3)4万(4)5.1亿(5)赤道(6)缩短(7)东西(8)赤道(9)垂直(10)半圆(11)南北(12)0°(13)20°W和160°E(14)经线(15)纬线二、知识点解析知识点梳理(基础知识、基本方法、思维拓展)例题解析基础知识点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1)认识过程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漫长而艰难的探索过程。
天圆地方我国古代有“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的说法太阳和月亮人们根据太阳、月亮的形状,推测地球也是个球体,于是就有了“地球”的概念麦哲伦环球航行路线图1519~1522年,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的船队,首次实现了人类环绕地球一周的航行,证实了地球是一个球【例1】下列可以说明地球的形状为球体的是()。
①人造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②远航的船舶逐渐消失在地平线以下③麦哲伦环球航行④环太平洋地带多火山和地震⑤流星现象A.①②③B.②③④C.③④⑤D.②③⑤解析:人造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是地球形状的最直观、最有力的证据;远航船舶消失在地平线以下说明地球是一个球体;麦哲伦环球航行也证明了地球是球体。
而火山、地震、流星现象与地球的形状无关。
答案:A谈重点:地球的基本数据可以证明地球的形状地球的赤道半径比极半径长约21千米,可以证明: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析规律:歌谣记忆地球的基本数据地球是个圆球体,这个事实人共知;探求地球形状史,伟人献身我辈记;六三七一是半径,五点一亿表面积;要知赤道有多长,坐地日行八万里。
释疑点:赤道周长的例证“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出现在地球赤道附近。
辨误区:地球的平均半径地球的平均半径不是地球的极半径和赤道半径的平均数。
基础知识点二、地球的模型——地球仪(1)地球仪的含义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按照一定的比例把它缩小,制作了地球的模型,这就是地球仪。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地球表面的变化第7课时 总结我们的认识
第7课时 总结我们的认识
实验演示 优翼教师俱乐部
总结我们的认识
本单元中我们学习了哪些影响 地形地貌变化的因素?
12543 长弯黄 敦白曲河土煌山的入高天岩海原雅池层口 上 丹的 地沙 沟 貌洲 壑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你们还认同 当初自己的猜测吗?如果不认同,请你 们说一说现在是怎样认识的。
图片编号
1 2 3 4
5
地形地貌
弯曲的岩层 长白山天池 敦煌的雅丹地貌 黄土高原高上的沟壑
黄河入海口的沙洲
形成的主要原因
地震(岩层受到挤压) 火山喷发 风的作用
水(降雨)的作用 水的作用(河水流速
减慢,泥沙沉积)
地面的岩石、沙土在水、风、重 力等作用下,被破坏和搬走,这种现 象就是侵蚀。
我们知道了雨水对土地具有侵 蚀作用,那么怎样可以减少雨水对 土地的侵蚀呢?
我们发现:
组别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现象
小山丘顶部被冲垮,表面形
无植物覆盖 成一条条小水沟,大量的土 壤被冲走。
小山丘顶部保存较完好,没 有植物覆盖 有被冲出小沟,少量的土壤
被冲走。
分析原因:植物的根系可以抓紧土 壤,减小了水土的流失。
没有植物覆盖的土地比有 植物覆盖的土地受到的侵蚀程 度严重。因此,保护植物对环 境保护具有重要作用。
1.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你对地球表面及其变化有哪 些新的认识?
2.结合模拟实验,当水流过有植物覆盖的小山丘时, 会有什么现象发生?为什么?
结合本单元的学习,尝试设计我们的家园 应该建造在什么地形环境中?
实验材料
植物对侵蚀的影响
实验材料分别模拟什么?
◆泥土代表土地。 ◆覆盖在表面的植物模拟土地上种植的植物。 ◆喷水器喷出的水模拟雨水 。
教育科学出版社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地球表面的变化》第一课
《地球的表面》教学设计【教材简析】《地球的表面》是教科版五年级上册《地球表面的变化》单元的第一课。
作为单元的起始课,本课为整个单元的学习起到“奠定知识基础,提供思维线索”的作用。
首先,教科书提供了世界地形图、我国的地形图以及各种典型地形地貌的图片,引导学生按照从整体到局部的顺序进行观察,学习描述地形的特点,对地表的各种形态进行初步的认知。
学生感叹大自然神奇力量的同时,进一步思考这些奇妙的地形地貌形成的原因,并结合已有认知作出猜想。
【学生分析】五年级学生对于地形地貌虽然没有系统的认识,但他们已经有比较丰富的生活经验,他们在旅游途中或在网络、电视中对地形地貌有一些浅显的认识。
因此,他们可以尝试对各种地形地貌的成因进行猜测,这种猜测不仅可以作为学生学习整个单元的思维线索,教师还可以将学生心中的疑惑与教学目标相融合,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地形地貌特点及其变化原因的兴趣。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是复杂多样的,也是不断变化的。
2.常见的陆地地形有平原、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等。
科学探究目标1.能够通过观察、分析图片等资料获得关于地形地貌特点的信息。
2.能够用恰当的词语描述常见地形地貌的特点。
3.能够对地形地貌变化的原因进行有依据的猜测。
科学态度目标1.愿意交流、表达自己的观点。
2.发展探究地形地貌变化原因的兴趣。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意识到各种各样的地形地貌是大自然赐予我们人类的宝贵自然遗产。
【教学重难点】重点:观察分析几种地形地貌的特点,根据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对地形地貌的形成原因做出初步猜想与解释。
难点:对主要地形地貌形成原因进行合理的推测。
【教学准备】学生准备:世界地形图或地形地球仪、中国地形图或地形地球仪、典型地形地貌的图片、学生活动手册。
教师准备:典型地形地貌的视频、世界地形图、中国地形图、班级记录大表、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一、聚焦:图片导入1.教师:我们都居住在地球这个美丽的家园里,你们对地球了解吗?地球表面是什么样子的?地球现在的面貌是本来就有的吗?是什么力量使地球变成现在的样子的?二、探索(一)观察世界地形图,描述地球表面的样子1.课件展示世界地形图,提问:地形图可以帮助我们快速便捷的了解地形地貌。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地球表面的变化)知识点归纳总结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知识总结第二单元地球表面的变化1.地形及地形的特点:2.地球上海洋面积比陆地面积大;我国西部多高山,东部多平原。
3.影响地形变化的因素有哪些?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①内力作用主要是地壳运动,以构造运动为主,还会有地震.火山等比较剧烈的运动.会让地形变得高低不平.②外力作用主要是太阳.水.风等的风化、侵蚀、搬运、沉积作用,使得地形削高填低趋向平坦.”4.我们现在看到的地球表面与地球的构造有关。
地球的内部结构:地球从表面到地心可以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
组成地壳的岩石可以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
5.地壳在不断地运动,地球内部的岩浆在不停地涌动,有时会通过地震和火山喷发让我们感受到。
地壳的运动常常会使岩层发生弯曲变形。
6.地震和火山是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绝大部分的地震发生在地壳内。
7.地震震级较大时会使地表形态重塑,由于地震成因不同,形成的新的地形也不同。
地震有很多类型,有的使地壳断裂,就形成了断崖,还有的使地壳隆起,形成了新的山丘,还有就是地壳断裂,形成峡谷,如著名的东非大裂谷,还有可能地壳下陷,使山丘变成平原。
8.地球内部的运动使地表形态发生不断的变化,这种变化有时表现出来是很猛烈的,像地震和火山;有时是极其缓慢的变化,像喜马拉雅山年复一年的隆起;地球表面的很多变化都是在流水.风.冰川.海浪.气温.重力.动植物等自然力的作用下很缓慢的进行的,我们在短时间内难以察觉。
9.火山活动与地幔和地壳的运动有关。
叙尔特塞火山岛.长白山天池是由火山喷发形成的。
10.火山喷发对环境的影响:火山喷发会给人类带来严重的灾难,比如烧毁森林.房屋,掩埋农田和城市,污染空气,导致滑坡.山崩.泥石流.地震等。
但落在火山周围的火山灰能提高土壤肥力,使森林和庄稼生长得更好;火山地热是一种清洁能源,加热后的水能作为热源被人们利用;火山灰和火山岩还是筑路的好材料。
11.岩石变化的原因有冷和热的作用、流水的作用、植物的作用、动物的活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