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重型颅脑损伤管理指南更新

合集下载

美国第四版《重型颅脑损伤救治指南》解读

美国第四版《重型颅脑损伤救治指南》解读

4、重症监测
对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应进行严密的监测。指南推荐在伤后24小时内每小时 进行一次生命体征监测,并定期进行神经系统检查和影像学检查。同时,应注 意观察并发症的出现,如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等。
5、康复治疗
康复治疗是颅脑损伤救治的重要环节。指南强调了早期康复的重要性,并建议 在伤后24-48小时内开始进行物理治疗、言语治疗等康复干预。同时,还推荐 了康复治疗应贯穿于整个病程中。
四、结论
《重型地中海贫血的诊断和治疗指南》对于提高重型地中海贫血的诊断和治疗 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本次演示通过对该指南的解读,详细介绍了基因治疗、免 疫抑制剂治疗、输血治疗、饮食治疗和其他支持治疗等方面的治疗方法及其原 理、适应证和注意事项。在应用该指南时,应注意安全问题、医疗纠错和预后 评估等方面,以确保患者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参考内容
重型地中海贫血(SEA-DMD)是一种严重的遗传性疾病,由于β-地中海贫血 或α-地中海贫血的相关基因突变所致。为了提高对重型地中海贫血的诊断和 治疗水平,本次演示将解读《重型地中海贫血的诊断和治疗指南》,以期为相 关医务工作者和患者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概述
重型地中海贫血的病因是由于基因突变导致血红蛋白合成障碍,机体无法正常 制造足够的血红蛋白。诊断方法主要包括基因检测和血常规检查。治疗目的是 减轻患者症状、改善生活质量,并尽可能延长患者的生存期。治疗原则应综合 考虑患者的病情、年龄、并发症等多个因素,采取综合治疗方案。
4、饮食治疗和其他支持治疗
饮食治疗主要是限制患者的铁摄入量,以减轻铁过载的症状。此外,还可以采 用一些抗氧化剂、生长因子等支持治疗方法,以缓解患者的症状和提高生活质 量。
三、应用和注意事项
在应用《重型地中海贫血的诊断和治疗指南》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重型颅脑损伤应急预案

重型颅脑损伤应急预案

重型颅脑损伤应急预案一、背景介绍重型颅脑损伤是一种严重的头部损伤,通常由于创伤事故、意外摔伤或暴力事件引起。

此类损伤可能对患者的生命造成严重威胁,因此有必要采取紧急措施以确保患者得到及时的诊断和治疗。

本预案旨在指导医务人员在发生重型颅脑损伤的紧急情况下进行快速有效的救治和处理。

二、应急预案2.1 现场救护1.保护现场安全:确保医务人员的安全是首要任务。

在到达现场前,确认现场是否安全,并采取必要的措施,如隔离现场或将伤者移到安全地点。

2.呼叫急救队伍:立即向急救中心或相关医疗机构呼救,并提供详细的事故信息和伤者情况。

确保准确报告现场情况,以使急救队伍提前做好准备。

3.基本生命支持:在伤者意识清醒并能呼吸的情况下,保护其颈椎和脖子,稳定其体位。

如果伤者无意识或无法呼吸,立即开始心肺复苏(CPR)。

4.控制出血:如果伤者有大量出血,应迅速控制出血源。

使用压迫止血法,如直接压迫或包扎伤口。

2.2 入院急救1.医疗转运:在现场急救结束后,迅速将伤者转移到最近的医疗机构。

在转运过程中,保持稳定的伤者体位,避免剧烈摇晃。

2.快速初步评估:抵达医疗机构后,立即进行快速初步评估。

确保伤者的气道通畅、呼吸稳定并进行心脏监测。

如果伤者有颅内压升高的症状,应尽快进行脑部CT扫描。

3.疼痛管理:及时给予伤者适当的疼痛管理。

根据伤者的疼痛程度和具体情况,使用合适的药物进行镇痛。

2.3 颅脑损伤治疗1.手术干预:根据脑部CT扫描结果和伤者的症状,决定是否需要手术干预。

常见的手术包括开颅手术、清除血肿或减压手术。

2.血液和药物管理:保持伤者的稳定血压和血氧,根据需要进行输血,并使用适当的药物控制伤者的颅内压。

3.监测和观察:对伤者进行定期的神经系统评估,包括意识状态、呼吸、瞳孔反应等。

密切监测血氧饱和度、心率、血压和呼吸频率等生命体征。

4.家属支持和沟通:与伤者家属保持及时沟通,向他们提供伤者的状况更新和治疗计划。

同时,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和指导,帮助家属理解和应对困难情况。

最新版《重症肌无力管理国际共识指南:2020更新》

最新版《重症肌无力管理国际共识指南:2020更新》

最新版《重症肌无力管理国际共识指南:2020更新》2020年11月3日,神经病学杂志Neurology在线发表了《重症肌无力管理国际共识指南:2020更新》[1],这是继2016年发表首个重症肌无力管理国际共识指南后第一次更新。

让我们一起抢先看一下2020版共识指南的重点内容。

此次共识指南依旧由美国重症肌无力基金会(the Myasthenia Gravis Foundation of America,MGFA)任命的工作组专家来制定,与2016年指南制定时不同,此次工作组增加了一名来自南美的新成员。

新共识指南更新的推荐主题根据2013年以来发表的重症肌无力(myasthenia gravis,MG)治疗研究筛选出来。

工作组专家对各个主题进行了3轮匿名电子邮件投票,每项推荐内容均进行打分,满分9分。

其中,1-3分:不适当;4-6分:不确定;7-9分:适当。

因此这版指南中我们可以看到每项推荐内容后面均附有专家打分的中位数和范围。

本次指南更新的6个主题如下:胸腺切除眼肌型重症肌无力利妥昔单抗甲氨蝶呤伊库丽单抗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由于证据质量低,体育锻炼这一主题被排除了)我们将以问答的形式介绍各个主题的新增推荐意见,以便大家理解这些推荐意见背后的临床问题有更多认识和思考。

Q1:非胸腺瘤乙酰胆碱受体(AChR-Ab)阳性的全身型MG患者有必要切除胸腺吗?应该该选择哪种胸腺切除方式?AChR-Ab阴性或者其他抗体阳性的MG患者呢?指南对“胸腺切除”的推荐1a.年龄18-50岁的非胸腺瘤AChR-Ab阳性的全身型MG患者,应当在疾病早期考虑进行胸腺切除来改善临床结局,进而使免疫治疗需求和疾病恶化导致的住院需求最小化。

(中位评分:9,范围:2-9)1b.AChR-Ab阳性的全身型MG患者如果最开始的足量免疫抑制治疗无反应或者发生难以耐受的治疗副反应,强烈考虑胸腺切除术。

(中位评分:9,范围:5-9)2.MG患者进行胸腺切除是择期的,并且应当在患者稳定、安全的时候进行,因为术后的疼痛和机械因素可能限制呼吸功能。

2020年急性颅脑损伤诊疗指南(课件)

2020年急性颅脑损伤诊疗指南(课件)

2020年急性颅脑损伤诊疗指南(课件)急性颅脑损伤诊疗指南颅脑损伤是暴力直接或间接作用于头部引起的损伤,可分为颅和脑两部分损伤,颅部包括头皮、颅骨,脑部是泛指颅腔内容物而言,即脑组织、脑血管及脑脊液.颅脑损伤的发生与发展过程主要取决于两个基本条件,即致伤的因素和损伤的性质.前者系指机械性致伤因素,如暴力作用方式、力的大小、速度、方向及次数等;后者则为各不同组织和结构在接受暴力之后,所造成的病理损伤及病理生理变化,故致伤因素不同,所致损伤的程度和性质也各异.由于致伤物体的物理性质不一致、头部受力的强度和部位不固定、颅脑各部组织的结构与密度不相同,因此,所造成的头皮、颅骨和脑损伤的情况亦有所差异.颅部与脑部的损伤可以同时并存,也可以各自单独发生。

由于颅脑解剖生理的影响,头部受伤后所引起的病理过程也有其特殊性。

当暴力作用于头部时,头皮、颅骨作为表面屏障首先对抗外力,如果暴力强度较小,仅引起头皮和/或颅骨的损伤,而脑部可以无损伤或损伤较轻微;若暴力超过了表面屏障的致伤阈,则头皮、颅骨和脑组织将同时受损;若暴力是通过身体其他部位间接作用于头部时,则只引起脑组织的损伤,而头皮和颅骨往往完好无损。

不仅如此,遭受暴力作用而致伤的脑组织,除了发生原发性损伤之外,并在受损组织的周围,还将引起不同程度和不同范围的脑缺血、出血、水肿及变性等一系列继发性损伤.而后,或继续加重、恶化,累及全脑甚至全身;或经一定时间逐渐吸收、消退和修复。

......感谢聆听急性颅脑损伤的现场急救处理(一)初步检查1。

头部伤情:有无头皮血肿、裂伤、头皮大面积撕脱、活动性出血、脑脊液漏、脑组织溢出、颅骨骨折.2。

生命体征:(1)呼吸功能:观察有无发绀、呼吸急促、缺氧、呼吸暂停、窒息情况。

ﻫ(2)循环功能:有无脉搏细速、过缓或不齐、低血压、休克等征象。

ﻫ3.其他部位的严重损伤:如胸腹部及肢体的损伤.(二) 伤情判断:除呼吸循环功能外,在颅脑损伤现场的伤情判断目前主要是采用临床分级结合格拉斯哥昏迷评分法(Glasgow Coma Scale,GCS),将颅脑损伤分为3级。

中国重型颅脑创伤早期康复管理专家共识

中国重型颅脑创伤早期康复管理专家共识

中国重型颅脑创伤早期康复管理专家共识《中国重型颅脑创伤早期康复管理专家共识》的重点为重型颅脑创伤患者的早期康复治疗,以下主要为该专家共识中涉及的主要康复措施。

1 意识障碍的康复措施(1)药物促醒治疗:创伤可导致神经组织的机械性损伤(原发性损伤)或缺血缺氧性损害(继发性损伤),具有神经保护及修复作用的药物治疗有助于促醒。

(2)高压氧治疗(HBO):对于生命体征稳定,颅内无活动性出血,无未处理的脑疝、脑室外引流,无严重肺损伤及脑脊液漏的重型颅脑创伤后意识障碍患者应早期进行高压氧治疗。

(3)电刺激促醒治疗:对于生命体征稳定,颅内无活动性出血,无严重心血管疾病伴心功能不全或心脏起搏器植入,无外伤后频发癫痫或有癫痫病史的重型颅脑创伤后意识障碍患者应早期应用电刺激促醒治疗方法。

深部脑电刺激(DBS)和脊髓电刺激(SCS)技术,具有微创、可调控的特点,对意识障碍的促醒治疗取得肯定的治疗效果。

(4)综合感觉刺激治疗:对于生命体征稳定,颅内无活动性出血患者应早期进行综合感觉刺激促醒治疗。

给予患者听觉、视觉、味觉、触觉刺激及关节挤压刺激等各种感觉传入促进意识水平的改善,如选择播放患者曾经熟悉喜欢的音乐,并观察其面部表情、脉搏、呼吸等变化,从而了解患者对音乐的反应等方法。

(5)中医药针灸治疗:通过辨证施治,施以醒脑开窍单药或组方,并配合针灸治疗,对意识障碍患者的促醒有帮助作用。

(6)对家属健康宣教:意识障碍患者的促醒治疗不仅仅是只需要临床治疗和康复干预,家庭成员的适时参与也非常重要。

长期照顾者要充分了解与患者交流对于促醒的重要性,考虑到患者的感受并尊重患者的人格,同时积极向医务人员提供患者病前的兴趣、爱好等信息,从而为患者营造更适宜恢复的外部环境。

2 肺康复措施(1)被动肺康复技术(患者昏迷/植物状态/意识不配合状态):①气道清洁:帮助机械通气/带气管套管的重症患者排出分泌物。

通过手法、体位等途径增加吸气量和气体流速,反复几次,最后吸痰,增加气道的廓清。

严重颅脑损伤患者的呼吸管理(2020完整版)

严重颅脑损伤患者的呼吸管理(2020完整版)

严重颅脑损伤患者的呼吸管理(2020完整版)背景严重脑损伤(例如:外伤性脑损伤(TBI)、颅内出血或脑卒中)是入住ICU和启用机械通气的常见原因。

机械通气常被用来保护气道以免受吸入的风险,同时也可以防止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这是继发于脑损伤之后的两大主要系统因素。

最近的指南建议应该避免时间过长地预防性过度通气(即:二氧化碳分压≤25 mmHg),但是,包括潮气量和呼气末正压(PEEP)等参数在内的呼吸机设置,仍然不明确。

观测数据表明,脑损伤患者与非神经系统疾病患者相比,接受的潮气量更大、PEEP水平更低,而脑损伤患者的机械通气时间更长,医院获得性肺炎发生率、气管切开术的需求和死亡率也比非神经系统疾病患者更高。

由于给脑损伤患者脱离机械通气和决定拔管仍然是两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对此类病人的呼吸管理更加复杂。

事实上,10年前就有对于ICU患者机械通气脱机指南问世,但由于缺乏强有力的文献证据,对于神经重症监护病房目前还没有明确的建议。

近来,大家对脑损伤患者呼吸管理的关注有所提高。

特别是,在脑损伤早期使用保护性通气已经被评估过,并且已经收集了与成功拔管的标准相关的新数据。

本文中,我们将重点分析在神经重症监护领域获得的,从开始机械通气的早期阶段到脱机、拔管阶段有关呼吸管理的最新数据。

机械通气的历史实践潮气量脑损伤后,意识和脑干反射受损可引起通气不足和误吸。

机械通气的首要目的是通过气管插管保护气道。

目前的指南建议,当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8分时,应计划进行气管插管。

脑损伤后的头几天,低氧血症和高/低碳酸血症可导致继发性脑损伤,这将影响预后。

低氧血症的治疗包括增加吸入氧浓度(FiO2),以使动脉血氧分压>60mmHg为目标,如果诊断为脑出血,可以通过多模态监测(低组织氧张力[ ptiO2 ]和低颈静脉血氧饱和度[ SvjO2 ])来调整PaO2目标。

二氧化碳分压是脑血流量(CBF)的重要决定因素,它可影响颅内压(ICP)。

《重型颅脑损伤诊治指南(第四版)》--2016年9月20日

《重型颅脑损伤诊治指南(第四版)》--2016年9月20日

《重型颅脑损伤诊治指南(第四版)》--2016年9月20日2016年9月20日,美国神经外科医师协会(AANS)和神经外科医师大会(CNS)在线发布《重型颅脑损伤诊治指南(第四版)》。

点'阅读原文下载原版'; 现将其18项核心推荐条目首发翻译分享于此。

核心解读治疗1. 去骨瓣减压LEVEL I没有足够支持LEVEL I 的证据对这个主题的推荐。

LEVEL II A通过伤后6个月GOS-E评分系统得到,在弥漫性严重的颅脑损伤患者(无占位性病变),不推荐双额去骨瓣来改善预后;同时在伤后一小时内,如果ICP高值大于20mmHg,超过15分钟,一线治疗很难奏效。

然而,在重症监护室(ICU),双额去骨瓣已被证明可以降低颅内压,并缩短住院天数。

推荐额颞顶去大骨瓣减压(不小于12×15厘米或15厘米直径),可以降低死亡率和改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神经功能预后;而不是额颞顶去小骨瓣减压。

*委员会注意到,在RESCUEicp trial13结果可能是这些指南出版后不久发布。

本试验的结果可能会影响这些建议,并可能需要被认为是临床医生和其他治疗的指南。

如果需要的话,我们打算在结果公布后更新这些建议。

更新将在 /coma/guidelines.CHANGES FROM PRIOR EDITIONDC是第四版的一个新议题。

DC已被纳入手术指南。

2.预防性低体温LEVEL I AND II A没有足够支持LEVEL I AND II A 的证据对这个主题的推荐。

LEVEL II B早期(2.5小时内),短期(创伤后48小时)不推荐预防性低温来改善弥漫性损伤的患者的预后。

CHANGES FROM PRIOR EDITION在第三版中,研究比较了低温到常温的荟萃分析。

这第四版我们重新研究我们以前的工作,没有进行重复的荟萃分析;因为在临床上,已经有不同方式的更高标准的亚低温治疗(Class 2 or better)的研究。

颅脑损伤诊疗指南2022版

颅脑损伤诊疗指南2022版

颅脑损伤诊疗指南2022版英文回答:Neurotrauma Management Guidelines 2022。

Introduction.The Neurotrauma Management Guidelines 2022 represent a comprehensive and evidence-based approach to the diagnosis, management, and rehabilitation of patients with traumatic brain injury (TBI). These guidelines were developed by a multidisciplinary panel of experts and are based on the latest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clinical practice.Scope.These guidelines cover the full spectrum of TBI, from mild concussions to severe traumatic brain injuries. They provide guidance on the following topics:Assessment and diagnosis.Acute management.Rehabilitation.Complications.Prevention.Key Updates.The 2022 guidelines include several important updates and revisions from the previous edition. These updates reflect the latest advances in TBI research and clinical practice, including:New guidelines for the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mild TBI.Updated recommendations for the use of imaging in TBI.A new section on the role of neuropsychology in TBI rehabilitation.Expanded guidance on the management of complications of TBI.Implementation.The Neurotrauma Management Guidelines 2022 are intended to be used by healthcare professionals who care forpatients with TBI. These guidelines can assist clinicians in providing the best possible care for patients with this complex and potentially devastating condition.Conclusion.The Neurotrauma Management Guidelines 2022 are an invaluable resource for healthcare professionals who care for patients with TBI. These guidelines provide evidence-based recommendations on the diagnosis, management, and rehabilitation of TBI, and can assist clinicians in providing the best possible care for their patients.中文回答:2022 版颅脑损伤诊疗指南。

最新 颅脑创伤诊疗指南和操作规范

最新 颅脑创伤诊疗指南和操作规范
➢ 手术指征:有脑受压的症状和体征,CT扫描血肿 >30cm和中线移位>1cm;
➢ 颅骨钻孔引流术; ➢ 反复发作和血肿包膜增厚的病人需要开颅手术
迟发脑内血肿 创伤性脑室内出血
脑损伤——开放性颅脑创伤(1)
分类
➢ 非穿透伤
✓ 头皮软组织伤 ✓ 开放性颅骨骨折
➢ 穿透伤——按伤道形态,可分为
中型(Ⅱ级): GCS 9~12分
➢轻度脑挫裂伤或颅内小血肿,有或无颅骨骨折、颅底骨折及蛛网膜 下腔出血 ➢无脑受压,昏迷在6小时以内 ➢有轻度神经系统阳性体征,有轻度生命体征改变
重型(Ⅲ级): GCS 3~8分
➢广泛颅骨骨折,广泛脑挫裂伤,脑干损伤或颅内血肿 ➢昏迷在6小时以上,意识障碍逐渐加重或出现再昏迷 ➢有明显的神经系统阳性体征,有明显生命体征改变
弥漫轴索损伤:惯性力所致。脑扭曲 变形产生剪切和牵拉 作用,造成脑白质广泛轴索损伤。表 现为伤后立即昏迷且时间较长。常见 部位为大脑半球、胼胝体、小脑和脑 干。原理为皮层与皮层下联系中断。 CT见皮质与髓质交界区多个点状或 小片状出现
下丘脑损伤:早期即可表现为意识障 碍,体温异常,尿崩症及水电解质紊 乱等。如出现在伤后晚期则为继发性 损伤。
急诊救治原则
➢ 抢救生命 ➢ 解除脑疝 ➢ 复合伤的治疗
急诊救治原则(3)
各种类型的急诊手术
➢ 头皮清创手术 ➢ 颅骨骨折手术 ➢ 开颅血肿清除术 ➢ 血肿钻孔引流术 ➢ 去骨瓣减压术
二、颅脑创伤诊断和治疗原则
头皮损伤 颅骨骨折 脑损伤
➢ 脑震荡 ➢ 脑挫裂伤 ➢ 脑干伤 ➢ 外伤性颅内血肿 ➢ 开放性颅脑创伤
16、业余生活要有意义,不要越轨。 2021/ 7/272 021/7 /27July 27, 2021

《中国神经外科重症管理专家共识(2020版)》主要内容(全文)

《中国神经外科重症管理专家共识(2020版)》主要内容(全文)

《中国神经外科重症管理专家共识(2020版)》主要内容(全文)《中国神经外科重症管理专家共识(2020版)》主要内容(全文)神经外科重症医学是一门综合了神经外科学、重症医学、神经内科学、急诊医学、重症护理学、重症康复学等的交叉学科。

时隔七年,中国神经外科重症管理协作组组织相关专家对2013版共识的结构与内容进行修订,形成《中国神经外科重症管理专家共识(2020版)》。

关于神经外科重症并发症的治疗,共识主要涉及以下内容。

中枢神经系统细菌感染的治疗原则(1)留取相关标本进行细菌涂片或培养后,及时开始经验性抗菌药物治疗。

后期根据病原学及药敏结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2)选择易透过血脑屏障的抗菌药物。

(3)建议使用说明书允许的最大药物剂量静脉途径用药以及可能的长疗程治疗。

(4)经验性抗菌药物治疗>72 h无疗效不佳者,考虑调整治疗方案。

(5)脑室内或腰穿鞘内注射抗菌药物为治疗途径之一,建议审慎使用。

(6)明确颅内感染后,要对有关联的病灶进行必要的外科干预控制。

原则上要彻底清除伤口等感染灶以及污染的人工植入物,并采取必要的脑脊液引流措施。

脑损伤继发性癫痫的预防和治疗(1)颅脑创伤后抽搐发作(PTS)的处理预防性使用抗癫痫药物(AED)对于晚期癫痫的发生率无任何预防作用,不建议常规采用AED预防晚期癫痫。

但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伤后尽早静脉途径预防性AED治疗可减少伤后早期痫性发作(7 d内)的风险。

(2)颅脑创伤后癫痫(PTE)的处理①药物治疗:PTE的患者(包括非惊厥性癫痫),应该采用规范化药物治疗。

常用药物包括:苯妥英钠、丙戊酸钠、卡马西平、巴比妥、拉莫三嗪、左乙拉西坦、奥卡西平、托吡酯等。

根据癫痫发作的次数和性质,选择单一药物治疗、两种或多种药物联合治疗。

苯二氮䓬类药物是立即控制任何类型癫痫发作的首选药物,如果二线药物无效,则通常将治疗升级为麻醉药物。

治疗持续时间通常为2年。

应定期监测患者血清AED的浓度,同时关注药物不良反应及毒性。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镇痛镇静管理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镇痛镇静管理
▪ 大剂量镇静药物用于重症脑损伤或难治性颅高压患者的理论依据主要包 括两点,一是这些药物具有降低脑代谢和颅高压的作用,二是脑代谢和 颅内压的降低能够改善患者转归。
谢谢观看
重型颅脑损 伤患者的镇 痛镇静管理
前言
▪ 重症脑损伤患者的镇痛镇静治疗应遵循危重患者总的治疗原则, 即应用镇静剂前应首先控制疼痛、纠正生理学异常。当以控制躁 动为主要目的时,应定时监测镇静程度,维持较浅的镇静深度。 对于脑损伤患者,这些尤其重要。
▪ 面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镇静治疗,重症医生往往存在一些困惑: 患者本身就昏迷,不需要镇痛镇静;患者意识障碍,镇痛镇静后 不利于意识评价;但如果患者躁动,镇痛镇静有利于治疗实施。 针对这些问题,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镇痛镇静治疗应该如何进行?
▪ 现有证据主要来源于镇痛镇静药物对一些生理指标的良性影响, 如颅内压、脑氧输送和脑代谢。对于难治性颅高压患者,有时提 高脑氧供的空间有限,降低脑氧耗成为主要治疗措施。
镇痛镇静过程中的监测
▪ 镇痛是基础,在充分镇痛的基础上纠正生理学异常,如低氧血症 及低血压等,之后给予患者合理的镇静。
1. 定时进行常规意识评估; 2. 常规进行神经系统影像学检查; 3. 常规疼痛评估; 4. 镇静深度监测。
镇痛镇静过程中的监测
▪ 镇静量表 ▪ 目前临床主要应用主观评分系统进行镇静深度评价,其中应用最
多、信度和效度最好的评分系统为里士满躁动镇静量表(RASS) 和镇静躁动量表(SAS)。 ▪ 镇静深度的客观监测手段主要是量化脑电图(qEEG)监测技术, 包括脑电双频指数(BIS)、Narcotrend指数(NI)、脑状态指数 (CSI)、听觉诱发电位(AEPs)和熵指数(SE)。
镇痛镇静过程中的监测
▪ 镇痛量表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程序化营养管理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程序化营养管理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程序化营养管理一、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特殊性重型颅脑损患者意识障碍及吞咽障碍不能进食,长此以往会导致患者发生营养不良症状,患者昏迷期间也需要消耗能量维持身体的正常代谢过程,若不及时补充营养会导致能量消耗加剧,加重营养不良。

营养不良及进食方式不当,容易导致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等一系列并发症,进而导致患者死亡率急剧上升。

由此可见维持人体正常的营养需求,是保证器官及组织正常代谢的关键,良好的营养供给,不仅能支持机体需求,还能促进肠胃蠕动,减少各种并发症的发生,因此营养管理对改善患者生存质量、预后有着重要意义。

二、吞咽功能评估的必要性在颅脑出现严重损伤后,大多数重症患者都会出现吞咽、意识障碍,必须经鼻留置胃管,才能给予人体正常的营养、热量供应,保证机体的正常生理机能。

重症患者营养补给一般采用鼻饲方式,这种营养供给方式能够预防吸入性肺炎的发生。

但在鼻饲过程中,需充分结合患者的具体状况,循序渐进的补充营养。

三、严格执行喂食程序和使用个体化营养管理卡是保证护士可有效监测病人营养摄入的方式、种类和量,综合分析患者的营养状况,包括脂肪、蛋白质等含量,根据身体营养情况及患者饮食爱好,调整饮食计划,从而制定科学合理的饮食方案。

及时发现并预防并发症,如鼻饲后立即吸痰可诱发病人呕吐、误吸;可直接了解鼻饲的时间,提醒护士吸痰操作时选择适宜的吸痰时机,避免病人呕吐、误吸的发生;对病人的体位管理有指导作用,如鼻饲短时间里应避免翻身、叩背、胸部体疗等,以免诱发病人呕吐、误吸和吸入性肺炎。

有利于分析并发症发生的原因,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和处理,达到降低并发症发生。

从本文临床观察结果显示,观察组并发症发生情况较对照组显著降低,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实施中西医结合程序化营养管理,进一步规范了护理人员的行为,提升了护士执行能力,避免了随意性的经验式管理;责任护士严格遵照护理程序,做到有的放矢,关注患者的每个进食环节,体现个性化护理;保证患者安全进食,满足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营养及代谢支持的要求;有效减少肺部感染、误吸、腹泻、便秘、呕吐和呛咳等的发生;此外,责任护士全程监管,随时反馈、修改和不断完善护理程序,使护理质量得到了持续改进。

重型颅脑创伤的规范化救治

重型颅脑创伤的规范化救治

重型颅脑创伤的规范化救治在全球,降低重型颅脑创伤(severe traumatic brain injury,sTBI)的高致残率和高致死率一直是医学界努力攻克的方向。

我国幅员辽阔,地域、经济、文化及理念的不同导致sTBI的临床救治差异很大,特别是对部分区县级以下的创伤中心,sTBI的救治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为规范护理和指导治疗,美国脑创伤基金会(Brain Trauma Foundation,BTF)2016年发布了最新的sTBI治疗指南,即《重型颅脑创伤治疗指南(第四版)》。

随即,《中华神经外科杂志》等信息平台于2017年相继发布了对新指南的相关解读。

本文结合新指南和作者30余年对sTBI临床管理的经验和教训,重点阐述临床医生在整个sTBI医疗管理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和采取的具体措施,目的是推动和促进我国sTBI医疗管理的规范化。

一、院前管理1. 诊断和分类:现场救护人员的病史收集对确定sTBI的发病机制和预测严重程度非常重要。

sTBI定义为有明确外伤病史,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9分。

医生应在患者复苏后,未用任何镇静药或麻醉药之前,对每例患者进行GCS评分,随着时间推移,定期判断病情的变化。

在这个阶段,要求尽可能地将sTBI患者直接送往具有CT和颅内压(intraeranial pressure,ICP)监测技术的医院,同时要考虑就近救治的原则。

一项对超过5000例sTBI患者进行的回顾性研究结果显示,被送往专业创伤中心患者的病死率显著降低,且可明显改善患者的预后。

另外,通过对美国国家创伤数据库2007-2009年51000例sTBI患者的资料分析显示,相对于直接被送到高级别创伤中心(3级)救治者比送往1级或2级创伤中心救治者的死、残率明显降低。

因此,对sTBI患者院前的准确分类和就近快速转运至具有救治能力的创伤中心对患者的预后非常重要。

2. 院前急救:(1)气道管理:对于sTBI患者,应持续监测血氧饱和度(oxygen saturation,SpO2),对于GCS<9分、无法正常通气和(或)通过给氧不能校正的SpO2<90%的sTBI患者需建立“安全气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 重型颅脑损伤管理指南更新
2020年重型颅脑损伤管理指南更新
引言:
重型颅脑损伤是一种严重的外伤性脑损伤,常常伴有严重的神经功能障碍和生命威胁。

针对该病情,世界各地的医学界不断努力,制定和更新管理指南,以提供最佳的治疗和护理方法。

本文将介绍2020年重型颅脑损伤管理指南的最新内容,以帮助医务人员更好地了解和应对这一严重疾病。

一、定义和分类:
重型颅脑损伤是指颅骨骨折、脑挫裂伤、脑出血等严重的外伤性损伤,通常伴有神经功能障碍。

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可以将重型颅脑损伤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三个等级。

轻度重型颅脑损伤的患者通常意识清醒,中度重型颅脑损伤的患者意识模糊,重度重型颅脑损伤的患者则处于昏迷状态。

二、评估和监测:
针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及时准确的评估和监测是至关重要的。

指南强调应使用格拉斯哥昏迷分级评分(GCS)来评估患者的意识状态,并持续监测生命体征、神经功能、血气分析、颅内压等指标,以及进行头颅CT或MRI等影像学检查,以全面了解患者的病情。

三、急性管理:
在急性阶段,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控制颅内压、保护脑组织,并尽快处理出血、颅骨骨折等损伤。

指南建议进行颅内压监测,并根据具体情况给予静脉液体、血管活性药物、镇静剂、神经保护剂等治疗。

对于有明显颅内压增高的患者,可能需要紧急手术减压。

四、外伤性脑水肿:
外伤性脑水肿是重型颅脑损伤的常见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

指南建议通过控制颅内压、积极处理血压、合理控制液体输入等手段来预防和治疗脑水肿。

严重脑水肿可能需要行脑室引流或进行颅骨开窗术,以减轻颅内压。

五、神经功能障碍管理: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常伴有广泛的神经功能障碍,包括运动、感觉、认知等方面的损伤。

指南强调早期进行康复治疗,包括物理治疗、语言治疗、认知训练等,以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

同时,应给予心理支持和社会适应训练,帮助患者和家属应对疾病带来的种种困难。

六、感染和营养支持: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免疫功能常常受到抑制,易于发生感染。

指南强调应加强感染控制措施,包括严格手卫生、使用抗生素、预防性抗菌药物等。

此外,合理的营养支持也是重要的,可以选择肠内或经静脉途径给予营养支持。

七、出院和康复: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出院和康复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

指南建议进行定期复查和评估,以及进行心理和社会支持。

家属的教育和参与也是非常重要的,他们可以协助患者进行康复训练和生活护理,提供情感支持和鼓励。

结语:
2020年重型颅脑损伤管理指南的更新内容涵盖了评估、监测、急性管理、脑水肿、神经功能障碍、感染和营养支持、出院和康复等多个方面。

通过遵循指南的建议,医务人员能够更好地了解和应对重型颅脑损伤,提供更加全面和有效的治疗和护理,以提高患者的预后和生活质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