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因调查工作手册 (2)
死因报告和管理制度
死因报告和管理制度一、报告背景随着现代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死因报告和管理制度在医疗领域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死因报告是对患者死亡原因进行全面分析和总结的系统性工作,通过对死亡事件的调查、分析和报告,可以为医疗事故的防范和医疗质量的提升提供有效的参考依据。
因此,建立完善的死因报告和管理制度对于保障患者安全和医疗质量至关重要。
二、死因报告的意义和价值1. 提高医疗质量:通过对死因进行系统性的调查和分析,可以发现医疗事故发生的原因和隐患,有针对性地改进医疗流程和提升医疗质量。
2. 防范医疗事故:及时发现和解决医疗事故,减少医疗事故对患者和医疗机构的影响,保障患者的安全。
3. 保护医务人员权益:通过深入分析和客观评判医疗事故的发生原因,避免对医务人员的不公正对待,维护医务人员的权益和尊严。
4. 增强医疗机构的信誉:建立有效的死因报告和管理制度,提升医疗机构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提高患者和社会的信任度。
三、死因报告的主要内容和流程1. 死因调查:对患者的死因进行全面、系统的调查和分析,包括患者的病史、诊疗过程、处置措施等,对死亡事件的原因进行溯源和解析。
2. 死因分析:将死因调查的结果进行深入分析和评估,识别医疗事故的发生原因和环节,提出改进措施和建议,为医疗质量的提升和医疗安全的保障提供有效依据。
3. 死因报告:根据死因调查和分析的结果,撰写并提交死因报告,向相关部门和管理者反馈死因调查的结果和结论,及时纠正和改进医疗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四、死因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完善1. 建立完善的死因报告和管理制度:医疗机构应建立完善的死因报告和管理制度,明确死因报告的程序和要求,设立专门的死因调查和分析团队,保障死因调查和报告的科学性和独立性。
2. 强化死因调查和分析的监督和评估:建立健全的监督和评估机制,定期对死因调查和分析的质量和效果进行检查和评估,加强对医疗质量和安全的监控和管理。
3. 完善医疗事故的处理和追责机制:对于发生的医疗事故,应严格按照规定程序和法律法规进行处理和追责,及时纠正错误和弥补损失,保障患者的权益和医疗质量的提升。
死因报告工作实施方案
死因报告工作实施方案一、背景介绍。
死因报告工作是对死者死亡原因进行调查和分析的重要工作,不仅关系到个人的生命安全,也关系到社会的公共安全。
因此,建立科学、规范的死因报告工作实施方案对于保障公民的生命安全,推动社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目标和意义。
1. 目标,建立健全的死因报告工作实施方案,提高死因报告工作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为保障公民的生命安全提供有力支持。
2. 意义,通过制定科学的实施方案,可以规范死因报告工作流程,提高死因鉴定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保障公民的生命安全,维护社会的公共安全。
三、实施方案。
1. 建立健全的死因报告工作机制。
建立健全的死因报告工作机制,包括建立死因报告工作领导小组、设立死因报告工作专家组和建立死因报告工作信息平台等,明确各方责任,推动死因报告工作的科学化和规范化。
2. 完善死因报告工作流程。
制定并完善死因报告工作流程,包括死者发现、死因初步判断、死因鉴定和死因报告等环节,确保每一个环节都有科学、规范的操作流程,提高死因鉴定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 提高死因鉴定技术水平。
加强对死因鉴定技术人员的培训和学习,提高其专业水平和技术能力,确保死因鉴定工作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4. 加强死因报告工作的信息化建设。
建立死因报告工作信息平台,整合死因报告工作的相关信息资源,提高死因报告工作的信息化水平,为死因鉴定提供更加科学、准确的依据。
5. 加强对死因报告工作的监督和评估。
建立健全的死因报告工作监督机制,对死因报告工作进行定期的监督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整改,确保死因报告工作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四、保障措施。
1. 加强对死因报告工作人员的培训和学习,提高其专业水平和技术能力。
2. 加强对死因报告工作的宣传和推广,提高社会公众对死因报告工作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3. 建立健全的死因报告工作奖惩机制,激励死因报告工作人员积极参与死因报告工作,提高死因报告工作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五、总结。
通过建立健全的死因报告工作实施方案,可以提高死因报告工作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为保障公民的生命安全提供有力支持,推动社会的健康发展。
死因监测工作培训制度
死因监测工作培训制度死因监测工作(Mortality Surveillance)是一项重要的公共卫生工作,旨在对人口死亡进行系统的收集、分析和报告,以便了解死因分布与趋势、评估预防效果、制定健康政策和干预措施。
为了保障死因监测工作的质量和效果,建立一套完善的培训制度是必不可少的。
培训内容:1.死因监测工作概述:培训人员首先需要了解死因监测工作的目标、原理和意义,明确死因监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死因监测工作程序:学员需要学习死因监测工作的常见程序和流程,包括死因数据收集、编码与分类、数据分析与报告等环节。
同时,培训人员还需介绍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帮助学员了解死因监测工作的法律依据。
3.死亡证明书填写要点:培训人员需要详细介绍死亡证明书的填写要点,包括死因诊断的规范、必填项和常见错误等内容。
通过实例分析和实际操作,帮助学员掌握死亡证明书的正确填写方法。
4.死因编码与分类:学员需要了解国际通用的疾病和死因编码系统,如国际疾病分类(ICD)等。
培训人员应详细介绍这些编码系统的结构和用途,指导学员进行死因编码和分类工作。
5.数据分析与报告:培训人员应详细介绍死因数据的分析方法和技巧,指导学员熟练掌握数据清洗、数据统计和数据分析等技术。
此外,学员还需要学习如何撰写专业的死因监测报告,包括报告的结构、内容和格式等方面的要求。
6.安全与保密:培训人员需要强调死因监测工作的保密性和隐私保护,介绍相关政策和规定,帮助学员确保死因数据的安全与保密。
7.质量控制与质量评估:培训人员需要指导学员建立质量控制机制,包括数据收集、数据录入、编码和分类等环节的质量控制。
同时,还需要指导学员进行质量评估工作,识别和解决死因监测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8.国际经验与案例分享:培训人员应介绍国际上死因监测工作的先进经验和成功案例,帮助学员了解国际上的最新发展和趋势。
培训方式:1.班内授课:培训人员通过PPT演示、讲座和案例分析等方式进行培训,让学员全面了解死因监测工作的理论知识。
卫生院死因监测工作计划
(一)建立死因信息监测网络上报的领导机制,建立健全工作制度。
(二)制定死因信息监测方案,设立监测点,培训专业技术人员。
(三)申请网络直报系统,按照程序逐级审核上报。
(四)按照工作规范,结合绩效考核进行督导检查。
二、指标措施
(一)机构队伍建设,成立领导小组,建立专业技术队伍。
(二)开通死因信息监测报告系统。及时、准确报告死亡信息,并做好系统的维护工作。
(二)2013年县区级死因监测汇总
在2014年3月15日前完成2013年度死因监测统计工作的分析报告,内容包括工作总结工作总结及年报分析。
三、加强2014年死因监测管理,提高报告质量、完成各- 2 -
项指标
2014年要切实加强死因监测管理工作,提高报告质量。参照国家及省级死因监测工作要求制定我县死因监测相关制度并执行。全县监测管理工作达到以下质量要求。
一、建立死因监测机构、明确职责
县疾控中心设立专门岗位落实死因监测工作,负责信息的收集、汇总、审核、编码、录入、整理、分析和上报,组织各类培训,对医院死亡报告工作进行督导、质控和考核,开展内部质控和评价。开展具体工作为:
1.组织和指导全县各级医疗机构开展死亡登记和报告。
2.负责收集全县医疗机构的死亡病例报告,负责审核、 - 1 -
4.建立健全相关工作制度
制定并严格实施相关工作制度,确保死亡病例监测工作的质量。
(1)资料及档案管理制度:确定专人负责原始资料和卡片等的管理工作。
(2)资料的录入上报制度:按规定的时限完成《死亡医学
― 1 ―
证明书》的录入、上报工作。
5.人员培训情况
专业技术人员负责死因监测工作接受培训率达100%,培训内容主要为《死亡医学证明书》的正确填写及死因监测的相关知识。
ICD-10
?间接产科死亡:以前存在或在妊娠期新发生的妇产科以外的疾病,由于妊娠影响而加重并导致的死亡
?孕产妇死亡中不包括:
?产科破伤风
?产褥期精神病
?损伤中毒
?应尽量报告更早疾病/原因的情况:
我国死亡登记报告的用途
?居民死亡医学证明,用于办理有关手续
?居民死亡法定记录文件,属于法律凭证
?开展居民健康状况统计的原始凭据
三.死亡原因部分的填写要求
?一般填写要求
(1) 必须由熟悉死者情况的医生填写
(2) 第Ⅰ部分按顺序填写直接死因
(3) 第Ⅱ部分按程度填写其他死因
婚姻
状况 1 未
婚 2
已
婚 3
丧
偶 4离婚 9不详 文化
程度 1大
学 2
中学 3
小学 4
文盲或半文盲 9
不
详 生前
工作
单位
出生
日期 年 月 日 死亡
日期 年 月 日 实足
年龄 死亡
地点 1
医院 2
急诊室 3
家中或赴
现住址
死亡
原因 死亡日期
年 月 日
家属姓名及联系处
医生
签字 户籍民警盖章
医疗单位盖章
年 月 日 派出所盖章
年 月 日
?产后出血的原因,如:胎盘滞留、凝血缺陷
?梗阻性分娩的原因,如:胎儿的胎位不正、母体的骨盆异常
?晚期孕产妇死亡:在妊娠终止42天以后但未满1年期间,因直接/间接产科原因所致的死亡。
(抽样检验)全国第三次死因回顾抽样调查最全版
(抽样检验)全国第三次死因回顾抽样调查全国第三次死因回顾抽样调查数据审核工作手册全国第三次死因回顾抽样调查执行办公室二○○七年四月目录壹、调查资料审核原则和上报资料内容3(壹)、审核原则3(二)、上报资料内容31.死亡资料32.人口资料33.社会、经济卫生状况资料34.质量控制资料45.其它调查相关文件(本次不审核)4全国第三次死因回顾抽样调查各省数据审核流程5二、完整性审核6(壹)、调查表完成情况61. 死亡资料62. 人口资料63. 社会、经济及卫生状况资料:64. 调查相关文件(本次暂不审核)6审核表1 调查表完成情况记录表7(二)、质量控制表格完成情况8审核表2 质量控制表格完成情况记录表8(三)、检查各省上报的纸质材料和其它电子文档情况9审核表3 调查相关文件记录表9三、原始数据库审核10(壹)、“数据审核处理”程序的主要模块的功能和使用方法简介10(二)、“数据处理”程序使用方法11(三)、主要调查信息逻辑关系和根本死因抽样检查16审核表4 原始数据逻辑检查和根本死因抽查记录表16四、汇总数据库审核18(壹)、利用“调查数据采集系统”统计分析模块审核18(二)、利用国家执行办公室编制“数据处理(ACCESS查询、报表)”程序审核18 (三)、利用“数据审核CHECK”程序抽查根本死因的填写及编码18(四)、人口资料审核18审核表5 质量控制指标记录表19五、数据审核结果汇总及评价20汇总表1. 调查数据完整性审核评价表(1)21汇总表2. 调查数据完整性审核评价表(2)22汇总表3. 质量控制指标汇总及有效性评价表23汇总表4 最终评价表24附录:国家标准疾病分类和代码(GB/T14396-2001)25壹、调查资料审核原则和上报资料内容(壹)、审核原则调查资料必须完整、准确,即国家调查实施方案确定的所有调查点必须全部上报资料,各调查表重点项目填报率达100%,调查数据间的逻辑关系检查壹致率达98%之上,抽样检查的信息符合率达95%之上,汇总质量控制指标须达95%之上。
死因报告工作总结
2023
PART 02
死因报告工作概况
REPORTING
工作流程
接收报告
接收医疗机构、公安机关等部门 的死因报告。
信息核实
对报告的信息进行核实,包括死 者身份、死亡时间、地点、原因
等。
死因调查
开展死因调查,收集相关证据和 信息。
报告提交
将死因报告提交给相关部门和家 属。
报告编制
编制死因报告,包括死因分析、 结论和建议等。
综合分析收集的信息,确定死 因,包括疾病、损伤、中毒等 。
工作时间安排
接收报告时间
01 随时接收报告,确保及时响应
。
信息核实时间
02 在接收到报告后24小时内完成
信息核实工作。
死因调查时间
03 根据具体情况安排调查时间,
一般不超过7天。
死因分析时间
04 在收集到足够信息后进行死因
分析,一般不超过30天。
报告反馈情况
反馈数量
在收到的死因报告中,有XX%的 报告得到了相关机构或人员的反
馈。
反馈内容
反馈内容主要包括对报告内容的确 认、对死亡原因的进一步解释或说 明、对相关问题的询问或建议等。
反馈效果
通过反馈,我们及时了解了相关机 构或人员对死因报告的意见和建议 ,为进一步提高报告质量提供了有 益的参考。
3
定期开展培训
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和报告编写能力。
调整工作时间安排
合理安排工作时间
01
避免工作人员过度劳累,提高工作效率。
设定优先级
02
根据工作的紧急程度和重要性,合理安排工作顺序。
建立弹性工作制度
03
允许工作人员在特定情况下灵活调整工作时间,以应对突发情
死因登记网络报告工作规范(新)
Ⅰ
(a)直接导致死亡的疾病: (b)引起(a)的情况: (c) 引起(b)的情况: (d) 引起(c)的情况:
Ⅱ其他疾病诊断(促进死亡,但与 导致死亡无关的其他重要情况)
1.
疾病诊断 Ⅰ 部分填写要求
① 第 I 部分(a)、(b)、(c)三栏,其相互之间的逻辑关系是:(C) 病
(根本死因)发展 →→→ (b)病(中介原因)发展→→→ (a)病(直 接死因)导致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死亡。
第 三 联 死 者 家 属 保 存
年 月 日 家属 姓名 医师 签名
注:①死者家属持此联到公安机关签章;②无医师及民警签字、医疗卫生机构及派出所盖章无效;③死于救治机构以外的死 亡原因系死后推断。
死亡证明书(推断书)第四联
殡仪馆火化凭证
居民死亡殡葬证
行政区划代码□□□□□□ 第 四 身份证件 联 类别 出生 年 月 日 殡 日期 葬 死亡 管 原因 理 部 家属住址 门 或单位 保 医疗卫生机构盖章 存 年 死者 姓名 性别 证件 号码 死亡 日期 年 月 日 家属 姓名 医师 签名 派出所意见(盖章) 月 日 年 月 日 民族 常住 地址 死亡 地点 联系 电话 民警 签名 编号:□□□□□□□□□□□□□□□□□ 国家或 地区 年龄
正确填写《死亡医学证明书》意义
●
《死亡医学证明书》用途
1.居民死亡的人口管理记录
2.原始的医学资料记录,
3.群众性、社会性凭证。
● ●
死因登记和死因统计的基础原始资料 国际标准化的要求。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死亡率持续上升
160 140 120
1 954- 1 998年城市地区慢性非传染病死亡率变化
二、死因网络登记报告
山东省恶性肿瘤死亡率和发展趋势
1990~ 1992 年居民的平均预期寿命男性为 70 岁, 女性为 74 岁左右, 去除癌亡后居民预期寿命增 加男性为 3 岁, 女性为 2 岁。
w h ich 674. 99 p er 100, 000 fo r m en and 552. 86 p er 100, 000 fo r w om en. T he p reced ing fou r rea son of a ll dea th s w ere circu la to2 ry system d isea se, resp ira to ry System d isa se, m a lignan t tum o rs, in ju ry and po ison ing in Sequence. T he m o rta lity of a ll k ind of cancer w a s 117. 96 p er 100, 000, of w h ich 147. 85 p er 100, 000 fo r m en and 87, 50 p er 100, 000 fo r w om en. T he o rder of the ten m a jo r cancer of Ch ina w a s stom ach cancer, liver cancer, lung cancer, esop hagea l cancer, co lo recta l cancer, leukem ia, cervica l cancer, b rea st cancer, b ladder cancer and na sop ha ryngea l cancer.
死因登记报告管理工作制度范本(2篇)
死因登记报告管理工作制度范本一、目的本制度旨在规范死因登记报告的管理工作,确保死因数据的准确、及时、完整上报,提高死因分析和研究的质量,为预防和控制疾病提供科学依据。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所有需要进行死因登记报告的单位和个人。
三、责任与义务1. 组织单位:负责组织和协调相关工作,确保死因登记报告工作的顺利进行。
2. 报告单位:负责按照规定的流程和时间要求,上报死因登记报告。
3. 报告人员:负责准确填写死因登记报告,并按时提交给报告单位。
四、流程与要求1. 报告单位自然人死因登记报告流程:a. 当发生自然人死亡时,报告人员应立即前往现场进行调查,并记录相关信息。
b. 报告人员根据现场调查和医生的诊断,填写死因登记报告表格。
c. 报告人员将填好的报告表格发送给报告单位指定的负责人。
d. 报告单位负责人对报告表格进行审查和核实,并于规定时间内上报给上级部门。
2. 报告单位法人死因登记报告流程:a. 当报告单位法人成员死亡时,报告人员应立即通知相关单位负责人,并协调相关部门进行调查。
b. 调查部门负责对死因进行初步诊断,并将初步诊断结果上报给报告人员。
c. 报告人员根据初步诊断结果,填写死因登记报告表格,并发送给报告单位法人负责人。
d. 报告单位法人负责人对报告表格进行审查和核实,并于规定时间内上报给上级部门。
3. 报告要求:a. 报告表格必须真实、准确、完整,包括死者的个人信息、死亡时间、死亡地点、初步诊断等内容。
b. 报告人员应遵守医疗保密法和相关规定,确保死者的隐私权不受侵犯。
c. 报告单位负责人应对报告表格进行审查和核实,确保上报的数据准确无误。
d. 报告单位应按时上报死因登记报告,确保数据的及时性。
五、数据分析与应用1. 上级部门负责对上报的死因登记报告进行数据分析和研究。
2. 数据分析和研究结果可以用于制定、优化医疗政策和措施,提高疾病预防和控制的效果。
3. 分析和研究过程中,应注意保护死者及其家属的隐私权,不得泄露个人敏感信息。
死因监测工作计划3篇
死因监测工作计划3篇死因监测工作计划一:医院死因监测工作计划马兰医院20xx死因监测工作计划为加强我院死因监测工作,避免和减少误差提高报告质量和报告及时性,查找和排除过程中导致不合格的原因以便及时纠正,结合我院实际,特制定20xx年死因监测工作计划。
1、建立健全相关工作制度有领导分管,明确死亡病例监测网络直报部门和专(兼)工作人员,落实相应的设备,物资,制定并严格实施相关工作制度,确保死亡病例上报及监测工作的质量。
2、信息收集凡在我辖区以上医疗机构发生的死亡个案(包括到达医院时已死亡,院前急救过程中死亡,院内诊疗过程中死亡)均应由诊治医生作出诊断并逐项认真填写《死亡医学证明书》。
不明原因肺炎或死因不明者必须将死者生前的症状,体征,主要的辅助检查结果及诊治经过记录在《死亡医学证明书》上的调查记录栏内,并做好登记,,登记率达100%。
3、网络报告(1)死因信息报告方式《死亡医学证明书》及副卡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平台上的《全国死因登记报告信息系统》进行网络直报.(2)报告程序,时限医院指定专人每天收集本院内《死亡医学证明书》及副卡,并由医务科或防保科人员在7天内完成对卡片的审核和网络报告.网络直报时,要将《死亡医学证明书》死因链,调查记录等原始信息如实录入,并进行根本死因确定及编码。
发现不明原因死亡病例,按照《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全国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监测实施方案(试行)〉〈县及县以上医疗机构死亡病例监测实施方案(试行)〉的通知》中所规定的报告程序和要求进行报告.(3)信息管理医院的死亡报告管理人员应对收到的《死亡医学证明书》进行错项、漏项、逻辑错误等检查,对有疑问的《死亡医学证明书》必须及时向诊治(填写)医生进行核实。
积极开展辖区内死因网络直报相关专业人员的培训,提高根本死因及lcd-10编码的准确率。
死因监测工作计划二:20**年死因监测工作计划(546字) 为加强死因监测工作的开展,结合我院实际,制定20xx年死因监测工作计划。
2—ICD-10临床版
指定类目和亚目的依据?
亚目
前壁急性透壁性心肌梗死 下壁急性透壁性心肌梗死 其他部位的急性透壁心肌梗死 未特指部位的急性透壁性心肌梗死 急性心内膜下心肌梗死 急性心肌梗死,未特指
I21.0 I21.1 I21.2 I21.3 I21.4 I21.9
. 7.
ICD分类原理
• 分类划分依据,称为分类轴心,包括:
K00.001 K00.002 K00.003
K00.0 无牙 K00.00 部分无牙 K00.01 完全无牙 K00.09 无牙,未特指
. 25 .
ICD扩展-外扩展-不同国家修订版举例
国家 美国
统计版
ICD-9 ICD-10
澳大利亚 德国
加拿大
ICD-9 ICD-10
ICD-9 ICD-10
ICD-9 ICD-10
. 27 .
国内ICD-10的主要分类工具
• 《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 第十次修订本》 • 《国际疾病分类(ICD-10)应用指导手册》 • GB/T14396-2001 国家推荐标准
. 28 .Leabharlann 国内ICD-10的主要分类工具
• 《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 第十次修订本》中译本
ICD分类原理
• 主要情况
– 在医疗事件结束时所诊断的、造成病人需要治疗或调查的主要原因 – 如果这样的情况不止一种,那么就要选择使用资源最大的那一种情况 – 如果未做出诊断,那么主要症状、异常所见或问题应被选为主要情况
• 其它情况
– 医疗事件期间同时存在或发生并影响到病人处理的那些问题 – 与早先事件有关而与当前事件没有关系的情况不应记录
– 病因 – 部位 – 病理 – 临床表现,包括:症状、体征、分期、分型、性别、年龄、急慢
死因监测个人工作计划范文
死因监测个人工作计划范文第一部分:项目简介1.1 项目背景死因监测是指根据已知的监测指标及时发现企事业单位员工工伤事故,组织员工进行事故伤害的源头防范和应急预案实施等措施,以达到预防事故发生,及时处置事故的目的。
死因监测与事故的预防和控制有着密切的联系。
1.2 项目目的本死因监测个人工作计划旨在对员工死亡事故进行监测和分析,为企事业单位提供科学的数据支持,为员工提供安全保障。
1.3 项目范围本项目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根据已知的监测指标,及时发现企事业单位员工工伤事故2)组织员工进行事故伤害的源头防范3)应急预案实施4)事故发生的原因分析第二部分:工作计划2.1 时间安排项目启动时间: 2023年1月1日项目结束时间: 2023年12月31日2.2 工作内容(1) 死因监测指标的建立根据企事业单位的特点制定死因监测指标,建立合理的监测指标体系。
指标主要包括每年的员工死亡率、死亡事故的原因和数量分析等。
(2) 事故源头防范通过对员工工作环境、设备的监管,及时修复和维护设备,预防事故的发生。
同时,对员工进行安全教育和培训,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3) 应急预案实施建立并完善企事业单位的应急预案,确保在发生事故时能够及时有效地采取措施,降低损失。
(4) 事故发生的原因分析对发生的死亡事故进行分析,找出事故发生的根本原因,并提出改进措施。
同时,对上述措施的实施情况进行监测和评估。
2.3 监测方法通过对员工的工作环境、设备进行定期巡检,采用GPS定位系统进行实时监测,建立员工事故报警系统等方式实施死因监测。
第三部分:预期成果3.1 预期结果通过实施死因监测个人工作计划,可以使企事业单位的员工死亡率得到有效控制,降低事故发生的可能性,提高员工的安全生产意识。
3.2 实施措施(1) 利用先进的监测方法对员工的工作环境、设备进行定期检测,保障员工的安全生产(2) 设立事故报警系统,提高事故发生时的及时处理能力(3) 建立事故源头防范制度,预防事故的发生第四部分:项目实施风险4.1 项目实施风险(1) 项目资金缺口。
死因监测工作方案
死亡信息收集
尽量避免填写以下内容: 呼吸衰竭、循环衰竭、多脏器衰竭等; 来院已死、猝死; 酸碱失衡、电解质紊乱; 肺性脑病、肺部感染。 死因链的完整性,死亡信息的第一手资料,数据源头, 实事求是。
死亡信息收集
死亡原因的部分Ⅱ:这部分是对第Ⅰ部分的补充,用于填 写与致死疾病没有必然的联系但是对死亡有影响的情况, 促进了死亡。有明确诊断的慢病疾病都须报告,如高血压、 糖尿病、冠心病等。 第Ⅱ部分内容如果没有,可以不填。 按严重程度依次填写。
<50%不得分
编码不准确比例
➢ 标准:以县级为单位,编码不准确的比例<5%(包括死 因诊断不明、伤害意图不明、心血管病缺乏诊断意义、 肿瘤未指明位置和呼衰、肝衰)的比例
➢ 评分标准:死因编码不准确的比例<5%得2分,≥5%不 得分
编码不准确的ICD-10编码
➢ 死因诊断不明(首字母为R者,定义为“症状或体征”类 型);
置”;
具体问题实例
对死亡原因填写简称或者英文缩写,如:慢支、上感,应 该书写为全称:慢性支气管炎、上呼吸道感染。
填写老死、病亡、猝死、暴死、来院已死或者死因不明等, 不填写背面的调查记录。
具体问题实例
对于车祸、中毒等伤害引起的死亡,不填写外部原因,只 填写颅脑损伤、中毒、窒息等,或者外部原因不明确,只 填写车祸,不能标明车祸类型(死者身份、车辆类型、地 点)。
死因监测工作方案
主要内容
➢ 死亡信息收集 ➢ 死亡信息报告 ➢ 质量控制
死亡信息收集
➢ 《死亡证》签发对象 ➢ 责任单位和责任人 ➢ 《死亡证》的管理和用途 ➢ 《死亡证》的填写 ➢ 《死亡证》补发
死亡信息收集
自2014年1月1日起,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使用全国 统一制定的新版《居民死亡医学证明(推断)书》,简称 《死亡证》。 ➢ 签发对象
死亡调查报告范文
死亡调查报告范文一、背景资料调查对象:李(化名)性别:男年龄:30岁职业:IT工程师死亡时间:2024年8月10日上午10点死亡地点:李家中的卧室二、调查目的本次调查的目的是为了了解李死因,并确定是否存在任何可疑情况。
调查结果将有助于确定该案件是否涉及刑事犯罪。
三、调查过程1.现场勘查赴现场的调查人员于8月11日进入李卧室进行现场勘查。
经观察,卧室内无明显破坏痕迹,窗户紧闭,无异常。
2.尸体发现据李家人陈述,李在8月10日上午10点由家人发现死亡。
家人表示他们听到了卧室内传来一声巨响,后来发现李已经倒在地上。
家人称他们马上报警,并没有移动李尸体。
3.尸检报告经过法医尸检,确定李死于颅脑损伤。
尸体的右侧颧骨骨折,颅内出血,导致死亡。
进一步尸检结果显示,尸体上未发现任何其他外伤或毒物痕迹。
4.家人证词家人表示李并没有表现出任何异常或抑郁的迹象。
他们认为李工作压力较大,可能是因为工作原因导致意外发生。
5.同事证词与李共事的同事表示,李平日里情绪稳定,并没有给人留下任何自杀的迹象。
同事们认为李是一个可靠的人,工作认真负责。
四、分析讨论1.技术报告根据法医尸检的结果,死亡原因为颅脑损伤。
但由于尸体周围没有发现任何外来物,且室内没有明显的破坏痕迹,排除了他杀的可能性。
在尸检报告中也未发现任何其他外伤或毒物痕迹,因此自杀的可能性也较小。
2.工作压力分析考虑到李工作是IT工程师,这一职业通常会面临较大的工作压力。
他可能因为工作压力过大而导致心理疾病发作,从而发生意外。
3.家人证词根据家人的证词,李并没有表现出任何异常或抑郁的迹象。
但有时心理问题可能会被人们忽视或掩饰,因此李精神情况需要进一步调查。
五、结论基于本次调查的结果,我们认为李死亡是由颅脑损伤引起的。
目前没有足够的证据证明他的死因是他杀或自杀。
然而,由于李工作压力较大,我们不能完全排除工作压力导致心理问题的可能性。
目前,我们建议进行更广泛的调查,以便更好地了解李精神状态和心理历程。
慢病死因登记活动方案
慢病死因登记活动方案慢性病是指发病缓慢、病程较长,并且对患者生活质量和健康状况有长期影响的一类疾病。
慢性病的种类包括但不限于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慢性肾脏病等。
这些疾病给社会和个体带来了严重负担,因此对慢病的死因进行登记和分析具有重要意义。
一、活动目的本次活动旨在全面登记和分析慢病患者的死因,为制定预防和治疗政策提供科学依据,改善慢病患者的健康状况,提高社会福祉水平。
二、活动内容1. 登记慢病患者的死因信息:建立慢病死因登记表,包括患者的基本信息、死亡时间、死亡原因等内容。
通过研究这些数据,可以了解慢病死因的分布情况和趋势,为采取相应的预防和治疗措施提供依据。
2. 分析慢病死因的风险因素:对于登记的慢病死因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发现慢病的高风险群体和高风险因素。
通过对这些因素的深入研究,可以制定个体化的预防和治疗措施,降低慢病的发病和死亡风险。
3. 宣传教育与意识提升:通过举办宣传活动、发布相关资料等方式,提高公众对慢病的认识和了解,增强慢病预防和治疗意识。
4. 建立医疗协作机制:加强各级医疗机构之间的合作,建立慢病患者的诊疗档案,并进行质量控制和绩效评价,提高慢病管理水平。
三、活动流程1. 确立活动组织机构和工作责任分工:确定活动的负责人和责任分工,明确各个环节的工作内容和时间节点。
2. 开展慢病死因登记工作:由各级医疗机构负责登记患者的死因信息,并将数据上报到上级部门。
3. 慢病死因数据分析和发布:由专业机构对登记的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确认慢病死因的高风险群体和高风险因素,并发布相关研究结果。
4. 宣传教育和意识提升活动:开展慢病宣传周、义诊活动、健康讲座等,提高公众对慢病的认识和了解。
5. 建立医疗协作机制:各级医疗机构加强合作,共享慢病患者的诊疗信息,定期召开专家会诊等,提高慢病管理和治疗效果。
四、活动保障1. 资金保障:政府和相关机构应为活动提供充分的资金支持,确保活动的顺利进行。
死因述职报告
死因述职报告1. 背景介绍本文档是对一起死亡事件进行的死因调查,以提供详细的相关信息和分析结果。
该事件发生在2022年5月15日,地点位于某城市的一所高中。
2. 事件概述事件当天,高中一名17岁的女学生在校园内突然昏倒并经抢救无效死亡。
事发当时,周围有多名学生和教师目击了这一情况,并迅速报警和呼叫急救人员。
尽管急救人员及时赶到并进行紧急救治,但遗憾的是无法挽救她的生命。
3. 调查过程为了了解相关事件的发生原因,调查团队展开了一系列的调查和分析工作。
调查团队由法医、心理学家、学校相关人员以及警方代表组成,共同参与对事件的细致调查。
在最初的调查阶段,调查团队对现场进行勘察并采集了大量相关数据。
同时,为了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身体状况和学校的卫生环境,调查团队与学校合作,对学生的体检记录、饮食菜单以及教室的空气质量等因素进行了分析。
此外,调查团队还对学生的家属、同学和老师进行了访谈,以更加全面的了解死亡学生的生活习惯、社交圈子以及任何潜在的生活压力因素。
4. 调查结果经过详细的调查和分析,调查团队得出了以下结论:•建立的学校卫生环境符合相关标准,不存在明显的卫生问题。
•学生的体检记录显示,死亡学生在过去两年的体检结果一直良好,没有发现任何明显的健康问题。
•对学生和老师的访谈显示,死亡学生在学校中的适应能力较强,有很多朋友和积极的参与社交活动。
没有发现任何严重的生活压力问题。
•法医的尸检结果表明,死亡学生的身体器官功能正常,未发现明显的外伤。
5. 结论和建议根据以上调查结果,对于这起悲剧性的死亡事件,调查团队得出以下结论和建议:•死亡学生的死因可能是突发性心脏病发作。
尽管死亡学生曾经进行过体检,但此类疾病常常具有突发性和隐蔽性,无法完全通过常规体检排查出来。
为了减少类似事件的发生,建议学校加强对学生健康的关注和体检的科学性。
•学校应进一步强化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即使没有发现明显的生活压力问题,但较好的心理健康状态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应对突发事件,提高应急处理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死因调查工作手册一、概述(一)监测现状(二)监测目的(三)监测依据二、死因监测内容和方法(一)死因登记对象的范围(二)死亡个案登记的不同情形(三)死亡医学证明书的使用(四)死亡医学证明书的填写(五)报告程序与时限(六)质量控制(七)工作考核指标及标准一、概述:(一)历史回顾过去50年,中国分别发展了四个与死因报告有关的系统:1957年开始卫生部死因登记系统;1978年开始的全国疾病监测系统;1995年开始全国5岁以下儿童死亡、孕产妇死亡和出生缺陷监测(妇幼保健部门和计生部门);2004年开始医院死因网络报告系统;2005年开始在1978年的基础上进行了调整。
卫生部死因登记系统:1955年以来,开始在几个城市登记死因。
目前覆盖全国90个区县、约1。
2亿人口,主要分布在我国沿海和中东部地区.全国疾病监测点系统(DSP disease suverllience point):1990年,通过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建立了由145个监测点组成的全国疾病监测点系统,2005年为160个监测点,复盖全国31个地区约7100万人,占全国人口6%。
5岁以下儿童死亡、孕产妇死亡报告:1996年,卫生部妇幼司在部分地区对全国5岁以下儿童死亡、孕产妇死亡进行监测。
具体覆盖人口数不清.其他来源的死因回顾调查和死因登记很多,覆盖人群不清.(我国曾于1973年、1990年进行过两次以癌症为重点的死因回顾调查,2006年在全国范围内开始第三次以癌症为重点的死因回顾调查,全国共抽查213个点,我省有12个点)医院死因直报系统:2004年开始有80%的县级医院可以通过网络直接报告医院死亡个案信息。
(二)中国死因监测现状中国80%的人死在家中,导致死因诊断不准确。
医院死因报告缺乏规范,没有按照根本死因分类,缺乏有用的公共卫生信息.医院报告和社区报告无法连接,影响数据有效使用。
(三)死因监测目的1、通过持续、系统地收集社区人群死亡资料,研究社区人群死亡水平、死亡原因及变化趋势和规律,为制定社会经济发展政策、卫生事业发展规划和卫生政策提供科学的依据。
2、重要性死因资料是公共卫生的基础资料,连续稳定的死因报告能客观估计卫生需求,评估人群的健康状况的变化。
死因数据是公共卫生信息的最重要和最基本的信息之一.3、居民死亡登记所签发的《死亡医学证明书》是从事人口统计、生命统计等有关工作的基本信息来源.4、居民死亡法定记录,有关部门据此注销户口,办理殡葬火化等手续。
5、诉讼或司法的法律证据。
6、群众性、社会性凭证及公证必备的文件。
(四)死因监测依据卫生部、公安部、民政部《关于使用<出生医学证明书>、<死亡医学证明书〉和加强死因统计工作的通知》[卫统发[1992]第1号];省卫生厅、省公安厅和省民政厅《关于转发卫生部、公安部、民政部关于使用〈出生医学证明书>、〈死亡医学证明书>和加强死因统计工作的通知的通知》关于使用《居民死亡医学证明书》和规范居民死因登记报告管理工作的通知二、死因监测内容和方法(一)死亡登记对象范围死亡登记对象为发生在辖区内的所有死亡个案,包括在辖区内死亡的户籍和非户籍中国居民,以及港、澳、台同胞和外籍公民。
非本市户籍者包括港、澳、台同胞和外籍公民,填写《居民死亡医学证明书》仅作为办理火化手续的凭证,不作为本市居民死亡统计对象.(二)死亡个案登记(四种情况)医院死亡个案、家庭死亡个案、其他场所发生的死亡个案、对非正常死亡者的处理1。
医院死亡个案凡在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发生的死亡个案(包括到达医院时已死亡,院前急救过程中死亡、院内诊疗过程中死亡)均应由诊治医生作出诊断并逐项认真填写《死亡证》;死亡原因不明者必须将死亡者生前的症状、体征、主要的辅助检查结果及诊治经过记录在《死亡证》第二联背面的调查记录栏内.新生儿死亡,包括活产随即死亡的应由诊治医生或接生员(助产士)填写《死亡证》。
2.家庭死亡个案由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或承担该地区预防保健任务的医疗卫生机构(含村卫生室)的医生,根据死者家属或其他知情人提供的死者生前病史、体征和/或医学诊断,填写填写死亡调查记录,由街乡居委会(村委会)盖章证明,家属必须签名。
最后由乡镇(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以上医疗单位的医生根据调查记录,对其死因进行推断,填写《死亡证》。
3. 其他场所发生的死亡个案由负责救治的医生填写《死亡证》;在医务人员到达之前死亡者,由救治医生根据死者家属或其他知情人提供的死者生前病史、体征和/或医学诊断,进行死因推断后填写《死亡证》。
4. 非正常死亡者凡非正常死亡或不能确定是否属于正常死亡者,需经公安部门判定死亡性质,并出具《法医鉴定书》;卫生部门根据公安司法部门的《法医鉴定书》填写《死亡证》。
(三)《死亡证》四联的使用《死亡证》共分四联。
第一联为出证单位存根;第二联首先用于网络报告,网络报告后由出证单位定期寄送辖市(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由各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保存。
第三联为户籍管理部门注销户口凭据;第四联为殡葬火化凭据。
(四)《死亡证》的保存第一联应出征单位指定专人妥善保存,以备核实、查询;第二联由县(区)疾控机构按国家级档案管理,并按卫生部《全国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工作规范》规定长期保存;第三、四联由出证机构交死者家属,用于办理有关手续,由相应单位妥善保存。
转卡各县(区)疾控机构对收到的《死亡证》进行审核后,将非辖区的《死亡证》转往死者户籍地区县(区)疾控机构。
(四)死亡证明书的填写基本要求按照全国统一的死亡证明书的基本格式及填写要求,逐项认真填写,不能漏项或错项。
应用黑色或蓝黑色钢笔书写,字迹清楚,不得用圆珠笔、红笔或铅笔书写.死亡原因填写应用医学专业疾病名称,并用中文书写,不得用英文或英文缩写.(四)死亡证明书的填写基本要求死亡证明书正面内容不得涂改,必须有医生签名及医院公章。
死亡证明书如死因不明,必须当时填写调查记录,内容包括死者既往疾病名称、发病时间、诊断单位、诊断依据、以及相关慢性病史的一系列情况。
发生对死亡原因有怀疑(他杀、自杀)的,可以向警务部门反映,由警务部门协助确定死因。
凡填报意外损伤、中毒死亡,死亡证明书上应进一步报告意外事故的外部原因。
基础项目的填写要求死者户口所在地:城镇以街道、农村以乡为单位。
现住址:城市要填写到街道、里弄门牌或楼房单元号数,农村填写到行政村的村民组或自然寨。
死者姓名:指现时用的姓名;如为婴儿,可同时填写婴儿母亲的姓名;尚未起名者可记录其母姓名,按“某某之子”或“某某之女”记录,以备调查;性别:填男或女.民族:按汉、回、壮、维吾尔、藏、白族等填写。
主要职业及工种:按就职时间最长的职业填写,并尽可能同时填写职业和具体的工种。
身份证编号:填写15位或18位身份证号码,注意与出生日期保持一致。
基础项目的填写要求婚姻状况:按法定的婚姻状况分为未婚、已婚(含再婚、复婚、分居)、丧偶、离婚、不详5种情况划记。
文化程度:按死者的最高学历的填写。
文盲指不识字,半文盲指稍识字,中学含中专,大学含大专。
生前工作单位:指就业所在或死前最后所在的、工作时间较长的单位。
出生日期及死亡日期:按公历年、月、日填写。
实足年龄:按周岁计算。
当年未过生日者:死亡年份-出生年份-1已过生日者:死亡年份一出生年份。
未满l周岁的婴儿,填写实足月龄;28天内的新生儿,填写存活天数;未满1天的新生儿,填存活小时。
死亡地点:按死亡证明书上的5种情况填写;来院已死的死亡地点应为家中、赴医院途中。
可以联系的家属姓名:指最了解死者生前疾病或其它情况的直系亲属或亲友。
住址或电话或工作单位:指联系人的常住地址、联系电话和所在工作单位。
特殊项目的填写要求发病到死亡的大概时间间隔:指第Ⅰ部分报告的疾病从发病到死亡之间的间隔时间(时间单位为:分、小时、天、周、月或年),如询问不清,可以不填。
死者生前疾病的最高诊断医院:指第Ⅰ部分报告的主要疾病最高级确诊的单位。
最高诊断依据:按实际确诊的各项依据划记;如实行诊断分级,取最高级别的诊断依据, B超、X光、心电图等特殊检查均放到“临床+理化”一栏.特殊项目的填写要求住院号:未住院就诊者不填;医师签名:由填写死亡证明书并承担法律责任的医师签名;单位盖章:由填写医生所在单位加盖公章;填报日期:指出具证明书的日期;-般应是死者死亡当日或随后几日内,如间隔过长应予以说明。
调查记录的填写要求如来院已死,由诊治该死亡者的医生填写调查记录。
死者生前病史及症状体征:病历摘要和家属提供情况;内容应包括:本次发病的症状体征:包括起病急缓、病程长短、病情轻重、原发病的并发和继发、实验室检查结果、疾病的演变和治疗经过、有否后遗症即晚期效应等。
发病时间;诊断单位;诊断依据;既往史及相关情况:包括死者生前以往患过的疾病以及可能影响健康的各种因素,如生长发育史、家族史、遗传史、职业史、接触史等。
以及死者生前的起居饮食、生活习俗、烟酒嗜好等.被调查者姓名:指接受死因调查的对象在此签名;与死者的关系:指受调查者与死者的关系,如直系旁系亲属或邻里同事等关系;联系地址或工作单位:指被调查者的具体地址和所在工作单位电话号码;电话号码:指被调查者的联系电话号码;死因推断:应为明确的疾病诊断名称,不应填写为症状、体征或来院已死等情况。
调查者签名:由填写调查记录并承担法律责任的医师签名.调查日期:对死亡病例的调查时间.* 孕产妇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个案除填写《居民死亡医学证明书》外,还必须填写孕产妇或5岁以下儿童死因登记报告副卡。
死亡原因1967年,第二十届世界卫生大会对将记入死亡原因医学证明书中的死亡原因做如下定义:“所有导致或促进死亡的疾病、病态情况或损伤以及造成任何这类损伤的事故或暴力的情况”。
定义的目的在于保证所有有关信息得以记录,而证明人不得自行选入某些情况而摒弃其他情况。
这个定义不包括症状、体征和临死方式,如心力衰竭或呼吸衰竭。
根本死亡原因的定义根本死亡原因被定义为:(a)直接导致死亡的一系列病态事件中最早的那个疾病或损伤,或者(b)造成致命损伤的那个事故或暴力的情况”。
死亡原因医学证明书的填写根本死亡原因最早发生的病引起其他疾病有因果关系的,那个最早的病就是根本死亡原因.就是一种起主导作用的,带有根本性的疾病或损伤,由于它的存在,发生及发展,逐渐形成一连串的病态事件,并最终导致死亡。
与死亡有关Ⅰ、Ⅱ部分填写要求(a)中填写最后造成死亡的那个疾病诊断或损伤中毒的临床表现,不要填写各种衰竭情况(b)填写引起(a)的疾病或情况(c)填写引起(b)的疾病或情况死亡原因医学证明书的填写第 I 部分(a)、(b)、(c)三栏,其相互之间的逻辑关系是:(C) 病(根本死因)发展 (b)病(中介原因)发展(a)病(直接死因)导致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