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教学及其规律

合集下载

2022-2023新人教七年级下册生物第六章第二节神经系统的组成教学设计

2022-2023新人教七年级下册生物第六章第二节神经系统的组成教学设计

效果评价:
1.醉酒人口齿不清、动作不协调,是酒精分别麻醉了( )
A、大脑、脑干
B、小脑、大脑
C、大脑、小脑
D、小脑、脑干2.某人由于车祸头部受伤,导致心跳呼吸停止立刻死亡,则最可能受伤的是()
A. 大脑
B. 小脑
C. 脑干
D. 脊髓
3.某雕刻工把一块碧玉雕刻成镂空的玉球,作品巧夺天工,他灵巧的手是由下列哪一组结构支配的?()
A.大脑和脊髓B.小脑和脊髓
C.大脑和小脑D.大脑和脑干
4.人体的最高级神经中枢位于()
A.脑干B.大脑内部C.小脑D.大脑皮层
5.植物人的神经系统可能没有受到损伤的部位是()
A.小脑
B.脊髓
C.大脑
D.脑干
6.请据图回答。

(1)钢琴家娴熟的指法,是由[]________中的躯体运动中枢发出的指令和由[]_________控制的协调平衡来共同完成的。

(2)酒后驾车很容易导致车祸。

车祸中如果②部位受到损伤,会出现的现象;如果③部位受到损伤,则会出现_______________的现象,如果抢救不及时或伤势过重还会导致死亡。

2、神经元
脑、脊髓是神经系统的中枢部分,组成这些器官的基本结构单位都是神经细胞,也就是神经元。

A.①是细胞体,③和④是神经纤维
B.它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C.它能接受刺激,并自动有节律的收缩
D.兴奋或神经冲动只能由③进行传导
4、日常生活中,哪些情况容易造成中枢神经系统的损伤?对此,你能否提出一条安全建议?
三、作业设计
本节导学案。

七年级科学上册 第六章 变化的地形 第一节 火山与地震教案 华东师大版

七年级科学上册 第六章 变化的地形 第一节 火山与地震教案 华东师大版

第六章.变化的地形1.火山与地震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华师大版七年级科学上第六章第一节的内容,本章内容是在学生了解了地球概况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认识地球表面的地形变化和地壳运动的现象及其原因,从而让学生树立自然界是在不断运动和变化的科学概念。

本节课的内容主要是先从学生熟悉的火山和地震现象出发,说明地壳运动有时是非常剧烈的,导致地形的变化是显而易见的。

由于我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地震是一种危害严重的地质灾害,所以在教材中还介绍了地震的预兆和防震抗灾的基本措施。

最后,教材利用地图描绘了世界火山地震的分布,为下一节探讨板块学说和解释世界火山地震的分布规律埋下伏笔。

二、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初中七年级的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他们已经掌握了地理方面的基本知识,对于本节以现象为主的课本内容来说,相对还是比较容易接受的。

相反,在学生比较熟悉的内容,当地震与火山来临时,应该做哪些防护措施的知识点上,学生会因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思维而导致选择错误的一些方法。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初步了解火山和地震的现象,认识火山喷发和地震的成因,知道一些预测地震的方法。

2.掌握当地震来临时,如何应对。

3.知道世界主要火山带,并与地震带的分布进行比较,发现二者之间的联系。

过程与方法1.在认识地震的成因及其破坏性的过程中学会自救的方法。

2.通过播放火山爆发的视频,在观看的过程中请学生自己记录世界主要火山带的分布,体会火山爆发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认识到地震和火山的灾难性,树立防灾意识,积累在灾难面前临危不乱、自救逃生的经验。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火山和地震的形成原因。

难点:知道火山和地震是地球内力作用的结果。

五、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播放世界各地各种地形的图片。

(包括高原、山地、平原、丘陵和盆地)师:同学们,大家看个刚才的这组图片,谁能归纳总结一下,刚才你看到了哪几种类型的地形。

生:高原、山地、平原、丘陵和盆地。

有机化学单环、多环及非苯芳香烃

有机化学单环、多环及非苯芳香烃

BrBiblioteka BrBrBr②苯为高度不饱和的分子,却不容易发生加成反应而容
易发生取代反应。
③苯环的特殊稳定性: 不与氧化剂反应; 在化学反应中苯环常保持不变;氢化热和燃烧热低。
氢化热是化合物催化加氢时所放出的热量,氢化热小 说明化合物内能低,比较稳定。
环己烯、环己二烯和苯催化加氢时都生成环己烷,氢 化热数据为:
120°
·
·
0.110nm ·
·
Π6 6
0.1397nm
·
·
苯的大π键 Π 66。
(2) 分子轨道理论
没有参加杂化的六个2p轨道重新组合成六个π分子轨 道,其中三个是成键轨道,三个是反键轨道。
在基态时,苯分子中的六个π电子都在成键轨道上,它 们的能量要比在孤立的π轨道低得多,因此苯环是一个 稳定的体系。
③ 苯环上有强吸电子基团如硝基、磺酸基、羧基、酰基 时,不发生Friedel-Crafts反应;
(5) Friedel-Crafts酰基化反应 酰基化试剂常用酰氯或酸酐,最常用的催化剂
是AlCl3,产物为芳酮。
乙酰基
O
+ CH3 C Cl AlCl3
O C CH3
CH3 +
CH3
O C
O C
O
AlCl3
CH3
CH3
Cl
+
Cl
氟代太激烈,氟苯要用间接方法制备;碘代时生成的 HI有强的还原性,必须除去HI反应才能顺利进行。
+ I2 + AgClO4
I + AgI + HClO4
(3) 磺化反应
浓 H2SO4 , 80℃ or H2SO4(SO3) , 室温

第六章 第二讲 磁场的高斯定理和安培环路定理

第六章 第二讲 磁场的高斯定理和安培环路定理

Bdl
L
0 I i 证明略.
说明:1)式中各量的含义 B~环路上各点的磁感强度, 由环路内、外所有电流产生. Ii ~穿过环路的电流的代数和.
I1
I2 I 3
I1
L
I1
0 I1 I 2) B d l (
L
注意: I 的正负的确定方法:先任选L 的绕向,
D
0 Ib ra [( a r ) ln a] 2a r
5
§6.4 安培环路定理 一、安培环路定理 静电场的环路定理
B
的环流 B d l =? L
环路
等于 0 乘以该闭合路径所包围的各电流的代数和. 说明:静电场是保守场
在真空的稳恒磁场中,磁感强度 沿任一闭合路径的积分值, B E d l 0 的环流 E L
真空中的安培环路定理 L B0 d l 0 I i 介质中: B r B0 0 r B d l r
二、 磁介质中的安培环路定理
传导电流
包括真空 定义:磁场强度矢量 H H d l I 0 ------磁介质中的安培环路定理.


H=0
B= H=0
H d l =H2r
L
(2) R1< r < R2 过场点 P2 作图示环路.
I 2 2 ( r R 1 ) 2 2 ( R2 R1 )
俯视图 P2

(r 2 R12 ) H 2 2( R2 R12 ) r I
r
B= H=

L
L
B=0 (2) R1< r < R2 ,
R2

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综合素质

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综合素质

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普遍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本质联系,它们是制定教学原则、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的科学依据。

根据搜索结果,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 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
-学生通过书本、课堂等途径获得的间接经验与通过亲身实践获得的直接经验相结合。

-教学中,学生主要通过间接经验学习,但直接经验也非常重要,它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知识。

2. 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发展性规律):
-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仅要掌握知识,还要发展智力,两者相辅相成。

-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而发展智力又能促进知识的深入理解和应用。

3. 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教育性规律):
-教学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还包括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

-教学活动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4. 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双边性规律):
-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需要相互配合。

-教师负责引导和组织教学,学生则需要积极参与,主动探索和学习。

这些基本规律体现了教学活动的复杂性和多维性,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灵活运用,以实现教学目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考试复习资料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考试复习资料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考试复习资料公共管理学院07级思想政治教育(1)班刘嘉慧第一章绪论1、思想政治工作不是政治工作的全部,而是政治工作的一部分,主要是指政治工作中有关意识形态方面的实践活动,也就是政治工作中的思想性部分,或者说是思想性的政治工作部分。

思想政治工作也不是思想工作的全部,而是它的一部分,即思想工作中的政治性部分或政治性的思想工作。

2、思想政治教育泛指人类所有阶级社会共有的培养人的思想品德的活动,特指无产阶级培养人的思想品德的活动。

3、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特殊研究领域:人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品质的形成、变化和发展。

4、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领域的特殊矛盾:(1)主体和客体、思想和行为的矛盾;(2)主体意识形态和客体思想行为的矛盾;(3)主体的正确思想政治意识与客体的错误思想政治意识的矛盾;(4)无产阶级思想政治意识与非无产阶级思想政治意识的矛盾;(5)主体传播的无产阶级意识形态与客体思想行为的矛盾;(6)一定社会发展的要求同人们实际的思想品德水准之间的矛盾。

5、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人们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

6、思想政治教育学是一门研究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和对人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的应性科学。

7、思想政治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的比较: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实践活动,它以人为作用对象,其目的在于帮助人们形成符合社会要求的思想品德,主要帮助人们解决“做什么”、“怎么做”的问题。

而思想政治教育学则是一门科学,它以思想政治教育这项实践活动为研究客体,其目的在与科学地然是和分析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各种现象,揭示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主要解决思想政治教育“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

8、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基本范畴:个人与社会;思想与行为;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内化与外化;教育与管理9、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方法:文献法;观察法;实验法;社会调查法;总结经验法第二章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基础和知识借鉴1、思想政治教育学的根本指导思想与理论基础(根本内容):马克思主义,尤其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思想政治教育原理的课后题答案

思想政治教育原理的课后题答案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复习资料编著胡钜源黄习容王江波鸣谢胡宝银胡钜源| 黄习容王江波| 胡宝银22010年1月22日版权所有翻印必究第一章绪论1.思想工作、政治工作、思想政治工作、思想政治教育等概念辨析1)思想工作:是一定的阶级或群体帮助人们建立与社会发展要求相一致的思想,改变偏离社会发展要求的思想所进行的活动。

2)政治工作:是一定的阶级、政党、团体为实现自己的纲领和根本任务而进行的活动,如阶级斗争、政权建设、党的思想和组织建设等。

3)思想政治工作:指政治工作中有关意识形态方面的实践活动,也就是政治工作中的思想性部分。

4)思想政治教育:指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是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

2.什么是思想政治教育学?其研究对象是什么?有哪些特点1)思想政治教育学:是一门研究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规律和对人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的应用性科学。

2)研究对象:人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品质的形成、变化和发展。

3)特点:a阶级性、b实践性、c综合性3.试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基本范畴1)个人与社会:个人是历史的具有社会性的个体;社会则是以共同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而相互联系和运动发展的人类生活共同体。

2)思想与行为:思想是指制约人的行为的各种精神因素的总和,既包括部分理性认识,又包括有感性认识、情感和意志等成分;行为则是在思想支配下所产生的言论、活动等外在表现。

3)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教育主体是指教育过程中有目的地施加教育影响的教育者,教育课题则是指接受教育影响的受教育者,两者的双向互动过程就构成思想政治教育过程。

4)内化与外化:内化指人们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将社会发展要求的思想、观念、规范纳入自己的态度体系,成为自己意识体系有机组成部分的过程。

外化则是将个体品德一是转化为行为表现和行为习惯的过程。

内化是外化的基础和前提,外化是内化的外显和表现。

化学教案-第六章 第三节 硫酸_高一化学教案

化学教案-第六章 第三节 硫酸_高一化学教案

化学教案-第六章第三节硫酸_高一化学教案第三节硫酸教材分析:本节教材包括硫酸和硫酸根离子的检验两部分。

硫酸是在初中学过稀硫酸的化学性质的基础上讨论浓硫酸的化学性质和硫酸的用途。

浓硫酸的特性主要介绍浓硫酸的吸水性、脱水性和强氧化性。

教学中特别强调浓硫酸的吸水性与脱水性的不同,通过实验对浓硫酸的还原产物进行有效检验。

在介绍硫酸的用途时,教给学生读图方法,认识性质与用途的关系。

关于硫酸根离子的检验,在已有的离子反应、稀硫酸检验及氯离子检验知识为基础,学会硫酸根离子检验的一般原理及方法。

教学目的与要求:1.使学生掌握浓硫酸的性质;2.使学生了解硫酸的用途;3.使学生掌握检验硫酸根离子的原理和方法。

教学重点:浓硫酸的性质和硫酸根离子的检验教学难点:浓硫酸的氧化性教学方法:实验法、讲述法、比较发现法、例举法教学用具:实验用品课型:新课课时: 2教学内容:第一课时新课的准备:复习稀硫酸的性质,指出具有硫酸的一切通性。

引出课题。

新课进行:第三节硫酸一、硫酸比较:纯硫酸、浓硫酸、稀硫酸发现:纯硫酸中只有硫酸分子,浓硫酸中为水合硫酸分子,稀硫酸中有氢离子及硫酸根离子。

(重点学习浓硫酸)1、纯硫酸的物理性质无色油状液体,常见的浓硫酸质量分数为98.3%,沸点为338℃,高沸点难挥发性。

说明:浓硫酸的稀释方法。

2、浓硫酸的化学性质浓硫酸具有吸水性、脱水性和氧化性⑴硫酸的吸水性三种形式:①与水任意比例混溶,溶于水剧烈放热;②吸收气体中水蒸气干燥剂,不能干燥硫化氢、溴化氢、碘化氢、氨气;③与结晶水合物反应。

【实验】浓硫酸与胆矾反应,由胆矾蓝色变为红色说明吸水性。

⑵硫酸的脱水性——炭化(变黑)【实验6-3】潮湿的纸屑、棉花、木屑中分别滴入几滴浓硫酸。

【实验6-4】蔗糖(加几滴水)中加入浓硫酸。

结论:这几种有机物均变黑,浓硫酸具有脱水性。

强调:①C12H22O11 12C+11H2O;②吸水性与脱水性的根本区别;③浓硫酸具有强腐蚀性,沾上皮肤如何处理?⑶硫酸的强氧化性说明:稀硫酸与铜、木炭均不反应,与浓硫酸反应不反应呢?【实验6-5】浓硫酸与铜反应,要求学生注意反应现象,分析反应产物存在的依据。

教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六章第1节.电功教学设计

教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六章第1节.电功教学设计
b.根据用电器的功率和用电时间,计算消耗的电能。
c.阅读电能表示数,估算家庭电器在某段时间内的电功率。
3.进行小组合作,探讨以下问题:
a.在生活中,如何根据电功和电功率知识,合理使用电器,节约用电?
b.家用电器的电功率与实际使用效果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4.实践作业:
a.观察并记录家中某电器的电能表示数,计算该电器的电功率。
(四)课堂练习,500字
在课堂练习阶段,我将设计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练习题包括:
1.计算给定电压、电流和时间下的电功。
2.根据用电器的功率和用电时间,计算消耗的电能。
3.阅读电能表示数,计算家庭电器在某段时间内的电功率。
4.分析串联和并联电路中电功的分配规律。
(五)总结归纳,500字
在导入新课阶段,我将利用生活中的实例,引发学生对电功和电功率的兴趣。首先,我会提出一个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为什么家里的电器功率不同,电费却相差很大吗?”这个问题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他们渴望了解电功和电功率的关系。接着,我会简要回顾电流、电压、电阻等基础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讲授新知,500字
在讲授新知阶段,我将结合课本内容,详细讲解电功和电功率的概念、计算公式。首先,解释电功的含义,即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能量的过程。接着,介绍电功的计算公式:W=UIt,并引导学生理解各个物理量的含义。然后,讲解电功率的概念,强调电功率是描述用电器消耗电能快慢的物理量,并给出电功率的计算公式:P=UI。
在此基础上,我,让学生了解如何根据电能表的读数和用电时间,计算家庭用电器的电功率。
4.评价与反馈:
a.采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

教育学 第六章教学 知识点总结

教育学 第六章教学 知识点总结

第六章教学知识点总结第一节教学的意义和任务一、教学的概念:教学是在一定教育目的的规范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

教学与教育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教学是学校进行教育的一个途径。

教学是完成智育的主要途径,但不是唯一途径。

二、教学的意义1、教学是传播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形式;2、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3、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要(中心)工作。

三、教学的任务:1、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技巧;2、发展体力、智力、能力和创造才能;3、培养正确的思想、价值观、情感与态度。

当代“教学”观变革:1、从重视教师向重视学生的转变2、从重视知识传授向重视能力培养转变3、从重视教法向重视学法转移4、从重视认知向重视发展转变5、从重视结果向重视过程转变6、从重视继承向重视创新转变第二节教学过程一、教学过程的概念:(一)教学过程理论的发展:孔子的“学、思、行”思想;《学记》的“教学相长”、“藏息相辅”、“长善救失”等;朱熹的“朱子读书法”;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苏格拉底“产婆术”;夸美纽斯推行班级授课制;卢梭能动的儿童观和自然主义的教育思想;赫尔巴特“三中心”、教学的教育性原则、“明了、联合、系统、方法”四阶段论;杜威、凯洛夫、赞科夫、布鲁纳等人的教学思想。

(二)教学过程的构成要素: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二、教学过程的性质(一)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1、间接性;2、引导性;3、简捷性。

(二)教学过程必须以交往为背景和手段;(三)教学过程也是一个促进学生身心发展、追寻与实现价值目标的过程。

三、学生掌握知识的基本阶段(一)传授/接受模式:引起学习动机——感知教材——理解教材——巩固知识和技能——应用知识和技能——检查知识、技能和技巧的掌握情况(二)问题/探究模式明确问题——深入探究——作出结论第三节教学原则一、教学原则的概念教学原则是有效进行教学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和原理。

6-1 圆周运动 (教学课件)-高中物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

6-1 圆周运动  (教学课件)-高中物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

2. 图为某种品牌的共享单车的链轮、链条、飞轮、踏板、后轮 示意图,在骑行过程中,踏板和链轮同轴转动、飞轮和后轮同轴转 动,已知链轮与飞轮的半径之比为,后轮直径为,当踩踏板做匀速 圆周运动的角速度为时,后轮边缘处A点的线速度大小为( )
A.12m/s
B.6m/s
C.2/3 m/s D.4/3 m/s
巩固提升三
3.(多选)火车以60 m/s的速率驶过一段弯道,某乘客发现放在水平桌面 上的指南针在10 s内匀速转过了10°.在此10 s时间内,火车( )
A.运动路程为600 m
B.加速度为零
C.角速度约为1 rad/s
D.转弯半径约为3.4 km
答案 AD 解析 由s=vt知,s=600 m,A正确;火车在弯道处做曲线运动,加速度不为零,B错误 ;由10 s内匀速转过10°知,角速度ω=θ/t=π/180rad/s≈0.017 rad/s,C错误;由v=rω知 ,r=v/ω≈3.4 km, D正确.
知识精讲
扩展:弧度制
圆心角θ的大小可以用弧长和半径的比值来描述,
∆S
这个比值是没有单位的,为了描述问题的方便,我们
“给”这个比值一个单位,这就是弧度(rad).
q 弧长
半径
∆S
r
运动一周
弧长 2R
半径R
2
360 度 2 弧度
思考:1800对应多少弧度? 900对应多少弧度?
角速度的单位: 弧度/秒(rad/s )
单位:Hz或s-1
转速:n 表示单位时间内转过的圈速 单位:r/s 周期越小、频率越高、转速越大表明物体运转得越快!
知识精讲
其他描述匀速圆周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讨论:八大行星绕太阳做 匀速圆周哪个运动更快?

教育基本原理 第六章 教学工作

教育基本原理 第六章 教学工作
教育基本原理 第六章 教学工作
▪ 内容提要:
▪ 1.教学的意义与任务 ▪ 2.教学过程 ▪ 3.教学原则 ▪ 4.教学方法 ▪ 5.教学组织形式 ▪ 6、教学工作的环节
重点:教学论中的基本问题、教学理论的发展趋势 。 难点:教学论中的基本问题 。
第一节 教学工作的意义与任务
▪ 关于教学有这么几种观点:
▪ 外部动因产生的:社会的不断发展着的要求与年轻 一代现实水平不能适应社会要求的矛盾;内部动因 构成的矛盾包括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矛盾、教 师与教材的矛盾、学生与教材的矛盾。
▪ 在众多的矛盾中,只有规定者教学过程本质的基本 矛盾才是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并起着决定作用的动 力
▪ 教学过程的基本矛盾:在教学进行中所提 出的认识任务或其他任务与学生的知识和 能力的现有的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
一、教学过程的本质
▪ 概念:教学过程 是教师根据一定社会的要 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指导学生有目 的、有计划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 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的智力和体力, 形成科学世界观及培养学生思想品德和个 性心理品质的过程。
▪ 教学过程实质上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的教 与学相统一活动的时间流程。它的指称有 三个层面。一门课程、一章、一节
二、教学的地位
▪ 教学是学校一切教育工作的中心。从学校全 部工作的比重看,教学所占的时间最多,涉 及的知识面最广,对学生发展的影响最全面, 对学校教育质量的影响最大,因此,教学是 培养人才、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
▪ 学校要卓有成效地造就合格的人才,就必须 以教学为主,并围绕这个中心安排各项工作, 建立科学有效的教学秩序。
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其表现为:
从教育途径看,学校教育绝大部分为教学所占据,这是 教学所具有的中心地位的客观体现。 从工作类型看,各项工作都是为教学工作服务的,这就 从活动范围上保证了教学工作是学校工作的中心。 从活动目的看,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与教育目的直接同一。 从历史上正反两方面经验看,凡是以教学为中心的学校, 教育就不断发展,教学质量就会得到提高。相反,学校 教育就会遭受挫折,教学质量就会严重下滑。 以教学为主不是教学唯一

人教版地理七下第六章第2节《自然环境》教学设计(2课时10页)

人教版地理七下第六章第2节《自然环境》教学设计(2课时10页)

教学设计艾亭镇中心校李颖第六章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第二节自然环境〔共2课时〕第一课时地势起伏大 ,长河众多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初步掌握使用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及相关资料的能力 ,学会总结归纳亚洲地形和河流特点 ,理解河流分布与地形之间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初步掌握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 ,说明归纳大洲地形和河流特点的方法 ,学会分析自然环境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亚洲地形、河流的学习 ,培养学生热爱我们所住的大洲——亚洲 ,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重点与难点重点:亚洲主要地形区的名称与分布;亚洲地势特点;主要河流名称与分布。

难点:地形与河流分布的关系。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合作探究学习;动手实践活动。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地图册 ,查阅有关亚洲的相关资料。

教学流程, ,亚洲的地形 ,河流具体是什么情况呢?这节课 ,讲授新课:第二节自然环境课件展示:亚洲地形图,这是哪类地师:〔指导学生掌握不同的读图方法〕 ,〔把学生分成学习小组 ,请不同组的学生展开竞赛、抢答 ,活泼气氛 ,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喜马拉雅山及其主峰。

B 组:帕米尔高原、蒙古高原。

C 组:西西伯利亚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印度河平原、德干高原、伊朗高原。

D 组:阿拉伯半岛、印度半岛、中南半岛、马来群岛 ,朝鲜半岛、日本群岛。

E 组: 阿拉伯海、孟加拉湾、日本海、白令海、黑海、红海、地中海。

【抢答】学生查图 ,讨论、抢答出各地地理位置 ,海拔。

【总结】答复较快 ,较好的小组及时表扬。

【引导】根据以上的读图分析 ,从位置和海拔两方面考虑 ,可以看出亚洲的地形有什么特点? 生:小结1、 地形特点:地形复杂多样 ,中部以高原、山地为主;四周以平原 ,丘陵为主。

2、 地势特点:中间高、四周低。

【承转】地形剖面图最能直观的反映出一个地方地势的上下起伏 ,下面我们来看亚洲大陆沿北纬30度的地形剖面图〔课件展示〕 ,说说亚洲自西向东地势的变化特点。

教学过程中的规律

教学过程中的规律

教学过程中的规律
教学是一种对学生的认知和情感进行调节的过程,它涉及到教师的知识、技能、行为、方法和策略,以及学习者的参与和反馈。

同时,教学也是一种以理论知识为基础,以实践活动为载体,以实现学习者综合发展的一项复杂活动。

教学过程有一定的规律,因此,教学在教材准备、设计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学习者等方面都应遵循规律。

首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课程的目标,准备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教材。

一般情况下,主要是由经验教育专家和教育规划者分析学生的特点和学习需求,精心挑选和设计出适合学生的教材,以满足学生的学习要求。

其次,在课程设计方面,教师需要根据教材的目标,为学习者提供一个规范的学习模式,实施教学活动,使他们有效地学习。

课程设计不仅仅要考虑课程内容,还要关注教学手段、课堂设计等方面,协调学习者的需求和教育文本的关系,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和有趣性。

此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需要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独立思想。

第六单元《找规律》教材分析数学教案设计

第六单元《找规律》教材分析数学教案设计

第六单元《找规律》教材分析數學教案設計标题:第六单元《找规律》教材分析与数学教案设计一、教材分析1. 教材内容概述:本单元主要介绍了找规律的概念和方法,包括数列的规律、图形的规律以及实际生活中的规律。

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旨在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并掌握找规律的基本概念和方法;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比较、归纳等方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其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的精神。

3.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找规律的方法。

教学难点:如何运用找规律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案设计1. 导入新课(约5分钟)教师可以先展示一些有规律的图片或者数字序列,让学生猜测接下来可能会是什么。

这样既可以引发学生的兴趣,也可以让他们初步接触找规律的概念。

2. 新授(约30分钟)(1) 数列的规律:教师可以先给出一些简单的数列,让学生找出其中的规律。

然后逐步增加难度,引导学生掌握找规律的方法。

(2) 图形的规律:教师可以展示一些有规律的图形,让学生尝试找出其中的规律。

同时,还可以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些有规律的图形,以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3) 实际生活中的规律:教师可以通过一些实际的例子,让学生了解找规律在生活中的应用。

比如天气的变化、季节的更替等。

3. 巩固练习(约15分钟)教师可以设计一些习题,让学生进行练习,以此来巩固他们所学的知识。

同时,教师还可以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帮助他们解决遇到的问题。

4. 课堂小结(约5分钟)教师可以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找规律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加观察,发现更多的规律。

5. 布置作业(约5分钟)教师可以布置一些有关找规律的作业,让学生在课后进行练习。

同时,还可以建议学生在生活中寻找规律,以此来加深他们对找规律的理解。

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

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

教育理论第六章教学理论与实践[要求]1.识记教学、智力、课程计划、学科课程标准、教学过程、教学原则、教学方法、班级授课制、课的类型和结构等概念。

2.理解和掌握教学过程的本质和规律、教学原则、教学方法、教学基本环节的内容。

3.能运用教学过程的规律、教学原则解释说明有关教学实践的具体问题。

(一)教学概述l.教学的概念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的传递和掌握社会经验的双边活动。

2.教学的作用与地位(1)教学的作用:教学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

(2)教学的地位:①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学校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全面安排的原则;②以教学为主,要求在时间上大部分用于教学;在内容上以学书本知识为主;在组织形式上以课堂教学为主,发挥教师主导作用;③以教学为主,并非教学惟一。

4.教学的任务(1)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现代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技巧;(2)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3)发展学生体力,提高学生健康水平;(4)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科学世界观的基础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二)课程与教材1.课程的意义课程是计划化的学习经验,是为实现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而规定的学科以及目的、内容、范围、分量和进程的总和。

课程涉及教师教什么和学生学什么的问题,它是学校教育的核心,是学校培养未来人才的蓝图。

2.课程内容(1)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的发展规律的基础知识;(2)关于一般智力技能和操作技能的知识经验;(3)关于对待世界和他人的态度的知识经验。

3.课程内容的具体表现形式在我国,课程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即课程计划(教学计划)、学科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材。

(1)课程计划①课程计划的概念:课程计划是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类型学校的教育任务,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②课程计划的组成部分:课程设置,课程开设顺序,教学时数,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

③制定课程计划的原则:教学为主,全面安排;互相衔接,相对完整;突出重点,注意联系;统一性、稳定性和灵活性相结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的概念 概念:教学是指在教育目的的规范下,教师
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 。
特点:多边活动、目标导向活动、情感活动、
系统活动
二、教学的意义
• 学校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并围绕教学安排其他工作,建 立学校的正常秩序。 • (一)教学是学生获得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的捷径 • 学生以学为主,有限度地参加其他活动。 • (二)教学是实现教育目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途径 • 1、教学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手段; • 2、教学是完成教学任务的有效途径; • (三)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是教育的基本途径
(1)所谓教学,乃是教师教、学生学的统一活动; 在这个活动中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同时, 身心获得一定的发展,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 王策三:《教学论稿》(1985),第88-89页。 (2)教学就是指教的人指导学的人进行学习的活动。 进一步说,指的是教和学相结合或相统一的活动。 李秉德主编:《教学论》(1991),第2页。 (3)教学是以课程内容为中介的师生双方教和学的 共同活动。 顾明远主编:《教育大辞典》(1990),上海 教育出版社产,第178页。
3、培养学生品德、审美情趣和世界观基础,发展个性。
※第二节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一、教学过程中学生认识的特殊性
• 教学主要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认识客观世界的 认识活动,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 这种特殊性主要表现为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相结 合 学生学习间接经验为主 (学校办成工厂、农场可以吗?) 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防止忽视系统知识传授或间接经验积累的倾向
• 坚持教学为主,坚持教学中心。 • 并不等于“教学唯一”,“教学可以代替一切” • 正确的做法是以教学为主,全面安排,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三、教学的目标任务
*1、引导学生掌握双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 基础知识:是指构成各门科学的基本事实及其相应的基本概念、原理、公式及其系统。 基本技能:指各门学科中最主要的最常用的,能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去完成某种实际任务的 能力。 中小学基本技能:读、写、算 大学三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理论
二、教学过程中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
1、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 2、智力能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 布鲁纳:课堂教学的最高境界就是学生智力得到 了发展 美:莫利斯· 比格认为,教学的三种水平: 记忆水平:目的在于识别或记住事实材料,使之 再认或再现,不求理解,机械模仿,教学中以教 师得出结论为主,反复训练学生记忆功能。
2、发展学生“三力”:智力、体力、创造力
智力:指个人在认识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认知能力系统,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 思维力。思维力是智力的核心(敏捷、迅速、准确、深刻、批判性 )。 创造力:指学生能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智能去探索、发现和掌握未知知识的能力。 体力:一个人身体· 健壮的程度。不仅是体育课的任务!
• 还有人说:北宋欧阳修为胡瑗所作的墓表 里面有一句:其教学之法最备。是不是最 早的含有现代“教学”概念内涵呢? • 胡瑗教学法,后世称为苏湖教法,其核心 是分斋教学,分斋教学是把学校分成“经 义”“治事”两斋,“经义斋”修习六经经义, 治事斋修习:治民、讲武、水利等实用知识。 • 所以分斋教学并不是教学方法上的改进, 而是教育管理制度方面的改革。
第六章 教学及其规律
• 教学目的:掌握教学的基本概念、教学的
意义和任务,了解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及 其在教育中的应用。
• 教学难点:教学概念和教学过程的规律的
理解。
• 教学重点:教学过程的规律理解及应用。
第一节 教学的概述
●一、教学的概念
(一)汉语“教学”的释义 • 教学即学习 • 教学即教授 • 教学即教学生学 • 教学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统一活动
重复水平:是教师变换各种角度对知识和技能的讲授和解 释,设计各种例题和变式,使学生对知识加以领会,并将 学到的知识、技能在一定范围内的新的情境中加以应用 。 反思水平:有目的地引起新问题情境的认知冲突,促使学 生反思,促使学生积极介入。
3、掌握知识与智力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 传授科学的规律性知识(知识与智力存在剪刀差) 科学组织教学过程 重视操作与活动(朱熹:读书“三到”)
• (4)《中国大百科全书》: • 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活动。学生在教师有目的、 有计划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掌握系统的文化 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智力,增强体质, 并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 • 教学包括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这是现代教学概 念的内涵,但是在陶行知以前,在中国两千多年 的汉语词汇史上,教学从来没有被理解为:“教 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共同活动。”
• 孔子:行有余,则学文。
• 赫尔巴特:没有思想教育的教学是不存在的,道德是一切 教育的最高目的。教学的成功是学生道德修养的形成基础 • 思想道德教育可以促进学生掌握知识 • 教师既要教书又要育人
• 五、遵循教学基本规律分析和解决中学教 学实际中的问题 • 1、注重发展学生智慧 • 2、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充分发挥 教师主导作用 • 3、加强适合学生学习方式、方法的指导 • 4、重视学生的情感生活
真正认为教学包括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并把教和 学连在一起用的是陶行知。
• 1918年陶行知担任南京高师教务主任,提 议把“教授法”改为“教学法”,但遭到 保守派强烈反对,提议未获通过。1920以 后不仅南京高师,所有的师范学校都把教 授法改成了教学法。 • “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教学生 学。”
• (二)英语“教学”的释义
• 在英语世界里,教(teach)和学(learn)最早 也是同义的,可以通用的,它们是同一词源派生 出来的,Learn与所教的内容相联系,Teach与使 教学得以进行的媒介相联系。 • 后来,语义的发展是基于分析的逻辑,教与学指 的是两种不同的活动,两种不同的概念,也就没 有像汉语涵盖教与学两方面的“教学”的概念。
三、教学过程中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作 用相统一
两种师生观:教师中心;儿童中心 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充 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2、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 充分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主体能动性 3、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 四、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教书育人)
• 词源: • 教学连为一体最早出现在《书· 尚书· 兑命》:教学 半。 • 宋朝蔡沈解释为:“教,教也,言教人居学之半(教别人 就是我们学习中的一半。……始之自学,学也(我们一开始自己 学习,这是学);终之,教人,亦学也。(你去教人,也是一种 学)”这里的教与学都是指教师的行为,是说教师 的教、学是辩证的、对立统一的、相互依存相互 促进的。 • 《学记》: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涵义极广,几乎是教育的 代名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