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届高考历史第二轮专题复习40

合集下载

2011届高考历史第二轮 考纲专题复习课件19

2011届高考历史第二轮 考纲专题复习课件19

热点考向二 考查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在剥夺贵族特 权方面的不同策略 考题呈现】 【考题呈现】 例2 (2008年高考山东文综卷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年高考山东文综卷)阅读材料 年高考山东文综卷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公元前6世纪初 世纪初, 公元前 世纪初,雅典城郊有个叫克里埃尼图斯的青 他出身平民,家庭贫困, 年。他出身平民,家庭贫困,不具备担任官职的财产 资格。后来,克里埃尼图斯开办手工作坊, 资格。后来,克里埃尼图斯开办手工作坊,生产葡萄 酒并销往市场。 年后 他的年总收入达到了280麦斗, 年后, 麦斗, 酒并销往市场。5年后,他的年总收入达到了 麦斗 跻身于第三等级。 跻身于第三等级。 (1)按梭伦立法,跻身第三等级的克里埃尼图斯能享 按梭伦立法, 按梭伦立法 受什么政治权利?如果生活在秦国,依据商鞅之法, 受什么政治权利?如果生活在秦国,依据商鞅之法, 他可以通过哪些途径提高自己的社会政治地位? 他可以通过哪些途径提高自己的社会政治地位? (2)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都在不同程度上剥夺了贵族 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都在不同程度上剥夺了贵族 特权,在此过程中,两者采取的策略有何不同? 特权,在此过程中,两者采取的策略有何不同?
二、商鞅变法 1.春秋战国时代特征与各国改革 . (1)时代特征 时代特征 经济: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商业日益活跃。 ①经济: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商业日益活跃。 政治:要求废除奴隶主贵族政治制度, ②政治:要求废除奴隶主贵族政治制度,建立封 建专制统治。 建专制统治。 军事:由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到战国兼并战争。 ③军事:由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到战国兼并战争。 文化:打破“学在官府 局面,出现“百家争鸣 学在官府”局面 百家争鸣”。 ④文化:打破 学在官府 局面,出现 百家争鸣 。 (2)各国改革 各国改革 ①春秋:齐国齐桓公任用管仲改革,鲁国实行“初 春秋:齐国齐桓公任用管仲改革,鲁国实行 初 税亩”。 税亩 。 战国:魏国李悝改革,楚国吴起变法。 ②战国:魏国李悝改革,楚国吴起变法。

2011年高考全国卷(Ⅱ)文综历史部分试题解析

2011年高考全国卷(Ⅱ)文综历史部分试题解析

关注热点贴近现实——喜看2011年高考全国卷文综(大纲版)历史试题的华丽转身甘肃省平凉一中董志辉2011年高考全国卷文综(大纲版)历史试题继承了以往高考全国卷文综2历史试题的命题思路和题型结构,考生和历史教师反映,选择题灵活性和干扰性增加,需要较多的时间分析判断;非选择题设问宽泛,与政治、地理学科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很难组织答案、得分不易。

但是人们又不得不承认,2011年高考全国卷文综(大纲版)历史试题在凸显历史学科特色的同时,关注热点,贴近现实,从过去刻意回避到今年勇敢面对社会热点,体现新旧课程的过渡,是一个新的突破,华丽的转身一、试题分析1、2011年高考全国卷文综(大纲版)历史试题特征1、考查内容:强调历教材史主干知识和重大历史阶段、重大历史事件的考查,切入点不偏不怪。

本套试题主要考查了四部分类著录图书、明朝农业、晚清徐继畲反思君主制、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十年探索、新航路开辟的影响、1787年美国宪法、英国文化对印度的影响、二战中大国关系、苏联体制的僵化、邓小平关于世界战争的观点、古代民本思想与近代民主思想的关系、关中地区对中国古代历史的作用等知识点。

这提示我们在今后的复习备考中一定要紧紧把握决定历史前进方向和对历史进程产生重大影响的主干知识,从内涵到外延认真理解和掌握这些历史概念,特别是涉及到的时间、地点、人物、程度和因果关系等。

2、学科能力:全面考查历史学科能力,糅合多种史学研究方法。

几乎所有的历史试题都体现了“新材料、新情景、新问题、新思路”的特征,主要考查概念理解、材料处理、分析阐释和论证探讨等历史学科能力,糅合了文明史观、全球史观和近代化史观等多种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凸显历史学科的核心价值,遵循课程改革和考试改革的精神,体现国家意志。

特别是主观题第37题,就是一份集重点知识、学科能力和核心价值为一体的难得的综合套餐,第39题还有效渗透了政治和地理的学科知识。

这提示我们在历史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引导学生学会自主整合历史知识,梳理历史线索,研读历史史料,探索历史规律,论证历史启示,形成历史学科的基本研究能力;还要引导学生学会自觉关注人类、关注社会、关注自然,审时度势,理性思考,明辨是非,提高综合素养,让历史闪耀智慧的光芒,实现思想的交融,留下深邃的思索,凸显历史学科的核心价值,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011届高考历史专题汇总及解析

2011届高考历史专题汇总及解析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1.(湖州市2010届高三第二次模拟13)西周时“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而战国时“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

”发生这一变化的原因包括()①铁农具、牛耕的推广②水利工程技术的进步③社会秩序的稳定④田庄经济的发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A [本文由免费提供]【解析】“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选自《淮南子》大意是:一个人用耒耕地(手握着耒,脚踩着耒下端横绑的短木,把耒尖插入土中,翻动土层)不超过十亩。

“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

”选自《汉书》记述魏国政治家李悝所说,大意是:现在一个带着五口人的户主,种地百亩,一年的收成是一亩一石半,打成粟是一百五十石。

材料反映了农业生产力得到较大提高,根据选项可以分析出原因是铁农具、牛耕的推广;水利工程技术的进步。

第③项社会秩序的稳定与当时社会现实不符;第④项田庄经济的发展出现在汉代。

2.(宁波市2010年高三模拟考试卷39)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铁器逐步推广到各个生产领域,特别是农业生产领域大量铁制农具的使用,引来了农业生产技术的一场革命。

——《国史概要》[本文由免费提供]材料二:明清时期人口大幅度增加的过程中,牛耕大量退出,唐宋时期代表先进生产力的江东犁,到明清时已被铁搭所取代。

铁搭用人,而江东犁用牛。

《天工开物》记载:“吴郡力田者,以锄代耜,不蓄牛力。

会计牛值与水草之资,窃盗死病之变,不若人力之便。

”(注:铁搭:农具名。

有4至6个略向里弯的铁齿,用于刨土。

)——《太湖地区农业史》材料三:新设备(注:广告图片。

19世纪末。

农业设备在变化。

从美国传入第一批收割机、蒸汽脱粒机、割草机。

机械化减轻了农民的劳动,然而取代了大量劳力。

)材料四:在18、19世纪,农业飞速发展:更合理的轮作制,粮食产量提高,用了新机器,以及对牲畜品种与农业技术的改革。

2011届高考历史 第二轮复习 两种现代化模式的并存发展指导课件

2011届高考历史 第二轮复习 两种现代化模式的并存发展指导课件

由题干中“所有工人、水兵、赤卫队”、“为 饥饿的彼得格勒到农村征粮”可判断这一传单应出 现于十月革命胜利后不久,B项符合题意,故选B。
2.(2010年福建卷)《华盛顿邮报》在某一时期陆续报 道了几篇新闻评论,其标题分别是:“莫斯科:是巨 大的机会吗?”、“西方的援助应当使苏联实行改造 而非改革”、“大学对俄国如何走向资本主义观点不 一”。由此判断,该时期是( C ) A.赫鲁晓夫执政时期 B.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 C.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 D.普京执政时期
项目
斯大林模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
生产资 生产资料私有制 料所有制 工业化道路 先轻工业后重工业 农业发展道路 资本主义农场 经济体制 政治制度
以公有制为主导、多种 生产资料公有制 所有制成分并存 优先发展重工业 农、轻、重协调发展 农业集体化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高度集中的计划 市场经济体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经济体制 苏维埃体制(高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 君主立宪制、内阁 集权)、一党制、 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 制、两党制 终身制 政治协商制度
结局:俄国促进了工农业的发展,但到1927年废除, 建立起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美国摆脱了经济危机, 并促成战后出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大发展的世界趋 势。中国现代化建设出现繁荣景象。(6分) 共同作用:三次改革都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2分) (3)认识:资本主义也有计划,社会主义也有市场, 计划和市场只是经济手段,不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 义的本质区别。(2分)
罗斯福新政只是经济新政 将罗斯福新政视为罗斯福政府为应对和解决严重经济 危机而采取的一系列经济政策的总和,即罗斯福新政为 经济新政。现在看来,这种观点虽有其道理,但存在着 把复杂问题简单化的缺陷。新政时期最具深远影响的 《社会保险法》,确立了美国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因此 罗斯福新政还是社会保障新政;1935~1936年先后颁布 《土壤保护法》和《土壤保持和国内分配法》、《民间 护林保土队救济法》,建立民间资

最全图文版2011年全国各地高考历史试题汇编(必修二部分)

最全图文版2011年全国各地高考历史试题汇编(必修二部分)

2011年全国高考历史试题汇编必修二部分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1.(2011年高考天津文综1题)下列各组古今地名对应正确的是( )①大都——北京②汴梁——开封③临安——苏州④益州——成都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答案】B2.(2011年海南高考3题)下列各项史料中,能够反映南宋都城临安面貌的是()A.(崇仁坊北街)一街辐辏,遂倾两市,昼夜喧呼,灯火不绝。

B.有大市,自余(其余)小市十余所。

大市备置官司,税敛既重,时甚苦之。

C.酒楼歌馆,直至四鼓方静,而五鼓朝马将动,其有趁早市者,复起开张,无论四时皆然。

D.郭(廓)城绕宫城南,悉筑为坊,坊开巷。

坊大者容四五百家,小者六七十家。

【答案】C3.(2011年海南高考2题)西汉“文景之治”垂范后世。

汉高祖“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至文帝时,“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百姓“皆背本趋末”。

晁错称这种现象是“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

上下相反,好恶乖迕”。

这表明汉初()A.商业活动的发展有利于经济恢复B.商业畸形发展造成了农民的贫困C.官商勾结使抑商政策未取得成效D.重农抑商政策背离了农民的意愿【答案】A4.(2011年高考天津文综2题)宋人诗云:“东家打麦声彭魄,西家缫丝雪能白。

……东家麦饭香扑扑,西家卖丝籴新谷。

”计中反映了宋代()A.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B.手工业仅在乡村发展C.开始出现独立的手工业家庭D.手工业者脱离农业生产【答案】A5.(2011年高考四川文综15题)史学家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史》统计,182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占世界经济总量的32.9%,西欧各国的总和占23.6%,美国和日本分别占1.8%和3%。

上述统计表明当时的中国()A.仍是世界经济文化中心 B.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国家C.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迅速 D.经济总量远超欧美各国【答案】D6.(2011年江苏高考题1题)明朝张瀚称:“善为国者,令有无相济,农末适均,则百工之事,皆足为农资,而不为农病。

2011届高考历史 第二轮复习 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与经济趋势指导课件

2011届高考历史 第二轮复习 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与经济趋势指导课件

材料三
有关欧盟的一组图片:
材料四 美国学者哈斯虽然提出了“多极合作时代”这 一新概念,但是却对这样的时代能否到来充满怀疑。因 此,他对这样的时代具备哪些特征、为什么会出现这样 的时代以及这样的时代能否得以持续并未展开论述。笔 者愿接过哈斯先生的命题 ,阐述本人的观点。我认为 “多极合作时代”将是21世纪上半叶世界格局的基本特征, 处理好“多极时代”的大国关系将是“多极合作时代” 能够成为现实的前提条件。(材料来自网络)
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与当今国际关系格局有着紧密的联 系,很多方面与当今世界的热点问题有关。同时,世界经 济的全球化趋势,具有较强的时代感、现实感,近几年在 高考中的比重逐渐加大。而本题就以此为出发点,符合高 考命题思路,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 第(1)问考查的是1948年巴勒斯坦战争,回答基本史实即 可,注意回答要完整。第(2)问注意从中国外交方面展开具 体回答,强调中国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该 学生答题思路比较清晰。第(3)问考查欧洲一体化进程,抓 住欧共体、欧盟及欧元这三方面展开分析。
此题考查不结盟运动兴起的影响,相对比较容 易选出B。强调对历史概念的全面把握。
3.(2010年全国Ⅱ卷)1951年,欧洲六国签订建立煤钢 共同体的条约,规定其最高机构为共同体的总体利益 而行使职责,不接受任何政府和组织发出的指示,其 委员实行招聘制,由各国政府协商一致后任命。这表 明,该共同体是( D ) A.政府之间的合作 B.独立于政府的能源组织 C.企业之间的联合 D.独立于政府的经济组织
两极格局结束后多极化格局形成
多极化只是一种趋势和方向,不是一种成熟的国际关 系格局。两极格局在解体以前,虽然受到多极化的冲击, 但在当时仍是国际关系格局的总体的、基本的特征,因 而多极化趋势是两极格局下的变化趋势;苏联解体后, 两极格局虽然瓦解,但世界格局仍处于向多极化演变的 过程中。

2011届高考历史 第二轮知识点专题复习19

2011届高考历史 第二轮知识点专题复习19

• 3.中共成立后组织和领导的第一次工人运动 转入低潮,使中共认识到了建立革命统一战 线的重要性。 • 4.1923年中共“三大”确立了国共合作的正 确方针,但没有提出党对民主革命的领导权 问题。 • 5.1924年1月,以国民党“一大”为标志, 实现了国共合作。 • 6.1924~1927年,随着国共合作的实现及国 共两党由合作走向分裂,国民革命运动由兴 起、到发展,最后失败。国民革命运动的失 败使中国共产党认识到了掌握革命领导权和 革命武装的重要性。
新三民主义提出了一 般平民享有民主权利, 把自由和权利的享有 与反帝联系起来 新三民主义增加了节 制资本的主张
民生 主义
• •
1.从把握单元特征入手 首先从宏观上把握本单元的阶段特征。中国社会的基本矛盾集中表现为 中国人民同帝国主义支持的北洋军阀的矛盾,革命的中心任务是打倒列 强和北洋军阀,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

(1)从列强侵略看,主要争夺国家有所变化。一战后,日美在华展开新一 轮争夺,日美成为争夺中国的主要国家。对华政策:依然是以华治华, 扶植代理人,争夺对华控制权。随着大革命兴起和北伐战争胜利进军, 列强加紧干涉中国革命,并扶植蒋介石,这是大革命失败的重要原因。
• •
3.第三阶段:新文化运动时期 主要内容:前期主要宣传民主、科学思想,后期宣传社 会主义道路、马克思主义。
• •
代表:陈独秀、李大钊、鲁迅等。 指导思想:前期是民权、平等思想和达尔文的进化论, 后期是马克思主义。

特点:彻底否定封建传统,清算封建制度的根源。后期 宣传马克思主义。在向西方学习的道路上已深入到“思想”的 核心结构,在广度和深度上都超过以前任何一个时期,达到了 高潮。前期存在绝对肯定和否定的偏向,也没有与工农群众运 动相结合。

2011届高考历史 第二轮复习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指导课件

2011届高考历史 第二轮复习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指导课件

嫡长子继承制(主要)
6、宗法制 的特点 大、小宗有相对性 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相结合 形成森严的社会等级
7、分封制与宗法制之间的关系
——相辅相成、互为表里: 分封制确立了西周的统治秩序宗法制维系 了分封制。 8、破坏与瓦解:春秋战国时诸侯争霸
【合作探究】2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
宗法制和分封制是西周政治制度的两大支柱。宗法制是西 周统治者利用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护政治关系的政治制度, 是分封制的基础,是调整统治阶级内部权力、财产继承与分 配秩序的原则。因而,宗法制是维系分封制的血缘纽带,也 是巩固分封制的重要手段,保证了分封制的顺利推行和稳定 实施。分封制的原则与对象是根据与周王血缘关系的亲疏、 功劳的大小分封,受封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等特权; 同时受封诸侯必须绝对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对周天子定期进 行朝贡,并提供军赋和力役。所以说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 制度方面的表现。 可见西周的宗法制是和分封制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是以血 缘、姻亲为纽带的政治制度,两者互为表里。分封制是宗法 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内核和纽带。 两者将亲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紧密结合,起到了有效维系社会 和政治秩序的作用。
2.夏商的国家行政管理制度 夏商的最高统治者为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把自 己的行为说成是天的意志,国家大事都通过占卜的方 式来决定,王权具有了神秘色彩。 商朝的行政管理制度比夏朝有了进一步发展,表 现在: (1)继续沿用夏朝的王位世袭制,国王统率大小 官员治理国家。 (2)中央:设有参与商王决策的相、卿士等。 (3)地方:封侯、伯。他们既是臣服于商朝的方 国首领,也是商朝的高官,定期向商王纳贡,并奉命 征伐。 3、影响: 夏商早期的政治制度对西周的宗法制和分封制有直 接的影响。
易错点:

2011年-2015年高考全国卷历史40题分类整理

2011年-2015年高考全国卷历史40题分类整理

2011-2015全国卷历史40题分类整理一、特点类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清朝建都北京后,原居住于白山黑水间的各民族人口大量内迁,东北地区出现“沃野千里,有土无人”的状况。

清廷把东北地区视为“龙兴之地”,在此设盛京。

吉林、黑龙江将军,实施军事化管辖,设置关口,长期禁止关内人口迁居。

往来须持有官方颁发的路票。

“移民之居住有禁,田地之垦辟有禁,森林矿产之采伐有禁,人参东珠之掘捕有禁”。

从乾隆年间开始,山东、河北等地“闯关东”者日盛,“每查办一次,辄增出新来流民”。

他们“不但不肯回籍,抑且呼朋引类,日积日多”。

清廷对东北地区时开时禁。

——摘编自葛剑雄主编《中国移民史》等材料二 1689年的中俄《尼布楚条约》,划定了清朝与俄国的东段边界,但直至19世纪初,黑龙江以北数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居民不足1万人。

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清政府被迫与俄国签订《瑷珲条约》和《北京条约》,清政府随即开放了哈尔滨以北的呼兰河平原和吉林西北平原。

新来移民与当地满、蒙古等族通婚、建庙、演戏、立会、设学堂、建市镇。

仅十余年,呼兰地区已是“三城相望,粮产富饶,商贾因之糜(群)集,流民居户不下十有余万”。

1904年,清政府全面开放东北各边荒地;1907年,设奉天、吉林、黑龙江三省。

1908年,仅奉天一省人口已达1100万人。

1911年,清政府制定了东三省移民安边章程。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东北地区移民过程的特点。

(12分)清政府由禁止到时开时禁再到鼓励;由自发移民为主到政府主导为主;移民政策受外来侵略影响;移民主要来自邻近省份;移民禁而不止,规模逐渐扩大;从非法移居到合法定居、生产。

(12分)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宋应星(1587~约1666年)青年时曾考取举人,后来连续六次赴京参加进士考试,均名落孙山。

45岁以后,面对明末流民遍地的现实,宋应星不再追求科举功名,转而探求“致富”之术。

《广东省2011届高三各地高考模拟历史试题分专题汇编与解析:必修二专题2》

《广东省2011届高三各地高考模拟历史试题分专题汇编与解析:必修二专题2》

2011年广东省各地高考模拟历史试题分专题汇编:必修二专题2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共0分)1.(2011年4月肇庆市二模15题)近代民族工商业的发展,福建省具有代表性。

1875—1895、1896—1911、1912—1913、1914—1918四个时段福建民族工矿企业年均注册数,与选项有对应关系。

其中1914-1918年应是A.0.55个B.2.5个C.3个D. 4.6个2.(2011年1月湛江市高三模拟6题)右图是“近代以来中国经济结构示意图”,其中迈出中国经济近代化第一步的是()A.① B.②C.③ D.④3.(2011年3月广州市一模16题)1903年2月,蒋百里在《民族主义论》中写到:“三十年来之制造派,十年来之变法派,五年来之自由民主派……。

”“制造派”是指()A.地主阶级顽固派 B.地主阶级洋务派C.资产阶级维新派 D.资产阶级革命派4.(2011年高考广东文综15题)清末有舆论说:“中兴名臣曾国藩仅赏侯爵,李鸿章不过伯爵,其余百战功臣,竟有望男爵而不可得者,今乃以子、男等爵奖创办实业之工商,……斯诚稀世之创举。

”此“创举”反映了A.资本主义的萌芽 B.重农抑商传统的改变C.爵位制度的创设 D.封建君主专制的加强5.(2011年1月汕尾市高三调研6题)某同学进行研究性学习时收集了一则材料:民国某年1月至8月,1美元同当时中国货币的兑换比价从17.8万元上升至1108.8万元。

据此可推断()A.该现象发生在国民政府开展的“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时期B.该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美元升值C.该现象不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D.材料反映的现象严重失实,不可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生6.(2011年1月江门市高三调研5题)有学者认为:“鸦片战争的军事失败有学者认为:“鸦片战争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致命伤。

失败后还不明了失败的理由,那才是民族的致命伤。

倘使同治光绪年间的改革移到道光咸丰年间,我们的近代化就要比日本早二十年。

2011届高考历史 第二轮知识点专题复习7

2011届高考历史 第二轮知识点专题复习7

• • • • • •
如何认识不同阶段西方列强侵华的不同 特征 【示例】 (2008·南京师大附中统考题)右 图所示的纪念碑纪念的是( ) A.甲午中日战争 B.解放战争 C.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 D.辛亥革命
•解析:本题为图文情境题,考查考生的识图 和读图能力。图中“遇难者300000”字样反馈 的历史信息就是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碑。 •答案:C
夺取抗日 战争的完 全胜利
解放 反对美、蒋的一切 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发展人 战争 力量和各民主党派、民民主运动。召开“中国人民政治 时期 无党派人士 协商会议” 人 民 民 主 统 一 战 线 ①实行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 中共、民主党派、 协商的制度,定期召开各级政治协 无党派人士、各民 商会议,发扬人民民主;②1956年 族、华侨、宗教界、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 各人民团体。此统 针,标志着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发展 一战线的组织形式 到一个新阶段;③“文革”中统一 是中国人民政治协 战线政策遭严重破坏;④十一届三 商会议 中全会后,落实政策,调动一切积 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反蒋反 美,解 放全国 完成向 社会主 义过渡 的总路 线总任 务 建设社 会主义 建设有 中国特 色的社 会主义 和统一 祖国
过渡 时期
1957 ~ 1978 年
爱 国 统 一 战 线
①1982年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 社会主义劳动者、 1978 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②实 拥护社会主义的爱 年至 行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 国者、拥护祖国统 今 制度;③高举社会主义旗帜和统一 一的爱国者 祖国、振兴中华的爱国主义旗帜
•(6)抗日根据地开展的大生产运动,为抗日战 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整风运动为抗战 的最后胜利做了思想准备。 •(7)中国的抗战得到了世界人民和反法西斯国 家的援助,也得到了海外华侨的支持;苏联 出兵中国东北和美军进攻日本,加速了中国 抗日战争的胜利。

2011届高考历史 第二轮知识点专题复习1

2011届高考历史 第二轮知识点专题复习1

从揭示历史的本质属性角度命题。
•研究2 布雷顿森林体系从建立到瓦解体现的本质是(
• • • • A.雅尔塔体系从建立到崩溃 B.世界金融秩序从稳定走向混乱 C.美国经济霸权由鼎盛至衰退 D.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由繁荣走向“滞胀”
)

解析:布雷顿森林体系是美国主导的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
• 界货币体系,1973年,在经济危机的影响下,此体系解体,美元 • • 的中心地位丧失,西欧、日本不断冲击着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 资本主义世界逐渐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
越来越快,已成为第一生产力。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本质上是生产关系 的调整,适应了在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下生产力迅速发展的需要。因而
两者中第三次科技革命是根本的动力。
• ⊙西欧和日本在二战中经济实力严重下降,战后被迫在经济上接受美援 的同时,外交上受制于美国,被纳入美国的战略轨道。但随着经济的快
速增长,到70年代,西欧和日本不仅在经济领域冲击美国的经济霸权,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平衡是一个永恒规律。在 这一规律作用下,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格局不断 发生重大变化,其经济格局的演变大体经历了 三个阶段。
项目
阶段 英国“世 界工厂” 地位 美国掌握 世界经济 霸权 世界经济 格局多极 化


表 现 19世纪中期,英国煤、 铁、纺织品的产量超过 了法、美、德三国的总 和
第二课时
战后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
•最新考纲下载 •●战后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 •学考点睛 •◎从高考命题看,近几年再现率适中。 •◎热点链接:从两极格局下资本主义世界到当 今世界资本主义国家 • 关系。
世界市场
最新科学技术
提高石油价格
明显放缓
滞胀
税率 出 企业

2011届高考历史 第二轮复习 世界近现代的科技与文艺指导课件

2011届高考历史 第二轮复习 世界近现代的科技与文艺指导课件

互联网的产生与发展弊大于利 1969年国际互联网问世,20世纪90年代以后,互联网 进一步发展成全球信息网,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将人们带 入互联网时代。其积极的影响:推动了生产方式的改变, 促进了信息经济的发展,加快了经济全球化的步伐;促 进了工作和生活方式的革命;促进了教育和学习方式的 革命;促进了思维方式的变化。但是也带来了社会问题, 如信息泛滥、垃圾信息、网络安全和网络犯罪等,都对 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越来越
注意题中提示“如实”二字。A项和C项分别 属于浪漫主义文学和浪漫主义音乐,D项属于印象 派绘画。只有B项是现实主义的代表。
4.(2010年广东文综)“对建立在理性基础上的工业社 会表示怀疑,不屑于表面的客观真实,致力于探索离 奇别致的形式技巧。”具有这一创作精神的作者是 ( B ) A.雪莱 B.毕加索 C.贝多芬 D.巴尔扎克
此题对图片信息的解读要求较高,第一层信息 月亮受地球引力影响绕着地球转,第二层信息月亮 运行同时还受其他星体引力的影响,科学家们正是 根据万有引力定律预测和计算才发现了海王星的, 故选B。此题用排除法也比较容易选出B。
3.(2010·河南省济源一中高三月考试题)“从19世纪 30年代后期开始,新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之间的冲突 被另一个问题所取代,即对艺术的社会价值的疑问, 人们想‘如实’地表现这个世界”。下列作品能如实 地表现这个世界的是( B ) A.《唐璜》 B.《人间喜剧》 C.《英雄交响曲》 D.《向日葵》
(2010年安徽文综)(28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下列问题。 材料一 古代中国人所创造的科学技术具有其独特的 风格和独到的体系,构成统一独特的科技体系的有农、 医、天、算四大学科,以及陶瓷、丝织和建筑三大技 术。这四大学科和三大技术是中华民族先人在科学技 术上的独特建树。 ——摘编自吴国盛《科学的历程》

2011届高考历史 第二轮知识点专题复习5

2011届高考历史 第二轮知识点专题复习5

1.从知识角度看 . (1)春秋战国时期文化繁荣的原因:社会经 春秋战国时期文化繁荣的原因: 济迅速发展、阶级关系剧烈变化、 济迅速发展 、 阶级关系剧烈变化 、 奴隶制 度瓦解和封建制度形成。 度瓦解和封建制度形成。 (2)利用哲学原理考查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利用哲学原理考查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利用哲学原理考查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一定的思想观念是一定时期政治、 一定的思想观念是一定时期政治 、 经济的 反映。 反映。
3.从题型角度看 . (1)就非选择题而言,百家争鸣中各派思想的 就非选择题而言, 许多合理部分,如儒家思想中的“诚信” 许多合理部分 , 如儒家思想中的 “ 诚信 ” 、 “ 民本”思想等,要注意对这一块内容与社 民本” 思想等, 会时事的联系。 会时事的联系。 (2)就选择题而言,运用新材料、新情境对各 就选择题而言, 就选择题而言 运用新材料、 派思想的考查,题目会大量出现。 派思想的考查,题目会大量出现。
2.从能力角度看 . (1)比 较问题的能力 。 如 2009年海南单科 比 较问题的能力。 年海南单科 题比较儒家和法家思想的共性。 第1题比较儒家和法家思想的共性。 (2)研究 、 探究问题的能力 。 如 2009年广 研究、 研究 探究问题的能力。 年广 东单科第26题 通过三组材料,分析、 东单科第 题,通过三组材料,分析、探 究中国古代传统主流文化的演变情况。 究中国古代传统主流文化的演变情况。广 东高考连续几年考查类似的题目。 东高考连续几年考查类似的题目。希望引 起注意。 起注意。
西周末年,周天子权威已受破坏。东周初, 西周末年,周天子权威已受破坏。东周初,周天子实际上已 失去“天下共主”的地位,统一的局面已不存在。 失去“天下共主”的地位,统一的局面已不存在。春秋战国 时期诸侯争霸,国家处于分裂状态,但与此同时, 时期诸侯争霸,国家处于分裂状态,但与此同时,促进统一 的因素不断增长,国家的统一已经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的因素不断增长,国家的统一已经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从经济上来说,由于春秋以来社会生产力水平提高, ①从经济上来说,由于春秋以来社会生产力水平提高,各地 社会经济联系加强,各诸侯国经济交流频繁, 社会经济联系加强,各诸侯国经济交流频繁,这就为统一创 造了经济基础。 春秋战国 造了经济基础。 从形式上说,诸侯争霸,大国兼并小国, 时期的统 ②从形式上说,诸侯争霸,大国兼并小国,诸侯国的数量逐 一趋势 渐减少,到战国后期只剩下主要的七个国家,逐步实现了局 渐减少,到战国后期只剩下主要的七个国家, 部统一,为最终实现国家的统一打下了基础。 部统一,为最终实现国家的统一打下了基础。 从人民的要求看,长期的战乱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③从人民的要求看,长期的战乱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人民渴望结束分裂战乱状态, 人民渴望结束分裂战乱状态,统一成为社会各阶层的共同愿 望和人心所向。 望和人心所向。 从民族关系来讲,通过经济文化交流和频繁的战争, ④从民族关系来讲,通过经济文化交流和频繁的战争,各民 族逐步融合,为后来秦朝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奠定了基础。 族逐步融合,为后来秦朝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奠定了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四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第37课时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考点导读】
本课要求学生掌握的内容有: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和主要内容、新文化运动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五四运动前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1)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和主要内容
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人。

1915年陈独秀创办《新青年》,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大旗,提出民主与科学口号,矛头指向封建的儒家思想;1917年,蔡元培任北大校长,在学术上实行"兼容并包,百家争鸣"的方针,让各种学派自由发展,实质是让新思想在北大得到传播,让新文化占领封建文化的阵地。

胡适的《文学革命论》和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开始文学革命,鲁迅《狂人日记》揭露了旧礼教吃人的本质。

主要内容:前期: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

(2)新文化运动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①新文化运动前期是资产阶级的新文化反对旧文化的斗争,反映了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过程发展到了新阶段。

②它猛烈的冲击着中国千百年来传统的封建伦理道德观念及其政治意识,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③在新文化运动中,人民的思想尤其青年人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民主和科学的思想得到弘扬,形成一股生气勃勃的思想解放潮流,也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奠定了思想基础。

④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在批判封建正统思想的过程中,对东西方文化某些提法存在着绝对否定或绝对的肯定的片面性。

(3)马克思主义的传入
原因:外因——十月革命为中国传来了马克思主义。

内因——①李大钊在中华大地上第一个举起社会主义大旗;②资产阶级斗争的失败和五四运动促使马克思主义传播;③“问题”与“主义”的论战使马克思主义得到更多知识分子的拥护;④各地举行了“五一劳动节”的纪念活动,扩大了马克思主义传播;⑤各地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有计划地宣传马克思主义。

情况:①创办各类刊物。

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刊物除《新青年》外,还有《每周评论》等。

②翻译和撰写宣传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运动的文章。

李大钊1918年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法俄革命之比较》《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号召人民向俄国学习。

1919年又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比较全面系统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标志这着李大钊成为马克思主义者。

③组建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会和早期共产党组织。

④有组织、有计划地宣传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大力向工人阶级宣传马克思主义。

在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的同时,还有基尔特社会主义、无政府主义等各种反马克思主义观点。

先进知识分子对马克思主义和非马克思主义的思潮进行了分析比较、研究思考、宣传论战,经过求索、鉴别、扬弃和实践,终于认识到只有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才能够解决中国问题,从而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转变成为马克思主义者。

(4)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极大地提高了人们的思想觉悟,大大加强了工人阶级的斗争决心与信心,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中国革命的实际相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

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了建立中国共产党的准备工作。

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1921年7月,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成立。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典型例析】
例1.1929年5月4日国民党上海特别市执行委员会宣传部编辑的《五四特刊》认为,五四运动输入的西洋思想“不是陈腐便是过火”。

“过火”思想指的是
A.马克思主义B.自由恋爱观C.实业救国论D.民主和科学思想
[解析]本题考查了学生的阅读理解等历史思维能力,材料中的在1929年的国民党看来,“过火”的,与五四有关的思想无疑是马克思主义。

答案A.
例2.1917年,李大钊撰文指出:“孔子者,历代帝王专制之护符也:宪法者,现代国民自由之证券也;专制不能容于自由,即孔子不当存于宪法。

今以专制护符之孔子,入于自由证券之宪法,则其宪法将为萌芽专制之宪法,非为孕育自由之宪法也。

”李大钊在此强调的是A.批判封建皇权B.反对尊孔复古
C.捍卫《临时约法》D.倡导科学精神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新文化运动有关史实的掌握和阅读和分析材料的能力。

题干中时间1917年和“孔子者,历代帝王专制之护符也”提示我们,本题是考查新文化运动的有关内容,1915年兴起的新文化运动,是资产阶级新文化反对封建旧文化的斗争,是资产阶级的思想解放运动,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继续。

材料主要是批判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传统思想为基础的专制制度,以求资产阶级民主宪政制度,而并不是直指封建皇权。

故答案A不准确但最容易误选。

C答案中《临时约法》已经被袁世凯废除,而且捍卫《临时约法》是孙中山护法运动的内容,故不合题意。

倡导科学精神是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和口号,跟材料内容不相吻合。

结合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和材料,不难判断答案B为正确答案。

答案:B
例3.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苟有新民(指经过思想启蒙和教育培植而具有公民权利责任意识的新国民),何患无新制度?无新政府?无新国家?非尔者。

剥茧今日变一法,明日易一人,东涂西抹,学步效颦,吾未见其能济也。

——梁启超《新民说》(1902年)
材料二吾国之社会,其隆盛耶?抑将亡耶?……予所欲涕泣陈词者,惟属望于新鲜活泼之青年,有以自觉而奋斗耳!……青年乎!其有以此自任者乎?……谨陈六义……
自主的而非奴隶的……二、进步的而非保守的……三、进去的而非退隐的……四、世界的而非锁国的……五、实利的而非虚文的……六、科学的而非想象的。

——陈独秀《警告青年》(1915年9月)
材料三欲改造吾国民之无知,使之脱胎换骨,恐使其染于专制时代之余毒,他者吾无望矣,惟在涉毒较少之青年,其或有以自觉。

此。

之所以专对去菁菁茁茁之青年,而一陈其忠告也。

——高一涵《共和国家与青年之自觉》(1915年10月)
请回答:(1)结合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位作者所提到的“新民”与“新青年”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陈独秀期望培育的“新青年”“新”在哪里,体现了怎样的时代精神。

(3)根据以上材料。

概括梁启超“新民”理念与陈独秀“新青年”理念之间的关系。

【解析】本题考查20世纪50年代中国近代思想的变化的相关内容。

旨在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整理材料、最大限度的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考查学生理解历史史实,分析历史结
论的能力和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做出正确阐释的能力及对有效信息进行概括、归纳、准确解读的能力。

第(1)问的回答需要注意材料一和材料二中所给的有效信息,总结变化的原因。

第(2)问特点的概括要紧密结合材料,然后分析所体现的时代精神。

第(3)问要全面分析材料,全面分析总结答案。

答案(1)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失败(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有名无实),使他们意识到,以旧国民、旧心理驾驭新制度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必须透过思想启蒙改造国人意识,培育新的国民为社会变革奠定基础。

(2)“新”在成为自主的、进步的、务实的开放的,寓于进取和科学精神的新青年,集中体现了民主与科学的时代精神。

(3)梁启超提出要建立新国家必须先培植新国民,突出了国民素质与国家兴衰、社会进步之间的重要关联。

陈独秀继承发展了梁启超的“新民”思想,将思想目标锁定在新青年上,更符合实际。

例4我国地兼二带,民糅五族,泱泱大风,匪假外求,天然资格,举世莫吾媲也。

而论者乃或欲效颦美国,剖之为若干独立小邦,使各自为政。

彼美国沿历史已成之局,不得已而以此为过渡,我何歆焉?人方务合群小以为一大,我乃思剖一大以为群小,梦想倒颠,宁复过此……若夫悲观者泳流……谓共和政体万不能行于我国,至并以咎革命之非计,此其暗于事理,抑更甚焉。

夫共和是否决不能行于我国,此非可以空言折人口也,必有待于他日之试验,此勿深论。

然问国家之敝,极于前清时代,不行政治革命,庸有幸乎?欲行政治革命,而不先之以种族革命,为道果克致乎?今虽新政治之建设,茫乎未有端倪也,而数千年来恶政治之巢穴,为国家进步之一大障物者既已拔去,此后改良政治之余地,较前为宽,其机会较前为多,其用力较前为易……若我国民而终不能行共和政治也,则亦终不能行君主立宪政治。

——梁启超《中国立国大方针商榷书》(1912年5月7日)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梁启超在辛亥革命前后政治态度的变化。

结合所学知识,对梁启超政治态度的变化加以评价。

【解析】本题以梁启超梁启超思想的发展变化为切入点,考查了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思想的发展轨迹。

答题时注意认真阅读材料,概括提炼材料的思想内容,并结合所学中国近代思想知识主要线索综合起来加以考虑。

【答案】(1)从反对以暴力推翻满清到承认以暴力推翻满清的必要性:从反对共和制而力主君主立宪制到赞同共和制而怀疑君主立宪制。

(2)民主共和逐渐成为时代潮流;粱启超顺应了时局和历史变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