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黄土高原区域土地资源利用模式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土壤粒径分形分析以黄土丘陵沟壑区为例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土壤粒径分形分析以黄土丘陵沟壑区为例一、概述黄土丘陵沟壑区作为我国黄土高原上的主要黄土地貌形态,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使得土壤侵蚀成为该地区面临的一大环境挑战。
在这一区域,土地利用方式的差异对水土流失的阻截作用各不相同,进而导致了土壤粒径分布的显著差异。
为了深入理解和评价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本研究以黄土丘陵沟壑区为例,进行了土壤粒径分形分析。
土壤粒径分布作为土壤物理特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影响着土壤的水力特性、肥力状况,还与土壤侵蚀等生态过程密切相关。
对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土壤粒径分布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土壤质量与土地利用方式之间的关系,为区域土壤资源管理和生态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分形理论作为一种描述不规则、复杂形状的数学工具,在土壤学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本研究采用分形分析方法,对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的土壤粒径分布进行了量化描述和对比分析。
通过计算土壤粒径分布的分形维数、多重分形参数等指标,我们旨在揭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土壤粒径分布的影响机制,并探讨这些分形参数作为反映土壤物理性质和土壤质量潜在指标的可行性。
本研究以黄土丘陵沟壑区为例,通过土壤粒径分形分析的方法,探讨了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旨在为区域土壤资源管理和生态保护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1. 介绍黄土丘陵沟壑区的地理特征和生态环境黄土丘陵沟壑区,位于中国西北部,其地理特征独特且鲜明。
这一区域覆盖面积广泛,涉及多个省份,沟壑纵横,呈现出千沟万壑的景观。
由于长期受到自然风化和侵蚀的影响,黄土丘陵沟壑区的地形地貌复杂多变,地表支离破碎。
这种地形地貌特征使得该区域的水土保持能力较弱,水土流失问题严重,进而影响了该地区的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
从生态环境角度看,黄土丘陵沟壑区的气候条件较为恶劣,冬季漫长且寒冷,夏季短暂而炎热,昼夜温差大,无霜期相对较短。
这种气候条件限制了农作物的生长周期,使得该地区的农业生产受到一定影响。
基于分形地貌的陕北黄土高原城镇空间形态及其规划方法研究以米脂沟壑区为例
内容摘要
通过研究,我们发现黄土高原典型流域地貌形态具有较高的分形维数,表明 这些地貌形态具有自相似性和尺度相关性。此外,我们还发现地貌形态的类型和 地形起伏也具有分形特征。
内容摘要
在空间尺度转换方面,我们分析了地貌形态分形特征与空间尺度之间的关系。 结果表明,地貌形态的分形特征在不同空间尺度上存在差异,这种差异可能与观 察和分析的尺度有关。这一发现提示我们,在进行地貌形态研究时,应注意尺度 转换的影响。
三、基于分形地貌的城镇空间规划方法
针对米脂沟壑区的地理环境和城镇空间形态,我们提出以下规划方法: 1、尊重自然:在规划过程中,充分尊重黄土高原的自然环境,保护生态,合 理利用资源。在保留原有地形地貌的基础上,发挥其特色优势,因地制宜地进行 城镇建设。
三、基于分形地貌的城镇空间规划方法
2、整体规划:虽然城镇空间被分割为许多小的区域,但整体上应形成一个有 机协调的整体。通过加强各区域之间的和互动,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提升 整个城镇空间的品质和活力。
内容摘要
总之,通过对黄土高原典型流域地貌形态分形特征与空间尺度转换的研究, 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一地区地貌形态的复杂性和尺度依赖性,为相关领域的深 入研究提供参考。
参考内容二
内容摘要
黄土高原沟壑区是中国西北地区一个独特的地理单元,以其复杂的地理环境 和悠久的历史文化而闻名。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居环境问题逐渐 凸显,如土地利用矛盾、生态环境恶化等。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本次演示旨在探 讨黄土高原沟壑区人居环境生态化理论与规划设计方法。
内容摘要
应注重典型案例的总结与推广,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完善和优化规划 设计方法。
内容摘要
针对以上研究结果,本次演示提出以下建议:一是加强学科交流与合作,为 黄土高原沟壑区人居环境生态化理论与规划设计提供更为全面和系统的理论支持; 二是提高规划设计的灵活性和针对性,充分考虑当地自然条件、社会经济等因素, 制定切实可行的规划方案;三是重视典型案例的示范作用,将优秀案例进行总结 和推广,为其他地区的规划设计提供参考。
江苏省扬州市宝应县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检测地理试题(含答案)
江苏省扬州市宝应县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检测地理试题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46分)义长灌域(下图)位于内蒙古河套灌区东北部,灌域内引黄自流灌溉,现有灌溉面积276.52万亩。
67眼地下水监测井均匀分布在灌域中,其中南部监测井地下水埋深年际变化比较小。
据此完成1-3题。
1.义长灌域修建排水沟的主要目的是()A.加快水流速度B.防治土地荒漠化C.减轻土壤盐碱化D.减少水土流失2.南部监测井地下水埋深年际变化比较小,是因为()A.地势低洼B.靠近引水渠C.靠近排水沟D.靠近黄河3.从可用水量和经济角度分析,义长灌域引水口选址的原因是()A.自北向南的径流汇流于此B.上游来水处,水量较大C.地势高,可自流引水D.居灌区中心,调控方便降雨侵蚀力反映降雨对土壤侵蚀的潜在能力。
沂河发源于山东省沂源县鲁山南麓,临沂以上河段主要流经山区,其中临沂站附近地形相对平坦,耕地较多,源头区域多天然林分布。
流域内部分区域常出现较严重的土壤侵蚀,危害区域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下图为沂河流域(临沂站以上)范围及降雨侵蚀力空间分布图。
完成4-6题。
4.临沂站以上的沂河流域流水侵蚀的特征是()A.随海拔降低逐渐递减B.中游严重,源头和下游较轻C.分水岭附近较轻,山谷处较重D.以河流汇集处向上下递减5.影响沂河流域降雨侵蚀力空间分布的主要因素是()①降水强度②地形起伏③支流数量④土地利用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6.流域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措施合理的是()A.河谷修建大坝,削减径流B.退耕还林,恢复山区植被C.疏浚河道,减少泥沙淤积D.开垦梯田,扩大耕地面积湖北省黄石市是武汉都市圈的副中心城市,有“青铜古都”“钢铁摇篮”“水泥故乡”之称。
黄石市2008年被定为资源枯竭转型试点城市,2015年年底关闭第一批露天矿山,采掘业产值明显下降。
下图为“2008~2017年黄石市GDP和三次产业结构统计图”。
读图完成7-9题。
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模式分析
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模式分析摘要:在当前的社会发展中,人们对于生态环境越来越重视。
为了更好地保护自然资源和改善生态环境,国家提出了一系列关于水土保持工作的政策与方针。
但是由于土壤侵蚀问题具有复杂性、长期性等特点,所以需要采取科学合理的方法进行防治。
本文以黄土高原为例,对其水土保持进行综合治理模式分析,提出若干建议,旨在逐步优化黄土高原生态环境。
关键词: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创新模式前言:加强水土保持技术的应用力度,通过不断提高农民群众的意识,来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水平,从而有效推动我国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相关部门应当加大对水土保持工作的宣传力度,并且还要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培训活动,以便能够让更多人能够认识到水土保持工作的重要意义以及具体内容,进而使得广大人民群众都能参与进来,共同努力完成水土保持工作任务。
一、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作意义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逐渐加快,导致城市周边出现大量的乡村耕地被占用,这就会造成严重的土地荒漠化以及水土流失等不良后果。
所以,必须要做好水土保持工作,以此来改善当地的自然条件,进而推动整个区域的健康稳定发展。
另外,由于土壤侵蚀是一个非常复杂且漫长的过程,想要彻底改变其现状是非常困难的。
但是如果能够将一些先进技术应用到其中,那么将会取得良好效果。
二、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历史演变(一)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的历史沿革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对于水土保持工作并没有给予足够重视。
当时人们认为只要将土地上的植被进行恢复就可以达到防止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的目的。
但是随着时间推移,这种想法逐渐被证明是错误的。
因此国家开始大力开展水土保持工程建设,以期能够通过这些措施来减少泥沙流入河道中,以免造成淤积等问题。
同时也采取了一些其他有效的措施,如修建水库和谷坊等,以此来拦截水流,从而起到一定的控制作用。
(二)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的主要内容在对黄土高原地区进行水土保持工作时,需要从多个角度入手。
实施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的几点建议
实施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的几点建议在地理位置上,黄土高原位于太行山以西、乌鞘岭以东、秦岭以北、长城以南,横跨陕、甘、宁、青、晋、豫和内蒙古,面积有30 多万平方千米。
地势西北高,东南低。
海拔多在1000~2000米之间,大部分地面被厚层黄土覆盖.黄土高原拥有二百万年地质年龄,是迄今为止世界上黄土塬面保存最为完整、面积最大、黄土层覆盖最深厚的高原。
从目前的地质勘探与已探明的矿产资源来看,古生代时期的黄土高原还是一片汪洋,经历了数百万年地壳运动的演变,它走过了从海洋到盆地、从盆地到高原的漫长历程。
从地图来看,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比较特殊,即处于从平原向山地、高原过渡,从沿海向内陆过渡,从农业向牧业过渡,更重要的是气候上的从半湿润地区向半干旱地区过渡,自然条件差异大,尤其是水旱灾害、地质灾害频繁。
而人类社会的活动,如滥垦、滥牧、滥樵、滥采,加剧了黄土高原的解体过程,改变了它的身姿和容貌。
我们今天看到的黄土高原是支离破碎、沟壑纵横,土地荒漠化严重。
我们翻阅黄土高原的变迁史,从远古到现代,从东到西,从南到北,从繁荣到衰落,都与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密切相关。
从黄土高原现在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产生的原因分析,人为因素所占的份额要高于自然因素。
从目前区域治理的效果来看,说明人为因素是形成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的主要原因,同时也说明只要控制和改善自己的行为,并采取一定的措施,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是可以治理的。
什么是水土流失?水土流失是指缺乏植被保护的土地表层,被雨水冲蚀后,引起跑土、跑肥、跑水,使土层逐渐变薄变瘠的现象,是土壤侵蚀的一种主要形式。
水土流失会造成土壤贫瘠、农业减产、水库淤积、河床抬高、湖泊面积缩小等次生灾害。
我国是个多山的国家,又是世界上黄土分布最广的国家。
黄土高原地区地形复杂多变,在缺乏植被保护的情况下土地极易发生侵蚀和土地荒漠化。
为缓解和改善黄土高原生态问题,妥善处理生态安全、粮食安全、经济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高中地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现状及治理措施
【高中地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现状及治理措施黄土高原位于东经100°24′~114°,北纬34°~40°20′之间,在全国地貌格局中属于第二阶梯。
自北而南跨我国温带和暖温带,从东南向西北包括半湿润地带、半干旱地带、和干旱地带。
其范围东界为太行山西侧,西界为乌鞘岭、日月山、拉脊山一线,南界为秦岭―熊耳山、嵩山北麓一线,北界为长城。
地跨青、甘、宁、蒙、陕、晋、豫七省(区)。
总面积为64万km2。
黄土高原地处黄河中上游和海河上游。
黄河流域自古就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但是由于黄土高原地区本身固有的自然环境脆弱,加上长期以来土地利用很不合理,植被遭受破坏,水土流失极为严重,使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在近二三千年内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问题,成为其经济发展的重要的制约因素。
1.黄土高原自然地理特征黄土高原是我国独特的地理区域,它在地理上有如下显著的特征。
1.1 沟多坡陡、地形起伏破碎黄土高原黄土深厚,疏松多孔,富含碳酸钙质。
受长期内外营力的作用,地表剥蚀切割严重,支离破碎,沟壑纵横。
黄土高原气候干旱,降水虽然少,但降水集中,而且多为暴雨,使得黄土高原发育成沟多坡陡、地形起伏破碎的景观。
1.2 气候差异较大黄土高原的气温和降水量的地理分布都呈自东南部向西北部递减的趋势。
就气温来看,黄土高原具有冬寒夏热、寒暑变化剧烈的大陆性气候特点。
黄土高原深居内陆,气候大陆性强,气温日较差大,日较差在10℃~25℃之间。
就降水来说,黄土高原的年降水量基本上介于400~600mm之间,而且降水集中在七、八、九三个月,可占全年降水的60%,往往以暴雨的形式出现,其他季节降水少而蒸发强烈,干旱问题比较普遍。
1.3 水资源缺乏,供需矛盾突出在干旱半干旱的黄土高原地区,降水稀少,蒸发旺盛,水面蒸发是降水的二倍多,而且降水集中。
黄土高原的特性决定了其水土流失十分严重,水资源供求矛盾日益突出。
1.4 山地丘陵面积大黄土高原地区土地以丘陵山地为主,约占整个地区的80%,而河谷平川只占土地总面积的20%。
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
典型案例分析
黄土高原小流域治理案例
通过采取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农业技术措施相结合的综 合治理方式,成功控制了小流域的水土流失,提高了土地 生产力和生态环境质量。
黄土高原淤地坝建设案例
淤地坝是黄土高原地区一种重要的水土保持工程措施,通 过拦截泥沙、淤地造田,有效减少了水土流失,提高了农 业生产能力。
实施生态补偿机制
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对水土流失治理地区给予经济补偿和政策扶持。
加强监管和执法力度
加大对水土流失治理的监管和执法力度,确保治理措施的有效实施。
05 治理成效评价及存在问题
治理成效评价
1 2
植被覆盖度提高
通过大规模的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还草等措施, 黄土高原的植被覆盖度显著提高,有效减少了水 土流失。
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以黄土高 原为例
contents
目录
• 引言 • 水土流失现状及危害 • 水土流失成因分析 • 治理措施与技术手段 • 治理成效评价及存在问题 • 未来发展趋势与策略建议
01 引言
目的和背景
探讨黄土高原地区水 土流失的现状、成因 及危害
提出进一步加强水土 流失治理的建议和展 望
分析当前水土流失治 理的措施及其效果
黄土高原地区概况
01
02
03
04
地理位置
黄土高原位于中国中部偏北, 地跨山西、陕西、甘肃、青海
、宁夏及河南等省区
气候特点
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集 中且多暴雨,蒸发量大
地貌特征
地形破碎,沟壑纵横,水土流 失严重
土壤特性
土质疏松,垂直节理发育,易 被侵蚀
02 水土流失现状及危害
水土流失现状
01
02
黄土高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现状、问题与建议
政策与管理研究Policy & Management Research引用格式:傅伯杰, 刘彦随, 曹智, 等. 黄土高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现状、问题与建议.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23, 38(8): 1110-1117, doi: 10.16418/ j.issn.1000-3045.20230525001.Fu B J, Liu Y S, Cao Z, et al. Current conditions, issues, and suggestions for ecological protection and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in Loess Plateau.Bulletin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2023, 38(8): 1110-1117, doi: 10.16418/j.issn.1000-3045.20230525001. (in Chinese)黄土高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现状、问题与建议傅伯杰1,2*刘彦随3曹智3王壮壮1武旭同21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52 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8753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区域可持续发展分析与模拟重点实验室北京100101摘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已上升为国家战略。
2021年《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的发布与实施,促使黄土高原生态建设进入了生态治理成效巩固、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关键期。
文章系统总结了黄土高原生态建设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现状特点和主要问题,从生态系统稳定性和可持续性提升、社会经济系统绿色转型、国土空间科学布局、全流域统筹协调治理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为黄土高原乃至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关键词生态保护,高质量发展,人地系统,乡村振兴,黄土高原DOI10.16418/j.issn.1000-3045.20230525001CSTR32128.14.CASbulletin.20230525001黄土高原位于我国中北部、黄河中游地区,面积约64万平方千米,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
初中地理知识点:黄土高原能源资源的开发利用
初中地理知识点:黄土高原能源资源的开发利用一、选择题1.黄土高原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基地,在众多的能源资源中尤为丰富的是A.水能资源B.风能资源C.煤炭资源D.石油资源2.下面对于黄土高原生态建设成功经验,描述正确的是A.陡坡建梯田,缓坡种草B.增加口粮田,加大坡耕地开发C.采取植树种草与建梯田等结合措施D.引进良种畜禽,实行天然牧养“黄河金三角地区”是我国中西部地区重要的能源、原材料与装备制造业基地。
读下图完成3~4题。
3.黄河金三角地区位于三省交界处,甲、乙两省省会城市分别是A.西安、济南B.太原、郑州C.郑州、石家庄D.兰州、西宁4.属于黄河金三角地区工业优势部门的是①煤炭工业②造船工业③石油化工④炼铝工业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④5.黄土高原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基地,其中()资源尤为丰富。
A.铁矿B.煤炭C.有色金属D.石油6.有关黄土高原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塬、墚、峁黄土地貌分布广泛B.拥有极为丰富的石油资源C.华夏文明重要的发祥地之一D.自然灾害频繁,人地矛盾日益突出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它本从雪山奔来,河水清澈,但当它流经了黄土高原,浑身就变黄了。
读下图,完成7~8题。
7.对黄土高原自然环境描述有偏差的是A.降水季节不均,夏季多雨B.土壤细碎,土质疏松,植被稀疏C.地表沟壑纵横,河流众多,河运价值高D.黄土高原全在黄河中游地区,治理黄河关键在于治理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8.以下认知不符合实际的是A.主要传统民居是窑洞B.受水质的影响,山西人喜欢食醋C.黄土高原种植的主要作物有小麦、玉米和甘蔗等D.黄土高原上煤炭资源丰富,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基地如图中这只熊猫会发电哦!“熊猫光伏电站”于2017年12月在山西省大同市并网发电。
熊猫”的黑色部分由单晶体硅太阳能电池组成,白色部分由薄膜太阳能电池组成。
这是根据位中学生的创意而设计的新能源电站。
读图完成9~11题。
9.太阳能光伏电站A.所用资源不可再生B.属于高新技术产业C.高纬度地区最适用D.全天的发电量一致10.根据图文资料,“熊猫光伏电站”所在地位于A.东北平原B.黄土高原C.四川盆地D.东南丘陵11.山西省是我国煤炭能源基地,在这里建设“熊猫光伏电站”的意义是A.提高煤炭的利用率B.减少水土流失C.提高植被的覆盖率D.改善大气质量二、解答题12.读贵州地形图、黄土高原图及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2.1生态脆弱地区的发展——以黄土高原地区为例(二) 导学案鲁教版(2019)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2
第一节生态脆弱地区的发展——以黄土高原地区为例(二)【课标要求】以某生态脆弱区为例,说明该类地区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以及综合治理措施。
课前预习【必备知识】一、黄土高原地区的综合治理(1)以________为基础,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2)以________为核心,发展旅游业(3)以________开发为龙头,带动相关产业发展3.控制人口过快增长(1)________使得脆弱的生态环境难以支撑地区经济、社会和生态的持续发展。
(2)控制人口________、调整人口________是区域综合治理的重要措施。
四、喀斯特地貌区石漠化的治理1.概念:在喀斯特脆弱生态环境下,人类不合理的社会经济活动造成人地矛盾突出,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土地生产力衰退或丧失,地表岩石大面积裸露的演变过程。
2.形成原因(1)自然因素(基础条件):岩溶地区山高坡陡,气候温暖、雨水丰沛而集中,为石漠化形成提供了侵蚀动力和溶蚀条件。
(2)人为因素(主要原因):岩溶地区人口密度大,经济贫困,居民生态意识淡薄,过度樵采、陡坡耕种、过度开垦、乱砍滥伐、乱牧等不合理的土地资源开发活动频繁,导致土地石漠化。
3.不利影响(1)石漠化地区极易发生山洪、滑坡、泥石流,加上地下岩溶发育,导致水旱灾害频繁发生。
(2)石漠化山地岩石裸露率高,土壤少,贮水能力低,岩层漏水性强,极易引起缺水干旱,而大雨又会导致严重水土流失。
(3)石漠化造成的山穷、水枯、林衰、土瘦,使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恶化。
4.综合治理(1)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绿色发展。
(2)封山育林,恢复自然植被。
(3)退耕还林还草,禁止陡坡垦荒。
(4)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
(5)调整农村能源结构,减少森林消耗。
(6)对生态脆弱区实施生态移民,将部分人口转移到适宜地区。
(7)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居民的环保意识。
【预习自测】读图,完成1~2题。
1.为了加强水土保持,甲、乙、丙、丁四地段中,最应退耕还林(草)的是( )A.甲B.乙C.丙D.丁2.甲、乙、丙、丁四地段中,灌溉条件最好的地段是( )A.甲B.乙C.丙D.丁梯田是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生产的典范。
新教材高二地理选择性必修二第二章 区域发展 第四节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
表一:水土流失演示实验记录表
实验步骤
用喷水壶喷洒草皮
草皮被破坏后,用喷水壶喷洒 模仿小雨喷向裸露的黄色沙土 模仿大雨喷向裸露的黄色沙土 调大支架倾角后,用喷水壶喷洒裸 露的黄色沙土 调小支架倾角后,用喷水壶喷洒裸 露的黄色沙土 用喷水壶喷洒黄色沙土 用喷水壶喷洒红色黏土
观察到的现象
水土流失
什么是水土流失?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危害
人
破坏植被
均
耕 地
土地退化
减
人
少
口
自然灾害频繁
增
长
燃
生态环境恶化 农业单产不稳不高
料
需 求
毁林开荒
开垦荒地
破坏生态平衡
增
加
需要更多劳力
人口继续增长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危害
• 黄河下游为什么会形成“地上河”? • “地上河”有什么危害?
小浪底水库调水调沙
蓄 清 排 浑
“调水调沙”就是利用水库调节库容,人为制造“洪水”冲刷河道,从而减少下游河 道淤积甚至达到冲淤平衡,遏制河床抬高。自2002年开始,黄河小浪底水库连续实施了13 次汛前调水调沙,每年大约需要150亿立方米的水资源冲沙入海。经过10年的“冲澡、净 身”,黄河累计入海总沙量达7.62亿吨,河道下游主槽河底高程平均被冲刷降低约2.03米。
第二章 区域发展
第四节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
“黄土之父”与黄土高原
刘东生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 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刘东生等学者在黄土地层 学研究中做出了贡献,为确定黄土地貌发育年龄打下了坚实基础。 他们在黄土地貌发育的历史过程、黄土性质与现代侵蚀的关系、 黄土地貌类型区域分布与黄土下伏原始地面起伏的关系等方面, 都做了卓有成效的工作。
关于黄土高原植被时空变化的统计分析
关于黄土高原植被时空变化的统计分析摘要:黄土高原是中国的一个重要地区,其植被时空变化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基于遥感数据和地面观测资料,对黄土高原植被时空变化进行了统计分析。
研究结果表明,在1990年至2015年期间,黄土高原植被覆盖率总体呈上升趋势,其中草地面积增加最为显著,而林地和草原面积变化较小。
与此同时,黄土高原植被覆盖呈现明显的时空差异性,不同地区的植被覆盖变化情况不同,受气候、人类活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关键词:黄土高原;植被时空变化;遥感;地面观测;统计分析1. 前言黄土高原是中国的一个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地区,然而其地理特征和自然环境对中国的生态安全和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植被是黄土高原自然环境中的一个关键要素,其时空变化对水土保持、生态环境保护和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深入研究黄土高原植被的时空变化规律,本文利用遥感数据和地面观测资料,对黄土高原植被覆盖率和分布进行了统计分析。
2. 数据与方法本文采用了30米分辨率的遥感影像数据、基于该影像数据的植被指数和地面实测数据,进行了黄土高原植被时空变化的统计分析。
其中,植被指数通过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计算,反映了植被覆盖的强度和分布情况。
地面实测数据包括各类植被的面积、覆盖率、碳储量、水分利用效率等参数。
3. 结果与分析3.1 植被覆盖率的时空变化通过对黄土高原1990年至2015年的遥感影像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本文得出黄土高原植被覆盖率的时空变化趋势如下:1990年到2000年,植被覆盖率呈缓慢下降趋势,1990年至2015年,植被覆盖率总体呈上升趋势,其中草地面积增加最为显著,而林地和草原面积变化较小。
3.2 植被覆盖的时空差异黄土高原各地区植被覆盖的变化情况是有明显时空差异的。
以植被覆盖率的年均变化率为指标,不同类型的植被在不同地区的变化情况如下:在草地区,草地的年均变化率最高;在林草混交区,草地与林地的年均变化率均较高;在纯林区,林地的年均变化率最小。
多彩的黄土高原论文参考文献
9 4 2 5 8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 摘要: 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是脆弱的生态系统与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水土坚持是该地域生态恢复和重建的根底,是经济和社会持续开展的必然请求。
文章剖析了黄土高原地域水土流失的根本现状,讨论了水土流失的影响要素,提出了黄土高原地域水土坚持的倡议。
本文倡导采用节水型水土坚持形式,增强淤地坝工程建立,防备根底设备建立过程中的水土流失。
进步生态植被建立质量和效率,推进退耕还林、退人还植工程建立。
只要以水资源维护为中心,开展“混林农业” ,加快山区的梯田建立步伐, 综合运用各种措施减轻或铲除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才干完成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关键词: 水土流失;退耕还林;梯田建设;黄土高原黄土高原地域脆弱的自然生态系统叠加了不合理的人类活动,招致人与自然的关系处于锋利的对立之中,成为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为严重、最为集中的地域,严重限制当地社会经济开展。
近年来,一些地域在水土流失的管理中获得了很大的效果,但水土流失,依然是黄土高原上很严峻的一个环境问题,需求我们的进一步努力。
搞好水土坚持是黄土高原恢复生态和社会经济建立的根底,关系到当地社会经济建立的成败,关系到全国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开展能否顺利停止。
1 黄土高原自然环境概况黄土高原位于我国的中北部地区, 其范围东起太行山, 西到日月山, 北起长城沿线,5 2 5 2南抵秦岭,总面积为 6.15 ×10 km ,其中水土流失总面积为4.54 × 10 km ,平均海拔 800—1800m ,地貌类型为山地,黄土丘陵和高原沟壑;气候属于东部季风区向西北干旱区过渡地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显著,年降水量200— 600mm ,主要集中在 6 月,降水时空 分布不均且强度大,日照充足,太阳辐射强,年辐射总量为4.60 — 6.30 × 10 J/m 2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基本现状2[1]黄土高原区土壤侵蚀模数为 0.5 —2.6 ×10 t/km ·a ,地面分割强烈,形成塬、梁、峁独特的高原景观。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6.3《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说课稿6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6.3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说课稿6一. 教材分析黄土高原是中国的一个重要地理区域,其独特的地貌形态和生态环境吸引了广大学生的兴趣。
本节内容以黄土高原为主题,通过对其地理位置、形成原因、地貌特征、生态环境等方面的介绍,使学生了解黄土高原的自然地理特征和人类活动对其环境的影响。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图表和文字资料,生动地展示了黄土高原的美丽和脆弱,旨在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提高其环境保护意识。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前,已经了解了中国的地理分区,对于地理区域的特征有一定的认识。
但黄土高原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对其地貌和生态环境的理解需要进一步深化。
此外,学生对于人类活动与环境的关系也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于如何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这些知识,还需要进一步引导。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形成原因、地貌特征和生态环境,掌握黄土高原的开发与保护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图片、图表和文字资料,分析黄土高原的自然地理特征和人类活动对其环境的影响,提高地理观察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提高其环境保护意识,使其认识到人类活动与环境的相互影响,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形成原因、地貌特征和生态环境。
2.难点: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原因及其防治措施。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和小组合作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和生态环境,提高学生的地理观察和分析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图表和文字资料,生动展示黄土高原的自然景观和人类活动,增强学生的地理素养。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以黄土高原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提问学生对黄土高原的了解,引出本节内容。
2.知识讲解:介绍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形成原因、地貌特征和生态环境,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相关图片和图表。
鲁教版高考地理总复习 第11单元不同类型区域的发展 第1节 生态脆弱地区的发展——以黄土高原地区为例
调用 知识
水土流失的成因分自然原因和 人为 原因,前者是基础,后者是主要 原因。不同地区水土流失的治理侧重点不同,但总体上要以_小__流__域___ 为单位,运用工程措施、 生物 措施与农业技术措施进行综合治理
信息:崩岗是我国南方山坡岩土体 解读:福建降水多,崩岗分布区地形
(1)福建省某地在崩岗分布区推广杨梅种植,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崩岗分布
思 区地形破碎,植被少,福建降水较多,必然会发生较明显的水土流失,由此可知,
维 该地推广杨梅种植的首要目的是减轻当地的水土流失,修复当地生态环境。
过 (2)图示崩壁坡度大,沟道和洪积扇面积小,都不适宜大规模种植杨梅。集水坡
程 面坡度相对较小,面积较大,比较适宜大规模种植杨梅,且集水坡面分布在崩
(2)黄土土质疏松
土质 疏松 ,具有明显的垂直节理性,容易导致水土流失。
节理形成的两个断面一般没有或很少发生相对位置的移动
(3)地表形态沟壑纵横 地形破碎, 千沟万壑 ,更容易受到强降水的侵蚀。 (4)环境破坏后难以恢复 水土流失后,使地表支离破碎,严重降低土壤的 肥力 干燥,植被难以恢复,进一步 加剧 了水土流失。
A.降低地表坡度 B.控制降雨强度 C.提高植被覆盖度 D.改善土壤结构
解析 第1题,据图可知,相对距离与不同降水强度下累积产流量并不呈正相 关,A错误;相同距离下,累积产流量与降水强度呈正相关,B错误;对比两幅 图可知,植被覆盖度变化对不同降水强度下的累积产沙量的影响较明显,C 错误;对比两幅图中60毫米/时降水强度下累积产沙量,可知植被覆盖度提 高对累积产沙量影响最大,D正确。故选D。第2题,根据两种植被覆盖度下 的累积产流量、累积产沙量可以看出,高植被覆盖度条件下,地表累积产流 量呈现小幅度下降,累积产沙量出现较明显的下降,这说明水土流失严重区 域的治理应当注重植被覆盖度的提升,C正确;该实验不能反映出地表坡度、 土壤结构,A、D错误;降雨强度是无法控制的,B错误。故选C。
黄土台塬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碳分解特性
黄土台塬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碳分解特性李媛媛;齐璐;刘梦云;刘丽雯;张瑜英【摘要】In order to explore effects of land use on decomposition of soil organic carbon in the Loess Plateau, soil sam⁃ples were collected from lands different in land use, woodlot, shrubland, natural grassland and farmland for analysis of soil organic carbon and its mineralization characteristics. Results show that no matter whether in soil organic carbon content, organic carbon density, mineralizable carbon content and organic carbon mineralization rate, natural grassland, shrubland and forestland are all higher than farmland;while in soil organic carbon mineralization rate and soil respiration rate, farm⁃land and arbor⁃shrub land are higher than natural grassland and shrubland. During the 1 575 h of soil incubation, soil min⁃eralization, regardless of land use,can be divided into four phases: 0.5-5 h (first phase), 5-111 h (second phase), 111-399 h ( third phase) , 399-1 575 ( fourth phase) . The first 399 h is the main period when minerlizable carbon is e⁃mitted;during the first 111 h, soil mineralization carbon emission rate peaks and drops the fastest too;as a whole, cumu⁃lative soil mineralizable carbon emission increased and cumulative emissions rate gradually decreased with the incubation going on. Soil organic carbon mineralization rate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content of total organic carbon, and soil respiration is not so related to the content of total organic carbon or total mineralized carbon.%为了探讨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碳分解的影响,以黄土台塬的乔木林地、灌木林地、天然草地和耕地等不同植被类型土壤为研究对象,对土壤有机碳矿化分解特征进行分析。
黄土高原典型地貌类型的土地利用分形特征
第27卷第1期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V01.27 No.1 2011年1月G e o g r a p h y and Geo—Info rma tion Sc ie nc e J an u a ry 2011黄土高原典型地貌类型的土地利用分形特征杨洋,毕如田’(山西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山西太谷030801)摘要:以山西省闻喜县1:1万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为数据源。
运用GIS技术。
基于DEM数据及地貌特征将闻喜县分为河谷、塬地、丘陵、tll地4种地貌,计算各地貌下不同士地类型的分维数和稳定数,并对计算结果进行分析比较。
结果表明:不同的地貌特征不仅对土地利用结构有影响。
对其分维指数和稳定性指数也有影响;相同地貌特征下不同的土地类型分维数和稳定性指数存在着差异。
分维数越高土地利用类型的结构越复杂,稳定性指数越高土地利用类型的结构越简单。
通过对分维数和稳定性指数的研究可为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和可持续利用土地资源提供依据。
关键词:分形;地貌特征;七地利用结构;分维数;稳定性指数中图分类号:F30l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0504(2011)01--0101--04土地分类、土地评价、土地利用规划、自然区划和区0引言域发展战略等方面的应用[11;朱晓华等应用分形理合理的土地利用是当今研究的热点之一,以往论对中国土地空间分形结构及其机制问题进行了探的区域土地利用结构分析主要基于土地利用类型图讨,提出土地结构分维所能体现出的信息主要受土对图斑的数量、形状、面积及其构成等进行分析,采地类型本身几何属性的影响[63;谢花林等建立了东用的数量指标主要有多度、频度、面积比、重量值江源流域土地利用空间数据库,运用分形模型对江等【lj。
由于土地利用随着地貌环境的不同,具有明西东江源流域土地利用空间格局的变化进行了研显的结构、形态、景观、功能等差异,因此探索不同地究,获得了1985年和2000年两个时期各个土地利貌类型的土地利用分形特征,对揭示区域土地利用用类型的分形维数和稳定性指数,并且与景观指数空问分布规律有着芎要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黄土高原区域土地资源利用模式
摘要:定西市土地资源类型属于典型的黄土高原区域类型。
从定西市土地资源
利用结构的现状以及近年土地资源利用结构的变化分析,近年来,以农业用地
为主的土地利用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耕地、未利用地和水利设施用地逐年
外流, 耕地每年外流的幅度最大; 林地、居民点、工矿用地和交通用地迅速增加, 林地每年的增加幅度最大;园地和牧草地的变化不明显. 据此认为, 定西市在今后的土地利用过程中, 应加强土地的集约利用, 提高土地利用效率,防止
耕地数量减少, 在保证粮食安全的前提下, 保持或增加现有林地, 适当供应建
设用地.
关键词:定西市土地利用模式模式变化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社会生产得以发展的物质基础, 面对当前日益严重
的人口、资源与环境等问题, 区域土地利用变化与模式的研究越来越受到普遍
关注。
一个地区的土地利用结构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该地区自然及社会经
济发展的结构状况,对具有类似自然与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的地区也有借鉴意义。
同时一定时间内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在区域空间上的置换与更替, 是实现土地利
用动态优化配制的重要前提与途经。
然而在近年来, 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 尤
其是工业化、城镇化的兴起, 人口的增长和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 使得对土地
不断增长的社会需求与土地资源的有限性、土地利用的逆转性之间的矛盾日益
显著, 严重限制了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 因此研究土地利用结构变化是研究一
个地区自然条件、资源和社会经济发展区域结构及其优化配制的重要途径之一, 对区域产业布局、土地合理利用具有指导意义。
一、定西市概况
1、地理概况
定西地处黄河上游,位于甘肃中部,取“安定西边”之意,是一片古老、
广袤、神奇的土地。
全市总面积2.033万平方公里,现辖安定区及通渭、陇西、渭源、临洮、漳县、岷县1区6县,119个乡(镇),常住人口293.51万人。
总耕
地面积770.2万亩,农民人均2.9亩。
全市海拔1420—3941米,年降水量350—
600毫米,年平均气温7℃,无霜期140天。
定西历史悠久,区位优势明显。
这里是黄河上游文明的重要发祥地。
有新石器时代著名的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
寺洼文化和辛甸文化。
自古就是丝绸之路的“重镇”,又是新欧亚大陆桥的必
经之地,同时还是甘肃省会兰州市的东大门,距兰州市仅98公里。
陇海铁路和310、312、212、316国道穿境而过,特别是近年来,宝兰铁路复线的建成和兰定、兰临高速公路的建成通车,使定西“兰州门户”的区位优势更加突出。
由
于气候比较干旱, 水资源比较欠缺, 定西市经济发展一直比较缓慢. 进入21 世纪后, 定西市根据其独特的气候和自然条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产业, 建立
了全国最大的马铃薯生产加工基地, 再加地处南北交通运输的必经之地, 近年
来又被纳入了兰州市都市圈, 这些都为定西市的经济发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机会, 也使本区域内的经济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这些变化对定西市的土地利用结构产生了明显的影响.
2、土地利用概况
从图1 可以看出: 到2007 年底定西市已开发利用的土地达到全市土地总面积的81. 63% , 未利用地为18. 37 %. 在已开发利用的土地中, 耕地面积最大, 为669 661 hm2 , 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34. 09 %;其次为牧草地和林地, 面积分别为502 780 hm2 和338 545 hm2 , 分别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25. 59 %和17.
23 %; 园地面积最小, 为1 609 hm2 , 仅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0. 08 %.
图1 2007 年定西市土地利用结构示意图
由于生态环境所限,定西市土地的利用任以耕地为主。
主要原因有:1、西部地区地广人稀,气候干燥,经济不发达,其他类型的用地开发不完善;2、自然条件不很适合农作物生长,耕地质量差,粮产量极低,需要用大量的耕地播种来解决人民温饱问题。
同时,相比其他黄土高原区,这里的自然条件更加恶劣,土地利用率极低,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严重,土地资源退化的问题日益困扰着定西经济的发展。
二、定西市土地利用变化
1、定西市1998-2007年土地利用类型变化
表1. 1998- 2007 年定西市土地利用类型的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度
地区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居民点工矿用地交通运输用地水利设施用地未利用地
安定区1. 514 0.000 - 13.836 0.644 - 0.047 - 0.334 0.712 1.398
通渭县1. 013 -1.930 - 9.108 -0.103 - 0.004 - 0.405 0.664 0.185
陇西县1. 062 -0.020 - 23.684 1.413 - 0.133- 0.659 0.418 0.076
渭源县0. 881 0.000 - 2.163 -5.658 - 0.242 - 0.042 0.234 0.240
临洮县0. 464 -0.484 - 8.017 1.397 - 0.304 - 1.744 0.632 0.740
漳县1. 823 0.017 - 1.300 -0.306 - 0.110 - 0.005 0.040 0.030
岷县1. 922 0.000- 3.771 0.000 - 0.111 - 0.192 0.031 5.201
注: 数据来源为1998- 2007 年定西市国土资源局土地利用统计数据. 表中数值为正表明该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向其他土地利用类型转化,为负则表明其他土地利用类型流向该土地利用类型.
2、定西市安定区2005年和2009年土地利用结构变化
表2、 2005年和2009年土地利用结构表
单位:公顷
数据总结定西市土地利用的变化与差异对比:
(1)农用地
耕地:其减少的主要原因,是近年来国家实施退耕还林政策使耕地减小所致。
由于2009年全国二次土地调查时对耕地的认定口径较原来不同,导致从2008年到2009年耕地突然增加。
其增加的主要原因是田坎系数的减小造成耕地面积增大。
园地:减少的原因是:由于干旱不适宜果树的生长,部分枯死。
二是由于品种单一、产量不高,农民为追求利益最大化而发生经济转型。
林地:其增加原因:主要是国家实施退耕还林政策和大面积荒山造林所致。
牧草地:其减少原因:主要是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中地类分类不同,部分转为林地、自主开发等。
其他农用地:2005年变更调查面积为35535.49公顷,2009年变更调查面积为29673.66公顷,减少面积为5861.83公顷。
主要原因是田坎系数的减小所造成。
(2)建设用地
增加的原因是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城镇化建设不断发展,城镇用地增长较快。
(3)其他土地
2005年变更调查面积为72142.59公顷,2009年变更调查面积为76802.67公顷,增加面积为4660.08公顷。
其主要原因是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中对地类分类不同,使自然保留地增加。
三、小结
1、定西市在退耕还林、还草政策的引导和大力发展小城镇建设的影响下, 其土地利用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 林地面积迅速增长, 居民点工矿用地和交通用地
也不断增加, 耕地和未利用地逐年减少, 并且减少幅度较大, 园地、牧草地、
水利设施用地变化微略.
2、坚持开发与保护相结合。
近几年,定西市的退耕还林取得了较大的发展, 生态环境有所好转, 但由于耕地向其他用地流出的程度较大, 因此, 在今后的土
地利用过程中, 必需严格控制耕地数量不再减少, 在保证粮食安全的前提下,
保持现有林地, 暂缓实行退耕还林,适当供应建设用地, 不能以盲目的扩大建设用地的增量来换取经济发展的低水平、粗放性增长.
3、今后在开展土地利用研究时, 应充分考虑行政区划变动以及国家相关政策对定西市土地利用的影响。
4、加大农业科技创新投入,提高土地利用率,在保证和提高土壤肥力、增加粮食作物产量的前提下,大力发展经济作物,提高人民生活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