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莎行(燕燕轻盈)赏析

合集下载

晏殊《踏莎行》全词翻译及赏析

晏殊《踏莎行》全词翻译及赏析

晏殊《踏莎行》全词翻译及赏析晏殊《踏莎行》全词翻译及赏析《踏莎行·碧海无波》全词从内心的懊悔和近痴的行动来表现深情,风格深婉含蓄,不脱大晏词风,而结笔蕴藉,神韵高远,堪称佳作。

下面我们为大家带来晏殊《踏莎行》全词翻译及赏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踏莎行·碧海无波宋代晏殊碧海无波⑵,瑶台有路⑶。

思量便合双飞去⑷。

当时轻别意中人⑸,山长水远知何处。

绮席凝尘⑹,香闺掩雾⑺。

红笺小字凭谁附⑻?高楼目尽欲黄昏,梧桐叶上萧萧雨。

《踏莎行·碧海无波》注释⑴踏莎(suō)行:词牌名。

又名“柳长春”“喜朝天”“踏雪行”等。

双调五十八字,仄韵。

⑵碧海:传说中的海名。

《海内十洲记》:“ 扶桑在东海之东岸。

岸直,陆行登岸一万里,东复有碧海。

海广狭浩汗,与东海等。

水既不咸苦,正作碧色,甘香味美。

”⑶瑶台:指传说中的神仙居处。

晋王嘉《拾遗记·昆仑山》:“傍有瑶台十二,各广千步,皆五色玉为台基。

”⑷思量:考虑;忖度。

⑸意中人:心中所眷恋或属意的人。

⑹绮席:华丽的席具。

古人称坐卧之铺垫用具为席。

南朝梁江淹《杂体诗·效惠休〈怨别〉》:“膏炉绝沉燎,绮席生浮埃。

”⑺香闺:青年女子的内室。

唐陶翰《柳陌听早莺》诗:“乍使香闺静,偏伤远客情。

”⑻红笺(jiān):红色笺纸。

唐韩偓(wò)《偶见》诗“小叠红笺书恨字,与奴方便寄卿卿”,此化用之。

附:带去。

《踏莎行·碧海无波》参考译文碧海波平无险阻,瑶台有路可通行。

细思量,当初就该双飞去。

想当时,轻别意中人,现如今,山高水远何处寻。

灰尘落绮席,烟雾锁香闺。

写好的书信,如何送给你。

登高楼极目望远方,萧萧细雨洒梧桐,天已近黄昏。

《踏莎行·碧海无波》背景《踏莎行·碧海无波》当作于天圣五年(1027)作者贬知宣州途中。

作者因反对张耆升任枢密使,违反了刘太后的旨意,加之在玉清宫怒以朝笏撞折侍从的门牙,被御史弹劾,以刑部侍郎贬知宣州,此词即在途中所作。

踏莎行诗歌鉴赏

踏莎行诗歌鉴赏

踏莎行诗歌鉴赏
(实用版)
目录
1.踏莎行诗歌的概述
2.踏莎行诗歌的艺术特点
3.踏莎行诗歌的代表作品及作者
4.踏莎行诗歌的传承与影响
正文
【提纲】
1.踏莎行诗歌的概述
踏莎行,原为一种古代的乐曲名,取意于踏青时节,莎草蔓生的景象。

后发展为一种古典诗歌的体裁,主要流行于唐宋时期,以七言绝句为主。

踏莎行诗歌多以写景、抒怀、咏史为主,诗句优美,寓意深刻。

2.踏莎行诗歌的艺术特点
踏莎行诗歌的艺术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以写景为主,注重自然描绘。

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志趣。

(2)以七言绝句为主,诗句优美。

踏莎行诗歌的句式独特,以七言绝句为主,诗句对仗工整,押韵和谐,形成了独特的韵律美。

(3)寓意深刻,富有哲理。

踏莎行诗歌往往通过对历史事件、人物的咏叹,抒发诗人的感慨,寓意深刻,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3.踏莎行诗歌的代表作品及作者
代表作品有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其中“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成为千古名句;杜牧的《秋夕》,“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
萤”描绘出一幅美丽的秋夜景象;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表达了诗人壮志豪情。

4.踏莎行诗歌的传承与影响
踏莎行诗歌作为古典诗歌的一种重要体裁,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许多诗人在创作中借鉴踏莎行诗歌的艺术手法,如写景描绘、寓意抒怀等,使得古典诗歌在形式和内容上更加丰富多样。

“别后书辞,别时针线,离魂暗逐郎行远。”原文、赏析

“别后书辞,别时针线,离魂暗逐郎行远。”原文、赏析

别后书辞,别时针线,离魂暗逐郎行远。

出自宋代姜夔的《踏莎行·自沔东来丁未元日至金陵江上感梦而作》
原文
燕燕轻盈,莺莺娇软,分明又向华胥见。

夜长争得薄情知?春初早被相思染。

别后书辞,别时针线,离魂暗逐郎行远。

淮南皓月冷千山,冥冥归去无人管。

姜夔,南宋文学家、音乐家。

人品秀拔,体态清莹,气貌若不胜衣,望之若神仙中人。

往来鄂、赣、皖、苏、浙间,与诗人词家杨万里、范成大、辛弃疾等交游。

庆元中,曾上书乞正太常雅乐,他少年孤贫,屡试不第,终生未仕,一生转徙江湖,靠卖字和朋友接济为生。

他多才多艺,精通音律,能自度曲,其词格律严密。

其作品素以空灵含蓄著称,有《白石道人歌曲》等。

姜夔对诗词、散文、书法、音乐,无不精善,是继苏轼之后又一难得的艺术全才。

创作背景:作者二十多岁时在合肥(宋时属淮南路)结识了某位女郎,后来分手了,但他对她一直眷念不已。

淳熙十四年(1187年)元旦,姜夔从第二故乡汉阳(宋时沔州)东去湖州途中抵金陵时,梦见了远别的恋人,写下此词。

第 1 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我司不为其真实性及所产生的后果负责,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姜夔《踏莎行》“燕燕轻盈,莺莺娇软”翻译赏析

姜夔《踏莎行》“燕燕轻盈,莺莺娇软”翻译赏析
译文:
燕子轻盈,黄莺娇软。你的容貌我看得非常清楚分明,在梦中又一次与你真实地相见。你埋怨我太无情,不理解你在长久以来的相思情意。也不体会你在好春时节独守空房,被相思所缠的悲伤。
分别后你给我的情书我依然留着,我依旧穿着你分别时亲手缝制的衣衫。你的身影似乎暗暗随着我,来到了四处。淮南的寒月,万水千山一片寂静,可你只一个人在远方孤苦伶仃地,无人陪伴。
评解
这首词为所恋合肥歌女而作。前三句纪梦,借用苏轼诗句以“燕燕”形容梦中人体态的轻盈,以“莺莺”形容她语音的娇柔,着墨不多,而伊人可爱的声容丰采仿佛如见。“夜长”以下皆以背面敖粉,设想伊人对自己的相思之深,声吻毕肖,实则为作者自抒情怀。“离魂”句暗用唐陈玄佑传奇小说《离魂记》故事,经幽奇之语写出伊人梦绕魂索、将全部生命投诸爱河的深情,动人心魄。末二句为传世警策,连不喜欢姜夔的王国维也不得不赞叹:“白石之词,余所最爱者,亦仅二语”(《人间词话》)。这两句描写伊人的梦魂深夜里独自归去,千山中唯映照一轮冷月的清寂情景,显示了作者无限的爱怜与体贴,意境极凄黯,而感情极深厚。这首词以清绮幽峭之笔,抒写一种永不能忘的深情,极其沉挚感人。
【译文二】
像燕子般体态轻盈,像黄莺般软语娇啼,分明又在梦中和你相见。你怪我薄情不知你长夜难眠,你说一开春就被相思熬煎。
我千百遍读你别后来信,仍穿你分别时缝制的衣衫,时时感到你的离魂就在身边。一轮冷月映照淮南青山,你的梦魂悠悠归去无人相伴。
【评点】
本篇是又一首梦思情人之词。
上片描写深情相见的梦境,声情毕肖,历历如见。“燕燕轻盈,莺莺娇软”二句,写情人像燕子般体态轻盈,像黄莺般软语娇啼。“莺莺燕燕”也是词人对昔日情人称呼,出自苏东坡的诗句。北宋时苏东坡听说八十五岁的诗人张先娶妾,便作诗调侃:“诗人老去莺莺在,公子归来燕燕忙。”本词借用这种称呼,流露出词人对情人的缠绵情意。下句“分明又向华胥见”,表明前两句是词人梦中所见的情景。《列子》曾有言“黄帝昼寝,而梦游于华胥氏之国”,所以词人用“华胥”形容自己的梦境。“夜长争得薄情知,春初早被相思染”二句写的是梦中情人的自述,她含情脉脉地说:“你怪我薄情不知你长夜难眠,你说一开春就被相思熬煎。”抒发了对词人相思之情的体贴和理解。

陈尧佐《踏莎行》宋词鉴赏

陈尧佐《踏莎行》宋词鉴赏

陈尧佐《踏莎行》宋词鉴赏陈尧佐《踏莎行》宋词鉴赏二社良辰,千秋庭院。

翩翩又见新来燕。

凤凰巢稳许为邻,潇湘烟暝来何晚。

乱入红楼,低飞绿岸。

画梁时拂歌尘散。

为谁归去为谁来,主人恩重珠帘卷。

鉴赏此词为作者唯一留传于世的词作,是作者为感谢宰相申国公吕夷简荐引其拜相之恩德而作。

词中采用比兴、暗喻手法,以燕子自喻,寄寓了词人的感恩思想。

词的起首三句点节序,写环境,以燕子的翩然来归,喻朝廷的济济多士,同时也寄寓了词人对如同明媚春光的盛世的'赞美与热爱,以及词人悠然自得的心情。

二社,指春社与秋社,是祭祀社神(土地神)的节日。

春社立春后第五个戊日,秋社立秋后第五个戊日。

联系下文来看,这里主要指春社,之所以要说是“二社”,因为要与下句的“千秋”对举。

就作为候鸟的燕子来说,相传春社来,秋社去,故亦可称“二社”。

“千秋庭院”,一作“千家庭院”。

“千秋”义较胜,即秋千。

燕子于寒食前后归来,而秋千正是寒食之戏。

此亦暗点时令,与“二社”照应。

“翩翩”,轻快。

燕子一会儿飞向空中,一会儿贴近地面,自由之态可掬。

句中着一“又”字,说明燕子的翩然来归,非止一双,“新来”切己之初就任,语虽浅而意深,进一步歌颂朝廷的无量恩德。

三、四两句暗喻吕夷简的退位让贤,并自谦依附得太晚。

词人把这一层意思,表达得极为婉曲,令人觉得含蓄蕴藉而不直白、浮浅。

“凤凰巢稳许为邻”,以凤凰形容邻座之巢,意突出其华美与高贵。

不说“占得”,而说“许为邻”,亦谦恭之意。

“潇湘”谓燕子从来之处,当系虚指。

“来何晚”三字,充满感情色彩。

从语气上看,似为自责,其中大有“相从恨晚”之意。

过片二句以象征、比拟手法,通过描写心情舒畅的燕子乱入红楼、低飞绿岸的意象,表达出词人当时的欢乐、畅适心境。

“红楼”为富贵之家,“绿岸”为优美之境。

“乱入”形容燕子的纷飞。

下片第三句“画梁时拂歌尘散”,据刘向《别录》云,汉代有虞公者,善歌,发声能震散梁上灰尘。

华堂歌管,是富贵人家常事,燕子栖于画梁,则梁尘亦可称作“歌尘”。

欧阳修《踏莎行》翻译及赏析

欧阳修《踏莎行》翻译及赏析

欧阳修《踏莎行》翻译及赏析欧阳修《踏莎行》翻译及赏析欧阳修《踏莎行》全词笔调细腻委婉,寓情于景,含蓄深沉,是为人所称道的名篇。

以下是小编J.L分享的《踏莎行》翻译及赏析,更多欧阳修诗词作品请关注。

【原文】踏莎行候馆梅残⑴,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⑵。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⑶。

寸寸柔肠⑷,盈盈粉泪⑸,楼高莫近危阑倚⑹。

平芜尽处是春山⑺,行人更在春山外。

【注释】⑴候馆:迎宾候客之馆舍。

《周礼·地官·遗人》:“五十里有市,市有候馆。

”⑵草薰:小草散发的清香。

薰,香气侵袭。

征辔(pèi):行人坐骑的缰绳。

辔,缰绳。

此句化用南朝梁江淹《别赋》“闺中风暖,陌上草薰”而成。

⑶迢迢:形容遥远的样子。

⑷寸寸柔肠:柔肠寸断,形容愁苦到极点。

⑸盈盈:泪水充溢眼眶之状。

粉泪:泪水流到脸上,与粉妆和在一起。

⑹危阑:也作“危栏”,高楼上的栏杆。

⑺平芜:平坦地向前延伸的草地。

芜,草地。

【作品介绍】《踏莎行·候馆梅残》是宋代文学家欧阳修的词作。

此词主要抒写早春南方行旅的离愁。

上阕写行人客旅的思念。

以时空的转换,写人在旅途,漂泊无际,且无止期,从而展示了游子剪不断的离愁。

下阕写居者对高楼的企盼和悬想,写远望之人的内心活动。

春山本无内外之别,词人将其界定,写出居者念远的迷茫心境,颇令人玩味。

【白话译文】客舍前的梅花已经凋残,溪桥旁新生细柳轻垂,春风踏芳草远行人跃马扬鞭。

走得越远离愁越没有穷尽,像那迢迢不断的春江之水。

寸寸柔肠痛断,行行盈淌粉泪,不要登高楼望远把栏杆凭倚。

平坦的草地尽头就是重重春山,行人还在那重重春山之外。

【赏析】这首词是欧阳修词的代表作之一。

下面是唐代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刘学锴先生对此词的赏析。

在婉约派词人抒写离情的小令中,这是一首情深意远、柔婉优美的代表性作品。

上片写离家远行的人在旅途中的所见所感。

开头三句是一幅洋溢着春天气息的溪山行旅图:旅舍旁的梅花已经开过了,只剩下几朵残英,溪桥边的柳树刚抽出细嫩的枝叶。

晏殊《踏莎行》全词翻译赏析

晏殊《踏莎行》全词翻译赏析

晏殊《踏莎行》全词翻译赏析《踏莎行》,词牌名,又名“踏雪行”、“踏云行”、“柳长春”、“惜余春”、“转调踏莎行”、“喜朝天”等。

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晏殊《踏莎行》全词翻译赏析,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晏殊《踏莎行》全词翻译赏析篇1踏莎行晏殊小径红稀①,芳郊绿遍②,高台树色阴阴见③。

春风不解禁杨花,濛濛乱扑行人面。

翠叶藏莺,朱帘隔燕,炉香静逐游丝转④。

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

[注释]①红稀:花儿稀少。

②绿遍:草多而茂。

③阴阴见(xiàn):显露出浓绿树荫。

④游丝:欲散未散的香炉轻烟。

翻译:小径红花渐落稀疏,而芳草却将郊野绿遍,看树色中的高高楼台,隐隐约约可见。

春风不解人意,咋不把杨花给我留住,却让它迷蒙乱飞舞,任其扑打行人的面部。

青翠的树叶丛中,藏有黄莺儿在唱歌,红色的帘幕隔外,有燕子在梁间呢喃咕咕,炉香升腾一缕缕,静静地追逐游丝而旋转。

饮过闷酒做一场愁梦,醒来时,斜阳已经照在庭院深处。

【译文】小路边的红花日见稀少,郊野却被萋萋芳草绿遍,绿树成荫高楼台榭若隐若现。

春风不懂得去管束杨花柳絮,让它们迷迷蒙蒙乱扑人面。

翠绿的树叶里藏着黄莺,红色窗帘把燕子隔在外边,静静的炉香随着游丝旋转。

醉酒后一场愁梦醒来时,夕阳正斜照着深深的庭院。

【评点】这首词描绘的是晚春景象,表达了词人面对时光匆匆逝去的无奈和哀伤,是一首伤春词。

词的上半部分写郊外的春景。

词人的画笔从近处到远处,从低处到高处,层次分明地为我们勾勒了一幅春天的图景:近处,幽幽小路,点点红花;远处,漫漫绿草,茫茫天际;低处,亭台楼阁并立;高处,排排绿树幽森。

“红稀”、“绿遍”、“树色阴阴”,这样的景色暗示着春已将暮。

“春风不解禁杨花,蒙蒙乱扑行人面。

”通过飘飞的杨花,更是点明时间和节气。

在这里,肆意飞舞的杨花不再是单纯的自然景象,而是饱含了词人的思想和情感,它们铺天盖地,把行人搅扰得不得安宁,让行人的心中更添忧愁。

一方面,词人是在告诉我们,美好的年华已然过去,为下文作了铺垫。

晏殊《踏莎行》全词翻译及赏析

晏殊《踏莎行》全词翻译及赏析

晏殊《踏莎行》全词翻译及赏析晏殊《踏莎行》全词翻译及赏析《踏莎行·碧海无波》全词从内心的懊悔和近痴的行动来表现深情,风格深婉含蓄,不脱大晏词风,而结笔蕴藉,神韵高远,堪称佳作。

下面我们为大家带来晏殊《踏莎行》全词翻译及赏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踏莎行·碧海无波宋代晏殊碧海无波⑵,瑶台有路⑶。

思量便合双飞去⑷。

当时轻别意中人⑸,山长水远知何处。

绮席凝尘⑹,香闺掩雾⑺。

红笺小字凭谁附⑻?高楼目尽欲黄昏,梧桐叶上萧萧雨。

《踏莎行·碧海无波》注释⑴踏莎(suō)行:词牌名。

又名“柳长春”“喜朝天”“踏雪行”等。

双调五十八字,仄韵。

⑵碧海:传说中的海名。

《海内十洲记》:“ 扶桑在东海之东岸。

岸直,陆行登岸一万里,东复有碧海。

海广狭浩汗,与东海等。

水既不咸苦,正作碧色,甘香味美。

”⑶瑶台:指传说中的神仙居处。

晋王嘉《拾遗记·昆仑山》:“傍有瑶台十二,各广千步,皆五色玉为台基。

”⑷思量:考虑;忖度。

⑸意中人:心中所眷恋或属意的人。

⑹绮席:华丽的席具。

古人称坐卧之铺垫用具为席。

南朝梁江淹《杂体诗·效惠休〈怨别〉》:“膏炉绝沉燎,绮席生浮埃。

”⑺香闺:青年女子的内室。

唐陶翰《柳陌听早莺》诗:“乍使香闺静,偏伤远客情。

”⑻红笺(jiān):红色笺纸。

唐韩偓(wò)《偶见》诗“小叠红笺书恨字,与奴方便寄卿卿”,此化用之。

附:带去。

《踏莎行·碧海无波》参考译文碧海波平无险阻,瑶台有路可通行。

细思量,当初就该双飞去。

想当时,轻别意中人,现如今,山高水远何处寻。

灰尘落绮席,烟雾锁香闺。

写好的书信,如何送给你。

登高楼极目望远方,萧萧细雨洒梧桐,天已近黄昏。

《踏莎行·碧海无波》背景《踏莎行·碧海无波》当作于天圣五年(1027)作者贬知宣州途中。

作者因反对张耆升任枢密使,违反了刘太后的旨意,加之在玉清宫怒以朝笏撞折侍从的门牙,被御史弹劾,以刑部侍郎贬知宣州,此词即在途中所作。

【诗歌鉴赏】姜夔《踏莎行燕燕轻盈》原文翻译及赏析

【诗歌鉴赏】姜夔《踏莎行燕燕轻盈》原文翻译及赏析

【诗歌鉴赏】姜夔《踏莎行燕燕轻盈》原文翻译及赏析【诗歌鉴赏】姜夔《踏莎行?燕燕轻盈》原文翻译及赏析江魁《踩沙?燕子轻》原文自沔东来丁未元日至金陵江上感梦而作燕燕轻盈,盈盈娇嫩,能清晰地看到花絮。

夜长争得薄情知?春初早被相思染。

告别后,我将写一封告别信。

当我离开时,我将远离我的灵魂。

淮南皓月冷千山,冥冥归去无人管。

蒋奎《踩沙?燕子轻》札记、踏莎行:词牌名。

2.绵阳(MI)ǎn)东:唐宋时期的国名。

它现在是湖北汉阳(属于武汉市)。

蒋奎早年住在这里。

丁伟元旦:孝宗淳熙十四年元旦。

3、燕燕、莺莺:借指伊人。

4.华旭(x)ū:梦想。

5、郎行:情郎那边。

6.淮南:合肥。

7、冥冥(míng):自然界的幽暗深远。

江奎《踩沙?燕子轻》翻译她体态轻盈、语声娇软的形象,我分明又从好梦中见到了。

我仿佛听到她在对我说:长夜多寂寞呀,你这薄情郎怎么会知道呢?春天才刚开头,却早已被我的相思情怀染遍了。

自从我们分手后,她给我寄来了信中提到的各种东西,还有临别时为我绣的针线活,这让我很怀念。

她来到我的梦中,就像传说中的倩娘。

她的灵魂离开了她的身体,在漫长的旅途中秘密地跟随着她的爱人。

我看了看西部的淮南。

在洁白明亮的月光下,千山冷得要命。

想必,她的灵魂,就像西斜的月亮,在黑暗中独自归来。

没有个人护理。

姜夔《踏莎行?燕燕轻盈》赏析《踏沙?颜是轻》是宋代诗人姜夔的作品。

姜奎在合肥遇到了一个20多岁的女孩,然后分手了,但他总是想念她。

春熙十四年(87年)元旦,姜夔从第二故乡(宋代绵州)汉阳来到金陵,梦见一个遥远的恋人,写下了这句话。

此词前三句纪梦,借用苏轼诗句以“燕燕”形容梦中人体态的轻盈,“夜长”以下皆以背面敖粉,设想伊人对自己的相思之深,声吻毕肖,实则为作者自抒情怀。

“离魂”句经幽奇之语写出伊人梦绕魂索、将全部生命投诸爱河的深情,动人心魄。

末二句为传世警策,描写伊人的梦魂深夜里独自归去,千山中唯映照一轮冷月的清寂情景,显示了作者无限的爱怜与体贴,意境极凄黯,而感情极深厚。

踏莎行 雁 宋琬 赏析

踏莎行 雁 宋琬 赏析

踏莎行雁宋琬赏析
【最新版】
目录
1.概述《踏莎行》的背景和作者
2.分析《踏莎行》的文学价值
3.探讨《踏莎行》的意境和主题
4.总结《踏莎行》的艺术成就
正文
《踏莎行》是清代著名诗人宋琬的一首代表作。

宋琬,字玉叔,号荔裳,清代山东莱州人,他是清代著名文学家,擅长诗词,尤其是词。

他的作品以豪放、奔放、婉约、清丽著称,对后世影响深远。

《踏莎行》的文学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这首词的意境深远,主题丰富。

作者以雁为题材,描绘了雁南飞的景象,借此寓言人生的离别和相聚,表达了对故乡、亲情、友情的思念和感慨。

其次,这首词的结构紧凑,语言优美。

作者运用了大量的自然景象描绘,如“飞鸿落照”、“芦荻风声”等,形象生动,使人如临其境。

同时,他的语言流畅,富有音乐性,给人以美的享受。

在《踏莎行》中,宋琬成功地创造了一种深邃幽美的意境。

他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雁南飞的景象,表达了离别的悲凉和相聚的喜悦,使人对自然、对人生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

同时,他的词中也充满了对故乡、对亲情、友情的深深思念,使读者在欣赏词句之美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作者的真情实感。

总的来说,《踏莎行》是一首艺术成就极高的词作。

它不仅展现了宋琬的高超文学才华,也传递了他深邃的人生哲理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第1页共1页。

《踏莎行》的古诗赏析

《踏莎行》的古诗赏析

《踏莎行》的古诗赏析《踏莎行》的古诗赏析1【年代】:宋【作者】:晏殊——《踏莎行》【内容】:小径红稀,芳郊绿遍,高台树色阴阴见。

春风不解禁杨花,蒙蒙乱扑行人面。

翠叶藏莺,朱帘隔燕,炉香静逐游丝转。

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

【注释】红稀:花儿稀少。

红,指花。

阴阴见:暗暗显露。

翠叶藏莺,珠帘隔燕:意谓莺燕都深藏不见。

这里的莺燕暗喻“伊人”。

【赏析】暮春傍晚,酒醒梦回,只见斜阳深院而不见伊人。

怅惘之情,通过景物描写隐约地表露出来。

全词除“一场愁梦酒醒时”句外,都是写景。

委婉细致,景中寓情,达到不露痕迹的程度。

这首词温柔细腻,缠绵含蓄,很少用直写的方法。

这种“闲雅有情思”的词风,表现男女相思往往若隐若现,曲折往复,清隽婉约,不一语道破。

既不追求镂金错采的雕饰,也少秾艳的脂粉气。

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此词或有白氏讽谏之意。

杨花乱扑,喻谗人之高张;燕隔莺藏,喻堂帘之远隔,宜结句之日暮兴嗟也。

唐圭璋《唐宋词简释》:此首通体写景,但于景中见情。

上片写出游时郊外之景,下片写归来后院落之景。

心绪不宁,故出入都无兴致。

起句写郊景红稀绿遍,已是春事阑珊光景。

“春风”句,似怨似嘲,将物做人看,最空灵有味。

“翠叶”三句,写院落之寂寞。

“炉香”句,写物态细极静极。

“一场”两句,写到酒醒以后景象,浑如梦寐,妙不着实字,而闲愁可思。

《踏莎行》的古诗赏析2【原文】:踏莎行吕碧城水绕孤村,树明残照,荒凉古道秋风早。

今宵何处驻征鞍?一鞭遥指青山小。

漠漠长空。

离离衰草。

欲黄重绿情难了。

韶华有限恨无穷。

人生暗向愁中老。

【注释】:吕碧城(1883―1943),字圣因,一字兰因,安徽旌德人。

著有《信芳集》和《晓珠词》传世(叶恭绰《全清诗钞》)。

她生于官宦书香世家,家学渊源深厚,自幼博学洽闻,广搜观览。

姐妹四人中三人并以文闻名于世,号称“淮南三吕,天下知名”,被赞为“近三百年来最后一位女词人”、与秋瑾被称为“女子双侠”。

后来,由于家道中落、世运多故,她又经历了许多的坎坷波折,先后投身于报纸编辑、女子教育等社会活动,并畅游世界各地,置身于各样的文化景观之中,自觉接受西方先进的`民主思想和科学文化,不断追求真理,不断探索新知。

北宋寇准《踏莎行》原文翻译赏析

北宋寇准《踏莎行》原文翻译赏析

北宋寇准《踏莎行》原文翻译赏析北宋寇准《踏莎行》原文翻译赏析春色将阑,莺声渐老,红英落尽青梅小。

[译文] 春色将尽,莺声燕语渐渐不闻,满地落花堆积,稀疏的青梅斜挂枝头,眼见着春残夏初了。

[出自] 北宋寇准《踏莎行》春色将阑,莺声渐老,红英落尽青梅小。

画堂人静雨蒙蒙,屏山半掩余香袅。

密约沉沉,离情杳杳,菱花尘满慵将照。

倚楼无语欲销魂,长空黯淡连芳草。

注释:阑:消失。

红英:红花。

屏山:屏风。

杳杳:深远无边际。

菱花:镜子。

销魂:形容极度伤心。

译文1:春色将尽,莺声燕语渐渐不闻,满地落花堆积,稀疏的青梅斜挂枝头,眼见着春残夏初了。

蒙蒙细雨中,一个消瘦的女子静静独立在画阁外,眼前的屏风半掩着厅堂,惟见缕缕沉香从屏后袅袅散来,更添了几分幽幽的心事。

遥想当年,我们依依惜别时的深情约定啊。

如今一别经年,远方的他依然杳无音讯,可晓得我这份断肠的思念么。

妆奁久未开,菱饰尘灰满,眼下竟然连照镜的心都懒了。

只是落寞地倚在栏杆上,心下纵万语千言,却又向谁人说起?惟有无语凝噎,暗自销魂罢了。

天空灰蒙蒙的,黯然地衔着绵绵不尽的芳草,一如我的思念。

译文2:百花盛开的春天即将过去,黄莺的啼叫声也渐渐涩老。

争奇斗艳的红花已经落尽,梅树上结出的青梅果还小。

华丽的堂舍内沉寂、宁静,舍外细雨蒙蒙,画着山水的屏风半开半掩,香炉里的余香如轻烟袅袅。

昔日里密约山誓海盟,离别后却未赴约音信杳杳。

菱花镜上落满了灰尘,是因为自己懒于梳妆。

独自地倚着妆楼默默无语,极度地悲伤愁苦神魂欲销。

万里长空黯淡无光,不尽的情思连着绵绵芳草。

赏析:这首词应该更象电影中的一个场景,画面描绘非常到位,既有全方位的场景描写,又有细致入微的景物刻画,不但画面清晰,声音描摹形象,而且移情入景,情景交融,好一幅仕女倚楼相思图!在暮春时节的一个烟雨濛濛的日子里,女主人百无聊赖,满腹心事找不到人倾诉,独自倚楼伤怀。

无论在文学作品中还是在现实中,雨好像都是伤情的诱因,点点雨滴就如人的眼泪,一颗颗从天而落,总会让感伤的人更痛心。

踏莎行解读和赏析

踏莎行解读和赏析

踏莎行解读和赏析《踏莎行》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代表作之一,被誉为中国古代诗歌的经典之一。

这首诗以其深刻的内涵和优美的语言,深受读者的喜爱。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踏莎行》进行解读和赏析,探究其中蕴含的丰富意蕴和情感。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踏莎行》的整体结构和内容。

这首诗共有七十八句,每句五言,共十四段。

诗中描绘了诗人在途中所见所闻,以及对社会现实的感慨和思考。

诗人以游历的方式,展现了对人生的感慨和对社会的关怀,表达了对人生的热爱和对社会的责任感。

在《踏莎行》中,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观和人物形象,展现了对人生的感慨和对社会的关怀。

诗中出现了许多自然景观的描写,如“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山行绝迹难”、“天边树若荠”,这些描写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自然景观的赞美。

同时,诗中还出现了许多人物形象的描写,如“老翁醉绿水”、“童稚抱明烛”,这些形象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感慨和对人物命运的关注。

在《踏莎行》中,诗人还通过对社会现实的反思,表达了对社会的关怀和对人生的感慨。

诗中出现了许多对社会现实的描写,如“壮士白发儿童泣,太守春风酒旗翁”,这些描写展现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对社会风貌的感慨。

同时,诗中还出现了许多对人生的感慨,如“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这些感慨展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思考和对人生的感慨。

总的来说,《踏莎行》以其深刻的内涵和优美的语言,展现了诗人对自然和社会的关怀,表达了对人生的感慨和对社会的责任感。

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深受读者的喜爱,成为中国古代诗歌的经典之一。

在赏析《踏莎行》时,我们不仅可以欣赏其优美的语言和深刻的内涵,还可以从中感受到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首先,我们可以从诗中的自然景观描写中感受到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自然美的赞美。

诗中出现了许多优美的自然景观描写,如“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山行绝迹难”、“天边树若荠”,这些描写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自然美的赞美。

通过这些描写,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自然的敬畏和对自然美的追求,从而增强我们对自然的热爱和对自然美的欣赏。

踏莎行诗歌鉴赏

踏莎行诗歌鉴赏

踏莎行诗歌鉴赏摘要:1.踏莎行诗歌概述2.踏莎行诗歌的起源和发展3.踏莎行诗歌的艺术特点4.踏莎行诗歌的当代价值正文:【踏莎行诗歌概述】踏莎行是一种有着悠久历史的中国古典诗歌形式,源于唐代,兴于宋代。

这类诗歌以写景、抒怀为主题,通过细腻的描绘和丰富的情感表达,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人生和社会的独特见解。

踏莎行诗歌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流传至今,为广大文学爱好者所传颂。

【踏莎行诗歌的起源和发展】踏莎行诗歌的起源可追溯至唐代,其名称来自唐代诗人杜牧的《秋夕》,诗中有“踏莎行”一句,形象地描绘了诗人在月光下漫步的场景。

到了宋代,踏莎行诗歌开始兴盛,许多著名诗人如苏轼、辛弃疾、柳永等都有佳作传世。

这一时期的踏莎行诗歌在形式和内容上有所创新,更加注重对景物的细腻描绘和对情感的深沉抒发。

【踏莎行诗歌的艺术特点】踏莎行诗歌具有以下艺术特点:1.形式优美:踏莎行诗歌通常采用五七言的古体诗形式,句式整齐,韵律和谐,给人以优美的审美享受。

2.描绘细腻:这类诗歌以写景为主,对自然景物进行细腻、生动的描绘,营造出优美的意境。

3.情感深沉:踏莎行诗歌多抒发诗人对生活、对人生的感慨,情感深沉而真挚。

4.主题多样:踏莎行诗歌的主题丰富多样,既有咏史抒怀,也有山水田园,体现了诗人广泛的兴趣和视野。

【踏莎行诗歌的当代价值】尽管踏莎行诗歌诞生于千年之前,但它仍然具有重要的当代价值。

首先,这些诗歌为我们展示了中国古代丰富的历史文化和审美情趣,有助于我们了解和传承民族文化。

其次,踏莎行诗歌中的优秀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对现代文学创作仍有启示和借鉴意义。

最后,踏莎行诗歌中的智慧和情感对于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提升审美品位也具有积极意义。

晏殊《踏莎行》原文、译文、赏析

晏殊《踏莎行》原文、译文、赏析

晏殊《踏莎行》原文、译文、赏析
踏莎行
晏殊
小径红稀,芳郊绿遍,高台树色阴阴见① 。

春风不解禁杨花,蒙蒙乱扑行人面。

翠叶藏莺,朱帘隔燕,炉香静逐游丝转② 。

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

【注释】
①阴阴:形容绿叶成荫,一片幽森的样子。

②炉香:指香炉的轻烟,袅袅萦回。

【译文】
小路边的红花日见稀少,郊野却被萋萋芳草绿遍,绿树成荫高楼台榭若隐若现。

春风不懂得去管束杨花柳絮,让它们迷迷蒙蒙乱扑人面。

翠绿的树叶里藏着黄莺,红色窗帘把燕子隔在外边,静静的炉香随着游丝旋转。

醉酒后一场愁梦醒来时,夕阳正斜照着深深的庭院。

【评点】
本篇为暮春伤逝抒愁之作。

词选取富于暮春特色的景物,描写花稀草绿,杨花扑面的郊野暮春景色,渲染幽静凄清的气氛,抒写了淡淡的春愁。

委婉缠绵,情蕴深永。

辛弃疾《踏莎行》赏析

辛弃疾《踏莎行》赏析

辛弃疾《踏莎行》赏析辛弃疾《踏莎行》赏析引言:辛弃疾,中国南宋豪放派词人,《踏莎行》就是辛弃疾豪放词作中的一首,下面就是小编整理的《踏莎行》诗歌赏析,欢迎大家阅读!《踏莎行》辛弃疾夜月楼台,秋香院宇。

笑吟吟地人来去。

是谁秋到便凄凉?当年宋玉悲如许。

随分杯盘,等闲歌舞。

问他有甚堪悲处?思量却也有悲时,重阳节近多风雨。

【赏析】:词作于绍熙元年庚戌(1190)八月十七日夜。

篆冈,是辛弃疾在上饶的带湖别墅中的一个地名。

小酌,便宴。

词就是在这次吟赏秋月的便宴上即兴写成的。

上片写带湖秋夜的幽美景色,见出秋色之可爱,说明古人悲愁没有多少理由。

“夜月楼台,秋香院宇”二句对起,以工整清丽的句式描绘出迷人的夜景:在清凉幽静的篆冈,秋月映照着树木荫蔽的楼台,秋花在庭院里散发着扑鼻的幽香。

第三句“笑吟吟地人来去”,转写景中之人,十分浑然一体。

这七字除了一个名词“人”之外,全用动词与副词,衬以一个结构助词“地”,使得人物动态活灵活现,欢乐之状跃然纸上。

秋景是如此令词人和他的宾客们赏心悦目,他不禁要想,为什么自古以来总有些人,一到秋天就悲悲戚戚呢?当年宋玉大发悲秋之情,究竟为的什么?上片末二句:“是谁秋到便凄凉?当年宋玉悲如许”,用设问的方式否定了一般文人见秋即悲的孱弱之情。

宋玉的名作《九辩》中颇多悲秋的句子,如“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等等。

辛弃疾这两句,对此加以否定。

应该说,当年宋玉之悲秋,是有一定缘由的,辛弃疾这里不过是聊将宋玉代指历来悲秋的文人,以助自己抒情的笔势,这是对古事的活用。

由这两句的语意看来,悲秋似是完全没有必要的,只有敞开胸怀,纵情吟赏秋色才是通达的啰!每个读者初读到此,情不自禁地产生这样的联想,而顺着作者这个表面的语调和逻辑继续阅读下去,思考下去。

其实,作者的本意并不在此!读了词的下片我们才知辛弃疾最终是要肯定悲秋之有理。

只不过,他之所谓悲“秋”,已不同于传统文人的纯粹感叹时序之变迁与个人身世之没落,而暗含了政治寄托的深意。

古诗踏莎行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古诗踏莎行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古诗踏莎行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这是北宋婉约派词人、著名文学家、政治家晏殊所创作的一首词,整首词通过写景抒发了作者内心的离愁与感叹,充满了悲凉的感情色彩。

原文:踏莎行·细草愁烟晏殊细草愁烟,幽花怯露,凭栏总是消魂处。

日高深院静无人,时时海燕双飞去。

带缓罗衣,香残蕙炷,天长不禁迢迢路。

垂扬只解惹春风,何曾系得行人住!踏莎行·细草愁烟字词解释:⑴怯:来描写花晨露中的感受。

⑵缓:缓带,古代一种衣服。

⑶蕙:香草。

⑶炷:燃烧。

⑹解:古同“懈”,松弛,懈怠。

踏莎行·细草愁烟翻译:纤细的小草在风中飘动好像一缕缕轻烟惹人发愁,独自开放的花朵害怕露珠的打扰,倚在栏杆上总会想起一些让人难忘的往事。

太阳高高的照在院子里,院子却静静地没有一个人居住,只看到时不时的有一些海燕双双飞来飞去。

轻轻缓一下罗衣上的锦带,香气还残留在用蕙点燃的火炷上,那条路是不是跟天一样的长。

垂下的杨柳只能够惹得住春风眷顾罢了,什么时候才能留得下一些行人在这里稍停片刻呢!踏莎行·细草愁烟阅读答案:试题:1、“细草愁烟,幽花怯露”中哪两个字用得生动传神?请简要分析2、请简要分析这首词主要动用的手法。

答案:1.①最生动传神的字是“愁”和“怯”。

(1分)②用“愁”来表达草在烟霭中的感受,那细草在烟霭之中仿佛是一种忧愁的神态,用“怯”来描写花在晨露中的感受,那幽花在露水之中仿佛有一种战惊的感觉。

(2分)③作者运用拟人手法表面上说的是草和花的心情,实际上是通过草与花的人格化,来表明人的心情。

“愁”与“怯”表现出作者非常细腻的情思。

(2分)2.借景抒情。

(1分)上阕写室外之景,草愁花怯,渲染了凄凉的氛围;“海燕双飞去”暗示了思念游子的情绪。

下阕写室内之景,香蕙残败,衣带渐宽,暗示身体消瘦,进一步渲染离愁。

结尾借埋怨垂杨点明思念游子。

(3分)通过写景抒发了主人公因离别、思念而凄凉悲伤的情怀。

(2分)(如答拟人手法,并能结合诗句分析亦可)踏莎行·细草愁烟创作背景:这首诗见于晏殊《全宋词》,北宋时期,天圣五年(1027),以刑部侍郎贬知宣州,后改知应天府。

晏殊《踏莎行》宋词赏析

晏殊《踏莎行》宋词赏析

晏殊《踏莎行》宋词赏析晏殊《踏莎行》宋词赏析踏莎行晏殊细草愁烟,幽花怯露,凭栏总是销魂处。

日高深院静无人,时时海燕双飞去。

带缓罗衣,香残蕙炷,天长不禁迢迢路。

垂杨只解惹春风,何曾系得行人住!鉴赏:此词以凄婉温润的笔调,抒发伤春情怀的同时,流露出对时光年华流逝的深切慨叹和惋惜,深微幽隐。

起笔细草愁烟,幽花怯露,写的是:小草上的烟霭迷蒙,花蕊上的露珠微颤。

这两句表面看来都是写外的景象,但内含的却是极锐敏的感受。

愁字和怯二字,表现了作者极细腻的情思,且与细密的对偶形式完美地结合为一体。

那细草烟霭之中仿佛是一种忧愁的神态,那幽花露水之中仿佛有一种战惊的感觉。

用愁来表达草烟霭中的感受,用怯来描写花晨露中的感受,表面上说的是花和草的心情,实际上是通过草与花的人格化,来表明人的心情。

晏殊另一首《蝶恋花》之槛菊愁烟兰泣露句,可以与此相参看,境界相同,只是一个是秋景,一个是春景。

凭栏总是销魂处,收束前两个四字短句,细草愁烟,幽花怯露正是愁人靠栏干上所见到的景物。

词人只因草上的丝丝烟霭,花上的点点露珠,就消魂,足见他情意之幽微深婉。

日高深院静无人,时时海燕双飞去为上片结拍。

前面由写景转而写人,这两句则是以环境的衬托,进一步写人。

静无人是别无他人,唯有一个凭栏消魂的词人。

日高深院之静,衬托着人的寂寥。

海燕双飞反衬出人的孤独。

时时海燕双飞去意为:海燕是双双飞去了,却给孤独的人留下了一缕绵绵无尽的情思。

过片带缓罗衣,香残蕙炷,由上片的室外转向室内,仍写人。

这里的带缓罗衣,以衣服宽大写人的消瘦,暗示着离别之苦。

香残蕙炷之蕙是蕙香,一种以蕙草为香料制成的熏香,古代女子室内常用。

残即一段段烧残。

炷指香炷,即一炷香的炷。

香残蕙炷写室内点的蕙香,一段段烧成残灰,又暗示着室内之人心绪的黯淡。

以香炉里烧成一段一段的篆字形熏香的残灰,比拟自己内心千迴百转的愁肠已然断尽,比拟自己情绪的冷落哀伤,也是古诗词中常用的意象。

但作者这里只是客观地写出带缓罗衣,香残蕙炷,更见其含蓄。

古代民歌《踏莎行》原文及赏析

古代民歌《踏莎行》原文及赏析

古代民歌《踏莎行》原文及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古代民歌《踏莎行》原文及赏析【导语】:玉臂宽环,纱衫缓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踏莎行·燕燕轻盈
姜夔
自沔东来,丁未元日至金陵,江上感梦而作。
燕燕轻盈,莺莺娇软,分明又向华胥见。夜长争得薄情知?春初早被相思染。
别后书辞,别时针线,离魂暗逐郎行远。淮南皓月冷千山,冥冥归去无人管。
注释
⑴沔东:唐、宋州名,今湖北汉阳(属武汉市),姜夔早岁流寓此地。丁未元日,孝宗淳熙十பைடு நூலகம்年(1187年)元旦。
题解
此词作于淳熙十四年(1187年),姜夔从沔州(今汉阳)东去湖州,途经金陵时,梦见远别的恋人,写下这首词。“燕燕、莺莺”即梦中之人,词人不仅在梦中与远方的恋人细诉相思,在梦后重展恋人书信、重抚她的针线,词人还幻想恋人“离魂”千里,相伴身旁,甚至担心魂儿独自归去“淮南浩月冷千山,冥冥归去无人管。”此二句化用杜甫《梦李白》“魂来枫林青,魂返关塞黑”句,王国维以此二句为白石词中最爱。此词虽短小,却迂回曲折,构思新奇,情致极深。姜夔年轻时往来于江淮间,曾热恋合肥一位琵琶歌女,二十年后亦不能忘情,词集中为此女所作近20篇,此为其中之一。
⑵燕燕二句:莺燕借指伊人。苏轼《张子野八十五岁闻买妾述古令作诗》:“诗人老去莺莺在,公子归来燕燕忙。”
⑶华胥:梦里。《列子·黄帝》:“黄帝昼寝而梦,游于华胥氏之国。”
⑷郎行:情郎那边。
⑸淮南二句:杜甫《梦李白》二首之一:“魂来枫林青,魂返关塞黑。”《咏怀古迹》五首之三:“环佩空归月夜魂”。此处化用其意。淮南,指合肥。
译文
燕子轻盈,黄莺娇软。你的容貌我看得非常清楚分明,在梦中又一次与你真实地相见。你埋怨我太无情,不理解你在长久以来的相思情意。也不体会你在好春时节独守空房,被相思所缠的悲伤。
分别后你给我的情书我依然留着,我依旧穿着你分别时亲手缝制的衣衫。你的身影似乎暗暗随着我,来到了四处。淮南的寒月,万水千山一片寂静,可你只一个人在远方孤苦伶仃地,无人陪伴。
鉴赏
这首词为所恋合肥歌女而作。前三句纪梦,借用苏轼诗句以“燕燕”形容梦中人体态的轻盈,以“莺莺”形容她语音的娇柔,着墨不多,而伊人可爱的声容丰采仿佛如见。“夜长”以下皆以背面敖粉,设想伊人对自己的相思之深,声吻毕肖,实则为作者自抒情怀。“离魂”句暗用唐陈玄佑传奇小说《离魂记》故事,经幽奇之语写出伊人梦绕魂索、将全部生命投诸爱河的深情,动人心魄。末二句为传世警策,连不喜欢姜夔的王国维也不得不赞叹:“白石之词,余所最爱者,亦仅二语”(《人间词话》)。这两句描写伊人的梦魂深夜里独自归去,千山中唯映照一轮冷月的清寂情景,显示了作者无限的爱怜与体贴,意境极凄黯,而感情极深厚。这首词以清绮幽峭之笔,抒写一种永不能忘的深情,极其沉挚感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