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潮》《湖心亭看雪》复习资料
八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复习
八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复习八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复习|第28课《观潮》p周密一、词语解释1、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
既盼:农历十六。
2、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
方:当……时。
3、倏而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
倏而:忽然、略:一点点。
4、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
逝:去,往。
5、吴儿仁义纽大者数百,皆披发文身。
文:图画着文采。
6、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盛万仞中。
溯迎:逆流迎着潮水。
7、吞天沃日。
沃:因水热解。
8、如履平地。
履:踩。
9、江干上下十余里间。
干活:岸。
二、理解背诵1、写下出演舰之多的句子就是艨艟数百分列两岸。
2、写阵势变化多端的句子是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
3、写下水兵在船上演练技艺之低的句子就是如履平地。
4、写双方习战之激烈的句子是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
5、写下声势之小的句子就是水爆轰苍,声如崩山。
6、作者对潮水的描写由远而近,对潮水从形、色、声、势四个方面进行描绘,请用原文回答。
请问:(1)写下“形“的句子就是“仅例如银线。
”(2)写“色”的句子是“玉城雪岭际天而来。
”(3)写下“声”的句子就是“例如雷霆,惊艳激射。
”(4)写“势”的句子是“吞天沃日,势极雄豪。
”三、简答作者引用杨诚斋的诗句有什么作用?请问:这两句诗从侧面对潮水的形象搞了补足。
同时,也与段首“天下之伟观”联结,以此强化了读者对海潮之雄伟壮观的猛烈印象,并为下文作铺势。
第29课《湖心亭看雪》p张岱一、词语解释1、就是日更定。
就是:这。
的定:完了,完结。
2、余拿一小船,用毳衣炉火。
拿:撑,划。
毳:鸟的细毛。
3、雾淞沆砀。
沆砀:白气弥漫着的样子。
4、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焉:哪里。
更:还。
5、余强尝三大白而别。
弱:爽快。
黑:指酒杯。
二、句子翻译1、存有两人砌毡对挤,一童子绿茶炉正沸。
翻译:(我看见)有两个人已铺好了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
2、余强尝三大白而别。
翻译:我痛饮了三大杯,然后(和他们)道别。
3、莫说道相公恨,更存有痴似相公者。
《观潮》、《湖心亭看雪》复习
《观潮》、《湖心亭看雪》复习译文:钱塘江的海潮是天下间最壮观的。
从每年的八月十六至八月十八,这期间海潮最盛大。
当海潮从远方海口出现的时候,只像一条白色的银线一般,过了一会儿慢慢逼近,白浪高耸就像白玉砌成的城堡、白雪堆成的山岭一般,波涛好像从天上堆压下来,发出很大的声音,就像震耳的雷声一般。
波涛汹涌澎湃,犹如吞没了蓝天、冲洗了太阳,非常雄壮豪迈。
杨诚斋曾在诗中说:“海水涌起来,成为银子堆砌的城市;钱塘江横着,潮水给系上一条白玉的腰带。
”就像这样一般。
每年临安府的长官到浙江庭外检阅水军,巨大的战舰数百艘分别排列于江的两岸,一会儿全部的战舰都往前疾驶,一会儿分开;一会儿聚合,形成五种阵势,并有人骑着马匹耍弄旗帜标枪,舞弄大刀于水面之上,就好像步行在平地一般。
忽然间黄色的烟雾四处窜起,人物一点点都看不见,水中的爆破声轰然震动,就像高山崩塌一般。
过一会儿烟雾消散,水波平静,看不见任何一条大船,只有演习中充当敌军战船的军舰被火焚烧,随着水波而沉于海底。
浙江一带善于游泳的健儿数百人,每个人都披散着头发,身上满是刺青,手里拿着十幅长的大彩旗。
大家奋勇争先逆着水流踏浪而上在极高的波涛之中,忽隐忽现腾越着身子,姿势变化万千,然而旗尾一点点也没有被水沾湿,以此来夸耀自己的才能。
而有钱的巨富、尊贵的官吏,争先赏赐银色的彩绸。
在江岸南北上下十余里之间,满眼都是穿戴着华丽的手饰与衣裳的观众,车马太多,路途为之阻塞。
所贩卖的饮食物品,比平时价格高出一倍。
而游客租借观赏的帐篷,即使容纳一席之地的空间也没有,非常拥挤。
●同步强化训练●给下面加粗的字注音◆①吞天沃日()②如履平地()③一舸无迹()◆④鲸波万仞()⑤珠翠罗绮()⑥艨艟数百()●解释加粗的虚词◆①浙江之潮________ ②方其远出海门________◆③以此夸能________ ④舞刀于水面________●解释下面加粗的词◆①略不相睹________ ②弄旗、标枪________◆③吴儿善泅________ ④披发文身________◆⑤溯迎而上________ ⑥鲸波万仞________◆⑦僦赁看幕________ ⑧席地不容________●翻译下面的句子◆①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
文言文复习:《观潮》《湖心亭看雪》
D、本文主要表达了作者孤芳自赏的厌世之情。
【参考答案】1.这天穿着全尽力在此地客居2. A(穿着/拥挤,挤在一起)(客居)(古代夜间计时单位)(全)3.(湖上)弥漫着水气凝成的冰花,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
(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在湖中怎么还能碰上(您)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呢!”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您一样痴的人呢!4.《湖心亭看雪》主要使用白描手法,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相互映照。
《江雪》主要使用烘托手法,以景衬人。
5. D课外文言文训练(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课后习题。
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
独学无友,则孤陋①而难成。
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
不幸而在穷僻之域,无车马之资②,犹当博学审③问,古人与稽④,以求其是非之所在,庶几⑤可得十之五六。
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之士,虽有子羔、原宪⑥之贤,终无济于天下。
(节选自顾炎武《与友人书》)[注解]①[孤陋]片面、浅陋。
②[资]盘缠。
③[审]详细。
④[稽]探究、考察。
⑤[庶几]差不多。
⑥[子羔、原宪]孔子的弟子。
⑦[邑]地方,⑧[丘]孔子。
⑨[勉]勤勉,努力。
1.解释下列加粗的词。
(1)不幸而在穷僻之域域:___________(2)若既不出户户:___________(3)虽有子羔、原宪之贤虽:___________2.下列语句中“之”意思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不幸而在穷僻之域A.人之.为学B.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C.水陆草木之.花D.久之.,目似瞑,意暇甚3.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
《观潮》《湖心亭看雪》词法复习
《湖心亭看雪》词法复习班别:学号:姓名:【练习一】解释下列句中的古今异义字。
1、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古:今:
2、余拿一小舟古:今:
3、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古:今:
【练习二】解释下面的词语,体会它们在意义和用法上的区别。
1、仅有“敌船”为火所焚海涌银为郭
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最盛
2、以此夸能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最盛
3、仅如银线仅有“敌船”为火所焚
4、天下之伟观也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5、势极雄豪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
6、虽席地不容闲也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7、以此夸能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8、腾身百变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
9、是日更定问其姓氏,是金陵人
10、是日更定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11、湖中焉得更有此人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12、湖中人鸟声俱绝佛印绝类弥勒
13、余拿一小舟上下一白
14、上下一白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15、见余大喜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16、余住西湖江干上下十余里间
【练习三】解释下列句中的词语,并说明其活用情况。
1、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
2、皆披发文身
3、天下之伟观也
4、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
5、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
6、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7、与余舟一芥。
文言文复习10《观潮》、《湖心亭看雪》
•
到家,二鼓,复与过饮酒,食余甘煮采。顾影颓然, 不复甚寐。书以付过。东坡翁。
译文:
潭水像雪花般飞溅,声音如雷鸣般轰响,令人 既喜又惊.
第19篇 观
潮
• 1. (1)农历十六日 (2)当……时 几乎,将近 (3)用 水淋洗 (4)战船 (5)穷尽 (6)突然 一点点 (7) 船 (8) 去,往 (9)逆流迎着潮水 在水中忽隐忽 现 (10)满眼 (11)(价钱)加倍的高 (12)租用 • 2.(1)画文彩,这里名词用作动词 • (2)树立、举,这里名词用作动词 • (3)高过,形容词用作动词 • 3.(1)古义:疾驶,腾起; • (2)古义:举枪; (3)古义:人和物; • 4.(1)被;当作,作为;是 • (2)凭借;而,连词 • (3)气势;阵势 (4)看;景象
(7)
活动三:
拓展阅读,当堂训练。
全品中考复习方案P96 十九、湖心亭看雪
初至西湖记
•
从武林门而西,望保俶塔突兀层崖中,则 已心飞湖上也。午刻入昭庆,茶毕,即棹小入 舟入湖。山色如蛾,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 纹如绫;才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此时欲 下一语描写不得,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 时也。余游西湖始此,时万历丁酉二月十四日 也。 • 晚同子公渡净寺,觅阿宾旧住僧房。取道 由六桥岳坟石径塘而归。草草领略,未及偏赏 。 次早得陶石篑帖子,至十九日,石篑兄弟同学 佛人王静虚至,湖山好友,一时凑集矣。
文言实词“方”的意义
• • • • • • • • • • 1.方其远出海门 当……时 2.方欲行,转视积薪后 正,正要 3.今齐地方千里 方圆 4.方七百里,高万仞 面积 5.在水一方 边
重点语句翻译:
(省略句) 译文: 不久,(潮水)渐渐近了,就像玉砌的城 墙、白雪覆盖的山岭连天涌来,声音大得 像雷霆万钧。
文言文复习之《湖心亭看雪》复习资料
《湖心亭看雪》复习提纲一、文学常识作者:张岱,明末清初人。
有著作《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等。
二、一词多义一:①上下一.白:全②长堤一.痕:数目,最小的正整数,大写是“壹”。
更:①是日更.定:旧时将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②更.有痴似相公者还是:①是.日更定:这②问其姓氏,是.金陵人表示肯定的判断或解释绝:①湖中人鸟声俱绝.:消失②与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与世隔绝三、通假字拏一小船:拏,通“桡”,撑船四、重点语句翻译。
(1)是日更定,余拏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译:这一天初更以后,我撑着一条小船,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一人到湖心亭去看雪。
(2)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冰花弥漫,天、云、山、水,上上下下全是雪白。
(3)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译:只有(淡淡的)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人罢了。
(4)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湖中哪能还有这样赏雪的痴情人!(5)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和相公一样痴的人呢!五、理解性填空1、点明时间地点及当时环境的句子是: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交代中心事件的句子是独往湖心亭看雪。
2、描写雪景的句子是: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3、点明作者偶遇知音的惊喜之情的句子是: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4、以舟子的喃喃之语收束全文的句子(点明文章主旨的句子)是: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六、课文内容理解。
文章段意:第一段,湖上大雪弥漫的壮丽之景;第二段,湖心亭中我与两人喝酒聊天。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一句写出了什么意境?此句在全文结构上有何作用?想一想这句中“绝”字的妙在何处?①路无行人,天无飞鸟,天寒地冻,万籁俱寂的意境。
②作用:为下文“独往湖心亭看雪”作铺垫。
③一个“绝”字,从听觉入手,描绘了一幅人鸟受冻,悄然无声,不敢外出的寒冬静默图。
湖心亭看雪》复习资料
20湖心亭看雪【白描的含义】白描是文学创作中的描写手法之一,也是中国文学中为群众所喜闻乐见的传统的描写手法。
它能用最精练、最节省的文字粗线条勾勒出人物的精神面貌。
这种描写手法要求作家准确地把握住人物最主要的性格特征,不加渲染、铺陈,而用传神之笔加以点化。
【白描的特点】(1)不写背景,只突出主体。
通过抓住人物特征的肖像描写或人物的简短对话,将人物的性格凸显出来。
(2)不求细致,只求传神。
由于白描勾勒没有其他修饰性描写的烦扰,故作者能将精力集中于描写人物的特征,往往用几句话,几个动作,就能画龙点睛地揭示人物的精神世界,收到以少胜多、以“形”传“神”、形神兼备的艺术效果。
(3)不尚华丽,务求朴实。
优秀的文艺作品之所以感人,就在于作者抒发的是真情实感;感情愈真实,愈能震撼读者的心灵。
【白描的作用】使被描写的对象主体突出,且语言简洁明了,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和再创造空间。
1.字词积累——给下列加点的字词注音。
崇祯.(zhēn)拏.(ná)更.定(gēng) 毳.衣(cuì) 雾凇.(sōng)沆砀..(hàng dàng) 一芥.(jiè) 铺毡.(zhān)2.词语积累——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是日更定.矣(止,停) (2)湖中人鸟声俱绝.(消失) (3)余拏.一小船(撑)(4)拥毳衣..更有此人(哪能)..(白气弥漫的样子) (6)湖中焉得..炉火(细毛皮衣) (5)雾凇沆砀(7)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酒杯) (8)及.下船(等到)3.划分朗读节奏A.湖中人鸟声俱绝B.湖中焉得更有此人C.余强饮三大白而别D.舟中人两三粒而已4.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文中具体描写雪景的句子是: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2)“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一句,使人想起柳宗元《江雪》中的名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3)本文描写了西湖美景,其他描写西湖的诗句还有很多,如:“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是苏轼笔下雨后的西湖;“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这是白居易眼中初春的西湖;“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是杨万里心中夏日的西湖。
湖心亭看雪知识点归纳整理资料
湖心亭看雪知识点归纳整理资料一、文学常识。
1. 作者。
2. 朝代。
- 本文写于明朝灭亡后,作者入山著书以终,是一篇回忆性的散文。
二、字音字形。
1. 重点字音。
- 更(gēng)定:初更以后,晚上八点左右。
- 毳(cuì)衣:细毛皮衣。
- 雾凇(sōng)沆(hàng)砀(dàng):冰花一片弥漫。
雾凇,天气寒冷时,雾冻结在树木的枝叶上形成的白色松散冰晶。
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
- 一芥(jiè):一棵小草。
- 铺毡(zhān)对坐:铺着毡子。
- 强(qiǎng)饮:尽力地喝。
- 喃喃(nán):低声说话的样子。
2. 重点字形。
- “毳”字,注意笔画顺序,不要写错。
- “凇”与“淞”的区别,“凇”指雾凇,“淞”用于地名如“吴淞”。
三、重点实词虚词。
1. 实词。
- 湖中人鸟声俱绝:绝,消失。
- 是日更定矣:是,这。
- 余挐一小舟:挐,撑(船)。
- 拥毳衣炉火:拥,裹、围。
- 上下一白:一,全。
- 惟长堤一痕:惟,只。
-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焉得,哪能。
更,还。
-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白,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这里代指酒。
- 及下船:及,等到。
- 莫说相公痴:莫,不要。
相公,旧时对士人的尊称。
- 更有痴似相公者:似,像。
2. 虚词。
- 而。
-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中的“而”,表顺承,可译为“然后”“就”。
- 焉。
-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中的“焉”,表示疑问,哪里、怎么。
四、一词多义。
1. 一。
- 上下一白(全)- 惟长堤一痕(数量词,一道)2. 更。
- 是日更定矣(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还)五、古今异义。
1. 余。
- 古义:我。
例:余住西湖。
- 今义:剩下。
2. 白。
- 古义: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这里代指酒。
例: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 今义:白色。
3. 是。
- 古义:这。
例:是日更定矣。
- 今义:判断动词。
六、句子翻译。
《三峡》《答谢中书书》《湖心亭看雪》、《观潮》练习题重点词
(一)《三峡》
)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
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月.
)陵)阻绝
()王命急宣,)到江陵,其间千
二百里)))也。
春冬之时,)湍绿潭,回清倒影)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
))多趣味。
),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
凄异,),))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二)《答谢中书书》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
),猿鸟乱
))仙
)其奇者。
(三)《记承天寺夜游》
)起
)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
)
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
)。
注意:划线句子整句翻译、修辞手法、好处
(四)《观潮》
1)也2)以至十八日为盛3
()如银线4)日5、
)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6)平地7
()黄烟四起8)不相睹9)
无迹10、()11、()12、
()13)14、虽席
)()15.()
(五)《湖心亭看雪》
1)2)3
()4、()5、()()
6)7()8、。
观潮、湖心亭复习资料
2月5日《观潮》复习材料一、重点字词解释:伟观..(农历十六日;十五日叫望)..(雄伟的景象;观,景象)既望方.(当……时)其.(指潮)远出.(发、起)海门仅.如银线(几乎,将近)既而....(形容泛着白沫的潮水像玉砌的城墙和白雪覆..(不久,紧接着)玉城雪岭盖的山岭)际天..(连接着天;际.,连接)沃.(用水淋洗)日……是也..(战船)尽.奔腾(穷尽)..(就是指的这样的景象)艨艟五阵..(指两、伍、专、参、偏五种阵法)乘骑.(马)弄.旗(舞动)标.枪(树立、举)如履.平地(踩)倏尔..(一点点)..(忽然)略不一舸.无迹(船)为.火所焚(被。
为,表被动)随波而逝.(去,往)善泅.(泅水,游泳)文身..(身上画文彩;文,画着文彩)争先鼓.(振作)勇溯迎而上....(逆流而上)出没..(巨浪)万仞..(形容浪头极高)..(忽隐忽现)鲸波以.(凭)此夸.(夸耀,显示)能(..本领,技能)江干....(泛指女妇女的首饰和游人的华丽的衣服)..(江岸)珠翠罗绮溢目..(满眼;溢,满)倍穹..(加倍的高;穹,高)僦赁..(为观潮而特意搭的帐棚)..(租用)看幕虽.(即使)席地..(一席之地,仅容一个座位的地方)不容.(许)闲.(空闲)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海水涌起来,成为银子堆砌的城郭;浙江横着,潮水给系上一条白玉的腰带。
)二、重点语句翻译1.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当潮远远地从浙江入海口涌起的时候,几乎像一条银白色的线。
2.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不久随着潮水越来越近,玉城雪岭一般的潮水连天涌来,声音大得像雷霆万钧,震撼天地,激荡迸射,吞没宇宙,冲荡太阳,气势极其雄伟豪壮。
3.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不久演习五阵的阵势,忽而疾驶,忽而腾起,忽而分,忽而合,极尽种种变化。
4.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同时有在水面上骑马、舞旗、举枪、挥刀的人,好像踩在平地上一样。
湖心亭看雪复习资料(含答案)
湖心亭看雪复习资料(含答案)湖心亭看雪·综合能力测试一、给下列加线字注音并解释1.拥毳衣炉火(yǒng huī yī lú huǒ)________(指在炉火旁拥有毛皮衣服的人,表示温暖舒适的场景)2.雾凇沆砀(wù sōng huáng dàng)________(指寒冷天气中植物上结成的冰,表示冰冷的景象)二、填空湖心亭看雪》选自《唐诗三百首》,作者是___,字宗子,又字___,号___,唐代时人。
作品有《陋室铭》、《竹枝词》。
三、用原文回答问题1.作者写看雪的时间、地点、天气状况的句子是:「时值隆冬,大雪满弓刀。
江南好,雪霁天晴,景色独好。
」2.文中具体描写雪景的句子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银烛秋光冷画屏,___小扇扑流萤。
」。
四、阅读一)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___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好一朵梨花压海棠!”1.解释下列句中加线词语。
1)湖中焉得更有此人:在湖中怎么可能有比你更好的人呢?2)___三大白而别:我喝了三杯白酒就离开了。
2.翻译句子: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译:有两个人铺了毡子坐着,一个童子正在烧着酒炉。
3.文中在叙写湖心亭奇遇时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文中运用了对话和情景描写的方法,表达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享受,以及对湖中美景和人情的赞美。
4.请有原文处填上___所说的话,并说说作者引用___的话有什么用意。
舟子喃喃曰:“好一朵梨花压海棠!”作者引用___的话,是为了表达对梨花和___这两种美丽的花卉的赞美和感叹,同时也突出了湖景的美好和引人入胜。
二)从武林门而西,___突兀层崖中,则已心飞湖上也。
午刻入昭庆,茶毕,即棹(zhào,船桨,这里作动词,划船。
)小舟入湖。
《湖心亭看雪》复习题及答案
《湖心亭看雪》复习题及答案一、基础知识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更()定拥毳()衣崇祯()雾凇沆砀()()2、解释下列词语。
本文更定:②雾凇沆砀:本文独往湖心亭看雪:④素帐:本文上下一白:⑥焉得更有此人:3、文章开头两句点明时间、地点的词语是什么?31、本文作者,是(朝代)文学家,字宗子,号。
他的代表作是。
二、理解与应用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一)忽有斯人可与吾同者/乃披衣起往/见一小舟/中童子拥炉火炉而坐/念非吾知己/则去不可留也/因拥炉饮酒/须臾童子已退/因索纸笔作书/书毕送往约明日相见(1)给上面的一段话加上标点。
(2)请你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本文忽有斯人可与吾同者。
本文因拥炉饮酒,须臾童子已退。
(二)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1、这段文字中的两个人铺毡对坐,是在干什么?“一童子烧酒炉正沸”的作用是什么?2、“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这句话表达了两人怎样的情感?在文中起什么作用?3、“余强饮三大白而别”,这种行为与文中“独往湖心亭看雪”矛盾吗?为什么?《湖心亭看雪》是明末清初文学家张岱的代表作之一,写的是作者在湖心亭看雪的情景。
文章以精炼的笔墨,记叙了作者湖心亭看雪的经过,描绘了所看到的幽静深远、洁白广阔的雪景图,表现了作者孤独寂寞的心境和淡淡的愁绪,同时也寄托了作者对故国的怀念之情。
(1)体会作者清高自赏、孤独伤感的精神世界。
(2)品味作者用清新淡雅的笔调写景、抒情的艺术境界。
(1)学生通过学习能准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生通过品味本文清新淡雅的描写能独立赏析课外其他描写雪景的诗文。
本文最大的特点是写景用白描手法,一切都是似有似无,既没有具体的叙述描写,也没有具体的写景语句,让人无法捉摸,却于字里行间透出雪后西湖的美景。
因此我把本课教学重点定为:品读文本语言,在想象中体味雪后西湖的美景。
湖心亭看雪复习资料
《湖心亭看雪》文言知识复习资料汇总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更有痴似相公者!12、字音(1)崇祯(zhēn) (2)更(gēng)定余 (3)拏(r áo )一小舟 (4)拥毳(cuì)衣 (5)雾凇(sōng) (6)沆砀(hàng)(dàng) (7)余舟一芥(jiè) (8)铺毡(zhān)对坐 3、词语解释(7)(8)(9)(10)(11)一白(12)一白(18)(19)客此(20)(21)(22)(23)4、语句翻译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5、理解性填空16、简答题 1、“与云与山与水、一白、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这些词对表达中心有何作用?2、哪些动词表现作者的“痴”? “痴”与课文第一段哪句话相呼应?写出作者什么心情?3、作者引用舟子的话有什么用意?作者为何要以舟子的喃喃之语来收束全文?4、文中在叙写湖心亭奇遇时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5、这篇写景散文在写景的同时,抒发了作者独特的感受。
观潮和湖心亭知识点
• 1、 本文分四段,分别写了海潮的壮观,水军演习,弄潮健儿和观潮人群。 • 2、统领全文的句子是: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 3、第一段作者引用杨诚斋的诗句有什么作用? • 答:这两句诗从侧面对潮水的形象做了补充,与开头照应,并为下文的 水上表演作铺势。 • 4、作者是从哪几方面对潮来之状进行描写的?写出了江潮的怎样的特点? • 答:从形(仅如银线)、色(玉城雪岭)、声(大声如雷霆)、势(吞 天沃日)四方面,由远及近地写海潮,刻画了江潮的雄伟壮观。 • 5、文章最后一段运用了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 答:侧面描写;从侧面烘托钱塘潮的奇伟壮观。
观潮和心亭知识点
2014-1-23
• • • •
•
• •
1、文中具体描写雪景句子是哪些?这是怎样的描写手法? 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呢? 答:雾淞沆砀,、、、、、、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这是白描的手法,表现了作者孤独寂寞、清高自赏的心情。 2、“余强饮三大白而别”“拉余同饮”两句中的“强”和 “拉”表现了人物的什么心情? 答:表现了作者天涯遇知音的喜悦心情。 3、文中引用舟子的话有何用意? 答:包含了作者痴迷山水之乐,同时以天涯遇知音的 愉悦化解了心中淡淡的亡国之愁。 4、全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绪? 孤寂清高和淡淡的亡国之痛。
《观潮》复习资料
一、文学常识周密(1232-1298),字公谨,号草窗,又号四水潜夫、弁阳老人、华不注山人,南宋词人、文学家。
本文选自《武林旧事》译文钱塘江的海潮是天下间最壮观的。
从每年的八月十六至八月十八,这期间海潮最盛大。
当海潮从远方海口出现的时候,只像一条白色的银线一般,过了一会儿慢慢逼近,白浪高耸就像白玉砌成的城堡、白雪堆成的山岭一般,波涛好像从天上堆压下来,发出很大的声音,就像震耳的雷声一般。
波涛汹涌澎湃,犹如吞没了蓝天、冲洗了太阳,非常雄壮豪迈。
杨诚斋曾在诗中说:“海水涌起来,成为银子堆砌的城市;钱塘江横着,潮水给系上一条白玉的腰带。
”就像这样一般。
每年临安府的长官到浙江亭外检阅水军,巨大的战舰数百艘分别排列于江的两岸,一会儿全部的战舰都往前疾驶,一会儿分开;一会儿聚合,形成五种阵势,并有人骑着马匹耍弄旗帜标枪,舞弄大刀于水面之上,就好像步行在平地一般。
忽然间黄色的烟雾四处窜起,人物一点点都看不见,水中的爆破声轰然震动,就像高山崩塌一般。
过一会儿烟雾消散,水波平静,看不见任何一条大船,只有演习中充当敌军战船的军舰被火焚烧,随着水波而沉于海底。
浙江一带善于游泳的健儿数百人,每个人都披散着头发,身上满是刺青,手里拿着十幅长的大彩旗。
大家奋勇争先逆着水流踏浪而上在极高的波涛之中,忽隐忽现腾越着身子,姿势变化万千,然而旗尾一点点也没有被水沾湿,以此来夸耀自己的才能。
而有钱的巨富、尊贵的官吏,争先赏赐银色的彩绸。
在江岸南北上下十余里之间,满眼都是穿戴着华丽的手饰与衣裳的观众,车马太多,路途为之阻塞。
所贩卖的饮食物品,比平时价格高出一倍。
而游客租借观赏的帐篷,即使容纳一席之地的空间也没有,非常拥挤。
注释〔浙江〕就是钱塘江。
〔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从农历(八月)十六日到十八日。
既望,农历十六日(十五日叫望)。
〔方其远出海门〕当潮远远地从浙江入海口涌起的时候。
方,当……时。
其,指潮。
出,发、起。
海门,浙江入海口,那里两边的山对峙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8 观潮【原文】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
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
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
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艨艟数百,分列两岸;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
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
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
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而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间也。
【译文】钱塘江潮,是天下雄伟的景象。
从每年的农历八月十六至八月十八日为最盛。
当潮远远地从浙江入海口涌起的时候,(远远看去)几乎像一条银白色的线;随着潮水越来越近,玉城雪岭一般的潮水连天涌来,声音大得像雷霆万钧,震撼天地,激扬喷薄,吞没宇宙,冲荡太阳,来势极其雄伟豪壮。
杨万里的诗中说:“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描写的就是这样的景象啊。
每年(农历八月)京都临安府长官到浙江亭校阅水军,数百条战船分别排列于江的两岸;然后演习五阵的阵势,忽而疾驶,忽而腾起,忽而分,忽而合,极尽种种变化,同时有在水面上骑马、舞旗、举枪、挥刀的人,好像踩在平地上一样。
忽然黄色的烟雾四处窜起,人和物一点儿也看不见了,(只听得)传来水爆的轰鸣声,声音如同山塌了一样。
过一会儿烟雾消散,水波平静,看不见一条船的踪迹,只剩下被火烧毁的“敌船”,随着波浪流走了。
几百个善于泅水的吴中健儿,披散着头发,身上画着花纹,手里拿着十幅大彩旗。
大家奋勇争先,逆流迎着潮水而上,(他们的身影)在万仞高的巨浪中忽隐忽现,腾越着身子变换尽各种姿态,然而旗尾一点儿也没有被水沾湿,以此来显示他们(高超)的技能。
江岸上下十余里之间,满眼都是华丽的服饰,车马堵塞了道路,食物和别的各种东西都比平常贵上一倍。
而租用看棚的人(非常多),中间即使是一席的空地也不容有。
一、课后注释:1、《观潮》节选自《武林旧事....》卷三,作者是周密..,字公谨,宋.代湖州人。
2、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农历十六日(十五日叫望)。
3、方.其.远出.海门:方, 当……时; 其,指潮;出,发、起。
4、仅.如银线:几乎,将近。
5、际天..而来:连接着天。
6、吞天沃日..:冲荡太阳。
形容波浪大;沃,用水淋洗。
7、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就是指这样的景象。
8、艨艟..数百:战船。
9、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尽,穷尽。
10、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骑,马;弄,舞动;标,树立、举。
11、略.不相睹:一点儿。
12、一舸.无迹:船。
13、仅有敌船..为火所焚:指假设的敌方战船。
14、随波而逝.:去,往。
15、披发文.身:动词,画着纹身。
16、溯迎..而上:迎着(潮水)逆流而上。
17、出没..于鲸波..万仞..中:出没..,忽隐忽现;鲸波..,巨浪;万仞..,形容浪头极高。
18、江干..上下十余里间:江岸。
19、珠翠罗绮溢目..:满眼。
20、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倍穹..,(价钱)加倍的高;穹.,高。
21、而僦赁..看幕:僦、赁,都是租用的意思。
22、虽.席地..不容间也:虽.,即使;席地..,一席之地,仅容一个座位的地方。
二、翻译句子。
1、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译文:钱塘江潮,是天下雄伟的景象。
2、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
译文:从每年的农历八月十六至八月十八日为最盛。
3、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
译文:当潮远远地从浙江入海口涌起的时候,几乎像一条(横画的)银白色的线。
4、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
译文:随着潮水越来越近,玉城雪岭一般的潮水连天涌来。
5、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
译文:杨万里的诗中说:“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描写的就是这样的景象啊。
6、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
译文:然后演习五阵的阵势,忽而疾驶,忽而腾起,忽而分,忽而合,极尽种种变化。
7、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
译文:同时有在水面上骑马、舞旗、举枪、挥刀的人,好像踩在平地上一样。
8、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
译文:忽然黄色的烟雾四处窜起,人和物一点儿也看不见了。
9、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
译文:几百个善于泅水的吴中健儿,披散着头发,身上画着花纹。
10、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
译文:逆流迎着潮水而上,(他们的身影)在万仞高的巨浪中忽隐忽现,腾越着身子变换尽各种姿态。
11、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
译文:江岸上下十余里之间,满眼都是华丽的服饰。
12、而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间也。
译文:而租用看棚的人(非常多),中间即使是一席的空地也不容有。
三、问答题:1、课文最后一段写人们观潮,在文中有何作用?课文最后一段写人们观潮,一是表现了当时的民风民俗,二是从侧面衬托钱塘江潮的雄伟壮观和水上表演的精彩。
2、作者为什么要写教阅水军与吴中健儿在潮头弄潮?作者在描写了钱塘江潮的雄伟壮观的景象之后,写教阅水军与吴中健儿在潮头弄潮,使自然美与人文美相互融合,相互映衬,给读者极其美妙的感受。
特别是描写吴中健儿部分,作者着意描写人是自然的精灵,表现了人敢于和自然搏斗的大无畏精神。
29 湖心亭看雪【原文】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译文】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
接连下了三天的大雪,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全都消失了。
这一天晚上初更以后(大约八点左右),我撑着一只小船,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
冰花一片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全白了。
湖心湖上的影子,只有(淡淡的)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有两个人铺着毡席,相对而坐,一个小书童正在烧酒,酒炉中的酒正在沸腾。
(那两个人)看见我,十分惊喜地说:“想不到在湖中还能遇见你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
”便拉着我一同喝酒。
我尽力饮了三大杯,然后就(和他们)告别。
(我)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
等到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自语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您一样痴的人呢!”一、课下注释1.本文选自《陶庵梦忆....》,作者张岱..,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又号蝶庵居士....,明.末清初...山阴人。
寓居杭州。
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
2.是.日更定..:是.,代词,这;更定..,指晚上八点左右。
3. 余拏.一小舟:撑(船)。
4.拥毳衣..炉火:用毛皮制成的衣服。
5.雾凇..:水气凝成的冰花。
6、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
7.上下一白..:一白..,全白;一.,全。
8.焉得..更有此人:焉得..,哪能;更.,还。
9.余强.饮三大白.:强.,尽力;白.,这里指酒杯。
10.客此..:在此地客居。
11.舟子..:船夫。
二、翻译句子。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译文:接连下了三天的大雪,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全都消失了。
2、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译文:这一天晚上初更以后(大约八点左右),我撑着一只小船,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
3、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译文:冰花一片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全白了。
4、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译文:湖心湖上的影子,只有(淡淡的)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5、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译文:想不到在湖中还能遇见你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
6、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译文:我尽力饮了三大杯,然后就(和他们)告别。
7、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译文: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您一样痴的人呢!三、理解默写。
1、文中描写雪后西湖全景的句子是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2、文中描写西湖近景的句子是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四、问答题。
1、试简要分析“独往湖心①映衬出环境的幽静、空旷;②充分展示出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③暗示作者的“痴”,为下文作伏笔。
2、文字简练单纯,不加渲染烘托,这种写作手法就是白描。
体味本文所用的白描手法。
文中的白描能够抓住事物的突出特征,颇有韵味。
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高度抽象、概括,宛如中国画中的写意山水,寥寥几笔,传达出景物的形与神。
3、最后用舟子的话作结,有何意义? 你如何理解作者的“痴”?结尾引用舟子的话“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一个“痴”字,似贬实褒,对作者到湖心亭看雪这一行为给予了肯定和赞赏,不仅如此,还包括了对作者的品位、人格的肯定和赞赏。
作者的“痴”即他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逸致。
4、柳宗元的《江雪》描写的也是雪景,也写到人的活动,体会它和本文在描写手法和表达感情上的异同。
江雪 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在描写手法上,《湖心亭看雪》主要使用白描,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相互照应。
《江雪》主要使用烘托手法,景为人设。
在表达的情感上,《湖心亭看雪》表达了作者清高自赏的感情和淡淡的愁绪,《江雪》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孤独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