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经1至6章期末考点
马政经各章复习重点
![马政经各章复习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c6365686c77da26924c5b02f.png)
马政经各章复习重点各章重点难点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发展和研究对象1.考生在学习时应重点把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形成的历史背景和理论来源、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经济规律及其客观性等问题,以及生产力、生产关系、生产资料、生产方式、经济规律等一些基本概念。
并注意区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来源(古典政治经济学)和理论基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和研究对象(社会生产关系)。
2.难点在于两个问题:一个问题是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
这里要注意三点:第一,要准确理解生产关系的内涵和层次性;第二,要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统一中研究生产关系;第三,生产关系本质上是人们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这就决定了政治经济学是一门具有阶级性的学科。
另一个问题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根本任务是揭示经济规律。
这里也要注意三点:第一,要正确理解经济规律的含义及其客观性质;第二,要了解经济规律区别于自然规律的特殊性;第三,要了解经济规律的类型。
这两个问题贯穿于以下各章的学习过程中。
第二章商品和货币1.考查的知识点主要集中在:商品及商品经济的产生,商品的二因素,生产商品劳动的二重性,价值量的决定及其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货币的起源和本质,价值规律的内容、表现形式及其作用,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的相互关系。
2.本章的难点是如何理解与把握价值这一核心概念及由这一概念展开的一系列相关内容。
综观本章可以发现,其所有内容都是紧紧围绕价值这一概念展开的:第一节分析了价值的本质是什么?价值的量是如何决定和衡量的?而商品价值无论是其质还是其量,都隐藏在商品内部,必须借助于某种外在的东西将其间接地表现出来,这就是价值的表现形式——价值形式的发展问题,而价值形式的发展过程也就是货币的产生过程,于是第二节阐述了货币的起源、本质和职能等内容。
大一政经重点及重点课后题答案.docx
![大一政经重点及重点课后题答案.docx](https://img.taocdn.com/s3/m/8112acebc5da50e2534d7f3f.png)
第一章政治经济学导论生产力:人们运用生产资料,创造社会财富的能力,叫做生产力。
劳动对象: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直接加工改造的对象。
劳动资料:也称劳动手段。
它是人们在劳动过程中用以改变或影响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资料和物质条件。
劳动资料中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
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构成生产资料。
生产关系: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各种经济关系。
它包括: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直接生产过程和交换过程中所处的地位和关系;产品的分配关系。
其中生产资料所有制是整个生产关系的基础,它决定着生产关系中的其它方面。
生产关系实质上是一种物质利益关系。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基础。
上层建筑:在经济基础之上,建立起来的政治法律制度以及与它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哲学、宗教、文艺等意识形态,统称为上层建筑。
经济规律: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和必然的联系。
(分类:一切社会形态共有的经济规律;若干社会形态共有的经济规律;某一特定社会形态所占支配地位的特有经济规律。
)生产方式:是指人类社会所必需的物质资料的谋取方式。
它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所构成。
生产力是生产方式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方式的社会形式。
第二章商品与货币曲-44- 古□第P 商口口一、商品的两个因素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
商品使用价值: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物品的有用性。
商品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是商品的自然属性。
商品价值: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它是商品的社会属性,是商品的本质特征,它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互相交换劳动的社会关系。
价值体现的是人们交换劳动的生产关系,这就是价值的实质。
商品二因素的统一与矛盾任何商品都是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的统一体。
缺少其中任何一个,物品都不能成为商品。
二个因素中,价值是商品的最本质的因素。
二者的矛盾:人们作为商品生产者,不可能实现自己商品的价值而又占有其使用价值;也不可能要占有别人商品的使用价值而不付出价值。
初级经济师各章考点汇总
![初级经济师各章考点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c213d0f1fbb069dc5022aaea998fcc22bcd143d9.png)
第一部分政治经济学第一章:社会经济制度考点1:物质资料生产1。
定义:指劳动者按照预期目的,运用劳动资料加工于劳动对象,改变劳动对象的形状、性质或地理位置,使它适合人们需要的过程,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2.物质资料生产必备的三个基本要素(1)人的劳动:生产的最基本的要素.(2)劳动资料:生产工具、生产场所、道路、运河等,其中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
(3)劳动对象: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所加工的一切物质资料。
如原始森林的树木、矿石、棉花、钢铁。
考点2:社会基本矛盾1.生产力变革:(1)定义:指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2)两大要素:人(劳动者)和物。
(3)主要标志:生产工具的变革。
2.生产关系的变革(又称社会生产关系):(1)社会生产过程的四个环节:生产、分配、交换、消费。
其中,生产是起决定作用的环节。
(2)社会生产关系的基本类型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奴隶制、封建制、资本主义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原始社会、社会主义社会、未来共产主义社会(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最基本、最深刻的动力。
(4)生产方式: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构成.3.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可以概括为:生产力变革—-——生产关系变革———-上层建筑变革考点3: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和演化。
(1)社会经济制度:一定时期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它构成一定社会形态的最基本、最本质的经济基础.是区分人类历史上不同社会形态的根本标志。
(2)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根本原因: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
(3)人类社会经济制度的演变经历了五个阶段:原始社会制度、奴隶社会制度、封建社会制度、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和社会主义社会制度。
考点4:资本主义经济危机(1)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根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资本主义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2)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本特点和实质:生产相对过剩。
马政经各章知识点总结
![马政经各章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05ef778a9fc3d5bbfd0a79563c1ec5da51e2d666.png)
马政经各章知识点总结第一卷:第1章:分工的原因和效果斯密在这一章中详细描述了分工的重要性,他认为分工能够增加劳动生产效率,从而提高劳动者的收入。
他用针对纺织的例子来说明,如果一个人同时做纺纱和织布,那么他的生产效率相较于专门分工人来说会大大降低。
因此,斯密提倡分工是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之一。
第2章:自由交易的原因和效果这一章中,斯密讨论了自由交易的益处。
他认为自由贸易能够通过促进国际分工来提高整体生产效率,从而带来更大的福利。
而保护主义则会导致资源的低效利用,从而损害经济发展。
第3章:货币的自然价格和市场价格在这一章中,斯密讨论了货币的本质和货币供给对价格的影响。
他认为货币的本质是信用,货币供给的增加会导致货币贬值,从而引发通货膨胀。
他还提出了劳动价值理论,认为商品的价格应该取决于劳动价值。
第4章:货币的真空量斯密在这一章中详细讨论了货币供给和需求之间的关系。
他认为,货币的价值取决于其供给和需求之间的平衡。
如果货币供给过多,就会导致通货膨胀;反之,货币供给过少就会导致通货紧缩。
第5章:外国贸易的益处斯密在这一章中提出了绝对优势理论,认为不同国家应该专门生产其相对优势产品,然后进行贸易。
他认为这样可以实现各国之间最大程度的经济合作,促进国际分工。
第二卷:第6章:国内收入的组成部分在这一章中,斯密详细讨论了国内收入的组成。
他认为国内收入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工资、利润和地租。
他认为这三者是生产要素的回报,它们共同构成了国内收入。
第7章:资本的自然价格和市场价格斯密在这一章中讨论了资本的定义和价值。
他认为资本就是投资于生产的一切,包括工具、机器和劳动者。
他还讨论了资本对生产效率的影响,认为资本的投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
第8章:劳动力的收入这一章中,斯密讨论了劳动力的收入,他认为劳动者的工资应该取决于供求关系,如果劳动力供过于求,则会导致工资下降;反之,则会导致工资上升。
第9章:价格的利润率斯密在这一章中详细讨论了价格和利润率之间的关系。
政经总资料
![政经总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dd418d3d25c52cc58bd6be95.png)
第一章商品和货币名次解释:1.具体劳动:由劳动的目的、对象、操作方式、劳动的手段和结果所决定的、在形式上各不相同的劳动,马克思称之为具体劳动。
2.抽象劳动:撇开了各种具体形式,一般的或者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就是抽象劳动。
3.价格: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也就是货币表现的商品价值。
它反映商品的价值和货币价值的比例。
4.价格标准:货币单位及其等分被称为价格标准或价格标度。
5.通货膨胀:通货膨胀是流通中,纸币的发行量超过了流通中所需的金属货币量而引起的物价上涨,纸币贬值的现象。
6.通货紧缩:通货紧缩是流通中,纸币的发行量少于了流通中所需的金属货币量而引起的物价下跌,纸币升值的现象。
辨析题:1.商品价值是生产商品的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所以劳动产品都有价值。
答:此观点错误。
劳动形成价值,是商品经济关系赋予它的一种社会形式。
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体现的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相互比较劳动和交换劳动的关系。
只有当劳动产品用于交换而成为商品时,生产劳动产品的劳动才能形成价值。
所以,不能说凡是劳动产品都有价值。
因此,上述观点不科学。
2.个别企业由于提高劳动生产率,在单位时间内生产出更多的产品,从而形成更多的价值量。
答:此观点错误。
(1)这里的关键是混淆了商品的个别价值和社会价值。
(2)影响商品社会价值的劳动生产率指的是整个部门的劳动生产率。
整个部门的劳动生产率提高,才会使单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缩短,从而促使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减少。
(3)就个别企业来说,提高劳动生产率,使该企业生产单位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缩短,从而在等量时间内生产出更多的产品。
然而,在市场上仍然要按照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社会价值出售商品,因此,该企业能够获得更多利益。
3.没有使用价值的物品就没有价值,反过来没有价值的物品也一定没有使用价值。
答:此观点错误(1)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作为商品必须具有这两个因素,缺一不可。
(2)商品的价值存在于使用价值之中,如果物品没有使用价值,不能交换,也就不能成为商品,自然就没有价值。
政经考试要点
![政经考试要点](https://img.taocdn.com/s3/m/e56eb5e5910ef12d2bf9e70d.png)
一、单选 2×10′=20′货币发行量的决定因素?二、判断 2×5′=10′三、名词解释 5×4′=20′⊙商品经济(一P17)概念:是以交换为特征或以出卖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
(附:自然经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经济,生产的目的是为了直接满足生产者和经济主体自身的需要。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一P19)在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通货膨胀(二P31)纸币发行量超过了商品流通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所引起的货币贬值、物价上涨的现象。
⊙剩余价值(三P38)劳动者创造的价值中超过其劳动力价值的部分。
⊙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三P39)①不变资本C:是购买生产资料的那部分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只变换了它的物质存在形式,转移原有的旧价值,并没有改变自身的价值量。
②可变资本V: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在生产过程中,通过对劳动力的使用能够创造出比劳动力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发生了价值量的增殖。
附:⊙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五P70)①固定资本:以机器、设备、厂房、工具等劳动资料形式存在的生产资本。
资本是一次预付,实物形态全部参加生产过程,并随着物质磨损程度逐步转移到新产品中;②流动资本:以原料、燃料、辅助材料等劳动对象形式存在的生产资本,则一次生产过程中完全消失其原有的独立的使用价值形态,其价值全部转移到新产品中。
﹟两者区别:价值周转方式、周转时间、回收方式和期限、物质更新方法。
可见: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固定资本+流动资本⊙剩余价值生产(三P43)①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劳动日的绝对延长而生产的剩余价值,是绝对剩余价值,这种生产方法是绝对剩余价值生产;②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在劳动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必要劳动时间缩短,剩余劳动时间相应延长而生产的剩余价值,是相对剩余价值,这种生产方法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资本的有机构成(四P57)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且反映资本技术构成的资本价值构成。
政经复习要点
![政经复习要点](https://img.taocdn.com/s3/m/c4bbca4b90c69ec3d5bb7551.png)
政经复习要点1.资本运动的矛盾及总公式2.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及其本质3.绝对地租和级差地租产生的原因4.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1)什么是......(2)划分的标志(3)影响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流动的原因5.固定资本的磨损(有形磨损、无形磨损)造成有形和无形磨损的原因与因素6.工资及其本质7.资本有机的构成8.使用价值,交换价值,价值的含义及其三者关系9.(看一下)实行扩展性货币政策的主要目的10.平均利润如何形成11.剩余价值的定义、分割成几大块、计算12.农产品生产价值是如何决定的13.不变资本、可变资本、预付总资本14.产品生产的价格是如何形成的15.什么是宏观经济总量平衡16.商品价格构成,C、V、M的经济意义17.用什么反映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与指标18.什么叫信用,有哪些分类(第六章了解一下)19.产业资本正常循环的条件20.社会再生产的核心问题21.产业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三种形态、三种职能22.经济规律的客观性(什么叫经济规律(第一章)、经济规律的特征)23.商业信用、银行信用的含义和特点24.经济全球化(第二十章,考的少)25.劳动二重性(在政治经济学中的地位和作用)26.市场经济条件下价格规律的作用27.积累的两大经济后果28.货币的本质与职能29.影响资本周转的因素有哪些30.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构成31.简单再生产、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和实现条件32.马克思地租理论的主要内容33.资本全部占有剩余价值是否合理?说明理由劳动全部占有剩余价值一定合理吗?说明理由如果上述两个命题都不成立,假定在只存在资本家阶级和工人阶级的条件下,剩余价值在两阶级间如何分配才符合社会公平与正义的基本原则(结合现实)34.(500字)宏观经济调控的目标、手段(要结合当前中国经济模式:新常态)参考资料:12/9--12/11 经济工作汇报。
政经资料
![政经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e4ba3937482fb4daa58d4bf1.png)
第一章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一解释下列名词1 所有制①生产资料所有制作为经济范畴,其内部结构由人们对生产资料的所有、占有、支配、使用等经济关系组成。
②所有,是一个归属问题。
作为所有者,可以按自己的意志处置归自己所有的生产资料。
占有,是一种有条件的归属关系,即占有者不能任意处置占有的生产资料(如不能售卖)。
支配是指对生产资料的处置和管理,它由所有和占有决定。
使用是指人的劳动对生产资料的直接作用,是人们运用生产资料进行的生产活动。
③其中所有是所有制关系的基础。
2 所有权①所有权作为法律用语是指对象的排他性,一个人或某个集团垄断地占有某物,从而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处理该物。
②所有权作为经济用语是指人们占有某物并据此实现的经济利益关系。
③所有制性质决定了一个社会生产关系的本质特征,而所有权是在一定所有制关系下产生出来的,且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中还涉及和反映着许多派生的权利。
3 产权①产权是以财产所有权为主体的一系列财产权利的整合。
②产权包括所有权及其衍生的“四权”:所有权、占有权、使用权和支配权。
③产权的基本特征有:⑴其实质是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⑵是权利束而不是某项权利;⑶具有排他性、可转让性和收益性。
4 产权制度①产权制度是关于产权界定、保护、运营等的体制安排和法律规定的总称。
②产权制度反映的是在财产使用过程中,所有者、使用者、经营者之间的财产利益和责任的法律及其经济的约束关系。
③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产权制度的特征是:两权分离。
5 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之间的关系)①在政治经济学中对经济制度有两种规定:一是反映社会性质的根本性制度。
它反映生产关系的本质特征。
当今各国的社会经济制度,从本质上分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两类。
二是经济体制。
经济体制是某一社会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它是支配经济单位之间可能竞争与合作的方式的一种制度安排。
这两种制度都属于生产关系的范畴,但前一种制度与一定社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直接联系,是一种深层次的生产关系;而后一种制度是一种表层次的生产关系,属于经济运行中的制度安排。
政治经济学四章知识点总结
![政治经济学四章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df07f46cec630b1c59eef8c75fbfc77da369977f.png)
政治经济学四章知识点总结政治经济学是研究社会经济现象的科学,旨在探索经济活动与政治力量之间的关系。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总结政治经济学的核心知识点。
第一章:资本主义经济体系资本主义经济体系是当今世界上最主要的经济体系,其核心是市场经济和私有制。
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特点包括:自由市场、私人财产、盈利动机、竞争等。
在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市场供求决定价格和资源配置,个人追求利益最大化成为经济行为的基础。
第二章:经济增长与发展经济增长是指国民经济总量的增加,通常用国内生产总值(GDP)来衡量。
经济发展则是指经济结构和质量的变化,包括技术进步、人力资源开发、社会福利提高等方面。
经济增长与发展的关系密切,经济增长是实现经济发展的基础。
第三章:经济周期与经济波动经济周期是指经济活动在一定时间内的波动,包括繁荣、衰退、萧条和复苏四个阶段。
经济波动是经济周期内的短期起伏,通常由经济供求关系、政府政策等因素引起。
经济周期和经济波动对个人和企业的经济活动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对其进行有效的预测和管理至关重要。
第四章:经济全球化与国际贸易经济全球化是指国际间经济联系的深化和全球范围内资源和市场的整合。
国际贸易是经济全球化的核心组成部分,通过国际贸易,各国可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技术传播和经济增长。
国际贸易的发展对全球经济格局、国家利益和民众生活产生深远影响。
综上所述,政治经济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和政治力量关系的重要学科,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经济增长与发展、经济周期与经济波动以及经济全球化与国际贸易是其核心知识点。
理解这些知识点对于把握经济发展趋势、制定经济政策以及个人和企业的决策都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我们应该不断深化对这些知识点的学习和理解,以更好地适应和应对经济的发展和变化。
政经复习重点
![政经复习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5a00d7d60c22590102029d13.png)
1、为什么说商品是是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统一体?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统一体起统一性表现在:两者互为依存/互为条件,缺一不可没有使用价值的物品,尽管生产时花费了劳动,但不能形成价值,因而不是商品,反之,只有使用价值而不是劳动产品的物品,如阳光、空气等,由于其中没有劳动的凝结,所以没有价值,也不知商品,实用价值与价值的对立性表现在:两者是互相排斥的,他们不能同时在与生产者或消费者手中,只有通过交换,商品的内在矛盾(使用价值与价值的对立)才能得到解决。
2、价值规律的内容和作用形式是什么?价值规律在商品经济中的作用是什么?价值规律的主要内容和基本要求是:商品价值量有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必须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价值量相等的原则进行交换,即实行等价交换。
价格作为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以价值为基础,反应价值变化。
但是,由于价格是以商品和货币交换的量的比例来相对的反应商品价值,商品供求关系必然会对价格产生影响。
因此,在现实商品交换子,价格与价值的一致只是偶然的/个别的现象,而不一致的情况则是经常发生的。
价格以价值为中心上下波动不仅不是对价值规律的否定,而且正是价值规律存在和发生作用的表现形式。
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其作用来源于其内在的价值决定和价值实现的机制,主要体现在调节、刺激、分化等方面:(1)能够自发地调节社会劳动在各个生产部门之间的合理配置。
这种调节作用是通过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的形式实现的,商品的市场价格反映供求/竞争信息,而供求、竞争信息自发引导商品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如何生产。
(2)自发的刺激商品生产者不断改进生产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
价值规律的价值决定和价值实现机制显示,商品生产者要想视线更大的价值两,就必须提高劳动生产率,是自己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3)自发地促进商品生产者两极分化。
在商品生产和交换过程中,那些掌握了先进的生产技术、经营管理水平高的生产者,劳动生产率高,其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个别价值)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社会价值),按社会价值出售商品会获得更多的收入,因而越来越富裕;反之,就会越来越穷,甚至破产。
政经
![政经](https://img.taocdn.com/s3/m/cd083b5a804d2b160b4ec023.png)
第一章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1.分工是指各种社会劳动的划分和独立化,包括自然分工,社会分工和个别分工。
2.自然经济的特征●自给自足的经济,●封闭型经济●保守型经济●以简单再生产为特征的经济,●自然经济中劳动者的私人劳动直接成为社会劳动的组成部分3.社会分工是商品经济存在的前提,是一切商品生产的一般基础。
4.三次社会大分工:畜牧业与农业分离→农业与手工业分离→商人阶层的出现及其与手工业,农业的分离。
5.商品经济产生的两个条件:社会分工(前提),私有制(决定性条件)。
6.商品经济的特征●本质上是交换经济●是开放性经济●是进取开拓型经济●以扩大再生产为特征的经济第二章商品1.商品是用来交换的有用的劳动产品。
具有使用价值(自然属性)和价值(社会属性)两个属性。
2.交换价值和价值的关系:●价值是交换价值的表现形式●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内容和基础3.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对立体:●一方面,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是统一的,缺一就不可成为商品,价值的存在是要以使用价值的存在为前提。
●另一方面,使用价值与机制又是不同的,相矛盾的,使用价值作为商品的自然属性,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
价值作为商品的社会属性,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
价值的一切有用物品包括商品所共有的属性,是永恒的范畴。
价值是商品所特有的属性,是商品经济的范畴。
●商品的两因素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决定的。
●劳动二重性包括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自然属性)和抽象劳动(创造价值)(社会属性)。
4.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关系:●一方面,二者是统一的,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不是两次或者两个劳动,而是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
无论在时间上或空间上,二者都是不可分割的。
●另一方面,两者又是不同的,矛盾的。
具体劳动反映的是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是劳动的永恒属性,是一切社会形态都存在的永恒的范畴。
抽象劳动反映的是人们之间的社会生产关系,是商品经济特有的范畴,是劳动的社会属性。
马政经每章复习题
![马政经每章复习题](https://img.taocdn.com/s3/m/d600786aaf1ffc4ffe47ac3c.png)
第一章商品与货币一、单项选择题1 、体现在商品中劳动的二重性是 ( ) 。
①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②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③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④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2 、当农业受灾,农业劳动生产率下降时,同一劳动在单位时间内()。
①生产的使用价值量减少,单位产品的价值量增加②生产的使用价值量减少,单位产品的价值量减少③创造的价值量增加,单位产品的价值量增加④创造的价值量减少,单位产品的价值量减少3 、在 1 只绵羊= 2 把斧子的交换中,绵羊的价值是通过斧子的 ( ) 表现出来的。
①价值②交换价值③使用价值④价格4 、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是()。
①剩余价值理论②商品经济理论③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理论④阶级斗争理论5 、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所以()。
①价格和价值始终一致②价格和价值始终不一致③价格和货币的价值有关④价格和货币的价值无关6 、商品与一般劳动产品相比较,它的主要特点是()①商品是非劳动产品②商品是用来满足自己需要的劳动产品③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④商品是用来馈赠的劳动产品7 、个别企业生产商品劳动时间的缩短意味着 ( ) 。
①商品价值量的减少②商品价值量的增加③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减少④该企业劳动生产率提高8、货币的出现,使商品内在的 ( ) 表现为外部商品和货币的对立。
①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②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③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④观念上的货币与现实货币的矛盾9 、纸币的发行量取决于()。
①市场购买力②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③商品价格总额④商品的供求状况10 、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是()。
①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一定有价值②没有价值的东西就没有使用价值③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就不会有价值④有使用价值的东西就有价值11 、个别企业生产商品劳动时间的缩短意味着 ( ) 。
①商品价值量的减少②商品价值量的增加③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减少④该企业劳动生产率提高12 、商店里出售的各种商品,都有价格标签。
马政经全文重点资料
![马政经全文重点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35f2f4f1680203d8ce2f2488.png)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形成、发展及研究对象选择1.政治经济学不是政治加经济的学说。
P42.马克思批判的继承了:古典政治经济学科学的因素。
关于古典政治经济学有关的人物:威廉配第开始,亚当斯密集大成,大卫李嘉图完成。
P63.政治经济学的阶级性:凡是政治经济学都具有阶级性,但不是都具有科学性,只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实现了阶级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P94.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物质资料的生产。
P11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5.物质资料的生产的三个简单要素:劳动者的劳动,劳动资料,劳动对象。
(重点)劳动对象的两类:自然物(天然存在的:矿藏等),原料(劳动的生产物:棉花等)。
6.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社会生产关系。
P127.生产力:人们生产物质资料的能力,表示人们改造自然和征服自然的水平,反映人和自然界的关系。
8.物质资料的生产环节:生产(直接生产过程),分配,交换,消费。
P13广义的生产关系指: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诸关系在内的生产关系体系。
9.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标志:劳动工具。
10.社会生产过程的起点:生产,起决定性作用的是:生产。
11.社会生产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生产力。
12.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任务:揭示经济过程中存在的客观经济规律。
P1613.经济规律: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14.经济规律的种类:一切社会形态共有的经济规律;几个社会形态共有的经济规律;一个社会形态独有的经济规律。
15.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方法: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从具体到抽象的和从抽象到具体的方法,逻辑方法和历史方法,对现代科学和经济方法的借鉴。
P20答题1.为什么经济规律是客观的?人们如何认识和利用经济规律(记住)1) 经济规律具有客观性是因为:第一,任何经济规律都是在一定的客观经济条件基础上产生和发生作用的,并随着客观经济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政经期末复习 (完整版)
![政经期末复习 (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dfec91bffd0a79563c1e7236.png)
(一)名词解释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相对剩余价值: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必要劳动时间缩短、剩余劳动时间相对延长而产生的剩余价值。
超额剩余价值:具有较高劳动生产率的个别资本凭借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而获得的超越社会品均条件的那部分剩余价值。
产业资本:投在物质生产部门,支付雇佣劳动,直接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的资本。
资本有机构成: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能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
商业利率:是从产业资本中分离出来,专门从事商品买卖,独立发挥资本职能,以获取商业利润为目的的一种资本形式。
流动资本:是指生产资本中用于购买原料、燃料、辅助材料等劳动资料和用于购买劳动力的部分。
行政垄断:用行政权力管住市场准入,在一个市场住允许一家或少数几家企业垄断经营的情况。
资源配置:社会采用一定的调节机制,根据资源的不同用途在不同使用者之间进行分配。
经济利润:排除所有者投入和分派给所有者方面的因素,期末净资产与期初净资产相减以后的差额。
边际成本:每一单位新增生产的产品(或者购买的产品)带来到总成本的增量。
宏观经济均衡:总供给与总需求的总量平衡和结构平衡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例,用以反映可变资本价值的增值程度。
绝对剩余价值: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劳动日而绝对增加剩余劳动时间所生产的剩余价值。
资本主义地租:来源于农业工人创造的超过平均利润以上的那部分剩余价值。
生产价格:由部门平均生产成本和社会平均利润构成的价格。
平均利润:各部门按平均利润率分别获得的利润。
自然垄断:一个市场的某个行业有一家企业经营,比两家或两家以上经营成本更低。
(因产业发展的自然需要形成的垄断)虚拟资本:能定期带来收入的,有价证券形式表现的资本有价证券:标有票面金额,证明持有人有权定期获得一定收入,并可以自由转让的一种所有权或债权的凭证。
政经期末复习
![政经期末复习](https://img.taocdn.com/s3/m/9fe7cc1ade80d4d8d15a4fca.png)
1、物质资料的生产:就是人们以一定的方式结合起来,按照自己设想的目的运用劳动资料去加工劳动对象,改变劳动对象的形状、性质或地理位置,使被加工成的产品能满足人们生产和生活的需要。
2、经济规律: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经济现象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体现着经济运动过程的必然趋势。
3、社会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所结成的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它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直接生产过程中的生产关系、分配关系、交换关系和消费关系。
4、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统一体。
5、交换价值:(首先)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
6、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
7、抽象劳动:撇开劳动的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它反映的是商品经济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8、社会必要劳动:是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时间。
9、价值规律:是指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商品的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10、货币流通量规律:一定时期内商品流通所需要的货币量,等于全部代售商品的价格总额除以同一单位货币的平均流通速度。
11、货币:货币的本质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12、资本: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它反映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关系。
13、剩余价值: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以上的价值。
它体现着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关系。
14、不变资本: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
其价值只是在劳动过程中转移到新产品中去,其数量没有发生变化,所以叫不变资本,用c表示。
15、超额剩余价值:个别资本家由于提高企业的劳动生产率,使自己生产的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而多得的一部分剩余价值,叫做超额剩余价值。
16、相对工资:是指在工人新创造的价值(v+m)中,工人所得的工资和资本家所得利润相比较的相对量。
政经知识点
![政经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dd35683fc281e53a5802ff82.png)
第一章:商品和货币1.试述商品二因素和劳动二重性的关系。
答:(1)商品二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
劳动二重性是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2)商品二因素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决定的。
(3)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
2.商品价值量是怎样决定的?劳动生产率的变化对商品价值量有什么影响?答:(1)商品的价值量取决于生产该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2)劳动生产率是指具体劳动在一定时间内生产产品的效率。
它通常以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来表示。
(3)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随着整个部门的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的。
当劳动生产率提高时,生产的使用价值就多,但价值总量是不变的,而耗费在单个商品上的劳动量就会减少,因而价值量就会变小。
由此可以看出,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3.货币是怎样产生的?它的本质和职能是什么?答:(1)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的,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
(2)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3)货币的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
4.什么是货币流通规律?答:(1)是一定时期内商品流通中所需货币量的规律。
(2)它取决于三个因素:一是参加流通的商品数量;二是商品的价格水平;三是货币的流通速度。
(3)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与商品的价格总额成正比,与同一单位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
用公式表示就是: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单位货币的流通速度(次数),其中,商品价格总额=待售商品总量×商品的价格水平。
5,6,7题未学,不考。
第二章:资本和剩余价值1.怎样理解资本总公式的矛盾?答:(1)从形式上看,资本总公式与价值规律存在着矛盾:按照等价交换原则,商品交换过程只能使价值形式在商品与货币之间转换,而不能引起价值量的变化。
但是,资本总公式在流通过程中发生了价值量的增值。
这就是资本总公式的矛盾。
(2)解决资本总公式的矛盾,关键是要说明剩余价值是在什么条件下从哪里产生的。
政经复习要点.doc
![政经复习要点.doc](https://img.taocdn.com/s3/m/b2328a9701f69e314232941e.png)
《政治经济学》各章知识点导论1、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研究任务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第一章商品1、冏品两因素及其相互关系2、商品价值量的决定因素3、劳动二重性理论及其理论意义4、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第二章货币1、价值形式的演变2、货币的本质与职能3、贵金属货币流通规律第三章资本和剩余价值1、资本总公式的矛盾及其解决条件2、劳动力商品的两因素3、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特征4、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5、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划分6、绝对剩余价值与相对剩余价值第四章资本积累1、资本积累的含义2、积累量的决定因素3、资本的技术构成、价值构成及有机构成第五章资本的循环与周转1、资本循环三个子循环的各自特点2、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的划分及其依据3、固定资本的有形磨损与无形磨损4、固定资本折旧率的确定5、资本周转速度的计算6、加速资本周转的意义与途径第六章社会总资本再生产和流通1、社会总资本运动的核心问题2、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3、扩大再生产的前提及实现条件第七章社会总资本运行中的市场1、市场机制和市场经济概念2、市场体系的内容第八章职能资本与平均利润1、剩余价值率与利润率的关系2、利润率的决定因素3、利润平均化原理4、商业流通费用第九章生息资本和利息1、借贷资本的特征2、利息率的决定因素3、股票价格的相关内容4、虚拟资本与实体资本的关系5、商业信用与银行信用的各自特点第十章垄断资本与垄断利润1、垄断形成的基本动因2、垄断与竞争的关系3、垄断价格及其特点4、垄断利润的含义与来源第十一章土地所有权与地租1、级差地租的含义、形成条件及原因2、绝对地租的含义、形成条件及原因3、土地价格的相关理解第十二章国民收入分配与消费1、马克思对社会主义社会的分配设想2、按劳分配与“三位一体”公式第十三章国家调节微观经济1、国家调节微观经济的必要性2、社会主义国家调节微观经济的特点第十四章国家调节宏观经济1、国家调节宏观经济的必要性2、国家调节宏观经济的目标体系3、国家调节宏观经济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运用第十五章国家垄断经济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式与实质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作用。
政经复习资料 打印
![政经复习资料 打印](https://img.taocdn.com/s3/m/15c5d8e3fad6195f302ba636.png)
本章主要概念(导论)生产关系:指社会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所结成的社会关系,即社会生产过程中的生产关系、分配关系、交换关系、消费关系等一系列关系的总和生产资料所有制:指人们以一定形式占有生产资料方面形成的关系经济制度:指一定社会中居于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社会的经济制度决定着该社会的经济性质,支配和影响着其他生产关系的发展经济体制:指一定社会生产关系或经济制度的具体形式,一般包括生产关系的具体组织形式和经济管理制度两部分经济规律: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运行过程中所固有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经济规律是客观的,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经济规律产生的条件是客观的;第二,经济规律的作用是客观的,其作用过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范畴:指揭示社会生产关系本质的概念一、你如何理解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1、物质资料生产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1)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它为人类提供最基本的物质生活资料,是人类从事其它各种活动的先决条件。
人与人间有多种关系,物质生产关系是最根本的关系.(2)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关系,亦称生产关系。
2、你如何理解社会生产过程的四个环节及其相互关系:生产——直接生产的过程,即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直接结合生产出产品的过程.分配——对直接生产过程的产品的分配。
交换——人们相互交换劳动和劳动产品的过程。
消费--人们消耗各种产品以满足自身的需要的过程。
➢四环节之间的关系:①生产是起点,消费是终点,分配与交换是联系生产与消费的中间环节. ②生产决定着分配、交换与消费,决定着它们的水平面与性质. ③分配、交换与消费在一定条件下对生产有反作用。
(1)生产与消费的关系:两者具有相互决定的关系。
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和方式;消费也决定着生产。
一方面只有通过消费才能使产品成为现实的产品,另一方面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和动力,消费又创造出现实的生产。
(2)生产和交换的关系:生产的性质决定交换的性质,生产发展的程度决定交换的发展的程度.(3)生产和分配的关系:1, 生产决定分配的对象和方式2。
政经期末考试范围.docx
![政经期末考试范围.docx](https://img.taocdn.com/s3/m/80b5b6e290c69ec3d5bb75ea.png)
政经期末考试范围(完整版)P3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首先,生产是政治经济学的出发点。
生产不仅涉及人与白然的关系,也涉及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相互关系,其任务是揭示客观的经济规律。
英次,生产关系是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政治经济学以生产为对象但不是一般地研究生产,而是研究人们在生产过程屮的关系,既要研究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之间的相互关系,也要研究人们在社会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中的关系。
最后,政治经济学对生产关系的研究不可避免地要研究生产力。
P31商品二要素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商品包含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耍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
使丿IJ价值是指物品和服务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耍的屈性,即物品和服务的有用性。
价值是指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凝结,价值是商站的本质属性。
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是统一的,互相依存,缺一不可。
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又是相互对立、相互排斥的。
价值的存在以使用价值的存在为前提,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载体。
P33劳动二重性商品是由劳动创造的。
商品的两要索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决定的,就是说,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由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决定的。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的两种规定,或者说同一生产商甜的劳动可以从抽象形态和貝-体形态两个方面进行考察。
具体劳动即从劳动的具体形态考察的劳动。
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
抽象劳动即从劳动的抽象形态考察的劳动。
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实体。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抽象劳动和具体劳动在吋间上、空间上都是不可分割的。
P42价值规律理论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这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以此为基础进行商品等价交换。
价值规律的作用:笫一,自发地调节牛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部门之间的分配。
第二,刺激生产者的积极性。
第三,优胜劣汰,导致生产者两极分化。
价值规律发挥作用的形式:价格围绕价值波动。
P48货币的职能价值尺度(基本职能)、流通手段(基本职能)、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P58货币流通规律理论货币流通规律即货币流通同商品流通相适应的规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5. 工资的变动趋势—— 判断题
名义工资呈上升趋势,实际工资呈曲折上升趋势。
26. 工资的国民差异—— 名词解释
是指各个国家之间的工资水平存在的差别。
第四章 资本积累
1.简单再生产 simple reproduction ——名词解释
资本家把剩余价值全部用于个人消费,生产在原有规模上不断重复价值与使用价值的关系(对立统一) —— 简答题
统一性:价值的存在以使用价值的存在为前提,没有使用价值的商品就没有价值; 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寓于使用价值之中; 两者共存与商品之中。 对立性:生产使用价值的直接动机为了价值; 解决对立性性的条件是交换; 人们不能同时持有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如果要获得商品的价值就必须放弃它的使用价值,如果要拥有 商品的使用价值就不能得到商品的价值。
20.价格—— 判断题
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
21.货币的职能
流通手段 the medium of circulation
22.几个名词解释
1.纸币 paper-money: 由国家发行并强制流通的货币符号。 2.商品流通: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 3.货币流通:货币本身作为商品流通媒介的不断动力。 4.通货膨胀:纸币发行过多,引起货币贬值,物价上涨的现象,或一般物价水平普遍而持续的上升。 5.通货紧缩:一般物价水平普遍而持续的下跌。
8.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 选择题
1.劳动力的所有者有完全的人身自由;2.除了劳动力一无所有。
9.判断题
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根本条件。
10.劳动力价值的决定 —— 简答题
1.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2.劳动力价值是由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资料价值所决定的。 3.包括三部分:劳动力自身生存需要的生活资料价值、维持劳动力家属子女所需要的生活资料价值、劳动力教育训 练费用。 (即自身生存资料价值,抚养后代,教育和训练费用。 )
1.劳动在出卖之前不存在。
7 / 14
制作:李旭
2.劳动的价值由劳动决定,出现同语反复。 3.如果工资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则剩余价值不会存在。
23. 工资的基本形式—— 选择题
计时工资:是按照劳动时间支付工资的形式。 计件工资:是按照标准质量的劳动成果的数量支付工资。
24. 工资的派生形式—— 选择题
3.生产资料
劳动资料与劳动对象作为生产过程中的物的因素,统称为生产资料。
4.生产关系 production relations
人们在生产总过程中结成的各种经历关系。 包括:1.生产资料所有制。 (起基础性的作用)2.人们在直接生产,交换和消费的过程中所处的地位和关系。3.产品 的分配关系
5 物质资料生产与再生产的总过程 —— 四个环节
1.劳动生产力的含义: 劳动者生产某种产品的效率或者能力。 2.劳动生产的表示方法: 单位劳动时间内所生产的产品数量;生产单位产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
13.影响劳动生产率的因素 ——简答题
1.社会科学技术发展和应用情况。 2.生产技术装备的规模和效能状况。 3.原材料质量的好坏。 4.劳动者的科学文化水平和平均熟练程度。
7. 抽象劳动 abstract labour——名词解释
撇开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
8.劳动的二重性与商品两因素之间的关系—— 简答题
劳动的二重性决定商品两因素: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
9.劳动二重性学说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论述题
1.劳动二重性学说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并且是马克思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的基础,是彻底地揭示 资本主义内在矛盾及其规律的一个根本出发点。 2.马克思运用劳动二重性学说,第一次确定了什么样的劳动形成价值,为什么形成价值以及怎样形成价值,从而建 立起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 3.马克思运用劳动二重性学说,深刻揭露了剩余价值的来源和本质,拆穿了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的秘密,解决了剩 余价值论的核心问题。
11.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socially necessary labor-time —— 简答题
在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欲要的劳动时间;另一含 义是社会总劳动中按一定比例老生产社会需要的某种商品所需要的时间。
12.价值量与劳动生产力的关系 ——简答题
1.由于超额剩余价值也是缩短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产生的,因而它实质上是变相的相对 剩余价值。 2.超额剩余价值是个别企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结果,相对剩余价值整个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21.工资的本质
是劳动力的价值和价格。
22.为什么工资不是商品?为什么工资的本质不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论述题
2.简单再生产的特点—— 简答题/选择题
1.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创造的。 2.不变资本也是雇佣工人创造的。 3.劳动力的再生产从属于资本。
3.扩大再生产 enlarged reproduction—— 名词解释
资本家把剩余价值的一部分作为资本追加到生产上,使生产在扩大规模的基础上进行的再生产。
货币——商品——货币(G —W —G`)
5.资本流通与商品流通的区别—— 简答题
1.循环形式不同:起终点;媒介,买卖顺序。 2.运动目的不同:使用价值;价值增值 3.价值所处的地位不同:交换媒介;自身增值 4.流通的限度不同:消费则止;无线运动 5.运动主体不同:商品;货币
5 / 14
制作:李旭
6.资本总公式内在矛盾及解决—— 简答题
18.相对剩余价值
在劳动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必要劳动时间缩短,剩余劳动时间相应延长而生产的剩余价值,是相对剩余价值, 这种生产方法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19.超额剩余价值 excess surplus value——名词解释
商品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
20.相对剩余价值与超额剩余价值的关系——简答题
4 / 14
制作:李旭
23.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
24.价值规律(law of value)的基本内容—— 简答题
1.商品价值量决定于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按等价原则进行交换。 2.价格经常背离价值并不违背价值规律。
25.价值规律表现形式
商品的价值由价值决定,受供求关系的影响自发的围绕着价值上下波动。
13.不变资本 constant capital—— 名词解释
购买生产资料的那部分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只变换了它的物质存在形式,转移原有的旧价值,并没有改变自身的 价值量。/把自己原有的价值,转移到新的产品中去,而自身价值量没有改变。 (用 C 表示)
14.可变资本 variable capital—— 名词解释
制作:李旭
政治经济学考点
单选——20*1’=20’ 判断——10*1’=10’ 名词——10*2’=20’ 简答——6*5’=30’ 计算————20’
1 / 14
制作:李旭
第一章 政治经济学导论
1.物质资料生产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是人类存在的发展的基础。 2.生产力
人们运用生产资料,创造社会财富的能力。 人们征服、改造自然,使之适合人们需要的能力。
11.劳动力价值决定的特点 ——简答题 /选择题
1.有一个最低限度。 2.包含历史和道德因素。 3.劳动力价值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例。
12.如何理解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二重性——简答题
1.劳动过程: 劳动者有目的的使用劳动资料,改变劳动对象,创造使用价值的过程。 2.价值增殖过程: 超过补偿劳动力价值,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是价值增殖过程。
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通过对劳动力的使用能够创造出比劳动力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发生了价值量的增殖。 (用 V 表示)
6 / 14
制作:李旭
15.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论述题
1.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剩余价值的生产 2.资本主义生产的根本目的:生产和实现更多的剩余价值 3.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基本和绝对的规律 第一、对剩余价值的追逐,决定了资本主义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的一切方面。 第二、 剩余价值的生产决定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的历史趋势。
26.价值规律的作用——简答题
1. 价值规律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各个部门之间的分配。 2. 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生产技术,改善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3. 价值规律促使商品生产者的优胜劣汰和经济分化。
第三章 资本与剩余价值
1.资本 capital —— 名词解释
10.价值的决定——简答题
1.价值量 (quantity of value)的决定 商品的价值是质和量的统一;商品的价值量是由劳动量决定的,而劳动量室友劳动时间来决定的;劳动时间又分为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和个别劳动时间,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0 2.个别劳动时间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决定
生产,消费,分配,交换
6.经济规律的分类
1.各个社会形态共有的经济规律。 2.若干社会经济形态共有的规律。 3.某一特定社会经济形态所占支配地位的特有经济规律。
第二章 商品与货币
1. 什么是商品(commodity) ——名词解释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
2. 使用价值 use-value—— 名词解释
3 / 14
制作:李旭
5.生产的组织状况和自然条件。 (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程度是影响劳动生产率的决定因素)
14.价值量与劳动生产力的关系 ——论述题
单位商品价值量与体现在该商品中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与生产该上宾得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单位时间内生产 的使用价值与劳动生产率成正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