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托车零部件镀镍、铬技术质量要求
零部件镀铬技术条件
编制: 校对: 标准检查: 审定: 批准: 受控标识:镀铬技术条件1. 范围1.1 本标准规定了深铃车业有限公司无锡分公司电动车主要零部件镀铬前后的质量要求,电镀后的试验方法、检验规则。
1.2 本标准适用于深铃车业有限公司无锡分公司电动车金属和塑料零部件防护装饰性镀铬。
2. 规范性引用文件2.1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2.2 GB/T 4955-1997 金属覆盖层覆盖层厚度测量阳极溶解库仑法2.3 GB/T 4956-2003 磁性基体上非磁性覆盖层覆盖层厚度测量磁性法2.4 GB/T 5270-1985 金属基体上的金属覆盖层(电沉积层和化学层沉积层)附着强度试验方法2.5 GB/T 6461-2002 金属基体上的金属和其它无机覆盖层经腐蚀试验后的试样和试样的评级2.6 GB/T 10125-1997 人造气氛腐蚀试验盐雾试验2.7 GB/T 13911-1992 金属镀覆和化学处理表示方法3. 电镀件外观类别及镀层体系表示方法3.1 电镀件外观类别A类对成车自然观察十分容易看见,装饰价值很高的部位。
包括:方向把管、后货架、保险杠、前照灯、转向灯、后视镜、仪表、装饰件、减震器、刹把等零部件主视面。
B类对成车自然观察容易看见,装饰价值较a级稍低的部位。
包括:标牌、平叉护板装饰件等零部件。
C类对成车自然观察不容易看见,装饰价值低或无装饰价值的零部件。
3.2 镀层体系分类及表示方法3.2.1常用镀层的种类及简化表示的含义见表1。
表13. 零部件电镀前的质量要求3.1 金属零件电镀前的质量要求3.1.1 有配合公差要求的零件,应留有适当的加工余量。
3.1.2 零件表面不允许有经电镀前处理和进行抛磨都无法除去的缺陷,如明显的凹坑,难以抛磨掉的腐蚀点,砂轮打磨伤痕及模具拉伤痕迹等。
电镀件验收技术条件
电镀件验收技术条件电镀件验收技术条件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重庆鑫源摩托车制造有限公司生产的摩托车、轻便摩托车、三轮摩托车及四轮全地形车所用电镀件的术语和定义、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的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重庆鑫源摩托车制造有限公司生产的摩托车、轻便摩托车、三轮摩托车及四轮全地形车。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以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均适用于本标准。
GB/T 1031-1995 表面粗糙度参数及其数值GB/T 2828.1-2003 计数抽样检验程序第1 部分:按接收质量限(AQL检索的逐批检验抽样计划GB/T 4955-2005 金属覆盖层覆盖层厚度测量阳极溶解库仑法GB/T 5270-2005 金属基体上的金属覆盖层电沉积和化学沉积层附着强度试验方法评述GB/T 6461-2002 金属基体上金属和其它无机覆盖层经腐蚀试验后的试样和试件的评级GB/T 10125-1997 人造气氛腐蚀试验盐雾试验GB/T 13911-1992 金属镀覆和化学处理表示方法QJ 480-1990 金属镀覆层孔隙率试验方法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主视面与非主视面及隐蔽面在成车状态下,能直接看到的部位称为主视面;不能直接看到需要通过一定角度才能看到的部位称为非主视面;不能看到的部位称为隐蔽面。
3.2 主要表面在主视面上受着测试和考核的表面,该表面上的镀层外观质量与性能质量,在摩托车上的使用是起主要作用的表面,称为主要表面。
3.3 A类、B类、C类三类电镀件(以下称为:A类件、B类件、C类件)A类件:装配在摩托车显着位置上的电镀件,称为A类电镀件。
(如:后视镜、手把管、前大灯、转弯灯、尾灯、油箱锁、油箱装饰罩、侧盖装饰罩叭装饰罩、大货架、后扶手、前挡泥板、仪表、消声器、减震装饰筒、后挡泥板尾段、装A类件的标件。
(完整版)零件电镀标准
金属零件镀覆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金属零件镀覆的术语、分类、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及标志、包装、运输、贮存。
本标准适用于在零件上进行铜、镍、装饰铬(镍+铬和铜+镍+铬)、银、锌、锡、化学镀镍表面镀覆处理。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4955-1997 金属覆盖层覆盖层厚度测量阳极溶解库仑法GB5270-1985 金属基体上的金属覆盖层附着强度试验方法GB/T12306-1990 金属覆盖层工程用银和银合金电镀层GB/T12332-1990 金属覆盖层工程用镍电镀层GB/T12333-1990 金属覆盖层工程用铜电镀层GB/T16921-1997 金属覆盖层厚度测量X射线光谱方法GB/T9799-1997 金属覆盖层钢铁上的锌电镀层GB/T9800-88 电镀锌和电镀隔层的铬酸盐转化模GB/T12599-2002 金属覆盖层锡电镀层技术规范和试验方法GB/T9797-1997 金属覆盖层镍+铬和铜+镍+铬电沉积层GB/T13913-92 自催化镍-磷镀层技术要求和试验方法3.术语、分类3.1术语3.1.1主要表面指工件上某些已镀覆或待镀覆的表面,该表面上的镀层对工作的外观和(或)功能是极为重要的。
通常电镀条件不易镀到表面,如孔内部、深凹处等,一般不作为主要表面, 若因特殊需要而必须按规定厚度镀覆时应在图纸或工艺文件上注明。
3.1.2最小局部厚度在一个工件的主要表面上所测得的厚度最小值,也称最小厚度。
3.2分类3.2.1按不同金属覆盖层分为:电镀铜、镀镍、镀铬、、镀银、镀锌、镀锡。
3.2.2按零件大小分为:大零件——每件表面面积1平方分米以上;中零件——每件表面面积0.3—1平方分米;小零件——每件表面面积0.3平方分米以下。
金属零部件镀铬技术条件
Q/ZS 重庆宗申摩托车集团企业标准Q/ZSJY 38-2003摩托车金属零部件镀铬技术条件2003-09-10发布2003-09-15实施重庆宗申摩托车集团发布Q/ZSJY 38-2003前言本标准由重庆宗申摩托车集团标准技术委员会提出。
本标准化由重庆宗申摩托车集团标准认证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本标准备案号:Q/ZSJY 38-2003摩托车金属零部件镀铬技术条件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摩托车和轻便摩托车金属零部件的镀覆层体系分类和标注方法、电镀前和电镀后的要求、检验规则、试验方法、包装、运输及贮存。
本标准适用于摩托车和轻便摩托车(以下简称“摩托车”)金属零部件(以下简称“零部件”)镀铬。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 4955-1997 金属覆盖层覆盖层厚度测量阳极溶解库仑法GB/T 6461-2002 金属基体上金属和其它无机覆盖层经腐蚀试验后的试样和试件的评级GB/T 10125-1997 人造气氛腐蚀试验盐雾试验3镀覆层体系分类、要求及标注方法3.1 外观等级分类外观等级分类及区域划分见表1。
3.2 零部件镀覆层体系分类和镀覆层要求见表2。
3.2 标注方法3.2.1 基体材料金属材料用其化学符号表示,合金材料用其主要成分的化学符号表示(见表3)。
3.2.2 镀覆方法电镀用“EP”(及electro plating)表示。
3.2.3 镀覆层名称3.2.3.1 镀覆层名称用镀覆层的化学元素符号表示。
3.2.3.2 如需表示金属镀覆层的金属纯度时,可在该金属的元素符号后用括号“( )”列出质量百分数,精确到小数点后一位。
3.2.3.3 当采用多层镀覆时,应按镀覆的先后,至左向右依次标出每层的名称、厚度和特征符号;每层的标记之间应空出一个字母的宽度。
(整理)零部件镀铬技术条件
编制:校对:标准检查:审定:批准:受控标识:镀铬技术条件1. 范围1.1 本标准规定了深铃车业有限公司无锡分公司电动车主要零部件镀铬前后的质量要求,电镀后的试验方法、检验规则。
1.2 本标准适用于深铃车业有限公司无锡分公司电动车金属和塑料零部件防护装饰性镀铬。
2. 规范性引用文件2.1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2.2 GB/T 4955-1997 金属覆盖层覆盖层厚度测量阳极溶解库仑法2.3 GB/T 4956-2003 磁性基体上非磁性覆盖层覆盖层厚度测量磁性法2.4 GB/T 5270-1985 金属基体上的金属覆盖层(电沉积层和化学层沉积层)附着强度试验方法2.5 GB/T 6461-2002 金属基体上的金属和其它无机覆盖层经腐蚀试验后的试样和试样的评级2.6 GB/T 10125-1997 人造气氛腐蚀试验盐雾试验2.7 GB/T 13911-1992 金属镀覆和化学处理表示方法3. 电镀件外观类别及镀层体系表示方法3.1 电镀件外观类别A类对成车自然观察十分容易看见,装饰价值很高的部位。
包括:方向把管、后货架、保险杠、前照灯、转向灯、后视镜、仪表、装饰件、减震器、刹把等零部件主视面。
B类对成车自然观察容易看见,装饰价值较a级稍低的部位。
包括:标牌、平叉护板装饰件等零部件。
C类对成车自然观察不容易看见,装饰价值低或无装饰价值的零部件。
3.2 镀层体系分类及表示方法3.2.1常用镀层的种类及简化表示的含义见表1。
表13. 零部件电镀前的质量要求3.1 金属零件电镀前的质量要求3.1.1 有配合公差要求的零件,应留有适当的加工余量。
3.1.2 零件表面不允许有经电镀前处理和进行抛磨都无法除去的缺陷,如明显的凹坑,难以抛磨掉的腐蚀点,砂轮打磨伤痕及模具拉伤痕迹等。
摩托车金属零部件镀铬技术条件
三轮摩托车金属零部件镀铬技术条件三轮摩托车金属零部件镀铬技术条件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三轮摩托车金属零部件的外观等级分类和标注方法、要求、检验规则、试验方法、包装、运输及贮存。
本标准适用于三轮摩托车金属零部件(以下简称“零部件” )镀铬。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 13911-2008 金属镀覆和化学处理表示方法GB/T 4955-2005 金属覆盖层 覆盖层厚度测量 阳极溶解库仑法GB/T 6461-2002 金属基体上金属和其它无机覆盖层 经腐蚀试验后的试样和试件的评级 GB/T 10125-1997 人造气氛腐蚀试验 盐雾试验 JB/T 6986-1993 铝及铝合金电镀前表面准备方法 Q/PLX 101-2009 摩托车零部件焊接技术条件 3 外观等级分类及标注方法 3.1 外观等级分类外观等级分类及区域划分见表1。
3.2 标注方法镀覆标注方法由基体材料、镀覆方法、镀覆层名称、镀覆层厚度及镀覆层特征5部分组成(见图1)。
3.2.1 基体材料在图样或技术文件中有明确规定时,允许省略。
金属材料用其化学符号表示,合金材料用其主要成分的化学符号表示(见表2)。
3.2.2 镀覆方法与镀覆层名称、镀覆层厚度与后处理之间用间隔符号“·”隔开。
表2 基体材料及化学符号13.2.3 镀覆方法电镀用“EP”(及electro plating)表示。
3.2.4 镀覆层名称3.2.4.1 镀覆层名称用镀覆层的化学元素符号表示。
3.2.4.2 如镀覆层的金属纯度需表示时,应将其金属纯度列入该金属元素符号后的括号(“( )”)内,并精确到小数点后一位。
3.2.4.3 镀覆层由多种镀覆方法形成时,而某镀覆层的镀覆方法不同于最左侧标注的“镀覆方法”,应在该镀层名称的前面标出其镀覆方法符号及间隔符号“·”。
摩托车零部件镀锌通用技术条件
三轮摩托车零部件镀锌通用技术条件2019-08-12 发布2010-08-15实施前三轮摩托车零部件镀锌通用技术条件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三轮摩托车零部件防护性镀锌的镀锌层厚度分类、镀锌层的表示方法、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包装、运输及贮存。
本标准适用于三轮摩托车零件防护性镀锌(以下简称“镀锌”)。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 4955-2005 金属覆盖层覆盖层厚度测量阳极溶解库仑法GB/T 5270-2005 金属基体上金属覆盖层(电沉积层和化学沉积层)附着强度实验方法GB/T 9799-1997 金属覆盖层钢铁上的锌电镀层GB/T 12335-1990 金属覆盖层对底材呈阳极性的覆盖层腐蚀试验后的试样评级GB/T 12611-1990 金属零(部)件镀覆前质量控制技术要求GB/T 13911-2008 金属镀覆和化学处理表示方法3镀锌层厚度分类3.1 按零部件在三轮摩托车上的装配部位将镀锌层厚度分为4类,见表1。
3.2 镀锌层厚度应符合零部件图样的规定。
4 镀锌层的表示方法4.1 镀覆方法与镀覆层名称、镀覆层厚度与后处理之间用间隔符号“·”隔开。
4.2 基体材料在图样或技术文件中有明确规定时,允许省略。
4.3 镀覆方法电镀用英文简写字母“Ep ”表示。
4.4 镀锌后铬酸盐处理表示符号见表2。
镀锌层的表示方法应符合GB/T 13911-2008的规定。
4.5 示例示例1: 钢材,电镀锌8μm 以上,漂白铬酸盐处理1级B 型。
表示为:Fe/Ep ·Zn8·c1B 。
示例2: 钢材,电镀锌12μm 以上,彩虹铬酸盐处理2级C 型。
摩托车零部件镀锌通用技术条件
摩托车零部件镀锌通用技术条件三轮摩托车零部件镀锌通用技术条件2019-08-12 发布2010-08-15实施前三轮摩托车零部件镀锌通用技术条件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三轮摩托车零部件防护性镀锌的镀锌层厚度分类、镀锌层的表示方法、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包装、运输及贮存。
本标准适用于三轮摩托车零件防护性镀锌(以下简称“镀锌”)。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 4955-2005 金属覆盖层覆盖层厚度测量阳极溶解库仑法GB/T 5270-2005 金属基体上金属覆盖层(电沉积层和化学沉积层)附着强度实验方法GB/T 9799-1997 金属覆盖层钢铁上的锌电镀层GB/T 12335-1990 金属覆盖层对底材呈阳极性的覆盖层腐蚀试验后的试样评级GB/T 12611-1990 金属零(部)件镀覆前质量控制技术要求GB/T 13911-2008 金属镀覆和化学处理表示方法3镀锌层厚度分类3.1 按零部件在三轮摩托车上的装配部位将镀锌层厚度分为4类,见表1。
3.2 镀锌层厚度应符合零部件图样的规定。
4 镀锌层的表示方法4.1 镀覆方法与镀覆层名称、镀覆层厚度与后处理之间用间隔符号“·”隔开。
4.2 基体材料在图样或技术文件中有明确规定时,允许省略。
4.3 镀覆方法电镀用英文简写字母“Ep ”表示。
4.4 镀锌后铬酸盐处理表示符号见表2。
镀锌层的表示方法应符合GB/T 13911-2008的规定。
4.5 示例示例1: 钢材,电镀锌8μm 以上,漂白铬酸盐处理1级B 型。
表示为:Fe/Ep ·Zn8·c1B 。
示例2: 钢材,电镀锌12μm 以上,彩虹铬酸盐处理2级C 型。
装饰镀铬的压铸件技术条件
编号:GC/JS043-2003中山国驰摩托车实业有限公司本技术条件适用于摩托车所有要求镀装饰铬的压铸件的制造与验收。
1分类1.1铸件根据用途分为三类,其类别的划分与各类的检验项目应符合表1表11.2铸件的牌号和类别应在图纸中注明,凡未注明类别的均按三类处理。
2化学成分和机械性能:2.1 铝合金的化学成分和机械性能应符合GB1173—86铸造铝合金的标准。
2.2 锌合金的化学成分和机械性能应符合GB1175—74铸造铝合金的标准。
3外观3.1 铸件需进行外观检查,铸件上的飞边、毛刺等均需清理干净,不允许存在盐垢、油垢、氧化白沫等物。
1.63.2 铸件表面应光洁,表面粗糙度不得高于3.3 压铸的图案,文字,符号等轮廓必须清晰。
3.4 铸件表面按装配后的使用功能可分为暴露面、半暴露面、非暴露面。
3.4.1 暴露面—装配后完全可见的面。
3.4.2 半暴露面—装配后有一定覆盖,但在某个位置还可看见。
3.4.3 非暴露面—装配后完全覆盖的面。
3.5 铸件的顶杆和浇口不得设在暴露面上,顶杆和浇口在非加工面上的痕迹只允许凹下,其深度不大于0.5mm,在加工面上允许凸出0.5mm或有工艺确定。
3.6 铸件不允许存在气孔、缩孔、裂纹、冷隔、邹皮、缩陷、浇不到、冷豆、夹渣等铸造缺陷。
3.7 加工后表面允许存在缺陷见表2。
编号:GC/JS043-2003中山国驰摩托车实业有限公司表23.7.1 对于外露表面和要求气密性的零件不允许有表3的缺陷存在。
3.7.2 螺纹孔距边缘5扣内不允许气孔存在,5扣以上每5扣内允许有2个气孔,每个孔不大于2扣。
4 尺寸4.1 铸件的几何形状和尺寸应符合产品图样或铸件图的规定。
4.2 铸件的尺寸公差应在产品图或铸件图上注明,凡未注明的尺寸公差均按GB6414—86CT6。
4.3 公差带的位置如无特殊要求,均按对称分布,既公差的一半取正值另一半取负值。
4.4 拔模斜度的大小应在产品产品图或铸件图上注明,铸件尺寸不计入因拔模斜度而引起的尺寸值,其值也不作计算公差用。
摩托车镀铬检验指导书doc 8页
摩托车镀铬检验指导书(doc 8页)镀铬检验指导书1 适用范围本标准适用以金属为基底,以防蚀、防锈及装饰为目的而实施镀铬的零件检查。
注:以耐磨性能为目的而实施的特殊镀铬除外。
2 检查方法原则上对镀件主要表面进行下列项目检查,所谓主要表面,指的是使用上、外观上较为主要的表面,具体规定如下:(1)在使用状态下以正常视线可看得见的表面;(2)容易产生磨损及受伤的表面;(3)当发生腐蚀而生锈后影响其功能的表面;(4)一般用于常接触的表面。
2.1 外观检查(1)背景颜色为黑色,在大约300LX以上的均匀照度下,检查员的视力标准为1.0(含校正),距离大约为500mm自然姿势用肉眼去检查,不允许存在光泽不匀、气孔、凹痕、麻点、污垢、发白、灰暗斑点、发灰、桔皮纹、抛光引起的变形、基材划伤、机械损伤、擦伤、露黄、露底铜、露底、起泡、剥离、烧焦、抛光细纹等缺陷。
(2)如果制造厂家与我公司共同认可并封存了标准样件时,可以与标准样件比较检查。
2.2 镀层厚度检测原则上采用电解式厚度测试仪来测试镀层厚度,以主要表面的最小镀层厚度来评价。
厚度测试仪的使用方法按SISK1111规定进行。
但是,镀层厚度因形状变化而不均匀的时候,根据制造厂与我公司之间协商,决定测量部位。
2.3 耐蚀性检查(1)按表4中规定的时间,进行CASS试验或盐水喷雾试验,如果必要还可进行铁锈试验,然后去检查主要表面的腐蚀状态与腐蚀产物状态,但是铁锈试验,仅对有些关键零件有必要时才进行。
(2)试验方法按以下内容去进行。
①CASS试验方法:按GB6460;②盐水喷雾试验方法:按GB6458;③铁锈试验方法:按SIS N 5202。
2.4 结合力检查通常的结合力检查按(1)内容进行。
但是,有异常情况时,需采用(2)的内容进行检查之后才能最后确认。
(1)简易结合力检查方法;用喷灯(燃烧器)等把试验面加热至赤红为止,然后用水把它急冷却之后,检查试验面有无气泡、裂纹等。
摩托车零部件检验_24 摩托车紧固件电镀层检验通用技术条件
5.1镀前为6g级外螺纹、6H级内螺纹
5.1.1表4给出了6g级外螺纹基本偏差可容纳的最大镀层厚度。
编制
更改标记
更改单号
签名
日期
更改标记
更改单号
签名
日期
校对
摩托车螺纹紧固件电镀层检验标准通用技术条件
共6页
第4页
表4
螺距
mm
粗牙螺纹
基本偏差
µm
0.7
M4
-38
-56
+22
0.8
M5
-60
+24
1
M6,M7
-40
10
8
-60
+26
1.25
M8
-42
-63
15
12
+28
8
1.5
M10
-45
-67
+32
1.75
M12
-48
12
-71
+34
10
2
M14,M16
-52
10
-71
+38
2.5
M18,M20,M22
-58
-80
20
15
+42
3
M24,M27
表5给出了6f、6e级外螺纹和6级内螺纹基本偏差可容纳的最大镀层厚度。
表5
螺距
mm
粗牙螺纹
公差带位置f
公差带位置e
公差带位置G
基本偏差
µm
最大镀层厚度
µm
基本偏差
µm
最大镀层厚度
µm
基本偏差
镀铬的执行标准
镀铬的执行标准镀铬是一种常见的表面处理方式,通过将金属铬沉积在其他金属或非金属的表面,使其具有亮丽的外观和耐腐蚀性。
为了确保镀铬的质量和一致性,在生产和应用过程中,应建立一套可执行的标准。
以下是一份关于镀铬的执行标准,旨在指导制造商和用户正确进行镀铬过程。
1. 质量要求镀铬应符合以下质量要求:a. 外观:镀铬表面应均匀亮丽,无气泡、明显的斑点、坑洼等缺陷。
b. 耐腐蚀性:镀铬层应具有良好的耐腐蚀性,能够长时间保持其外观和性能。
c. 厚度:镀铬层的厚度应符合设计要求,并保持一致性。
d. 黑色和白色金属接触区域:黑色金属与铬层之间的接触区域应达到相关行业标准,确保接触强度和电导性能。
2. 镀铬液配方镀铬液的配方应根据待处理物体的特性和要求进行优化。
配方中应包含适量的铬酸、硫酸和各种添加剂,以确保镀铬液的稳定性和镀铬效果的良好。
3. 质量控制在镀铬过程中,应进行定期的质量控制测试以确保镀铬层的质量。
这些测试包括:a. 自腐蚀测试:将待处理物体暴露在含有5%盐酸的环境中,观察铬层是否出现白化、起泡等腐蚀现象。
b. 黑色和白色金属接触测试:将镀铬层与黑色金属(如铁)和白色金属(如铜)接触,观察是否出现接触剥落、电导性能下降等现象。
c. 厚度测试:使用合适的测厚仪进行镀铬层厚度的测量,确保其符合要求。
4. 操作规程镀铬的操作应按照以下步骤进行:a. 清洗:待处理物体应经过彻底的清洗,去除表面油脂、氧化物等杂质。
b. 预处理:根据需要,可进行酸洗、除磷酸洗等预处理步骤,以提高镀铬效果。
c. 镀铬:将待处理物体浸入镀铬槽中,控制镀铬液的温度、电流密度和镀铬时间,确保均匀的镀层形成。
d. 清洗和后处理:将镀铬后的物体经过清洗、烘干等后处理步骤,确保其质量和耐腐蚀性。
5. 安全操作进行镀铬操作时,应遵守以下安全操作规范:a. 确保操作人员熟悉操作规程和应急处理措施,并进行安全培训。
b. 使用个人防护装备,如防护眼镜、手套、防护服等。
镀铬工艺标准
镀铬工艺标准
镀铬工艺标准可以根据具体的应用领域和要求而有所不同,以下是一般的镀铬工艺标准:
1. 基材要求:基材应具有良好的表面平整度、无明显缺陷和脱落,不应有明显的油污、锈蚀等。
2. 预处理:镀铬前需要进行适当的预处理,包括清洗、除油、除锈等步骤,确保基材表面干净。
3. 镀液配制:根据具体的镀铬要求,选用适当的镀液进行配制,镀液应具有合适的酸碱度、温度和成分。
4. 镀液搅拌:镀液需要进行搅拌,保持液体均匀分布,防止产生异质性和局部腐蚀。
5. 镀液温度和时间控制:根据具体的产品要求,控制镀液的温度和镀铬时间,以确保镀层的质量和厚度符合要求。
6. 镀液电流密度控制:调整镀液中的电流密度,以控制镀层的均匀性和厚度分布。
7. 镀液过滤和补充:定期对镀液进行过滤和补充,去除杂质和补充耗损的化学物质,保持镀液的质量稳定。
8. 镀层检测和评估:对镀层进行检测,包括厚度、硬度、附着力等指标的测试,确保镀层质量符合要求。
9. 镀层包装和储存:对镀铬后的产品进行适当的包装,以防止镀层受到损坏,储存时注意避免与其他材料接触,防止腐蚀和氧化。
以上只是一般的镀铬工艺标准,实际应用中还需根据具体要求和工艺技术进行调整和优化。
电镀零件检验标准
电镀零件检验标准电镀零件主要有镀锌、镀铬两大类零件,为保证外包电镀零件的质量满足产品要求,特制订本标准。
一、外观要求零件镀层材质、颜色符合要求。
电镀有光泽,表面无划伤、流痕、发黄、油污、夹渣、气泡、露底等缺陷;同一产品色泽无明显差异(参照样品)。
当零件颜色存在明显差异时,需经主管协理审核确认。
二、粘附性粘符力测试暂无明确要求,当需检验时,可用小锤敲击镀层表面进行类比性检验。
如客户有明确要求,依客户要求检验。
三、镀层厚度依据零件大小,选取1~5处测量面进行测量,每一测量面的面积为100~1000mm2。
在每一测量面内取2~4个测量点进行测量,各测量点的平均值为该测量面的镀层厚度值。
(具体取点由检验人员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但应保证测量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要求:零件电镀表面的镀层厚度以各测量面的平均值为准,允许个别测量点的厚度超出要求,但总平均值必须满足镀层厚度要求。
四、盐雾测试盐雾测试是一项综合检测试验,真实反映电镀零件表面的抗腐蚀能力。
电镀零件,依照产品的使用要求及镀层特点,划分为两大类:第Ⅰ类:防腐性能要求较高,且客户有明确盐雾测试要求的,按客户要求进行盐雾测试。
如海康威视明确要求以72小时为标准进行测试。
第Ⅱ类,对防腐性能有一定要求,客户无明确测试要求的零件:共2页第1页①当镀层有打底时,一般按48小时进行盐雾测试。
②当镀层无打底时,一般按24小时进行盐雾测试。
对新产品送样检验,依可参照此分类方法进行测试。
(一)溶液配制及试验条件:依据公司盐雾测试仪ISST-108而制订(参照说明书):溶液比例:纯净水1kg 加入NaCl 50g 盐充分溶化喷雾量:1-2ml/80cm2/h (盐水体积)压力桶温度:47±1℃试验室温度;35±1℃二次压力: 1.0 kgf/cm2(二)测试后表面要求:1.零件表面色泽无明显变化。
2.大于2*2mm2,,小于3*3mm2的斑点在30*30mm2内分布数≤2点。
零件电镀标准
金属零件镀覆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金属零件镀覆的术语、分类、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及标志、包装、运输、贮存。
本标准适用于在零件上进行铜、镍、装饰铬(镍+铬和铜+镍+铬)、银、锌、锡、化学镀镍表面镀覆处理。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4955-1997 金属覆盖层覆盖层厚度测量阳极溶解库仑法GB5270-1985 金属基体上的金属覆盖层附着强度试验方法GB/T12306-1990 金属覆盖层工程用银和银合金电镀层GB/T12332-1990 金属覆盖层工程用镍电镀层GB/T12333-1990 金属覆盖层工程用铜电镀层GB/T16921-1997 金属覆盖层厚度测量X射线光谱方法GB/T9799-1997 金属覆盖层钢铁上的锌电镀层GB/T9800-88 电镀锌和电镀隔层的铬酸盐转化模GB/T12599-2002 金属覆盖层锡电镀层技术规范和试验方法GB/T9797-1997 金属覆盖层镍+铬和铜+镍+铬电沉积层GB/T13913-92 自催化镍-磷镀层技术要求和试验方法3.术语、分类3.1术语3.1.1主要表面指工件上某些已镀覆或待镀覆的表面,该表面上的镀层对工作的外观和(或)功能是极为重要的。
通常电镀条件不易镀到表面,如孔内部、深凹处等,一般不作为主要表面, 若因特殊需要而必须按规定厚度镀覆时应在图纸或工艺文件上注明。
3.1.2最小局部厚度在一个工件的主要表面上所测得的厚度最小值,也称最小厚度。
3.2.1按不同金属覆盖层分为:电镀铜、镀镍、镀铬、、镀银、镀锌、镀锡。
3.2.2按零件大小分为:大零件——每件表面面积1平方分米以上;中零件——每件表面面积0.3—1平方分米;小零件——每件表面面积0.3平方分米以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编号:
摩托车零部件装饰镀镍、铬技术质量要求
年月日
一、技术要求
1、引用技术标准
GB/T 4955-1997 金属覆盖层金属覆盖层厚度测量阳极溶解库仑法
GB/T 6461-2002 金属基体上金属和其它无机覆盖层经腐蚀试验后的试样和试样的评级GB/T10125-1997 人选气氛腐蚀试验盐雾试验
2、按镀层体系分类
A类——指有特殊要求的镀件,对镀层分层厚度及电位差有特殊要求的镀件
B类——其余镀件
C类——塑料基体
3、镀层体系及质量要求
4、外观质量要求
a.颜色:呈略带蓝色调的银白色
b.光亮度:镜面光亮
c.表面不允许有划花、起泡、起皮、露底、颗粒、条纹、烧焦
d.主视面不允许有划痕、麻点、针孔
5、镀层结合力
镀层与镀层之间、镀层与基体金属之间应结合牢固,各层之间不得起皮、起泡、龟裂。
6、镀层附着力(塑料基体)
进行高低温试验三个循环后,不允许出现有剥落、起皱、起泡等现象。
方法:高温75℃±3℃ 1小时→常温20℃ 0.5 小时→低温-25℃±3℃ 1 小时→常温20℃ 0.5 小时,共3小时为一个循环。
二、不合格品的处理
1、A类产品——镀层分层厚度或CASS试验不符合技术要求,但能满足B类产品要求,
则降级处理。
2、B类产品——经CASS试验不符合技术要求时,但尚能满足使用时,按评审结果以
5%降价(一般)或10%降价(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