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程度_融合指数_评价指标和方法
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评估报告
![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评估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6b200afd294ac850ad02de80d4d8d15abf230012.png)
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评估报告在当今数字化时代,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已成为推动企业发展、提升产业竞争力的关键。
为了深入了解和评估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的现状与成效,我们进行了全面的调研和分析,以下是本次评估的详细报告。
一、评估背景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传统工业面临着巨大的变革和挑战。
信息化和工业化的融合不再是一种选择,而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必然要求。
通过融合,企业能够实现生产流程的优化、管理效率的提升、创新能力的增强,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评估目的本次评估旨在全面了解企业在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方面的进展情况,发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为企业制定未来的发展策略提供科学依据,促进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评估方法本次评估采用了多种方法相结合的方式,包括问卷调查、实地考察、案例分析和专家访谈等。
通过对大量数据和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确保评估结果的全面性、准确性和可靠性。
四、评估结果1、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大部分企业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善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包括计算机网络、服务器、数据库等。
然而,仍有部分企业存在网络带宽不足、设备老化等问题,影响了信息传输和处理的效率。
2、生产过程信息化在生产过程中,一些企业已经实现了自动化生产和智能化控制,通过引入先进的生产管理系统,如 ERP(企业资源计划)、MES(制造执行系统)等,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但仍有部分企业的生产过程信息化程度较低,生产计划、调度和监控仍依赖人工操作,导致生产周期长、成本高。
3、供应链信息化供应链信息化方面,多数企业已经实现了与供应商和客户的信息共享和协同合作,通过电子商务平台、供应链管理系统等,提高了供应链的响应速度和灵活性。
然而,一些企业在供应链风险管理和供应商评价方面的信息化手段还不够完善,存在一定的供应链中断风险。
4、研发设计信息化在研发设计领域,部分企业采用了 CAD(计算机辅助设计)、CAE(计算机辅助工程)等信息化工具,提高了研发效率和创新能力。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第1部分:企业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第1部分:企业](https://img.taocdn.com/s3/m/07ce0548767f5acfa1c7cddb.png)
两化融合培训和维护投入是指在信息系统和数字化生产设备培训、运行、维护方面的全部投入,包括:
f)数字化设备的运行维护费用;
g)企业用于信息化培训和咨询等方面发生的费用;
h)如果企业采用部分或全部外包服务的方式进行信息系统运行维护,则应包括外包所发生的费用;
ICS03.080.01
A20
DB37
山东省地方标准
DB37/T 1947.1—2011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水平评价指标体系
第1部分:企业
2011-10-10发布
2011-11-01实施
山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
目
前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的规则进行编写。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分为三个部分:
i)使用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等所发生的运行或租赁费用。
信息化规划和组织
信息化规划和组织由信息化规划、信息化组织和信息化专职人员比例三项评价指标组成。见表2。
表2信息化规划和组织
评价指标
考核问题
问题计算值
对应分值
信息化规划
信息化总体规划
单独的信息化规划
100分
分散在其它业务规划中
50分
无成文的信息化规划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张新、刘强、石秀芳、刘培德、刘位龙、马建华、徐峰、马艳波、杨潇、李宁宁。
信
1
本部分建立了一套企业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规定了融合水平评价框架、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指标权重值,给出了两化融合指数计算方法。
本部分适用于:
a)为企业对自身两化融合水平评价提供方法;
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思考
![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a633bb62011ca300a6c39009.png)
合 的含 义、层 次、阶段、实现路 径及融合程度 的初 步评价指标和 方法 ( 《 见 中国信息界》2 0 年 第1 期 ) 08 、8
的基 础 上 ,本 文进 一 步 阐述 信 息 化 与 工 业化 融 合 的概 念 层 次模 型 、 融合 任 务 、融 合 指 数 评 价 模 型指 标 、 突破
11 息化 与 工 业化 融合 的 内涵 .信
业 、地区实现新型工业化和信息化。 微 观层面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使企业生产 、经营 、管理 与服务实现信息化 ,核心业务数字化 、网络化 、自动化 、智能
化 ,即现 代化 。
1 . 5 化 与 工 业化 融 合 的 三 个 阶段 .3 息 14
中国信息界
2 1 年 第1 2 00 — 期 总第 1 7 1 8 3 — 3 期
战略与政 策
信息化与工业融合程度两化融合指数 CR 庆 、南京 、青岛 、唐 山、呼和 浩特等八个信息化 与工业化融合 客户关 系管理系 统 ( M ) 应用普及率 、覆盖率 。
的试验 区基本完 成试点任务 ,地 区与部分行业在信 息化与工业
( )信息化应用创新度 4 应用模式创 新 、商务模式 创新 、应用系 统创 新 ( 包括信息
信 息化 与工 业化 融合 程度 是 通过 两 化融合 环 境 ,融合 深 系 统解 决方 案 、系统 结构 创新 、硬件 设 备开发 、应 用软 件创 度 、广度水平和两 化融合效益等三个方 面及其重要影 响因素构
口
、
政 策和措施 ,为政府 、产 业、行业主 管部 门及企业制 定 “ 十二五规划 ”和政 策提 供参考 ,有利 于更好 、
更快、更有效地推进信息化 与工业化融合 的进程。 关键词 :信息化 工业化 融合 目标任 务 评价指标 融合指数 突破 口 措施
工业企业两化融合评价指标体系
![工业企业两化融合评价指标体系](https://img.taocdn.com/s3/m/3c812ae029ea81c758f5f61fb7360b4c2e3f2a6a.png)
工业企业两化融合评价指标体系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普及,工业企业两化融合取得了很大进展,不断推动工业转型升级。
然而,如何对工业企业两化融合进行评价,制定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1. 两化融合的定义工业企业两化融合是指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深度融合,通过信息技术将传统工业转型升级,实现智能化、自动化、绿色化、数字化生产。
两化融合能够提升工业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促进协同创新,为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
2. 工业企业两化融合评价指标体系评价工业企业两化融合的好坏,需要制定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
下面是一个可供参考的工业企业两化融合指标体系:2.1 技术指标方面•工业企业的信息化建设程度•工业产品的数字化度和智能化程度•工业企业生产过程中智能控制以及生产过程数据的采集能力•工业企业是否拥有先进的信息技术设施和设备,如5G、物联网等2.2 经济指标方面•工业企业的收入和利润是否提高,与传统工业相比是否更具竞争力•工业企业生产周期是否缩短并更符合市场需求•工业企业的产品从生产到销售是否更加透明化,能否提供更多有针对性的服务和解决方案2.3 社会指标方面•工业企业的环保能力和二氧化碳排放量是否减少•工业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和公益贡献度是否提高•工业企业的人才引进和培养是否更高效,员工的工作幸福度是否增加3. 评价指标的意义一个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将能够为工业企业两化融合的实践提供指导和支持。
良好的两化融合评价指标能够让企业更好地了解自身的发展状况与进步方向,及时调整和优化工艺流程、产品流程和技术流程。
这些指标不仅可以基于数据来评估两化融合贡献,也可以反映企业在推进两化融合中的实际成效。
同时这些指标还可以作为政府监管工业企业的标准,提高整个工业企业的管理、产业水平和效率。
4. 结论一个完善的监管体系需要科学的评价标准,才能对工业企业的两化融合进行较为精准的评估,为企业实现数字化转型升级提供帮助。
综上所述,工业企业两化融合评价指标体系——技术指标方面、经济指标方面、社会指标方面三个方面的科学设置,将为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提供科学的量化标准,对促进工业发展有重要的作用。
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评定指南
![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评定指南](https://img.taocdn.com/s3/m/647577232379168884868762caaedd3383c4b5b7.png)
2018年12月28日,国家标准《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评定指南》(GB/T -2018)实施。
国家标准《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评定指南》(GB/T -2018)依据中国国家标准《标准化工作导 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规则》(GB/T 1.1-2009)规则起草。
制定过程
制定依据编制进程源自起草工作2014年12月23日,国家标准计划《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评定指南》(-T-339)下达,项目周期60 个月,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提出,TC573(全国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上报及执行,主管部门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
引用文件
参考资料:
意义价值
《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评定指南》(GB/T -2018)可与《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要求》 (GBT -2017)等标准相配套,针对第三方评定服务提供总体性指导,帮助相关方评价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 符合性和有效性。
感谢观看
主要起草人:周剑、张文彬、于秀明、李君、周翼、刘小茵、陈春霖、窦克勤、程志华、杜林明、侯石磊、 崔丙锋、杨梦培、赵国祥、郑永亮、李清、陈杰、凌大兵、周平、李媛姗、姜晓阳、柳杨、邱君降、王晴、李 尧。
标准目次
参考资料:
内容范围
《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评定指南》(GB/T -2018)提供了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以下简称两化融 合)管理体系评定原则,给出了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评定组织和评定过程,按过程方法实施评估审核的要求,以及 《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要求》(GBT -2017)的评估审核要点。该标准适用于与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评 定活动有关的组织,用于规范评定组织和评定管理,可为评定机构、评定人员、实施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组织以 及相关标准化活动提供参考。
中国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报告
![中国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22e9f564e53a580217fcfedf.png)
年中国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报告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年月年月工信部发布《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专项行动计划(年)》,提出要“在有条件的地方开展国家级两化深度融合区域试点。
鼓励各地开展省级试点示范,配合开展全国两化融合发展水平测度。
支持行业协会和地方继续开展企业两化深度融合水平测度、企业对标和示范推广工作,引导企业参与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建设试点和普及推广。
培育第三方服务机构,提高两化融合服务支撑能力。
”年月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上,苗圩部长提出要“推进两化深度融合,提升信息产业支撑能力。
两化融合着力点在于营造良好环境,确立标准标杆,汇聚政策资源,激发企业行业的内在动力。
”两化融合区域发展水平评估是推进两化融合的有力抓手,也是各地摸清两化融合现状、发现问题、把握发展趋势和规律的重要手段,有利于引导、推动工业转型升级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年,在工信部信息化推进司指导下,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连续两年开展了全国两化融合区域发展水平评估。
评估工作得到了各地的肯定和支持,部分省市还借鉴评估指标体系和工作方法,对本省地市级两化融合发展水平开展评估。
年,在前两年评估的基础上,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开展了第三次两化融合区域发展水平评估。
为确保评估的连贯性和可比性,本次评估指标体系和计算方法与年基本保持一致,指标体系包括基础环境、工业应用、应用效益三类共项指标,其中项指标数据来自公开统计数据,项指标数据来自抽样调查,企业数据采集量由首次评估的多家扩大到本次的多家。
最后,基于数据校对和指数计算,编写完成《年度中国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报告》。
目录一、综合分析错误!未指定书签。
二、基础环境分析错误!未指定书签。
(一)城(省)域网出口带宽错误!未指定书签。
(二)固定宽带普及率错误!未指定书签。
(三)固定宽带端口平均速率错误!未指定书签。
(四)移动电话普及率错误!未指定书签。
(五)互联网普及率错误!未指定书签。
大中型企业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指标体系
![大中型企业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指标体系](https://img.taocdn.com/s3/m/49255a92336c1eb91b375d23.png)
应用
设计研发
企业设计研发计算机辅助设计(CAD)
①企业CAD应用普及情况
A全面使用 B 部分使用 C 不使用
②三维CAD应用普及情况
A全面使用 B 部分使用 C 不使用
企业计算机辅助制造(CAM)
企业CAM应用情况
A全面使用 B 部分使用 C 不使用
企业计算机辅助工艺设计(CAPP)
企业CAPP应用情况
A单列信息化预算 B分散在企业总体预算中 C无成文预算
管理制度
①企业信息化工作组织管理机制(可多选)
A 已建立起CIO(首席信息官制度)
B 已建立起专门的信息化管理部门
C 以信息化实施协调小组的形式存在
D 未设专门的信息化部门
②企业是否设置了专门的信息化管理办法
A 有明确的、专有的管理实施办法
B 分散在企业总体或其他管理办法中
企业利润提高
报告期内企业利润同比增长情况
增涨______%或者降低______%
社会效益
安全生产
信息技术条件下全年实现安全生产的总天数______天
企业纳税
报告期内企业纳税同比增涨情况
增涨______%或者降低______%
建设
与
服务
产品与技术服务
企业信息化工程增长情况
①企业年度信息化工程与项目(工业软件、管理系统、软件、平台及其他信息化改造升级项目)增长数量
企业进销存、仓储管理信息化应用
①企业在原料及产品进销存方面是否使用专用软件或系统平台管理
A全面使用 B 部分使用 C 不使用
②企业在仓储及物流管理方面信息化应用情况
A全面使用 B 部分使用 C 不使用
企业电子商务应用情况
我国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的评价分析
![我国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的评价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ca60e42aa5e9856a56126068.png)
产业链 的升级。
其次 , 工业化和信息化的融合需要多方面的配合 , 例如企业可 以出 台相应的规章制度来促进两者的融合 , 不断完善企业 的人才 队伍建设 , 并在工业生 产的过程 中加 大对科技 的投 资力 度 , 从各个方 面为实现两
投资理财
我 国工业化 和信 息化 融合 的评价分析
济南市长清 区经济和信息化局 刘军
摘要: 目前 , 我 国仍然 处于社会 主义的初级 阶段 , 工业化 的发展 虽 然取得 了很 大的成 就 , 但是 却仍 然存在 的一定 的问题 , 任务还 没有 完 成 。而且 随着我 国进 行信 息时代 , 使得我 国又要 面对信 息化 的冲击 。 在 目前的这种形 势下, 要 想实现工吧工业化和信息化 , 就只能将 两者进 行融合 , 促进我 国经济的大发展 。本文就是在这种 时代背景之 下, 对我 国工业化和信息化的融合进行 了评价。 关键词: 工业 化 信 息 化 融 合 评价
( 一) 信 息化促 进效率中工业化 因素的评价 指标 这 一方 面的评价 指标 中整体上 可 以分 为投人指 标和产 出指标 两 种, 其 中的投入 指标就是 固定 投资额 、 经费费支 出 、 工人总数 和企业 规 模 的经济效益 , 是对企业人力 资源 、 资金资源 和技术资源 的综合 利用。 而产 出指标则 是指息产业 的增加 值 、 移动通信设 备百人拥有率 的增 长
这个方面 的评价指标也有六个 , 具体如下 。第一 , 信息业增加值 和 G D P 的比重 , 也就是信 息产业生产 总值中增加 的部 分和国民生产总值 所 占的比例 , 能够综合反 映出我 国的信 息化发 展状况 。第二 , 第 三产 业 中信息 化的人均劳 动效率 , 就是将 信息产业 的工作 人数 除以信息化所 获得 的经济利益 , 就能判 断出整个信 息行业 的生产效 率。第 三, 信息 同 定投 资额的 比例值 , 具体的计算方 法就是将信息 的投资总额除 以全部 的投资 总额 , 这样 就能看 出社会 对信 息产业 的重视程度 。第 四 , 信息产 业和 工作人员 的数量 , 这一个评价 指标主要反映 的内容就是信息产业 技术研发水平 的高低 。第 五 , 移 动通信 设备 的拥有率 , 包括 固定电话 和 移动 电话 , 就是统计每 1 0 0 个人里 面拥 有的移动通信设备 的总和 , 这个 指标 就是对信 息产业社会 服务水 平的综合反 映。第六 , 每1 0 0 个人使 用互联 网的数量 , 这也是能够反映信息产业社会服务水平 的重要指标 。 三、 我 国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效率的评价指标
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水平评价
![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水平评价](https://img.taocdn.com/s3/m/5442f3af0029bd64783e2c98.png)
电子商务交易额 、货物周 转量 等反映企业 在生产流通 方面 的信 息技 术应用程度 ,选 取 系统集成 与支持服务成 本反应企业管理
l
筵 囊曩
0 霄 瓢;
原则 。 结合 国家 及 备省 现有 的 信 息化 和
信息 产 业统 计标 准 ,同时 综合 考虑 两 化 融 合 的 内涵 体 系 以及发 展 阶段 ,从 就 绪 度 、应 用度 以及绩 效度 三 个维 度 构建 评
价指 标体 系。
信 息 化 与 工 业 化 的
信 息 化 与 工 业 化 融
A
就 绪度
参与 主体
推进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 ,促进 工业 由强 变大” , 是 党和国家在对工业化和信息化发 展规律作 出客观判 断的基础 上 ,以宽广的 世界眼光和深 刻的战略思维审视 当代世界
投融 资
研发
和 当代 中国经济社会发 展问题的产物 ,具 有鲜 明的时代特 征和深远的战略意义 。信
以 湖 北 为 为例 进 行 实 证 分 析 ,基 本 结
论是 :2 0 0 7 —2 01 1年 湖 北省 两 化 融合 综
合 水 平偏 低 ,但 基 本 保持 平 稳 ,并 未 出
现 大 幅 度 波 动 ; 受金 融危 机 和 节 能 减
的信息化应 用水平 ,选取信息公开度 、电
子政务开展 度反映政 府信 息化 办公水平。 绩效 度是指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所带
引 言
自十五大提 出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 以
来 ,信 息化 与工业化的相互协调 、相互促 进、 相互融合发展 已经历了十几年的历程。
工业企业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的评估内容细化指南、评估指标体系构建和评估分析方法(一)
![工业企业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的评估内容细化指南、评估指标体系构建和评估分析方法(一)](https://img.taocdn.com/s3/m/e2dbc8bcd1d233d4b14e852458fb770bf78a3bd2.png)
工业企业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的评估内容细化指南、评估指标体系构建和评估分析方法(一)工业企业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是当今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其在推动产业升级、提高生产效率、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为了系统评估工业企业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的发展水平,需要针对该领域的关键要素进行评估指标体系构建和评估分析方法的研究。
下面对该问题进行详细探讨。
一、评估内容细化指南1. 评估对象:本次评估的对象是工业企业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的发展水平。
2. 评估范围:本次评估的范围是全国范围内的工业企业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的发展状况。
3. 评估周期:本次评估的周期为一年。
4. 评估工作:评估工作主要包括调研、采集数据、指标编制、指标评定、评估报告撰写等。
二、评估指标体系构建1. 产业结构调整指标。
如产业经济结构、产业转型升级、产品创新等。
2. 全要素生产率指标。
如全要素生产率、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等。
3. 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
如信息技术应用、电子商务发展、数据与网络的安全等。
4. 绿色低碳技术指标。
如清洁生产实施、节能减排、环保措施等。
5. 制度创新指标。
如知识产权保护、企业管理创新、人才培养等。
三、评估分析方法1. 基于指标体系的数据采集分析。
这种方法主要通过调查问卷、国家统计数据、企业年报等,来获取评估指标所需要的实际数据,并进行分析处理。
2. 主观评估法。
这种方法主要是基于专家经验和分析,通过构建专家评估模型,进行评估得分计算。
它对数据或环境主观不确定性较大的情况下进行相对准确估计。
3. 合成指数法。
这种方法主要是通过组合不同指标间权值的确定,计算加权综合指数,进行评估。
其优点在于能够反映不同指标间的复杂关系和它们所起的作用。
四、总结评估工业企业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的发展水平,需要通过指标体系构建和评估分析方法的应用,充分反映出评估对象在其产业结构、全要素生产率、信息化状况、绿色低碳技术以及制度创新的方面的发展情况。
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 评定分级指南
![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 评定分级指南](https://img.taocdn.com/s3/m/dbb037ac4bfe04a1b0717fd5360cba1aa9118c6c.png)
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评定分级指南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科技的飞速进步,信息化和工业化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的两大支柱。
信息化指的是运用信息技术来推动各个领域的发展,而工业化则是指将生产过程中的手工劳动转化为机械化和自动化的过程。
这两者的融合是当前管理体系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
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评定分级指南,是一种用来评估和指导企业在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方面的水平的指南。
它旨在帮助企业明确当前自身的发展水平,制定合理的发展目标,并提供实施方案和建议。
一、评定标准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可以根据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定:信息化与工业化的程度、技术应用的创新度、资源的整合与优化、组织协调与效能提升以及企业发展的成果。
信息化与工业化的程度是指企业在信息化和工业化方面的投入与实施情况。
这包括企业在信息技术设备和系统、机械化和自动化装置以及相关技术人员方面的投资和配置情况。
技术应用的创新度是指企业在信息化和工业化过程中是否能够不断引入新的技术和方法,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
资源的整合与优化是指企业在信息化和工业化过程中将各种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和优化利用的能力。
这包括物质资源、人力资源和财务资源等方面。
组织协调与效能提升是指企业在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过程中能否做到各个部门之间的有效协作和协调,以及组织运行的高效性和灵活性。
企业发展的成果是评价企业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的一个重要指标。
这包括企业在市场竞争力、财务状况、产品质量和创新能力等方面的表现。
二、评定分级指南根据企业在以上方面的表现,可以将企业的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分为以下几个等级:一级:领先水平,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
二级:比较先进水平,具有较为先进的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
三级:基本水平,具有较为基本的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
四级:较低水平,具有较为落后的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
三、指导意义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评定分级指南在以下方面具有指导意义:1. 指导企业发展方向:通过评定分级指南,企业可以明确自身在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方面的现状和发展方向,制定合理的发展目标,为企业的未来发展提供指引。
我国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的评价分析
![我国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的评价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8e1fc64f312b3169a451a4df.png)
我国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的评价分析作者:刘军来源:《财经界·学术版》2014年第07期摘要:目前,我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工业化的发展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却仍然存在的一定的问题,任务还没有完成。
而且随着我国进行信息时代,使得我国又要面对信息化的冲击。
在目前的这种形势下,要想实现工吧工业化和信息化,就只能将两者进行融合,促进我国经济的大发展。
本文就是在这种时代背景之下,对我国工业化和信息化的融合进行了评价。
关键词:工业化信息化融合评价一、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度和融合效率的内涵(一)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度的内涵在工业化和信息化进行融合的过程中,需要企业不断的进行经济结构的调整,将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带到企业的工业化发展这家伙,利用企业工业化水平的提高来促进信息化的发展;同时,企业也可以利用不断进步的通信技术和信息技术,通过信息化程度的提高来促进工业化的发展。
所以在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工业化和信息化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
可以这样说,工业化和信息化的融合程度越高,那么就越能促进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二者之间是一个正比例的关系。
而且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也会对工业化和信息化的融合产生反作用,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能力越高,那么两者相互作用,相互融合的程度就越高。
同时,工业化和信息化的融合度会促使这二者进行更加规范化的融合,在这一方面,它的决定作用是不能被否认的。
(二)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效率的内涵要理解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和效率的定义,首先必须要弄明白两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个就是工业化的发展对信息化的促进究竟有多大的作用,第二个就是信息化的发展能对工业化的作用程度。
第一种就是指在现有的工业化所有的条件下,能够生产出来的信息化的最大值,这里的最大值是指和原来的信息化产值星币,所增长的部分,所以又叫做增加值的最大化。
换句话说,就是在最少的工业资源条件下,信息生产的最大值。
第二种就是指在现有的信息化的条件之下,对工业化能产生多大的促进作用,主要的标准就是对工业化的产出值中增长部分的最大数值,换句话所,就是利用最少的信息资源,来获取最大化的工业产值的增长。
工业企业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评估规范标准的解读和应用
![工业企业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评估规范标准的解读和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b481859de009581b6ad9eb3b.png)
• 单项应用主要评估内容 • 综合集成主要评估内容 • 协同与创新主要评估内容
17
评估规范内容解读—框架
四个阶段
企业两化融合发展可分为四个阶段:起步建设阶段、单项覆盖阶段、集成提 升阶段和创新突破阶段,可共同表征企业两化融合不断跃升的阶段特征和内涵
创新突破:企业基础建设趋于完 备,单项应用和综合集成熟且协同 与创新得到有效实现。
• 2015年,苗圩部长在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工作会议上强调:“各地要 利用好《工业企业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评估规范》,依托两化融合咨询 服务平台,组织开展企业两化融合评估、诊断、对标,通过诊断发现问 题,通过对标找到方向,探索形成企业自评估、自诊断、自对标推动两 化融合的新方法和新模式。”
中国制造2025
发展进程和实现路径?
先进企业的水平?
评价分析和实施改进 方法?
3
工作背景
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工作是推进 两化融合的重要抓手
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 两化融合情况的全面“体检”
4
工作背景
工信部信息化推进司牵头,以工信部电子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电子一所)为总承担单位, 相关行业组织配合,2009年至今,连续三次组织开展行业企业两化融合评估工作。
——数控机床、数控加工中心、工业机器人、带数据接口的机电一体化设备和自动化生产线等 信息化加工设备占比; ——信息化检测与监控设备占比; ——信息化仓储物流设备占比; ——现场总线等工业通信网络建设情况。
c)工业设备设施的网络化水平:使用效能效益
—与过程控制系统或制造执行系统直接连接的数字化加工设备占比情况; —与检测和监控系统直连,实现自动采集检测和监控数据的数字化检测和监控设备占比情况; —与仓储物流系统直连,并实现仓储物流信息自动转换和共享的数字化仓储物流设备占比情况; ——与上层过程控制系统或制造执行系统等连接的数字化工业通信网络建设情况;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评价指标及评价方法研究_王晰巍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评价指标及评价方法研究_王晰巍](https://img.taocdn.com/s3/m/ebf0dc1502020740be1e9be2.png)
·LI B R A R YA N DI N F O R MA T I O NS E R V I C E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评价指标及评价方法研究*王晰巍1 安超2 初毅31吉林大学管理学院 长春130022 2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 北京1008713大陆汽车电子有限公司 长春130023〔摘要〕从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内涵的角度入手,分析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5级成熟度模型。
在此基础上,明确两化融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在进行数据采集的基础上,构建针对工业企业的两化融合评价指标体系。
结合定性研究中的层次分析法和定量研究的主成分析法给出不同评价指标的权重。
研究可辅助企业对自身两化融合的现状进行客观评价,可辅助政府了解区域工业企业两化融合的现状及所处阶段,为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信息化 工业化 融合 评价指标 评价方法〔分类号〕F 427 F 49R e s e a r c h o f t h e E v a l u a t i o nI n d e x a n d E v a l u a t i o nMe t h o d o l o g y a b o u t F u s i o n b e t w e e n I n f o r m a t i o na n dI n -d u s t r i a l i z a t i o nW a n g X i w e i 1 A n C h a o 2 C h u Y i31M a n a g e m e n t A c a d e m y J i l i n U n i v e r s i t y ,C h a n g c h u n 130025 2G u a n g h u a S c h o o l o f M a n a g e m e n t B e i j i n g U n i v e r s i t y ,B e i j i n g 1008713C o n t i n e n t a l A u t o m o t i v e E l e c t t o n i c s C o .,L t d ,C h a n g c h u n 130023〔A b s t r a c t 〕T h e p a p e r a n a l y z e s t h e f i v e g r a d e m a t u r i t y m o d e l o f t h e f u s i o n b e t w e e ni n f o r m a t i o na n di n d u s t r i a l i z a t i o n ,f r o mc o n c e p t i o n o f t h e f u s i o nb e t w e e n i n f o r m a t i o na n d i n d u s t r i a l i z a t i o n .O n t h e b a s i s o f t h a t ,c l a r i f i e s t h e p r i n c i p l e s f o r t h e e v a l u a t i o n i n d e xo f t h e f u -s i o n ,a n dc o n s t r u c t s t h e e v a l u a t i o n i n d e xo f t h e f u s i o nt o t h e i n d u s t r i a l e n t e r p r i s e s b y p r o c e s s i n g d a t a a c q u i s i t i o n .C o m b i n i n g w i t h t h e q u a l i t a t i v e A H Pa n d t h e q u a n t i t a t i v e P C A ,i t p r o p o s e s d i f f e r e n t w e i g h t s o f t h e e v a l u a t i o n i n d e x .I t m a y a s s i s t a n t t h e e n t e r p r i s e t o o b j e c -t i v e l ye v a l u a t ea b o u t t h e p r e s e n t s i t u a t i o n ,a n dm a y a s s i s t a n t g o v e r n m e n t t o k n o wt h e r e g i o n 's p r e s e n t s i t u a t i o n a n d d e v e l o p m e n t s t a g e s .T h e y c a np r o v i d e t h e r e f e r e n c e s t o a n i n t e r r e l a t e d p o l i c y .〔K e y w o r d s 〕i n f o r m a t i o n i n d u s t r i a l i z a t i o n f u s i o n e v a l u a t i o n i n d e x e v a l u a t i o n m e t h o d o l o g y *本文系吉林省信息产业发展专项资金资助项目“吉林省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战略研究”(项目编号:200804)研究成果之一。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程度_融合指数_评价指标和方法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程度_融合指数_评价指标和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01d86f17a2161479171128ee.png)
2.2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环境评价指标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程度(融合指数)的评价指标由3
个一级指标、11个二级指标、43个三级指标构成。
2.2.1政策法律环境评价指标
颁布的政策法律文件数量及质量、网络犯罪率、引
进外资数量、两化融合的组织领导能力及执行力,如制
定两化融合的规划、计划项目、资金投入及配套措施的
中国信息界 2010年第11期 总第159期
实践与应用
例。 (2)收益增长率(%):指对比一个会计年度,融合
实施后比实施前经营收入增长之比例。 (3)投资回报率:指在对应的一个会计年度内,实施
融合总投入的收益率。投入/产出比指在对应的一个会计年 度内,实施融合总投入与总收入之比;初始投资回收期, 从投资信息化系统建设开始,经多长时间收回总投资。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是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需要分阶 段推进,在调查分析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实践及文献〔4-7〕 提出的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内涵、概念、层次、融合程度 评价模型、初步评价的指标和方法的基础上,本文加以补充 修改与完善并进一步阐述两化融合程度(融合指数)的评价 指标和方法,为政府、产业、行业主管部门及企业分析两 化融合现状、制定规划和政策提供依据,这有利于更好、 更有效地加快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进程,推进我国信息 化、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的发展,便早日步 入信息社会。
(4)劳动生产率提升率:指对比一个会计年度,融合 实施前后比劳动生产率提高百分比%。
根据评价对象是企业、地区或行业,确定各评价指标 采集数据的范围是企业、地区或行业。
3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度分析评估方法
3.1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度单项指标的评价标准 以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环境评价为例,提出了以下评 价标准、评估级别,分优、良、好、中、差五级;普及率 86-100%、76-85%、61-75%、41-60%、0-40%五级;100 分制,依次为86-100、75-85、61-75、41-60、0-40分。 政策法律环境的评价,分为5级;
工业企业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评估规范
![工业企业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评估规范](https://img.taocdn.com/s3/m/bb9a21c8b8f3f90f76c66137ee06eff9aef849e6.png)
工业企业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评估规范附件:工业企业“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评估规范(试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二〇一一年目录前言 .......................................................................................................................... .................... I 引言 .......................................................................................................................... ................... II 工业企业“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评估规范 .. (1)1 范围 (1)1.1 总则 (1)1.2 应用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术语和定义 (2)3.1 工业企业“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 (2)3.2 基础建设 (2)3.3 单项应用 (2)3.4 综合集成 (2)3.5 协同与创新 (2)3.6 社会贡献率 (2)4 基本原则与框架 (2)4.1 导向 (2)4.2 价值理念 (2)4.3 原则 (3)4.3.1 科学性 (3)4.3.2 实效性 (3)4.3.3 可操作性 (3)4.3.4 可扩展性 (3)4.4 评估框架 (3)5 评估内容要求 (7)5.1 基础建设 (7)5.1.1 概述 (7)5.1.2 资金投入 (7)5.1.3 组织和规划 (7)5.1.4 设备设施 (8)5.1.5 信息资源 (8)5.1.6 信息安全 (8)5.2 单项应用 (8)5.2.1 概述 (8)5.2.2 产品设计 (9)5.2.3 工艺设计 (9)5.2.4 生产管理 (9)5.2.5 生产制造 (9)5.2.6 采购管理 (9)5.2.7 销售管理 (10)5.2.8 财务管理 (10)5.2.9 质量和计量 (10)5.2.10 能源与环保 (10)5.2.12 项目管理 (11)5.2.13 其他经营业务管理 (11)5.3 综合集成 (12)5.3.1 概述 (12)5.3.2 产品设计与制造集成 (12) 5.3.3 管理与控制集成 (12)5.3.4 产供销集成 (12)5.3.5 财务与业务集成 (13)5.3.6 决策支持 (13)5.4 协同与创新 (13)5.4.1 概述 (13)5.4.2 产品协同创新和绿色发展 (13) 5.4.3 企业集团管控 (14)5.4.4 产业链协同 (14)5.5 竞争力 (14)5.5.1 概述 (14)5.5.2 质量提升与顾客满意 (14)5.5.3 业务效率 (15)5.5.4 财务优化 (15)5.5.5 创新能力 (15)5.6 经济和社会效益 (15)5.6.1 概述 (15)5.6.2 经济效益 (15)5.6.3 社会效益 (16)附录A(资料性附录)工业企业“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评估内容要求细化指南 (17)A.1 基础建设 (17)A.1.1 概述 (17)A.1.2 资金投入 (17)A.1.3 组织和规划 (18)A.1.4 设备设施 (20)A.1.5 信息资源 (21)A.1.6 信息安全 (21)A.2 单项应用 (22)A.2.1 概述 (22)A.2.2 产品设计 (23)A.2.3 工艺设计 (24)A.2.4 生产管理 (25)A.2.5 生产制造 (25)A.2.6 采购管理 (26)A.2.7 销售管理 (27)A.2.8 财务管理 (28)A.2.9 质量和计量 (28)A.2.10 能源与环保 (29)A.2.12 项目管理 (31)A.2.13 其他经营业务管理 (31)A.3 综合集成 (33)A.3.1 概述 (33)A.3.2 产品设计与制造集成 (33)A.3.3 管理与控制集成 (34)A.3.4 产供销集成 (35)A.3.5 财务与业务集成 (35)A.3.6 决策支持 (36)A.4 协同与创新 (36)A.4.1 概述 (36)A.4.2 产品协同创新和绿色发展 (37)A.4.3 企业集团管控 (37)A.4.4 产业链协同 (38)A.5 竞争力 (39)A.5.1 概述 (39)A.5.2 质量提升与顾客满意 (39)A.5.3 业务效率 (39)A.5.4 财务优化 (40)A.5.5 创新能力 (40)A.6 经济和社会效益 (40)A.6.1 概述 (40)A.6.2 经济效益 (40)A.6.3 社会效益 (41)附录B(资料性附录)工业企业“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评估指标体系构建和评估分析方法 (42)B.1 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42)B.1.1 构建原则 (42)B.1.2 构建步骤 (42)B.2 加权评分方法 (43)B.2.1 权重设置 (43)B.2.2 底层指标评分 (43)B.2.3 加权评分 (44)B.3 综合评估分析方法 (44)B.3.1 水平与能力评估分析 (44)B.3.2 效能与效益评估分析 (45)B.3.3 综合评估分析 (46)B.4 评估判定规则 (47)B.4.1 水平与能力评估判定规则 (47)B.4.2 效能与效益评估判定规则 (50)B.4.3 总体水平等级评估判定规则 (50)前言本规范的附录A和附录B为资料性附录。
中国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综合分析报告
![中国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综合分析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63dce589763231126edb1196.png)
中国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综合分析报告2014年全国两化融合发展总指数为66.14,与2013年相比增长了4.19。
其中,基础环境指数为71.71,增长了6.84;工业应用指数为59.70,增长了2.36;应用效益指数为73.43,增长了5.16。
从表1可见,2011-2014年我国两化融合总指数及各项分指数每年均有不同幅度增长。
其中,2014年各项指数的增长幅度均高于2013年。
表 1 2011 - 2014年两化融合各类指数发展比较数据来源: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图 1 2011 - 2014年两化融合各类指数发展比较数据来源: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从各省的数据来看,2014年多数省份两化融合发展总指数有不同程度的提升,其中安徽、重庆、贵州、浙江、湖南发展总指数增长最快,四川、吉林、河北、福建、河南、江苏、江西、上海发展总指数增速也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图 2 2014年两化融合发展总指数增长前五名数据来源: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在基础环境方面,青海、浙江、河北、江西、贵州增长图 3 2014年两化融合基础环境类指数增长前五名数据来源: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在工业应用方面,安徽、重庆、贵州、湖南、浙江增长最快。
图 4 2014年两化融合工业应用类指数增长前五名数据来源: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在应用效益方面,湖北、重庆、吉林、辽宁、四川增长图 5 2014年两化融合应用效益类指数增长前五名数据来源: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2014年全国及各省份两化融合总指数、分指数情况参见下表2及图6。
表 2 2014年各省市两化融合指数省份基础环境工业应用应用效益总指数江苏86.31 78 126.37 92.17 上海90.08 80 113.46 90.89 浙江93.01 75.33 101.37 86.26 北京88.84 67.82 114.78 84.81 广东89.77 54.03 126.21 81.01 山东79.35 70.47 101.11 80.35 福建88.77 70.31 90.36 79.94图 6 2014年各省市两化融合发展总指数2014年,我国两化融合基础环境进一步改善,重要工业企业信息系统加速普及,信息化应用效益提升明显,全国区域两化融合发展呈现以下四个特点:一是全国两化融合发展总指数持续增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是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需要分阶 段推进,在调查分析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实践及文献〔4-7〕 提出的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内涵、概念、层次、融合程度 评价模型、初步评价的指标和方法的基础上,本文加以补充 修改与完善并进一步阐述两化融合程度(融合指数)的评价 指标和方法,为政府、产业、行业主管部门及企业分析两 化融合现状、制定规划和政策提供依据,这有利于更好、 更有效地加快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进程,推进我国信息 化、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的发展,便早日步 入信息社会。
网民占职工总数比例(%);工程技术人员占职工总
数比例(%);IT人员占工程技术人员比例(%);职工
接受IT培训比例(%)等。 2.3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水平(广度、深度)评价指标
2.3.1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水平(广度)评价指标
(1)信息技术应用普及率(%)覆盖率(%)
信息技术企业、行业、地区应用普及率(%)覆盖率
规模(建立数据库的种类、数量、容量、数据仓库的数量
与规模);信息资源的覆盖率,信息资源覆盖行业、地区
的有关政策法规、企业产品、技术、标准、国内外市场信
息,客户信息等的范围。
2.2.3经济发展环境,经济发展基础
工业产值占GDP比例,信息产业产值占工业产值比
例,工业企业数,信息产业企业数。
2.2.4人文环境、人员队伍状况
业、行业结构升级,促使地区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向集 约式转变,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工业经济向信息经 济过渡。
(3) 微观(企业)层面: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使企 业的产品、生产、经营、管理与服务实现信息化,企业核 心业务实现数字化、网络化、自动化、智能化。
评价对象与重点是两化融合试验区、传统产业、行业 与各类企业。
5 优秀,政策法律文件完整并已贯彻落实、网络犯罪率极低, 两化融合的领导力、执行力强,吸引资金多,85分以上
4 良好,政策法律文件贯彻落实良好、网络犯罪率低,两化融合的领导执行有力, 有关计划完成好,吸引资金情况好,75-85分
3 较好,政策法律贯彻执行较好、网络犯罪率较低,两化融合的领导执行力较好, 有关计划完成较好,吸引资金较好,60-75分
完成率。
2.2.2信息基础设施、信息技术设备装备率
每百人计算机拥有量;人均信息技术设备(计算机、
通讯设备硬件及软件)投资金额;每年IT投资额占年收入
的比例(%),IT累计投资总额占固定资产总值的百分
比(%);数控设备、自动化、机电一体化设备数量占生
产设备总数量的百分比(%);企业上网比例,网络带宽
及其覆盖率;数据中心建设及信息资源、数据库的数量与
中国信息界 2010年第11期 总第159期
实践与应用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程度(融合指数)评价指标和方法
龚炳铮
(华北计算机系统工程研究所 北京 100083)
摘 要:在文献〔4-7〕基础上,本文进一步阐述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程度(融合指数)的评价指标和方法。 关键词:信息化 工业化 融合 评价指标 融合指数 评价标准 评价方法
5
优秀,网民占职工总数比率很高,电脑普及率很高,70%以上,85分以上
4
良好,网民占职工总数比率高,电脑普及率高,60-70%,75-85分
3
较好,网民占职工比率较高,电脑普及率较高,50-60%,60-75分
2
一般,网民占职工比率、电脑普及率不高,40-50%,40-60分
1
差,网民占职工比率小,电脑普及率低,30-40%,40分以下
(%),指信息技术在整个企业、产业(行业)、地区中
应用普及和覆盖的程度,可细化为下列指标:信息技术
在产品和服务中应用普及率(%)覆盖率(%),生产过
程控制应用普及率(%)覆盖率(%),企业资源规划管
理系统(ERP)应用普及率覆盖率;企业供应链管理系
统(SCM)应用普及率覆盖率;企业客户关系管理系统
(CRM)应用普及率覆盖率;商业智能(BI)应用普及率
22
覆盖率。 (2)电子商务普及率(%)覆盖率(%) 电子商务交易率,指电子商务交易额占总交易额的比
例(%);电子商务采购率,电子商务采购量占总采购量 的比例(%),网上采购额占采购总额的比例(%);电子 商务销售率,网上销售定单量占总定单量的比例(%), 网上销售额占销售总额的比例(%)。
2.3.2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水平(深度)评价指标 (1)业务(产品、服务)创新度 IT与各行业业务的融合导致业务创新,覆盖(产品、 服务)业务内容、业务流程、实现方法的创新程度,开发 产品与服务的新内容,提出企业发展的新任务、新思路、 新方案。 (2)信息化应用创新度 应用模式创新、商务模式创新、应用系统创新(包括 信息系统解决方案、系统结构创新、硬件设备开发、应用 软件创新、系统集成等创新)、服务创新,创新度指在上 述各方面实施融合前后对比、与国内外同行对比的差异与 创新程度。创新覆盖率指创新涵盖应用、模式、业务、技 术、设备、管理、服务创新的范围程度(%)。智能化应 用的覆盖率,指智能控制、智能管理、智能决策等应用覆 盖企业业务控制、管理、决策的程度(%)。 (3)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普及率(%)覆盖率(%) 融合覆盖率,指涵盖信息化与工业化在战略、产品、 业务工艺流程、技术、装备、管理、人力、资源等方面融 合的程度(%)。 融合普及率,指在整个行业(地区)中普及的程度, 可用已实现信息化与工业化一定程度融合的企业占全行业 (地区)企业总数的百分比(%)表示。 2.4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效益评价 2.4.1融合社会效益评价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对产业(行业)、地区社会贡献 与影响。 (1)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对行业(地区)创新能力及竞 争力提升的贡献率: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前后行业(地区) 创新能力提升率及竞争力提升的作用和贡献影响程度。 (2)行业贡献与影响:指两化融合对上下游企业转 型升级的带动作用、促进行业企业上网,开展信息化与电 子商务的带动作用及对行业经营管理与服务信息化的推动 作用。 (3)区域贡献与影响:对本地区开展信息化与电子商 务的带动作用,对本地区节能减排、吸引外资及经济增长 的贡献率,指对比一个会计年度,融合实施后比实施前本 地区节能减排、吸引外资及经济增长比例(%)。 2.4.2融合经济效益评价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对行业(地区)经济效益的贡献 率。 (1)成本降低率(%):指对比一个会计年度,融 合实施前后对比,业务、商务活动成本所需费用降低之比
2 一般,有政策法律文件,贯彻落实一般,常有网络犯罪发生, 两化融合领导执行力一般,吸引资金一般,40-60分
1 差,政策法律文件少,贯彻落实差,网络犯罪率较高,两化融合领导执行力较弱, 两化融合计划完成差,40分以下
经济环境的评价,分为5级;
5 优秀,工业经济很发达,工业产值占GDP比重60%以上, IT产业占工业产值比例50%以上,85分以上
2.2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环境评价指标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程度(融合指数)的评价指标由3
个一级指标、11个二级指标、43个三级指标构成。
2.2.1政策法律环境评价指标
颁布的政策法律文件数量及质量、网络犯罪率、引
进外资数量、两化融合的组织领导能力及执行力,如制
定两化融合的规划、计划项目、资金投入及配套措施的
2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程度(融合指 数)的评价指标
2.1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程度评价模型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程度是通过两化融合环境、融合
21
实践与应用
中国信息界 2010年第11期 总第159期
水平(深度、广度)及两化融合效益等三个方面及其重要
影响因素构成评价指标进行评估,两化融合程度评价模型
如图1所示。
(4)劳动生产率提升率:指对比一个会计年度,融合 实施前后比劳动生产率提高百分比%。
根据评价对象是企业、地区或行业,确定各评价指标 采集数据的范围是企业、地区或行业。
3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度分析评估方法
3.1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度单项指标的评价标准 以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环境评价为例,提出了以下评 价标准、评估级别,分优、良、好、中、差五级;普及率 86-100%、76-85%、61-75%、41-60%、0-40%五级;100 分制,依次为86-100、75-85、61-75、41-60、0-40分。 政策法律环境的评价,分为5级;
中国信息界 2010年第11期 总第159期
实践与应用
例。 (2)收益增长率(%):指对比一个会计年度,融合
实施后比实施前经营收入增长之比例。 (3)投资回报率:指在对应的一个会计年度内,实施
融合总投入的收益率。投入/产出比指在对应的一个会计年 度内,实施融合总投入与总收入之比;初始投资回收期, 从投资信息化系统建设开始,经多长时间收回总投资。
信两 息化 化融 与合 工指 业数 融 合 程 度
两化融 合环境
信息基础设施政策、 法律环境经济发展环 境人文环境等
信息技术应用普及率覆盖率(%) 两化融 电子商务普及率覆盖率(%) 合水平 业务、应用创新度
融合普及率、覆盖率(%)
两化融 经济效益 合效益 社会效益
图1 两化融合程度(融合指数)评价模型
信息基础设施、信息资源环境的评价,分为5级;
5
优秀 网络环境很好,信息资源环境很好,85分以上
4
良好,网络环境好,信息资源环境好,75-85分
3
较好环境、信息资源环境一般,40-60分
1
差,网络环境、信息资源环境差,40分以下
人文环境的评价,分为5级;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广度:融合普及率、覆盖率,IT 应用普及率、覆盖率(%)
5
优
4
良
3
中
2
低
1
差
高度融合,融合普及率、覆盖率80%以上,85分以上 基本融合,融合普及率、覆盖率70-80%,75-85分 中度融合,融合普及率、覆盖率50-70%,60-75分 局部融合,融合普及率、覆盖率30-50%,30-55分 尚未融合,融合普及率、覆盖率<30%,30分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