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原色有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学概论课上我第一次与车前子的《三原色》结识,作为汉语言专业的学生实属愧疚。
概论老师一词一句在黑板上认真誊写下这首诗的原文,嘴里还随着手写的节奏诵读着:我,在白纸上/白纸/什么也没有……我不禁忍俊不禁,车前子怎么会拿这么幼稚的文字当做整首诗的开端?如此简单的语言经过几个断句怎么就变成了流传甚远的著名诗歌呢?在白纸上画直线这样的无意义的游戏是我从小到大无聊时用来打发时间时的的游戏。
然而本着不能妄下结论的原则,我耐性顺着老师的节奏往下读:大人说……到这里我更觉得是啼笑皆非了,孩子无意义的游戏竟然被大人赋予了这么深了意义。
正如孩子的反应“我听不懂啊”,我也读不懂啊。
孩子的游戏是如何被大人看做三条道路的呢?孩子听不明白大人的话,又照着自己的喜欢开心的画了三个圆,而不再是三条直线,不知道大人们又会怎么赋意这三个本来不圆的三个圆圈?最后孩子的一句“我要画得最圆最圆”完全直白的表达了孩子的意愿——大人啊~我画直线只是练练笔,提提神,来个画圆课前操而已,你们多虑了。
慢慢细细读这首诗,我好像有点明白了。
当我们还是孩子的时候,经常会做一些无目的的事情,说出一些本无关自身痛痒的话。
然而这就是问题的所在,所谓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孩子的意思往往会被大人们按自己的意愿去理解。
我只是画了三条直线,更甚至我还完全没有认知直线的能力,我只是好奇的拿着笔在纸上来回的划。
大人们说这是三条道路,一开始我完全不能明白,白纸上的我的随笔怎么会和三条道路挂钩。
假如我是一个意志力坚定的小孩儿,无论大人怎么说三条线就是三条道路,我也不会改变,我继续画完了线再去画圆,画线还是画圆只是随我自己的喜欢。
然而如果我是一个意志力差的孩子,结果就很悲剧了,我只能顺着大人的思路走了,就像我们经常在课堂上听老师说的一样,“大家注意听,顺着我的思路走!”。
我乖乖的顺着走,走着走着,我就忘了自己本要画的是圆,而不是听大人们讲三条线和三条道路的关系。
对于这首诗,一直是有着争议的,有的人认为《三原色》时候童诗,它意儿童的眼光、口气、心理、举止和简单的语言来刻画。
有的人则认为这不是童诗,觉得全诗抽象,有意无意的留白,在不承载任何意义的原色背后应该承载着某种深刻的意义。
这两种理解就使当年的朦胧诗论证里,这首“童诗”成为争论的焦点。
以我自己的理解来看,我偏向于是“童诗”的观点。
这首诗肯定了儿童运用的简化律反映出两代人的隔阂,它是一种代沟。
当“大人”以陈旧的观念将孩子培养成人时,孩子便失去了认识世界的能力。
因为,只有对孩子,世界才是敞开的。
那些并不是为儿童所写的现代诗,只是由于用了少儿的眼光,遵循了儿童的简化原则,也就有了特殊的魅力。
两代人的隔阂是永远都难以解决的一个问题,两代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人生经历不同,世界观和人生观就跟着也不同,谁也不能百分之百融入对方的世界去理解彼此的生活,于是就有了《三原色》。
而且,我认为每个人身上都留着一种根深蒂固的血,那是一种拥有某种权利后想要释放的欲望的血。
生而为人,都会从孩子成长而后衰老。
我们是孩子的时候,父母有管教我们的权利。
我们为人父母后自然也会跃跃欲试,用自己的经历管教孩子。
然而这是一个误区,若教育者的主体意识滋生蔓延则会压制被教育者的自由思维意识。
所谓此消彼长,我认为可以这么理解。
我们以自己的理解去教人育人,不是不爱,而是不懂,是一种理解的错位。
书和书长得相似,但讲述的是完全不同的故事。
门和门相仿,但打开锁的是完全不同的钥匙。
思维亦如此,看似无形无影,却需要沟通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