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沈阳市第二十一中学高中语文 5.3 祭十二郎文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高中语文《祭十二郎文》导学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祭十二郎文》导学案【学习目标】1、学习掌握常见文言词语的用法以及常见的文言现象。
2、学习通过日常琐事的记叙表达对亡人的痛惜和怀念之情的写法。
3、通过鉴赏文本,让学生体会作者融于字里行间的至真至切的亲情。
【学习重点】1、掌握文言基础知识。
2、感受文本真挚的感情。
3、鉴赏韩愈散文的叙事中抒情的特点。
【学习难点】祭文的写法。
真挚情感的表达方法。
【学习方法】诵读讨论点拨【学习时数】两课时预习导读单一、布置预习(各项均由专人负责):1、作者(课前板书要点)2、背景(课前板书要点)3、文体介绍4、熟读(准备课上范读)5、生字(课前写在黑板上)6、文言知识(文本上做好标记,准备课上交流)二、文本诵读1、个别读:读准字音,读清句读。
注意读音(课前由专人板书到黑板上):闻汝丧及长不省所怙兄殁南方省坟墓归取其孥丞相薨佐戎徐州夭其嗣汝遽去万乘之公相殒其生窆不临其穴尚飨2、多媒体配乐朗诵:读出节奏,读出感情。
三、文言知识方法:小组简单交流后,学术助理(或负责本课的值日小组)主持交流。
(一)通假字1、远具时羞.之奠2、皆不幸早世.3、敛.不凭其棺4、终葬汝于先人之兆.(二)、古今异义1、当不复.记忆2、明年..,丞相薨3、吾去.汴州4、几何..不从汝而死也5、吾与汝俱少年..6、而齿牙动摇..7、又可冀其成立..邪(三)一词多义1、省①不省所怙。
②汝来省吾。
③省徭役,减征赋。
2、致①乃能衔哀致诚。
②将成家而致汝。
③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劝学》。
④树草栽木,颇有野致。
⑤乃能衔哀致诚。
⑥致食客三千人(《孟尝君传》)。
3、诚①诚知其如此。
②所谓天者诚难测,而神者诚难明矣。
4、就①既又与汝就食江南。
②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
③金就砺则利(《劝学》)。
④三窟已就(《冯谖客孟尝君》)。
5、知①而寿者不可知矣。
②死而有知。
③盖东野之使者不知问家人以月日。
④产将知政。
⑤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⑥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⑦手等有痛痒之知。
高中语文第五单元第3课《祭十二郎文》教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祭十二郎文》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词语,积淀文言语感,培养翻译能力。
2.体会文章的感情,把握课文边泣边诉的语言形式,品味叙述中抒情的艺术。
3.继承中国古代文化的优良传统,珍惜生命,关爱亲人。
教学重点本课主要是以情动人,在指导学生反复诵读之后,让学生找出叙述作者亲情的语句,进而分析作者叙事陈情怎样逐层深入,达到抒情的目的。
教学难点体会虚词在表达感情上的作用。
教学方法诵读法,比较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一切最动人的文字都是从心底里流淌出来的。
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就是一篇字字含泪,句句动情的抒情散文,成了祭文中的“千古绝调”。
大家在读课文时要找出叙述作者亲情的语句,注意体会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深挚感情。
二、背景介绍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昌黎,唐代著名文学家。
他生活在中唐时期,在文学方面影响很大,他的主要贡献是与柳宗元一起倡导了“古文运动”,主张恢复先秦两汉的优秀散文传统,摒弃南北朝以来矫揉造作的骈体文;主张文章要有充实内容,学习古文应“顺其意而不顺其辞”,“惟陈言之务去”,力求“文从字顺”。
宋代欧阳修、“三苏”父巩、王安石,明清两代归有光、唐顺之、方苞、姚鼐等许多著名散文家都是继承了韩柳的文学传统或受其明显的影响,在各自的散文创作中取得辉煌成就。
韩愈有三位兄长:大哥韩会,二哥韩介,三哥未及命名便已夭折。
韩愈三岁时,父亲韩云卿病故,他便随大哥韩会、大嫂郑氏夫妇生活。
代宗大历十二年(777),韩会坐元载党祸被贬为韶州刺史(治所在今广东曲江县),韩愈随往,年仅十岁。
次年,韩会卒于任所。
郑氏于是举家北归中原,寓居宣州(治所在今安徽宣城),韩愈也依随郑氏生活,直到十九岁时赴长安应进士试才离开宣州。
在长达近二十年的岁月里,韩愈一直依恃长兄长嫂生活,与侄子老成(本为韩介之子,因韩会没有子嗣,韩介将老成出继给韩会。
韩老成,在族中同辈排行十二,故称十二郎)自幼相伴朝夕,名为叔侄,情同兄弟,相互间感情甚为深厚。
《祭十二郎文》2(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祭十二郎文》2(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祭十二郎文》2(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1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高中教育也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
高中课程的更新迭代也越来越快,为了更好地适应现代化教学的需要,教师们需要对教学设计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索。
《祭十二郎文》2是人教版高二选修文学类课程中的一篇课文,为了更好地教授该文,以下是一份教案教学设计供教师参考。
一、教学目标1.了解《祭十二郎文》的背景及其作者;2.理解《祭十二郎文》的内涵及其与当代的联系;3.能够快速理解阅读材料,并准确理解书写文字;4.能够结合自身的课内和课外阅读,在讨论中展开思考和交流。
二、教学内容与方法1.教材:人教版高二选修文学课程《祭十二郎文》22.教学方法:讲解、讨论和阅读3.教学流程:①预习由于《祭十二郎文》涉及到历史和文化背景,因此预习是必要的。
首先,老师可以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丰臣秀吉在日本历史上的地位和贡献;接着,老师可以让学生通过阅读全文来了解内容大意,并将其与自己的生活经历联系起来,为后续的学习做好准备。
②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结合PPT和视频资料来讲解《祭十二郎文》的背景、内容和意义,通过对每个细节的解读阐述它与当代的联系。
在讲解过程中,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反应和反馈来随时调整和改进授课内容,主要涉及的知识点包括:1)文化差异:通过比较中日文化差异,让学生了解《祭十二郎文》与日本文化之间的内在关联;2)史实掌握:通过儒家思想、日本武士精神等相关知识,引导学生去理解文本中的逻辑事实和史实;3)阅读技巧:结合文本中的细节和关键词,让学生深入理解其含义并掌握高效阅读技巧;4)联系当代:通过与日本现代社会的对比,让学生了解历史对当代社会影响的重要性。
③讨论在讲解过程中,老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和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
例如:1)丰臣秀吉的领袖能力和统治手段有哪些值得借鉴的地方?2)《祭十二郎文》对于日本文化的发展有何深远影响?3)文本中所呈现的矛盾和冲突,是否与当前社会存在类似现象?通过讨论的过程,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文本的内涵,同时也能够在思考和交流中收获启迪和思维上的提升。
高中语文 第五单元 祭十二郎文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2021年整理)
山西省阳高县高中语文第五单元祭十二郎文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山西省阳高县高中语文第五单元祭十二郎文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山西省阳高县高中语文第五单元祭十二郎文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的全部内容。
祭十二郎文学习目标:1. 以情动人的文笔,分析作者叙事陈情怎样逐层深入,准确反映笔者思想境界;2。
体味其用词的精练准确和生动形象。
预习案一、文本助读1.走近作者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韩愈(768~824),字退之,邓州南阳(今河南南阳)人。
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
谥号文,又称“韩文公"。
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
韩诗在艺术上有“以文为诗”的特点,力求险怪新奇,雄浑而重气势。
有《昌黎先生集》。
主要作品有《师说》《送李愿归盘谷序》《原毁》《进学解》《山石》《调张籍》等。
2.了解背景这是韩愈在贞元十九年(803)为悼念他的侄子老成而写的一篇“衔哀致诚”的祭文。
韩愈三岁丧父,一直依靠兄嫂抚养.不久,哥哥又宦死于南方,寡嫂携带年幼的韩愈叔侄回到故乡河阳,艰难度日。
这时,兄弟辈只剩韩愈一人,子侄辈只有老成一人,“两世一身,形单影只”!韩愈视长嫂如母,和比自己小几岁的侄子情同手足。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祭十二郎文学案
部编人教版高中语文材料祭十二郎文本课话题——感恩朗读——课文中的名段不孝不慈,而不得与汝相养以生,相守以死。
一在天之涯,一在地之角,生而影不与吾形相依,死而魂不与吾梦相接,吾实为之,其又何尤!彼苍者天,曷其有极!自今已往,吾其无意于人世矣!当求数顷之田于伊、颍之上,以待余年。
教吾子与汝子,幸其成;长吾女与汝女,待其嫁,如此而已。
为侄儿的死归罪自己,恸哭长号,告诉侄儿自己已是万念俱灰,仅存替侄儿教子嫁女的心愿而已,这也是感恩于兄嫂对自己的抚养。
开头至“曷其有极”一句止,声调急促,一气贯注,一句紧接一句,一字紧接一字,中间无法断开,简直就是顿足捶胸,呼天抢地,悲痛之情发展到极点。
积累——生活中的素材“绑着”母亲上班的孝子陈斌强母亲得了老年痴呆症,丧失了日常生活能力。
儿子陈斌强为了能每天亲自照顾母亲,用一根布条把母亲绑在自己身上,每天骑着电动车行驶30公里去学校上班,一连五年,风雨无阻。
背诵——文学中的名言警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2人教版高中语文——孟郊没有感恩就没有真正的美德。
——卢梭蜜蜂从花中啜蜜,离开时盈盈地道谢。
浮夸的蝴蝶却相信花是应该向他道谢的。
——泰戈尔羊有跪乳之恩,牛马有反哺之义。
——谚语[知识·梳理]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不省.所怙.(xǐnɡ)(hù) 兄殁.南方(mò)汴.州(Biàn ) 曷.(hé)归取其孥.(nú) 斗斛.之禄(hú)辍.汝而就(chuò) 窆.不临其穴(biǎn)丞相薨.(hōnɡ) 遽.去(jù)佐戎..(zuǒ)(rónɡ) 万乘.(shènɡ)夭.其嗣.(yāo)(sì) 殒.其生(yǔn)奴婢.(bì) 颍.水(yǐnɡ)尚飨.(xiǎnɡ) 闻汝丧.之七日(sànɡ)第2步‖识记通假——奥妙无穷方块字人教版高中语文 3人教版高中语文4 (1)远具时羞之奠(“羞”通“馐”,美味食物)(2)皆不幸早世(“世”通“逝”)(3)敛不凭其棺(“敛”通“殓”,给死人穿衣入棺)第3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1)致⎩⎪⎨⎪⎧乃能衔哀致.诚(表达)将成家而致.汝(使……来)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到达) (2)幸⎩⎪⎨⎪⎧皆不幸.早世(幸运)教吾子与汝子,幸.其成(希望) (3)省⎩⎪⎨⎪⎧不省.所怙(知道)汝来省.吾(探视) (4)始⎩⎪⎨⎪⎧吾年十九,始.来京城(最初,初次)汝之子始.十岁(才) (5)诚⎩⎪⎨⎪⎧乃能衔哀致诚.(名词,诚意)诚.知其如此(连词,如果,果真)所谓天者诚.难测(副词,实在) (6)其⎩⎪⎨⎪⎧其.后四年(代词,那)其.竟以此而殒其生乎(语气助词,表反问)吾其.无意于人世矣(语气助词,表示揣测) 第4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异含义迥(1)东亦客.也(名词用作动词,客居)(2)东.亦客也(名词用作动词,在东边居住)(3)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名词用作动词,继承……的事业)(4)吾少孤.(名词用作动词,幼年丧父)(5)吾书.与汝曰(名词用作动词,写信、寄信)(6)毛血日.益衰,志气日.益微(名词作状语,一天天地)(7)恐旦暮..死(名词作状语,在早晚)(8)莫如西.归(名词作状语,向西)(9)而视.茫茫(动词用作名词,视力)(10)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使动用法,使……死亡)(11)长.吾女与汝女(使动用法,使……长大、养育)(12)其竟以此而殒.其生乎(使动用法,使……死亡)(13)将成家而致.汝(使动用法,使……来)第5步‖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1)吾与汝俱少年..古义:指青年男子,与“老年”相对。
人教版高二下册语文《祭十二郎文》教案
《祭十二郎文》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祭十二郎文》中的经典段落,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词汇及句式,提高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解析、讨论等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文章中的情感表达,理解韩愈与十二郎之间的深厚情谊,以及作者面对亲人离世时的悲痛心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珍视亲情,理解生命的脆弱与珍贵,培养感恩之心和对生命的敬畏之情。
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祭十二郎文》中的情感表达,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词汇和句式。
•难点:深入分析文章中的情感层次,理解韩愈的悲痛与自责,以及这些情感是如何通过文字表达出来的。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约5分钟)•故事导入:讲述一个关于亲情的小故事,如一个家庭在面临困境时如何相互扶持,共同度过难关。
然后,引出《祭十二郎文》的背景,介绍韩愈与十二郎的关系,以及韩愈在得知十二郎去世后的悲痛心情。
二、初读感知(约15分钟)1.自由朗读:学生自行阅读《祭十二郎文》,注意生僻字词的读音,初步感受文章的语言风格和情感基调。
2.字词讲解:教师选取文中几个典型的文言词汇和句式进行讲解,如“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吾实为之,其又何尤?”等,帮助学生理解这些词汇和句式的含义及其在文章中的作用。
3.分段朗读:分小组或全班分段朗读,注意语气、语调的变化,体会文中情感的起伏。
三、深入解读(约30分钟)1.情感解析o悲痛之情:引导学生分析韩愈在得知十二郎去世后所表现出的悲痛心情,如“吾哭于斯,吾痛于斯,生而影不与吾形相依,死而魂不与吾梦相接”等句子。
o自责与悔恨:探讨韩愈在文章中流露出的自责与悔恨之情,如“吾自今年来,苍苍者或化而为白矣,动摇者或脱而落矣,毛血日益衰,志气日益微,几何不从汝而死也”等语句。
o怀念与追忆:分析韩愈对十二郎生前事迹的怀念与追忆,如“汝去年书云:‘比得软脚病,往往而剧。
’吾曰:‘是疾也,江南之人,常常有之。
’未始以为忧也”等段落。
人教版选修古代诗歌散文第五单元《祭十二郎文》学案设计
抑( )别有疾而至斯乎? 汝殁以( )六月二日耿
东野与( )吾书,乃( )问使者 吊( )汝之孤
其余奴婢,并( )令守汝丧 终( )葬汝于先人之兆( )
殓不得凭( )其棺 吾行( )负( )神明 吾实( )为( )之 曷( )其有极( )!
幸( )其成长 长( )吾女与汝女
言有穷( )而情不可终( )
汝其( )知也邪?其( )不知也邪?
2、翻译下列句子
(1)少者强者而夭殁,长者衰者而存全乎?
(2)所谓理者不可推,而寿者不可知矣!
(3)敛不凭其棺,窆不临其穴。
(4)言有穷而情不可终
【合作】
1.第二部分的核心内容是写十二郎之死。为什么文中还要回叙自己头一年给十二郎的信,以及自己身体衰病、子孙辈幼小等事?
以( )求斗斛之禄诚( )知其如此
3、翻译下列句子
诚知其如此 ,虽万乘之公相 ,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
【合作】
1.第一部分侧重写什么情感?分哪几个层次?
2.作者写作此文的目的是为纪念十二郎,为什么要写自己的身世?
要求:自主思考2分钟,小组合作3分钟,小组代表发言;
【总结】
作者把抒情与叙事结合在一起,联系家庭、身世和生活琐事,反复抒写他对亡侄的无限哀痛之情。
既( )又与汝就食( )江南 未尝一日相( )离也
承( )先人后者 吾年十九,始( )来京城
吾往河阳省( )坟墓 遇汝从( )嫂丧来葬
吾佐( )董丞相幕于汴州 止( )一岁
吾去( )汴州 汝不果( )来
使取汝者始( )行 图( )久远者
孰谓( )汝遽( )去吾而殁( )乎!
以为( )虽暂相别 故舍( )汝而旅食( )京师课题源自《祭十二郎文》第二课时课型
《祭十二郎文》导学案 (语文版高二选修)共3篇
《祭十二郎文》导学案 (语文版高二选修)共3篇《祭十二郎文》导学案 (语文版高二选修)1《祭十二郎文》导学案 (语文版高二选修)《祭十二郎文》是一篇描写民间信仰的文章,作者在文中通过祭拜十二郎神的故事,展现了民间信仰的传统文化和人民群众对神灵的崇敬之情。
本篇导学案旨在帮助学生了解这篇文章的主题、结构、在中国文化传承中的地位,以及如何欣赏和解析。
一、了解主题和结构1. 主题:祭祀文化和民间信仰2. 结构:故事叙述与主题呈现相结合二、了解背景与作者1. 背景:《祭十二郎文》是明朝著名小说《西游记》中的一个故事,描述了唐僧师徒四人在人间偶遇神明十二郎,并为他赶走恶魔而得到了神恩,之后又代表众人给十二郎神祭拜感恩的故事。
2. 作者:故事的作者不详,但显然是在民间流传的。
《西游记》的作者是明代文学家吴承恩。
三、了解文本内容1. 故事叙述唐僧师徒四人路过一个庄园,发现那里的小孩受到巨狼威胁。
四人施展法力,将狼赶走,发现原来是守护庄园的神明十二郎使用罩门法来试探他们。
十二郎对唐僧表示感谢,并为他们指引了唐朝御医的府第。
但还是有恶魔在后续的旅途中找麻烦,四人打败恶魔后,十二郎神收了他们为义侠弟子。
之后,唐僧与侍女白晶晶一道代表众人前来祭拜十二郎神。
2. 主题呈现通过叙述故事细节,文章主要表达了以下主题:1) 民间信仰和祭祀文化的传统2) 中华民族的忠诚和感恩精神3) 人与神明的和谐关系四、了解文化内涵1. 祭祀文化的传承祭祀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体现的是人们对祖先和神灵的崇敬和感恩之情。
在这个文化中,人们通过各种仪式和祭祀来向神灵表达感情和寻求庇护。
在《祭十二郎文》中,唐僧与白晶晶代表了人群,前来祭拜十二郎神,是对这一文化传统的又一次强调和延续。
2. 忠诚和感恩的精神《祭十二郎文》中唐僧师徒四人为了赶走恶魔,展示了他们的忠诚和勇气。
之后他们又代表百姓来祭拜十二郎神,表达了他们的感恩之心。
这种忠诚和感恩的精神在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一系列之中国古代诗歌散文第五单元祭十二郎文学案
祭十二郎文(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通假字等,理解翻译句子。
2.诵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初步理解课文情感。
[重点难点]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通假字等,理解翻译句子。
[天天预习]1.给下列词语中的加点字注音丧.之七日()不省所怙.()归取其孥.()丞相薨.()去吾而殁.() 终丧.而取()窆.不临穴()2.写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1)季父愈闻汝丧之.七日(2)如吾之.衰者(3)江南之.人,常常有之(4)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5)几何不从汝而.死也(6)嫂尝抚汝指吾而.言曰(7)汝殁以.六月二日(8)使者妄称以.应之乎(9)相养以.生,相守以死(10)其.信然邪?其.梦邪?(11)其.能久存乎?(12)其.竟以此而殒其.生乎?3.文学常识韩愈(768~824),字退之,汉族,唐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县)人。
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
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个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著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师说》等等。
古文写祭文有一套固定的格式,内容多为对死者生平的追述和赞颂,形式多为骈文或四言韵文。
韩愈的《祭十二郎文》打破了这一常规,此文的主旨不在于称颂于死者,而在于倾诉自己的痛悼之情。
通过对家常琐事的记叙,表现自己与死者的密切关系,表达刻骨铭心的骨肉至情。
形式上突破四言押韵常规,破骈为散,不拘常规,或散或偶,或长或短,情至而文生,被后人誉为“祭文中千年绝调”。
后世祭吊名作如袁枚的《祭妹文》等都受其影响。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一切最动人的文字都是从心底里流淌出来的。
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就是一篇字字含泪,句句动情的抒情散文,成了祭文中的“千古绝调”。
宋代文学家苏轼曾说:“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
《祭十二郎文》教案(人教版高二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
《祭十二郎文》教案(人教版高二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祭十二郎文》教案(人教版高二必修教案设计)1《祭十二郎文》教案(人教版高二必修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祭十二郎文》的历史背景、文学特征及文化价值。
2、技能目标:培养学生的文献鉴赏能力和批评技巧。
3、情感目标: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和爱国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祭十二郎文》的文学特征及文化价值。
2、难点:教学如何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和理解古代文化。
三、教学方法1、讲授和讨论相结合的方法:首先由教师进行讲解,然后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2、问题导入法:以问题作为课堂导入,激发学生求知欲。
3、演示法:通过相关视频、图片等资料进行演示。
四、教学程序1、导入环节教师可以提出一个问题:“文化是什么?”,让学生自由表述自己的观点,引导学生挖掘由文化带来的思想、道德和美的资源。
2、学习环节a. 文化背景教师可以通过介绍《祭十二郎文》所处的历史时期、社会与文化背景等多方面内容,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的文化传统。
b. 文学特征通过了解《祭十二郎文》的历史、文学和文化特征,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文中人物形象、描写手法等方面来分析这部作品的文学价值。
c. 文化价值教师可以通过探讨《祭十二郎文》表现的中国古代人民崇拜英雄烈士、向往美好生活等民族情感和文化价值等方面,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古代文化的魅力。
3、实践环节通过讨论、写作等方式,让学生进一步深化对《祭十二郎文》的理解和认识。
例如:组织学生就《祭十二郎文》中的某一段内容展开讨论,挖掘旧时期哪些现象和故事对当代人仍具有启示和影响等。
4、总结环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总结课堂学习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记忆和理解课堂内容。
五、教学资料1、教学文本:《祭十二郎文》2、多媒体资料:图片、视频、PPT等六、教学评估1、考试评测:通过期中、期末考试测试学生的文献鉴赏能力和批评技巧等。
2、课堂评测:通过课堂讨论、问题交流等形式测试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掌握和理解情况。
高中语文《祭十二郎文》学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祭十二郎文》一、学习目标: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羞、世、敛、省、致、怙、始、薨、嗣、比等)和虚词(其、以、邪、也、乎、矣等)及文言句式(惟兄嫂是依等)。
2.了解祭文的有关知识和本文破骈为散、边泣边诉的语言形式;理解以情动人的文笔,分析叙事和抒情结合的写法,从而领会此文散发出的浓浓悲情――亲情真实的展示。
二、作者简介1.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昌黎,唐代著名文学家。
他生活在中唐时期,在文学方面影响很大,他的主要贡献是与柳宗元一起倡导了“古文运动”,主张恢复先秦两汉的优秀散文传统,摒弃南北朝以来矫揉造作的骈体文;主张文章要有充实内容,学习古文应“顺其意而不顺其辞”,“惟陈言之务去”,力求“文从字顺”。
宋代欧阳修、“三苏”父巩、王安石,明清两代归有光、唐顺之、方苞、姚鼐等许多著名散文家都是继承了韩柳的文学传统或受其明显的影响,在各自的散文创作中取得辉煌成就。
2.韩愈一生经历大致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24岁以前。
3岁丧父。
受兄韩会抚育。
后随韩会贬官到广东。
兄死后,随嫂郑氏北归河阳。
后迁居宣城。
7岁读书, 13岁能文,从独孤及、梁肃之徒学习,究心古训,并关心政治,自称“前古之兴亡,未尝不经于心也,当世之得失,未尝不留于意也”(《与凤翔邢尚书书》),确定了一生努力的方向。
20岁赴长安应进士试,三试不第。
第二阶段,25至35岁。
先登进士第。
然后三试博学鸿词不入选,便先后赴汴州董晋、徐州张建封两节度使幕府任职,后至京师,官四门博士。
这一阶段重要诗文,有《原道》、《原性》、《答李翊书》、《师说》、《送李愿归盘谷序》、《送孟东野序》、《此日足可惜赠张籍》、《山石》等。
第三阶段,36至49岁。
先任监察御史,因上书论天旱人饥状,请减免徭役赋税,指斥朝政,被贬为阳山令。
顺宗即位,用王叔文集团进行政治改革,他持反对立场。
宪宗即位,获赦北还,为国子博士。
改河南令,迁职方员外郎,历官至太子右庶子。
因先后与宦官、权要相对抗,仕宦一直不得志。
高中语文 第五单元 祭十二郎文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中
《祭十二郎文》译文某年、某月、某日,叔父韩愈在听说你去世后的第七天,才得以含着哀痛向你表达诚意,并派建中在远方备办了应时的鲜美食品作为祭品,告慰你十二郎的魂灵:唉,我自幼丧父,等到大了,不知道父亲是什么模样,只好靠哥嫂抚养。
哥哥在中年时死在南方,我和你都还小,跟随嫂嫂把灵柩送回河阳安葬。
随后又和你到江南谋生,孤苦零丁,一天也没有分开过。
我上面本来有三个哥哥,都不幸早死。
继承先父的后代,在孙子辈里只有你,在儿子辈里只有我。
子孙两代各剩一人,孤孤单单。
嫂子曾经抚摸着你指着我说:“韩氏两代,就只有你们两个了!”那时你比我更小,当然记不得了;我当时虽然能够记事,但也还不能体会她话中的悲凉啊!我十九岁时,初次来到京城参加考试。
四年以后,才回去看你。
又过了四年,我去河阳凭吊祖先的坟墓,碰上你护送嫂嫂的灵柩来安葬。
又过了两年,我在汴州辅佐董丞相,你来看望我,留下住了一年,你请求回去接妻子儿女。
第二年,董丞相去世,我离开汴州,你没能来成。
这一年,我在徐州任职,派去接你的人刚动身,我就被免职,你又没来成。
我想,你跟我在东边的汴州、徐州,也是客居,不可能久住;从长远考虑,还不如我回到西边去,等在那里安下家再接你来。
唉!谁能料到你竟突然离我而死呢?当初,我和你都年轻,总以为虽然暂时分别,终究会长久在一起的。
因此我离开你而旅居长安,以寻求微薄的俸禄。
假如真的知道会这样,即使让我做高官厚禄的公卿宰相,我也不愿因此离开你一天而去赴任啊!去年,孟东野到你那里去时,我写给你的信中说:“我年纪还不到四十岁,但视力模糊,头发花白,牙齿松动。
想起各位父兄,都在健康强壮的盛年早早去世,像我这样衰弱的人,难道还能长活在世上吗?我不能离开(职守),你又不肯来,恐怕我早晚一死,你就会有无穷无尽的忧伤。
”谁能料到年轻的却先死了,而年老的反而还活着,强壮的早早死去,而衰弱的反而还活在人间呢?唉!是真的这样呢?还是在做梦呢?还是这传来的消息不可靠呢?如果是真的,那么我哥哥有(那么)美好的品德反而早早地绝后了呢?你(那么)纯正聪明反而不能承受他的恩泽呢?难道年轻强壮的反而要早早死去,年老衰弱的却应活在世上吗?实在不敢把它当作真的啊!如果是梦,传来的噩耗不是真的,可是东野的来信,耿兰的报丧,却又为什么在我身边呢?啊!大概是真的了!我哥哥有美好的品德竟然早早地失去后代,你纯正聪明,本来是应该继承家业的,现在却不能承受你父亲的恩泽了。
辽宁省沈阳铁路实验中学高二语文《祭十二郎文》学案
【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词语,积淀文言语感,培养翻译能力。
2.体会文章的感情,把握课文边泣边诉的语言形式,品味叙述中抒情的艺术。
【课前预习案】一、知识准备:1、韩愈,字(),号(),与()一同为()运动的倡导者。
2、《祭十二郎文》是一篇声情并茂的(),是()的一种文体。
二、朗读课文,正音:闻汝丧( ) 及长( ) 不省( )所怙( )兄殁( )南方省( )坟墓归取其孥( )丞相薨( ) 佐戎( )徐州汝遽( )去万乘( )之公相殒( )其生窆( )不临其穴尚飨( ) 敛()不凭其棺三、尝试翻译,解决难词难句1.重要实词乃能衔哀致诚使建中远具时羞既又与汝就食江南请归取其孥吾去汴州,汝不果来将成家而致汝孰谓汝遽去吾而殁乎吾不可去,汝不肯来而汝抱无涯之戚也未可以为信也。
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不克蒙其泽矣所谓理者不可推几何不从汝而死也又可冀其成立耶比得软脚病,往往而剧终葬汝于先人之兆吾实为之,其又何尤吾其无意于人世矣敛不凭其棺窆不临其穴2.找出通假字远具时羞之奠零丁孤苦敛不凭其棺自今已往3.一词多义省不省所怙汝来省吾始始来京城汝之子始十岁虽虽暂相别虽万乘之公相如如吾之衰者如耿兰之报如不能守以终丧其未知其言之悲其后四年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死而有之,其几何离其竟以此而殒其生乎其又何尤其信然邪?其传之非其真邪吾其无意于人世矣其无知,悲不几时其然乎,其不然4.词类活用:恐旦暮死:旦暮,吾兄之盛德而夭起嗣:夭,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业,长吾女与汝女:长,5、特殊句式:惟兄嫂是依:吾佐董丞相于汴州:6.句子翻译(1)吾少孤,及长,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
(2)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矣!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不克蒙其泽矣!(3)所谓天者诚难测,而神者诚难明矣!所谓理者不可推,而寿者不可知矣!(4)彼苍者天,曷其有极!【课堂探究案】2.本文主要内容是通过记述一些家常琐事,表达对十二郎深切的痛惜和怀念之情,请思考下列问题:1)十二郎的死,为什么让韩愈如此悲痛?2)文中哪些句段最能表达他的悲痛之情?3、所叙生活琐事对表达感情有什么作用?【课后复习案】一、下列各项词音全对的是:A、不省所怙(hù依靠)尚飨(xiǎng鬼神享用祭品)B、兄殁南方(mò死)遽去(jù就)C、丞相薨(hōng唐代三品以上官员去世都成薨)少者强者(shào年少)D、取其孥(nǔ妻子儿女的统称)万乘之公相(shèng车辆)二.一词多义辨析:写出词义①致A 乃能衔哀致诚B 致敬亭于幕府C 将成家而致汝D 何意致不厚E 余幼好书,家贫难致②就A 既又与汝就食江南B 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C 指物作诗立就D于是荆轲就车而去③之A 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B 亦未知其言之悲也C告汝十二郎之灵 D 为之,则难者亦易矣④始A 吾年十九,始来京城B使取汝者始行,吾又罢去C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D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⑤舍A 故舍汝而旅食京师B 驽马十驾,功在不舍停止C 至舍,四支僵不能动D 微楚之惠不及此,退三舍避之E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F 屋舍俨然三、拓展阅读《祭妹文》,积累文言词语,体会祭文的情感。
《祭十二郎文》教案(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
《祭十二郎文》教案(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学习和掌握祭文的基本格式和文体特征;2、重点体会作者抒发的悲痛情感和真挚感人,催人泪下的感情特征。
3、体会本文波浪式的抒情模式,掌握融情于事的表现方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一切最动人的文字都是从心底里流淌出来的。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祭十二郎文》就是一篇字字含泪,句句动情的抒情散文,千百年来为人们传诵不绝,成了祭文中的“千古绝调”。
宋代文豪苏东坡在读后不禁说:“读《出师表》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
”《古文观止》在评论《祭十二郎文》时也说:“情之至者,自然流为至文。
读此等文,须想其一面哭一面写,字字是血,字字是泪。
未尝有意为文,而文无不公,祭文中千年绝唱。
(清。
吴楚才、吴调侯《古文观止》卷八)。
那么,《祭十二郎文》何以得此评价呢?下面就让我们一同走进文本,共同去体味这千年绝唱传输出的万古悲痛。
二、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韩愈简介:韩愈,字退之,也称韩昌黎,唐代著名文学家。
尤以散文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
他生活在中唐时期,在文学方面影响很大,他的主要贡献是与柳宗元一起倡导了“古文运动”,恢复先秦、西汉的优秀散文传统,摒弃南北朝以来矫揉造作的骈体文,他主张文章要有充实内容,学习古文应“顺其意而不顺其辞”,“惟陈言之务去”,力求“文从字顺”,这些主张是进步的积极的,并对后世产生很大影响。
韩愈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作品收在《昌黎先生集》。
宋代欧阳修、“三苏”父子、曾巩、王安石,明清两代归有光、唐顺之、方苞、姚鼎等许多著名散文家都是继承了韩柳的文学传统或受其明显的影响在各自的散文创作中取得辉煌成就。
写作背景:韩愈三岁丧父母,由兄嫂抚养成人,他和十二郎虽为叔侄,实际如同兄弟,从小生活在一起,“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感情特别深厚。
十二郎的死,使他悲痛欲绝,也勾起他的辛酸回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祭十二郎文》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积淀文言语感,培养翻译能力。
2.体会文章的感情,把握课文边泣边诉的语言形式,品味叙述中抒情的艺术。
【自主学习】
一、知识准备:
1、韩愈,字(),号(),与()一同为()运动的倡导者。
2、《祭十二郎文》是一篇声情并茂的(),是()的一种文体。
二、朗读课文,正音:
闻汝丧( ) 及长( ) 不省( )所怙( )兄殁( )南方省( )坟墓归取其孥( ) 丞相薨( ) 佐戎( )徐州汝遽( )去
万乘( )之公相殒( )其生窆( )不临其穴尚飨( )
敛()不凭其棺
三、尝试翻译,解决难词难句
1.重要实词
乃能衔哀致诚使建中远具时羞
既又与汝就食江南请归取其孥
吾去汴州,汝不果来将成家而致汝
孰谓汝遽去吾而殁乎吾不可去,汝不肯来
而汝抱无涯之戚也未可以为信也。
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不克蒙其泽矣
所谓理者不可推几何不从汝而死也
又可冀其成立耶比得软脚病,往往而剧
终葬汝于先人之兆吾实为之,其又何尤
吾其无意于人世矣敛不凭其棺
窆不临其穴
2.找出通假字
远具时羞之奠零丁孤苦
敛不凭其棺自今已往
3.一词多义
省
不省所怙
汝来省吾
始
始来京城
汝之子始十岁
虽
虽暂相别
虽万乘之公相
如
如吾之衰者
如耿兰之报
如不能守以终丧
其
未知其言之悲
其后四年
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
死而有之,其几何离
其竟以此而殒其生乎
其又何尤
其信然邪?其传之非其真邪
吾其无意于人世矣
其无知,悲不几时
其然乎,其不然
4.词类活用:
恐旦暮死:旦暮,
吾兄之盛德而夭起嗣:夭,
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业,
长吾女与汝女:长,
5、特殊句式:
惟兄嫂是依:
吾佐董丞相于汴州:
6.句子翻译
(1)吾少孤,及长,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
(2)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矣!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不克蒙其泽矣!
(3)所谓天者诚难测,而神者诚难明矣!所谓理者不可推,而寿者不可知矣!
(4)彼苍者天,曷其有极!
【合作探究】
1. 本文主要内容是通过记述一些家常琐事,表达对十二郎深切的痛惜和怀念之情,请思考下列问题:
1)十二郎的死,为什么让韩愈如此悲痛?
2)文中哪些句段最能表达他的悲痛之情?
3、所叙生活琐事对表达感情有什么作用?
【课后练习】
一、下列各项词音全对的是:
A、不省所怙(hù 依靠)尚飨(xiǎng鬼神享用祭品)
B、兄殁南方(mò死)遽去(jù就)
C、丞相薨(hōng唐代三品以上官员去世都成薨)少者强者(shào年少)
D、取其孥(nǔ妻子儿女的统称)万乘之公相(shèng车辆)
二.一词多义辨析:写出词义
①致
A 乃能衔哀致诚
B 致敬亭于幕府
C 将成家而致汝
D 何意致不厚
E 余幼好书,家贫难致
②就
A 既又与汝就食江南
B 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
C 指物作诗立就 D于是荆轲就车而去
③之
A 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
B 亦未知其言之悲也
C告汝十二郎之灵 D 为之,则难者亦易矣
④始
A 吾年十九,始来京城 B使取汝者始行,吾又罢去
C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D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⑤舍
A 故舍汝而旅食京师
B 驽马十驾,功在不舍停止
C 至舍,四支僵不能动
D 微楚之惠不及此,退三舍避之
E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F 屋舍俨然
拓展阅读
祭妹文
〔清〕袁枚乾隆丁亥冬,葬三妹素文于上元之羊山,而奠以文曰:
呜呼!汝生于浙,而葬于斯,离吾乡七百里矣;当时虽觭梦幻想,宁知此为归骨所耶?
汝以一念之贞,遇人仳离,致孤危托落,虽命之所存,天实为之;然而累汝至此者,未尝非予之过也。
予幼从先生授经,汝差肩而坐,爱听古人节义事;一旦长成,遽躬蹈之。
呜呼!使汝不识《诗》、《书》,或未必艰贞若是。
予捉蟋蟀,汝奋臂出其间;岁寒虫僵,同临其穴。
今予殓汝葬汝,而当日之情形,憬然赴目。
予九岁,憩书斋,汝梳双髻,披单缣来,温《缁衣》一章;适先生奓户入,闻两童子音琅琅然,不觉莞尔,连呼“则则”,此七月望日事也。
汝在九原,当分明记之。
予弱冠粤行,汝掎裳悲恸。
逾三年,予披宫锦还家,汝从东厢扶案出,一家瞠视而笑,不记语从何起,大概说长安登科、函使报信迟早云尔。
凡此琐琐,虽为陈迹,然我一日未死,则一日不能忘。
旧事填膺,思之凄梗,如影历历,逼取便逝。
悔当时不将嫛婗情状,罗缕记存;然而汝已不在人间,则虽年光倒流,儿时可再,而亦无与为证印者矣。
汝之义绝高氏而归也,堂上阿奶,仗汝扶持;家中文墨,<bzgwgz_022/bz>汝办治。
尝
谓女流中最少明经义、谙雅故者。
汝嫂非不婉嫕,而于此微缺然。
故自汝归后,虽为汝悲,实为予喜。
予又长汝四岁,或人间长者先亡,可将身后托汝;而不谓汝之先予以去也。
前年予病,汝终宵刺探,减一分则喜,增一分则忧。
后虽小差,犹尚殗殜,无所娱遣;汝来床前,为说稗官野史可喜可愕之事,聊资一欢。
呜呼!今而后,吾将再病,教从何处呼汝耶?
汝之疾也,予信医言无害,远吊扬州;汝又虑戚吾心,阻人走报;及至绵惙已极,阿奶问:“望兄归否?”强应曰:“诺。
”已予先一日梦汝来诀,心知不祥,飞舟渡江,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四支犹温,一目未瞑,盖犹忍死待予也。
呜呼痛哉!早知诀汝,则予岂肯远游?即游,亦尚有几许心中言要汝知闻、共汝筹画也。
而今已矣!除吾死外,当无见期。
吾又不知何日死,可以见汝;而死后之有知无知,与得见不得见,又卒难明也。
然则抱此无涯之憾,天乎人乎!而竟已乎!
汝之诗,吾已付梓;汝之女,吾已代嫁;汝之生平,吾已作传;惟汝之窀穸,尚未谋耳。
先茔在杭,江广河深,势难归葬,故请母命而宁汝于斯,便祭扫也。
其傍,葬汝女阿印;其下两冢:一为阿爷侍者朱氏,一为阿兄侍者陶氏。
羊山旷渺,南望原隰,西望栖霞,风雨晨昏,羁魂有伴,当不孤寂。
所怜者,吾自戊寅年读汝哭姪诗后,至今无男;两女牙牙,生汝死后,才周睟耳。
予虽亲在未敢言老,而齿危发秃,暗里自知;知在人间,尚复几日?阿品远官河南,亦无子女,九族无可继者。
汝死我葬,我死谁埋?汝倘有灵,可能告我?
呜呼!生前既不可想,身后又不可知;哭汝既不闻汝言,奠汝又不见汝食。
纸灰飞扬,朔风野大,阿兄归矣,犹屡屡回头望汝也。
呜呼哀哉!呜呼哀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