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与中学化学教育衔接问题的研究

合集下载

大学化学与中学化学教学衔接问题探究

大学化学与中学化学教学衔接问题探究
识 , 中又学 习 了三 年 , 高 应该 说化 学 并不 是一 门陌 生 的课 程 , 学生 不仅 熟 知一 些基 本 概念 及规 律 , 还 掌 握 了一些 学 习 化 学 的 方 法 , 非 常 有 助 于 大 学 这 化 学 的教 学 。然 而 , 学 化 学 是 中学 化 学 的 延 展 大
严 格 的定 义 与解题 训练 。大 学 化学 则 要求 对 化学
使学 生进 人大 学 很 长 一 段 时 间 后 , 无 法 适 应 大 仍
学化 学 的教 学 。 因此 , 师 只有 正确 认 识 和 理 解 教 大学 化 学与 中学 化 学 教 学 的关 系 , 做好 教 学 衔 接 工作 , 能从 根 本上 改善 大 学化 学 的教学 效果 , 才 提 高人 才培 养 质量 。 本 文从 分析 大学 与 中学化 学理 论 和 实验 教 学
摘 要 : 学化 学教 学的首要 问题是 使 学 生尽 快适 应 大学化 学的 学 习特 点 , 大 实现从 中学化 学到 大 学化 学学 习的顺 利过 渡 。详 细分 析 了大学化 学与 中学化 学在 理 论 和 实验 教 学 上 的 差异 , 对 二 者的教 学衔 接 问题进 行 了探 讨 , 并提 出 了相应 的解 决措施 。
反应 的基本 规 律 、 应 过 程 中的 能 量 变 化 及 物 质 反
组成 、 结构 与性 能之 间 的关 系等 有 更 为 全 面 的认 识 , 取 的不 是非 此 即彼 的思 考方 法 , 采 强调 灵活 运
用化 学思 想和方 法来 分析 解决 问题 J 比如不 能 。
光 知道各 种反 应 的速 率 不 同 , 应 明 白该 现 象 是 还
和加 深 , 在 教材 编写 、 它 教学 内容 、 学 方 法 等 方 教

试论大学与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的衔接

试论大学与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的衔接

CHENG u —y n Ch n i g
( e t fC e s y E pr e tE u a o ,D p r n fC e ir ,N n a U i r t,Taj C ne o h mir x ei n d ct n e a meto h m s r t m i t t y ak i nv s y i i ei nn
摘 要 :通 过 几 年 大 学 化 学 实 验 的教 学 ,发 现 大一 新 生 的 实 验 能力 、基 本 技 巧 和 对 实 验 室 基 本 知 识 的 认 知 参
差不 齐 ,甚至对化学实验在化学教学 中的重要 性都认识不 清 ,仍然停 留在高 中时 “ 分数第 一” 的时期 。为 了 解决这些 问题 ,该文提 出了如何实现大一化学 实验 与中学教学的有效衔接。
t e d l c o l S a d c le e’ he it x e i n a e c i g i r p s d. we n mi d e s h o ’ n ol g S c m sr e p rme tlta h n s p o o e y
Ke r s: d l c o le p rme t n v ri x e i n ;e p rme ti t r r d to y wo d mi d e s h o x e i n ;u ie st e p rme t x e i n n e g a ain y
关 键 词 : 中学 实 验 ;大 学 实 验 ;实 验 衔 接 中 图分 类 号 : 6 3 9 0 - 3 文献标识码 : A d i1 .99 ji n 17 — 3 5 2 1. 10 3 o:0 36 /. s.6 2 4 0 .0 0 o .0 s
T e d s u so ft e i t r r d t n b t e d l c o l S a d h ic s in o h n e g a ai e we n mi d e s h o ’ n o c l g S c e sr x e i n e c i g o l e’ h mity e p rme tt a h n e

例说中学化学与大学化学知识的衔接

例说中学化学与大学化学知识的衔接

1 问 题 的提 出 中学 化学 课 程 中关于 氧气 的性 质 和用 途 只作简 单 介 绍 。 试 在大 学元 素 化学 教学 中介 绍O。 尝 的生理 性质 , 引入 单 线态 氧 , 把元 素 化合 物 的性 质 与生 命现 象 结 合起 来 。 以体 现 知识 的连 续性 、 阶段性 、 整合 性
收 稿 日期 :O O 6 2 2 1 —O — 5
E] 黄佩丽. z 大学化学,9 5 1 ()4 -4 . 1 9 ,04 :3- 4 -  ̄
16 0
内 蒙 古石 油4 r L- -
2 1 年第 2 期 00 2
例 说 中 学 化 学 与 大 学 化 学 知 识 的 衔 接
杨 华
( 头师范学院 化学学院 , 包 内蒙 古 包 头 043 ) 1 0 0

合性 。
要: O 以 的性质 为例 浅 谈 中学 与大学化 学知 识 的衔接 。以体 现化 学知 识 的连 续性 、 段 性 、 阶 整
关键 词 : 气; 氧 单线 态 氧 ; 识衔 接 知
中图分 类号 : 06: 4 . G62 4
文 献标 识码 : A
文章 编 号 :o6 7 8 (OO 2一 O O一 O 10— 912 1 )2 16 1
所产 生 的过 氧 化 物 有关 ; 可 能与 减 少 了 血液 及 其 也 流体 中所溶 解 的 C 的量 , 而破 坏 了人 体 的缓 冲 O。 从 平衡 及气 体输 送平 衡有 关 。 近年 来 , 着高 压氧 气用 随 途 的增 加 和人 类 需 要 氧气 的活 动 范 围 的 扩展 , 中 氧 毒 的 问题 较 以前 突 出了 。 人 们呼 吸 的氧气 是一 种稳 定 的基 态氧 分子 。而 单线 态 氧是 不稳 定 的激发 态氧 分 子 。单线 态氧 在 生 命过 程 中生物 氧 化 , 机 体 的 代 谢 等过 程 中都 会 不 有 断 生成 和猝 灭 。以血 卟 啉病 为例 分析 光辐 射 合成 单 线 态氧 在人体 内的形 成 与危 害 以及 治疗方 法 。普 通 氧 ( 线态氧 ) 三 在光敏 剂 , 如染 料 、 人体 内的血 卟啉 存 在下, 通过 光辐 射能 使三 线 态氧转 化 为单 线 态氧 。 卟 啉 病 的形成 正 是 由于人 体 中的血 卟 啉过 多集 中在 某 区域 , 光照 后就 会产 生 单线 态氧 , 经 由于它 的高 化 学 活性 , 重损 伤 皮肤及 组 织 。治疗 方 法很 简单 , 严 可 服用 8 一胡 萝 卜 , 萝 卜素具 有 不 饱 和双 键 , 单 素 胡 是 线态 氧 良好猝 灭剂 。 肿 瘤的光 动 力治 疗 的分析 , 对 指 出单 线 态氧对 人体 的病 毒 、 病菌 、 瘤是 强 有力 的杀 肿

初、高中化学教与学衔接问题探究的开题报告

初、高中化学教与学衔接问题探究的开题报告

初、高中化学教与学衔接问题探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当前,中国中学化学教学依然存在着初中和高中教材、课堂教学内容和难度、实验内容等各方面的不充分衔接问题。

这些问题导致了初中化学教学无法为后续的高中化学教学打好充足的基础,而高中化学教学常常需要重复初中阶段的知识点。

因此,研究初、高中化学教与学衔接问题,充实初中化学知识、建立初中化学概念结构体系,强化化学教与学衔接是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究初、高中化学教与学衔接问题,分析初、高中化学教育存在的问题,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案,加强初、高中化学学科的衔接,促进化学教学水平的提高。

三、研究内容1.分析初、高中化学教育的知识体系并比较其异同点,明确初、高中知识的延续与扩展关系。

2.分析初、高中化学课程安排与教材编写中存在的问题。

3.通过量化分析初中化学教育知识点之间的相关性,建立初中化学概念结构体系。

4.研究化学教育中应用的教学策略和方法,以缩短初、高中化学学科之间的差距。

5.结合初、高中教育教材与教学,出具合适的教材教法并制作教学资源,且确保学生顺畅的学习。

四、预期成果本研究预计达成以下成果:1.完善初、高中化学课程内容,加强初、高中化学学科的衔接,促进化学教学水平的提高。

2.建立初中化学知识概念结构体系,为高中化学的学习、发展打好良好的基础。

3.提供针对性教材与教学资源,适应不同水平的学生,以促进化学教育的全面发展。

五、研究方法本研究将采用以下方法:1.文献研究法:收集和学习相关化学教育文献,分析初、高中化学知识体系之间的差异性和连续性。

2.调查问卷法: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了解教师和学生对初、高中化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3.案例分析法:通过对教育实践中的案例进行分析,总结初、高中化学教育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措施。

4.科研实验法:结合初、高中教材教学实践,实证研究教材教法效果,以优化化学教育的模式与方法。

六、论文结构1.绪论:阐述本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问题的研究

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问题的研究

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问题的研究作者:安荷香来源:《中学教学参考·中旬》 2013年第3期河南许昌高中(461000)安荷香实践表明:由于高中化学较初中化学在教材知识结构、思维能力等方面发生了很多变化,许多高一新生不能适应这种变化,从进入高一年级开始,就面临着化学学习上的“不适应期”。

因此,研究高一化学教学与初中化学教学的衔接,使学生尽快适应高中化学的教学特点和学习要求,并尽快地从初中化学过渡到高中化学的学习,就成为高一化学教师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

一、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存在问题的原因1.教材内容衔接的缺失初中化学教材体现了“浅、少、易”的特点,缺乏系统性;高一化学教材内容的编排更多考虑了知识应用性而不是化学学科的逻辑性和知识的系统性。

这样,从教材编排的内容上就存在着高一化学与初中化学难以对接的现象。

事实上,每位高一化学教师都深深感受到《化学必修1》的教学压力,因其安排的四章内容几乎涵盖无机化学的所有内容,涉及大量化学方程式、物质性质及化学计算的学习,内容十分庞杂,加上缺乏元素周期律理论基础,这么多信息在短短一个学期里呈现在学生面前,学习任务之重之难是显而易见的。

2.教师教学衔接意识的淡薄高一化学教师的衔接意识势必直接影响初高中教学工作的衔接。

调查显示,大多数高一化学教师备课、上课关注的还是教材及教学内容本身,对教学主题——学生关注不够。

多数教师对高一新生的原有基础和学习状况了解不全面、不深入,教学时易造成学生知识链和学习能力的脱节。

再加上相当一部分高中教师没有教过初中,对初中的教学方法也知之甚少,在教学方法上也缺乏衔接意识。

这使得高一新生面对高中课堂大容量、快节奏的压力不能适应,从而产生学习障碍。

3.学生学习方法的差异绝大部分初中生习惯于“围着老师转”,习惯于课堂上由老师总结归纳,还未完全养成独立思考和自主进行归纳总结的学习习惯。

而高中化学的学习要求学生勤于思考,善于归纳,逐步实现独立自主学习甚至自学。

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问题的研究

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问题的研究

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问题的研究作者:陆丽娟来源:《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2020年第09期【摘要】初三化学在化学教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承接着初中的化学知识,连接着高中化学的知识,对于学生而言,希望在新的环境中有很好的表现,会在新的年级获得更多的知识,但面对高年级的化学知识对于初中接触过一点的学生来说可能会感到有一定的困难,对于老师而言,希望学生能够在新的学年取得好成绩为班级争光,针对于这一情况,老师应注重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的问题,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高年级能够拥有好的心态,好的学习方法,并在新的一年能够获得好的成绩回报父母,获得更多的能力。

本文主要从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问题的原因以及处理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问题的策略这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关键词】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问题初高中教学阶段所学习的知识点有所不同,所以对于高中老师而言,老师应在初高中化学课堂上找到衔接教学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提升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一、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问题的原因(一)教学目标和要求不同众所周知,初中阶段与高中阶段的化学课堂教学目标以及教学要求不尽相同,初中阶段主要是注重化学的基础知识的讲解。

要求学生能够理解就可以了,在化学实验的上,要求学生能够通过直观感受到的自然现象分析化学理念以及理解化学知识。

而对于高中化学在懂得化学基本知识后,能更上一层楼打下更高层次的基础。

高中课堂主要要求学生能够对高中化学的知识知其所以然,让学生能够运用自己所学的化学知识解决具体的问题。

这是与初中化学不同的地方,高中化学知识基础比初中化学知识基础更高。

高中主要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创新能力的培养,而初中阶段主要注重学生基础知识。

(二)教学内容存在明显的断层和错层在初中学生已经学习了部分基础的化学知识,而高中是全面的让学生接触化学。

所以初中化学与高中化学之间必定会出现一些知识点的重复,或断层以及错层。

其一有些内容初中已经有了,但高中要进一步对该知识进行加深和完善。

浅谈中学与高校化学实验教学的衔接

浅谈中学与高校化学实验教学的衔接

浅谈中学与高校化学实验教学的衔接当前,化学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是课程功能的转变即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并将获得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应用于生产生活实际之中。

化学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对实验教学的改进有利于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对培养未来需要的创新人才具有重要意义[1]。

但在中学的化学教育中由于各种原因没能将化学实验得到足够的重视[2]。

这些中学将做实验改成了讲实验,将学生实验改成了演示实验,将实际操作改成了幻灯的图片展示。

这样部分大学生,特别是大一新生的实验能力参差不齐,给高校实验课增加了难度。

为了培养高素质、高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应切实做好中学到大学化学实验课的衔接。

一、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的不足1.忽略了化学实验在化学教学中的重要性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通过实验,学生不仅能获得物质及变化的感性材料,有利于形成相关化学基本概念,理解和巩固所学化学基础知识,还能进一步锻炼学生的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可以说,重视化学实验教学,充分发挥化学实验的教育功能,既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有力保证,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标志。

但目前中学化学教学受到过重的升学压力,使得实验教学偏离了应有的方向,也使实验教学的功能被严重削弱。

而且许多教师认为化学教学的目的只是应付考试,只追求学生在笔试的卷面上取得高分,过分注重理论教学和习题练习,忽略了实验教学。

正是这种错误的导向,才使得许多学生对化学实验的重要性认识不清,仍然停留在高中时期“分数第一”的阶段。

2.学生的实验素养不够过重的升学压力,使部分中学化学教师误认为实验只能培养学生使用仪器和实验操作的能力,而忽视了通过实验可使学生更全面、深刻地获得化学知识。

正因为受这种教育理念的无形影响,才使得我们的大一新生初次进入高校化学实验室后,往往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着装不规范,有的学生甚至不知道穿实验服;虽不至于大声喧哗,但往往有四处走动的迹象;不能很好地保持实验环境的干净整洁,表现为实验台脏乱、实验仪器、药品摆放无序;废渣、废液随意倾倒。

谈新课标高中化学与大学化学的相关性

谈新课标高中化学与大学化学的相关性

谈新课标高中化学与大学化学的相关性摘要通过对新课标高中化学教材的特点分析及知识体系的归纳总结,与大学化学内容对比,并列举了几个简单实例来探讨两者之间的相关性。

最后提出了大学化学教学中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新课标高中化学大学化学相关性化学平衡电极反应高等学校化学化工专业最重要的基础课程,包括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和物理化学。

随着新课标高中化学的不断实施,一些大学化学知识已经纳入高中化学新教材体系,这对大学化学的教学带来一定影响。

吉林大学的成荣敏[1]对学生使用新旧版高中化学教材对大学化学内容的熟悉程度和接受困难程度做了问卷调查,发现使用新教材的学生对大学化学的课程内容的熟悉程度普遍比学习旧版教材的学生高,而且使用新教材的学生更容易接受大学化学课程。

所以大学教师如何在学生现有的知识基础上更有效地讲授大学化学知识,如何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式对学生学习大学基础化学知识尤为重要。

为了提高大学教学的效果和人才培养的质量,必须尽快完成从中学基础知识学习到大学专业知识学习的转变。

由此,摆在高校化学教师面前的难题是,在大学基础化学教学中如何合理有效地处理中学与大学化学相关的知识内容。

目前对这个问题研究得还不够深入,也缺乏解决这个问题的对策。

如何做好大学化学与中学化学教学衔接就成为大学化学教学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

1 新课标高中化学教材内容特点分析新课标高中化学教材[2~8]与以往传统的教材相比在很多方面均有所改变,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突出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根本的理念,十分关注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生创新性思维以及动手能力,并且有机地把理论知识和生活与生产实际紧密相结合。

首先,为了充分体现高中化学的基础性,课程设置了2个必修模块,其中化学1包括“从实验学化学”,“化学物质及其变化”,“金属及其化合物”和“非金属及其化合物”4个一级内容;化学2包括“物质结构和元素周期律”,“化学反应与能量”,“有机化合物”和“化学与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4个一级内容。

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的探究

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的探究

目的 ,将 课堂 教 学作 为教 学 的惟 一途 径 ,将考 试 成绩 作 为 教
学评 价 的惟 一标 准 。面 对新 课 标 和新 教材 ,那 些 习惯 于传 统 应 试教 学 的教 师觉 得 现在 的 化学 “ 不好 教 ” 了 ,有 的教 师 片面 理
通过 初 高 中教学 的实践 ,我 在初 高 中教 学衔 接上 取得 了一 些成 果 ,如 :如何 弥补 初 中 的不足 、如 何 激发 学生学 习的 自主 性 和思 维 的积 极性 、怎样 培 养学生 的辨析 、比较 、归 纳 、总结
解课 程 改革 ,对 教 师的 组织 和 引导作 用 有所 忽 视 ,为 了追 求表 面性 的 “ 花 架子 ” ,将 “ 放 手 ”变 为 “ 放任 ” ,使 教学 质 量 下
降 ,因此对 课 程改革极 为 困惑 。 2 .2 学生 对初 高 中两学段 的化 学学 习 的不适 应性
的 能力等 ,但还 有很 多课题 需 要在今 后 的教学 中去摸索 总结 。 【 参 考文献 】 [ 1 】 中华 人 民共和 国教 育 部制 订. 《 全 臼制 义务教 育化学 课 程 标 准》 . 北京 : 北京 师范大 学 出版 社。 2 0 0 1 : 4—5 【 2 】 朱 慕 菊 主 编 .《 走 进 新课 程 与 课 程 实 施 者 对 话 》. 北
初 高 中化 学教 学衔接 的探 究
内蒙 古 巴彦 淖 尔 市乌 拉 特 中旗 第 一 中学 郝 敬辉
摘要 :在新 课 程改 革中 ,中学 教材 的变 化很 大 。由于 初高 中化学 内容截 然不 同 ,因此 从初中 到高 中化 学教 学的衔 接问 题 成为 影 响教学 效果 的 重要 因素 。 而本文 则从 教学衔 接 的原 因、内 容和方 法等方 面 进行 了分析 。 关键词 :化 学 教学 衔接

如何做好大学基础化学中学化学知识衔接论文

如何做好大学基础化学中学化学知识衔接论文

如何做好大学基础化学与中学化学知识的衔接摘要:随着21世纪人才培养目标的转变,我国中学、大学的教学形势也发生了变化.大一基础化学知识是作为化学专业新生进入大学所接触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如何使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的学习方法,实现中学到大学的顺利过渡是当前相关教育工作者所研究的问题之一.本论文通过分析归纳大学化学与中学化学知识的联系与区别,探索了在化学教学中如何处理好二者衔接的问题,对目前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提供理论参考.关键词:大学基础化学中学化学知识点衔接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01(b)-0000-00abstract: along with the goal of talented people changed for the 21st century , the situation ofmiddle school teaching and the high school teaching is changed too. the high school chemistry knowledge is the first specialized course for freshman .the correlation educator studies of how the freshman to adapt university study as soon as possible and how the middle school to transited university study .the paper analyzing the relation and difference of general chemistry and high school chemistry. exploring how to deal with the linking of two in chemistry teaching .coming up withsuggestions of reference for teaching way of high school chemistry and reforming of teaching content.keywords: the university’s basic chemical; middle school chemistry; knowledge spot; link up大一基础化学教学是在中学化学知识的基础上展开的[1],同时又为后续课程奠基铺路,其中的衔接问题应该得到足够的重视.通过此项研究找出中学化学教学与大学教学的联系与区别,为实现学生掌握的中学化学知识平稳快捷的过渡到大学内容,达到两部分内容融会贯通的目的,同时为教师教学提供理论基础及教学参考.1 大学化学与中学化学知识的联系与区别总体来说,大学化学与高中化学的一个明显的区别是教学内容的“量”急剧增加了,单位时间内接受知识信息的量与高中相比增加了许多,而辅导练习、消化的课时相应地减少,这对大学学生来说是一个新的挑战.由于中学化学教学内容本身的问题或中学生认知水平的原因,学生在进入大学时有些化学问题还比较模糊,这样势必影响大一化学的教学质量.因此,在大学化学教学中必须对这些概念加以澄清和重视.从新的高度和新的角度去鸟瞰和透视中学化学教材中的那些相关知识点,从而使学生能透彻理解、准确掌握这些化学知识.2 如何做好大学化学与中学化学知识之间的衔接中学生刚进入大学学习时,面临的问题还是比较多的.知识容量大幅增加,难度增大,思维方式从直观、定性转变为抽象、定量,没有了大量的“题海”来加强已学过的知识,各个学科之间似乎较为零散,联系不强.而大多数学生对上述转变心理准备不足,学习方法和能力还停留在高中的层面上,不能适应新起点的学习.这就提示教师要注意选材,精心设计教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重视并服务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从被动接受的状态向主动掌握的角色转化.2.1 大学基础化学课的切入点化学作为一门基础课,其结构随着所学专业的不同有所差异,但是基本上都以无机化学作先行,以无机化学作切入点,教材的编写和教学内容的处理基本能够建立在高中平台上,体系结构基本内容与中学有部分重复,知识梯度也不大,有利于学生兴趣的激发和保持.2.2 针对专业特色衔接好化学教育①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创造良好的学习动机:在新生入学后,应注意利用班会、讨论课等机会,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教育、理想前途教育,让学生将社会动机和个人动机有机结合起来,形成积极健康的学习动机[2].②训练学生适应大学的学习特点:首先,教师应当明确指出本门课程最基本、最重要的章节,让学生对本门课程有大致的了解.在一门课程的前几节课,不妨先沿用中学“扶”的方法,重点部分尽量仔细,板书不要省略步骤,得到结果后再重复强调一次.③注重教学互动:教学互动是中学比较缺乏的一环,具体的内容和形式可以丰富多样.可以是教师提出问题,也可以是学生提出问题,也可以通过讨论、设计解决问题.主要目的是鼓励学生进行经验交流和信息传递,形成一个你追我赶、互勉共进的良好学风.3大学化学与中学化学知识衔接的重要性可以说,80%的中学化学知识与无机化学的学习内容相关.因此,教学内容的设计应以“学生发展,社会需要”为原则,注重学生去思考问题,即引导学生思考所学知识是否科学、有无局限性,并努力探讨所学知识在可能范围内的应用和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仅满足基础教育战线的需要,同时也为社会输送符合经济发展和社会需要的化学专门人才和其他人才.4结语本论文通过对大学基础化学与中学化学相关知识点内容的分析归纳,对二者之间的联系与衔接进行研究,提出应该加强学生的基础教育,了解学生的接受能力,做好基础化学与后续课程的衔接,为实现学生掌握的中学化学知识平稳快捷的过渡到大学内容,达到两部分内容融会贯通的目的,为教师教学提供理论基础及教学参考.参考文献[1] 许锦泉.强化大一化学概念跟中学的衔接点的教学探讨[j].高等理科教育,1999,(5):12-15.[2] 翟润瑟.研究学生学习心理特征架起衔接的有机桥梁[j].潍坊教育学院学报,2001,14(2):46-47.。

新高考改革背景下初高中化学教与学衔接探究

新高考改革背景下初高中化学教与学衔接探究

新高考改革背景下初高中化学教与学衔接探究摘要:中学化学课程体系是一个整体,不同学段和模块间存在着联系。

现行高中化学教材对初中化学知识进行了合理的延伸与拓展,化学知识趋于系统化、理论化。

部分化学知识要求学生既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学生要学会迁移知识解决问题,因此,高一新生一般无法在短时间内融入高中化学的学习。

初中化学教师要积极主动地研究初高中教学衔接方法,从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学科思维方式入手,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新高考改革;初高中化学;化学教学;衔接引言初中化学是学生接触化学知识的初始阶段,此阶段的教学目标主要是对基础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旨在培养学生基本的化学素养。

然而,高中化学内容是对化学知识更深一步的研究和挖掘,目的是培养学生能够适应未来社会生活的关键能力素养。

基于当前教育的改革,目前初高中化学教材内容都做出了相应的调整,尤其高中化学内容调整较大,知识本身更加深奥,随着教育改革的实施,更是增大了学生的学习难度,可见实施初中与高中化学的衔接对于中学化学教学来说,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当紧扣化学学科和学生的特点,积极做好初高中化学教学的衔接工作,在教学中不断提高学生的化学学科素养及运用能力,最终促进化学教学质量的大幅提升。

一、初高中化学衔接的必要性1.学科内部知识学习的内在要求化学学科理论性和实践性较强,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是提高学生学习效果的关键。

初中阶段,是学生接触该学科的基础阶段,亦是开发学生化学思维的关键期,然而进入高中阶段之后的化学课程,内容相对变得深奥和复杂。

基于此,构建初高中化学学科的完整知识系统、做好初高中化学教学的衔接至关重要,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学好本课程内容,提升教学效果。

对此,需要教师与学生共同努力,开展全面化的化学知识前后衔接工作,促进学生对该学科重难点知识的掌握及运用,从而能够以良好的状态去应对高考。

浅谈初高中化学教学中的衔接

浅谈初高中化学教学中的衔接

出比较简单,比较常用的一种 , 要求全体 同学掌握。做到 因材施教 , 面 向全体 。 4 .学会倾听。倾听是合作 学习的重要环节,要学会倾听教师 的提 问,同 学的发言:要倾听操作要点 ,也要倾听小组分工;要倾听表扬之词,也要倾听 批评之言 。学生有强烈的表现欲,在 同学发言时,他往往只想着 自己的思路, 这有违合作学 习的 目的 ,因此,在交流的过程,教师应着力培养学生认真听取 别人意见的习惯。使学生意识到,倾听别人的发言,既是一种文明礼貌 的行 为, 也是一种很好 的学习方式 。通过倾听 同学的发言,你可 以学到更多的知识和方 法 ,教师有意选择学生发言 中较有特色 的进行强化 ,使学生真正意识到倾听的 重要 ,从而学会倾听。 三 、创造适当的合作学习时机 1 . 留给学生一定 的独 立思考时间 合作学 习是学 习探究 发现的过程,是 种经历 ,是一种发现 ,教学时应注意 时间的保证 ,合作前有充分的时间独立 思考 ;合作后 留有一定的时间进行 思维 内化 。把合作学习真正落到实处。 2 . 当学生独 立思考 出现困难时 。在学 习中,遇 到~定的障碍,学生思考 出现 困难 时,鼓励学生开展讨论 ,通过成 员间的相互合作 ,让学生亲历知识的 形成过程 ,有效的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真正理解 。 3 . 当学生 的思考 不全面时。数学是抽象而深刻 时,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是
遇到困难时, 教师是促进者、 旁观者; 当学生完成任务时, 教师是倾听者 、 欣赏者。 教师除适当的组织外,大部分时间是整个合作学习的参与者、合作伙伴 。 在 内容、 时间、学生的情绪方面适时进行调控,以达到相互学习相互提高的 目的。 在珠心算教学 中进行 小组合作学 习的探 索与实践,有利于培养 学生创新 意识和动手能力,也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会 学习,学会交往 。使学 习者真正参与 学习过程,在亲历中发展,正如专 家所说 “ 给孩子一些权利 ,让他 自己选择 ; 给孩子一些机会,让他 自己去体验;给孩子一点困难 ,让他 自己去解决 ;给孩 子一个 问题,让他 自己去找答案;给孩子一片空间,让他 自己更走 向前 ”。通 过小组合作学 习,使学生的学习生动活泼,促进 学生主动发展 ,最终 向实现课 程改革发展 目标迈进 。

高中化学与大学化学知识衔接的现状及对策分析

高中化学与大学化学知识衔接的现状及对策分析

高中化学与大学化学知识衔接的现状及对策分析2济南西城实验中学摘要:高中化学新课程的实施优化了高中化学新课程内容与要求,大学化学与高中化学教育的衔接也成为教师教学的难点。

高中化学与大学化学知识有重叠的部分,在实际教学中,大学化学教学也可以适当删减或精简部分内容,确保化学知识教学的完整性、连续性。

本文从高中化学与大学化学知识衔接的现状入手,提出了有效衔接的对策,以供参考。

关键词:高中化学;大学化学;知识衔接;现状;对策前言高中化学主要是对基础化学理论知识的讲述,大学化学是理工科院校开设的一门专业课程,是对高中化学知识内容的深化,这就要求教师在化学教学时,采取更为科学的教学方式,做好两者的衔接工作,强化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认识。

1 高中化学与大学化学知识衔接现状经有关调查了解到,高中化学新课程内容和已有的大学化学课程内容有重叠的部分,且比重还比较大。

在必修1中涉及到的酸碱电离理论,必修2中涉及到的元素周期、化学平衡状态等相当于将其中的一些知识点提前至高中学习。

这些内容也体现了高中化学新课程更为注重和大学化学的有效衔接,为学生大学学习化学奠定基础。

但高中化学教学课时不多,以基础原理为主,而大学化学对高中定量定性等的描述做出了更为深入的分析,对化学反应的基础规律、化学反应过程能量的改变、物质的构成等都做出了更为系统阐述,让高中阶段的一些知识点在大学生阶段可以延伸。

比如说,必修1中关于酸碱电离理论只是提出了酸碱盐概念及水溶液中酸碱反应现象,而在大学化学中,又对酸碱质子理论加以讲述,并重新对酸、碱两种物质做出了定义,拓展了酸碱反应范围;必修2中,在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因素加以讲述时,只是定性对温度、浓度等加以分析,而在大学生化学中着重定量讲述一系列影响因素的具体原理[1]。

虽然高中化学新课程比较重视学生的创新性、主动性,将化学实验作为独立的选修模块,且必修部分也涉及到化学实验基础,但在多种因素的影响,高中化学实验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学生实验操作机会不多,实操能力有限,而大学化学更为重视对学生的实验能力的培养,更为注重化学实验部分。

初中、高中化学教学衔接研究

初中、高中化学教学衔接研究

初中、高中化学教学衔接研究摘要:现行初中、高中教材不配套,相对独立,存在脱节的现象。

初中与高中教师化学教学各自为政,对新课标课程三维目标和内容标准吃不透,片面地理解新课程理念,教学带有一定的盲目性。

做好教学内容、教学策略、学习方法的衔接研究,有利于教师寻求实施新课程的最佳结合点,优化教学设计,从而创建高效的课堂教学。

关键词:教学内容衔接;教学策略衔接;学习方法衔接搞好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是深化课程改革、实施新课程标准的需要,有利于教师寻求实施新课程的最佳结合点,从而在教学中更好地捕捉教育时机。

本文从教学内容、教学策略、学习方法三个方面谈谈如何做好初中、高中化学教学的衔接。

一、教学内容的衔接通过对比初、高中教学大纲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阐述可知,初中化学是启蒙学科,其知识层次以要求学生“知其然”为主。

高中化学是在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实施的较高层次的基础教育,化学知识逐渐向系统化、理论化靠近,对所学习的化学知识有相当一部分要求学生不但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

以下对高中化学部分教学内容、初中化学再现知识、初高中化学知识对接点列表进行比较:二、教学策略的衔接1.做好入学教育准备工作,为初、高中衔接打好基础教师首先要摸清学生的学习基础,通过进行摸底测试和对入学成绩的分析,了解学生的基础。

然后通过入学教育提高学生对初、高中衔接重要性的认识,增强紧迫感,消除松懈情绪,初步了解高中化学学习的特点。

主要做好四项工作:一是给学生讲清高一化学在整个中学化学中所占的位置和作用;二是结合实例,采取与初中对比的方法,给学生讲明初、高中化学内容体系特点和课堂教学特点;三是结合实例给学生讲清初、高中化学在学法上存在的本质区别,并向学生介绍一些优秀的学法,指出注意事项;四是请高年级学生谈体会讲感受,引导学生少走弯路,尽快适应高中的学习。

2.构建问题梯度,实行层次教学,切实做好初、高中衔接(1)在教学中从高一学生的实际出发,构建问题梯度,采取“低起点、小梯度、多训练、分层次”的方法,将教学目标分解成若干递进层次逐层落实;在速度上,放慢起始进度,逐步加快教学节奏;在难点知识讲解上,从学生理解和掌握的实际出发,对教材作必要的层次处理和知识铺垫,并对知识的理解要点和应用注意点作必要总结及举例说明。

浅谈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问题

浅谈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问题

浅谈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问题林建华摘要:当今社会减负减压大背景下,应试教育越来越受到诟病,初中难度降低,中考容易,而高考难度改变不大的情况下,教学难度越来越不好把握,因此初高中教学的衔接显得更加重要。

关键词:初中化学;高中化学;衔接;承上启下初中化学在高学化学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而初中化学仅是对初中生进行简单的化学知识普及和技能的基础教学,它着重于提升全民族基础素质,高中化学是面向高中生的进一步加深和优化,以适应多种社会要求能力的一种教学。

高一化学又是对整个化学知识的延伸和拓展,又是沟通高中化学学习的纽带,因此学好高中化学是基本和要求。

高一教材中的化合物以及以物质的量摩尔为中心的基础化学运算;水解反应,氧化反应,离子方程式等内容既是中学化学的要点又是难点,因此学好高一化学与初中化学衔接工作历来被大家重视,为了做好高初中衔接,我主要从下面入手:一、初高中教材过渡初中学生只有初三接触化学,因此初中化学只是基础学科,只求学生了解基础化学常识、基本化学实验操作、简单化学运算及生活化学、生产应用;其知识层次要求学生简单了解就可。

高中化学知识逐渐向系统化、理论化靠近,对学生要求不仅要知其然,还要求所以然,学生要会对所学知识应用实际,解决实际问题,还能在实际中创新。

由于教学任务及目标不同,掌握层次不同,教学要求与方法也不同,初高中教材衔接显得非常重要。

比如:1. 初中教材出现了元素的自然界存在形式、同素异形体等内容,不要求掌握,但高中教材要求掌握,这部分内容在高一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补充,以便学生对物质性质有全面了解,不仅知其外因,还知其内因。

2. 初中只简单介绍酸碱盐,学生只能靠死记硬背,到高中就要理解,通过举一反三,归纳同类型的解题方法。

3. 初三简单介绍原子核外电子排布,高一在这基础上介绍了排布规律,从本质上知道了核外电子情况等等都说明了初高中的差异性,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把握时机和尺度,通过相关知识的衔接让学生从更高层次上准确理解初中化学知识,要力求做到对今后学习化学有帮助。

大学与中学化学教育衔接问题探微

大学与中学化学教育衔接问题探微

大学与中学化学教育衔接问题探微作者:崔晓芳来源:《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年第34期摘要:由于大学和中学存在一定的不同,一部分学生在大学化学学习过程中暴露出来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被称为是学生的“不适应症”,为了减少这些这些问题的出现,本文针对大学化学和中学化学之间所存在的不同,对大学化学和中学化学进行衔接问题进行分析研究。

关键词:大学化学中学化学教育衔接问题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12(a)-0077-01能够进入到大学继续学习的学生,都是中学所培养出的好学生,但是这些学生在进入到大学进行学习的过程中,暴露出了众多的问题,例如自学能力差、独立分析问题能力差、不能够灵活的引用掌握的知识等等,这些问题被社会称为是学生的“不适应症”,说明了当前大学教育和中学教育产生了严重的脱节。

那么针对于化学这一课程,如何做好大学化学和中学化学之间的衔接问题,使学生尽快的适应大学化学的教育特点和学习要求,这就需要认真分析出大学化学和中学化学之间的不同,然后找到他们两者之间的衔接点,才能真正找到两者进行衔接的方法。

1 大学和中学化学之间的不同(1)目标不同。

虽然我国一直在推崇素质教育,但是目前来说,中学化学的培养目标还是为了满足于考试的需要,把学生成功的送入到大学校园;而大学化学的培养目标则是推崇的素质教育,锻炼学生的思维,磨练学生的意志,培养他们的实践经验以及创新能力,并且帮助他们树立一个科学观念以及良好的身心素质,满足于社会的需要。

正是因为如此,大部分学生在考上大学之后,就失去了学习的动力,找不到自己的准确定位和学习方向,导致在大学学习中,频繁出现逃课旷课现象。

(2)学习内容不同。

中学化学的学习内容主要是基本概念以及理论,并且在编写教材中,比较注重化学学科体系的“完整性”以及教学体系的理性化,并不太注重化学学科的基本思想、研究方法以及基本原理的核心地位,教材的知识面相对来说也比较狭窄,例如平衡常数、电极电势等一些基本概念都没有涉及,还比较注重化学计算以及锻炼思维能力,往往对理论联系实际忽视,对试验的要求不高;大学化学则就需要学生对化学反应的基本规律以及化学反应过程中的一些能量关系,物质组成、结构、关系都要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并且还特别注重训练化学实验的基本技术、方法以及手段,主要就是为后期的课程奠定坚实的化学基础。

浅析高中化学与大学化学知识的衔接

浅析高中化学与大学化学知识的衔接

浅析高中化学与大学化学知识的衔接高中化学是指在中学阶段所学习的基础化学知识,主要涉及元素、化合物、化学反应、化学平衡、化学热力学、化学动力学、酸碱理论、电化学等方面。

而大学化学知识则更加深入和细致,包括有机化学、无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等各个专业领域。

在学习高中化学后,进入大学后需要进行进一步的学习,因此需要知道高中化学和大学化学的知识衔接之处。

1. 元素与化合物高中化学中学习了大量的元素和化合物之间的关系,对于基本的化学反应有了一定的了解。

在大学中,元素和化合物的知识更加深入,包括有机化合物和无机化合物的分类、构成、性质等方面的学习。

需要通过大量的实验和理论学习来掌握各种元素和化合物之间的特性和变化。

2. 化学反应与化学平衡高中化学学习了化学反应和化学平衡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而在大学中,需要更加深入地了解各种化学反应和平衡的机制和变化。

比如了解各种化学反应的速度、动力学、催化剂等方面,以及理解化学平衡的原理和应用。

3. 酸碱理论与电化学在高中化学中,酸碱理论和电化学是主要的学习内容之一。

在大学中,这些知识进一步拓展,探究更加深入的电化学反应和电化学催化以及酸碱理论的应用。

4. 物理化学高中化学中学习了物理化学的基础知识,包括热力学、热化学、热力学平衡、化学动力学等方面。

在大学中,物理化学则深入到更加具体的计算和实验方面,例如热力学函数的计算、热力学循环的应用以及化学动力学中的反应机理等方面。

综上所述,高中化学和大学化学知识是有紧密联系的,前者为后者奠定了基础,而后者则深入拓展和应用了前者所学的知识。

在学习过程中,需要注意多方面地联系和比较不同领域的知识,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化学学科的知识。

浅谈高校化学教育与中学化学教育的联系与区别

浅谈高校化学教育与中学化学教育的联系与区别

Vo l.27No .3Mar.2011第27卷第3期2011年3月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J ournal o f ChifengUniversity (Natural S cience Editio n )1高校化学与中学化学的衔接特点高等师范院校在大一开设的无机化学是化学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课.之所以把他安排在大一阶段进行是与化学发展的历史分不开的.化学在1661年Boyle 提出元素的定义到1803年道尔顿的原子说,再到1889年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表,大都围绕无机化学展开的.化学中的一些重要概念、规律也正是在这一过程中发现的,因此说无机化学是化学科学的基础.无机物包括了元素周期表除了碳的有机物以外的所有元素及其化合物的化学,其研究内容极其广泛.另外,中学阶段的教学内容大都是无机化学,只在高中阶段学习了一些有机化学的基础知识,有人做过统计,高师无机化学教学内容在初中化学课程中占了百分之九十,在高中课程中占了百分之七十五,因此,大学无机化学在内容上包含了中学化学的大部分知识.这种知识上的内在联系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1定义的扩展大学化学在概念上的定义与中学相比更加严密,内涵更加丰富.比如在物质结构中对分子的定义,中学阶段认为“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而无机化学则定义为“在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前提下,物质分割的极限”如离子是带电的分子,原子包括单原子分子.这就拓展了概念的外延,更进一步体现了科学的严密性;再比如对酸碱的定义,中学化学关于酸碱的定义是Arrhonius 于1887年提出的,认为“凡能在水中电离出阳离子都是氢离子的物质为酸,能在水中电离出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的物质为碱”.而在大学无机化学中,则扩展到非水溶液里酸碱的定义,像Brnested-Lowry 的质子理论认为:凡能给出质子的分子或离子的物质称为碱,如NH 4+———H++NH 3,NH 4+为酸,同理NH 3为碱.像H 2PO 4-、HPO 42-、HC03-、HS -则成为两性物质,因为他们既可以给出H +也可以接受H +;Lewis 提出的电子理论从另一个角度定义了酸碱,认为:“凡能给出电子对的分子、离子、或原子团都是碱,凡能接受电子对的分子、离子、或原子团都是酸”.如H ++NH 3———NH 4+;BF 3+F -———BF 4-Cu 2++4NH 3———Cu(NH 3)42-即NH 3、F -为碱,则H +、BF 3、Cu 2+为酸.这些定义的扩展,体现了人们从不同角度研究物质的结果,象Arrhenius 酸碱电离理论和Brnested-Lowry 的质子理论可用于讨论在水溶液中的酸碱问题.在讨论非水体系的酸碱时使用Brnested-Lowry 的质子理论.而Lewis 的电子理论则常用来讨论有机化学和配位化学中的问题.1.2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的内容延伸及扩展在中学阶段所学习的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基础上,大学化学无论在知识容量上还是在深度和广度上,较中学化学都有所增加.大学无机化学在核外电子排布知识的基础上按价电子排布的特点分区进行讨论,如S 、P 、d 、dS 区,还对副族元素和稀有气体元素的性质进行了分析和研究,更完善地讨论了周期表所包含元素的性质及其特点..同时,大学无机化学充分体现了无机化学研究和应用的新进展和新成果,而且还更进一步体现了结构、性质以及用途的辩证关系.1.3理论上进一步深化无机化学在理论教学上是对中学化学的进一步深化,并且有本质上的突破.如“化学热力学初步”是对高中一年级化学中“化学反应与能量”的进一步深化,并从热力学角度讨论一个化学反应发生的理论依据;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是对中学化学平衡理论的进一步深化,从理论上进一步讨论了影响化学反应速率和平衡移动的内在原因;氧化还原反应则从电极电势的角度进一步揭示了氧化还原反应发生的根本原因;物质结构理论在初步介绍了原子的组成和核外电子排布初步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用量子理论详细地探讨了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知识,并用原子轨道和分子轨道理论进一步探究了元素原子结合的规律.2中学生与大学生学习的特点由于人的生理及心理发展的过程性,使得人的认识能力的发展表现出一定的年龄特征.中学生年龄大都处于十五、六岁,是生理及心理发展的高峰期,通常称为青年初期.浅谈高校化学教育与中学化学教育的联系与区别徐凌燕(六盘水师范学院化学系,贵州六盘水553004)摘要:基础教育的化学教育任务除了启蒙学生的化学思想外还要培养、发展、深化学生的科学知识,培养学生科学判断和推理的能力,使他们能够科学地认识大自然和科技社会的生活,并为他们进一步学习打下一个完整的基础.而大学化学教育在上述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和扩展受教育者在技术专业或高层次素养上得到培养和训练(刘知新语).由此可看出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本文将从中学化学与大学化学的衔接特点及中学生与大学生知识建构特点来分析基础化学教育改革对高等师范院校化学教学变革所带来的影响和促进.关键词:高校化学教育;中学化学教育;联系;区别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 (2011)03-0212-02212--而大学生年龄大都处于二十一、二岁,生理及心理的发展大都趋于成熟,是青年中期.这种个体发展的阶段性导致大学生与中学生认知能力上的差别,表现在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及思维能力几个方面.2.1注意的稳定性和注意的广度不同心理学认为“注意是人的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事物的指向和集中”.由于大学生较中学生对目的和意义有更加深刻地认识,加之知识经验和意志品质的发展,其随意注意(有意注意)持续的时间更长,或者说注意的稳定性更好.据研究,中学生的注意持续二十五分钟左右,而大学生注意持续的时间可以达到一百六十分钟以上.这种持续的注意力,一般来说,更有利于对问题的解决.在注意的广度上,中学生的注意范围较小,不善于分配和转移自己的注意,这样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就不能有开阔的思路和灵活性.2.2观察与思维的结合程度及观察目的明确性的差别观察都是有目的的观察,而且这种与思维相联系的有目的的观察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事物的能力,更容易透过事物的现象以发现其本质.中学生进入大学后,一方面更加主动地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专业进行研究和学习,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另一方面,在系统的专业学习和实践活动中,除了以专业的角度观察事物外,更易用与专业思维结合的观察来发现事物的本质.这种以较高的学习动机和意志力为基础的观察,使观察具有准确性和深刻性等特点.显然,大学生在观察力方面与中学生相比有较大的发展.2.3记忆的方式不同“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保持和提取”从信息加工的观点来看,即人脑是对外界输入信息的编码、储存和提取的过程,“记”是对外界信息的保存,“忆”是对信息的提取.心理学认为记忆有形象记忆、情景记忆、语义记忆、词语逻辑记忆、情绪记忆和运动记忆.人的记忆是多种记忆方式并存的,据研究,人类的记忆都是从形象记忆开始的,而中学生更倾向于形象记忆.经过形象记忆发展了形象思维,丰富了人的直接经验.而大学生已发展到以逻辑记忆为主,这种逻辑记忆是以抽象思维为基础的,它通过对概念、定理等进行严密的逻辑论证而获得的.而这种逻辑记忆是形成认知结构的关键.布鲁纳认为,认知结构是人认识活动的基础,它是递近的、多层次的、由低级向高级水平发展的.这种结构不是知识片断杂乱无章的排列,它是有一定的逻辑顺序的,具有整体性、层次性、开放性等特点.2.4思维方式不同思维是人脑对现实事物间接的和概括的加工形式,它以内隐的或外显的动作或语言形式表现出来.思维的形式有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词的思维—即推理思维.思维是通过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等过程实现的.在中学阶段,抽象思维或词的逻辑思维得到很大的发展,但这些思维是以直观、具体的实物或实物形象为基础的.到了高中,学生分析、概括能力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运用概念、理论进行逻辑思维的能力有了较大的突破,但由于中学阶段知识、概念准备得不充分以及实践经验的缺乏,使得思维的广度和深度还有较大的发展.大学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一个相对自由的环境,这就为大学生的思维发展创设了有利的条件.首先,专业发展进一步为学生思维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由于科技社会的发展,大学以更加开放的形式接受新事物和信息交流,从而也影响了学生思维方式、方法,使他们以更加广阔的眼光看待社会和自然界的问题,使他们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有了一定的发展.其次,由于大学里注重人文精神培养和较为相对自由的教育方式,使得大学生的思维更具有一定的批判性,相对于中学生他们更具有一些批判精神,更注重独立思考以及注重通过实践来解决遇到的一些问题,而不是盲听盲从.正是由于这种批判的精神和致力于实践的活动,更进一步促进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总之,大学生的思维发展较中学生既有广度和深度的区别也有质的不同.3基础教育对传统大学化学教育提出的挑战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是个系统的工程,不但是教育理念的革新,也是学习内容、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的革新.其目的是培养二十一世纪的具有健全的价值观、负责、健康的生活态度、创造意识以及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和善于与他人共同生活或合作的完整的人.在2006年国家把“素质教育”写进教育法,进一步明确了国家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如果说基础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础阶段,那么高等教育就是素质教育的高级阶段,这两个阶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首先,基础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础.正如前面我们所分析的那样,从知识的准备来说,只有经过系统的知识学习的学生才能够顺利地完成大学的学习.但与中学教育的基础性相比,大学更注重专业的发展,更加注重精深的专业技能培养.其次,学生进入大学后,不但教师的教学方式、方法,学生的学习方式方法与中学相比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尤其是大学一年级是学生学习方式、方法相互适应和转变的关键阶段,同时,这一阶段也是学生心理上适应大学生活和思维方式转变的关键期.教育理念是教育改革的先导,科学的教育理念能够顺应时代的要求和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可以避免教育中的短期行为所导致的人才培养误区和人力资源的浪费.科学的教育理念有利于教育目标、教学政策的一贯性,避免教育的片面发展.同时会促使人们主动地依据人们的意愿去培养人才,促进人和社会的和谐发展.当然,教育理念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要随着时代、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地发展、创新.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基础教育改革必然会对高等教育改革产生影响,而高等教育改革也会对基础教育的发展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二者是同一事物的不同阶段.———————————————————参考文献:〔1〕徐国良.高师无机化学课教学调查报告分析[J].济宁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5(12).〔2〕初建松.无论如何都必须紧紧抓住增长创新实力这一学校发展的核心目标[N].光明日报,2006-7:8.213--。

大学化学与初中化学的链接特点

大学化学与初中化学的链接特点

大学化学与初中化学的链接特点1高校化学与中学化学的衔接特点高等师范院校在大一开设的无机化学是化学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课.之所以把他安排在大一阶段进行是与化学发展的历史分不开的.化学在1661年Boyle提出元素的定义到1803年道尔顿的原子说,再到1889年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表,大都围绕无机化学展开的.化学中的一些重要概念、规律也正是在这一过程中发现的,因此说无机化学是化学科学的基础.无机物包括了元素周期表除了碳的有机物以外的所有元素及其化合物的化学,其研究内容极其广泛.另外,中学阶段的教学内容大都是无机化学,只在高中阶段学习了一些有机化学的基础知识,有人做过统计,高师无机化学教学内容在初中化学课程中占了百分之九十,在高中课程中占了百分之七十五,因此,大学无机化学在内容上包含了中学化学的大部分知识.这种知识上的内在联系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1定义的扩展大学化学在概念上的定义与中学相比更加严密,内涵更加丰富.比如在物质结构中对分子的定义,中学阶段认为“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而无机化学则定义为“在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前提下,物质分割的极限”如离子是带电的分子,原子包括单原子分子.这就拓展了概念的外延,更进一步体现了科学的严密性;再比如对酸碱的定义,中学化学关于酸碱的定义是Arrhonius于1887年提出的,认为“凡能在水中电离出阳离子都是氢离子的物质为酸,能在水中电离出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的物质为碱”.而在大学无机化学中,则扩展到非水溶液里酸碱的定义,像Brnested-Lowry 的质子理论认为:凡能给出质子的分子或离子的物质称为碱,如NH4+———H++NH3,NH4+为酸,同理NH3为碱.像H2PO4-、HPO42-、HC03-、HS-则成为两性物质,因为他们既可以给出H+也可以接受H+;Lewis提出的电子理论从另一个角度定义了酸碱,认为“:凡能给出电子对的分子、离子、或原子团都是碱,凡能接受电子对的分子、离子、或原子团都是酸”.如H++NH3———NH4+;BF3+F-———BF4-Cu2++4NH3———Cu(NH3)42-即NH3、F-为碱,则H+、BF3、Cu2+为酸.这些定义的扩展,体现了人们从不同角度研究物质的结果,象Arrhenius酸碱电离理论和Brnested-Lowry的质子理论可用于讨论在水溶液中的酸碱问题.在讨论非水体系的酸碱时使用Brnested-Lowry的质子理论.而Lewis的电子理论则常用来讨论有机化学和配位化学中的问题.1.2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的内容延伸及扩展在中学阶段所学习的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基础上,大学化学无论在知识容量上还是在深度和广度上,较中学化学都有所增加.大学无机化学在核外电子排布知识的基础上按价电子排布的特点分区进行讨论,如S、P、d、dS区,还对副族元素和稀有气体元素的性质进行了分析和研究,更完善地讨论了周期表所包含元素的性质及其特点..同时,大学无机化学充分体现了无机化学研究和应用的新进展和新成果,而且还更进一步体现了结构、性质以及用途的辩证关系.1.3理论上进一步深化无机化学在理论教学上是对中学化学的进一步深化,并且有本质上的突破.如“化学热力学初步”是对高中一年级化学中“化学反应与能量”的进一步深化,并从热力学角度讨论一个化学反应发生的理论依据;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是对中学化学平衡理论的进一步深化,从理论上进一步讨论了影响化学反应速率和平衡移动的内在原因;氧化还原反应则从电极电势的角度进一步揭示了氧化还原反应发生的根本原因;物质结构理论在初步介绍了原子的组成和核外电子排布初步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用量子理论详细地探讨了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知识,并用原子轨道和分子轨道理论进一步探究了元素原子结合的规律.2中学生与大学生学习的特点由于人的生理及心理发展的过程性,使得人的认识能力的发展表现出一定的年龄特征.中学生年龄大都处于十五、六岁,是生理及心理发展的高峰期,通常称为青年初期.而大学生年龄大都处于二十一、二岁,生理及心理的发展大都趋于成熟,是青年中期.这种个体发展的阶段性导致大学生与中学生认知能力上的差别,表现在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及思维能力几个方面.2.1注意的稳定性和注意的广度不同心理学认为“注意是人的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事物的指向和集中”.由于大学生较中学生对目的和意义有更加深刻地认识,加之知识经验和意志品质的发展,其随意注意(有意注意)持续的时间更长,或者说注意的稳定性更好.据研究,中学生的注意持续二十五分钟左右,而大学生注意持续的时间可以达到一百六十分钟以上.这种持续的注意力,一般来说,更有利于对问题的解决.在注意的广度上,中学生的注意范围较小,不善于分配和转移自己的注意,这样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就不能有开阔的思路和灵活性.2.2观察与思维的结合程度及观察目的明确性的差别观察都是有目的的观察,而且这种与思维相联系的有目的的观察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事物的能力,更容易透过事物的现象以发现其本质.中学生进入大学后,一方面更加主动地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专业进行研究和学习,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另一方面,在系统的专业学习和实践活动中,除了以专业的角度观察事物外,更易用与专业思维结合的观察来发现事物的本质.这种以较高的学习动机和意志力为基础的观察,使观察具有准确性和深刻性等特点.显然,大学生在观察力方面与中学生相比有较大的发展.2.3记忆的方式不同“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保持和提取”从信息加工的观点来看,即人脑是对外界输入信息的编码、储存和提取的过程“,记”是对外界信息的保存“,忆”是对信息的提取.心理学认为记忆有形象记忆、情景记忆、语义记忆、词语逻辑记忆、情绪记忆和运动记忆.人的记忆是多种记忆方式并存的,据研究,人类的记忆都是从形象记忆开始的,而中学生更倾向于形象记忆.经过形象记忆发展了形象思维,丰富了人的直接经验.而大学生已发展到以逻辑记忆为主,这种逻辑记忆是以抽象思维为基础的,它通过对概念、定理等进行严密的逻辑论证而获得的.而这种逻辑记忆是形成认知结构的关键.布鲁纳认为,认知结构是人认识活动的基础,它是递近的、多层次的、由低级向高级水平发展的.这种结构不是知识片断杂乱无章的排列,它是有一定的逻辑顺序的,具有整体性、层次性、开放性等特点.2.4思维方式不同思维是人脑对现实事物间接的和概括的加工形式,它以内隐的或外显的动作或语言形式表现出来.思维的形式有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词的思维—即推理思维.思维是通过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等过程实现的.在中学阶段,抽象思维或词的逻辑思维得到很大的发展,但这些思维是以直观、具体的实物或实物形象为基础的.到了高中,学生分析、概括能力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运用概念、理论进行逻辑思维的能力有了较大的突破,但由于中学阶段知识、概念准备得不充分以及实践经验的缺乏,使得思维的广度和深度还有较大的发展.大学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一个相对自由的环境,这就为大学生的思维发展创设了有利的条件.首先,专业发展进一步为学生思维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由于科技社会的发展,大学以更加开放的形式接受新事物和信息交流,从而也影响了学生思维方式、方法,使他们以更加广阔的眼光看待社会和自然界的问题,使他们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有了一定的发展.其次,由于大学里注重人文精神培养和较为相对自由的教育方式,使得大学生的思维更具有一定的批判性,相对于中学生他们更具有一些批判精神,更注重独立思考以及注重通过实践来解决遇到的一些问题,而不是盲听盲从.正是由于这种批判的精神和致力于实践的活动,更进一步促进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总之,大学生的思维发展较中学生既有广度和深度的区别也有质的不同.3基础教育对传统大学化学教育提出的挑战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是个系统的工程,不但是教育理念的革新,也是学习内容、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的革新.其目的是培养二十一世纪的具有健全的价值观、负责、健康的生活态度、创造意识以及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和善于与他人共同生活或合作的完整的人.在2006年国家把“素质教育”写进教育法,进一步明确了国家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如果说基础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础阶段,那么高等教育就是素质教育的高级阶段,这两个阶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首先,基础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础.正如前面我们所分析的那样,从知识的准备来说,只有经过系统的知识学习的学生才能够顺利地完成大学的学习.但与中学教育的基础性相比,大学更注重专业的发展,更加注重精深的专业技能培养.其次,学生进入大学后,不但教师的教学方式、方法,学生的学习方式方法与中学相比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尤其是大学一年级是学生学习方式、方法相互适应和转变的关键阶段,同时,这一阶段也是学生心理上适应大学生活和思维方式转变的关键期.教育理念是教育改革的先导,科学的教育理念能够顺应时代的要求和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可以避免教育中的短期行为所导致的人才培养误区和人力资源的浪费.科学的教育理念有利于教育目标、教学政策的一贯性,避免教育的片面发展.同时会促使人们主动地依据人们的意愿去培养人才,促进人和社会的和谐发展.当然,教育理念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要随着时代、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地发展、创新.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基础教育改革必然会对高等教育改革产生影响,而高等教育改革也会对基础教育的发展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二者是同一事物的不同阶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与中学化学教育衔接问题的研究*冯 涛** 刘 宁 刘卉敏(河北农业大学理学院 保定 071000)摘要 针对进入大学化学专业学习的新生所暴露出来的问题,结合中学和大学培养目标、教学方式和教育改革的特点,对大学与中学化学教育脱节的现象进行了分析,并就加强教育衔接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举措。

关键词 大学化学 中学化学 教育衔接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实践表明许多大学新生在刚进入大学时不能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常表现出自学自治能力、独立分析问题能力、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能力、实践和创新能力等方面较为欠缺。

这些问题并不是化学专业新生所特有的,是普遍大学新生反映出来的共性问题,这种现象被社会统称为大学新生“不适应症”。

随着高校招生人数的增加,“不适应症”人群的数量也在增加,这反映了当前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的严重脱节。

因此,如何搞好大学化学与中学化学教育的衔接,降低大学化学与中学化学的学习台阶;如何使学生尽快适应大学化学教学特点和学习要求,使学生尽快地从中学化学过渡到大学化学的学习,就成为大学化学教学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

社会发展需要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新世纪人才,为了从根本上提高大学本科教学的效果和人才培养的质量,需要帮助广大大学新生迅速完成从中学基础学习到大学专业学习的转变。

1 大学化学与中学化学教育脱节的原因1.1 培养目标不同推行素质教育是大学与中学教育的共同要求。

在化学教育中实施科学素质教育就是要通过化学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训练学生的思维,磨练学生的意志,使他们树立科学观念,掌握科学方法,形成科学能力同时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和身心素质,能够正确地认识和处理自然和社会领域中的各种问题。

[1]普通中学教育以追求升学率的应试教育为主。

学生学习化学的目的就是为了考上一所理想的大学。

因此高考就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一旦考入大学卸下了高考的包袱,学生也就失去了学习的动力,学习就迷失了方向。

许多大学新生没有长远的学习目标,只为了在期末考试中能够及格,所以不好好学习,旷课逃课现象屡见不鲜。

1.2 教学内容不同中学化学教材的编写主要以基本概念和理论为主线,过分强调化学学科体系的“完整性”和教学体系的理性化,对于基本原理的核心地位及化学学科的基本思想、基本研究方法和开拓精神强调得不够。

教材知识面狭窄,比如化学动力学基础、化学热力学基础、化学平衡、酸碱反应、电化学、生物化学都未介绍,其中的基本概念如平衡常数、电极电势等基本概念则较少涉及。

中学教材偏重对基本概念的理解与相互关系,过分强调化学计算和思维能力的训练,忽视了理论联系实际,对实验要求过低。

大学化学要求对化学反应的基本规律、化学反应过程中的能量关系以及物质组成、结构与性能等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对化学实验基本技术、方法和手段等做进一步训练,为学习后继课程奠定必要的化学基础。

1.3 教学方法不同中学化学教学习惯于教给学生解决某种问题的一种方法、一种思路,甚至连溶解度都只能用一种单位、一种表示方法,难以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

中学化学教学往往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例如把一个过程简化为一个化学反应忽略副反应,学生们养成了非此即彼的惯性思维,忽略了创新能力的培养。

教学方法单一,主要是课堂讲授,理论联系实际的内容过少,学生感觉不到化学与生活息息相关的联系,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由于没有专题讨论,学生们自然也就不去查阅其他相关资料,独立阅读能力、独立获取知识信息的能力得不到应有的锻炼。

大学化学教学以化学思想和知识整体结构讲解为主,不是非此即彼的思考方法,更重视化学思想、方法的运用。

例如一个反应中间要经·63·化 学 教 育 2011年第9期***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十一五”规划课题“农科大学化学与中学化学衔接问题研究”(06020525)通迅联系人,E-mail:jikar@163.com历若干个中间态,从始态到终态有若干条途径。

1.4 学习方法不同中学化学教学方法是以提高解题能力为目的的灌输、模仿、演练等一系列封闭式的大题量强化训练。

学生只阅读老师指定的教材,老师规定范围之外的化学书籍很少或根本不去阅读。

学生习惯了课堂上老师的总结归纳,课下很少自己归纳总结,对知识缺乏系统的认识,致使中学生在化学阅读方面缺乏独立性、自觉性,没有养成稳固的、持续的化学阅读习惯。

随着年纪的增长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机会越来越少,从而影响了学生的自学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大学化学教育知识信息量大,课时少,需要学生做到课前预习,课上认真做好笔记,抓住重点,难点,课下认真复习将课堂所学知识融会贯通,还要查阅参考资料,在大脑中形成一个系统的知识体系,运用所学内容解决实际问题。

2 加强大学与中学化学教育衔接的对策面对这种现状,如何帮助大学新生完成从中学的灌输式教育模式向大学的自主学习形式的转变,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迫切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大学教师只有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改变单一的教学模式,采用分层次教学才是解决问题的有效对策。

2.1 开设短期的入学培训课程悠闲的大学生活与紧张的高中生活形成了鲜明对比,中学课程每天都排得满满的,大学一周才十几节课。

中学是老师逼着学习,大学班主任几乎不管学生。

从高压状态下解放出来的学生们从心理、生活、学习等方面一下子很难适应这种变化。

这就需要学校设立专门的培训课程帮助大一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

大学化学教师要根据学生特点转变教育思想,从思想上把学生看成能动的主体,帮助他们树立长远的学习目标,从实际出发,为他们创造适宜的条件,引导他们不停地有针对性地补缺,由浅入深地深入学习。

2.2 改革教学内容大学化学教材更突出化学概念、化学思想及化学与相关前沿学科的关系,强调化学各学科的内在联系,注意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和在具体内容、整体结构、知识的深度、广度等方面拓展学生思路。

刚刚进入大学的学生面临着学习的知识面突然扩大、知识深度增大的困难,一时很难适应。

化学知识是具有系统性和连贯性的,大学教师应考虑到中学化学知识的局限性和特殊性,在教学时,将大学知识与中学知识联系起来,使学生明白中学化学所讲的部分概念是在某特殊条件下才能成立的、同一现象不只有一种理论解释。

应把握住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学习化学不能只通过数学运算和逻辑推理来学习化学。

中学化学教学过于强调化学计算,比如在一道关于溶液浓度的计算题中设计了重重陷阱,然而涉及的化学浓度计算方法和浓度单位却只有一种,题目将测试重点放在了数学计算上,偏离了由浓度加深对化学学科的理解的目的。

2.3 改变教学方法改变单一的教学模式,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

以前大学的教学模式主要是黑板加粉笔,现在许多大学开始使用多媒体教学后,使许多抽象概念变得形象化,降低了学生理解的难度,但是教学形式并没有改变,仍然是老师唱独角戏,老师与学生互动式的交流太少,理论联系实际太少。

如果能够经常举行一些讲座,如“一位律师使用的化学”、“化学———未知的冒险”、“化学要为全球环境的改善做贡献”及“化学与海洋生物”等学生感兴趣的课题,通过听演讲,讨论,并让学生参考一些相关书籍,然后要求学生写出专题报告或书评,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引导学生自发地深入学习专业知识,扩展学生知识面,锻炼了他们搜集整理知识信息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对于化学基础极差的学生,如农业院校对口招生的学生大多数高中时没有设置化学课程,学校应该设置专门的基础培训班,帮助他们补习高中化学知识。

改变过去单凭期末考试“一锤定音”的考察方式[2]。

许多大学生上课不听讲,课下不复习,平时逃课旷课是家常便饭,期末考试前才开始突击式复习,只求期末考试能够及格。

对于这种现象,大学教师应增设期中考试和平时测验,各次考试、专题讨论、作业及期中考试都在总成绩中占有一定比例,既可有效地督促学生养成持续学习的习惯,也能够更准确地对学生的能力作出评价。

2.4 培养良好的学习方法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有效途径。

化学自学能力,包括阅读化学教材,查阅化学参考书和工具书,设计并完成简单的化学实验方案,观察化学实验和直观教具,从自学内容中提出有关的化学问题并做出解答。

刚刚跨入大学的学生往往缺乏较强的阅读能力,不会利用·73·2011年第9期 化 学 教 育图书馆、网络等获取知识信息。

[3]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根据新生的学习特点调整教学内容,在讲课时有意识地讲清楚基本概念、基本规律的来龙去脉,留下推导细节和应用等问题由学生自己学习,同时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独立性,引导学生合理利用学校资源搜集、整理资料,从中提取有用的信息解决问题,通过自己的脑力劳动来掌握知识、发展认识能力。

在学习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独立思考、融会贯通、举一反三。

2.5 改革化学实验化学同样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化学实验不仅能够帮助人们认识自然规律,更重要的是能培养研究者认识问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因此,化学实验是理工科学生素质和能力培养的必要实践活动。

在化学教学中,不仅要向学生展示化学概念和化学规律及化学理论,而且要展示概念和规律通过实验建立起来的过程,使学生对化学科学有一个完整的认识。

目前我国大学化学实验教学所占的课时比较少,教学内容和实验手段比较陈旧。

改革实验教学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增加实验课的课时数,实验与理论的课时比例应该不小于3∶4;二是提高实验课的起点,内容选取应建立在高中的平台上;三是从整个课程结构体系出发精选实验内容,用现代科技发展的观点,重新审视各部分内容的相对关系,形成新的搭配组合体系;三是在内容选取上既要增加近代的内容,同时还必须删除陈旧的内容,使现代科技进步的成果渗透到化学实验教学内容之中。

在具体实验教学环节上,要区分不同对象。

要考虑到有些学生实验基础较差,在教学中加强基础实验教学,对实验基础较好的学生可适当增加一些设计实验,以发挥他们学习的主动性,为其个性发展留有一定的时间与空间。

这样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参 考 文 献[1] 饶志明,许燕艺.化学教育,2006,27(8):57[2] 曾政权.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7(5):141-142[3] 张玉敏,房慧,熊祥亮.化学教育,2005,26(6):40-42[4] 蒋荣立,高庆宇.大学化学,2008,23(1):17-20(上接第28页檹檹檹檹檹檹檹檹檹檹檹檹檹檹檹檹檹檹檹檹檹檹檹檹檹檹檹檹檹檹檹檹檹檹檹檹檹檹檹檹檹檹檹)法、有困难的同学或者特别认真的同学等。

作业的反馈和讲评时要及时总结、肯定学生学习上的进步和成绩,鼓励学生有自己的见解和创新。

通过教师批改作业中记录收集的素材与资料,去发现各个层次或个别学生存在的一些带普遍性、典型性和趋向性的问题,为“对症下药”搞好作业讲评作好准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