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弘扬大学精神为视角的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研
现代大学精神的解读与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大学
![现代大学精神的解读与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大学](https://img.taocdn.com/s3/m/df5995d26f1aff00bed51e50.png)
的痕迹 , 在大 学管理 上行 政化倾 向呈现 出新 的表 现形 式 , 缚 了 大学 依 法 自主办 学 的手 脚 ; 束 中国 大学 和 其他 国家 、 区大学 的最 大差别 是具 有办 学机 构 和社会 管理 的双 重特 征 , 展学 校和 构建 和谐 社 区成 为 地 发
中国大学 领导 的双 重责任 。但 是 , 这些并 不是 建设 现 代 大学 的 本质 问题 , 学 的本 质 是 培 育人 才 , 代 大 现
¥ 稿 日期 :0 9— 9— 0 收 20 0 2
作者简 介: 李延保 (9 2一) 男, 14 , 安徽 寿县人 , 中山大学原 党委 书记 、 教授 ( 广州 5 07 ) 12 5 。
2 04
现代大学精神 的解读 与建设 中国特色现代 大学
一
流 的学者 、 教授 到 中国大学 任 职 ; 中国社会 刚 刚完 成从 计 划 经 济 向市 场 经济 过 渡 , 尚存 不 少计 划经 济
大学 的本 质更是 研究 高 深学 问 , 授知识 , 传 创新 知 识 , 养合 格 的公 民。 培
体 系 。所 谓 “ 国特 色 ” 是指适 合现 阶段 国情 , 现 中国传统 文化 特征 和现实社 会特 点 。 中 , 体 从 中国文化传 统来 看 , 自古 以来 就有 明确 的教育 思想 、 学理 念 , 治 如先 秦 时期 《 大学 》 书就 开 宗 明 一 义指 出“ 大学 之道 , 明明德 , 亲 民 , 止 于 至善 ” 意 即通 过格 物 、 知 、 意 、 心 、 身成 为道德 完 在 在 在 , 致 诚 正 修 善 的 人并 推 已及 人 , 到齐 家 、 国、 天下 的 完美 境 界 。又 如 , 现 东方 文 化特 色 的教 学 传统 注 重基 达 治 平 体 础, 注重 课堂 教学 , 注重 教学 内容 的系统化 , 注重 对 全体 学 生 的教 育等 。 当然 , 道尊 严 、 视学 生个 性 师 忽 发 展 , 视实 践 、 轻 忽视 实证 调查 分析 等 , 也是 中国教育传 统 中难 以克 服 的痼 疾 , 以至 于 中国大 学 教育 的软 肋 仍然 是学生 创新 意识 不强 、 造力 潜质 培养不 够 , 没有形 成创 新型人 才生 成 的教 育培养 体 系。 创 还 从 中 国社 会现 实来看 , 中国大学 的科研 、 学术 环境 还 没有 达 到世 界 前 沿水 平 , 目前 还 很 难 引进世 界
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目标、特征、内容及推进策略
![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目标、特征、内容及推进策略](https://img.taocdn.com/s3/m/35ad479e27fff705cc1755270722192e4536588e.png)
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目标、特征、内容及推进策略一、本文概述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高等教育事业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作为高等教育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现代大学制度的建设对于提升国家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本文旨在探讨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目标、特征、内容及其推进策略,以期为我国现代大学制度的完善和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本文将明确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总体目标,即构建符合中国国情、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现代大学制度。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现代大学制度的特征,包括自主性、开放性、创新性、多元性等方面。
本文将详细阐述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的主要内容,包括治理结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等方面。
在治理结构方面,强调大学自主办学、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的重要性在人才培养方面,注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在科学研究方面,鼓励原创性研究和跨学科合作在社会服务方面,发挥大学在解决国家重大战略问题中的重要作用在文化传承创新方面,推动大学成为文化传承和创新的重要基地。
本文将提出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推进策略,包括加强顶层设计、完善法律法规、优化资源配置、强化评估监督等方面。
通过这些策略的实施,可以有效推动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不断深入和发展。
本文旨在通过深入研究和系统分析,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为推动高等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贡献力量。
二、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目标是建立科学有效的大学治理体系。
这一体系应当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确保党的教育方针在大学得到全面贯彻。
同时,应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在学科建设、学术评价、学术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实现学术权力的有效配置和运行。
是完善大学内部管理机制。
通过优化内部管理流程,提高管理效率,实现大学内部各项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
弘扬现代大学精神 增强高校道德建设
![弘扬现代大学精神 增强高校道德建设](https://img.taocdn.com/s3/m/a4bbdfdff78a6529657d5310.png)
弘扬现代大学精神增强高校道德建设高等学校作为人类文明历史发展的产物,是传承文化和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
高等学校所培养的人才不仅需要掌握较扎实的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还应具备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
文章从当前高校道德建设方面入手,结合大学精神的特征、内容与功用等,探析了其对高校道德建设的重大作用,以期通过培养与构建现代大学精神来引领高校道德建设。
标签:高校;高校道德建设;大学精神;引领作用一、当前高校道德建设面临的重要挑战(一)时代发展要求人才必须具备高尚的道德素质当前,我们面对的是一个知识呈现“雪崩式、指数级增长”的新时期,知识的积累量已不再是评判“人才”的关键,良好的道德品质才能够在人才的成长过程中起着永久性的作用。
因此,加强人才的道德教育是高等教育的迫切任务,也是市场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更是高校道德建设发展中的重要挑战。
未来的社会是更加开放和国际化的社会,未来的人才更需要具有民主法制精神、崇高的人格魅力和自主求索知识、运用知识、创新知识的能力,未来的高等教育更应重视基础、鼓励创新、发展个性、完善人格[1]。
然而,传统的德育工作长期存在着以政治教育取代德育的现象,存在着认为德育工作就是政治教师、学生德育工作者的事情的错误认识,从而造成了学校德育缺失,因此加强高校道德建设迫在眉睫。
(二)市场经济不良因素冲击高校道德建设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市场因素介入大学校园日益增强,功利主义、享乐主义等思潮侵蚀着高校。
为了缓解办学经费不足,不少学校过分市场化、大众化,培育了大量工具性人才,不再关注高深知识的探究和传授,尤其是对人文学科和基础性研究的淡化,导致高校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缺失和功利主义的泛滥;激烈的竞争和巨大利益的驱使,使得一些教师不但难以集中精力教书、学习、育人,甚至不惜牺牲学术之道、教育之道追求过分膨胀的利益;而这些直接导致所培养学生道德素质不健全,行为失范,学风浮躁,因而为高校道德建设提出了严峻的考验。
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研究综述
![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研究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511ea2b0960590c69ec37645.png)
有关现代大学制度 内涵 的探讨 ,也是仁者 见仁 。康乃美 则从相对性 的角度规定现代大学制度 的内涵 , 认为“ 现代大 学制度是和计划经济体制下 的传统大学制度相对而言 的、 和 市场经 济体制相 适应 的大 学制度 ,是大学制度 发展 的新 阶 段。 ” 王冀生提 出 “ 学校 自治是现代大学制度 的根本特征 , 教授治学是现代大学制度 的核心和基础 , 校 长治校 是现代 大 学制度 的主要标志 , 科学 管理 是现代大 学制度 的内在 要求 。 ” 张应强认为“ 学术 自由与大学 自治是现代大 学制度 内协调 ’ 和‘ 外协 调’ 的集中体现 。 ” “ 现代大学制度 的本真意义在于 : 通过协调 、 规 范大 学组织 的内外 部关 系,以保证大学的文化 地位 ,从而使大 学更好地 履行其文化 传承及文 化创造 的职 责。 ”宋旭 红认为 “ 现代大学制度 是以有效 地把握大学的学 术 自由、 大学 自治和社会各方面关系 为核 心, 遵 循和体现学 术 自治 、 学术 自由和学术责任等基本原 则, 涵盖大学与政府 、 大学与社会 、 大学与大学之 间关系规则 , 体现大学精神特质 , 大学 自身活动 的行为规则 ,以及 大学作为独立 法人 实体、自 我发展 、 自我约 束的基本 运行机制等 内容 。 ”王洪才提 出现 代大学制度 的内涵包 括:“ 开放性 、 自主性 、参与性和 自律 性。 现代大 学制度 的内涵是以突破传 统的封闭性 自治为特 征, 强调大学 与社会经济发展需要 的适应 ,以建立大学与社 会之 间有效 的 良性 的互动机制 为关键 , 以大学具有独立行为 能力为前提 ,以大学 内部的 自律性建设为根据 。 ”钱强认为
总和 。 二 、现代大学制度的 内涵研究
全 面把握和 落实 大学作为法 人实体和 办学主体 所应具有 的 权 力和责任 的一种管理制度 。 ”李青合认 为 “ 生态学视野中 的现代 大学制度是在遗传与变异原有大学制度 、 结合 我国高 等 教育体制改革的现实需要、 仿生现代企业制度 的基础 上提 出的~ ‘ 在 生态 学系统观、整体观 、动态平衡观 、和 谐价值 观等生态 思想 的指导下构 建现 代大 学制度将 为我 国现代 大 学制度 的建立提供新 的思维视 角。 ”刘朝 晖认为 “ 现代大学
浅谈大学精神及大学精神文化建设探析
![浅谈大学精神及大学精神文化建设探析](https://img.taocdn.com/s3/m/92e2f7192bf90242a8956bec0975f46526d3a771.png)
浅谈大学精神及大学精神文化建设探析论文关键词:大学精神精神文化建设问题途径论文摘要:大学精神作为一种不可或缺的软实力,是大学赖以生存的支柱和精神推动力,也是大学整体校园文化的反映。
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尤其是精神文化建设对大学精神的养成有着重要意义。
理清大学精神与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关系,加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对于当前构建和谐校园文化更是意义重大。
大学精神作为一种不可或缺的软实力,是大学赖以生存的支柱和精神推动力,也是大学整体校园文化的反映。
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尤其是精神文化建设对大学精神的养成有着重要意义。
理清大学精神与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关系,加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对于当前构建和谐校园文化更是意义重大。
一、大学精神的涵义中文“大学”一词源于拉丁文universitas的翻译,universitas涵义等同于古希腊文academia,其最初意为“学生集会”或“教师集会”。
大学在初期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很大程度上是民间和自发的:众多“爱智慧”(philosophia①)之人聚集在城邦,聘请智者为他们传授知识,传授知识和接受知识的双方为获得各自所需而组织成一种社团,即universitas。
现代大学制度是在德国洪堡、英国纽曼等教育哲学家的深入参与下建立起来的,他们认为有形的文化和社会建制都是无形理念、精神的外在表现,文化和制度离开了其内在的精神,无异于一具行尸走肉,因此大学精神就是一所大学的灵魂和生命。
唯在长期办学历史过程中,通过践行自身办学理念,形成独特价值理念和理性追求那样一种具备凝聚力、向心力的大学精神,才是一所大学的魅力之处,更是其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关于大学精神的基本内涵,学界存在多种表述,我们较倾向于此一定义:大学精神是大学独有的价值取向和发展取向,是给大学行为提供指导,使大学采取这样而非那样行动的基本信念、基本态度和基本准则。
从大学最初的发展来看,其一开始就是爱智慧之人聚集一起学习关乎宇宙自然人性之事的场所,他们深具对宇宙奥秘的惊诧探索之精神和对人类命运、人性问题的深切关怀,因而我们认为大学精神主要涵盖以下两方面。
以弘扬大学精神为视角的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研究
![以弘扬大学精神为视角的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3b1b6e5f69dc5022abea00d5.png)
以弘扬大学精神为视角的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研究魏佳王秦辉〔哈尔滨工程大学教学质量评估办公室,黑龙江哈尔滨150001〕作者简介:魏佳〔1981-〕,女,汉族,天津人助理研究员,硕士,从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王秦辉〔1972-〕男,汉族,西安人研究员,教学质量评估办公室主任兼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摘要:大学精神产生于现代大学制度之中,大学制度蕴涵滋养着大学精神,现代大学制度为大学精神传承与发展提供保障。
本文探析了大学精神的丰富内涵与本质,揭示了当前大学精神的衰微现象,提出了从弘扬学术自由精神、人文精神、创新精神三方面来提升大学精神,从而推进现代大学制度的机制创新。
关键词:大学精神传承发扬现代大学制度机制创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的重大战略任务,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确定的任务之一也是“建设现代大学制度”。
大学因其在文化传承和社会进步上的特别作用从它出现开始,就和其它机构有着本质的区别。
特别是一些大学,虽然饱经风霜但仍然以其自身的特色和对社会的奉献而闪烁着智慧的光辉。
大学精神与大学制度始终是其发展不能分割的两个定点,“大学制度与大学精神互为表里,大学精神产生于现代大学制度之中,大学制度蕴涵、滋养着大学精神,超拔的大学精神附丽于坚实的大学制度才得以薪火相传”。
①所以大学是有精神的,只有传承和发扬大学精神,培养出自身的风骨才能使大学制度历久而弥新。
一、大学精神的内涵与发展大学精神是指赋予大学以生命、活力并反映了其历史传统、观念形态、社会声誉、人际关系、师生心态校风校貌和学校个性化特色的一种校园精神文化形态。
一所大学的大学精神就是其在教育教学和学习实践中积淀的思想精华,是大学文化的深层要素,并集中反映出一所学校的本质和特色。
所谓现代大学制度,作为一种特指,一般而言是指启蒙运动后,经过理性主义改造,特别是指德国洪堡创办的柏林大学为代表的新型大学。
②大学精神与大学制度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精神的传承需要制度的培育,大学制度是大学精神的外在表达。
浅谈大学精神引领下的大学校园文化建设
![浅谈大学精神引领下的大学校园文化建设](https://img.taocdn.com/s3/m/a2f9866d783e0912a2162adc.png)
杜绝学术和科研 的不端行 为 , 正是这 种求 实求真 的精 神 , 维
护着学 术规范、 学术尊严和学术 道德 。所 以说 , 大学之高深 、 大学之涵阔、 大学的发展均在于求真求实的大学精 神。
( ) 二 传承创 新的精神
传统和价值理念 , 全体大 学人 一贯持久 认 同的文化 品质 、 是 精神气质 、 意识 和文 明成 果 , 群体 是整个 人类社 会文 明的高
大学精神是大学的灵魂 , 大学 是大学精神 的载体 。大学 精神藏于大学之 中 , 又游离 于大学 之外。我们 知道 , 大学精 神不 仅体现在一所大学的一草一木 中和各种建筑 中 , 更重要 的是体现在大学人所具有的气质、 品格 、 思想 和价值观念 中, 体现在一所大学对 于人类 的智 力贡献 和智慧创 造 当中。 目 前 , 于大学精 神的涵 义和概 念很多 , 关 因为大学精 神不是 与
人类文化 的继承不能依赖遗传 , 只能通过传 递方式 继承
* 作者简介 ] ( 甘德荣 , 西北师范大学文史 学院党委副书记 , 副研究员 。
・
6 ・ 4
并 发展下去 。一方面 , 大学承担着传 承人 类文化 知识成果 的
功 能 。另 一 方 面 , 学 还 要 发 展 和创 新 文 化 知 识 。 大 学 不 仅 大
2 1 年 5月 02
内 蒙 古 民 族 大 学 学 报 ( 会科学 版 ) 社
o ur
— —
Ma.02 y21
Vo.8No3 1 . 3
第 3 8卷
第3
n f n e n oaUnvri r ai a ts(oi Si cs N o n r I Mo gl ie t f t nli Sc c ne) i s y o N o ie  ̄ e
现代学校制度建设
![现代学校制度建设](https://img.taocdn.com/s3/m/716d56a25ff7ba0d4a7302768e9951e79a89691a.png)
现代学校制度建设随着社会的发展,学校制度也应该与时俱进,不断完善和进步。
现代学校制度建设是保障学校教育质量和学生身心健康的重要方面。
下面将从学校管理、教育教学、课程设置以及学生评价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为现代学校制度建设提供一些思路。
首先,学校管理是学校制度建设的核心。
现代学校管理应注重科学化、信息化和规范化。
科学化的管理包括制定科学的管理流程和制度,实施科学的目标管理和绩效评估。
信息化的管理要求学校建立完善的信息系统,方便管理人员获取和分析数据,及时做出决策。
规范化的管理则是要求学校建立一套完整的管理规范,确保学校管理人员和教师遵守管理程序和职责。
此外,学校管理还应注重家校合作,与家长保持良好的沟通和合作关系,共同关心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其次,教育教学是学校制度建设的重要方面。
现代教育教学应注重个性化、社会化和创新化。
个性化的教学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需求,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帮助学生实现个人发展目标。
社会化的教学要求教师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合作精神,通过小组活动和社会实践等形式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创新化的教学要求教师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以应对未来社会的挑战。
最后,学生评价是学校制度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代学生评价应注重多元化、客观性和个性化。
多元化的评价要求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包括考试评价、课堂表现评价、综合素质评价等,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能力水平。
客观性的评价要求评价过程公平公正,避免主观因素的干扰。
个性化的评价要求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给予个性化的评价和指导,促进学生个人发展。
综上所述,现代学校制度建设是保障学校教育质量和学生身心健康的重要方面。
学校管理、教育教学、课程设置以及学生评价等方面的和完善,将有助于提高教育质量和学生的综合素养。
因此,我们应该充分重视现代学校制度建设,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教育环境和教学资源。
论现代大学书院制的建设
![论现代大学书院制的建设](https://img.taocdn.com/s3/m/8ca34be84128915f804d2b160b4e767f5acf8095.png)
论现代大学书院制的建设1 就大学生的发展而言,大学书院制更为重要近年来,随着大学生发展的不断深入,大学书院制受到了极大的重视和推崇,它被看作是大学生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大学书院制不仅可以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还可以让大学生在课堂外接受更多的学术和文化熏陶,满足心灵的渴望。
大学书院制更好地促进了学生的整体发展,更有利地维系机构的融合与和谐。
2 建设现代大学书院制需要完善各项体系要想建立合理而有效的现代大学书院制,必须完善各项体系,健全教育体系,充分发挥学院作用,切实发挥好学生创新精神及校园文化熏陶作用。
一方面,加强师资建设,以培养高素质的大学生为根本,提升学院的整体素质;另一方面,建立完善的学院活动组织机制,创新形式、丰富内容,满足学生的精神和文化需求,促进大学生的整体发展。
3 注重大学精神的传承与发展要使大学书院制的建设取得实效,必须坚持依照教育的目标合理安排课程,注重传承大学精神,挖掘大学中深厚的文化内涵,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高个人道德和文化素养,以及健全校园正义制度,营造和谐的校园环境。
同时,还应重视学生间的社会实践,积极参与社区服务活动,营造接受新思潮、新技术和新知识的学习氛围,使大学生获得积极有益的学习经验,不断改善自我的能力和思维体系。
4 建设好大学书院制要充分发挥外部社会资源当前,高等教育进入了普及化阶段,大学书院制在满足学生发展需求的同时,也应积极拓展外部社会资源,有效利用企业、行业和社会等外部资源,让学生接受更加紧密的实践式的外部社会氛围熏陶,让学生直接运用到自己的日常工作中,这样也能培养学生开拓视野,强化实践能力,提高面对实际问题的处理能力。
综上所述,现代大学书院制的建设对大学生的发展有重要的作用。
必须完善各项制度,注重大学精神的传承发展,并充分发挥外部社会资源,让大学生能够得到更好的完善和发展。
大学精神_论大学制度建设与大学精神培育
![大学精神_论大学制度建设与大学精神培育](https://img.taocdn.com/s3/m/2dc3da5d0029bd64793e2c15.png)
《大学精神_论大学制度建设与大学精神培育》摘要:要关键词学制;学化;学精神、学制是学化和学精神重要组成部分学精神是学制凝练和学化升华学制是学化重要组成部分,学制建设是学精神形成保障没有完善学制就没有高品位学精神学制建设是学化建设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精神培育不可或缺制支撑和制保障,学化和学精神学制建设、实施、创新提供化支持和精神动力摘要学化对推动学发展、引领社会进步具有重要作用学化主要包括物质化、制化和精神化学制化是学化层它既是学化具体体现又对学化建设具有支撑和保障作用只有不断加强学制建设才能够体现学化、培育学精神要关键词学制;学化;学精神、学制是学化和学精神重要组成部分学精神是学制凝练和学化升华学制是学化重要组成部分学化是学精神形成墓础没有积极健康学化不可能形成具有定品位学精神化是十分复杂概念主要包括化习俗、化传统以及政治化、社会化、济化等广义化包括物质、精神、制、生活方式等多种因素是人社会生活实践及其产物义语;狭义化主要指人类社会活动精神产物由人们对学化理上存着差异些人仅把学化理学精神化其实这仅仅是对学化狭义理和表述教育界对学(校)化也有诸多释般比较认观是由价值观、理想追、思维模式、道德情感等构成学精神化;由学组织架构及其运行规则构成学制化;由学物理空、设施等构成学环境化即学校化主要指精神化、制化、环境化从而学精神、人环境、管理制成学化建设重要涵学精神化实际上是所学隐化表现组织成员共价值观念、道德准则和情感气质难以用、或程序化组织活动显现外学制化是学建设基础包括与高等教育相关法律法规、学校管理体制及其规制、组织机构及其运行机制、特定行规等制化作化整体研究组成部分既是精神化产物又是物质化工具它方面构成了师生员工行习惯和规;另方面也制约或主导了精神化与物质化变迁制化是切化活动准则也是学化重要组成部分制化是学化运行主导系统是学精神依附体制平台它从根上定着学校正常运行和创新发展组织化形态学物质化是学化物质形态它既是学精神化物质基础也是学综合实力重要标志学物质化也叫做外显化它以某种体能够通定程序化组织活动将学精神显现学校各种标记物学精神化、制化和物质化是相系有机整体三方相制约、相促进、相影响、相换缺不可如按国外化学专公认三层次说划分物质化表层制化层精神化则属深层学化整体性是通层次性反映出表层是以物质体表现出物质化介层是以各种校规校纪表现出制化深层是以校氛围和师生员工精神状态表现出精神化这三层面物质化是学化系统基础是制化和精神化前提条件;制化是学化系统关键只有通合理制化建设才能保证物质化和精神化协调发展;精神化是学化系统主导它保证和定物质化和制化发展方向学精神是学制及学化凝练和升华它既存学化又游离学化外所谓学精神足学办学历史程形成办学理念和学人共价值追是学化精髓、核心是学魂;学精神反映了学校独有价值取向呈现了学品格学精神也是指导学行基信念、基准则它是学校办学历史形成和代、地域密切相关是学校和社会动产物也是学校各种化碰撞结晶并随着代发展与俱进校风、学风及学精神和它们校化各方面具体表现汇聚成学校化传统成学校精神财富、不竭泉制化是学化子系统作学化介组成部分制化有形物质化和无形精神化承上启下产生着不可替代作用学制是学办学理念具体体现它限定了人行选择围和机遇人活动提供了规则、标准将人活动导人可理性预测轨道学部人行活动提供了实际空制约并引领着人行方向从而将办学理念变人行实践并从宏观和观层面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等活动提供了诱导和激励机制因科学合理学制并实践不断创新对规每学人行举止引领人们价值观和人生观具有极积极作用这种作用长期性和持久性会逐步变成每人觉行形成种化升华种精神即学化和学精神所以制建设和制创新营造学化氛围培育学精神程起到至关重要作用学制凝练和升华形成学化和学精神二、学制建设是学精神形成保障没有完善学制就没有高品位学精神学制建设是学化建设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精神培育不可或缺制支撑和制保障没有科学完善各种规制就不可能有稳定有序校环境更谈不上学化形成和学精神培育学制建设和制创新从微观方面看制学部人行活动提供现实空规并改变着人活动改变人活动包含丰富涵但根是改变人积极性、能动性、创造性和潜能发挥状态制对人行规调节实质上是明确了人活动条件它人提供了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怎样做人效用化等有关信息和理性预期从宏观上讲制作用还表现对社会各种力量整合学制具有双重品格方面它是办学理念凝聚和客体化;另方面也是办学理念所规定用以组织教育教学客体因而学制具有两方面功能方面它通规调节把己确立办学理念化学人员身上使他们按照办学理念方向活动变人活动合理念所期望发展存使理念这原存客观世界外力量变成现实性力量另方面学制凭借其力量把人活动实践理性反映到办学理念通支持或反对某些理念而扬弃主观世界某些方面和规定使现实活动对象化程获得理念表征以形成新理念和化从而进步升华种无形力量这正是通制建设和制创新规生活学每人行逐步培育学化和学精神程学制是学化和学精神具体表征对学化氛围形成和学精神培育具有支撑作用积极健康学化和学精神对学制建设和创新具有指导和引领作用学化和学精神学制建设、实施、创新提供化支持和精神动力生活和工作具有深厚化底蕴学每人既是学化建设和学精神培育参与者也受学化和学精神熏陶和鼓舞他们主动地参与学制建设觉遵守和实施学制不断进行学制创新并逐步形成种学制化这种超越学制上学化和学精神像条无形红线将学切系起将各种教学和力量进行科学地整合随产生种新和新力量进步促进学化形成和学精神培育推动学校发展和社会进步。
现代学校制度建设范文
![现代学校制度建设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4d2f81cfe43a580216fc700abb68a98271feacd0.png)
现代学校制度建设范文一、引言学校制度是学校管理的基础,是推动学校发展的重要保障。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现代学校制度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学校课程设置、教学管理、师资培训、学生评价四个方面,探讨现代学校制度的建设,目的在于提高学校的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学校课程设置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现代学校制度建设首先要关注学校课程设置。
学校应该通过科学的课程设置,为学生提供全面、均衡且有针对性的教育。
在课程设置上,学校可以引入跨学科的课程,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
同时,学校还应根据学生的兴趣和需求,开设多样化的选修课程,让学生根据个人兴趣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进行学习。
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三、教学管理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另一个关键方面是教学管理。
学校应建立科学的教学管理机制,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质量。
学校可以制定教师评估制度,定期对教师进行评估和培训,及时发现和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此外,学校还可以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如信息技术、多媒体教学等,提高教学效果。
同时,学校还应注重教师和学生的沟通和互动,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四、师资培训现代学校制度建设中,师资培训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学校应该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培养,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教学水平。
学校可以组织教师参加各种培训班和研讨会,学习最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
此外,学校还应鼓励教师参与教学研究和课题研究,提高教师的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通过师资培训,可以提高学校的教育质量,推动学校的发展。
五、学生评价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最后一个方面是学生评价。
学校应该建立科学的学生评价机制,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发展情况。
学校可以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法,如测验、作业、实验、口头答辩等,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学习态度。
此外,学校还应注重对学生的个性和兴趣的评价,鼓励学生多样化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六、结语现代学校制度建设是推动学校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提升学校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
我国现代大学制度的构建与大学精神的重建
![我国现代大学制度的构建与大学精神的重建](https://img.taocdn.com/s3/m/30fcdd15b7360b4c2e3f6416.png)
学体制 、 资体制 和 管理 体 制 ; 是微 观 层 面 的大 学 另一 方 面也 继 承 、 扬 了传 统 大学 精 神 的精 华 , 投 二 发 形成
内部 运行机 制 , 即大学 的运行 方式 和 管理 制度 。值得 了独特 的“ 神气 质 ” 精 。至 此 。 现代大 学制度 才真正在
我 国现 代 大 学 制 度 的构 建 与大 学 精 神 的重 建
王恒 , 张捷 音 , 育猛 刘
( 苏工 业学 院 , 苏 常州 2 3 6 ) 江 江 1 1 4
摘要 : 在高等教育发展历史中, 大学精神的形成成为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的标志。我国当代大学精神的衰微, 既有
“ 学” 官 色彩 浓 厚 和 发 展 过 程 中继 承 性 不足 的历 史 因 素 , 有 大 学在 社 会 转 型 期 面 临 困境 的 现 实 因素 。构 建我 国现 代 也 大 学制度 , 要从 人 文 精神 、 需 自治精 神 、 学术 自由精 神 、 判 精 神 等 四 个 方 面对 大 学精 神 进 行 重 建 。 批
薪火 相传 。 在我 国当代 社会 和 高等教育 的变革 中 , ” 高
校价 值取 向存在不 足方 面 :
1 我 国大学承 载着 太 多的政治 功能 .
层面得 到全 面反映 。
一
步和倒 退之 间演 进 , 此时 的京 师大学 堂 以及 之后创办 的大学 基本 上还 是封 建性 的高 等学 堂 , 没有形成现 并 代 大学 制度 。五 四运 动前后 , 以蔡元 培 、 蒋梦 麟 、 梅贻
、
现代 大 学
现代 大学制 度 在很 大 程 度 上 就 是 指 欧美 发 达 国 琦 、 张伯 苓 、 秉 文 为代 表 的 一 批教 育 家 使我 国大学 郭
论传统大学精神与我国现代大学制度的构建
![论传统大学精神与我国现代大学制度的构建](https://img.taocdn.com/s3/m/580158e0998fcc22bcd10d28.png)
界 对 现 代 大 学 制 度 的 研 究 一 般 包 括 以 下 两 个 层 面 : 是指 宏 观 的 、 部 的办 学 体 制 , 明确 各级 一 外 即
政 府 、 会 与 大 学 的 关 系 ; 是 指 微 观 的 、 部 的 社 二 内
管理机 制 , 大学 的运行 方式 和 管理 制度 。 即 大 学 内 、 部 关 系 的 处 理 和 体 制 、 制 的 构 建 外 机
综 观 大 学 发 展 历 程 , 学 精 神 与 大 学 制 度 始 大 终 是 其 发 展 不 能 分 割 的 两 个 定 点 ,“ 学 制 度 与 大 大 学 精 神 互 为 表 里 , 学 精 神 产 生 于 现 代 大 学 制 大
度 之 中 , 学 制 度 蕴 涵 、 养 着 大 学 精 神 , 拔 的 大 滋 超 大 学 精 神 附 丽 于 坚 实 的 大 学 制 度 才 得 以 薪 火 相 性 。 也 有 学 者 认 为 , 学 精 神 是 大 学 的 一 种 独 有 ” 大
经 过 理 性 主 义 改 造 , 别 是 指 德 国 洪 堡 创 办 的 柏 特 林 大 学 为 代 表 的 新 型 大 学 J 也 有 学 者 认 为 , 。 由
于 欧美 大学 历史 上 的独 立 性 、 费 来 源 的 多样 性 经
外 , 使 大学 不仅 仅是 冷 冰冰 的建筑 群 落 , 不仅 它 也 仅 是人 才的集 散地 , 是兼 收并 蓄 、 纳 百 川的科 而 汇 学探 索 精 神 与求 知 氛 围 , 延 不断 , 绵 日渐 深 厚 , 最 终构 成 的精神 财 富与学 术传 统 。 中山大学 青 年学 者 任 剑 涛 对 大 学 精 神 的 定 义 很 具 启 发 性 , 认 为 他 大学 “ 有 相 对 于 政 治 组 织 而 言 的 自 由性 , 对 具 相
弘扬大学精神 推进高校学术研究管理创新
![弘扬大学精神 推进高校学术研究管理创新](https://img.taocdn.com/s3/m/0bd85c5aad02de80d4d84099.png)
社会 变革 不断加速 的今 天, 面对 市场经济的冲击, 国不少 高等院校 大学精神 日益衰微 , 学术失范现 象蔓 我 高校
延 。 因此 , 应该通 过社会 、 政府等外部条件和 大学及学者 自身等 内部条件的逐 步完善 , 弘扬 大学精神 , 着实有
效地推 进 高校 学术研 究管理创 新。 .
神追 求 , 是大 学发 展的基 本动 力 , 大学 的和 谐发 展 离不 开大 学人 对探 究真 理 、 发展 学术 、 对 自治 、 谐包容 、 厢 不挠 相 和 不 等 大学优 良传统 的 坚 守 。大学 把人 类 的未 来 作 为 自己 的建
设对 象 , 充满 了对人 类命 运 的终极 关怀 , 满 了对人类 社 会 充
实践 中孕育 生长 的, 是 随着 时代 变迁 而不 断创 新发展 的, 也 是
~
个循 环往 复的建 设 、 发展 和创 新过程 。 面对 当今知 识经 济 、
我国努 力建 立 民族创 新体 系 的时代 ,更应 该需 要解放 思 想 , 解 除禁锢 , 以一 种宽容 的社 会氛 围来激 活 民族的 创造 力及创 造 性思 维 , 彻底 改变 思想 大一 统的痼 疾 , 再创 “ 百花 齐放 、 百 家争 鸣” 的辉煌 , 形成 宽松浓 厚 的学 术气氛 。
知识 分子 的使命 是和 社会 的 责任道 义 紧密相 连 的, 学 在
者享 受学 术 自由权利 的 同时 , 承担着 社会 发展 的责 任和义 也
务 。每个 学者 既要 专注 于 自身专 业发 展 、学术 的精 深造 诣 , 又 要关注 人类社会 的发 展, 求真理 , 断地 追求卓 越 、 追 不 创新 ,
2 1年 第 l期 ( 00 2 总第 】3 ) 4期
从制度层面论大学精神的建构和培育
![从制度层面论大学精神的建构和培育](https://img.taocdn.com/s3/m/1b6bb2fb4128915f804d2b160b4e767f5acf80da.png)
从制度层面论大学精神的建构和培育大学精神是指大学在建构和培育学术、道德、人文、思想等多方面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上发挥的独特作用。
从制度层面论大学精神的建构和培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讨论。
大学建构和培育精神的制度层面体现在学校的办学理念和目标上。
学校需要制定明确的办学目标,例如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关注学生的个性、兴趣和发展需求,提供多元化的教育资源,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类学术和实践活动。
学校还应制定一系列的教育方针和教育准则,明确规范学生的学术行为和道德规范,培养学生自律和责任感。
大学精神的建构和培育需要靠学校的教育制度来保障。
学校应制定完善的培养计划和课程体系,保证学生能够接受到全面而系统的教育,培养其学术和专业素养。
学校也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推动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和学术创新活动。
学校还应建立完善的教育评估机制,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估和反馈,帮助学生不断提高。
大学精神的建构和培育还需要通过师生的互动来实现。
学校应该关注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教学水平,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晋升机制,激励教师积极投身于教育教学工作。
学校还应建立良好的师生互动机制,为学生提供师资力量的支持和指导,通过导师制度或者学术导师制度,培养学生的学术兴趣和研究能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术观念和价值观。
大学精神的建构和培育还需要通过学校的校园文化来体现。
学校应创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促进学生之间的友好互助和多元交流。
学校可以组织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包括学术讲座、学术会议、学生社团活动等,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和学习他人的机会。
学校还应注重学生的道德教育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通过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传递社会责任。
大学精神是大学的鲜明特色和核心竞争力,从制度层面论大学精神的建构和培育是大学全面发展的重要保障。
学校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和教育制度,同时注重师生互动和校园文化建设,以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为目标,为社会培养更多有道德、有文化、有担当的人才。
将大学精神落实到现代大学制度建设中
![将大学精神落实到现代大学制度建设中](https://img.taocdn.com/s3/m/4d450e16a8114431b90dd853.png)
龙源期刊网 将大学精神落实到现代大学制度建设中作者:徐显明来源:《教育与职业·综合版》2013年第05期建立大学制度,守护大学精神,要正确地处理好三对关系,即大学与政府的关系、大学与社会的关系及大学内部的管理关系。
第一是大学和政府之间的关系。
中国的大学从发展方向来看,一定会走向大学自治。
大学自治不是大学为所欲为,不是大学不受约束。
政府可以通过评估、拨款等方式监督大学,但是大学和政府之间不是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
那么大学向谁负责呢?在走向法治的时候,大学向法律负责,政府和法律可以给大学划定红线。
大学踩越红线,要承担法律后果。
最严重的,甚至可以被撤销和解散。
我们现在对大学的管理,一定要把“底线”和“顶线”分开,政府的任务不是给大学划“顶线”,每天指挥你必须做什么,而是划“底线”,就是说,要告诉大学哪些是雷区,哪些事情不能做,这就要通过法律来实现。
只要是法律不禁止的,大学都可以自由地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选择。
第二是大学和社会之间的关系。
处理大学和社会之间关系的最重要的问题,就是要处理好大学和出资者的关系。
最近日本和韩国所推行的大学法人化改革,政府仍然是出资人,但是现在出资渠道多元了。
过去都是政府单方出资,故大学必须服从政府。
现在出资渠道多元以后,大学所获得的资金应该认定为是法人财产,出资人的意志就不再决定大学的意志。
美国的大学筹资也是多元的,特别是私立大学,那么多的企业和校友捐赠等社会资金进入大学后,就成为大学的财产,其支配使用由大学自主决定。
出资人的意志不能主宰和决定大学的意志,出资人的某些符合大学精神的意志可以通过契约来实现。
第三就是大学内部的管理关系。
内部管理关系的纵向涉及大学和各个院,未来中国大学内部管理改革的重点是,在大学里面以院为单位和重心,不再是大学去办各个院,而是所有的院来共同办大学。
如此一来,大学和各个院系之间的关系就应该变大学成一种扁平关系。
打个比方,大学校长是制片人,院长是导演,教授是主角,制片人对导演不是领导关系,导演与演员也不是领导关系,制片人出资,导演出思想,教授通过演技来实现导演意图并创造人物形象。
弘扬大学精神与高校建设发展
![弘扬大学精神与高校建设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1182cb1843323968011c9298.png)
弘扬大学精神与高校建设发展作者:孔德生来源:《党建》2012年第05期大学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校文化建设的繁荣发展凝练了大学精神,大学精神的弘扬也进一步推进了高校文化建设发展,培育与弘扬大学精神则是高校文化建设的根本所在。
高校文化建设的提升呼唤大学精神的凝练。
高校作为建设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在文化的继承与借鉴、创造与创新、传授与传播方面发挥特殊作用。
当代中国的大学精神,显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即传承民主、科学、自由、创新的精神。
高校文化建设对优化育人环境具有独特的功能,在其建设过程中必须切实体现大学精神,贯彻大学精神于始终,使大学精神承载整个高校文化建设。
高等教育的发展要求大力弘扬“与时俱进的大学精神”。
大学精神是高校发展的重要精神动力。
新世纪新阶段,高等教育发展质量与发展水平的全面提升,迫切要求“与时俱进的大学精神”的智力支持与全面促进。
弘扬大学精神的本质内涵在于把握“四化”。
一是固化基垫。
即追溯数代学人艰辛求索的创业历程,总结丰富的成功经验。
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大学精神得以形成、发展的最为深厚的历史基垫。
二是强化认识。
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强化对大学精神的认识,把对大学精神的认识提高到应有的高度。
三是转化“内需”。
要切实把大学精神运用到实践中去,这既是大学精神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新形势下学校跨越式发展的实践对大学精神提出的迫切要求,更是时代和广大师生员工对大学精神的真诚呼唤。
四是深化“灵魂”。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大学精神要与时俱进,要有创新意识,要追求卓越,大气开放,以海纳百川的胸襟和气度处世,要科学借鉴他人经验。
弘扬大学精神的基本原则在于注重“四度”。
一是精度。
对大学精神的总结与提炼,必须全面、科学、精练、到位,必须又精又准,必须集中反映此前各个时代学人创造的优秀历史文化传统之中的精髓,必须揭示出其中的本质、核心、精华。
弘扬大学精神 推进高校学术研究管理创新
![弘扬大学精神 推进高校学术研究管理创新](https://img.taocdn.com/s3/m/4230f94f178884868762caaedd3383c4bb4cb431.png)
弘扬大学精神推进高校学术研究管理创新在当今社会,大学精神已经成为了一种文化象征,在全社会范畴内,大学作为一个充满智慧、文化、创新的地方,其所秉持的精神更是值得我们去崇尚。
弘扬大学精神,推进高校学术研究管理创新,将会引领我们的学术思维及管理水平更进一步,也将会为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一、弘扬大学精神大学精神的基本内涵是人文、科学、创新。
这里说的人文主要是指具有文化追求的内在修养,包括对道德、法律、人性等的关注。
科学则强调了知识性、理性、严谨性,也更强调实践。
创新则是在人文与科学基础上对未知领域进行开拓探索的必然输出,是大学使命所在。
在推进大学精神弘扬的过程中,我们还需要注重大学精神的立体呈现,也就是知行合一。
只有把思想的启蒙与行动相结合,才能真正汲取大学精神的精华,并在实践中产生更多的思想精髓。
同时,我们也需要注重大学精神的传承,与时俱进,确立持之以恒的发展,并将其传承至后代。
二、高校学术研究管理创新推进学术管理创新建设也是推进大学精神弘扬不可缺失的部分。
高校学术研究管理创新能够促进学术领域的持续进步,提高学术研究质量,更好地为人类科技创新和社会进步做出巨大贡献。
在学术研究管理创新方面,我们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1.为学术研究提供必要的助力:当下,许多实验室、学术研究机构、项目研究等都需要获得一定的财政资助,是学术研究创新和发展的基础所在。
因此,我们需要为这些学术研究提供必要的资金和资源支持,在维护校园环境、配备必要的器材和设备等方面给予关键的支持。
2. 关心学术人才的发展:高校是一所教育的大家庭,体现了和谐、包容的精神,为学术研究人才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环境。
因此,我们需要通过为学术研究人员提供必要的学术交流平台、研究课题等,提升学习和成长的机会。
同时,我们还可以为学术研究人员提供高质量的生活和工作环境。
3.加强学术机构的建设:学术机构的建设对于学术研究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们需要通过知识和技能的分享,促进学术交流和合作研究,加强学术创新的严谨性和实用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资料推荐------------------------------------------------------ 以弘扬大学精神为视角的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研1以弘扬大学精神为视角的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研究魏佳王秦辉(哈尔滨工程大学教学质量评估办公室,黑龙江哈尔滨150001)作者简介:魏佳(1981-),女,汉族,天津人助理研究员,硕士,从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王秦辉(1972-)男,汉族,西安人研究员,教学质量评估办公室主任兼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摘摘要:大学精神产生于现代大学制度之中,大学制度蕴涵滋养着大学精神,现代大学制度为大学精神传承与发展提供保障。
本文探析了大学精神的丰富内涵与本质,揭示了当前大学精神的衰微现象,提出了从弘扬学术自由精神、人文精神、创新精神三方面来提升大学精神,从而推进现代大学制度的机制创新。
关键词:大学精神传承发扬现代大学制度机制创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提出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的重大战略任务,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确定的任务之一也是建设现代大学制度。
大学因其在文化传承和社会进步上的特别作用从它出现开始,就和其它机构有着本质的区别。
特别是一些大学,虽然饱经风霜但仍然以其自身的特色和对社会的贡献而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1 / 9大学精神与大学制度始终是其发展不能分割的两个定点,大学制度与大学精神互为表里,大学精神产生于现代大学制度之中,大学制度蕴涵、滋养着大学精神,超拔的大学精神附丽于坚实的大学制度才得以薪火相传。
①所以大学是有精神的,只有传承和发扬大学精神,培养出自身的风骨才能使大学制度历久而弥新。
一、大学精神的内涵与发展大学精神是指赋予大学以生命、活力并反映了其历史传统、观念形态、社会声誉、人际关系、师生心态校风校貌和学校个性化特色的一种校园精神文化形态。
一所大学的大学精神就是其在教育教学和学习实践中积淀的思想精华,是大学文化的深层要素,并集中反映出一所学校的本质和特色。
所谓现代大学制度,作为一种特指,一般而言是指启蒙运动后,经过理性主义改造,特别是指德国洪堡创办的柏林大学为代表的新型大学。
ii大学精神与大学制度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精神的传承需要制度的培育,大学制度是大学精神的外在体现。
没有浓厚的大学文化氛围,就不足以凝聚具有时代特征的大学精神。
在中国历史上,现代意义上的大学是在19世纪末期才逐渐出现的,官方认定的第一所现代大学是 1895 年建立的北洋大学。
五四运动后,中国开始从学习日本转向学习欧美,并且开始致力于建立一种具有自治权和学术精神的现代大学。
---------------------------------------------------------------最新资料推荐------------------------------------------------------ 以蔡元培、梅贻琦等为代表的一批教育家使我国大学完成了从封建大学到现代大学的转变。
蔡元培开创的中国大学制度即现代大学制度与学术制度:一是阐明大学教育的宗旨在培养学术人才,而非变成求官发财之门梯。
故学生之志趣必以钻研学术为指向,教师聘用也应视其才学为原则,这是对官办学堂的一次重大改革;二为发展学术,给学术研究提供广阔的空间,特别提出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原则;三是在校内实施教授治校的民主管理制度;四是调整北大学科,确立以文、理两科为重点的发展方向。
iii他将西方学术自由、大学自治、教授治校的大学理念的核心思想融入北京大学的改革中,开始了建设中国现代大学制度的实践性探索。
在这一时期,大学既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办学自主权同时又减弱了浓厚的官办色彩,现代大学制度才真正在我国形成并得以延续、发展。
蔡元培先生倡导的学术自由和爱国主义精神在悠久璀璨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孕育,在国家危难之际诞生,这使得传统大学精神得以继承和发扬。
二、弘扬大学精神的时代紧迫性近些年中国的高等教育正处在一个特殊的发展时期,大学规模不断扩大,校园建设日新月异,科研经费逐年攀升,学科专业与日剧增然而,在高等教育蓬勃发展的背后,我们也应看到,大学过分的求全图大、追求物质的满足,而对传统大3 / 9学精神内涵的诠释却微乎其微。
各大学之间存在互相攀比、片面追求学生数量而忽略教学条件承受能力和教育质量,各种各样学术腐败的事件层出不穷、官本位充斥着学生头脑,大学生就业困难等现实问题摆在我们面前。
教育信念和学术诚信受到了严峻的挑战,大学的特色和个性在缺失,大学精神和文化在衰微。
教育问题已经和医患关系、住房紧张并成为三个最突出的社会矛盾。
在政府的教育决策中历来只强调教育的社会工具价值,总要求教育出即时的、显性的功效,忽视或轻视教育的长期效益。
iv在我们的大学里,倡导平等自由、勇于提出质疑的人文主义和追求真理、尊重理性的科学主义精神渐渐被世俗和功利气息所淹没。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怎样让教育回到育人这个根本的初衷上来,使受教育者不仅拥有丰富的知识,而且具有完善的人格和高尚的道德就显得尤为重要。
因大学的人文精神是一种文化的历史积淀,它是一种巨大的人格力量,渗透到大学的方方面面。
正因为大学拥有人文精神,大学才多了几分正义和正气。
营造良好的学术环境,促进优良学风的形成是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的重要保障。
因此,弘扬和培育大学精神,使之成为构建现代大学制度的内在支撑就成为了当前一个时期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最新资料推荐------------------------------------------------------三、弘扬大学精神,推进现代大学机制创新现代大学制度与大学精神具有密切的联系。
大学精神与大学制度是互补的,精神文化的渗透,增强了大学制度的感召力和影响力,从而能够更好地弘扬大学的优秀传统,发挥对师生员工的激励、教育和引导作用。
如果说现代大学制度是促进大学健康发展的强壮筋骨,那么大学精神则是一所大学的灵魂,没有灵魂的躯体只能是行尸走肉。
追求卓越的愿望、淡泊名利的心境、成人之美的胸怀弥补了大学治理结构中正式制度上的不足,因此,笔者认为, 这种大学理念也只有在与之相容的现代大学制度下才能使包括人文精神、学术自由精神、创新精神等内容的大学精神得以存在和发展。
1.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以人的自觉与实践为核心,贯穿在人生的各个层面,要求人们的行为有明确的意义、正确的目标、符合社会公共需要,要求人们有高尚、善良、纯洁、健康的情操和真善美的生活态度。
二战时期,德国优秀的科学家服务于纳粹的军事工业当中,成为战争中的刽子手,这使人们意识到一个科学研究者如果没有强大的人文价值和社会关怀,很容易成为一种残害生灵的工具,不仅不会造福社会,甚至可能给人类带来毁灭性的打击。
这也是爱因斯坦在晚年格外重视对学生的人文价值的培养,关注社会民生的原因所在。
5 / 9所以有人把知识分子和专家的区别用这样一句话表达:能够研制原子弹的专家不一定是知识分子,但是敢于在改革宣言上签字的专家一定是知识分子。
所以专家和知识分子的区别就在于他有没有价值准则选择和社会道义的承担。
2.学术自由精神学术自由是大学理念中的永恒主题,是大学富有生命力的根基所在。
自中世纪以来,学术自由这个术语就意味着教授有在专门领域不受外部控制的教学的自由,也包含着学生学习的自由。
在 19世纪初的德国大学,当研究变成学术使命的一部分时,学术自由的的内涵就更加丰富了。
在教室和实验室里,教授被赋予了几乎是绝对的研究和表达的自由。
温家宝总理说:一所好的大学,在于有自己独特的灵魂,这就是独立的思考、自由的表达。
千人一面、千篇一律不可能出世界一流大学。
大学必须有办学自主权。
学术自由精神的实现与现代大学制度的构建密切相关。
我国建构现代大学制度, 就要在避免政府干预的同时,强化学术自由这个重要方面,既要完善旨在保护学术自由的外部机制,又要培育以学术自由精神为核心的内在制度。
---------------------------------------------------------------最新资料推荐------------------------------------------------------ 在社会上逐步形成自由宽松的学术氛围,努力营造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学术环境;在学校里树立以教学和学术为本的管理理念,依靠专家学者在大学里开展的研究性工作来进行大学的内部治理。
3.创新精神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创新精神是大学精神的核心,是大学存在的价值所在和意义象征,是大学在社会有机体中保证自身地位的根本生命力。
在知识经济和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创新理所当然地成为现代大学的历史使命,持续创新能力将是现代大学制度形成所追求的最优目标。
创新精神引领着大学的运行、制度构建和具体工作的实施和安排并且贯穿于大学发展的整个过程中。
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创新精神逐步形成了引领大学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具有时代特征的独特精神气质和文明成果。
每一所大学都可以尽最大的努力去提倡和强调创新精神,把提高教学质量和学术研究的创新性作为教学管理的出发点,为学校的教育教学发展夯实基础。
结语随着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不断深入,科学构建现代大学制度已经成为高等教育领域的一个重要问题。
现代大学制度的建设应注重可持续发展和特色发展的理念,既放眼于大学未来的发展又兼顾大学自身的特点,传承历史,开拓创新,形成大学精神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承前启后的作用,《国家中长期教7 / 9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中关于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的安排和部署,将有力的推进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的构建,大学精神的传承大发扬也必将与现代大学制度相互影响、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在不断的理论探索与创新实践中得到丰富和发展。
Research on Building the Modern University System with theVision of Proagating University Spirit Abstract: The spiritof university is born and cultivated from the modern universitysystem. And the system supplies insurance for the inheritanceand development of the spirit. In this paper, the rich meaningand nature of the university spirit are analyzed. And itsdecadency phenomenon is researched. It is proposed to developthe university spirit depending on the three aspects of freeacademic spirit, human spirit and innovation spirit which willpromote to the innovation of the modern university system. KeyWord: University spirit;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Modernuniversity system; System innovation 参考文献:1、杨东平.现代大学制度的精神特质[J].中国高等教育2003,(23). 2、黄方,蒋莱.现代大学制度研究综述[ J].复旦育,2019(4). 3、叶隽.中国现代大学制度的构建与蔡元培留学德国[J].德国研究, 2003, 4. 4、叶澜.试论当代中国教育价值取向之偏差[J].教育研究,1989, (8).---------------------------------------------------------------最新资料推荐------------------------------------------------------9 /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