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教师资格中学试讲高中政治《按劳分配为主体》教案

合集下载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政治必修一《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学设计 (3)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政治必修一《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学设计 (3)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学设计新设计:回首昨天、把握今天、展望明天。

把握今天,学生通过社会调查,弄清楚当前的分配制度;回首昨天,今昔对比,感悟现阶段分配方式的合理性,展望明天,让学生的思维在明天中放飞。

脉络清晰、逻辑严密、回归生活、学生参与度高。

2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一)知识目标能识记按劳分配的基本含义、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基本含义。

能理解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必然性。

(二)能力目标(1)联系经济生活中的实际,初步认识我国目前存在的多种分配方式。

(2)了解按劳分配的必然性和意义以及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必要性。

(3)培养学生在收集、分析、归纳信息的过程中掌握处理信息、分析信息、获得知识的能力及与同学、老师探讨问题的过程中获得与人交往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使学生领悟我国现阶段分配制度的合理性培养树立合法收入观念,积极维护正当的个人利益,树立劳动光荣的意识。

培养学生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创造的观念重点难点:重点: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的必然性。

难点:按劳分配、按劳动要素参与分配、按个体劳动成果参与分配的区分。

评论教学过程活动1【导入】【情景导入,激发兴趣】回首昨天,把握今天,展望明天。

今天让我和同学们一起学习探究经济生活第三个单元第七课第1框题的内容,《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活动2【活动】【提出问题,合作探究】师:为了探究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方式,课前在我班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调查的课题是“家庭成员收入分配的途径与方式”。

调查结果如下:展示幻灯片1提出问题:通过数据,可以得出什么结论?活动3【活动】学生回答问题,教师归纳通过图表看出,人们收入来源多样化,同时,在公有制经济中就业的人占多数,在非公有制经济中就业的人占少数。

这是为什么呢?由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的。

请同学们回顾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高中思想政治《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思想政治《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7.1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一、教材分析教学内容《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是普通高中思想政治必修1(人教版)《经济生活》第三单元第七课第一框题。

财富分配包括个人参与收入分配和国家参与收入分配两个方面,本单元的主要内容就是介绍个人收入分配和国家参与收入分配的基本知识,帮助学社了解社会主义国家的财富是如何分配以及分配好财富的意义。

二、学习目标知识目标:通过【情景模拟李雷的咨询】识记按劳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含义及必要性和意义,更充分的理解现阶段的分配制度。

能力目标:通过【情景模拟李雷的咨询】培养学生全面系统地看问题,正确认识现实生活中的收入分配差距,正确的对待我国国情,提高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情景模拟李雷的咨询】使学生感受到我国现阶段的收入分配制度有利于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促进社会财富的增加和社会生产的发展。

三、教学实现手段1、教学手段:多媒体2、教学方法:关键词讲解、比较、情景模拟、探究与合作、评议四、教学过程1、经济活动的四大环节是什么?有何关系?2、我国现阶段实行什么样的基本经济制度?五、情景模拟【主题情景】以班级为单位成立“先锋咨询公司”帮助顾客李雷解答他的困惑之工资分配【情景问题一】我每天和王鹏一样的劳动,为什么我的工资与他的还有差别?情景模拟李雷高中毕业后被一家服装公司录用,成为一名普通的服装包装工人,该公司是一家公有制企业,拥有管理人员、设计人员以及包装工等人员,下面是李雷的工资单姓名基本工资(元)考勤奖(元)奖金(元)总额(元)1500 300 300 2100 王鹏(包装工人)1500 250 100 1850 李雷(包装工人)注:奖金是根据产品的合格率分为三个等级,合格率为 100奖300,合格率为95奖200,合格率为50为100,李雷当月请假为5 天。

问题:我每天和王鹏一样的劳动,为什么我的工资与他的还有差别?【情景问题二】在公有制企业中,大家共同劳动,都是企业的主人,可不可以按需分配?为什么?【情景问题三】当今社会更提倡公平、和谐。

高一政治教案 按劳分配为主体9篇

高一政治教案 按劳分配为主体9篇

高一政治教案按劳分配为主体9篇按劳分配为主体 1第一框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一、教学要求1、基本要求(1)知道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和要求(2)理解我国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因、意义和地位(3)了解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2、发展要求理解我国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的必要性二、基础知识我国的分配制度1、我国现行分配制度及其客观必然性(1)分配制度:、。

(2)客观必然性:生产决定分配,决定分配方式。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的基本经济制度,相应地就必然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2、按劳分配(1)地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分配的基本原则,在所有分配方式中居于地位。

(2)基本内容和要求:在经济中,在对作了各项必要扣除之后,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3)按劳分配的原因是由我国现实的决定的。

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是,物质基础是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的发展水平,直接原因则是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和特点。

(4)按劳分配的意义①实行按劳分配有利于充分调动劳动者的和;②有利于激励劳动者努力学习,提高,促进社会的发展。

③是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的重要条件,也体现了劳动者、的社会地位。

3、多种分配方式并存(1)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①含义:个体劳动者占有生产资料,独立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其劳动成果扣除后直接归劳动者所有,构成他们的个人收入。

②特点:他们既是劳动者,又是经营者、投资者,不仅要付出劳动,谋划发展,还要承担经营风险。

的合法收入受国家保护。

(2)按生产要素分配意义(原因)①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要健全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

②健全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是对所有权存在的、确认,体现了国家对的尊重,对、、、的尊重。

有利于让三、思考问题1、按劳分配只适用于什么范围?2、公有制基础上的分配是否都是按劳分配?四、深化拓展劳动收入就是按劳分配的收入在我国现阶段,劳动者的劳动收入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有国家机关的工作人员和公有制企业、事业单位职工按劳分配的收入,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收入,经营风险中经营者凭借复杂劳动而获得的劳动收入,而按劳分配的收入仅指公有制经济中的劳动收入,所以二者不能等同。

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一《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一《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学设计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学设计一、考纲要求:1、收入分配方式对效率、公平的影响2、提高效率,促进公平三、当堂训练:(约10分钟)1.“十二五”期间,中央财政将进一步增加投入,继续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以促进社会公平。

有人认为,公平就是消灭差别,有差别就不公平。

这种观点()A.主张同步富裕B.主张平均主义C.只讲公平,不讲效率D.割裂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2、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已经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关注。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①公平为效率提供持久动力②效率为公平奠定必要基础③公平是追求效率的社会条件④效率是实现公平的物质前提A.①B.①②C.①②③ D .①②③④3.(2011·江苏单科)下图表示效率与收入差距的关系,横轴x代表收入差距,纵轴y代表效率,原点O表示绝对的平均主义和绝对的低效率。

曲线表示效率随着收入差距的扩大而变化的情况。

该图表明()①在x1之前,效率与收入差距成反方向变化②收入差距扩大到一定程度之后,效率会降低③收入差距扩大具有激励作用,效率将会提高④将收入差距控制在一定限度内有助于保持较高的效率A.①②B.①④C.②③D.②④4.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

下列体现“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的措施是()A.提高企业职工最低工资标准B.调整银行存贷款利率C.提高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D.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5.2010年4月27日,广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宣布企业最低工资标准从5月1日起由860元上调到1100元。

该举措有利于①维护劳动者权益,促进社会和谐②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③促进政府在再分配中更加注重公平④弥补市场失灵导致的收入差距扩大A.①③B.①④C.①②④D.②③④6.近年来,我国的基尼系数(注:意大利经济学家基尼提出,用于判断收入分配公平程度的指标)居高不下,居民收入差距过大,贫富悬殊,已超过了公认的国际警戒线。

下列有助于缩小贫富差距的措施有①发挥税收的调节作用②增加居民的财产性收入③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④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7.十二五规划指出,要拓宽居民投资渠道,逐步完善储蓄、债券、保险、股票、商品期货和房屋出租等多种市场,让居民拥有更多获得财产性收入的机会。

高中思想政治《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思想政治《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一、教材分析《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经济生活》第七课的第一框题。

学生通过第二单元的学习,知道了我国“如何生产”这个基本问题.,这为过渡到本框题的学习起到了铺垫的作用。

第七课第一框题主要从个人收入分配的角度,帮助学生理解我国的分配制度,了解我国现阶段收入分配的基本方式,正确认识和理解按劳分配这个基本原则,深入把握按劳分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意义和作用。

为第七课第二框的学习打下理论基础。

二、学情分析本框的主要内容是我国现阶段的分配制度,它和上一框所学的我国现阶段的所有制结构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制度的两个方面。

学生已有所了解,学习本框要注意理解按劳分配及其必然性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的必然性。

对于其他分配方式,只简单掌握其主要内容即可。

三、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 了解我国分配制度的内容2. 理解我国分配制度的所有制基础3. 知道分配制度的内容和要求4. 懂得我国实行按劳分配的必然性5. 了解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和意义能力目标:1. 准确把握我国实行按劳分配制度的内涵、必然性及地位的理解能力。

2. 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分析实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必然性和积极意义的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坚定社会主义分配制度优越性的信念,增强拥护党的方针政策的自觉性。

四、教学重难点【重、难点】重点:理解按劳分配的客观必然性;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具体形式。

难点:按劳分配的客观必然性。

五、教学方法教师可以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例、经验出发,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地进行合作探究。

通过多媒体展示,利用图片等材料,直观形象地展开教学。

六、板书设计七、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八、教学理念加强思想政治方向的引导与注重学生成长的特点相结合。

构建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调整模块。

九、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导入新课:如果把社会财富比作一块蛋糕,那么,把蛋糕做大固然重要,切分蛋糕同样值得重视。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17.1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17.1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学设计
4.方法指导,提高能力:针对学生的学情,给予有针对性的方法指导,帮助学生提高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5.情感教育,培养价值观:通过案例分析、课堂讨论等形式,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分配制度,培养公平、正义的价值观。
6.课后实践,巩固提高:布置课后实践作业,让学生深入社会,了解分配制度的实际运行,巩固所学知识,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4)针对学生的讨论,教师进行补充讲解,强化重点知识。
(四)课堂练习
1.教学内容: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检验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
2.教学过程:
(1)教师发放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
(2)教师选取部分学生进行答案展示,引导学生互相评价;
(3)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教师进行解答和指导,巩固所学知识;
3.培养学生运用政治经济学理论分析现实生活中的分配问题,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形式,引导学生掌握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2.运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深入了解我国的分配制度,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请学生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提前了解我国分配制度的改革历程和未来发展趋势,为课堂学习打下基础。
4.针对课堂练习中出现的共性问题,教师将设计一份针对性的复习题,要求学生在课后认真完成,加强对重点知识的巩固。
5.鼓励学生关注时事政治,关注与分配制度相关的新闻和政策,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
作业布置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二)讲授新知
1.教学内容:讲解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以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关系。

高中政治必修一一、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学设计、学案

高中政治必修一一、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学设计、学案

教学设计(主备人:孟丽花)高中课程新课标政治必修1(经济生活)学科长审查签字:3.7.1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一、学习内容和解析内容: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含义、实行按劳分配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必然客观性解析:第二单元分析了“投资与创业”,解决了“谁来生产”的问题,与此衔接,生产的财富如何进行分配。

本课“个人收入的分配”就分析了我国现阶段的分配方式: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在分配中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

二、学习目标和解析目标:1、识记按劳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含义。

2、理解现阶段实行按劳分配的客观必然性;坚持按劳分配原则的意义;确立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意义。

解析:高考多以主观题的形式出现,同时会出选择题三、问题诊断分析本课时内容既具体又抽象。

抽象是说知识抽象化,具体是说知识蕴涵在平时学生所接触的生活实际中。

所以我们要上好这堂课,必须把学生放到现实生活中,让学生在生活中感知知识,并利用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四、教学过程设计(一)教学基本流程情景分析课堂小结配餐作业(二)教学过程一、按劳分配为主体(板书)情景一:问题1请学生阅读课本P58的材料,说一下该村的收入分配有什么特点。

教师总结:该村收入分配在按劳分配基础上兼顾公平,先后帮后富,在此基础上实现了共富。

(一)我国的分配制度(板书)现阶段,我国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二)按劳分配(板书)1、性质和范围: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

2、按劳分配的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板书):在公有制经济中,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扣除之后,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实行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A范围:公有制经济,例如国有企业中职工的工资收入,而私营企业职工工资收入则不是。

B对象:个人消费品。

C尺度:劳动的数量和质量。

高中思想政治人教版必修1教案-2_按劳分配为主体_多种分配方式并存_教学设计_教案_2

高中思想政治人教版必修1教案-2_按劳分配为主体_多种分配方式并存_教学设计_教案_2

教学准备1. 教学目标了解我国分配制度的内容;理解我国分配制度的所有制基础;了解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和要求;理解我国实行按劳分配的必然性;了解我国实行按劳分配的意义和作用;理解我国确立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必然性与积极意义2.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按劳分配的必然性、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积极意义。

教学难点: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合理性与积极意义。

3. 教学用具多媒体4. 标签政治,教案教学过程教师导入:(5分钟)(幻灯片呈现:播放音乐《春天的故事》)师:“我们唱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形成了适合国情的基本经济制度,在这种制度下,又确立了相应的分配制度,实行什么样的分配制度与每个人息息相关,会直接影响我们的切身利益。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我国的分配制度。

(幻灯呈现课题)讲授新课:(32分钟)一、按劳分配为主体(板书)活动一:自主学习,互动研讨师:收入的取得源于我国的分配制度,那么,我国有什么样的分配制度?有哪些分配方式呢?接下来请大家结合教材,对老师提示的问题进行三分钟的自主学习。

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可以问老师,也可以相互交流。

(幻灯片呈现问题如下:1.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2.实行按劳分配的必然性。

3.按劳分配的积极意义。

4.我国还有哪些分配方式。

5.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必然性和积极意义。

)(学生结合问题进行自主学习,教师走进学生了解情况并及时解答学生疑问)活动三:分析探究师:我们来检验一下自学的效果吧。

这两位的收入属于什么分配方式?(幻灯片呈现分配方式的真实案例)(学生回答)师:你是怎么判断的?生:这些都是公有制经济师:说得很好,请再响亮的说一遍!按劳分配的范围是公有制经济。

师:(播放《家有儿女续篇》故事,学生观看。

在按劳分配问题上,有人却犯了迷糊。

小雪家就是这样的,小雪是国有企业工程师,姥姥退休,刘星是私营企业老板,小雨是外资企业职工。

在某天中午就发生了这样的事。

7.1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学设计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一

7.1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学设计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一
此外,我还会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结合所学内容,撰写一篇关于分配制度的小论文,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写作和思考能力。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真正理解“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意义,为未来的社会生活打下坚实的价值观基础。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的学习成果,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二)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
-采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课堂辩论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学习。
-结合时事政治,让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中的分配问题,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PPT、视频等,增强课堂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
2.教学步骤:
(1)导入新课:通过引入现实生活中的分配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按劳分配在实际生活中有哪些体现?
-你认为如何改进我国的分配制度,以实现社会公平和效率的统一?
5.阅读拓展:推荐学生阅读以下书籍或文章,以拓宽知识视野。
-《中国分配制度变迁研究》
-《收入分配与经济增长》
-《公平与效率:分配制度改革的权衡》
1.举例说明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不同分配方式。
2.分析各种分配方式的优缺点,以及它们对社会公平与效率的影响。
3.探讨我国分配制度的发展趋势,以及如何进一步完善分配制度。
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所学知识,发表自己的观点。我会巡回指导,参与学生的讨论,引导他们深入思考,确保讨论效果。
(四)课堂练习
7.1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学设计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一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含义及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重要性。

按劳分配为主体教案

按劳分配为主体教案

按劳分配为主体教案教案标题:按劳分配为主体教案目标:1. 了解和掌握按劳分配的含义和特点。

2. 掌握按劳分配在生产中的应用。

3. 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教学步骤:一、导入(10分钟)1. 出示相关图片,引发学生思考:什么是按劳分配?它的特点是什么?2. 学生回答后,教师给予回应并引导学生进行进一步的思考和讨论。

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按劳分配的含义和特点。

2. 通过具体案例分析,讲解按劳分配在生产中的应用。

三、案例分析(20分钟)1. 准备一些相关的案例,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和分析。

2. 案例可以涉及不同的行业、不同的职业,可以包含不同的因素和变量,让学生进行全面思考和讨论。

四、小组讨论(25分钟)1.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主讨论案例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办法。

2. 每个小组派出一名代表进行汇报,并进行全班讨论。

五、总结归纳(10分钟)1. 教师对案例讨论进行总结和归纳,强调按劳分配的重要性和实际应用。

2. 学生进行思考、回答问题,并进行互动讨论。

六、课堂练习(10分钟)1. 针对按劳分配的应用场景,教师设计一些课堂练习题目。

2. 学生进行个人作答,并相互交流和讨论。

七、作业布置(5分钟)1. 教师布置相关的作业,让学生巩固和拓展所学知识。

2. 作业可以包括练习题、自主调研等。

八、课堂总结(5分钟)1. 教师对本节课进行总结,并提醒学生注意作业要求和学习方法。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了解和掌握按劳分配的含义和特点,能够运用按劳分配的原则进行案例分析和讨论,培养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课堂引导、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使学生的学习参与度得到了提高。

同时,作业布置的合理性能够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深入思考和钻研。

【新版】高中政治必修一《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说课稿

【新版】高中政治必修一《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说课稿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以任意修改,直接打印使用!)《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说课稿一.说教材1.本框题的地位、作用。

分配是再生产全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对生产具有反作用,能促进或阻碍生产的发展。

因此,对个人收入分配的分析,是经济理论研究的重要方面,与人们经济生活息息相关,也是高考考点之一。

2.教材结构分析本框题分为两目,第一目讲“按劳分配为主体”,第二目讲“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3.教学目标按照课程标准及学生实际,本课要实现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按劳分配、按个体劳动成果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含义。

理解我国分配制度及其客观必然性。

(2)能力目标: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讨论、比较等活动提高理论联系实际、比较归纳、透过现象认识本质和与人交往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感受到我国现阶段的收入分配制度的优点:体现了公平和效率的统一。

进而使学生树立起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信念,增强责任感、竞争和效率意识。

4.教学的重、难点教学重点:我国现阶段的分配制度及其客观必然性。

(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制度的重要内容。

)教学难点: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因、三种劳动性收入的区别。

(依据:关于按劳分配的原因理论性较强,而三种劳动性收入较容易混淆,)二.说教法1.学情分析:高一的学生具有一定的思维能力,面对我国当前复杂多样的个人收入方式,学生有所了解但又感到困惑,教师可调动学生的好奇心理和积极性,来完成该课学习任务。

2.教法的选择整个教学过程可以用学案为导向,采用启发教学法,讨论教学法,比较分析法,举例法,归纳建构法进行。

3、教学手段把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将案例、表格、图片等融合成到课件中,发挥信息技术优势,诱导学生在信息交流和思维的碰撞中学会分析、归纳,完成学习任务。

三.说学法针对学生、教材特点,设计学案和课堂疑问,指导学生进行比较、分析、归纳、探究。

1、学生根据学案预习教材内容,了解我国的分配方式,并制定家庭成收入方式调查表。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一教案 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一教案 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一教案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我国分配制度的内容;理解我国分配制度的所有制基础;知道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懂得我国实行按劳分配的必然性;了解我国实行按劳分配的意义和作用;理解我国确立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意义。

2、能力目标能准确把握我国实行按劳分配制度的内涵、必然性及地位的理解能力;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分析实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必然性和积极意义的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坚定社会主义分配制度优越性的信念,增强拥护党的方针政策的自觉性;树立劳动光荣的信念,增强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

教学重点:按劳分配是我国收入分配的主体及其原因.教学难点:我国当前分配制度形成的原因二、预习导学(一)按劳分配为主体1.生产决定分配方式。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基本经济制度,相应的就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2.按劳分配是公有制经济中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

3.实行按劳分配,是由我国现实的经济条件决定的。

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4.公有制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主体地位,决定了按劳分配在我国所有分配方式中占主体地位。

(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1.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要健全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制度。

2.健全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这有利于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有利于增加居民收入,推动经济发展。

三、问题引领,知识探究导入:《同富不同路》问题1:由以上漫画可以看出我国实行怎样的分配制度?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老王高级技工月工资5000元问题2:在同一个国企车间,为什么他们的收入不一样?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是什么?因为该车间实行的是按劳分配,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高中政治必修一教案:7.1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高中政治必修一教案:7.1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2、按劳分配的含义(记住):
按劳分配的适用范围,分配对象分配尺度,标准。
3、实行按劳分配的客观必然性(记住):
实行按劳分配是由决定的。
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二、新知应用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重点)
1、在我国,除了按劳分配外,还有哪些分配方式?
2、健全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有什么意义?
年级:高一主备人:审核:
教学内容
第七课 个人收入的分配
第一课时 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教师个案
学生笔记
学 习
目 标
知识与技能:识记分配制度的内容,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和要求,实行按劳分配的客观必然性、意义
过程与方法:知道多种分配方式主要包括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够运用生产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定分配、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分配方式分析我国实行现行分配制度的客观必然性。
A.债务收入B.资本收入C.劳动收入D.红利收入
某国有企业实行适合各类员工特点的分配机制:对一般员工实行以岗位工资为主、效益工资为辅的分配方法;对有贡献的专业技术人员,实行项目成果奖励、技术创新和新产品商品化的新增利润提成、技术转让及与此有关的技术开发服务和咨询新增收入净利提成、关键技术折价入股和股份奖励及股份期权等分配方法。据此回答3--4题。
3、下列属于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是 ( )
① 岗位工资 ② 效益工资 ③ 净利提成 ④ 股份奖励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4、该企业对技术人员在分配上的倾斜 ( )
A.其意图是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
B.是按劳分配原则在技术人员收入分配上的具体体现

高中经济生活按劳分配为主体的教案

高中经济生活按劳分配为主体的教案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教案
一、课题名称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思想政治必修一经济生活人民教育出版社第七课第一目)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我国当前的分配制度,以及实施这样的分配制度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目标:提高在实际生活中解决违反按劳分配的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对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的认识,深刻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按劳分配的主要内容;
难点: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因;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存在的意义
四、教学过程
1.情景导入:夏天来到了,每当换季的时候我们都要买一大堆衣服,女生有漂亮的裙子穿
了,那么大家知道自己的爸爸妈妈赚多少钱,以及爸爸妈妈赚的钱是按什么来分配呢?
2.案例呈现:以课本58页的案例导入,通过与同学一起分析案例,找到该村收入分配的
特点,进而引出本节课所学内容,即分配制度,并对分配制度的内容进行讲解;
3.提出问题:大家现在知道了我们国家的分配制度,那么大家有没有想过,我们国家实行
这样的分配制度的原因呢?一起与学生探索解答;
4.案例的再次呈现:59页下方案例进行呈现,分析当前我国当前分配制度存在的问题;
五、教学方法
教法:案例教学法
学法:小组探究法
六、板书设计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1.按劳分配的具体内容()
2.按劳分配的原因()
七、教学反思
1.导入时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兴趣,很好地进入课堂;
2.通过进行案例分析,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利于形成良好的思维;
3.通过小组间的探究与讨论,使学生之间形成团结合作的良好品质。

高中政治 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学设计

高中政治 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学设计

收稿日期:2009-09-16作者简介:姚旭国(1980-),男,硕士,研究方向:数字农业与农村信息化研究。

通讯作者:郑可锋(1963-),男,硕士,研究员,研究方向:数字农业与农村信息化。

一种改进的作物缺素叶片图像分割方法姚旭国,郑可锋(浙江省农业科学院数字农业研究中心,浙江杭州310021)摘要:在研究比较多种传统分割方法的基础上,针对自然光照下缺素作物的图像分割问题,提出了一种改进的方法,即在RGB 颜色空间,及2g-r-b 法的基础上,通过开运算和(g-r)^2分割因子,实现图像背景的有效分割。

关键词:计算机视觉;营养缺素;图像处理;番茄;背景分割中图分类号:S1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码:1672-6251(2009)12-0015-03An Improved Method of Image Segmentation for Nutrient Deficiency Diseases of Crop LeavesYao Xuguo ,Zheng Kefeng(Center for Digital Agriculture Research,Zhejiang Academy Agricultural Sciences,Hangzhou 310021,China)Abstract:Based on researching and contrasting several traditional methods of image segmentation in green crop,an improved image segmentation method based on the Green 2*G -R -B is proposed to solve image segmentation with nutrient deficiency diseases of crops in the natural lighting condition.It is in the RGB space and bases on 2*g-r-b method.It has realized effective segmentation of images background by using opening calculation and the (g-r)^2key index.Key words:computer vision;nutrient deficiency;image treatment;tomato;segmentation background应用计算机视觉技术实现农情信息的获取、分析与处理,是现今计算机信息技术在农业应用研究中的一个热门方向[1]。

按劳分配为主体的教学案例

按劳分配为主体的教学案例

按劳分配为主体的教学案例精选在教育领域,一直以来都有着经典的教学方式,分别为“因材施教”和“按劳分配”。

其中,“因材施教”是按照学生的个性和特点,为每个学生设计不同的教育方案;而“按劳分配”则强调人们应该按照所付出的劳动和贡献来获得相应的利益或奖励。

在教学中,采用按劳分配的教育方式,不仅能够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同时还能够促进学生的自我成长和发展。

因为在这种教育方式下,学生必须每天都进行积极的工作和学习,才能够在学科能力水平、社交技能和个人思想方面有所提高。

下面,我们来看一些按劳分配为主体的教学案例。

1.社区义务工作这种教学案例通常被应用于社交学课程中。

学生们会以一组为单位,前往当地社区或学校附近进行义务工作,如清扫公园、植树造林、慰问老人等活动。

学校会根据学生们的工作时间和质量来提供适当的学分和荣誉。

这种教学方式既能够促进学生社会责任感和自我奉献精神的培养,同时也能够提升学生的社交技能和组织能力。

2.家庭作业管理教育者可以利用这种教学方法来提高家庭作业的质量和效率。

学生将被分为小组,每个小组负责管理一个作业目录,并尽可能全面地回答每道题目。

如果学生能够顺利完成作业目标并向其他学生进行展示,那么将会获得特定的奖励。

3.学科竞赛这种教学方式是一种激励型教育,它会使学生们觉得自己是在和其他与他们竞争的人互动。

这种竞赛可以是数学、物理、文学上的各种知识竞赛。

学生将会按照他们的表现,获得金、银、铜等名次,并取得相应的奖励。

总体而言,按劳分配为主体的教学方式是值得推广的。

它可以借助课堂上的激励因素,激发学生学习的参与度和积极性,同时也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们的自我成长和发展。

这些案例是针对实际情况设计的,教育工作者和监护人都可以根据学生的需求和潜力进行创新,以制定适当的教育方案。

未来,这种教育趋势将逐渐趋于普及和丰富,不断地推动教育、社会科技和文化的发展进步。

初中按劳分配为主体教案

初中按劳分配为主体教案

初中按劳分配为主体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按劳分配的含义和特点,理解按劳分配在我国分配制度中的地位和作用。

2. 使学生认识到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平原则的体现,是激励人们积极劳动、提高生产效率的重要手段。

3. 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树立劳动光荣的观念。

教学重点:1. 按劳分配的含义和特点。

2. 按劳分配在我国分配制度中的地位和作用。

教学难点:1. 按劳分配的公平性和激励性。

2. 学生对按劳分配观念的认同和接受。

教学准备:1. 教材《道德与法治》。

2. PPT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分钟)1. 教师通过向学生介绍我国分配制度的基本情况,引导学生思考分配制度的作用和意义。

2.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现行的分配制度是什么吗?这种分配制度有什么特点和作用?二、讲授新课(2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教材中关于按劳分配的内容,讲解按劳分配的含义、特点和在我国分配制度中的地位和作用。

2. 案例分析:教师通过举例子,让学生了解按劳分配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引导学生认识到按劳分配是公平原则的体现,是激励人们积极劳动、提高生产效率的重要手段。

3. 讨论交流: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按劳分配的理解和看法,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按劳分配。

三、巩固提高(10分钟)1. 教师通过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2. 提问:同学们,你们认为按劳分配公平吗?为什么?3. 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四、总结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加深学生对按劳分配的理解和认识。

2. 提问: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们对按劳分配有什么新的认识和体会?3. 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五、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结合教材内容和自己的实际,写一篇关于按劳分配的感悟文章。

2. 家长签字确认,教师批阅。

教学评价:1. 学生对按劳分配的含义和特点的掌握程度。

高中政治 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案

高中政治 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案
①按劳分配要求是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劳动者向社会提供劳动。在其它所有制关系下从事劳动而获得收入不属于按劳分配。如个体劳动虽是多劳多得,但不属于按劳分配。
②社会以(劳动)为尺度,社会向劳动者分配个人消费品。
思考1:在公有制范围内能不能不劳不得?
⑵个人消费品实行按劳分配是由客观经济条件决定的
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可能性
A.在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比较低,科学技术还不够发达,
劳动者还没有实现全面发展,因而劳动者能够向社会提供的劳动存在着明显的差别。这就是说,由于社会主义是从旧社会脱胎出来的,它必将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留着旧社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的痕迹。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对立虽然已经消灭,但它们这间的重大差别依然存在。因此,在社会主义社会,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在质和量上都存在着重大的差别。
在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共同劳动,共同占有劳动产品。从而排除了任何人凭借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不劳而获取得经济收益的可能,使分配可以按照有利于劳动者利益的原则,即以劳动作为惟一尺度的个人消费品分配方式进行分配。
②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必要性
分配方式除取决于生产资料所有制性质外,还取决于可分配的产品数量,正如恩格斯所说:“分配方式本质上毕竟要取决于可分配的产品的数量”。在原始的公有制下,由于生产力极低,可分配的消费品数量极少,只有在实行大体平均的分配,才能使公社成员得勉强维持和延续后代,否则将导致公社成员大量死亡,极大地影响公社共同体的生存。因此,产品大体平均的分配,就是在生产力极端低下的条件下,体现原始社会公有制的要求,符合公社成员共同利益的唯一可行的分配方式。
思考2:为什么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

高中政治《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学设计人教版必修1

高中政治《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学设计人教版必修1
【思考3】在公有制范围内能不能“不劳不得”?
追问:能否“有劳动能力者不劳不得”?
⑵按劳分配的原因
【活动2】阅读拓展阅读材料,理解按劳分配的原因。
①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可能性)
②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现实性)示我国分配制度变化的大概历程:
③.非按劳分配取得的收入④.与个体经济相适应的分配形式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2.目前在我国,债券和股票市场发展都很快,不少企业或个人持有股票或债券。凭股票或债券获得的收入属于:(B)
A按劳分配B按生产要素分配C按个体劳动者成果分配
3.江泽民指出:“依法保护合法收入,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这表明:(C)
①按劳分配不再是我国分配个人消费品的惟一形式
②我国由单一的按劳分配形式向多元化分配方式发展
③国家提倡以按劳分配为主的多种分配方式
④按资本和技术分配有利于扩大内需
A①②④B①③④C①②③D②③④
4.有人认为“劳动收入都应倡导,非劳动收入都应限制”,你是如何看的?
通过小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参与本节课的热情,并得出“分配制度对于个人生活、生产效率、社会发展极其重要”的结论,并以此引入本节课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框学习,使学生感受到我国现阶段的收入分配制度有利于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促进社会财富的增加和社会生产的发展。
重点
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
难点
按劳分配的内涵与原因,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分配形式与意义




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东教师资格中学试讲高中政治《按劳分配为主体》教案
教学设计是教师的一项必备技能。

在教师资格面试前的备课阶段,撰写一篇质量较高的教案是试讲成功的一项重要影响因素。

很多考生对于如何写教案总是很头疼,教学目标究竟如何制定,教学重难点如何定位,教学方法如何选择,教学过程如何设计……这一系列的问题的确都需要考生认真思考和准备。

今天,中公教师特意为大家准备了一篇关于《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完整教案范例,希望能够为各位考生的考前备考提供一些启发和帮助。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知道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懂得我国按劳分配的必然性,了解按劳分配的意义和作用。

【能力目标】准确把握我国实行按劳分配制度的内涵、必然性及地位的理解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坚定社会主义分配制度优越性的信念,增强拥护党的方针政策的自觉性。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按劳分配为主体。

【难点】:我国实行按劳分配的必然性。

三、教学方法
小组讨论法、案例分析法、讲授法
四、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教材案例“南岭村”的例子,提出问题:这个村子是怎样分配个人收入的,引发兴趣,导入新课。

导入:同学们好!今天上课之前先给大家看一个小村庄集体致富的案例。

案例看完了,大家想一想这个村子是怎样分配个人收入的?这种收入分配的方式有什么意义呢?今天我们
就一起来学习的内容。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按劳分配的内容与要求
过渡:大家刚才说了,这叫按劳分配,可以看到村子富了,村民也富有了,充分体现了我们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教师讲授: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相应的就必须要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而且由于公有制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主体地位,决定了按劳分配在我国分配方式中占主体地位。

大家现在结合书本的内容,来说说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是什么?
学生自主思考回答。

教师归纳:在公有制经济中,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扣除之后,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教师点拨:在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必须而且只能是按劳分配,同时这种劳动是社会劳动。

我国在公有制经济中为什么实行按劳分配?
二、按劳分配的必然性
过渡:同学们看书本上关于按劳分配、按需分配、平均分配的两种观点,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讨论一下那种方式更合理呢?给大家5分钟时间,一会咱们交流观点。

学生讨论,小组代表发言,组员补充。

教师归纳知识点:我国实行按劳分配是由我国现实的经济条件决定的,有其必然性,其主要的原因包括一下几个方面。

1.生产资料公有制。

(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只能实行按劳分配。

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
2.现阶段我国的生产力水平。

(我国生产力没有实现高度发达,劳动产品还没有极大丰富,不具备按劳分配的物质条件)
3.现阶段劳动还是人们谋生的手段。

(劳动还是人们谋生的手段,还没有成为人们生活的第一需要,因此,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必须体现人们劳动的差距,不能搞平均分配。

这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三、按劳分配的意义
过渡:按劳分配在我国现阶段是适应我国国情的,有其必然性。

那么,实行按劳分配有什么意思呢?同学们结合课本第四自然段,进行自学,一会儿请同学们来回答。

学生自主学习,思考回答。

教师归纳:是实行按劳分配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二是作为社会主义性质的分配制度,它是对剥削制度的根本否定,是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的重要条件,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

环节三:小结作业
过渡: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了按劳分配的主要内容,同学们要掌握按劳分配的内容要求以及实行按劳分配的必然性和意义。

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的水平和劳动的性质决定了我国必须要实行按劳分配,而且在我国所有分配方式中占主体地位。

这不仅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而且也是我们党的英明决定,希望同学们从现在起,要树立马克思主义理想,为我国的经济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作业:回家调查自己家的家庭收入状况,搜集相关资料,并将这些收入按照分配方式进行分类。

五、板书设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