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3例腮腺肿瘤的CT征象分析

合集下载

腮腺肿瘤的CT诊断-精品医学PPT课件

腮腺肿瘤的CT诊断-精品医学PPT课件

CT值50.4 HU
CT值81.8 HU
CT值61.7 HU
病理:右腮腺肿块切除标本: 1、(右腮腺)Warthin瘤(淋巴 乳头状囊腺瘤)。 2、(右腮腺区)3只淋巴结慢性炎。
CT:右侧腮腺浅叶后部占位,考虑良性肿瘤可能。
腮腺腺淋巴瘤临床表现为无痛性肿块, 其诊断以下为其特点: ①肿瘤生长缓慢, 无明显症状。临 床表现: 肿瘤多数是圆形或椭圆形, 直径多为3~5 cm 左右, 周界清楚, 表面光滑或呈分叶状, 活动, 质地较软, 可有弹性。②本病多为50 岁以上男性。③好发部位多位于腮腺后下极。④常有消长史。
男 42岁 左侧腮腺肿块术后复发13 年。
CT值32.4 HU
CT值63.9 HU
男 47岁 右侧腮腺混合瘤术后9年复发2周。
CT值37.1 HU CT值24.6 HU
CT值61.5 HU CT值36 HU
CT值106.5 HU CT值34 HU
腺淋巴瘤又名沃辛瘤(warthin tumor)或乳头状囊腺瘤,95 %以上发 生于腮腺 ,该肿瘤极少数见于颌下腺,在腮腺肿瘤中,腺淋巴瘤发病率仅 次于腮腺多形性腺瘤, 约占涎腺良性肿瘤的6% ~10%。
腮腺腺淋巴瘤临床表现为无痛性肿块, 肿瘤多数是圆形或椭圆形, 直 径多为3~5 cm 左右, 周界清楚, 表面光滑或呈分叶状, 活动, 质地较软, 可有弹性。
腺淋巴瘤具有一般良性肿瘤的CT特征:边界清楚、光整; 有完整包膜, 在CT为与周围腺体及病灶内部略有差异的一稍低密度薄环;病灶通常呈 椭圆形、圆形,亦可呈分叶状或哑铃形;病灶> 2 cm时,其内部密度或信号 不均匀;多数有囊性变,增强后实质部分呈“快进快出”强化,囊变区无 强化。一般不伴有颈部淋巴结肿大。

腮腺肿瘤的CT诊断

腮腺肿瘤的CT诊断

论文摘要腮腺肿瘤的CT诊断Computed tomography diagnosis of parotid tumors胡建妙(浙江省淳安县第一人民医院 浙江 淳安 311700)关键词 腮腺肿瘤;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中图分类号:R739.87;R814.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9011(2007)06-0639-02本文回顾性分析了14例经病理证实的腮腺肿瘤CT表现,并与病理对照进行研究,旨在探讨C T对腮腺良、恶性肿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

1 材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14例腮腺肿瘤中,男9例,女5例,年龄35~78岁。

主要临床症状为腮腺区无痛性肿块,咽部异物感,体检质软或稍硬,有结节感。

病程最长者30年,所有病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

1.2 检查方法使用TCT-300或Esprit Phus螺旋C T扫描机,层距层厚各5mm,以病变为中心扫描,取常规卧位,采用Reid线,即眶下缘至外耳道连线,平行向下扫至下颌角,层厚及层间隔为5mm,全部均采用C T平扫及增强扫描。

4例加冠状位扫描。

增强方法采用高压注射器由肘前静脉注入非离子型的碘海醇100ml,注射流率3 0ml/s。

2 结果病灶位于右侧腮腺8例,左侧6例,9例(64 19%)位于腮腺浅叶,4例(35 81%)同时累及深、浅叶,仅1例(7 14%)位于深叶。

1例术后8个月复发。

14例腮腺肿瘤中良性11例,恶性3例见表1。

表1 腮腺中良、恶性肿瘤病理分类良性例数恶性例数多形性腺瘤7粘液表皮样癌1 Warthin瘤2未分化癌1肌上皮瘤1鳞癌1乳头状囊腺瘤1总数113本组良性肿瘤11例均为单侧,肿块大小1 6~16cm不等,呈圆形或椭圆形。

肿块形态规整8例,密度均匀7例,囊变1例,钙化3例。

形态不规整呈分叶状2例,部分边缘模糊1例。

7例平扫密度与肌肉密度相似。

4例肿块实质部分呈不同程度强化,C T值68~85HU,以强化后的下颌后静脉为标准区分腮腺浅叶与深叶肿瘤。

腮腺肿瘤的CT征象分析及临床意义

腮腺肿瘤的CT征象分析及临床意义

腮腺肿瘤的CT征象分析及临床意义目的:对腮腺肿瘤的CT征象进行分析,以提高其对腮腺肿瘤诊断的准确率。

总结CT在腮腺肿瘤检查中的应用情况,并对其临床应用价值和意义进行探讨。

方法:对于收治及门诊的腮腺肿瘤确诊患者78例,应用CT技术检测,并对所有患者的共93个病灶的CT征象进行分析。

结果:良性肿瘤,CT表现为等密度或稍高密度,呈圆形、椭圆形肿块,大部分边界清楚,形态规则,内部密度较为均匀;恶性肿瘤,CT表现为病灶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且其内部密度不均,存在转移现象。

CT腮腺良性肿瘤的诊断准确率为86.2%,8例因表现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或密度不均匀,而诊断为恶性肿瘤。

CT恶性肿瘤的准确率为75.0%,有4例因边缘较清晰而误诊为良性肿瘤。

结论:CT观测结果能较为准确地反映腮腺肿瘤的具体情况,有助于腮腺肿瘤的定位分析,以及良性恶性诊断,并为临床手术和治疗提供指导意义。

标签:腮腺肿瘤;CT;诊断中圖分类号R739.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1674-6805(2013)27-0035-02CT(computed tomography)是电子计算机X射线断层扫描技术的简称。

由X光断层扫描装置、微型电子计算机和电视显示装置三个主要部分组成,可以对人体进行全身检查,及时发现病灶,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作用[1-2]。

近年来,CT技术被广泛应用到临床疾病的诊断中,在国内外取得迅速发展,发挥了有别于传统X线检查的巨大作用。

它的主要优点是具有高分辨率和高灵敏度,并可以产生多层次的扫描图像,提供病变部位具体的影像资料。

因此,CT在肿瘤疾病的诊断和疗效观察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腮腺是肿瘤和肿瘤样病变的好发部位。

据统计,腮腺肿瘤的发病率约占头颈部肿瘤的3%~5%。

腮腺肿瘤类型多,且有良恶性肿瘤之分[3]。

临床医生了解病变部位具体情况对于临床外科手术的指导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影像学检查对腮腺肿瘤的诊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目前,在国内外CT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腮腺肿瘤的临床诊断。

腮腺5种肿瘤的CT表现

腮腺5种肿瘤的CT表现

腮腺5种肿瘤的CT表现一、腮腺混合瘤1.临床概述本病为最常见良性肿瘤,中老年人高发,临床表现为无痛性肿物,可存在数年,常偶然发现。

2.CT表现病变多位于腮腺浅叶,呈类圆形,平扫多呈不均匀低密度灶,内可有钙化和更低密度坏死区;病变有明显的延迟强化特点,动脉期基本无强化或轻度强化,随时间延长,强化幅度逐渐增加,其内坏死区无强化。

3.鉴别诊断腮腺囊肿合并感染:部分腮腺囊肿合并感染可以表现为厚壁囊性病灶,囊壁轻度延迟强化。

4.腮腺混合瘤具有延迟强化的特点,CT灌注检查证明其曲线为缓慢上升型,肿瘤切除后容易复发,如果病变短期内增大,或出现面神经受累的表现,需要考虑病变恶变的可能。

5.解剖腮腺上起颅底,位于乳突尖和颞颌关节之间,下至下颌角,分浅、深两叶下部。

浅叶位于咬肌后份的表面,深叶位于下颌后窝及下颌支的深面,两者以峡部相连,面神经腮腺内分支和下颌后静脉走行于峡部,下颌后静脉常作为区分腮腺深、浅叶的解剖标志。

二、腮腺腺淋巴瘤1.临床概述本病又称Waithin瘤,为腮腺第二常见良性肿瘤,中老年高发,与吸烟关系密切,临床表现多位于腮腺下极,可双侧存在,具有时大时小表现,通常无面神经受累症状。

2.CT表现病变多位于腮腺浅叶、下极;可单侧多发或双侧多发;呈类圆形、低密度,局部坏死可是密度不均。

CT增强扫描成快进快出强化特点,动脉期明显强化,CT至可达100HU以上,静脉期强化幅度明显下降,其内可见裂隙状低密度区为本病特征性表现。

3.鉴别诊断①基底细胞瘤:中老年女性高发,多有大囊变,明显持续强化。

②肌上皮瘤:从周边向中心结节状填充强化,持续性强化。

4.其他腺淋巴瘤为良性肿瘤,与淋巴瘤没有关系,本病与吸烟关系密切相关,90%患者有长期大量吸烟史,因此老年男性高发,女性患者通常也有长期吸烟病史或长期接触大量吸烟者史,吸烟病史对诊断具有特异性。

三、腮腺基底细胞瘤1.临床概述本病以中老年女性高发,常偶然发现无痛肿物,无面神经受累症状。

腮腺肿瘤的CT征象分析

腮腺肿瘤的CT征象分析

腮腺肿瘤的CT征象分析
肖鹏;范卫君;张亮
【期刊名称】《广州医药》
【年(卷),期】2007(38)3
【摘要】目的研究CT诊断腮腺肿瘤的价值.方法 68例行CT扫描与病理诊断作对照研究.结果 CT诊断腮腺肿瘤的敏感性为94.6%,特异性为66.6%,漏诊率5.3%,误诊率33.3%,总符合率为89.7%.CT鉴别诊断良、恶性肿瘤的敏感性为82.0%,特异性为78.0%,漏诊率为18.0%,误诊率为22.0%,总符合率为80.9%.结论 CT扫描诊断腮腺肿瘤敏感性、特异性较高,有一定价值,但对肿瘤良、恶性敏感性的分辨有限,病灶边缘模糊不清是判断恶性肿瘤的重要征象.
【总页数】2页(P11-12)
【作者】肖鹏;范卫君;张亮
【作者单位】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影像介入中心,广州,510060;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影像介入中心,广州,510060;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影像介入中心,广
州,51006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3
【相关文献】
1.32例腮腺肿瘤的CT征象观察 [J], 许大波
2.腮腺肿瘤的CTS检查(附43例病案分析) [J], 曹相德;哈若水
3.133例腮腺肿瘤的CT征象分析 [J], 吕衍春;范卫君;沈静娴;肖鹏
4.腮腺肿瘤的CT征象分析及临床意义 [J], 张倬
5.COVID-19恢复期MSCT征象及核酸复阳与非复阳MSCT征象对比分析 [J], 陈露;魏文洲;刘远健;王建春;袁波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腮腺腺淋巴瘤CT、MRI的表现特征

腮腺腺淋巴瘤CT、MRI的表现特征

腮腺腺淋巴瘤CT、MRI的表现特征目的研究分析腮腺腺淋巴瘤CT、MRI的表现特征。

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7月~2013年9月收治的25例腮腺腺淋巴瘤患者,对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CT、MRI表现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重点观察患者腮腺腺淋巴瘤的部位、形状、边缘、大小、CT密度和MRI信号等。

结果25例患者中总共发现46个病灶,其中7例为单发病灶,18例为多发病灶,共有39个病灶。

39个病灶主要存在于腮腺浅叶处,其中位于腮腺浅叶后下级有33个,6个病灶跨叶,其中偏深叶者2个,偏浅叶者4个。

37个呈现圆形或者椭圆形的形状,另外9个呈现不规则的形状。

其中病灶长径为0.3~4.7cm,平均病灶为(2.7±0.3)cm。

有42个病灶包膜比较完整,边缘清晰,另外4个病灶局部边缘比较模糊。

实性部分CT表现为密度均匀肿块,增强多呈中度至明显强化。

MRI平扫病灶信号均匀或不均匀,T1WI呈等或稍低信號,T2WI呈稍高信号。

结论腮腺腺淋巴瘤的临床和CT、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对患者的CT和MRI表现特征以及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可以为该病的诊断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标签:腮腺;腺淋巴瘤;CT;MRI;表现特征腮腺腺淋巴瘤又称之为War thin瘤或者是乳头状淋巴囊腺瘤,是涎腺较为常见的良性肿瘤。

通常发生在腮腺部位,其发病率较高。

如果对该病的临床和影像学特征缺乏详细的了解和认识,比较容易和其他肿瘤,尤其是多形性腺瘤相混淆,从而容易导致误诊[1]。

本研究通过对我院收治的25例腮腺腺淋巴瘤患者的CT、MRI表现进行研究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2年7月~2013年9月收治的25例腮腺腺淋巴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19例,女性6例,年龄43~78岁,平均年龄为(56.34±1.24)岁,病程为3个月~12年,平均病程为(7.36±2.49)年。

有吸烟史12例,最长吸烟史31年。

腮腺混合瘤影像学表现

腮腺混合瘤影像学表现

神经鞘瘤
三大涎腺外的其它涎腺。 多形性腺瘤是小涎腺最常见的良性肿瘤,腭 部为其最好发部位。
图1左侧硬腭与软腭交界处结节状肿块,与邻近软组织密度相近。 图2右侧咽旁间隙类圆形肿块,与腮腺深叶及咽缩肌之间均可见透明带存在。 图3右侧硬腭类圆形软组织肿块,其内可见更低密度区。 图4与图3同一病例,显示右侧硬腭及上颌骨骨质广泛压迫吸收。

腮腺混合瘤CT表现

1. 多位于浅叶,边缘清楚,类圆形肿块,少数分叶 状,分叶与肿瘤多中心生长有关,边缘仍较清楚。 2.肿块密度一般高于腮腺,大部分密度较均匀,少 数不均匀低密度区——肿瘤囊变或粘液组织
3.增强CT:渐进性强化为特征性改变 早期:不均匀网格状、结节状轻度强化, 延迟:对比剂均匀性填充
腮腺解剖
腮腺呈不规则楔形,底
向外,尖向内突向咽旁。 通常以下颌支后缘/下颌 后静脉或以穿过腮腺的面 神经丛平面为界,将腮腺 分为浅、深两部分。
浅部和深部的连接处为
峡部,位于下颌支后缘
临床特点

:
可见于任何年龄,40岁左右多见,平均发病年
龄为46岁(8—80岁);

女性多于男性,女:男为1.4:1;
鉴别诊断:
鼻咽癌
淋巴瘤 脓肿 神经鞘瘤
鼻咽癌
主要起源于咽隐窝和咽顶后壁。生长 为外生性和浸润性生长,引起鼻咽部粘膜 增厚或形成软组织肿块,造成鼻咽腔形态 和结构不对称。
鼻咽癌
淋巴瘤


淋巴瘤形态多规则呈类圆形, 边界较清楚, 少有深部侵犯, 但 可同时伴有头颈部其他部位或头颈部以外淋巴结或结外病变,。 多呈均匀等密度软组织肿块, 无囊变或坏死, 轻中度强化, 密 度与肌肉相仿或略高,少数强化不均匀, 呈边缘薄环状强化或 内部小片状低密度影。

CT对腮腺肿瘤的诊断价值

CT对腮腺肿瘤的诊断价值

CT对腮腺肿瘤的诊断价值发表时间:2012-02-22T09:46:21.20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1年第45期供稿作者:陈忠仁[导读] 而位于腮腺深叶的混合瘤则需注意有无恶性倾向,尤其是近期生长迅速则需提高警惕。

陈忠仁(辽宁省大连旅顺口区人民医院影像科辽宁大连 116041)【中图分类号】R81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1)45-0246-01 腮腺肿瘤以良性肿瘤多见,约占75%,其中又以良性混合瘤最多见,占70%左右,其次是腺淋巴瘤,占6-10%左右。

而其他血管瘤、淋巴管瘤及脂肪瘤较少见。

恶性肿瘤不常见。

就我院近两年来发现的腮腺肿瘤做一分析比较,先将分析结果总结如下。

1 病例与方法1.1病例采集收集我院两年来发现腮腺占位性病变,经CT检查诊断、部分经手术病例证实12例的肿瘤性病变患者进行分析。

12例病例中,女性8例,男性4例,年龄30-60岁间,平均年龄45岁。

肿瘤位于左侧5例,右侧7例,均为单侧发病。

1.2检查方法使用GE16层螺旋CT机,先平扫,从听呲线向下平行扫描,至下颌角为止,平扫发现肿瘤行增强扫描,造影剂为碘比醇300 80ml,速度31/s。

层厚5mm,层距5mm,重建1.25mm。

2 结果12例腮腺肿瘤中,10例为混合瘤,2例为腺淋巴瘤。

未发现恶性肿瘤。

10例混合瘤中,肿瘤多呈类圆形或椭圆形,界限清楚,包膜完整,增强扫描,可见不均匀强化,部分内有囊变者,强化可见低密度影。

2例腺淋巴瘤以单侧多发小囊样改变,其中一例呈多发囊实性改变,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增强扫描,实性部分强化明显,延迟扫描强化减退。

3 讨论腮腺肿瘤多在无意中或体检中发现腮腺内无痛性肿块,肿块多较光滑,活动界限清楚。

CT检查对肿瘤定位,对肿块与周围组织显示关系,有无颈部淋巴结肿大,有无骨质破坏,都能做出明确诊断。

腮腺混合瘤大多发生在腮腺浅叶,女性多于男性,内含浅蓝色软骨样组织,半透明的粘液样组织以及小米粒大的黄色角化物。

腮腺良性肿瘤增强CT征象及其诊断价值

腮腺良性肿瘤增强CT征象及其诊断价值

腮腺良性肿瘤增强CT征象及其诊断价值腮腺良性肿瘤是指在腮腺组织中生长的非恶性肿瘤。

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进步,增强CT成为了腮腺良性肿瘤诊断的重要手段。

本文将探讨腮腺良性肿瘤在增强CT上的特征征象及其诊断价值。

一、腮腺良性肿瘤的常见征象1. 腮腺良性肿瘤在增强CT上常呈现为边界清晰的圆形或椭圆形肿块。

肿块的密度多为均匀或稍不均匀,与周围正常腺体组织对比明显,使其能够相对易于被鉴别。

2. 腮腺良性肿瘤常具有明显的血供。

增强CT显示肿块早期即显示明显的强化,在动脉期达到高峰,随后逐渐强化程度降低。

此特征征象可以与恶性肿瘤相区分。

3. 对于一些具有分泌功能的腮腺肿瘤,增强CT还可以显示肿瘤内部的钙化或脂肪成分。

这些征象能够进一步支持良性肿瘤的诊断。

二、腮腺良性肿瘤的诊断价值1. 高准确率的诊断:增强CT在腮腺良性肿瘤的诊断中表现出较高的准确性。

通过观察肿块的形态、边界、密度以及强化特点,结合临床资料进行综合判断,可以对腮腺良性肿瘤进行可靠的诊断。

2. 有助于术前评估:增强CT还可以提供有关肿瘤的详细信息,如肿块的大小、位置、与邻近重要结构的关系等。

这些信息对于手术的方案制定和手术计划的安全性评估非常重要。

术前评估的准确性和全面性,能有效指导诊断及手术决策,提高手术成功率。

3. 监测病情变化:通过增强CT的定期检查,可以观察腮腺良性肿瘤的生长趋势和强化特点的变化。

这对于评估肿瘤的稳定性以及术后复发的风险非常重要。

4. 潜在的恶性肿瘤筛查:一些腮腺良性肿瘤在CT表现上与恶性肿瘤相似。

在增强CT的检查中,如果出现强化不均匀、边界模糊、侵犯周围结构等异常征象,应警惕可能的恶性转化。

及时发现这些征象,能够为患者提供早期治疗的机会。

总结:腮腺良性肿瘤在增强CT上具有一系列特征征象,如边界清晰、血供丰富、内部钙化或脂肪成分等。

增强CT在腮腺良性肿瘤的诊断中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并且在术前评估、监测病情变化以及筛查恶性转化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

腮腺CT解剖和腮腺肿瘤的CT诊断

腮腺CT解剖和腮腺肿瘤的CT诊断

腮腺CT解剖和腮腺肿瘤的CT诊断腮腺CT解剖和腮腺肿瘤的CT诊断356腮腺CT解剖和腮腺肿瘤的CT诊断赵文俐0任士义(吉林省肿瘤医院放射科,吉林长春130021)李景军(吉林省第二荣复军人医院CT科,吉林公主蛉136100)【摘要)口的:评价腮腺及其周围闽隙的cT解剖标志对腮腺肿瘤的定位及定性诊断价值.方法:对40倒,42腮腺肿瘤庸厨做回麒性分析,从病变部位,病变发展情况,研究腮腺及其旁解剖结构对腮脏肿瘤的定位,定性诊断提供帮助•结果:腮腺浅,挥叶的重要解剖标志是走行在腰腺中的面神经和下领后静脉,本组面种经显示的有16倒(38%),下领后静脉显示的有32倒(80%)浅叶肿瘤向前侵及咬肌10倒(25%);向后侵及胸锁乳突肌前缘14倒(33%); 向外与皮肤及皮下组织粘连.探叶肿瘤向内突向咽旁间隙,与腮腺挥叶内缘旁的茎突肌群及颈血瞥紧邻,使之受压,移位,关系密切,分界不清.本组颈鞘血瞥显示的有12倒(30%),其中9倒甄鞘血曾变窄,并有受压,移位结论:清楚地了解腮腺及其旁的解剖关系,可以判断肿瘤的来褥•并帮助做出定性诊断.可直接影响手术前处理和手术方式的选择.c关蕾词】腮腺肿瘤;体层摄影术;x线讣算机i解剖学中圈分类号:R814. 42史撑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0412(2001)06. 0356—02腮腺肿癌病理组织学类型繁多,良性肿瘤不像其他良性肿瘤具有完垒的良性性质,带有一种不稳定的倾向,而恶性肿瘤与其他部位的恶性肿瘤比较,恶性程度较低.因此,腮腺肿瘤手术切除效果好,手术后生存时间相对较长•所以清楚的CT解剖定位.可以直接影响术前处理和手术方式的选择.1躺床资料1.1 一般资料:选用我院自1993年9月,1998年12月行CT检查,手术后病理证实的40倒,42侧腮腺肿瘤病历,作回顾性分析.男24倒,女16倒.年龄27岁,67岁.平均45岁.病程3个月一19&患者均以腮腺区肿大就诊.40倒均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病理类型分别为:粘漩表皮样癌4倒.未分化癌2倒, 囊腺癌8倒.宋分化表皮样癌2倒,多形性腺癌2倒,中分化腺癌2倒,恶性混合瘤3倒,乳头状囊腺癌2倒.肌上皮癌1倒,低分化乳头状蛭腺癌2倒.高分化粘漩表皮癌2例,腺泡癌3倒,混台瘤4倒,腺淋巴瘤3倒,另2倒为双侧肿块,一侧是癌肿.而巧一侧病理为炎性组织1. 2方法:扫描使用GEgO帅lip及P'OOOSa螺旋CT机,层厚,层距5mm,扫描以听眦线为准.至下镁角处或肿块消失即可.患者仰卧横断扫描.部分冠壮重建.增强扫描用An^igra— phylOOml 团注2结果40倒,42侧腮腺病变,发生在腮腺浅叶的有14倒,探叶的有20倒,挥,浅叶均有病变的有8倒(其中包括双侧病变的另一伯的2倒炎性病变).浅,探叶的重要解剖标志是走行在腮腺中的面神经和下领后静脉.奉组42倒中,CT图像可显示面神经的有16倒(38%).显示下领后静脉的有32倒(80%),其中8倒做增强扫描.浅叶肿瘤向前侵及咬肌.本组有10倒(25%) i向外与皮肤及皮下组织粘连,分界不清,本组有18倒.其中浅叶病变10倒.深,浅叶均受侵的病变有8倒;向后侵及现工作单位:深圳市蛇口人民医窿放射科.广东探圳□ 18067胸锁乳突肌的前缴,与之分界不清,本组14例,其中浅叶病变8例,挥,浅叶均有病变的6倒.探叶肿瘤CT显示良好,因为CT不仅可以显示病变部位,也可很好地显示肿瘤的侵犯范围.以及肿瘤与周围组织的关系.腮腺深叶肿瘤,当肿瘤突向咽旁问睬时,与腮腺挥叶内缘旁的茎突肌群及甄鞘血管紧邻,使之受压移位及受侵,关系密切.分界不清,本组中茎突及茎突诸肌可分辨清楚的有6倒.5倒肿瘤使诸肌同筋艇形成的逢骤带消失,其余22倒肿瘤较大,占据叠部茎突前咽旁厨酵.露颈鞘I饥彗显示的有12倒. 其中8倒是增强扫描,】2钏中育.例f75%,颈鞘血管变窄.并有受压,静位.3讨论腮腺肿瘤占全部唾液腺肿瘤的70 [J6, 80%.其中腮腺肿瘤80%是良性肿瘤_1 —. 而且无论是良性肿瘤还是恶性肿瘤,其生长方式和太体形态,(图像都不能作出组织学的诊断川.但是腮腺肿瘤的另一个特点是组磐{类型繁多.良性肿瘤带有一种不稳定的倾向,而恶性肿瘤与其他部位的恶性肿瘤比较,恶性程度较低,因此肿瘤手术切除效果好,而且良好的手术方式的选择,可以使病灶切除地比较彻底,碱少术后复发.本篇文章主要侧重讨论腮腺肿瘤的解剖缸霞关系,以帮助临床医生术前选择合适的手术凡路,为临床提供帮助和指导.腮腺位于下领骨后,胸锁乳突肌询,上起颅底,位于乳突尖和鬻领关节之间,下至下领角.临床上将腮腺分浅,深两叶及峡部. 浅叶位于咬肌后份的浅面,释叶位于下领后窝及下颌支的深面,二者以峡部相连[而面神经茎乳孔出颅后,在腮腺的上部内伯进入腮腺.在峡部分为两条主干,并绕过下颁后静脉的浅面呈分技状分布,CT 图像上可以显示面种经和下颌后静脉在腮腺内的位置,本组中面神经的显示率为38%.这16倒有面神经显示的病历都是肿瘤单独位于腮腺浅叶或探叶的病灶,之所以占比倒比较低,是因为统讣中有8倒肿瘤使浅,深叶腮腺组织均受侵.使面神经穆位,或肿瘤组筝}将之包绕,与之鱼建监莹融台成团,分界不清,显i聒两迁有i6倒肿瘤只单独位于腮腺浅叶的病例,面1忡蛀t显示不佳,是因为病灶组织的平均cT值是40. 7o?78Hul而面神经平均CT值为48?9. 4Hu,虽然统计学上两者比较有显着差异tP<005),但山于腮腺肿瘤向其周用生长,使筋膜问嗽消失,而相差lOHuCT值以内的各组织在CT片上是不易分辨清楚的,故利用面棹经的解剖标志来定位腮腺肿瘤的侵及范圉不如利用下领后静脉好.因为注药增强扫描后.血管增强明显,CT值为1加.5Hu, 140Hu.本组的显示率为80%,高于前者.读片中可利用以上两个解静脉志.进行诊断和术前定位,本组术前定位正确率为92. 3%.对临床有着十分耍要的指导意义.CT在腮腺肿窟诊断中的男一个重要作用就是;CT显示腮腺深叶殛其旁的解剖结构比较清晰•腮腺深叶内缘紧邻茎突舌肌和茎突咽肌,它们在咽旁同隙和颈动脉间隙中穿过H】.咽旁间隙山筋膜包绕.主要为脂肪组织,而腮腺深叶肿窟突人此同障•使间隙的脂肪组织移位于肿瘤的询内侧.奉组中有9例豫叶肿窟较大,使茎突, 颈鞘血管,茎突前问琼均分界不清,并侵及咽侧壁,与顿帆提肌和腭帆张肌分界不清, 有2倒肿窟成人肱尺关节错缝6例诊治体会357长至颠下窝和翼碍窝,这在挺腺肿窟中租少见,因为筋膜对肿智组织有一定的阻挡作用.但对恶性肿窟作用有限,因此发现肿瘤突破同隙的边界或长人间隙筋膜内可以诊断为恶性肿窟.本组42例中.木前诊断正确率为76. 7%,所以了解置脖的CT解剖位置.不仅对腮腺肿瘤的定位诊断有帮助,对定性诊断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4参考文献⑴李国珍.临床CT诊断学[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218.[2]邹兆菊.挺腺疾病影像学诊断【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杜出版,1997:211.(3]撩坚民,沈天真.张孟致腮腺及其周围I司琼MRI解剖标志耐肿窟定位的价值m•中华放射学杂志.1998:32:309. [4]HanCW, H^msbergerFIR, OOmAG, eta1. InfectionandtumorofthenlaksticatorspeceCTevalua6xm[jZ ・ RadOgy, 1985;15:413.【收稿日期:2001—0r05](编辑郑英善)沮晓东李扩刘萍(口山市中心医院,吉林口山134300)中围分类号,R687. 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412 (2001) 06-03574)1 成人肱尺关节错缝是发生在肘关节的一种损伤,因肘关节2. 1关节错缝是中医传统名称,西医称按伤指构成关节的伤后有一定活动度.x光片无异常,易漏诊及谩诊.我院自两骨接麓面,因外力作用引起教小离错•发生疼痛和功能摩碍1995年1月,1999年3月共收治6倒,现将诊治体会总结如且不能自行复位者好发于联动关节和教动关节,多隐藏在软下:组筝}损伤中,活动或负重时受伤关节出现疼痛,否勇不痛或仅r自床资料1. 1 一般赍料:男性4倒,女性2倒.年龄20岁,45岁.右侧5例.左翻1倒.伤后就诊2倒,超过3周4倒.均为摔伤.1. 2临床表现:肘关节肿胀.尺骨半月切逮内侧压痛,件屈功能障碍•活动范围30'(仲)?100,(屈),前臂旋前位,被动旋后剧痛•肘关节伤3阔以上者肿胀不明显,其内后方压痛.活动障碍,生活非常不便X光片示肘关节诸结构无异常.1.3诊断:成人脏尺关节错缝1.4治疗方法:手法复位.方法(以右翻为例).病人仰卧床上.木者位于右侧,右手握患剧腕部,左手压住右肩.先在无痛范围内屈仲活动肘关节,鼠其配合.待其主动配合后,忽然用力屈曲肘关节至最大限度,惺持lOrain.伤后3周以上者复位后可能出现尺神经症状.lh, 2h后消跨.1. 5固定:新伤屈肘9o悬于胸前,伤后3周以上者屈肘90,以上,固定2周,3周后击跺周定功能锻炼•功能锻炼以周肘为士01.6结果:新伤3埔后肘关节活动正常,伤后3周以上者□周后恢复正常,随访I. —?' r 麓,h.2讨论不适,关节尚有一定括动度.X光片无异常.故易媼诊,误诊.此病好发于青壮年男性,老幼步见诊断主要依据上述症状,体征.结合受伤机崩作出.2.2成人脓尺关节错缝与肘关节后脱位机理相同.且是暴力大小不同,跌倒时前臂外展,旋后,肘关节过仲,手掌着地,足骨鹰嚅突与脓骨下端鹰嚅窝常相撞为支点. 迫使胜尺关节分离.但胜挠关节被挤压很紧不和脓尺关节同时分离.故未造成肘关节后脱位只将前臂骨间膜,环状韧带,尺挠上关节,内翻副韧带与关节粪等撕裂,造成广泛软组车只损伤和脓尺关节及尺挠上关节的话开.广泛软组织撕裂阻碍两个关节自行复位而致.2. 3此病早期手法复位硬后良好.复位时手法要急,要重.动作要突然,一次成功•即法使骤使人不觉,患者知痛骨已拢〃但勿粗暴,以免发生副损伤.伤后3周以上者在治疗和恢复上都比新伤难.超过2个月者关节功能不乐观,故应详细询同病史,了解受伤机崩•再根据牯床表现,拍x光片捧除骨折,脱位后可明确诊断.如怀疑可试行手法复位.以免造成延误•'[收稿日期:2001. 12-20](编辑郑英善)。

腮腺肿瘤的CT诊断分析

腮腺肿瘤的CT诊断分析

腮腺肿瘤的CT诊断分析摘要】目的对腮腺肿瘤的CT 相关的临床表现以及诊断价值进行探讨。

方法对我院2010年7月份至2011年7月份收治的48例腮腺肿瘤患者,以常规的 CT 平扫来进行强化性扫描, 对病患相关的诊断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地分析。

结果良性肿瘤为26例, 其中密度较为均匀且边界较为清楚的患者有 21 例,而密度不够均匀并且部分境界不清晰的患者有5例;恶性肿瘤22例,其中密度不够均匀的且边界较为模糊的有15例,有7例密度较为均匀且境界也较为清楚。

CT对腮腺肿瘤的诊断定位,其的准确率高达100%,对于诊断良恶性肿瘤的符合率为:良性91.7% , 恶性90.1% 。

结论 CT 可用于诊断腮腺肿瘤的良恶性情况, 尤其是诊断良性肿瘤,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值得临床上加以推广使用。

【关键词】腮腺肿瘤;CT诊断;临床分析【中图分类号】R115.6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9-0179-021前言腮腺肿瘤在多见于颌面部, 主要是行外科手术治疗。

在手术前明确肿瘤性质及大小、范围对指定手术治疗方案十分重要。

当前,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不断发展,临床上CT的应用不仅能及时发现肿瘤,还能为手术前进行评估以及预后等方面提供合理依据,CT已成为临床上腮腺肿瘤最主要的一个检查手段。

本文对我院2010年7月份至2011年7月份收治的48例腮腺肿瘤患者的相关CT诊断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现做如下报告。

2临床资料经过我院的病理证实的48例腮腺肿瘤病患中,有女性22例,男性26例,年龄在17岁82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7.5岁。

全部患者的病程长短各不相同,病程最长为23年,最短为25天。

具体的临床表现是耳后大肿块,良性肿瘤病患的肿块活动较为平稳,生长比较缓慢,但有不断增大的趋势。

恶性肿瘤患者的表现是肿块在近期有不断加快或迅速增长的趋势,质硬,但不活动,肿块边界不清楚,有疼痛感,面目出现疼痛或麻木现象,张口饮食、说话均受到一定限制[1]。

腮腺肿瘤影像诊断PPT成品

腮腺肿瘤影像诊断PPT成品
➢ 恶性肿瘤:较常见有恶性混合瘤 、粘液表皮 样癌、腺癌、腺泡细胞癌和乳头状囊腺癌等
腮腺混合瘤
➢ 是涎腺最常见的良性肿瘤,约占70%,常见于30-50 岁青壮年,性别无差异,临床主要表现为无痛性软 组织肿块
➢ 病灶含腺上皮和肌上皮细胞等多种上皮结构,间质 为不等量的粘液样和软骨样组织(多形性腺瘤)
强化
渐进性强化 快进快出强 不均匀强化 化
感谢观看
➢ 镜下观察:细胞排列呈索状或片状,可构成大小不 等的囊腔,有纤维组织、粘液组织及软骨样组织等 ,以粘液组织最为突出,偶可见钙化组织。
➢ 腮腺混合瘤一般具有完整结缔组织包膜;病理组织 学特点是组织像复杂且有多形性多中心起源。
影像学表现
CT
MRI
➢ 多位于浅叶,边缘清楚, 类圆形肿块,少数分叶状 ,分叶与肿瘤多中心生长 有关,边缘仍较清楚。
➢ 增强:肿块呈渐进性不均 匀强化
病例
病 理 : 双 侧 腮 腺 混 合 瘤
病例
病例
病例

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
➢ 无痛性耳前肿块 ➢ 结合临床及发病部位与腺淋巴瘤鉴别
➢ 境界不清、中心坏死、分叶不规则、 颈部淋巴结肿大提示恶变
➢ 深叶需与咽旁肿瘤鉴别
腺淋巴瘤
➢ 发病仅次于混合瘤,占5%~10% ➢ 常见于50岁以上,男性多见,常为多发或双侧发病
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
➢ 需与良性肿瘤鉴别
➢ 良性形态规整,边缘清楚、轮廓光滑
➢ 恶性边缘不清,形态不规则,信号或 密度不均匀
鉴别诊断
年龄
单发与多发 囊变坏死 分布
多形性腺瘤 30-50y,女 性稍多 单侧单发 少 浅叶多见
腺淋巴瘤 大于50岁中 老年男性 多发 多 腮腺后下极

腮腺肿瘤诊断中CT和MRI功能成像技术的研究进展分析

腮腺肿瘤诊断中CT和MRI功能成像技术的研究进展分析

腮腺肿瘤诊断中CT和MRI功能成像技术的研究进展分析摘要:现阶段,临床上通过影像学对腮腺肿瘤进行检查的方式呈现多样化,如超声检查、MRI、CT、腮腺造影以及核医学等。

腮腺肿瘤检查诊断过程中,影像学对于典型腮腺肿瘤的诊断准确率较高,但是对于不典型恶性肿瘤的诊断准确率还有待进一步提升,特别是低度恶性肿瘤。

目前,CT功能成像技术与MRI功能成像技术应用于临床诊断中的范围呈现逐渐扩展的趋势,尤其是在腮腺肿瘤诊断方面。

本文主要针对腮腺肿瘤诊断中CT功能成像技术与MRI功能成像技术的应用进行深入分析。

关键词:腮腺肿瘤;诊断;CT;MRI;功能成像技术1 腮腺肿瘤诊断中影像学、腮腺肿瘤分类的重要性分析现阶段,腮腺肿瘤分类的依据主要为世界卫生组织(WHO)在2005年制定并出台的腮腺分类方法[1]。

唾液腺肿瘤主要分为继发性肿瘤、淋巴造血系统性肿瘤、软组织肿瘤、恶性上皮性肿瘤以及良性上皮性肿瘤。

其中,唾液腺肿瘤主要发生于腮腺部位,在唾液腺肿瘤发生部位中占据80%左右,但是大多数肿瘤为良性,而最为常见的主要为多形性肿瘤,其次为腺淋巴瘤。

黏液表皮样癌是恶性肿瘤中最为常见的一种肿瘤。

临床上对于腮腺肿瘤的治疗,主要选取手术方式;同时,对于手术术式与手术切除范围,主要根据影像学检查结果。

临床上治疗恶性肿瘤,选取的手术方式通常具有较大的创伤性[2]。

手术之前,确诊为多形性腺瘤的时候,手术切除范围必须足够大,在此基础上降低局部复发率。

虽然穿刺活检的诊断准确率比较高,但是当肿瘤的体积比较小或者处于腮腺深叶的时候,无法取到足够的组织细胞,导致诊断结果的准确性受到影响,而且穿刺活检极易导致腮腺包膜出现破裂状况,造成复发或者种植性转移,所以通常选取影像学检查方式予以诊断,其在腮腺肿瘤检查诊断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 常规MRI、CT检查应用于腮腺肿瘤诊断中的局限性分析常规MRI、CT应用于腮腺肿瘤诊断中,对于体积小的多形性腺瘤,其影像学表现通常无特征,因此无法对其予以准确鉴别。

腮腺肿瘤的CT增强特点及影像病理特征

腮腺肿瘤的CT增强特点及影像病理特征

腮腺肿瘤的CT增强特点及影像病理特征发表时间:2014-05-06T14:41:18.310Z 来源:《医药前沿》2014年第5期供稿作者:雷苑麟卢俊英曾庆千陈建初[导读] 由于腮腺肿瘤类型多,且有良恶性肿瘤之分,给临床诊断带来了一定难度。

雷苑麟卢俊英曾庆千陈建初(广东省清远市人民医院<暨南大学医学院第五附属医院>影像中心广东清远 511500)【摘要】目的探讨腮腺肿瘤的CT(computed tomography)增强特点及影像病理特征。

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38例经病理证实的腮腺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CT增强检查。

结果 CT检查在腮腺良性肿瘤的诊断准确率为89.7%(26/29),3例患者由于表现形态不规则或者边界较模糊、密度不均匀,而误诊为恶性肿瘤。

在恶性肿瘤的准确率是77.8%(7/9)75.0%,2例患者由于边缘较清晰而误诊为良性肿瘤。

结论 CT 增强能够较为准确地显示腮腺肿瘤的具体情况,对腮腺肿瘤的诊断,特别是典型的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有很大的价值。

【关键词】腮腺肿瘤 CT 影像学病理【中图分类号】R4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4)05-0143-02 腮腺是肿瘤以及肿瘤样病变的好发部位,调查显示,腮腺肿瘤的发病率大约在头颈部肿瘤中占据到3%—5%之间。

由于腮腺肿瘤类型多,且有良恶性肿瘤之分,给临床诊断带来了一定难度。

我院自2012年1 月—2013年1月对收治的38例腮腺肿瘤患者进行了CT检查,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自2012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38例经病理证实的腮腺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22 例,女16例,年龄18—68岁,平均49.5岁。

患者的主要体征表现为耳前或耳下有肿块,其中8例患者伴有面部神经症状。

经病理学诊断,其中29例为良性肿瘤,9例为恶性肿瘤。

1.2方法本次试验采用的仪器为采用MSCT16层扫描机,其中准值为1.5 mm,图像层厚采用的是4.5 mm。

腮腺常见恶性肿瘤影像诊断

腮腺常见恶性肿瘤影像诊断

❖T1WI:中等信号为主,无明显特异性
❖T2WI:低-中等信号-多为恶性肿瘤

混合高信号-可见良、恶性肿瘤

高信号-多见于良性肿瘤
❖增强:恶性不均匀强化
黏液表皮样癌
腺泡细胞癌
多形性腺瘤
女,66岁, 右耳下渐大性 肿物7年余 , 并有面瘫
部位 形态 边界 周围结构
淋巴结转移 T2信号
小结
良性肿瘤 浅叶 规则 清楚 不侵犯
腮腺肿瘤约占涎腺肿瘤的80%,其中75%~80%为良性 肿瘤 。
分类
恶性腮腺肿瘤分类 恶性混合瘤(Malignant mixed tumor) 腺样囊性癌(adenoid cystic carcinoma, ACC) 黏液表皮样癌 腺癌 腺泡细胞癌 乳头状囊腺癌等
恶性混合瘤
临床表现:粘连固定的肿块,触之较硬,边缘不清,因侵犯面神 经、咬肌、翼肌和颞颌关节等,出现疼痛、面神经麻痹、张口困难 等。 通常临床及病理工作者将恶性混合瘤及混合瘤恶变两者都归之于恶 性混合瘤 临床上混合瘤恶变的病例病史都很长,有的长达30年以上,而在近 期生长加快,恶性混合瘤的病期都很短,一开始就表现为迅速增大 之包块。关于混合瘤恶变的发生率,国外资料为1.4-3.8%.因此临 床上如遇到多年生长缓慢、无痛的腮腺包块,近期生长加速、疼痛 ,要想到混合肌后
缘 ❖ 后缘—邻近乳突前缘及胸锁乳突肌
前缘上份
解剖
❖ 不规则锥形体,底向外侧,尖向内侧 突向咽旁
❖ 以下颌支后缘/下颌支后静脉或穿过 腮腺的面神经丛为界,分为:
❖ a 浅叶:多呈三角形向前延伸, 覆盖于咬肌后份的浅面
❖ b 深叶:下颌后窝及下颌支深面 ,向内深至咽侧壁
病理
➢ 混合瘤恶变镜下特点可见由良性混合瘤的上皮成分向癌或 肉瘤移行过渡的表现;一部分为良性混合瘤结构一部分为 腺癌或鳞癌结构,二者之间常可看到移行转化部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所 有 患 者 的 CT 图 像 均 由 两 位 放 射 学 专 家 独 立 进 行 分 析 并 达 成 共 识 。 分 别 对 病 灶 的 部 位 、轮 廓、边界、强化程 度 、均 匀 性 ( 是 否 合 并 囊 变 坏 死 ) 、 邻近组织( 包 括 邻 近 肌 群 、腮 腺 床 、皮 下 间 隙 ) 的 侵 犯 、淋 巴 结 转 移 的 情 况 进 行 分 析 。读 片 结 果 与 手 术 记录进行对照。依据下颌后静脉的移位来对病灶 进 行 定 位 : 肿 瘤 主 体 向 内 、后 推 移 下 颌 后 静 脉 , 则 判 断 病 灶 位 于 浅 叶 ; 向 外 、前 推 移 下 颌 后 静 脉 , 判 断病灶位于深叶; 肿瘤主体包绕下颌后静脉, 判断 病 灶 骑 跨 深 浅 两 叶 。病 灶 轮 廓 分 为 类 圆 形 、椭 圆 形
和 不 规 则 形 。 病 灶 的 边 界 分 为 清 楚 、部 分 清 楚 、不 清。强化程度以正常腮腺组织作为参照, 与正常的 腮 腺 组 织 相 比 较 , 病 灶 呈 稍 低 密 度 、或 稍 高 密 度 者 定义为轻度强化; 病灶密度明显高于正常腮腺组 织 者 为 明 显 强 化 。 坏 死 囊 变 , 分 为 斑 点 状 、小 片 状 ( 直径 <1.0 cm) 、大片状( 直径≥1.0 cm) 。 1.3 病理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收 集 2002 年 9 月 至 2006 年 5 月 中 山 大 学 肿
瘤 防 治 中 心 行 CT 扫 描 并 经 病 理 确 诊 的 133 例 腮 腺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 共 157 个病灶。其中男性 94 例, 女性 39 例, 年龄 13~86 岁, 中位年龄 43 岁。 主 要 体 征 是 发 现 耳 垂 下 肿 块 , 时 间 2 个 月 至 20 年。 1.2 CT 扫描方法和图像分析
【摘 要 】 背 景 与 目 的 : 腮 腺 肿 瘤 大 多 数 生 长 缓 慢 , 临 床 上 难 以 估 计 其 良 恶 性 。本 研 究 拟 通 过 对 腮 腺 肿 瘤 CT 征 象 的 分 析 , 以 提 高 CT 对 腮 腺 肿 瘤 的 诊 断 准 确 率 。 方 法 : 对 经 病 理 证 实 的 133 例 腮 腺 肿 瘤 共 157 个 病 灶 的 CT 征 象 进 行 回 顾 性 分 析 , 包 括 病 灶 的 分 布 、轮 廓 、边 界 、强 化 程 度 、瘤 内 囊 变 坏 死 、邻 近 组 织 的 受 累 情 况 等 。 结 果 : 在 157 个 病 灶 中 , 良 性 肿 瘤 110 个 ( 70.0%) 、交 界 性 肿 瘤 18 个 ( 11.5%) 、恶 性 肿 瘤 29 个 ( 18.5%) 。80 个 ( 72.7%) 良 性 肿 瘤 及 14 个 ( 77.8%) 交 界 性 肿 瘤 位 于 腮 腺 浅 叶 , 而 恶 性 肿 瘤 位 于 深 叶 ( 7 / 29 , 24.1% ) 或 跨 深 浅 两 叶 ( 10 / 29 , 34.5%) 的 比 例 明 显 增 加 。 99 个 ( 90.0% ) 良 性 肿 瘤 边 缘 清 楚 ; 交 界 性 肿 瘤 8 个 ( 44.4% ) 边 界 清 楚 , 10 个 ( 55.6% ) 部 分 边 界 不 清 ; 而 恶 性 肿 瘤 边 界 部 分 不 清 ( 10 / 29 , 34.5%) 及 边 界 不 清 ( 11 / 29 , 37.9%) 的 比 例 明 显 增 多 。良 性 肿 瘤 多 呈 类 圆 形 ( 68 / 110 , 61.8% ) 或 椭 圆 形 ( 23 / 110 , 20.9% ) , 而 恶 性 肿 瘤 则 多 表 现 为 不 规 则 形 ( 14 / 29 , 48.3% ) 。 11 个 病 灶 ( 2 个 交 界 性 肿 瘤 、9 个 恶 性 肿 瘤 ) 的 邻 近 皮下脂肪受累。腮腺床受累仅见于恶性肿瘤; 所有良性肿瘤均未见邻近组织受 侵 。结 论 : CT 征 象 可 以 为 腮 腺 肿 瘤 的 良 恶 性 鉴 别 诊 断 提 供 有 价 值 的 依 据 。位 于 浅 叶 、边 界 清 楚 、类 圆 形 或 椭 圆 形 的 腮 腺 肿 瘤 多 为 良 性 肿 瘤 ; 反 之 , 多 为 例 腮 腺 肿 瘤 的 CT 征 象 分 析
关键词: 腮腺肿瘤; 体层摄影术, X 线计算机; 诊断
中 图 分 类 号 : R445.3; R739.91
文献标识码: A
文 章 编 号 : 1000- 467X( 2007) 11- 1263- 05
腮 腺 肿 瘤 约 占 头 颈 部 肿 瘤 的 3%~5%[1] 。 术 前 正确估计病变的良恶性, 了解其范围以及病灶与 邻近组织的关系对外科手术是非常重要的。由于 大多数腮腺肿瘤生长缓慢, 临床上术前往往难以 估计其良恶性。病理学诊断主要依靠细针穿刺, 然 而, 较小或位于深叶的肿瘤往往由于取材不足而 无法做出明确诊断。所以, 影像学检查对腮腺肿瘤 的诊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虽然国内外已有部 分 文 献 报 道 腮 腺 肿 瘤 的 CT 表 现 , 但 是 均 缺 乏 大 样 本 的 分 析 [ 2- 4] 。本 研 究 拟 通 过 对 133 例 腮 腺 肿 瘤 157 个 病 灶 的 CT 征 象 进 行 分 析 , 以 提 高 CT 对 良 恶性腮腺肿瘤的诊断准确率。
1.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Oncology in South China, Guangzhou, Guangdong, 510060, P. R. China 2. Medical Imaging and Interventional Center, Cancer Center, Sun Yat-sen University, Guangzhou, Guangdong, 510060, P. R. China
LU Ya n-Chun1, 2, FAN We i-J un1, 2, SHEN J ing -Xia n1, 2, XIAO Pe ng 1, 2
1263
·临床研究·
1. 华南肿瘤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广 东 广 州 510060 2.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 医学影像与介入中心, 广 东 广 州 510060
《癌症》Chinese Journal of Cancer, 2007, 26( 11) : 1263- 1267
133 例腮腺肿瘤的 CT 征象分析
吕衍春 1, 2, 范卫君 1, 2, 沈静娴 1, 2, 肖 鹏 1, 2
CT Fe a ture s of P a rotid Tumors : An Ana lys is of 133 Ca s e s
所 有 患 者 的 CT 检 查 均 采 用 Elscint CT Twin flash 双 螺 旋 CT 扫 描 仪 , 常 规 横 断 面 扫 描 , 扫 描 基 线与听眦线平行, 扫描范围自下颌骨下缘至耳屏 上 缘 , 以 5 mm 的 层 厚 连 续 螺 旋 扫 描 , 电 压 120 kV, 电 流 150 mA, 视 野 23 cm×23 cm, 像 素 512 × 512 。 所 有 病 灶 均 行 直 接 增 强 扫 描 。 对 比 剂 均 采 用 优维显, 剂量 1.5 ml /kg 体重。使用 MEDRAD CT 高压注射器注射, 注射速率为 3 ml /s。
通讯作者: 范卫君 Correspondence to: FAN Wei-Jun
Tel: 86- 20- 87343013 E-mail: cjr.fanweijun@vip.163
.com
收 稿 日 期 : 2007-03-21 修 回 日 期 : 2007-06-29
[ ABS TRACT] BACKGROUND & OBJ ECTIVE : Mos t p arotid tumors g row s lowly. It is d ifficult to evaluate their malig nancy. This s tud y was to analyze the CT features of p arotid tumors . METHODS : CT imag es of 133 p atients with 157 les ions of p arotid tumors , confirmed b y his top atholog y, were reviewed . The location , contour, marg in , enhancing typ e , necros is and liq uefaction , and ad jacent s tructure involvement were analyzed . RES ULTS : Among the 157 les ions , 110 ( 70.1% ) were b enig n tumors , 18 ( 11.5% ) were b ord erline tumors , and 29 ( 18.5% ) were malig nant tumors ; 80 ( 72.7% ) b enig n les ions and 14 ( 77.8% ) b ord erline les ions located in the s up erficial lob e , whereas 7 ( 24.1% ) malig nant les ions located in the d eep lob e and 10 ( 34.5% ) in b oth the s up erficial lob e and the d eep lob e ; 99 ( 90.0% ) b enig n les ions had s harp marg ins , 8 ( 44.4% ) b ord erline les ions had s harp marg ins and 10 ( 55.6% ) had p artly uns harp marg ins , 10 ( 34.5% ) malig nant les ions had p artly uns harp marg ins and 11 ( 37.9% ) had uns harp marg ins . Mos t b enig n les ions were round ( 68 /110 , 61.8% ) or oval ( 23 /110 , 20.9% ) , while malig nant les ions were often irreg ular ( 14 /29 , 48.3% ) . Eleven les ions , includ ing 2 b ord erline tumors and 9 malig nant tumors , involved the ad jacent s ub cutaneous fat. All the les ions which involved the b ed of p arotid g land were malig nant. No b enig n tumor involved ad jacent s tructures . CONCLUS ION: On CT imag es , a p arotid tumor located in the s up erficial lob e , with a round or oval contour and s harp marg in , is more likely to b e a b enig n tumor; otherwis e , it mig ht b e a malig nant tumor. KEYWORDS : Parotid g land neop las m ; Tomog rap hy, X-ray comp uted ; Diag nos i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