腮腺常见疾病的CT诊断

合集下载

腮腺肿瘤的CT诊断

腮腺肿瘤的CT诊断
中圈分类号:R7 9. 3 8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17—3 32 0 )6o 0 _2 6 22 5 (o 8 O-1 20
铮, 钱云铉
( 江苏省肿瘤医院 C T室 , 江苏 南京 , 10 9 20 0 )
腮 腺是涎腺 中最 大 的一 对 腺组 织 , 也是 涎 腺
例, 淋巴管瘤 1例 , 混合 细胞 腺瘤 1 , 例 腮腺囊 肿 3例 ; 病灶 3例 , 括 慢性 腮 腺炎 1例 , 腺 炎性 包 腮
也未向周围组织侵犯, 其中 1 例为淋 巴瘤, 表现腮 腺内多个淋 巴结肿大。伴淋 巴结转移 1 例。 4 例增强扫描病例 中, 5 大部腮腺 良性肿瘤无 明显强化或轻度强化, 5 5 3 例) 仅 例( /1 良性肿瘤
表 现 为 中 度 或 以上 强 化 、 部 分 有 不 均 匀 强化 且

肉芽肿 1 , 例 腮腺 肉芽肿性淋巴结炎 1 例。恶性
肿瘤 9例 , 中黏液表皮 样癌 1 , 其 例 腺样 囊性癌 2 例 , 泡细胞 癌 1例 , 管癌 2例 , 腺 导 基底 细 胞癌 1 例, 恶性{ 合 瘤 1例 , 色素瘤 腮腺 内转 移 1例 , 昆 黑 腺癌 2例 , 杰金 氏淋 巴瘤 1 。 非何 例
回顾性 分析并 分类 , 点 观察 病灶 的数 目、 重 部位 、 大小 、 形态 、 边缘 、 密度 、 化特征 及下颌后 静脉 的 强 鞘、 下颌 骨升 支 和胸 锁乳 突肌 各 l 。 尚有 3例 例 恶性肿瘤表 现为外 观轮廓 尚光整 , 部界限清晰 , 大
移位情况, 意见不同时尽 可能协商一致或服从多 数 。最后结果 与病理诊断 对照 。
中肿瘤和肿瘤样病 变的好发部位 ,T扫描对诊 C 断腮腺病 变及 了解 周 围有无 侵犯具 有重要 意 义L ] 1 。作者收集本院 20 屯 03年 4月 ~20 07年 5

腮腺肿瘤的影像诊断

腮腺肿瘤的影像诊断
黏液表皮样癌
MRI:呈圆形、卵圆形或分叶状软组织肿块,边缘 光整;T1加权呈低信号;T2加权呈略低、高混杂 信号病变。增强后实性部分表现为轻中度强化, 囊性部分无强化。
腮腺恶性肿瘤
❖ 黏液表皮样癌
高分化黏液表皮样癌临床表现与多形性腺瘤相似。低分化黏 表生长较快,有疼痛,边界不清,与周围组织粘连,常累及 面神经,出现淋巴结转移。
肺转移最常见,颈淋巴结转移低。 恶变时包膜消失,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呈浸润性生长。 肿瘤呈紫褐色,剖面可见囊腔形成,内含干酷样或黏稠液体。 肺转移最常见,颈淋巴结转移低。 肿瘤呈紫褐色,剖面可见囊腔形成,内含干酷样或黏稠液体。 腮腺是脂肪性腺体,CT呈低密度 增强后肿瘤呈均匀一致的强化 CT:平扫见腮腺内稍高密度圆形影像,多数为囊性,位于腮腺后下极; 腮腺是脂肪性腺体,CT呈低密度 肿瘤含有软骨、角化物,粘液样组织及钙化,常有坏死和囊变区,一般有完整的包膜。 腮腺内无痛性肿块,病程较长,生长缓慢 肿瘤呈紫褐色,剖面可见囊腔形成,内含干酷样或黏稠液体。 浸润性强,与周围组织无界限。 MRI:T1加权呈低或等信号,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内部信号强度不均匀; 腮腺内无痛性肿块,病程较长,生长缓慢 肿瘤呈紫褐色,剖面可见囊腔形成,内含干酷样或黏稠液体。 高分化黏液表皮样癌临床表现与多形性腺瘤相似。 恶变时包膜消失,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呈浸润性生长。 增强后实性部分表现为轻中度强化,囊性部分无强化。 增强后囊性部分不强化,实性部分及包膜轻中度强化。 浸润性强,与周围组织无界限。 MRI:T1加权呈等信号病变,边界清楚,信号均匀; 腮腺内无痛性肿块,病程较长,生长缓慢 肿瘤易沿神经扩散,有神经症状。 MRI:T1加权呈等信号病变,边界清楚,信号均匀; T2加权呈略高信号病变,信号不均匀。 扪诊呈圆形或卵圆形,表面光滑,质地较软。 易侵入血管,造成血行性转移。 MRI:T1加权呈低或等信号,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内部信号强度不均匀; 包膜较完整,边界清楚,切面呈灰白色

腮腺疾病的CT诊断与鉴别诊断

腮腺疾病的CT诊断与鉴别诊断

腮腺疾病的CT诊断与鉴别诊断解剖:腮腺位于下颌后窝咀嚼肌后部,上抵颧弓,下达颌骨下缘,形态类似三角形,长6cm,宽3~4cm,最厚处约1.0cm。

腮腺导管始于腺泡腔,经润管→纹管(小叶内)→排泄管,总导管开口于口腔内,全长3~6cm,外径2~4mm。

血供为颈外A分出的颞浅A和颌内A分支。

静脉最后汇入面总、面后和颈外V,穿行腮腺内的有面N、颈外A。

腮腺的筋膜:颈深筋膜的浅层在腮腺下极分两层包绕腮腺,形成腮腺筋膜,并分成很多分隔伸到腮腺实质内,将腺体分成很多小叶,也发出索状纤维束,伸入外耳道裂隙,因此腮腺内外感染容易向外耳道蔓延。

腮腺的淋巴结:腮腺内淋巴结分为浅组及深组,绝大部分为浅组。

腮腺浅组淋巴结多位于腮腺浅叶的后下极且散在分布;其分布特点可以较好的解释腮腺浅叶后下极为腺淋巴瘤的常见发病部位,且具有多发性的特点。

浅深叶划分:以下颌后静脉与胸锁乳突肌内侧的连线(或面神经)为界分为深叶和浅叶,以耳垂为界分为上下极,在矢状位上以下颌后静脉为界将浅叶再分为前上、下极和后上、下极。

涎 腺 疾 病 WHO 涎腺肿瘤组织学分类恶性上皮性肿瘤(1)腺泡细胞癌 2)粘液表皮样癌 3)腺样囊性癌(4)多形性低度恶性涎癌 5)上皮-肌上皮癌(6)非特异性透明细胞癌 7)基底细胞涎癌(8)皮脂腺癌 9)皮脂淋巴腺癌 10)囊腺癌(11)低度恶性筛状囊腺癌 12)黏液腺癌 13)嗜酸性腺癌(14)涎腺导管癌 15)非特异性涎癌 16)肌上皮癌(17)多形性腺瘤癌变 18)癌肉瘤 19)转移性多形性腺瘤(20)鳞状细胞癌 21)小细胞癌 22)大细胞癌(23)淋巴上皮癌 24)成涎细胞瘤2.良性上皮性肿瘤(1)多形性腺瘤(2)肌上皮瘤(3)基底细胞腺瘤(4)Warthin瘤(5)嗜酸性腺瘤(6)小管状腺瘤(7)皮脂腺腺瘤(8)淋巴腺瘤—皮脂腺型—非皮脂腺型(9)导管乳头状瘤—内翻性导管乳头状瘤—导管内乳头状瘤—乳头状涎腺瘤(10)囊腺瘤3.软组织肿瘤(1)血管瘤4.淋巴造血系统肿瘤(1)霍奇金淋巴瘤(2)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3)结外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5.继发性肿瘤•腮腺肿瘤的病理类型复杂, 其中绝大多数是上皮性肿瘤, 约占95%, 非上皮来源的肿瘤较少见, 约占5% ,•腮腺肿瘤中80% 为良性, 20%为恶性,因此,上皮性良性肿瘤是最常见的类型.•腮腺肿瘤占涎腺肿瘤80%以上,其次是颌下腺5-10%,舌下腺约1%。

腮腺常见疾病的CT诊断ppt课件

腮腺常见疾病的CT诊断ppt课件
临床表现:红、肿、热、 痛;实验室检查(WBC升 高)
CT表现: 腮腺体积弥漫性肿大; 腮腺正常腺体脂肪性低密
度消失,被炎性增生结节 代替;叶间间隔及包膜增 厚; 周围渗出;皮肤增厚
.>
病例1
炎性结节替代
.>
病例2
腮腺脓肿
腮腺积气
.>
病例3
需与恶性肿瘤鉴别
蜂窝织炎
.>
腮腺导管结石引起的炎症4
腮腺床--颈内动脉、颈内静脉、Ⅸ~Ⅻ 脑神经
.>
2.3、面神经分支(Branches of facial nerve)
.>
2.4、下颌后静脉(Retromandibular vein)
.>
2.5.1、腮腺导管(Parotid duct)
.>
2.5.2、腮腺导管(Parotid duct)
.>
腮腺常见疾病的CT诊断
安徽省肿瘤医院 医学影像科
王传彬
.>
看看一些有意思的图片(1)
全内脏反位
.>
看看一些有意思的图片(2)
膀胱结石
.>
看看一些有意思的图片(3)
“输尿管喷射尿液”
.>
看看一些有意思的图片(4)
“弹簧似” 的直肠粘膜
.>
看看一些有意思的图片(5)
滑膜骨软骨瘤病
.>
看看一些有意思的图片(6)
.>
病例 2
.>
病例 3
.>
病例 4
.>
恶性肿瘤(malignant tumors)
✓ 老年人居多; ✓ 疼痛;
C T 表现 浸润性生长; 形态不规则,边界模糊; 邻近结果侵犯、淋巴结转移、骨质破坏

腮腺常见良性肿瘤(多形性腺瘤、腺淋巴瘤)的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

腮腺常见良性肿瘤(多形性腺瘤、腺淋巴瘤)的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
v 以下颌支后缘/下颌支后静脉或穿 过腮腺的面神经丛为界,分为:
a 浅叶:多呈三角形向前延伸, 覆盖于咬肌后份的浅面
b 深叶:下颌后窝及下颌支深面 ,向内深至咽侧壁
正常腮腺
腮腺为脂肪性腺体组织 CT:呈低密度,密度低于周围的肌肉 MRI:T1WI上呈高信号,压脂T2WI上呈稍高信号
良性腮腺肿瘤分类(WHO2017)
腺淋巴瘤(Adenolyphoma)
v 腺淋巴瘤,又名Warthin瘤或乳头状淋巴管囊腺瘤 ,是腮腺第二常见的良性肿瘤,发病率约6%-10% ,仅次于多形性腺瘤
v来源于腺体内的淋巴结或残存于淋巴结构内的异位 涎腺组织,腺淋巴瘤发生的位置较固定,好发于腮 腺浅叶后下极(淋巴结集中);偶见于颌下腺、鼻 咽及口唇
鉴别诊断
混合瘤
腺淋巴瘤
发病年龄
位置、数 目
常见于30-40岁女性,若突然生长 加速伴疼痛、面神经麻痹等症状 ,应考虑恶变
病灶多位于腮腺浅叶、单发
好发于50岁以上男性,有长期吸烟史
病灶大多位于腮腺后下极,有多灶性 和双侧腮腺同时发病特点
坏死、囊 坏死多位于中心 变
囊腔样、裂隙状囊变
钙化


强化特点 “慢进慢出”
Ø 具有恶性肿瘤生长的特征(面神经受累,侵及周围组织,可 有颈部淋巴结肿大)
Ø 密度不均,信号多呈长T1稍长T2,囊变坏死明显 Ø 增强扫描多不均匀中-重度强化。动态呈“速升缓降”型 Ø DWI高,ADC低,但较Warthin稍高;
鉴别诊断-腮腺恶性肿瘤
影像学表现
• CT:密度与肌肉接近,囊变是腺淋巴瘤一个特点, 囊性成分表现为囊腔样、分隔状、裂隙征
• MR:T1WI低信号,T2WI多呈中等或稍高信号, 囊腔蛋白含量高时T1WI 及T2WI均呈高信号;因含 大量的淋巴组织和蛋白囊腔,肿瘤 DWI高信号, ADC低信号(鉴别点)

腮腺肿瘤的CT诊断及鉴别诊断

腮腺肿瘤的CT诊断及鉴别诊断

实质含 丰富毛细血管并呈不 同程度扩张有关 , 肿瘤内含较 多小 静脉。本 组病例中
腺 淋 巴瘤 动脉 期 强 化 程 度 明显 高 于其 它 类 型 肿 瘤 ,其 差 异 有统 计 学 意 义 ( P < O . 0 5 ) ,与文献报道一致 。
搜集2 0 1 4 年6 月一 2 0 1 5 年1 月在我 院经手术病理证实 的 2 6 例腮腺病变 患者
著 高于其 它类型肿瘤 ,差异 有统计 学意义 ( P < O . 0 5 ) 。 结论:c T平扫及 增强对腮腺 肿瘤的诊 断及鉴 别诊 断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关键词 :腮腺肿 瘤 体层摄影术 诊 断 【 中图分类号 】R 7 8 1 7 + 3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 6 7 2 — 8 6 0 2( 2 0 1 5 )0 4 — 0 5 2 4 — 0 1
材 料 与 方 法 1 、研Fra bibliotek究对 象 迟逐步强化。
腺淋 巴瘤 , 又称 Wa r t h i n 瘤 或淋巴瘤性乳 头状囊腺瘤 。发病 率仅次 于多形性 腺瘤。好发于腮腺浅叶下极 ,可单发或多发 ,多见于 5 0 岁 以上 男性 ,大多数 患
者有 吸烟史。临床多为无痛性肿块 、生长缓慢。肿瘤 实质 主要 由嗜酸性上皮 细 胞 和淋 巴样 间质组成。C T平扫密度多不均匀 ,与肿瘤的囊 变、粘液变及纤 维变 性相关。病灶边界清楚 , 病理上多有完整包膜 , 增强扫描早期显著强化 , 与肿瘤
医学影像 与检验
F 家 庭 心 理 医 生 a m i I Y p s y c h o I o g i c a I d o c t o r
腮腺肿瘤 的 C T诊 断及 鉴 别 诊 断
单 卉 周海 军 黄 小伟

腮腺Warthin瘤的CT、MRI诊断

腮腺Warthin瘤的CT、MRI诊断
灶 性低 密 度坏死 、囊变 区 。增强 扫描 实性 部分 明显
1 1 一 般材 料 .
搜 集 20 0 5年 5月 ~2 1 0 1年 5月 我 院经 手 术 病 理证 实 且 术 前行 C 、MR 检 查 的腮 腺 腺 淋 巴瘤 2 T I 7 例病 例 资 料 。 均 以 偶 然 发 现腮 腺 区无 痛 性 肿 块 就
平 扫加增 强 扫描 ,增 强 用 碘 剂 对 比剂 ( 佛 醇 ) , 碘 0 m / g m / ,团注 ,注后 5 s 单期 扫 描 。 .2 g k ,2 tS 0行 13 MR 检查 . I
巴瘤 居腮 腺 良性 肿 瘤 的 第 二 位 ,约 占 5 ~1% 。 % 0
Wati 常 见 于 5 r n瘤 h 0岁 以上高 龄男 性 ,通 常 为 多发
[ 中图分类号 ]T 7 4 H 7 [ 文献标 识码]A [ 文章编 号]10 2 7 (0 1 0—02 0 02— 3 6 2 1 )1 0 2— 3
( 摘
要] 目的 :分析腮腺 Wati r n瘤 C 、MR 影像 学表 现 与相 关 临床特 点 ,提 高诊 断 准确性 。方 法 : h T I
C T呈明显强化 ,MR 呈 不均 匀强化 ,结合 病人年龄 、性别 和病变影像 特点 ,应 首先考虑 Wati 的诊 断 。 I r n瘤 h
[ 关键词 ]Wa hn瘤 ;腮腺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 共振成像 ri t
腮 腺 肿 瘤 中 良性 肿 瘤 多 见 ,约 占 7 % ,腺 淋 5
岁 ,双侧 单发 6例 ,单侧 多发 1 ,双侧 多发 3例 ,单侧单发 1 例 7例 ;病 灶最 大径 0 .6~3 c .5 m,呈 圆形 或
椭圆形 ,边界清楚 , 密度或信 号均 匀或不 均;增强 C T显 示病灶 实质 区明显 强化 ,增 强 NR 显 示病灶 呈不 均 I

腮腺良性肿瘤增强CT征象及其诊断价值

腮腺良性肿瘤增强CT征象及其诊断价值

腮腺良性肿瘤增强CT征象及其诊断价值腮腺良性肿瘤是指在腮腺组织中生长的非恶性肿瘤。

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进步,增强CT成为了腮腺良性肿瘤诊断的重要手段。

本文将探讨腮腺良性肿瘤在增强CT上的特征征象及其诊断价值。

一、腮腺良性肿瘤的常见征象1. 腮腺良性肿瘤在增强CT上常呈现为边界清晰的圆形或椭圆形肿块。

肿块的密度多为均匀或稍不均匀,与周围正常腺体组织对比明显,使其能够相对易于被鉴别。

2. 腮腺良性肿瘤常具有明显的血供。

增强CT显示肿块早期即显示明显的强化,在动脉期达到高峰,随后逐渐强化程度降低。

此特征征象可以与恶性肿瘤相区分。

3. 对于一些具有分泌功能的腮腺肿瘤,增强CT还可以显示肿瘤内部的钙化或脂肪成分。

这些征象能够进一步支持良性肿瘤的诊断。

二、腮腺良性肿瘤的诊断价值1. 高准确率的诊断:增强CT在腮腺良性肿瘤的诊断中表现出较高的准确性。

通过观察肿块的形态、边界、密度以及强化特点,结合临床资料进行综合判断,可以对腮腺良性肿瘤进行可靠的诊断。

2. 有助于术前评估:增强CT还可以提供有关肿瘤的详细信息,如肿块的大小、位置、与邻近重要结构的关系等。

这些信息对于手术的方案制定和手术计划的安全性评估非常重要。

术前评估的准确性和全面性,能有效指导诊断及手术决策,提高手术成功率。

3. 监测病情变化:通过增强CT的定期检查,可以观察腮腺良性肿瘤的生长趋势和强化特点的变化。

这对于评估肿瘤的稳定性以及术后复发的风险非常重要。

4. 潜在的恶性肿瘤筛查:一些腮腺良性肿瘤在CT表现上与恶性肿瘤相似。

在增强CT的检查中,如果出现强化不均匀、边界模糊、侵犯周围结构等异常征象,应警惕可能的恶性转化。

及时发现这些征象,能够为患者提供早期治疗的机会。

总结:腮腺良性肿瘤在增强CT上具有一系列特征征象,如边界清晰、血供丰富、内部钙化或脂肪成分等。

增强CT在腮腺良性肿瘤的诊断中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并且在术前评估、监测病情变化以及筛查恶性转化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

腮腺常见病变影像诊断

腮腺常见病变影像诊断
见低信号包膜,T2WI高信号内可见条状低信号纤 维分隔; ➢ 小者密度和信号多均匀,大者常可见出血、坏死、 囊变偶见钙化。 ➢ 弥散多不受限,ADC值高于恶性肿瘤和腺淋巴瘤 ➢ 增强扫描呈渐进性、延迟强化,表现为“慢进慢出”
WHO (2017)头颈部肿瘤分类
良性肿瘤 多形性腺瘤 肌上皮瘤 基底细胞腺瘤 Warthin 瘤(沃辛瘤) 嗜酸细胞瘤 淋巴腺瘤 囊腺瘤 乳头状诞腺瘤 导管乳头状瘤 皮脂腺瘤 管状腺瘤及其他导管腺瘤
非肿瘤性上皮病变 硬化性多囊性腺病 结节性嗜酸细胞增生 淋巴上皮样涎腺炎 闰管增生
软组织良性病变 血管瘤 脂肪瘤/涎腺脂肪瘤 结节性筋膜炎
定位腮腺
➢ 咽旁前间隙的肿瘤常致咽旁脂肪带外移,在肿瘤和腮腺深 叶间有脂肪间隔
➢ 咽旁后间隙肿瘤致二腹肌后腹前移
➢ 影像上难分辨面神经,所以以以下两种划线划分深 浅叶
➢ U线法: 以下颌后静脉最背侧和同侧椎体最背侧的连线
估计面神经的位置而进行深浅叶的划分(橙色虚线):
➢ 以下颌支内侧缘至胸锁乳突肌内侧缘连线进行划分 (绿色实线)
肿瘤侵犯的范围,与面神经的关系
组织来源
定位——是否腮腺来源
➢ 腮腺肿瘤外缘与腮腺之间有无脂肪层存在 ➢ 咽旁间隙内脂肪向内移位,呈“C”形、裂隙状或消失
➢ 茎突与下颌骨间隙增宽
定位——腮腺分区
➢ 腮腺深叶肿瘤多呈哑铃状
当肿瘤突破包膜侵犯咽旁间隙 ➢ 茎突向内前移位,致茎突和下颌支距离增宽 ➢ 二腹肌后移、咽旁间隙变窄
影像学表现 呈圆形或类圆形,少数分叶状或不规则形
CT: ➢ 平扫呈等低密度、肌肉密度密度,较均匀,较大者可
有出血、、均匀或环状轻度强化,渐进性、
延迟强化。
影像学表现 呈圆形或类圆形,少数分叶状或不规则形

腮腺结节CT报告

腮腺结节CT报告

腮腺结节CT报告1. 引言腮腺结节是指在腮腺区域内出现的肿块或肿瘤。

CT(计算机断层扫描)是一种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可以提供关于腮腺结节的详细信息。

本文将介绍一份典型的腮腺结节CT报告。

2. 检查详情本次CT检查使用了X光技术,产生了横向切片图像,以帮助医生进行精确的诊断。

下面是具体的检查细节:•检查部位:腮腺区域•检查日期:XXXX年XX月XX日•扫描方式:螺旋CT扫描•对比剂:使用了XXX对比剂•扫描层数:共扫描了XX层,层厚为XX毫米•其他:在扫描过程中,患者需保持头部稳定3. 影像描述根据CT图像,我们对腮腺结节进行了详细的描述。

以下是我们的观察结果:•形态特征:腮腺结节呈圆形/椭圆形/不规则形状。

•结节大小:结节的最大直径为XX毫米。

•内部密度:结节的内部密度均匀/不均匀。

•强化表现:在使用对比剂后,结节的强化程度为XX。

4. 诊断结果基于CT影像的分析,我们得出以下诊断结果:•腮腺结节:在腮腺区域发现了一个单个结节,结节大小为XX毫米。

结节的形态特征和内部密度提示可能为腮腺良性肿瘤。

•良性肿瘤可能性:结节的形态特征和均匀的内部密度符合良性肿瘤的特征。

然而,为了排除恶性肿瘤的可能性,建议进行进一步的检查和评估。

5. 建议与注意事项基于我们的诊断结果,我们提供以下建议和注意事项:•进一步检查:建议进行腮腺结节的穿刺活检,以确定其良性或恶性性质。

•随访:如果诊断结果确认为良性肿瘤,建议定期进行随访CT检查,以监测结节的生长情况。

•与医生讨论:请与您的医生进一步讨论,并按照其建议进行进一步操作和治疗。

6. 结论腮腺结节CT报告提供了对腮腺结节的详细描述和建议。

请您及时与医生进行进一步的沟通和讨论,以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

这份报告有助于医生进行准确的诊断,并为您提供最佳的治疗关怀。

腮腺解剖及常见疾病影像诊断

腮腺解剖及常见疾病影像诊断
腮腺解剖及常见疾病的 影像学诊断
2017.11.1科内学习-刘斌
一 腮腺解剖
耳屏、下颌角、 颧弓组成的三 角形区域内
腮腺(parotid gland)
(一)形态与分部
腮腺呈不规则的楔形,底朝向外侧,尖伸向内侧,突
入咽旁,左右基本对称 以下颌支后缘或腮腺内的面神经丛平面为界,分为浅 、深两部 浅部:多呈三角形或不规则的卵圆形,向前延伸,覆 盖于下颌支和咬肌后份的浅面 深部:位于下颌后窝内及下颌支深面,向内侧可延伸 至咽侧壁旁
病变多位于腮腺区浅表部位 圆形、类圆形病变 CT表现为单发/多发单囊性均匀的水样密度
,边界清晰,增强扫描后囊壁可强化 MRI表现T1WI低信号,T2WI呈均匀高信号
病例: 右侧腮腺 表皮样囊肿
2.腮腺炎
(inflammatory)
慢性复发性腮腺炎 流行性腮腺炎
腮腺炎症(inflammatory)
U线:通过下颌 后静脉最背侧点
与同侧颈椎骨最 背侧点的连线 以U线代替面神 经来划分,便于 确定位置 以下颌后静脉的 移位方向划分
3.MRI:
具有无创、无电离辐射和软组织显示清晰等优点 MRI检查可清晰显示肿瘤与血管的关系,其对肿瘤 与周围正常组织的显示优于CT; 对确定恶性肿瘤的侵及范围以及与周围组织关系 的定位具有较大的价值,此外对范围较大的肿瘤
临床表现:红、肿、热、痛; 实验室检查:WBC计数升高↑
CT表现:
①腮腺体积弥漫性肿大; ②腮腺正常腺体脂肪性低密度消失,被炎性 增生结节代替;叶间间隔及包膜增厚; ③周围渗出;皮肤增厚。
(一)慢性复发性腮腺炎
多发生于儿童,男性多见,期间可多次反复发作 ,至青春期多可自愈。 病因不明,可能与涎腺导管逆行性感染、儿童免 疫功能低下或自身免疫性疾病有关。 临床表现腮腺反复肿胀,进食后尤为明显,成年 后一般不再发作。 检查:涎腺X线造影是诊断慢性复发性腮腺炎的主

腮腺常见良性肿瘤的CT诊断与鉴别诊断

腮腺常见良性肿瘤的CT诊断与鉴别诊断

(eat etfR d l y Z n i og ugn ir t epe H si lZ ni 5 03 C ia D p r n o ai o , uy n h aagDs i o l m og H tc P o t , u y 4 0 0 , hn) pa
【 bta t Obet e T i u s h a eo Tpa —cna dcnrs eh n e xmia o eda n s n iee tl A src】 jci ods s tev l f l nsa n o t t n a cdea nt ni t igoi a ddf rni v c u C i a- i nh s a
系 .为术前评估诊断和预后判断提供科 学依 据 .是 目前腮 腺肿
8 3岁 ,中位年龄 6 5岁 ;腮腺基底细胞瘤 5 ,男 1 ,女 4 例 例
瘤术前检查 的主要手段 ,但 c T对于腮腺肿瘤 的定性诊 断 目前 例 ,年龄 3 8~6 7岁 ,中位年龄 5 。病 程 2月 一2 8岁 9年 ,均 研究 尚少。本文 回顾性 分析 3 2例腮腺 肿瘤 的 MS T平扫及 动 表现为耳周或腮腺 圆形无痛性结节或肿块 ,活动度可。 C
层厚 5m m,间距 5m m,管 电压 1 0k 2 V,管电流 20m 0 A;然后 行增强 扫描 ,对 比剂 7 L 5m ,注射速率 4mMs l ,于注药后 1 、 0s 6 行双期扫描 ,增强扫描范围及条件同平扫。 0s
作 者 简 介 :唐 志 明 ( 9 8 ) 17 一 ,男 ,贵 州 遵 义 人 ,本 科 学 历 , 医 师 ,研 究 方 向 :C T影 像 诊 断 。
态增强扫描 表现特征 .旨在探讨 c T对腮腺 良性肿瘤 的诊 断与 12 检查方法 .

腮腺病变的CT诊断及误诊分析

腮腺病变的CT诊断及误诊分析
b de . Tw e y of 7 b ni a es w e e olt r i e t m or d or r nt 0 e gh c s r s ia y m x d u s an 1 of 0 c s s 6 7 a e we e a e l ph r d no y oma . Fourof1 a i a a e r u oe de m o d c r i o a s m lgn ntc s s we e m e pi r i a cn m s, 0
收 稿 日期 :0 0 0 . 2 2 1 . 30 修 回 日期 :0 0O 。4 2 1 7 1
cn ma i o s,a e rn a elde i d m a s Co l so CT s s n iie i t c i pp a ig s a w l fne s . ncu i n i e s tv n dee tng a d dig ssng p r td a um o sa d e n a no ii a o i glnd t r n nha e nc d CT a o d m y pr vie mor nf m a i e i or ton f t r i i h t r ft orde e m nng t e na u e o umor . I magig 01 n 2 1,
性 有 更 大 帮助 。
刘 焱 李 辉 王栅跚来自LU Y n I a LHi Iu W A h n h n NG s a s a
作 者 单 位 8 0 0 新 疆 乌 鲁 木 齐 30 1 新 疆 自治 区 人 民 医 院放 射 影 像 中 心 通 讯 作 者 李 辉
中 国 医学 影 像 学 杂 志 C ieeJ unl f dc1 ma ig hn s o ra 0 Me i gn aI

腮腺疾病的CT诊断与鉴别诊断

腮腺疾病的CT诊断与鉴别诊断

腮腺内外肿块的定位:
• 腮腺深叶肿瘤与咽旁间隙肿瘤鉴别: • 腮腺深叶肿瘤多呈哑铃状,病变常致茎突和
下颌支之间的距离增宽,咽旁间隙脂肪带常 内移;二腹肌后腹后移。
• 咽旁前间隙的肿瘤常致咽旁脂肪带外移,在 肿瘤和腮腺深叶间有脂肪间隔,病变致其茎 突下颌沟增宽少见。
• 咽旁后间隙肿瘤致二腹肌后腹前移。
部分腮腺肿瘤的特点:
• 囊肿、脂肪瘤:低密度 • 海绵状血管瘤:强化显著 • 混合瘤:钙化、囊变 • 腺淋巴瘤:M>F,浅叶后下极,双侧多中心 • 腺样囊性癌:嗜神经生长(面瘫)。
结论:
• CT对发现腮腺区肿瘤和肿瘤的定位较为可 靠。
• 对鉴别肿瘤的良恶性有较高价值 • 对肿瘤组织学诊断价值不大。
• 其分布特点可以较好的解释腮腺浅叶后下 极为腺淋巴瘤的常见发病部位,且具有多 发性的特点。
浅深叶划分:
• 以下颌后静脉与胸锁乳突肌内侧的连线 (或面神经)为界分为深叶和浅叶,以耳 垂为界分为上下极,在矢状位上以下颌后 静脉为界将浅叶再分为前上、下极和后上、 下极。
涎 腺 疾 病 WHO涎腺肿瘤组织学分类
腮腺良恶性肿瘤治疗:
• 良性肿瘤一般采用肿瘤组织及周围腺体的区域切除 或腺叶切除,少部分需全腮腺切除,一般可解剖并 保留面神经,术后无需特殊治疗;
• 而恶性肿瘤多数需要扩大切除范围,切除受累面神 经并进行同期修复术,如发现有淋巴结转移还需作 淋巴结清扫术,对病理分化差或局部复发率高的鳞 癌或腺样囊性癌术后还需进行放疗或化疗。
• Kassel 将腮腺肿瘤的CT 表现分为三类:
• Ⅰ类圆形、边缘清楚、包以被膜的肿瘤、 提示良性;
• Ⅱ类分叶状或不规则、界限清楚、提示肿 瘤具有轻度侵袭性、易于复发;

腮腺疾病的影像诊断

腮腺疾病的影像诊断
但个别有恶变倾向。原发于腮腺者极为少见。 病因尚不清楚,据文献报道仅占腮腺良性肿瘤的
5.9%。 好发于青壮年。本病病程长,病变发展缓慢 一般无明显的临床表现,当肿瘤长大时。可出现
局部肿大,疼痛,面部麻木等。
腮腺区神经鞘瘤
[病史摘要] 女性,38岁。主因发现左颊部肿物来 医院就诊。患者1年前无意中发现左面颊部较 右侧肿大,并可触及一黄豆大小的肿物,但无 任何不适感,近一月来肿物明显肿大,并有压 痛。查体:左腮腺区可触及肿物,较固定,表 面皮肤正常,颌下未触及肿大淋巴结。B超示 左腮腺肿物,直径2.5cm。
MRI表现
混合瘤较小时,信号均匀 T1WI呈等信号,T2WI呈略高或高信号 边缘可见低信号包膜 发生坏死、囊变时信号不均,长T1长T2 T2WI瘤体内低信号瘤体内纤维间隔 极低信号为钙化
CASE--1
[病史摘要] 男性,53岁。主因发现双侧上颈部包 块来医院就诊,查体双侧腮腺区均可扪及包块, 界清,有轻度压痛。
MRI表现:长T1长T2信号影,信号均匀一 致,边缘清晰
腮裂囊肿CT
腮裂囊肿MRI
腮腺恶性肿瘤
常见恶性混合瘤、腺癌、鳞癌、未分化癌等。 好发年龄较大的人群 腮腺区粘连固定的肿块,触之较硬,边缘不清 疼痛、面神经麻痹、张口困难,多年生长缓慢、
近期迅速增长 病理:浸润生长、包膜多不完整,常累及周围组
人胚第4周初出腮弓,左右对称,第4周末可见第 1~4对腮弓出现,第5、 6对腮弓在人几乎形 不成。相邻腮弓之间有腮沟,共5对。第1对腮
弓不久发育成上颌隆起和下颌隆起,参与颜面 的形成。第2对腮弓参与舌骨及颈部的形成, 第2腮弓向尾侧增长迅速,逐渐覆盖3、4腮弓, 第2对腮弓与下方其他腮弓之间的腔隙,称为
织或皮肤

腮腺肿块性病变的CT诊断

腮腺肿块性病变的CT诊断

3 讨 论
临床上发现腮 腺区肿块 而进 一步进行 影像学 检查 的 目
腮腺 内各类肿块 密度不 尽相 同, 与平 扫相 比, 增强 能清
的之一是鉴别肿物的 良恶性 , 有报 道称影 像学准 确率 9 %。 楚显示肿 块的轮廓及 内部密度 的变化 , 0 特别是邻近 的动 、 静
发 生 于浅 叶的 以 良性较 多 , 本组 发 生 于 浅 叶除 1 炎 性 肿 块 脉的位置可清楚显示 。H s n4 例 as 等认 为各种腮腺肿瘤之 间的 0 j
液 化 , 强 后 囊 壁 光整 , 化 明 显 ( 7 。 增 强 图 )
皮囊肿 1 , 例 乳头状淋 巴囊腺 瘤 1 )恶性肿 瘤 6例 ( 例 , 恶性 混合瘤 2例 , 分化瘤 1 , 低 例 腺样 囊腺 癌 2例 , 腮腺 腺癌 1
例 ) 炎性 肿 块 4 ( 中结 核 1 ) 浅 叶 8例 ( , 例 其 例 ; 良性 7例 , 炎 性 1 )深 叶 2 ( 为 恶 性 )累及 全 叶 9例 ( 例 , 例 均 , 良性 2例 , 恶
2 结 果
的低密度灶 ,T值 增高 2 C 0~6H , 中 2例 良性肿瘤 ( 例 0 u其 1
多 形腺 瘤 、 例 乳 头状 淋 巴囊 腺 瘤 ) 见 大 片囊 变 区 ( 2 。 1 内 图 )
Hale Waihona Puke 良性 肿 瘤 9 ( 形腺 瘤 5例 , 底 细 胞 瘤 2 , 巴上 例 多 基 例 淋
恶性肿瘤 4例平扫密 度均 匀, 强后 内见不规 则低 密度 区 增 ( 34 。4 图 、) 例炎症性肿 块 , 3例肿块无 明确边 界, 2例 中度 强化 , 见液化区 , 同时病侧腮腺 密度弥漫性增高 ( 5 , 图 )结核 1 例病灶 内见钙化灶 ( 6 ,1 图 ) 例呈囊性变 , 边界模糊 , 中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U线:通过下颌后静脉 最背侧点与同侧颈椎骨 最背侧点的连线
• 以U线代替面神经来划 分,便于确定位置
• 以下颌后静脉的移位方 向划分
<页脚>
腮腺炎症(inflammatory)
临床表现:红、肿、热、痛; 实验室检查(WBC升高)
CT表现: 腮腺体积弥漫性肿大; 腮腺正常腺体脂肪性低密度消
腮腺疾病
肿瘤性病变
炎性病变
先天发育
良性病变
恶性病变
1、急性/慢性 2、特异性/非特异性
......
发育畸形
......
1、上皮源性 2、间质来源
......
<页脚>
1、原发:上皮/间质 2、继发:转移 ......
6、腮腺常见疾病 腮腺炎症(化脓性、病毒性、结核、寄生虫) 囊肿(潴留样囊肿、皮样囊肿及鳃裂囊肿) 良性肿瘤:良性混合瘤(最多见,70%)、腺淋巴瘤(其次)、基
前内侧--咬肌,下颌支,翼内肌的后份
后内侧--乳突,胸锁乳突肌,二腹肌后腹,茎突,颈内动脉,颈内静脉 , Ⅸ~ Ⅻ 脑神经
腮腺床--颈内动脉、颈内静脉、Ⅸ~Ⅻ 脑神经
<页脚>
2.3、面神经分支(Branches of facial nerve)
<页脚>
2.4、下颌后静脉(Retromandibular vein)
失,被炎性增生结节代替;叶 间间隔及包膜增厚; 周围渗出;皮肤增厚
<页脚>
病例1
炎性结节替代
<页脚>
病例2
腮腺脓肿
腮腺积气
<页脚>
病例3
需与恶性肿瘤鉴别
蜂窝织炎
<页脚>
腮腺导管结石引起的炎症4
<页脚>
潴留样囊肿
病因:腮腺导管阻塞,分泌液积累
<页脚>
鳃裂囊肿(branchial cleft cysts)
耳屏、下颌角、颧 弓组成的三角形区 域内
<页脚>
2.1、腮腺内部结构及毗邻结构有哪些?
<页脚>
2.2、腮腺内部结构及毗邻结构有哪些?
内部结构:
帮助定位
十分重要
颈外动脉、下颌后静脉、颞浅血管、耳颞神经、上颌血管 、面横血管、面神经分 支、腮腺导管;
毗邻结构:
某些疾病
上方--外耳道,颞下颌关节的后缘
<页脚>
病例 1
<页脚>
病例 2
<页脚>
病例 3
<页脚>
病例 4
大小不是良恶性的绝对标 准
F,76岁,右颈部包块10余年 (右)腮腺多形性腺瘤
<页脚>
拓展内容
(左)颌下腺多形性腺瘤
<页脚>
拓展内容
(右)腭部多形性腺瘤
<页脚>
腺淋巴瘤(Adenolymphmas)
又称warthin瘤、乳头状淋巴囊腺瘤; 好发50岁以上老年男性,绝大多数有长期吸烟史 肿瘤消长史 典型CT表现: 浅叶后下象限; 圆形、类圆形;边清;易合并大囊变,囊变区清楚; 动脉期明显强化,静脉期快速减退,“快进快退”; 多发或双侧发病是其特异性征象; 贴边血管征;
<页脚>
2.5.1、腮腺导管(Parotid duct)
<页脚>
2.5.2、腮腺导管(Parotid duct)
<页脚>
3、腮腺病理组织学图
<页脚>
4、腮腺病变有哪些临床表现?
<页脚>
4.1、腮腺病变有哪些临床表现?
<页脚>
4.2、腮腺病变有哪些临床表现?
<页脚>
5、腮腺疾病的分类
非肿瘤性病变
淋巴结转移
需结合临床症状 与脓肿、腺瘤囊变、
囊肿伴感染等鉴别
<页脚>
腺泡细胞癌
<页脚>
淋巴上皮癌
<页脚>
粘液表皮样癌
<页脚>
腺泡细胞癌
<页脚>
先天性疾病,系胚胎发育过程中鳃弓、鳃裂未能正常融合或闭锁不 全所致;
第一、二、三、四鳃裂囊肿;第二鳃裂囊肿最常见,位于颌下区到 甲状软骨水平(最常见);
临床表现:生长缓慢,好发20~50岁,30岁最多见; C T 表现: 与其他囊肿相同; 易合并感染,伴有瘘管形成;囊壁增厚。
<页脚>
F,14y (右)鰓裂囊肿
<页脚>
病例 1
<页脚>
病例 2
<页脚>
基底细胞腺瘤(Basal cell adenoma )
好发50岁以上老年女性;
典型CT表现: 浅叶包膜下; 圆形、类圆形;边清;易合并大囊变,囊变区清楚; 动脉期明显强化,静脉期稍减退,“快进慢退”; “附壁结节式”、“岛状”、“花边状”强化模式。
<页脚>
鰓裂囊肿 合并感染 囊壁增厚
<页脚>
混合瘤(mixed tumor/pleomorphic adenoma)
又称多形性腺瘤; 是腮腺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年龄、性别无特异性; 临床表现为无痛性包块,若短期内快速长大,提示恶变;
典型CT表现: 浅叶 圆形、类圆形、分叶状 边清;密度多均匀,部分合并小囊变,囊变区不清晰; 动脉期轻度强化,静脉期及延迟期进一步强化, “缓慢渐进性”强化;部分可见强化范围扩大;
<页脚>
病例 1
<页脚>
病例 2
<页脚>
病例 3
<页脚>
病例 4
<页脚>
恶性肿瘤(malignant tumors)
老年人居多; 疼痛;
C T 表现 浸润性生长; 形态不规则,边界模糊; 邻近结果侵犯、淋巴结转移、骨质破坏
<页脚>
涎腺导管癌
<页脚>
非特异性腺癌
<页脚>
浸润性低分化鳞癌
腮腺常见疾病的CT诊断
安徽省肿瘤医院 医学影像科
王传彬
<页脚>
看看一些有意思的图片(1)
全内脏反位
<页脚>
看看一些有意思的图片(2)
膀胱结石
<页脚>
看看一些有意思的图片(3)
“输尿管喷射尿液”
<页脚>
看看一些有意思的图片(4)
“弹簧似” 的直肠粘膜
<页脚>Hale Waihona Puke 看看一些有意思的图片(5)
滑膜骨软骨瘤病
底细胞腺瘤少见;血管瘤、脂肪瘤、神经鞘瘤、肌上皮瘤少见; 恶性肿瘤:恶性混合瘤、基底细胞腺癌、粘液表皮样癌、腺泡细胞
癌、转移癌等,均较少见
<页脚>
正常腮腺CT表现 • 腮腺是脂肪性腺体组织,正常CT上呈低密度,低于周围肌肉的密度,
但高于皮下、颞下窝、咽旁间隙的脂肪密度;
<页脚>
腮腺深、浅叶的划分
<页脚>
看看一些有意思的图片(6)
骨软骨瘤病
<页脚>
看看一些有意思的图片(7)
异位手指关节
<页脚>
看看一些有意思的图片(8)
外侧裂池畸胎瘤
<页脚>
看看一些有意思的图片(9)
<页脚>
看看一些有意思的图片(10)
巨大粪石
<页脚>
<页脚>
<页脚>
你想到了什么?
大脑 听力 腮腺
<页脚>
1、腮腺(parotid gland)是什么?在哪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