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典型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
【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二】 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土地荒漠化、土地盐碱化

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土地荒漠化、土地盐碱化一、荒漠化的成因、危害与防治1.概念认知:认识荒漠化2.我国荒漠化的地区分布:(1)土地沙漠化——“三北”地区(西北、华北北部、东北西部)。
(2)石质荒漠化——西南喀斯特地区。
(3)次生盐渍化——西北干旱灌溉区、华北半湿润区。
【典例探究感悟考向】(2017扬州模拟卷)“荒漠化”是指因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等多种因素造成的土地退化现象。
图1为“我国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分布图”,图2为“不同类型荒漠化土地比例统计图”。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0分)图2图1(1)在我国生态脆弱的A、B、C、D、E、F区域中,风蚀荒漠化主要分布在____,盐渍化主要分布在_________,冻融荒漠化主要分布在_______。
(3分)(2)A区域的荒漠化会加重B区域的等环境问题,因此B区域环境保护的生物措施是。
(3分)(3)从气候、地形、人类活动等角度分析D、E、F区域生态环境脆弱的原因有______。
(4分)【方法提炼突破核心】典型地区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湿润地区+地表植被稀疏干旱的农业区+不合理的灌溉牧区+过度放牧+过度垦殖等干旱农耕区+引水灌溉3.荒漠化的成因(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形成的。
其成因具体分析如下:(1)自然因素——为荒漠化创造条件①基本条件——气候干旱。
西北地区深居内陆,降水稀少,有利于荒漠化发展。
②物质条件——地面疏松,为沙质沉积物。
③动力条件——大风日数多且集中。
接近亚洲高压中心,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在冬春干旱的季节,为风沙活动创造了有利条件。
④重要影响因素——气候异常。
多雨年有利于抑制风沙活动和荒漠化进程;持续干旱年则加速荒漠化进程。
(2)人为因素——决定性因素【区域认知】从整体性视角析西北内陆区域特征问题1:在中国地形图中,圈画出我国西北地区的区域范围,并描述其地理位置。
问题2:阅读西北地区地形图,描述西北地区的地形特征。
高中地理九类论述题的答题模式

一:生态问题1,水土流失问题我国典型地区:黄土高原,南方低山丘陵地区产生的原因:(1)自然原因: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多暴雨:地表植被稀少;黄土土质疏松(黄土高原).(2)人为原因:植被的破坏;不合理的耕作制度,开矿。
治理的措施:压缩农业用地,扩大林、草种植面积;植树造林;小流域综合治理。
治理的意义:有利于因地制宜地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可以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有利于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建立良性生态系统;建立生态农业模式,有利于促进生态和经济可持续发展.2,荒漠化问题我国典型的地区:西北地区(新疆,青海,内蒙等地)产生的原因:(1)自然原因:全球变暖,蒸发旺盛;处于内陆地区,降水少;鼠害;蝗害。
(2)人为原因:过度放牧樵采;过度开垦;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交通线等工程建设保护不当.治理措施:制定草场保护的法律,法规,加强管理;控制载畜量:营造“三北防护林”建设;退耕还林,还牧;建设人工草场;推广轮牧;禁止采挖发菜等.治理意义:有利于因地制宜地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农林副渔全面发展,可以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有利于保护土地资源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有利于促进生态和经济可持续发展.3干旱缺水问题我国典型地区:华北地区,西北,长江中下游地区华北地区:产生原因:(1)自然原因:温带季风气候,全年降水少,河流径流量小;降水变率大;春季蒸发旺盛。
(2)人为原因:人口稠密、工农业发达,需水量大;水污染严重;浪费多,利用率低;春季春播用水量大。
治理措施:南水北调;修建水库;控制人口数量,提高素质;减少水污染;减少浪费,提高利用率;限制高耗水工业的发展,发展节水农业:采用滴灌、喷灌农业灌溉技术,提高利用率;实行水价调节,树立节水意识;海水淡化等。
(思考:我国东北地区为何没有形成春旱?)4、土壤次生盐碱化我国典型地区:黄淮海平原、宁夏平原、河套平原等。
中国的环境问题

中国的环境问题主要分为两类,即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
前者主要发生在广大农村,后者则集中在城镇地区。
而且,中国不仅受到国内环境问题的困扰,同时还面临全球环境问题的挑战。
可以说中国的环境问题状况及发展趋势异常严峻。
1、生态破坏问题1)水土流失面积有增无减水土流失是我国生态环境最突出的问题之一。
长期以来,由于规模不断扩大的滥垦、滥伐等违背自然规律的掠夺性开发,使我国的水土流失越来越严重。
目前总的状况是:小片治理,大片加重;上游流失,下游淤积;灾害加剧,恶性循环,水土流失面积有增无减。
根据计算,全国水土流失面积已从解放初期的116万平方公里增加到现在的约160万平方公里,增长了38%,占国土面积的1/6。
水土流失所引起的危害影响深远。
其最直接的后果是破坏土地资源,使耕地表土流失,带走大量营养物质,降低土壤肥力,并最终导致土地生产力的下降,据估计,全国年土壤流失量达50亿吨,其中仅黄土高原年流失量就达23亿吨,长江流域为22亿吨。
其次造成下游河道与水库的淤积,既危及行洪安全,又降低水库库容,缩短水库寿命。
水土流失是“ 自然侵蚀” 与人类活动造成的“ 加速侵蚀” 相互迭加的结果,又由于后者的强度增加而不断发展。
今后,随着我国人口的增长,人地关系日趋紧张,对土地的开发强度会直莱越大,如载根本性治理措施,水土流失将进一步加剧。
2)土地荒漠化加剧所谓荒漠化是指在干旱、半干旱和某些半温润地区,由于气候和人类活动等因素所造成的土地退化,使其生物和经济生产潜力减少,甚至基本丧失。
我国北方地区沙漠、戈壁、荒漠化土地总面积为153.3万平方公里,占全国陆地国土面积的16%,其中土地沙质荒漠化(简称土地沙化,即以风沙活动为主要标志的土地退化)面积已达20万平方公里,且沙质荒漠化土地蔓延速度不断加快。
对我国荒漠化成因的分析表明,沙化土地的迅速蔓延主要是由于人类不合理的活动的,包括过度农、过度放牧、过度樵采和水资源利用不当等。
如果不采取特殊的措施,继续保持现在的资源利用方式和强度,土地荒漠化将会继续发展下去。
我国不同地区典型的环境问题

(1)原因:由于燃烧煤、石油、天然气等,不断向大气中排放二氧化硫和氧化氮酸性气体所致。
(2).我国的酸雨
类型:硫酸型——以燃烧煤为主
酸雨主要分布区:长江以南,青藏高原以东的地区及东北三省的部分地区;
重酸雨区(pH<4.5):我国南方
(3)危害:
使河湖水酸化,影响鱼类生长繁殖,乃至大量死亡;使土壤酸化,危害森林和农作物生长;腐蚀建筑物和文物古迹;危及人体健康。
(4)措施:①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②发展生态旅游;③加强宣传,提高公民的湿地保护意识;
④加强立法和管理,防治湿地污染;⑤退耕还湿(生态退耕)。
六、赤潮
我国典型地区:珠江口、杭州湾、渤海等
产生的原因:(1)自然原因:气温高;海域相对封闭:静水;静风。
(2)人为原因:沿岸地区人口稠密、经济发达,排入海洋的工业和生活污水多;农业生产过程中大量使用化肥、农药;由于海洋开发程度高和养殖业规模的扩大,严重的污染了养殖水域。
1、黑土流失:
原因:过度开垦,破坏自然环境,降水集中,多暴雨,土壤冲刷,肥力下降
措施:黑土培肥——增施有机肥;秸秆还田等(秸秆还田近年来保持和提高黑土培肥的最有效措施)
水土保持——加强对坡面治理、沟壑整治、并植树造林,减少水土的流失
2、森林(地球之肺)减少:
(1)优势:①资源丰富,全国最大的天然林区(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地)
东北湿地的作用:
①调节气候,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②沼泽是蓄水池,水源地;
③我国特有珍禽丹顶鹤,天鹅栖息地——保护湿地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
④同时沼泽本身也是一种重要的资源.
(3)湿地减少的危害:
①引起气候变干,土壤盐分向表层积聚,盐渍化土壤面积扩大;
不同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及防治措施

二、森林破坏 东北林区遭破的原因、措施? 原因:1、毁林开荒破坏森林资源 2、采育失调 3、森林火灾4、采伐以皆伐为主 措施:1、合理采伐、采育结合2、积极营造人工林3、建 立自然保护区4、提高木材利用率5、促进珍稀树种的更新 6、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民环保意识 三、土地荒漠化 (一)我国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的原因及措施 自然原因:1、气候干旱、植被稀疏2、平地多疏松的砂质 沉积物3、大风天数多且集中4、气候异常 人为原因1、过度樵采2、过度放牧3、过度开垦4、水资 源利用不合理
六、湿地遭破坏
原因:1、水土流失(土4、大量引用入湖河水 措施:1、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2、退耕还湿地3、加强宣 传教育提高公民环保意识4、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加强对湿 地的保护 七、生物多样性减少的原因及措施? 原因:1、毁坏森林2、过度开垦3、人雷类的采集、捕杀 4、过度放牧5、外来物种的大量入侵6、环境污染、生态 破坏 措施:1、建立自然保护区2、拯救濒危物种3、建立濒危 物种基因库4、建立健全法律法规5、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 民环保意识
措施:1、合理利用水资源2、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 构筑防护林体系3、调节农、林、牧之间的用地关系4、多 种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5、控制人口增长 案例: 四、地盐碱化? 典型地区:华北平原、宁夏平原、河套平原、河西走廊 成因:1、气候干旱、蒸发旺盛2、不合理的灌溉方式 措施:1、合理排灌2、引淡淋盐 五、草原退化 原因:1、过度放牧(超载放牧)2、盲目开垦 措施:1、围栏放牧2、改游牧方式为舍饲半舍饲3、实行 禁牧、轮牧制度4、建人工草场5、加强牧场基本建设6、 建饲料基地、草库伦7、培育良种8、规定合理的载畜量
不同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及防治措施
一、水土流失 (一)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措施? 原因:1、黄土土质疏松 2、夏季降水集中多暴雨 3、植被破坏4、开矿5、不合理的耕作制度—轮荒 措施:1、植树造林2、退耕还林还草3、小流域综合治理 (二)南方低山丘陵地区水土流失原因及措施(含云贵高 原石漠化的原因)? 原因:1、地势起伏大、坡陡2、夏季降水集中多暴雨 3、陡坡开荒(毁林开荒)4、滥砍滥伐5、生活燃料紧缺 措施:1、禁止滥砍滥伐2、封山育林3、退耕还林4、解 决生活能源问题5、改坡为梯
中国主要的环境问题及对策

中国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一、荒漠化1.我国典型的地区:西北地区(新疆、青海、内蒙等地)大陆内部2.产生的原因:3.治理措施:①制定草场保护的法律、法规,加强管理;控制载畜量;②营造“三北防护林”建设;③退耕还林、还牧;④建设人工草场;⑤推广轮牧;⑥禁止乱砍乱伐等4.治理的意义:①有利于因地制宜地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可以增加农民收入;②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③有利于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建立良性生态系统;④建立生态农业模式,有利于促进生态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二、沙尘暴1.形成时间:大多在冷空气过境影响时出现,北方都是在春季..容易出现。
2.形成条件3.危害:①造成环境质量下降;②使农作物受灾;③造成人畜伤亡4.治理和缓解沙尘暴的措施——治沙工程(保护和发展林草植被)生物措施:保护好现有植被、植树造林;建设人工草场;工程措施:跨流域调水、引水灌溉;营造“三北防护林”建设;管理措施:制定草场保护的法律、法规,加强管理;控制载畜量;退耕还林、还牧。
三、干旱缺水问题1.我国典型地区:华北地区,西北,长江中下游地区,华北地区:2.产生原因:3.治理措施:①南水北调;②修建水库;③控制人口数量,提高素质;④减少水污染;⑤减少浪费,提高利用率;⑥限制高耗水工业的发展;⑦发展节水农业;⑧采用滴灌、喷灌农业灌溉技术,提高利用率;⑨实行水价调节,树立节水意识;⑩海水淡化等。
四、土壤次生盐碱化1.我国典型地区:黄淮海平原、宁夏平原、河套平原等2.产生原因:3.治理措施:①引淡淋盐;②井排井灌;③生物措施;④农田覆盖;⑥合理的灌溉,不能只灌不排;⑦采取喷灌、滴灌技术等五、地面下沉、沿海地区盐泽化1.我国典型地区:北方广大地区和南方城市2.产生的原因:过度抽取地下水3.治理措施:控制抽取地下水;实行雨季回灌六、洪涝灾害1.我国典型地区:东北;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淮河流域;珠江流域等2.产生的原因:3.治理措施:植树造林,建设防护林体系;退耕还湖;修建水利工程;裁弯取直,加固大堤;开挖入海河道(淮河);修建分洪区;建立洪水预报预警系统等七、水土流失问题1.我国典型地区:黄土高原、南方低山丘陵地区2.产生的原因:3.治理的措施:①压缩农业用地,扩大林、草种植面积;②植树造林;③小流域综合治理4.治理的意义:①有利于因地制宜地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可以增加农民收入;②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③有利于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建立良性生态系统;④建立生态农业模式,有利于促进生态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美丽中国生态建设案例

美丽中国生态建设案例美丽中国生态建设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各种生态工程和项目的实施,积极推动了我国生态环境的改善和保护。
以下是十个美丽中国生态建设的案例:1. 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三北防护林体系是我国北方地区的生态屏障,通过植树造林和退耕还林等措施,有效防止了沙尘暴的发生,并保护了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
2. 雪域高原生态保护与建设:我国西藏地区是全球生态环境最为脆弱的地区之一,在雪域高原生态保护与建设项目的推动下,大规模植树造林,恢复湿地,保护野生动物,有效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
3. 长江生态保护和修复:长江是我国最长的河流,也是我国经济发展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
为了保护长江的生态环境,我国实施了一系列生态保护和修复项目,包括湿地保护、水生态修复、水污染治理等,有效改善了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
4. 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我国山区地区的生态环境受到了长期的过度开发和破坏,为了保护这些地区的生态环境,我国实施了退耕还林还草工程,通过大规模的植树造林和恢复草原,有效提升了山区地区的生态环境质量。
5. 水土保持工程:水土保持是保护我国生态环境的重要措施之一。
我国通过修建防护林、植被恢复、水库调蓄等措施,加强了水土保持工程的建设,有效减少了水土流失,保护了农田和生态环境。
6. 生态农业示范区建设:我国在农田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
通过建设生态农业示范区,推广有机农业和生态农业技术,提高农田的生态环境质量,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7. 生态城市建设:生态城市建设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重要内容。
通过优化城市规划、推广节能环保技术、建设城市绿地等措施,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8. 自然保护区建设:我国自然保护区的建设是保护珍稀濒危物种和生态系统的重要手段。
通过划定保护区域、加强巡护管理等措施,保护了我国众多珍稀濒危物种的栖息地,促进了生态系统的恢复和保护。
9. 河流生态修复:我国许多河流受到了水污染和水生态系统破坏的影响。
生态问题典型案例

生态问题典型案例未来可持续发展依赖于人类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
然而,在过去几十年中,我们目睹了许多生态问题的典型案例,这些案例凸显了人类活动对地球生态系统的严重破坏。
本文将探讨一些典型案例,以此提醒我们理解并应对当今面临的生态挑战。
1. 亚马逊雨林砍伐亚马逊雨林是地球上最大的热带雨林之一,被誉为“地球之肺”。
然而,近年来,由于砍伐森林开垦耕地和木材采伐等人类活动,亚马逊雨林正面临着严重的生态崩溃。
这种情况不仅造成了大量动植物物种灭绝,还加剧了全球变暖的问题。
2. 雾霾危机雾霾是由工业排放、交通尾气和燃煤等因素引起的大气污染问题。
中国的大城市如北京、上海等地雾霾日益严重,给居民的健康带来了极大的威胁。
雾霾不仅导致空气质量下降,也加剧了全球气候变化的问题。
3. 水资源枯竭全球范围内,水资源短缺已成为严重的生态问题。
一些国家和地区正面临水资源枯竭的困境。
例如,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由于气候变化和不可持续的农业水利,导致大量水源干涸,威胁到当地农民和野生动物的生存。
4. 水生生物生境破坏过度捕捞、水污染和堤坝建设等人类活动,对水生生物生境造成了严重破坏。
很多地区的湖泊、河流和海洋面临动物种群减少和生态平衡被打破的威胁。
例如,长江流域的水生生物数量大幅减少,鱼类种群受到严重威胁。
5. 垃圾污染垃圾污染是当今世界面临的重要环境问题之一。
城市化进程中,废弃物的处理成为一项紧迫任务。
大量的垃圾填埋和焚烧破坏了土地、水源和空气质量,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压力。
解决垃圾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创新的可持续解决方案。
以上仅是生态典型案例的一小部分,实际上还有许多其他问题,如土地退化、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丧失等。
了解这些典型案例对我们认识和解决当前的生态问题至关重要。
唯有通过全球范围内的合作与行动,我们才能共同保护地球的生态系统,确保未来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问题答题模板 知识点总结

生态问题答题模板知识点总结一、生态问题1、水土流失问题我国典型地区:黄土高原、南方低山丘陵地区(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A.产生的原因:自然原因:①季风气候降水集中于夏季,多暴雨;②地表植被稀少;③黄土土质疏松,垂直节理发育;(黄土高原)。
④从平原向高原过渡坡面物质不稳定⑤黄河水的侵蚀人为原因:①植被遭到破坏,森林覆盖率下降;②不合理的轮荒耕作制度;③工矿建设中不注意环境的保护B.主要危害:①养分物质流失,土壤肥力下降,农业减产;②河流含沙量增加,河床抬升、湖泊(水库)淤积,防洪难度大。
C.治理措施:①压缩农业用地,建设稳产高产农田;②扩大林、草种植面积;③改善天然草场的植被,适当压缩牲畜的数量,提高牲畜质量;④开矿时有计划的存放表土,并大力开展土地复垦工作;⑤小流域综合治理。
D.治理的意义:①有利于因地制宜地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可以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②有利于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建立良性生态系统;建立生态农业模式,有利于促进生态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2)、南方低山丘陵地区的水土流失原因:季风气候降水集中于夏季,多暴雨;人地关系日趋紧张,农村生活燃料短缺,乱砍滥伐森林,强取耕地与薪柴。
治理措施:①封山育林,退耕还林;②大力推广生活用煤,开发小水电;③推广省柴灶,节省燃料;④大办沼气、营造速生薪炭林。
南方低山丘陵发展“立体农业”有哪些效益?(土地潜力、农民收入、生态)①低山丘陵面积大——有利于充分发挥低山丘陵土地资源的潜力;②人多地少——有利于减少耕地的压力、安置闲暇劳力,增加农民收入;③生态环境脆弱——有利于改善环境,建立良性生态循环。
南方低山丘陵的红壤特点及治理措施:特点:有机质少、酸性强、土质黏重治理:增施有机肥、补充石灰、适当掺入砂子。
2、荒漠化问题我国典型的地区:西北地区(新疆、青海、内蒙等地)产生的原因:(1)自然原因:自然原因:①全球变暖,蒸发旺盛;地表植被稀少,地表覆盖着疏松沙质沉积物;②处于内陆地区,降水少;气候干旱,大风日数多;③鼠害,蝗害。
中国生态环境的现状与生态危机产生的原因

中国生态环境的现状与生态危机产生的原因1.中国生态环境问题有哪些2.中国生态环境目前的现状3.这些生态问题产生的原因4.解决的策略-----------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一.中国生态环境的问题有哪些?水资源短缺,全球气候变暖与海平面上升,臭氧层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城市环境污染。
荒漠化加剧,水土流失严重。
二.中国环境问题的现状总体在恶化,局部在改善,治理能力远远赶不上破坏的速度,生态赤字进一步扩大。
主要表现为:???水土流失严重。
建国初期,全国水土流失面积为116万平方公里。
据1992年卫星遥感测算,中国水土流失面积为179.4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国土面积的18.7%。
中国水土流失特别严重的地区(从北到南)主要有:西辽河上游,黄土高原地区,嘉陵江中上游,金沙江下游,横断山脉地区,以及部分南方山地丘陵区。
????沙漠化迅速发展。
中国是世界上沙漠化受害最深的国家之一。
北方地区沙漠、戈壁、沙漠化土地已超过149万平方公里,约占国土面积的15.5%。
80年代,沙漠化土地以年均增长2100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
近25年共丧失土地3.9万平方公里。
目前约有5900万亩农田,7400万亩草场,2000多公里铁路以及许多城镇、工矿、乡村受到沙漠化威胁。
????草原退化加剧。
70年代,草场面积退化率为15%,80年代中期已达30%以上。
全国草原退化面积达10亿亩,目前仍以每年2000多万亩退化速度在扩大。
由于草原退化,牧畜过载,牧草产量持续下降。
????森林资源锐减。
中国许多主要林区,森林面积大幅度减少,昔日郁郁葱葱的林海已一去不复返。
全国森林采伐量和消耗量远远超过林木生长量。
若按目前的消耗水平,绝大多数国营森工企业将面临无成熟林可采的局面。
森林赤字是最典型的生态赤字,当代人已经过早过多地消耗了后代人应享用的森林资源。
????生物物种加速灭绝。
据估计,中国的植物物种中约15-20%处于濒危状态,仅高等植物中濒危植物就高达4000-5000种。
中国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中国⾯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中国⾯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中国的环境问题主要分为两类,即⽣态破坏和环境污染。
前者主要发⽣在⼴⼤农村,后者则集中在城镇地区。
⽽且,中国不仅受到国内环境问题的困扰,同时还⾯临全球环境问题的挑战。
可以说中国的环境问题状况及发展趋势异常严峻。
1、⽣态破坏问题1)⽔⼟流失⾯积有增⽆减⽔⼟流失是我国⽣态环境最突出的问题之⼀。
长期以来,由于规模不断扩⼤的滥垦、滥伐等违背⾃然规律的掠夺性开发,使我国的⽔⼟流失越来越严重。
⽬前总的状况是:⼩⽚治理,⼤⽚加重;上游流失,下游淤积;灾害加剧,恶性循环,⽔⼟流失⾯积有增⽆减。
根据计算,全国⽔⼟流失⾯积已从解放初期的116万平⽅公⾥增加到现在的约160万平⽅公⾥,增长了38%,占国⼟⾯积的1/6。
⽔⼟流失所引起的危害影响深远。
其最直接的后果是破坏⼟地资源,使耕地表⼟流失,带⾛⼤量营养物质,降低⼟壤肥⼒,并最终导致⼟地⽣产⼒的下降,据估计,全国年⼟壤流失量达50亿吨,其中仅黄⼟⾼原年流失量就达23亿吨,长江流域为22亿吨。
其次造成下游河道与⽔库的淤积,既危及⾏洪安全,⼜降低⽔库库容,缩短⽔库寿命。
⽔⼟流失是“⾃然侵蚀” 与⼈类活动造成的“ 加速侵蚀” 相互迭加的结果,⼜由于后者的强度增加⽽不断发展。
今后,随着我国⼈⼝的增长,⼈地关系⽇趋紧张,对⼟地的开发强度会直莱越⼤,如载根本性治理措施,⽔⼟流失将进⼀步加剧。
2)⼟地荒漠化加剧所谓荒漠化是指在⼲旱、半⼲旱和某些半温润地区,由于⽓候和⼈类活动等因素所造成的⼟地退化,使其⽣物和经济⽣产潜⼒减少,甚⾄基本丧失。
我国北⽅地区沙漠、⼽壁、荒漠化⼟地总⾯积为153.3万平⽅公⾥,占全国陆地国⼟⾯积的16%,其中⼟地沙质荒漠化(简称⼟地沙化,即以风沙活动为主要标志的⼟地退化)⾯积已达20万平⽅公⾥,且沙质荒漠化⼟地蔓延速度不断加快。
对我国荒漠化成因的分析表明,沙化⼟地的迅速蔓延主要是由于⼈类不合理的活动的,包括过度农、过度放牧、过度樵采和⽔资源利⽤不当等。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黄土高原是中国的一个重要地理区域,也是中国最典型的水土流失区之一。
水土流失是指地表水和土壤的大量流失,导致地表裸露,土地贫瘠,植被减少,生态环境恶化的现象。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问题已经成为严重的环境问题,对当地的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黄土高原地处中国的中西部地区,地势起伏,土地贫瘠,气候干旱,是中国的一片典型的半干旱地区。
在长期的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下,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问题日益严重。
首先,气候因素是导致水土流失的重要原因之一。
黄土高原地处内陆,受季风的影响较大,降水不足,蒸发量大,土壤干燥,容易发生风蚀和水蚀。
其次,人类活动也是导致水土流失的重要原因。
在长期的农业生产和人口增长的影响下,大量的水土资源被过度开发和利用,导致土地贫瘠,植被减少,土地裸露,水土流失加剧。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问题严重影响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
首先,水土流失导致了当地的生态环境恶化。
大量的土壤被流失,植被减少,土地贫瘠,生态系统失衡,生态环境恶化,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成为当地的重要任务。
其次,水土流失也严重影响了当地的经济发展。
黄土高原是中国的一个重要的农业生产区,水土流失导致了土地贫瘠,农作物减产,农民生活困难,经济发展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因此,解决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问题,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成为了当务之急。
为了解决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问题,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加强水土保护,保护和恢复植被,防止水土流失。
在黄土高原地区,可以采取植树造林,修复草原,发展农林牧业综合经营等措施,保护和恢复植被,减少水土流失。
其次,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改善农田水土条件。
可以加大投入,修建水库、水塘、水渠等水利设施,改善农田的水土条件,减少水土流失。
此外,加强土地管理,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推行农田轮作、休耕制度等措施,减少土地的过度开发和利用,减少水土流失。
最后,加强环境保护,加大环境执法力度,加强环境监测和评估,严格控制污染排放,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
地理常见问题

高考地理备考:十类综合题答题模式一、生态问题1、水土流失问题我国典型地区:黄土高原、南方低山丘陵地区产生的原因:(1)自然原因: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多暴雨;地表植被稀少;黄土土质疏松黄土高原)。
(2)人为原因:植被的破坏;不合理的耕作制度;开矿。
治理的措施:压缩农业用地,扩大林、草种植面积;植树造林;小流域综合治理。
治理的意义:有利于因地制宜地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可以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有利于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建立良性生态系统;建立生态农业模式,有利于促进生态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2、荒漠化问题我国典型的地区:西北地区(新疆、青海、内蒙等地)产生的原因:(1)自然原因:全球变暖,蒸发旺盛;处于内陆地区,降水少;鼠害;蝗害。
(2)人为原因:过度放牧;过度樵采;过度开垦;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交通线等工程建设保护不当。
治理措施:制定草场保护的法律、法规,加强管理;控制载畜量;营造“三北防护林”建设;退耕还林、还牧;建设人工草场;推广轮牧;禁止采伐发菜等治理意义:有利于因地制宜地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可以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有利于保护土地资源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有利于促进生态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3、干旱缺水问题我国典型地区:华北地区、西北、长江中下游地区华北地区:产生原因:(1)自然原因:温带季风气候,全年降水少,河流径流量小;降水变率大;春季蒸发旺盛。
(2)人为原因:人口稠密、工农业发达,需水量大;水污染严重;浪费多,利用率低;春季春种用水量大。
治理措施:南水北调;修建水库;控制人口数量,提高素质;减少水污染;减少浪费,提高利用率;限制高耗水工业的发展;发展节水农业;采用滴灌、喷灌农业灌溉技术,提高利用率;实行水价调节,树立节水意识;海水淡化等。
(思考:我国东北地区为何没有形成春旱?)4、土壤次生盐碱化我国典型地区:黄淮海平原、宁夏平原、河套平原等产生原因:(1)自然原因:频繁的旱涝气候(黄淮海平原);地形低洼;大气降水少,以灌溉水源为主。
中国生态环境的现状与生态危机产生的原因

中国生态环境的现状与生态危机产生的原因1.中国生态环境问题有哪些2.中国生态环境目前的现状3.这些生态问题产生的原因4.解决的策略-----------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一.中国生态环境的问题有哪些?水资源短缺,全球气候变暖与海平面上升,臭氧层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城市环境污染。
荒漠化加剧,水土流失严重。
二.中国环境问题的现状总体在恶化,局部在改善,治理能力远远赶不上破坏的速度,生态赤字进一步扩大。
主要表现为:水土流失严重。
建国初期,全国水土流失面积为116万平方公里。
据1992年卫星遥感测算,中国水土流失面积为179.4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国土面积的18.7%。
中国水土流失特别严重的地区(从北到南)主要有:西辽河上游,黄土高原地区,嘉陵江中上游,金沙江下游,横断山脉地区,以及部分南方山地丘陵区。
沙漠化迅速发展。
中国是世界上沙漠化受害最深的国家之一。
北方地区沙漠、戈壁、沙漠化土地已超过149万平方公里,约占国土面积的15.5%。
80年代,沙漠化土地以年均增长2100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
近25年共丧失土地3.9万平方公里。
目前约有5900万亩农田,7400万亩草场,2000多公里铁路以及许多城镇、工矿、乡村受到沙漠化威胁。
草原退化加剧。
70年代,草场面积退化率为15%,80年代中期已达30%以上。
全国草原退化面积达10亿亩,目前仍以每年2000多万亩退化速度在扩大。
由于草原退化,牧畜过载,牧草产量持续下降。
森林资源锐减。
中国许多主要林区,森林面积大幅度减少,昔日郁郁葱葱的林海已一去不复返。
全国森林采伐量和消耗量远远超过林木生长量。
若按目前的消耗水平,绝大多数国营森工企业将面临无成熟林可采的局面。
森林赤字是最典型的生态赤字,当代人已经过早过多地消耗了后代人应享用的森林资源。
生物物种加速灭绝。
据估计,中国的植物物种中约15-20%处于濒危状态,仅高等植物中濒危植物就高达4000-5000种。
近30多年来的资料表明,高鼻羚羊、白鳍豚、野象、熊猫、东北虎等珍贵野生动物分布区显著缩小,种群数量锐减。
常见简答题的答题模式

常见简答题的答题模式一、生态问题1、水土流失问题我国典型地区:黄土高原、南方低山丘陵地区产生的原因:(1)自然原因: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多暴雨;地表植被稀少;黄土土质疏松(黄土高原)。
(2)人为原因:植被的破坏;不合理的耕作制度;开矿。
治理的措施:压缩农业用地(建设基本农田),扩大林、草种植面积(退耕还林,还草,利用好现有草场);植树造林;小流域综合治理。
(根本是植被的恢复)治理的意义:有利于因地制宜地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可以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有利于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建立良性生态系统;建立生态农业模式,有利于促进生态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2、荒漠化问题我国典型的地区:西北地区(新疆、青海、内蒙古等地)产生的原因:(1)自然原因:全球变暖,蒸发旺盛;处于内陆地区,降水少;鼠害;蝗害等。
(2)人为原因:过度放牧;过度樵采;过度开垦;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交通线等工程建设保护不当。
治理措施:制定草场保护的法律、法规,加强管理;控制载畜量;营造“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还牧;建设人工草场;推广轮牧等。
治理意义:有利于因地制宜地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可以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有利于保护土地资源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有利于促进生态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3、干旱缺水问题我国典型地区:华北地区、西北地区等华北地区:产生原因:(1)自然原因:温带季风气候,全年降水少,河流径流量小;降水变率大;春季蒸发旺盛。
(2)人为原因:人口稠密、工农业发达,需水量大;水污染严重;浪费多,利用率低;春季春种用水量大。
治理措施:南水北调;修建水库;控制人口数量,提高素质;减少水污染;减少浪费,提高利用率;限制高耗水工业的发展;发展节水农业;采用滴灌、喷灌农业灌溉技术,提高利用率;实行水价调节,树立节水意识;海水淡化等。
区域环境问题

黄淮海平原盐碱化的形成主要与气
候、地形有关,西北地区盐碱化的形 成主要与人类活动有关。
4.新中国成立60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
济得到长足发展,已形成从沿海到内陆全面开放的格局。阅 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面为我国甲、乙两地区示意图。
材料二
甲地区所在省份棉花总产量占到全国总产量的三分之一,
占全球总产量的百分之八左右,与长江中下游流域、黄河流域并称
中国三大产棉区。该区棉花已连续多年获总产、单产、商品出口率、 调出量、人均占有量五个中国第一。 材料三 下图为广州与阿克苏全年水分盈亏图。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1)甲地区所在的省级行政区的全称是__________________,该
区域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是________。 维吾尔族 (2)据图说明甲、乙两地区城市分布的特点。 甲地城市多分布在山麓和绿洲上;乙地城市多分布在河流沿岸。 (3)据图甲说明该地区棉花种植区的分布特点和区位优势。
水土流失问题 (4)治理的意义:有利于因地制宜地 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使农林牧渔业全面 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当地经济发 展,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 有利于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建立良性 生态系统和生态农业模式,促进生态和 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荒漠化问题:
(1)我国典型的地区:西北地区(新疆、 青海、内蒙等地) (2)产生的原因:自然原因:处于内陆 地区,降水少;全球变暖,蒸发旺盛;鼠 害、蝗害
珠江三角 洲
浙江温 州地区
苏南地区 云南德宏 东北地区
3、工程建设问题 (3)道路建设(公路、铁路):破坏 植被→水土流失、荒漠化;阻断野生动 物迁徙路线;环境污染
(4)开矿:破坏植被→水土流失、荒 漠化;地下水和土壤污染;海洋石油污 染
我国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a.淹没土地、耕地;b.可能产生新的水土流失和环境污染;c.可能诱发地震、 滑坡等地质灾害;d.库区与库尾的泥沙淤积加重;e.自然风景区、文物古迹、 水生生物、珍稀物种受到一定的影响;f.库区蓄水可能增加蚊虫孳生,危害人体 健康。
例: 阿斯旺水坝的利和弊
利——① 尼罗河下游不再泛滥;
B.合理施用化肥、农药:
①长期过量施用化肥的危害: 不仅改变土壤物理状况,使土壤失去肥力,而 且还会污染土壤,并造成水体富营养化。
②正确施用化肥: 施用化肥要把握施用时间、控制施用量、严格执行使用规 程,力求做到科学合理。
③大量施用农药的危害: a. 增加了害虫抗药性,提高了农业成本;b. 污染了 土壤和水源;c. 杀灭害虫天敌,也破坏了原有的生物种群平衡。
①地处泰晤士河河谷(地形条件)的伦敦上空因受冷高压的影响,出现 无风状态和低空逆温层(气象条件)。
②隆冬季节,家庭和工厂排出的大量燃煤烟尘和二氧化硫(人为原因) 被封盖滞留在低空逆温层下,烟和湿气积聚在大气层中,致使城市上空烟雾 弥漫,能见度极低。终久不散,越积越多。
例:为什么说受高压的控制与“烟雾事件”有关?
②东部平原地区:暴雨与洪水灾害,春旱与伏旱、地震、土地盐碱化与沙
化,沿海台风与风暴潮、渤海冰冻.
③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塌陷、滑坡、干旱、地震、雹灾. ④华南地区:台风、暴雨、风暴潮、春伏旱、地震、水土流失、洪水. ⑤西南地区:地震、滑坡、泥石流、崩塌、水土流失、森林火灾与病虫害. ⑥蒙新区:风沙与土地荒漠化、盐碱化、草原病虫害与鼠害、雹灾、冻害、
赤潮易发生的时间段为5—10月。
D. 带来危害:
①海水富营养化,浮游植物繁盛,使鱼类窒息、中毒死亡; ②危害人体健康; ③ 影响海洋旅游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形成原因
自然原因:①降水集中,多暴雨;②土质疏松;③地形坡度大;④植被覆盖率低;人为原因:①植被破坏;②不合理的耕作制度(轮荒、开垦坡耕地);③开矿。
危害
①对水土流失源地——水土流失,土壤肥力下降,农业减产;
②对下游地区——河、湖泥沙沉积,河床抬高,易发生洪涝灾害。
治理措施
①压缩农业用地,退耕还林还草;②扩大林草种植面积;③改善天然草场的植被,适当压缩牲畜的数量;④开矿时有计划的存放表土,做好土地复耕工作;⑤小流域综合治理:保塬(平整土地)、护坡(缓坡:修筑梯田,陡坡:植树种草)、固沟(打坝建库、拦泥蓄水)。
①发展沼气,发展节能煤灶,营造薪炭林,推广生活用煤,解决生活用能问题。
②调整农业结构,发展立体农业(由单一粮食种植到农、林、渔、牧等)。
5、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土地荒漠化
形成原因
自然原因:①全球变暖,蒸发旺盛;②处于内陆地区,气候干旱,降水少,大风日数多;③植被稀疏;④土质疏松;人为原因:①过度开采;②过度放牧;③过度开垦;④水资源不合理利用;⑤交通线等工程建设保护不当。
修建水库;跨流域调水;节约用水,节水农业。
洪涝(多为7—8月)
降水集中,夏季多暴雨;地势低平,排水不畅;地上河,入海口不畅。
不合理开垦,使地表缺少植被保护。
修建水库;治理水土流失或建蓄洪工程;加固大堤或挖入海新河道。
风沙(多为冬春季节)
春季升温快,蒸发旺盛,地表干旱易起沙,春季多大风。
干旱、半干旱区不合理的开垦。
4、南方丘陵山区
水土流失严重,导致土壤裸露,难以恢复,形成“红色荒漠”。
形成原因
自然原因:①南方低山丘陵,地形起伏大;②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丰富且集中,夏季多暴雨;人为原因:①人多地少,毁林开荒;②能源短缺,农村薪柴匮乏,乱砍滥伐。导致植被减少,水土流失严重,红色砂岩裸露,出现“红色荒漠”。
治理措施
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还草,合理放牧,文明施工。
土壤次生盐碱化
春季干旱且蒸发旺盛,盐分向地表集中;低洼地积水,排水不畅,地下水位距地表近。
大水漫灌,只灌不排,导致地下水位上升。
(其它可能原因:引水途中下渗严重、沿海地区海水入浸)
有排有灌,调节、控制水盐运动,使土壤脱盐。
引淡淋盐;井排井灌;生物措施;农田覆盖;合理的灌溉,不能只灌不排;采取喷灌、滴灌技术等
原因
自然原因——(气候)冬季降水少,气候干旱,河流正处枯水期,流量较小;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地形)地势地平,河汊纵横;(天文)天文大潮加剧了咸潮。
人为原因——人类生产、生活用水增多;下游无序采沙,使河床降低等。
注意:赤潮为环境污染中的水污染问题。
场管理,实行轮牧;③扩大林草比重,调整土地利用结构;④合理分配、利用水资源,发展节水农业;⑤做好工程建设活动中的植被保护(搞好土地复垦、恢复植被)。
6、沿海地区
咸潮(海水倒灌)
地区
沿海或河口地区
时间
冬季、干旱季节
危害
①生活:自来水会变得咸苦;氯化物含量多的水对人体健康危害较大。②工业:含盐分多的水会损害机器设备。③农业:咸水灌溉农田,会导致农作物萎蔫甚至死亡。
我国典型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
生态破坏包括:植被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土壤盐碱化等。
1、东北地区
问题
原因(自然、人为)
治理措施
黑土流失
过度开垦,引起土壤冲刷,黑土层日渐变薄
植树造林,对坡面、沟壑治理;培肥(增施有机肥、秸秆还田)。
湿地破坏
①垦殖开荒、建设用地占用;②大量取水;③全球气候变暖,蒸发旺盛;④污水排放。
停止开垦;退耕还湿,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合理用水;防治污染。
森林资源破坏
①超采严重;②采育失调;③采伐方式不合理(以皆伐为主)。
合理采伐;营造人工林;促进珍贵树种的更新;提高木材利用率;建设自然保护区。
2、黄淮海平原
问题
自然原因
人为原因
治理措施
干旱(多为4—6月)
春季升温快,蒸发旺盛;降水少。
不合理开垦,破坏地表植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