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海洋社会学研究的新进展——海洋社会学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第一届海洋社会学论坛综述

合集下载

国家社科基金新时代海洋强国建设研究专项

国家社科基金新时代海洋强国建设研究专项

国家社科基金新时代海洋强国建设研究专项近年来,随着世界海洋事务的日益成为国际关注的焦点,中国政府也意识到了海洋强国建设的重要性。

为了推进新时代的海洋强国建设,国家社科基金设立了海洋强国建设研究专项,旨在深入研究海洋强国建设的路径、策略和措施,为中国的海上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和政策建议。

首先,海洋强国建设的核心是经济发展。

海洋经济是海洋强国建设的重要支撑。

近年来,世界海洋经济发展迅猛,但中国的海洋经济发展相对落后。

通过海洋强国建设研究专项,可以深入研究我国海洋经济的发展瓶颈,提出具体的政策和措施,推动我国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

其次,海洋科技创新是海洋强国建设的关键。

海洋科技创新是海洋强国建设的基础,也是我国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重要手段。

海洋强国建设研究专项可以重点关注海洋科技创新,研究海洋科技创新的前沿领域和关键技术,推动我国在海洋领域的科技创新能力提升,提高海洋科技的自主创新能力。

此外,海洋法治建设是海洋强国建设的保障。

海洋法在国际社会中的作用日益凸显,保障我国的海洋权益和海洋资源开发的合法性。

国家社科基金的海洋强国建设研究专项可以着眼于研究我国的海洋法制建设,分析我国海洋法律体系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完善海洋法制建设的建议,为我国海洋强国建设提供法治保障。

最后,海洋文化传承与创新是海洋强国建设的重要内容。

海洋文化是海洋强国建设的重要支撑力量,也是我国海洋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海洋强国建设研究专项,可以开展海洋文化创新与传承的研究,加强海洋文化的宣传和推广,提高国民海洋意识,培养海洋强国建设的合力。

综上所述,国家社科基金新时代海洋强国建设研究专项的设立,对于推动我国海洋强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海洋强国建设的各个方面,提出具体的政策和措施,可以为中国的海上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和政策建议,推动我国成为一个真正的海洋强国。

[doc]地方性海洋院校涉海类专业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doc]地方性海洋院校涉海类专业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地方性海洋院校涉海类专业建设的探索与实践高等农业教育,2006-12,12:47—49 HigherAgriculturalEducation,2006—12,12:47—49地方性海洋院校涉海类专业建设的探索与实践潘爱珍,虞聪达(浙江海洋学院,浙江舟山316004)摘要:文章以浙江海洋学院为蓝本,分析了地方性海洋院校建设涉海类专业的必要性与重要性,介绍了学校在涉海类专业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其解决的办法,并且提出了加强涉海类专业建设的若干建议.关键词:地方性海洋院校;涉海类专业;专业建设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1981(2006)12—0047—03迄今为止,我国内陆共有中国海洋大学,广东海洋大学和浙江海洋学院三所冠以”海洋”命名的海洋类高等学校,其中中国海洋大学是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性大学,广东海洋大学(原湛江海洋大学)和浙江海洋学院分别于1997年和1998年由原省属水产学院等组建,是比较有特色的地方性海洋院校.如何发挥学校自身的办学优势,凸现其海洋特色,是地方性海洋院校在办学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其中如何建设和发展涉海类专业又成为关键.本文以浙江海洋学院为例,阐述地方性海洋院校在涉海类专业建设和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提出了加强涉海类专业建设的一些建议.一,涉海类专业建设的必要性与重要性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海洋以其蕴藏的丰富生物,矿产,水资源等成为人类生存发展的新空间,世界各国特别是沿海国家纷纷把目光转向了海洋.加快了对海洋的研究开发和利用,一场以开发海洋资源为标志的”蓝色革命”在世界范围内兴起.1998年我国国务院发表了《中国海洋事业的发展》白皮书,明确提出”积极合理开发海洋资源,持续快速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洋经济强国”的战略目标.浙江海洋学院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担负着培养海洋类科技人才,振兴海洋科教事业的神圣使命,所以无论从社会,地方经济还是学校自身发展的需要来看,涉海类专业的建设已显得非常必要和紧迫,并且对我国海洋事业的发展有很重要的意义.(一)社会发展的需要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和全世界一样也面临着”人口剧增,资源匮乏,环境恶化”三大问题的严峻挑战.人们普遍认为,海洋是21世纪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宝贵财富和最后空间,是解决三大问题的途径之一.”向海洋进军”一一研究海洋,规划管理海洋,综合开发利用海洋,从而使海洋能够世代与人类相安相处,海洋产业能够健康可持续发展.这些课题已成为世界各濒海国家政府和该领域的学者专家日益关注和研究的热点,海洋已经成为越来越多的沿海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的支撑条件.我国”沿海地区以占全国陆地面积13的土地,养活了全国4O的人口.创造了6O的国民生产总值. ……我国海洋产业在2O世纪8O年代的发展速度就达17,进入9O年代以后,增长速度更是达到了22%”,大大高于整个国民经济总的增长速度,海洋经济正在成为我国国民经济新的重要增长点.21世纪海洋将成为决定我国经济实力和政治地位的极其重要的因素._】而开发利用海洋,综合管理海洋等必然需要许多与之相对口的高级专门人才.海洋人才的需求数量便因此而快速增长.基金项目: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研究课题.收稿日期:2006—06—13作者简介:潘爱珍(1972一),女,浙江海洋学院教务处,副处长;华东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在职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虞聪达(1959~),男,浙江海洋学院,副院长.研究方向:渔具理论与设计,高等教育管理.一学科建设SUBJECTCONSTRUCTION48高等农业教育第l2期(二)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浙江省地处长江三角洲南翼,面临东海,海洋资源十分丰富,港口条件得天独厚,全省海域面积为陆域面积的2.6倍,海岸线长度和海岛总数分别约占全国的1/5和2/5.2002年.全省海洋经济总产出近1800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7.5,这为我省加快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洋经济强省,提供了优越的区位条件,资源条件和良好的产业基础.[2所以,浙江省委,省政府于2003年提出了建设海洋经济强省的战略目标.我校的所在地舟山市是一个拥有1390个岛屿的地级市,海域面积2.O8万平方公里.海岸线长度2447.87公里,是中国最大的海水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基地,素有”中国渔都”之美称.舟山港湾众多,航道纵横,水深浪平,是中国屈指可数的天然深水良港,舟山市委,市政府提出了“以港兴市”的发展战略.[3面对浙江省和舟山市发展海洋经济的强劲步伐.海洋人才培养的迫切性不言而喻. 但目前,海洋类人才的培养无论从种类,数量还是质量上都远远滞后于社会经济大发展,海洋人才的供需矛盾也变得日益突出.(三)学校自身发展的需要浙江海洋学院作为一所新兴的海洋类本科院校,如何办出自身的特色,无疑是学校赖以生存并在高等教育大潮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所在.在建校之初,学校领导审时度势,提出了”办出海洋特色,服务于地方经济”的办学方针,并且在7年多的办学过程中一直坚持以海洋为主线,先后增设了海洋技术,海洋科学,船舶与海洋工程等9个涉海类专业,涉及理学,工学,农学,经济学, 管理学等学科门类.现在又有海洋生物学和捕捞学两个涉海类硕士点.学校无论在课目设置上还是在课程的教学内容安排上,都强化了服务于培养海洋类专业人才的这一特色.学校由此获得了快速的发展,提早一年建成万人大学,以良好的成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在此基础上又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二,涉海类专业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一)专业设置缺乏总体规划,有一定的盲目性,专业内涵建设薄弱由于我校是一所新建的地方海洋院校,涉海类专业的建设与发展是一个崭新的课题.学校在成立初期,只有一个涉海类专业,期间又正好遇上我国高等教育的大发展,学校较注重专业数量的增长和学生规模的扩大, 但对专业的总体布局缺少系统规划,基本处于有什么条件办什么专业的状态,涉海类专业建设还处于”原始积累”阶段,没有形成能互相依存,互相促进的有机学科专业群.(二)建设资金相对紧张,实践教学条件不能满足专业建设和发展的需要涉海类专业与机械,电气等长线专业相比.投入大,规模小,办学效益较低.同时该类专业的实践性很强,要求有良好的海上实习条件和稳定的教学实习基地. 我校自成立以来发展迅速,尽管学校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保证教学经费的投入,但对涉海类专业而言,建设经费还是相对紧张,虽然实验事条件和实习基地的建设得到明显改善,但我校的海上实习条件没有得到很好地落实.而作为海洋类院校海上实习是起码的必要的一项重要教学环节,直接影响了一些涉海类专业的实践教学质量.(三)高层次,高水平的顶尖人才缺乏我校虽然自成立以来一直都非常重视师资队伍的建设,但高层次,高水平的专业人才还比较缺乏,一些涉海类专业缺乏在国内外同行中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具有很高学术造诣和综合素质的学科带头人和专业负责人,制约着学科专业建设的进一步深化.(四)毕业生就业面窄.直接就业率低由于现阶段我国海洋经济还处于产业结构演化的低级阶段,属于粗放型,资源消耗型的经济结构.海洋产业中,传统产业仍占主导地位,新兴海洋产业占的比重很小.海洋经济的发展以传统产业的粗放型发展为主要特征,技术含量普遍较低因此对高等院校涉海类专业的毕业生吸纳有限,涉海类学科专业行业支撑薄弱.直接就业率较低,这反过来又抑制了学校对涉海类专业的投入和发展.三,涉海类专业建设的具体措施针对上述问题,我校积极采取各种措施,把涉海类的专业学科作为重点进行建设,取得了较明显的成效. 学校现有海洋技术,船舶与海洋工程和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3个涉海类专业被评为校级重点专业(全校共6个重点专业),其中前2个专业又被评为省级重点专业,海洋生物学,捕捞学,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等8个涉海类学科被评为校级重点学科(全校共12个重点学科),其中我校首批具有招收硕士研究生的学科就是海洋生物学和捕捞学.同时我校还建有浙江省海洋水产研究所,农业部渔业环境及水产品质量检测中心,浙江省海水增养殖重点中试基地等17个涉海类科研院(所,中心)和浙江省远洋渔业培训中心,海洋管理培训中心等涉海类培训机构,这些都是我校涉海类专业建设的延伸,也为我校涉海类专业学科的教学科研提供了有利的保障和支持,同时又是教师开展教学科研,学生进行生产实习的良好基地..(一)注重专业内涵建设.全面提高专业办学水平学校以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改项目等为抓手,设■学科建设SUBJECTCONSTRUCTION总186期潘爱珍等地方性海洋院校涉海类专业建设的探索与实践.49.立专项经费,鼓励教师进行教学研究,制订了从学生入学到毕业这一人才培养全程中各主要环节的质量标准,构建了专业,课程,教材,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等方面的质量评估体系,建立了一套基于教学过程的,以教学评估为核心的教学质量管理体系,从制度和手段上保证了涉海类专业建设的有效实施.另外,整个涉海类专业是以海洋科学为基础,而海洋科学的基础又是物理海洋学,流体力学,所以,学校一直都非常重视这类基础课的教学,认真地从基础抓起,全面提高涉海类专业学生的培养质量.(二)重视师资队伍建设,保证人才培养计划的有效实施师资队伍是人才培养计划实施的根本,我校设立师资队伍建设专项基金,坚持引进与培养相结合,根据学科发展和专业建设的需要,不断加大优秀人才的引进和在校教师多层次培养的力度涉海类专业是高科技性的专业,并且陆地上的研究方法不能移植到海洋研究中,如海洋技术中的遥感技术,水声技术等与陆地上的研究方法就有很大的区别,所以我们把海洋高科技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作为师资建设工作的重点,培养了船舶专业的博上,教授,引进了钱江学者,由此带动了整个相关学科,专业的发展.(三)强化专业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创新能力涉海类专业教育具有鲜明的行业特色一一职业性,实践性和应用性,也就是说,对海洋开发创新人才的培养是一项实践性较强的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不仅要通过课堂的教学活动,更要通过实践活动来养成学生的创新品质和能力.为此,我校非常注重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以相关专业群为基础建制实验室,各学院,教研室通用共建,资源共享,最大限度地提高仪器设备的使用效率,如我校投入1300多万元建立了船舶与渔具水动力实验室,该实验室是目前省内最好的涉海类专业实验室,为船舶与海洋工程,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等相关涉海类专业的实验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实验条件;还有我校的深水网箱基地,海水增养殖试验基地等为海洋科学类,水产养殖类专业提供了课程实习和生产实习的实践条件;另外,我校教师还承担了以“深海抗风浪网箱的研制”等4项国家863项目为代表的许多涉海类科研课题,课题组积极吸收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所有这些都极大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四)专业课程设置面向海洋实际随着海洋开发热潮的到来,如何开发,管理海洋是我们首先必须面对的,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我们绝不能走陆地”先开发,后治理”的老路,否则将会给人类带来毁灭性的灾难.我校结合海洋的综合管理,从合理开发,保护海洋出发,在专业建设中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在专业教学计划中设置了一些海洋管理, 海洋环境保护等方面的课程,并将”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作为校级的选修课程,要求每个学生都必须修读,使学生除了有真正的”一技之长”外,也有可持续发展的后劲和思想观念.(五)拓宽就业面,扩大就业渠道为大众化教育背景下的毕业生就业开辟多通道的输出口,是摆在地方性海洋院校面前的一个现实问题. 我校主要从以下三方面考虑首先,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鼓励学业优秀的学生报考海洋类学科的研究生,为提高我国海洋科学研究的原创能力输送合格人才.其次,扩大涉海类学科专业省外的招生比例,尤其是沿海省份的考生,打破地方院校仅为所在地培养人才的局限,让有限的海洋类教育资源在全国范围内得到充分的使用.第三,扩大其它就业渠道.如海洋科学是基础和应用相结合且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科学,又非常强调物理,化学,生物等基础学科,所以将这类海洋科学人才充实到沿海地区和海岛区域的基础教育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四,进一步加强涉海类专业建设的建议(一)要重视专业群的建设地方性海洋院校的涉海类专业建设可以在现有基础上组建几个专业群,加强专业设置的针对性和适用性,克服各学科专业之间孤立发展的倾向,以适应海洋经济发展不同时期,不同行业的需要.专业结构调整可以构建”品牌专业一--专业群——专业体系”的新模式,即以品牌专业为龙头,形成若干由相关专业组合而成的专业群,再由这专业群构成一个合理的专业体系.在教学上进行纵向联合,按专业群组织教学,对学生进行分流培养;在科研上,以品牌专业为龙头,明确主攻方向,以研究大课题,完成大项目为纽带,建立一批具有辐射作用的教学科研中心,形成群体合力,集约发展.(二)要树立品牌意识为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就必须抓紧遴选和培育若干个在全省甚至全国都有一定影响力的品牌专业,使之有高素质的师资队伍.现代化的实验室和教学仪器设备,高水平的科研能力.高质量的毕业生,并且通过品牌专业的建设,带动学校所有涉海类学科专业的整体优化和质量提高.如我校研制成功的深水抗风浪网箱养殖成为渔民转产专业的重要手段,同时为海水养殖开辟了一条新路,并且还减少了对海洋环境的污染,在国内沿海省份有很高的知名度;把我校的船舶与渔具水动力实验室建设成省内乃至国内一流的实验室,使(下转53页)■学科建设SUBJECTCONSTRUCTION总186期李海华等实践教学质量保障机制的探索与实践?53? (系)成立毕业论文(设计)领导小组和答辩委员会,负责组织实施本院(系)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的选题和答辩等工作;各学院(系)教学督导组对本院(系)学生毕业论文(设计)进行重点检查,保证毕业论文(/R计)的质量. 2.在论文指导方面,选题上紧密结合社会,生产,科研和教学实际,在实践中强化了学生研究能力和设计能力的培养,体现了应用性,科学性和先进性.本科毕业论文(设计)选题结合指导教师科研项目达到37左右.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的指导教师以教授,副教授为主.为保证指导质量,规定指导学生数量,确保指导教师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与学生交流,讨论.同时,有效利用科教结合的人力资源优势,鼓励有科研力量的副高以上专业技术人员指导毕业论文(设计).近3年,由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教师指导的毕业论文(设计)数量达到7O以上.学校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基础教育,实践教育和创新教育相结合,学生的知识结构得到了完善,实践能力与创新素质得到了提高,综合素质得到了加强.学生利用所学知识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和创新活动,结合实际开展调研或管理,提高了实践,创新能力,也得到了社会及用人单位的认可,社会与就业竞争力得到大幅度提高.2001—2004年学生在全国和陕西省”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和”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获奖4o项,其中22项荣获金,银奖(二等奖以上).学生申请国家专利7项,其中授权4项.2000年以来,本科生公开发表科技论文498篇,其中2篇论文被SCI收录.2002—2005年,本科毕业生年底就业率连续4年超过95.实践教学经过长期的实践与探索,通过教学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逐步构建起实践教学新体系,有力地促进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但在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中,实践教学资源的功能和作用还没有得到完全有效地发挥,运行机制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参考文献:[1]韩红江.实践教学质量保障对策的研究与实践[J].石油教育,2004,(3).[2]朱土兴,谢林森,余德华.教学质量监测与保证体系构建的思考与实践I-j].中国大学教学,2005,(5).(责任编辑与校对孙科)(上接49页)学校成为海洋开发人才的培养基地,海洋知识创新的研究基地,科教兴海技术的攻坚基地,海洋高技术产业的孵化基地.(三)要树立人才强枝,强专业的观念人才是学校发展的基石,是专业建设的保证,是保证学生培养质量的根本.学校要不拘一格求人才,给特殊人才特殊政策,全校上下都要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真正用好,管好人才;要多渠道,多形式地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强海洋高科技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使学校逐步形成一批涉海类学科,专业的领军人物.(四)要加强与国内外海洋类大学的协作交流随着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到来,闭门办学肯定是行不通的,与国内外同行的交流合作,取长补短,可以提升学校的办学能力,提高学校的知名度.我校于2002年8月与日本东京海洋大学签订了合作协议,约定我校可以选拔少数学生去il!iJL进行为期一年的交流学习,毕业后有机会申请攻读该校的硕士学位,我校已选拔了7名学生赴日交流学习,反响很好.(五)要加走政府的支持和投入涉海类专业往往是一些小口径专业,相对于一些长线专业,其专业规模明显偏低,但相对于其它学科专业的投入而言相对较大,这样,办学效益就受到影响.要解决两者之间的矛盾,就需要各级政府加强对海洋高等教育的扶持,出台相应的倾斜政策,从政策上加以引导, 加大投入,为加快发展海洋事业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证.我校自组建以来就得到了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扶持,并且在浙江省第二次海洋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要”高质量办好浙江海洋学院”.由此,我校获得了跨越式发展,规模迅速扩大,内涵不断提升.参考文献:[1]冯士柞.海洋科学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研究[M].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4.[23中共浙江省委,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建设海洋经济强省的若干意见[R].浙委[2003]20号,2003.[3]舟山概况[EB/OL].icn/content3.jsp?iinfoid=5760[4]林年冬.海洋类专业品牌战略的探讨[J].高等农业教育,2004,(5). (责任编辑张艳责任校对于长志)●教学理论与宴践TEACHINGTHEORY ANDPRACTICE。

海洋科学导论-海洋学基础-重点知识

海洋科学导论-海洋学基础-重点知识

海洋科学导论重点知识第一章1.海洋科学:研究地球上海洋的自然现象、性质以及其变化规律,以及和开发与利用海洋有关的知识体系。

研究对象:海洋---海水、海水的组成、海洋生物以及海洋的边界(海洋沉积、海底岩石圈,河口、海岸带,海面上的大气等)。

研究内容:海水的运动规律、海洋中的物理、化学、生物和地质过程及其相互作用的基础理论、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海洋军事活动应用研究等。

2. 海洋科学研究的特点是什么?1)明显地依赖于直接的观测。

2)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等方法在海洋科学研究中越来越显示其作用。

3)学科分支细化与相互交叉、渗透并重,而综合与整体化研究的趋势日趋明显。

相似问题:海洋科学研究对象的特点?①海洋科学研究对象具有特殊性和复杂性;②海洋中水---汽---冰的转化时刻都在进行;③海洋作为一个自然体系,具有多层次耦合的特点。

3. 海洋矿产资源的分布特点是什么?有哪些主要类型?·分布特点:深海锰结核以锰和铁的氧化物及氢氧化物为主要组分,富含锰、铜、镍、钴等多种元素。

主要分布于太平洋,其次是大西洋和印度洋水深超过3000米的深海底部。

以太平洋中部北纬6°30′~20°、西经110°~180°海区最为富集。

世界96%的锆石和90%的金红石产自海滨砂矿。

复合型砂矿多分布于澳大利亚、印度、斯里兰卡、巴西及美国沿岸。

金刚石砂矿主要产于非洲南部纳米比亚、南非和安哥拉沿岸;砂锡矿主要分布于缅甸经泰国、马来西亚至印度尼西亚的沿岸海域。

中国近海水深小于200米的大陆架面积有100多万公里,某中含油气远景的沉积盆地有7个:渤海、南黄海、东海、台湾、珠江口、莺歌海及北部湾盆地,总面积约70万公里,并相继在渤海、北部湾、莺歌海和珠江口等获得工业油流。

在辽东半岛、山东半岛、广东和台湾沿岸有丰富的海滨砂矿,主要有金、钛铁矿、磁铁矿、锆石、独居石和金红石等。

·主要类型:滨海砂矿、海底石油、磷钙石和海绿石、锰结核和富钴结壳、海底热液硫化物、天然气水合物等4. 海的主要特点1)深度较浅,一般在2000m以内;2)海洋水文要素受大陆影响,有明显的季节变化;3)水色低,透明度小,无独立的潮汐和洋流系统,潮汐由大洋传入,潮差显著;4)有自己的海流环流形式。

第十章 古海洋学

第十章  古海洋学




(三)成年阶段 大洋盆地演化为成年阶段的实例是大西洋。幼年海洋进一 步张开,两侧大陆愈益分离,逐渐形成宏伟的洋中脊山系 和开阔的深海平原,其两侧发育有被动大陆边缘,大洋的 发展进入成年期。今日的大西洋和印度洋已是浩瀚的成年 大洋,然而在当年,它们也经历过自已的胚胎期和幼年期, 均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渐发育起来的。 (四)衰退阶段 随着大洋不断扩张,大洋边缘(或大陆边缘)离开中脊的 距离越来越远,岩石圈不断冷却变重并向下沉陷;同时, 由于被动大陆边缘上接受巨厚沉积物,地壳均衡作用就会 使洋缘的岩石圈下沉、潜没于另一侧之下,随即出现了洋 缘的海沟和板块俯冲带,被动大陆边缘于是转化成为岛弧 可活动大陆边缘。当板块的俯冲作用占优势,即洋壳在海 沟的消减量大于中脊处的新生量时,大洋盆地的演化便进 入衰退期,太平洋即为其实例。
古海洋学是一综合性新学科。涉及地质、生物、化学、水
文、气象等多个学科领域。
1968—1983年的DSDP和1985至今的ODP在古海洋研究方面取
得成果包括: 1、中生代至今洋流格局变化过程及其影响; 2、晚白垩纪以来大洋水温的阶状变冷; 3、大洋和地中海盐度的变化; 4、白垩纪末生物灭绝事件的始末; 5、大洋缺氧沉积特征和意义; 6、新生代大洋海面的变化; 7、海水溶解作用与古CCD线的升降; 8、沉积碳酸盐和大洋生产力变化; 9、综合若干地质事物勾划出新生代古海洋的演化历史。


二、威尔逊旋回 威尔逊(1966,1973)提出的大洋盆地演化 分为六个阶段,从早到晚依次为:胚胎阶 段、幼年阶段、成年阶段、衰退阶段、终 了阶段和遗痕阶段,并对各阶段的主要运 动、特征形态、典型火成岩、典型沉积和 变质作用作了表述: 威尔逊旋回的前三个阶段表征了大洋盆地 的形成和张开,后三个阶段则标示了大洋 盆地的收缩和关闭。

百科知识精选吕悦军

百科知识精选吕悦军

基本情况吕悦军,男,中国地震局研究员,1989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计算数学专业,获学士学位。

1989年起在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工作。

2003年12月至今,任研究员,从事工程地震的研究和开发工作。

2004年为中国地质大学在职博士研究生,2005年2月任综合减灾研究室主任。

研究成就近年来,出版专著1部、先后发表科研论文20多篇。

主持的项目“渤海海域石油平台地震动参数研究”获2003年度中国地震局防震减灾优秀成果奖。

代表论文和著作有: 1. 吕悦军、唐荣余、彭艳菊等,渤南油田工程地震研究,地震出版社,2003 2. 吕悦军、唐荣余、彭艳菊,烟台海岸软土场地特征及对地震动参数的影响,中国地震,2004,4期 3. 吕悦军、唐荣余等,海洋石油平台的工程地震问题,地球物理学进展,2003,4期 4. 吕悦军、唐荣余、沙海军,渤海海底土类动剪切模量和阻尼比试验研究,防灾减灾工程学报,2003年2期 5. 吕悦军、唐荣余,PL19-3油田设计地震动参数研究,防灾减灾工程学报,2003,4期 6. 吕悦军、陆远忠,用算法复杂性分析时间序列,中国地震,1993,3期 7. 吕悦军、陆远忠、郑月军,用算法复杂性分析地震活动演化特征, 地震,1997,1期研究领域主要从事地震危险性分析、工程场地设计地震动参数、抗震设防标准以及地震动区划等方面的研究。

作为地壳应力研究所工程地震专业的学科带头人,主持完成多项国家级重大工程或复杂地震地质环境内工程的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

目前,主持中国地震局“十五”课题2项、主持中海石油总公司重大科技攻关课题“渤海海域地震动参数区划研究”。

社会兼职中国地震学会会员中国地震学会历史地震专业委员会委员国家地震安全性评定委员会委员科研简介研究课题有:1、作为新一代地震动参数区划图的编委、专题负责人,负责“基础资料收集整理与基础图件编制”工作组。

2、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强震危险区划关键技术研究”第五专题负责人,主持子专题“不同场地条件地震动特征参数统计分析”。

自然资源部海洋生物遗传资源重点实验室简介

自然资源部海洋生物遗传资源重点实验室简介

·452 ·应用海洋学学报39卷科技信息自然资源部海洋生物遗传资源重点实验室简介 “自然资源部海洋生物遗传资源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实验室)创建于1991年,是徐洵院士创立的我国第一个从事海洋生物基因工程研究的实验室,目前已经形成了富有特色的3个研究方向:深海生物多样性与生命过程、深海生物资源获取与应用潜力评价、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

三十年来,实验室不断发展壮大。

1997年实验室被评为原国家海洋局重点实验室;2002年与中国大洋协会共建“中国大洋生物基因研发基地”;2003年实验室被批准为福建省重点实验室;2005年被科技部批准为厦门市和科技部共建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同年建立了我国第一个海洋微生物菌种资源共享平台“中国海洋微生物菌种保藏中心(MCCC)”;2008年成立了“中国大洋深海生物及其基因资源研究开发中心”;2005—2018年,与国内8个国家级专业菌种保藏中心共建了国家微生物资源平台,推动了海洋微生物资源的科学管理与共享服务。

2019年,MCCC被列为科技创新平台国家菌种库的海洋菌种分库。

实验室在发展过程中始终将人才队伍建设、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和科研成果产出摆在科研工作的中心位置,充分调动全体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培育了一支高水平的研发队伍。

实验室在编人员共43人,其中院士1人,研究员10人,副研究员23人;30人具有博士学位,6位博士为留学归国人员,23位博士年龄在45岁以下。

经过多年来的人才培养,5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3人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1人获得国家优秀青年基金,1人被评为科技部青年领军人才,2人入选“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作为深海生物资源项目的主要承担单位,实验室积极承担973、海洋区域示范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国大洋重大专项等科研项目。

目前,承担各类科研项目50多项,项目合同经费累计上亿元。

近三年,在《NatureCommunication》、《ISME》和《Microbiome》等国际著名刊物上发表SCI收录论文230多篇,主编、参编海洋微生物专著多部,新申请专利40多项,获授权20多项。

2024公需科目-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模型及应用

2024公需科目-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模型及应用

2024公需科目-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模型及应用1在保持自然资源的质量及其所提供服务的前提下,使经济发展的净利益增加到最大限度,是由()提出的。

[ 单选题:5 分]A 斯帕思B 爱德华·B·巴比尔C 马克思D 牛文元答案:B2海洋环境污染主要来源于()。

[ 单选题:5 分]A 陆源污染物B 深海污染物C 海洋工程污染D 倾倒废弃物污染答案:A31991年11月,国际生态学联合会和国际生物科学联合会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保护和加强环境系统的生产和()能力。

[ 单选题:5 分]A 发展B 重建C 更新D 完善答案:C4沿海地区人均拥有公共图书馆藏量,属于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哪种指标体系?[ 单选题:5 分]A 绿色B 协调C 开放D 共享答案:D5()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

[ 单选题:5 分]A 创新发展B 绿色发展C 开放发展D 协调发展答案:C61991年11月,国际生态学联合会和国际生物科学联合会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保护和加强环境系统的生产和()能力。

[ 单选题:5 分]A 发展B 重建C 更新D 完善答案:C7海洋环境污染()以上来自陆源污染。

[ 单选题:5 分]A 50%B 60%C 70%D 80%答案:D8五大发展理念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哪一年提出的?[ 单选题:5 分]A 2015年B 2016年C 2017年D 2018年答案:A9沿海地区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元),属于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哪种指标体系?[ 单选题:5 分]A 绿色B 协调C 开放D 共享答案:A10规模以上涉海工业企业新产品项目数,属于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哪种指标体系?[ 单选题:5 分]A 绿色B 协调C 创新D 共享答案:C11商思争副教授指出,指标选取原则包括以下哪些?[ 多选题:5分]A 合法性原则B 合理性原则C 权威性原则D 数据可得原则答案:ABCD12徐胜等2017年从()、响应五个方面构建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与熵值法。

国家社科基金海洋权益重大专项

国家社科基金海洋权益重大专项

国家社科基金海洋权益重大专项国家社科基金海洋权益重大专项一、国家社科基金海洋权益重大专项的背景和意义国家社科基金海洋权益重大专项的设立,是为了加强对海洋权益的研究与保障,推动海洋事业的发展。

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海洋环境的保护不仅关系到国家经济的发展,也事关着国家安全和民生福祉。

加强海洋权益研究,推动海洋法治建设,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二、国家社科基金海洋权益重大专项的研究内容1. 海洋权益的概念和内涵海洋权益是指国家、企业和个人在海洋领域的合法权益。

研究海洋权益的概念和内涵,有助于明确海洋权益的界定和保障范围,为今后的海洋法制建设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2. 海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海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一直是国家和地区发展的重要课题。

研究海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有助于科学合理地规划和利用海洋资源,推动海洋经济的发展,实现经济增长与生态平衡的良性循环。

3. 海洋环境的保护与治理随着海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海洋环境面临着日益严峻的挑战。

研究海洋环境的保护与治理,有助于找到有效的治理方案,保护海洋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保障海洋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4. 海洋安全与法治建设海洋安全和法治建设是国家海洋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研究海洋安全与法治建设,有助于完善海洋法制体系,构建海洋治理的多元化机制,保障国家海洋权益的安全和稳定。

三、对国家社科基金海洋权益重大专项的个人观点和理解国家社科基金海洋权益重大专项的设立,为海洋权益的保障和海洋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学术支撑和智力支持。

作为海洋强国,我国有着丰富的海洋资源和庞大的海洋权益,加强海洋权益的研究与保障,不仅是国家利益的需要,也是海洋命运共同体的责任。

我在此呼吁,国家社科基金海洋权益重大专项在研究中注重理论创新和实践应用,促进海洋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为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贡献更多的智慧和力量。

总结回顾:通过本次对国家社科基金海洋权益重大专项的探讨,我们不仅对海洋权益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也对海洋事业的发展有了更全面的了解。

突破教皇子午线:荷兰的海洋强国之路——社会变迁的视角

突破教皇子午线:荷兰的海洋强国之路——社会变迁的视角
建 设 是 通 过 军事 力 量 的发 展 , 意识 形 态 的正 名 , 经 济体 制 的转 型 以及 国际 政 治新 秩 序 的建 立 等 途 径 实现 的。
关键 词 : 教皇子午线; 社 会 变迁 ; 海洋强国; 荷 兰 中 图分 类 号 : F 1 1 - 0 文献 标 识 码 : A 文章 编号 : 1 6 7 2 — 3 3 5 X ( 2 0 1 5 ) 0 4 — 0 0 1 6 — 0 7
真 诚 地 希 望 本 栏 目能够 成 为 国 内外 海 洋社 会 学研 究 最 有 影 响 的 交流 平 台和 学 术 阵 地 , 欢 迎 广
大 学 者赐 稿 。
一 — —
崔 凤
突破 教 皇子 午 线 : 荷 兰 的海 洋 强 国之 路
— —
社 会 变 迁 的视 角
崔 凤 陈 默
寸 l 《 l 洛 咩 火 警 学报
主持人语 :
海 洋社 会 学是 应 海 洋世 纪 的 呼唤 而产 生 的 , 是 实现 海 洋强 国战 略 目标 的 重要 理 论 支 撑 中的重 要 一 员 , 虽然 产 生 时 间较 短 , 但成效 显著 , 至今 已有 全 国 性 的 学 术 组 织— — 中 国社会 学会 海 洋社 会 学 专 业委 员会 ; 全 国 性 学术 论 坛— — 中 国海 洋 社 会 学 论 坛 和 学术 交 流 平 台— — 《 中 国海 洋社 会 学研 究 》 以及 众 多的 学 术论 著 。 同 时 , 我 们 也 应 该 清 醒 地
究。
1 6
岛 以西 3 7 0里 格 ( 约合 1 7 7 0公 里 或 1 1 0 0英 里 ) , 大 约位 于西 经 4 6 。 3 7 的南 北 经线 , 为 两 国 的 势 力 分 界 线: 分界 线 以西 的一切 土地 都划 归西 班 牙 , 以东 的一 切 土地 归葡 萄牙 。这 就是 历 史 上 著 名 的 “ 教 皇 子 午

高一地理下册2.4.3 海洋权益与海洋发展战略PPT课件

高一地理下册2.4.3 海洋权益与海洋发展战略PPT课件

2.下列有关设立三沙市地理意义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有利于加强所辖群岛及其海域的行政管理 B.有助于维护我国南海的海洋权益 C.有可能加速我国南海海洋开发利用,但不利于保护南海 海洋环境 D.对我国国防安全以及海洋防灾减灾可起到促进作用 解析:第 1 题,三沙市下辖的西沙、中沙、南沙诸群岛,地 形不平坦,缺少河流;气候以热带季风气候为主;油气资源 与旅游资源丰富;南沙群岛中的曾母暗沙位于我国领土最南 端。第 2 题,三沙市的设立有利于我国南海海洋开发利用以 及南海海洋环境的保护。
我国是1996年5 月15日,第八届全 国人民代表大会第 19次会议通过决定, 批准我国成为《联 合国海洋法公约》 缔约国。
二、我国的海洋权益 1.海洋大国 (1)我国海域辽阔,岛屿众多。 (2)我国在公海、国际海底以及 极地 也都拥有海洋权益,我 国船舶在用于国际航行的海峡,享有 过境通行权 。
毗连区
从领海基线量起,向 海宽度不超过24海里
相关权益
与陆地领土的地位相同,享有 完全的排他性主权
沿海国在领海内享有的主权, 包括其领海上空及其海床和底 土,外国船舶享有无害通过权
沿海国在其毗连区内具有防止 和惩治在其领土或领海内违反 其海关、财政、移民或卫生等 法律和规章事项的管制权
名称
划分
相关权益
隆冬季节气温低,不利于晒盐;夏季多雨不利于晒盐;滨海平
原地势较低,而且较为平坦,有利于晒盐;淮北的沿海地区是
淤泥质海岸,有利于晒盐。
2015 年 12 月 12 日至 15 日第 18 届中国(海南)国际热带农产 品冬季交易会在海南国际会展中心举行,现场交易和合同订货活 跃,总订货金额约达 43.69 亿元。结合下图,完成 4~5 题。

2011海洋学基础知识整理

2011海洋学基础知识整理

1.海洋科学:概念研究的对象与特点体系海洋科学:是研究地球上海洋的自然现象、性质、及其变化规律,以及和开发与利用海洋有关的知识体系。

海洋科学研究的对象:是世界海洋及与其密切相关联的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

海洋科学研究的特点:首先是它明显的依赖于直接观测;其次是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在海洋科学研究中越来越显示其作用;第三学科分支细化与相互交叉、渗透并重,而综合和总体化的研究趋势日趋明显。

海洋科学体系既有基础性科学,也有应用与技术性研究,还包括管理和开发研究。

基础性科学的分之学科:物理海洋学、化学海洋学、生物海洋学、海洋地质学、环境海洋学、海气相互作用以及区域海洋学。

属于应用与技术研究的分支有卫星海洋学、渔场海洋学、军事海洋学、航海海洋学、海洋声学、光学与遥感探测技术等。

管理开发方面的分之有海洋资源、海洋环境功能区划、海洋法学、海洋监测与环境评价、海洋污染治理等。

2.地球圈层结构及内部和外部圈层的构成3.洋、海、海湾、海峡的概念洋是海洋的主体部分,一般远离大陆,面积广阔,深度大,海洋要素不受大陆影响,且年变化小;具有独立的潮汐系统和洋流系统。

海是海洋的边缘部分,深度较浅,温度和盐度等水文要素受大陆影响大,并有明显的季节变化;水色低、透明度小,没有独立的潮汐和洋流系统;潮汐涨落显著,海流有自己的环流形势。

海湾是洋或海延伸进入大陆且深度逐渐减小的水域,一般以入口处海角之间的连线或入口处的等深线作为与洋或海的分界。

(海洋状况与海相似,但多出现最大潮差)海峡是两段连接海洋的狭窄水道。

(流急,潮流速度大;海流上下或左右分层流入流出)4.海岸带、潮间带海岸带是指从特大高潮线至深度为浅水波半波长的区域,是海洋与非海洋过程相互作用的地带。

(海滩、潮坪、沙坝-潟湖、河口湾、三角洲)潮间带是潮坪上位于平均高低潮线之间的部位。

(对于淤泥质海岸而言)5.大陆边缘类型及各部分的名称1)稳定型大陆边缘(大西洋型大陆边缘)大陆架是大陆周围被海水淹没的浅水地带,是大陆向海洋底的自然延伸。

海洋沉积物中的动物多样性及其生态系统功能

海洋沉积物中的动物多样性及其生态系统功能

第14卷第5期1999年10月地球科学进展ADVAN CE I N EA R TH SC IEN CESV o l.14 N o.5O ct.,1999综述与评述海洋沉积物中的动物多样性及其生态系统功能Ξ袁兴中,何文珊(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国家重点实验室,上海 200062)摘 要:海洋沉积物中的动物群是海洋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多样性对地球生命支持系统至关重要。

从海洋沉积物生境、沉积物中的动物类群、个体大小、食性、生态系统功能等方面探讨了海洋沉积物中的动物多样性现状,讨论了沉积物动物多样性在生态系统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海洋沉积物环境多种多样,为沉积物动物多样性提供了基础。

在海洋沉积物中,动物的类群繁多、物种多样性极高,不仅形态差别很大,食性丰富多样,而且分化出多种多样的功能群。

海洋沉积物动物群参与全球物质的循环和污染物的代谢、转化、迁移,在生态系统能流过程及沉积物移动和稳定性方面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最后,提出了研究和保护海洋沉积物动物多样性的若干建议。

关 键 词:海洋沉积物;动物多样性;生态系统功能中图分类号:Q1781535;Q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28166(1999)05204582061 引言作为国际生物多样性研究计划“D I V ER S ITA S”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壤和沉积物中的生物多样性”计划的开展使我们开始关注土壤和沉积物这些被人们忽视的地球表面黑暗生境的生物多样性及其生态系统功能〔1,2〕。

地球表面的70%被海洋所占据,而大部分海底被沉积物覆盖,包括从砾石到细质淤泥等各种沉积物类型,成为地球上覆盖物中最大的生物栖息地。

我们对海洋沉积物生物多样性还了解甚少,但是它在维持地球生命支持系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如水体演变、物质循环、沉积物的稳定性以及污染物的迁移、积累和扩散等等,涉及到生态系统过程、生物地球化学等一系列问题。

本文旨在探讨海洋沉积物中的动物多样性及其在生态系统过程中的作用,及其有关的研究和保护措施。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对海洋强国的推进与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对海洋强国的推进与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对海洋强国的推进与作用作者:王刘波杨巧妮林彬来源:《现代商贸工业》2022年第12期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高校社科联发展专项课题“海洋强国战略视阈下江苏省交通类高校海洋历史文化的普及教育研究”(20GSB-025)的階段性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王刘波,男,博士,江苏航运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摘要:改革开放后,在时代发展的背景下,我国通过处理海上争端的新策略,成功营造了和平发展的氛围。

同时,我国加快了海军现代化的建设步伐,改变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海洋实力弱小的局面,基本上实现了向海洋大国的迈进。

在取得海洋大国建设成就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从而制约我国海洋事业继续发展。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走向海洋强国建设的新时代,海洋强国建设取得系列新进展、新突破,扭转了海洋强国建设不利局面,对推动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海洋强国;陆强海弱;南沙岛礁;现代化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22.12.041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海洋强国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就海洋强国战略多次发表重要讲话。

在党中央的顶层设计下,海洋强国战略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推动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重要作用。

当前我国的海洋强国研究,虽然比较客观反映了海洋强国建设的现实问题,为理解新时代的海洋强国建设提供了真实可借鉴的视角。

但是,缺乏对海洋强国战略发展过程的系统深入研究,缺乏从中国共产党主导的视角下全面考察改革开放以来海洋强国建设的历史经验与成就。

今年是建党一百周年,当下,从党史角度理解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从海洋弱国走向海洋强国的伟大历史,对培养正确的海洋党史观,进一步为推动海洋强国建设可以提供可参考、复制的基层经验与借鉴,能够落实党中央提倡的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总要求,因此,具有较强的现实运用价值和学术价值。

广东海洋科技创新发展历程、问题及建议

广东海洋科技创新发展历程、问题及建议

2023年 第11期海洋开发与管理37广东海洋科技创新发展历程、问题及建议王琼(广东省海洋发展规划研究中心 广州 510220)收稿日期:2023-06-05;修订日期:2023-10-19基金项目:广东省省级科技计划项目 广东省海洋科技协同创新中心 (2018B 020207014).作者简介:王琼,工程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海洋资源开发与管理政策摘要:海洋科技是支撑海洋强国㊁海洋强省建设的重要引擎与驱动力㊂文章从海洋科技战略演变及海洋调查等方面,梳理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广东海洋科技创新发展具有重大推动作用和里程碑意义的重大事件,从海洋科技管理体制机制㊁科技创新投入及海洋领域高层次人才引进及创新平台建设等角度指出广东海洋科技创新发展中存在的问题㊂在此基础上,结合广东海洋强省建设需求,提出强化海洋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建设㊁打造海洋科技人才和创新平台以及加大海洋科技创新投入渠道与力度等方面的具体建议㊂关键词:海洋科技创新;发展历程;经验建议;广东中图分类号:P 7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9857(2023)11-0037-09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H i s t o r y ,P r o b l e m s a n dS u g g e s t i o n s f o rM a r i n e S c i e n t i f i c a n dT e c h n o l o g i c a l I n n o v a t i o n i nG u a n g d o n g Pr o v i n c e WA N G Q i o n g(G u a n g d o n g C e n t e r o fM a r i n eD e v e l o p m e n tP l a n n i n g R e s e a r c h ,G u a n gz h o u510220,C h i n a )A b s t r a c t :M a r i n e s c i e n c ea n dt e c h n o l o g y i sa ni m p o r t a n t e n g i n ea n dd r i v i n g f o r c e t os u p po r t t h e c o n s t r u c t i o no f a s t r o n g m a r i n e c o u n t r y a n da s t r o n g m a r i n e p r o v i n c e .T h i s p a p e r f o c u s e s o n t h e e v o l u t i o no fm a r i n e s c i e n t i f i c a n d t e c h n o l o g i c a l s t r a t e g y ,m a r i n e s u r v e y ,t o s o r t o u t t h e d e v e l o p m e n th i s t o r y w h i c hh a s m i l e s t o n es i g n i f i c a n c ea n d p l a y e da m a j o rr o l e i n p r o m o t i n g G u a n g d o n g 's m a r i n e s c i e n t i f i c a n d t e c h n o l o g i c a li n n o v a t i o n a n d d e v e l o pm e n t s i n c e t h e f o u n d i n g o f t h eP e o p l e 'sR e p u b l i c o f C h i n a .T h i s p a p e r p o i n t s o u t t h e e x i s t i n gp r o b l e m s i n t h e i n n o v a t i o na n dd e v e l o p m e n t o fm a r i n e s c i e n c e a n d t e c h n o l o g y i nG u a n g d o n g Pr o v i n c e f r o mt h e p e r s p e c t i v e s o f t h em a n a g e m e n t s y s t e m a n d m e c h a n i s m o fm a r i n e s c i e n c ea n dt e c h n o l o g y i n -n o v a t i o n i n v e s t m e n t ,t h e i n t r o d u c t i o no fh i gh -l e v e l t a l e n t s i nt h e m a r i n ef i e l da n dt h ec o n -s t r u c t i o no f i n n o v a t i o n p l a t f o r m.O n t h i s b a s i s ,c o n s i d e r i n g t h e n e e d s o f b u i l d i n g a s t r o n g m a -r i n e p r o v i n c e i nG u a n g d o n g ,t h e c o r r e s p o n d i n g c o u n t e r m e a s u r e s a n d s u g g e s t i o n s f o r t h e c o n -s t r u c t i o no f t h e s y s t e ma n dm e c h a n i s mf o r t h e i n n o v a t i o na n dd e v e l o pm e n t o fm a r i n e s c i e n c e a n d t e c h n o l o g y a r e p u t f o r w a r d ,c r e a t i n g ah i g h l a n d f o rm a r i n e s c i e n c e a n d t e c h n o l o g y ta l e n t s38海洋开发与管理2023年a n d i n n o v a t i o n p l a t f o r m s,a n d i n c r e a s i n g t h e c h a n n e l s a n d e f f o r t s o fm a r i n e s c i e n t i f i c a n d t e c h-n o l o g i c a l i n n o v a t i o n.K e y w o r d s:M a r i n e s c i e n c e a n d t e c h n o l o g y i n n o v a t i o n,D e v e l o p m e n t h i s t o r y,S u g g e s t i o n s, G u a n g d o n g P r o v i n c e0引言科技是国之利器㊂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关键㊂党的十八大将科技创新驱动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进一步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党的二十大强调完善科技创新体系㊁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㊂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㊂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海洋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 主战场 ,已经成为各国在经济㊁政治和军事方面博弈的重点领域㊂海洋高科技创新攻坚战已经打响㊂目前,国内外已有大量针对海洋科技创新政策㊁创新机制㊁创新效率等方面的分析,研究的时间跨度集中在近10年,但针对我国尤其是地方海洋科技创新历史发展路径的研究较少[1-3]㊂广东作为改革开放前沿阵地和海洋经济发展先进省份,在海洋科技战略的引领下,海洋科学调查㊁海洋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等科技行动蓬勃发展,科技自立自强能力一直走在全国前列[4]㊂海洋科技战略推动海洋科技创新发展,海洋科学调查为海洋科技创新提供实验素材和数据资料㊂海洋科技创新平台为海洋科技创新培养人才和提供研发设备和场地㊂本研究以海洋科技战略演变及海洋科技发展重要事件两条主线来阐述广东省的海洋科技创新发展历程,通过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不同时期国家在海洋科技发展的注意力分配与资源布局重点,广东地方海洋科技发展的政策倾斜及具体管理工作的落脚点,剖析广东的海洋科技创新发展中存在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推动广东海洋科技创新发展的政策建议㊂以期充分发挥广东海洋科技在助推强国建设㊁民族复兴的支撑作用和示范引领㊂因整个研究时间跨度大㊁涉及面广㊁专业性强,本研究仅就目前所掌握的文献资料进行梳理与总结㊂1广东海洋科技创新发展历程1.1以政府为主导的萌芽期(1949 197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国家对海洋的认识重在海防等国家安全战略层面,广东海洋科技发展主要以中央方针和省级政府政策引导为主㊂1956年1月,党的八大会议召开前,中共中央提出 向科学进军 的号召,随后,我国第一张科技发展蓝图‘1956 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发布, 中国海洋的综合调查及其开发方案 被列为第7项[5]㊂1963年,国家科委组织制定第二个科技十年规划‘1963 1972年十年科学技术规划“出台㊂在国家科技规划指导背景下, 1964年,广东省科委会同省计委编制了‘广东省1963 1972十年科技规划“,其中在海洋方面明确提出 南海水产资源开发利用 ㊂1970年,广东省革命委员会生产组科研办公室组织制定‘广东省第四个五年计划期间科学实验规划“,进一步提出重点抓 南海水产资源调查 工作[6]㊂这一时期的广东海洋科技发展主要是以政府为主导的各类海洋科学调查工作,因当时还不具备海洋资源深度开发条件,对海洋的探索主要以基础调查为主,渔业资源及环境本底调查居多㊂相应的海洋科技事业发展主要分为两个方面工作㊂一是成立了一批海洋管理部门与科研机构,如国家海洋局南海分局㊁广东省水产实验所(1982年改名为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㊁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㊁地质部海洋第二㊁第四调查大队等涉海管理与科研调查专业机构㊂二是依托上述管理及科研机构,开展大量海洋基础调查,主要涉及海洋地质调查㊁海洋水文调查㊁渔业资源调查等专项调查及一些海洋综合调查,为后期海洋科技的发展奠定基础[6-9](表1)㊂第11期王琼:广东海洋科技创新发展历程㊁问题及建议39表11949 1977年广东海洋科技发展重要事件T a b l e1I m p o r t a n t e v e n t s r e l a t e d t o t h e d e v e l o p m e n t o fm a r i n e s c i e n c e a n d t e c h n o l o g y i nG u a n g d o n g d u r i n g1949t o1977年份事件备注1952开展全省沿海海洋渔业调查由广东省水产行政主管部门组织渔业普查队开展,编写了第一部‘广东海洋渔业概况“1953成立广东省水产实验所1982年改名为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1956开展西沙㊁南沙和中沙群岛海区的渔场调查由西南沙水产资源调查队组织开展,广东海洋科技调查向远海迈进1957开展全省第一次较为全面的海水养殖资源调查由广东省水产厅组织1958开展南海海洋综合调查和渔业资源调查 十二年科学技术远景规划 中提出的国家重点科技项目,通过大规模的海洋普查活动,得到了较完整的南海海域基本情况资料1959成立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全国第二个海洋研究所,开拓南海研究视野的第一个海洋研究所成立广东省气象局,建立海洋观测站开展水文气象观测研究启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全国海洋综合调查广东承担南海北部17ʎN以北海区的海洋综合调查,初步掌握了广东近海海洋生态环境本底情况,为广东后期海洋保护与利用工作开展打下基础;出版我国第一部正式的海洋调查规范 ‘海洋调查暂行规范“,为此后海洋调查提供了重要指引1960开展华南沿海第一次海岸带调查 华南沿海第四纪地质及新构造运动的调查研究0701 海岸带调查研究计划,于1964年年底完成调查研究报告㊁地质地貌图和新构造图等调查研究成果1964开展南海北部(海南岛以东)底拖网鱼类资源调查形成中国第一部系统的鱼类资源调查报告1965成立国家海洋局南海分局同步设立海洋调查船大队,广东海洋调查专业队伍初步形成1971地质部在湛江成立第二海洋地质调查大队同年开展北部湾沿岸水深15m以深海区1ʒ50万海底表层沉积和砂矿调查,至1974年完成1975地质部在广州成立第四海洋地质调查大队广东海洋地质㊁地球物理调查专业队伍至此组建并壮大起来1976开展中国首次远洋科学调查国家海洋局南海分局 向阳红5 号远洋调查船,首次驶往太平洋中部特定海域,为中国运载火箭试验海区选划工作进行综合科学考察,揭开了中国大洋科学考察的序幕1.2面向市场需求转型的快速提升期(1978 2011年) 1978年至21世纪初,广东海洋科技调查在国家和省相应规划指引下,由较为单一的专项调查逐步转变为更为系统㊁更为深入的综合性㊁系统性科学考察,并拓展到深远海,向大洋进军㊂1978年3月,邓小平同志在全国科学大会上旗帜鲜明地指出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1988年邓小平同志又提出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的重要论断[10]㊂1979年,广东省科委完成‘1978 1985年广东省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编制,将 海洋科学技术:开展南海及南海诸岛的海洋环境综合调查;加强海南岛㊁西沙群岛资源开发利用的研究 列入规划58项重点项目,广东省海洋科技发展就此拉开了发展序幕㊂1985年,广东省科委㊁广东省计委组织编制完成‘广东省 七五 科技发展计划“,加强了科技规划和计划管理,并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相结合,提出了如对于项目实行招标管理,引入竞争机制等一系列管理新措施㊂1995年5月6日,中共中央㊁国务院作出‘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首次提出中国将坚定不移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之后催生了科技兴海战略40海洋开发与管理2023年思想㊂广东依海而生,依海而兴,海洋科技对海洋经济的支撑作用越来越强,广东海洋科技整体发展方向迎来了由政府引导为主向面临市场经济发展需求转变的快速提升期㊂1998年,‘中共广东省委㊁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依靠科技进步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决定“出台,提出 以建设海洋经济强省为目标,依靠科技进步催生海洋产业,使其成为我省新的经济增长点 ㊂1999年‘广东省1999 2010年科技兴海规划“‘广东省海洋与渔业高新技术产业 十五 发展规划“分别提出 要依靠科技进步催生海洋产业,发展海洋产业 建设广东海洋与渔业高新技术创新体系 [11]㊂党中央旗帜鲜明地提出:一定要从战略高度认识海洋㊂作为全面加快海洋开发的基础工作,海洋调查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㊂2000年,‘中共广东省委㊁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海洋综合开发的意见“提出 大力推进科技兴海,提高海洋经济的科技含量 ,并明确指出集中抓好海洋资源开发㊁海洋工程建设㊁海洋勘探调查等领域高新技术的研究和开发[12]㊂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提出了建设 和谐海洋 思想和远海防卫战略[13]㊂2004年,‘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海洋经济的决定“提出, 加强海洋科技创新与技术推广体系建设,提高海洋经济核心竞争力 ,并从科技创新体制㊁创新能力㊁技术推广与人才培养等4个方面提出了具体建议[14]㊂2007年,‘广东省科学和技术发展 十一五 规划“将 海洋㊁资源与环境 发展列为八大重点领域与优先主题之一,并明确提出 大力发展海洋高新技术,加强海洋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推动现代海洋产业发展 [15]㊂2010年,‘广东省科技兴海规划(2010年 2015年)“出台,对全省科技兴海任务与目标做了详细规划㊂总体来讲,这一时期,海洋产业科技创新支持力度逐步增大,海洋科技对海洋经济的贡献率显著提高㊂在这一阶段,广东相继开展了南沙群岛及其邻近海区的综合科学考察㊁广东海岸带和海涂资源综合调查㊁广东海岛资源综合调查等大型规模化㊁综合性科学考察,进一步摸清了广东海洋资源环境家底,为地方接下来近20年海洋保护与开发利用管理工作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6-7,16](表2)㊂表21978—2011年广东海洋科技发展重要事件T a b l e2I m p o r t a n t e v e n t s r e l a t e d t o t h e d e v e l o p m e n t o fm a r i n e s c i e n c e a n d t e c h n o l o g y i nG u a n g d o n g d u r i n g1978t o2011年份事件备注1978开展太平洋考察由国家海洋局南海分局 向阳红5 号远洋调查船承担,共4个航次,编写形成‘太平洋中部特定海域调查图集“及调查资料㊁调查报告1986 1993中国首次赴南太平洋贝劳群岛附近海域开展远洋渔业调查和生产性试验由南海水产研究所 南锋701 南锋703 海洋渔业调查船对贝劳群岛附近海域进行远洋调查,填补我国大陆远洋渔业的空白,为我国在世界各大洋的远洋渔业资源调查提供宝贵经验1978 1979开展赤道低纬度区域大洋考察主要进行高空气象㊁水文㊁底质㊁生物㊁化学等海上观测;1979年执行联合国世界气象组织机构组织的全球大气试验第二特殊观测期海洋调查作业1980 1987开展地球物理综合调查主要围绕南海中部㊁北部㊁三沙群岛等区域开展地球物理综合调查1981建立汕头大学汕头大学海洋科学专业为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广东省特色重点学科1983 1985开展海洋环境资源综合调查国家海洋局南海分局与第二㊁第三海洋研究所等单位共同进行南海中部海洋环境资源综合调查,至1985年1月完成1984 1987开展 三沙 海域综合海洋科学考察主要由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㊁中国科学院南沙综合科学考察队㊁国家海洋局南海分局联合执行第11期王琼:广东海洋科技创新发展历程㊁问题及建议41续表2年份事件备注1985 1990开展西太平洋㊁南海国际合作海洋科学考察1985 1990年,国家海洋局南海分局派出海洋科学考察船执行中美西太平洋海气相互作用计划,共进行了10个航次的现场调查;1986 1987年,国家海洋局南海分局 向阳红5 号海洋科学考察船在西太平洋执行中国㊁美国㊁澳大利亚3国联合参加的赤道中尺度试验和澳大利亚季风试验;1987年,中国与联邦德国合作,在南海进行两个航次的科学调查1980 1986开展广东省海岸带和海涂资源综合调查形成调查报告共34份,系统摸清广东海岸带和海涂资源现状,较客观地评价了这些资源的质量及利用价值,为广东海岸带和海涂资源开发㊁海岸工程建设㊁海岸带整治修复㊁海岸管理和海防建设提供重要可靠的基础资料和科学的决策依据为海岸带的综合开发㊁利用㊁保护打下了基础1989 1994开展广东海岛资源综合调查形成资料汇编228册及约100万字的调查报告,掌握全省海岛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基本状况,为省内有居民大岛的资源开发和经济发展提供重要基础性资料和开发意见,为广东科学制订一系列海岛规划㊁开发海岛资源提供科学依据1993创建广东省海洋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该实验室为广东省第一个海洋科学类的省级重点实验室,实验室科研设施齐全,仪器设备先进,具有开展海洋生物学研究的优越条件1995开展南海北部海域地质调查调查获得有关南海北部海山的彩色三维地形地貌图1996创建农业部海洋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重点开放实验室实验室开展渔业资源养护与可持续利用㊁渔业环境保护与生态调控㊁海水健康高效养殖和水产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等方面重大基础与应用基础㊁应用技术和高新技术研究任务1999开展 西沙海槽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前期调查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 奋斗五 号调查船执行,揭开中国天然气水合物调查的新篇章1997 2000开展南沙群岛海域珊瑚礁㊁鱼类资源专项调查研究成果全面掌握南沙群岛珊瑚礁经济鱼类种类组成㊁优势类群和分布特点,准确计算岛礁水域面积,该成果在广东㊁海南和广西得到应用,成为地方各级渔业主管部门制订南沙渔业开发规划的重要科学依据2002 我国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资源调查与评价 国家专项正式启动2017年5月,首次试采成功2004组织开展广东省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 908 专项调查)此次调查是广东历史上组织开展的最大规模的海洋综合调查,通过对全省港湾㊁河口㊁海岛及重点调查区域进行海洋水文与气象㊁生物生态㊁海洋化学和海底底质等多领域的综合调查,为广东沿海社会经济发展㊁海洋综合管理㊁海洋开发与保护㊁海洋工程建设㊁自然保护区建设等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撑创建广东省应用海洋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实验室面向南海,开展明显区域特色的海洋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理论和技术创新研究,在热带海洋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安全㊁海水健康增养殖生物学理论与技术方面取得重大理论和关键技术突破2010 南锋 号渔业科学综合考察船首航该船为中国第一艘自行设计㊁自行建造,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综合性海洋科学调查船,标志着中国实施 科技兴海 科技兴渔 战略在硬件设施方面取得重大突破2011设立热带海洋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该实验室重点研究南海及其邻近大洋海洋环流系统㊁热带海洋气候变异㊁热带海洋动力过程的生态与环境效应等关键科学问题,强化海洋观测技术研发及应用1.3以市场为主体,政府统筹协调的高质量发展期(2012年至今)2012年,‘广东省海洋经济发展 十二五 规划“提出 加强海洋科技创新平台建设 促进海洋科技成果转化 ㊂2012年,‘广东省发展临海工业实施方案“发布,方案进一步强调了要提升海洋钻井平台42海洋开发与管理2023年等海洋工程装备高新技术能力[17]㊂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目标,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新一届党中央高度重视海洋科技创新发展㊂广东海洋科技发展再次提速,制定实施了一系列海洋科技创新措施㊂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海洋科技创新政策力度逐步加大㊂2017年,‘广东省海洋经济发展 十三五 规划“印发,从培育创新主体㊁推动协同创新㊁搭建研发载体3个方面提出要增强海洋科技创新驱动力㊂2021年,‘广东省海洋经济发展 十四五 规划“印发,从优化海洋科技资源配置㊁激发涉海企业创新活力㊁加强海洋科技人才培育㊁改善海洋科技创新环境等4个方面提出强化海洋科技自立自强战略支撑的具体措施㊂党的十八大以来,广东海洋科学调查伴随着世界海洋科技创新发展大流,深远海㊁大洋㊁南极和北极科考调查已趋于常态化,海洋调查类型呈多元化迅猛发展态势㊂涉海科技创新平台不断增加,科研基础条件持续夯实㊂海洋科技逐步向创新引领型转变,海洋科考设备不断向高精尖化发展,海洋高技术领域自主创新不断取得新突破㊂有超过150余项涉海前沿成果得到转化应用㊂海洋可再生能源㊁舰载雷达㊁海洋油气及海底矿产开发利用产业㊁海洋药物㊁海洋生物及微生物等领域专利授权数从2011年156项增长至2020年超1700项,增加了近10倍㊂目前,海洋科技发展已成为广东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引擎,在以市场为主体和政府统筹协调的引导下,海洋科技创新不断提升广东关心海洋的维度㊁认识海洋的深度和经略海洋的力度(表3)㊂表32012年至今广东海洋科技发展重要事件T a b l e3I m p o r t a n t e v e n t s r e l a t e d t o t h e d e v e l o p m e n t o fm a r i n e s c i e n c e a n d t e c h n o l o g y i nG u a n g d o n g s i n c e2012t o p r e s e n t 年份事件备注2012广东省海洋预报台海洋环境专题预报室全国首个以海洋渔业为专题的省级海洋环境专题预报室,开启地方海洋专题预报业务体系改革之路2012 2016南海中北部珊瑚礁本底调查开展了南海中北部包括华南沿岸㊁海南岛和西沙群岛和中沙群岛珊瑚礁的野外现场调查和观测,项目获得了有关南海中北部珊瑚礁与环境的基本科学数据㊁资料㊁样品和调查报告等数据资源2013开启咸潮在线监测广东成为全国最早开展咸潮在线监测的省份2016开展第一次全国海洋经济调查该项调查是国务院批准开展的一项重大国情国力调查,项目实施为全面㊁系统掌握广东海洋经济基本情况,完善广东海洋经济基础信息,为省委㊁省政府科学谋划推进海洋强省建设提供决策依据2017广东海洋创新联盟成立全国首个省级海洋创新联盟广东省海洋遥感重点实验室依托于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经广东省科技厅批准成立2018北部湾海洋渔业资源科学考察依托广东海洋大学南海生态环境科学考察依托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创建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湛江)实验室重点研究领域涵盖深海装备㊁海洋牧场㊁海洋绿色能源和海洋大数据等方向,致力打造具有国际重大影响力的一流海洋科研创新高地创建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珠海)实验室围绕海洋环境与资源㊁海洋工程与技术㊁海洋人文与考古三大研究领域,实施多学科交叉融合重大项目创建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实验室聚焦 南海边缘海形成演化及其资源环境效应 核心科学问题,着力解决岛礁可持续发展㊁资源可持续利用㊁生态可持续发展等科技难题建设全国首个海洋科技大数据平台由广东湛数大数据有限公司开发的全国首个海洋科技大数据平台 海上云 国家海洋科技大数据综合平台 正式发布,标志着中国第一个专注海洋科技成果转化和海洋数据资产运营的大数据平台正式诞生第11期王琼:广东海洋科技创新发展历程㊁问题及建议43续表3年份事件备注2019粤港澳大湾区海岛陆生脊椎动物资源专项科学考察依托广东省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粤港澳大湾区红树林生态本底科学考察依托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热带林业研究所粤港澳大湾区大型海藻资源科学考察依托华南理工大学2020开展广东省全国第一次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针对地震灾害㊁地质灾害㊁气象灾害㊁水旱灾害㊁海洋灾害㊁森林和草原火灾等六大类灾害开展全面调查;建立分类型㊁分区域的国家自然灾害综合风险与减灾能力数据库;编制不同尺度自然灾害系列风险图,修订主要灾种区划2020 2021广东省海岸带综合地质调查 横琴新区调查示范项目该项目以横琴新区㊁滨海湾新区为核心,运用当今地球物理㊁地球化学㊁海洋地质㊁遥感等高新技术手段开展海岸带综合地质调查示范,是广东省首个海岸带综合性地质调查示范项目2021雷州半岛周边海域海龟资源科学考察依托广东海洋大学粤港澳大湾区河口及海湾湿地动物重点资源调查依托中山大学广东海岸带植物多样性科学考察与环境影响评估依托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广东省海岸带牡蛎礁生态系统物种多样性现状调查与评估依托国家海洋局南海环境监测中心,项目系统调查广东省海岸带牡蛎礁的地理分布特征和物种资源多样性,掌握广东省海岸带牡蛎种质资源家底,研究牡蛎礁礁栖生物多样性和牡蛎生物质量,评估牡蛎礁受人类活动的干扰状况及生态现状2022启动省级近海海底基础数据调查专项全国范围内首个由省级部署开展的管辖海域大比例尺海底地形地貌调查建立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珠海)标志着部省合作共同贯彻落实海洋强国建设重大部署迈上新的台阶2广东海洋科技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2.1海洋科技管理体制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目前,广东海洋科技管理涉及省科技厅㊁省自然资源厅㊁省生态环境厅等多个部门,各部门在科技项目管理上缺乏有效统筹协调机制,在项目立项及经费资助方面难以达到最优化配置㊂从海洋科技创新主体来看,省内主要有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㊁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等科研院所;中山大学㊁广东海洋大学等高等院校;还有以海工装备㊁海上风电㊁海洋电子信息等领域的龙头企业,这些机构㊁企业在科研项目上存在彼此重复㊁攻关课题交叉重叠,导致科技经费较为分散,浪费现象难以避免㊂2.2海洋核心关键技术攻关能力有待加强尽管近年来广东海洋科技创新能力取得了极大进展,但与许多发达国家和先进沿海地区相比,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能力依旧不足是事实㊂目前 卡脖子 问题还比较突出,产业链和供应链安全问题依然严峻㊂尤其是重点领域的核心产品和关键零部件,自给率仍偏低,例如海洋重大装备制造技术仍受制于人㊂在深远海资源开发科技支撑能力方面,应用于南海深水油气开发的水下生产系统,其研发㊁设计㊁制造等核心技术主要由美国和挪威的4家公司掌握,高附加值核心部件全部依赖进口㊂海域关键领域自主研发专利技术方面,海上风电叶片的关键材料巴沙木和P V C泡沫等核心部件国产。

海洋公共服务:研究现状及展望

海洋公共服务:研究现状及展望

海洋公共服务:研究现状及展望中共十八大以来,伴随着我国“海洋强国”战略部署的不断推进和政府职能转变速度的不断加快,关于海洋公共服务的深入研究成为了推动我国海洋事务管理水平提高的重中之重。

通过对现阶段我国海洋公共服务领域的研究进行文献回顾与梳理,在此基础上提出研究的不足并进行展望,能对当前我国海洋公共服务的发展现实和实践发展趋势进行理论上的确定和补益。

一、海洋公共服務文献回顾与梳理1.对海洋公共服务相关概念的界定从以对海洋公共服务概念界定为研究主题的文献通常对海洋公共服务的缘起、理论基础及其主体、客体等相关概念进行论述,研究重点在于界定“海洋公共服务”这一概念并使读者对这一概念形成整体性的认识。

从目前来看,学界并没有在概念上對海洋公共服务进行统一界定,我国一部分学者结合我国海洋事业发展实际和公共管理理论、新公共服务理论、公共产品理论等一系列学理理论对海洋公共服务从不同的角度上进行了定义,崔旺来等人从海洋实践活动的内容的角度认为“海洋公共服务是为满足海洋生产、海洋发展和沿海居民公共利益而服务的”;叶芳从区域范围、目标导向、理念价值三者定位的角度定义海洋公共服务;张帅主要从政府角色转变角度对海洋公共服务进行了定义;于思浩从完善海洋管理体制的角度对海洋公共服务做出“由政府或公共组织或经过公共授权的组织提供的具有共同消费性质的公共物品和服务”的定义。

基于学者们对海洋公共服务这一概念的界定,我们可以为海洋公共服务概括出以下三点特征:第一,海洋公共服务的主体具有多元性,包括政府、市场和社会三方面的主体,其中政府包括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从综合部门到专属部门各个部门,市场主要指私营企业,通过PPP模式的具体形式同政府在海洋公共服务领域进行合作,克服其中的“政府失灵”问题,社会包括以群体身份参与到海洋公共服务中的非营利组织等社会组织和以个人身份参与海洋公共服务的公民个体。

第二,海洋公共服务的客体具有公共性,根据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程度的不同,可以分为纯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前者具有完全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主要有海洋法律法规、海洋政策、海洋权益等,后者具有部分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包括海洋社会保障、海洋公共教育等。

在全球层次治理海洋问题

在全球层次治理海洋问题

在全球层次治理海洋问题作者:庞中英来源:《社会科学》2018年第09期摘要:海洋的主体部分属于全球公域(公海)。

如同其他公域,公海也存在“公域悲剧”——全球海洋问题。

而且,随着全球化的进展,全球海洋问题一直在增长。

全球海洋治理是在全球各种层次上对付海洋“公域悲剧”的国际集体行动。

自1994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生效以来,全球海洋治理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是,全球海洋治理仍然面对着巨大的挑战。

基于此,紧扣国际公海的特性,从全球治理的一般理论入手,讨论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全球海洋治理及其存在的问题,提出全球海洋治理研究的一个大的研究日程,向主要的治理海洋问题的全球行动者提出一些关键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全球海洋治理;公域悲剧;联合国中图分类号:P74;D99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257-5833(2018)09-0003-09作者简介:庞中英,中国海洋大学国际关系学特聘教授兼海洋发展研究院院长,国观智库学术委员会执行主任,澳门科技大学社会和文化研究所兼职教授(山东青岛266100)导论最近几年,国际上出现了一些关于海洋问题的重要报告。

这些报告几乎都让人声泪俱下。

最唤起人们危机感的是英国《经济学人》的一篇评论,“人类正在摧毁大洋”、“海洋滋养人类,人类却以怨报德”(The Ocean Nurtures Humanity, Humanity Treats It with Contempt)①。

而由全球各界要人组成的全球海洋委员会(GOC)在其最终报告中强调,“全球海洋环境恶化”,呼吁根本性的“救助”措施,例如,“占全球海洋64%的公海,如同一个失败的国家一样。

法律缺失并处于无政府状态使得这片巨大的区域极易受到掠夺和忽视”,“海洋面临的威胁仍然很急迫”,“海洋恢复的道路是漫长且困难重重的”http:///wp-content/uploads/2016/03/GOC_2016_Report_CHINESE_FINAL.pdf.。

“南海行为准则”作为海洋划界前临时安排的意义、困境与对策

“南海行为准则”作为海洋划界前临时安排的意义、困境与对策

㊀㊀㊀收稿日期:2021-02-17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 新时代海洋强国建设 重大专项研究(18VHQ012)作者简介:张琪悦(1992 ),女,博士,助理研究员;E-mail :zhangqiyue@㊀㊀①㊀Wojciech Burek,Modus Vivendi,Oxford Public International Law,Max Planck Encyclopedia of Public International Law,September 2019.第20卷㊀第2期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ol.20,No.22021年4月Journal of Dalian Maritime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Apr,2021文章编号:1671-7031(2021)02-0010-12南海行为准则 作为海洋划界前临时安排的意义㊁困境与对策张琪悦(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全球治理研究所,上海㊀200233)摘要:南海存在海洋划界的现实需要㊂ 南海行为准则 作为划界前过渡时期的临时安排,具有实际性与可操作性,不危害或阻碍协议达成与最后界限划定,满足‘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74(3)条与第83(3)条的基本要求㊂将 南海行为准则 定性为划界前临时安排,能从根本上排除域外国家的干预,有效管控危机,保障各国的正当活动与经济利益,推动海上务实合作㊂但这一定性也给中国造成多重困境㊂对此,各国应基于谅解与合作精神,尽一切努力达成临时安排;善意履行义务,有效实施 南海行为准则 ;平等㊁善意㊁合理地接受约束,实现南海资源和平有效利用,不阻碍各国未来权利主张与利益分配㊂关键词:海洋划界;临时安排;南海行为准则;‘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中图分类号:D993.5㊀㊀㊀㊀㊀文献标志码:A海洋划界前的临时安排(interim arrangement /provisional arrangement)这一概念在国际法上有着深厚的法律渊源㊂ 临时安排 在拉丁文中表述为modus vivendi ,意为持有不同意见者之间的协议,也指各国在解决问题之前达成的初步㊁临时协议㊂协议在现阶段可能以非正式形式表述,将来会以更完备的形式取代㊂①作为第三次联合国海洋法会议的阶段性成果,1976年修订的单一谈判文本(RSNT)第62(3)条与第71(3)条对于海岸线相邻或相向的专属经济区与大陆架划界临时安排做出的规定,要求各国在达成协议或实现最终解决前,应考虑到第1款规则做出临时安排,即根据公平原则,采用中间线或等距离线,将所有相关情况纳入考量,最终以协议方式划界㊂[1]这一规则后续演变为‘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以下简称‘公约“)第74(3)条与第83(3)条关于海岸相向或相邻国家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划界协议前做出临时安排的规则㊂‘公约“第74条与第83条共同第3款在解决争议海域划界中有非常广泛的适用㊂划界前的临时安排作为缓解争端的有效途径,既能给予各国充分的时间审视并调整自身立场,也为海洋划定奠定良好的基础,[2]19并确保将对争议地区的损失和破坏降到最低,避免导致永久性变化的勘探开发活动㊂[3]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名誉教授卡尔㊃塞耶(Carl Thayer)将南海划界的不确定性视为 南海行为准则 (以下简称 准则 )磋商的主要阻碍,侧面印证了南海面临的划界问题是影响 准则 磋商的重要因素㊂另一方面, 准则 也作为中国与东盟国家在完成南海划界前的临时安排而适用,二者关系密切㊁相辅相成㊂准则 作为临时安排,以各声索国无意将诉诸‘公约“第十五部分作为解决争端的首选方式为前提条件,以 准则 作为协调各国行为与国家第2期张琪悦: 南海行为准则 作为海洋划界前临时安排的意义㊁困境与对策11㊀利益的有效方式,成为过渡时期的有效方法㊂在专属经济区与大陆架界限长期无法确定的情况下,作为临时安排的 准则 能起到管控危机㊁增进互信㊁建立信心㊁促进合作㊁缓解争端的作用,也能为未来完成海洋划界㊁实现定纷止争的目标奠定基础㊂但 准则 作为临时安排也面临多重质疑与潜在困境,给我国在南海地区的实践造成多重隐忧,需要各国在磋商中应对和解决㊂㊀㊀一㊁ 准则 满足作为海洋划界前临时安排的基本要求㊀㊀中国与东盟国家在 准则 单一磋商文本草案中对 准则 的性质达成共识,认为 准则 是基于规则的框架,包含一整套行为规范,指导各国行为,促进南海海洋合作,增进互信与合作,防止意外事件发生,在发生时予以处理,为南海争端的和平解决创造有利条件㊂[4]基于对 准则 性质和预期作用的认知, 准则 满足‘公约“第74(3)条与第83(3)条对各国在专属经济区与大陆架完成划界前的临时安排确立的两项义务:第一,在完成最后划界之前,各国必须尽一切努力达成切实可行的临时安排;第二,各国在这一时期内,必须尽一切努力,不妨碍或损害协议的最后达成㊂①此外, 准则 满足作为海洋划界前临时安排的各项具体要求㊂(一)南海存在海洋划界的现实需要各国认识到南海存在海洋划界的实际需要,成为适用 准则 与‘公约“解决南海争端的前提㊂首先,中国与东盟国家应当正视南海存在的领土主权与海洋划界争端㊂判断国家之间是否存在争议或争端的标准,可以参考国际法院㊁国际常设仲裁法庭在处理诸多案件中对于 争议 的认定方法㊂ 争议 是指各当事国对法律或事实的某一方面存在分歧,或在法律观点或利益上存在冲突㊂②各当事国必须对是否遵守特定的国际义务持有明显相反的观点,并且一方观点遭到另一方积极反对㊂③争议的存在是一个实质问题,而非形式或程序的问题㊂④为判断争议是否存在,必须考虑各国的声明或文件,⑤以及在多边环境下开展的交流,⑥从中推断出各方的立场或态度㊂⑦长期以来,南海各声索国围绕领土主权和海洋划界存在分歧,具体表现在法律适用㊁事实认定㊁观念主张㊁国家利益等方面㊂各国持有明确相反的观点㊁针锋相对的主张㊁激烈冲突的国家利益㊂各国围绕海洋划界存在事实与法律上的分歧,符合国际司法实践中对于 争议 认定的条件㊂其次,各国应当承认南海存在海洋划界的实际需要㊂先前有国内学者并不认同这种观点,认为南海断续线内的地物和水域均属于中国主权和管辖权范畴㊂这种观点固然符合国家利益,但在实践中缺乏可操作性,原因在于南海未来的权利分配可能不以中国主张的断续线内的历史性水域作为权利分配的依据,中国的权利主张尚未得到其他声索国与国际社会的认同,强调历史性权利无益于南海争端得到根本㊁全面的解决㊂因此,南海争端最终仍将诉诸海洋划界与对领土主权的确认,这将成为争端解决的根本途径㊂尽管在南海开展划界并非现阶段各国应当着手的主要任务,但却是未来在合适时机内各国应当着手实施的争端解决途径㊂虽然 准则 不涉及㊁不影响各国有关海洋划界的争端,但并不能由此得出结论,认为 准则 与海洋划界完全无关㊂海洋划界是一项整体㊁系①②③④⑤⑥⑦Guyana v.Suriname,Award of the Arbitral Tribunal,Per-manent Court of Arbitration,September17,2007,paras.459.Greece v.Britain,The Mavrommatis Palestine Concessions, Collection of Judgment,Series A,No.2,Permanent Court of Interna-tional,August30,1924,p.13.Ethiopia v.South Africa;Liberia v.South Africa,South West Africa Cases,Preliminary Objections,International Court of Jus-tice,December21,1962,p.328.Nicaragua v.Colombia,Case Concerning the Territorial and Maritime Dispute,International Court of Justice,December13,2007,para.73.Georgia v.Russian Federa-tion,Case Concerning Application of the International Convention on the Elimination of All Forms of Racial Discrimination,International Court of Justice,April1,2011,para.51,53,66,87,104.Nicaragua v.Colombia,Case Concerning the Territorial and Maritime Dispute,International Court of Justice,December13,2007, para.73.Marshall Islands v.United Kingdom,Obligations Concern-ing Negotiations Relating to Cessation of the Nuclear Arms Race and to Nuclear Disarmament,International Court of Justice,October5, 2016,para.38.Belgium v.Senegal,Questions Relating to the Obligation to Prosecute or Extradite,International Court of Justice,July20,2012, paras.50-55.Georgia v.Russian Federation,Case Concerning Application of the International Convention on the Elimination of All Forms of Ra-cial Discrimination,International Court of Justice,April1,2011, para.51,53,66,87,104.Cameroon v.Nigeria,Case Concerning the Land and Mari-time Boundary between Cameroon and Nigeria,International Court of Justice,June11,1998,para.89.12㊀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0卷统的工程㊂[5][6]77完成这一工程需要具体㊁复杂的步骤,包括确定海洋权利㊁划界区域,考虑与划界有关的情况,最终划定海洋边界,而不仅仅包括 划定海洋边界本身 这一具体行为㊂[6]81任何与上述事项有关的行为都应当被纳入考虑范畴㊂‘公约“第298条(a)(1)款的表述多采取 关于 (concerning)㊁ 有关 (relating to)㊁ 涉及 (invol-ving)的表达方式,意味着将 关于划定海洋边界的第15㊁74㊁83条的解释或适用争端 的相关行为纳入考虑,而不等同于实施划界行为㊂这样的解释方法在国际司法实践中得到印证㊂根据国际海洋法法庭2013年在 路易莎号案 中对 关于 (concerning)一词的解释,法庭认为圣文森特与格林纳丁斯的声明不仅适用于明确具有 逮捕 或 扣留 词语的条款,也适用于‘公约“中有关 逮捕 ㊁ 扣留 的条款㊂声明意图涵盖与逮捕和扣留船只有关的所有诉求㊂法庭认为,西班牙提出的对声明的狭义解释站不住脚㊂①同理,在2017年国际海洋法法庭 加纳/科特迪瓦大西洋划界案 中,特别分庭对 关于 一词做出解释,认为法庭应当将不属于划界的一部分,但与划界密切相关的其他问题纳入考量范畴㊂②从以上逻辑出发,尽管 准则 并不直接规定海洋划界事宜,但能处理与海洋划界密切相关的各类问题,例如对各国允许或禁止从事海洋活动做出规定,对预防意外事件与管控潜在危机设置的具体可行的方案,对是否将传统捕鱼权纳入权利分配考虑因素的思考等㊂ 准则 规则涉及的具体内容属于与海洋划界有关的事项,属于划界前临时安排应当调整的事项㊂将 准则 定性为划界前的临时安排,需要解决 准则 签署主体的数量超过划界争端当事国㊁适用范围包括部分已经完成划界的海洋区域的情况㊂在签署主体方面,由于海洋划界时常涉及第三国权利,[7]357 准则 将所有在南海享有海域及海洋权利的东盟国家纳入签署主体范畴,有利于从整体角度解决划界争端,避免在某些国家开展划界的过程中,不断引入第三国权利主张,致使划界问题更加复杂化㊂在适用范围方面,已经完成划界的海域,例如中越北部湾边界㊁马来西亚与印度尼西亚的领海与大陆架划界㊁马来西亚与泰国的领海与大陆架划界㊁马来西亚与新加坡在柔佛海峡的划界㊁马来西亚与文莱的互换书,应当被视为当事国之间的约定,优先于区域规则而适用㊂准则 不会对声索国间既存的划界协议造成实质性影响㊂ 准则 将争议海域均纳入调整范围,而未将适用范围与‘公约“专属经济区㊁大陆架概念一一对应,可视为 准则 对适用范围内所有水域的临时安排㊂这也符合共同第3款在立法上并未对适用的地理范围做出任何限定,[8]仅要求 准则 适用于各国意见相反区域㊂将 准则 适用于所有争议水域,有利于从整体上解决海洋争端,也与现阶段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单一划界的发展趋势相适应㊂(二) 准则 适用于划界前的过渡时期准则 适用于共同第3款规定的 过渡时期 ㊂尽管‘公约“并未对过渡时期的含义予以明确,但在 加纳/科特迪瓦大西洋划界案 中,特别分庭指出,过渡时期是指自海洋划界争端出现后,直到各国通过协议或裁决最终解决划界争端这段时间㊂共同第3款包括两种情况:第一种,各国已经达成临时安排,用以规范国家间的行为㊂第二种,尚未达成临时安排㊂即使在没有达成临时安排的海域,各国也应当遵循 不危害或阻碍最后协议达成 的义务开展活动㊂③ 准则 属于第二种情形,在各国海洋划界陷入僵局或中止的情况下,在不适合开展划界磋商的阶段,作为临时安排适用,[7]364能发挥临时机制解决争端的作用㊂[9]然而,海洋划界需要漫长的过程,协议的达成也存在较大困难,特别是在各声索国存在复杂的领土主权与海洋划界争端的前提下, 准则 作为临时安排将代替划界协议长期存在㊁长期有效地适用,在专属经济区与大陆架划界完成前的漫长时期内,实现海洋资源的有效开发与利用,推动声索国多方面开展实际合作,促进划界争端的和平①②③Saint Vincent and The Grenadines v.Kingdom of Spain, The M/V Louisa Case,International Tribunal for the Law of the Sea,May28,2013,para.83.Ghana/Côte d Ivoire,Dispute Concerning Delimitation of the Maritime Boundary between Ghana and Côte d Ivoire in the Atlan-tic Ocean,International Tribunal for the Law of the Sea,September 23,2017,para.548.Ghana/Côte d Ivoire,Dispute Concerning Delimitation of the Maritime Boundary between Ghana and Côte d Ivoire in the Atlan-tic Ocean,International Tribunal for the Law of the Sea,September 23,2017,para.630.第2期张琪悦: 南海行为准则 作为海洋划界前临时安排的意义㊁困境与对策13㊀解决,直到各国达成协议或裁决,做出最终的划界协议㊂因此, 准则 虽然是临时性安排,但仍将在南海地区长期适用,兼具临时性与长期性的特征㊂(三) 准则 具有实际性共同第3款并未对 实际性 的含义做出进一步解释㊂各国对 实际性 的判断缺乏统一标准,需要根据个案的具体情况处理㊂[10]从立法目的分析,‘公约“鼓励各国达成具有实际性质的临时安排㊂从实践角度, 实际性 可以理解为 可操作性 ,往往包含详细的规则,使各事项在实践中顺利运行,[2]24包括对暂停在争议区域内的活动㊁开展渔业共同开发与合作㊁保护海洋环境㊁分配刑事与民事管辖权制定详细的规则,努力达成相关协议㊂[11]具有实际性的临时安排能为各国的行为提供具体的指引,即某些行为是否可为,以及如何行为,都应当有章可循㊂ 准则 能为各国行为提供具体的规则指引,指引到 准则 的条文及其他各项规范中,从而发挥实际作用㊂(四) 准则 由各国尽一切努力达成共同第3款要求各国 尽一切努力达成 临时安排,关键点有三㊂第一,要求各国应当遵守诚实信用的义务,对争议问题展开善意的磋商㊂①诚实信用与善意原则应成为达成协议的关键㊂第二,为各当事国解决争端留下了解释空间,意味着各国应秉持谅解与合作的精神,为促进目标达成,做好为非核心利益而妥协的准备,最大限度地集中共识㊁减少分歧,推动 准则 文本达成合意㊂第三,临时安排为实现‘公约“的目的与宗旨,即和平利用海洋与维护海洋秩序的目标而努力㊂②在 圭亚那诉苏里南案 中,仲裁庭明确将临时安排认定为实现‘公约“目标的重要工具㊂尽管 准则 与‘公约“在实现海洋治理中的具体措施与路径存在区别,表现为在签署主体㊁适用范围㊁规则设置㊁执行监督㊁争端解决等具体条文的区别,但在实现海洋争端的和平解决㊁推动海洋务实合作㊁实现海洋治理的目标等方面存在高度的一致性㊂各国通过达成临时安排,实现和平利用海洋的目的,尽力实现海洋区域与全球治理㊂(五) 准则 不危害或阻碍协议达成与最后界限划定对 危害 与 阻碍 的理解成为判断各国的行为是否符合规范的依据㊂尽管‘公约“未对这两个词语做明确解释,但根据‘维也纳条约法公约“对条文解释的要求, 应根据条款在上下文中的一般含义,并根据其目的和宗旨,善意地解释 [12]㊂结合‘简明牛津词典“的界定, 危害 指 置于有损失的危险和失败的伤害的情况下 , 阻碍 指 妨碍行动或进步 ㊂[13]应当结合上下文,包括第74条与第83条其余部分对‘公约“的理解做出一般性解释,判断是否违反这一条款,也可以根据各国的嗣后行为做出推断㊂结合 准则 的立法目的,不 危害 或 阻碍 南海海洋划界最终完成已成为中国与东盟国家对 准则 性质与预期的基本立场㊂各国要求, 准则 不涉及也不影响各国在争端解决㊁海洋边界,以及‘公约“规定的国家允许的海洋权利的法律问题所持立场㊂[4]根据 圭亚那诉苏里南案 与‘弗吉尼亚评论“的观点,这项义务并不意在排除有关国家在争议区域内的所有活动,只要这些活动不会产生损害最后协议达成的效果,③并且行为满足临时安排的适用条件,也将轻松地满足不危害或阻碍协议达成所要求的最低标准㊂④国际海洋法法庭庭长白珍铉(Jin-Hyun Paik)在 加纳/科特迪瓦大西洋划界案 中的个人意见中表明,判断有关行动是否会危害或阻碍协议最后达成,这是以结果为导向的概念,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案的具体情况㊂⑤白法官认为,各国不应当试图从整体角度与抽象层面确定可以或不允许开展的行动㊂因此,尽管不危害或阻碍协议最后达成尚不具备明确与统一的判断标准,但仍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分析㊂第一,避免 准则 对海洋环境造成永久性的物理损害㊂在争议海域开展海上活动特别是经济活动并非绝对禁止㊂雷纳㊃拉古尼(Rainer Lago-①②③④⑤Guyana v.Suriname,Award of the Arbitral Tribunal,Per-manent Court of Arbitration,September17,2007,paras.461-462.Guyana v.Suriname,Award of the Arbitral Tribunal,Per-manent Court of Arbitration,September17,2007,paras.465.Guyana v.Suriname,Award of the Arbitral Tribunal,Per-manent Court of Arbitration,September17,2007,paras.465.Guyana v.Suriname,Award of the Arbitral Tribunal,Per-manent Court of Arbitration,September17,2007,paras.469.Ghana/Côte d Ivoire,Dispute Concerning Delimitation of the Maritime Boundary between Ghana and Côte d Ivoire in the Atlan-tic Ocean,International Tribunal for the Law of the Sea,Separate O-pinion of Judge Paik,para.6.14㊀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0卷ni)认为,尽管各国为不得妨碍最终划界协议的达成需要承担多重义务,但仍享有一些权利和自由,并应当以适当顾及他国权利作为前提㊂[7]366国家海上活动能否对海洋环境造成永久性的物理变化或物理损害,将成为判断该行为是否危害或阻碍协议达成的关键因素㊂这一标准先后在 爱琴海大陆架划界案 ㊁ 圭亚那诉苏里南案 ㊁ 加纳/科特迪瓦大西洋划界案 中得以明确,其立法原理有两点:其一,这些活动可能会加剧现状的改变,损害另一方在海洋划界中的地位和利益,妨碍或阻碍最终协议达成㊂①其二,在划界未完成的海域,不允许争端一方采取任何单方面行动,以永久性的方式危害或影响另一方的权利㊂这一判断标准在多个国际法实践中得以运用㊂国际法院在 喀麦隆诉尼日利亚陆地和海洋疆界案 中做出判决,认为相关国家在争议海域内行使权利不得采取有损他方利益的单方行为以及可导致现有争端恶化的行为㊂②在 爱琴海大陆架划界案 判决中,基于同样原理,国际法院对各国的海上活动做出 临时性 与 非临时性 勘探的区别,成为判断各国是否允许开展具体活动的关键㊂③国际法院对判断能否实施某一海上活动做出论断:其一,地震勘探不涉及对海床㊁底土或者其中的自然资源造成任何物理损害的风险;其二,这些活动是暂时性质的,不涉及设施的建立,例如在大陆架上建立人工设施;其三,各国并未开展任何涉及实际占有或以其他方式使用自然资源的行为㊂④由此,国际司法机构综合考量各国海上活动之后提出,典型的可能导致永久性物理变化的活动包括海上油气资源勘探开发㊂不会导致永久性物理变化的活动包括经各国协议,⑤可以在争议地区从事地震探测等临时性活动㊂在 圭亚那诉苏里南案 中,仲裁庭认为,如果这样的活动确实将造成永久性物理变化,可能危害或阻碍最后协议的达成,由此必须要根据当事国之间的共同意愿或协议予以准许㊂⑥不能造成海洋环境实质性变化的单方面行为不会危害或阻碍海洋划界协议最后达成㊂第二,避免 准则 对南海未来权利分配造成直接或潜在影响㊂尽管 准则 作为临时安排,不危害或阻碍协议最终达成,不直接涉及海洋划界问题,但 准则 在实践中极易形成新的事实,影响海洋权利分配㊂例如海上油气资源勘探开发这一典型活动可能造成的长期影响有两方面:其一,对海洋地质㊁海洋环境㊁海洋现状造成损害,难以通过经济途径弥补㊂其二,正在进行的勘探开发活动将造成新的事实,影响未来海洋权利分配㊂在 加纳/科特迪瓦划界案 中,特别分庭注意到,加纳主张,各国的石油勘探开发实践不仅表明石油特许权的界限,也表明海洋边界的划定方案,特别是在石油特许权地图上划出一条边界线的特殊方式,暗示了对海洋权利的分配方案㊂对此,特别分庭指出,无论石油活动多么长期持续,其自身不能构成海洋边界的默示同意㊂长期一致的石油活动以及石油开采权限可能反映出海洋边界的存在,也可能被其他原因所解释㊂因此,特别分庭得出结论,石油活动显然不能证明海上边界的存在㊂⑦同理,国际法院在2007年 尼加拉瓜和洪都拉斯在加勒比海的领土和海洋边界案 判决中判断,一条实际的线在特定情况下与各国已经同意的法律界限存在密切联系,可能更多地作为一条临时的线,或者是一条特定的㊁有限目的的线,例如分配稀有资源的界限㊂即使在一段时间内,使用临时界限非常方便,但这也要与国际边界区分开来㊂⑧因此,从国际司法实践角度出发,尽管临时安排可能会对争端当事国的资源使用情况产生①②③④⑤⑥⑦⑧Guyana v.Suriname,Award of the Arbitral Tribunal,Per-manent Court of Arbitration,September17,2007,paras.470,480.Cameroon v.Nigeria,Case Concerning the Land and Mari-time Boundary between Cameroon and Nigeria,International Court of Justice,June11,1998,para.89.Greece v.Turkey,Aegean Sea Continental Shelf,Interna-tional Court of Justice,Order of11September1976,paras.30.Greece v.Turkey,Aegean Sea Continental Shelf,Interna-tional Court of Justice,Order of11September1976,paras.30-33.Guyana v.Suriname,Award of the Arbitral Tribunal,Per-manent Court of Arbitration,September17,2007,paras.466.Guyana v.Suriname,Award of the Arbitral Tribunal,Per-manent Court of Arbitration,September17,2007,paras.480.Ghana/Côte d Ivoire,Dispute Concerning Delimitation of the Maritime Boundary between Ghana and Côte d Ivoire in the Atlan-tic Ocean,International Tribunal for the Law of the Sea,September 23,2017,para.215.Nicaragua v.Honduras,Territorial and Maritime Dispute be-tween Nicaragua and Honduras in the Caribbean Sea,International Court of Justice,October8,2007,para.253.第2期张琪悦: 南海行为准则 作为海洋划界前临时安排的意义㊁困境与对策15㊀影响,但不能也不应当对海洋划界产生实质性影响㊂此外,应当特别注意的是,达成 准则 这一临时安排,并不意味着各国已经放弃己方的权利主张,或承认他方权利主张,也不意味着各国已经默示同意将此安排作为最后的划界协议或海洋权利分配方式,也不意味着各国在将来的划界谈判中将据此做出妥协和让步,更不能以 禁止反言为依据,否定各国未来主张权利的可能性㊂第三,为实现不危害或阻碍协议达成与最后划定界限这一目标, 准则 赋予各国自我克制的义务㊂将自我克制义务运用于争端解决前的临时安排,有大量的国际实践作为支撑㊂在 塞加号案 中,国际海洋法法庭建议,圣文森特与格林纳丁斯和几内亚在最终协议达成前应努力寻求临时安排㊂为此,两国应当确保各自国家悬挂本国国旗的船只不采取可能加剧或扩大国际争端的行动,①由此表明临时安排将自我克制作为重要的前提条件㊂在共同第3款中, 不危害或阻碍协议最后达成 的义务与‘南海各国行为宣言“(以下简称‘宣言“)第5段 各国承诺保持自我克制,不采取使争议复杂化㊁扩大化和影响和平与稳定的行动,包括不在现无人居住的岛㊁礁㊁滩㊁沙或其他自然构造上采取居住行动,并以建设性的方式处理分歧的规则具有一致性,都体现出自我克制的要求㊂这一要求也在 准则 的目标㊁基本任务中有所体现㊂在 准则 草案中,自我克制义务要求各国不采取任何使争端复杂化㊁升级或影响南海和平稳定的行动;各国应当承诺实行自我约束,不加剧或扩大争议㊂菲律宾还在提议中指出,各国在实施自我克制义务时,应当在合适的级别设置机制,以确保该义务得到执行㊂因此,无论是‘宣言“还是 准则 ,都应体现出海洋划界完成前各国自我克制的义务㊂[14]然而, 准则 与共同第3款中的自我克制义务并非指完全禁止或暂停相关国家在争议区域内的一切活动㊂在危机管控的要求下,自我克制的首先表现为避免各国在南海使用武力,加剧地方紧张局势,维持现状,[15]避免各国对南海局势做出误判,降低潜在的风险,避免在南海发生冲突的可能性㊂第二,有意识地淡化各国在南海的主权与权利主张,包括对领土㊁海域㊁自然资源的权利主张与支配权,[16]弱化各国为巩固与扩张国家权利而采取的国家实践,降低海上发生意外事故的风险㊂第三,自我克制义务对东盟国家与中国提出不同要求㊂对东盟国家的要求侧重于不在南海开展有违国际法和地区规则的活动,特别是与域外国家在南海开展联合军事演习或军事行动㊂对中国的要求侧重于增强中国国家政策㊁军事活动的透明度,增信释疑㊁建立信心信任,避免他国对中国的战略误判㊂第四, 准则 是兼顾各国利益的折中安排㊂临时安排的目标和意图并不意在保护任何一方的主张,体现出对各国利益的兼顾与平衡㊂无论是以‘公约“为基础的海洋法体系,还是以‘宣言“和准则 为代表的南海区域规则,都意在平衡相关国家间的利益,包括大国与小国㊁沿海国与非沿海国㊁守成国与崛起国间的权利分配㊂兼顾各国的利益反映出 准则 维护国家主权㊁平等独立的国际法基本要求;实现国家利益的平衡协调体现出 准则 平等善意㊁互利互惠的理念,实现各国海洋资源的和平利用㊂临时安排的折中性要求各国在 准则 磋商中寻求共识㊁做出妥协㊁求同存异㊂为寻求共识,各国已将共识体现在序言和一般性规则中,特别是目标和原则中,对于海上务实合作的范围与事项,明确预防意外事件㊁建立信心信任㊁管控海上危机的意图㊂为做出妥协,各国应当意识到,在 准则 价值位阶排序中,寻求南海共同利益的价值已明显高于一国主张自身的国家利益㊂除关于国家核心利益与重大海洋利益的事项外,各国在非核心条款中应当做出妥协和退让,以促成 准则 的达成,发挥预期作用㊂为求同存异,各国应对促进海洋合作㊁实现自我克制㊁建立信心信任㊁确立执行监督机制㊁明确生效的程序的不同提议尽早达成共识,特别是越南在 准则 草案2c部分基本任务的提议与大多数国家的意见不同㊂解决不同国家间的提议,已成为各国达成临时性安排的关键㊂①Saint Vincent and The Grenadines v.Kingdom of Spain, The M/V Louisa Case,International Tribunal for the Law of the Sea,May28,2013,para.83.。

基于语料库的中国特色海洋话语译传研究:框架、内容与原则

基于语料库的中国特色海洋话语译传研究:框架、内容与原则

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4期㊀㊀编者按: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海洋在国家维护主权㊁安全㊁发展利益中的地位日益突出.2012年,党的十八大从国家战略高度提出建设海洋强国目标.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共建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致力于构建共商㊁共享㊁共建的 蓝色伙伴关系 和 海洋命运共同体 .2022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海洋大学三亚海洋研究院调研时强调,建设海洋强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战略任务.建设海洋强国离不开中国特色海洋话语体系的支持.本期专栏 中国海洋文化话语体系研究 推出的三篇文章聚焦中国特色海洋话语体系的构建议题.周忠良㊁任东升的文章基于翻译学和传播学相关理论,研究国家海洋文本翻译风格和外媒中国特色海洋话语传播策略与机制,探讨中国特色海洋话语体系的全球化构建议题㊁内容和原则.韩淑芹㊁焦琳的文章解剖中国海洋治理对外话语的内涵与外延,从话语理念㊁话语立场㊁话语要义㊁话语表述等方面切入,分析国家海洋治理对外话语的中国特色,提出中国海洋治理对外话语的规划㊁翻译及实践路径.季翊㊁冯浩达的文章结合话语研究与文化研究相关理论,厘定中国海洋文化话语的概念内涵,构建中国海洋文化话语体系框架,提出建设中国海洋文化话语体系的具体路径.三篇文章各有侧重,既特色鲜明,又互为支撑,共同指向中国特色海洋话语体系的构建.中国特色海洋话语的构建对于国家而言具有战略重要性,也是学界有待开采的 富矿.期待本专栏的推出能激发更多的研究成果.专栏主持人:任东升(中国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㊁博士生导师)基于语料库的中国特色海洋话语译传研究:框架㊁内容与原则∗周忠良1,2㊀任东升1(1.中国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山东青岛266100;2.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发展研究院,山东青岛266100)摘㊀要:中国特色海洋话语是经由国家生产㊁被国家认定㊁为国家所用㊁体现国家权威㊁具有中国本土气质的海洋话语,是国家倡议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蓝色伙伴关系 海洋命运共同体 等国家海洋治理理念的核心内容.在国家大力推动海洋强国建设的背景下,中国特色海洋话语的全球化构建与传播成为中国提升国际海洋治理权㊁构建海洋文明大国形象㊁传播中国海洋文化㊁实施对外海洋叙事的重要手段.本文从国家海洋文本翻译风格和外媒中国特色海洋话语传播策略与机制两个方面探讨中国特色海洋话语体系的全球化构建议题㊁内容和原则,以期为中国特色海洋话语译传语言策略㊁文化过程㊁认知机制研究提供借鉴,并为国家相关部门推动中国特色海洋话语的对外传播工作提供参考.关键词:中国特色海洋话语;对外传播;全球化构建;翻译风格中图分类号:H 030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文章编号:1672G335X (2022)04G0023G09D O I :10.16497/j .c n k i .1672G335X.202204003㊀㊀海洋是国家发展的战略空间.21世纪,海洋在国家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中的作用日趋重要,在维32∗收稿日期:2022G05G06基金项目:2021年度全国翻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教育研究项目"«涉海法律英语»教学案例库"(M T I J Z W 202149)作者简介:周忠良(1981G㊀),男,江西上饶人,中国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博士生,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发展研究院特聘研究员,专业方向为国家翻译实践和国家话语对外传播研究.2022年第4期周忠良㊀任东升:基于语料库的中国特色海洋话语译传研究:框架㊁内容与原则护国家主权㊁安全㊁发展利益中的地位更加突出,国家日益重视经略海洋.2012年,党的十八大从国家战略高度提出建设海洋强国目标.2013年10月,习总书记在出访东南亚期间提出共建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主张秉承共商㊁共享㊁共建原则,依靠国家间的双多边机制打造政治互信㊁经济融合㊁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㊁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2018年6月,习总书记在山东考察时指出,建设海洋强国,必须进一步关心海洋㊁认识海洋㊁经略海洋,加快海洋科技创新步伐.2022年4月,习总书记在中国海洋大学三亚海洋研究院调研时强调,建设海洋强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战略任务.海洋强国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建设中国特色海洋话语体系.中国特色海洋话语是经由国家生产㊁被国家认定㊁为国家所用㊁体现国家权威㊁具有中国本土气质的海洋话语,是 国家倡议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㊁蓝色伙伴关系㊁海洋命运共同体等国家海洋治理理念的核心内容 .[1]国家海洋强国形象的建设有赖于中国特色海洋话语的全球化构建,其过程是一个由翻译和对外传播构成的复杂过程,翻译的实施主体为国内译者,对外传播主体在本文中指涉域外媒体.本文从国家海洋文本翻译风格和外媒中国特色海洋话语传播策略与机制两个方面设置研究框架,探讨中国特色海洋话语体系的全球化构建议题㊁内容和原则.一、中国特色海洋话语翻译风格研究国家文本是国家治理过程中形成的各类文本的总称,是国家话语㊁国家利益㊁国家立场等在文本上的表达.国家文本资源丰富,类型多种,[2]国家海洋文本是国家文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承载中国特色海洋话语,是国家海洋制度㊁国家海洋经略㊁国家海洋文化的语码化表达,其翻译承担着国家海洋形象构建㊁海洋文化对外传播㊁国家海洋权益表达等战略功能.质言之,国家海洋文本翻译是国家翻译实践领域化㊁行业化㊁专业化的体现.语言风格是交际中产生的言语气氛或言语格调及其表达手段.[3](P413)翻译风格是译者在目标语文本中表现出来的,在语音㊁词汇㊁语法㊁语篇以及修辞等诸方面表现出来的具有个性区分作用的综合性特征.[4](P19)贝克认为翻译风格是译者在译文中表现出来的有别于他人㊁规律性的语言模式或表达方式,是译者在译文中留下的 指纹 .[5]翻译风格具有稳定性㊁独特性和系统性等特征.[6]因此有必要基于大规模语料库数据,采用语内类比和语际类比相结合的模式,研究国家海洋文本翻译的语言风格特征, 为国家提升对外叙事能力㊁对外传播能力㊁对外形象建构能力贡献翻译学方案 .[7]研究国家海洋文本翻译风格,目标是描绘国家海洋文本翻译语言的体系化特征,揭示涉海语篇翻译风格的形成机制,以提高国家涉海文本翻译能力,提升中国特色海洋话语的国际接受度和认同度.国家海洋文本翻译风格研究可沿循如下研究思路:以国家翻译实践理论为观照,借助自建类比语料库和翻译语料库,采用计量风格学相关理论和方法,从词汇㊁语用㊁修辞㊁语篇等层面系统描述翻译语言特征;基于译者行为批评理论,研究具有制度化身份的译者的翻译行为社会化过程;基于翻译伦理学视角,分析政治化㊁组织化语境下国家机构译者的翻译伦理决策模式,归纳其译者行为伦理选择机制;引入行动者网络分析方法,考察国家海洋文本翻译行动者网络的结构特征㊁组构过程和运行路径;从而以语言特征㊁行为模式㊁伦理惯习和社会文化机制 四位一体 的逻辑理路,描绘国家海洋文本翻译风格生成的整体图景.根据上述研究思路,可将研究内容划分为译语风格和译者行为两大板块.(一)译语风格研究1㊁宏观风格研究.基于类比语料库,(1)从词汇密度㊁平均词长㊁高频词复现率等指标分析国家海洋文本宏观词汇使用特征;(2)从平均句长㊁句子结构容量㊁句法丰富度㊁句子复杂度等指标分析句法特征; (3)从词类分布㊁时标记㊁体标记㊁功能词和逻辑词使用频率等指标分析语法特征;(4)基于翻译语料库,提取译文子库词汇㊁句法㊁语法等宏观语言风格指标,与原文子库相应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归纳翻译文本的宏观风格特征.42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年7月2㊁语用风格研究.基于类比语料库,(1)根据L a u r e l的语用标记语分类方法,[8](P137G142)考察断言性标记语㊁评价性标记语和警示性标记语等标记语的使用密度㊁类型分布㊁功能特征㊁交际效果,分析源文本折射出的交际意向㊁心理状态和认知情态,研究其语用效能;(2)根据P a l m e r的情态动词语义分类方法和H a l l i d a y的情态动词量值划分方法,[9](P9G11)[10](P362)统计源文本情态动词的使用频率㊁语义分布和量值特征,分析情态表达特点,揭示源文本的态度㊁立场㊁情感表达模式㊁效果及认知理据;(3)基于翻译语料库,提取译文子库语用标记语和情态动词,与原文子库相应项目进行对比,归纳翻译文本的语用模式重构路径.3㊁修辞风格研究.基于类比语料库,(1)研究源文本辞格使用特征,对各类辞格的分布特点进行统计分析,揭示国家海洋文本的整体辞格运用模式;(2)基于认知语言学的隐喻理论,分析源文本中的隐喻概念,统计不同隐喻类型的使用频率,分析其语言实现形式㊁映射关系㊁认知基础和语用功能,从语言㊁逻辑和语境视角分析源文本隐喻使用策略;(3)基于亚里士多德的 三诉诸 理论和S e a r l e的言语行为理论,[11]分析源文本的劝说策略及其实现途径,解码其 以言行事 的过程㊁方法㊁理据;(4)基于翻译语料库,提取译文子库各项修辞特征指标,与原文相应指标对比,总结翻译文本修辞风格再造策略.4㊁语篇风格研究.基于类比语料库,(1)运用批评性话语分析理论,分析源文本语篇的及物系统㊁人际系统㊁互文性㊁主位结构等,统计对比上述各项的分布频率,探讨其概念意义㊁人际意义㊁组篇意义构成特征,及其语场㊁语旨和语式的意义表达模式,分析源文本语篇功能的对话性㊁语脉的连贯性㊁结构的层次性及语体的调控性,总结其语篇构建策略;(2)根据B i b e r的多特征多维度分析模型,[12](P25)从交互性㊁叙事性㊁明晰性㊁说服性㊁抽象性等维度分析源文本语篇文体特征,考察其信息呈现㊁态度表达㊁理念阐述的语篇交际性策略;(3)基于翻译语料库,提取译文子库各项语篇特征指标,与原文子库对应指标比较,总结翻译文本的语篇系统性特征.(二)译者行为研究1㊁译者行为伦理惯习研究.目标是考察国家海洋文本翻译过程中的制度化译者伦理惯习,解明国家海洋文本翻译风格生成的价值决策机制.国家海洋文本翻译一般在国家涉海部门的外事外宣机构中进行,具有制度化㊁机构化特征,维护国家利益是海洋文本翻译的根本价值依归.价值是翻译伦理研究的核心,涉及译者对源文本与目标语文本语言文化关系和翻译社会关系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考察译者的价值策略,有助于揭开翻译风格生成的内生动力机制.(1)以文本相似度作为指标,考察译本语言特征在源语和目标语两极之间的漂移状态,结合翻译规范理论,归纳译文的诗学特点,分析其文本伦理取向.(2)以文化折射率为指标,考察译者的翻译策略在归化和异化两极之间的偏向程度,探析译者在源语文化和目标语文化之间的文化价值倾向,归纳其文化伦理选择.(3)考察译者在处理涉译社会关系过程中在合作度和自主度两极之间的偏重程度,研究译者的角色定位和角色自治策略,总结译者角色伦理惯习.(4)综合上述研究,探讨制度化翻译场域中译者的伦理结构㊁伦理规范㊁伦理责任㊁伦理身份特征等,构建适用于国家海洋翻译的译者伦理行为治理框架.2㊁译者行为社会化机制研究.翻译风格是翻译行动者与网络诸行动者交互作用的结果,有必要深入以译者为关键节点的行动者网络,探析译者行为的社会化机制,研究国家海洋文本翻译中译者的社会实践过程,以揭示国家海洋文本翻译风格形成的动力体系.(1)将翻译行动者网络视为一个集成系统,由以 人 为中心的网络㊁以 文本 为中心的网络㊁以 组织 为中心的网络等诸多子网构成,分析国家海洋翻译实践行动者网络的主体构成㊁结构特征㊁序列关系㊁组织特点㊁运行逻辑等,描绘翻译行动者网络结构模型.(2)采用历史学方法,基于活态史料,寻找翻译行动者网络构建的历史证据,抓取翻译网络异质行动者活动轨迹,还原翻译事件发生现场,以回溯行动者网络组构过程,再现翻译行动者网络构建㊁衍化㊁漂移的路径.(3)从动机㊁需求㊁目标等维度切入,分析行动者网络中诸异质行动者的特征,剖析权势㊁资本㊁行为等迥异的翻译行动者实现网络动态联结的机制,剖析翻译行动者网络动力体系形成路径.522022年第4期周忠良㊀任东升:基于语料库的中国特色海洋话语译传研究:框架㊁内容与原则(4)翻译行动者网络背后隐藏着由发起者㊁组织者㊁译者㊁编辑㊁出版者㊁发行者㊁受众等构成的权力体系,研究翻译行动者网络权力的结构特征㊁分配机制㊁表达形式和运行逻辑,揭示权力运行逻辑对翻译风格的影响.(三)国家海洋文本翻译风格研究原则1㊁在研究内容上兼顾翻译语言和译者行为研究.传统的翻译风格研究主要是语言学或语文学研究,关注译文语言风格,聚焦译者在译本词汇㊁语法㊁句法㊁搭配㊁语用㊁修辞㊁叙事㊁语气㊁语篇㊁文体等层面留下的 指纹 .国家海洋本文翻译风格研究,不仅要关注词汇㊁修辞㊁语用㊁语篇等层面的单维度研究,也要强化多维度综合性研究,以揭示译语风格的系统性特征.另一方面,翻译风格与译者行为联系紧密.研究国家海洋文本翻译风格,有必要沿循 文化转向 和 社会学转向 研究理路,把目光转向文本外部,考察翻译风格形成的译者行为社会化过程与机制,探究国家权力㊁政治语境㊁社会文化㊁意识形态等宏观因素对翻译风格生成的影响.海洋文本具有专业性,海洋科技㊁海事执法㊁海关文件㊁海洋开发政策等不同类型的文本,语言风格不同,因此翻译风格研究不可忽视文本类型差异.不同类型国家海洋文本具有不同的功能,置身于国家翻译实践场景中的译者必然顾及翻译功能的国家性,其翻译行为因历经社会化机制而具备机构化㊁制度化翻译特征.2㊁在研究范式上翻译产品和翻译过程导向型研究并重.在产品导向的研究中,译本通常被视为静态的终极性的翻译结果,研究者通常构建译本语言风格特征指标,将译语与源语或目标语文本进行语际对比或语内类比,以考察译本独特的语言使用模式.过于偏重译文语言特征的研究,可能导致研究者忽视译者(翻译风格生成的关键因素)作为意志体的主体性和能动性.因此有必要强化过程导向型研究,研究内容包括译前的文本择取和项目规划,译中的译者思维㊁认知㊁文化㊁心理㊁情感㊁伦理㊁社会过程,以及译后的译作出版㊁传播㊁接受过程,以描绘翻译风格生成过程及影响翻译风格的复杂因素.国家海洋文本翻译风格的研究,二者并重,有助于揭示翻译风格形成的过程与机制.3㊁在研究方法上注重多种方法的综合应用.自M o n aB a k e r首倡基于语料库的翻译风格研究路径以来,[13]采用语料库方法,利用语言大数据描述㊁解释和判别翻译风格,已成研究常态.国家海洋文本翻译风格研究也不例外.语料库研究以大数据和客观性见长,借助语料库技术和方法有助于全面呈现㊁描述国家海洋文本译语整体性特征.然而,翻译风格的译者生成及其受众感知涉及复杂的文化㊁心理㊁美学机制和过程,有鉴于此,专家访谈㊁译者口述史㊁认知心理实验㊁案例分析㊁社会调查等方法的综合性运用极有必要.总之,采用语料库的方法,借鉴计量风格学相关理论,研究国家海洋文本译语风格体系化特征,有助于促进翻译风格研究方法论创新.将国家翻译实践概念引入海洋文本翻译风格研究,将译者视为国家政治意图的贯彻者和代言人,考察其翻译的语言策略㊁行为特征㊁认知过程㊁伦理惯习,有助于解明译者行为社会化机理,推动译者行为批评理论的体系化构建.研究国家海洋翻译行动者网络的结构特征㊁组构过程与运作路径,描绘译者与其社会文化环境的结构化互动情景,探索国家海洋文本翻译风格形成机理,对于提升国家海洋文本翻译能力,推动涉海外宣翻译机制建设等具有实用价值.二、中国特色海洋话语域外传播策略与机制研究中国特色海洋话语是国家涉海制度㊁政策㊁战略㊁文化等在语言上的表达,其对外传播具有鲜明的国家战略色彩,是一种国家性跨语文化实践行为,有助于传播中国海洋经略理念,阐释中国海洋开发主张,构建中国良好的海洋大国形象.中国特色海洋话语的域外传播效果受到对象国社会文化诸多因素制约,包括其语言习惯㊁意识形态㊁文化传统㊁国家利益诉求㊁地缘政治关系和媒介权力话语等.因此,该领域研究需观照对象国社会㊁文化㊁政治的现实语境.目前中国特色海洋话语的域外传播与接受状况已经引起学界关注,积累了较丰富的研究成果.以62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年7月 一带一路 倡议的对外传播研究为例,涉及美国㊁[14]澳大利亚㊁[15]阿拉伯国家㊁[16]葡语国家㊁[17]东盟国家㊁[18]印度等国家和地区主流媒体对该话语的知识构建㊁文化认知㊁态度评价等.[19]当前研究除了传统的语言学视角,还涉及认知修辞㊁话语批评㊁跨文化交际㊁话语权构建㊁国家形象塑造等理论视角,涉及心理学㊁传播学㊁文化学等多个学科,呈现出跨学科融合特征.同时相关研究还存在一些尚待加强之处,具体表现为:1㊁对域外媒介传播中国特色海洋话语过程中使用的语言策略关注不足;2㊁在研究方法上以个案研究为主,多数研究聚焦一个国家或区域,缺乏对中国特色海洋话语对外传播整体图景的考察;3㊁静态式单向度研究较多,对话语外宣所涉不同国家的媒介生态㊁文化语境㊁传播过程等关注不足.针对上述问题,有必要建立中国特色海洋话语外媒传播语料库,以媒介语言使用特征为抓手,研究不同国家媒体中国特色海洋话语构建差异,比较其中国特色海洋话语构建的语言(怎么说)㊁内容(说什么)㊁过程(怎么做)和动因(为什么),在此基础上提出应对之策(我们怎么办).研究的总体目标是考察不同国家媒体中国特色海洋话语构建差异,提炼国际媒介中国特色海洋话语构建模式,为新时代中国特色海洋话语对外传播提供学理参考和对策建议.围绕总体目标,1㊁在语言层面,比较不同外媒中国特色海洋话语构建过程中的语言使用策略;2㊁在政治层面,对比不同国家媒体中国特色海洋话语的意义生成机制;3㊁在文化层面,分析不同国家媒体中国特色海洋话语构建的文化逻辑差异;4㊁在传播层面,比较不同国家媒体中国特色海洋话语构建过程中的媒介话语权力运作机制;5㊁在对策层面,提出提升中国特色海洋话语对外传播效果的对策建议.根据上述目标和思路,可将研究内容划分为媒介语言策略和媒介话语生成机制两大板块.(一)媒介语言策略研究语言反映现实,也构建现实,因此是媒介话语构建研究的重点.可基于语料库数据,以语言为抓手,在词汇㊁语法㊁修辞㊁篇章等层面比较不同国家外媒中国特色海洋话语构建的语言策略及其功能,探究其话语构建的过程和机制.1㊁词汇层面的研究.词语是媒介表达态度和构建话语的基本载体.过度词汇化(o v e r l e x i c a l i z aGt i o n)是媒介表达立场和构建话语认同的有效手段.传播主体在同一语篇中大量使用语义相同㊁情感相似的词汇来描述新闻事件和表达观点,以信息偏向化呈现和立场倾斜化表达的方式,激发受众共情,引导政治议题的传播走向.词类的选择具有意识形态色彩.从语言认知角度看,改变词序㊁词语抽象化和名词化有助于政治理念的概念化和范畴化,是政治话语传播主体推动认同构建的重要方法.有鉴于此,可基于语料库数据,从词汇频率㊁语义及语义韵特征着手,分析不同国家媒体涉华海洋新闻语篇的词汇使用策略,考察其构建中国特色海洋话语的词汇策略及蕴含的意识形态立场.2㊁语法层面的研究.媒体通过调整句子结构策略性地进行责任归因和立场表达,使用主动句凸显施动主体,使用被动句凸显施动对象,[20]通过操控句子动词及物性类型表达话语对象的心理㊁关系㊁行为㊁存在等范畴的主体经验过程,从而将主观认知和情感体验普遍化㊁客观化,提高政治宣传的劝服性.[21]另外,媒介话语中的情态动词㊁人称代词㊁时态㊁副词和形容词性模糊限制语等情态表达形式具有宣示立场㊁表达情感㊁激发动机㊁呼吁支持㊁构建身份等功能.[22](P30)因此,可从外媒涉华海洋新闻语篇的句法结构㊁及物性㊁情态体系等语法形式切入,研究不同国家媒体中国特色海洋话语构建的语法策略及其传播效果.3㊁修辞层面的研究.修辞作为基本概念认知方式和话语构建手段,在政治理念传播和认同构建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亚里士多德将修辞视为基本的劝服手段,提出诉诸逻辑(l o g o s)㊁情感(p a t h o s)㊁道德(e t h o s)的 三诉诸 策略.[23](P25)肯尼斯 伯克提出 修辞同一论 ,[24]认为宣传主体在词语㊁语序㊁比喻㊁态度等方面与受众的同一度越高,其话语传播力和影响力就越大.排比㊁夸张㊁对比㊁拟人等修辞手段有助于宣传主体将抽象的话语或概念形象化㊁具体化,从而提高受众的理解力和接受度.隐喻和概念隐喻策略有助于政治人物在媒介场域设置竞选议题,宣传政治理念,获取选民支持,从而实现政治权力的合7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委员会章 程》 草 案 ) 订 的情 况 和专 业 委员 会理 事 ( 修
推选 的原 则和 过程 。之后 , 据上述章 程 , 依 会员 代表 大会和理 事会议 提 出并 通过 了第一届海 洋社会 学专 业 委员会 人员 名单 。崔风教授 当选 为海洋社会 学专 业委员会第 一届 理 事 长 , 中央 财经 大 学杨 敏 教授 等 9位学者 当选 为第一届 副理事 长 。来 自中 央财经 大 学 、 门大 学 、 开大 学 、 厦 南 河海 大学 、 安徽 师范 大学 、
期 的到来 , 味着 中 国社会 学 理论 建 设 开始 跳 出西 意
方 社会学研 究 的范 式 , 因此 , 当记人 海洋社会 学发 应
展 的史册 。范英教 授 指 出 , 国 海洋 社会 学 专业 委 我
回顾 了 2 0 年 西 安 中国社 会 学 年会 以来 海洋 社 会 09
学专业委 员会 筹备 的情况 , 绍 了《 洋社会学 专业 介 海
第一届 海洋社 会学 论 坛 的主 题是 “ 海洋 开 发与
作 者简 介 : 宗 金 (99 )男 , 赵 17 一 , 山东 莒 南 人 , 师 , 事 海 洋社 会 学 研 究 。 讲 从

2 ・ 0
社会 变迁 ” 围绕该 主题共 收到论 文 2 , 5篇 , 有数 位 另
对 象 的主要层 次 。
的3 2位学 者 当选 为第一届理 事 。 科学 史 家库 恩指 出 , 术共 同体 的形成 是科 学 学 进 步的重要标 志 。海 洋社会 学 专 业 委员 会 的成立 , 标志着 海洋社会 学 领域 科学 共 同体 的形 成 , 因而 具
国 内开展 海 洋社 会学 研究 已有 近 l 0年 的时 间
了, 随着 对海洋 社会学 基本学科 属性认识 的深入 , 以 及对海洋 社会学 具 体 问题研 究 的广泛 开 展 , 海洋 社 会 学研究 的队伍也 日益 发展 和 壮大 。在 此 背景 下 。
21 00年 7月在 哈尔滨 召 开的 中 国社会 学 年会 期 间 , 中 国社会 学会 海洋社会 学专业 委员会举 行 了第 一次 会 员代表 大会 , 办 了题 为 “ 洋 开发 与社 会 变迁 ” 举 海 的第一届 中国海 洋社会 学论坛 。该论坛 获得 了中 国
与会专 家 临 时发 言。 讨 论 围绕 海 洋 社 会 学 基 本 理 论 、 海 区域 社会 变迁 、 洋环境 问题 和海 洋人 群尤 沿 海
其是 渔 民问题研 究等 4 单元 展 开 。 个
中国海洋 大学 赵宗 金博 士从人 海关 系 的角度对
现代 海洋 意识 的建 构 进 行 了 分析 , 为 海 洋 意识 是 认
收 稿 日期 :00—0 1 2 1 1—0
员 会 的成立 , 一项 具有 战 略 眼光 的重 要 举措 。与 是 会学 者还指 出 , 中国 的社会 变 迁背 后 总是 存 在特 定 的支撑意识 , 海洋 意识 的觉 醒 标 志着 我 国社 会变 迁 的重大变化 。
二 、 一届 海 洋社 会 学 论 坛 综述 第
第 l卷第 1 3 期
河海 大学学 报 ( 学社会 科学版 哲
2 1 年 3月 01
我 国海 洋社 会 学研 究 的新进 展
海 洋 社 会 学 专 业 委 员 会 成 立 大 会 暨第 一 届 海 洋 社 会 学 论 坛 综 述
赵 宗金 , 崔 凤
260 ) 6 10
( 中国海洋大学 法政学 院, 山东 青岛
中图分类 号 : 9 9 P C 1 :7
文献标 识码 : A
文章 编号 :6 1 47 (0 10 — 0 0 0 17 — 90 2 1 ) 1 0 2 - 4
福建 省委党 校、 华侨 、 山东滨州 学 院 、 建 省 水产 研 究所 、 明 福 光 日报 社 、 江苏 社会科 学 杂志 社 、 中国海 洋 大学 、 东 广 海 洋大学 、 上海海洋 大学 、 大连海 洋大学 等相关 单位

要: 随着 对海洋社 会学基本 学科属 性认识 的深入 以及对海 洋社会学 问题 的研 究 , 洋社会学 研 海
究的 队伍也 日益发展 壮大 。2 1 0O年 7月 在哈尔 滨召开 的 中 国社会 学 年会期 间, 国社会 学会 海 洋 中 社会 学专 业委员会 召开成 立大会 , 并举 办了主题 为 “ 海洋 开发 与社会 变迁 ” 的第一 届 中 国海洋 社会
社会 学会 、 黑龙 江省 社科 院和 中国海洋 大 学 法政 学
有重 要 的意 义。与会代 表高度评 价 了海 洋社会 学专 业委 员会 成立 的意义 。崔凤 教 授认 为 , 洋 社会 学 海 专业 委员会 的成立 为海洋社会学 的发展 提供 了组织 保障, 有利 于团结海 洋社会学研 究 队伍 , 发展海 洋社 会学 的理论研 究 和应 用 研究 。杨 敏 教授 认 为 , 洋 海 社会学 专业委 员会 的成 立非 常 重 要 , 补 了中 国社 填 会学 发展 的空 白, 志 着 中 国社会 学 的理 论 自觉 时 标
院的大力 支持 。来 自全 国 2 余 个高 等院校 、 0 科研 单
位 和英 国格林 尼 治大 学 的共 近 3 0名学 者 专家 参 加
了会议 。


海 洋社 会 学专 业 委 员 会成 立 大 会 综 述
在 中 国社会 学会海 洋社会 学专业 委员会 ( 第 筹)

次会 员代 表大 会 上 , 中国海 洋大 学 崔凤 教 授首 先
学论 坛 。 围绕 论坛主题 共收到论 文 2 5篇 。讨 论 的内容分布在 海洋社会 学基本 理论 、 海 区域 社会 沿 变迁 、 海洋 环境 问题和海 洋人群 尤其是 渔 民问题 研究等 方面 。 关键 词 : 洋社会 学 ; 洋社会学 专业委 员会 ; 海 海 海洋开发 ; 社会变 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