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五:政府收入
2015年高考政治生活二轮复习_专题五_公民与政府

(3)有利于简政放权,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的干预,提高
政府的社会服务水平和行政效率。 (4)有利于防止权力的滥用和减少社会腐败现象,提高 政府威信。 (5)有利于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明确政府责
任,提高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水平。
问题4
如何促进政府职能的转变?
(1)建设勤政廉洁、务实高效的政府、加强对权力的制
(2)公民应如何参与政治生活?
答题要素:内容+要求
①内容:行使民主权利,履行政治性义务;参与民主 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
②要求:宏观上把握——依法有序的参与;中观上把
握——坚持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微观上把 握——各种民主方式的具体内涵、途径(渠道)和要求。
小专题二 政府职能转变与责任落实
树立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
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 工作方法
核心发散
我国政府在国家政治体制中的地位
(1)政府与人民:我国政府是人民的政府,为人民服务是
其宗旨,对人民负责是其工作原则,政府以维护好、实
现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己任。 (2)政府与人大:我国政府是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我 国的行政机关,由人大产生,对人大负责,受人大监督。 (3)政府与党:我国政府是人民和党的意志的执行者,接
遵循法律、规则、程序;正确处 理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坚持有序政治参与
(3)把握公民政治参与的途径
参与途径 民主选举 具体表现(方式) ①按选举人分:直接选举、间接选举; ②按候选人分:等额选举、差额选举 ①社情民意反映制度; ②专家咨询制度; ③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 ④社会听证制度等 基层民主管理包括:①农村村民自治; ②城市居民自治
专题五
我国的公民和政府
专题05 中西方的货币与税收制度(解析版)-备战2023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微专题

专题05 中西方的货币与税收制度1.(2021·辽宁·高考真题)蠲免是中国古代朝廷根据地方民力对百姓应征赋税的免除。
清朝的蠲免,除“偏灾赈蠲外,凡逋负(拖欠赋税)之在民者,与银谷食种之贷而未收者,遇国家庆典,或巡幸,或军兴,辄止勿责”。
据此可知,蠲免政策旨在A.减轻地方财政负担B.稳定地方社会秩序C.遏制地方官员贪腐D.提高民众生活水平【答案】B【详解】根据材料可知,蠲免是中国古代朝廷根据地方民力对百姓应征赋税的免除,清朝的蠲免政策有利于减轻人民负担,缓和阶级矛盾,稳定地方社会秩序,维护清王朝统治,B项正确;减轻地方财政负担与蠲免政策的宗旨不符,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地方官员贪腐信息,而是强调蠲免政策旨在稳定地方社会秩序,排除C项;蠲免政策有利于减轻人民负担,不等于提高民众生活水平,排除D项。
故选B项。
2.(2015·浙江·高考真题)二战后,国际货币体系与世界经济体休戚相关。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欧元的问世反映了欧盟对世界经济发展的影响B.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有助于世界经济秩序的稳定C.世界银行的建立反映了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D.美元等同黄金标志其在金融领域霸主地位的确立【答案】C【详解】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
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世界银行的建立反映了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而不是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而其他三个选项的描述均是正确的描述,所以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C,例如,欧元的问世是欧盟一体化具体表现,说明欧盟对世界经济发展的影响,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主要是维护国际收支平衡,有助于经济的稳定,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标志着美元等同于黄金的地位,说明美国在金融领域霸主地位的确立,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中国一、中国货币的演进过程1.古代最初被用作货币的可能是海贝。
二里头遗址出土了海贝、仿制贝等。
专题五 公民与政府

4.政府权威及其树立 (1)从根本上讲,一个政府能否具有权威是由国家性质决 定的。 (2)政府的管理和服务是否被人民认可和接受,是区别有 无权威的政府的根本标志。 (3)树立政府权威,要求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要科学决策、 依法行政、审慎用权、优化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 要自觉接受人民监督,与人民群众保持和谐关系;要求 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要有良好的业绩;要求政府工作人员 要重品行、作表率,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 为民所谋。他们应是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自觉实践者。 [知识迁移] 权力以强制性做后盾,权威则主要通过一 种非强制性的影响力来统御;权力是通过命令、批示等 强制手段产生影响的,权威来自领导者自身的威望、品 行的感染,使人们在心理上认同、从感情上接受。
3.对政府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 (1)意义:提高行政水平和工作效率,防止和减少工 作失误;防止滥用权力,防止腐败,保证清正廉洁; 更好地合民意、集民智、聚民心,作出正确的决策; 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造福人民,从而建立起一个具 有权威和公信力的政府。 (2)要求:关键是建立健全制约和监督机制。这个机 制,一靠民主,二靠法制,二者缺一不可。我国已经 依据宪法和法律初步建立起全面的行政监督体系,包 括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中国共产党的监督,人民政 协的监督,社会与公民的监督,司法机关的监督,行 政系统内部的监督等多种监督形式。
3.社会主义民主与人权问题
尊重和保障人权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得的成就,
充分反映了人民民主的真实性。
[知识迁移] 我国政府关于人权问题的观点是:
生存权、发展权是最根本和最重要的人权;保障
和促进人权,必须从保障人民的生存权、发展权
这个环节入手;实现人权的根本途径是促进经济 发展和社会进步;国家主权是一国人民充分享受 人权的前提和保障。
高考政治——专题五(政治)

专题五公民的政治生活考点一国家性质和人民权利1.我国的国家性质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2.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和特点(1)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2)我国人民民主专政根本不同于剥削阶级掌握的国家政权,对占全国人口绝大多数的人民实行民主,对极少数敌视和破坏社会主义事业的敌人实行专政。
3.人民民主的广泛性和真实性(1)人民民主的广泛性表现在:第一,人民享有民主权利的广泛性;第二,民主的主体具有广泛性。
(2)人民民主的真实性表现在:第一,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有制度、法律和物质的保障;第二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广大人民的利益得到日益充分的实现。
4.人民民主专政是正义的事情(1)为什么要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四项基本原则是我国的立国之本,是我们国家生存和发展的政治基石;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政治保证。
【四项基本原则: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坚持中共领导,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2)怎样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政治方面:扩大社会主义民主;经济方面:强化政府的服务职能;文化方面: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社会方面: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5.我国政府关于人权问题的观点生存权和发展权是根本的、重要的人权;实现人权的根本途径是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国家主权是一国人民充分享有人权的前提和保障。
6.国家性质的决定作用(1)我国的国家性质决定了人民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决定了我国公民享有广泛的政治权利和自由,决定了公民可以依法参与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决定了我国公民与国家的关系是和谐统一的新型关系。
(2)我国的国家性质决定了我们的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政府必须坚持对人民负责原则,并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决定了政府必须切实履行政府职能。
(3)国体决定政体,我国的国家性质决定了我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
2023年中考道德与法治热点专题复习专题5 推进乡村振兴 全面深化改革

党( )
• A.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
A
• B.认真践诺,承担责任的大国风范
• C.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 D.同步富裕,全面小康的奋斗目标
• 3.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牢牢守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不发 生规模性返贫两条底线。会议指出,要全力抓好粮食生产和重要 农产品供给,稳定粮食面积,大力扩大大豆和油料生产,确保 2022年粮食产量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C 守住这两条底线( )
• 4.2021年7月2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 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印发。这是党中央统筹两个大局,顺应新时 代新要求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其主要目标是:到2025年,中部 地区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取得突破性进展,投入产出 效益大幅提高,综合实力、内生动力和竞争力进一步增强。到 2035年,中部地区现代化经济体系基本建成,产业整体迈向中高 端,城乡区域协调发展达到较高水平,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基 本形成,开放型经济体制机制更加完善,人民生活更加幸福安康 ,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 展。
• 13.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 。实现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 14.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 15.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 义现代化强国。
• 材料二:2022年2月22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 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发布。文件指出,牢牢守住保 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两条底线,突出年度性任务 、针对性举措、实效性导向,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作用 ,扎实有序做好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重点工作,推动 乡村振兴取得新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迈出新步伐。
专题五 公民政治生活与政府(A卷)

专题五公民政治生活与政府(A卷)作者:王基志来源:《高中生学习·高三文综版》2013年第04期1. 湖北2012医改“三大转变”,着力提升全民健康幸福指数。
2012年新农合人均筹资标准提高到300元左右,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支付比例达到75%左右,最高支付限额不低于8万元。
全面推开尿毒症等8类大病保障,将肺癌等12类大病纳入保障和救助试点范围,切实缓解重特大疾病患者因病致贫问题。
湖北省坚持不懈致力于改善民生的根本原因是()A. 我国人民民主具有广泛性和真实性B. 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C. 我国人民的利益得到日益充分的实现D. 我国人民依法享有监督权2. 目前,我国已制定现行有效法律236件,行政法规690多件,地方性法规8600多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正式形成。
这体现了()①我国公民所有权利受到保护②广大人民的利益得到充分的实现③我国整体上实现了有法可依④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不断完善A. ①②B. ①③C. ②④D. ③④3. 2012年7月25日,上海市第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35次会议扩大会议举行。
会前,市人大常委会多次召开代表座谈会,并通过分析来信来访和联系区县人大常委会等途径,广泛了解代表和市民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以及对本市各方面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这说明()A. 市民可以通过权力机关履行公共管理职能B. 人大决策遵循少数服从多数的民主原则C. 国家为公民参与民主决策提供了多种渠道,推进了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D. 人大坚持依法执政、民主执政4. 伴随我国民主政治的不断完善,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热情也不断高涨。
在公民政治生活中,我国公民参与国家管理的基础和标志是()A. 依法履行政治义务B. 行使政治权利C. 行使选举权和被选举权D. 行使监督权5. 近年来,从审计“风暴”到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建立,从政务公开到党务公开,中国社会在满足公民的知情权方面迈出了坚实的一步;“立法听证会”、“价格听证会”也成为老百姓耳熟能详的词语。
行政单位收入类科目

行政单位收入类科目行政单位收入类科目是指行政单位在日常运营中所获得的各种收入项目。
这些收入项目来源多样,可以是税收、政府拨款、经营收入等等。
行政单位的收入类科目反映了行政单位的财务状况和经济活动情况。
下面将对几个常见的行政单位收入类科目进行介绍。
一、税收收入税收是行政单位的主要收入来源之一。
税收收入包括各类税款和附加税款,如增值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等。
行政单位通过征收税收来为公共事业提供资金支持,如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
税收收入的增加可以提高行政单位的财政收入水平,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二、政府拨款政府拨款是指政府向行政单位提供的资金支持。
政府拨款主要用于行政单位的日常运营和公共事业建设。
政府拨款可以用于改善基础设施、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推动社会事业发展等。
行政单位通过政府拨款来满足公共需求,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三、经营收入行政单位有时也会通过经营活动获得收入,如出售产品或提供服务等。
经营收入可以来自行政单位的经营性机构或企业,如博物馆的门票收入、图书馆的借书费用等。
经营收入的增加可以提高行政单位的自给自足能力,减轻对其他收入来源的依赖。
四、财产性收入行政单位通过出租或出售财产获得的收入属于财产性收入。
财产性收入可以来自行政单位的固定资产、土地使用权等。
行政单位通过合理管理和利用财产,实现资产增值,提高收入水平。
以上是行政单位收入类科目的介绍。
行政单位通过多种收入项目的获取来支持经济发展和社会事业发展。
科学合理地管理和利用这些收入,能够提高行政单位的财务状况,为公众提供更好的服务和福利。
希望通过以上的介绍,能够增加对行政单位收入类科目的了解和认识。
专题5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解析版)-2022年高考政治主观题答题模板

2022年高考政治主观题答题模板专题5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解析版)答题要领——探究命题角度1 政府如何做[(1)经济手段:制定和实施经济发展战略和规划;采取适当的财政政策,发挥财政和税收的作用;实行适当的货币政策,调控流通领域的货币量;制定和实施收入分配政策、产业政策等一系列经济政策,对经济活动参与者进行引导。
(2)法律手段:制定和运用经济法规。
(3)行政手段:发布相关行政命令或指示;通过行政审批、检查监督等。
命题角度2 政府的做法或采取措施的意义(1)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促进国际收支平衡。
(2)引导企业生产,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淘汰落后产能,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
(3)增加居民收入,取缔非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实现社会公平。
(4)调节市场供求关系,规范市场交易秩序。
(5)引导居民形成科学健康的消费观念和行为。
(6)促进科技进步,统筹城乡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大力推进“两型”社会建设等。
(7)调节进出口,保持国际收支平衡,提高企业国际竞争力,维护国家经济安全。
命题角度3 规范市场秩序的措施(1) 完善市场规则:良好的市场秩序依靠市场规则来维护。
市场规则主要包括市场准入规则、市场竞争规则和市场交易规则。
(2) 建立健全社会信用制度:形成以道德为支撑、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是规范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
要切实加强社会诚信建设,建立健全社会征信体系,裹扬诚信,惩戒失信,在全社会形成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氛围。
(3) 每个经济活动参与者都必须学法、尊法、守法、用法,都应该树立诚信观念,遵守市场道德。
解题示范——应用典例1.(2020·江苏卷)材料一经济增长受到市场化因素和其它因素的影响。
有学者就某国市场化程度提高过程中不同发展阶段的经济增长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如下表:材料二近年来,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需要寻找新的动力以实现经济稳定增长。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新时代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意见》指出,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坚定不移深化市场化改革,不断在经济体制关键性基础性重大改革上突破创新。
专题五 近代中国经济生活的变迁 学案-高三历史二轮复习

1.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2.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3.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4.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5.大众传媒的发展。
[线索提炼]线索一:从闭关自守到被迫开放,社会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鸦片战争后,在“欧风美雨”的影响下,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主要表现为中国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和洋务企业的出现、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等。
中国被迫放弃闭关自守政策,开始服从于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沦为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附庸。
线索二:民族资本主义在曲折发展中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
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19世纪末,民族工业获得初步发展。
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出现“短暂的春天”。
一战后,民族工业萧条。
20世纪30年代,民族工业又有新的发展,但是官僚资本主义获益最大。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民族工业发展艰难,陷入困境。
线索三:考点清单命题趋势专题五 ××近代中国经济生活的变迁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深受时代的影响。
西方列强在破坏中国旧的生产方式,催生近代工商业的同时,也把新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带入了这块古老的大地,与跌宕起伏的政治风云一起改变着中国传统农耕经济下的社会生活。
尽管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先后有别、均衡不一、新旧并存、中西合璧,带有浓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色彩,但却顺应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促进了近代社会的文明与进步。
常规考点一、近代自然经济解体的原因、表现、特点和影响(1)原因①资本主义的入侵,是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原因。
②国内市场的不断扩大是自然经济解体的前提条件。
③本国资本主义机器工业的产生和发展,也给予了自然经济一定的打击。
④人们商品意识的增强,重农抑商、重义轻利观念的改变,航运、铁路等交通事业的发展使城乡经济联系加强,等等,也是促使自然经济解体的因素。
⑤以手工劳动为基础的分散的个体小手工业生产,技术水平低下,生产规模狭小,分工和协作不发达,生产的发展,成本的降低,质量的提高,都受到了根本的限制,终究抵挡不住资本主义机器大生产的强有力的进攻。
高中思想政治选修2专题五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探索第1课时 我国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及其作用教学课件

栏目 导引
思想政治 选修2
专题五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探索
经济计划指挥和安排所有经济活动'④忽视和排斥市场的作用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 结合对计划经济体制的基本特点的介绍可知
①②③正确,④揭示了这一体制的弊端,也正确。
【答案】 D
栏目 导引
思想政治 选修2
专题五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探索
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平均主义的分
专题五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探索
2.(教材 P80)计划经济体制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发
挥过哪些积极作用?
计划经济体制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作用主
要有:第一,集中了全国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保证了重
点建设项目的顺利完成,使我国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国民经济体
系,实现了国家的经济独立,进而巩固了国家的政治独立;第
3.培养实践能力,正确认识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 树立辩证思维和发展的观点。
栏目 导引
思想政治 选修2
专题五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探索
课前自主导学
栏目 导引
思想政治 选修2
专题五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探索
一、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
1.新中国成立之初,要改变我国落后的经济面貌,必须发 展□1 工业,尽快建立起完整的□2 国民经济体系 。
4.(教材 P81)(1)真正把两家企业“隔开”的是什么? (2)这一社会现象与社会化生产的要求相适应吗?
栏目 导引
思想政治 选修2
专题五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探索
(1)真正把两家企业“隔开”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 经济体制。在这一体制下,政企不分,政府对企业管得过多, 统得过死。两厂分属不同的部门管理,产品销售和原料采购也 都由管理部门包揽,导致两家企业隔绝了数十年。
专题5 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2023年高考政治二轮复习课件(统编版)

事后调节,赶不上趟等,如农业种植
提醒:自发性vs盲目性:自发性是为了利益不择手段,损人利己,属于主观故意;盲目性是对信息了解不全面,损己不害人,属于认识缺乏预见性。
拓展:市场调节的固有弊端
拓展:宏观调控
国家宏观调控
原因
①市场调节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固有的弊端,如果仅由市场调节,会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经济波动。 ②科学的宏观调控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社会主义公有制及共同富裕的目标要求国家进行科学的宏观调控。
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对国有企业只有积极作用
形式
通常采用股份制
股份制都是混合所有制
性质
关键是看谁控股
笼统地认为混合所有制是公有或私有
7.混合所有制经济
1.(2022山东卷)在从“0”到“1”原始创新成果孵化期,企业迫切需要资本支持,但因投资风险高,融资困难。某省探索出以“国有资本战略投资”撬动社会资本、共同服务创新企业发展的新路,通过产业政策和国有资本投资,解决了科技企业初创期社会资本不愿投、不敢投的问题,在前瞻性战略性产业“育种育苗”,由此培育出了一大批高科技企业。该省做法取得成功的原因在于,国有资本( )①投资前瞻性战略性产业增强了国有经济的控制力②服务创新企业发展弥补了市场追求短期利益缺陷③通过撬动社会资本推动了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④通过战略投资推动了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D
2.(2022辽宁卷)钢铁企业A(央企)和B(地方国企)重组,地方国资委将所持B企业51%股权无偿划转给A企业。两家企业在铁矿资源储备和采选技术方面都有优势,重组后可推进钢铁板块和铁矿石板块整合运作,粗钢产能将跃居世界第三。该重组有利于①提高国有资本在钢铁行业中占比,放大国有资本功能②实现A、B公司股权多元化,激发国有企业市场活力③增加铁矿石供给,维护钢铁行业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④提升产业集中度,推动钢铁产业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专题五 时政语言集锦

专题五时政语言集锦一、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当今世界,和平、发展、合作仍是时代潮流,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出现新变化。
全球需求结构出现明显变化,围绕市场、资源、人才、技术、标准等的竞争更加激烈,气候变化以及能源资源安全、粮食安全等全球性问题更加突出,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抬头,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更趋复杂。
从国内看,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主要是: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约束强化,投资和消费关系失衡,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基础仍然薄弱,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社会矛盾明显增多,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较多。
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
构建扩大内需长效机制,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服务业,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
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
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作用,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壮大创新人才队伍,推动发展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
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加快发展社会事业,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
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
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
把扩大消费需求作为扩大内需的战略重点,进一步释放城乡居民消费潜力,逐步使我国国内市场总体规模位居世界前列。
专题五 中国古代传统经济结构及演变历程

必修Ⅱ教材基本线索和整体结构(1)纵向线索:从中国古代农耕经济讲起到近代西方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经济的冲击,三次工业革命和世界市场历程再到20世纪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以及中国对建设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结束于经济全球化日趋明显的现状。
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的演进为纵向发展主线,即现代化的进程。
(2)横向线索:必修二教材展示了历史上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并着重分析了我国的基本国情和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
从全球文明的角度考察世界历史, 从世界各地域、民族、国家间的互动联系角度揭示人类文明的演进,即全球史观。
总之,生产力发展(现代化观)和人类社会交往的发展(全球史观)是历史发展的两根主轴(文明史观)。
如何学习经济史?从涉及的内容来说,主要包括农业、手工业、商业、对外贸易的发展及经济政策、土地制度、赋税制度等。
从知识掌握的层次看,主要包括总体特征及表现、经济发展原因、影响四大块。
中国古代经济全貌课标要求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1)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2)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3)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4)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实用歌诀自然经济桃花源五大特点在显现耕作技术三方面朝代发明记心间官私两种手工业格局调整三阶段瓷器冶铁技精湛水陆两路往西传古代商业四部曲宋元明清连续变重农锁国两政策迥异时代两重天结构线索1、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青铜农具铁犁牛耕耕作技术:垄作法、代田法、区(ou)田法、耕耙耱、复熟法。
(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水利灌溉(工具、工程)2、代手工业3、古代商业发展简况4、农耕文明1)耕作方式的演进:(从生产力角度)(原始社会) (原始末期至商周) (从春秋战国起)2) 土地制度的演进:(原始社会) (商周时期) (战国以后)基础知识一、古代农业一、古代农业耕作方式演变(1)刀耕火种(原始农业) (2)石器锄耕(耒耜)(3)铁犁牛耕:春秋出现,汉代后,铁犁牛耕成为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专题五中国历史上的三农问题

专题五中外历史上的“三农”问题[知识链接]1、三农问题就是指农村、农业和农民问题。
农民问题:是“三农问题”中的核心问题,表现为农民收入低,增收难,城乡居民贫富差距大,实质表现为农民权利得不到保障。
农村问题:集中表现为农村面貌落后,经济不发达。
形象比喻为中国的城市像欧洲,农村像非洲。
农业问题:集中表现为农民种田不赚钱,产业化程度低。
2、解决三农问题实质:是要解决农民增收、农业增长、农村稳定的问题。
【考点归纳】一、中国近代重要的土地政策1. 太平天国的《天朝田亩制度》:《天朝田亩制度》规定,废除封建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根据“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和“无处不均匀”原则,以户为单位,不论男女,按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的革命纲领,突出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但它并没有真正实行。
2. 孙中山的“平均地权”:“平均地权”是孙中山的民生主义思想。
主张核定全国地价,现有地价归原主所有,革命后因社会进步所增长的地价归国家所有,由国民共享,做到“家给人足”。
“平均地权”是资本主义的土地纲领。
孙中山采用“平均地权”的办法解决土地问题,不是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说明资产阶级不能解决中国的土地问题。
3.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土地革命路线:1931年春,毛泽东总结土地革命的经验,制定出一条完整的土地革命路线。
即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4.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根据地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
5. 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1947年,中国共产党召开全国土地会议,决定在解放区实行土地改革,制定了《中国土地法大纲》。
大纲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二、建国后,中国共产党在各历史时期的土地(农村)政策:1、建国初期:1950年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在新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到1952年彻底废除了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
2023 彩云笔记正序背诵(卷一+卷二)

2023年注会综合彩云笔记正序背诵版之彩色(试卷一)目录第一篇会计 (1)第一部分基础内容 (1)专题一:存货 (1)专题二:固定资产 (2)专题三:无形资产 (3)专题四:投资性房地产 (4)专题五:职工薪酬 (4)专题六:借款费用 (4)专题七:或有事项 (5)专题八:财务报告 (5)第二部分难点内容 (6)专题一:资产减值 (6)专题二:股份支付 (7)专题三:所得税 (8)第三部分近几年变化较大的内容 (9)专题一:非货币性资产交换 (9)专题二:债务重组 (9)专题三:租赁 (10)专题四:持有待售类别和终止经营 (12)专题五:政府补助 (14)专题六:收入 (15)专题七:金融资产(持有方) (19)专题八:金融负债和权益工具的区分(发行方) (20)第四部分超难内容——长投合并 (21)专题一:所有者权益 (21)专题二:长投合并的基础概念 (22)专题三:长投合并的3种情形(联营合营、同控、非同控) (22)专题四:长投转换——适用“跨界”理论的7种情形 (25)专题五:长投转换——不适用“跨界”理论的5种情形 (28)专题六:长投转换——权益法不变的3种情形 (29)专题七:合并财务报表的编制 (30)第二篇审计 (30)第一部分审计基本原理 (30)专题一:重要性 (30)第二部分审计测试流程 (31)专题一:风险评估 (31)专题二:风险应对 (32)第三部分两大重要审计程序:函证、存货监盘 (32)专题一:函证 (32)专题二:存货监盘 (35)第四部分四大循环审计 (36)专题一:销售与收款循环的审计 (36)专题二:采购与付款循环的审计 (37)专题三:生产与存货循环的审计 (37)专题四:货币资金的审计 (37)第五部分对特殊事项的考虑 (38)专题一:财务报表审计中与舞弊相关的责任 (38)专题二:其他特殊项目的审计 (42)专题三:注册会计师利用他人工作 (44)专题四:审计沟通 (45)专题五:对集团财务报表审计的特殊考虑 (45)第六部分完成审计工作 (45)专题一:评价未更正错报的影响 (45)专题二:期后事项 (45)专题三:书面声明 (45)专题四:审计报告 (46)第七部分审计其他内容 (46)专题一:企业内部控制审计 (46)专题二:会计师事务所业务质量管理 (46)专题三:审计业务对独立性的要求 (46)第三篇税法 (47)第一部分流转税 (47)专题一:增值税 (47)专题二:消费税 (51)第二部分所得税 (51)专题一:企业所得税 (51)专题二:个人所得税 (55)第三部分其他税种 (56)专题一:房产税 (56)专题二:国际税收 (56)第一篇会计第一部分基础内容专题一:存货专题二:固定资产考点【6】试运行销售★★★★【理解】试卷一P10,冲刺版P3第二篇审计专题三:无形资产1314专题四:投资性房地产专题五:职工薪酬专题六:借款费用第二篇审计专题七:或有事项专题八:财务报告第二部分难点内容专题一:资产减值考点【28】资产减值测试的审计程序(以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确定可收回金额)★★★★【记忆】试卷一P46,冲刺版P19第二篇审计专题二:股份支付考点【33】企业将以现金结算的股份支付修改为以权益结算的股份支付的会计处理★★★★【记忆】试卷一P59,冲刺版P24第二篇审计第三部分近几年变化较大的内容专题一: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专题二:债务重组42专题三:租赁第二篇审计考点【50】租赁的增值税、企业所得税处理(出租人角度)★★★【理解或记忆】试卷一P102,冲刺版P39专题四:持有待售类别和终止经营第二篇审计考点【57】持有待售类别的计量(4个阶段)【理解或记忆】试卷一P108,冲刺版P411.划分前——正常计提折旧、摊销、减值2.划分时——初始计量(孰低)3.划分后——后续计量(减值测试,不再折旧摊销)4.结束时——不再继续划分或终止确认专题五:政府补助第二篇审计专题六:收入考点【64】合同合并★【查漏】试卷一P124,冲刺版P46企业与同一客户(或该客户的关联方)同时订立或在相近时间内先后订立的两份或多份合同,在满足下列条件之一时,应当合并为一份合同进行会计处理:①该两份或多份合同基于同一商业目的而订立并构成一揽子交易,如一份合同在不考虑另一份合同的对价的情况下将会发生亏损。
2023年高考政治二轮复习第一部分专题突破专题五公民参与与政府职责热点议题探究

权,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 ④加强对政府权力的制约监督,使权力在阳
光下运行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过关微专题五 公民参与与政府职责
高考二轮总复习 • 政治
【解析】 题干旨在说明政务公开,未涉及基层群众自治组织,① 错误。“十四五”规划提出,大力推进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 化,深化政务公开。大力推行政务公开,有利于加强对政府权力的制约 监督,使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规范政府及工作人员的行政行为,提高政 府公信力,②④正确。公民并不具有决定权,③错误。
③着力建设服务型政府,提高政府权威的根本举措
④便利企业和群众生产经营与办事创业的重要支撑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过关微专题五 公民参与与政府职责
高考二轮总复习 • 政治
【解析】 优化政务服务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 内在要求,是便利企业和群众生产经营与办事创业的重要支撑,②④正 确。政府的职能既有管理也有服务,不能说由管理转向服务,①说法错 误。优化政务服务不是提高政府权威的根本举措,③排除。
高考二轮总复习 • 政治
议题探究 探究1 结合材料一并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说明《意见》出台的积
极意义。 提示:①有利于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增强政
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②有利于健全基本公 共服务体系,提高行政效率,便利企业和群众生产经营与办事创业。③ 有利于贯彻依法治国方略,提高依法行政水平,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 理能力现代化。
第一部分
专题过关突破
过关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专题五 公民参与与政府职责
热点议题探究
高考二轮总复习 • 政治
中国古代史政治部分基础知识专题(五)·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军事制度和少数民族的政治制度

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军事制度和少数民族的政治制度在中国古代史上,我们还需要注意掌握了解古代政治制度中其他一些重要的内容:监察制度、军事制度和少数民族的政治制度一、中国古代史上监察制度的发展在中国古代史上,监察制度是比较发达的。
其原因在于封建王朝的统治者为了强化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需要通过监察制度加强对官僚队伍和地方机构的控制。
当然,历史上监察制度的发展和除了上述制度以外,在中国历史上还有一种“另类”的监察制度,这就是明朝时期实行过的厂卫特务机构。
明朝统治者先是授权侍卫亲军锦衣卫掌管缉捕、刑狱之事,监视、侦查官民的不法行为。
锦衣卫直接由皇帝指挥,不受政府司法部门的管辖,后来又先后设立了东厂、西厂特务机构,由宦官统领,皇帝直接控制。
这种以特务方式进行监视监察的办法,反映了君主专制的加强和封建制度的衰落二、中国古代的军事制度中国古代史上的军事制度发展较为繁复。
在古代史复习中,主要掌握以下几点内容:1、隋唐到北宋时期的军事制度变化隋朝建立以后,沿袭了始创于西魏的府兵制,并加以改革。
隋文帝把军人户籍编入州县,同样分到田地,不再实行军民异籍。
这样,府兵制和均田制相结合,成为一种兵农合一的军事制度。
隋文帝的军事改革,有利于农业生产,增加了政府管理的户口和赋税收入,扩大了兵源,也清除了胡汉分治的遗迹。
这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富强和民族融合唐朝前期的军事制度仍然是府兵制。
唐太宗时期,进一步改革,调整和健全了府兵制。
主要是增加了军府的数量,安排三分之一以上的军府驻守关中,形成了“内重外轻”的局面,加上府兵制下的兵将平时不在一起,不易形成将帅拥兵自重的局面。
这些都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
唐朝的府兵制从武则天时期开始瓦解,到唐玄宗开元年间彻底崩溃。
造成府兵制瓦解崩溃的主要原因是:①府兵制是建立在均田制经济基础上的,随着均田制的破坏,农民得不到土地,府兵制失去了赖以推行的经济基础;②府兵制下的府兵虽然在服役期间免征赋役,但是在出征时要自备武器、粮食等,国家将军费负担加在了百姓身上,百姓负担沉重;③由于战事频繁,兵役繁重,士兵逃亡严重;④府兵的社会地位不断下降,社会上以充当府兵为耻随着府兵制的崩溃,唐玄宗为增强军事力量,实行了募兵制。
宏观经济学主要公式

《宏观经济学》主要公式汇总专题二 国民收入核算一、核算国民收入的两种方法1、支出法核算GDP ——通过核算在一定时期内,整个社会购买最终产品的总支出来计量GDP 。
GDP=C+I+G+(X-M),即: GDP =消费支出+投资支出+政府购买+净出口2、收入法核算GDP ——把企业为使用各种生产要素而向居民户支付的所有收入加总求和来衡量GDP 。
GDP=工资或薪金+利息+租金+利润+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折旧+统计误差二、国民收入核算体系五个指标之间的关系1、GDP -折旧=NDP (刺激投资时一般加速折旧,造成GDP 和GNP 差值增大)2、NDP -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政府补助金=NI3、NI -公司未分配利润-公司所得税及社会保险税+政府给个人的转移支付=PI4、PI -个人所得税=DPI三、国民收入的基本公式㈠、两部门经济的收入构成及储蓄-投资恒等式:[()]:Y C I Y C SC I C I S GD Y P S =+⎧⎨=+⎩⇒+==+===⇒-从支出的角度总收入国内生产总值从收入的角总支出总产出度:国民收入储蓄投资恒等 ㈡、三部门经济的收入构成及储蓄投资恒等:(),()[(]:)Y C I G Y C S T T C I I G G S T I S T G T G S Y C T =++⎧⎨=++⎩⇒++==+++=++⇒-=--从支出的角度国内生产总值从收入的角度:国民收入表示政府净收入即表示政储蓄投资等府储蓄恒 ㈢、四部门经济的收入构成及储蓄投资恒等(),:()(:()())r r rrY C I G X M Y C S T K C I G X M I G X M S T K I S T G M C S T X K K Y =+++-⎧⎨=+++⎩⇒+++-==++-=++=+--+⇒-++++即从支出的角度从收入的角度:储蓄投资恒等投资和总储蓄(私人、政府和国外)相等专题三 消费和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第一节 均衡产出——最简单的经济关系 (GDP=NDP=NI=PI ) 一、均衡产出y Ey c i E c i=⎧⇒=+⎨=+⎩ 以小写字母分别表示剔除了价格变动的实际的产出或收入、实际消费和实际投资➢ 国民收入核算中,实际产出=计划支出(或称计划需求)+非计划存货投资(非意愿存货投资UI-Unintended investment )➢ 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中,均衡产出指与计划需求相一致的产出,非计划存货投资为0。
专题五:南京国民政府

1、案例: 、案例: 1)宋子文.ppt;南京国民政府的金融改革.ppt 宋子文 ;南京国民政府的金融改革 2)钱塘江大桥 钱塘江大桥.ppt 2、问题: 、问题: 你如何评价1927-1937年南京国民政府 你如何评价 年南京国民政府 十年建设” 的“十年建设”?
案例: 案例:南京国民政府的土地政策 国民党的土地政策.ppt 国民党的土地政策 抗战时期及战后南京政府的衰颓.ppt 抗战时期及战后南京政府的衰颓
三、1927-1937年南京国民政 年南京国民政 府的外交政策
1、案例:中东路事件 、案例:中东路事件.ppt 2、问题: 、问题: (1)1927-1937年,南京国民政府的 ) 年 外交政策是什么? 外交政策是什么? (2)为什么会形成这一外交政策? )为什么会形成这一外交政策? (3)对中国社会及南京国民政府自身有 ) 何影响? 何影响?
专题五: 专题五:南京国民政府
一、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南京国 民政府的建立
问题: 问题: 1. 1924年,国共两党为什么需要合作? 年 国共两党为什么需要合作? 为什么能够合作? 为什么能够合作? 2. 国共第一次合作有何影响? 国共第一次合作有何影响? 北伐战争.ppt 北伐战争 黄埔军校.ppt 黄埔军校
四、抗战时期的南京国民政府
案例: 案例:中国远征军 中国远征军.ppt 中国远征军 抗战时期的军队.ppt 抗战时期的军队 问题: 问题: 1. 如何评价南京国民政府在抗日战争 中的地位与作用? 中的地位与作用? 2. 如何认识抗日战争给予南京国民政 府的影响? 府的影响?
五、南京国民政府的失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五:政府收入理论一、税收的本质税收是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以政治权力为基础,按预定标准向经济组织和居民无偿课征而取得的一种财政收入。
税收是一个古老的财政范畴。
公众缴税是社会成员分摊和负担生产与提供公共产品费用的形式。
税收实质上体现为一定的利益关系,即国家与纳税人之间,以及纳税人相互之间的利益关系二、税收存在的依据:税收是政府为公共产品的供给提供资金保障的基本手段。
税收是政府对收入和财富分配进行调节的有力工具之一。
税收是政府调节经济周期的主要手段之一。
在税收存在的各种依据中,补偿公共产品或服务的成本是基本依据,其余情形则为派生现象。
三、税收的特征1.强制性:是指国家征税是凭借政治强制力,以法律、法令为依据进行的。
2.无偿性:税收的无偿性具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国家征税并不直接以向纳税人提供相应数量的公共产品;二是指国家所征税款不构成国家与纳税人之间的债权债务关系。
3.固定性:是指国家按事先规定的征税对象、征收标准和课征办法等实施征税。
税收的上述特征是衡量一种财政收入是否为税的标准。
税收原则:税收原则是国家制定税收政策、设计税收制度应遵循的基本准则,也是评价税收政策好坏,鉴别税收制度优劣、考核税务行政管理状况的基本标准。
税收原则体现国家的意志,反映一定时期国家政治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它是在具体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国家根据客观经济规律和财税分配规律的饿要求,从税收实践中总结概括出来的,用于指导税收分配和条件活动的基本准则。
税收原则具有相对稳定性,一旦形成或确立,就成为一定时期内国家制定、修改和贯彻执行税收法令制度的基本依据。
不同历史条件下的税收原则是不同的一、税收原则的发展亚当〃斯密的税收四原则:(1)平等原则(2)确实原则(3)便利原则4)节约原则瓦格纳的税收原则:(1)财政收入原则:税收应充分且有弹性,以供给公共支出、满足政府职能为主要目的(2)国民经济原则 :政府征税应选择适当的税源和税种,以不应阻碍国民经济发展,更不能危及税源为标准(3)社会公平原则 :政府应普遍、平等征税(4)税务行政原则:税收应确实、便利、征收费用最少现代西方经济学理论将税收原则概括为三个主要方面:一是效率原则;二是公平原则;三是稳定原则。
二、税收原则:1、公平原则(税收的公平是指社会成员的税收负担应符合公平的标准。
是指政府征税应使纳税人承担的税收与其经济状况相适应,并使纳税人之间的负担水平保持均衡。
一方面,税收的公平性对于维持税收制度的正常运行是必不可少的,要使纳税人如实申报并依法纳税,就必须使其相信税收是公平征收的,对每一个纳税人都是公平的。
另一方面,税收矫正收入分配不公的作用对维护社会稳定同样是不可缺少的。
因此,税收公平原则成为自亚当〃斯密以来的经济学家普遍推崇的设计和实施税收制度的最为重要的原则之一。
)2、效率原则(税收效率一般是指税收成本与税收收益的比率。
税收的效率原则要求应以尽可能小的税收成本取得尽可能多的税收收益。
税收的效率包括经济效率和行政效率两个方面。
税收的经济效率:税收的经济效率旨在考察税收对经济资源配置和宏观经济运行产生的影响。
检验税收经济效率的标准有两个:一是税收的额外负担最小化;二是税收的额外收益最大化。
)税收中性与税收的经济调节作用要求:税收中性:指课税不改变纳税人的市场行为,不产生额外负担税收的调节作用:税收引导纳税人的行为选择,以实现一定的政府目标。
二者的关系:税收的中性是对市场“有效”而言的;税收的调节作用是对市场“失效”而言的;税收中性是首要的,差别性的税收政策应当建立在税收中性的基础上税收的行政效率:是指税收征管部门本身的效率,可以用一定时期内直接的征税成本与入库的税收收入之间的比例来衡量。
即税收的行政效率=税收成本÷税收收入税收成本包括两个部分:一是税务行政成本,即税务部门在税收征管过程中所发生的全部费用。
具体包括:税务人员的工资、薪金、奖金、福利等各项人员经费;税务机关在征税过程中所支付的公务费、业务费、设备购置费、房屋修缮费及其他公用经费。
二是纳税奉行成本,既纳税人在纳税过程中所发生的全部费用。
具体包括:纳税人雇佣的会计师、顾问或职业税务代理机构所花费的费用;公司、企业为个人代缴税款所花费的费用;纳税人用在申报纳税方面花费的时间、精力、处理人际关系及其他交易费用等。
税收收入是税收的直接收益,即实际入库的税收收入。
3.税收的财政原则 (税收的财政原则是指税收应能为政府履行职能提供稳定、充裕的财政收入来源的基本准则,它是税收最基本的、也是首要的原则。
税收的财政原则的实施重点要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财政收入稳定充裕;二是财政收入合理适度。
稳定充裕 :是只税收应能为政府活动提供稳定的、充裕的资金,保证政府履行职能的需要。
)税收负担的含义:税收负担一般是指因政府课税相应地减少了纳税人的可支配收入而使其承受的经济负担或造成的经济利益损失。
微观税收负担概念:是指纳税人个体所承受的税收负担。
度量指标主要有:企业税收负担率,个人税收负担率。
企业税收负担率是指一定时期内企业缴纳的各种税收占同期企业纯收入(即利润)总额的比例。
个人税收负担率,是指个人缴纳的各种税收的总和占个人收入总额的比例用公式表示如下:宏观税收负担:概念:指纳税人总体所承受的税收负担,也可看作是整个国民经济的税收负担。
度量指标:在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下,主要有国内生产总值(GDP)税收负担率;计算公式为:二、合理的税负水平从宏观上判断一国税负水平是否合理主要有两个标准:经济发展标准:保证经济的稳定健康协调发展是确定宏观税负的最高量限。
从社会再生产的角度看,税收分配的对象是社会剩余产品,其量的大小是确定宏观税负的最高上限。
如果宏观税负超过了这一量限,就会造成下列不良后果:一是税收侵及生产资本,生产耗费补偿不足,阻碍技术进步,长期下去会造成经济萎缩;二是税收侵及劳动力再生产费用,影响劳动力的生存和发展,会从根本上损害生产力;三是造成市场资源配置与政府资源配置的主辅关系倒置,降低整个社会经济资源的配置效益和效率。
政府职能标准:总体税负水平的高低,还要视政府职能范围的大小而定。
保证政府公共支出正常合理的需要是确定宏观税负的最低量限。
合理宏观税负的确定必须满足以下条件:一是保证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各种消耗的足额补偿,把税收分配的上限确定在当期劳动者新创造的价值,即社会剩余价值上;二是100⨯一定时期内企业实缴各税总额企业税收负担率=%一定时期内企业纯收入总额100⨯一定时期的税收总额国内生产总值税收负担率=%一定时期的国内生产总值保证劳动力再生产所需的基本生活费用和必要的发展费用;三是按照资源配置以市场为基础、政府宏观间接调控的原则,合理确定宏观税负,将政府配置资源的范围限定在公共产品领域。
税负转嫁与归宿的含义税负转嫁:是指纳税人将其所缴纳的税款以一定方式转嫁给他人承受的过程。
税负归宿:是指经过转嫁后税负的最终落脚点。
税负转嫁的方式1.前转。
也称顺转,指纳税人通过提高商品销售价格将税负转嫁给购买者。
前转是税负转嫁中最为普遍的一种形式。
前转有公开和隐蔽两种标价方式。
公开前转是直接在商品的价格标签上注明税款数额,购买者对购买商品承担的税负一目了然;隐蔽前转是在商品价格中隐含税款,购买者不易察觉税负的情况。
2.后转。
也称逆转,指纳税人通过压低商品购进价格将税负转嫁给供应者。
3.税收资本化。
也称税收还原,指要素购买者将所购资本品的未来应纳税款,在购入价中预先扣除,由要素出售者实际承担税负。
影响税负转嫁的因素1.税种因素。
课税对象与商品价格的联系较为紧密的税种,其税负较容易转嫁,而与商品价格的联系不密切或不直接的税种,其税负则较难转嫁。
2.商品的供求弹性。
供给弹性大的商品课税,税负较易转嫁,相反,则税负较难转嫁;需求弹性小的商品课税,税负较易转嫁,相反,则税负较难转嫁。
3.课税范围。
课税范围广的商品税容易转嫁,课税范围窄的难以转嫁。
税收效应一、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收入效应:指由于征税使纳税人的收入水平下降,而对其经济行为的影响。
替代效应:指国家实行选择性征税而对纳税人的经济行为的影响。
由于商品比价关系的变化,使纳税人相对增加无税或轻税商品的购买量,减少含税或重税商品的购买量。
就对商品比价关系的影响而言,税收的收入效应具有中性,而替代效应则是非中性的。
二、劳动供给效应收入效应:课税后减少了个人可支配收入,促使其为维持既定的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而减少或放弃休闲而增加工作时间。
表现为激励纳税人更多地工作替代效应:课税使劳动和休闲的相对价格发生变化,劳动收入下降,休闲的相对价格降低,促使人们选择休闲以替代工作。
表现为减少劳动供给税收对劳动力供给的两种效应的影响方向是相反的,两种效应相抵后的净效应取决于经济、社会、文化等多种因素三、储蓄效应对所得税只存在收入效应:纳税人将减少当期消费和当期储蓄。
对利息税存在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收入效应:减少当期的消费和储蓄替代效应:纳税人以扩大当期消费来替代未来消费,即储蓄。
(当期消费价格与未来消费价格的变化)二、税收制度税收要素:纳税人;课税的对象;税率;纳税环节;纳税期限;减税、免税税收分类一、按课税对象分类:1、商品税:以商品(包括劳务)的交易额或交易量为课税对象的税类。
商品税的特点:课征普遍,有利于保证税收收入的稳定性。
税款不受课税对象成本、费用高低的影响。
征收管理较为方便。
影响课税商品的价格。
从价征收的商品税本身也受价格变动的影响。
商品税包括: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关税等。
2、所得税:又称收益税,是以纳税人的所得额为课税对象的税类。
所得税的特点:可以量能负担,体现税收公平原则、所得税受纳税人收入水平的制约征收成本较高所得税包括:个人所得税和企业所得税、社会保险税、资本利得税等。
3、财产税是以纳税人拥有或支配的财产数量或价值为课税对象的税类。
财产税的特点:税基较为固定,收入比较稳定;具有调节财富分配的作用。
财产税有:房产税、车船税、遗产税、赠与税等。
4、资源税是以纳税人占有或开发利用的自然资源为课税对象的税类。
资源税作用:可以增加财政收入;能够促使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调节纳税人因占有或使用自然资源的不同情况而形成的级差收益属于资源税类的税种主要有资源税、土地使用税等。
5、行为税:以特定的经济或社会行为为课税对象的税类。
特点:税种的设置有较强的选择性。
政府课征这类税收,有的是为了筹集财政资金,有的则是为了实现特定的政府目标。
行为税:车船使用税、车船使用牌照税、印花税、契税、证券交易税(尚未立法开征)、屠宰税和筵席税等7种税。
二、按税负能否转嫁分类直接税:税负不能或难以转嫁的税种如所得税、财产税间接税:税负能够转嫁或易于转嫁的税种如商品税四、按课税标准分类从价税:以课税对象的价值为计税标准从量税以课税对象的实物量为计税标准五、按税种的隶属关系分类中央税:指税收立法权、管理权和收入支配权由中央政府掌握的税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