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修一 戊戌变法
选修一专题九戊戌变法2百日维新

变法法令如“一纸空文”
①自由资本主义时期 ②西方集中侵略中国的 (有利的国际环境)
①向帝国主义过渡阶段 ②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 的狂潮
切入措施——中日维新内容比较
日 本
加强中央集权;颁布1889 年宪法,确保天皇权力。
中 国
新政人才;裁减冗员及特权
政治上 废藩置县、废除等级制度、 鼓励图新、上书言事;重视 1 经济上 改革币制;土地私有;殖产 设立机构,鼓励发展近代资
5、下列各项属戊戌变法内容的是①筹划海 防,成立海军衙门②设议院、开国会、定宪 法,实行君主立宪③开办京师大学堂④废除 八股取士⑤学校不读四书五经 A.①② B.②③④ C.③④ D.①②③④⑤
6、对维新变法运动评述不正确的是 A、是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政治 改革运动 B、是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救亡图存 运动 C、其根本目的是为了发展资本主义 D、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 运动
1、1898年6曰16日,康有为上书光绪帝: “皇上勿去旧衙门,而唯增新衙门;勿革旧 大臣,而渐擢小臣。多召见才俊之士,不必 加其官而惟委以差事,赏以卿衔,准其专折 奏事足矣。”这段话最能反映维新派在变法 中的态度是 A.要光绪帝加强对封建官吏的争夺 B.要光绪帝在变法中讲究策略 C.要使更多的维新派参与政权 D.在封建势力面前表现出妥协性和软弱性
奖 励 训 练 学 文 校 废除 教 学
4、百日维新的评价
⑴进步性:
①基本上反映了维新派的愿望和要求; (政治、经济、文化的措施) ②这些变法措施的推行,有爱国性和进步 性(有利于),初步动摇了封建统治秩
序。 ⑵局限性:政治、经济、文化
能 力 提 升
★百日维新的特点P81世
①涉及领域: 较广泛,有除旧布新的气象 ,但未涉及政治制度的根本变革。 ②推行范围:仅上层,未深入民众。 ③推行者: 无实权,力量薄弱 ④方法: 过急躁 。 ⑤目的:变法图强,救亡图存。 ⑥性质: ⑦作用:
历史选修一戊戌变法

维新派及其思想主张
主要先驱者 康有为 代表作或主要思想主张
《孔子改制考》《新学伪经考》,借孔子宣传维新 变法理论;用进化论观点论证君主立宪制是符合社 会发展潮流的。
共同主张: 《时务报》主笔,《变法通议》,变法是历史发展 ①变法维新,富国强兵,救亡图存; 梁启超 的必然,只有顺应时代潮流,才是中国的出路。 ②学习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 实行君主立宪; 《仁学》,大胆批判封建专制政体和纲常名教, ③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与文化 号召人们冲破“网罗”,同封建束缚彻底决裂。 谭嗣同
第九单元
戊戌变法
英国1832 年议会改 革
俄国1861 年改革
日本明治维 新1868年起
美国南北战争 1861-65年
德国统一与 宪法 1871年 法国共和制的确 立(1875年) 中国戊戌变法 1898年
世界之潮流: 政治民主化 经济工业化 思想理性化
中国之困窘:
政治专制 经济落后 思想禁锢
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的轨迹是( ) A、师夷-器物-制度-思想 新思想 B、器物-师夷-思想-制度 的演进 C、师夷-器物-思想-制度 D、器物-制度-师夷-思想
观察点1: 19世纪末的民族危机
观察点1: 19世纪末的民族危机
甲午战争后西方列强是如何加强对华侵略的?
经济:1)西方列强通过资本输出,进一步控制了中
国的经济命脉,扩张在华政治势力;严重阻碍中国 民族工业的发展。 贷款、修筑铁路、抢夺矿山开 采、投资办厂、开设银行
政治:
1)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来瓜分中 国。中国面临从半殖民地沦为殖民地的严重危机。 2)美国提出的“门户开放”政策,暂缓和了列强争 夺中国的尖锐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建立了共同宰割 中国的同盟。
人民版历史选修一专题九戊戌变法优秀教学案例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戊戌变法的时代背景、主要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2.了解戊戌变法中的主要人物、事件及其思想,包括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人的改革主张。
3.分析戊戌变法在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以及它对近代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
4.认识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近代中国的局限性,理解改革与革命的关系。
本章节教学策略旨在通过情景创设、问题导向、小组合作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及其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使学生能够全面了解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同时,通过反思与评价,帮助学生总结学习经验,提高学习效果。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注重人性化的语言和教学方法,营造积极、愉快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掌握知识。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通过播放相关历史纪录片,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
2.利用多媒体展示戊戌变法期间的重要事件、人物画像、文献资料等,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创设虚拟历史场景,如角色扮演、模拟辩论等,使学生更好地投入到戊戌变法的历史情境中。
(二)问题导向
1.设计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及其历史意义。
本章节教学目标旨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及其在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能力。通过深入分析戊戌变法中的主要人物、事件及其思想,引导学生认识改革与革命的关系,理解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近代中国的局限性。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情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学会从多个角度审视历史问题,培养尊重历史、客观评价历史事物的态度。
历史选修一 第九单元、戊戌变法

• 3、变法内容 、 • (1)经济上: 设立农工商局、路矿总局, )经济上: 设立农工商局、路矿总局, 提倡开办实业;组织 商会;改革财政。 商会;改革财政。 • (2)政治上: 广开言路,允许士民上书言 )政治上: 广开言路, 裁汰绿营,编练新军。 事;裁汰绿营,编练新军。 • (3)文化上: 废八股,兴西学;创办京 )文化上: 废八股,兴西学; 师大学堂;设译书局,派留学生;奖励科学 师大学堂;设译书局,派留学生; 著作和发明。 著作和发明。
• ②领导力量上, 领导力量上, • 日本中下级武士、 日本中下级武士、新兴地主等联合力量 强大,保证国内改革的顺利进行。 强大,保证国内改革的顺利进行。 • 中国资产阶级把希望寄托在无实权的皇 中国资产阶级把希望寄托在无实权的皇 帝身上,不敢发动群众,顽固派力量强大。 帝身上,不敢发动群众,顽固派力量强大。 • ③政策措施: 政策措施: • 日本发布一系列除旧布新的改革措施,强 日本发布一系列除旧布新的改革措施, 发布一系列除旧布新的改革措施 制大力推行。 制大力推行。 • 中国变法诏书如一纸空文,无法推行。 中国变法诏书如一纸空文 无法推行。 变法诏书如一纸空文,
• 二、康梁维新派的思想主张 • 1、康有为: 、康有为:
》《孔子改 • (1)主要著作:《新学伪经考》《孔子改 )主要著作: 新学伪经考》《 制考》 创办刊物《中外纪闻》 制考》;创办刊物《中外纪闻》。 • (2)思想主张: 2)思想主张: • 提出人类进化要经过“据乱世”“ ”“升平 提出人类进化要经过“据乱世”“升平 ”“太平世 三个阶段。 专制-立宪 太平世” 立宪-共 世”“太平世”三个阶段。(专制 立宪 共 和) • (3)特点:将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和中 )特点: 国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 相结合。 国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
高中历史选修1教学设计第15课戊戌变法岳麓版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完成一份关于戊戌变法的专题报告,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写作能力。
4.教学评价:
-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小组合作成果等,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每个学生个性化的指导和鼓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案例分析:挑选典型事件和人物,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进行思考。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就戊戌变法意义、影响等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戊戌变法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和价值。
3.作业设计:
-布置课后阅读材料,要求学生撰写阅读笔记,加深对戊戌变法的理解。
高中历史选修1教学设计第15课戊戌变法岳麓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掌握变法的主要内容,如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改革措施。
2.认识到戊戌变法在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地位,理解变法失败的原因,分析其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
3.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戊戌变法,提高对历史事件、人物的评价能力。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导入新课环节,我将运用问题驱动法,引发学生对戊戌变法的思考。首先,我会向学生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戊戌变法吗?它发生在哪个时期?对中国历史产生了什么影响?”通过这些问题,激发学生对本节课主题的兴趣。接着,我会简要介绍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如民族危机、国内外形势等,为学生学习新课内容做好铺垫。
-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影响等。
-分析戊戌变法中的典型事件和人物,探讨其成败得失。
最新-人民版高中历史选修一专题九《戊戌变法》优秀课件(27张)(共27张PPT)-PPT文档资料

“商战”(郑观应) 兴办学校、
建立君主立宪制度 ④ 思想特点:
王韬
郑观应
体现了资产阶级利益和要求,为康、梁的维新思想 奠定理论基础,但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并且没有付诸 于实践。
一、戊戌变法的背景
1、甲午战争失败,民族危机空前加深 2、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经济基础 3、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阶级基础
除 旧 、
军事方面:改习洋操,实行征兵制。裁汰旧军。
布
有利于传播西学
新
文化教方面:开办京师大学堂,兼习中西科;废除
八股文,开设经济特科等。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
取士。
思考:与维新派原先的主张相比,有哪些没有实现?
慈禧 太后 召荣 禄来 京的 电报
戊戌六君子
谭嗣同
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 干的人,就有拼命硬干的人,就 有为民请命的人,就有舍身求法 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康有为的变法理论,不是直接移植外国资本主义 的政治学说,而是借发挥孔子的政治思想,利用传 统的儒学权威来宣传变法道理。
其原因何在,有何看法?
原因:减少阻力,有利于宣传资产阶级改良思想。
看法:反映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政治软弱性,这使他 们不可能与封建思想彻底决裂
1、兴起---公车上书(1895年)
康有为联络1300多名举人给光绪帝 上书的重大行动——“公车上书”
——梁启超《戊戌变法记》
① 战前中国人自视甚高和固有的文化优越感; ② 国人对洋务运动抱有希望; ③ 《马关条约》危害太大;
天四 涯万 何万 处人 是齐 神下 州泪
熊—— 俄国 (东北)
虎—— 英国 (长江流域)
蛤蟆—— 法国 (两广 、云南)
肠—— 德国 (山东)
人民版高二历史选修1_课文注释: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

课文注释: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维新运动在民族存亡的危急关头兴起,具有强烈的时代紧迫感和感染力,引起社会的巨大震动。
尚未成熟的民族资产阶级第一次登上政治舞台,充当历史的主角,导演了一场生气勃勃的政治改革和社会启蒙运动,从而成为中国社会发展中一个重要的历史转折。
这次改革虽然很快失败了,但并不意味着社会变革的停顿和历史潮流的逆转,而是预示着新的历史时期的到来。
维新运动把斗争的矛头直接指向封建专制制度,批判其理论体系,揭露君主专制政体的黑暗、腐朽,猛烈冲击封建统治,使封建地主阶级不能照旧下去。
事隔几年,镇压这场改革的封建顽固派也不得不仿效维新派,宣布实行所谓新政和预备立宪,以对抗革命,这也是戊戌维新运动使统治者不能照旧统治下去的一个侧证。
例如,新政改革废八股、兴学堂的措施,曾引起社会的极大反响。
当时京师大学堂仍然保存,各地私立学堂也“纷纷见”,已经纳入资本主义轨道的教育改革,不可能再回复到科举八股时代那种窒息、沉寂的状况了。
因此,仅仅三年,统治者便不得不在社会舆论的压力下,于1901年再度变革科举,废除八股。
至1906年,连科举制也正式废除了。
中国奉行千年的科举制的废除,资产阶级新式教育制度的确立,不能不归功于戊戌维新时期的教育改革。
再如,百日维新时期设立农工商总局的措施,是对以自然经济为基础的封建专制主义上层建筑的重大突破,对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有积极作用。
戊戌政变后也将这项改革废除了。
然而,资本主义经济的增长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不是行政手段所能扼制的。
因此,统治者不得不在1903年重新设立商部,并制定《奖励公司章程》,1906年又将商部改为农工商部,对民族资本主义作出了让步。
这项措施也确实为民族工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些方便条件。
在民族工业的兴起、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的情况下,统治者不得不在政治上作出让步,这就是“预备立宪”的原由之一。
维新运动作为资产阶级的政治运动,和辛亥革命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高中历史选修一戊戌变法

编号:29课题:戊戌变法【学习目标】综合分析戊戌变法的背景;概述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分析变法失败的原因,从不同角度评价戊戌变法。
【重点难点】评价戊戌变法。
【自主学习】一、中外联系19世纪中后期,随着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的确立以及科技进步,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陆续开始了第二次工业革命,世界进入电气时代。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向以垄断为特征的帝国主义阶段过渡。
在这个过程中,帝国主义国家急需找到更多、更大的投资市场,为此列强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以西方为中心的世界体系逐渐形成。
日本,这个东方曾经的小国,在经历了明治维新之后,随着其国力的迅速壮大,其政治野心也日益膨胀,先后挑起甲午中日战争、日俄战争等,逐步跻身于列强的行列。
中国自近代以来,不断遭受列强的侵略,民族危机一步步加深,尤其是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和《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灾难,同时也极大地激发了国人的民族意识,救亡图存成为当时国内最高亢的呼声。
二、基础梳理(一)背景1.民族危机的加深:(1)甲午战争的失败和《马关条约》的签订,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灾难。
(2)清政府被迫向列强举借附有苛刻政治条件的外债,列强得以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列强在华争夺筑路、开矿特权,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2.统治危机的加剧:(1)清政府为了偿付赔款和外债,不断加重对民众的掠夺,加之地方官员的巧取豪夺和自然灾害频发,民众生活苦不堪言,阶级矛盾不断激化。
(2)田赋收入的减少、巨额赔款及兴修水利等的庞大支出导致政府财政赤字不断扩大。
3.物质条件: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4.阶级条件: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的不断壮大(二)过程1.宣传动员:(1)早期维新思潮——王韬、郑观应等主张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兴办学校,建立君主立宪制等。
(2)19世纪90年代,维新思想进一步发展——康有为的思想被称为“思想界之大飓风”,其主要著作是《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
岳麓版历史选修一第15课《戊戌变法》ppt课件

主题构建 课堂小结
戊戌变法 一 、背景:政治、经济、阶级、思想
开端——公车上书 二、过程:发展——三报纸、两组织
高潮——百日维新的内容 结局——戊戌政变
三、影响:
1.有人说康有为是“跪着造反”的典型,是指康有
为
A.主张维新变法
B.宣传变法的目的是挽救清朝统治危机
C.把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和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相
吾国四千余年大梦之唤醒, 实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二 百兆以后始也。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
位卑未敢忘忧国——维新的思潮
材料一:甲午中日战争前后民办企业比较表 时 间 类 别 厂矿数 资本额 占总资本额的百分比
甲经午济战基争础前:商甲午办 战后5,3 民族资47本07主义初步发2展2.4%
甲午战争后 商 办 63
思想:维新思想的产生和传播。
性
世界潮流:发展资本主义
我以我血荐轩辕——变法的实践
我以我血荐轩辕——变法的实践
自学情况检查(两分钟整理总结): 1、各省举人为何公车上书?上书中的哪一内容尽显资 产阶级本色?分析公车上书的影响。 2、维新派为什么要创办报刊学会?分别在哪里创办了 哪些学会和报刊?创立这些报刊和学会有什么作用? 3、百日新政的直接原因?施政纲领?开始标志?
康与有康为有自为幼学个习人儒经家历思、想学,他问在素宋养明有理关学。的影响下,鄙弃所谓
汉学家的烦琐考据,企图开辟新的治学道路。康有为在1879年 (二十一岁)开始接触西方文化。
思考探究
总体把握,概述戊戌变法的背景。
政治:甲午战败,民族危机空前。 必要性
经济: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可
阶级:资产阶级力量壮大,登上历史舞台。能
赔款 约1470万两白银 白银2亿(2万万)两
高二历史选修一《戊戌变法》教案

高二历史选修一《戊戌变法》教案高二历史选修一《戊戌变法》教案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习了解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戊戌政变等基本史实过程。
2、水平目标:(1)通过对戊戌变法内容的分析,引导学生理解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水平。
(2)通过引导学生对戊戌变法成败得失的分析、概括,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水平,逐步形成用辩证的观点评价历史事件的水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在了解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民族危难之际,为救亡图存,维护民族独立和发展资本主义而不懈努力的史实基础上,培养学生关心时事、关心祖国前途命运,以天下为己任,勇于探索真理的精神品质。
4、过程与方法目标采用体验学习、分组讨论、列表分析等方式,组织学生阅读分析、交流探讨。
教学重难点重点:公车上书和维新变法运动的展开。
百日维新。
维新变法作为一次大规模的政治活动是从“公车上书”开始的,本课的又一个重点是“百日维新”,它是维新运动的*,变法法令的内容集中体现了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政治主张。
即使这些改革措施带有很多局限性,但维新派希望通过变法改变中国积贫积弱的局面,发展资本主义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
难点: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
从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教育四个层面对变法内容逐项分析,加深资产阶级改革性质的理解,全面把握变法在社会上所起到的思想启蒙作用和对后来资产阶级革命产生的深刻影响。
教学工具幻灯片。
图片。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出示课件,在《走向共和》主题曲的背景音乐中导入课)甲午中日战争后,帝国主义国家对我国的侵略日益加剧,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为救亡图存,当时中国的各界人士实行了不同方式的探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戊戌变法。
(通过介绍当时中国社会背景实行导入,目的是让学生在了解当时社会背景的情况下,更好地理解内容,便于解决重点和难点。
)教师出示:第7课戊戌变法设计情境模拟题目——“献计献策”:(二)自主学习(出示幻灯片,学生带着以下问题自学。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 第九单元 戊戌变法 课件

宣扬“物 竞天择, 适者生存” 的社会进 化论思想
共 同 主 张
①变法维新,富国强兵,救亡图存;②学习西方资本 主义政治制度,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实行君主立宪; ③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与文化
2007年宁夏历史新课程卷: 材料一:康有为在受光绪皇帝召见时称:“泰西讲求三百 年而治,日本施行三十年而强,吾中国国土之大,人民之众, 变法三年,可以自立,此后则蒸蒸日上,富强可驾万国。” ——摘自《戊戌变法》 回答: (1)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康有为希望 “变法三年可以自立”的历史背景。
戊戌变法是高考重点内容之一。侧重变法的方式和 内容的选择,特别着眼于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化的 影响。如2008年宁夏文综卷对“彼得改革”、“明 治维新”与中国“戊戌变法”进行了对比。
1868 日本明治维新
亚洲强国
1898 中国戊戌变法
???
俄国1861 年改革
日本明治维 新1868年起
美国南北战争 1861-65年
假设你是当时的康有为,为了进一步 宣传维新变法思潮,吸引更多的人支 持和参与维新变法运动,你会怎样做?
甲午战争是近代史以至现代史上中国军队与 入侵外敌交战时武器装备差距最小的一次战争。 它又是近代史以至现代史上中国军队败得最惨的 一次战争。 条约内容太苛刻、影响太大 《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危害最严 重的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件
赔款(两) 增开通商 其他 口岸 《马关条约 辽东半岛、 两亿 沙市、重 允许日本在 台湾、澎 庆、苏州、 通商口岸投 》 湖列岛 杭州 资设厂 割地
1、西方和日本变革取得成功 2、甲午战败,中国民族危机加深 3、康有为等维新势力希望通过变法,独立自强, 尽快摆脱被瓜分的命运。
一、戊戌变法的背景
选修一专题九戊戌变法1酝酿中的改革

材料1:布衣改制,事大骇人,故不如与之先王,既 不惊人,自可避祸。——康有为《孔子改制考》 材料2:二千年来君臣一伦,尤为黑暗否塞,无复人 理,沿及今兹,方愈剧矣! ——谭嗣同《仁学》 材料3:天演者,西国格物家言也……以为天不可独 任,要贵以人持天……使人治日即乎新,而后其国 永存,而种族赖以不坠,是之谓与天争胜。而人之 争天而胜天者,又皆天事之所苞,是故天行人治, 同归天演。 ——吴汝纶《天演论•序》 请回答:(1)据材料1,概括康有为的变法思想有何 特点?(2)据材料2、3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谭嗣同、 严复的维新变法主张有何异同?
康有为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 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来宣传 维新变法的思想 相同点: 都反对封建专制制度 和封建思想,主张维新变法。不同 点:谭嗣同侧重抨击“君为臣纲” ,具有民主革命的思想色彩;严复 借用达尔文的进化论,阐明维新变 法的重要性和必然性。
4、创办学会、报纸、学堂;
(1)创办报纸:《中外纪闻》《国闻报》 《时务报》——推动维新思想广泛传播。
3、资产阶级维新派宣传的维新思想活动所起 的作用包括 ①起到了启发民智、组织力量和 制造舆论的重要作用 ②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 想得到了广泛的传播 ③维新变法新局面逐渐 形成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③
4.晚清有御史上奏折称:“近日人心浮动,民主 民权之说日益猖獗。若准各省纷纷立会,恐闻风 而起,其患不可胜言”。这个奏折针对的是 A.太平军 B.洋务派 C.维新派 D.义和团
思考3:其地位如何? 孔子是托古改制的“素王”,为变法活 维新变法运动的领导人 动制造了历史根据
思考1:梁启超宣传维新变法思 想的特点是什么?
倡导民权思想。
思考2:他的思想起到了怎样 的影响?
【高中历史】高二历史人教版选修1教师用书:第9单元-第4课戊戌政变

第4课戊戌政变学习目标:1.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
2.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1.重点:戊戌政变及戊戌变法的失败原因和意义。
2.难点: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教材整理1新旧势力的交锋1.原因:新政措施的推行,遭到守旧势力的强烈抵制和反对。
2.表现(1)旧势力①慈禧太后解除光绪帝老师翁同龢的军机大臣职务。
②任命荣禄为直隶总督,控制京津地区。
③大部分中央和地方的高级官员对新政抵制。
④荣禄等人暗中密谋由慈禧太后训政。
(2)新势力①光绪帝革去礼部两名尚书及四名侍郎的职务。
②任命谭嗣同等人担任军机章京,参与维新变法。
谭嗣同等四人被称为“军机四卿”。
③拉拢袁世凯,却不识其真面目。
④游说列强支持,最终落空。
教材整理2百日维新的失败1.导火线(1)光绪帝受到慈禧太后训斥之后,急忙召见杨锐等人商议对策,并授以密谕。
(2)谭嗣同带着密谕夜访袁世凯,后该事被袁曝光。
(3)1898年9月20日,光绪帝接见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
2.经过(1)9月21日,慈禧太后宣布“临朝听政”,囚禁光绪帝。
(2)慈禧太后下令捕杀“戊戌六君子”。
(3)政变后除京师大学堂被保留下来之外,其他措施全被取消。
3.结果:“百日维新”宣告失败。
[课中思考]阅读教材P137“学思之窗”,思考:想一想:谭嗣同这些言行反映了维新志士何种风貌?【提示】一方面表现了维新志士浓烈的爱国情操和大无畏的牺牲精神;同时也说明了他们对变法简单而偏颇的认识。
教材整理3变法失败的原因与变法的历史意义1.失败原因(1)根本原因:维新派势力弱小,封建顽固势力强大。
(2)主观原因①既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又脱离广大人民群众。
②寄希望于无实权的光绪帝和极少数帝党官僚,对帝国主义列强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
2.失败教训在当时的中国,改良主义的路程是行不通的,中国近代化的路程是漫长而又坎坷的。
3.历史意义(1)是一场政治改革运动。
维新派以变法图强、救亡图存为目标,表现出强烈的爱国热情。
【岳麓版】历史选修一:第15课《戊戌变法》ppt课件

——谭嗣同《仁学》
维新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严复以创办报刊,翻译西
书的方式,宣扬维新思想。其
中影响最大的是《天演论》。
《天演论》所宣传的 “ 物竞天
择,适者
生存 ” 的
社会进化
严复
论观点,几乎影响了19世纪
末 20 世纪初的一代知识分
随着变法的深
入,新旧势力冲突日
益尖
锐。
维新
派想
争取
光绪帝接见外国使节
列强
的支持,但未成功;于是寄希望
于在天津小站练兵的袁世凯。
袁世凯
一、甲午的震撼
二、维新思潮的兴起
三、百日新政 四、强学会与《时务报》
五、百日新政 六、无力回天
1、危机四伏的改革 2、戊戌政变
戊戌政变
1898年9月21日,慈 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 光绪帝,重新 “ 训政 ”, 继而大肆搜捕维新派。 谭嗣同、杨锐、刘光第、
③他们依靠的是没有实权的君主,变法缺乏 群众基础。
一、甲午的震撼
二、维新思潮的兴起
三、百日新政 四、强学会与《时务报》
五、百日新政 六、无力回天 七、维新时期的遗产
维新时期的遗产
奏 定大学 堂章程
(1903)
京师大学堂牌匾
京师大学堂旧址
维新时期的遗产
北 京 大 学
京师大学堂的藏书阁
时务学堂教习(右二谭嗣同)
在上海创刊的 变法,成为宣
《时务报》
扬维新思想的
重要阵地,受到全国范围内很多
知识分子的欢迎。 梁启超发表的
《变法通议》。
创办报刊
“公车上书”后,维新派开始 积极在北京、上海等地创办报 刊、组织学会。除北京办的《中 外纪闻》外,还有上海的《时务 报》,天津的《国闻报》等。许
新人教版历史选修一第九单元第3课 戊戌变法

知识整合·有序识记
第9讲
史论要旨
本 讲 栏 目 开 关
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化由 “ 器物 ” 到 “ 制度 ” 层
面的发展,它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要求摆脱民族危机、变法图 强的强烈愿望。但其失败的结果则证明资产阶级改良之路在中 国难以行得通,其所倡导的君主立宪政体的理想,也不适合中 国国情。
史论结合·重点深化
史论结合·重点深化
二 百日维新的特点
第9讲
1. 涉及的领域比较广泛,下至经济基础, 上至上层建筑(政治、 军事、思想文化),体现了除旧布新的新气象,但未涉及政 治制度的根本变革即变封建专制制度为君主立宪制。 2.从推行范围来看,仅限于社会上层,没有深入到广大民众
本 讲 栏 目 开 关
中,因而没有形成变革的巨大力量。 3.从推行者来看,由没有实权的皇帝来推行,显示出维新力 量的薄弱。 4.从性质上看,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5.从目的上看,变法图强,救亡图存。 6.从作用上看,起了思想启蒙作用,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和先进科学文化的传播。 7.从推行来看,变法措施过于急躁,分不清轻重缓急。
知识整合·有序识记
三、内容 1.政治方面:广开言路,精简机构等。 2.经济方面:鼓励发展农工商业等。
第9讲
3.文化教育方面:提倡西学,废除八股,培养人才等。
本 讲 栏 目 开 关
4.军事方面:改革军制,精练陆海军,按新法练兵等。 误区提醒 变法措施的推行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和西方先进科学文化的传播,并给民族资产阶级提供了参与 政治的可能性,初步动摇了封建统治秩序,具有一定的进步 意义,但由于资产阶级的妥协性,变法未涉及“设议院、开 国会、定宪法”等君主立宪制的主张,又体现了变法不可避 免的历史局限性。
高中历史 人教 选修一 单元九 戊戌变法

甲午战败 资本 输出 为主 掀起 瓜分 狂潮 甲午战 败赔款 封建 自然 经济 进一 步瓦 解 为民族 资本主 义发展 提供了 客观的 条件
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社会背景) 19世纪末民族 资本主义有了 初步发展 (经济基础) 民族资产阶级 登上历史舞台 (阶级基础) 维新思想的传播 (思想基础)
清政府放宽对 民间设厂的限制
4.评价:
(1)进步性: 早期维新思想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经济上的利益和 政治上的要求,代表了时代的方向,为后来康有为 梁启超等维新变法运动作了思想理论准备。 (2)局限性: 但早期维新思想未形成独立完整的思想体系,也 未付诸实践。
材料一
材料二
“布衣改制,事大骇人,故不如与之先王,既不惊 人,自可避祸” -----康有为 康有为维新思想有什么特点? “托古改制”:把传统的儒家学说与维新思想相结合。 这种宣传方法有什么利弊得失? 既体现了康有为高超的政治智慧,又暴露了康有为 等维新派的软弱性。
客观原因: 封建顽固势力的阻挠和破坏。 主观原因: 资产阶级维新派缺乏反帝反封建的勇 气(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对封建势 力和列强寄予幻想);没有得到人民群众 的支持。 根本原因: 资产阶级维新派势力过于弱小,而封 建顽固势力过于强大。
拓展:比较明治维新成功和中国戊 明治维新 戊戌变法 戌变法失败原因。
请结合课文中的【历史纵横】回答:保国会 成立的时间、宗旨、性质、结果和影响是什么? 北京保国会遗址 时间地点: 1898年4月北京 宗旨: “保国、保种、保教” 性质: 具有资产阶级政党性质 结果: 只举行了两次活动后即自行中止了 影响: 保浙会、保川会、保滇会相继成立,维新 变法的浪潮激荡全国。
军事方面
文化教育 ①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 有利于西学的传播,有利于培 ②成立中小学堂,设立京师大学堂,设立专门学堂 方面 ③鼓励私人办学,派遣留学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倒幕派掌握实权,得到 领导 人民的拥护,部分大名 力量 支持。
改革 先自下而上倒幕运动 途径 后有自上而下的改革 具体 大刀阔斧,全面推行 措施
五、维新变法的影响;
1、性质上:是一次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 2、政治上:是一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 具有爱国性。 3、思想上:是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潮 流,具有启蒙性,促使中华民族的觉醒。 4、经济上: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5、文化上:有利于西方科技的传播,推动 了近代文化和教育事业的发展。 6、习俗上:摒弃陈规陋俗,提倡文明的生 活方式,引领时代新风。
你如何评价“百日维新”的措 作用: 施 ?
政治上允许官民上书言事,有利于资产阶级 知识分子参与政权; 经济上制定了一些鼓励发展资本主义农工商 业等政策,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文化上也采取了一些打击旧学、提倡新学的 措施有利于先进科学文化的传播,具有一定的 进步意义。 (总)基本上反映了维新派的愿望和要求, 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初步动摇了封建统 治秩序,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探究: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旧势力
①解除翁同龢的职务 ②命亲信荣禄为直隶总督,控制京津 ③中央和地方大多高级官员抵制新政 ④荣禄等人暗中密谋慈禧太后训政
①革支礼部两各尚书、四名侍郎 ②任命谭嗣同等“军机四卿” ③拉拢袁世凯,却不识袁世凯真面目 ④游说列强支持落空
新势力
慈禧太后
袁世凯
失败原因:
主观原因:
2.1898年6月16日,康有为上书光绪帝:“ 皇上勿去旧衙门,而唯增新衙门;勿革旧大 臣,而渐擢小臣。多召见才俊之士,不必加 其官而惟委以差事,赏以卿衔,准其专折奏 事足矣。”这段话最能反映维新派在变法中 的态度是 A.要光绪帝加强对封建官吏的争夺 B.要光绪帝在变法中讲究策略 C.要使更多的维新派参与政权 D.在封建势力面前表现出妥协性和软弱性
所 占 比 例
根据此曲线图简要回答中 国民族资本主义经历了怎样的曲折发展历程
③ 进 一 步 发 展
归 宿
② 产 ① 生 时间 60 初 步 发 展 :
④ 日 益 萎 缩
恢 复 与 ⑤发 展
: 走 向 新 ⑥ 生
80
1900 14 20
60 40 49 消 亡
归纳:近代以来资产阶级 维新思想是怎样一步步发展 起来的?
局限性: 没有涉及开国会、设议院、定宪法等 主张 没有涉及土地问题 没有深入广大民众
随堂练习:
1.新政提出后,山西省成立了商务局,承办 山西的矿务、铁路,还集股白银45万两兴办 轻工业。如在盛产棉花的地区,开设纺纱、 织布厂,引入进口机器生产。同时在该厂附 近分设轧花、柞油两厂。以上材料反映的信 息正确的是 A.戊戌变法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近代工业 的发展 B.戊戌变法法令得到广泛落实 C.戊戌变法取得了成功 D.维新变法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内 容
日本以各种法令,鼓 解放农奴, 励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 赎买份地方式进行。 废除禁止买卖土地法令 等方式进行。
1)鸦片战争中兴起“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 2)洋务运动将“向西方学习”的思想付诸实践; 3)洋务运动后期从洋务派中分化出了早期的 资产阶级维新派,提出早期维新思想; 4)19世纪末,形成了康有为、梁启超的思想 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思想。
概括:维新派的共同思想主张有哪些。
①变法维新,富国强兵,救亡图存; ②学习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设议院, 开国会,定宪法,实行君主立宪; ③发展资本主义;
4)变法局限在社会上层,没有深入广大人民 群众,因而没有形成变革旧制的巨大社会力量。
二、维新变法过程之结局:戊戌政变
分析改革成败的主要因素:
⑴看当时历史发展的潮流或趋势;
⑵看当时新旧势力的力量对比; ⑶看改革的政策措施是否正确、得当; ⑷看改革者的素质如何。 此外,世界近现代史上的改革还要看国际环 境等因素的影响。
弱小,而封建势力过于强大。
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 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是行 不通的,中国近代化的 进程漫长而又坎坷。
延伸:比较明治维新成功和中国 明治维新 戊戌变法 戊戌变法失败原因。 国际 资本主义发展水平高 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
环境 国内 环境
封建统治相对薄弱
自由资本主义时期 西方列强侵略中国
封建统治势力强大 向帝国主义过渡阶段 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 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 不敢发动群众 保守势力强大 变法法令如“一纸空
典型例题:
19世纪末中国维新变法思想的 基本内容是什么?
与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相比, 两者在促进社会变革的作用上有 何不同?
为什么?
法国启蒙思想:
为18世纪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做了充分 的准备,成为强大的思想武器,革命摧 毁了封建制度、建立起资本主义制度。
中国维新思想:
促成了戊戌变法,力图改变中国的现 状,以实现独立、进步和富强,但是变 法却如昙花一现,很快夭折了。
重点: 戊戌变法பைடு நூலகம்容的认知
必修一:第2专题 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必修二:第2专题 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必修三:第3专题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
一、维新变法的历史背景;
阅读“大势所趋”框题,思考:
1、19世纪下半叶起世界历史经历 两大变局分别指什么?世界性的潮流 是什么?
2、世界潮流的变化对中国造成哪 些影响?
• “布衣改制,事大骇人,故 不如与之先王,既不惊人, 自可避祸”。——康有为 • 根据上则材料回答康有为维 新思想的特点是什么?
借孔子的名义宣传维新变法
探究:如何理解康有为的“托古 改制”思想。
(2)“托古改制”思想反映了怎样的问 题?
①封建主义正统思想即儒家思想在知识分 ①一方面:反映了他敢于向封建传统思想 子中根深蒂固 大胆挑战的精神,向西方学习,主张变法改 ②策略:借孔子的权威论证维新变法理论 革,发展资本主义的强烈愿望; 的合理性,减少改革阻力。 ②另一方面:也暴露了他在封建传统势力 ③根本原因:反映出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 面前的软弱。 妥协性。
内
除旧
容
布新
评 价
进步 局限
【合作探究】
1、假如你是农民,你会支持变法吗?为什么? 2、假如你是保守官僚,你的生活有什么变化吗? 3、假如你是资产阶级,你能从改革中得到哪些有利 条件?现在总该满意了吧? 4、假如你是光绪皇帝,你对变法满意吗? 提示:结合变法前后的情况,尤其是变法的具 体内容及其产生的影响及材料来分析。 要求:分组合作探究,将本组同学的观点分类、 归纳,做好记录,并以第一人称做总结性发言。
(1)19世纪末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程度远不如18世纪的法国,中国民族资 产阶级具有突出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因 而维新思想缺乏坚实的社会基础,其革 命性远远逊于法国启蒙思想。
(2)法国启蒙思想经历了近一个世纪的 发展过程,形成了完整的体系,而维新 思想则是在中国社会封建传统势力十分 顽固和民族危机急剧加深的条件下仓促 形成的,缺乏比较成熟的理论基础。
探究:俄国1861年改革与明治维 新的比较。
背景 方式
内容
性质
俄国 日本 资本主义发展;面临统治危机 统治者实行自上而下的改革 为资本主义发展创造条件 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影响 资本主义发展;大量封建残余;对外侵略扩张
探究:俄国1861年改革与明治维 新的比较。
俄国
日本
领 俄国完全自上而下, 日本在武装倒幕, 导 由沙皇签署废奴法令 推翻幕府统治后由 而进行。 明治政府实行改革。
一、维新变法的历史背景:
变革旧制度,发展资本主义 1、国际局势: 已是大势所趋。 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掀起瓜 2、政治因素: 分中国狂潮,民族危机和统治 危机加深。 根本 3、经济基础: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原因 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 4、阶级基础: 登上历史舞台。 5、思想基础: 西学的传播和维新思想的产生、 广泛传播。
探究:结合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 分析其特点。
1)从方式上看:变法要用西方和日本资本 主义国家的制度模式,改革中国的旧制度。 2)从宗旨上看:是要给资产阶级一定程度的 政治权利,促进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并建 立资产阶级国家,实现国家的独立富强。 3)从内容上看:变法的内容与维新派的主张 有差距,表现了资产阶级的局限性。
(1)当时康有为为什么要“托古改制”?
二、维新变法的过程:
高潮
2
《定国是诏》
百日维新
发展
民族 危机 空前 严重
发生
1
创办报刊 建立团体 上书皇帝
结局 3
戊戌政变 变法失败
公车上书 揭开序幕
封建 势力 进行 阻挠 破坏
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二、维新变法过程之高潮:百日维新:
类 别 政治 经济 文化 教育 军事
1)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 2)脱离广大人民群众,依靠无实权的皇帝 3)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 4)企图用和平合法手段进行自上而下的改革 5)维新派政治上不成熟,措施激进,缺乏循序渐进
客观原因: 1)封建顽固势力过于强大
2)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中国成为列强瓜 分对象,国际环境不利
根本原因: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过于
那是一个风云激荡的世纪,一个苍老的声音,
世纪末的那个多事之秋, 幽幽的,
落日的紫禁城里突然热闹 却也带点犹豫…… 起来, “杀!!!” …… 几个读书人呼号: 匆匆来去的 “现代
“变亦变,不变亦变”
……
化” 运动
在菜市口的刑场上 画上了休止符……
“改?!”
戊戌变法
1.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 2.掌握戊戌变法的内容
探究:世界潮流的变化对 中国造成哪些影响?
1)(政治)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 进一步加深。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2)(经济)外国资本的入侵客观上也给中国 带来了近代化的刺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19 世纪末期得到了初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