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中后期英国少数族裔小说研究的价值与意义

合集下载

英国当代女性文学发展脉络及其影响

英国当代女性文学发展脉络及其影响

英国当代女性文学发展脉络及其影响英国当代女性文学发展脉络及其影响摘要在20世纪50年代?英国当代女性文学就开始繁荣发展?在这个过程中陆续出现了很多优秀的英国女性作家?英国当代女性文学的创作模式存在着超性别意识与性别意识两种倾向?很多作品都具有女权性?体验性?跨文化性以及跨地区性的特点?英国当代女性文学不但对英国本土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对世界女性文学?尤其是第三世界国家女性文学的发展有非常大的影响和借鉴价值?关键词?女权主义英国女性文学发展脉络影响】一女性主义思潮与英国当代女性文学的发展所谓女性主义,其实就是为了追求男性和女性地位的平等而发起的一种政治运动。

女性主义运动从18世纪末开始到至今经历了三次浪潮,分别以争取妇女平等权利(尤其是选举权)、批判性别歧视和男性霸权、要求赋予妇女个人的权利为运动目标。

英国的妇女解放运动于1971年开始走向高潮并取得了重要成果,制定并通过了三项法案,为英国女性争取了多项平等的社会权利。

随着女性主义在英国的发展,英国女性有了接受教育和外出工作的机会。

知识水平的提高和生活经验的扩展丰富了女性文学创作的素材,提高了女性文学作品的水平,为英国女性文学的发展提供了保障条件。

今天英国女性文学之所以能在英国文坛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与女性主义的发展密不可分。

然而英国女性文学的发展之初并不是以书面的形式出现。

它与英国传统文学形式一样,都是先由人们进行口头上地传述,进而再进行书面地表达,在女性文学故事发展到一定的水平后被英国的女性作家所创作。

英国女性文学在19世纪就已经初具影响力。

文学史上著名的四位英国女作家简?奥斯丁、夏洛蒂?勃朗特、艾米莉?勃朗特和乔治?艾略特,以及著名女诗人艾米莉?狄金森、伊丽莎白?B?布朗宁和克里斯蒂娜?G?罗塞蒂等都生活在19世纪。

她们的创作堪称是女性独立创作的典范,为英国女性文学建立了良好的传统。

英国女性文学按照自己独特的发展模式及规律进行创作,并在女性主义地影响下逐步建立起与社会思潮相对应的女性文学体系。

评_二十世纪英国文学_小说研究_

评_二十世纪英国文学_小说研究_

评《二十世纪英国文学(小说研究)》评《二十世纪英国文学(小说研究)》孙 妮Ξ在跨入新世纪的门槛,挥手作别二十世纪之际,人们在回顾过去,也在探索未来。

如何清楚地描绘和勾勒出二十世纪英国小说的发展脉络,如何评论二十世纪英国小说的各种流派和风格各异、丰富多彩的作品,成为中外研究英国文学的学者们共同关注的课题。

《二十世纪英国文学(小说研究)》(以下简称《小说研究》)的问世,正如其作者张中载在前言里所说:“为读者提供了一个20世纪英国小说的概貌;为大学生、研究生提供一点阅读、评论英国小说的例子。

”这部学术专著不仅对于攻读外国文学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以及外国文学爱好者富有启迪,对于在高校从事外国文学的教师,也具有参考价值。

张中载从80年代初就开始研究英国文学,《小说研究》可谓他个人的学术研究精品集。

全书大多由作者近年来发表于重要学术期刊上的几十篇论文合辑而成,策划和编辑都具有鲜明的特色,充分体现作者的学术水平和观点。

本书的内容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评介20世纪前三十年英国文学中的现代主义小说;第二部分评介二战后的英国当代小说。

这部学术专著具有鲜明的特色:其一,内容上点面结合,即文学史与评论相结合。

每一部分先用若干文章对一个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小说作一个概貌性的评述,以提供这一时期小说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然后是对小说的评介和分析。

从而将小说的评介和分析放置到一个更为广阔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里,使读者能够更好地认识和理解这一时期文学流派的特征。

其二,可读性强。

《小说研究》的多篇文章如优美的散文,乍看好似读书随笔,行云流水,挥洒自如,夹叙夹议,机趣横生。

其实,这正是作者评论的特点:广征博引而深入浅出、行笔简练而文采斐然、内容广博却又明白畅达、引人入胜。

即使是那些十分严肃深奥的文论和历史变革,经作者娓娓道来,也毫无说教或枯燥之感。

读者在学到知识的同时,也获得了一点“阅读的愉快”,真正做到了雅俗共赏。

已故著名学者王佐良先生在谈到文风时,认为即使是学术论文,也应“写得短些、实在些、多样些。

20世纪西方文学的影响和意义

20世纪西方文学的影响和意义

20 世纪西方文学的影响和意义
20 世纪西方文学是当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影响力和意义深远。

在本文中,我将从三个方面探讨 20 世纪西方文学的影响和意义:对社会、文化和文学自身的影响,以及其在当代文学中的重要地位。

20 世纪西方文学对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 20 世纪,西方社会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经济萧条、政治动荡等重大事件,这些事件影响了人们的思想和生活方式。

20 世纪西方文学反映了这些社会变革,揭示了社会的黑暗面,如种族歧视、性别歧视、阶级斗争等。

这些作品唤起了人们的共鸣,激发了社会变革的浪潮,促进了社会的进步。

20 世纪西方文学对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 20 世纪,西方文化的传统价值观受到了挑战,人们开始反思人类的本质和意义。

20 世纪西方文学反映了这种文化变革,探索了人类存在的意义、自由、平等等主题。

这些作品不仅影响了文学本身,还影响了其他艺术形式,如电影、音乐、绘画等。

20 世纪西方文学对文学自身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 20 世纪,文学流派层出不穷,如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现实主义、象征主义等。

这些流派不仅影响了文学创作,还影响了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

20 世纪西方文学的创新和发展,为当代文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启示。

综上所述,20 世纪西方文学在当代文学中具有重要地位,其影
响力和意义深远。

它不仅反映了社会的变革和文化的变迁,还推动了文学的创新和发展。

因此,我们应该重视 20 世纪西方文学,从中获取灵感和启示,为当代文学的发展做出贡献。

后殖民身份:V.S.奈保尔小说研究的开题报告

后殖民身份:V.S.奈保尔小说研究的开题报告

后殖民身份:V.S.奈保尔小说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及意义在20世纪后期,V.S.奈保尔的小说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奈保尔的小说涉及的主题涵盖了种族、性别、身份、文化冲突等问题,在后殖民主义理论的框架下极具研究价值。

其中,奈保尔对后殖民身份的探讨尤为深入,他通过小说形式揭示了后殖民主义语境下的身份危机和文化断裂,对于我们深入理解后殖民主义、重构文化认同,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二、研究目的和内容本文旨在通过对奈保尔小说中后殖民身份的分析和探讨,了解后殖民主义语境下身份认同的现状和问题,包括个体身份认同、文化身份认同、性别身份认同等方面,并探讨如何应对这些问题,重构身份认同。

具体内容包括:1. 后殖民身份认同的构建和破碎在后殖民主义语境下,身份认同的构建和破碎是在种族、性别、文化等多重因素交织影响下形成的。

本文将从这些方面入手,从具体案例中分析后殖民身份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下的构建和破碎过程。

2. 后殖民身份认同的危机和转型后殖民身份认同面对形形色色的挑战和危机,个体通常会面临身份认同的不确定和混淆。

本文将分析奈保尔小说中个体如何应对后殖民身份不确定性的挑战,如何实现身份认同的转型和重构。

3. 后殖民身份认同的重建和重构面对后殖民主义语境下的身份危机和文化断裂,个体怎样从微观到宏观的层面,在跨越种族、文化、性别等差异的前提下实现身份认同的重建和重构,是本文的重点之一。

通过对奈保尔小说中人物身份认同的重新定义和重构,提倡文化多元性和身份多样性。

三、研究方法本文的研究方法是文本分析法和比较研究法相结合。

首先,对奈保尔小说中的文本进行深度剖析,并运用后殖民主义理论和身份认同理论进行解读;其次,将奈保尔小说中的主要人物进行比较研究,找出人物身份认同的共性和差异。

四、论文结构本文总共包括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阐述研究背景和意义、研究目的和内容、研究方法和论文结构等。

第二部分是文献综述,主要对后殖民主义理论、身份认同理论和奈保尔小说研究成果进行概述,并介绍了奈保尔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和重要情节。

二十世纪英国奇幻小说研究共3篇

二十世纪英国奇幻小说研究共3篇

二十世纪英国奇幻小说研究共3篇二十世纪英国奇幻小说研究1二十世纪英国奇幻小说研究20世纪是英国奇幻文学的黄金时期,许多伟大的作家纷纷涌现,如J.R.R.托尔金、C.S.刘易斯、J.K.罗琳等,他们的作品跨越时空,风靡全球,成为年轻人的经典读物。

这些作家的作品充满了神秘、幻想、魔法、冒险、浪漫等元素,深深地吸引了读者,让人们陶醉在奇妙的幻想世界里。

20世纪英国奇幻小说的特点有三个方面,即独特的叙事风格、丰富的想象力和对传统价值观的挑战,这些方面在文学史上影响深远。

首先,这些作家的叙事风格非常独特,他们的作品充满了诗意和幻想,以叙事、对话和描述的方式来展现故事的情节和人物的性格。

其中,J.R.R.托尔金的《魔戒》、C.S.刘易斯的《纳尼亚传奇》和J.K.罗琳的《哈利·波特》系列尤为著名。

托尔金的作品以其史诗般的叙事风格、独特的语言体系和丰富的文化历史知识吸引了无数读者。

刘易斯的作品则以超越时间和空间的奇幻世界、强烈的宗教信仰和深邃的哲学思考为特点,引领了一代读者进入了纳尼亚的幻想世界。

罗琳的作品则结合了幻想、冒险、神秘和励志等多种元素,以清晰流畅的叙事方式和丰富的幻想形象吸引了numeros的年轻读者。

其次,这些作家的文学作品充满了丰富的想象力,描绘出了一个个奇妙的世界,这些世界充满了神秘、神奇、灰暗和美丽。

例如,在托尔金的“中洲”世界中,人们可以看到精灵、巨魔、巨人、龙和其他奇幻生物;在刘易斯的纳尼亚世界中,人们可以看到神秘的魔法、动物和平和谐的社会;在罗琳的魔法世界中,人们可以看到巫师、魔法、怪物和权力的斗争。

这些奇妙的世界给读者们带来了非凡的想象力,拓宽了人们的视野,激发了人们的好奇心和创造力。

最后,20世纪英国奇幻小说也挑战了传统的文化价值观念,尤其是对宗教、人性和社会问题的思考。

例如,刘易斯在纳尼亚传奇中探讨了人性、救赎和信仰的问题;罗琳在哈利·波特系列中思考了权力、友谊和忠诚的问题。

论二十世纪英国文学

论二十世纪英国文学

二十世纪英国文学摘要:二十世纪的英国文学经过两次世界大战和经济危机的洗礼,在传统现实主义和反传统现实主义间变换,旨在反映出人们所处社会的所带来的影响。

关键词:二十世纪英国文学社会经历过两次世界大战的洗礼,二十世纪的英国文学更具有一个明显的时代特色。

这个时期的文学家通过用人道主义和民主主义的思想作为自己强有力的武器,来揭露和批判当时社会的黑暗,与其同时,他们力图完整的呈现出这个时代的艰辛的社会生活,并从中折射出无产阶级人民与上层资产阶级的斗争。

总体来讲,二十世纪英国文学的首要特色是流派纷呈的,瞬息万变的。

二十世纪的欧美以及东方各国文坛,主要存在着两种文学思潮——其中之一是传统的现实主义文学,而另一种则是反传统的现代派主义文学。

二十世纪英国文学突破和超越了十九世纪的文学,文学家们由追求人们生活的真实转向探求人类内心世界的“最高真实”,从而展开对人们的内心和意识的深层开拓。

一、一战后英国文学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在欧美兴起的现代主义文学运动是以反传统为总特征的。

一战给英国带来了致命性的打击,英国人的传统的信息观念被颠覆,于是现代主义文学接踵而至。

二十世纪初的现代主义文学尽管对维多利亚时代的现实主义传统还有所保留和延续,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文学家们渐渐地摒弃维多利亚时代具有特色的高雅和温和,开始转向对英国社会的保守性和虚伪性的批判的加强,具有一种冷峻的直面人生的特点。

这时期的文学作品大多数表现出一种悲观主义的情调。

在这样的一个穷困潦倒,战乱纷争,危机四伏的时代,任何一位作家都会将自己内心的无望、压抑、踟躇和愁苦在自己的文学作品中淋漓尽致的展现出来。

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家有劳伦斯,伍尔夫,乔伊斯,福斯特和诗人艾略特。

劳伦斯的作品基本属于现实主义文学的创作范畴,他试图通过建立两性间亲密和谐的关系从而来改善人际关系,以求在这样一个基础上建立起一个健全合理的社会制度。

他的作品充满了对日常生活中无休止的心灵抗争,小说将社会批评与性心理巧妙的结合起来,猛烈的抨击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同时对西方文明的缺陷进行反思,弥漫着一种忧郁的情调,其中代表作有《儿子与情人》《查泰来夫人的情人》等。

二十世纪西方《李尔王》研究述评

二十世纪西方《李尔王》研究述评

二十世纪西方《李尔王》研究述评李尔王是著名的二十世纪西方文学作品,由阿瑟柯南道尔创作,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和文学价值。

尽管这部小说有着浓厚的英国气息,但它也让许多中外读者深受启发。

首先,本小说描述了李尔王暴权一族在英格兰建立帝国的过程,包括他们的宗教政策、外交政策、内政政策及国家经济的发展。

其中,宗教在柯南道尔的作品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不仅描述了宗教的政治作用,而且揭示了在大多数情况下,由于宗教的介入,使政治的运行更加复杂化。

其次,该小说还展现了几个主要人物的人品传奇,从莎士比亚的英雄形象到现代险恶世界中的英雄概念,每一个具体的人物都有着独特的性格,每一个都是柯南道尔多年努力下的成果。

这些英雄人物赋予了李尔王传奇故事更加丰富的内涵,使普通人们感受到了它背后的不可抗拒的魅力。

此外,李尔王所展现的暴君形象也值得肯定,他使用暴力和政治手段来征服各国,他的仇恨和仅止不息的渴望让人有些惊讶,但他也表现出了勇气和毅力,揭示了一位暴君可以实现自身政治野心的种种可能性。

最后,《李尔王》中也把英格兰文化的多样性描述得淋漓尽致。

在柯南道尔的描写中,英国的文化特质显示得淋漓尽致。

小说中介绍了英国人的家庭情感、社会风俗以及农业和军事技术的发展,展示出英国文化的多元性,同时也探讨了民族文化的重要性和价值。

综上所述,《李尔王》的文学价值不可低估。

它既展示了英国的政治和宗教历史,又描绘了英国文化的多样性,也把暴君形象展现得细腻而生动。

因此,本文旨在通过一系列问题对《李尔王》进行研究,从而对它的文学价值和意义做出全面而系统的认识和评价。

《李尔王》是著名的二十世纪西方文学作品,其作者阿瑟柯南道尔在小说中娴熟地构建了一个宏大的历史底蕴,把李尔王家族的暴权运动放在历史的舞台上,描绘出英格兰令人叹为观止的美景,表现出多样化的文化特色,从政治、宗教角度出发,把李尔王的英雄形象展现得生动而细腻,同时探讨了民族文化的重要性和价值。

本文旨在通过一系列问题对《李尔王》进行研究,从而对它的文学价值和意义做出更好的认识和评价。

20世纪西方文学的影响和意义

20世纪西方文学的影响和意义

20世纪西方文学的影响和意义当20世纪来临时,人类的文化面貌发生了重大变化,东西方文学界都受到了西方文学的冲击与影响,西方文学的独特地位与先进性在这一历史时期变得愈加明显。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西方文学的影响和意义:一、解放思想:20世纪西方文学以其开放、自由的思想观念冲击着世界各国文学界,为人们的思维方式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例如存在主义文学与后现代主义文学,它们强调个体的自由与创造性,呼吁解放思想,反对一切束缚和约束。

这一理念成为20世纪世界文学的重要标志。

二、文学形式与技巧的创新:20世纪西方文学以其大胆的创新精神,创造了许多前所未有的文学形式与技巧,如意识流、魔幻现实主义、荒诞派戏剧等。

这些创新性的文学手法对后来的文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成为20世纪世界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社会批判与反思:20世纪西方文学关注社会现实,以其敏锐的洞察力与深刻的反思精神,揭示了社会中的诸多问题。

这些作品具有强烈的批判意识,如存在主义文学作品,它们揭示了人类生活中的荒谬、虚无与无意义,使得人们不得不对自己的生活方式进行深刻的反思。

四、东西方文学的融合:20世纪西方文学的影响不仅仅局限于西方国家,还对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东西方文学界在西方文学的启发与推动下,逐渐呈现出一种新的融合趋势,从而催生了更多具有全球视野的文学作品。

这种融合不仅体现在文学题材的选择和主题的挖掘上,更反映在艺术形式的创新和表现手法的拓展上,从而为文学世界带来了全新的可能性。

五、促进跨文化交流:20世纪西方文学的影响力也推动了全球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随着跨文化交流的深入,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学作品相互影响,相互借鉴,共同推动着人类文学的繁荣发展。

这种跨文化交流不仅丰富了世界文学的内涵,也为不同文化之间的沟通与理解创造了更多机会。

综上所述,20世纪西方文学的影响和意义是多方面的。

它为人类文学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推动了东西方文学的融合,同时也为世界文学的发展提供了无限的可能。

英国少数族裔小说的空间叙事与身份问题初探

英国少数族裔小说的空间叙事与身份问题初探

英国少数族裔小说的空间叙事与身份问题初探作者:石梅芳史耕山张静来源:《河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02期摘要:英国的少数族裔作家关注自我身份认同问题,作品呈现出鲜明的空间性特征。

一方面,传统的线性因果叙事难以实现他们对多重语言空间和文化空间的探索和表达,因此少数族裔小说在结构上常常表现出典型的空间形式。

另一方面,他们执着于书写迥异于传统英国文学的地理空间与想象空间,表现出少数族裔作为边缘群体对生存空间的不确定性和无根性的焦虑。

少数族裔作家通过作品,表达了改变单一的文化结构,重构“英国性”,建构一个多元文化共存的未来文化空间的决心。

关键词:少数族裔;空间叙事;身份;英国性中图分类号:I106 ; 文献标志码:A ; 文章编号:1674-7356(2019)-02-0044-04二战后,移民逐渐成为英国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

随着国际化进程的加快,少数族裔在总人口中的比例越来越大。

据英国政府2011年人口普查的统计结果,有色的少数族裔在常住人口中的比例已从1991年的5.9%增加到2011年的14%[1]1。

與美国族裔人口的复杂多样性相比,英国的有色少数族裔人口的构成相对稳定,大多来自前殖民地地区,大致可以划分为亚裔、加勒比裔和非裔。

其中亚裔约占总人口的7.5%,来自加勒比地区和非洲的黑色人种约占3.3%[1]5。

随着移民人口的增加,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少数族裔文化也正在逐渐融入以单一性为特征的英国文化,为其补充异质、多元的新鲜成分。

以文学领域为例,前有奈保尔、拉什迪、石黑一雄等人为代表的“移民三雄”,后有第二代族裔作家库雷西、阿里、列维等人,他们为英国文学注入了新的活力。

不过,有色人口的增加和少数族裔文化的繁荣也暴露了英国社会身份认同问题。

2011年英国的人口普查首次关注了常住人口对民族身份的认同状况,调查发现91%的常住人口认同至少某一种英国身份(英格兰、威尔士、苏格兰、北爱尔兰和不列颠)[1]10。

二十世纪中后期英国印裔小说研究的价值与意义

二十世纪中后期英国印裔小说研究的价值与意义

二十世纪中后期英国印裔小说研究的价值与意义作者:赵阿茹娜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19年第05期内容摘要:當今,有关英国印裔小说研究是我国外国文学研究近年来的热点,始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至今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存在的问题是研究成果集中在离散性、后殖民性、女性主义等,且限于个别作家作品的评介,仍处在初级阶段,相比国外研究具有一定的滞后性,欠系统性等问题。

就二十世纪中后期英国印裔文学总体研究理论方法的建构以及从宏观角度全面强调英国印裔小说表现内容和特色研究上的价值和意义,是本文的一个崭新的尝试。

关键词:二十世纪中后期英国印裔小说价值与意义一.印裔小说研究的价值在当今世界文坛中,英国印裔作家的作品颇具传奇性和争议性,其作品反映的社会、经济和政治等问题极具深刻。

然而,在国内,从各大知名出版社或学术期刊上可查到的作品研究不过几人的几部作品,主要集中在拉什迪、奈保尔和莱辛的作品研究,极少涉及其他。

即便在研究较为深入的奈保尔和拉什迪作品的研究,也存在集中关注几部著作,忽视其他作品的偏颇,缺乏对文学形式特征的整体深入探讨和研究,这是国内外国文学研究中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也是印裔小说研究的一大缺失。

二.二十世纪中后期英国印裔小说研究的价值国内,有关英国印裔小说研究主要对象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英国印裔主流经典作品,需要对英国印裔文学的主题学和文类学进行深入探讨,所以把研究的时间段推至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语境产生的根源年代---殖民语境一起分析还是一块还待开发的领域。

研究当二十世纪中后时期英国印裔小说是认识英国其他少数族裔文学乃至整个英国少数族裔文学的重要契机,以便掌握英国少数族裔文学发展的全貌。

研究英国印裔小说有助于我们认识多远文化中包括印裔在内的英国整个少数族裔小说中的文化和心理诉求,其文学作品中体现出的主题意义、审美价值及文化价值等可以起到借鉴和启发的作用。

二十世纪中后期的英国正处在多元文化互相交融、少数族群混居的社会文化大背景。

英国当代少数族裔文学的“互文性”研究

英国当代少数族裔文学的“互文性”研究
背景下发 生的变 化 ; 解 析族 裔作家 “ 互文性 ”写作

“ 互 文 性 ” 理 论
“ 互文 性 ”继 承 了结 构主义 的优 点 ,并吸 取了
解 构主 义和后现 代 主义 的破 坏逻 各斯 中心主义 的传 统 ,强 调文本本 身 的断裂性 和不 确定性 。 由于 其理 论符合 现代文 本理 论的发 展方 向 ,故受到 了普遍 重
家奈 保 尔和 库 切 的作 品 和 英 国二 十世 纪 殖 民 小说 的 领 军 人 物 康拉 德 作 品 的 互 文 性 , 从 文本 的 互 文 为切 入 点 ,
文化 的互文为方向 ,试从 全新角度来解读英 国当代 少数族裔文 学。 关键词 :互文性 ;少数 族裔作家 ;殖民作 家 中图分 类号 :I 1 0 6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 6 7 3 — 4 2 7 0 ( 2 0 1 7 ) 0 3 — 0 0 8 5 — 0 3
视 。作 为一种新 型文 学理 论 , “ 互文 性 ”理论 强调
对英 国 白人 文学 传统 写作模式 的改 写和 重塑 ; 并 通 过分析 同一少 数族裔 作家 的不 同作 品之间 以及 不 同 族 裔作家作品之间的 “ 互文性 ” , 探究少数族裔群 体构 建族裔 主体意识 的过程 以及对 以 白人 为主体的

被打破 。基 于 “ 互文性 ”的理论基础 和研究方法 , 将英 国当代少 数族裔 文学文本 置于 宗主国英 国和少 数族裔母国的历史 、宗教 、民俗 、语言等大文本 中 , 在文本 的 “ 互文性 ”中试 图找 出文化 的互文 ,分析 其在 异质文 化 中 ,在 特定 的历史情 境下 ,在全 球化
济 南 职 业
学 院 学 报
J u n . 2 0 1 7 No 3《 S e r i a l No . 1 2 2)

二十世纪后期印第安族裔文学与母题研究

二十世纪后期印第安族裔文学与母题研究

On the American Indian Literature and Its Motifsin the Second Half of the20th CenturyAbstract:In the second half of the20th century,the nationalities literature in America had been thriving under the great influence of the Civil Right Movement and all other ideological trends.The most distinguished among them is the American native literature.The House of Dawn,as an American native novel which won the Pulitzer Literature Prize for the first time in1969,has been known as the symbol of the renaissance and development of American native literature ever.The subsequent native writers have been not only positively exploring and inheriting the tribal tradition, combining the simple conception of nature and religion with their works to form the unique national style,but also actively absorbing different modern ideological trends and combining them with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Indian tribes to reveal the contradictions an conflicts aroused and reconstruct the psychological process of struggle,compromise and acceptance of he Indians.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thesis is to discuss the cultural motifs and their cultural connotations that has been represented in the American native novels in the second half of the20th century,and it also discusses the details of the application on these motifs. There are six chapters in this thesis:In chapter one,the reason of the selection of the objects and its general development are discussed firstly,then the literature reviews are made.At last,the construction and the significance are also discussed.In chapter two,different cultural motifs in American native novels are general groomed in order to explore and analyze the common features that applied in the process of literal creation by the native Indian writers through the most popular and typical works,and then the images of prototypical figures that applied in the American native literature are summarized.In chapter three,the influential factors to form the cultural motifs of American native novels in American Indian traditions are mainly discussed.The traditionalcultural connotations and application are also expounded.In chapter four,the special influential factor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New Historism to form the cultural motifs of the American native novels are mainly discussed,then the formation and historical culture connotations of the consequential motifs of“Border”and“Return”are highly expounded.In chapter five,the motifs of“Border”and“Return”are further expounded in the view of culture through analyzing the American native works.The change of cultural border and the significance of culture inherit are respectively illustrated also.At last,the significance of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in the research of the motifs and the inspiration to the nationalities literature in China are both stated as the conclusion.Key Words:American Indian literature motif“Border”“Return”目录第一章绪论 (1)1.1二十世纪后期美国印第安族裔文学的复兴 (1)1.2国内外研究综述 (3)1.3本论文研究的切入点及论述结构 (6)第二章印第安族裔小说母题摭论 (7)2.1印第安族裔作家文化母题运用的共通性及其成因 (7)2.2印第安族裔小说中的人物与母题 (8)2.2.1“恶作剧者” (8)2.2.2“帮助者”和“治愈”母题 (10)第三章传统动物观、图腾崇拜与“变形”母题 (12)3.1印第安传统文化中的“动物观”暨“图腾崇拜”因素 (12)3.2传统文化因素影响下的“变形”母题 (15)第四章印第安族裔文学母题与新历史主义影响 (19)4.1新历史主义文化对印第安族裔文学的特殊影响 (19)4.2新历史主义思潮影响下的“边界”和“回归”母题 (22)第五章“边界”与“回归”母题在印第安族裔小说中的体现 (25)5.1物理边界向文化边界的转变——以“齐佩瓦四部曲”为例 (25)5.2文化传承的延续——《日诞之地》里的“回归”母题 (31)结语 (35)参考文献 (37)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出版或发表的论著、论文 (41)致谢 (43)第一章绪论1.1二十世纪后期美国印第安族裔文学的复兴从广义的角度来看,印第安族裔文学不同于其他美国族裔文学的是其可以分为两个主要类别:一类是指以各印第安部落语言为载体并流传于各部落之间的史诗、神话、民间传说和典仪祭文等。

人性的守候——20世纪英国反面乌托邦文学研究的开题报告

人性的守候——20世纪英国反面乌托邦文学研究的开题报告

人性的守候——20世纪英国反面乌托邦文学研究的
开题报告
一、选题背景
20世纪是英国反面乌托邦文学兴起的时期。

这些文学作品在描述未来社会方面具有独特的洞察力,揭示了当时社会存在的问题以及为了防
止这些问题出现而采取的一些荒谬的保护机制。

在这些作品中,作者对
现代社会中人性的缺失和曲解表达了深刻的关注和思考,同时也提醒了
读者对社会问题的警觉。

二、研究内容和目标
本研究将探讨20世纪英国反面乌托邦文学作品中对人性的描绘。

具体来说,本研究将剖析这些文学作品中对人性的批判和反思,了解作者
对人性的原有优点的恺悌、真诚和自由的表达,同时分析人性的缺陷和
扭曲的根源及其表现形式,并剖析作者提出的针对这些缺陷和扭曲的修
复措施。

三、研究方法和途径
本研究将采用文献资料法、比较分析法和历史研究法。

文献资料法
主要是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获取反面乌托邦文学作品的详细信息,并进
行整理、分析。

比较分析法主要是对文学作品进行比较研究,找出文学
作品中彼此相似或相反的地方,并探讨这些地方的原因和意义。

历史研
究法主要是通过考察当时社会环境的背景和人们的思想观念,了解作品
中某些细节描写的来由。

四、研究意义
通过本研究可以有效地了解20世纪英国反面乌托邦文学作品中对人性的描绘,进一步了解当时社会存在的问题和人们的思想观念。

同时,
本研究还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当代社会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更加深入地认识人性的本质及其优点和缺点,为人们探讨和理解人性问题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评_二十世纪英国文学_小说研究_

评_二十世纪英国文学_小说研究_

评《二十世纪英国文学(小说研究)》评《二十世纪英国文学(小说研究)》孙 妮Ξ在跨入新世纪的门槛,挥手作别二十世纪之际,人们在回顾过去,也在探索未来。

如何清楚地描绘和勾勒出二十世纪英国小说的发展脉络,如何评论二十世纪英国小说的各种流派和风格各异、丰富多彩的作品,成为中外研究英国文学的学者们共同关注的课题。

《二十世纪英国文学(小说研究)》(以下简称《小说研究》)的问世,正如其作者张中载在前言里所说:“为读者提供了一个20世纪英国小说的概貌;为大学生、研究生提供一点阅读、评论英国小说的例子。

”这部学术专著不仅对于攻读外国文学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以及外国文学爱好者富有启迪,对于在高校从事外国文学的教师,也具有参考价值。

张中载从80年代初就开始研究英国文学,《小说研究》可谓他个人的学术研究精品集。

全书大多由作者近年来发表于重要学术期刊上的几十篇论文合辑而成,策划和编辑都具有鲜明的特色,充分体现作者的学术水平和观点。

本书的内容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评介20世纪前三十年英国文学中的现代主义小说;第二部分评介二战后的英国当代小说。

这部学术专著具有鲜明的特色:其一,内容上点面结合,即文学史与评论相结合。

每一部分先用若干文章对一个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小说作一个概貌性的评述,以提供这一时期小说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然后是对小说的评介和分析。

从而将小说的评介和分析放置到一个更为广阔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里,使读者能够更好地认识和理解这一时期文学流派的特征。

其二,可读性强。

《小说研究》的多篇文章如优美的散文,乍看好似读书随笔,行云流水,挥洒自如,夹叙夹议,机趣横生。

其实,这正是作者评论的特点:广征博引而深入浅出、行笔简练而文采斐然、内容广博却又明白畅达、引人入胜。

即使是那些十分严肃深奥的文论和历史变革,经作者娓娓道来,也毫无说教或枯燥之感。

读者在学到知识的同时,也获得了一点“阅读的愉快”,真正做到了雅俗共赏。

已故著名学者王佐良先生在谈到文风时,认为即使是学术论文,也应“写得短些、实在些、多样些。

当代英国学界小说述评

当代英国学界小说述评

当代英国学界小说述评关于《当代英国学界小说述评》,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摘要]学界小说是二战后逐渐被人关注的一种文学类型。

当代英国学界小说在战后半个世纪中随着英国社会文化的变化逐渐发展起来。

当代英国学界小说具有比较强烈的现实批判意味,与文化思潮变迁密切相关,这就使当代英国学界小说呈现出文化叙事的特点。

其主题主要体现在:传统文化对个体的心灵抚慰以及个体对信仰的怀疑,新旧文化冲突与社会危机中知识分子的精神危机,自由主义的悖论以及权力、性与学术的合奏,文化习俗的碰撞,对学术文明的思考。

正是通过对这些文化现象的描述和批判,当代英国学界小说揭示了学界从业者的内心世界、文化困境和价值信仰的危机。

下载论文网[关键词]学界小说;文化叙事;学术;权力;性[中图分类号]I0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372(2018)01-0104-07二战后,大英帝国虽然崩溃,但英国文学仍然呈现强势的劲头。

除了后殖民主义文学在英国得到长足的发展外,学界小说①这种文学类型也逐渐兴起并蓬勃发展。

这与二战后英国大学教育的普及和发展有关。

学界小说作为一种文学类别,主要指以大学校园为背景进行故事叙述的文学作品,主人公多是大学教师或与学术研究有关的人物。

学界小说的作者、读者和作品所描述的对象都在文化圈内。

二战以后,英国社会经历了很大变化,战争创伤、福利国家、教育改革、阶级关系、女权运动、凯恩斯主义与英国病、货币主义与撒切尔革命、保守党失势与新工党登场等,这一切导致英国人的价值观发生重大变化,文化思潮也经历了重大变革,而这一切变化在当代英国学界小说中都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一、当代英国学界小说的兴起与发展当代英国学界小说最初继承了现实主义传统,成名于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作家的创作,像C.P.斯诺(C.P.Snow)的《大师们》(The Masters,1951)和二?鸷笾?名诗人菲利普?拉金(Philip Larkin)的小说《新世界交响曲》(A New World Symphony)①,二者都以校园为背景进行故事叙述,主要对大学教员的生活进行了描述,当代英国学界小说的端倪在这两部作品中得到体现。

关于英国少数族裔作家拉什迪的文学研究

关于英国少数族裔作家拉什迪的文学研究

作者: 李宗
作者机构: 华东交通大学外语学院,江西南昌330013
出版物刊名: 芒种
页码: 179-180页
年卷期: 2013年 第12期
主题词: 拉什迪 文学研究 少数族裔 英国 穆斯林家庭 作家 《撒旦诗篇》 1948年
摘要:萨尔曼·拉什迪于1948年出生在印度的一个穆斯林家庭,之后在英国长大。

为了迎合西方主流的文学观点,拉什迪创作出一系列讽刺穆斯林的小说,因此名声大噪,代表作品有1981年出版的《午夜的孩子》,获得了英国布克奖;1989年出版的《撒旦诗篇》发表后引起了轩然大波,甚至对他的生命都产生不小的威胁,也彻底改变了他的生活;1996年出版的《摩尔人最后的叹息》。

2000年之后,拉什迪便迁居美国。

战后英国校园小说中的人物模式的开题报告

战后英国校园小说中的人物模式的开题报告

战后英国校园小说中的人物模式的开题报告【摘要】英国校园小说是20世纪中期最为流行的小说类型之一,其作品广泛反映了当时英国中上阶层的生活和价值观。

本文将以战后英国校园小说中的人物模式为研究对象,探讨其中的共性与变异,并尝试解读其背后的文化背景与意义。

【关键词】英国校园小说;人物模式;文化背景;意义【正文】一、研究背景20世纪中期,英国校园小说成为了当时文坛的一大热门。

这类小说往往以英国寄宿制学校为背景,塑造了一批具有中上阶层背景的年轻人,描述了他们的成长和情感经历。

这类小说受到当时社会上层文化和价值观的熏陶,反映出当时英国社会的某些特征,因此在文学史上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二、研究目的本文将主要分析战后英国校园小说中的人物模式,即小说中出现的主要人物类型及其形象特点。

通过比较不同作家的刻画方式,探讨其中的共性和变异,并尝试探讨其背后的文化背景与意义,以上述小说为切入点,研究英国中上阶层文化与价值观的变化。

三、研究内容1.英国校园小说中的主要人物类型英国校园小说中的主要人物类型包括:学生、校长、老师、父母和其他相关人物。

学生作为小说中的主要角色,往往分为男生和女生,年龄在15-18岁之间。

校长、老师和父母作为学生的监护人,负责管理和教导学生,也是小说中的重要人物。

其他相关人物包括同学、敌人等。

2.主要人物形象的特点不同类型的人物在小说中的塑造方式也不一样。

在英国校园小说中,学生往往被写成文化素养高、家境优越、品格端正的人物,具有优秀的学术成绩和积极的社交活动。

他们往往具有领袖才能,担任学生会主席或是体育队队长等职务。

而校长和老师则被写成严肃、正直和善于教导的人物,负责学生的管理和教育。

父母则大多是成功的职业人士或富有的贵族,关心子女的学业和社交活动,为他们的成长提供支持和帮助。

3.人物形象的共性和变异在不同的作家和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塑造方式存在着共性和变异。

共性主要表现在人物的各个方面特点之间的相互关联和相互支撑上,如文化素养高的学生往往在校园中呈现出领袖的特质,具有极强的组织和管理能力;而变异则表现在不同作者对人物特点掌握程度的不同,以及个人经历和文化背景等方面的差异上。

论二十世纪英国文学

论二十世纪英国文学

二十世纪英国文学摘要:二十世纪的英国文学经过两次世界大战和经济危机的洗礼,在传统现实主义和反传统现实主义间变换,旨在反映出人们所处社会的所带来的影响。

关键词:二十世纪英国文学社会经历过两次世界大战的洗礼,二十世纪的英国文学更具有一个明显的时代特色。

这个时期的文学家通过用人道主义和民主主义的思想作为自己强有力的武器,来揭露和批判当时社会的黑暗,与其同时,他们力图完整的呈现出这个时代的艰辛的社会生活,并从中折射出无产阶级人民与上层资产阶级的斗争。

总体来讲,二十世纪英国文学的首要特色是流派纷呈的,瞬息万变的。

二十世纪的欧美以及东方各国文坛,主要存在着两种文学思潮——其中之一是传统的现实主义文学,而另一种则是反传统的现代派主义文学。

二十世纪英国文学突破和超越了十九世纪的文学,文学家们由追求人们生活的真实转向探求人类内心世界的“最高真实”,从而展开对人们的内心和意识的深层开拓。

一、一战后英国文学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在欧美兴起的现代主义文学运动是以反传统为总特征的。

一战给英国带来了致命性的打击,英国人的传统的信息观念被颠覆,于是现代主义文学接踵而至。

二十世纪初的现代主义文学尽管对维多利亚时代的现实主义传统还有所保留和延续,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文学家们渐渐地摒弃维多利亚时代具有特色的高雅和温和,开始转向对英国社会的保守性和虚伪性的批判的加强,具有一种冷峻的直面人生的特点。

这时期的文学作品大多数表现出一种悲观主义的情调。

在这样的一个穷困潦倒,战乱纷争,危机四伏的时代,任何一位作家都会将自己内心的无望、压抑、踟躇和愁苦在自己的文学作品中淋漓尽致的展现出来。

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家有劳伦斯,伍尔夫,乔伊斯,福斯特和诗人艾略特。

劳伦斯的作品基本属于现实主义文学的创作范畴,他试图通过建立两性间亲密和谐的关系从而来改善人际关系,以求在这样一个基础上建立起一个健全合理的社会制度。

他的作品充满了对日常生活中无休止的心灵抗争,小说将社会批评与性心理巧妙的结合起来,猛烈的抨击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同时对西方文明的缺陷进行反思,弥漫着一种忧郁的情调,其中代表作有《儿子与情人》《查泰来夫人的情人》等。

石黑一雄《群山淡景》中的族裔身份建构

石黑一雄《群山淡景》中的族裔身份建构

石黑一雄《群山淡景》中的族裔身份建构魏文【摘要】后现代语境之下的身份认同理论认为,族裔身份认同是一个非本质主义、去中心化的话语实践过程,是一种动态的、进行中的建构过程.在此视域之下,日裔英国作家石黑一雄的小说《群山淡景》可视为作者对自我族裔身份的话语建构.通过对本质主义式民族偏见的批判,对关于“东方的他者”民族神话的颠覆,以及对一个“非真实的”日本意象的建构,石黑一雄试图追求一个动态的、通过话语实践而不断建构的后现代族裔身份.【期刊名称】《外国语文(四川外语学院学报)》【年(卷),期】2015(031)003【总页数】6页(P30-35)【关键词】族裔身份;民族偏见;民族神话;《群山淡景》【作者】魏文【作者单位】北京林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北京40133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561.074石黑一雄是近年来英国文坛出现的一颗耀眼的明星,他与拉什迪、奈保尔一起并称为英国移民文学“三杰”。

1982年,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群山淡景》(A Pale View of Hills)一问世便立刻受到读者的欢迎,同时也受到学术界的普遍认同。

石黑一雄凭借此书获得英国皇家文学协会的温尼弗雷德·霍尔比纪念奖。

从表面上看,该作品情节十分简单:20世纪80年代初,旅居于英国的日裔中年妇女悦子听闻自己的大女儿庆子在公寓上吊自杀。

而与此同时,悦子的小女儿尼基从伦敦来看望她。

面对此情此景,悦子回忆起了移民英国前在日本长崎的生活。

小说的叙事以尼基的五日来访为框架,不断穿插主人公悦子对20世纪40年代末自己在长崎生活的回忆。

小说看似语言平实、情节简单,然而其非线性的叙事结构却是打破常规、别具一格;故事情节貌似简单实则含混不清,充斥着多种可能性。

这些复杂性引起了学者从心理分析、叙事学、女性主义乃至社会和历史背景等多个角度对作品进行分析和解读。

但上述的解读忽略了或至少并未充分关注小说主人公悦子以及作者石黑一雄的少数族裔移民身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十世纪中后期英国少数族裔小说研究的价值与意义
作者:赵阿茹娜
来源:《北方文学》2019年第08期
摘要:如今,有关二十世纪中后期的英国少数族裔小说研究是我国外国文学研究近年来的热点。

国内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亚裔、非裔和拉丁裔英国文学研究;犹太裔文学的研究极少涉及。

中国的英国少数族裔文学研究始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研究成果集中在英国印裔、非裔和拉丁裔文学研究,对犹太裔文学的研究启动较晚,且限于个别作家作品的评介,属处在萌芽阶段。

本文就英国少数族裔文学总体研究理论方法的建构以及从宏观角度全面、系统阐述二十世纪中后期英国少数族裔文学表现内容和特色方面的研究上的价值和意义,试对国内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的起到借鉴作用。

关键词:二十世纪中后期;英国少数族裔小说;价值与意义
一、族裔小说研究的价值
族裔小说为研究文学提供了独特的视野,对于英国少数族裔文学来说,本文能够更深刻地体现出英国少数族裔小说具有的矛盾性、复杂性和多义性的分析,是少数族裔文学研究更贴近多远文化的生存现实,发挥其文学研究应有的社会功能和作用。

二十世纪中后期英国少数族裔小说研究能够完善和丰富族裔文学研究,为族裔文学研究和探讨注入新的活力,激发文类研究的学术潜力与批评价值。

二、二十世纪中后期英国少数族裔小说研究的价值
国内,有关当代英国印裔小说研究是我国外国文学研究近年来的热点,始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存在的问题有:
第一,重视程度不够:后殖民理论的创始人萨义德曾说过,只要考虑东方就无法回避印度。

在当今世界文坛中,英国印裔作家的作品颇具传奇性和争议性,其作品反映的社会、经济和政治等问题极具深刻。

然而,在国内,从各大知名出版社或学术期刊上可查到的作品研究不过几人的几部作品,主要集中在拉什迪、奈保尔和莱辛的作品研究,极少涉及其他。

第二,作品研究的时代背景不够全面:时代背景的选择上集中在后殖民时期,但作为后殖民始源的殖民时期的印裔作家作品的研究极少涉及也不够全面。

第三,主题研究不够系统。

中国的英国印裔文学研究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研究成果集中在族裔性、后殖民性、女性主义和离散性等,且限于个别作家作品的评介,仍处在初级阶段,相比国外研究具有一定的滞后性,欠系统性,缺乏批评理论创新等问题。

除此之外,即便在研究较为深入的奈保尔和拉什迪作品的研究,也存在集中关注几部著作,忽視其他作品的偏颇,缺乏对文学形式特征的整体深入探讨和研究,这是国内外国文学研究中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也是印裔小说研究的一大缺失。

就当代英国印裔文学总体研究理论方法的建构以及从宏观角度全面、系统分析英国印裔小说表现内容和特色研究上的空间探索,是本课题的一个崭新的尝试。

国外,二十世纪中后期英国印裔小说以英国学界为代表的国外相关研究为重点,有关奈保尔、拉什迪和莱辛的探讨问题也是呈现纷繁多元化趋势,兼具批评介绍与专题研究的性质。

德哈的《英国印裔文学历史解读》开创了上世纪九十年代印裔英国文学研究的先河;安东尼娅的《族裔、离散--英国印裔小说》和喀什米尔的《英国少数族裔文学小说及其传统研究》关注的是印度、拉丁美裔文学的特点。

英国学术界对少数族裔文学所具有的复杂内涵及多重外延进行了审视和探讨,尤其是对文学主题、思想内涵和表现方法上都表现出了明显的族裔特色,且进行了持续性的关注。

三、二十世纪中后期英国少数族裔小说研究的意义
(一)二十世纪中后期不仅包含“后殖民”时期,更包含“殖民”时期,把“后殖民”和“殖民”分开解读文本是即片面又不完整。

英国印裔作家及其小说和被文论评价的时代背景除了“后殖民”时期的文化和社会以外,与其产生更深层次的“殖民”时期文化和社会背景是密切相关的。

例如印裔小说除了具有鲜明的后殖民时代背景,也兼有殖民主义,甚至在与女性主义有关主题作品中呈现出殖民女性主义和后殖民女性主义兼容的时代特点,这是后殖民主义主题思想研究所不可忽视的,也是对后殖民主题所特有的补充。

另外,这一时期英国的整个社会变化是剧大的,尤其是给移民到英国的印度裔人民带来的经济、政治、心理上的变化是巨大的,产生的社会影响也是深远的,以此映射到各印裔作家的作品随处可见。

(二)主题的借鉴作用不容小觑:第一,目前,国内关于英国印裔小说的研究缺乏系统性,“碎片性”研究非常严重。

占英国少数族裔总人口的18%、英国总人口的2.5%的印度族群,对英国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

通过文本了解少数族群的社会生存的心理状态是文学创作研究的目标之一。

但在我国目前对印裔作家的创作研究诸多不足,现国内研究状况已在“选题依据”的中阐明,并给出本文研究的价值所在,在此不赘述。

第二,印裔作家对各社会现象的困惑、对小说创作的思想取向的把握、对与同时代白人主流小说的异与同的把握,是本课题产生的独特主题魅力。

第三,把英国印裔作家创作的小说所蕴含的思想、审美和学术价值进行研究和探讨,不仅对英国少数族裔文学批评和研究具有特殊的意义,对我国的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研究也有参考和启发。

参考文献:
[1]王宁“离散文学与文化身份认同”[J].社会科学,2006,2 (第10卷).
[2]马汉广“世界文学观念的重构与当代中国文学的世界性价值”[J].求是学刊,2013,4 (第29卷).
[3]张德明“后殖民旅行写作与身份认同――奈保尔的‘印度三部曲’解读”[J].外国文学评论,2005,7:90-96.
[4]朱云生杨忠举“既依附又背离的二重文化取向――论奈保尔对英国文化的选择策略”[J].山东社会科学,2005,3:78-82.
[5]尹锡南“从殖民文学到后殖民文学:‘东方’印度书写与文化身份探索—‘英语世界中的印度书写’研究系列之六”,[J].南亚研究季刊,2006,7:55-59.
[6]尹锡南梁昭“从流亡到移居:印度移民作家的后殖民书写—以巴拉蒂·穆克吉为例”[J].南亚研究,2009,1.
[7]石海俊“地域文化与想象的家园—兼谈印度当代文学与印度侨民文学”[J].外国文学评论,2001,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