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课量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观课量表
1.语言实践活动设计观课量表
王老师围绕四个教学目标,设计了相应的四个环节活动,我想结合观课,主要从实践活动和教学目标的匹配程度、是否面向全体学生两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王老师基于课标、教材和学情设计的四个实践活动,给全体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运算实践的机会,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感悟计算、积累经验、运用运算规律,掌握了方法,提高了能力,四个实践活动的设计是恰当的、科学的,合理的。
2.教师课堂设计观察表
3.学生活动课堂观察记录
观察符号:小组学习○个人主动发言√被动发言×集体回
答!
4.《代数式的值》2组“教学目标达成”情况观测报告
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和对课堂教学的观测发现能够较好地实现这两个教学目标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
1.实践活动的选择有章可循。
这里学习内容的确定是从学生的已知、能知出发,直指难知,这样不仅满足了学生的学习需求,体现了以学定教的理念,而且也因为聚焦难点,内容集中,使得学生的学习相对透彻,更加有效。
2.实践活动的实践有法可依。
看到学生不会代数求值的时候,很多教师会陷入“我教了,学生怎么还不会?”的苦恼,甚至干脆把责任推给了学生,埋怨他们学得不认真、不动脑、不勤奋……其实,我们应该反思的是自己的教学:有
没有给予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有法可依,学生才能获取更多的知识,形成更强的能力。
在这两个实践活动中教师分别教给了学生探求方法。
三、基于学生学习的目标设计和达成策略观课报告
王老师的本课教学的目标达成有这样几个特点:
第一,教学目标的制定基于学生的学习基础。
这一环节中学生的学习活动经历了交流识记难点——分享计算结果——介绍解决问题的方法——自主练习——自我评价——再次提高的过程。
本环节,共用时3分钟,指名发言6人,学生练习面、互评面达到100%。
从观察结果来看,设计是以学生的实践活动为主,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
如果能在学生提醒、介绍经验、星级评价处紧凑些,会更显高效。
在课后的检测中,45位学生计算的正确率为100%,比前测中32%的正确率提高了将近60%。
应该说很好地达成了第一个教学目标。
第二,教数学就是教课程,就是教方法:学生做题步骤不够完整的加以纠正。
在思考的基础上请学生再概括,并介绍概括准确求值的方法。
2.教师引导学生探究。
3.教师教给学生:只要按照步骤做,细心认真就能做对。
经历了这样的引导,学生做得简练、完整。
最后教师进行小结。
这个环节,总共用时约8分钟,教师指导3分钟,学生活动5次,用时4分20秒,有2次是面向每个学生的自主练习时间。
从这些数据分析中可以看出,本环节体现了生本高效。
教师鼓励学生再运用这样的方法继续练习、展示。
这一环节学生参与活动的时间是6分钟,有两次板演,训练扎实落实,充分体现了以生为本的思想,尊重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侧重了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
从课堂观察来看,最后一小组的展示的展示有了变化和提高。
课后我们随机抽取了12位同学进行目标达成情况的检测,发现100%的同学做到了正确,应该说较好的实现了教学目标。
孩子们的动手力得到了发挥,个性得以章显。
整节课学生参与学习的面广,共15次实践活动,有11次是全体学生参与,整节课学生总体参与比例为468%多,参与时间约占整堂课的67%。
这在很大程度上说明我们已经从教师主体转向学生主体。
所以我认为,本次磨课也比较好的达到了所要研究的目标任务。
第三,评价很具体,既有评价的形式——加星星,也有具体内容的点评,评价则以尊重、表扬为主,鼓励学生尝试练习,完整地呈现了“指导—练习—评价指导—修改完善”的过程。
四、《代数式的值》综合评价与建议
教学设计最大的特点是恰当地利用了课件这个资源,面向学生的学习,设计了有利于学生数学能力发展的问题等实践活动。
这样的设计,很好的体现了从“教”到“用”的转身,诠释了数学是“学习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
一、数学实践活动的选择有章可依。
1.以学情为依据。
奥苏伯尔说“影响学习的唯一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
”只有充分了解学情,找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教学才会避免“从零开始”、“平面推磨”的尴尬。
这节课就把“学情”作为设计实践活动的重要依据。
体现了以学定教的理念,而且也因为聚焦难点,内容集中,使得学生的学习相对透彻,更加有效。
2.以课标为导向。
实践活动更加显现出其必要性和科学性。
二、数学实践活动的指导有法可循。
看到学生不会计算,计算出错等的时候,很多教师会陷入“我教了,学生怎么还不会?”的苦恼,甚至干脆把责任推给了学生,埋怨他们学得不认真、不动脑、不勤奋……其实,我们应该反思的是自己的教学:有没有给予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有法可依,学生才能获取更多的知识,形成更强的能力。
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去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