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为活着而孤独的生活
浅析余华《活着》艺术特色
浅析余华《活着》艺术特色摘要:中国当代著名作家余华的小说《活着》,运用独到的“局外人”的视角向我们展示了在面对历史大变局下,以徐福贵为代表的中国底层百姓一生中的坚韧和无奈、求生意识与苦难意识。
其中,作者运用象征手法有力地对人物形象进行了塑造、勾勒出历史背景下的世情百态以及留给读者探讨的多元化主题。
本文将以作者角度分析论证《活着》的艺术特色,并结合阅读感受与文本内容加以解读关键词:“局外人”视点;象征;主题多元一、“局外人”视角的独特作用在文学作品中,但凡拥有独特视角创作的作品都会在文学史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活着》则是以一种“局外人”的视点对故事加以叙述。
小说中的“我”是一位民间采风人,偶遇到主人公老者福贵,客观地以“零度写作”的叙述方法再现其所述的苦难的人生经历:少爷福贵挥霍无度败光家产从地主变为贫农、气死父亲之后,心生忏悔继而发生转变成为了一个有醒悟与改变的人。
在他转变的人生中妻子、儿子、女儿、女婿以及外孙接连死去,而他则是以一个目送的姿态去见证世事变迁,不失坚忍地活着。
整个叙事的主导是福贵,他在用朴实的语言讲述自己的人生,而在叙述的关键处不时穿插“我”的见解与体会。
从而使读者能够更好地融入于这个故事,不至于产生单纯以福贵的角度叙事而出现的牵强与虚构之感,进而增加了故事本身的客观存在的特征此外,“局外人”的视角更有利于架构一种历史空间,让读者不至于产生一种疏离感。
进而在浓厚的历史感、时代感中深层探讨生与死之间,互为依存的复杂关系,以及发掘人物背后所蕴含的人性。
从而使作品所表现的人性内容更加富有底蕴、引人思考。
此外客观、冷静的叙事风格也留给读者更多的思考空间,并可以此激发出悲悯这一主题。
“局外人”视角的另一个好处是以小见大,借一个时代的缩影来管中窥豹,以个体来展现整个历史背景下的社会百态,而历史感也是由此而来二、象征意味的叙述方式余华在《活着》的全书中多次运用象征手法。
象征手法,在文学作品中可以说是连接文章主旨与内容的桥梁,作者在不直接点明文章主旨的前提下,对读者进行深层次的心理引导,便是象征的精髓。
《活着》:生死、苦难与希望的生命之旅
《活着》:生死、苦难与希望的生命之旅概述《活着》是中国作家余华创作的一部现代文学作品。
小说以中国农村为背景,讲述了主人公福贵从繁荣到困顿再到希望的人生历程。
本文将重点探讨小说中的主题,包括生死、苦难与希望。
生死:草木无情,人间有爱《活着》中展现了生死的残酷和无情。
福贵身边发生了一系列家庭悲剧,他失去了儿子、女儿和妻子。
小说通过这些离世的亲人,揭示了人类在面对死亡时的脆弱性和无力感。
然而,《活着》也通过福贵与其父亲之间深厚的亲情关系,以及福贵与大舅子阿牛之间特殊却真挚的友谊,呼唤出了生命中真正重要的东西——爱和情感。
尽管面对巨大的苦难和困境,他们彼此支持、依靠并给予温暖。
从中我们看到,即使在生死边缘,人类的情感仍然存在,仍然是我们生命的一部分。
苦难:痛苦与抗争《活着》描绘了中国农村人民在历史变迁中所经历的巨大苦难。
通过福贵一家人的遭遇,读者深刻感受到了饥饿、贫穷和无助所带来的痛苦。
作为一个普通农民,福贵经历了战乱、土改、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等无数次浩劫。
他丧失了家庭、财产和尊严,深陷在社会动荡带来的泥沼之中。
然而,《活着》并未将苦难作为绝望和放弃的理由。
小说中展现了福贵及其他农民对抗困境的勇气和坚持。
无论是种地、卖血换钱还是偷盗、合谋逃亡,他们都试图寻找活下去的方法,并从苦难中获得力量与智慧。
希望:黎明前的黑暗《活着》强调了希望对于生存意义的重要性。
尽管福贵一生经历了无数的挫折和痛苦,他依然坚持着对生活的希望。
小说通过描述福贵在困境中保持乐观和奋斗的精神,诠释了“活”字的真正含义。
故事的结局中,福贵虽然失去了亲人和家园,但他重拾信念,迎接新的生活。
这种希望超越了个体痛苦,表达了对美好未来和社会进步的渴望。
结语《活着》深刻地揭示了人类生命旅程中的生死、苦难与希望。
通过福贵一家人在时代巨轮下的坚韧抗争和不屈精神,读者能够思考生命意义、情感价值和乐观态度等问题。
这部作品告诉我们,即使处于陷入绝境、面临死亡或身处困境之中,我们仍然能够寻找到光明与希望,并为自己的生活注入意义。
品读《活着》之中的人生哲学
品读《活着》之中的人生哲学作者:高杏来源:《活力》2011年第12期余华是先锋派的著名作家,其早期作品蕴涵了一种冷漠的风格。
但是随着其文风的日渐成熟,其风格也由冷漠转向了温情,《活着》这部作品就体现出了余华风格的转变。
改变了以往先锋的风格,开始回归现实。
余华在这种作品中讲述了福贵悲惨的人生,同时我们也可看到作者对福贵的同情。
这部作品最可贵的地方并不是其本身的故事性。
而是这部小说对人生的一种全新角度的思考,以及其内在的人生哲学观念。
余华在这部作品中塑造了福贵这样的人物形象,福贵为了“活着”,就必须学会承受生命中种种的苦难,时刻保持一种乐观的态度。
从作者的叙述中我们看到了这部作品中包含了一种人生的哲学,这种哲学主要表现为对生命价值的再认识和一种新的超越。
表现为对人生苦难的坦然面对和对死亡的坦然认识。
福贵身上所体现的人生观其实也是余华认识哲学的一种体现。
一、生命的价值在于“活着”余华通过这部作品想告诉读者:生命中其实是没有幸福或者不幸的,生命只是活着,静静地活着。
对于个人来说,生命的外在体现就是“活着”,如果“活着”的形式都不存在了,那么生命本身也就终结了,生命的价值就消失了。
所以说,当个人遭遇到来自外部的灾难时。
心中的第一要务就是要尽一切努力实现“活着”。
但是,活着并不仅仅是一种状态,它与苟活有着本质的不同。
苟活者只要保证生命还在苟延残喘即可。
而活着则突出生命的个体敢于与各种生活的窘境和生命的磨难进行斗争。
这部作品对生命价值的探索并不是对活人价值的一种思考,相反采用了一种用死写生的方式来探索人生价值的真谛。
通过一种近似夸张的对比方式对生命的价值进行了全方位的思考:父亲被自己气死、母亲病死、儿子被抽血致死、女儿难产而死、妻子过劳死、女婿意外而死、外孙撑死,而福贵在经历了这么多的人生磨难之后却能依然坚强的活着。
在经历过诸多的人生悲剧后,福贵终于认识到:“做人还是平常点好,争这个争那个,争来争去赔了自己的性命”。
名著阅读——《活着》知识点整理
名著阅读——《活着》知识点整理一、作品简介《活着》是余华的一部经典小说,描绘了一个普通农民的悲惨命运和坚韧生活。
该小说通过叙述主人公福贵的一生,反映了中国农村的苦难与变迁。
二、主要人物福贵- 普通农民,是本书的主人公。
- 在经历了家庭的破裂、饥荒、文革等一系列困难后,坚持生活下去,并经历了许多悲惨的遭遇。
- 他的坚韧和乐观态度令人钦佩。
静秋- 福贵的妻子,有坚强的意志和丰富的爱心。
- 为了支持福贵生活下去,做出了许多牺牲,包括贞洁。
- 是福贵生活中的重要支持者和帮助者。
三、核心主题生存与坚韧- 福贵在面对家庭的破裂、饥荒和政治运动时,始终保持着对生活的执着和坚韧。
- 他适应环境的能力和对希望的坚信,让他能够在逆境中生存下来。
对人性的思考- 通过描绘人们在生存中的各种行为和选择,《活着》对人性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和探讨。
- 作品中的人物表现出的善良、残忍、贪婪等特点,使读者对人性的复杂性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四、主要情节家庭的破裂- 福贵的妻子出轨,导致家庭破裂,他的女儿也遭到虐待。
- 这一情节使福贵的生活变得孤独和艰辛。
饥荒和死亡- 在大饥荒时期,福贵失去了许多亲人和朋友,亲眼目睹了无数人的饥饿和死亡。
- 这一情节揭示了生存的残酷和无奈。
文革和政治运动- 中国的文化大革命和政治运动对福贵的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 他被迫参加运动,亲眼目睹了许多农民的不幸遭遇。
五、揭示的社会问题农村封建观念- 封建观念在农村社会中仍然存在,限制了农民的自由和发展。
- 福贵的妻子受到封建观念的束缚,无法真正追求自己的幸福。
饥荒与农业问题- 作品中揭示了中国农村饥荒和农业问题的严峻现实。
- 饥荒导致许多人死亡,农业问题也限制了农民的发展。
六、作品的意义及影响对历史的见证与批判- 《活着》通过一个农民的视角,见证和批判了中国近现代历史中的种种苦难和不公。
- 作品反映了普通人在历史的洪流中所遭受的痛苦和困境。
告诫与警示- 作品提醒人们要珍惜生活,正视社会问题,并警示那些忽略农民权益和尊严的现象。
如何评价余华的《活着》
《活着》——余华笔下的生活真谛余华的《活着》是一部深入人心的作品,它以简洁明了的文字,讲述了主人公福贵的一生。
这部小说以其独特的视角,让我们重新审视生活的意义,思考人生的价值。
首先,余华通过福贵的人生经历,向我们展示了生活的残酷与真实。
福贵从富有的地主少爷到一贫如洗的农民,经历了无数的磨难和挫折。
然而,他并没有被生活的困境所打败,而是坚韧地活下去,用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的种种挑战。
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其次,余华在《活着》中表达了对生命的尊重和珍视。
福贵的一生中,亲人一个个离他而去,但他从未放弃对生命的执着。
他坚信只要活着,就有希望,就有可能改变自己的命运。
这种对生命的敬畏和珍惜,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态度,学会更加珍爱身边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
再者,余华通过《活着》展示了人性的光辉。
在福贵的生命中,虽然充满了苦难和挫折,但他始终保持着善良和宽容。
他对待身边的人充满爱心,对待生活充满热情。
这种人性之美,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伟大和善良,也让我们更加坚信人性的力量。
最后,我认为《活着》是一部值得一读再读的经典之作。
它不仅让我们看到了生活的残酷和真实,也让我们看到了生活的希望和美好。
它教会我们要珍惜生命,珍爱身边的人和事,保持坚韧不拔的精神和善良的人性。
总之,《活着》是一部值得我们深思的作品。
它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思考人生的价值。
在阅读这部作品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能够获得文学上的享受,更能够从中汲取生活的智慧和勇气。
因此,我强烈推荐大家阅读余华的《活着》,相信它会给你带来不一样的思考和感悟。
从余华《活着》阐释生存与苦难的命运
忍耐顺从,乐天知命——从余华《活着》阐释生存与苦难的命运余华被冠以“先锋派”的名号,早期作品笔锋冷漠无常,从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窥探到人性丑陋阴暗的角落,罪恶以及暴力的因子,里面的人物都逃不过死亡的命运,余华着于描写的对象,处处透着怪异奇特的气息,又有非凡的想象力,给人以震撼。
《活着》逼近生活真实,以平实的民间姿态呈现一种淡泊而又坚毅的力量。
主人公福贵是一个旧社会的败家子,他嗜好狂嫖赌博,败光了家中所有的家产,父亲因此郁郁而亡,醒悟过后,经历半生劳苦,一贫如洗的福贵身边的亲人一个一个离去,最后与一头用自己名字的命名的老牛度过余生。
在这个世界上,还有好多如福贵一般生活在社会底层的贫困人民,这些徘徊在困难边缘的人民不应丧失对生活的希望,善良的人民都拥有一种忍耐,温暖,坚韧的本质。
饥饿苦难的命运饥饿是余华作品中一个反复渲染的主题,丢掉地主包袱的福贵,面临最大的苦难便是饥饿的问题,他的家庭一度在饥饿的胁迫下百感交集,病痛缠身的妻子和聋哑女儿凤霞到处挖可以供食用的,可依旧无法满足这些贫困至极的人民,那个时候的中国,正面临着三年的自然灾害。
妻子家珍悄悄去岳父那里拿了一小袋米还要藏在胸口不让人看见,一家人享用着这难能可贵的米粥时却又被村里队长闻到,不得抓这仅剩的一点点米给他们,家珍眼里渗出的泪水显示出了万般的不舍;女儿凤霞在田里为了一个地瓜和别人争吵起来,一向老实巴交的女儿被人欺凌与人大打出手,最终这个女儿好不容易寻到的地瓜还是被别人分去一大半;故事的最后阶段,福贵只剩下苦根这一个孙子,可悲的是,常年饱受饥饿的孙子居然被一篮豆子给活活撑死了。
福贵的一家在人们眼中充满了凄惨和无奈,在我看来,他们只是那个大时代下大部分贫困人民生活状况的缩影。
在那个漫长的岁月中,饥饿威胁着多少脆弱的生命。
荒诞讽刺的情节余华的作品所讲述的那个年代有很多不安定的因素在里面,里面既有展现人性善良的一面,也有一些丑恶自私的人的面孔,在情节的叙述上,有很多荒诞讽刺的细节值得人深思。
浅谈余华《活着》的生命观及“活着”的现实意义
内容提要余华的长篇小说《活着》是一部用死亡讲述活着、以死亡肯定生命意义的故事,旨在使人勇敢地面对生与死的挑战。
作者以冷峻而貌似“残忍”的笔触向我们讲述了福贵一家人的苦难史与主人公福贵命运多舛的一生:从大富大贵到穷困潦倒,从饱尝生活艰辛到身不由己卷入战争洪流,从接受他的亲人一个个走在他的前头到最后与一头叫做“福贵”的老牛在阳光下回忆生活。
在厄运弥漫、磨难接踵而至的日子里,与福贵相关的人相继谢幕,唯有福贵在唱着主角之歌,始终乐观生活,超然面世,生命的张力在这里得以充分体现,从而绽放出永不凋落的生命之花。
《活着》虽然接二连三地发生死亡,但作者不再沉溺于死亡的阴影中不能自拔,而将目光转向探求“人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对世界乐观的态度”,生命无常中人们彼此关爱相携,使人感受了生命的意义。
[1]“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2]‘活着’是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
《活着》讲述了人如何去承受巨大的苦难;讲述了绝望的不存在;讲述了我们中国人这几十年是如何熬过来的”。
[3]本文试以《活着》为研究对象,探析《活着》的生命观与“活着”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余华;活着;生命观;忍耐;现实意义绪论人,作为自然界生命的主体,其物质、精神生活、价值观也随着历史的更迭而发生变化。
摆在人们面前一个最普通也最原始的话题变得日益突出了,即我们应该抱着什么心态活着,怎样活着才更有意义?余华的《活着》将触角探伸到一个特定的年代和特定的历史氛围,将全部的不幸集中浓缩于主人公福贵一家身上,把对人生的痛苦加以延伸与夸张,将中国人的生存状态,既真实可信又辛酸冷酷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作者笔下,福贵不单单是福贵了,而是那个年代老百姓的缩影。
作者有意淡化了“解放战争、土地改革、大跃进、三年自然灾害、文化大革命”等政治背景,转而向我们讲述普通老百姓如何在悲惨的生活遭遇下,努力挣扎着生存,好好活着。
关于余华小说《活着》的孤独意识探微
现当代文学关于余华小说《活着》的孤独意识探微王蕾雅礼中学摘要:本文主要研究余华小说《活着》的孤独意识,首先分析余华如何摆脱过去的叙述方式,去寻找一条高处不胜寒的探索之路,然后谈论余华如何做到了叙述者从形式和内容上介入故事,接着分析为什么苦难的来源不是死亡而是孤独,最后讨论勇敢面对孤独同样是生命力顽强的表现。
关键词:先锋叙述;孤独;亲情力量在《活着》这部小说中,只有福贵活到了故事的结尾。
在福贵的一生中经历了六位亲人相继离他而去。
正如余华自己所言,“刚开始我使用的叙述方式仍然是传统的,这种叙事方式与描写对象保持着一定的距离,其中也有一定冷漠的态度。
”也就是说《活着》对叙述者的安排夹杂着很多先锋叙述的痕迹。
一、一条高处不胜寒的探索之路在先锋小说中,叙述者不会将自己的感情投注在所叙述的故事上,其中也有“中止判断”的痕迹。
在《活着》中叙述者分别在小说的头、中、尾三个片段出现。
总体来看叙述者的身份是一个倾听者,他的态度比较冷静,他的看法比较客观,可以说是在冷漠的倾听着。
先锋叙述的特点就是“无为而为”,“不表态也是一种表态”。
在写作《活着》这部作品时,是余华逐渐摆脱过去叙述方式一个过程,可以发现为叙述者描绘的景象十分耐人寻味,从中读者也能感受到余华为摆脱过去的叙述方式所作的努力。
而且我们也能感受到余华走出旧模式的一种伤怀和孤独的心境。
余华的先锋之路是十分孤独的,这是一条高处不胜寒的探索之路。
二、叙述者从形式和内容上介入故事《活着》中龙二“替”福贵挨了枪子之后,叙述者的形象再次出现,这次叙述者的出现有了很大的不同,不再是以往的“零度介入”,不仅从形式上介入故事,还从内容上介入故事。
故事中出现了两个“福贵”和“我”,这与普通的场景有所不同,俨然是一幅热闹的乡间民俗图[1]。
叙述了“我”听到的各种乡间的风流韵事。
事实上这些故事与福贵的故事并没有关联,而描写这些故事的原因是为寻找福贵故事的合理性和普遍性。
此时“零度介入”的叙述方式真正发生了改变。
余华《活着》名著解读
精心整理《活着》作者余华作者档案:20世纪80年代,余华凭借短篇小说《十八岁出门远行》在文坛一举成名。
之后创作的具有代表性的长篇小说《在细雨中呼喊》、《活着》、《许三观卖血记》,标志着余华的创作逐步走向了成熟。
经过十年积蓄,2005年创作的《兄弟》在只能学会承受。
活着不仅要学会承受生命旅程中的愉快与幸福。
也要学会承受艰难与苦难。
小说主人公福贵的生命实际上也就是说对于世界的残酷,人生的悲剧完全理解、认识了以后,以一种不惊不喜的平常态度、宁静心情来对待生活。
二.活着就要学会隐忍。
主人公富贵在抗战爆发后,输光了所有田地,沦落到社会的最底层。
父亲在痛骂儿子一顿后,变卖了家产,还清了儿子的赌债,但也因此丧失了活下去的信念,掉入粪缸死了。
不久,母亲重病,福贵在为母亲进城请医的半路上被国民党军队抓了壮丁。
两年后回到家中时,得知母亲早已病故。
医生为了救县长的女人,儿子有庆在献血时因超量抽血而丧失生命。
女儿凤霞虽然脑筋不好使,但是勤劳、心底善良,嫁给了城里搬运工的二喜,生活平淡而踏实,但不久却死于难产。
不久富贵的妻子为他活得有些卑微,然而,生命的价值其实并不需要有太多的辉煌去铸造,能坚持的度过每一个挫折,坚持熬过每一个磨难已经很伟大。
试想,现在有些许的年轻人竟然仅仅因为一次考试的失败、一次事业的不顺就早早结束自己的生命,不显得更加的可悲?富贵用他的坚持告诉众人活着比什么都来得可贵。
每一个生命都是有价值的,只有活着才有奋斗的理由。
二、解读余华《活着》的思想内涵作者在作品中感叹生命脆弱、命运无常的同时,很好地诠释了活着的本质与面对苦难应持有的态度。
为人类该如何面对人生苦难,靠什么“活着”,怎样“活着”的普遍问题从思想上给予了正确引导。
一.活着的本质:忍受苦难,坚韧不屈着的本质。
余华将福贵安置在生和死的抉择中,以此来考验人在尘世中活着的本质与信念。
何为活着?作者在《活着》韩文版自序中这样解释:“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灾难、无聊和平庸。
《活着》简介
《活着》简介《活着》是一篇读起来让人感到沉重的小说。
那种只有阖上书本才会感到的隐隐不快,并不是由作品提供的故事的残酷造成的。
毕竟,作品中的亡家,丧妻,失女以及白发人送黑发人这样的故事并不具备轰动性。
同时,余华也不是一个具有很强煽动能力的作家,实际上,渲染这样的表达方式是余华一直所不屑的。
余华所崇尚的只是叙述,用一种近乎冰冷的笔调娓娓叙说一些其实并不正常的故事。
而所有的情绪就是在这种娓娓叙说的过程中中悄悄侵入读者的阅读。
这样说来,《活着》以一种渗透的表现手法完成了一次对生命意义的哲学追问。
内容简介《活着》是一部充满血泪的小说。
余华通过一位中国农民的苦难生活讲述了人如何去承受巨大的苦难;讲述了眼泪的丰富和宽广;讲述了绝望的不存在:讲述了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活着》这部小说荣获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最高奖项(1998年),香港“博益”15本好书奖(1990年);并入选香港《亚洲周刊》评选的“20世纪中文小说百年百强”;入选中国百位批评家和文学编辑评选的“九十年代最有影响的10部作品”。
作者简介1960年4月3日生于浙江杭州,3岁时随父母迁至海盐,在海盐读完小学和中学。
曾经从事过5年的牙医工作,1983年开始写作,已经完成长篇小说4部,中短篇小说集6部,随笔集3部,其作品被翻译成二十多种文字,在近三十个国家出版。
曾获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1998年)、法国文学和艺术骑士勋章(2004年)、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2005年)、法国国际信使外国小说奖(2008年)等。
目录中文版自序韩文版自序日文版自序英文版自序麦田新版自序活着外文版评论摘要在线试读部分章节我比现在年轻十岁的时候,获得了一个游手好闲的职业,去乡间收集民间歌谣。
那一年的整个夏天,我如同一只乱飞的麻雀,游荡在知了和阳光充斥的农村。
我喜欢喝农民那种带有苦味的茶水,他们的茶桶就放在田埂的树下,我毫无顾忌地拿起积满茶垢的茶碗舀水喝,还把自己的水壶灌满,与田里干活的男人说上几句废话,在姑娘因我而起的窃窃私笑里扬长而去。
浅析《活着》
浅析《活着》《活着》是一部由余华所著的小说,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小说以中国20世纪上半叶至70年代末为背景,讲述了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在社会动荡时期的生活遭遇。
通过主人公福贵一家人的遭遇,小说展现了家庭、生活、命运等人性命题的深刻思考,同时也深刻揭示了当时中国农民在大时代变革中所面临的生存困境和艰辛经历。
《活着》中的主人公福贵,本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他在社会大变迁的时代中历经了多次人生困境和磨难。
小说一开始,福贵作为家里的独子,父亲从小就要求他要爱惜土地、脚踏实地,为了家庭的生计努力耕种。
但是好景不长,福贵的家族不幸遭遇了一系列的不幸:大旱、大水、家人的死亡等等,这一系列的不测事件将福贵推向了绝境。
而在这一系列的不幸中,福贵最为痛心的莫过于他的儿子小福子的离世,这对于一个为了保护家族谋生计的父亲来说是最大的打击。
小说中的描写真切地表现了中国人民在乱世中的坎坷生活和不屈不挠的品格,展现了一种特有的民族精神。
通过细腻的细节描写,读者能够感受到作者对生活的敬畏和对命运的坚韧,深层次的思考能够引起读者对生命的深刻思考和情感共鸣。
除了故事本身,小说中对于社会现实的批判也令人深思。
在小说中,作者以真实的生活细节揭露了当时农民深陷的困境和无助的身份,他们被原始的生产关系所束缚,寄希望于政策变革和国家改革。
小说中所展现的社会百态和人性冷暖,揭示了当时中国特殊历史时期的社会现实,引起了人们对社会问题和人性命题的关注。
福贵的遭遇也成为了中国农民在历史巨变中的缩影,他们是中国社会变迁的直接受害者,承受了巨大的痛苦和压力。
通过《活着》,读者对当时的历史环境和人性命题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作为中国20世纪上半叶至70年代末的一部历史小说,小说以独特的视角和感情,真切地揭示了当时中国农民阶层的生存处境,世态炎凉,以及人性的善恶。
小说也被拍成了同名电影,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活着》以真实的历史情境和深刻的人性思考,深刻揭示了农民阶层在大时代变革中的艰难遭遇,展现了中国传统农民的不屈不挠与坚韧品格。
余华作品《活着》赏析
人的生存状态,不可改变,所做的只能是世世代代这样生活下去,何况,农民历来处于社会的底层,像福贵这般遭遇的农民也不乏其人。在《活着》中当福贵被拉了壮丁时,他只有无奈的待在了部队里,在不可改变的的现实状态中妥协了。遭遇无法回避的灾难,“人的生命的强化,别无途径,只有承受痛苦,接近痛苦”,福贵的农民身份为他一个人吞下苦果、承受一切提供了有得砝码。“热爱人生的人,是敢于将生活的苦酒一饮而尽的人”,基于这点,福贵是热爱人生的人。最后只剩下福贵一个人孤独地度过晚年,与他相依为命的是一头他自己取名,和自己一样名字的老水牛。这是余华的残酷,“他残酷的剥夺和撞碎了世人习以为常的苦难,领悟生活的方式”。这是中国农民在面对苦难时最真切的反应。
余华作品《活着》赏析
余华的长篇小说《活着》是作家放弃先锋探索重返写实之路的乡土力作。 这部小说反映了福贵这一小人物在建国前至70年代末三十年的时代浪潮中命运的跌宕沉浮,并通过主人公一生的生存状态告诉世人活着的自为性与终极性。 “《活着》作为现实主义小说,福贵不仅具有生动具体的形象和性格特征,亦是艺术表现的真正中心。”作者在文本中让我们看到了对传统的人性价值和道德信念的坚持和固守。
这部小说讲述的是关于一位普通中国农民福贵一生的故事。这部有12万多字的长篇,虽然只是刻意突出了几个农民的个人命运和细碎生活,但于平凡中达到奇妙的效果,几近写出了一种民族苦难史和民族生命力。
《活着》的主人公福贵,出身于地主家庭,在旧时代吃喝嫖赌,把祖上的家产败光,他的这一行为气死了老父亲,接着又被国民党军队抓去当兵,回来时老母亲已经死去。福贵被解放军俘虏后放了回来,还赶上了分土地,洗心革面的他一心要和家人守在一起“好好的活着”。可是,公社化和随后的大饥荒、文化大革命、包产到户,都波及到了这个普通的农家,劳累过度而又营养不良的气质家珍患了不治之症,最后死去,儿子友庆为了给县长的老婆输血被医生抽干了血而死去,女儿凤霞终于嫁了一个知冷知热的丈夫二喜,让福贵感到生活的幸福,却不料凤霞在分娩时难产而死,随后女婿二喜在劳动中死于意外事故。包产到户后。衰老的福贵体力不支,他的外孙苦根小小年纪就帮助他干农活。先是淋雨得了病,又因为吃了过多的青豆胀死了。最后只有可怜的福贵孤独终老。
《活着》读后感样本(3篇)
《活着》读后感样本这几天没事的时候看了一部余华写的作品《活着》。
作者说:"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里面的主人公福贵一生中曲曲折折经历了很多事情,从一个地主的大少爷到一个贫穷的农民,他出生在一个地主家庭,要什么有什么,但由于好赌全输给了龙二,导致家里破产。
后面他的所有亲人都先于他过逝。
最后剩下他跟一头牛。
他破产后遇到很多困难,亲人也一个一个的去逝,但是,他没有一句抱怨的话。
后面解放了,龙二是当地地主,被枪毙了。
福贵听说龙二被枪毙,对自己说,"龙二是他的替死鬼,要不是输给龙二,死的就是他,虽然破了产,但他还能活着。
"如今还活着,村里的人都说,他跟那头牛是两个"老不死" 人活在这世界上不容易啊,能活着就最好,要好好的活着!我觉得人来到这个世界上是要感受这个人生的快乐而不是来抱怨老天的不公平。
有些人出生在富裕家庭,有些人出生在贫困的家庭,但富人有富人的快乐和烦恼,穷人有穷人的快乐和烦恼,富不富裕这不重要,而是要感受到人生的乐趣,这才是重要的。
我觉得人只要是好好的活着就是富裕的,正因我们还有期望,而那些死去的他就什么都没有了,你此刻能吃饱能穿好的话,那你更富裕了,正因如今还有地区吃不饱的穿不好的人很多。
不好抱怨不公平,只要好好活着就好。
而且对我们身边的每个人都好一点,正因迟早有一天他会离开你的。
《活着》读后感样本(2)《活着》是一部由余华所写的小说。
这个故事以农村人的视角,讲述了一个普通人一生的坎坷经历。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深刻地体会到生活中的辛酸和无奈,同时也让我们对生命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故事的主人公是农民福贵,他出生在一个农村家庭,成长于乱世之中。
他经历了农民起义、抗日战争和改革开放等社会大变革的时期。
在这些年,福贵经历了许多人生的起伏和变故。
他先是丧失了一切,家族被土地改革没收,家产被共产党替他们分给其他农户。
2023年《活着》读后感(13篇)
2023年《活着》读后感(13篇)《活着》读后感篇1前几月,听闻大学隔壁班的一个女孩子跳楼自杀了,研究生还未毕业。
具体原因也不好去揣度了,留给大家一阵唏嘘,而自我又重新思考了一下活着的意义。
最近拜读了余华的作品《活着》,作者认为: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余华认为作家的使命不是发泄,不是控诉或者揭露,他应当向人们展示高尚。
而他所说的高尚不是那种单纯的完美,而是对一切事物理解之后的超然,对善与恶一视同仁,用同情的眼光看待世界。
所以他以异常冷静地笔触描述了福贵老人的一生,告诉我们活着就是活着。
翻开血红的封面,主人翁一幕幕生活画面清晰呈此刻脑海里,合上书本已成记忆。
福贵生于富贵家庭,年轻时放浪不羁,将家产挥霍一空,成为普通佃户。
后被强征入伍,九死一生逃回老家。
在那样的年代,生存不容易,福贵眼见着自我的亲人一个个死去,最终只剩自我和一条老牛。
老牛是他因同情从屠夫手中买下来的,这印证了那句话:眼因流多泪水而愈益清明,心因饱经忧患而愈益温厚。
福贵承受住了难以承受的苦难,垂垂暮年与老牛相伴,和老牛念叨着亲人的名字,唱着歌谣:少年去游荡,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
在我看来,生命是载体,而生活是资料。
不管我们一生要肩负多少职责,或者经历多少磨难,再或者享受多少辉煌,都是由生命来承担。
无论何时何地,都不能看轻生命,同时还应当进取乐观地去应对那些或好或坏的事情。
《活着》读后感篇2在假期的时候我读了一本书,叫“活着”,是余华写的。
读了这本书之后,我一个人沉思了好久。
主人公的亲人一个个离开人世,最后只剩下自己一个人,孤独的生活,但尽管这样,他没有选择放弃生命,而是坚强地活着。
他的这种坚强深深地打动了我,毕竟面对所有的亲人离世,这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承受住的,但他还是坚强地活下来了。
可是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多少人一遇到事情,面对压力就承受不住,甚至会选择轻生?我们总是会看到这样的新闻:某高中生跳楼自杀,某明星得抑郁症……确实,人这一辈子会遇到很多事,不可避免的就会有不如意的时候,导致很多人想不开,特别消极,甚至选择放弃生命。
余华《活着》——活着就是忍受痛苦
余华《活着》——活着就是忍受痛苦王小波曾经说活着就是忍受苦难,叔本华曾经也说过,人生是痛苦的,世界就是一个痛苦的轮回。
看《活着》时我常常想起这些话,即使是苦难,也要忍受,不要找理由,不要挖掘深刻意义。
作者余华在小说《活着》的开篇说了这样一句话:“我听到了一首美国民歌《老黑奴》,歌中那位老黑奴经历了一生的苦难,家人都先他而去,而他依然友好地对待世界,没有一句抱怨的话。
这首歌深深打动了我,我决定写下一篇这样的小说,就是这篇《活着》,写人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对世界乐观的态度。
写作过程让我明白,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只有12万字的《活着》讲述的是一个让人绝望的故事,福贵多舛的命运让人压抑的无法呼吸。
故事中的人们在这个叫做活着的故事里一一死去,只留下我们错愕当场,那内心的难过却无法得到释放,比看完之后大哭一场还要累。
余华擅长以极其冷酷的笔调揭示人性丑陋阴暗的角落,罪恶、暴力以及死亡,当然《活着》也不会例外。
他缓缓的,不动声色的将我们带进福贵的生活,让我们在他的生活中燃起星星希望继而又迅速破灭,就在你觉得一切都无望时他又会给你一些温情脉脉,柔软的快乐,让你相信噩梦不会再来,直到最后你才明白原来这一切的一切都只是福贵命运的陪衬,留下的只有一种近乎残忍的措手不及,一切就都结束了,犹如巨大的诅咒般,毫无征兆。
福贵的命运悲惨荒诞,他经历了年少阔绰、败家、战争、丧妻失女以及白发人送黑发人的若干苦难后,只留下了那只也叫做福贵的老黄牛,可他仍然按部就班的生活着,甚至都从来没有挣扎过一下,或许他已经将所有的力量都用来承受生活给他的苦难了,能做的只剩流尽眼泪,继续前行。
回想起书中对福贵的描述,闭上眼睛,福贵弯腰赤背的样子总浮现脑海,生活对他来说只有一条路,没有树荫,没有遮盖,风来了就吹风,雨来了就淋雨,他似乎是铁人,刀枪不入,像他的内心一样,坚强着,隐忍着。
或许他已看透,命运早已由不得他操控,只要活着就已满足。
《活着》读后感
《活着》读后感《活着》是余华先生的经典之作,这部小说以朴实无华的语言,讲述了在大时代背景下,主人公福贵饱经沧桑的一生。
在阅读这部作品的过程中,我仿佛亲身经历了福贵所经历的种种苦难与挫折,也深刻感受到了他在逆境中顽强生存的意志和对生命的敬畏。
小说的开头,福贵是一个富有的地主家少爷,他沉迷赌博,最终输光了家产,一夜之间从云端跌落谷底。
这是福贵人生的第一次重大转折,也是他走向苦难的起点。
随后,他的父亲去世,母亲病倒,他不得不挑起家庭的重担,开始了艰辛的生活。
在这个过程中,他经历了无数的磨难,如种地、打零工、挨饿受冻等,但他始终没有放弃对生活的希望。
然而,命运似乎总是在捉弄福贵。
在他好不容易过上安稳日子的时候,又接二连三地遭受了打击。
他的儿子有庆为救县长夫人抽血过多而亡;女儿凤霞与队长介绍的城里的偏头二喜喜结良缘,产下一男婴后,因大出血死在手术台上;而凤霞死后三个月家珍也去世了;二喜因吊车出了差错,被两排水泥板夹死;外孙苦根便随福贵回到乡下,生活十分艰难,福贵心疼外孙便给他煮豆吃,不料苦根却因吃豆子撑死……生命里难得的温情将被一次次死亡撕扯得粉碎,只剩得老了的福贵伴随着一头老牛在阳光下回忆。
在小说的结尾,福贵与一头老牛为伴,过着平静而孤独的生活。
他经历了太多的苦难,目睹了太多的死亡,他的生命已经变得无比坚韧。
他说:“这辈子想起来也是很快就过来了,过得平平常常,我爹指望我光耀祖宗,他算是看错人了,我啊,就是这样的命。
年轻时靠着祖上留下的钱风光了一阵子,往后就越过越落魄了,这样反倒好,看着我身边的人,龙二和春生,他们也只是风光了一阵子,到头来命都丢了。
做人还是平常点好,争这个争那个,争来争去赔了自己的命。
像我这样,说起来是越混越没出息,可寿命长,我认识的人一个挨着一个死去,我还活着。
”读完这部小说,我心中充满了感慨。
福贵的一生是苦难的一生,但他却以一种坚韧的态度面对生活的挑战。
他没有被苦难打倒,反而在苦难中找到了生命的意义。
《活着》 生活的意义与坚韧的人生
《活着》生活的意义与坚韧的人生
《活着》是一部以中国历史背景为背景的小说,讲述了主人公福贵在经历种种磨难后,依然坚韧地生活下去的故事。
这部小说不仅展示了生活的艰辛和苦难,更传递了生活的意义和坚韧的人生。
首先,生活的意义在于我们如何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
在《活着》中,福贵经历了许多磨难,包括失去家人、贫困、孤独等等。
然而,他并没有放弃生活,而是选择了坚持下去。
这种坚持不仅让他度过了难关,更让他找到了生活的意义。
他明白了,生活并不是为了追求幸福和舒适,而是为了经历人生的种种苦难和挑战,从中获得成长和领悟。
其次,坚韧的人生是面对困境时不放弃的精神。
在《活着》中,福贵面对困境时从未放弃过自己。
他坚信只要活着就有希望,只要努力就能改变命运。
这种坚韧的精神不仅让他度过了人生的低谷,更让他在困境中找到了生活的力量。
最后,《活着》告诉我们,无论生活有多么艰难,我们都应该坚持下去。
生活的意义在于我们如何面对挑战和困难,而坚韧的人生则是面对困境时不放弃的精神。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生活的种种磨难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力量和勇气。
《活着》 生活的意义与坚韧的人生
《活着》生活的意义与坚韧的人生
《活着》是中国著名作家余华的一部小说,它深刻地揭示了生活的意义与坚韧的人生。
通过主人公福贵的经历,这部小说向我们展示了生活中的苦难、挫折、失去和死亡,以及在这些经历中如何坚韧不拔地生活下去。
生活的意义是一个主观的问题,每个人对生活的理解都不同。
在《活着》中,生活的意义在于经历、体验和面对生活中的一切,无论好坏。
福贵的人生充满了苦难和挫折,但他从未放弃生活,而是选择了坚韧地活下去。
这种坚韧的精神,正是生活的意义所在。
通过福贵的经历,我们可以看到,生活中充满了无法预料的困难和挫折。
然而,正是这些经历,塑造了我们的性格,让我们更加坚强。
福贵在面对生活的苦难时,选择了勇敢地面对,他的人生也因此变得更加充实和有意义。
此外,《活着》还向我们展示了家庭的重要性。
福贵的家庭在他最困难的时候给予了他支持和力量,让他能够继续生活下去。
家庭是我们生活中最重要的支持系统之一,它可以帮助我们度过生活中的难关,让我们感受到温暖和爱。
总之,《活着》是一部揭示生活意义和坚韧人生的小说。
它告诉我们,
生活虽然充满了苦难和挫折,但只要我们勇敢地面对,坚守自己的信念,我们就能找到生活的意义,过上充实而有意义的生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活着》:为活着而孤独的生活我买了《活着》的小说。
黑色封面,余华的红色签名显得格外耀眼;封底是余华的照片和他的介绍,那副稍显沧桑却又执着的脸庞,皱眉,些许是余华这个人应有的神态。
余华的作品拿过不少奖,《活着》是以荣获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家为标榜的。
小说目录简单,五篇自序、《活着》正文和外文版评论摘要三部分。
1993年中文版自序,“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述说了活着的意义。
“我感到自己写下了高尚的作品”——“这里说的高尚不是那种单纯的美好,而是对一切事物理解之后的超然,对善和恶一视同仁,用同情的目光看待世界。
”我所理解的高尚,是现在不行、可未来能够得着的种种东西。
2007年麦田新版自序,“《活着》里的福贵就让我相信:生活是属于每个人自己的感受,不属于任何别人的看法。
”的确,我有我的生活,你有你的想法,我们都是独立独行的个体,无需活在别人的眼光,何苦追究相同和差异。
翻阅自序,有种探讨人生的意味,这是余华描写创作的《活着》:关于福贵的生活。
读者的我们,对福贵有着各异的看法,都是个人的感受罢了。
看了评论,才回头探视小说。
于我而言是个人偏见:认为外国人的评论与国人的焦点都是按部就班的。
世界范围内的人都在看《活着》,肯定有持相同观点的人们,比方说,“福贵的故事是中国五十年的历史、二十世纪中国的全貌”,扯着政治和意识形态斗争口吻;“落寞生活下的孤独,福贵并不寂寞、活着的意志是福贵身上唯一不能被夺走的东西”,是正向对待生活的积极言论。
我认为,《活着》是一部深入浅出的教科书。
看过电影,那渲染悲惨过后的欢喜气氛,是一种美好。
与电影的区别,小说以第三人称叙事,有着说不出的悲凉。
刚开始以为“我”是主角,其实是“我”遇到的,那个牵着一头叫“福贵”的牛、讲述自我的老人才是主角。
《活着》,就这样拉开序幕。
福贵是地主家的少爷,嫖赌成性,做生意也就成了在赌场上光宗耀祖。
与龙二的最后一场赌局,赶走了跪地请求的家珍,赶走了所有的家产。
他爹“以为会死在这屋子里”的愿望终究没能实现,从粪缸上滑下来死去。
“像是染上了瘟疫一样浑身无力”,“我爹死在我手里了,我娘我家珍,还有凤霞却要跟着我活受罪。
”面对爹的离世,福贵懊悔着自己的闯祸行为。
“我”是倾听者的身份。
我能听到福贵自述时那嘿嘿的笑声,是回忆过去淡然处之的态度,若懂得往事的价值,一笑而过又何妨。
福贵那败家子的名声,从有力反驳甚至动粗,到全盘清算、一无所有的跌宕。
福贵爹,是离开自己的第一个人。
面对死去的亲人,除去家庭资本的庇护,活着的人要活受罪吗?生活还要继续,孤独感开始出现,福贵再也听不到父亲的叫骂和教训声了。
没有可以挥霍的财产,福贵靠忙活龙二给的五亩好田过日子。
家珍带着半岁大的有庆回来,“这个家就全了”,但福贵娘病倒,福贵到城里请郎中,这一去,被国民军抓了壮丁。
刚复合的家庭,又被意外事件阻隔了相聚,余华重在描写福贵的历程。
那时福贵结识了娃娃兵春生,战后失散,被解放军俘虏,拿着盘缠“又是哭又是笑,疯疯癫癫地往南跑”——回家。
战中保住的性命,是能继续活着的依靠。
满心欢喜想着一家人团聚,福贵被告知娘已经死了,临终前说“福贵不会是去赌钱的。
”到底是母亲与儿子的情深,简单的信任足以成为支撑家人的力量。
哪怕死性不改,经过痛心教训以后,人终会变好。
“可怜她死时,还不知道我在什么地方。
”留守家中的亲人,面对下落不明的担忧,坚持福贵的经历已经让他改变,这就是母亲最后的信念。
“我回家了”,福贵一遍遍地对自己说,那是个不容易的家,有妻子和一双儿女作伴。
土地改革分了五亩地,战场上捡回的命,地主身份的龙二成了替死鬼,福贵感言可要好好活。
双亲离世是痛苦的,双倍的孤独,还好有妻儿不寂寞。
即使痛苦依旧要过日子,生活不因喜和悲放慢脚步,只因生活包含的滋味太多,一一品尝的机会从不缺少。
福贵和“我”都坐在阳光下,“我”看着他吆喝那头老牛,“我”知道福贵的讲述还在继续。
我知道,后面的故事更吸引。
两个孩子越长越大,福贵把凤霞送人省钱供有庆上学。
凤霞有天晚上跑回来了,福贵送她回去,到了城里又背她往回走,“就算全家饿死,也不送凤霞回去。
”孩子和父母的关系,是血溶于水、难以割舍的亲情。
就算凤霞不会说话,也能在心中明白福贵的珍爱。
后来人民公社成立,村里煮钢铁、办食堂,锅米柴盐自然被没收了去。
家珍得了没力气的病。
食堂散伙,回到自家吃自家的。
余华笔下,人民公社运动就像一场雨,刚下时候滋润大地,时间长了便汪洋成灾,折腾一词形象生动地表达了它的意思。
等到家珍身体好些,有庆为给校长(县长夫人)献血,搭上了自己的性命。
福贵跑到医院去找有庆,却遇到县长——是一同经历战场的春生,想到有庆的死,福贵留下“你欠了我一条命。
”的话。
村西,有庆的坟前,“那条弯曲着通向城里的小路,听不到我儿子赤脚跑来的声音。
”小说写到这里,有种事已至此,人物将会一个个离去的感叹。
文中,有庆和他的羊,有着深厚的情谊:每天来回给送青草、恳求福贵不能卖羊给宰羊店换钱。
十来岁的好动男孩,有着执着的爱心,想要显示自己的能力,却因无畏抹去了珍贵的生命。
有庆的死是可预见的,但春生的出现给小说添了一笔。
欠下一条命的春生,福贵的心情难以平衡,失去唯一的儿子和责怪曾经的战友,关联一起的落寞感无法排解。
突发而来的事故,福贵的生活蒙上了阴影,儿子去世,家庭的孤独蔓延。
“我”和福贵一直待在一起。
福贵下田时说:“做人不能忘记四条,话不要说错,床不要睡错,门槛不要踏错,口袋不要摸错。
”福贵对“我”说,“这都是做人的道路。
”患了软骨病的家珍,却是慢慢好了起来。
村里王家三儿子娶亲,凤霞遭到欺负,福贵和家珍商量给凤霞找男人。
队长给介绍的万二喜,娶凤霞那天很是风光,“锣鼓很远就闹过来了,村里人全挤到村口去看。
”后来队长被当走资派抓了去;春生遭了打,终究没答应家珍“你还欠我们一条命,你就拿自己的命来还吧。
”的话,上吊死了。
“一个人命再大,要是自己想死,那就怎么也活不了。
”欠下的命还不了,自行了断的勇气需要多大,福贵对春生的死实属无奈。
为什么活不下去,是遭受压迫,或是难以反抗,重要的在于自己本身已经放弃。
面对挑战,春生活不下去了,福贵看着身边人的离去,仍坚持按自己说的“好好活。
”那天二喜和凤霞带来有孩子的消息,令这一家子笑着哭,哭着笑。
冬天,凤霞生了孩子就因大出血断了气。
“我的一双儿女都是生孩子上死的,有庆死是别人生孩子,凤霞死在自己生孩子。
”这些没有偶然,是生活刻意的安排。
孩子到来的欢喜还未充满整个家庭,一下子被夺去性命的凤霞,无法表达,或喜或悲,都无法形容福贵他们的感受。
生活仍要继续,才是生活的本义。
把凤霞和有庆埋在一起,家珍给孩子取名叫苦根。
不久后家珍也死了,“她是知道自己快要死了,反倒显得很安心。
”余华的叙写没有过多笔墨,接连交代了凤霞和家珍的离世。
凤霞是死于突发事件,家珍的死有着前期系列的描写。
余华在差不多的时刻里结束母女两人的故事,福贵的生活又经历一个曲折;另一方面顺其自然的让福贵活下去,因为还有二喜和苦根。
“我”问福贵,“苦根现在有多大了?”他那分不清的神色看向远方,“要是按年头算,苦根今年该有十七岁了。
”凤霞死了,家珍也死了,苦了二喜拉扯着苦根长大。
苦根四岁那年,二喜被两排水泥板夹死了。
二喜是个偏头,为人老实淳朴,为凤霞嫁的风光,还不清欠债心里不舒服。
他一心为了苦根,他和凤霞的唯一儿子,死前叫喊着苦根的名字。
就是沉闷的人,做的多说的少,福贵一家是有福气的。
二喜死后,福贵带着苦根回到村里。
那时村里包产到户,苦根能帮福贵干点农活。
晚上福贵一一遍对苦根说起他爹的话,“这两只鸡养大了变成鹅,鹅养大了变成羊,羊养大了又变成牛。
我们啊,也就越来越有钱啦。
”家业就是这样步步兴旺起来的,福贵败坏了上一辈的家产,他希望苦根能建立起自己家业。
七岁那年,苦根吃豆子撑死了,不是贪吃,是穷。
苦根确实是苦的,刚出世就没了娘,“能说会道”却是村里最穷的孩子,比起开始的不懂事理,后来的他显得生性许多。
福贵说,“我是有时候想想伤心,有时候想想又很踏实,家里人全是我送的葬,全是我亲手埋的。
”尘埃落定,再也不担心谁先死谁没有后路,当家人都从身边离去,剩下自己一个人的孤单生活,就只为了自己好。
福贵买了一头老牛,取名叫福贵,“福贵是好样的,有时候嘛,也要偷偷懒,可人也要常常偷懒,就不要说是牛了。
”这是福贵和他的牛“福贵”,年近迟暮,优哉游哉,双方孤独地陪伴走过接下来的生活。
“我”听到老人粗哑的令人感到的噪音在远处传来,唱到——“少年去游荡,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
”“我”和福贵的一天,是福贵的半生日子,有起有伏的生活,逼迫不了他屈服,活着的意志驱使他继续生活。
“我知道黄昏正在转瞬即逝,黑夜从天而降了。
我看到广阔的土地袒露着结实的胸膛,那是召唤的姿态,就像女人召唤着她们的儿女,土地召唤着黑夜来临。
”形单影只不可怕,大半辈子的经历打磨着自己,就任由日子过去,能活着就是福。
福贵的一生,我们称为《活着》,这是余华带给我们的感受: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
2016.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