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教学的误区
信息技术在幼儿园教学中运用的误区及对策
信息技术在幼儿园教学中运用的误区及对策信息技术在幼儿园教学中已经成为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应用过程中,有时可能会出现一些误区,影响幼儿的学习和发展。
本文将探讨一些常见的误区,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便幼儿园教师可以更好地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
误区一:过度使用电子产品随着电子产品的普及,电子产品已经成为了幼儿园教学的重要工具。
然而,教师有时会过度依赖电子产品,给幼儿带来负面影响。
过度依赖电子产品会降低幼儿的兴趣,限制幼儿的思维发展,甚至可能会影响幼儿的健康发展。
对策一:合理利用电子产品对于幼儿园教育,应该合理使用电子产品。
教师可以在教学中使用电子产品,但应该注意把握使用的时间和频率。
应该多关注幼儿的身体发育和心理发展,合理分配电子产品的时间,避免过度依赖电子产品。
误区二:缺乏个性化教学信息技术可以支持个性化教学,但是缺乏个性化教学仍然是幼儿园信息技术应用的一个误区。
因为教育机构往往追求标准化教学,忽略了每个孩子的特点和需求,导致很多孩子无法得到有针对性的教育锻炼。
幼儿园教师应该更加重视每个孩子的个性化需求,积极实施个性化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例如利用电子板书及其他支持工具让幼儿了解知识点,合理分配课程时间配合幼儿的学习时间表,及时反馈和评价幼儿的表现,以保证效果最佳化,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误区三:忽视基础教育教师有时会忽视幼儿的基础教育,只注重教授全面、综合的知识,而忽略幼儿的基础工作。
这会影响幼儿的学习效果和学习兴趣。
对策三:注重基础教育在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幼儿教育体验时,教师应该注重基础教育,突出“基础打牢”的思想。
幼儿园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教授基础知识,例如数字、字母、形状等,并注意观察,及时反馈幼儿的缺陷,以便及时纠正和优化。
总结:信息技术给幼儿园教学带来了许多方便,但也有许多误区需要及时纠正。
正确的信息技术应用可以提高幼儿的学习效果和兴趣,但需要注意教育的多样性和身心健康发展。
语文课堂信息技术使用的误区与应对
语文课堂信息技术使用的误区与应对
误区:机械使用技术,缺乏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教育理念指导。
应对:教师应该理解并遵循“技术只是手段,教育才是目的”的原则,把信息技术与教育相结合。
在课堂使用信息技术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课程内容选择合适的应用工具,结合课程教学目标将信息技术融入到教学中,提高教学效果,而不是盲目跟风。
误区:技术应用不够精细,教学效果不明显。
应对:在使用信息技术时,不仅要了解技术的基本操作,还要深入研究技术的应用方法,尤其是针对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对所使用的具体功能做出深入理解和精细应用。
误区:忽略了科技知识和网络素养的培养。
应对: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学生获取、评价和使用信息的能力已经成为一个不可避免的课题。
在使用信息技术的同时,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科技知识和网络素养,使其具备独立思考、创新实践和网络安全意识,以应对日益增长的信息化需求。
信息技术教学的误区
信息技术教学的误区一、以“电子板书”代替“黑板板书”。
有课堂把教案搬上屏幕,以电子板书代替黑板板书,上课教师只需点击鼠标,对其他教学手段置之不理,使课堂由“人灌输”变成“机器灌输”。
从教学效益角度讲,有些可用传统教学手段讲解得很清楚的知识点,教师就没有必要浪费大量的时间制作课件,利用信息技术教学。
从学生身体健康的角度讲过多过滥的电子板书,有损学生的视力,容易产生眼睛疲劳,反而影响学习效果。
二、偏面认为利用信息技术教学就是现代化教学。
一些公开课评比课活动,只要使用信息技术就认为是体现现代化教学,是好课。
其实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使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
有时通过教师的语言、扮演、手势及通过观察学生的表情、提问等反馈手段,教师灵活掌握教学策略,因势利导,会获得更好的效果。
任何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只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工具,它必须依靠科学的设计、精心的组织,才能发挥效能。
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来解决传统教学手段所难以解决的问题,似乎更有价值。
三、过分追求快节奏。
信息技术教学固然可节省教师板书时间增加课堂密度,但有时欲速则不达。
例如学生正思考上一页内容时,教师已把屏幕显示到下一页了,或学生正思考时,屏幕上已显示了标准答案,这样不利于学生做题。
四、人机对话取代师生对话。
有的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课件以信息技术的演示代替了教师的教,忽视了教师作为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和指导者的作用,以人机对话取代了师生对话。
当学生答对时,屏幕上显示表扬的词句,取代了教师的真诚鼓励。
这样的表扬开始可能给学生一点新鲜感,但过于显性和生硬,没有感情,教师的一个微笑,一个简单的手势,有时更会让学生感觉到亲切、自然。
信息技术的应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理解的难度,使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但是,是否因为信息技术的优势,我们就完全抛弃传统教学中的一切东西而完全依赖它呢?我认为不是这样的。
不可否认,信息技术的使用,让学生老师相对轻松,但是一个优秀的背后要付出多少劳动?教师在课前耗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选材、设计课件。
教育信息化实践上的误区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教育信息化已经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
然而,在教育信息化的实践过程中,一些误区也随之产生,影响了教育信息化的推进效果。
本文将分析教育信息化实践上的几个误区,以期为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提供借鉴。
一、误区一:过度依赖技术,忽视教育本质在教育信息化的实践过程中,部分教育工作者过分强调技术的应用,认为只要引进先进的教育技术设备,就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然而,过度依赖技术,忽视教育本质,容易导致以下问题:1. 技术滥用:一些学校在应用教育技术时,不考虑实际需求,盲目跟风购买设备,导致资源浪费。
2. 教育本质被忽视:过分追求技术手段,容易忽视教育过程中师生互动、情感交流等关键环节,影响教育教学效果。
3. 学生过度依赖技术:长时间依赖电子设备,可能导致学生缺乏自主学习能力,影响综合素质的培养。
二、误区二:重硬件建设,轻视软件应用在教育信息化过程中,一些学校过于关注硬件设施的建设,认为只要拥有先进的教育设备,就能实现教育信息化。
然而,重硬件建设,轻视软件应用,容易导致以下问题:1. 设备利用率低:由于缺乏相应的软件支持,一些先进的教育设备被闲置,造成资源浪费。
2. 教学效果不佳:没有针对硬件设备开发相应的教学软件,导致教师难以发挥设备的优势,影响教育教学质量。
3. 教育信息化发展不平衡:部分学校在硬件建设上投入巨大,但软件应用却相对滞后,导致教育信息化发展不均衡。
三、误区三:盲目追求信息化,忽视教师培训在教育信息化的实践过程中,一些学校盲目追求信息化,忽视了教师培训的重要性。
以下问题由此产生:1. 教师信息化素养不足:由于缺乏系统的培训,部分教师对信息化教学手段掌握不足,难以适应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2. 教学效果不佳:教师信息化素养不足,导致其在应用教育技术时,难以发挥技术的优势,影响教育教学质量。
3. 学生学习效果受影响:教师信息化素养不足,可能无法有效引导学生进行信息化学习,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
浅谈中学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误区
浅谈中学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误区【摘要】现今,中学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存在着一些误区,如忽视实际应用、重视理论知识、缺乏互动性、忽视学生实际能力培养以及过度依赖课本。
教师往往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灌输,而忽视了学生在实际应用中的能力培养。
课堂缺乏互动性导致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兴趣降低,同时过度依赖课本也限制了学生的创造力和思维发展。
要改变这种状况,教师应该注重实际应用,提倡互动性教学,重视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减少对课本的依赖。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学生信息技术方面的综合能力,使他们在未来的社会中有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浅谈、中学、信息技术课、教学误区、引言、忽视实际应用、重视理论知识、缺乏互动性、忽视学生实际能力培养、过度依赖课本、结论。
1. 引言1.1 引言在中学教育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一直备受关注。
很多老师在教授这门课程时存在一些教学误区,这些误区可能会影响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和理解。
本文将对中学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误区进行深入探讨,希望能够引起更多人的重视和关注。
很多老师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忽视了实际应用。
他们过分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却忽略了学生在实际应用中的能力训练。
这导致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缺乏经验,无法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
一些老师过分强调理论知识,忽视了课程的互动性。
他们只是简单地传授知识,而不是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和实践。
这种单向的教学方式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一些老师过于依赖课本,缺乏创新性和灵活性。
他们只是机械地按部就班地教授课本内容,而忽视了学生个性化和实际能力培养。
这种教学方式难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
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误区是一个需要引起重视的问题。
我们希望通过更加注重实际应用、注重互动性、注重学生能力培养和减少对课本的依赖,来提高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质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造力。
2. 正文2.1 忽视实际应用中学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误区之一是忽视实际应用。
在课堂上,很多老师只注重传授理论知识,而忽略了信息技术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信息技术教学的误区及处理对策
信息技术教学的误区及处理对策
信息技术教学的误区:
一、学生对信息技术教学的认识误区:
1、将信息技术教学当作技术性的学习,而忽略其它学科的内容。
2、认为信息技术教学只是电脑操作,而忽略其它应用。
3、认为信息技术教学只是学习软件使用,而忽略其它信息技术的内容。
二、教师对信息技术教学的认识误区:
1、教师认为信息技术教学只是传授技术知识,而忽略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2、教师认为信息技术教学只是技术性的学习,而忽略其它学科的内容。
3、教师认为信息技术教学只是技术性的学习,而忽略学生的创新能力。
处理对策:
一、改革教学方法:
1、引导学生结合实际,将信息技术教学与其它学科知识结合起来,加强实践性教学。
2、提倡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为重点的信息技术教学。
3、引导学生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改革评价方式:
1、重视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把实际应用能力作为评价学生的重要指标。
2、重视学生的创新能力,把创新能力作为评价学生的重要指标。
3、重视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习兴趣作为评价学生的重要指标。
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误区
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误区误区一:教学内容和学生沦为技术应用的道具不可否认,多媒体以其自身的优越性,给我们的课堂教学带来了许多乐趣,提高了学生的注意力。
但是,我们不能认为采用了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教学效果就会很好。
那种把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与优化课堂结构等同起来,在教学中一味强调运用多媒体技术的做法,甚至不顾教学实际地滥用,其结果会适得其反。
因此一定要做到适时引入。
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一定要符合学生的认知需要,抓住认知时机,运用得适时、适度。
传统的教法较少顾及学生的认知结构,学生被看成被动的知识灌输对象,满堂灌的现象较为常见,导致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
而多媒体辅助教学交互性强,操作界面丰富活泼,可以产生出一种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的人机交互方式,容易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培养学习情感。
如果单纯为了炫耀或凸显技术的优势而应用信息技术,无视某一时段业已确定的课程培养目标,忽视学生的学习结果,甚至不惜以无谓地耗费学生的时间为代价而进行技术表演。
则失去了信息技术自身的价值。
这样的结果导致技术本位的信息技术应用的特点是课程完全顺应技术,教学内容和学生沦为技术表演的道具。
误区二:集体无意识支配下的群体做秀为了上公开课,参加教学比赛或迎接上级检查而应用信息技术,而不是从课程的内部需要出发应用信息技术,在公开课之外的常规教学中则几乎不利用信息技术。
普遍存在的现象是:在上公开课利用信息技术的热热闹闹与常规教学信息技术应用的冷冷清清形成强烈的反差。
信息技术的应用成为教师在公开课上换取评委一两声掌声的花拳绣腿,而学校花巨资购买的计算机及其它设备长期大量闲置,在日常教学中远未发挥其实效。
误区三:教师垄断信息技术的使用权,学生成为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被动看客。
教师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制作课件,有的教师还请来电脑专业人员协作。
在部分教师的潜意识里,认为只有用到多媒体、用到电脑、用到课件才算是优质课,他们把优质课简单地等同于课件。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存在哪些误区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存在哪些误区随着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等的飞速发展及其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和渗透,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教育技术给现代化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并成为现代教育技术的主要标志。
然而在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中却存在着种种误区,因此如何合理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更好的为教学服务,提高教学质量是我们每位老师所面临的重要问题。
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中的几个误区:在我国社会改革中,教育改革滞后于经济改革,在教育发展中,观念更新又滞后于装备更新。
正是教育观念的滞后,才引发了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误区。
1.在主观思想上误把教育技术先进等同于教学先进教学的过程是信息传输的过程,信息传输需要手段,而现代教育技术为信息的传输提供了各种先进手段,因此有些教师认为教育技术先进就是教学先进,为了体现教育技术的先进,把一些应该用实验演示的问题也做成三维动画来表示,有的甚至整堂课教学的每个环节全部用多媒体课件来展示,表面上看教育技术很先进,实际上只是“花架子”。
教学观念是传统的,教学方法是陈旧的,只是披了一件先进教育技术的外衣,这丝毫不代表教学的先进。
应该强调的是,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必须以先进的教学观念为指导,坚持启发式、交互式和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如果背离了这一原则,再先进的教育技术都不会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2.误认为多媒体教学模式可以代替所有传统教学模式,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多媒体教学模式将过去教育的单一讲授型发展为学生、教师、媒体三者互动结合的多元模式;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变为通过现代教学媒体主动学习知识的方式。
但是现代教学媒体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它也有自身的缺陷。
首先,现代教学媒体在教学中起的只是辅助作用,也只能起到教学服务的作用。
它不可能完全替代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活动。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除了使学生明确教学目的,还要注意调节他们的学习注意力,并及时的反馈纠正,这也是教师的主导作用的体现。
然而有些教师没有把握好自己的主导作用和计算机多媒体的辅助功能,造成了本末倒置。
浅谈高职院校信息化教学模式误区
浅谈高职院校信息化教学模式误区随着现代科技的迅速发展,信息化教育模式也逐渐成为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
信息化教学模式通过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为学生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学习方式,将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新兴的科技手段融合在一起,极大地丰富了教学手段,提升了教学质量。
在信息化教学模式的推行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误区和挑战。
本文将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三个方面,浅谈高职院校信息化教学模式存在的误区,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教学内容的误区在信息化教学模式下,教学内容不合理、不完整、不充分,是当前高职院校信息化教学模式存在的一个重要误区。
在这种模式下,师生之间的互动性和实时性受到挑战,学生的大量信息掌握和获取形成不了系统性知识,学生在信息化教学模式下,会因为信息大量涌入而对学习内容的范围陷入混乱,难以对所学知识形成系统性的认识。
针对这一误区,高职院校应该调整教学内容的设置,注重整体性和系统性。
教师在设计课程内容时,应该精心选取相关资料和案例,保持内容的逻辑性和连贯性,使学生能够从细小的知识点中逐步理解和掌握整体的知识结构,注重知识的灵活运用和实际应用。
信息化教学模式下,教学方法的不合理选择也是一个重要的误区。
一些高职院校在推行信息化教学模式时,采取了过分依赖教学平台和电子教材的方式,忽略了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导致师生互动不足、学生参与度低、学习效果难以提升的问题。
为避免这一误区,高职院校应该在推行信息化教学模式时,兼顾传统教学方法和现代教学手段的结合。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主动学习,鼓励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互动交流,积极参与课程讨论,提高学生的接受度和参与度。
教师也要灵活运用信息化手段,创设多样化的实践性教学环境,提高教学效果和学习质量。
信息化教学模式下,教学评价的误区主要表现在评价内容的局限性和评价方式的单一性上。
一些高职院校在信息化教学模式下,仅依靠单一的笔试、实验报告等方式进行学生的评价,忽略了学生知识技能的整体性和综合能力的培养。
中等职业学校开展信息化教学的现状误区和建议
中等职业学校开展信息化教学的现状误区和建议信息化教学是指通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促进教师教育和学生学习的过程。
在中等职业学校中,信息化教学正逐渐普及和推广。
本文将从现状、误区和建议三个方面探讨中等职业学校开展信息化教学的情况。
在现状方面,中等职业学校开展信息化教学的现状可概括为以下几点:首先,信息技术设备得到了普及。
中等职业学校的计算机实验室、多媒体教室等信息技术设备有了一定的普及,为教师的信息化教学提供了基础条件。
其次,教育资源丰富。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大量的优质教学资源可供教师选择,丰富了教学内容和方法。
再次,信息化教学应用逐步推广。
部分中等职业学校已经开始尝试采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如使用PPT制作课件、在线辅导学生等。
然而,中等职业学校开展信息化教学也存在一些误区:首先,讲究形式而忽视实质。
有些学校以引进新设备、购买新软件等为主要手段,忽视了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导致实际效果不佳。
其次,仅仅追求效果和封面。
有些学校过分注重教学过程的技术性展示,而忽视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方法的培养。
再次,信息化教学与实际教学脱节。
有些教师将信息化教学作为一种独立的教学方式,而忽视了与传统教学的结合,导致学生在不同教学环境中的适应能力不强。
为了改善中等职业学校开展信息化教学的状况,以下是一些建议:首先,注重教师培训。
中等职业学校应加强对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提高其信息化教学能力。
教师可以参加培训班、学习教育软件等,提高信息化教学的实际操作能力。
其次,合理利用教学资源。
中等职业学校应鼓励教师创新教学方法,利用互联网等多种资源进行教学。
同时,也要加强教育资源的筛选和管理,保证资源的高质量和适用性。
再次,强化教学过程的监控和评估。
中等职业学校应建立完善的信息化教学评估体系,对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进行监控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解决。
最后,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学校可以开设相关课程或课外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信息化教学,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信息获取能力。
浅谈高职院校信息化教学模式误区
浅谈高职院校信息化教学模式误区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高职院校也开始逐步推进信息化教学模式的应用。
信息化教学模式以技术为支撑,旨在提升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但在实践过程中也存在一些误区,本文将对其进行浅谈。
高职院校信息化教学模式的误区之一是过度依赖技术。
在信息化教学模式中,教师和学生的教学活动主要依赖于计算机、网络等技术设备和工具。
技术只是教学手段,不能代替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学生的学习能力。
过度依赖技术可能导致教师和学生对于信息化教学的理解和掌握不足,无法灵活运用技术来支持教学活动,从而影响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高职院校信息化教学模式的误区之二是过分注重教学形式。
信息化教学模式在实施过程中,往往会注重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新的教学形式,如在线课堂、远程教育等。
教学形式只是教学的一种表现形式,更重要的是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过分注重教学形式可能导致忽视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设计和改进,从而无法真正提升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高职院校信息化教学模式的误区之三是忽视学生个体差异。
在信息化教学模式中,学生可以通过自主学习、网络交互等方式参与教学活动,但是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需求是不同的。
忽视学生个体差异可能导致教学过程中给予学生的个性化指导和支持不足,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从而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动力。
高职院校信息化教学模式的误区之四是缺乏教学评估与改进机制。
信息化教学模式的实施需要不断进行教学评估和改进,但是在实践中往往会忽视这一环节。
缺乏教学评估与改进机制可能导致教学过程中问题的无法及时发现和解决,无法有效提升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高职院校信息化教学模式的误区主要包括过度依赖技术、过分注重教学形式、忽视学生个体差异和缺乏教学评估与改进机制等。
为了克服这些误区,高职院校应关注教师和学生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注重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设计和改进,重视学生个体差异的满足和教学评估与改进机制的建立。
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信息化教学模式的有效应用,提升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浅谈高职院校信息化教学模式误区
浅谈高职院校信息化教学模式误区1. 引言1.1 背景介绍随着信息化技术的飞速发展,高职院校的教学模式也逐渐向数字化转变。
信息化教学模式为教学带来了许多便利和机遇,但同时也暴露出一些误区和挑战。
在这样的背景下,对高职院校信息化教学模式误区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对于更好地指导教育教学实践具有积极意义。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教育领域也逐渐迎来了数字化、智能化的时代。
高职院校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场所,信息化教学模式的应用已经成为教学改革的趋势和方向。
通过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可以提高教学效率,拓展教学资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信息化教学模式也存在一些误区和挑战。
不同的高职院校可能在信息化教学模式的应用中存在着各种问题和困难,如过分依赖技术、忽视师生互动、缺乏有效评估机制、教育资源浪费等。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教学效果,也给教育教学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有必要深入探讨高职院校信息化教学模式误区,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优化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
1.2 问题现状当前,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高职院校信息化教学模式也在逐渐普及和深化。
随之而来的是一些教学模式的误区,给教学活动和教学管理带来了一定的困扰和挑战。
这些问题主要包括过分依赖技术、忽视师生互动、缺乏有效评估机制以及教育资源浪费等方面。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到了教学质量和效果,还可能导致教育资源的浪费和不平衡的教学发展。
在高职院校信息化教学模式中,很多学校和教师往往过分依赖技术,将技术作为教学的全部,忽视了教学设计和教学内容的重要性。
一些学校还存在着忽视师生互动的现象,教师和学生在信息化教学中缺乏有效的交流和互动,导致学生学习的效果不佳。
由于缺乏有效的评估机制,教学活动的质量和效果无法得到有效的评价和改进,造成了教学质量的下降。
一些学校在信息化教学过程中存在着教育资源的浪费现象,没有很好地利用现有资源,导致资源的浪费和不均衡的教学发展。
高职院校信息化教学模式中的这些问题亟需解决,才能更好地推动信息化教学的发展和应用。
信息技术教学的误区及处理策略
信息技术教学的误区及处理策略作者:李松峰来源:《河南教育·职成教》2014年第09期信息技术的教学需要理论基础知识和动手实践相互结合、齐头并进,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可是当前信息技术教师存在着认识不够、教学方法不当的问题,这就给本身已经存在误区的教学过程增加了更多的困难。
一、中职信息技术教学的误区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方式也不断发展改变。
由于信息技术集文字、视频、声音、图像于一身,在中职教学领域运用,可以优化课堂教学手段,促进师生及学生之间的交流,使课堂教学有声有色,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课堂效率。
但在使用过程中,由于部分教师没有掌握应用度,也出现了不少误区。
1.片面理解信息化教学当前部分教师将信息化与计算机化、网络化等同,在教学中过度应用信息化教学,并认为信息化教学就是一只粉笔外加一台计算机就能够完成所有教学任务,这种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主体性,同时忽略了教学本质。
2.重应用轻课堂教学目前,许多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忽视了传统教学方式,使自己成为课件的放映员,学生成为观众。
甚至部分教师在上课时一味点击鼠标,处处让计算机“代言”。
这样,不仅不会提高学习效果,而且还会增加学生视觉上的负担,不利于学生注意力的集中。
这种教学丧失了学生主体性及教师主导性地位,在教学中是不宜提倡的。
3.重多媒体形式轻教学内容由于信息技术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学生视听感官,并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于是教师多在这一方面做文章,注重教学形式,而忽视了教学内容。
许多教师在备课时将精力大多放在PPT 的制作上,而忽视了课件内容,反而不如采取传统教学方法时学生更容易接受及理解。
二、运用信息技术教学的改进策略1.明确信息技术教学的意义信息技术手段应用到学科教学已是大势所趋,其最终目的是为了服务学生。
因此,要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则应采用先进教学手段。
当然,在应用过程中,应认识到信息技术并不是万能的,在课堂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教师是教学的主导者,同时是学生的引导者,而信息技术是教学的辅助手段,应用信息技术教学不是最终目的。
小学语文信息化教学存在的误区与优化方法
教研心得JIAOYAN XINDE近些年,各类信息技术发展非常迅速,推动社会进入信息化时代。
信息技术在各行各业的运用都在不断深入,教育教学也是如此。
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讲,运用信息技术构建信息化课堂,已经成为一大趋势。
然而就目前的实际情况来讲,在小学语文的信息化教学中,存在一定的误区,导致信息化教学并未取得理想中的实际效果。
因此,为了推进信息化教学建设,语文教师需要认清目前信息化教学存在的误区,通过合理的方法优化教学,让信息技术和小学语文有效结合,确保信息化教学符合实际,发挥出最大的效果。
一、当前小学语文信息化教学存在的误区就目前小学语文教学来讲,信息化已经成为很多教师关注的要点,但是在具体实施中,却出现了一些问题,让信息化教学陷入误区之中。
1.将信息化等同于多媒体教学信息化教学,指的是通过信息化手段和形式,承载语文教学,将小学语文教学从传统模式,转移到信息化的模式之中。
然而从当前实际来讲,部分教师对信息化教学的认识就存在误区,单纯地将信息化教学等同于多媒体教学,从而在课堂教学中单纯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这样的认知,就是一个误区。
多媒体教学,属于信息化教学。
但信息化教学,绝不单纯是多媒体。
只能说,多媒体只是信息化的一个方面而已,并不是全部。
所以,将信息化教学等同于多媒体教学,这就导致小学语文教学的信息化模式非常单一局限,甚至部分教师对多媒体的使用,还陷入了单纯的课件展示困境,用多媒体课件代替了传统的板书,换汤不换药,这样并不能起到切实的教学效果。
2.过度依赖信息化,产生了负面影响将信息化教学片面的等同于多媒体教学,这是对信息化教学的运用程度较浅。
从实际来看,还有一个与之对应的误区,那就是对信息化教学使用过多,过度依赖信息化开展教学,产生了负面的影响。
首先,部分教师在课堂上过度依赖信息化的手段呈现语文知识,导致某些重要知识点一闪而过,学生并未形成有效认知。
而且,部分教师在信息化教学资源的设计上,较为花哨,一些不必要的元素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造成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关注度不够。
我国中小学教育信息化误区及对策
我国中小学教育信息化误区及对策一、普遍存有着重建设轻应用的现象当前信息化建设中,普遍存有着“重硬轻软,重建设、轻应用”的现象(这个问题是制约教育信息化的一个上位问题,它直接决定了其他相关误区和瓶颈的解决),往往只考虑硬件环境建设,而忽视应用软件和教学资源的开发;重基础设施的投入,而不关心如何使投入大量资金的信息化基础设施真正在教育中发挥作用,这样必然会导致投资的严重浪费。
有些地方实际投资时,软件与应用的预算少得可怜,比如南方某个城市去年教育信息化投资了1.5个多亿,其中软件、应用、培训等费用,总共不到1000万,投资比例是15∶1。
而美国在实施1996-2000年中小学信息化规划时,在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中期(1998年),硬件、软件及资源、教师培训投资比例分别占70%、16%、14%,到2000年这个比例已转变为63%、20%、17%,专家评估达到理想目标的比例宜为45%、25%、30%。
这种投资结构往往造成“烂尾”工程,投了大量资金的项目,但投资效益并不明显,是对我们国家教育资源的严重浪费。
而在另一方面又表现为对教育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计算机与网络等信息技术的应用、教师的培训等重视不够。
根据教育部最新统计数据,已建成的校园网中,90%还都处在一种闲置、一种没有充分利用的状态,真正用得好的、能应用硬件展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课的,估计不超过10%,绝大多数停留在初步探索的层面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一种演示工具而存有,对教育的影响却远未达到预期目标。
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不能简单地认为是信息机器、信息技术的引入过程,不能简单地等同于计算机化或网络化。
教育信息化的过程是教育思想、教育观点转变的过程,是以信息的观点对知识传授过程实行系统分析、理解的过程。
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上指导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才是我们所需要的教育信息化。
能够这样认为,一种设施环境,其本身并无优劣可言。
在信息化建设成败的问题上,设施形式、硬件设备、投资额都是说明不了什么的。
浅谈高职院校信息化教学模式误区
浅谈高职院校信息化教学模式误区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高职院校逐渐实现了信息化教学模式的应用。
然而,在实践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误区,这些误区影响了高职院校信息化教学模式的应用效果。
本文将重点探讨高职院校信息化教学模式应用中的误区,以期更好地推进高职院校信息化教学模式的应用。
误区一:注重设备投入,忽略师资建设高职院校信息化教学模式需要大量的电脑、教学设备、软件等配套设施,因此不少高职院校在信息化教学模式投入时,会大量购置相关设备,但对教师的师资建设却并不重视。
这样会导致教师对信息化教学模式不够了解,无法掌握先进的信息技术,也无法有效利用设备进行教学。
因此,高职院校在进行信息化教学模式的实践时,需要注重师资建设,重视教师信息化教学模式知识和技能的培养,掌握先进的信息技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以此来推进信息化教学的应用。
误区二:对信息化教学模式的意义认知不足信息化教学模式的应用不仅仅是为了提高教学的效率,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提高学习效果,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但是,在实践中,我们发现一些高职院校对信息化教学模式的意义认知不深,仅仅将其视为一种新型教学手段,忽略了其对教育教学的管理和创新方面的积极意义和影响。
因此,高职院校需要从理念层面重新认识信息化教学模式的意义和功能,全面推进信息化教学的应用。
误区三:忽略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学习方式往往较为单一,无法充分体现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
而信息化教学模式在不同程度上,可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通过多媒体、网络视频、互动课件等方式,让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学习需求,制定不同的学习计划和学习方案。
然而,在实践中我们也发现,一些高职院校在推动信息化教学时,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化学习,仅仅满足了技术的应用。
因此,高职院校在推进信息化教学时,应更加注重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通过技术手段和教学方法的完美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误区四:数据管理不完善信息化教学模式的应用需要对学生的各方面数据进行管理,同时也需要对教学数据进行整合,以方便教学管理。
浅谈高职院校信息化教学模式误区
浅谈高职院校信息化教学模式误区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高职院校逐渐引入信息化教学模式,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在实践中,往往存在一些误区,影响了信息化教学的有效实施和效果。
本文将从一些常见的误区展开讨论。
对信息化教学模式的误解。
有些教师和学校认为,引入信息化教学模式只是简单地使用电子设备和软件,仅仅是教学手段的替代,而忽视了其核心的教学理念和方法。
信息化教学模式应该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从问题解决和实践能力培养出发,利用信息技术改进教学过程和方式的教学模式。
对技术工具的过度依赖。
在信息化教学中,使用电子设备和软件工具是必要的,但过度依赖技术工具会导致教学变味。
有些教师认为只要使用了电子设备和软件,就能提高教学效果,而忽视了教学设计和方法的重要性。
教师应该把技术工具作为辅助手段,灵活运用,而不是盲目追求技术的使用。
对学生学习能力的过高估计。
有些教师和学校认为,引入信息化教学模式就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忽视了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差异。
信息化教学模式的实施需要教师和学生都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能力,而不是默认所有学生都能轻松适应。
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差异,灵活调整信息化教学模式,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和掌握。
第四,对教学评价的局限性。
在信息化教学中,评价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动力和能力提高。
有些学校和教师过于依赖于定量评价指标,忽视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评价和培养。
信息化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综合能力和实践能力,评价应该是全面、多样化的,而不仅仅看重学科知识的掌握情况。
对教师角色的误解。
在信息化教学模式下,教师的角色发生了转变,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讲师”,更重要的是辅导员、指导者和资源整合者。
有些教师仍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思维模式,忽视了自身角色的转变和教学方法的更新。
教师应该不断学习和掌握信息技术,适应新的教学模式,发挥自身的优势,提高教学质量。
高职院校信息化教学模式的误区主要表现在对教学模式的误解、对技术工具的过度依赖、对学生学习能力的过高估计、对教学评价的局限性以及对教师角色的误解。
浅谈高职院校信息化教学模式误区
浅谈高职院校信息化教学模式误区信息化教学是当今教育领域的趋势,高职院校作为职业性教育机构更应该积极推进信息化教学模式。
但是在实践过程中,我们也会碰到一些误区,这些误区会严重影响高职院校信息化教学模式的效果。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浅谈高职院校信息化教学模式的误区。
一、误区之一:追求技术而忽略教育本质信息化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但是教育本质并没有改变。
“教育教学一定要以学生为本,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目标”,这是信息化教学模式的核心要素。
所以,在高职院校信息化教学模式的构建过程中,不能一味地追求技术变革,而应贯彻教学理念,重视教育本质。
二、误区之二:过分依赖在线课堂在线课堂是信息化教学的一种重要形式,但是完全替代传统课堂是不可取的。
在线课堂只能作为课堂的延伸手段,没有面对面的教学氛围,学生在课堂上的倾听、互动、思考、交流、提问等行为都无法达到传统课堂的水平。
高职院校应该根据不同的教育需求,合理运用在线教学资源,而不是过分依赖在线课堂。
三、误区之三:教师认为信息化教学难度太大信息化教学离不开教师的支持和推广。
但是在高职院校中,一些老师认为信息化教学难度太大,自己无法掌握。
这种观念非常不利于信息化教学的推广。
实际上,建立信息化教学平台,提供在线教学内容,师生互动等功能,只是信息化教学的一部分。
高职院校教师只要愿意尝试,跨越自己,能够学习掌握这些知识和技能。
四、误区之四:过分追求在线作业在线作业是信息化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让学生接触到更多的教育资源,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起到很大的作用。
但是过分追求在线作业也是误区之一,这可以给学生带来很大的压力。
高职院校应该让学生在充分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前提下,慢慢适应在线作业的模式,以最小的压力获得最大的收益。
总之,高职院校信息化教学模式的构建离不开对误区的认识和正确的看待。
只有深入理解信息化教学,保持对教育本质的关注,发挥教师的作用,在保持合理的平衡的前提下,才能构建出合适的信息化教学模式,促进高职教育的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信息化教学的误区刘奔(湖南省衡阳市常宁二中)【摘要】课堂教学改革是新课程实施的关键。
新课程改革如火如荼地进行着,特别是当信息技术(主要是计算机技术)一路高歌地走进课堂时,我们的教学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新的教育理念、学习方式如一声声春雷给沉寂多年的基础教育带来了巨大的变革,语文课堂充满了生机,焕发出了活力,涌现出一大批新课例和一些好做法,令人欣喜,叫人振奋。
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也发现不少教师的课堂“创新”与《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理念形似神异,貌合神离,信息技术没能和语文教学有机自然地融合,反倒是信息技术占据了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的改革和创新出现了畸形,走进了几大误区。
笔者认为表现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几大误区值得引起我们的关注与思考。
【关键词】信息技术;语文教学;误区误区一:舍本逐末,炫耀了信息手段,淡化了文本内涵当信息技术手段敞开胸怀,热情地拥抱我们的语文教学时,我们曾激情四射,欣喜若狂,把传统教学进行了一次革命,一次颠覆。
蓦然回首,我们的课堂少了很多东西:朗朗的读书、沙沙的写字、静静的聆听……究其原因,正是我们在运用信息技术时的过于火热和盲目速进给我们的语文课堂惹得祸。
教育学认为,教学过程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有组织的认识过程,一些教师违背教育规律的发展,淡化教材甚至脱离教材,不是解读品析课文而是炫耀信息技术手段。
“多媒体”的课件,过多的停留在了“多”和“用”上,而忽视了为谁而用,为什么我们要用这个最本质的东西。
无可置疑的是,多媒体课件确实能够把声音、图象、文字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体化的教材,使内容单调、枯燥,以教科书、录音带、录像带各自独立形式存在的传统教材所无法比拟,但是作为辅助学科教学的软件,尤其作为辅助课堂教学的软件,如果过多地追求“多媒体”,特别是莫名其妙地来一段段音乐,上一幅幅图片,就会适得其反,这不仅不能增强教学效果,反而干扰学生的思考,干扰了课堂教学,这样色彩缤纷、哗众取宠的语文课件只讲究视听冲击(图片、影视片段往往是课件的主要组成部分)而忽视了学生对文本的阅读,摒弃了对文本内涵的感悟,语文教学的课堂不见了静静的聆听,丧失了优美的诵读,缺乏了文字的飞扬,结果造成了语文搭台,电教唱戏的尴尬局面。
试问:这还是语文课吗?比如上《智取生辰纲》,不是让学生去阅读课文,而是放了一段电视剧《水浒传》中的剪辑,看毕即让学生讨论众英雄的形象。
只看视频,不读文本。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语文教学主要是通过语言去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而能力的提高是离不开对文字本身的感悟的。
用影视替代学生对文本的阅读,用图片代替学生的想像,显然是与语文教学的初衷背道而驰的。
如一味以直观形象的画面代替文本阅读,必然会弱化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阅读能力和想象能力,甚至造成学生思维水平的停滞不前。
还有一些教师设计的课件画面背景复杂,按钮奇形怪状,并且使用大量的动画和音响,似乎不如此则显示不出“档次”。
结果造成画蛇添足、喧宾夺主,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冲淡了学生对学习重点、难点的关注,最终影响到教学的实际效果。
电脑能够储存大量的信息,这是电脑的一大优势。
我们有的教师在制作课件时,惟恐体现不出这一优势,将与课文内容有关的所有材料事无巨细尽数罗列,结果是五彩缤纷的多媒体信息包围学生,其琳琅满目的程度令人头昏目眩,学生无法进行知识的有效吸收。
我们的部分语文教师停留在自以为是的视觉享受时,学生缺失了对文本的理解,淹没了情感的渗透,我们还能与作者共鸣吗?这种舍文本之本而逐课件之末的时髦做法,不得不让人痛心,不能不说是信息技术和语文教学交融时的一种畸形,一大误区。
误区二:矫揉造作,移植了课件,空白了心灵当信息技术昂首阔步地走进语文教学,成为一种时尚,并且当这种不顾利弊的时尚成为一种模式被广为推广时,当这种推广成为一种语文课堂教学评价的必要手段和硬性条件,甚至是一种政策时,弊端不再是弊端,甚至有许多教师将信息技术和CAI课件等同认识时,我们的语文教学或多或少地被无形中扭曲了。
这不能不说是语文教学中的一大悲哀吧。
我们的文学和文化教育一贯是反对“无病呻吟”的,但当我们过多的移植不必要的语文课件时,课件也会出现无病呻吟的现象,二者比较之,后者是更让一位真正的语文工作者是无法容忍的。
在许多优质教学组织过程中,特别在公开教学、示范课、观摩教学活动时,部分教师拼命地制作花哨的声音文件和图片文件,似乎没有了多媒体参与的课堂教学就不是新课改的教学,诸多媒体不一哄而上就缺乏创新,就不过瘾。
而使用大量多媒体的效果又如何呢?多媒体只是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辅助手段,应该适时、适量、适宜地使用。
语文课堂教学重在唤起学生心灵与文本内涵的交流,重在激发起学生内心难以抑制、欲罢不能的思维碰撞,过多的使用多媒体会使课堂教学成为冷漠的人机对话,学生只在听听看看中走马观花,忽略了联想和想象的空间,这种不留空白的做法,使得学生思维变得缥缈虚无,反而更加空白,好似雾里看花,水中望月。
许多学校便片面追求多媒体辅助教学,甚至形成“无多媒体不成公开课”的局面,有些教师抱着“不怕胡用,只怕不用”的心理,强拉硬扯,将多媒体这一新式武器拖进课堂。
这样也造成有没有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迅速成为评选优秀课例及说课的必不可少的甚至是主要条件,在这样的认识下,我们常常为了上好一节课,必须花大量的时间(几天或一周甚至更长)甚至请人帮忙设计符合教学要求的CAI课件。
于是很多教师便大做文章,在课件中集中了大量声音图象信息,并且不惜任何代价,剪辑、移植、甚至是拼凑一些原本可以不用、原本与文本不关联的课件。
一些教师在需要使用多媒体手段时只是借用现存的CAI课件,按照别人的设计来讲课,教学过程捉襟见肘、受制于人,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因为“CAI仅仅是对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改变,它基本上没有改变教学内容,更没有改变教学结构”。
【1】我们应该认识到一个成功的课件是制作者在深入钻研教材,认真分析学生情况的基础上,结合其教学理念、教学环节安排等诸多因素设计制作而成,因此,它不可避免地凝聚着制作者的教学习惯、教学思想、教学风格、以及他对教材的理解、对学生学习水平的认识等主观因素,就这个角度而言,课件是个别的,不可盲目移植的。
是为了时尚,还是为了政策强制命令,我们不谈也罢,终究是要在课堂上充分运用一番,以彰显我备课的扎实、资料的齐全和思维的前瞻性。
但这样一来,学生的思维反而受到了限制,不利于学生想象力的发挥。
此外,有了多媒体,教师课堂上的范读是几乎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声情并茂的课文录音,这对于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显然是利少弊多。
课堂上学生读书的时间也越来越少,以前的那种书声琅琅的语文课堂在现在的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冲击下,似已呈日薄西山之势。
语文教学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通过教学活动的进行,促使学生在听说读写各方面都能得到全面的发展,缺少了任何一方面,都不是完整的语文教学。
另外,不少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学时,几乎完全脱离了粉笔和黑板,但“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作为传统课堂教学象征的黑板仍有一些地方是现代教学媒体无法替代的。
首先是黑板即时重现力强,随写随看,内容还可增删,教师在使用多媒体教学有时会产生突然而至的灵感,这些灵感往往是教学艺术的动人之处,却往往因为无法即时加到课件中去而生出许多遗憾。
另外好的板书有提纲挈领的作用,学生抬头一看,便对本节课的重点一目了然。
运用多媒体是为了辅助教学,其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为了提高教学效果,但多媒体教学不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唯一途径和手段,教学中不能为了多媒体而去使用多媒体,应针对教学内容采取与之相应的教学方法、方式,合理地综合和利用各种教学媒体,包括传统媒体,这样取长补短,才能发挥各种教学方法的综合功能,取得最佳效果。
如果用声音、图象代替了语言,这就是忽略了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
语文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是对语言技巧的学习。
即在准确理解作品内容,感悟作品所表达的意蕴的基础上,学习作者表达这种意蕴的艺术手法。
再美的声音、再美的画面都无法替代学生对这种艺术手法的领悟学习。
因为这种学习是一种“推敲”,通过反复诵读,深入体味,并努力模仿它,运用它,才能提高自身驽驭语言文字的能力。
如果在教学中过分依赖以声像功能为主的多媒体课件,再多的努力与语文教学目的本身是背道而驰的。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是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或辅助学的工具,而是强调要把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利用信息技术所提供的自主探索、多重交互、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等学习环境,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使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在整合过程中得到有效的锻炼”。
【2】我们对于课件的丰富和饱满,不能以牺牲文本中情感的交流为代价,不能以牺牲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为代价,我们的语文教学如果空白了心与心的交流、灵与灵的碰撞,阿Q、祥林嫂、林黛玉等人物的形象恐怕只有一个固化的模样了,再也寻觅不到“一千个哈姆雷特”了。
误区三:越俎代庖,图解了诗文,弱化了审美能力文字是一门艺术,一门独特的艺术,是一门充满着无比丰富的想象空间和张力的思维艺术,这种文字带来的思维和想象的艺术魅力是任何视觉所不能替代的,然而就在我们的信息技术和语文教学为了整合而整合,为了时髦而嫁接时,我们的部分语文教师沾沾自喜,甚至自以为是、越俎代庖地包揽了教学的全部,只有运用信息技术花哨的教,而没有了思维拓展的激情的学。
这种怪像更多的出现在了语文教学的诗文感悟和鉴赏中,久而久之,诗文教学成了语文教学的瓶颈。
语文学习的课堂包括生活的方方面面,有许多东西是需要心灵感悟的,特别是对诗文教学而言。
电脑技术加快了信息的传输,便于把抽象的概念、难以观察清楚的现象、跨越时空的事物、不易实现的实验通过动画、录像、投影等形式使学生形成鲜明的感性认识。
但如果计算机只在其中偶尔充当演示或做练习的工具,并没有让学生充分利用网络来自主探索或协作交流。
所以我们不能光从形式上看问题,不是说用了电脑或者用了CAI就是整合了”,那就更不能说是信息技术和语文教学有机的融合了。
教师如果忽略语言文字本身的生动性、形象性、情感性,把文章中所描绘的情景统一于某一图像中,就会剥夺学生想象力的发挥,而且不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
语文教学离不开语文教师的创造个性,教师不仅仅是一个演示员,更是一个教育者、引导者。
有些教师偏偏忽视了这一点,多媒体语文教学中简单采取图解诗文的方法,简化学生对知识探究的思维过程,造成学生思维的僵化和片面。
比如讲最能代表苏轼艺术风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有许多教师制作了貌似精美优质的课件,将月、酒、酒杯、宫阙、清影等意象运用图片进行了完美的呈现,并且自我陶醉而无病呻吟着,他认为这种教学方法“直接作用于学生的多种感官,耳到眼到心到,感知深切,避免了“满堂灌”的单调形式对诗歌内容和学生思维的僵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