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排放量和能源利用效率不公平及其原因研究(一)

合集下载

中国碳排放的省域差异及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中国碳排放的省域差异及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中国碳排放的省域差异及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刘亦文赵丽可胡宗义摘要参照IPCC( 2006)以及国家气候变化对策协调小组办公室和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的方法,估算了我国3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1997—2011年期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数据显示,我国各省(直辖市、自治区)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从整体上基本都呈现出上升趋势,地区差异比较显著.总体上来讲,我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呈现出由东到西依次递减的规律特征,东部地区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多,中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少,而且东部地区的二氧化碳排放在绝对量上大大超过中西两大区域.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是影响各地区二氧化碳排放量的主要因素,能源消费结构和出口贸易对各地区碳排放量的影响不显著.关键词碳排放;排放系数;能源消费;省级尺度中图分类号F062.2 AEmpirical Research on Provincial Differencesand Factors of Carbon Emissions in ChinaLIU Yiwen1,2,ZHAO Like1,HU Zongyi1(1. The Postdoctoral Mobile Research Station of Management Science and Engineering,Hunan University,Changsha,Hunan410082,China; 2.College of Finance and Statistics,Hunan University,Changsha,Hunan410079,China)AbstractThis paper made a detailed estimate of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 in Chinas 30 provinces(cities, districts) from 1997 to 2011, by the method of IPCC(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2006) and the national coordination committee on climate change and the national development and reform commission energy research institute (2007). The analysis shows that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 of the provinces (municipalities and autonomous regions)show a rising trend with marked differences between different regions, Gnerally speaking,carbon dioxide emissions presents a feature in descending order from east to west, i.e., carbon dioxide emission in the eastern region is the maximum, followed by the central region, and is the least in the western region. And the absolute amount of carbon dioxide emission in the eastern region is much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central and western regions. The main factors affecting the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 is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energy consumption structure and export trade is not significant. Key wordscarbon emission; emission coefficients; energy consumption;provincial scale1 引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保持了30多年的高速稳定增长,各方面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丰硕成果,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迅速提高.2010年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超过了日本,位居世界第二位,成为了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3 645.2 亿元迅速上升到2012年的516 282.1亿元,大约增长了140.6倍,年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超过10%.然而经济取得巨大进步的同时,也应该看到我国为此付出的巨大能源环境代价1.由于我国是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导致了各种能源的大量消费和各种污染物及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据统计,我国的能源消费总量从2011年的34.80亿吨标准煤增长到2012年的36.17亿吨标准煤,增长幅度达1.37亿吨标准煤,同比增长了3.9%,而与此同时全球的能源消费增量仅仅为2.5%.2009年我国1亿美元的GDP大约消耗能源4 622.9吨油当量,能源消耗强度是德国的5.4倍,日本的4.5倍,美国的2.9倍,巴西的3.3倍,甚至是印度的1.3倍.我国能源消耗强度问题值得引起广泛的重视.同时,高能耗的背后又带来了环境污染的日益严重,其中温室气体的排放状况更是不容乐观.2007年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67.2亿吨,超出美国59亿吨,成为世界头号碳排放国家.以碳排放强度的角度来衡量,即单位GDP产出二氧化碳排放量,我国的碳排放强度远远高于世界发达国家的水平,甚至高于一些发展中国家.有数据统计,2009年我国每万美元GDP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为22.19吨,是德国的8.2倍,日本的8.9倍,美国的5.2倍,巴西的5.3倍,甚至是印度的1.6倍.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我国的二氧化碳排放效率整体上仍然处于较低水平2.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政府在2009年12月的哥本哈根国际气候会议上对全世界作出郑重承诺:到2020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40%~50%.而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碳排放国家,我国的碳减排目标任重而道远.当前,全球都在积极推行“低碳经济”,各国都在努力实现“绿色生产”,力求减少碳排放量.我国政府在“十二五”规划中提出节能减排的约束性目标,即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要降低16%,而二氧化碳排放要降低17%,主要污染物的排放总量要求减少8%到10%,同时把该目标进一步分解到全国各地区,要求各地区务必坚持绿色、低碳的新型发展理念,把节能减排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一个重要出发点,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生产消费模式,进而增强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一直以来,二氧化碳排放问题作为全球变暖背景下的一个新标识,是国内外众多学者密切关注的重点.由于我国存在严重的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和地区资源禀赋差异,中国各省市地区的碳排放也存在显著差异.要想制定出科学合理且有针对性的节能减排政策,就必须很好地把握中国各省市的碳排放情况,因此有必要对各省市碳排放量进行全面系统的测算.然而,截止目前,我国无论是国家层面的还是省级层面都没有直接公布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官方统计数据,国内外学者的测算研究都是基于对能源消费量的测算.那么,我国各省份二氧化碳排放量到底有多少,哪些因素对二氧化碳的排放产生影响?这些相关影响因素对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程度又是如何呢?这些问题的解决与否关系到我国节能减排政策制定的科学与否,也关系到低碳战略实施成效的显著与否.节能减排工作的顺利开展,是我国经济社会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本文参照IPCC( 2006)以及国家气候变化对策协调小组办公室3和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2007)4的方法,运用相关方法对各省市地区的碳排放量数据进行估算,比较详细估算了我国30个省市(直辖市、自治区) 1997—2011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2各地区碳排放量的测算考虑到二氧化碳排放的来源比较广泛,除了化石能源燃烧外,在水泥、石灰、电石、钢铁等工业生产过程中,由于物理和化学反应的发生,也会有二氧化碳的排放,而在所有工业生产过程排放的二氧化碳中,水泥大约占56.8%,石灰大约占33.7%,而电石、钢铁生产所占不足10%.为了进一步增强估算的全面性和准确性,本文不仅估算了化石能源燃烧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同时也估算了水泥生产过程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另外,为精确起见,本文进一步将化石能源消费细分为煤炭消费、焦炭消费、石油消费、天然气消费,其中石油消费则更进一步细分为汽油、煤油、柴油、燃料油四类.所有化石能源消费数据都来自于历年《中国能源统计年鉴》.水泥生产数据来自于国泰安金融数据库.由表2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估算值可以看出我国各省市地区碳排放量基本都呈现上升趋势,地区差异比较明显.为了更好的体现我国二氧化碳排放的地区差异性,将我国30个省(市、区)按照经济发展水平和其地理位置划分为三大区域,包括东部地区、中部地区以及西部地区.具体来讲,东部地区包括北京、河北、天津、辽宁、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和海南这11个省(市);中部地区主要包括黑龙江、吉林、山西、湖北、河南、湖南、安徽和江西这8个省份;西部地区则包括内蒙古、广西、云南、贵州、四川、陕西、重庆、青海、宁夏、新疆、甘肃、西藏(由于缺乏数据较多,未估算其二氧化碳排放量)这12个省(市、区).表3显示我国三大区域的碳排放量.表3的数据反映了我国及东中西部三大区域碳排放量情况.从总体上来看,1997—2011年我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呈现持续增长的趋势,从1997年的336 565.69万吨增长至2011年的1 066 359.01万吨,增长幅度达到729 793.32万吨,短短15年间排放量大约增长了2.17倍.由图1可以明显看出,在1997—2002年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处于缓慢增长的阶段,这个阶段我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年均增长为3.48%.这个阶段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受亚洲金融危机影响,我国出口贸易缩减,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二氧化碳的排放.从2003年起,亚洲各国陆续走出金融危机的泥潭,我国经济发展加速,但由于我国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使得我国这一阶段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处于快速增长期,2003—2007年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增速达到13.70%.之后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增速有所下降,2008—2011年增速为9.37%.虽然增长率依旧不低,但是相比于2003—2007年还是呈现下降趋势.这说明我国意识到能源环境的重要性,开始探寻低碳经济路径,为实现绿色生产付出努力.特别是在2008年10月29日我国公布的《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行动》白皮书,郑重声明了我国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的积极态度和相关行动,更是明晰了我国未来低碳发展路径.从表3东中西部三大区域碳排放量情况可以明显看出,我国的碳排放区域差异性是比较显著的.总体来讲,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呈现由东到西依次递减的规律,东部地区碳排放量最多,中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碳排放量最少.东部地区的二氧化碳排放在绝对量上大大超过中西两大区域.从图2可以看到,这三大区域二氧化碳排放均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且其增长规律均与全国二氧化碳排放量一样,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从1997—2002年三大区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有升有降,总体来说处于缓慢增长阶段;从2003—2007年,三大区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均呈现不同程度的增长,整体处于快速增长阶段;从2008—2011年,三大区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处于增速下降阶段.图2是我国1997—2011年30个省市地区二氧化碳排放量均值的降序排列图.其中,二氧化碳排放量均值位于全国二氧化碳排放均值的省市地区有:山东、河北、江西、江苏、河南、广东、辽宁、内蒙古、浙江、四川和湖北.排名靠前的前五个省份是山东、河北、江西、江苏和河南,分别占我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均值的8.71%、8.00%、7.68%、6.21%和5.95%.我国的主要二氧化碳排放大省均为传统工业,能源消费以煤炭为主.二氧化碳排放量排名靠后的五个省份分别是天津、甘肃、宁夏、青海和海南,分别占我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均值的1.46%、1.44%、0.98%、0.40%和0.30%.图3是我国1997—2011年各省碳排放年均增长率的降序排列图.可以看到,二氧化碳排放年均增长率排名前五的省份是宁夏、内蒙古、海南、福建和山东,其中宁夏二氧化碳排放的年均增长率达到15.36%.宁夏出现较高二氧化碳排放速度的原因与其快速的经济增长密切相关,1997年宁夏的国内生产总值为210.92亿元,2011年为2102.21亿元,增幅达到1891.29,增长了8.97倍.第二产业的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997年的41.6%增长到了2011年的50.2%,增长了8.6个百分点.快速的经济发展及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刺激了二氧化碳的高速排放.除了以上二氧化碳排放年均增长率排名靠前的省份外,青海、陕西、广西和新疆的年均增长率也均超过了10%,高于全国8.59%的平均增长水平.排名靠后的五个省份为辽宁、山西、黑龙江、上海和北京,其二氧化碳排放的年均增长率分别为6.47%、6.16%、5.41%、4.32%和1.95%,其中北京二氧化碳排放年均增长率以1.95%位居全国最低. 3我国各省区二氧化碳排放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影响二氧化碳排放的相关因素很多,比如地理因素、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产权结构、能源消费结构、对外开放程度、投资水平、制度环境、城市化水平、能源价格等5-8.考虑到客观条件的限制,在考虑数据可得性基础上,本文构建面板数据模型研究产业结构、出口贸易、能源消费结构、城市化水平、国内生产总值对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在二氧化碳排放量相关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中,用Stata软件得出的估计结果见表4.结果显示,该面板回归模型拟合地较好,回归系数具有较高的显著性,其符号方向与现实情况较为符合.产业结构及国内生产总值对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弹性系数较高,说明二氧化碳对产业结构及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动比较敏感.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每增加1%,会使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0.974 4%,这说明第二产业与碳排放呈现明显的正相关关系,第二产业是二氧化碳排放的主要驱动因素.经济每增长1%,二氧化碳排放量则会增加0.581 2%,这说明经济增长也是碳排放量增多的一个重要因素,二者呈现正相关关系.能源消费结构与出口贸易与碳排放量的弹性系数在1%水平上不显著.4结论与政策建议本文参照IPCC(2006)以及国家气候变化对策协调小组办公室和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 2007)的方法,相对客观的详细估算了我国3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1997—2011年期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从数据中可以明显看出,我国各省(直辖市、自治区)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从整体上基本都呈现出上升趋势,地区差异比较显著.总体上来讲,我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呈现出由东到西依次递减的规律特征,东部地区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多,中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少,而且东部地区的二氧化碳排放在绝对量上大大超过中西两大区域.本文对影响二氧化碳排放的相关因素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理论分析,主要从经济发展、能源消费结构、城市化水平、产业结构、出口贸易及其他因素等方面.这些因素对二氧化碳的排放及碳排放效率的高低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同时对这些因素的分析对本文实证部分中环境变量的合理选取具有一定的指导性作用,对碳排放效率区域差异化的现状也具有一定的解释作用.要实现碳减排的目标,就要加快提高碳排放效率.缩小地区间碳排放效率的差距是实现我国整体碳减排目标的一种有效方式. 要缩小碳排放效率的差距,我国的碳减排策略应当有所侧重,实施差异化碳减排策略,而不能采取“一刀切”的做法.缩小省际碳排放效率差距,要重点关注碳排放效率较低的地区的节能减排工程9.实证分析结果可以发现,经济较为发达地区的二氧化碳排放效率普遍高于经济欠发达地区.所以,有必要努力加强各省之间相关节能减排工作的经验交流与技术合作,积极借鉴一些切实有效的节能政策,促进科学高效的管理经验的推广和扩散.西部地区具有自身资源优势,政府要加大对西部地区的开发力度,增加财政资金投入和技术、政策支持,全面统筹区域经济的良好发展,缩小区域差距.对与欠发达的地区要及时提供减排政策指导和资金支持,鼓励、支持和引导其利用自身优势,积极发展先进技术,提高能源利用率,推动碳排放效率的提升,保证其节能工作的顺利有序的开展.对于经济相对发达的省份来说,在节能减碳方面应承担更多的责任,发挥带头作用,引导其他地区碳减排技术的进步,这也是我国区域经济不平衡发展战略的内在要求.碳减排的关键是加强低碳技术的创新和运用,通过激励自主研发和积极同国际技术合作推动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化石能源的高效清洁利用.同时,我国要向低碳经济转型,必须建立碳减排的长效机制,积极稳妥地促进经济增长由“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粗放型方式向“低投入、低消耗、低污染”方式转型.参考文献1.胡宗义,刘亦文,黄多.能源消费、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统计分析J..湖湘论坛,2012,25(4):80-85.2.刘亦文,胡宗义,戴钰.中国碳排放变化的因素分解与减排路径研究J..经济数学,2013,30(3):51-56.3.IPCC. 2006 IPCC Guidelines for National Greenhouse Gas Inventories R.. Kanagawa, Japan: IPCC National Greenhouse Gas Inventory Programmer, 2006.4.国家气候变化对策协调小组办公室,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中国温室气体清单研究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7.5.戴钰,刘亦文.中国城市化发展、能源消费与碳排放的实证研究J.. 经济数学,2013,30(1):54-59.6.刘亦文,胡宗义.中国能源消费、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区域差异性研究J.. 经济数学,2012,29(4):79-85.7.戴钰.基于分位数回归的二氧化碳排放与经济增长J.. 经济数学,2012,29(3):74-77.8.胡宗义,刘亦文,唐李伟. 中国能源消费、碳排放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J.. 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39(7):84-88.9.胡宗义,刘亦文,唐李伟.低碳经济背景下碳排放的库兹涅茨曲线研究J..统计研究,2013,30(2):73-79.-全文完-。

中国地区碳排放强度差异成因研究_基于Shapley值分解方法_王佳

中国地区碳排放强度差异成因研究_基于Shapley值分解方法_王佳

第36卷第3期2014年3月2014,36(3):0557-0566Resources ScienceVol.36,No.3Mar.,2014收稿日期:2013-11-06;修订日期:2013-12-12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天然气资源的经济安全重大问题与对策研究”(编号:71133007);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基于市场交易的天然气开采量与成本协调激励气价机制研究”(编号:71373297);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中国地区碳不平等:测度及影响因素”(编号:JBK130823)。

作者简介:王佳,男,河南修武人,博士,讲师,主要从事资源环境经济学、投资经济学方面的研究。

E-mail :wangjia@文章编号:1007-7588(2014)03-0557-10中国地区碳排放强度差异成因研究——基于Shapley 值分解方法王佳1,杨俊2(1.西南财经大学财政税务学院,成都611130;2.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重庆400030)摘要:中国地区碳排放强度的较大差异,将增加CO 2减排目标实现的难度。

本文通过将化石能源细分为17种估算了1997-2010年中国各省的CO 2排放强度,从省际、东中西部和八大经济区域3个视角,运用Shapley 值分解方法实证研究了中国地区CO 2排放强度差异的成因。

分解结果显示,经济发展水平、城市化水平和能源结构可以解释70%左右的地区CO 2排放强度差异。

其中各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不均衡是形成地区CO 2排放强度差异的主要原因,省际、东中西部和八大经济区域视角的平均贡献率依次为30.78%、28.54%和26.23%;城市化水平和能源结构是地区CO 2排放强度差异的第二大贡献因素,其平均贡献率依次为21.40%与20.93%、24.92%与21.07%、22.43%与21.08%。

产业结构、对外开放水平对地区CO 2排放强度差异也具有重要影响,二者平均贡献率之和接近30%。

人类活动导致全球碳收支失衡问题分析

人类活动导致全球碳收支失衡问题分析

人类活动导致全球碳收支失衡问题分析引言随着工业化和经济发展的加速,人类活动对全球气候系统产生了深远影响。

其中,二氧化碳(CO2)排放是主要的温室气体排放来源之一。

然而,人类活动导致的CO2排放量远远超过地球自然吸收、存储和释放的能力,导致全球碳收支失衡。

本文旨在分析人类活动导致全球碳收支失衡的原因,并探讨其对气候变化和生态系统的影响。

一、碳收支的概念碳收支是指地球上碳在不同媒介、过程和时间尺度上的转移和储存情况。

全球碳收支的主要来源是植物光合作用,它通过吸收二氧化碳并将其转化为有机物,将碳储存在植物和土壤中。

另一方面,碳的主要排放来源是燃烧化石燃料、森林砍伐和土地利用变化。

二、人类活动导致全球碳收支失衡的原因1. 燃烧化石燃料工业化进程和交通运输的发展导致了化石燃料的大规模燃烧。

煤、石油和天然气的燃烧释放了大量的CO2,超过了地球自然吸收的能力。

这导致了CO2浓度的持续上升,进而导致全球变暖和气候变化。

2. 森林砍伐和土地利用变化大量的森林砍伐和土地利用变化也是导致碳收支失衡的重要原因。

森林具有很强的吸碳能力,但砍伐和焚烧森林会释放储存在树木和土壤中的碳。

此外,森林转为农田和城市用地会导致土壤碳的损失。

这些活动导致了森林净碳吸收减少,导致全球碳收支失衡。

三、碳收支失衡对气候变化的影响全球碳收支失衡导致大气中CO2浓度的增加,进而引发气候变化。

气候变化表现为全球变暖、极端天气事件增多等现象。

全球变暖导致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和海洋酸化等问题,极端天气事件如干旱、洪水和飓风等的频率和强度也呈上升趋势。

这些现象对生态系统、人类社会和经济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四、碳收支失衡对生态系统的影响1. 气候变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气候变化对生物多样性造成了直接和间接的影响。

高温和极端天气事件导致许多物种栖息地丧失或变得不适宜,导致物种数量减少和生态系统的破坏。

此外,海洋酸化对珊瑚礁和其他水生生物的生存和繁衍也造成了威胁。

我国区域能源效率的影响因素及对策分析

我国区域能源效率的影响因素及对策分析

我国区域能源效率的影响因素及对策分析能源是国家发展的基础,能源效率的提高对于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都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作为世界最大的能源消费国之一,其区域能源效率的提高对于整个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我国区域能源效率的影响因素及对策分析。

一、影响因素:(一)能源消费结构我国能源消费结构的不合理是导致区域能源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之一。

目前,我国主要依赖煤炭和石油作为主要能源,而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的利用率相对较低。

一些能源消费过高的行业,如重工业和钢铁、水泥等高能耗行业,也是影响能源效率的重要因素。

(二)技术水平技术水平是影响能源效率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我国,一些行业的生产工艺和设备技术相对滞后,使用的是低效能源设备,能源利用率低。

缺乏先进的能源管理与监测技术,也使得能源的利用效率无法得到有效提升。

(三)政策和法规政策和法规的制定与执行情况也直接影响着能源效率的提高。

一方面,缺乏明确的能源效率的指导政策和法规,使得相关企业在能源利用方面缺乏约束力和引导力。

能源价格过低和部分地方政府对能源企业的优惠政策,也是我国能源效率低的重要原因。

(二)推动技术创新与进步加大对技术创新的投入,推动相关行业的技术进步,提高能源设备的效率。

加强对高能耗行业的技术改造和升级,引导企业采用节能环保的生产工艺和设备。

加强对新能源、清洁能源技术的研发与应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四)加强宣传和教育加强对能源节约和气候变化等问题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对能源效率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推动形成全社会关注能源节约的氛围,形成人人参与,节约能源的良好氛围。

能源效率的提高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要提高我国区域能源效率,必须从调整能源消费结构、推动技术创新、完善政策和法规、加强宣传和教育等方面入手,形成政府、企业和社会各方共同努力的良好局面。

只有通过多方合作和共同努力,才能实现我国区域能源效率的持续提升。

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区域差异及原因分析

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区域差异及原因分析

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区域差异及原因分析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 they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能源消耗和碳排放是当前全球关注的热点问题,不同地区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存在显著的差异。

中国碳排放量估计结果及差异影响因素分析

中国碳排放量估计结果及差异影响因素分析

中国碳排放量估计结果及差异影响因素分析作者:崔琦杨军董琬璐来源:《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6年第02期摘要在全球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不论从自身经济发展需要,还是遵从国际相关条款,中国当前及未来都面临巨大的碳减排压力。

准确估计碳排放量对于中国制定相关碳减排政策和应对国际谈判,都至关重要。

尽管国内外针对碳排放量的研究很多,但是由于所采用的计算方法、数据来源、碳排放来源分类和能源排放系数等方面的不同,不同研究对于中国碳排放量的估计差异很大。

本文利用Meta回归方法和多因素方差分析方法(ANOVA)对导致中国碳排放估计结果差异的因素进行了分析。

研究结果表明,文献来源、碳排放系数、碳排放来源和分省计算与否是导致估计结果差异的主要因素,分别解释了碳排放估计结果差异的30.5%、29.7%、21.2%和11.8%。

基于研究结果,提出在未来开展中国碳排放估计研究时,需要特别注意碳排放系数、碳排放来源和分省计算与否等关键性因素,客观准确地估计中国碳排放量,同时在国际气候变化谈判中要立足于中国权威机构和学者的研究结果。

关键词:碳排放;Meta分析;影响因素中图分类号 F40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16)02-0035-07 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6.02.005在全球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不论从自身经济发展需要,还是遵从国际相关条款,中国当前及未来都面临巨大的碳减排压力。

在1978-2013年期间,中国实际GDP年均增长达到9.8%。

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中国能源消耗迅速提高。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01-2013年初级能源消耗年均增长高达8.0%,以“高能耗”为突出特点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和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使得中国的CO2排放快速提高。

根据美国能源署(EIA)的统计,2009年中国CO2排放量已经超过了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的碳排放国,约占全球CO2排放总量的23%。

我国能源结构的不合理性及对策研究

我国能源结构的不合理性及对策研究

我国能源结构的不合理性及对策研究
我国的能源结构主要以化石能源为主,包括煤炭、石油、天然气等,这种能源结构不仅存在短缺、污染等问题,还不利于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环保目标。

因此,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调整能源结构,以实现经济、环保和社会效益的平衡和协调。

一、能源结构不合理的原因
1. 相对便宜的煤炭资源所在地位日益重要,这一趋势加剧了我国的能源结构不合理。

2. 我国的经济发展速度快,经济规模逐年扩大,这种快速发展对能源的需求也越来越大,特别是大型建设项目期间,对能源的需求更为突出。

3. 我国的能源政策和税收政策相对滞后,对重点能源限制性政策拖了后腿。

4. 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能源的需求日益多样化、复杂化,需求量呈现一个快速增长的趋势。

1. 推动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因为可再生能源具有成本低、环保、可持续等特点,可大大缓解我国的能源压力。

2. 大力推进能源互联网,以减少能源的消耗,提高能源利用率,从而实现低碳环保的目标。

3. 加强能源消费约束,制定一系列政策措施,鼓励节能环保,控制能耗,提高节能意识以及节约能源意识;
4. 发展核能,有效利用核能资源,解决目前能源不足的问题,实现国家能源安全。

5. 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提高能源技术创新水平,以加快能源转型升级,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总之,我国能源结构的不合理性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瓶颈。

调整能源结构已成为必然的趋势,需要我们在政策引导和技术创新方面,给予更多的支持和投入,加速我国能源结构的转变,从而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我国能源效率、CO_2减排潜力及影响因素分析

我国能源效率、CO_2减排潜力及影响因素分析

i eemiat b m lyn T bt d1T eet t nrsl hw atefu rvne t e i etn ry t dtr nns ye po i a o imo e. h smai utso t th r o ics ht 曲 s eeg s g i o e s h o p wi h h
C i ni n e tl c n e2 1,01) 13 ~ 4 0 hn E v o m na i c, 0 0 (0: 4 2 14 a r Se 3
Ab t a t Ba e n t e DE a p o c ,t i a e si t s a c mp e e s e e e g f c e c id c t r wh c sr c : sd o h A p r a h h s p p r e tma e o r h n i n r y e in y n iao ih v i ic r oae n o p r t sCO2e s i n f r3 r v n e / i e i au i g t ep e aa fo 2 0 o 2 0 , d t e v si ae mi o o 0 p o i c s t si Ch n sn h a l t m 0 0 t 0 7 a n i e t ts s ci n n d r n h n g
e t t n t a o s n t k n o a c u tCO2 e s i n .T e r d ci n p tn i lo si i td e o e i t c o n ma o h a t miso s h e u t o e t fCO2e s i n i h s r v n e o a miso n t e e p o ic s s o v i d f  ̄n s ic u ig t eb ial c a g d u f rg i g d wn d w f rg i g u , t a i ii g h wsf ek n so d , n l d n a c l u h i t h s yn n e , p at on o , o e n a e on p se d l rsn , t y

碳排放交易的公平与公正性

碳排放交易的公平与公正性

碳排放交易的公平与公正性随着全球对气候变化问题的关注不断增加,碳排放交易作为一种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手段逐渐受到各国政府和企业的重视。

然而,碳排放交易的公平与公正性也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探讨碳排放交易的公平与公正性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碳排放交易的背景和意义碳排放交易是一种通过市场机制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方法。

它通过设立碳排放配额并通过交易机制将其作为商品进行交易,鼓励企业减少排放并提高能源效率。

碳市场的建立有助于实现全球减排目标,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同时也为企业提供了经济激励。

二、碳排放交易中的公平问题然而,由于碳排放交易具有一定的市场性质,导致碳配额的分配、交易价格的形成以及参与者的决策都可能存在公平问题。

1. 碳配额的分配不公:碳配额的分配可能存在不公平的情况。

一方面,发达国家拥有更多的碳配额,而发展中国家的碳配额有限,这可能导致发达国家在碳交易市场上拥有更大的话语权和竞争优势。

另一方面,碳配额的分配方式缺乏公平性,相关政策和机制需要更为公正地考虑各方的利益。

2. 交易价格的波动不公:碳排放交易市场的价格波动可能会给一些参与者带来不公平的损失。

在市场需求和供应的变化下,碳交易价格会出现波动,这可能给企业的运营和经济利益带来一定的压力和不确定性。

尤其是对于小型企业来说,他们更难承受价格波动带来的冲击。

三、提升碳排放交易的公平与公正性的措施1. 碳配额分配的公平原则:相关政府和机构应该建立更为公正的碳配额分配机制,确保碳配额的分配能够更合理地反映各国的贡献和发展需求。

同时,还可以探索采用基准年度排放和后续减排目标作为分配指标,鼓励企业实施更有效的节能减排措施,提高能源效率。

2. 建立健全的监管机制:为了保证碳排放交易市场的公平和公正,相关政府和机构应加强对碳市场的监管力度。

建立健全的监管机制,加强市场交易的监督和管理,防范市场操纵和不正当行为,确保交易的公正性和透明度。

3. 促进国际合作和技术转让:为了缩小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碳配额差距,各国应加强国际合作,加大对发展中国家的技术支持和转让力度。

中国碳排放效率问题研究

中国碳排放效率问题研究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பைடு நூலகம்
推广碳捕获和储存技术,降低 碳排放并提高碳利用效率。
鼓励企业采用低碳技术和设备 ,提高生产过程中的能源利用 效率并减少碳排放。
加强与国际合作,引进先进低 碳技术和经验,推动中国碳排 放效率的提升。
04
碳排放效率与经济增长关 系研究
碳排放效率与经济增长关系概述
01
碳排放效率的定义
碳排放效率是指单位碳排放所产生的 经济效益。
数据来源与处理
01
采用中国各省份的面板数据,对碳排放效率和经济增长进行测
量和处理。
研究方法
02
采用回归分析、协方差分析等方法,探讨碳排放效率和经济增
长之间的关系。
研究结果
03
研究发现,中国各省份的碳排放效率存在较大的差异,且与经
济增长之间存在复杂的非线性关系。
05
结论与展望
研究结论
碳排放效率评估
研究展望
深化影响因素研究
进一步研究各因素对碳排放 效率的作用机制和程度,为 制定更加精准的政策提供支 持。
拓展研究领域
将研究范围扩展到不同领域 ,如交通、工业、建筑等, 探讨不同领域的碳排放效率 问题。
加强政策效果评估
对已实施的政策进行效果评 估,为进一步完善政策提供 依据。
关注国际合作
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在碳 排放效率问题上的交流与合 作,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挑战。
我国目前的产业结构以高能耗、高 排放的传统产业为主,缺乏新兴产 业的支撑,导致碳排放效率低下。
技术水平落后
我国目前的技术水平相对落后,能 源利用效率低下,导致碳排放效率 难以提高。
能源结构不合理
我国目前的能源结构以煤炭为主, 清洁能源比重较低,导致碳排放量 居高不下。

碳排放量和能源利用效率不公平及其原因探究

碳排放量和能源利用效率不公平及其原因探究

11 .
i0 。







。 _ ・ ’





O9 _ 。
. ~ .


嚣 08 。
懈 0




l一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产 和 供应 业 ,石 油 加工 、炼 焦 及 核燃 料 加 工 业 ,煤 炭 开采 和 洗选
业 ,水 的生 产 和供 应 业 ,化 学 原 料及 化 学 制 品制 造 业 ,非 金 属矿 物 制 品业 ,黑 色金 属 冶炼 及压 延加 工 业 。
草 制 品业 ,金 属 制 品业 ,纺 织业 ,有 色金 属 矿采 选 业 ,橡 胶 制 品 业 ,化 学纤 维 制 造 业 ,工 艺 品及 其他 制造 业 ,石油 和 天然 气 开 采
业 ,造 纸及 纸 制 品 业 ,有 色 金属 冶炼 及 压 延 加工 业 ,黑色 金 属 矿 采 选 业 ,燃 气 生 产 和供 应 业 ,非 金 属矿 采 选 业 , 电力 、热 力 的 生
现 。先 不考 虑 行 业是 否 需 要 以能 源 为主 要 原料 和 行 业投 入 多 少 的 的 前十 名 和后 十 名 行 业 ,总 体 呈现 轻 工 业 的碳 排放 量 相 对 较少 ,
惰 况 ,每个 行 业得 到 能 源 消费 利 用 的机 会 应该 是 均 等 的。 换 句话 重工 业碳 排放 量 相对 释 放较 多特 点 。 说 ,不 管该 行 业对 该 种 资源 消 费 与否 ,每 个企 业 都 有权 利 获得 满 足 自己所 需 要 的能 源 消 费量 ,或 者至 少 能 得到 属 于 自己与 其他 行

碳达峰碳中和中效率和公平研究

碳达峰碳中和中效率和公平研究

碳达峰碳中和中效率和公平研究发布时间:2022-09-22T02:14:10.101Z 来源:《科学与技术》2022年5月10期作者:郭广磊付强白昊煊吴明磊于欢谢竹君吕震[导读]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郭广磊付强白昊煊吴明磊于欢谢竹君吕震山东省工程咨询院山东省济南市 250013摘要: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着力解决资源环境约束突出问题、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庄严承诺。

发展低碳经济,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已成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政治共识,但是对于不同地区来说,受发展阶段和发展环境的限制,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过程中,如果采取简单一刀切的策略,必然会使有的地区获益,有的地区受损,造成新的不公平,影响区域协调发展。

因此,在制定碳达峰碳中和方案或计划时,应着重考虑效率与公平问题。

本文从碳达峰碳中和中效率和公平的研究概述展开分析,探究相关优化对策。

关键词:碳达峰;碳中和;效率和公平研究前言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着力解决资源环境约束突出问题、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庄严承诺。

同时,这也是中国一次巨大的社会关系与经济体系的转型。

资源依赖型发展模式会使社会对资源的需求日益增大,是一种不环保、生态成本高的不可持续发展模式,要实现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就必须推动经济发展向低碳经济转型。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

“低碳经济”的理想形态是充分发展“阳光经济”、“风能经济”、“氢能经济”、“生物质能经济”。

它的实质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追求绿色GDP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

我国区域能源效率的影响因素及对策分析

我国区域能源效率的影响因素及对策分析

我国区域能源效率的影响因素及对策分析能源是国家发展的重要支撑,提高能源效率是实现可持续发展与节能减排的必要手段。

然而,我国区域能源的利用效率较低,需加强能源管理和技术创新。

本文旨在探讨我国区域能源效率面临的主要影响因素以及具体应对策略。

一、影响因素1.1 能源政策的制定与执行制定与执行能源政策是决定区域能源效率的重要因素,好的政策可以促进经济增长、维护环境健康和社会稳定。

政策限制与监管措施不足会降低区域能源利用的效率,如能源发展不平衡、设备老化,缺乏安全监管和经济惠民的政策支持等问题将导致能源利用的不合理和浪费。

1.2 技术水平技术水平是影响能源效率的关键因素之一,高效技术的创新将促进能源的利用和减少浪费。

同时,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也会影响投资效益与利用成本,如高效燃气锅炉、节能灯具、绿色建筑等新技术的普及能够有效提升区域能源利用效率。

1.3 能源供应安全能源供应的保障和长期稳定是保障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能源供应的不稳定会导致能源价格的波动以及生产经营的不利影响,如能源供应紧张、资源外流等问题会降低能源利用效率,影响能源的利用。

1.4 经济结构经济结构是影响能源利用的重要因素,发展优质服务业和高附加值产业,提高物流效率和发展节约型生产方式等方式可有利于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二、对策分析区域能源管理应立足于制定协调发展的能源政策,确保经济可持续发展并满足环境需求。

政策可以创造有利的投资环境和市场机制,促进开放和竞争,并建立严格的监管和规范措施,在全社会推广能源节约技术,让其得到应用,从而减少能源浪费和污染。

2.2 加强技术创新区域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需要加强技术创新,继续开展新能源技术研发,推进能源供应体系优化升级,提高智能化和数字化技术应用能力。

同时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培育节能环保、新能源、环保节能等战略新兴产业,通过建立科技制度创造科技环境,为技术创新提供保障,进一步提升技术水平。

2.3 调整能源消费结构调整能源消费结构,优化用能结构,加强能源节约意识,优化工业基础能源结构,推广可再生能源发电、智能化供电等技术措施,实施高效利用供应和多能源交互式配套,降低全社会能源消耗强度,实现脱碳绿色发展。

碳排放量和能源利用效率不公平及其原因探究

碳排放量和能源利用效率不公平及其原因探究

碳排放量和能源利用效率不公平及其原因探究作者:成玉玲来源:《商场现代化》2010年第30期[摘要] 文章引入福利经济学领域洛伦茨曲线和基尼系数,发现我国行业碳排放量与能源利用效率差距很大,基尼系数分别为0.59、0.49;并利用分位数回归探索行业碳排放行为存在不公平的关键因素在于要素禀赋结构不合理,行业投资拉动型增长方式是碳排放行为不公平的根源;进一步测算行业碳排放量存在拐点,主要集中在能源采选业、以能源加工为主的冶炼业和以能源使用或转变为主的发电、制水、制气和化工等重工业领域。

最后提出促进行业能源利用效率提高,实现能源分配公平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行业碳排放量能源利用效率要素禀赋结构洛伦茨曲线基尼系数社会主义公平正义是建立和谐社会的基本原则之一,它体现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方面,在资源稀缺情况下,行业领域能源分配不均,是社会公平正义在经济领域出现偏颇的重要表现。

先不考虑行业是否需要以能源为主要原料和行业投入多少的情况,每个行业得到能源消费利用的机会应该是均等的。

换句话说,不管该行业对该种资源消费与否,每个企业都有权利获得满足自己所需要的能源消费量,或者至少能得到属于自己与其他行业等额的消费权利。

而目前行业的能源消费是不公平的。

一、研究范围和数据来源本文研究范围具体包括: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品机械制造业,家具制造业,炯草制品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丈教体育用品制造业,农副食品加工业,专用设备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医药制造业,饮料制造业,塑料制品业,食品制造业,木材加I: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金属制品业,纺织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橡胶制品业,化学纤维制造业,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造纸及纸制品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燃气生产和供应业,非金属矿采选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能源浪费现象分析与解决对策研究

能源浪费现象分析与解决对策研究

能源浪费现象分析与解决对策研究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能源问题日益凸显。

能源浪费现象不仅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还对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

本文将分析能源浪费现象,并提出一些解决对策。

一、能源浪费现象分析1.1 能源使用效率低下许多国家和地区的能源使用效率低下,主要原因是能源的开采、转化和利用过程中存在许多损耗。

例如,在煤炭开采和燃烧过程中,存在大量的能源浪费。

此外,许多建筑物的能源利用率也较低,导致能源的浪费。

1.2 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许多国家和地区的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过度依赖传统的化石能源,如煤炭和石油。

这种不合理的消费结构不仅导致能源的浪费,还加剧了环境污染和气候变化问题。

1.3 能源管理不规范许多企业和个人在能源管理方面存在问题,缺乏科学的能源管理制度和措施。

许多企业没有意识到能源浪费对经济的负面影响,忽视了节能减排的重要性。

此外,一些个人也存在能源浪费的行为,如长时间开启电器设备、浪费水电等。

二、解决对策研究2.1 提高能源使用效率提高能源使用效率是解决能源浪费问题的重要途径。

政府应加大对能源技术研发的投入,推动能源技术的创新和应用。

同时,加强对企业的监管,制定严格的能源管理标准,鼓励企业采用先进的节能技术和设备。

此外,加强能源管理培训,提高企业和个人的能源管理意识和能力。

2.2 调整能源消费结构调整能源消费结构是解决能源浪费问题的关键。

政府应制定合理的能源政策,鼓励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

同时,加大对能源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降低清洁能源的成本,提高其市场竞争力。

此外,加强对能源消费者的教育和宣传,提高公众对清洁能源的认识和接受度。

2.3 加强能源管理和监管加强能源管理和监管是解决能源浪费问题的重要手段。

政府应建立健全的能源管理制度和监管机制,加强对企业和个人的能源管理和行为监督。

同时,加大对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形成严厉的法律和制度约束,推动能源管理的规范化和科学化。

环保行业中能源利用低效的原因与改进措施

环保行业中能源利用低效的原因与改进措施

环保行业中能源利用低效的原因与改进措施第一级标题:引言在当前环境保护成为全球共识的背景下,各个行业都在积极推动绿色发展。

然而,我们不可忽视的一个问题是,即使是环保行业本身也存在能源利用低效的情况。

本文将探讨环保行业中能源利用低效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第二级标题:原因分析1. 技术缺陷导致装备能耗高一方面,由于环保工程具有复杂性和特殊性,企业需要采购昂贵且专门化程度较高的设备和技术。

这些设备往往存在许多技术缺陷,例如操作不便、耗电量大等问题;另一方面,在工程设计过程中经验欠缺也容易导致资源浪费。

2. 市场需求剧烈变化困扰建设项目由于政策法规频繁调整、市场需求波动较大等原因,在建设阶段存在计划变更频繁、投资回报周期长等问题。

这些因素增加了建设项目实施过程中能源使用效率低下的难度。

第二级标题:改进措施1. 强化技术研发与创新为了解决环保行业中能耗高的问题,必须加强科技创新,推动环保设备和技术的升级。

企业要积极参与科技项目申报,并与著名科研机构建立合作关系,促进更好、更节能的环保装备的开发和应用。

2. 加强工程设计优化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严格把控工程设计阶段,通过充分调研和前期数据收集分析等手段,减少方案修改次数。

此外,在工程设计时可采取模块组装方式或多功能设备综合利用方式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3. 提高管理水平和员工意识加强对企业经营管理层面的培训与指导,并引入先进企业管理理念。

同时,需要加大对员工培训力度,在岗位操作要求中明确节约资源使用、降低耗能浪费等内容,并通过奖惩机制激励员工改善行为习惯。

4. 合理规划项目建设周期在环保行业建设项目之前进行全面规划评估并确定较长的建设周期,以适应市场需求变化带来的不确定性。

同时,将节能减排要求纳入项目审批指标之中,并与相关部门沟通协调,推动环保行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5. 建立全面监测和评估机制为了及时发现和解决能源利用低效问题,各环保企业应建立全面监测和评估机制。

碳排放量和能源利用效率不公平及其原因研究(一)

碳排放量和能源利用效率不公平及其原因研究(一)

碳排放量和能源利用效率不公平及其原因研究(一)摘要]文章引入福利经济学领域洛伦茨曲线和基尼系数,发现我国行业碳排放量与能源利用效率差距很大,基尼系数分别为0.59、0.49;并利用分位数回归探索行业碳排放行为存在不公平的关键因素在于要素禀赋结构不合理,行业投资拉动型增长方式是碳排放行为不公平的根源;进一步测算行业碳排放量存在拐点,主要集中在能源采选业、以能源加工为主的冶炼业和以能源使用或转变为主的发电、制水、制气和化工等重工业领域。

最后提出促进行业能源利用效率提高,实现能源分配公平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行业碳排放量能源利用效率要素禀赋结构洛伦茨曲线基尼系数社会主义公平正义是建立和谐社会的基本原则之一,它体现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方面,在资源稀缺情况下,行业领域能源分配不均,是社会公平正义在经济领域出现偏颇的重要表现。

先不考虑行业是否需要以能源为主要原料和行业投入多少的情况,每个行业得到能源消费利用的机会应该是均等的。

换句话说,不管该行业对该种资源消费与否,每个企业都有权利获得满足自己所需要的能源消费量,或者至少能得到属于自己与其他行业等额的消费权利。

而目前行业的能源消费是不公平的。

一、研究范围和数据来源本文研究范围具体包括: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品机械制造业,家具制造业,炯草制品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丈教体育用品制造业,农副食品加工业,专用设备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医药制造业,饮料制造业,塑料制品业,食品制造业,木材加I: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金属制品业,纺织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橡胶制品业,化学纤维制造业,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造纸及纸制品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燃气生产和供应业,非金属矿采选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能源利用效率的比较差异分析及中国的对策研究

能源利用效率的比较差异分析及中国的对策研究

能源利用效率的比较差异分析及中国的对策研究*刘建(博士)随着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我国能源消费量也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数据,我国能源消费量在1985~2010年间呈显著的上升趋势,由7.7亿吨标准煤增加到32.5亿吨标准煤,增长了322%。

2006~2010年,我国原油表观消费量年均增幅高达8%,比“十一五”平均增幅扩大1.7个百分点。

与此同时,天然气的表观消费量也同样上涨,2010年首度突破了1000亿立方米,达1070.3亿立方米,增幅为15.9%。

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费国。

能源消费的增加带来的还有能源进口规模的增加。

以石油为例,我国在2006年成为仅次于美国和日本的世界第三大石油进口国,2010年我国进口原油达2.39亿吨,同比增长17.4%,相关进口金额达到了1349.36亿美元,占到了石油和化工行业的进口总额的近一半,原油对外依存度达到了53.8%,并且我国目前正在以年均2.8个百分点的速度提升原油对外依存度。

石油对外高依存度远非造成能源贸易赤字那么简单。

按国际通常标准,当一国的石油进口超过5000万吨时,国际市场的行情变化就会影响该国的国民经济运行。

当进口量超过1亿吨以后,就要考虑采取外交、经济、军事措施以保证石油供应安全。

因此,有必要在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进一步攀升之前衡量相关影响,并尽早制定相应的能源战略。

国际能源价格最近几年的高位运行一方面使中国承受着推高价格的指责,另一方面稀释了中国从全球化中获得的利润。

国内能源消费的增加也造成了生产、运输和燃烧等能源链中的空气、水质和土壤污染,及由此导致的气候变化和生态环境恶化,给我国带来了很高的经济和社会成本。

因此,能源问题对我国来讲是极其重要的战略问题。

节约能源、提高我国的能源利用效率是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和经济持续增长的必然选择。

本文拟从自身发展历史的纵向分析和国际间的横向比较两个角度来,对我国能源利用效率的现实状况进行详细分析,并比较分析了不同地区之间的能源利用效率差异,最后为提高我国整体能源利用效率,保障能源安全和经济稳定提出相应对策分析。

低碳经济政策失灵的原因分析及应对措施

低碳经济政策失灵的原因分析及应对措施

‎‎‎‎低碳经济政‎策失灵的原‎因分析及应‎对措施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

‎当前,低碳‎发展不仅是‎全球趋势,‎更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政‎治诉求与环‎境要求。

2‎017年1‎0月,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再次强‎调提出要坚‎持绿色发展‎,全面节约‎和高效利用‎资源,建立‎健全用能权‎、用水权、‎排污权、碳‎排放权初始‎分配制度。

‎同年12月‎,我国在巴‎黎气候大会‎上承诺将以‎自主贡献‎的方式,‎为把升温控‎制在‎1.5摄氏‎度之内而努‎力,同时争‎取早日实现‎温室气体排‎放达峰,本‎世纪下半叶‎实现温室气‎体净零排放‎。

‎低碳经济‎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对‎于预防、处‎理、解决资‎源环境问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自2017‎年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我们能‎源的未来》‎问世以来,‎我国政府亦‎高度重视低‎碳经济政策‎体系的构建‎,《电力需‎求侧管理办‎法》《中国‎清洁发展机‎制基金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沙治沙‎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处理‎管理条例》‎《公共机构‎节能条例》‎《民用建筑‎节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等‎一系列政策‎法规对于指‎导低碳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但应看到‎,由于部分‎低碳经济政‎策的内容尚‎不够合理,‎致使政策失‎灵的情况时‎有发生。

如‎何制定科学‎合理的低碳‎经济政策并‎有效实施,‎以此促进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和‎研究的重大‎现实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碳排放量和能源利用效率不公平及其原因研究(一)
摘要]文章引入福利经济学领域洛伦茨曲线和基尼系数,发现我国行业碳排放量与能源利用效率差距很大,基尼系数分别为0.59、0.49;并利用分位数回归探索行业碳排放行为存在不公平的关键因素在于要素禀赋结构不合理,行业投资拉动型增长方式是碳排放行为不公平的根源;进一步测算行业碳排放量存在拐点,主要集中在能源采选业、以能源加工为主的冶炼业和以能源使用或转变为主的发电、制水、制气和化工等重工业领域。

最后提出促进行业能源利用效率提高,实现能源分配公平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行业碳排放量能源利用效率要素禀赋结构洛伦茨曲线基尼系数
社会主义公平正义是建立和谐社会的基本原则之一,它体现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方面,在资源稀缺情况下,行业领域能源分配不均,是社会公平正义在经济领域出现偏颇的重要表现。

先不考虑行业是否需要以能源为主要原料和行业投入多少的情况,每个行业得到能源消费利用的机会应该是均等的。

换句话说,不管该行业对该种资源消费与否,每个企业都有权利获得满足自己所需要的能源消费量,或者至少能得到属于自己与其他行业等额的消费权利。

而目前行业的能源消费是不公平的。

一、研究范围和数据来源本文研究范围具体包括: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品机械制造业,家具制造业,炯草制品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丈教体育用品制造业,农副食品加工业,专用设备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医药制造业,饮料制造业,塑料制品业,食品制造业,木材加I: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金属制品业,纺织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橡胶制品业,化学纤维制造业,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造纸及纸制品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燃气生产和供应业,非金属矿采选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二、行业碳排放量和能源利用效率不公平分析代写论文按照经济学资源稀缺性前提假设,行业间碳排放量和能源利用效率不公平,意味着资源使用存在普遍竞争的情况下,不同行业之前碳排放量和能源利用效率是存在差异的,但是这种差异违反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公平正义”原则,有的行业用较少的能源消费创造了更多的社会财富(T业总产值),而有的行业消耗了大量能源(伴随着更大的二氧化碳)却创造了较低的财富(T 业总产值)。

按照国际惯例作出分析:若低于0.2表示绝对平均;0.2—0.3表示比较平均;0.3—0.4表示相对合理;0.4—0.5表示差距较大;0.5以上表示差距悬殊。

图1描述了按照碳排放量大小排名的前十名和后十名行业,总体呈现轻工业的碳排放量相对较少,重工业碳排放量相对释放较多特点。

三、行业碳排放量影响因素及不公平的原因探析影响碳排放量大小的因素,目前主要归结为:经济发展状况、人口增长状况、人均收入水平、产业结构、对外贸易水平和能源效率等,具体到行业内碳排放量的影响因素还未有人总结,行业的单位能耗强度可能是影响碳排放量的重要因素,并且行业碳排放量大小和行业对能源消费量大小成正相关,行业要素结构必然影响行业碳排放量大小,选用从业人口作为控制变量,并借鉴C—D函数双对数形式建立方程(1)采用分位数同归方法,回归结果如表1。

根据表1和图1可知,在各分位点上回归方程的拟合优度均达到70%以上,在20%的分位点上只有截据项没有通过1%显著性水平检验外,其他情况下各变量均通过1%显著性水平检验。

这说明各解释变量均能很好的解释该模型。

首先,行业从业人口状况对行业碳排放量的影响十分显著,并且作为行业投入要素之一,具有很重的影响度。

但随着分位点不断上升,即当行业面临较高的碳排放量时,该因素对行业的影响度却是十分平缓的,只是在分位点的最初经历一个短暂的上升,到20%分位点上达到顶峰后开始下降,直到在45%的分位点上开始变为平缓,并除了在65%的分位点上经历一个突升为0.967之外,一直保持平缓的趋势不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