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说课稿七年级上册_全册
历史说课稿
历史说课稿关于历史说课稿汇总5篇历史说课稿篇1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今天的x号选手,我说课的课题是(写课题)。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以及教学过程几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内容。
一、说教材本课选自北师大版初中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根据新课标要求,中国古代史主题是以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为主要内容,弘扬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优良传统。
第二单元主要讲述从夏朝国家的产生开始到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变化发生巨大的变革,本单元是古代史上,中国开始走上国家社会的开端。
本课重点讲述了夏商周三代的更迭,由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的发展,为本单元后续朝代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说学情我所授课的教学对象是初中七年级学生,教师要做到育才施教,必要要做到了解学生、掌握学情。
首先从认知能力上分析,七年级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一定的认知能力,但他们对事物的认识往往仅限于表面,缺乏深入的思考和归纳能力,而这也是我在教学过程中,着重培养的方向;其次,从心里特点上分析,中学生对历史课感兴趣,爱听历史故事,容易被新奇的事物所吸引,因此教师应抓住这些有利因素,认识到历史课时一门科学,学好历史有利于其他学科的学习;最后,从生理特点上分析,青少年活泼好动,但注意力容易分散,哎发表见解,爱受到老师的表扬,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抓住这生理特点,一方面,利用生动活泼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到课堂上,另一面,教师积极创设教学情境,鼓励学生发表见解,勇于质疑,让学生热爱课堂。
三、说教学目标确立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上好一节课的前提。
关于本课的教学目标,新课程标准要求简述夏朝建立的史实,知道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的演变。
了解夏、商、西周三代的更替。
紧密围绕新课标的要求,并依据新课改,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知识与能力了解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的演变;了解夏朝的建立、商汤灭夏、商朝建立、盘庚迁殷、武王伐纣、西周建立、西周的灭亡等基本知识,说出夏、商、西周三朝的更替顺序;归纳夏、商、西周三朝灭亡的原因并能概括其相似之处。
七年级历史说课稿上册全
3 让学生懂得劳动在人类演变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
五、说重难点
本课的重点是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生活状况。本课的难点是所讲内容距今久 远,只有依据考古发掘成果进行科学推断并结合必要的、合理的想象,才能理解 和掌握本课的基本内容。
4.课题的教学目标要求: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 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 况,使学生了解中华文明处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进而认识其 发展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 本课教学用具是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方法是启发式的谈话法,设计探究问 题与学生质疑相结合。
1
像一下北京人的一天是怎样生活的”,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像能力。
2 通过思考探究“山顶洞人的生活比北京人有哪些进步”,培养学生独立思 考和进行比较的能力。
(3)情感态度国是人类的起源地之一,周口店古人类遗址 是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激发起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培养珍视人 类文化遗产的意识。
各位专家领导:你们好!
今天我要为大家说的课题是《原始的农耕生活》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 实验教科书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第 2 课内容。
一、教材分析:
1. 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以半坡、河姆渡和大汶口三处文化遗址为代表,展示了距今 7000 年到 距今四五千年的远古历史。在此期间,一方面,我国远古居民活动足迹不断扩大, 中华大地上遍布氏族聚落,另一方面,人们在生活生活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原始农业逐步发展,并成为主要经济形态,人们逐步摆脱了完全依赖自然的采集 和渔猎生活,过度到比较稳定的农耕生活,从而奠定了我国农耕文化的基础。我 国地域广阔,存在着多处经济文化区域,而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是两个最主要的 区域,半坡反映了黄河流域的状况,河姆渡又是长江流域重要的代表,所以通过 本课的学习,可以让同学们明白我国南北共同发展,共同构筑远古中华农业文明
七年级历史说课稿精选范文五篇
七年级历史说课稿精选范文五篇(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学习资料、英语资料、学生作文、教学资源、求职资料、创业资料、工作范文、条据文书、合同协议、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essays, such as learning materials, English materials, student essays, teaching resources, job search materials, entrepreneurial materials, work examples, documents, contracts, agreements, other essays, etc.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the model essay!七年级历史说课稿精选范文五篇说课稿有助于老师更好的上课,为方便老师们拟出一份优秀的说课稿,下面就是本店铺给大家带来的七年级历史说课稿精选范文五篇20XX,希望大家喜欢!七年级历史说课稿1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大一统的汉朝》,它选自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的第三课时。
历史说课稿七年级上册_全册(可编辑)
历史说课稿七年级上册_全册(可编辑)历史说课稿七年级上册_全册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第一课周口店告诉我们的历史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周口店告诉我们的历史》,我准备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几个角度来简要阐述我对这节课内容的理解和处理。
一、【教材分析】1.本课的地位:这一课直接讲述了原始社会的历史,,具有开章明义的作用。
本科主要介绍了祖国境内旧石器时代远古居民的生活景象,主题在于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有关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的历史基础知识。
2.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有关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的历史基础知识。
,理解劳动在从猿到人类的进化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比古猿、北京人和现代人的头部有什么区别”和“想象:北京人的一天是怎样生活的”,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通过思考、探究“山顶洞人的生活比北京人有哪些进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进行比较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阅读、识图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中国是人类的发源地之一,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珍视人类文化遗产的意识。
?具体说,还可以包含热爱劳动,学会生存,不怕困难,开动脑筋;热爱自己的祖国、民族、文化遗产等情感目标。
教材分析和教学过程(一)重点和难点本课简要介绍了祖国境内旧石器时代远古居民的生活景象。
我国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遍及南北,十分丰富。
本课只是讲了三个典型: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元谋人,以发现头盖骨化石闻名世界的北京人,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典型代表山顶洞人。
“北京人”是本课的重点。
北京人是旧石器时代远古人类的典型代表,它的发现成为古人类考古和研究史上的里程碑。
“北京人”这一子目从北京人的发现、北京人的体质特征、制造和使用打制石器、艰苦的群居生活、使用天然火等内容,全面而简要地勾画了北京人的生活状况。
七年级上册历史说课稿
七年级上册历史说课稿一、课程背景本课程是七年级上学期的历史课,主要内容为“中国古代文明”单元,涵盖了从夏朝到战国时期的历史事件和文化成就。
本节课的重点是介绍商朝的兴衰和周朝的建立,让学生了解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特点,了解古代社会的形成和演变过程。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商朝的兴衰和周朝的建立,熟悉商周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特点;2.技能目标: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学习历史的方法和技巧;3.情感目标: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感情认同。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商周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特点,商朝的兴衰和周朝的建立;2.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商周时期的思想观念和文化,通过文化的传承来认识文明的演变和发展。
四、教学内容和方法1. 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a. 商朝的兴衰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王朝,但也是一个短命的王朝。
商朝时期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和文化成就都有其特点,需要学生了解和掌握。
b. 周朝的建立周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王朝,其建立标志着中国社会向中央王朝的方向发展。
周朝时期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和文化成就也有其特点,需要学生了解和掌握。
c. 文化传承古代社会的文化传承是历史上重要的事件之一。
商周时期的文化传承和演化对于学生了解古代社会的思想观念和文化具有重要的价值。
2. 教学方法本节课的教学方法采用“师生互动,讨论交流”的方式。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a. 录像展示用具体的案例向学生展示商周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特点,使其更加生动形象。
b. 问题导学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通过问题的导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代社会的思想观念和文化传承。
c.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让学生彼此交流,让学生在互相讨论,了解和思考中,更好地掌握商周时期的历史知识。
五、课堂评价本课的课堂评价主要采用学生小组讨论和教师引导的方式进行,通过讨论和引导,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和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度。
初一历史上册说课稿3篇
初一历史上册说课稿初一历史上册说课稿1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程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6课《秦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学目标、说重点难点、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这几个方面来说这节课。
一、说教材本课内容是第三单元《大一统的秦汉帝国》中的重点课,秦汉时期的大一统促进了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对外交往的发展。
汉武帝时期两度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加强了中原与西域的友好往来,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也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丝绸之路的开通对民族关系的发展和中西方的交往长生了深远影响,从世界范围来说,它是地理大发现之前一条世界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可以与欧洲开辟新航路之举齐名并重,所以本课在整个中国古代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二、说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教材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设计了如下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西域都护的设置,丝绸之路开通后中外交流等基本史实,能够正确识读“张骞通西域路线图”和“丝绸之路示意图”,能够正确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识读“张骞通西域路线图”和“丝绸之路示意图”;收集从西域传来的食物和生活用品,了解西域与中原经济文化交流的史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张骞克服困难、不辱使命等内容的学习,培养不畏艰难险阻、勇于开拓的精神;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中的桥梁作用。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本课重点是丝绸之路在中西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难点:张骞出使西域。
四、说教法在本课的教学中我采用了创设情境,分析讨论,合作探究,多媒体辅助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组织课堂教学,以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达到优化教学的的目的。
五、说学法本课讲授对象是初一学生,他们逻辑思维能力不强,对事物缺乏理性的认识,但他们对许多新鲜事物都有强烈的好奇心,对此在教学中就要克服简单的说教通过形象直观的图片、故事、视频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通过对历史人物的分析讨论变消极被动的接受为主动的探究,使学生从中获得成就感。
初一历史上册说课稿(通用10篇)
初一历史上册说课稿初一历史上册说课稿(通用10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说课稿有助于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
说课稿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一历史上册说课稿(通用10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初一历史上册说课稿篇1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我今天说的课题是七年级历史导言课,下面我从6个方面说这堂课的设计:一、概述历史课对初一学生来说是一门新的课程,小学阶段没有系统学习过。
导言课的目的在于指导学生了解什么是历史、为什么要学习历史,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为今后历史课学习指明方向和打下基础。
二、说目标知识与能力:学生了解什么是历史,体会学习历史的价值, 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看多媒体资料,结合自己体验,讨论学习历史的意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导言课,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初步了解历史的包罗万象,增强探究历史的欲望。
三、说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了解什么是历史,体会学习历史的价值(学生只有感到学习历史对自己的人生是有用的,才会保持学习历史的兴趣)教学难点:体会学习历史的价值(鉴于七年级学生的人生阅历和体验不足,学生能和教师提供的历史素材产生共鸣是比较困难的;)四、说教法通过学生感兴趣的历史元素或问题,启发诱导学生思考、讨论,使学生参加到教学活动中来,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具体做法如下:1、提问法——问题引领,逐渐深入2、点拨法——促进联想,拓展思路3、讲授法——总结提升,减少盲目五、说学法1、讨论法——观点碰撞,借鉴提高2、合作法——合作学习,共同提高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小组内讨论,组内成员可以相互启发;通过师生、生生对话,使学生在倾听和争辩中训练了历史思维能力,培养了历史语言的表达能力。
六、说教学过程这节课分为三个板块:1、什么是历史?2、学习历史有什么意义?3、怎样学历史?导入:向学生做自我介绍,并将姓名写在黑板上。
七年级历史上册全册完整教案
七年级历史上册全册完整教案第一章:古代文明的出现1.1 教案概述:本节课主要讲述古代文明的出现,包括古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和印度河流域的文明。
通过学习,学生将了解这些文明的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1.2 教学目标:了解古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和印度河流域文明的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学会分析古代文明的兴起和衰落的原因。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1.3 教学内容:古埃及文明的兴起和衰落。
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的兴起和衰落。
印度河流域文明的兴起和衰落。
1.4 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古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和印度河流域文明的图片和地图。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析古代文明的兴起和衰落的原因。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激发学生的思考。
1.5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和思考能力。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古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和印度河流域文明的了解程度。
第二章:古代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2.1 教案概述:本节课主要讲述古代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包括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
通过学习,学生将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2.2 教学目标: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学会分析春秋战国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2.3 教学内容: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结构。
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商业繁荣。
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成就和思想变革。
2.4 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春秋战国时期的图片和地图。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析春秋战国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激发学生的思考。
2.5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和思考能力。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春秋战国时期的了解程度。
第三章:古希腊文明的兴起与发展3.1 教案概述:本节课主要讲述古希腊文明的兴起与发展,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
通过学习,学生将了解古希腊文明的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3.2 教学目标:了解古希腊文明的兴起与发展的过程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七年级上册历史说课稿
七年级上册历史说课稿【七年级上册历史说课稿】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所使用的教材为七年级上册的历史教材。
本册教材以中国古代史为主线,分为六个单元,分别是《人类文明的起源》、《奴隶社会的兴衰》、《封建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国古代科技》、《中国古代文化》和《中国古代的国家和政权》。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到中国古代史的基本概念和发展过程,掌握中国古代史的重要事件和人物,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科技的发展。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历史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和表达能力。
3. 情感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历史的兴趣和热爱,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1) 了解中国古代史的基本概念和发展过程;(2) 掌握中国古代史的重要事件和人物;(3) 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科技的发展。
2. 教学难点:(1) 匡助学生理解古代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背景和意义;(2)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历史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本节课将分为以下几个环节进行教学:1. 导入新课通过引入一幅古代文明的图片或者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量:你知道这是哪个时期的文明吗?古代文明对我们现在的生活有什么影响吗?2. 学习新知通过教师讲授和学生参预讨论的形式,介绍中国古代史的基本概念和发展过程,包括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等。
同时,通过举例子和图片展示,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史的重要事件和人物。
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教具,呈现生动的历史故事和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深化学习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让学生选择一个古代历史事件或者人物进行深入研究。
每一个小组根据自己选择的事件或者人物,进行资料采集和整理,并制作一份小报告。
在小组展示环节,每一个小组派代表进行简要介绍,并回答其他小组的提问。
4. 拓展延伸通过展示中国古代文化和科技的发展成就,引导学生思量古代文化和科技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七年级历史说课稿模板(优秀6篇)
七年级历史说课稿模板(优秀6篇)初中历史说课稿篇一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新的大一统》。
这节课选自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第四单元第二课《汉唐盛世》的第一课时。
4—2列举古代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与人物,说出它(他)们在不同区域和特定时期的突出作用。
6—1了解中国历史上的疆域变化与政权更替概况,认识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大趋势。
继秦大一统的局面之后,汉朝又创造了一个大一统的局面。
特别是在西汉的汉武帝时期,这样一个大一统的时期不仅是西汉强盛的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期的第一个鼎盛局面。
它对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所以本课的内容在中国古代史的学习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根据新课程标准中“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和八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西汉王朝通过削弱诸侯国势力、加强监察制度、推行儒学教育、与匈奴和亲等措施,加强对整个国家的控制。
与一统有关的出使西域、设置西域都护府、修建道路等活动,不仅加强了西汉王朝与周边各少数民族的联系,还大大开拓了西汉疆土,出现了当时大一统的局面。
2、能力目标通过思考和探究“汉武帝的大一统局面是怎样形成的”?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3、德育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体会统一、安定的重要性,并培养学生维护统一的历史使命感。
本课内容由于时间跨度大,涉及的史实多,那么我就侧重讲“汉武帝的大一统”。
为什么汉武帝在位时能够形成我国第一个鼎盛时代?主要是因为汉初的统治者实施的与民休息的政策,并且汉武帝运用自身的雄才大略,善于用人的长处与采取加强中央集权的这一系列的措施所造就的。
所以这个内容便是本课的重点。
难点: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样一个观点。
(一)教法策略根据本节课的内容,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并且达到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
我在教学过程中着重创设情景,引导探究,采用谈话法、讲解法、讨论法等力图达到学、思、练的有机结合。
2023年初一历史说课稿优秀范文五篇
2023年初一历史说课稿优秀范文五篇初一历史说课稿1一教材分析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本课内容是《历史》七年级上册第8课,在第二单元“近代化的艰难起步”中。
中华民族在20世纪走过了一条漫长而又曲折的道路,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变。
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巨变,是中国近代化艰难起步进程中的重要环节。
它_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封建专制制度,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为中国进步打开了闸门。
从这个意义上说,也可以把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看做是辛亥革命的继续和发展,看做它最终结出的硕果。
从中国近代化的进程来看,洋务运动的历史功绩是为近代化留下了虽然菲薄却又极其珍贵的物质遗产,维新派的历史功绩则是为近代化留下了虽然是昙花一现却影响深远的政治遗产。
这样,中国早期近代化进程的艰难和曲折,成为呼唤辛亥革命到来的社会要求和强大推动力;而早期近代化的最初成果,则为辛亥革命准备了必要的物质基础和精神条件。
辛亥革命后,中国人民的革命洪流汹涌澎湃,势不可挡,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相继爆发。
孙中山是20世纪中国走在时代前列的第一个伟人,他一次又一次革命的努力,最终促成了辛亥革命的爆发,_了满清王朝,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中华民国。
本课共有三目,分别是“孙中山创立同盟会”“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的成立”。
它们之间存在必然的联系;在孙中山的领导下,革命党愈挫愈奋一次又一次的武装起义,最终推动了武昌起义的爆发,这些武装起义基本是革命党人在同盟会的纲领和旗帜下进行的,也正是由于武昌起义的成功,中华民国才得以于1912年元旦成立。
2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掌握制作大事年表的基本技能;了解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成立的情况,评价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2)过程与方法:制作大事年表,了解孙中山进行的主要革命活动;巧设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查找有关材料,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七年级历史上册全册完整教案
七年级历史上册全册完整教案第一章:夏商西周的更迭1.1 教学目标了解夏朝的建立和灭亡掌握商朝的兴衰过程了解西周的建立和灭亡1.2 教学内容夏朝的建立和灭亡商朝的兴衰过程西周的建立和灭亡1.3 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演示教学,展示夏商西周的历史变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史料,了解各个朝代的兴衰原因1.4 教学评估课堂提问:学生能准确回答夏商西周的建立和灭亡时间第二章:春秋战国时期的纷争与变革2.1 教学目标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纷争过程掌握春秋战国时期的变革特点2.2 教学内容春秋战国时期的纷争过程春秋战国时期的变革特点2.3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教学,分析春秋战国时期的纷争事件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史料,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变革特点2.4 教学评估课堂提问:学生能准确回答春秋战国时期的纷争过程第三章:秦统一中国3.1 教学目标了解秦朝的建立过程掌握秦统一中国的历史意义3.2 教学内容秦朝的建立过程秦统一中国的历史意义3.3 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演示教学,展示秦统一中国的过程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史料,了解秦统一中国的历史意义3.4 教学评估课堂提问:学生能准确回答秦统一中国的历史意义第四章:汉武帝推进大一统的措施4.1 教学目标了解汉武帝推进大一统的措施掌握汉武帝推进大一统的历史意义4.2 教学内容汉武帝推进大一统的措施汉武帝推进大一统的历史意义4.3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教学,分析汉武帝推进大一统的措施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史料,了解汉武帝推进大一统的历史意义4.4 教学评估课堂提问:学生能准确回答汉武帝推进大一统的措施第五章:对外友好交往与开放政策5.1 教学目标了解中国古代的对外友好交往掌握中国古代的开放政策5.2 教学内容中国古代的对外友好交往中国古代的开放政策5.3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教学,分析中国古代的对外友好交往事件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史料,了解中国古代的开放政策5.4 教学评估课堂提问:学生能准确回答中国古代的对外友好交往事件第六章:繁荣与开放的社会6.1 教学目标了解隋唐时期的繁荣表现掌握隋唐时期的开放政策6.2 教学内容隋唐时期的繁荣表现隋唐时期的开放政策6.3 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演示教学,展示隋唐时期的繁荣景象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史料,了解隋唐时期的开放政策6.4 教学评估课堂提问:学生能准确回答隋唐时期的繁荣表现第七章: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7.1 教学目标了解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掌握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特点7.2 教学内容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特点7.3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教学,分析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史料,了解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特点7.4 教学评估课堂提问:学生能准确回答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第八章:宋元时期的变革8.1 教学目标了解宋元时期的社会变革掌握宋元时期的经济文化发展8.2 教学内容宋元时期的社会变革宋元时期的经济文化发展8.3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教学,分析宋元时期的社会变革事件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史料,了解宋元时期的经济文化发展8.4 教学评估课堂提问:学生能准确回答宋元时期的社会变革第九章:明清时期的巩固与危机9.1 教学目标了解明清时期的国家巩固措施掌握明清时期的危机表现9.2 教学内容明清时期的国家巩固措施明清时期的危机表现9.3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教学,分析明清时期的国家巩固措施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史料,了解明清时期的危机表现9.4 教学评估课堂提问:学生能准确回答明清时期的国家巩固措施第十章:近代化的探索10.1 教学目标了解近代化的探索过程掌握近代化的主要成就10.2 教学内容近代化的探索过程近代化的主要成就10.3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教学,分析近代化的探索事件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史料,了解近代化的主要成就10.4 教学评估课堂提问:学生能准确回答近代化的探索过程第十一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11.1 教学目标了解抗日战争的起因和背景掌握抗日战争的主要过程和事件理解抗日战争的历史意义11.2 教学内容抗日战争的起因和背景抗日战争的主要过程和事件抗日战争的历史意义采用多媒体演示教学,展示抗日战争的历史图片和视频资料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史料,了解抗日战争的细节组织课堂讨论,让学生探讨抗日战争对中国的影响11.4 教学评估课堂提问:学生能准确回答抗日战争的起因和背景第十二章:解放战争的胜利12.1 教学目标了解解放战争的背景和起因掌握解放战争的主要过程和关键战役理解解放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12.2 教学内容解放战争的背景和起因解放战争的主要过程和关键战役解放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12.3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教学,分析解放战争的关键战役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史料,了解解放战争的过程组织课堂讨论,让学生探讨解放战争胜利的影响12.4 教学评估课堂提问:学生能准确回答解放战争的背景和起因第十三章: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了解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过程掌握中国共产党在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中的作用理解社会主义制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13.2 教学内容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过程中国共产党在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中的作用社会主义制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13.3 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演示教学,展示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重要事件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史料,了解中国共产党的作用组织课堂讨论,让学生探讨社会主义制度对中国社会的改变13.4 教学评估课堂提问:学生能准确回答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过程第十四章: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14.1 教学目标了解改革开放的背景和意义掌握改革开放的主要政策和成就理解改革开放对现代化的推动作用14.2 教学内容改革开放的背景和意义改革开放的主要政策和成就改革开放对现代化的推动作用14.3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教学,分析改革开放的主要政策和成就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史料,了解改革开放的过程组织课堂讨论,让学生探讨改革开放对现代化的影响14.4 教学评估课堂提问:学生能准确回答改革开放的背景和意义第十五章:综合测试与复习15.1 教学目标复习本册内容,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和应用能力15.2 教学内容复习本册的主要内容进行综合测试,检查学生的学习成果15.3 教学方法采用测试和讨论的方式,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引导学生通过自我复习,提高综合分析和应用能力15.4 教学评估课堂测试:学生能正确回答复习题目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教案涵盖了七年级历史上册全册的内容,包括了夏商西周的更迭、春秋战国时期的纷争与变革、秦统一中国、汉武帝推进大一统的措施、对外友好交往与开放政策、繁荣与开放的社会、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宋元时期的变革、明清时期的巩固与危机、近代化的探索、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胜利、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以及综合测试与复习。
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全册)
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全册)第一课时:学科与科普:历史学的意义(1课时)
教学目标
- 了解历史学的定义和意义;
- 掌握历史学的基本研究方法。
教学重点
- 掌握历史学的定义;
- 理解历史学的意义。
教学准备
- PowerPoint 简介历史学的定义和意义;
- 教材和教辅书。
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一个小故事或图片,激发学生对历史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2. 介绍历史学的定义和意义:
- 历史学是研究过去事件、人物和社会发展变化的学科,通过研究了解人类的过去,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现在和未来。
- 历史学的意义在于帮助我们了解人类的成长、文化传承和社会进步,从中汲取经验和教训。
3. 讨论历史学的研究方法:
- 历史学家通过收集和分析历史文献、考古证据、口述资料等多种信息来源来还原历史事件的真实面貌。
- 重视对多种史料的比对和核实,避免主观臆断。
4. 小结历史学的定义和意义,并进行简要的问题回答。
教学反思
通过引导学生了解历史学的定义和意义,激发他们对历史的兴趣,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和思考的能力。
同时,让学生了解历史学的研究方法,来鼓励他们在未来的学习中更加科学地研究历史事件。
这一课时为后续的历史学习奠定了基础。
2023年初中历史说课稿三篇
2023年初中历史说课稿三篇初中历史说课稿篇1一、本课地位:我说课的内容是七年级上册的第13课《秦帝国的兴亡》。
课本内容主要包括三部分:1、“秦王扫六合”2、陈胜吴广起义3、秦汉战争(自学内容)。
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朝代。
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割据混战的局面,将中国历史推向一个新的阶段。
它存在的时间虽短,但对后世影响深远。
所以本课在整个中国古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根据新课改的理念和学习的需要,我对内容作了一些调整和拓展。
以“秦王扫六合”作为本节课的主线,增加了对秦朝的短暂的存亡的探讨,以史为鉴,谈对当今的启示教训。
而这些也正是我们历史教学的最终目标,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受到历史的熏陶,为现实服务。
二、学生情况分析:在网络迅速发展的今天,学生已经能够运用网络,而且他们对新事物也比较感兴趣,对一些社会热点问题也会给予一定的关注。
但初一学生知识的积累还较少,同时对国家兴亡的概念还比较模糊。
三、本课目标:根据以上情况和大纲的要求,对本课我确定了如下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秦兼并六国和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史实,探讨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
(2)认识陈胜吴广起义。
2、能力目标:(1)通过网络的自主学习使学生学会查找资料,搜集信息的方法及使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学习服务的技能。
通过探究式的合作学习,使学生学会交流,培养学生乐于同他人合作的意识。
(2)培养学生通过认识秦朝的文物古迹来分析秦朝在中国历史中的作用,同时总结秦朝在统治国家中有哪些经验教训。
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秦统一的历史意义,认识到秦始皇统一中国,开创了我国历史的新局面,对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四、本课重点:由于初一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积累程度的限制,对理性的知识较难领会,所以本课的重点是通过一系列的历史事实如何让学生认识秦兼并六国的意义和对后世的影响。
五、本课难点:秦为什么能统一中国。
在各个诸侯国中,最初秦国并不是最强的,但它后来为什么能统一中国,这是学生较难理解的。
历史说课稿七年级上册 全册
第五课夏商西周的更迭一、说教材(一)、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本课内容是第二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中的一课,是奴隶社会的形成和发展时期,是早期国家的产生,比较重要。
本课内容主要包括三部分:1、夏朝的兴衰。
2、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
3、西周的分封制。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了解夏商西周的更替,说出西周的分封制,为进一步了解我国夏商西周奴隶制经济、文化的发展奠定基础。
(2)、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观察历史进程、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和初步理清历史发展线索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根据新课程理念,我把现代信息技术与本课的内容进行整合,针对初一学生的现状,实行开放式教学模式。
初一学生求知欲强,但知识积累不够丰富,对一些复杂历史现象和地理概念模糊不清,因此,本课以教师讲述为辅助,把学生的主要学习方式定为自主、合作、探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夏商西周时期创造了光辉的文明,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进入奴隶社会的国家之一,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以此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并让学生认识到奴隶制度的进步性和残酷性。
(三)、教学重点夏朝的建立和西周的分封制。
(四)、教学难点西周的分封制以及奴隶制的进步性和残酷性。
(五)、教学手段为了生动形象直观,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学手段来完成教学,从而激发学生学校兴趣,提高良好的课堂效果。
二、说教法1、采用问题教学法围绕本课的重点难点设置了若干个小问题,以图说文,让学生在讨论中,在教师的指导下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2、自主探究式教学法对学生进行分组导学,采取精讲深化、分析综合、设疑辩论教学方法,圆满完成教学任务。
3、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运用多媒体课件,提供有关历史资料,给学生以直观的感受,加深学生对各知识点的印象。
三、说学法引导学生分析夏商西周灭亡的原因及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能够取得胜利的原因,让学生学会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并充分利用自学、讨论、辩论、表演等方式,让学生积极动脑、动口、动手,增强学生的参与协作意识。
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全册说课稿
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全册,说,课稿,第一,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第一课周口店告诉我们的历史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周口店告诉我们的历史》,我准备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几个角度来简要阐述我对这节课内容的理解和处理。
一、【教材分析】1.本课的地位:这一课直接讲述了原始社会的历史,,具有开章明义的作用。
本科主要介绍了祖国境内旧石器时代远古居民的生活景象,主题在于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有关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的历史基础知识。
2.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有关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的历史基础知识。
,理解劳动在从猿到人类的进化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比古猿、北京人和现代人的头部有什么区别”和“想象:北京人的一天是怎样生活的”,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通过思考、探究“山顶洞人的生活比北京人有哪些进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进行比较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阅读、识图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中国是人类的发源地之一,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珍视人类文化遗产的意识。
具体说,还可以包含热爱劳动,学会生存,不怕困难,开动脑筋;热爱自己的祖国、民族、文化遗产等情感目标。
(一)重点和难点本课简要介绍了祖国境内旧石器时代远古居民的生活景象。
我国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遍及南北,十分丰富。
本课只是讲了三个典型: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元谋人,以发现头盖骨化石闻名世界的北京人,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典型代表山顶洞人。
“北京人”是本课的重点。
北京人是旧石器时代远古人类的典型代表,它的发现成为古人类考古和研究史上的里程碑。
“北京人”这一子目从北京人的发现、北京人的体质特征、制造和使用打制石器、艰苦的群居生活、使用天然火等内容,全面而简要地勾画了北京人的生活状况。
“山顶洞人”是本课的又一重点。
初中历史说课稿范文九篇
初中历史说课稿范文九篇初中历史说课稿篇1一、说教材(一)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在人教版历史七年级第四单元,所述三国两晋南北朝是秦汉大一统后出现的政权分立的时期,本课内容正是从政权分立走向统一的一个重要环节。
主要讲述了十六国以来北方地区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史实,少数民族的内迁使民族融合趋势出现,为了适应这种趋势,北魏孝文帝进行了一系列学习先进文化,主要是学习汉族文化的改革,而改革又进一步促进了民族融合,为后来的隋唐统一奠定基础,可以说这一课既是对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分立的一个总结,又为隋朝更大规模的统一埋下伏笔。
同时为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古代历史上民族融合的进程和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过程奠定基础。
学好这一课对于培养学生在民族的问题上的正确观念,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民族平等原则理解和思考历史上的民族关系问题有重要的意义。
(二)教学目标:初一学生理性思维弱,感性思维强,求知欲强,但知识积累不够丰富,对一些复杂历史现象和名词概念模糊不清。
由于这些特点,依据新课程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一指导思想的要求,我对本课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作如下设定:1、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比较系统地了解南北朝的时期我国民族大融合的基本史实,包括自十六国以来北方地区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史实,为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古代历史上民族融合的进程和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过程奠定基础。
2、能力目标:通过学习和思考本课所叙述的民族大融合进程,首先,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民族平等原则理解和思考历史上的民族关系问题的初步能力;其次,培养学生全面、系统地思考问题的初步能力和追踪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初步能力。
3、情感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在民族的问题上的正确观念,使学生认识到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民族融合的前提条件。
(三)重点:本课的重点是孝文帝改革。
由于孝文帝的改革从社会生活、文化等领域比较全面的反映民族大融合的趋势,深化和巩固了民族大融合的成果,理所应当成为本课的核心。
初中历史说课稿三篇
初中历史说课稿三篇【热门】初中历史说课稿三篇初中历史说课稿篇1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教学内容。
教材突出地讲了“铁农具、牛耕的推广”与“商鞅变法”两个史实,该课是本单元的重要内容,也是本册教材的重要内容。
是学生理解古代中国社会开展和进步的重要题材,也是学生借古看今,深切认识改革开放是振兴中华民族的重要战略的好的学习材料。
2、学生情况分析^p七年级学生刚刚接触历史,知识层次,理解才能都不强。
前面已经学习了“春秋战国的纷争”,学生对春秋战国的社会形势有了初步的理解和认识,知道周王室的衰微,诸侯为争夺人口,土地和对别国的支配权不断地进展兼并战争,与此同时,纷纷进展改革,开展经济,强化军事,形成了社会大变革的趋势。
教学目的:一、知识与才能目的通过对春秋和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得到推广这一历史现象的分析^p 研究,培养学生搜集处理历史信息的才能及发现问题,考虑问题的才能。
通过对商鞅变法原因及后果的分析^p 、培养学生运用消费力是人类社会开展动力的历史唯物根本观点分析^p 历史问题的才能。
通过讨论商鞅变法对我们今天有何启示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才能和创新才能。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对铁农具和牛耕产生开展情况的讨论研究过程,以及对商鞅变法的理解,研究过程,帮助学生感知人类消费进步与社会变革的艰辛历程和伟大成就,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价值观,初步掌握、归纳、比拟、置疑等根本的学习方法入具有初步判断、推理才能;养成自主探究的个性与习惯,逐步掌握与别人合作交流的方式。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取向;认识人类社会开展的根本规律,树立科学的唯物史观、世界观,树立凡符合历史开展规律的改革必定成功的坚决信念,将来积极支持和投身到社会改革事业中去。
重点、难点:本课有两个重点:一是铁农具、牛耕的推广及意义;二是商鞅变法。
本课的难点是“消费力的进步推动社会大变革”,即铁农具与牛耕的推广与各国变法之间的关系。
七年级上册历史说课稿三篇
《大变革的时代》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7课《大变革的时代》。
下面,我主要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设计思想和教学程序等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的大变革时期。
本课上承《第6课春秋战国的纷争》,下启《第8-9课中华文化的勃兴》和《第10课秦王扫六合》,是理解封建制度确立和起步的重要一课。
教材已经在第6课介绍了春秋战国时期在政治、军事等方面的变动,但是,经济是基础,只有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的变革才是最根本的变革,也才会导致春秋战国时期中华文化出现生机勃勃的缤纷局面,也为秦国最后统一六国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教材首先简要介绍了社会性质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 生产力的发展(包括铁器、牛耕的推广和水利工程的修筑);生产力的发展使大量荒地被开垦为私田,私田主人改变了剥削方式,封建剥削方式出现;新兴地主阶级产生,他们为争取政治、经济利益,先后在各国掀起变法运动,特别是以商鞅变法为代表的变法运动使各国封建制度得到确立。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春秋战国时期铁器和牛耕的广泛使用和都江堰水利工程等情况,掌握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
通过分析战国时期农业迅速发展的原因,培养学生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初步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理论解释历史现象的能力。
通过故事讲解、分析比较和小组讨论,让学生掌握商鞅变法的背景、内容和意义,使学生认识到变法是新兴地主阶级为巩固自身利益而进行的政治改革,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评价变革及历史人物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课前布置学生搜集和整理相关历史图片、视频,或者指导学生制作简单的flash动画、课件的展示,使学生直观感受到铁器、牛耕的推广和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修筑对农业发展的重要性(特别是铁器的广泛应用的意义);通过“立木为信”、“舌战群臣”等角色扮演,和“商鞅变法使秦国强大,最后自己却被秦国以‘谋反罪’车裂而死,他为变法献身值不值?”进行课堂辩论等教学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资料的查找、筛选、归类和分析、讨论、比较等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及合作学习的精神。
历史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同步说课稿第1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历史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同步说课稿第1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一. 教材分析《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这一课,主要介绍了北京人的生活方式、生产工具以及他们的生存环境。
通过学习这一课,学生可以了解到北京人的生活状态,以及他们在中国早期人类发展中的地位。
教材中配有丰富的插图和资料,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北京人的了解可能还不够深入。
在导入新课的时候,可以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如人类的起源、原始社会等,引导学生进入新的学习内容。
同时,学生可能对古人类的生活方式和生产工具比较感兴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关注这些方面。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北京人的生活环境、生活方式和生产工具,理解北京人在中国早期人类发展中的地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北京人的生活环境、生活方式和生产工具。
2.教学难点:北京人在中国早期人类发展中的地位。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讨论、教师讲解等方法。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教材插图等,辅助教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回顾人类的起源和原始社会,引出北京人。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北京人的生活环境、生活方式和生产工具。
3.合作讨论:分组讨论北京人在中国早期人类发展中的地位,分享讨论成果。
4.教师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成果,进行讲解和补充。
5.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北京人在中国早期人类发展中的地位。
6.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生活环境:山洞生活方式:群居生产工具:石器地位:在中国早期人类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8.说教学评价通过课堂提问、学生作业、小组讨论等方式,评价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程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第一课周口店告诉我们的历史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周口店告诉我们的历史》,我准备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几个角度来简要阐述我对这节课内容的理解和处理。
一、【教材分析】1.本课的地位:这一课直接讲述了原始社会的历史,,具有开章明义的作用。
本科主要介绍了祖国境内旧石器时代远古居民的生活景象,主题在于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有关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的历史基础知识。
2.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有关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的历史基础知识。
,理解劳动在从猿到人类的进化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比古猿、北京人和现代人的头部有什么区别”和“想象:北京人的一天是怎样生活的”,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通过思考、探究“山顶洞人的生活比北京人有哪些进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进行比较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阅读、识图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中国是人类的发源地之一,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珍视人类文化遗产的意识。
具体说,还可以包含热爱劳动,学会生存,不怕困难,开动脑筋;热爱自己的祖国、民族、文化遗产等情感目标。
三、教材分析和教学过程(一)重点和难点本课简要介绍了祖国境内旧石器时代远古居民的生活景象。
我国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遍及南北,十分丰富。
本课只是讲了三个典型: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元谋人,以发现头盖骨化石闻名世界的北京人,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典型代表山顶洞人。
“北京人”是本课的重点。
北京人是旧石器时代远古人类的典型代表,它的发现成为古人类考古和研究史上的里程碑。
“北京人”这一子目从北京人的发现、北京人的体质特征、制造和使用打制石器、艰苦的群居生活、使用天然火等内容,全面而简要地勾画了北京人的生活状况。
“山顶洞人”是本课的又一重点。
山顶洞人生活的时间比北京人晚数十万年,已处于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的时期。
“山顶洞人”这一子目从体质形态、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人工取火、使用骨针缝制衣服、结成氏族等方面,展现山顶洞人的生活状况,反映出他们与北京人相比所取得的长足进步。
本课的难点是所讲内容距今久远,只有依据考古发掘成果进行科学推断并结合必要的、合理的想象,才能理解和掌握本课的基本内容。
另外,知识讲解上,可把氏族的概念及其特点的分析作为难点对待。
(二)备课主要思路1.人自来有喜欢寻根的天性。
“人类是怎样产生的?”教师可利用“导入框”中提出的这个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说说他们所知的关于人类起源的神话传说,并由此导入新课。
女娲造人、亚当与夏娃,是东西方关于人类起源的典型故事,一定要让学生自己讲。
既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有课在轻松的氛围中,调动学生探求新知的兴趣与欲望。
注意问题:明辨神话传说和依据考古科学的断定,明确神话传说与历史事实的区别。
最终归结到人是由古猿变来的。
2.“我国最早的人类”一目应由学生结合课本内容及图片获相关知识,教师运用多媒体投放补充相关资料。
让学生把握基本知识,如地点、年代、产生活、地位等,教师结合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适时点明一点:远古人类在缓慢的发展进化,在进化的过程中,劳动起来重要的作用。
可以说劳动创造了人类本身。
3.“北京人”的发现,以学生自主学习探究为主。
师补充介绍:第一,比较具体地介绍1929年裴文中发现北京人第一个头盖骨。
第二,介绍迄今为止,出土的人类化石包括6件头盖骨、15件下颌骨、157枚牙齿及大量骨骼碎块,代表约40个北京猿人个体。
洞内还发现近10万件石器。
讲这些的目的不是让学生记忆,而是引出“北京人遗址是世界上出土古人类遗骨和遗迹最丰富的遗址”这一结论。
补充1987年被评定为“世界文化遗产”讲北京人的体质特征,教师应引导学生观察课本中的古猿头像、北京人头部复原像、现代人头像。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与表述能力。
让学生“对比一下,古猿、北京人和现代人的头部有什么区别?”归结出北京人“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
4.打制石器和使用天然火。
讲北京人的打制石器,应使用投影或幻灯片,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注意它与天然石块的区别,教师在扼要说明北京人会使用天然火的证据后,可让学生“想一想,北京人是怎样得到火的?”充分发挥学生的合理想象与分析问题的能力。
设问为什么说“火的使用,是人类进化过程中的一大进步?”可让学生大胆想象,自由议论。
5.北京人过群居生活,是由生产力水平的极端低下和环境的险恶所决定的。
这一点,教师点到即可,学生不太懂也无妨。
然后,多媒体展示《北京人的生活》和“想象一下,北京人的一天是怎样生活的?”让学生浮想联翩,自由表达。
但不外乎集体行动、采集狩猎、火烤食物等主要环节情境。
情感目标可落实以下几点:珍爱集体、团结协作;适者生存、学会生存;勤劳+智慧,克服困难。
6.教师请一学生读“活动与探究”之中“1.议一议:山顶洞人的生活比北京人有哪些进步?”然后,让学生带着这一问题阅读“山顶洞人”这一子目,要求学生从课文中寻找答案。
阅读后,可让学生互相议论,再请同学起来说一说。
在议论、回答的过程中,教师可分两步引导学生:第一,山顶洞人的生活比北京人有明显进步,表现在哪些方面?即引导学生注意找准比较的角度,如体质特征、制造工具的技术、人工取火、社会组织等方面,以培养学生归纳和比较的能力。
第二,引导学生观察课本中“山顶洞人的骨针和装饰品”图画(有条件的学校可采用效果更好的幻灯片),并请学生朗读课文有关的小字部分。
进而引导学生探究:“山顶洞人会制造骨针,有了装饰品。
这能够说明什么?”从而自然地引出结论: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可用兽皮缝制衣服;懂得爱美,有了美的意识。
同时可补充旧石器时代及新石器时代等知识,7.“氏族”这一概念对初一学生是难以理解的,教师可作为讲解的难点加以解释。
首先让学生理解氏族是一种比原始人群更进步的集体组织,对其主要特点可抓准六个字给予通俗的解释:“血缘”(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结成的群体)、“公有”(没有私有财产)、“平等”(共同劳动,共同享用食物)。
四、学法指导1.指导学生观察配合课文的有关图画,提示一些观察的角度和思考的问题(参见教法建议),培养学生注意观察的优良习惯和根据考古成果去了解和学习历史的兴趣。
2.学习历史要善于抓比较、抓联系。
本课中的“活动与探究”引导学生思考山顶洞人比北京人有哪些进步,对于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很有助益,教师应适度提示学生比较的角度,抓准对应的比点。
可让学生列表归纳五、重点问题探究动脑筋1.对比一下,古猿、北京人和现代人的头部有什么区别?古猿和北京人头部的特点是前额低平,眉脊骨粗壮;颧骨高突;吻部前伸,没有明显下额。
2.想象一下,北京人的一天是怎样生活的?思路一:可从衣、食、住、行等方面去想象。
思路二:可按一天从早到晚的时间顺序去想象。
3.想一想,北京人是怎样得到火的?可以从几条渠道得到火:大自然雷电生火;森林草木自燃生火;露天煤的自燃起火;偶然摩擦生火。
六、总结升华在课堂梳理总结时我总结全文,向知识目标及情感、目标靠拢:大家通过今天的学习,了解到我国历史悠久,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也是人类的发源地之一。
我国是世界上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
1、盘点收获---以填表格的形式检查巩固基本知识。
2、畅谈感受----谈谈学完这节课有什么收获或感受。
收获主要从知识角度说,感受主要从认识角度谈。
七、当堂检测及时巩固----《原始的农耕生活》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上午好:我说课的内容是地图教育出版社《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第二课《原始的农耕生活》。
我说课的内容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教材分析1. 地位和作用本课教材在本册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原始的农耕生活是中国古代经济繁荣的基础。
本课以半坡、河姆渡文化遗址为代表,展示了距今7000年到距今六千年的远古历史。
在此期间,一方面,我国远古居民活动足迹不断扩大,中华大地上遍布氏族聚落,另一方面,人们在生活生活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原始农业逐步发展,并成为主要经济形态,人们逐步摆脱了完全依赖自然的采集和渔猎生活,过度到比较稳定的农耕生活,从而奠定了我国农耕文化的基础。
我国地域广阔,存在着多处经济文化区域,而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是两个最主要的区域,半坡反映了黄河流域的状况,河姆渡又是长江流域重要的代表,所以通过本课的学习,可以让同学们明白我国南北共同发展,共同构筑远古中华农业文明的基础的历史事实。
同时对促进学生民族自豪感有着重要作用。
2.教材的内容分析:本课围绕原始农耕经济时代居民们的生产与生活状况,用四个子目展开叙述。
第一目是原始农耕的发明;第二目是河姆渡居民种水稻;第三目是半坡原始居民栽培粟;第四目是房屋式样各不同。
3.学情分析:本课的教学对象为初一学生,他们天真活泼、好动好奇好问,喜欢直观有趣的历史故事,并且乐于参与教学,善于想象,有一定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探究的精神。
因此,教师必须在课堂上营造一种轻松和谐的氛围,积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他们联系现实生活,通过收集资料、观察图片、情景模拟、体验交流等环节,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让他们在体验中感知历史、认识历史。
第二部分教学目标: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知道河姆渡和半坡居民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使学生了解中华文明处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进而认识其发展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本课教学用具是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方法是启发式的谈话法,设计探究问题与学生质疑相结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进而促发或增强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4.教学重点、难点、关键:教学重点是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在教学中,需要注意以下四点:第一,把握好这两个原始农耕典型的共同特征:原始种植农业普遍、磨制石器的使用、制造陶器、定居村落;第二,注意这两个原始农耕典型反映出不同地域条件对经济发展特点的影响,不同时间里生产力发展水平上的变化。
例如,河姆渡原始居民创造了长江流域农耕经济的典型——以水稻种植为主的水田农业,虽使用磨制石器,但主要用骨耜翻地耕种;半坡原始居民创造了黄河流域农耕经济的典型——以粟种植为主的旱地农业,普遍使用磨制石器,特别是广泛用于农业生产中;第三,注意原始农耕生产对家畜饲养业、手工制陶和纺织业的带动作用,对定居生活的影响;第四,注意原始农耕经济发展的同时还存在着渔猎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