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博文中学七年级语文《空城计》导学案(无答案)

合集下载

【精品】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3《空城计》导学案(无答案)语文版

【精品】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3《空城计》导学案(无答案)语文版

13《空城计》一、学习目标1.文学常识介绍。

2.理解课文字词,读懂文意,感知课文内容。

二、知识连接1.走近《三国演义》和罗贯中:《三国演义》是一部历史演义小说。

它以三国时代的历史为背景,描述了自东汉灵帝刘宏中元年(184年)到西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将近一百年的政治、军事以及外交的斗争故事。

作者罗贯中,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是中国章回体小说的鼻祖。

《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西游记》并称为我国古典四大名著。

2.了解背景:《空城计》节选自《三国演义》第95回。

蜀汉马谡痛失街亭,魏军在司马懿的率领下长驱直入,诸葛亮被迫退军。

魏军将至,诸葛亮身处空城,面对强敌而能处变不惊,设下空城计,终于使司马懿引兵退去。

3.文体常识:本单元是一个小说单元,学习时有必要弄清小说的基本知识。

a.小说是一种叙事性的文学体裁,通过人物的塑造和情节、环境的描述来概括地表现社会生活的矛盾。

b.小说的三要素是人物、情节和环境。

c.小说为了塑造人物形象,往往会运用一些描写方法,其中有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行为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等(正面描写)。

有时为了表现主要人物,除了正面对他进行上述的描写外,还通过描写次要人物或反面人物进行衬托(侧面描写)。

d.情节一般有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e.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

社会环境描写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通过对人物具体生活环境中陈设、格局、气度、色调等的描绘,来烘托人物的情趣、爱好、气质、理想、情操等思想性格;一是通过对某种特定社会生活情景的展示,为人物提供宏观的社会历史背景和时代文化氛围。

预习导学一、给加横线的字注音。

司马懿.()鹤氅()纶()巾远遁( )隐匿 ( ) 言讫()旌( )旗无不骇( )然二、根据拼音在横线上写出正确的字形,并解释整个词语的含义。

(fēng yōng)而来:笑容可(jū):( fǔ) 掌大笑:旁若无人:合作探究(精句赏析)你能解释下列句子的含义吗?(注意加横线的句子)一、孔明分拨已定,先引五千兵退去西城县搬运粮草。

空城计导学案

空城计导学案

《空城计》导学案学习目标:1.能识读运用文中的生字词语。

2.能用自己的话概括情节,理清小说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3.把握人物形象,提高对文学名著的鉴赏力。

学习重难点:目标2、3。

文本导读“空城计”是诸葛亮面对强敌而能处变不惊,使司马懿引兵退去的计谋。

后来泛指掩饰自己力量空虚来迷惑对方的策略。

本文通过诸葛亮面对强敌处变不惊,巧用空城计,吓退司马懿十五万大军的故事,赞颂了诸葛亮临危不惧,镇定自若、大智大勇、足智多谋、运筹帷幄的军事才能。

背景链接罗贯中,元末明初小说家。

名本,号湖海散人,山西太原人。

著有小说《三国演义》《隋唐志传》《三遂平妖传》《残唐五代史演义》,剧本《宋太祖龙虎风云会》等。

其代表作是《三国演义》。

预习导航积累整合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司马懿( ) 旌( )旗隐匿( ) 纶( )巾鹤氅( ) 麈( )尾远遁( ) 焚( )香言讫( ) 抚( )掌2.在下列括号内填上适当的词。

( )鹤氅( )操琴( )掌而笑( )纶巾手( )麈尾尽皆( ) 神鬼( ) 无不( ) 3.填空。

(1)《三国演义》原名___,也称___,是中国古代长篇___小说的开山之作,也是我国最有代表性的长篇___小说。

它描写的是从___到___之间近一百年的历史风云。

全书反映了三国时代的政治军事斗争及各类社会矛盾,塑造了一批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

(2)小说是一种以塑造___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的描写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作品。

整体感知1.小说的故事情节一般可分为__、__、__、__四个部分,本文的四个部分可以概括为___、___、___、___。

2.诸葛亮使用“空城计”的背景有二:一是_______________;二是_____________。

3.揣摩下面诸葛亮“笑”时的心理。

(1)果见孔明坐于城楼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

______________________(2)孔明见魏军远去,抚掌而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言讫,拍手大笑,曰:“吾若为司马懿,必不便退也。

《空城计》导学案

《空城计》导学案

《空城计》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理清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

2、品味语言,学习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一、课前预习:
1、文体常识
(1)《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历史小说,也是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作者是元末明初小说家______。

主要写了魏、蜀、吴三国的兴衰历程,塑造了一系列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在中国文学史上和人民生活中具有不可估量的影响。

(2)、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司马懿.()旌.旗()城铺.()隐匿.()鹤氅.()
笑容可掬.()纶.巾()焚.香()远遁.()言讫.()
二、自读课文,理清情节(可在原文中找到相关的语句,并标注好。


1、诸葛亮为什么要冒险实施空城计?
2、当时双方兵力悬殊,在如此危急的情况下,诸葛亮是如何实施空城计的?
3、诸葛亮在空城上做足了文章,司马上当了吗?面对旨在迷惑敌人的空城,司马懿有何反应?
4、为什么司马懿会中计而撤兵呢?
三、讨论:
1、诸葛亮巧施空城计,弄险成功,主要原因是什么?
2、作为“魏之名将”的司马懿为什么会中计失败?
四、拓展延伸
诸葛亮身为蜀国丞相,在当时的情势下,他的生死可谓关系到蜀国的存亡。

“三十六计走为上计”,危急关头,他不但不走反而他将自己置于作战的前沿,冒险实施空城计,万一失败,后果不堪设想,三国的历史恐怕也要重写。

你认为他这种冒险的做法对吗?为什么?。

2019-2020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 4.13《空城计》导学案 语文版.doc

2019-2020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 4.13《空城计》导学案 语文版.doc

2019-2020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 4.13《空城计》导学案语文版教师寄语: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诸葛亮班级组名小组长签名1、了解《三国演义》,理清故事情节,理解诸葛亮“三笑”的心理内涵及“空城计”施计成功的原因,提高鉴赏文学名著的能力。

2理解课文对比映衬的写作手法,能够准确把握人物形象。

3、总结阅读小说的基本方法,激发对古典名著的阅读兴趣。

【学习重点】掌握字词,读通小说,理清故事情节。

【学习难点】文言词语的理解。

【资料链接】一、关于小说的知识。

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叙述和环境描写反映社会生活。

小说必须具备生动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这三个要素。

其中人物形象是主要要素。

2(二)了解作家、作品【罗贯中】元末明初小说家、戏曲家。

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

山西太原人。

我国元末明初的一位杰出的古典小说家,在国外,《三国演义》被称之为“一部真正具有丰富人民性的杰作”《大英百科全书》则称他为“第一位知名的艺术大师”。

《三国演义》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整部小说描写了东汉末年和整个三国时代以及西晋初期以曹操、刘备、孙权为首的魏、蜀、吴三个政治、军事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斗争。

这篇课文选自《三国演义》第95回,“马谡拒谏失街亭,武侯弹琴退仲达”。

课文描述诸葛亮面对强敌而能处变不惊,设下计谋,终于使司马懿引兵退去。

【学习过程】激趣导入。

听电视剧《三国演义》主题歌,导入本课。

一、预习检测。

1.掌握下列字词的读音。

(1)司马懿.()鹤氅.()纶.巾()远遁.((2)隐匿.()言讫.()无不骇.然()旌.旗((3)擅.动()笑容可掬.()麈.尾()抚.掌()3.解释词语。

(1)蜂拥:失色:鹤氅:莫非:(2)抚掌:骇然:走:遁:(3)纶巾:言讫:妄行出入:笑容可掬:二、自主学习、1.自由朗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词义,注意运用工具书,读准字音。

2.介绍课前搜集的作家作品,用自己的语言讲述文章所写故事的内容及背景。

《空城计》导学案

《空城计》导学案

第13课《空城计》——导学案教学过程一、课前自学:1.本文选自,作者是小说家。

2.注意下列字的读音。

司马懿()旌旗()纶巾()笑容可掬()3.与《三国演义》并称为我国古典四大名著的其他三部为、、。

二、课堂探究,阅读理解1.小说的情节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

读课文,用简洁的话概括本文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开端:发展:高潮:结局:2.诸葛亮足智多谋,处变不惊。

课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诸葛亮的这些特点?3.揣摩下面诸葛亮“笑”时的心理。

⑴果见孔明坐于城楼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

( )⑵孔明见魏军远去,抚掌而笑。

( )⑶言讫,拍手大笑,曰:“吾若为司马懿,必不便退也。

”( )4.诸葛亮使“空城计”的背景有二:一是;二是。

5.你还知道《三国演义》中哪些故事?请用简洁的话加以概括。

(或写出与之相关的成语、典故等)阅读理解却说司马懿前军哨到城下,见了如此模样,皆不敢进,急报与司马懿。

懿笑而不信,遂止住三军,自飞马远远望之。

果见孔明坐于城楼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

左有一童子,手捧宝剑;右有一童子,手执麈尾。

城门内外,有二十余百姓,低头洒扫,旁若无人。

懿看毕大疑,便到中军,教后军作前军,前军作后军,望北山路而退。

次子司马昭曰:“莫非诸葛亮无军,故作此态?父亲何故便退兵?”懿曰:“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

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

我兵若进,中其计也。

汝辈岂知?宜速退。

”于是两路兵尽皆退去。

孔明见魏军远去,抚掌而笑。

众官无不骇然,乃问孔明曰:“司马懿乃魏之名将,今统十五万精兵到此,见了丞相,便速退去,何也?”孔明曰:“此人料吾生平谨慎,必不弄险;见如此模样,疑有伏兵,所以退去。

吾非行险,盖因不得已而用之。

此人必引军投山北小路去也。

吾已令兴、苞二人在彼等候。

”众皆惊服曰:“丞相之机,神鬼莫测。

若某等之见,必弃城而走矣。

”孔明曰:“吾兵止二千五百,若弃城而走,必不能远遁。

得不为司马懿所擒乎?”言讫,拍手大笑,曰:“吾若为司马懿,必不便退也。

福建省泉州市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3课《空城计》教学设计 语文版

福建省泉州市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3课《空城计》教学设计 语文版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1、通过自学理解积累文中字词。

2、了解《三国演义》及诸葛亮这一光辉人物形象,加深对“智慧”的内涵的理解。

3、了解小说的基本知识及基本阅读方法,即通过情节分析理解人物形象。

4、能通过细节描写体验人物的思想感情,能联系生活实际对小说中的人物事件发表自己的看法。

(二)过程与方法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重视学生与老师、与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并在合作学习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2、重视学生在阅读中的情感体验,注重感悟,开拓其思维,培养其创新精神。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了解我国古代小说的艺术成就,领略我国古代先贤们的超人智慧,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在生活中积极思索和敢于创新的精神,激发学生献身祖国的思想。

教学重点1、通过情节分析人物形象的小说阅读方法。

2、加深学生对“智慧”内涵的理解。

教学难点理解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形象的作用。

教学过程一、激情导趣生活就像是一首歌,欣赏歌就像是欣赏生活。

同学们,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支歌吧……(师生共同欣赏《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

)一支歌把我们带入了一段历史……,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一支什么歌吗?二、新授(一)解题、阅读定向1、哪位同学能给大家介绍一下《三国演义》这本书?教师小结:《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历史小说,作品主要写了魏、蜀、吴三国的兴衰历程,塑造了一系列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在中国文学史上和人民生活中具有不可估量的影响。

作者罗贯中,元末明初小说家,著作除本书外,他还与施耐庵合写了《水浒传》。

2、简要介绍小说特点及阅读要点:小说三要素、阅读方法——通过环境、情节的分析来理解和把握人物形象。

3、在《三国演义》众多的人物之中,你们最喜欢谁?喜欢他的什么特征?(教师板书:“诸葛亮”及“智慧”。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表现诸葛亮超人智慧的精彩篇章,即选自《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的《空城计》。

(二)检查预习1、大家都预习好课文了吗?在预习中,你有没有碰到不理解的词句?2、分角色朗读课文,要求在朗读过程中要读准字音,注意节奏,同时注意理解文章的内容。

初一语文下第五课空城计导学案(附课件)

初一语文下第五课空城计导学案(附课件)

初一语文下第五课空城计导学案(附课件)第二单元空城计【课前寄语】生活就像是一首歌,欣赏歌就像是欣赏生活。

同学们,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首歌。

一支歌把我们带入了一段历史,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一首什么歌吗?【学习目标】.了解《三国演义》,理清故事情节,理清诸葛亮“三笑”的心理内涵及“空城计”施计成功的原因,提高鉴赏文学名著的能力。

.理解课文对比映衬的写作手法,准确把握人物形象。

.激发对古典文学名著的阅读兴趣。

教法指导:.自主学习让学生围绕“自学互研”中的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

学生带着导学目标,认真阅读课文及相关参考资料,捕捉课文中的关键段落、句子、词语,尽量独立完成步骤二中的思考题,准备展示交流。

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合作探究时解决。

.合作学习每个小组派1~2名代表展示步骤二中的答案,同小组内其他成员在小组长的统一安排下合作完成步骤三中的思考题。

同桌之间互相讨论,有分歧不能达成一致的,小组讨论;小组内不能达成一致的,组长记录下来,以备全班讨论时交流。

全班讨论时,教师不能一下子给出答案,在学生思维的火花充分碰撞后,再点拨引导,达到启发思维的目的。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有一首诗谜:“南阳诸葛亮,稳坐中军帐,摆起八卦阵,单捉飞来将。

”诸葛亮是哪部小说中的人物?他最大的特点是什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三国演义》节选出来的一篇课文——《空城计》。

自学互研生成新知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了解作者罗贯中,元末明初小说家、戏曲家。

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山西太原人。

我国元末明初的一位杰出的古典小说家,在国外,《三国演义》被称之为“一部真正具有丰富人民性的杰作”,而《大英百科全传》则称他为“位知名的艺术大师”。

.了解作品《三国演义》是中国部长篇章回体小说,整部小说描写了东汉末年和整个三国时代以及西晋初期以曹操、刘备、孙权为首的魏、蜀、吴三个政治、军事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斗争,最后统一各国,为了侵占各个领土开始展开杀戒……在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上,展示出那个时代尖锐复杂又极具特色的政治军事冲突,在政治、军事、谋略方面,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空城计导学案

空城计导学案
(1)、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
(2)、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
7、根据相关事件,填上人物姓名。
(1)、( )风雪山神庙。《水浒传》
(2)、( )大闹五庄观。《西游记》
(3)、( )舌战群儒。 《三国演义》
归纳总结
5′
小结
《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西游记》并称为我国古典四大名著。
二、理解背景
《空城计》节选自《三国演义》第95回。蜀汉马谡痛失街亭,魏军在司马懿的率领下长驱直入,诸葛亮被迫退军。魏军将至,诸葛亮身处空城,面对强敌而能处变不惊,设下空城计,终于使司马懿引兵退去。
三、文体常识 本单元是一个小说单元,学习时有必要弄清小说的基本知识。
七年语文导学案
课题
《空城计》 第一课时
课 型
展示课



1、文学常识介绍
2、感知课文、理清故事情节
重点:
1、文学常识介绍
2、感知课文、理清故事情节
难点:
感知课文、理清故事情节预习自学导 学 流 程:
第一课时
推荐背诵《三国演义》开篇词,
临江仙
杨慎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情节一般有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社会环境描写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通过对人物具体生活环境中陈设、格局、气度、色调等的描绘,来烘托人物的情趣、爱好、气质、理想、情操等思想性格;一是通过对某种特定社会生活情景的展示,为人物提供宏观的社会历史背景和时代文化气氛。
(2)丞相之机,神鬼莫测。若某等之见,必弃城而走矣。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第5课空城计导学案1无答案语文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第5课空城计导学案1无答案语文版

5《空城计》
[学习目标]
1.识记《三国演义》和罗贯中的相关文学常识。

2.能借助词典和教材中的注释,识记、理解小说中较为难懂的词语(比如遁、隐隐匿、骇然、笑容可掬等),顺畅阅读课文内容。

3.能够根据关键词句(比如描写诸葛亮安排城内情况的语句,司马懿和司马昭的对话),理清小说情节,培养对古典白话小说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测
1.小组长检查预习任务完成情况。

2.关于小说文体知识的提问。

3.关于《三国演义》和罗贯中的相关文学常识提问。

(二)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建议:学生默读课文并借助词典和教材中的注释,识记、理解小说中较为难懂的词语,如遁、隐隐匿、骇然、笑容可掬等,顺畅阅读课文内容)
(三)独立思考,合作探究。

1.诸葛亮使用“空城计”的具体背景是什么(试从敌我两个方面加以概括)?
2.细读课文,请分别用四个字概括故事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划出描写诸葛亮安排城内情况的语句,司马懿和司马昭的对话,根据所划语句进行简要概括)。

3.根据上题的四个情节,尝试用一句话概括故事内容,然后由徒弟用自己的语言向师父复述故事(通过复述故事,加深对故事情节的印象,并体会中国古典小说《三国演义》语言的简洁,培养对古典白话小说的兴趣)。

(四)拓展延伸
诸葛亮是历史上一位非常著名的军事家,你能写出两件关于他的事吗?。

13课、空城计导学案

13课、空城计导学案

七年级语文导学案:第13课空城计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三国演义》;理清故事情节;理解诸葛亮“三笑”的心理上内涵及施计成功的原因。

2、能力目标:学习本文对比、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手法和生动的细节描写;提高鉴赏文学名著的能力;激情投入,全力以赴,总结阅读小说的基本方法,激发对古典名著的阅读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主人公遇事处乱不惊、随机应变睿智风范。

重点理解诸葛亮“三笑”的心理上内涵及施计成功的原因。

难点学习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诸葛亮形象特点。

【学习过程】一、预习全文走近《三国演义》和罗贯中《三国演义》是一部。

它以时代的历史为背景,描述了自东汉灵帝刘宏中平元年(184年)到西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将近一百年的政治、军事、外交的斗争故事。

作者,号湖海散人,著名小说家,是中国的鼻祖。

《三国演义》与____、____、____并称我国古典四大名著。

二、了解背景《空城计》节选自《三国演义》第95回。

蜀将马谡痛失街亭,魏军在司马懿率领下长驱直入,诸葛亮被迫退军。

魏军将至,诸葛亮身处空城,面对强敌而能处变不惊,设下空城计,终于使司马懿引兵而去。

三、文言文“五步法”学习(一)读1.掌握下列字词的读音。

司马懿.()鹤氅.()纶.巾()远遁.()隐匿.()言讫.()无不骇.然()旌.旗()擅.动()笑容可掬.()麈.尾()抚.掌()远遁.()言讫.()2.默读、范读、齐读、单读、朗读等等,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读课文。

3.挑战对手读课文。

(二)译1.运用“释”、“留”、“替”、“补”、“移”、“删”等方法,把课文翻译成现代汉语。

2.解释重点词语四大文学体裁:诗歌、小说、戏剧、散文。

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塑造人物形象的描写方法: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等等。

为了表现人物特征,有时还进行侧面衬托和反面衬托。

以及细节描写。

情节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空城计》导学案及答案

《空城计》导学案及答案

《空城计》导学案及答案导读:课标要求】1.通过自学理解和积累文中字词。

2、能用自己的话概括情节,理清小说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

3、了解小说的基本知识及基本阅读方法,即通过情节分析理解人物形象。

4、能通过细节描写体验人物的思想感情,能联系生活实际对小说中的人物事件发表自己的看法。

【学习目标】1、能用自己的话概括情节,理清小说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

2、了解小说的基本知识及基本阅读方法,即通过情节分析理解人物形象。

【学习重点】通过情节分析理解人物形象。

【学习难点】通过细节描写体验人物的思想感情【自主学习】1.为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司马懿()旌旗()隐匿()纶巾()焚香()模样()远遁()言讫()2.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罗贯中,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明末清初的小说家。

()《三国演义》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章回体小说,全书120回。

()罗贯中在采用三国故事题材时,接受了群众赋予这一题材的拥曹反刘的思想倾向。

()3.四大名著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你能写出其名字并注明作者吗?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合作探究】4.本文系小说,小说可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你能将本文准确地划分吗?请用四字概括出各部分的段意。

5.在文章的第一自然段,说司马懿引15万大军而来,而诸葛亮仅有2500人在手,作者为什么要这么清晰地交代双方的兵力呢?6.“众官听得这个消息,尽皆失色”简单分析一下“尽皆失色”,说说这句话在本段中有何作用?7.文中第二自然段写“大开四门,每一门用二十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第三自然段又写“城门内外,有二十余百姓,低头洒扫,旁若无人”这里仅是对上文的简单重复吗?如果不是,请说明理由。

8.从“笑而不信”到“大疑”再到退兵的变化,可以看出司马懿是怎样的一个人?9.文章在第四自然段,我们未见一字写诸葛亮,可我们却清晰地看到了诸葛亮的形象,你知道这是什么写作手法吗?这种手法有何好处?10.文中三次写诸葛亮的“笑”:笑容可掬——抚掌而笑——拍手大笑,三次虽然都是笑,但人物的心理是不同的,请作以简单分析。

福建省泉州市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5课《空城计》教学设计 语文版

福建省泉州市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5课《空城计》教学设计 语文版

5《空城计》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文是七下《语文》第五课的教学内容。

节选自《三国演义》第95回。

课文描述诸葛亮面对强敌而能处变不惊,设下计谋,终于使司马翻引兵退去,突出表现诸葛亮的足智多谋。

学习本文要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弄清文章是通过哪些生动的情节和人物的语言来表现诸葛亮和司马熬这两个人物的性格。

【学情分析】学生对《三国演义》内容相对比较熟悉,初步了解了与课文内容有关的第95回的故事梗概,前节课又学习了一些小说的有关知识,对阅读小说的一般方法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初一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部分同学学习习惯很差,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仍以教师讲析引导为主。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2、理解孔明“空城计”得以施计成功的重要原因3、学习作者从正面描写和侧面衬托塑造人物的方法(二)过程与方法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并在合作学习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2、重视学生在阅读中的情感体验,注重感悟,开拓其思维,培养其创新精神。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了解我国古代小说的艺术成就,领略我国古代先贤们的超人智慧,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在生活中积极思索和敢于创新的精神,激发学生献身祖国的思想。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把握孔明“智勇”的形象教学难点:正面描写和侧面衬托塑造人物的方法【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流程】第一课时:一、情境导入:欣赏《滚滚长江东逝水》,学生简介《三国演义》。

(可说故事情节,可说喜欢的人物形象。

)二、走近作者:1、“空城计”,三十六计之一,其战略是“虚者虚之,疑中生疑,刚柔之际,奇而复奇”。

这是一种心理战术,在己方无力守城的状况下,故意向敌人暴露我城内空虚,就是所谓“虚者虚之”。

敌方产生怀疑,便会犹豫不前,即“疑中生疑”。

诸葛亮的空城计名闻天下,把诸葛亮的形象推向巅峰。

2、作者简介:罗贯中,名本,号湖海散人,贯中是他的字,山西太原人。

[最新]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3课空城计 语文版教案 语文版福建专用

[最新]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3课空城计 语文版教案 语文版福建专用

[最新]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空城计语文版教案语文版福建专用《空城计》教案教学目标1、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2、理解孔明“空城计”得以施计成功的重要原因3、学习作者从正面描写和侧面衬托塑造人物的方法教学重点:把握孔明“智勇”的形象教学难点:学习作者从正面描写和侧面衬托塑造人物的方法教学过程一、导入课前播放《三国演义》片头曲视频。

(过渡)听着《滚滚长江东逝水》,我们眼前出现了一个个鲜活的面容。

你们看过《三国演义》吧,在众多传奇人物中,你最佩服谁?(学生众说纷纭)【注意对学生的肯定:看来大家对《三国演义》都很熟悉】《三国演义》里有个人的故事在民间流传很广,很受老百姓的推崇,那就是――诸葛亮。

你知道为什么诸葛亮那么受人尊敬吗?(学生回答)【对,因为诸葛亮是“忠诚的典范,智慧的化身”】你知道他的故事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表现诸葛亮超人智慧的精彩篇章,即选自《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的《空城计》。

【板书:空城计】二、整体感知1、出示字词司马懿(yì)旌旗(jīng)隐匿(nì)城铺(pù)妄行(wàng)擅动(shàn)鹤氅(chǎng)纶巾(guān)焚香(fén)模样(mú)麈尾(zhǔ)抚掌(fǔ)远遁(dùn)言讫(qì)笑容可掬(jū)把不会读的字音标在自己的文章中,然后通读课文。

2、请全班推荐一个同学朗读课文,其他同学为他挑错。

(过渡)你能读懂文章吗?如果有什么不懂的地方,请提出来。

【蜂拥】(过渡)司马懿领兵十五万向西城蜂拥而来,孔明却只有二千五百兵。

二千五百人对十五万大军,面对如此悬殊的差距,试想你是孔明,你会怎么做?(学生想象)孔明呢?他摆下空城计全身而退,不损一兵,真不愧是智慧的化身!三、孔明之智1、孔明之智,具体体现在哪里?请大家从文中找出具体的语句进行分析。

回答时请用用心爱心专心 1“智在,从可以看出来”的句式,并用四字短语概括。

空城计初一下册语文教案

空城计初一下册语文教案

空城计初一下册语文教案《空城计》又名《扶琴退兵》,节选自古典小说《三国演义》,是学生第三本进入初中后学的第一篇小说,因为是文言白话,故事情节也相对基本,因此比较适合学生阅读。

以下是整理的空城计初一下册语文教案,热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空城计》教案教学流程(一)导入1、问题导入问题一:同学们读过小说《三国演义》吗?(或看过《三国演义》的电视剧,或听过有关《三国演义》的故事)谈谈你了解的故事情节和你最佩服的人物。

(此综艺节目工序节目营造课堂学习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诚,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问题二:(在结构性问题一的基础上提出。

比如,一定有很多许多同学佩服诸葛亮,可以进一步启发:为什么佩服诸葛亮?刘备有没有失误?)有没有学生了解马谡“失街亭”的故事,简洁能不能用简洁的语言说道大家?下面我们通过一段影象资料来更深入地了解“失街亭”的故事。

2、互动式影象资料导入。

(教师独白)蜀国丞相诸葛亮率领30万大军伐魏,势不可挡.。

魏国都督司马懿不与蜀军则正面交锋,而准备夺取街亭要道,断蜀军粮道(播放根据电视剧《三国演义》剪辑的片段)(教师独白)街亭丢失,蜀国十分被动,诸葛亮分拨兵马,准备退回汉中,急报司马懿率15万大军来夺西城,诸葛亮将如何规避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节选字小说《三国演义》的课文——《空城计》。

(问题导入应该轻松,简洁,时间不宜太长)(二)方法指导1、先请同学浏览《单元说明》,要求学生后才阅读后获取两各方面信息:一是小说的基本概念特点,密序阅读小说的一般方法。

2、学生筛选信息,明确小说的基本特点和阅读小说的一般方法。

(三)初读课文,概括故事情节。

阅读这篇课文,同学们要重点拿捏扣人心弦的情节和生动的人物形象人物形象。

下面就借助手中的工具书借由和课文中的注解阅读课文,在阅读过程中把不理解的字元、词句标出来,并试着论述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琴。

1、解决学生提出的不理解的字、词句。

2、概括故事情节。

(四)再读课文,概括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空城计》导学案5

《空城计》导学案5

《空城计》导学案5
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把握主要内容。

2、分析人物形象,培养优秀品质。

【学习重点】
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

【学习难点】
分析人物形象。

【学习过程】
【探究活动一】初读课文,掌握基础
1、知识链接
《三国演义》从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写起,到西晋武帝太康元年全国统一止,共97年的历史。

它是我国第一部章回体长篇历史小说。

五十回以前(赤壁之战以前),写出了中华大地上无数军阀割据的局面及这些军阀各自消长沉浮的命运;五十回以后,则集中写魏、蜀、吴三个政权各自的发展及相互间的关系。

《空城计》选自第95回:马谡拒谏失街亭,武侯弹琴退仲达。

描述魏主曹睿令张郃为先锋,与司马懿一同征陇西的故事。

魏军先得街亭,占列柳城,势如破竹,进而司马懿亲率十五万大军,临西城下,而城中只有一班文官和两千伍百名士兵,诸葛亮设空城计,使蜀军转危为安。

1/ 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13、《空城计》
课型课时总课时
【教师信息】主备人:实施人:实施时间
【学生信息】班级:姓名:所属小组编号学习日期____ 【学习目标】
1了解小说知识,理清小说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2.通过扣人心弦的情节,分析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培养对文学名著的鉴赏力目标。

3个人才能展示,通过表演直观理解人物形象,深入人物形象,培养小组合作精神。

教学重难点:理解把握文中的主要人物形象。

导学过程:
第一课时
初读文章,大致了解文章所讲述的内容及背景,查看关于《三国演义》里第九十五回。

了解《空城计》的故事背景。

附:三国演义第95回马谡拒谏失街亭武侯弹琴退仲达
马谡想要立功,就向孔明立军令状,所以孔明就派马谡和王平去守街亭,后来因马谡自以为是,驻扎与山上,被司马懿断了水源围了山,结果王平和镇守柳州的高翔一起去救他,终于把他救了出来。

但是回到柳州后,马谡又想夺回街亭,但又失败了,司马懿又偷袭了柳州,三人之后班师。

按照军令状上内容,诸葛亮只好斩了
马谡。

由于马谡矢了街亭,导致前面的战果全部丧失,孔明将所有的军队全部派出埋伏或准备粮草或接应,只留了100多老兵留守。

司马懿带兵前来······
1.读准字音
司马懿.()旌.旗()隐匿.()鹤氅.()纶.巾()焚.香()麈.尾()抚.掌()苞()骇.然()模.样()远遁.()言讫.()
2.小组把归纳的重点词语的音、义及难句的分析板书黑板。

第二课时
一.了解文章大致结构。

1.《空城计》中除了诸葛亮,还有哪些角色,请一一画出,并说说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
2.根据小说情节的结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请简要概括出本文的大致情节结构。

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
二.细节品读(小组合作探究)
1.第一部分叙写了诸葛亮施用空城计的背景和方法,说说作者是怎样写出当时危急的?
2.第一部分孔明传令的内容用:“如此如此”一笔带过,好不好?为什么?
3.文章上下两部分都写到“空城计’,有什么不同?
4.孔明叙说“空城计”成功的原因和司马懿的叙说内容一致,甚至用词也多有相同,作者这样描写的用意是什么?为什么将孔明的想法到最后才揭示出来,不写在"传令"部署之时?
第三课时
一.人物品读
1.文中共写了三次孔明的笑,请找出文章中有关笑的词语? 这三次笑有哪些不同呢? 请小组讨论,并选出小组的代表发言.
一笑:
二笑:
三笑:
通过这三次笑可以看出孔明应该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3.在这个事件中你觉得司马懿是一个怎样的人?
4.本文运用了对比映衬的手法,你能从文中举出例子来吗?
二.历史再现
根据你对课文故事情节和角色的了解,请自己创作加工安排一出关于《空城计》的话剧,选好"演员"上台表演,再现"三国风云".
第四课时
[练习反馈]
(一)解释加点的词。

(1)蜂拥
..而来(2)尽皆失色.(3)吾.自有计(4)不能远遁.(5)弃城而走.
(二)
孔明分拨已定,先引五千兵退去西城县搬运粮草,忽然十余次飞马报到,说:“司马懿引大军十五万,望西城蜂拥而来!”时孔明身边别无大将,只有一班文官,所引五千军,已分一半先运粮草去了,只剩二千五百军在城中。

众官听得这个消息,尽皆失色。

孔明登城望之,果然尘土冲天,魏兵分两路望西城县杀来。

孔明传令,教“将旌旗尽皆隐匿;诸军各守城铺,如有妄行出入,及高言大语者,斩之!大开四
门,每一门用二十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

如魏兵到时,不可擅动,吾自有计”,孔明身披鹤氅,戴纶巾,引二小童携琴一张,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

1.请用一句话概括选段的情节内容(不超过15字)
2.从选段内容看,诸葛亮面临着怎样的危急情势?请分点说明(至少两点)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段展示了诸葛亮怎样的性格特征?请举文中实例阐述。

诸葛亮的性格特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阐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选文中不少词语精练生动,或渲染情势,或描摹事态,或凸显性格。

请选择两个,略加分析。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诸葛亮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历史人物和文学形象,他的故事流传甚广。

除了“空城计”之外,请你用完整的一句话再写出一个故事名称。

(三)阅读三到六自然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1.第三自然段中“懿笑而不信”,司马懿为什么“笑”?2.说说司马懿心理变化的过程。

3.司马懿退兵的理由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4.诸葛亮之所以敢使空城计,是因为什么?
5.诸葛亮为什么不弃城逃走?(用原文回答)
6.“得不为司马懿所擒乎?”的意思是?
7.诸葛亮最后说“吾若为司马懿,必不便退也”,他为什么不退?
8.从诸葛亮使空城计这一招上你得到什么启发?从司马懿中计这一点上你又得到什么启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