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后心理干预常识
灾难后的心理危机干预
1、平衡模式(equilibrium model) 平衡模式认为危机中的人通常处于一种心 理或情绪失衡的状态,自身原有的应付机制和 解决问题的方法不能满足需求。平衡模式的目 的在于帮助个体重新获得以前的平衡状态,主 要适用于早期干预。
2、认知模式(cognitive model)
认知模式认为心理危机主要来源于对 灾难和创伤的错误思维和信念,通过校正 错误的思维方式,尤其是改变非理性的认 知和自我否定,个体能够获得对生活中危 机的控制,适合于危机稳定后的干预。
(八)培训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灾难对于个体、灾难工作人员、组织与社 区所造成的心理影响 2、创伤后适应能力的有关因素 3、灾难是易患有关心理问题的高危人群 4、灾后不同时期针对不同高危人群需要采用 的特殊干预方法 5、心理卫生干预具体方法的操作指南 6、灾难心理卫生工作者压力管理的操作指南 7、组建、运作灾难心理卫生服务小组的有关 事宜 8、整体的联邦反应计划、灾难心理卫生工作 开展情况以及各组织间的协作沟通
4、对支持资源的整合模式 (1)教育、支持和训练的社会资源工程 模式其目的在于当危机干预人员资源有限时, 通过训练团体领导、警察和牧师等提供最初 的危机干预和减轻情感上痛苦的服务,从而最 大程度地利用团体内的心理健康资源。 (2)综合全面的干预系统,即灾难发生 后建立电话危机服务、上访危机服务、移动 危机服务、与危机暴发区保持联系以及严重 突发事件的应激管理等5种形式相结合的综 合全面的干预系统。 (3)建立公共心理健康反应联合体
地震之后的心理干预
赵建新 云南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
前言
问题: 1、为什么要去做志愿者? 2、去了对别人的帮助价值? 3、去了对你的帮助价值? 4、你准备如何去帮助?
我国在1994年底克拉玛依特大火灾、 1998年长江全流域及松花江和嫩江的 特大洪水 2000年洛阳“12.25”特大火灾 2003年的SARS危机中 在日本有一种做法,由权威媒体发起, 对如何防灾这样的话题进行征文,然后分 项汇成小册子发给公民
灾后心理干预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04秒,四川汶川、北川,8级强震猝然袭来,大地颤抖,山河移位,满目疮痍,生离死别……西南处,国有殇。
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大的一次地震。
此次地震重创约50万平方公里的中国大地!四川7.8级地震惊动了世界,灾区人民的命运也牵动着13亿中国人的心。
四川汶川地震发生后,中国地震局已启动一级预案。
中国政府及时派出了相关救援部队营救灾区人民。
全国各地的志愿者,医护人员也纷纷赶到灾区为受灾人员献上一份力,送去一份情。
震后,中国政府继续加强抗震救灾工作,进行了灾区的重建工作。
灾难无情人有情,在此次地震中,中国力使灾区人民受伤害程度减到最小,尽快完成和加强灾区的重建工作。
貌似汶川大地震的伤害已在物质的重建下被抚平。
然而事实上并非如此,灾难令许多人失去家园,失去至亲,失去健康和快乐的笑容,在心里留下永远的伤痛和不可抹灭的阴影。
北川农办主任董玉飞,绵阳市政府人事教育处处长何宗华等多名干部都是在度过地震最困难的时期之后,悄然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由此,我们敲起了警钟,灾后的心里干预和重建工作关系重大,灾后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应该受到重视。
一、为什么要对进行心理干预心理学专家建议,各方人士应理性面对灾难之后可能出现的各种不良心理应激反应及行为,充分认识到灾后心理危机干预的长期性、系统性、专业性、广泛性,科学地开展这项工作。
从理论上讲,经历灾难事件的所有人都会留下心理阴影,受灾人群、救灾人员均会产生不同程度的悲痛、恐惧、绝望等不良情绪反应,出现闯入、闪回等急性应激障碍,不断回忆当时最恐怖的片断、做噩梦、工作效率降低、人际交往出现问题。
如果这种情况持续一个月以上不能消除,就会进入后应激障碍期,有时可能达到1年以上甚至伴随其终生。
灾难的突然发生,使人的心理无法承受,于是心理发生了急剧的紊乱,心理失去平衡而处于一种紧张状态,产生了心理危机。
心理危机的主要表现有三大症状,即紧张、焦虑和抑郁。
灾后心理与干预
灾后心理与干预新闻回放北京时间5月12日14时28分,在四川汶川县(北纬31度,东经103.4度)发生7.8级地震.据民政部统计,截至13日7时,四川汶川县地震已造成四川、甘肃、陕西、重庆、云南、山西、贵州、湖北8省市共9219人死亡,倒塌房屋50余万间。
震后正常的心理反应:强大自然灾害后的心理反应主要有三个阶段:(1)惊吓期,这一阶段里,受害者对创伤和灾难丧失知觉,就像通常所说的“失魂落魄”的状态,事情过后往往对此不能回忆。
(2)恢复期,在这个阶段受害者才出现焦虑、紧张、失眠、注意力下降等,这与通常所说的“后怕”相仿。
正常的恢复期包括“否认-愤怒-讨价还价-抑郁-接纳”五个阶段。
(3)康复期,康复期之后,心理重新达到平衡灾后的身心反应在灾难发生之后,许多人会经历亲人的伤亡,或是自己身体也受到伤害。
在这种情况下,受难者会因灾难而产生一些身心反应。
了解这些反应除了能够帮助自己摆脱困境处还能适时鼓励别的受灾人群,让他们表达自己的情绪,避免他们压抑自己的想法,造成身心的不适而延长复原的时间。
1、灾难后会经历到的情绪与身体症状象洪灾、地震、飞机失事等严重的灾难事件,人们历经了一般生活中不会遭遇的危机状况,我们均会产生一些日常生活中罕见的“正常”反应,有些人会变为冷漠、麻木,对环境与他人少有反应,有些人则会产生许多的情绪反应,还有些人会出现不舒服的身体症状。
这些情绪反应与身体症状包括:(1)情绪反应害怕•很担心灾难会再发生•害怕自己或亲人会受到伤害•害怕只剩下自己一个人•害怕自己崩溃或无法控制自己无助感•觉得人们是多么脆弱,不堪一击•不知道将来该怎么办,感觉前途茫茫悲伤、罪恶感•为亲人或其它人的死伤感到很难过、很悲痛•觉得没有人可以帮助我•恨自己没有能力救出家人•希望死的人是自己而不是亲人•因为比别人幸运而感觉罪恶愤怒•觉得上天怎么可以对我这么不公平•救灾的动作怎么那么慢•别人根本不知道我的需要重复回忆•一直想着逝去的亲人,心里觉得很空虚,无法想别的事失望•不断地期待奇迹出现,却一次一次地失望希望•期待重建家园,希望更好的生活将会到来(2)身体症状‧疲倦‧发抖或抽筋‧失眠‧呼吸困难‧做恶梦‧喉咙及胸部感觉梗塞‧心神不宁‧恶心‧记忆力减退‧肌肉疼痛(包括头、颈、背痛)‧注意力不集中‧子宫痉挛‧晕眩、头昏眼花‧月经失调‧心跳突然加快‧反胃、拉肚子地震后易出现的心理障碍1、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disorder,PTSD),又称延迟性心因性反应。
地震后灾民的心理重建问题之灾后救济需要心理干预
地震后灾民的心理重建问题之灾后救济需要心理干预没有亲身经历过灾难事件的人可能很难想象灾难、尤其是像大地震这样的强破坏性事件对幸存者的心理影响之深、持续时间之久。
首先,灾难事件由于相应的物理刺激强度通常都很大,它会立即在当事人的大脑中留下深深的“印记”,而且这个印记这辈子再也不会消失。
之后当类似的情境再次出现时,大脑就会立即唤起这个印记,并产生强烈的情绪反应。
比如,某人被地震的废墟掩埋一段时间后获救,那么今后任何时候只要他再处于狭小的、黑暗的空间里,他在废墟里的“印记”就会被唤醒,从而出现惊恐、呼吸困难、绝望、逃离现场等强烈的应激反应。
其次,灾难的强破坏力往往在短时间内带来生命、财产的大量损失,从而导致人们的无力感、挫败感和脆弱感。
尤其强烈地震,房屋夷为平地,否认(不相信眼前的事实)、脆弱(人是多么不堪一击)等各种情绪反应将会出现。
第三种最常见的情绪是负疚感。
我曾看过一部反映空难之后幸存者心理历程的美国电影,女主角因为孩子的死而整日责怪自己,总以为如果当时她抱得更紧些,她的孩子就会安然无恙。
男主角为了帮助她摆脱自责,让她紧紧抱着一个背包,然后冒险将汽车撞到墙上。
撞墙的一瞬间,背包从玻璃窗飞出车外。
在这样一个铁的事实面前,女主角终于认识到当时她无论抱得多紧,她都无法挽救孩子的性命。
意识到这一点,女主角一下子释然了。
理论上说,卷入灾难事件的所有人都会留下心理阴影,区别只是在于程度的轻重。
这就要求整个社会形成一个能让幸存者把负面情绪顺利宣泄、释放、接纳的氛围。
我们中国人在情绪表达方面本来就比较压抑、委婉,我们平时劝人时也爱说“别哭、别哭”。
恰恰相反,我们应该让幸存者把悲伤、痛苦、甚至是攻击情绪发泄出来,告诉他们这是一种正常的情绪反应,绝对不是软弱、不坚强的表现。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创伤后应激障碍”还会以躯体不适的形式表现出来,比如出现呼吸困难、失眠、疲倦、喉咙及胸部梗塞感等。
相比而言,灾难事件对孩子造成的心理创伤更为严重,不进行有效的心理干预,他们今后出现强恐惧症、焦虑症等各种心理问题的概率会很高。
震后心理危机的干预方案
(4)帮助居丧者顺利渡过悲哀过程 痛失亲人是人生最大的悲哀之一,必须帮助 居丧者认识、面对、接受丧失这一事实。 居丧之初为“休克期”,居丧者多处于麻木 状态,此时治疗者应与居丧者建立支持关系。居丧 之初,往往存在否认的倾向,为了接受丧失这一事 实,需要对居丧者与死者的关系及其他有关事件进 行回忆,必须鼓励居丧者表达内心感受及对死者的 回忆,允许并鼓励居丧者反复地哭泣、诉说、回忆, 以减轻内心的巨大悲痛。居丧者在经受了难以承受 的打击之后,往往无力主动与人接触,因此必须动 员亲友们提供具体的帮助,可暂时接替居丧者的日 常事务,如代为照看孩子,料理家务。必要时还需 提醒居丧者的饮食起居,保证他们得到充分的休息, 帮助他们分出事情的轻重缓急等,使他们能正视痛 苦,找到新的生活目标。
• 确定对危机的情绪反应是否正常或协调;
• 确定一般的人在遇到这种情况是否也表现出 这样的情感反映。
求助者现有的情绪力量。功能状态是否很低, 有无绝望感和无助感。情绪力量保留的愈少, 对未来的信心就会愈低。
求助者的危机是急性状态还是慢性状态?急性
危机需要直接的干预,逐步恢复平衡;慢性危 机需要较长时间的咨询。
二、心理应激反应的发展过程 心理学研究发现,突发事件中人们的心理反 应通常经历四个不同的阶段: 首先是冲击期或休克期,发生在危机事件发 生后不久或当时,个体主要感到震惊、恐慌、不 知所措,甚至出现意识模糊。 其次是防御期或防御退缩期,由于灾害事件 和情景超过了自己的应付能力,表现为想恢复心 理上的平衡,控制焦虑和情绪紊乱,恢复受到损 害的认识功能 ,但不知如何做,会使用否认、退 缩和回避手段进行合理化或不适当投射,对解决问 题的应对效果造成负面影响。
灾后心理危机干预
灾后心理危机干预摘要:一、灾后心理危机干预的定义和重要性二、灾后心理危机干预的具体措施三、灾后心理危机干预的实施方法和注意事项四、灾后心理危机干预的案例分析五、总结正文:一、灾后心理危机干预的定义和重要性灾后心理危机干预是指在突发性灾难之后针对个体开展的一系列心理救助工作,包括缓解或消除个体与应激相关的障碍、稳定或消除创伤引发的潜在性危机。
在灾难面前,人的大脑来不及做出任何评判和防御,瞬间进入惊吓催眠状态,潜意识瞬间打开。
此时,潜意识的作用是保护人体不受到伤害,于是在视觉、听觉、感觉同时接收到危险讯息的瞬间,潜意识立即调动身体的肌肉、神经、内分泌系统全面应对灾难。
灾难过后,个体可能会出现恐慌、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灾后心理危机干预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二、灾后心理危机干预的具体措施1.提供安全感:在灾难发生后,个体最需要的是安全感。
干预者需要通过提供安全环境、关心关爱、稳定情绪等方式让受灾者感受到安全。
2.倾听与理解:倾听受灾者的心声,让他们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情感和经历,理解他们的处境和感受,给予支持和鼓励。
3.创伤处理:帮助受灾者面对和处理创伤,可以通过讲述故事、绘画、心理剧等形式,让受灾者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感受,逐渐缓解创伤。
4.恢复生活:帮助受灾者恢复生活,提供生活必需品、医疗卫生服务等,让受灾者尽快恢复正常生活。
5.社会支持:加强受灾者与家庭、社区、社会组织的联系,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支持,增强受灾者的社会网络。
三、灾后心理危机干预的实施方法和注意事项实施灾后心理危机干预需要采用多种方法,如心理疏导、心理治疗、药物治疗等。
在实施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尊重受灾者的意愿和需求,不要强迫他们接受干预。
2.根据受灾者的年龄、性别、文化背景等差异,采取适当的干预措施。
3.保护受灾者的隐私,不要泄露他们的个人信息。
4.提供持续的心理支持,不要只在灾难初期提供干预。
5.及时评估干预效果,调整干预方案。
四、灾后心理危机干预的案例分析2008 年汶川地震发生后,我国政府及时组织了心理援助队伍,对灾区群众进行了心理危机干预。
地震后心理危机干预策略与方法的研究
一、心理危机干预的内涵与发展概况1.心理危机干预内涵心理危机干预也被称为危机干预,它是对处于危机之中、心理出现问题的个人及其家庭采取明确有效的心理干预措施,使其恢复信心,最终战胜危机的手段和过程。
事实上心理危机干预是一种短程心理辅导(疏导)与心理治疗。
心理危机干预适用于自然灾害、反恐行动、人质救援、暴力犯罪、战争等突发事件对人心理产生的强烈心理损害中,它可以起到缓解受害者心理压力、提供社会支持、重塑信心、帮助他们尽快适应环境的重要作用,它与物质支持同等重要,它彰显了政府和援助者以人为本的先进理念,这是社会进步的具体体现。
2.心理危机干预发展概况心理危机干预实践最早出现在美国,当时二战刚刚结束,大批身心倍受摧残的军人需要心理专业人员的辅导,1946年,美国政府派遣200名实习心理医生,在老兵管理机构为退伍老兵提供情感治疗服务,他们卓有成效的工作得到了军方承认:1947年,参与心理危机干预的心理医生获得了长期的现役地位,并被作为一种制度在军队中确立下来。
1978年,美军朴茨茅斯海军医院精神科组建了一个由临床心理学家、精神科专家、牧师、护士和卫生员组成的特殊精神疾病快速干预小组,对一些重大的危机事件,如训练事故、自杀、自然灾害、爆炸等紧急突发事件进行处置,从此快速危机干预小组就成为军方危机应对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美军执行各种任务中发挥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美国的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对全世界的危机处置观念产生了重要影响。
我国于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关注心理危机干预,由于党和政府大力倡导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执政理念,心理危机干预成为各种灾后重建的重要内容,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为心理危机干预发展提供了自上而下的思想指导,为汶川大地震的心理危机干预提供了政策指导,我国心理危机干预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
二、地震灾后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震后心理危机干预必须清楚灾民灾后出现的一般心理问题。
1.灾后一般心理问题从心理学角度看,面对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人们在心理上会产生各种应激反应:情绪波动大,紧张、恐惧、易冲动、自责、伤心、焦躁不安;出现睡眠障碍,如做噩梦或入睡困难;出现惊恐反应,对外界刺激(与地震相关的信息)的反应过于敏感,出现肌肉紧张、发抖、盗汗、恶心、尿急尿频、心慌胸闷等生理心理反应,属一般心理问题,这些不良反应可以随着时间流逝而自行恢复正常,如对对其加以心理危机干预,可以加快心理康复速度,提高心理康复质量。
地震常识与自救之震后心理辅导手册
地震常识与自救之震后心理辅导手册一、灾后的身心反应在灾难发生之后,许多人会经历亲人的伤亡,或是自己身体也受到伤害。
在这种情况下,受难者会因灾难而产生一些身心反应。
了解这些反应除了能够帮助自己摆脱困境处还能适时鼓励别的受灾人群,让他们表达自己的情绪,避免他们压抑自己的想法,造成身心的不适而延长复原的时间。
1、灾难后会经历到的情绪与身体症状象洪灾、地震、飞机失事等严重的灾难事件,人们历经了一般生活中不会遭遇的危机状况,我们均会产生一些日常生活中罕见的“正常”反应,有些人会变为冷漠、麻木,对环境与他人少有反应,有些人则会产生许多的情绪反应,还有些人会出现不舒服的身体症状。
每个人的情况可能会有所不同,但是,所有这些在灾难后出现的反应都是正常的,是人对于非正常的灾难的正常反应,大多数人在灾难过去数月之内这些反应都会自己缓解,这些心理反应与身体症状包括:(1)心理反应恐惧和担心∙很担心灾难会再发生∙害怕自己或亲人会受到伤害∙害怕只剩下自己一个人∙害怕自己崩溃或无法控制自己无助感∙觉得人们是多么脆弱,不堪一击∙不知道将来该怎么办,感觉前途茫茫悲伤、罪恶感∙为亲人或其它人的死伤感到很难过、很悲痛∙觉得没有人可以帮助我∙恨自己没有能力救出家人∙希望死的人是自己而不是亲人∙因为比别人幸运而感觉罪恶愤怒∙觉得上天怎么可以对我这么不公平∙救灾的动作怎么那么慢∙别人根本不知道我的需要重复回忆∙一直想着逝去的亲人,心里觉得很空虚,无法想别的事失望∙不断地期待奇迹出现,却一次一次地失望希望∙期待重建家园,希望更好的生活将会到来(2)身体症状‧疲倦‧发抖或抽筋‧失眠‧呼吸困难‧做恶梦‧喉咙及胸部感觉梗塞‧心神不宁‧恶心‧记忆力减退‧肌肉疼痛(包括头、颈、背痛)‧注意力不集中‧子宫痉挛‧晕眩、头昏眼花‧月经失调‧心跳突然加快‧反胃、拉肚子二、面对地震专家教你消解心理恐慌遭受震感的人,可能会产生两种心理:一是抱怨,地震了,为何事先没预报;二是恐慌,担心在下楼或乘电梯时发生意外,尤其对高层建筑避险心有余悸。
地震灾难后的心理危机干预ppt课件
成效
心理干预服务涉及场所 一家医院 一所学校 一个安置点 一个机关 一支部队
成效
对人员众多的群体,如聚集点灾民、学校学生和老师、 救援医护人员和解放军战士等,主要以集体心理辅导 讲座的形式为主,集体心理辅导结束后对个别提出的 问题再进行咨询,发现有心理问题的人员应用个别干 预技术进行处理。
实施
实施方案
—主要干预方法
心理治疗干预推荐技术
根据美国精神病学会
1. 认知行为治疗
2004年颁布的急性应激
2. 利用现有的支持网络
障碍和创伤后应激障碍
3. 心理报告
处理指南。
4. 一次性治疗(单元剧、单回合治疗)
5.眼动脱敏再加工 (EMDR)
REFERENCE
实施
实施方案
—主要干预方法
江堰。
实施
面对的事实是大量需要心理危机干预的灾区群 众,灾难情况非常惨烈。
实施
总的原则
干预工作是救灾工作的一部分,干预工作不得影响其 他抗震救灾工作
体现人文关怀,至少在本队内,不得对同一人进行多 人次重复干预。干预一个追踪一个,建立心理卫生档 案,定期随访。
体现伦理要求,任何心理危机干预技术的使用必须取 得其本人和/或监护人的同意。
REFERENCE
实施
实施方案
—主要干预方法
我们主要采用的心理危机干预技术
认知行为治疗
减压
支持性心理治疗
心理剧
团体心理辅导
根据我们既往多次心理 危机干预的经验,以及 此次灾后主要以闪回、 情绪低落、梦魇等为主 的特点。
REFERENCE
认知行为治疗
心理减压
支持性心理治疗
震后心理疏导
震后心理疏导我国位于世界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与欧亚地震带之间,受太平洋板块、印度板块和菲律宾海板块的挤压,地震断裂带十分活跃。
无论是世纪的70年代的唐山大地震还是影响巨大的2008年汶川地震,或者是之后的玉树地震,我们的国家与人民不仅遭受了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一大批被地震直接或间接影响的人们还因为这场人力不可抗拒的灾难而产生了一系列的震后心理问题,因此如何在震后做好震区居民的心理疏导显的格外重要。
地震是一种突发性强、波及面广的自然灾害,往往存在专业心理干预队伍难以及时介入且短期内供不应求的问题。
可以知道,震后随之而来的时刻将非常难挨。
父母发现已经永远失去孩子,孩子再也找不到父母;失去亲朋的人原有的交际圈遭到毁灭性破坏;举目无亲的境地短时间内,会带来严重的心理问题和普遍的焦虑。
他们甚至于因无法接受现实而产生自杀倾向,并且风险与日俱增。
那么震后的哪些人群需要心理干预治疗及疏导呢?灾后震区人民哪些人群需要心理疏导:1、幸存者:亲身经历生死关头之后,余悸犹存是他们的普遍反应,也可能在逃过劫难之后,自觉苟活而对不起死者,产生负罪感。
2、救援人员:这些人们日以继夜投入救灾,除了体力透支之外,目睹越来越多的人员死伤惨状,错愕、挫折感、内心疲惫,甚至愤怒都可能爆发。
3、罹难者家属:焦急、哀伤的情绪十分常见,当亲人获救的希望落空时,接踵而来的可能是他们愤怒、指责的声音。
4、社会大众:一场重大的突发事件,不仅对遇难者家属、幸存者、救援人员,也会对全社会造成潜在的心理损伤,给得知事件信息的普通群众内心蒙上阴影,使得忧郁情绪可能久久不散,对未来丧失希望和信心。
人们很容易误以为震后需要心理疏导及干预的是幸存者及罹难者家属,其实在灾区进行着抢救工作的救援人员或一些志愿者也是需要值得注意的心理疏导对象。
既然地震后,需要进行疏导的人群是多维度与多数目的,那么他们所面对的一般是怎样的心理问题呢?震后对个体产生的心理影响:(1)生理方面:失眠、做噩梦、易醒、容易疲倦、呼吸困难、窒息感、发抖、容易出汗、消化不良、口干等;(2)认知方面:否认、自责、罪恶感、自怜、不幸感、无能为力感、敌意、不信任他人等;(3)情绪方面:悲观、愤怒、紧张、失落、麻木、害怕、恐惧、焦虑、沮丧等;(4)行为方面:注意力不集中、逃避、打架、骂人、喜欢独处、常想起受灾情形、过度依赖他人等。
地震后的心理障碍及干预措施
地震后的心理障碍及干预措施震后正常的心理反应:强大自然灾害后的心理反应主要有三个阶段:(1)惊吓期这一阶段里,受害者对创伤和灾难丧失知觉,就像通常所说的“失魂落魄”的状态,事情过后往往对此不能回忆。
(2)恢复期,在这个阶段受害者才出现焦虑、紧张、失眠、注意力下降等,这与通常所说的“后怕”相仿。
正常的恢复期包括“否认-愤怒-讨价还价-抑郁-接纳”五个阶段。
(3)康复期,康复期之后,心理重新达到平衡,地震后易出现的心理障碍:A、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TSD),又称延迟性心因性反应。
是指在遭受强烈的或者灾难性精神创伤事件之后,数月至半年内出现的精神障碍。
如创伤性体验反复重现、面临类似灾难境遇感到痛苦或者对创伤性经历的选择性遗忘。
这是地震等严重自然灾难之后,最容易出现的心理障碍,尤其是对于精神打击比较沉重的人群,如失去孩子的母亲、失去双亲的幼儿、目睹亲人惨死画面的人等等。
在灾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会在头脑中反复经历那些创伤性的画面,对于和创伤有关的信息,反应剧烈,睡眠、食欲、生活都会被挥之不去的灾难性画面和经历搅乱,痛苦、紧张、无助感的长期体验,都是PTSD的典型症状。
B、恐怖性神经症(phobia),是一种灾难过后,对于那些本不该恐怖的事物、场景、话语等外界信息表现出的恐怖反应,不仅内心有恐怖的体验,而且躯体上会有明显的紧张、出汗、颤抖等恐怖状态反应,甚至会因此发生一些退缩和逃避行为,对个人的生活和工作造成影响。
C、焦虑性神经症(anxiety disorder),分为突发性惊恐障碍和广泛性焦虑障碍两种。
症状都是表现出与现实处境不相符的紧张、焦虑不安、无所适从,突发性惊恐障碍表现的比较集中、急性和症状明显,而且在突发过程中,来访者有明显的濒死感,令其在经历一次发作之后,惶恐不安。
D、强迫性神经症(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 OCD)包括强思维和强迫行为两种,突出表现为自我强迫和反强迫同时存在,造成自我内部分离、对立的精神痛苦。
地震后常见心理问题及危机干预
维 中的理性和 自我肯定成分 ,从而使当事人能够 实现对于危
机 的控 制 。认 知 模 式 比较 适 合 于 那 些 心 理 危 机 状 态基 本 稳 定 下来 、 渐接 近危 机 前 心 理 平衡 状 态 的 当事 人 。 逐
( ) 四 心理 社 会 转 变模 式 (sc oo il rnio d 1 py h s ca a sin mo e t t )
伤害是通过摧毁人 的生存条件来实现 的。人 的生存条件是指
包 括 自然 环 境 和 人 工 环 境 ( 屋 建 筑 等 ) 社 会 环 境 f 会 组 房 及 社
亲的哀痛 、 体验哀 痛 , 受现实 , 失去亲人 的情 景下调整生 接 在 活, 恢复信心 , 重新树 立生 活 目标 。
( ) 衡 模 式 ( ul r m mo e 二 平 e i i d1 q i u b )
( ) 一 哀伤 辅 导 模 式
、
地 震 后 灾 难 心理 及 特 征 分 析
灾难心理是灾 民在灾后 的内心感受或体验 ,是在灾害条
件 下 产 生 的一 种 心 理 现 象 。 地 震 灾 害 而言 , 对 人 的心 理 就 地震
林 德 曼 发 展 的 “ 伤 辅 导 ” 式 强 调 在 强 烈 的悲 痛 面前 , 哀 模 人 不 能 沉 溺 于 内心 的 痛 苦 而要 让 自己 感 受 和 经 历 痛 苦 ,发 泄 情 感 哭 泣 或 哀 号 , 则 容 易 产 生 不 良后 果 。 伤 辅 导 包 括对 丧 否 哀
织、 人群关 系) 等人类正常生活所依靠 的物质与精神 条件 。生 存条件是人们正常生活 的必需手段 ,也是人类正常心理活动
所 需 的外 部 条 件 和 基 础 。 烈 地 震 的 突然 袭 击 , 间使 人 们 赖 强 瞬 以生 存 的基 本 物 质 与 精 神 条 件 丧 失 ,致 使 维 系 幸 存 者 心 理 平
灾后心理危机干预
灾后心理危机干预【最新版】目录一、灾后心理危机干预的背景与重要性二、灾后心理危机干预的定义与分类三、灾后心理危机干预的实施方法四、灾后心理危机干预的案例分析五、灾后心理危机干预的启示与建议正文一、灾后心理危机干预的背景与重要性近年来,全球范围内自然灾害频发,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带来了极大的损失。
灾害过后,受灾群众不仅要面临生活困境,还要承受极大的心理压力。
在这种情况下,灾后心理危机干预显得尤为重要。
它旨在帮助受灾群众度过心理难关,重建信心,尽快恢复正常生活。
二、灾后心理危机干预的定义与分类灾后心理危机干预是指在自然灾害发生后,对受灾群众进行的一种心理援助。
它主要包括心理疏导、心理治疗和心理康复等方面的工作。
根据不同的干预对象和需求,灾后心理危机干预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个人心理危机干预:针对个体的心理疏导和治疗,帮助他们解决心理问题,走出心理阴影。
2.家庭心理危机干预:针对受灾家庭进行的心理援助,帮助家庭成员重建亲情关系,缓解家庭矛盾。
3.社区心理危机干预:针对受灾社区开展的心理援助活动,以促进社区和谐、稳定。
三、灾后心理危机干预的实施方法灾后心理危机干预的实施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及时开展心理疏导:在灾害发生后,尽快组织专业心理援助队伍,深入受灾地区,为受灾群众提供心理疏导服务。
2.提供心理治疗服务:针对心理问题较严重的受灾群众,提供专业的心理治疗服务,帮助他们缓解心理症状。
3.开展心理康复训练:组织心理康复训练活动,帮助受灾群众增强心理素质,提高应对心理危机的能力。
4.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通过举办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宣传活动等形式,提高受灾群众的心理健康意识。
四、灾后心理危机干预的案例分析以 2008 年汶川大地震为例,灾后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得到了广泛关注。
政府部门、社会组织和专业心理援助队伍共同参与,为灾区群众提供了及时、有效的心理援助。
在此过程中,心理疏导、心理治疗和心理康复等多种手段相结合,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心理危机干预要点
卫生部发布地震灾区心理危机干预要点一、心理危机干预队伍的组建急性期心理危机干预队伍的组建应当以受灾当地的精神卫生机构的精神科医生为主,精神科护士、心理咨询师、社会工作者为辅;组成心理危机干预队进行紧急培训后,可即刻投入抗震救灾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没有精神专科机构的地区应及时向卫生行政部门请求援助;非灾区的其它精神卫生专科机构应该积极组织后备医疗队,及时培训,随时准备支援灾区的急性期心理救援和恢复期的心理健康重建工作;心理危机干预医疗队应该在卫生行政部门的指挥下,服从统一的指挥,承担相应的职责;心理危机干预医疗队应该配队长一名,队员根据灾情配置,例如儿童精神科医生或老年精神科医生;有灾难危机干预的成员优先入选;有条件的单位建议指派一名联络员,负责团队后勤保障和与各方面的联系;医疗队至少两人,尽量避免单人行动;二、心理危机干预队出发前的准备1、了解灾区基本情况;灾难类型,伤亡人数、包括道路、天气、通讯和物资供应等;了解目前政府救援计划和实施情况等;2、复习本次灾难引起的主要躯体损伤的基本医疗救护知识和技术,例如骨折伤员的制动搬运、创伤止血等;3、确定干预地点,准备交通地图;4、初步估计干预对象及其分布和数量;5、制定初步心理危机干预实施计划;6、编制、印刷心理危机干预评估工具和相关宣传资料7、联络、了解需要干预的社区、医院以及住院受伤人员、死难者及家属分布和安置情况,制定具体的干预流程和路线;8、干预团队食宿安排,干预队员自用物品,常用药品的准备等;9、外援的医疗队在到达灾区之后,最好与当地的精神卫生工作人员进行联合工作,对没有危机干预经验的当地精神科人员进行紧急的危机干预知识培训,扩大人力资源;三、危机干预方案的制定一危机干预的目的:积极预防、及时控制和减缓灾难的心理社会影响;促进灾后心理健康重建;维护社会稳定,保障公众心理健康;二原则:1. 与整体救援活动整合在一起进行,及时调整心理救援的重点,配合整个救灾工作的进行;2. 以社会稳定为前提工作,不给整体救援工作增加负担,减少次级伤害;3. 综合应用干预技术,个体化的针对目前问题提供帮助;4. 保护被干预者的隐私,不随便透露个人信息;5. 明确心理危机干预是医疗救援中的一部分,并不万能;三方法:评估、干预、教育、宣传相结合,提供灾难心理救援服务;尽量进行灾难社会心理监测和预报,为救援组织者提供处理紧急群体心理事件的预警及解决方法;促进形成灾后社区心理社会干预支持网络;四确定目标人群及数量:本次地震灾难的心理受灾人群大致分为五级;目前的重点干预目标从第一级人群开始,一般性干预宣传广泛覆盖五级人群;第一级人群:为直接卷入地震灾难的人员,死难者家属及伤员;第二级人群:与第一级人群有密切联系的个人和家属,可能有严重的悲哀和内疚反应,需要缓解继发的应激反应;现场救护人员消防、武警官兵、120救护人员、其它救护人员,以及地震灾难幸存者;该人群为高危人群,是干预工作的重点,如不进行心理干预,其中部分人员可能发生长期、严重的心理障碍;第三级人群:从事救援或搜寻的非现场工作人员后援、帮助进行地震灾难后重建或康复工作的人员或志愿者;第四级人群:受灾地区以外的社区成员,向受灾者提供物资与援助;在某些人为灾难中,对灾难的发生可能负有一定责任的组织者也属于第四级人群;第五级人群:在临近灾难场景时心理失控的个体,易感性高,可能表现心理病态的征象;五工作时间表根据目标人群,根据干预队成员人数,排出工作日程表;六确定干预技术:ABC 法:A、心理急救,稳定情绪B、行为调整,放松训练,晤谈技术CISDC、认知调整,晤谈技术CISD+眼动脱敏信息再加工技术EMDR1、首先要取得受伤人员的信任,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2、提供疏泄机会,鼓励他们把自己的内心情感表达出来;3、对访谈者提供心理危机及危机干预知识的宣教、解释心理危机的发展过程,使他们理解目前的处境,理解他人的感情,建立自信,提高对生理和心理应激的应付能力;4、根据不同个体对事件的反应,采取不同的心理干预方法,如:积极处理急性应激反应,开展心理疏导、支持性心理治疗、认知矫正、放松训练、晤谈技术CISD等,以改善焦虑、抑郁和恐惧情绪,减少过激行为的发生,必要时适当应用镇静药物;5、除常规应用以上技术进行心理干预外,引入规范的程式化心理干预方法--眼动脱敏信息再加工技术EMDR;6、调动和发挥社会支持系统如家庭、社区等的作用,鼓励多与家人、亲友、同事接触和联系,减少孤独和隔离;七干预技术要点1、心理急救1接触和参与目标: 倾听与理解;应答幸存者,或者以非强迫性的、富于同情心的、助人的方式开始与幸存者接触;2 安全确认目标: 增进当前的和今后的安全感,帮助放松情绪,增加自我安全感的确定;3 稳定情绪目标: 使在情绪上被压垮的幸存者得到心理平静、恢复情绪反应;可以使用愤怒处理技术、哀伤干预技术;4 释疑解惑目标:识别出立即需要给予关切和解释的问题,立即给予可能的解释和确认;5实际协助目标: 给幸存者提供实际的帮助,比如询问目前实际生活中还有什么困难,协助幸存者调整和接受因地震改变了的生活环境及状态,以处理现实的需要和关切;解决问题技术;6联系支持目标: 帮助幸存者与主要的支持者或其他的支持来源,包括家庭成员、朋友、社区的帮助资源等,建立短暂的或长期的联系;7提供信息目标: 提供关于应激反应的信息、关于正确应付应激反应、减少苦恼和促进社会恢复的信息;8联系其它服务部门目标: 帮助幸存者联系目前需要的或者即将需要的那些可得到的服务;2、心理晤谈通过系统的交谈来减轻压力的方法,个别或者集体进行,自愿参加;对于住院的轻伤员,或医护人员、救援人员,可以按不同的人群分组进行集体晤谈;心理晤谈的目标:公开讨论内心感受;支持和安慰;资源动员;帮助当事人在心理上认知上和感情上消化创伤体验;急性期集体晤谈时限:灾难发生后24-48小时之间是理想的帮助时间,6周后效果甚微,以重建为目的的晤谈可以在恢复期进行;正规的急性期集体晤谈,通常由受过训练的精神卫生专业人员指导,事件发生后24-48小时之间实施;指导者必需对小组帮助/或小组治疗这种方式有广泛的了解,同时对应激反应综合征有广泛了解;,在灾难事件发生后24小时内不进行集体晤谈;理论上灾难事件中涉及的所有人员都应该参加集体晤谈;晤谈过程:正规分6期,非常场合操作时可以把第二期、第三期、第四期合并进行;第一期介绍期:指导者进行自我介绍,介绍集体晤谈的规则,仔细解释保密问题;第二期事实期:请参加者描述地震事件发生过程中他们自己及事件本身的一些实际情况;询问参加者在这些严重事件过程中的所在、所闻、所见、所嗅和所为;每一参加者都必需发言,然后参加者会感到整个事件由此而真相大白;第三期感受期:询问有关感受的问题:事件发生时您有何感受您目前有何感受以前您有过类似感受吗第四期症状描述期:请参加者描述自己的应激反应综合征症状,如失眠、食欲不振、脑子不停地闪出事件的影子,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决策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减退,易发脾气,易受惊吓等;询问地震事件过程中参加者有何不寻常的体验,目前有何不寻常体验事件发生后,生活有何改变请参加者讨论其体验对家庭、工作和生活造成什么影响和改变第五期辅导期:介绍正常的应激反应表现,提供准确的信息;讲解事件、应激反应模式;自我识别症状,将应激反应常态化,动员自身和团队资源互相支持,强调适应能力;讨论积极的适应与应付方式;提供有关进一步服务的信息;提醒可能出现的并存问题如过度饮酒;根据各自情况给出减轻应激的策略;第六期恢复期:拾遗收尾;总结晤谈过程;回答问题;提供保证;讨论行动计划;重申共同反应;强调小组成员的相互支持;可利用的资源;主持人总结;整个过程需2小时左右完成全部过程;严重事件后数周或数月内进行随访;晤谈注意事项:1对那些处于抑郁状态的人或以消极方式看待晤谈的人,可能会给其他参加者添加负面影响;2鉴于晤谈与特定的文化性建议相一致,有时文化仪式可以替代晤谈;3对于急性悲伤的人,如家中亲人去世者,并不适宜参加集体晤谈;因为时机不好,如果参与晤谈,受到高度创伤者可能给同一会谈中的其它人带来更具灾难性的创伤;4 WHO不支持只在受害者中单次实施;5受害者晤谈结束后,干预团队要组织队员进行团队晤谈,缓解干预人员的压力;6不要强迫叙述灾难细节;3、松弛技术可以教所有被干预者学会一种放松技术,如:呼吸放松、肌肉放松、想象放松;分离反应明显者不适合学习松弛技术;分离反应表现对过去的记忆、对身份的觉察、即刻的感觉乃至身体运动控制之间的正常的整合出现部分或完全丧失;四、心理危机干预过程一专家组应该迅速给政府及相关部门提出建议1、如果有些医院伤员及家属过于集中,会给救援工作和善后处理带来一些隐患,建议尽量将其分散救治;2、对于死者家属的安置要尽可能分散,持续有人陪伴,提供支持帮助;防止他们在一起出现情绪爆发,影响善后处理;3、对死伤者及其家属的信息通报要公开、透明、真实、及时,以免引起激动情绪,给救援工作带来继发性困难;4、在对伤员及家属进行心理救援同时,政府各部门要对参与救援人员的心理应激加以重视,组织他们参加由专业人员提供的集体心理辅导;5、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利用媒体的资源,向受灾民众宣传心理应激和精神健康知识,宣传应对灾难的有效方法,动员当地政府人员、援救人员、医务人员、社区工作者或志愿者接受工作组的培训,让他们参与心理援助活动;6、定期召开信息发布会,将救援工作的进展情况及已做的工作,让公众了解,注意发布前把必须传达的信息做好整理,回答记者的问题要尽可能精确和完整,尽可能保证属实;如果没有信息或信息不可靠,要如实回答;积极主动,引导舆论导向;7、积极和指挥部沟通,进一步协调各部门关系,保证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顺利进行;心理危机干预中发现的问题和建议应及时向有关部门汇报,以取得重视并采纳,征求强有力的措施落实;二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流程1、联系救援指挥部、各家医院,确定地震灾难伤员住院分布情况,以及进入现场救援的医护人员情况;2、拟定心理危机干预培训内容、宣传手册、心理危机评估工具,并紧急印刷;3、召集人员,及时开展技术培训,统一思想,心理危机干预技术、流程、评估方法等技术路线都应该统一;4、如需要,紧急调用当地精神卫生机构的人员和设备;5、分组到各家医院、社区和需要的地方,按计划对不同人群进行访谈,发放心理危机干预宣传资料;6、使用评估工具,对访谈人员逐个进行心理筛查,评估重点人群;7、根据评估结果,对心理应激反应较重的人员当场进行初步心理干预;8、访谈结束后,将访谈结果向当地负责人进行汇报,提出对高危人群的指导性意见;特别要交代灾区工作人员在照顾高危人群时的注意事项,包括简单的沟通技巧以及工作人员自身的心理保健技术;9、对每一个筛选出有急性心理应激反应的人员进行随访,强化心理干预和必要的心理治疗,治疗结束后再次进行心理评估;10、对救灾工作的组织者、社区干部、救援人员进行了集体讲座、个体辅导、集体晤谈等干预处理;现场救援人员经常出现应激反应为:地震灾难场景的闪回、情绪不稳定、焦虑,食欲差、失眠,工作效率下降等;11、及时总结当天工作,最好每天晚上召开碰头会,对工作方案进行调整,计划次日的工作,同时进行团队内的相互支持,最好有督导;12.全部工作结束后,及时总结并汇报给有关部门,全队最好接受一次督导;灾后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是一件需要事先培训,同时需要督导的工作;所有心理危机干预工作要本着"只帮忙,不添乱"的基本原则进行;。
地震灾后人群心理分析及对策
地震灾后人群心理分析及对策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0级大地震,造成大量人员伤亡。
重大地震灾难在给人们生命造成巨大伤害的同时,也给人们的心理、精神造成严重损伤,引起社会心理的巨大震荡。
他们如果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心理干预,就能增强应对危机的能力,维持应急期间的心理平衡,能够有效地应对灾后所出现的心理危机。
1震后心理及特征分析1.1震后灾难心理反应评估利用相关量表进行分析评估。
利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对地震伤员进行调查。
资料表明,震后人们心理反应最为明显的是恐惧、悲伤、忧愁和庆幸生存。
其他心理反应按照强烈程度依次划分为心慌、意乱、愤怒、怨恨等。
1.2震后灾难心理形成机制地震的突然性和高危害性让人们开始怀疑周围世界的安全性。
因此地震对人的心理伤害是通过摧毁人的生存条件来实现的,强烈的地震灾害,使人们赖以生存的基本物质和精神条件丧失,使人的正常心理活动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和强烈的干扰。
如不及时干预,很可能给灾民带来不同寻常的心理创伤,对今后的生活造成严重影响。
1.3震后灾难心理特征面对重大灾难时,劫后余生的人常表现泪流满面、惊慌失措或者沉默不语、神情呆滞,这些都是灾后心理的应激反应,个体的心理防御很容易瓦解,自我控制力减弱。
由此可见灾难对个体产生的影响非常大,主要表现在:①生理方面。
失眠、做噩梦、易醒、易疲倦、呼吸困难、窒息感、易发抖、易出汗、消化不良。
②认知方面。
否认、自责、罪恶感、无能为力感、不信任他人等。
③情绪方面。
悲观、愤怒、紧张、失落、麻木、害怕、恐惧、焦虑、沮丧等。
④行为方面。
注意力不集中、逃避、易怒、好斗、骂人、喜欢独处、过度依赖他人等。
在严重的灾难事件中,人们经历了一般生活中没有遇到的危机状况,从而会产生一系列不常见的反应,此时人的情绪可划分为6个阶段,否认期、怨恨期、讨价还价期、忧郁期、接受期和适应期。
震后心理情绪反应过程并不是完全按照这些顺序出现的,同时各个阶段也不是截然分立的,相反,可能会几个阶段在同一时间或反复交替的出现。
灾后心理辅导教案
灾后心理辅导教案第一章:地震常识及心理反应1.1 地震的成因和类型1.2 地震发生时的自我保护措施1.3 地震后的心理反应:恐惧、焦虑、悲伤等1.4 识别和理解自身的心理反应第二章:灾后心理辅导的重要性2.1 心理辅导在灾后的作用2.2 心理辅导与救援物资的关系2.3 心理辅导与重建家园的关系2.4 心理辅导与恢复生活秩序的关系第三章:心理辅导的基本原则3.1 尊重个体差异3.2 倾听和理解3.3 非评判性3.4 安全性与信任性第四章:心理辅导技巧4.1 倾听技巧4.2 表达技巧4.3 情绪调节技巧4.4 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识别与干预第五章:灾后心理辅导的实施5.1 灾后心理辅导的流程5.2 心理辅导团队的组织与管理5.3 心理辅导活动的设计5.4 心理辅导效果的评价与反馈第六章:灾后心理辅导的个性化方法6.1 了解个体背景和需求6.2 针对不同年龄段的辅导策略6.3 特殊群体的心理辅导需求6.4 融合文化因素的心理辅导第七章:小组辅导与团体活动7.1 小组辅导的优势与流程7.2 团体活动的设计与实施7.3 团体动力与团队建设7.4 小组辅导中的角色扮演与情景模拟第八章:家庭心理辅导8.1 家庭在灾后心理恢复中的作用8.2 家庭沟通技巧与冲突解决8.3 家庭内部的心理支持与互助8.4 家庭心理辅导的资源与转介第九章:心理危机干预9.1 危机干预的基本原则9.2 危机干预的步骤与技巧9.3 自杀风险的评估与预防9.4 紧急情况下的心理急救第十章:长期心理辅导与康复10.1 长期心理辅导的重要性10.2 长期辅导的目标与策略10.3 心理康复计划的设计10.4 持续关注与跟踪支持第十一章:心理辅导中的伦理与法律问题11.1 心理辅导过程中的伦理原则11.2 保护受辅导者的隐私权与信息安全11.3 法律框架下的心理辅导实践11.4 应对伦理和法律问题的案例分析第十二章:心理辅导师的自我保健12.1 心理辅导师的职业压力12.2 自我保健策略与技巧12.3 心理辅导团队的相互支持12.4 持续的专业培训与个人成长第十三章:心理辅导与社会支持系统13.1 社会支持系统的作用与构成13.2 政府、非政府组织与社区的角色13.3 心理辅导与其他援助服务的协作13.4 建立可持续支持系统的策略第十四章:心理辅导的评估与反馈14.1 心理辅导效果的评估方法14.2 评估工具的选择与使用14.3 辅导过程中的反馈与调整14.4 辅导效果的长期跟踪与研究第十五章:心理辅导的未来趋势15.1 创新心理辅导方法与技术15.2 跨学科合作的可能性15.3 心理辅导在预防灾害中的作用15.4 心理辅导的国际化与本土化融合这些后续章节旨在提供灾后心理辅导的全面指导,包括心理辅导师的个人发展、法律伦理问题、社会支持系统的整合、评估反馈机制的建立,以及未来趋势的探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震后心理干预常识
一、心理干预的概念:
什么是心理危机干预?
精神医学范畴中的心理危机,是指由于突然遭受严重灾难、重大生活事件或精神压力,使生活状况发生明显的变化,尤其是出现了用现有的生活条件和经验难以克服的困难,以致使当事人陷于痛苦、不安的状态,常伴有绝望、麻木不仁、焦虑,以及植物神经症状和行为障碍。
心理危机干预则是指,针对处于心理危机状态的个人及时给予适当的心理援助,帮助其处理迫在眉睫的问题,使之尽快摆脱困难,恢复心理平衡,从而安全地渡过危机。
一般说来,大范围且严重的心理危机多出现在突发性灾难之后,因此,灾后心理危机干预就成了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灾难对一个人产生的心理影响到底有哪些?
灾难对个体产生的心理影响大致可分为四个方面:
(1)生理方面:失眠、做噩梦、易醒、容易疲倦、呼吸困难、窒息感、发抖、容易出汗、消化不良、口干等;
(2)认知方面:否认、自责、罪恶感、自怜、不幸感、无能为力感、敌意、不信任他人等;
(3)情绪方面:悲观、愤怒、紧张、失落、麻木、害怕、恐惧、焦虑、沮丧等;
(4)行为方面:注意力不集中、逃避、打架、骂人、喜欢独处、常想起受灾情形、过度依赖他人等。
心理援助的作用是什么?
一般而言,心里援助预应包括两个部分,一为物质干预,二为心理干预。
个体的物质损失总能在一段时间后得到恢复,但是心理上的创伤如果不及时干预,那就会伴随个体一生。
有研究表明,约占70%的当事人可以在没有专业人员帮助的情况下自己愈合其心理创伤;另外30%的当事人则或多或少会由此而产生一定程度的心理问题,在日后表现出如焦虑、抑郁、躯体形式障碍、进食障碍、睡眠障碍、酒依赖和药物依赖等。
对于未成年人,由于对灾难事件无法进行完整的言语表达,也没有机会给予表达,形成的心理创伤可能更严重些,更需要我们进行心理干预。
二、心理干预的具体应用:
我身边有个人,每当想起灾难的事情就会很恐慌,我们应该怎么帮助他/她?
首先,我们应该在第一时间出现在他/她的身边,给他/她安全感。
除了通过身体接触的方式让他/她感到身边有人在陪伴他/她,您也可以给他/她一些柔软的物体怀抱,如抱枕、布娃娃等。
当恐慌结束后,必须告诉他/她是因为刚才想起的事情引起了恐慌,其实他/她现在非常安全。
如果这个人经常有这种恐慌情形出现,建议寻求专业心理咨询人员的帮助。
他/她的亲人在这次灾难中遇难了,每当独处时他/她就会哭泣,我该怎么办?
首先,不要劝阻他/她哭泣,陪在他/她的身边,让他/她尽情的哭泣,您可以适时地递上面巾纸让他/她擦泪以示关心。
其次,如果他/她跟您诉说遇难亲人的事情,您应该静静的听他/她讲述,不要劝阻。
心理干预过程中的策略
主动倾听,共情关注,心理支持;提供机会,鼓励疏泄,促进言语表述内心感受;提供信息、解释危机的发展过程,使当事者理解目前的境遇、理解他人的情感,树立自信;
建立希望和保持乐观的态度和心境;鼓励积极参与有关的社交活动;注意社会支持系统的作用,多与家人、亲友、同事接触和联系,减少孤独和心理隔离;必要时辅以行为、药物疗法。
怎样做好儿童的基本心理保护?
(1)促进表达:鼓励并倾听儿童说话,允许他们哭泣,尽量不唠叨孩子,告诉孩子担心甚至害怕都是正常的,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鼓励孩子玩游戏,不要强求儿童表现勇敢或镇静。
(2)多做解释:不要批评儿童那些出现幼稚行为的孩子,这些暂时出现的“长大又变小了的行为”,是儿童对突发灾难对常见的心理反应。
对孩子不理解不明白的事情要用他们能够理解的方式解释。
同时要给予希望,向儿童承诺,地震会过去,政府会安排大人来帮助我们,帮我们重建家园。
(3)本次灾情重大,直接受影响的孩子多,要及时发现问题,积极请求精神科医生的帮助,必要时进行治疗,避免问题延续。
地震后,除了语言安慰,我们还可以做什么?
(1)无言的陪伴:在危机事件后,每一个当事人都有恐惧的心理,此时很多人以为需要说一些话来安慰他,其实这是极错误的做法,因为这时候你所说出的话,大部分是为了降低自己内心焦虑的话,对恐惧而言其实都是废话。
真正有效的,是你的存在及陪伴。
(2)无条件的倾听:让被干预者一吐为快,是心理干预一个看似简单、实则最为重要的步骤,让应急对象说出心里话,像倒垃圾一样把内心深处的负性感受、想法不加掩饰地表达出来,才能引导他们向积极的方面走。
(3)无限的关怀:当事人在危机事件后往往特别渴望关怀和理解,有时一杯温水胜过千万言语,手中感觉热水的温暖及眼见你关怀的动作,这才是他们最需要的。
(4)无条件的接纳:对于哭诉者,最错误的做法,是叫他们不要难过,不要哭泣,其实正确的处理方法是给他一张面纸,他会感觉被你接纳,终于有人可以让他大哭一场,心中的刺痛便得以疏解。
此时还要告诉他,哭泣、悲伤、内疚等都是人在痛苦时的一种很自然的情感表现,不是软弱,这是正常的。
----------------------------------------------------------------------------------------------------------------------------------------------------------------------------------------------------------------------------------------------------地震后最需要心理干预的人,是受各种不利因素影响最多的人,通常我们救助的第一群体是幸存者,即直接受到伤害但存活下来的人,与其并列的是死难者家属。
幸
存者在灾难后的心态会表现出恐惧、无助、后怕、悲伤,还有很重要的一种情绪,就是不合情理的自责。
躯体的反应,可能会失眠,睡觉过程当中做恶梦,恶梦可能是跟地震灾害有关的一些经历,反复控制不住地总是回忆受害情景。
有些轻一点的,可能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没有食欲,头疼,浑身不舒服等现象。
最严重的甚至会出现一些心理应激,极端的情况如自杀倾向等。
再一个情况,可能会出现暴力冲突的行为,伤害自己或者他人。
【典型案例】闭上眼都是房屋倒塌的情景
据采访调查,许多灾民在这次地震后都呈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大多数人无法摆脱地震造成的心理阴影,例如噩梦连连,“闭上眼睛,都是房屋倒塌的情景”。
或者是成天都头晕,眼前所有的东西都在晃动,双腿无力。
专家称地震后心理疾病的患者有三种。
一是过去患有某种病,治好了,这次地震致使精神紧张和心情恐惧,又诱发了旧病;二是年迈体弱,各种生理机能衰退,地震致使精神紧张和心情恐惧,由此又致使内分泌失调或某些生理机能更加衰退,诱发了头晕、头疼、心脏病等;三是纯粹因地震致使精神紧张、心情恐惧,加上余震不断,产生条件反射,一有风吹草动,便更加恐慌不安,心情烦躁。
回顾唐山大地震(1976年7月28日)中,一个患者因为失去了3个孩子,每次看到和她家遇难孩子年龄相仿的小孩,她都止不住悲痛,很长一段时间都郁郁寡欢。
在家里即使是大白天,也要挂上窗帘,不挂窗帘就会出现震亡孩子从窗子进来的幻觉。
每当与人谈起过去的经历,她都会失声痛哭。
另一个患者在唐山大地震中被困废墟4小时,救援人员及时赶到,使他安然脱险,但从此心中留下了阴影。
一次他到外地出差,住处忽然停电,黑暗中,他顿时感觉呼吸窘迫,巨大的恐惧袭来,如同又被埋在废墟下一样。
以后,这种幻象逐渐加重,恐惧如影随形,他不能再呆在封闭的环境里,到哪儿都要把门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