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后心理援助常见问题问答

合集下载

灾后心理援助

灾后心理援助
5月19日卫生部办公厅印发了《紧急心理危机干预指导原则》
1. 与整体救援活动整合在一起进行,及时调整心理救援的重点,配合整个 救灾工作的进行; 2. 以社会稳定为前提工作,不给整体救援工作增加负担,减少次级伤害; 3. 综合应用干预技术,个体化的针对目前问题提供帮助。 4. 保护被干预者的隐私,不随便透露个人信息; 5. 明确心理危机干预是医疗救援中的一部分,并不万能。
本次地震灾难的心理受灾人群大致分为五级。目前的重点干预目标从第一级人群开始,一般性干预宣传广泛覆盖五级人群。
第二级人群:与第一级人群有密切联系的个人和家属,可能有严重的悲哀和内疚反应,需要缓解继发的应激反应;现场救护人员(消防、武警官兵、120救护人员、其它救护人员),以及地震灾难幸存者。该人群为高危人群,是干预工作的重点,如不进行心理干预,其中部分人员可能发生长期、严重的心理障碍。
灾后心理干预是驱散“心灵余震”的必需品。
1、为什么灾后急需心理干预?
2、灾区人们的心理反应
强烈的地震和无数次的余震、失去熟悉的家园、遇难者的遗体、幸存者的呼救、转移安置到不熟悉的地方、通信中断和交通阻塞、和亲人失去联系、特别是艰难等待尚未救出亲人时的焦虑和悲伤,加上夜间的寒冷、生活的不规律、不能在室内居住、或是被转运到其它公共场所集中安置、拥挤嘈杂、睡眠缺乏、生活没有规律和营养水分的不足等,会使有些人出现心跳加快,血压升高,胃部不适,恶心,腹泻,头痛,疲乏、入睡困难等身体反应;心理反应表现复杂多样: 有些人变得心烦意乱,紧张焦虑,容易发火,指责抱怨,愤怒,甚至行为失控; 有些人会感到孤立无助,悲痛欲绝,沮丧无望; 有些人变得注意力不集中,照顾不好自己和家人,弄不清楚时间和地点; 有些人会出现茫然失措,行为笨拙;还有的人会在灾难过去之后仍然反复回想灾难的场景,甚至睡觉都会被噩梦惊醒。 有些人还可能借酒浇愁、吸烟增加,甚至服食毒品以缓解痛苦。

灾难心理学与灾后心理救援答案

灾难心理学与灾后心理救援答案

那些不能在葬礼上哭泣的人是不孝的。

当我处理事务时感到生气和受到攻击的人正在借口制造麻烦。

过了一段时间,亲戚朋友之死的悲剧我不会感到太多。

哀悼阶段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适应阶段,回避阶段,面对阶段,灾后心理病理学,灾难生态学和团队筛选确定1 [判断问题](1分)受害者不应该参与救灾过程()错误2 [多项选择问题](2分)在灾难发生后立即与受害者打交道时,应该做什么?告诉受害人“没事”,然后与受害人开玩笑以缓解气氛3 [单选问题](2分)什么时候是急性创伤干预的恐慌期?创伤后3天的心理急救:组织并实施1个“判断问题”(1分),灾后急救必须在24小时内处理心理创伤;2 [判断问题](1分)受害者避免回想起现场,这是人们的保护。

对于针对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的3个“真实问题”(1分),灾难后的心理急救方法相同。

错误4 [对与错](1分)对创伤没有反应的人可能会有更严重的心理创伤。

目的提高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患者的短期和长期功能适应性,以增强群体团结并应对早期反应(生理,心理,行为)心理急救:准备1 [选择题](2分)救灾的一般过程分为几个阶段?蜜月,悲伤,重建,幻灭和英雄主义(多项选择题)(2分)以下哪些症状是创伤的典型症状?以下哪种情况可以称为心理创伤?反复经历或极端暴露于生死创伤事件的恶性细节。

直接经历生死创伤事件。

见证他人遭受的生死创伤。

了解亲密的家庭成员或亲密的朋友遭受过生死创伤事件。

体验性抢救中的心理急救方法?危机过后再小心是正常的吗?对于3个(多项选择题)(2分),在什么情况下受害者需要进一步的帮助?4-6周后,职业社会功能丧失的心理症状没有减轻,而心理症状明显增加。

4 [选择题](2分),灾难后,我们应该如何与媒体合作?与媒体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积极提供信心,成为信息资源。

1 [多项选择题](2分)心理工作者在救灾中可以扮演什么角色?社会工作者,政府工作人员,危机干预者,心理咨询师2 [单选题](1分):什么时候是最佳干预措施?灾难发生后48小时,有3个(多项选择题)(2分)灾难心理援助的对象是与灾难幸存者相关的人员,例如参与灾难响应的家庭成员,同事,朋友和后方救援人员,例如包括现场指挥,组织和管理人员,志愿者等。

救人心理学测试题及答案

救人心理学测试题及答案

救人心理学测试题及答案一、心理学概念1. 什么是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人类的心理过程和行为的科学。

它关注个体的认知、情感、行为和人际关系等方面,并试图理解人类思维和行为背后的原因和机制。

2. 什么是救人心理学?救人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旨在理解并提供有效的帮助和支持,以帮助那些遭受心理困扰或处于紧急状态的人们。

它关注于救助行为的动机、心理过程和有效的干预策略。

二、心理测试题请回答以下问题,并选择最符合您实际情况或个人偏好的选项。

1. 当你遇到别人发生事故或急需帮助时,你的第一反应是:a) 立刻行动,尽力给予帮助b) 观察周围情况并判断帮助的必要性c) 先打电话报警或通知相关机构,然后再考虑帮助2. 当与朋友或家人交谈时,你会:a) 关注并倾听他们的感受和想法b) 提供建议和解决问题的方法c) 给予安慰和支持,让他们感受到你的关怀和理解3. 当你的朋友遭受心理困扰时,你会:a) 耐心倾听他们的烦恼并提供安慰b) 分析问题并给予建议和解决方案c) 鼓励他们积极面对并克服困难4. 你如何看待跨文化交流和相互理解?a) 提倡尊重、包容和跨文化沟通b) 对不同文化保持开放和好奇心c) 积极学习和理解其他文化,消除偏见和歧视5. 在与他人合作的过程中,你更倾向于:a) 倾听他人的观点,并寻找共同点b) 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推动合作进程c) 协调不同观点,寻求妥协和解决方案三、答案与解析1. 答案:a) 立刻行动,尽力给予帮助解析:选择a表示你具有救助他人的强烈意愿和行动力,愿意迅速采取行动来帮助别人。

2. 答案:a) 关注并倾听他们的感受和想法解析:选择a表示你擅长倾听和理解他人的情感需求,能够给予他们情感上的支持和关怀。

3. 答案:b) 分析问题并给予建议和解决方案解析:选择b表示你在朋友遇到困难时更善于从一个理性的角度来分析问题,并提供实用的建议和解决方案。

4. 答案:a) 提倡尊重、包容和跨文化沟通解析:选择a表示你重视文化差异,积极倡导尊重和包容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并支持跨文化交流与理解。

地震后灾民的心理重建问题之灾后救济需要心理干预

地震后灾民的心理重建问题之灾后救济需要心理干预

地震后灾民的心理重建问题之灾后救济需要心理干预没有亲身经历过灾难事件的人可能很难想象灾难、尤其是像大地震这样的强破坏性事件对幸存者的心理影响之深、持续时间之久。

首先,灾难事件由于相应的物理刺激强度通常都很大,它会立即在当事人的大脑中留下深深的“印记”,而且这个印记这辈子再也不会消失。

之后当类似的情境再次出现时,大脑就会立即唤起这个印记,并产生强烈的情绪反应。

比如,某人被地震的废墟掩埋一段时间后获救,那么今后任何时候只要他再处于狭小的、黑暗的空间里,他在废墟里的“印记”就会被唤醒,从而出现惊恐、呼吸困难、绝望、逃离现场等强烈的应激反应。

其次,灾难的强破坏力往往在短时间内带来生命、财产的大量损失,从而导致人们的无力感、挫败感和脆弱感。

尤其强烈地震,房屋夷为平地,否认(不相信眼前的事实)、脆弱(人是多么不堪一击)等各种情绪反应将会出现。

第三种最常见的情绪是负疚感。

我曾看过一部反映空难之后幸存者心理历程的美国电影,女主角因为孩子的死而整日责怪自己,总以为如果当时她抱得更紧些,她的孩子就会安然无恙。

男主角为了帮助她摆脱自责,让她紧紧抱着一个背包,然后冒险将汽车撞到墙上。

撞墙的一瞬间,背包从玻璃窗飞出车外。

在这样一个铁的事实面前,女主角终于认识到当时她无论抱得多紧,她都无法挽救孩子的性命。

意识到这一点,女主角一下子释然了。

理论上说,卷入灾难事件的所有人都会留下心理阴影,区别只是在于程度的轻重。

这就要求整个社会形成一个能让幸存者把负面情绪顺利宣泄、释放、接纳的氛围。

我们中国人在情绪表达方面本来就比较压抑、委婉,我们平时劝人时也爱说“别哭、别哭”。

恰恰相反,我们应该让幸存者把悲伤、痛苦、甚至是攻击情绪发泄出来,告诉他们这是一种正常的情绪反应,绝对不是软弱、不坚强的表现。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创伤后应激障碍”还会以躯体不适的形式表现出来,比如出现呼吸困难、失眠、疲倦、喉咙及胸部梗塞感等。

相比而言,灾难事件对孩子造成的心理创伤更为严重,不进行有效的心理干预,他们今后出现强恐惧症、焦虑症等各种心理问题的概率会很高。

灾难心理学与灾后心理救援答案

灾难心理学与灾后心理救援答案

在葬礼上不能哭的人是不孝的。

当我处理事情时,那些愤怒和攻击的人都在找借口找麻烦。

过一段时间,我不会对亲友去世的悲剧有太多的感触。

悼念阶段可分为四个部分。

适应期、回避期、对抗期、灾后精神病理学,灾害生态与团队选择确定1[判断问题](1分)灾民不应参与救灾过程()错误2[多选题](2分)灾难发生后立即与灾民打交道应怎么办?告诉受害人“没事”,然后和受害人开玩笑缓解气氛3[单选题](2分)什么时候是急性创伤干预的恐慌期?创伤后3天心理急救:组织实施“判断题”(1分),灾后急救必须在24小时内处理好心理创伤;2[判断题](1分)受害人避免回忆现场,这是对人的保护。

对于不同文化背景人群的3个“现实问题”(1分),灾后心理急救方法相同。

错误4[对错](1分)对创伤没有反应的人可能会有更严重的心理创伤。

目的提高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患者的短期和长期功能适应能力,增强群体团结和对早期反应(生理、心理、心理、心理)的反应,和行为)心理急救:准备1[选择题](2分)一般救灾过程分为几个阶段?蜜月、悲伤、重建、幻灭和英雄主义(多项选择题)(2分)以下哪种症状是创伤的典型症状?以下哪种情况可以称为心理创伤?反复经历或极端暴露于生命和死亡创伤事件的恶性细节。

直接经历生死创伤事件。

见证别人的生死创伤。

了解亲密的家庭成员或亲密的朋友遭受过生死攸关的创伤事件。

体验式急救中的心理急救方法?危机过后小心是正常的吗?对于3(多项选择题)(2分),在什么情况下受害人需要进一步的帮助?4~6周后,职业社会功能丧失的心理症状没有减轻,但心理症状明显加重。

4【多选题】(2分),灾难发生后,我们应该如何与媒体合作?与媒体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积极提供信心,成为信息资源。

1[多项选择题](2分)心理学家在救灾中能起到什么作用?社工、政府工作人员、危机干预者、心理咨询师2[选择题](1分):什么时候是最好的干预措施?灾后48小时,对受灾幸存者的家属、同事、朋友、后方救援人员等灾害心理援助3题(选择题)(2分),包括现场指挥、组织管理人员、志愿者等,受影响地区的相关人员和公众。

灾难心理学与灾后心理救援答案

灾难心理学与灾后心理救援答案

灾难心理学与灾后心理救援答案灾后心理辅导在灾难发生之后,许多人会经历亲人的伤亡,或是自己身体也受到伤害。

在这种情况下,受难者会因灾难而产生一些身心反应。

而其中的一系列心理反应如果过于强烈或持续存在,就可能导致精神疾患。

有研究表明,重大灾害后精神障碍的发生率为10%—20%,一般性心理应激障碍更为普遍。

因此,在近二十几年以来,在全世界针对各大灾难的救援活动之中,灾后心理辅导基本上已被列为了正式的医疗救助手段和项目。

而至今为止,大家最为熟知的灾后心理救援活动就是关于911事件的心理辅导工作。

目标人群一是遇难者家属;二是旁观者,包括幸存者、目击者;三是外围人群,包括救援人员、官员、记者、遇难者同事,以及通过媒体间接体验到灾难冲击的一类人。

灾后身心反应在灾难发生之后,许多人会经历亲人的伤亡,或是自己身体也受到伤害。

在这种情况下,受难者会因灾难而产生一些身心反应。

作为一个帮助者,了解这些反应除了能适时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情绪,也能避免他们压抑自己的想法,造成身心的不适而延长复原的时间。

灾难后会经历到的情绪与身体症状,象洪灾、地震、飞机失事等严重的灾难事件,人们历经了一般生活中不会遭遇的危机状况,我们均会产生一些日常生活中罕见的“正常”反应,有些人会变为冷漠、麻木,对环境与他人少有反应;有些人则会产生许多的情绪反应;还有些人会出现不舒服的身体症状。

情绪反应包括:害怕·很担心灾难会再发生·害怕自己或亲人会受到伤害·害怕只剩下自己一个人·害怕自己崩溃或无法控制自己·觉得人们是多么脆弱,不堪一击·不知道将来该怎么办,感觉前途茫茫悲伤、罪恶感·为亲人或其它人的死伤感到很难过、很悲痛·觉得没有人可以帮助我·恨自己没有能力救出家人·希望死的人是自己而不是亲人·因为比别人幸运而感觉罪恶·觉得上天怎么可以对我这么不公平·救灾的动作怎么那么慢·别人根本不知道我的需要·一直想到逝去的亲人,心里觉得很空虚,无法想别的事失望·不断地期待奇迹出现,却一次一次地失望·期待重建家园,希望更好的生活将会到来身体症状包括:疲倦发抖或抽筋失眠呼吸困难作恶梦喉咙及胸部感觉梗塞心神不宁恶心记忆力减退肌肉疼痛(包括头、颈、背痛)注意力不集中子宫痉挛晕眩、头昏眼花月经失调心跳突然加快反胃、拉肚子纾解情绪与缓和身体症状的方法不进行心理疏导或酿大祸“因为突然遭受家庭变故或重大打击,会变得不敢和社会接触,严重的甚至会发展为仇视人群和社会,我们在平时工作中经常会碰到这样的案例。

灾难后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应对策略

灾难后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应对策略

灾难后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应对策略关键词:灾难事件;创伤后应激障碍;心理应激反应;心理调适摘要:创伤后应激障碍是目睹或是经历灾难性事件的人群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应激反应。

因为它常常在灾难事件后发作,往往容易被人们忽略,如果没有及时疏导和治疗,将对个体的生活造成很大影响,必须引起我们的广泛重视。

为了有效消除心理创伤,必须及时发现积极治疗,同时要建立社会支持系统,配合进行团体心理辅导和自我心理调适。

一、灾难后人群常见的心理问题当个体目睹或是经历灾难事件时,比如洪水、地震、瘟疫等,个体的认知、情绪、意志和行为等会受到影响而发生明显改变。

根据心理状态的不同,个体受到灾难事件的影响有大有小。

心理状态良好的个体能够较好地面对痛苦,较快地从负面情绪中走出来,个体生活受到的影响相对较小。

心理状态不好的个体会较长时间“沉浸”在不良情绪中。

但是无论心理多么强大的人 ,可能都会感到痛苦和悲伤,同时出现一系列生理和心理上的不良反应。

我们常把这种情况称之为创伤后应激障碍。

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简称PTSD,是个体遭受严重的精神刺激后所出现的认知情感和认知行为的一系列精神障碍,持续存在时间长,也会发生延迟出现。

一般在精神创伤性事件发生后数天至6个月内发病,病程至少持续1个月以上,可长达数月或数年,个别甚至达数十年之久。

其中病期在3个月之内的称为急性PTSD,病期在3月以上的称为慢性PTSD,而若症状在创伤事件后至少6个月才发生则称为延迟性PTSD。

常见的表现有:(1)拒绝回忆和选择性遗忘。

不愿意去回想痛苦的场景、事件,有时甚至记不起来“那段时间”发生的事情,有时出现麻木、呆滞。

(2)重复体验到创伤感受。

时不时想到或者梦到创伤性的经历或事件,不自觉地会“触景生情”。

(3)过度警觉和负面情绪。

对于一般事件反应过度,比如我们常讲的“神经兮兮”、“一惊一乍”,有时会出现莫名的焦虑感和紧张感等不良情绪。

受灾人群心理干预与护理相关问题解答

受灾人群心理干预与护理相关问题解答

受灾人群心理干预与护理相关问题解答1.《灾难心理卫生的主要观念》指出心理危机的基本观念包括哪些?心理学家DianeMyers在《灾难心理卫生的主要观念》(Key ConceptsofDisasterMentalHealth)一书中指出,在从事灾难心理救护前必须先掌握一些基本的观念,这些观念包括:①每一个见证灾难的人均会被灾难影响;②灾难性创伤有“个人创伤”和“集体创伤”两种类型;③大部分的人在地震后会聚集在一起救灾,但效果常打折扣;④灾难后的压力及哀伤反应是对不正常状况的正常反应;⑤许多幸存者的情绪反应来自灾难所产生的生活问题;⑥灾难救助的过程被称作第二度灾难;⑦大部分的人不知道他们需要心理卫生的服务,也不会去寻求此方面的协助,幸存者可能会拒绝各种方式的协助;⑧灾难心理救援经常在本质上偏向实际层面而非心理层面,等等。

2.心理危机干预的概念是什么?心理危机干预(crisisintervention)又称应激管理(stressmanagement),是指由心理救治专业人员应用心理学、社会学等专业知识和经验,对正处于灾难之中或刚经历过灾难的人给予精神上的支持和心理照护,帮助受灾人群克服各种灾难引起的心理恐惧、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的标准手段,使之最终战胜危机,重新适应生活的方法。

3.心理危机干预的最佳时间是什么?经历突发灾难的个体,接受心理危机干预的最佳时间是处于危机状态时,即一般在灾难发生后的数小时、数天或数周内,而干预的黄金时间是危机发生后的24~72小时。

4.心理危机干预的主要目的包括哪些?心理危机干预的主要目的有三个方面:①缓解干预对象的精神和躯体症状,避免自伤或伤及他人;②恢复心理平衡与动力;③促进心理健康,提升心理健康水平和幸福感。

5.心理危机干预的基本准则包括哪些?心理危机干预的基本准则包括:①所有经历过灾害的人内心都会受到或大或小的影响;②大多数人在灾害后能够齐心协力,共同救灾,但是他们的效率会明显降低;③在所有的救灾过程中都应该考虑心理健康的问题;④灾害所带来的压力和悲伤反应是“对不平常的情境的平常反应”;⑤灾后的心理健康帮助在性质上应该更为实际,而不是纯心理化,比如提供通信工具、分发饮料、聆听、进行鼓励、安慰等;⑥灾后旨在帮助减轻内心痛苦的心理援助可能会让幸存者难以接受,他们可能产生挫折、愤怒和无助感,他们可能拒绝各种形式的灾后心理救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灾后心理援助常见问题问答1、人在突然遇到巨大地震等灾害事件时,通常会出现什么样的身心应激(PTSD,包括情绪、行为等)反应?这种反应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发生怎样的变化?首先,我们需要区别一下PTSD(创伤后应激障碍)和正常的应激反应。

现在心理学知识比较普及,很多人心理安全意识很强,于是就会有一种担心,把很多正常的应激反应认为是PTSD、“精神疾病”、或者“心理障碍”的前兆,对此高度紧张,实际这是不必要的。

灾害事件结束之后,正常的应激反应包括:情绪上:恐惧担心(害怕地震再次来临,或者有其它不幸的事降临在自己或家人身上)、迷茫无助(不知道将来该怎么办,觉得世界末日即将到来)、悲伤(为亲人或其他人的死伤感到悲痛难过)、内疚(感到自己做错了什么,因为自己比别人幸运而感到罪恶)、愤怒(觉得上天对我不公平,觉得自己不被理解,不被照顾)、失望和思念(不断地期待奇迹出现,却一次次地失望),等等。

行为上:脑海里重复地闪现灾难发生时的画面、声音、气味;反复想到逝去的亲人,心里觉得很空虚,无法想别的事;失眠,噩梦,易惊醒;没有安全感,对任何一点风吹草动都“神经过敏”,等等。

需要再次强调,以上这些反应都是正常的。

大部分反应随着时间的推移,都会渐渐减弱,一般在一个月以后,我们就可以重新回到正常的生活。

像哀伤、思念这样的情绪可能会持续得更久,伴随我们几个月甚至几年,但不会对生活造成太多影响。

我们要学会带着我们的哀伤继续生活。

对于少数人,问题可能持续存在,如果出现第10题中列举的问题,而且持续时间长,严重影响了个人的工作和生活,则需要注意寻求心理卫生专业人员的帮助,看其是否罹患PTSD(创伤后应激障碍)和/或其他心理障碍。

2、在遇到灾难事件时,镇定和冷静是能做到的吗?如果保持镇定和冷静,会有什么样的作用?经历重大灾难之后,出现恐惧、担心、悲伤、愤怒等情绪反应都是正常的,大多数人并不能在第一时间保持绝对的“镇定和冷静”。

因此,不应当刻板地要求别人和自己保持镇定和冷静。

当然,若能在情绪反应出现之后,调整心态,恢复镇定和冷静,则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它可以帮助人们更加理性地思考和分析。

3、对于灾难中的幸存者、死难者家属以及救援人员,当面对和处理自己的这些心理反应时,如何处理是不合适的?不合适的处理包括:(1)“我得想办法,让自己别再这样下去。

”——过于担心。

因为自己有了某些心理反应(比如失眠、噩梦、强烈的惊恐和悲伤)而误将其当作“病态”,从而刻意地去试图压抑,反而对自己没有好处;(2)“我没事,我挺好的。

”——隐藏感觉。

更好的做法是试着把情绪讲出来,让周围的人一同分担;(3)“别哭了,我们不要难过了。

”——阻止亲友的情感表达。

事实上,引导他们说出自己的痛苦,是帮助他们减轻痛苦的重要途径之一;(4)“怎样才能把这件事忘掉?”——试图遗忘。

其实伤痛的停留是正常的,更好的方式是与我们的朋友和家人一同去分担痛苦。

4、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及时获得心理咨询师或治疗师的救助,在此情况下,我们可以学习的一些心理自助方法是什么?面对如此大的冲击,在灾难发生后,尽速让我们回复日常的生活状态是重要的。

以下就是一些简便的方法让我们可以用来帮助自己。

(1)保证睡眠与休息,如果睡不好可以做一些放松和锻炼的活动(2)保证基本饮食,食物和营养是我们战胜疾病创伤,康复的保证(3)与家人和朋友聚在一起,有任何的需要,一定要向亲友及相关人员表达(4)不要隐藏感觉,试着把情绪说出来,并且让家人和朋友一同分担悲痛(5)不要因为不好意思或忌讳,而逃避和别人谈论自己的痛苦,要让别人有机会了解自己(6)不要阻止亲友对伤痛的诉说,让他们说出自己的痛苦,是帮助他们减轻痛苦的重要途径之一(7)不要勉强自己和他人去遗忘痛苦,伤痛会停留一段时间,是正常的现象,更好的方式是与我们的朋友和家人一起去分担痛苦。

5、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及时获得心理咨询师或治疗师的救助,在此情况下,作为陪伴者,我们可以学习哪些与灾难幸存者交谈的技巧?当灾难刚刚发生时,在努力去理解和感受灾难幸存者的基础上,要说:•对于你所经历的痛苦和危险,我感到很难过。

•你现在安全了(如果这个人确实是安全的)。

•这不是你的错。

•你的反应是遇到不寻常的事件时的正常反应。

•你有这样的感觉是是很正常的,每个有类似经历的人都可能会有的很好的反应。

•看到/听到/感受到/闻到这些一定很令人难过/痛苦。

•你现在的反应是正常的,你不是发疯了。

•事情可能不会总是这样的,它会好起来的,而你也会好起来的。

•你现在不应该去克制自己的情感,哭泣、愤怒、憎恨、想报复等都可以,你要表达出来。

不要说:•我知道你的感觉是什么。

•你能活下来就是幸运的了。

•你能抢出些东西算是幸运的了。

•你是幸运的,你还有别的孩子/亲属等等。

•你还年轻,能够继续你的生活/能够再找到另一个人。

•你爱的人在死的时候并没有受太多痛苦。

•她/他现在去了一个更好的地方/更快乐了。

•在悲剧之外会有好事发生的。

•你会走出来的。

•不会有事的,所有的事都不会有问题的。

•你不应该有这种感觉。

•时间会治疗一切的创伤。

•你应该要将你的生活继续过下去。

6、我没有救下我的亲人,如何减少负罪感?在严重的灾难之后,人们比较容易出现内疚或负罪感。

人们会恨自己没有能力救出家人,希望死的那个人是自己而不是亲人;因为比别人幸运而感觉罪恶;感到自己做错了什么,或者没有做应该做的事情来避免亲人的死亡。

亲人死亡对幸存者而言是一种严重的丧失,因此有上述提到的负罪感是一种正常的反应。

通常这些反应都会在一个月之内缓解,若一个月后,这种负罪感仍强烈存在,则需要寻找心理专业工作人员的帮助。

7、亲人丧失后,该如何承受突如其来的丧亲之痛?丧失亲人之后,通常都会经历如下四个心理反应过程:(1)休克期:可能会出现情感麻木,否认丧失亲人的事实;(2)埋怨:有些人会自责,后悔自己没有救出亲人,有些人会愤怒,对灾难造成的亲人丧失感到非常生气;(3)抑郁期:有些人会出现情绪低落,不愿意见人,特别是丧失了孩子的家长特别不愿意看到与自己孩子同龄的儿童;有些人什么都不想干,对什么都没有兴趣,夜间噩梦,失眠等;(4)恢复期:不再做噩梦, 开始适应新生活。

在居丧过程中,可有以下一些心理自助方法:(1)对于丧亲者而言,出现以上的心理反应是正常的。

若如上反应持续时间超过半年或者过于强烈,则应寻求专业人员的帮助;(2)应当尝试表达哀伤、自责、愤怒等情绪。

哭泣、向他人倾诉、写日记等方式都有利于情感的表达。

(3)可以寻求家人和朋友的帮助和支持,向他们表达自己的需要,让大家一同分担悲痛。

8、灾难后,如何帮助我们的孩子们?本次地震中不少儿童遭受了严重的创伤。

除了需要应对外伤、饥饿、寒冷等他们不熟悉的情况外,儿童同样会经历心理上的创伤。

由于儿童比成人更为脆弱,因此此时更需要关注儿童的反应,及时地保护儿童。

首先,需要留意孩子的如下反应:(1)情绪反应:感到恐惧、害怕,有的会哭泣,有紧张、担忧、迷茫、无助的表情;有的逃生出来的孩子会因为同学老师的伤亡产生自责;警觉性增高,如难以入睡、浅睡多梦易惊醒;头痛、头晕、腹痛、腹泻、哮喘、荨麻疹等,这可能是紧张焦虑的情绪对身体造成的伤害。

(2)行为反应:发脾气、攻击行为;过于害怕离开父母或亲人,怕独处;有些长大的孩子好像又变小了,出现遗尿、吮手指、要求喂饭和帮助穿衣等幼稚行为;有些儿童会情绪烦躁、注意力不集中、容易与其他人发生矛盾等。

其次,需要更为关注以下可能在灾害中更容易受到心理伤害的儿童:在地震中身体受伤的儿童;以往遭受过灾难或创伤事件的儿童;女童;患躯体疾病、残疾的儿童,包括智力障碍儿童;或者以前曾经有过情绪、行为问题的儿童;有精神疾病家族史的儿童。

第三,在保证儿童身体和环境安全、预防潜在的危险方面,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优先保证儿童身体安全,对于受伤儿童立即给予医疗救护;(2)优先给儿童提供清洁的饮用水、安全食品以及夜间保暖;(3)尽量把儿童安置在远离灾难现场和嘈杂混乱的场所,避免孩子走失或因环境拥挤不能入睡;(4)要指导孩子观看新闻报道,因为低年龄儿童可能会对电视画面中重现的镜头感到害怕和恐惧。

鼓励孩子用力所能及的方式表达对灾区灾民的关爱,不鼓励孩子做力所不及的事情。

第四,在心理保护方面,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促进表达:鼓励并倾听儿童说话,允许他们哭泣,尽量不唠叨孩子,告诉孩子担心甚至害怕都是正常的,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鼓励孩子玩游戏,不要强求儿童表现勇敢或镇静;(2)多做解释:不要批评儿童那些出现幼稚行为的孩子,这些暂时出现的“长大又变小了的行为”,是儿童对突发灾难对常见的心理反应。

对孩子不理解不明白的事情要用他们能够理解的方式解释。

同时要给予希望,向儿童承诺,地震会过去,政府会安排大人来帮助我们,帮我们重建家园。

(3)本次灾情重大,直接受影响的孩子多,要及时发现问题,积极请求精神科医生的帮助,必要时进行治疗,避免问题延续。

(4)成年人应尽量不要在儿童面前表现出自己的过度恐惧、焦虑等情绪和行为,及时处理自己的压力和调整情绪。

成年人稳定的情绪、坚强的信心、积极的生活态度会使儿童产生安全感。

(5)如果儿童因为受灾引起的心理问题持续存在,应该及时到医院精神科或心理门诊就诊。

附:保护受灾儿童简单口诀:先医疗,救生命;保温暖,供饮食;睡好觉、防丢失;防疫病,手勤洗;找玩具,讲故事;莫惊恐,多解释;鼓信心,要重视;指导下,看电视。

心烦躁,情绪低;找医生,健心理。

(摘自中国疾控中心精神卫生中心、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全国联合抗震救灾心理救援专家组《心理自救互救宣传手册二:抗震救灾中儿童心理应激反应的预防与处理》)9、我一直无法安睡,处于惊恐中,我该怎么办?地震之后,出现恐惧、担心、失眠等心理反应是正常的。

个别人由于逃生过程和救助别人的过程消耗了大量的体力,造成精神的崩溃:有的人会凭空听见有人叫自己的名字、与自己说话或者命令自己做事,比如把衣服脱掉,把东西给人等等;还有的人凭空怀疑周围的人是坏人,要抢劫或谋害自己,因此感到十分害怕恐惧;还有的人感觉周围变得不清晰,不真实,如在梦中,走到危险的地方也没有察觉。

还可能出现幻觉,“看到”去世的亲人、“听到”不在身边的亲人的呼唤。

他们经常夜不能寐、食不甘味、噩梦频频,灾难场景不断在脑海萦绕而挥之不去,听到灾难相关的消息即悲痛不已或恐惧不安。

这些急性应激反应一般在灾难发生后48-72小时后逐渐减轻,多数在30天内明显缓解。

出现这些情况,首先应当尽可能保证睡眠与休息,如果睡不好可以做一些放松和锻炼的活动;其次应当保证基本饮食,食物和营养是我们战胜疾病创伤,康复的保证;另外,与家人和朋友聚在一起,有任何的需要,一定要向亲友及相关人员表达。

但是少部分人在遭遇灾难后的心理反应则会延续数月、数年,而表现为“创伤后应激障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