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后心理援助常见问题问答

合集下载

灾后心理援助

灾后心理援助
5月19日卫生部办公厅印发了《紧急心理危机干预指导原则》
1. 与整体救援活动整合在一起进行,及时调整心理救援的重点,配合整个 救灾工作的进行; 2. 以社会稳定为前提工作,不给整体救援工作增加负担,减少次级伤害; 3. 综合应用干预技术,个体化的针对目前问题提供帮助。 4. 保护被干预者的隐私,不随便透露个人信息; 5. 明确心理危机干预是医疗救援中的一部分,并不万能。
本次地震灾难的心理受灾人群大致分为五级。目前的重点干预目标从第一级人群开始,一般性干预宣传广泛覆盖五级人群。
第二级人群:与第一级人群有密切联系的个人和家属,可能有严重的悲哀和内疚反应,需要缓解继发的应激反应;现场救护人员(消防、武警官兵、120救护人员、其它救护人员),以及地震灾难幸存者。该人群为高危人群,是干预工作的重点,如不进行心理干预,其中部分人员可能发生长期、严重的心理障碍。
灾后心理干预是驱散“心灵余震”的必需品。
1、为什么灾后急需心理干预?
2、灾区人们的心理反应
强烈的地震和无数次的余震、失去熟悉的家园、遇难者的遗体、幸存者的呼救、转移安置到不熟悉的地方、通信中断和交通阻塞、和亲人失去联系、特别是艰难等待尚未救出亲人时的焦虑和悲伤,加上夜间的寒冷、生活的不规律、不能在室内居住、或是被转运到其它公共场所集中安置、拥挤嘈杂、睡眠缺乏、生活没有规律和营养水分的不足等,会使有些人出现心跳加快,血压升高,胃部不适,恶心,腹泻,头痛,疲乏、入睡困难等身体反应;心理反应表现复杂多样: 有些人变得心烦意乱,紧张焦虑,容易发火,指责抱怨,愤怒,甚至行为失控; 有些人会感到孤立无助,悲痛欲绝,沮丧无望; 有些人变得注意力不集中,照顾不好自己和家人,弄不清楚时间和地点; 有些人会出现茫然失措,行为笨拙;还有的人会在灾难过去之后仍然反复回想灾难的场景,甚至睡觉都会被噩梦惊醒。 有些人还可能借酒浇愁、吸烟增加,甚至服食毒品以缓解痛苦。

灾后心理疏导与援助

灾后心理疏导与援助
灾后心理疏导与援助
汇报人:可编辑 2024-01-04
• 灾后心理疏导与援助的重要性 • 灾后心理疏导的方法与技巧 • 灾后心理援助的资源与途径 • 灾后心理疏导与援助的注意事项 • 灾后心理疏导与援助的未来展望
01
灾后心理疏导与援助的重要性
灾后心理问题的普遍性
灾后心理问题是指由于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等突 发事件所引发的心理问题,如焦虑、抑郁、恐惧、创伤后应激障碍等。这些心理 问题在灾后具有较高的普遍性,影响着受灾群众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
提供安全感与稳定感
创造安全环境
确保受灾者处于安全、稳定的环境中 ,减少外界刺激和恐慌情绪。
提供心理支持
通过安慰、鼓励和肯定,增强受灾者 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安全感。
鼓励表达与宣泄
鼓励倾诉
鼓励受灾者敞开心扉,分享自己的感 受和经历,将内心的痛苦和压力释放 出来。
支持宣泄
提供适当的宣泄途径,如哭泣、喊叫 、绘画等,帮助受灾者释放情绪和压 力。
不同年龄段和不同社会角色的人群在灾后面临的心理问题也有所不同,如儿童和 老年人更容易出现焦虑和抑郁症状,而家庭成员和救援人员则可能面临更大的心 理压力和紧张情绪。
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灾后心理问题不仅影响受灾群众的身心健康,还可能导致家 庭关系紧张、社区关系失调、社会秩序混乱等问题。长期的 心理问题甚至可能引发自杀、家庭暴力等极端行为,对个人 和社会造成严重后果。
社区参与
鼓励社区居民参与灾后心理疏导与援助工作 ,提供志愿者培训和组织志愿服务,形成社 区支持网络。
加强专业培训与能力建设
培训课程
开设灾后心理疏导与援助专业培训课程,提 高心理工作者、医护人员和社会工作者等相 关人员的专业水平。

地震后灾民的心理重建问题之灾后救济需要心理干预

地震后灾民的心理重建问题之灾后救济需要心理干预

地震后灾民的心理重建问题之灾后救济需要心理干预没有亲身经历过灾难事件的人可能很难想象灾难、尤其是像大地震这样的强破坏性事件对幸存者的心理影响之深、持续时间之久。

首先,灾难事件由于相应的物理刺激强度通常都很大,它会立即在当事人的大脑中留下深深的“印记”,而且这个印记这辈子再也不会消失。

之后当类似的情境再次出现时,大脑就会立即唤起这个印记,并产生强烈的情绪反应。

比如,某人被地震的废墟掩埋一段时间后获救,那么今后任何时候只要他再处于狭小的、黑暗的空间里,他在废墟里的“印记”就会被唤醒,从而出现惊恐、呼吸困难、绝望、逃离现场等强烈的应激反应。

其次,灾难的强破坏力往往在短时间内带来生命、财产的大量损失,从而导致人们的无力感、挫败感和脆弱感。

尤其强烈地震,房屋夷为平地,否认(不相信眼前的事实)、脆弱(人是多么不堪一击)等各种情绪反应将会出现。

第三种最常见的情绪是负疚感。

我曾看过一部反映空难之后幸存者心理历程的美国电影,女主角因为孩子的死而整日责怪自己,总以为如果当时她抱得更紧些,她的孩子就会安然无恙。

男主角为了帮助她摆脱自责,让她紧紧抱着一个背包,然后冒险将汽车撞到墙上。

撞墙的一瞬间,背包从玻璃窗飞出车外。

在这样一个铁的事实面前,女主角终于认识到当时她无论抱得多紧,她都无法挽救孩子的性命。

意识到这一点,女主角一下子释然了。

理论上说,卷入灾难事件的所有人都会留下心理阴影,区别只是在于程度的轻重。

这就要求整个社会形成一个能让幸存者把负面情绪顺利宣泄、释放、接纳的氛围。

我们中国人在情绪表达方面本来就比较压抑、委婉,我们平时劝人时也爱说“别哭、别哭”。

恰恰相反,我们应该让幸存者把悲伤、痛苦、甚至是攻击情绪发泄出来,告诉他们这是一种正常的情绪反应,绝对不是软弱、不坚强的表现。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创伤后应激障碍”还会以躯体不适的形式表现出来,比如出现呼吸困难、失眠、疲倦、喉咙及胸部梗塞感等。

相比而言,灾难事件对孩子造成的心理创伤更为严重,不进行有效的心理干预,他们今后出现强恐惧症、焦虑症等各种心理问题的概率会很高。

灾难后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应对策略

灾难后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应对策略

灾难后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应对策略关键词:灾难事件;创伤后应激障碍;心理应激反应;心理调适摘要:创伤后应激障碍是目睹或是经历灾难性事件的人群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应激反应。

因为它常常在灾难事件后发作,往往容易被人们忽略,如果没有及时疏导和治疗,将对个体的生活造成很大影响,必须引起我们的广泛重视。

为了有效消除心理创伤,必须及时发现积极治疗,同时要建立社会支持系统,配合进行团体心理辅导和自我心理调适。

一、灾难后人群常见的心理问题当个体目睹或是经历灾难事件时,比如洪水、地震、瘟疫等,个体的认知、情绪、意志和行为等会受到影响而发生明显改变。

根据心理状态的不同,个体受到灾难事件的影响有大有小。

心理状态良好的个体能够较好地面对痛苦,较快地从负面情绪中走出来,个体生活受到的影响相对较小。

心理状态不好的个体会较长时间“沉浸”在不良情绪中。

但是无论心理多么强大的人 ,可能都会感到痛苦和悲伤,同时出现一系列生理和心理上的不良反应。

我们常把这种情况称之为创伤后应激障碍。

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简称PTSD,是个体遭受严重的精神刺激后所出现的认知情感和认知行为的一系列精神障碍,持续存在时间长,也会发生延迟出现。

一般在精神创伤性事件发生后数天至6个月内发病,病程至少持续1个月以上,可长达数月或数年,个别甚至达数十年之久。

其中病期在3个月之内的称为急性PTSD,病期在3月以上的称为慢性PTSD,而若症状在创伤事件后至少6个月才发生则称为延迟性PTSD。

常见的表现有:(1)拒绝回忆和选择性遗忘。

不愿意去回想痛苦的场景、事件,有时甚至记不起来“那段时间”发生的事情,有时出现麻木、呆滞。

(2)重复体验到创伤感受。

时不时想到或者梦到创伤性的经历或事件,不自觉地会“触景生情”。

(3)过度警觉和负面情绪。

对于一般事件反应过度,比如我们常讲的“神经兮兮”、“一惊一乍”,有时会出现莫名的焦虑感和紧张感等不良情绪。

受灾人群心理干预与护理相关问题解答

受灾人群心理干预与护理相关问题解答

受灾人群心理干预与护理相关问题解答1.《灾难心理卫生的主要观念》指出心理危机的基本观念包括哪些?心理学家DianeMyers在《灾难心理卫生的主要观念》(Key ConceptsofDisasterMentalHealth)一书中指出,在从事灾难心理救护前必须先掌握一些基本的观念,这些观念包括:①每一个见证灾难的人均会被灾难影响;②灾难性创伤有“个人创伤”和“集体创伤”两种类型;③大部分的人在地震后会聚集在一起救灾,但效果常打折扣;④灾难后的压力及哀伤反应是对不正常状况的正常反应;⑤许多幸存者的情绪反应来自灾难所产生的生活问题;⑥灾难救助的过程被称作第二度灾难;⑦大部分的人不知道他们需要心理卫生的服务,也不会去寻求此方面的协助,幸存者可能会拒绝各种方式的协助;⑧灾难心理救援经常在本质上偏向实际层面而非心理层面,等等。

2.心理危机干预的概念是什么?心理危机干预(crisisintervention)又称应激管理(stressmanagement),是指由心理救治专业人员应用心理学、社会学等专业知识和经验,对正处于灾难之中或刚经历过灾难的人给予精神上的支持和心理照护,帮助受灾人群克服各种灾难引起的心理恐惧、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的标准手段,使之最终战胜危机,重新适应生活的方法。

3.心理危机干预的最佳时间是什么?经历突发灾难的个体,接受心理危机干预的最佳时间是处于危机状态时,即一般在灾难发生后的数小时、数天或数周内,而干预的黄金时间是危机发生后的24~72小时。

4.心理危机干预的主要目的包括哪些?心理危机干预的主要目的有三个方面:①缓解干预对象的精神和躯体症状,避免自伤或伤及他人;②恢复心理平衡与动力;③促进心理健康,提升心理健康水平和幸福感。

5.心理危机干预的基本准则包括哪些?心理危机干预的基本准则包括:①所有经历过灾害的人内心都会受到或大或小的影响;②大多数人在灾害后能够齐心协力,共同救灾,但是他们的效率会明显降低;③在所有的救灾过程中都应该考虑心理健康的问题;④灾害所带来的压力和悲伤反应是“对不平常的情境的平常反应”;⑤灾后的心理健康帮助在性质上应该更为实际,而不是纯心理化,比如提供通信工具、分发饮料、聆听、进行鼓励、安慰等;⑥灾后旨在帮助减轻内心痛苦的心理援助可能会让幸存者难以接受,他们可能产生挫折、愤怒和无助感,他们可能拒绝各种形式的灾后心理救援。

灾后心理救助知识汇编

灾后心理救助知识汇编

四川“5、12特大地震”灾后心理救助知识汇编地震以猝不及防的方式,使成千上万的生灵遭到涂炭。

面对这样的灾害我们能做些什么呢?序言20XX年5月12日下午2时28分,四川省汶川县发生7.8级强烈地震灾害,波及陕西、甘肃、重庆、云南等多个省市。

这场突如其来的巨大灾难,使毫无准备的灾区人民陷入水深火热之中,也使受波及省市的人们陷入焦虑恐慌的巨大心理压力中,对此我们深感揪心。

我们为地震中不幸离去的同胞们揪心,我们为在废墟中顽强求生的幸存者揪心,我们为正承受着丧亲之痛的同胞们揪心。

现在,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全国人民团结抗震,举国上下心系灾区。

我们为不眠不休、将生死置之度外的救援人员感动,我们为全国民众并肩抗灾、血浓于水的情感感动,我们也为敬爱的总理不顾年事已高,站在救灾最前线而泪流满面……人们将如何接纳猝临的灾难、怎样树立坚持活下去的信念、如何从容应对未来、面对被改变的人生命运呢?尤其是那些未成年的孩子,又怎样摆脱黑暗的阴影,走出心理的重大危机呢?众所周知,许多经历了灾难或灾难中的幸存者,摆脱这段经历带来的困扰是一个很艰难的长期过程。

身体可以很快好转,但心理的重创却很难远去。

无论是与死神较量过的幸存者,承受瞬间亲人离去的巨大悲痛的受害者,还是在焦虑恐慌中承受巨大心理压力的受灾民众,对于他们来说,除了物质的救援,身体的医治,政府的温暖外,更需要亲情的抚慰,压力的疏解和心理的干预,需要灾难过后内心的平复,需要面对未来生活的勇气和信心。

中国心理学会致全国心理学工作者和心理咨询、治疗专业人倡议书各位心理学工作者、心理咨询和治疗专业人员:5月12日突如其来的四川汶川大地震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也牵动着全国心理学工作者、心理咨询和治疗专业人员的拳拳之心。

面对自然灾害,全国人员与灾区人民团结在一起,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积极投入了救灾工作。

作为心理咨询和治疗专业人员,我们对这场灾害对灾区人民的身体和心理上伤害感到非常痛心,我们也非常希望利用我们的专业知识,最大限度地为灾区人民奉献我们的力量。

地震救援中的心理援助与康复

地震救援中的心理援助与康复

地震是一种破坏性极大的自然灾害,不仅会造成人员伤亡、房屋倒塌,还会给受灾人群带来巨大的心理创伤。

因此,在地震救援中,心理援助与康复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论述地震救援中的心理援助与康复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

一、心理援助问题地震发生后,受灾人群会面临着极大的心理压力和创伤。

以下是在地震救援中常见的心理援助问题:1. 创伤后应激障碍地震会导致人们经历剧烈的惊恐与恐慌,以及丧失亲人、财产等重大损失。

这些经历可能引发创伤后应激障碍,包括回忆性噩梦、焦虑、抑郁等症状。

2. 恐惧和焦虑地震对人们的生命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受灾人群普遍存在恐惧和焦虑情绪。

他们担心余震、再次地震等,对未来感到不安。

3. 社会支持的缺失地震造成的社会破坏和人员伤亡,可能导致受灾人群感到孤立和无助。

缺乏社会支持会加重他们的心理负担,影响康复和恢复能力。

为解决这些心理援助问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心理咨询与辅导应组织专业心理援助人员,为受灾人群提供心理咨询和辅导服务。

通过与他们交流和倾听,帮助他们释放情绪、缓解压力,并提供恰当的应对策略。

2. 建立心理支持网络在地震救援现场设立心理支持中心或设置电话咨询热线,为受灾人群提供随时的心理支持。

同时,可以组织志愿者团队,开展心理支持活动,提供互助和交流的机会。

3. 恢复社会联系和重建社区重建社区和恢复社会联系对于受灾人群的心理康复至关重要。

可以组织各类社区活动,鼓励人们相互帮助和支持,重建社区的凝聚力和归属感。

二、心理康复问题地震对人们的身心健康造成了极大的冲击,因此,心理康复工作也是地震救援中不可忽视的问题。

以下是在地震救援中常见的心理康复问题:1. 复原力的提升地震对受灾人群的身心健康产生了严重影响,需要提升他们的复原力,增强抵抗灾害的能力。

可以通过心理训练、培养积极心态等方式,帮助他们恢复正常生活。

2. 心理支持的延续地震发生后,心理支持工作不能仅局限于救援阶段,还需要在灾后持续进行。

灾害救援一线社会工作者的心理问题及解决策略

灾害救援一线社会工作者的心理问题及解决策略

灾害救援一线社会工作者的心理问题及解决策略摘要:当灾害发生时,社会工作者常会参与现场救援,为受灾群众提供心理疏导、资源链接等服务。

他们作为一线救援人员,会直面惨烈的画面和经历环境激烈的变化,易产生各种心理应激反应,若得不到及时解决,会影响其工作成效和日常生活。

结合现有对灾害救援人员心理问题及干预策略的研究,分析社会工作者在灾害救援一线中可能会产生的心理问题,分析原因,并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灾害救援一线;社会工作者;心理问题;解决策略0导论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对灾害救援一线中消防官兵、医护人员、志愿者等的心理问题及解决策略。

然而由于灾害具有突发性、伤害性和难以预测性,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一种应激,社会工作者作为普通人员,在参与灾害一线救援时,面对激烈的灾害现场也会产生很多心理应激反应,加上社会工作者在对受灾的个体或者家庭开展服务时,常需要和服务对象共情,这容易导致社会工作者一直处在创伤暴露的环境中,产生很多不适的心理反应,加上一些社会工作人员缺乏自我心理干预的方法,一些心理应激反应会随着时间推移变成严重的心理问题,如急性应激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替代性创伤等。

本文以参与灾害救援一线的社会工作者为主体,研究他们因灾害可能产生的心理问题,分析原因,并从自助、互助、他助等层面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1灾害救援一线社会工作者常见的心理问题1.1急性应激障碍(ASD)急性应激障碍是指个体受到严重和急剧的心理或社会应激因素如特大灾难,在短时间里产生的心理异常表现,一般会在几分钟或几个小时以内发生,它的症状可以分为三类,一是精神运动被抑制,常常表现为沉默不语、反应迟缓、没有任何情绪反应、注意力不集中和对事物的感知能力下降等;二是精神运动明显兴奋,表现为惊恐、紧张、坐立难安、精神亢奋等症状;三是前两种类型的症状混合并且变化着出现,个体有时还会伴随着忧郁、焦虑等,甚至还会出现身体上的一些不适症状[1]。

参与灾害救援的人员如直接参与现场救援的社会工作者作为救援个体,在灾难现场,会直面生命的逝去、家庭的破灭等,还要面对环境的威胁,他们不可避免在短时间里产生一些心理应激反应,如一些国外学者采用ASD和PTSD诊断量表对250名参与灾害救援的人员其中包括社会工作者在内的危机干预小组进行心理应激调查,就发现灾害救援一线人员在救灾过程中以及救援活动过后的一段时间里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应激障碍,急性心理应激障碍出现在了7%到25%的一线救援者之中[2]。

地震救援人员心理应对小常识

地震救援人员心理应对小常识

地震救援人员心理应对小常识地震是一种突发性的自然灾害,常常造成严重破坏与大量人员伤亡。

在地震发生后,救援人员的到来对于受灾地区的人民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然而,地震救援工作不仅需要技术和专业知识,更需要救援人员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

本文将介绍一些地震救援人员应对心理问题的小常识,以帮助他们更好地开展工作。

首先,地震救援人员应具备一定的自我认知和情绪管理能力。

面对灾区中的景象,很容易使人感到无助和沮丧,甚至出现压力和焦虑等情绪反应。

因此,救援人员需要意识到自己的情绪变化,并及时采取调节措施,避免情绪过度波动。

可以通过与队友或家人交流、运动、听音乐等方式来缓解情绪压力。

此外,地震救援人员应具备稳定的心理状态和应变能力。

面对灾区的破坏和伤亡,救援人员需要能够处理紧急情况和高压环境,保持冷静和清醒的头脑。

同时,他们还需要具备较强的适应能力,快速适应工作环境的变化和应对各种不确定因素。

除了以上的个人心理素质,救援人员还应遵循一些心理健康的原则。

首先,他们应建立良好的个人支持系统。

这意味着要与家人、朋友和同事进行密切的交流,分享工作和生活中的问题和困惑,及时获得心理支持。

其次,救援人员应定期进行心理检查和评估。

这有助于及早发现和处理可能的心理问题,避免压力和创伤的延续。

最后,救援人员要合理安排工作和生活,避免过度劳累和工作压力过大。

适当的休息和娱乐活动有助于缓解压力和提高工作效能。

综上所述,地震救援人员在工作中往往面临种种心理问题,如情绪波动、紧张压力和创伤后应激等。

然而,通过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遵循心理健康原则并采用有效的应对技巧,他们可以更好地应对这些问题,保持稳定的心理状态并提高工作效能。

只有这样,地震救援工作才能更加高效有序地进行,为受灾地区的人民带来更多的希望和力量。

救助行动中的心理支持与干预措施分析

救助行动中的心理支持与干预措施分析

救助行动中的心理支持与干预措施分析在我们的生活中,各种各样的灾难和突发事件时有发生,如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等。

这些事件不仅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也对人们的心理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在救助行动中,除了提供物质上的援助和生活上的照顾,心理支持与干预措施也同样重要。

它们能够帮助受灾群众和救援人员缓解心理压力,恢复心理平衡,增强应对困难的能力,从而更好地适应灾后的生活和工作。

一、救助行动中常见的心理问题在救助行动中,受灾群众和救援人员可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

受灾群众方面,常见的心理问题包括恐惧、焦虑、悲伤、愤怒、无助、自责、内疚等。

例如,在经历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后,人们可能会对再次发生灾害感到恐惧,对失去亲人、家园和财产感到悲伤和无助。

在公共卫生事件中,如传染病疫情,人们可能会对疾病的传播感到焦虑,对隔离生活感到不满和愤怒。

救援人员方面,由于长时间处于高强度、高压力的工作环境中,可能会出现疲劳、压力过大、情绪低落、失眠、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

他们可能会因为目睹大量的痛苦和伤亡而感到心理创伤,也可能会因为无法挽救所有的生命而感到自责和内疚。

二、心理支持与干预措施的重要性心理支持与干预措施在救助行动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它有助于维护受灾群众和救援人员的心理健康。

及时的心理支持和干预可以帮助他们缓解负面情绪,减轻心理压力,预防心理疾病的发生。

其次,能够提高救助行动的效果。

良好的心理状态可以使受灾群众和救援人员更好地配合救助工作,提高应对困难的能力和效率。

此外,还有利于促进社会的稳定和恢复。

通过帮助受灾群众恢复心理健康,他们能够更快地重新融入社会,重建家园,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三、救助行动中的心理支持措施1、提供情感支持在救助现场,设立专门的心理支持区域,让受灾群众和救援人员有一个可以倾诉和宣泄情感的地方。

心理支持人员要以耐心、关心和同情心倾听他们的讲述,给予他们温暖的拥抱和安慰,让他们感受到被理解和关爱。

灾后心理学考试答案

灾后心理学考试答案

灾后心理学考试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题,共20分)1. 灾后心理干预的首要任务是什么?A. 提供物质援助B. 评估心理状况C. 重建家园D. 提供心理治疗答案:B2. 灾后常见的心理反应不包括以下哪项?A. 焦虑B. 抑郁C. 兴奋D. 麻木答案:C3. 灾后心理干预中,以下哪项不是有效的支持方式?A. 倾听和理解B. 提供情感支持C. 强迫受害者回忆灾难经历D. 提供实际帮助答案:C4. 灾后心理干预的目的是什么?A. 消除所有心理问题B. 帮助个体恢复正常生活C. 完全治愈心理创伤D. 让受害者忘记灾难答案:B5. 灾后心理干预中,以下哪项不是必要的?A. 保密原则B. 尊重受害者C. 快速解决问题D. 建立信任关系答案:C6. 灾后心理干预的长期目标是什么?A. 恢复社会功能B. 完全消除心理创伤C. 让受害者忘记灾难D. 恢复正常生活答案:A7. 灾后心理干预中,以下哪项不是干预者应有的态度?A. 同情B. 耐心C. 专业D. 冷漠答案:D8. 灾后心理干预中,以下哪项不是干预者应具备的技能?A. 倾听技巧B. 沟通技巧C. 快速诊断D. 同理心答案:C9. 灾后心理干预中,以下哪项不是干预者应遵循的原则?A. 尊重受害者的意愿B. 避免二次伤害C. 强迫受害者接受干预D. 保护受害者隐私答案:C10. 灾后心理干预中,以下哪项不是干预者应考虑的因素?A. 受害者的文化背景B. 受害者的年龄C. 受害者的性别D. 受害者的个人兴趣答案:D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5题,共15分)1. 灾后心理干预可能包括以下哪些内容?A. 情绪支持B. 危机干预C. 心理教育D. 药物治疗答案:ABCD2. 灾后心理干预中,以下哪些因素可能影响干预效果?A. 干预者的专业性B. 受害者的接受程度C. 干预的时间点D. 干预的环境答案:ABCD3. 灾后心理干预中,以下哪些是干预者应避免的行为?A. 强迫受害者回忆灾难经历B. 过度同情C. 忽视受害者的文化背景D. 缺乏耐心答案:ABCD4. 灾后心理干预中,以下哪些是干预者应采取的策略?A. 建立信任关系B. 提供实际帮助C. 尊重受害者的意愿D. 避免二次伤害答案:ABCD5. 灾后心理干预中,以下哪些是干预者应具备的素质?A. 同理心B. 耐心C. 专业知识D. 快速反应能力答案:ABC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2题,共10分)1. 简述灾后心理干预的基本原则。

灾后心理救助要点

灾后心理救助要点

别害怕,我在你身边!—灾后心理救助要点(根据盛晓春博士录音整理)第一,灾后心理救助的宗旨:有利有序有效。

个人口号:别害怕,我在你身边!除了应对灾害外还要协助当地人们生活的正常化,现在还是救人时期,目前处于比较麻木的状态,还有余震,有人觉得房子还在晃,画面还在出现。

可能出现过度警觉,行为也可能过激。

比如:救助的武警,“求求你让我再救一个人“,这就是救人在情绪方面的影响,这都是救人时的反应,过段时间,能量耗竭,可能抑郁。

第二,怎么理解灾后心理创伤:自然界的事情慢慢形成适宜的反应,人们日常生活中慢慢形成适宜的接受范围,但大的突发事情,通常超出人的承受范围,这么多的信息如果承受不了,可能造成问题。

正常人对信息的流动,交换,互动,如身体感知,接受,理解,处理,对信号作出反应,但当刺激太大,这样流动的过程可能会被打断。

具体到地震,有人统计一周内将近94-96%有各种症状。

随着时间的推延,这些信息不会消失和遗忘,但会被处理到不会对生活造成太大影响。

四个月左右,70-75%的人会处理得比较好,也就是四分之三,还有四分之一,可能有遗留。

这些人可能我们称为应激障碍,就像用暴力把弹簧拉直后它没法弹回去。

前面四分之三的人如果有专业人员帮助,这种心理影响可能小点。

第三、怎么识别灾后心理创伤的常见症状:分为情绪,行为,感知觉等。

遭遇这么大创伤后,出现这种反应,有人用正常来形容。

第一个就是恐惧和担心:担心地震再次发生,担心出现可怕的事情,在混乱中急于找到亲人,急于联系,害怕亲人遭到伤害,剩自己一个人,害怕对自己失去控制。

第二个,过度警觉:对声音图像气味,过度反应;一旦有动静,有时甚至没余震,也吓得马上跑;安全感差,失眠,多梦,早醒。

从精神科来说,这是处于应激状态下,身体分泌肾上腺素,使随时处于待命逃逸状态,本来这有助于逃生,但这状态不能长期存在。

第三个,悲伤:亲人有伤亡,常见哭泣,流泪,比较常见,甚至有人哭得非常厉害,大声哭嚎,也有少数人麻木冷漠,也有人没有反应,会非常理性,如一个火灾后的孩子,把妈妈拖出来,所有事做完后才发现自己腿流血。

护理人员的心理健康与维护相关问题解答

护理人员的心理健康与维护相关问题解答

护理人员的心理健康与维护相关问题解答1.心理健康的概念是什么?心理健康是指心理活动的过程完整、心理状态稳定、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与社会保持协调一致。

2.护理人员的心理健康标准是什么?护理人员的心理健康标准是应具备稳定的情绪、健全的意志、完整的人格、和谐的人际关系以及符合职业规范的行为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3.灾害本身会给救援护理人员带来怎样的压力?(1)个体伤害:救援护理人员处于灾害环境中,自身安全受到威胁。

(2)创伤刺激:救援护理人员接触较多罹难人员,对心理造成创伤。

(3)挫折伤害:救援失败或救援未达到预期目标。

4.灾害对救援护理人员的职业产生怎样的影响?(1)职业紧张:工作要求高、强度大、时间长、任务重等。

(2)职业倦怠:由于情绪处于紧张、恐惧的时间较长,继而转为情绪衰竭,处于倦怠状态。

(3)承担较大的工作风险:由于工作环境恶劣、工作环境不安全、救援人力资源有限等,使得护士承担较大的工作风险等。

5.灾害救援中,护理人员出现职业紧张对个体有什么影响?(1)心理方面:主要影响认知能力和情绪状态,表现为记忆力减退、判断能力下降、情绪低落、工作满意度下降等。

(2)生理方面:主要影响自主神经、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和骨骼肌肉系统,表现为头痛、睡眠障碍、乏力、手足发冷等。

(3)行为方面:个体行为表现为吸烟、酗酒、滥用药物、不良饮食等;工作行为表现为消极怠工、工作失误增多、效率低下等。

6.灾害救援中,护理人员出现职业倦怠对个体有什么影响?(1)情绪衰竭:情绪原动力降低,缺乏工作主动性,有明显挫败感。

(2)个人无效能感:对工作能力自评低,工作效率低,自觉不能胜任工作。

(3)自我隔离:与其他救援人员保持距离,无亲和感,排斥工作。

7.应激源的来源有哪些?救援护理人员常见的应激源有哪些?(1)应激源的来源包括:①内部应激源:源于机体内部的各种刺激,如疼痛、发热、期望值过高、自悔等。

②外部应激源:源于机体外部的各种刺激,如冷、热、空气污染等。

如何应对灾情后社会心理问题

如何应对灾情后社会心理问题

如何应对灾情后社会心理问题灾害及其后续影响对人的身心健康和社会心理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面对灾情后社会心理问题,我们需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方法应对和解决。

本文将从灾害后的心理问题、应对方法和心理支持等方面进行探讨,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以期为读者提供有益的建议。

1. 灾害后的心理问题灾害对个体和社会造成的创伤往往导致人们出现各种心理问题。

常见的心理反应包括焦虑、恐惧、抑郁、愤怒、无助感等。

人们可能经历创伤后应激障碍、心理创伤后应激反应,或出现心理疲劳等问题。

此外,灾害还可能引发社会心理问题,如社区冷漠、互不信任等。

2. 应对方法2.1 接受现实和情绪表达灾难发生后,首先要接受现实,正视灾害造成的损失。

个体和社会要倾听受灾人员和受影响群体的情绪表达,鼓励他们诉说内心的困惑和痛苦,释放压力,避免情绪创伤进一步积累。

2.2 建立社会支持社会支持是帮助人们摆脱心理困境的重要因素。

社区、家庭和社会应当与受灾者建立紧密联系,提供物质和精神上的援助。

通过亲朋好友的关怀和关心,受灾者可以减轻心理压力,增强抵抗力。

2.3 心理干预与治疗对于严重的心理问题,应该寻求专业的心理干预与治疗。

专业心理咨询师和心理医生可以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与帮助,通过认知重建、情绪调节、心理疏导等方法,帮助受灾者恢复身心健康。

2.4 重建社区文化灾情过后,社区的重建是有效应对社会心理问题的关键之一。

通过组织社区活动、文化交流等方式,增强社区凝聚力和归属感,帮助受灾群体共同面对挑战,促进社会心理康复。

3. 心理支持机制为了更好地应对灾害后的社会心理问题,社会和相关部门应建立有效的心理支持机制,确保心理援助能及时、全面地到达受灾人员和受影响群体。

以下是一些建议:3.1 加强社区心理援助在受灾区域建立心理健康服务机构,提供心理援助和咨询服务。

培训社区工作者和志愿者,提供心理教育和心理支持技巧,建立社区防灾心理支持网络。

3.2 整合资源,建立合作关系组织相关机构、社会组织和志愿者团队,整合资源,建立合作关系,形成心理支持联盟。

灾后心理救助常识 大众心理救助知识简答

灾后心理救助常识 大众心理救助知识简答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灾后心理救助常识大众心理救助知识简答
导语:在灾难中,也许你的亲人或朋友不幸受伤或遇难,甚至你自己也受到伤害;也许你的经历只有自己了解,但我们希望能够帮助你知道每一个人在地震
在灾难中,也许你的亲人或朋友不幸受伤或遇难,甚至你自己也受到伤害;也许你的经历只有自己了解,但我们希望能够帮助你知道每一个人在地震灾害后可能出现的反应,提供一些方法,帮助你度过心理的难关,走出灾难阴影,面对未来的生活。

大众心理救助知识简答
1、我以前从来没有听说过灾后心理救助,不知道心理救助对我们有什么用
一般而言,灾后救助应包括两个部分:一为物质救助,二为心理救助。

个体的物质损失总能在一段时间后得到回复,但是其心理上的创伤如果不及时救助,有的甚至会伴随个体一生。

有研究表明,约占70%的当事人可以在没有专业人员帮助的情况下自己愈合其心理创伤;另外30%的当事人则或多或少会由此而产生一定程度的心理问题,日后表现出现焦虑、抑郁、躯体障碍、进食障碍、睡眠障碍、酒依赖和药物依赖等现象。

对于未成年人,由于对灾难事件无法进行完整的言语表达,也没有机会给予表达,他们所形成的心理创伤可能更严重些,更需要进行心理救助。

2、我们自己没有遭遇严重的灾难,心理救助对我们而言是否就没有必要
诚然,灾难当事人是我们救助的重点,但不是说其他人员就不需要了。

有研究表明,一位当事人可能会影响周围很大一群人,对他人产
生活常识分享。

灾后心理学考试答案

灾后心理学考试答案

灾后心理学考试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灾后心理干预的首要目标是什么?A. 提高个体的自我效能感B. 缓解个体的创伤后应激反应C. 增强个体的社交能力D. 促进个体的自我认知答案:B2. 灾后心理援助中,哪种干预方法被广泛认为是有效的?A. 认知行为疗法B. 精神分析疗法C. 人本主义疗法D. 药物治疗答案:A3. 灾后心理援助中,哪些人群需要特别关注?A. 儿童和青少年B. 老年人C. 残疾人D. 所有选项答案:D4. 灾后心理援助中,以下哪项不是心理援助者应具备的素质?A. 同情心B. 耐心C. 专业技能D. 批判性思维答案:D5. 灾后心理援助中,以下哪项不是心理援助者应遵循的原则?A. 尊重个体差异B. 保密原则C. 以自我为中心D. 建立信任关系答案:C6. 灾后心理援助中,以下哪项不是心理援助者应采取的策略?A. 倾听和理解B. 提供情感支持C. 强迫个体表达情绪D. 鼓励个体参与社会活动答案:C7. 灾后心理援助中,以下哪项不是心理援助者应避免的行为?A. 过度干预B. 忽视个体需求C. 保持中立态度D. 建立专业边界答案:A8. 灾后心理援助中,以下哪项不是心理援助者应考虑的因素?A. 个体的文化背景B. 个体的宗教信仰C. 个体的经济状况D. 个体的兴趣爱好答案:D9. 灾后心理援助中,以下哪项不是心理援助者应提供的支持?A. 信息支持B. 情感支持C. 物质支持D. 职业支持答案:D10. 灾后心理援助中,以下哪项不是心理援助者应评估的内容?A. 个体的心理状况B. 个体的生理状况C. 个体的社会支持网络D. 个体的饮食习惯答案:D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 灾后心理援助中,以下哪些因素可能会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A. 灾难的严重程度B. 个体的应对能力C. 个体的社会支持D. 个体的生活习惯答案:A、B、C2. 灾后心理援助中,以下哪些干预措施可以帮助个体缓解创伤后应激反应?A. 心理教育B. 放松训练C. 药物治疗D. 认知重构答案:A、B、D3. 灾后心理援助中,以下哪些因素可能会影响心理援助的效果?A. 援助者的专业水平B. 援助者与个体的关系C. 援助的时间长度D. 个体的期望值答案:A、B、C、D4. 灾后心理援助中,以下哪些行为是心理援助者应避免的?A. 过度同情B. 忽视个体的隐私C. 提供不切实际的建议D. 强迫个体参与活动答案:A、B、C、D5. 灾后心理援助中,以下哪些因素是心理援助者应考虑的?A. 个体的心理需求B. 个体的生理需求C. 个体的社会环境D. 个体的经济状况答案:A、B、C、D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 简述灾后心理援助的重要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灾后心理援助常见问题问答:如何与幸存者交谈1、人在突然遇到巨大地震等灾害事件时,通常会出现什么样的身心应激(PTSD,包括情绪、行为等)反应?这种反应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发生怎样的变化?首先,我们需要区别一下PTSD(创伤后应激障碍)和正常的应激反应。

现在心理学知识比较普及,很多人心理安全意识很强,于是就会有一种担心,把很多正常的应激反应认为是PTSD、“精神疾病”、或者“心理障碍”的前兆,对此高度紧张,实际这是不必要的。

灾害事件结束之后,正常的应激反应包括:情绪上:恐惧担心(害怕地震再次来临,或者有其它不幸的事降临在自己或家人身上)、迷茫无助(不知道将来该怎么办,觉得世界末日即将到来)、悲伤(为亲人或其他人的死伤感到悲痛难过)、内疚(感到自己做错了什么,因为自己比别人幸运而感到罪恶)、愤怒(觉得上天对我不公平,觉得自己不被理解,不被照顾)、失望和思念(不断地期待奇迹出现,却一次次地失望),等等行为上:脑海里重复地闪现灾难发生时的画面、声音、气味;反复想到逝去的亲人,心里觉得很空虚,无法想别的事;失眠,噩梦,易惊醒;没有安全感,对任何一点风吹草动都“神经过敏”,等等。

需要再次强调,以上这些反应都是正常的。

大部分反应随着时间的推移,都会渐渐减弱,一般在一个月以后,我们就可以重新回到正常的生活。

像哀伤、思念这样的情绪可能会持续得更久,伴随我们几个月甚至几年,但不会对生活造成太多影响。

我们要学会带着我们的哀伤继续生活。

对于少数人,问题可能持续存在,如果出现第10题中列举的问题,而且持续时间长,严重影响了个人的工作和生活,则需要注意寻求心理卫生专业人员的帮助,看其是否罹患PTSD(创伤后应激障碍)和/或其他心理障碍。

2、在遇到灾难事件时,镇定和冷静是能做到的吗?如果保持镇定和冷静,会有什么样的作用?经历重大灾难之后,出现恐惧、担心、悲伤、愤怒等情绪反应都是正常的,大多数人并不能在第一时间保持绝对的“镇定和冷静”。

因此,不应当刻板地要求别人和自己保持镇定和冷静。

当然,若能在情绪反应出现之后,调整心态,恢复镇定和冷静,则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它可以帮助人们更加理性地思考和分析。

3、对于灾难中的幸存者、死难者家属以及救援人员,当面对和处理自己的这些心理反应时,如何处理是不合适的?不合适的处理包括:1)“我得想办法,让自己别再这样下去。

”——过于担心。

因为自己有了某些心理反应(比如失眠、噩梦、强烈的惊恐和悲伤)而误将其当作“病态”,从而刻意地去试图压抑,反而对自己没有好处;(2)“我没事,我挺好的。

”——隐藏感觉。

更好的做法是试着把情绪讲出来,让周围的人一同分担;3)“别哭了,我们不要难过了。

”——阻止亲友的情感表达。

事实上,引导他们说出自己的痛苦,是帮助他们减轻痛苦的重要途径之一;4)“怎样才能把这件事忘掉?”——试图遗忘。

其实伤痛的停留是正常的,更好的方式是与我们的朋友和家人一同去分担痛苦。

4、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及时获得心理咨询师或治疗师的救助,在此情况下,我们可以学习的一些心理自助方法是什么?面对如此大的冲击,在灾难发生后,尽速让我们回复日常的生活状态是重要的。

以下就是一些简便的方法让我们可以用来帮助自己。

(1)保证睡眠与休息,如果睡不好可以做一些放松和锻炼的活动(2)保证基本饮食,食物和营养是我们战胜疾病创伤,康复的保证(3)与家人和朋友聚在一起,有任何的需要,一定要向亲友及相关人员表达(4)不要隐藏感觉,试着把情绪说出来,并且让家人和朋友一同分担悲痛(5)不要因为不好意思或忌讳,而逃避和别人谈论自己的痛苦,要让别人有机会了解自己(6)不要阻止亲友对伤痛的诉说,让他们说出自己的痛苦,是帮助他们减轻痛苦的重要途径之一(7)不要勉强自己和他人去遗忘痛苦,伤痛会停留一段时间,是正常的现象,更好的方式是与我们的朋友和家人一起去分担痛苦。

5、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及时获得心理咨询师或治疗师的救助,在此情况下,作为陪伴者,我们可以学习哪些与灾难幸存者交谈的技巧?当灾难刚刚发生时,在努力去理解和感受灾难幸存者的基础上,要说:• 对于你所经历的痛苦和危险,我感到很难过。

• 你现在安全了(如果这个人确实是安全的)。

• 这不是你的错。

• 你的反应是遇到不寻常的事件时的正常反应。

• 你有这样的感觉是是很正常的,每个有类似经历的人都可能会有的很好的反应。

• 看到/听到/感受到/闻到这些一定很令人难过/痛苦。

• 你现在的反应是正常的,你不是发疯了。

• 事情可能不会总是这样的,它会好起来的,而你也会好起来的。

• 你现在不应该去克制自己的情感,哭泣、愤怒、憎恨、想报复等都可以,你要表达出来。

不要说:• 我知道你的感觉是什么。

• 你能活下来就是幸运的了。

• 你能抢出些东西算是幸运的了。

• 你是幸运的,你还有别的孩子/亲属等等。

• 你还年轻,能够继续你的生活/能够再找到另一个人。

• 你爱的人在死的时候并没有受太多痛苦。

• 她/他现在去了一个更好的地方/更快乐了。

• 在悲剧之外会有好事发生的。

• 你会走出来的。

• 不会有事的,所有的事都不会有问题的。

• 你不应该有这种感觉。

• 时间会治疗一切的创伤。

• 你应该要将你的生活继续过下去。

6、我没有救下我的亲人,如何减少负罪感?丧失亲人之后,通常都会经历如下四个心理反应过程:(1)休克期:可能会出现情感麻木,否认丧失亲人的事实;(2)埋怨:有些人会自责,后悔自己没有救出亲人,有些人会愤怒,对灾难造成的亲人丧失感到非常生气;(3)抑郁期:有些人会出现情绪低落,不愿意见人,特别是丧失了孩子的家长特别不愿意看到与自己孩子同龄的儿童;有些人什么都不想干,对什么都没有兴趣,夜间噩梦,失眠等;(4)恢复期:不再做噩梦, 开始适应新生活。

7、在居丧过程中,可有以下一些心理自助方法:(1)对于丧亲者而言,出现以上的心理反应是正常的。

若如上反应持续时间超过半年或者过于强烈,则应寻求专业人员的帮助;(2)应当尝试表达哀伤、自责、愤怒等情绪。

哭泣、向他人倾诉、写日记等方式都有利于情感的表达。

(3)可以寻求家人和朋友的帮助和支持,向他们表达自己的需要,让大家一同分担悲痛。

8、灾难后,如何帮助我们的孩子们?本次地震中不少儿童遭受了严重的创伤。

除了需要应对外伤、饥饿、寒冷等他们不熟悉的情况外,儿童同样会经历心理上的创伤。

由于儿童比成人更为脆弱,因此此时更需要关注儿童的反应,及时地保护儿童。

首先,需要留意孩子的如下反应:(1)情绪反应:感到恐惧、害怕,有的会哭泣,有紧张、担忧、迷茫、无助的表情;有的逃生出来的孩子会因为同学老师的伤亡产生自责;警觉性增高,如难以入睡、浅睡多梦易惊醒;头痛、头晕、腹痛、腹泻、哮喘、荨麻疹等,这可能是紧张焦虑的情绪对身体造成的伤害。

(2)行为反应:发脾气、攻击行为;过于害怕离开父母或亲人,怕独处;有些长大的孩子好像又变小了,出现遗尿、吮手指、要求喂饭和帮助穿衣等幼稚行为;有些儿童会情绪烦躁、注意力不集中、容易与其他人发生矛盾等。

其次,需要更为关注以下可能在灾害中更容易受到心理伤害的儿童:在地震中身体受伤的儿童;以往遭受过灾难或创伤事件的儿童;女童;患躯体疾病、残疾的儿童,包括智力障碍儿童;或者以前曾经有过情绪、行为问题的儿童;有精神疾病家族史的儿童。

第三,在保证儿童身体和环境安全、预防潜在的危险方面,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优先保证儿童身体安全,对于受伤儿童立即给予医疗救护;(2)优先给儿童提供清洁的饮用水、安全食品以及夜间保暖;(3)尽量把儿童安置在远离灾难现场和嘈杂混乱的场所,避免孩子走失或因环境拥挤不能入睡;(4)要指导孩子观看新闻报道,因为低年龄儿童可能会对电视画面中重现的镜头感到害怕和恐惧。

鼓励孩子用力所能及的方式表达对灾区灾民的关爱,不鼓励孩子做力所不及的事情。

第四,在心理保护方面,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促进表达:鼓励并倾听儿童说话,允许他们哭泣,尽量不唠叨孩子,告诉孩子担心甚至害怕都是正常的,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鼓励孩子玩游戏,不要强求儿童表现勇敢或镇静;(2)多做解释:不要批评儿童那些出现幼稚行为的孩子,这些暂时出现的“长大又变小了的行为”,是儿童对突发灾难对常见的心理反应。

对孩子不理解不明白的事情要用他们能够理解的方式解释。

同时要给予希望,向儿童承诺,地震会过去,政府会安排大人来帮助我们,帮我们重建家园。

(3)本次灾情重大,直接受影响的孩子多,要及时发现问题,积极请求精神科医生的帮助,必要时进行治疗,避免问题延续。

(4)成年人应尽量不要在儿童面前表现出自己的过度恐惧、焦虑等情绪和行为,及时处理自己的压力和调整情绪。

成年人稳定的情绪、坚强的信心、积极的生活态度会使儿童产生安全感。

(5)如果儿童因为受灾引起的心理问题持续存在,应该及时到医院精神科或心理门诊就诊。

附:保护受灾儿童简单口诀:先医疗,救生命;保温暖,供饮食;睡好觉、防丢失;防疫病,手勤洗;找玩具,讲故事;莫惊恐,多解释;鼓信心,要重视;指导下,看电视。

心烦躁,情绪低;找医生,健心理。

(摘自中国疾控中心精神卫生中心、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全国联合抗震救灾心理救援专家组《心理自救互救宣传手册二:抗震救灾中儿童心理应激反应的预防与处理》)9、我一直无法安睡,处于惊恐中,我该怎么办?地震之后,出现恐惧、担心、失眠等心理反应是正常的。

个别人由于逃生过程和救助别人的过程消耗了大量的体力,造成精神的崩溃:有的人会凭空听见有人叫自己的名字、与自己说话或者命令自己做事,比如把衣服脱掉,把东西给人等等;还有的人凭空怀疑周围的人是坏人,要抢劫或谋害自己,因此感到十分害怕恐惧;还有的人感觉周围变得不清晰,不真实,如在梦中,走到危险的地方也没有察觉。

还可能出现幻觉,“看到”去世的亲人、“听到”不在身边的亲人的呼唤。

他们经常夜不能寐、食不甘味、噩梦频频,灾难场景不断在脑海萦绕而挥之不去,听到灾难相关的消息即悲痛不已或恐惧不安。

这些急性应激反应一般在灾难发生后48-72小时后逐渐减轻,多数在30天内明显缓解。

出现这些情况,首先应当尽可能保证睡眠与休息,如果睡不好可以做一些放松和锻炼的活动;其次应当保证基本饮食,食物和营养是我们战胜疾病创伤,康复的保证;另外,与家人和朋友聚在一起,有任何的需要,一定要向亲友及相关人员表达。

但是少部分人在遭遇灾难后的心理反应则会延续数月、数年,而表现为“创伤后应激障碍”。

灾后尽管时过境迁,他们仍睹物思人、触景生情,灾难片段在脑海中、梦中反复闪现,甚至不愿在原来的环境中生活,不愿和人交往,表现的过于警觉等。

若有上述情况发生,则需要寻求心理专业工作人员的帮助。

(部分摘自中国疾控中心精神卫生中心、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全国联合抗震救灾心理救援专家组《心理自救互救宣传手册二:抗震救灾中儿童心理应激反应的预防与处理》)10、如何判断自己和家人必须去找心理咨询师或治疗师?如前所述,人们在严重灾难之后,通常都会出现一系列的诸如恐惧、悲伤、愤怒等正常的心理应激反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