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文人论政_的三个典型

合集下载

十九世纪我国报刊评论的产生及其发展

十九世纪我国报刊评论的产生及其发展

十九世纪我国报刊评论的产生及其发展赵晓兰【内容提要】十九世纪上半叶,外国传教士在中国创办的近代报刊将报刊评论引入中国。

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人自己的报刊评论诞生,并出现了报刊评论文体——新文体。

十九世纪九十年代,报刊评论在维新运动的推动下得到很大发展,为二十世纪报刊评论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十九世纪/报刊评论/新文体我国报刊评论的历史是由外国传教士首先揭开的。

十九世纪上半叶,随着外报在中国的创办成功,西方报刊评论的形式与内容被引入中国。

在外报的直接刺激和影响下,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国人自办的近代化报刊问世,中国人自己的报刊评论随之诞生,并出现了适合报刊评论的文字体裁——新文体。

十九世纪九十年代,在维新运动的强劲推动下,报刊评论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无论是评论的数量、规模还是深度,都有很大的发展,新文体的发展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本文将分几个阶段,就十九世纪我国报刊评论的产生、发展进行分析。

一、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以前的报刊评论中国古代报纸从未出现过报刊评论,中国的封建政治体制使报刊评论缺少赖以生存的土壤。

报刊评论是伴随着十九世纪外报在中国的创办由西方传教士传入中国的。

1815年8月,英国传教士米怜在马来半岛的马六甲创办了《察世俗每月统记传》,这是外国传教士用中文出版的第一个定期报刊。

它虽然创办于中国境外,却是我国近代化报刊的肇始。

这个最早的中文报刊已经出现了评论,但它的内容多为宗教说教,未见有对政治时事的评说,与现实生活也无多大联系,因此不能视为真正意义上的报刊评论。

1833年德国籍传教士郭实猎在广州创办了中文月刊《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它是创建于中国境内的第一家中文近代报刊。

《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首页即为言论专栏,这一栏目关注的是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如中外贸易、中国人不应称外国人为“蛮夷”。

例如,癸巳年(1833年)八月号刊登的《论》,对于中国人将外国人称为“蛮夷”的问题进行了评论:“夫蛮狄羌夷之名等,指残虐性情之民。

近代新闻场中的“文人论政”幻象

近代新闻场中的“文人论政”幻象

等等数不清的名字在中国新闻史中永被 铭记。在近代的炮火和动乱中,新闻界也 如同承载它的这方土地一般,遭遇了种种 折磨,喋血的报人却如春芽一般不断涌 现,他们的名字,邵飘萍、林白水、史量才 ……为这一事业牺牲了性命,贡献了一 生。为了实现自己的办报理想,在多灾多 难的年代里,《申报》、“新民”报系、“世 界”报系却不曾被历史的尘埃掩埋,陈铭 德、邓季惺、成舍我等人的名字,也永远和 新闻密不可分。
【关键词】文人论政 新闻场域 幻象
. All Rights Reserved.
一、“文人论政”传统
中国的文人,或说士这一阶层,自古 以来就有清议的传统,“风声雨声读书声 声声入耳,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等等。正如费正清 先生所言,“中国有一个强烈却有感召力 的传统,每个儒生都有直言反对坏政府的 道 义 责 任 。”明 辨 是 非 ,敢 言 能 谏 是 属 于 中国文人的独特风骨。纵观现有的文献资 料,大多都是从近代报人的“天听自我民 听,天视自我民视”这种政治主张和新闻 思想切入,概括性论述了在新闻界中“文 人论政” 这一传统的由来和逐渐消隐的 过程。
“文人论政” 的开先河者是王韬,他 每天在《循环日报》首栏撰写的“论说” 就是最好的证明,此后,又有梁启超先生 用他的铁笔书出的论政文篇,影响力极为 深 远 。自《 时 务 报 》开 始 ,梁 启 超 发 表 在 《清议报》《新民丛报》 等报刊的众多论 政文,针砭当局时弊,臧否天下人物。此 后,陈独秀在《新青年》上发表的论政文, 启迪了五四运动中的青年学子,振聋发 聩,成为时代的最强音。同时,信奉西方自 由主义的胡适先生从原本对政治避而不 谈二十载,再到按捺不住心中热血提笔上 阵,在《每周评论》《努力周报》《新月》 《独立评论》等报纸刊物上发表自己的政 治观点。此外还有张季鸾、胡政之、王芸生

谈中国近代报刊“文人论政”的兴起原因

谈中国近代报刊“文人论政”的兴起原因

传媒与社会/谈中国近代报刊“文人论政”的兴起原因◎李凯旋[摘要]文人论政是中国新闻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新闻人投身于言论报国的伟大事业。

文人论政的兴起有着极为复杂的动因,其中,知识与权力的互动状态是影响文人论政兴起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关键词]文人论政成因知识权力文人论政是中国新闻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鸦片战争 时的封建中国,发展迟滞,民生凋敝,如何变法图强成为中国知识分子的任务和夙愿。

以报纸为阵地,议时政、开民智 成为当时文人与封建势力抗争的主要途径。

从1874年王 韬在香港创办《循环日报》,首开文人论政之风算起,到 1948年储安平的《观察》被国民党查封,这一传统至少绵延了 75年。

在文人论政传统下,中国近代的报刊作为观察者和评论者,开启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马克思主义新闻事业的新篇章。

反思和研究文人论政的历史,对今天的新闻人来说,依 然具有重要意义。

知识与权力的博弈是文人论政中反映出的一条主线。

权力生产出知识,知识的存在又巩固了权力,从而催生出新的知识。

本文以权力与知识的关系作为视角,对文人论政兴起原因稍作探究。

再满足一般性的档案信息服务,迫切需要档案管理机构提供个性化的信息服务。

个性化档案信息服务是一种以利用者为中心,能满足利用者个体需求,给利用者带来便利的服务方式。

个性化的服务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个性化:一是实 现服务时空的个性化,即根据利用者特定的时间和地点满足其对档案信息的需求;二是呈现服务方式的个性化,即根 据利用者个人喜好及专业背景开展档案信息服务;三是提 供个性化的服务内容,即面对不同利用者以同一问题的需求,有针对性地使利用者能够各取所需、各得其益。

个性化 档案信息服务的实质在于找到档案信息与利用者个别利用需求的契合点,它不仅能带来注意力效应,而且还可增强利用者的忠诚度和依赖感。

档案信息服务是面对利用者的服务,只有得到了利用者的肯定,才能获得发展的空间,因而 要重视和提供个性化档案信息服务,这对提高档案信息服务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徐铸成文人论政的办报思想

徐铸成文人论政的办报思想

生涯。其后 又先 后担任过 《 文 报 ≯ 和
《 大公 报 》 主笔 。 所 发 表 的 评 论 客 观公 他
正 , J 着 强烈 的爱 国 主义 和 民 主主 义 『耀 人
晶 德和 报社 的报 格之 重要 。 大 公 报 》 《 标榜
‘ 小党 、 卖 、 不 不私 、 不肓 ’ 四 ‘ ’ 义 , 之 不 主 在 当时实 是一 种有 针 对性 的社 规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二 、 铸 成 文人 论 政 思想 的表 现 徐 1宣扬 爱 国主 义 。 用报 _来 宣 扬 爱 、 利 f 1 J 主 义是 一 直 贯 穿 于徐 铸 成 办 报 思 想 的 重要 内容 ?徐 铸 成 在 刚 始 中持 文 汇
汇 报 主 笔 期 间 , 力宣扬 爱 国主 义 , 发 民 众 的 爱 国热 情 , 大 激 同时 又 坚持 报 纸 的 经济 独 立 、 治 政
独 立 , 张报 纸 评论 的公 正客 观 , 主 实现 了一名报 人 对 于 国家 和社 会 的价 值 。
【 键词 】 铸 成 关 徐
文人 论政
封 ,这 一 传 统 在 中 国 共 持 续 J 7 , 4年 一 而
胡政之在 《 季驾文存 》 的序 言中称张
零 为 文人论 政 之 典 . 张 季 弯文 人 沦 而
政思 想 的 具体 表 现 和 实践 则 是 “ 不 ”卞
天。 此外 , 文汇报 》 积极 报道我军 ” 《 还 抗 战的捷报 , 长我军志气 , 大 同时也给处
京 同 闻通 信社 兼 抄 写 员 , 始 r他 的报 业 开
淌息干 噱头 来 吸引 读者 ,,- 徐 铸成 说 到 ¨ x l, hL
“ f此事 , 我 } f 翅深刻 认 为新 闻记 者之 人 格 、

王韬——开创文人论政之先河

王韬——开创文人论政之先河

王韬——开创文人论政之先河作者:申湘华来源:《新闻世界》2012年第11期【摘要】1874年,王韬在香港创办的我国近代著名报刊《循环日报》,以其独树一帜的报刊政论而名重一时。

他冲破当时中国封建官报一统天下的藩篱,首开我国文人论政先河,由此成为中国新闻传播史上第一个报刊政论家而声名远扬。

王韬的论政反帝爱国,昌言变法,短小精悍,深入浅出,富于感情,后来被发展为一种新的报章文体,对当时的文坛和以后的维新派领导人影响深远。

本文从内容上、文风上和文体上对王韬的政论文展开讨论,进一步论述王韬对文人论政的开创性。

【关键词】王韬文人论政《循环日报》一、王韬政论文的内容1、鼓吹社会变革,评说洋务新政19世纪70至80年代,正值我国洋务运动蓬勃发展时期,社会变革的呼声日益高涨,洋务新政的举措迭出。

这些变革主张和措施引起了封建统治阶级中保守势力的恐慌和仇视,遭到了他们多方的反对和阻挠。

驳斥顽固派的反动谬论,宣传洋务派的自强“新政”,已成为具有改良主义思想倾向知识分子的责任。

王韬主持的《循环日报》率先成为当时的一面旗帜,10 年间,他发表了许多思想积极的政治新闻言论,包括抨击保守势力,反对因循守旧,倡导社会改良等忧国忧民、令人振愤的言论,影响和感染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是近代中国提出“变法”的第一人。

另外,王韬还提出变专制制度为立宪制度的主张。

王韬认为,19世纪中国社会和西方社会经济反差的原因就是封建专制制度的束缚,因此,学习西方、改革旧例、除弊兴利、变法自强成为王韬撰写提倡社会改良类新闻言论的核心思想。

他冲破了“洋务”救国的藩篱,更进一步地关注政治制度的不同和国家强弱的关系,较早地提出在中国开议会、通民情的主张,并借助报刊媒介将这一主张在全国传播,带动了一批如宋恕、郑观应、汤震、陈炽等早期维新知识分子发出要求开设议院以张国势的呼声。

2、探讨国际形势,关注中外关系在王韬撰写的大量新闻言论中,阐述这类问题的言论数量最多,占《循环日报》同期言论总数的一半,充分显示出王韬对这方面问题的关注。

新记_大公报_从_文人论政_到_新闻专业主义_

新记_大公报_从_文人论政_到_新闻专业主义_

收稿日期:2008-04-24作者简介:张丽萍(1972-),女,内蒙古赤峰市人,内蒙古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

2008年7月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ul,2008第40卷 第4期Journal of I nnerMongolia University (Phil os 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Vol .40 No .4新记《大公报》:从“文人论政”到“新闻专业主义”张丽萍(内蒙古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21)摘 要:学者们多将新记《大公报》视为“文人办报”的典型,将其性质概括为“文人论政”。

“文人论政”传统确实对新记《大公报》有深远影响,但作为一份现代报纸,它的性质已经超越了文人论政这个话语体系,迈进到现代新闻专业主义的概念范畴。

从新记《大公报》的从业者角色定位和报纸功能定位两个方面来看新记《大公报》人论政而不参政,不与实际政治发生分外联系,不是启蒙者或政治家,而是职业报人;新记《大公报》奉行经济独立、政治自主的原则,以新闻为本位,言论公正,意见多元,其功能定位为独立的公共舆论机关。

这正是今天新闻专业主义的基本精神。

关键词:大公报;文人论政;新闻专业主义分类号:G2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218(2008)04-0098-05 学者们多将新记《大公报》视为“文人办报”的典型,将其性质概括为“文人论政”。

笔者认为,文人论政传统确实对新记《大公报》有深远影响,但作为一份现代报纸,新记《大公报》的性质已经超越了文人论政这个话语体系。

实际上,新记《大公报》在自觉或不自觉地走着新闻专业主义的道路。

文人论政是一套关涉中国知识分子以文章参与国事的话语体系。

“所谓的文人论政,其出发点是文章报国,是知识分子对国家兴亡的关注,和他们的以天下为己任的襟怀和抱负”。

[1](3)文人论政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一个好的传统,从两汉、宋代的太学生,明代的东林党,清季的魏源、薛福成、冯桂芬,到戊戌维新前后从事办报活动的王韬、康有为、梁启超等人,都是这个传统和作风的线索。

中国新闻传播史 答案整理

中国新闻传播史 答案整理

1、评“古有新闻”一、历史与新闻1、名家论断(2)李大钊:“报是现在的史,史是过去的报。

”(3)徐铸成:“历史是昨天的新闻,新闻是明天的历史。

”2、历史故事,还是新闻报道?历史学家,还是新闻记者?(1)案例例一:《春秋》三传、《国语》、《战国策》、《吕氏春秋》及诸子百家“春秋笔法”:寓价值判断和道德褒贬于历史叙事中,“孔子作春秋而乱臣贼子惧”。

短消息:(《春秋》)深度报道:”(《左传》)例二:《史记》《史记》的新闻报道,如《刺客列传》《史记》的新闻评论,如《李将军列传》等例三:《世说新语》魏晋南北朝之后,相对于官方正史,历史撰写出现一种新现象:民间野史。

野史中最常见的就是魏晋南北朝出现的笔记小说,比如《世说新语》,到唐宋时期进入繁荣,明清时代达到高峰。

(2)“以史为鉴”其一:秉笔直书的精神:倡导实事求是,反对弄虚作假其二:栩栩如生的文笔:如何用简练的语言真切地、生动地展现事物的本领3、谁是新闻,谁是历史?(1)从本体认识:“事实说”必须是事实,是实际发生的事情。

(2)从主体认识:“故事说”必须通过主体的叙事而呈现面貌,揭示主旨。

本质上来说,新闻和历史都是一门讲故事的学问。

当然,新闻的叙事不同于历史的叙事,前者主要通过历史文献的排列,后者主要通过事实现场的采写。

4、新闻专业:文学门类,还是史学门类?新闻的品格更接近于史学,而不是文学。

新闻专业应该放在史学门类,而不应该放在文学门类,学生应该授史学学位而不是文学学位。

否定二、“古有新闻”吗?1、“古有新闻”的学科公设(1)现象这是新闻学科不证自明的前提,天经地义的公设!(2)内涵其一:新闻乃人类历史长河中绵延不绝的组成部分,有一条从古及今的演进线索;其二:古典世界的新闻同现代世界的新闻,虽在外在形式上存在先进与落后的差异,但在内在本质上却无往而不血脉相通;其三:以报刊、广播、电视等为标志的现代新闻,无非是从古已有之的新闻胚胎中发育而生、壮大而成的。

由此公设导引的典型学理,就是被广泛接纳的新闻进化轨迹:口传新闻—手写新闻—印刷新闻—电子新闻。

论张季鸾新闻伦理思想

论张季鸾新闻伦理思想
开放 , 使 为公 众 喉舌 。”
“ 不盲” 是指“ 随声附和, 是 日盲从 ; 一知半解 , 是谓盲信 , 感情冲动 , 不事祥求 , 是谓盲动 , 评诋激烈 , 昧
与事实 , 是谓盲争 。吾人科学基金项 目“ 中国新 闻伦理思想的演进” ( 0 8 B x w0 0 6 )
论 张季鸾新 闻伦理思想
徐 新 平 ,杨


要:张季鸾是 中国近现代新闻史上著名的报刊评论家和独立报人 , 被誉为“ 文人论政” 的典型。在 3 0 年的报
人生涯中, 他特别注重记者道德 问题的思考, 形成 了富有创见和特色的新闻伦理思想, 主要体现在 : 始终坚持“ 不党、 不私、 不卖、 不盲” 的 办报方针 , 倡导做一个真正独立的报人 ; 提倡 自由与责任并重, 强调为 了国家和 民族的利益, 应该
牺牲个人 自由; 继承和发扬“ 文人论政” 的传统 , 认 为报人要有 以天下为己任 的襟怀与抱 负; 提倡记者应有公 、 诚、 忠、
勇的道德品质, 以完成光荣而神圣的职业使命 。
关键词 :张季 鸾; 新闻伦理; 大公报 ; 四不方针 ; 文人论政
作者简介 :徐新平 , 湖南师范大学新 闻与传播 学院教授 , 博 士生导师( 湖南 长沙 4 1 0 0 8 1 ) 杨 柳, 湖南师范大学新 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研 究生( 湖南 长沙 4 1 0 0 8 1 )
主张 , 遑言是非 。” ④ 吴鼎昌也认为“ 一般 的报馆办不好 , 主要因为资本不足 , 滥拉政治关系 , 拿津贴 , 政局一 有波动 , 报就垮了。 ” ⑤ 他愿意拿 5 万元钱作本金 , 宁愿赔光 , 也不拉政治关系, 不收外股 , 坚定不移 的要办一
份 独立 不倚 的报 纸 。

张季鸾资料

张季鸾资料

张季鸾(1888~1941),名炽章。

中国新闻家,政论家。

祖籍陕西榆林,1888年3月20日生于山东邹平,1901年,父亲死后,他随母亲扶柩返回榆林,后就读烟霞草堂,师从关学大儒刘古愚,得到陕西学台沈卫(沈钧儒叔父)的赏识和器重,1905年官费留学日本。

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复杂的政治背景下,张季鸾以一个报人的身份能够赢得方方面面的认可,实在是他的独到之处。

1成就编辑1908年回国,一度在于右任主办的上海《民立报》任记者。

辛亥革命后,担任孙中山先生的秘书,负责起草《临时大总统就职宣言》等重要文件,并且发出了中国近代报业史上第一份新闻专电。

因反袁世凯被捕。

出狱后,在上海先后任《大共和日报》编译和《民信日报》总编辑。

1916年任上海《新闻报》驻北京记者。

1916~1924年任北京、上海两地的《中华新报》总编辑。

1926年与吴鼎昌,胡政之合作,成立新记公司,接办天津《大公报》,任总编辑兼副总经理,主要负责评论工作。

1942年9月6日病逝于重庆。

身后有文集《季鸾文存》传世。

张季鸾先生文笔犀利酣畅,在标题制作和版面安排上有独到之处。

他和国民党元老,大书法家于右任,水利科学家李仪祉并称为“陕西三杰”。

周恩来、董必武、邓颖超唁电中这样说:“季鸾先生,文坛巨擘,报界宗师。

谋国之忠,立言之达,尤为士林所矜式。

”张季鸾幼年时有点口吃,还体弱多病,但文章却写得又快又好。

光绪三十一年(1905),张季鸾到日本去留过学,学政治经济学。

1926年9月1日,他与吴鼎昌、胡政之合作,组建了“新记公司大公报”,同时《大公报》复刊,进入新记时期。

他做起了《大公报》的总编辑(时称“主笔”)。

在具体的办报活动中,张季鸾始终坚持对时局进行尽可能公正、客观的报道和评论。

有几个事例可以说明这一点。

1930年早春,蒋介石连续3次围剿红军,《大公报》在追踪报道中,不乏肯定红军的文章,20世纪30年代,国民党要求各个报刊一律称共产党为“共匪”,只有《大公报》从未服从这个命令。

从王韬到储安平看中国近代报刊的“文人论政”传统

从王韬到储安平看中国近代报刊的“文人论政”传统

一个开放的、包容的、多样的社会离不 开多种言论的声音,从现在各媒体对言 论的重视可以见一般,也可以看作是继 承“文人论政”这一传统的努力。
“文人论政”的思考
近代报刊“文人论政”的繁荣发展根本 原因在于报刊及报人人格的独立,而在 一个专政的国家中,媒体是不可能完全 独立的,知识分子往往也选择体制内生 存,政治评论者的审查比以往更加严重。
萌芽阶段
代表报刊
《循环日报》,创刊于1874年,一改封建官报一统天下的藩篱,
以“立言”为特色,刊载了王韬以内政外交等重要时事为题材的
论文近千篇,这些论文旨在宣传变法,推动改良,在政论方面独 树一帜。
阶段特点
这一时期的“文人论政”的理论和实践局限于向统治者进言、进行舆论 监督,旨在维护皇权统治。但这些理论和实践深深启迪了中国近现代一 批具有言论救国理念的知识分子,标志着一个新言论时代的开始。
“文人论政”追求“工具理性”。中国知识分子把西
方文明成果当作改良政治、救国图存的手段和工具,工具 理性的痕迹相当浓厚。
“文人论政”的基本特征
基本特征一
公正、客观、理性。面对民生疾 苦和时政得失,明辨是非,直抒 胸臆,而不考虑个人得失。是非
基本特征二
论政而不从政,公 开批评而不介入权 力斗争。
之间或许有偏差或欠准确,但也 无法改变对公正、客观、无私的 追求。
参考文献
《青年记者》2011年第7期。
学位论文
《我国近现代报刊“文人论政”传统的嬗变》 蔡 会,内蒙古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
学位论文
《解析中国近代报刊的“文人论政”》 李新颖,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
谢谢!
小组成员
高深 1132091043 穆畅 1132091042 张玉洁 1132091045 熊科伟 1132091052

文人论政的唯物辩证法——以新记《大公报》为切入点

文人论政的唯物辩证法——以新记《大公报》为切入点


文 人 论 政 的 唯 物 辩 证 法
国人 自办报刊始于 1世纪7 年代 ,文人论政传 统也 9 0
隆基 、新青年同人等,以研究张季鸾为多。
同时产生 。方 汉奇认为 ,文人论政就是知识分子以匡扶
第二类 ,探究 “ 文人论政 ”的成因。内因是秉承了 时世为己任 ,将 “ 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的忧患意识贯 清议 的传统 ,外因则是 受到西方 自由主 义报刊理念 影 穿 到言论 中 ,力图 以言论来指 引国家的走 向。台湾学 响。【 1 也有学者将 内因归结为知识分子的 自我期许。『 2 者牟传珩认为,文人论政是知识分子基 于本我的主体性 第三类关注 交叉领域 ,如文人论政与新 闻专业主义 自觉,感受着生命困境的社会性刺激而形成的一种 思想
载体 议政 、参 政 ,其 间政治制度 、社会风 俗 、经济 状 颇 有相通之处 。文人论政植根于传统士大夫文化 ,是传 况、文化传统几多变迁 ,文人论政无不受到当时社会环 统知识分子士精神的新 的表现形式 ,办报论政成为其立 境的影 响。历史条件是真正认识文人论政的具体语境 ,
功 、立德 、立 言最 完整 的实 现途 径 。【 7
“ 未定项 ”。所谓未定项 即承认 “ ”有社会属性但并 卓然独 立 的位 置 。 士 非为社会属性决定且无法超越。 如果说第一种关系为辩证法之 “ 肯定” ,第二种关 系为辩证法之 “ 否定” ,那么 ,第三种关 系为 “ 否定 之否定” ,是比较理想的状态 ,论政文人在 自保的前提 下 ,坚持 “ 弘道” ,发表言论 ,这样便形成了文人能屈 能伸、拿捏有度的生存之道。无疑 , 《 大公报》就是在
保障。就这点来说 ,吴鼎 昌的出资办 《 大公报 》为滞后 的文 人论政提供了条件 ,奠定了基础。而之前的相关研

“文人论政”传统形成的原因及其主要表现

“文人论政”传统形成的原因及其主要表现

理念在 华的逐渐深入人心。主要表现形式 包括四个方面: 深厚的爱 国情 怀; 独立的报 刊品格 ; 鲜明的舆论倾 向及 明显
畅 快 的 文风 等 。
关键词 : 文人论政” 形成原 因; “ ; 主要表现
中 图分 类 号 : 6 1 D 9 文 献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2 3 4 ( 0 0 0 — 16 0 10 — 2 0 2 1 )10 0 - 3
千百年来 , 国人特别 是知识分子 , 自觉地 以儒 家的 也 17 年 , 84 王韬在香港创办 《 循环 日 , 报》该报一 改中国传统 想 和言行 。 报 刊以传抄上 谕 、 刊载 章奏为 主要 内容 的办报方 式 , 以“ 而 立 原则 为依 归 , 对国家和民族一直怀有深厚 的情怀 。 一方 面, 国 报 言” 目的, 为 首创 了一种以政论 为灵魂 的报 刊, 成为近现代以来 与忠君 。 如晁错对汉武帝 的削藩策等 ; 另一方 面 , 又不惮为帝王 中国资产阶级报 刊宣传 家“ 文人论政” 传统 的发轫 。王韬 以降 , 师 。如魏 征对唐太宗 的十诫等 。如果 说历代 的史官 、 言官 的设 梁启超 《 民丛报 》 史量 才《 新 、 申报》 陈独 秀《 青年 》 邹韬 奋 立 , 清议 ” 、 新 、 为“ 提供了制度 上的保证 , 表着官方的“ 代 文人论政” ; 《 生活》 刊、 周 成舍 我《 世界 日报》 张季鸾《 、 大公报》 储 安平《 、 观 那 么汉代 的陈蕃 、 固, 李 宋代 的太学 生 , 明代 的东林党人 等 , 则 察》 , 等 无不 以这一传统 为标 榜并将其发扬光大 。其 中对 “ 文人 代表 了民间的“ 文人论政 ” 这一传统薪火相传 , 。 历久 弥新 。 特别 论政” 传统起承上启下作用 的是梁启超的《 民丛报》 代表 “ 新 , 文 是 国家 、 民族面临危亡之 际 , 这种 “ 清议 ” 传统和人 世精神往往 人论政” 最高成就 的是 张季鸾 的《 大公报》 代表 最后一个 高潮 能做到高度 的统一 。广大知识分子 常常以笔为枪 , , 以天下为 己 的是储安平 的《 观察 》 。 任, 表达 自我的爱 国诉求 , 自己有 限的能量投入 到波澜壮阔 将 纵 观世界报 刊史 ,文人论 政”之所 以在 中国一枝独秀 , “ 是 的报 国洪流 中去 。因而言论报 国、 文章报 国就为历代知识分子 有其独特 的政治 、 经济 、 历史 和文化背景 的。追本溯源 , 这一 传 所推崇 , 成为他们热切追求的理想和勇于担当的责任。 并 统的形成原 因恰好对它的发展壮大起到 了深刻的映照作用 。 笔 进人 近代以来 , 国积贫 积弱 , 中 知识 分子 的这些 思想有 了 者认为 , 内因上讲 , 从 它与 中国知识 分子所独有 的清议传统 密 更深刻 的体现 。但是 , 由于有 清以来封建专制主义法律制度 的 不可分 , 这一切都 源于儒家的文化传 统和这一 传统孕育 出的人 严厉 限制 , 广大知识分子 以言论政 、 言论报 国的渠道少之又少 , 世精神 ; 从外 因上讲 , 它又 与西方 自由主义报刊理念密切相连 , 清末这种 限制更是变本 加厉 。 一方面是 国家面临着前 所未有 的 这一 切 又 都 源 于 西 风 东 渐 和 这些 理 念 在 华 的 逐渐 深 人 人 心 。 这 深重危 机 , 而政府几乎束手无 策 ; 另一方 面是广大 知识分子满 些理念逐渐被一部分先进 的中国人所接受 , 并成为他们手 中锐 怀报 国激情 , 找不到合适的传达和宣泄的场所。 却 这时 , 西方报 利 的思 想 武 器 。 刊特别是传教士报刊给 中国知识分子 以启迪 , 其传播形式特别 是所载 言论 的巨大影 响 ,恰好切合 了当时中 国知识 分子之急 “ 文人论政 ” 传统 形成的 内因 : 中国知识 需 。由于某种先天 的相似性 ,清议 ” 统 自然嫁接到 了报刊这 “ 传 新 的载体上 , 并通过这一近代 的传播形 式 , 在逆境 中焕 发 出 分子的“ 议” 清 传统和 人世精神 了勃勃的生机 , 进发 出了巨大的力量。 这种力量 , 甚至影响到 了 成为近现代 以来 “ 文人论 政” 的滥觞和主 中国知识分 子历来就有 “ 清议 ” 的传统 , 如“ 身齐家治 中国历史 的发展进程 , 诸 修 要表现 。 循环 日 》 除《 报 之外 , 早期 的国人 自办报刊还有《 昭文新 国平 天下 ” “ 、位卑 未敢 忘忧 国” “ 、 知其不 可为 而为之 ” “ 、 倡清 、檗报 》《 、述报》《 、广报》 , 等 这些先 行者开始将理想付诸实 议, 进直 言” “ 、 文谏 死 , 战死 ” “ 声 、 武 、风 雨声 、 读书声 , 声声入 报》《 维 又出现 了《 万国公 报》 《 、 中外纪闻》 《 、强学 耳; 家事 、 国事、 天下事 , 事事关心” “ 、 天下兴亡 , 匹夫有责” “ 、先 践。 新变 法运 动中, 天下之忧而忧 , 后天下之乐而乐 ” , 等 这些 思想都根源 于儒家 的 报》 《 、 时务报》 等著名报 刊。 百 日维新” “ 期间 , 康有为在《 上清帝 中明确 提出了“ 民开设” 纵 报馆 的建 议 , :《 称 “周官》 诵 文化传统 。众所周知 , 国是一个儒教大 国 , 我 自汉武帝“ 罢黜百 第二 书》 家, 独尊儒术” 以来 , 教就作 为国教而备受 推崇 , 秩序和人 方训方 , 儒 其 皆考 四方之慝。 诗》 国风》 《 《 之《 、小雅》 欲知 民俗之情 。 , 名日新 闻, 政俗备存 , 文学兼述。 小之可观物价 , 琐之 世 的观念得 到了充分的阐发和广播 , 并深刻地影响着人 们的思 近开报馆 ,

_文人论政_一个已中断的传统_傅国涌

_文人论政_一个已中断的传统_傅国涌

社会科学论坛 !""# ・$
史与思
“ 一而再、 再而三把他富民强国主张, 明明白白
第 说了又说,引起当时有志之士的普遍注意 ”( !" 页 ) , 发行量最高时达 #$ % 万多份, 创下了传
传统,它同时也深深植根于源远流长的古老文 化中。中国的士 ( 或曰儒生、 读书人 ) 一直有清议 的传统,“ 天听自我民听,天视自我民视 ” ,臧否 人物, 议论时弊, 以儒家的原则不断地弹劾往往 向法家倾斜的帝王。正如费正清已发现的:“ 中 国有过一个强烈而确有感召力的传统,每个儒 生都有直言反对坏政府的道义责任。” 这一传统 不因王朝的更迭而改变,无数人因此不惜殉 身。明辨是非, 敢言直谏, 体现了中国古代读书 人身上的风骨,是他们 “ 迂 ”也是他们的可爱之 处。以明代为例, 从方孝儒到东林、 复社诸君子 就史不绝书。塑造了百年自由主义新闻史基本 面貌的 “ 文人论政 ” 起码有着两个截然不同的精 神源头, 由此构成了这一绚烂多姿、 不同于世界 各国的独特传统,也正是在这些知识分子身上 一脉传承了本土文化的人格传统,才使他们的 “ 文人论政 ” 散发着至今不衰的魅力。 三 遍 观百年 新 闻史, “ 文 人 论政 ” 传 统的产 生、 存 在至 少 需要三 个 条件: 一 是民间 报刊的 空间 , 二是经 济独立 , 三 是知 识 分子能 保持 人 格独 立。 从王韬时代到储安平的 《 观察 》时代,从晚 清到国民党统治的结束,正是中国历史大变动 的时期, 面临着数千年未有的变局。内外交困的 大清王朝威势日颓, 人心思变, 经历地动山摇的 太平天国冲击之后, 虽有所谓的 “ 同治中兴 ” , 也 不过是最后的回光返照罢了,历史已走到非变 不可的地步。王韬在香港创办 《 循环日报 》 , 还只 是不断地呼吁变法, 到了汪康年、 梁启超他们在 上海办 《 时务报 》 , 变法维新已呼之欲出, 终于迎 来了昙花一现的 “ 百日维新 ” 。改良派、 革命派无 不利用报刊这一公共载体,一个独一无二的平 台介入历史。从天津到上海,各地租界的存在, 为专制中国提供了一点点脆弱的公共空间,为 民间报刊的存在提供了可能性。 &("# 年虽然发 生了轰动中外的 “ 苏报案 ” ,但一个王朝也只能

王芸生的文人论政思想解析

王芸生的文人论政思想解析

王芸生的文人论政思想解析作者:刘超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1年第06期摘要:王芸生作为新记《大公报》的第二代总编辑在文人论政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他的文人论政思想突出体现了他的爱国热情和社会责任感,对后人产生了深渊影响。

关键词:王芸生;大公报;文人论政中图分类号:K2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17-0163-01我国新闻事业宝贵的思想财富之一就是文人论政。

古书中关于“论”字的解释主要有三种。

1.论是一种论文文体,《昭明文选》所载:“论有两体,一曰史论,乃忠臣于传末作议论,以断其人之善恶。

如《史记》后的太史公曰……二曰政论,则学士大夫议论古今时世人物或评经史之言,正其谬误。

”如《六国论》。

2.吐蕃官名。

意为臣。

大相称“论茝”,副相称“论茝扈莽”,各一人,亦称大论、小论。

3.分析判断事物的道理:讨论,议论,论辩。

明代王铎《太子少保兵部尚书节寰袁公神道碑》:“诚能自托于毛帅,并力罢奴,录其功,贷其前辜,论与廷议合。

”文人论政中,取讨论、议论之义。

文人论政即论政,不参政;文章报国;代民众说话,为民众立言。

在大变更的时代,作为爱国文人如张季鸾、王芸生、储安平等选择了办报来论政,一方面站在国家权力系统外监督政府,一方面保持民间言论独立,为国家发展献计献策。

王芸生1929年8月22日进入《大公报》,成为一名职业新闻记者,从此他一生与《大公报》结下不解之缘。

王芸生是新记《大公报》的第二代总编辑,他继续捍卫“文人论政”的传统,主张报纸要超党派,但不是超政治、无立场的,而是敢言政治。

王芸生以“敢言”著称,他的文章立足点就是百姓和国家利益,带有文人论政的性质。

从1941年到1949年,《大公报》的社评由王芸生主持,为了保持言论独立,王多次与蒋介石发生碰撞。

1941年12月22日,王芸生发表的社评《拥护修明政治案》巧妙地披露香港沦陷之际,“逃难的飞机竟装来了箱笼老妈与洋狗”的丑闻,还揭开了外交部长郭泰祺国难当头竟以巨额公款买私人豪宅的黑幕,他指出:“我们舆论界若再忍默不言,那是溺职”。

古代文人墨客的政治态度探析

古代文人墨客的政治态度探析

古代文人墨客的政治态度探析古代文人墨客,是被后世称为“士人”的知识分子群体。

他们以文学才情和学术造诣闻名于世,被视为社会风尚的引领者。

然而,对于古代文人墨客的政治态度,历来存在着诸多争议与解读。

本文将探析古代文人墨客的政治态度,并从他们的作品与日常言行中找寻线索,逐步揭示出他们的政治观念与立场。

首先,古代文人墨客的政治态度并非一成不变。

由于历史背景的变迁和个人经历的差异,不同时期和不同人物之间存在着显著差异。

就整体而言,古代文人墨客的政治态度可以归纳为三种典型的表现形式:表忠、避世和观望。

一方面,许多古代文人墨客显露出一种明确的政治态度,即表忠。

他们重视社会责任,认为自己有义务为国家和民众谋福利。

这种态度常常通过他们的诗词和文章中体现出来。

例如,唐代文学家杜甫,他的许多作品都表达了对当时的社会现实的关切和忧虑,以及对国家政局的关注。

他的《黄河大堤》一诗就是对大规模洪水灾害的描写,同时也通过作品表达了自己对朝廷官员的不满。

这种表忠的立场反映了古代文人墨客对政治事务的关注与参与。

另一方面,一些古代文人墨客则倾向于避世立场。

他们往往将自己与纷扰的政治世界保持距离,选择追求自我修养和艺术创作。

这并不表示他们对社会与政治不关心,而是出于对现实政治的失望和不满,选择通过文字和艺术发表自己的态度。

宋代文学家苏轼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在文学创作中展现了遗世独立、超然物外的精神境界。

他的《赤壁赋》被视为中国古代文学的巅峰之作,其中以赤壁之战为背景,表达了对官场黑暗状况的批判与回避。

这种避世立场体现了古代文人墨客对政治环境的失望,并试图通过个体的修养来寻求内心的宁静与自由。

此外,还有一部分古代文人墨客采取观望态度。

他们较少通过文字和行动表达明确的政治态度,而是在特定的时刻和机会下,采取观望和推测的方式,以期察觉到最有利于个人的政治环境。

这种观望态度可以在他们的赋诗、书信等文献中找到线索。

比如明代文学家杨慎,他的《世雄志》中描述的是明末高度动荡的局势,但他并未直接表达自己的政治立场。

什么是文人论政?!

什么是文人论政?!

什么是文人论政?!新记《大公报》时期的“文人论政”所谓“文人论政”,就是知识分子以匡扶时世为己任,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忧患意识贯穿到言论当中,力图以言论来指引国家的走向。

在近现代报刊在发展过程中,始终闪耀着“文人论政”的光芒。

本次研讨的主要是1927年——1948年时期的,所以代表“文人论政”最高成就的也就是《大公报》了。

一、“文人论政”传统形成的原因第一,我国素有文人“清议”的传统。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些准则影响了中国文人的言行。

近代中国积贫积弱,使文人的这些思想有更深刻的体现。

他们热切借助报刊这种新载体抒发言论,评议时政,以文章来为国家扶善除恶、激浊扬清,对*** 进行舆论监督,实现他们的报国理想。

由此产生了中国新闻史上最光辉的一笔——“文人论政”。

第二,我国报刊“文人论政”传统的形成与发展,也是与西方自由主义报刊理念的影响与渗入密不可分的。

因为近代报刊毕竟是西方资产阶级社会的产物,它与中国传统邸报最大的不同之处,是具有独立的撰稿权并发表评论,而这一点又为我国封建统治阶级所不容。

因此,客观地说,如果不是西报随着殖民主义势力的侵入,在当时严厉的封建统治下,中国是不会产生近代意义上的报刊的,更罔论“文人论政”了。

二、“文人论政”传统的主要表现形式1、深厚的爱国情怀作为“文人论政”顶峰的《大公报》,其百年不变的爱国精神是一脉相承的。

早期以反对美国禁止华工入境运动和支持收回权利运动最为著名。

抗日战争时期,其上海版因不接受日伪报刊检查而停刊,总编辑王芸生在社论中宣言:“我们是中国人,办的是中国报,一不投降,二不受辱”,以明爱国之志。

《大公报》的爱国精神,以其四十年代主笔张季鸾的报刊思想最具代表性,张季鸾的报刊思想可以概括为“报恩主义”和“文章报国”,这两点相互交融,使得他主持的《大公报》表现出强烈的“文人论政”色彩。

中国古代文人的政治观与社会思考

中国古代文人的政治观与社会思考

中国古代文人的政治观与社会思考引言中国古代文人是指那些具有丰富学识和才华的知识分子,他们在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都扮演着重要角色。

在中国古代历史中,文人不仅发挥了重要的文化作用,还对政治局势和社会问题进行了深刻的思考。

本文将探讨中国古代文人在政治观与社会思考方面的表现。

政治观中国古代文人对于政治问题一直保持着关注和参与的态度,他们对于国家命运、社会秩序等问题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以下是几个典型的政治观念:儒家思想与仁政理念儒家思想乃是中国古代文化传统中最重要的一种思潮,它强调以仁爱之心来行善、为民众造福。

许多文人都深受儒家思想影响,认为待人处事应秉持仁德,并主张君主应以德治国。

农民立国论一些古代文人认为土地是一个国家力量和财富的基础,因此主张农业为国家立国的基石。

他们认为,只有通过加强农业生产和农村建设,才能保障国家长治久安。

易学与天命观念易学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一支重要分支,它主要研究“易经”与天地人三者之间的关系。

一些文人根据易学观点,相信君主执政符合天道之时,则必能实现社会和谐、国家太平。

兼容并蓄的思想许多文人并不拘泥于某一种思潮,而是兼收并蓄各种观点。

他们善于借鉴儒家、道家、法家等不同学派的思想来解决具体的政治问题,并试图在复杂多变的政治局势中找到合适的应对策略。

社会思考除了对政治问题关注外,中国古代文人还从其他角度对社会问题进行深入思考。

以下是几个典型的社会思考:社会风气与道德伦理许多文人对于社会风气和道德伦理非常关注。

他们强调个人品质的重要性,主张道德高尚、操守良好,并希望借此来改善社会风气和推动社会进步。

社会等级与人文关怀古代中国社会存在严格的等级制度,文人对于这一问题也有着自己的思考。

一些文人呼吁关注弱势群体,主张平等和人权,并试图通过自己的行动和文字去推动社会公正。

文化传承与变革文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非常重视,他们深入研究古籍、历史事件和文学作品,努力将优秀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傅国涌论--文人论政的两个来源、三个条件与五大特征

傅国涌论--文人论政的两个来源、三个条件与五大特征

傅国涌论"文人论政"的两个来源、三大条件与五大特征提交日期:2006-11-5自由写作者傅国涌就中国百年言论史做过许多考察,写过许多言近旨远、尺幅千里的文章.作为百年言论史的一部分,"文人论政"曾引得傅国涌长久驻足.他认为,"文人论政"是中国的特有现象,它"塑造了百年新闻史基本面貌",不幸这一传统已在历史车轮下中断.傅国涌认为,"文人论政"的传统有两大来源:一是西方的言论自由,尤其是西方传教士在中国所办的中文报刊,其教士如李提摩太、林乐知,其报刊如《万国公报》等,于右任、邵飘萍、张季鸾等人的留学经历也使中国新闻事业的基因里多了许多西方色彩;二是中国士人的清议传统,"以儒家的原则不断地弹劾往往向法家倾斜的帝王",如费正清所言,"中国有过一个强烈而确有感召力的传统,每个儒生都有直言反对坏政府的道义责任."这一传统不因王朝的更迭而改变,无数人因此不惜殉身.傅国涌认为,"文人论政"传统的产生、存在至少需要三个条件:一是民间报刊的空间,二是经济独立,三是知识分子能保持人格独立.在民间报刊的空间方面,在清末民初,从##到##,各地租界的存在,为专制中国提供了一点点脆弱的公共空间,为民间报刊的存在提供了可能性.其中,"文人论政"的代表人物出现在##,就是因为"国中之国"租界在损害民族尊严的同时,也以它的"治外法权"保护了不少民间报刊.这是历史的悖论.而民初的军阀混战,也给了知识分子批评的空间,虽然邵飘萍、林白水等人也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在经济独立方面,则表现在各报刊对政治集团所施予的"津贴""馈赠"的拒绝.李纯青早已认识到:"如果经济不能独立,向政治集团伸手要钱,它就必然要受到那个政治势力的支配,不能自由发言.言论自由建筑在经济自由之上."为民恪守民间立场,《文汇报》的徐铸成、张国淦等多次拒绝国民党的收买.在人格独立方面,以徐铸成的"独身主义"为代表.曾为名报人、后半生追随蒋介石的陈布雷,对徐铸成非常赏识,愿意当介绍人介绍他加入国民党,被徐铸成一口谢绝,他说自己"愿抱独身主义","参加一政治组织,等于女人决定选择对象,此为终身大事."坚持独立批判的知识分子,他们的人格操守成全了他们的"文人论政".傅国涌认为,中国所独有的这份"文人论政"传统有五大特征:一、公正,客观,理性.以百年《大公报》为例,早在1902年6月18日,即《大公报》创刊第二天,英敛之在《大公报出版弁言》中就提出了"本报但循泰西报纸公例,知无不言,以大公之心发折衷之论;献可替否,扬正抑邪,非以挟私挟嫌为事;知我罪我,在所不计."所谓"折衷",不是无是非无好恶,"折衷,既有客观、公正、理性的涵义,又同时有超阶级、超党派,不依傍和屈从于任何社会势力的气度;而且更重要的是,它还包含着反对暴力和激进的温和主义和渐进主义〔甚至有后来所谓‘中间道路’的涵义〕之深刻内容."二、论政而不从政,公开批评而不介入权力之争.1946年9月1日,储安平在《观察》周刊创刊号发表《我们的志趣和态度》中提出:"毋须讳言,我们这批朋友对于政治都是感兴趣的.但是我们所感觉兴趣的‘政治’,只是众人之事——国家的进步和民生的改善,而非一己的权势.同时,我们对于政治感觉兴趣的方式,只是公开的陈述和公开的批评,而非权谋或煽动."傅斯年对胡适说的"与其组阁,不如组党,与其组党,不如办报",说白了,就是要保持知识分子"批评政府的民间独立地位".三、富有责任感,勇于负责的精神.胡适一再呼吁"用真##发表负责任的文字",他在1929年说:"我们深信,不负责任的秘密传单或匿名文字都不是争自由的正当方法.我们所争的不是匿名文字或秘密传单的自由,乃是公开的,负责任的言论著述出版的自由."1947年5月24日,《文汇报》《新民报》晚刊、《联合日报》同时被封,储安平在《观察》发表评论:"当此一日查封三报,警备车的怪声驰骋于这十里洋场之日,我们仍旧不避危险,挺身发言,实亦因为今日国家这仅有的一点正气,都寄托在我们肩上,虽然刀枪环绕,亦不能不冒死为之;大义当前,我们实亦不暇顾与一己的吉凶安危了."他还在《观察》说过,"编者的根本原则是:生死之权操之于人,说话之权操之于我.刊物要封,听命封,遇到大问题时,我们是无法躲避,无法退让的.在这混乱的大时代,中国需要的就是无畏的言论,就是有决心为言论牺牲生命的人物!"四、感人至深的爱国情怀.五、笔锋常带感情.在坚持"文人论政"的特色上,新记《大公报》表现得最显著、最持久,主持人则是张季鸾.在具有发刊词性质的《本社同人之志趣》社论中,他提出了著名的"四不",这也被傅国涌认为是"文人论政"最具有代表性的观点.这"四不"是:"不党":"纯以公民之地位发表意见,此外无成见,无背景.凡其行为利于国者,吾人拥护之;其害国者,纠弹之"."不卖":"原以言论作交易.换言之,不受一切带有政治性质之金钱补助,且不受政治方面之入股投资是也.是以吾人之言论,或不免囿于知识与感情,而断不为金钱所左右.""不私":"除愿忠于报纸固有之职务外,并无私图.易言之,对于报纸并无私用,愿向全国开放,使为公众喉舌.""不盲":就是不"盲从"、不"盲信"、不"盲动"、不"盲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由理念的部分。 在张季鸾眼中,报业独立于政治势力,乃现代社会中公民之独立
格,他撰写了《失败的统治》、《一场烂污》和《政治失常》等文章,为国民 舆论机关,所起到的是沟通社会各界,养成舆论的作用。在抗战情势
党二十多年的统治下了最后的断语,言论激烈、论述精辟,令人叹为观 日紧的 1936 年,张季鸾写道:“同人等愿本其良知之昭示,竭诚为调和
文通过它们的办报理念及办报思想来分析“文人论政”这种办报传统的内涵。
关键词 “文人论政” 典型
中图分类号:D033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0592(2008)04-139-02
一、“文人论政”的定义
为“报恩主义”和“文章报国”思想。这两点相互交融,使得他主持笔
所谓“文人论政”,就是知识分子以匡扶时世为己任,将“天下兴 政的《大公报》表现出强烈的“文人论政”色彩。张季鸾本人曾经说过:
而作为《大公报》主笔的张季鸾,更提倡“对政治,贵敢言”。他认
环日报》。该报的办报宗旨很明确:“强中以攘外,诹远以师长”。“韬 为,报纸评论必须充分发挥评论的重要作用,勇于对国家大事表达独
虽身在南天,而心乎北阙,每思熟刺外事,宣扬国威,日报立言,义切尊 立的见解,只有这样,报纸才能尽到“对于国家社会负有积极的扶助匡
和思想意识的熏陶。尤其是游历欧洲的经历,使他亲眼目睹了西方现
代文明。欧洲报刊的清议时政,言论自由,对他的触动很深。他热切 向往着有朝一日在中国大地上也能自由办报,出现“清议所至,足以维 持大局。主笔之事,位至卿相。国家有大战事,投笔从戎,随营记录, 视其毁誉以为胜负”的境况。他第一个提出报刊言论自由思想,在多
历史学家顾颉刚曾经说过一段很耐人寻味的话:“我回顾国内几
这批朋友对于政治都是感兴趣的。但是我们所感觉兴趣的‘政治’,只 十年报纸,总有一家最受知识界的广大读者欢迎,成为舆论重镇。它
是众人之事──国家的进步和民生的改善,而非一己的权势。同时, 的销量不必最大,但代表公众舆论,开创一代风气,成为权威。”言论在
的种种神效。
强。王韬的言论充分反应出他强烈的民主意识和忧患精神。在清廷
近代著名报人、报刊政论家王韬就是其中一位较早开眼看世界, 严厉压制舆论的情况下,他那些观点鲜明,直抒胸臆的言论可以称得
有着强烈忧患意识的民间知识分子。他的爱国思想首先表现在在其 上是振聋发聩。
办报宗旨上:1874 年 2 月 4 日,王韬在香港创办大型商业经营日报《循
他强调“是报之行专为裨益我华人而设”,报纸应该由华人自办,中国 系勇于发表,勇于发表必须‘准备失败’。”张季鸾的文章
人只有自办报刊才能有效维护华人的尊严,并为国家的早日富强尽一
张季鸾曾经说过:“我的人生观,很迂浅。简言之,可称为报恩主
份力。
义,就是报亲恩、报国恩、报一切恩!”与“报恩主义”密切相关的是他
够云集大批有不同的学术背景,但无什么党派的政见的知识分子,他 立起来。
们以自己的学识,独立思考,坦陈已见,体现了知识分子的独立人格和
近代中国处于危难边缘,优秀知识分子感于国势的威迫,“以三寸
对国家、社会所抱有的巨大责任。
之舌,七寸之管”,借助西方这种强大的舆论载体从事言论报国,议论
“文人论政”,贵在“议政而不参政”。一代代的知识分子坚持公开 政治、干预社会。从《循环日报》到《大公报》,再到《观察》,时间跨越了
亡,匹夫有责”的忧患意识贯穿到言论当中,力图以言论来指引国家的 “我的人生观,很迂浅。简言之,可称为报恩主义,就是报亲恩、报国
走向。
恩、报一切恩!”与“报恩主义”密切相关的是他的“文章报国”思想。
我国素有文人“清议”的传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风声﹑雨 “书生报国无它物,惟有手中笔如刀”。对一介书生来说,能报效国家
针:——“不党、不卖、不私、不盲”。
利,而自由即为达到此种优性发展所不可缺少的条件。没有自由的人
总体而言,《大公报》的言论能够坚持“四不方针”,基本能够做到 民是没有人格的人民.没有自由的社会必是一个奴役的社会。我们要
从爱国立场和国家大局出发,从国家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去论事析 求人人获有各种基本的人权以维护每个人的人格,并促进国家社会的
我们对于政治感觉兴趣的方式,只是公开的陈述和公开的批评,而非 中国新闻史中占有重要地位:对旧中国的报纸而言,政论的好坏和影
权谋或煽动。”储安平选择的是一条“干政”之路——“以舆论影响干预 响的大小,成为衡量报刊质量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报刊在群众中的
政治决策”。这也是许多报人的共同选择。因此,当时的《观察》才能 口碑,主要通过它所发表的脍炙人口、动人心弦的杰出的政论文章建
多共同之处:
“一颗忠心和一只秃笔”,从爱国的立场出发,为国家扶善除恶、激浊扬
(一)强烈的爱国感情
清。
19 世纪中叶中国现代化嬗变的历史,是从中华民族从未承受过
(二)笔锋犀利,常带感情
的屈辱和焦灼开始的。在与强大的西方文明的接触和交手中,一些具
作为早期的国人报刊,与同一时期的报刊内容相比,《循环日报》
著名的报刊政论家、《大公报》的主笔张季鸾的主要思想可以概括 的“文章报国”思想。“书生报国无它物,惟有手中笔如刀”。对一介书
作者简介:洪梅,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
139
政法论坛
Legal System And Society
2 008. 04(上)
生来说,能报效国家的只有文章和意见。张季鸾的“文章报国”愿望体 篇政论中婉转表达了他的自由主义办报思想,认为办报的目的是为了
有忧患意识的官僚士大夫和民间知识分子,萌生了效仿西方,以此改 特别注重报刊评论的地位。王韬担任《循环日报》主笔十年,以“通外
变国家落后保守局面的想法。人们从外国人鼓吹的办报理念和办报 情,广见闻”为己任,致力于传播和普及西方知识,推介西方自然科学
实践中,发现报刊在开发民智,撄动人心、沟通信息、拯救国家过程中 和社会科学成就,反映世界大势和时局变化,鼓吹学习西方,变法图
抒发言论,评议时政,以文章来为国家扶善除恶、激浊扬清,对政府进
储安平的《观察》是在当时出版很不景气的情况下创办的,他与同
行舆论监督,实现他们的报国理想。由此产生了中国新闻史上最光辉 仁甘受艰苦、安于寂寞,不畏可能的挫折、恐惧甚至失败,是因为他们
的一笔——“文人论政”。
具有理想,具有热忱,亦因他们深感在今日这样一个国事殆危、士气败
批评而不介入权力之争独立民间立场,坚持对国事发表意见,使得“文 七十年,虽然它们的办报理念不尽相同,但爱国,独立办报,追求言论
人论政”这种富有中民族特色的中国新闻史传统得以延续。
自由,通过言论实现对国家社会积极的扶助匡导之责任等共同点并未
(四)争取言论自由
改变,这也是“文人论政”的精髓所在。实际上,“文人论政”是旧中国
20 08. 04(上)
Legal System And Society
“文人论政”的三个典型
政法论坛
洪梅
摘 要 “文人论政”是我国近现代报刊的一种可贵传统。从王韬创办《循环日报》开“文人论政先河”,到新记《大公报》将
“文人论政”推向极致,再到储安平的《观察》周刊成为“文人论政”的绝响。三份报刊代表了“文人论政”发展的不同阶段,本
理,无党无派、不偏不倚。
优性发展。”“民主、自由、进步、理性”的理念与《大公报》的“四不“主
《观察》完全是一群怀有强烈理想主义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创办 张一脉相承。从创刊到终刊的三年半时间里,《观察》始终遵循客观、
的同人刊物,它的资金由刊物同人是集股组成。1946 年 9 月 1 日,储 公正的原则,试图以言论的力量影响政府的决策并以此唤起社会良
政”最后一个小高峰的《观察》周刊。
执政人物,假如他们政策错误或不尽职责,可以令之去职,同时,对于
二、三份报刊的共同点
过问国事,我们坚决认为,这既是我们的权利,亦复为我们的义务。”
虽然三份报刊代表了“文人论政”的不同时期——早期、中期、晚
从王韬到张季鸾,再到储安平,他们身上都燃烧着爱国的热情,无
期,但我们能从三份报刊的办报理念及办报实践中,发现它们有着许 论风云如何变幻,他们深入骨髓的民族感情从未改变过。他们通过
集团、党派,靠津贴过日子,那么言论就不能独立。而民间立场,就是 业报刊理念的轮廓。
说报刊要具有独立的报格。只要这样,报纸才有批评社会的底气。
储安平曾说:“我们创办《观察》的目的,希望在国内能有一种真正
1874 年,王韬在香港创办《循环日报》,坚持“是报之行专为裨益 我华人而设”,坚持商业经营的方针。他的社会身份非常单纯,就是个
现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优秀品质。他的政论因“字字句句,朴质沉 “立言”,报纸言论是代表民间言论自由所行驶的神圣权利;他的办报
痛”,常常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
实践曲折地转述发扬了古典自由主义学中最有价值意义的民主和自
20 世纪 40 年代,恪守“民主、自由、进步、理性”立场的《观察》刊 发了大量指点江山、锋芒逼人的政论文章。其中储安平的论政别具一
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修身,齐家,治 的只有文章和意见。张季鸾的“文章报国”愿望体现了中国传统知识
国,平天下”,这些准则影响了中国文人的言行。近代中国积贫积弱, 分子的优秀品质:感于时事,忧国忧民,却又不在政位,所以爱国之情
使文人的这些思想有更深刻的体现。他们热切借助报刊这种新载体 只能付诸文字。
争取言论自由是“文人论政”传统中又一重要内容,这与西方自由 报人的共同理想和追求,以“文人论政“而著名的报纸我们还能列举许
主义办报思想有着密切关系。
多:《文汇报》、《新民报》等。这些报人的“文人论政”实践,不仅书写了
王韬在创办《循环日报》前,已较多的接受西方资本主义科学文化 中国新闻史中最光彩的一笔,也极大地推动了报业的变革。
识,要为中国报界辟了一条新路径。最高目的“要使报纸有政治意识 能保障人民的自由与权利,则人民必守法护法之不暇。政府应该尊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