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谈中国诗》
高二语文《谈中国诗》教案范文三篇
高二语文《谈中国诗》教课设计范文三篇篇一●教课目标篇二[教课目标]篇三教课目标:一、知识教育目的: 1. 指引学生认识中国诗的一些特点; 2. 指引学生从课文的段落结构下手,理清作者思路和行文脉络,从而掌握全文粗心。
二、能力培育目的: 1. 指引学生掌握经过抓住要点性语句区分段落和汇总段意。
2. 学习作者在中国诗与外国诗的比较中,汇总中国诗的特点的写法。
三、德育浸透目的:经过本文的学习,激发学生对我国优异的诗歌艺术的热爱之情。
四、美育浸透目的:1. 对文中的比喻进行解析,领悟比喻的含义和表达成效;2.激励学生对作者看法提出不一样建议,提升自主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要点:1. 指引学生认识中国诗的一些特点; 2. 指引学生理解解析含义深刻的语言,品尝作者用语之机巧。
难点:1. 指引学生掌握经过抓住要点性语句区分段落和汇总段意。
2. 对文中的比喻进行解析,领悟比喻的含义和表达成效。
一、导入课文我们学过《字斟句酌》和《说木叶》,都或多或少和中国诗歌有所关系。
《字斟句酌》中举了好多先人思索诗歌语言的例子,说明语言文字老是和感情有关系的。
《说木叶》则谈了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于示意性的特点,启迪我们注意掌握诗歌中的传统意象的内涵。
今日我们一同来听听学贯中西的钱钟书先生是如何说的。
(板书课习题《谈中国诗》)二、知人论世⑴作者简介(略)(学生阅读,认识)⑵需切记的代表作:(学生解析,老师指导学生切记)散文集 : 《写在人生边上》长篇小说 : 《围城》短篇小说集 : 《人兽鬼》学术著作 : 《宋诗选注》《谈艺录》《管锥编》《七缀集》等。
⑶拓展激发阅读兴趣:(老师介绍)《围城》中的经典语句:被围困的城堡,城外的想冲入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
听说上个世纪八九十年月,西方的文化界名人到中国常常要了结两个愿望,一个是要见解一下中国有名中外的万里长城,再一个就是要见解一下有名世界的学贯东西的大学者钱钟书先生。
可见钱老先生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荣誉,他被称为“文化大家”。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 10《谈中国诗》课文详细解读
《谈中国诗》课文详细解读“谈中国诗”,一个“谈”字,表现了本文的体裁,属议论性质。
谈话的对象是外国人,话题是外国友人感兴趣的中国诗歌,然而却处处以西洋诗为比较,以中西诗歌的异同为切入点。
什么是中国诗的一般印象呢?发这个问题的人一定是位外国读者,或者是位能欣赏外国诗的中国读者。
一个只读中国诗的人决不会发生这个问题。
他能辨别,他不能这样笼统地概括。
[1]他要把每个诗人的特殊、独个的美一一分辨出来。
具有文学良心和鉴别力的人像严正的科学家一样,避免泛论、概论这类高帽子、空头大话。
他会牢记诗人勃莱克的快语:“作概论就是傻瓜。
”假如一位只会欣赏本国诗的人要作概论,他至多就本国诗本身分成宗派或时期而说明彼此的特点。
他不能对整个本国诗尽职,因为也没法“超以象外,得其环中①”,有居高临远②的观点。
因此,说起中国诗的一般印象,意中就有外国人和外国诗在。
这立场是比较文学③的。
[2]第一部分(第1段),交代作者论诗的根本立场。
作者认为评论中国诗要全面了解诗人,用具体的事实作证据。
并且必须在相对比的前提下才能作出结论,也就是说必须用比较文学的观点来对待,只有这样才公平。
据有几个文学史家的意见,诗的发展是先有史诗,次有戏剧诗,最后有抒情诗。
中国诗可不然。
中国没有史诗,中国人缺乏伏尔泰所谓“史诗头脑”,中国最好的戏剧诗,产生远在最完美的抒情诗以后。
纯粹的抒情诗的精髓和峰极,在中国诗里出现得异常早。
所以,中国诗是早熟的。
早熟的代价是早衰。
[3]中国诗一蹴而至④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
这种现象在中国文化里数见不鲜⑤。
譬如中国绘画里,客观写真的技术还未发达,而早已有“印象派”“后印象派”那种“纯粹画”的作风;中国的逻辑极为简陋,而辩证法的周到,足使黑格尔羡妒。
中国人的心地里,没有地心吸力那回事,一跳就高升上去。
梵文的《百喻经》说一个印度愚人要住三层楼而不许匠人造底下两层,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往往是飘飘凌云的空中楼阁,这因为中国人聪明,流毒无穷的聪明。
人教版高中语文高二必修五第10课《谈中国诗》(钱钟书)精品课件
4、社交诗特别多,宗教诗几乎没有。
作者在第7段指出,中国诗除社交 诗特别多,宗教诗几乎没有外,在内容 上与西洋诗“无甚差异”。例如,外国 也有“跟中国田园诗同一型式的作品”。
123
概括出中外诗歌的异同
外国:史诗——戏剧——抒情诗
1、史诗
中国:抒情——戏剧——无史诗 外国:诗的篇幅愈短愈妙。 2、篇幅 中国:文艺欣赏里的闪电战,平均不过 二三分钟。 长诗比起外国诗,也只是声韵里的轻鸢 剪掠。
123
长篇小说 《围城》 散文集 《写在人生边上》 短篇小说集《人•兽•鬼》 学术著作 《宋诗选注》《谈艺录》《管锥编》 《七缀集》等。
《围城》有英、法、德、俄、日、西语 译本。《谈艺录》是一部具开创性的中西 比较诗论。多卷本《管锥编》,对中国经 史子古籍进行考释,并从中西文化的比较 上辨析、阐发。
123
123
123
123
123
123
123
123
123
123
123
123
本文发表于1945年12月,收入 《钱钟书散文》(浙江文艺出版社 1997年版)。原稿为英文,是他1945 年12月6日在上海对美国人的演讲,后 节译为中文。
123
下列词语中红色字注音全正确的一项:
A、梵(fàn)文 轻鸢(yuān)剪掠 B、颦蹙(pí ncù) 吞声咽(yà n)理 C、缄(qiān)默 jiān 呶呶(náo)不休 D、叫嚣(xiāo) 了(liǎo)不足奇
123
123
钱钟书,字默存,江苏无锡人。1933年毕 业于清华大学外语系。1935年携妻赴英国留学。 1937年毕业于英国牛津大学,后赴法国巴黎大 学进修法国文学。1938年秋归国,先后在昆明 西南联大、上海暨南大学、中央图书馆和清华 大学执教或任职。1953年后,曾任北京大学文 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等。 NhomakorabeaB
高中高三上册语文《谈中国诗》课文、教案及反思
高中高三上册语文《谈中国诗》课文、教案及反思一、课文介绍1.1 课文简介作为高中高三上册语文课程的一部分,《谈中国诗》是一篇难度较大的散文,作者为林语堂。
该篇文章主要探讨了中国古代诗歌的特点和价值,并对其与西方诗歌的差异做出了对比。
1.2 课文主要内容《谈中国诗》的主题是中国古典诗歌的特点,重点是中国古代诗歌的意象、语言和文化内涵。
作者从“意象”、“语言”、“节奏”三个方面来阐述中国古典诗歌的特点,并与西方诗歌进行了对比。
1.3 课文特点《谈中国诗》重点讲述了中国古代诗歌的特点和价值,阐述了其在文化和思想方面的独特性,具有一定难度和启发性。
同时,这篇文章对于提高学生的跨文化理解能力也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二、教案设计2.1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中国古代诗歌的特点和价值•分析中国古代诗歌的意象、语言和文化内涵•与西方诗歌进行对比并探讨两者的区别2.2 教学重点•理解文章中的诗歌特点和价值•掌握分析诗歌意象、语言、文化内涵的方法•学会从跨文化角度比较中西方诗歌2.3 教学难点•理解中国古代诗歌的语言和文化内涵•掌握分析意象的方法•学会从跨文化角度比较中西方诗歌2.4 教学方法•讲解法:介绍《谈中国诗》的主要内容和特点,解读文中的难点和专业术语。
•分组讨论法:分组讨论中国古代诗歌的意象、语言、文化内涵和西方诗歌的差异,交流观点和互相学习。
•问题解答法:针对学生的疑问提出问题并让学生解答。
三、反思3.1 教学反思本节课采用了讲解法、分组讨论法和问题解答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能够帮助学生充分理解文章的内容和学习方法。
但是,由于《谈中国诗》主要阐述的是对中国古代诗歌的精髓和特点的理解,而这些概念对于学生来说较为陌生,理解起来较为困难。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调整措辞和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吸收课堂内容。
3.2 教学改进方案针对教学反思提出的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改进:•加强对学生的预习,让学生在课前对中国古代诗歌有一个简单了解,这有利于引发他们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课文的积极性。
高二语文《谈中国诗》教案范文三篇
高二语文《谈中国诗》教课设计范文三篇篇一●教课目的1.频频朗读,认识大体。
本文写得模范古雅,凡是遣辞造句、行文布局、佳构机巧、语言妙喻都需要深进口胃,频频吟诵。
2.串联文义,学习文法。
理解本文第一需要掌握文章的行文构造。
此文构造的特点在于开篇立论,明确论述的原则,而后逐层睁开,分别论述,而在论述中又不失良机,随时比较,广引博征,使文章跌荡生姿,别具风范。
3.不求全貌,雕琢精义。
理解本文的另一重点在于不求全貌,但求精雕细琢 ; 特别是文中生动奇巧的妙言趣话,要专心推测领会。
●教具准备多媒体投影●课时安排1课时●教课步骤一、导语设计同学们,我们从前学过许多诗歌,大家能背几首吗 ?( 学生试背三两首) 那么,这些诗歌犹如何的特点呢?( 学生自由讲话:语言的形象性、凝练性,构造的跳跃性等) 假如要更进一步认识诗的特点,那么我们就听听学贯中西的钱钟书先生是如何说的。
( 板书课题《谈中国诗》)二、作者简介出示投影:钱钟书先生1910 年出生于江苏无锡,1933 年清华大学外文系毕业, 1935 年赴牛津大学攻读,获 B.Litt.(Oxon)学位。
后又至巴黎大学研究法国文学。
回国后,曾任昆明西南联大外文系教授,国立师范学院英语系主任,上海暨南大学外语系教授,中央图书室外文部总编纂等。
解放后,任清华大学外文系教授。
1953 年转任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
新期间又担当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院特邀顾问,还曾任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七、八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
钱先生博学多能,兼通数外国语。
学贯中西,在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双方面均做出了优异成绩。
解放前第一版的著作有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用英文撰写的《十六、十七、十八世纪英国文学里的中国》,短篇小说集《人兽鬼》,长篇小说《围城》,文论及诗文议论《谈艺录》。
此中《围城》有独到成就,被译成多国文字在国出门版。
《谈艺录》融中西学于一体,看法精粹独到。
高中《谈中国诗》教案与教学反思
高中《谈中国诗》教案与教学反思《谈中国诗》教案1知识目标2.了解中国诗歌与西方诗歌的异同。
能力目标1.熟知中国诗歌特点,提高解读诗歌的能力。
2.掌握比较研究的方法,并学会借此研究其他文学现象。
德育目标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热爱生活,热爱诗,热爱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1.分析文章以综合为纲,以比较为网的行文布局的特点。
2.品析文章中比喻的妙用。
教学方法教具准备多媒体投影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步骤同学们,我们以前学过不少诗歌,大家能背几首吗?(学生试背三两首)那么,这些诗歌有怎样的特点呢?(学生自由发言:语言的形象性、凝练性,结构的跳跃性等)如果要更进一步了解诗的特点,那么我们就听听学贯中西的钱钟书先生是怎样说的。
(板书课题《谈中国诗》)出示投影:钱钟书先生1910年出生于江苏无锡,1933年清华大学外文系毕业,1935年赴牛津大学攻读,获B.Litt.(O_on)学位。
后又至巴黎大学研究法国文学。
归国后,曾任昆明西南联大外文系教授,国立师范学院英语系主任,上海暨南大学外语系教授,中央图书馆外文部总编纂等。
解放后,任清华大学外文系教授。
1953年转任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
新时期又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院特邀顾问,还曾任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七、八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
钱先生博学多能,兼通数国外语。
学贯中西,在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两方面均做出了卓越成绩。
解放前出版的著作有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用英文撰写的《十六、十七、十八世纪英国文学里的中国》,短篇小说集《人·兽·鬼》,长篇小说《围城》,文论及诗文评论《谈艺录》。
其中《围城》有独特成就,被译成多国文字在国外出版。
《谈艺录》融中西学于一体,见解精辟独到。
解放后,钱先生出版有《宋诗选》《管锥篇》五卷、《七缀集》《槐聚诗存》等。
钱先生还参与《_选集》的外文翻译工作。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谈中国诗》课文原文及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谈中国诗》课文原文及教案《谈中国诗》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的一篇课文,以下是该课文的原文及教案。
《谈中国诗》课文原文:中国诗自古以来就享有盛名,并对世界各国的诗歌创作有很大的影响。
中国古代诗歌以五言、七言为主,既有豪放雄浑的作品,也有婉约细腻的作品。
唐代诗人王之涣在《登鹳雀楼》一首诗中写道:“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而晚唐诗人杜牧则在《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写到:“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这些诗句无论是从意境还是修辞手法上,都给人以深厚的艺术享受。
中国古代文人酷爱自然,他们喜欢描绘自然的景色,通过自然景观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与感情。
例如唐代诗人王之涣在《登鹳雀楼》中运用山、河的景色来抒发自己的豪迈之情,展现了自然景色所具有的壮丽与伟大。
而晚唐诗人杜牧则在《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一首诗中通过写冷月、画屏、流萤等具体景物,表达了自己对宁静与美的追求。
这些诗句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把人与自然和谐统一起来,给人以思辨和感悟。
中国古代文人不仅注重自然写景,还注重抒发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他们通过对自己内心世界的描述,表达出自己对人生、时代和社会的思考与感受。
例如唐代诗人杜牧在《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写到:“月明星稀乌鹊南,银烛秋光冷画屏。
轻罗已为佳人瘦,画楼西畔桂堂东。
”这些诗句通过对孤独、寂寞、凄凉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时代浮躁、物欲横流的反思。
他们渴望那种宁静、和谐、美好的生活,并通过诗歌来呼唤与追求这种理想生活。
中国古代诗歌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它以大胆豪放、婉约细腻的艺术表现方式,给人带来了深厚的艺术享受和思考的空间。
它通过描绘自然景色,抒发情感与思想,展现了中国古代文人的人文情怀和审美追求。
它不仅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为世界诗歌创作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示。
《谈中国诗》课文教案:一、课文背景介绍:本篇课文主要介绍了中国古代诗歌的特点和影响,并通过具体诗句的分析,让学生感受到其深厚的艺术享受和思辨的空间。
《谈中国诗》--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
• 慎重地开满了花
• 朵朵都是我前世的盼望 • 当你走近 请你细听
• 那颤抖的叶 是我等待的热情 • 而当你终于无视地走过 • 在你身后落了一地的
• 朋友啊 那不是花瓣 那是我凋零的心
1910年出生于江苏无锡县。周岁抓周,抓 了一本书,父亲为他正式取名“钟书”。
1920年,入无锡东林小学。父亲为钱钟 书改字“默存”,要他少说话。
1929年,考入清华大学外文系。报考时,数学成 绩15分,因中英文成绩特优,被破格录取。
1935年,以第一名成绩赴英国牛津大学埃克塞·特 学院英文系留学。与翻译家、作家杨绛结婚,同船赴英。
这些比喻来自 生活,通俗易 懂,用来解释
研究我们的诗准使诸位
抽象的道理,
对正能恋本像增,国诸加觉诗位诸得有在位甜更中对蜜深国本的的的国家领小的乡会住爱因,研使诗究诸有我位更们对深的本的诗国领准的会。让然人开读朗后之有感豁。
远征增添了甜蜜。
知识整理,课堂小结
席一 慕棵 容开
花 的 树
• 如何让你遇见我 • 在我最美丽的时刻
学习目标
1.梳理文章思路结构,把握文章内容和观点。 2.品析文章中比喻的妙用,感受钱钟书生动、 机智的语言。 3.激发学生对我国优秀的诗歌艺术的热爱之情, 学习作者对待中国诗歌以及对中国诗歌研究的 正确态度,反对诗歌研究中的本位思想。
自学指导一 4分钟
• 导学案 知背景 识作者 晓常识 • 疏通字词 略读课文 划分层次 概括大意
作用
我们不可轻信, 好比我们不上 “本店十大特色” 那种商业广告的 当一样。
每逢这类人讲到 中国文艺或思想 的特色等等,我 们不可轻信。
高中高三上册语文《谈中国诗》课文、教案及反思
高中高三上册语文《谈中国诗》课文、教案及反思反思《谈中国诗》是高中中学语文必修五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
作为学贯中西的钱钟书先生的文章,这篇文章的内涵与意义无论从哪个角度挖掘都会有收获的。
总体来说,本堂课到达了预期的教学目的,完成了教学任务,课堂组织严密、严谨,学生应该是有所收获的。
当然也存在需要进一步思考和细化的地方。
教育专家叶澜教授认为,一堂好课应具备“五实”规范,即:扎实、充实、丰实、平实、真实。
我在设计、处理《谈中国诗》这篇文章时,也力图向这五个目的靠拢。
第一、扎实。
“一节好课应该是一节有意义的课”。
对学生学习来讲,叶澜教授认为有三级意义:初级意义——学到东西;中级意义——锻炼了能力;高级意义——有良好的、积极的情感体验,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强烈需求。
我在本文的教学目的确实立上承袭这一理念。
将本课的教学目的定为:⑴知识目的:了解作者及其作品;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中国诗的特征,加深对中国诗诗创作和鉴赏的认识。
⑵能力目的:运用本课所学知识及取得的能力剖析中国诗歌同类现象。
⑶情感目的:提升学生的审美品位。
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热爱生活,热爱诗,热爱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从完成情况看,对照本课的三维目的,我认为学生了解了钱钟书的生平及作品,剖析、提炼出了中国诗的特征,并且能够运用掌握到得中国诗的特征,学以至用的剖析详细的诗歌,知识和能力目的实现了。
课堂上大家积极投入,对中国诗的特点有了完整的认识,并且通过品读局部诗歌,激发了学生对中国诗的热爱,学生积极的参与,愉悦的表情表明本课的情感目的也实现了。
所以,我认为本堂课较好的完成了预设目的,让学生在“学到东西”“锻炼能力”“有积极的情感体验”这三级意义上均有所收获。
第二、充实,“一节好课应该是有效率的课。
”效率至少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从范围上来说的,对全班多少同学有效率,对优秀学生、中等学生、艰难学生的效率是否雷同。
二是效率的高低,没有效率就不算是好课。
有效率的课应该说就是充实的课,是有内容的课。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谈中国诗》课文原文及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谈中国诗》课文原文及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并掌握《谈中国诗》的主要内容,分析作者对中国诗的独到见解。
2.领悟作者的比较方法,学会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评价文学作品。
3.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作者的观点和论述方法。
2.教学难点:如何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评价文学作品,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提问:同学们,你们对中国古典诗词有什么了解?请举例说明。
2.课文阅读(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
(2)教师辅导学生分析课文结构,划分段落。
3.课堂讲解(1)分析作者的观点(2)讲解比较分析方法作者在文章中运用了比较分析的方法,将中国诗与外国诗进行对比,以突出中国诗的独特魅力。
请同学们学习这种方法,并尝试运用到其他文学作品的分析中。
4.课堂讨论1.你最喜欢哪一句诗?为什么?2.你认为中国诗与其他国家的诗歌有哪些不同?(2)小组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5.课堂小结(2)布置作业:结合本节课的学习,写一篇关于中国诗的鉴赏文章。
四、课后作业1.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中国诗的鉴赏文章。
2.收集并整理一首你喜欢的中国古典诗词,分析其艺术特色。
五、教学反思1.对课文内容的讲解要深入浅出,避免过于复杂,以免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
2.在课堂讨论环节,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3.课后作业的布置要具有针对性,既要巩固课堂所学,又要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希望同学们能够对中国古典诗词有更深的认识,学会运用比较分析方法评价文学作品,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重难点补充:1.教学重点补充:教师:“同学们,作者提到的‘简洁、含蓄、韵味无穷’,你们能在课文中找到对应的诗句来解释这三个特点吗?”学生:“比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这句诗简洁明了,只用几个字就描绘了月光的皎洁。
”教师:“很好,那么含蓄又体现在哪里呢?”学生:“‘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这里并没有直接说出愁,但通过景物描写,我们能感受到诗人的愁绪。
高中语文《谈中国诗》赏析
高中语文《谈中国诗》赏析1.理解钱氏的通作为学者散文的一家,钱钟书在中国现代文学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袁良骏《战时学者散文三大家:梁实秋、钱钟书、王了一》(北社会科学199801)认为学者散文主要不是用来表情,而是用来达意。
学者散文主要是以理服人,以知启人。
第二个主要特点是它的极强的逻辑性。
它要靠分析、判断、推理、论证来达到服人、启人的目的。
它之所以不是论文而是散文,乃在于它之说理议论不是枯燥的三段论法,而是艺术的谈笑风生。
所以,学者散文的第三个特点是幽默风趣,甚至机趣横生,让人忍俊不禁甚至大笑捧腹。
学者散文往往自称或被称为小品文,正因为它的幽默风趣使然。
这种幽默风趣,是知者的幽默,知者的风趣,品味比较高雅,绝无那种插科打浑的俗气。
以上的三个特点,正是学者散文的生命力所在,也是它区别于一般散文的根本之点。
傅德岷《世纪之交:中国散文的风景》(当代文坛199704)说,学者散文有着丰厚的学识、卓越的识见、高超的文字功底。
这类散文熔历史、哲学、音乐、艺术等各方面的知识于一炉,但又不是“吊书袋”,而是把典故资料融于行文之中,文采斐然,深沉凝重,具有厚重的文化意识和深邃的历史感。
并且学者散文还具有强烈的思辨色彩。
即用现代眼光、现代观点、现代意识去追溯历史文化的足迹,思考当今,从而提出醒世警人的见解来。
如果我们用以上的观点来评述钱钟书的《谈中国诗》,那是最恰当不过的,能够说,钱氏散文对于以上的每一条都十分符合。
对于这样的特点,我们给他概括了一个“通”字。
一是通古今。
二是通中外。
三是通学理。
(1)通古今。
从文章里我们能够看到,钱钟书的视野是十分开阔的。
中国诗歌发展的历史,中国诗人成长的特点,中国诗的本质特征,中国诗人心目中的诗是什么,中国诗人是怎样写诗的等等问题,钱钟书都明了于心,充分显示出一位大学者的文化素养。
如关于诗的历史,钱钟书的看法与其他人就不同。
他认为中国没有史诗,而戏剧诗产生远在最完美的抒情诗以后。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谈中国诗》课文原文及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谈中国诗》课文原文及教案中国诗歌,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从《诗经》的采风之作,到楚辞的浪漫情怀,再到唐诗宋词的辉煌,每一首都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智慧与情感。
今天,我们将一起走进《谈中国诗》这篇课文,领略中国诗歌的魅力。
一、课文原文中国诗并没有特别“中国”的地方。
中国诗和西洋诗在形式上、内容上虽有许多不同的地方,但亦有不少相同之处。
例如诗歌的凝练、意象的创造、情感的表达等方面,中国诗与西洋诗都有其独特之处。
中国诗一般篇幅短小,语言简练,却意蕴深远。
诗人常常借助自然景物、人物形象等手法,将情感融入其中,形成意象丰富的诗歌。
如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简洁的语句,却传达出深深的思乡之情。
中国诗歌还注重韵律和节奏。
诗人通过押韵、对仗等手法,使诗歌更加和谐悦耳,给人以美的享受。
如杜甫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通过对仗工整的句式,展现出春日的生机勃勃。
此外,中国诗歌还常常借助典故、寓言等手法,传达出深刻的人生哲理。
如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通过对自然的描绘,表达出诗人对自由、淡泊的追求。
总的来说,中国诗歌以其独特的魅力,展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和审美追求。
二、教案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谈中国诗》一文,了解中国诗歌的基本特点和魅力,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中国诗歌的兴趣和热爱,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化自信。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了解中国诗歌的基本特点和魅力,理解课文中的意象、情感、韵律等方面的内容。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中国诗歌的深刻内涵,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经典的中国诗歌作品,引导学生欣赏并讨论其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朗读课文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注意把握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同时,要求学生边读边思考,初步感受中国诗歌的魅力。
高中语文《谈中国诗》内容梳理
谈中国诗
一、关于课文
《谈中国诗》是议论一种体裁的文学作品。
作者在中外诗歌的比较中,分析中国诗的特征:从诗的发展顺序来说,中国诗与外国诗刚好相反;中国诗篇幅短小;中国诗富于暗示性;中国诗“笔力轻淡,词气安和”。
但从总体说,“中国诗并没有特别‘中国’的地方”。
二、写作素材
(1)“读钱钟书,读到的是他那—种‘书癖钻窗蜂未出,诗思绕树鹊难安’的治学精神,读到的是他那种甘于寂寞、不求闻达的淡泊和毁誉不惊的人格魅力,读到的是他‘做完整的人,过没有一丝一毫奴颜和媚骨的生活’的刚直与坚韧……”
(2)“钱钟书夫妇一生把书视如珍宝,却把世俗名利看得很淡。
当钱老的《围城》出版后,一位英国女士想见钱老,钱老婉言推辞说:‘如果你吃了一个鸡蛋觉得不错,何必要打听那个生了蛋的母鸡呢?’他的淡泊由此可见。
出版商提出给钱老优厚待遇,也被钱老推辞,钱老只是列了一长串书名交给了出版商。
可见钱老视书为金银,视名利为粪土。
他还拒绝参加一切记者招待会,然而他的美名照样远扬,他的作品依旧畅销。
(3)生无所息,是一份坚忍一份执著,钱钟书在这个方面给我们树立了典范。
他的一生钟情于书,心无旁骛、用毕生精力做学问,读书治学就是他的生命本身,就是他选择的生命存在方式与价值所在。
就是在文革期间,他也没有因境遇落魄而蹉跎岁月。
正是‘一本本看下来’的不倦精神,奠定了钱钟书‘文化昆仑’的基础。
”。
《谈中国诗》(高二必修)
教学目标1.理解中国诗的特征。
2.掌握字词、文学常识、名言名句等基础知识。
3.学习本文语言幽默风趣的特点。
教学重点1. 基础知识积累及应用。
2. 理解中国诗“富于暗示”的特点。
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和深入研究,由课内向课外延伸,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
不仅戏曲“以诗为词”,小说“有诗为证”,而且书法也要写诗,绘画也要题诗。
然而,什么是中国诗的一般印象呢?中国诗有什么特征呢?让我们来听听玩转中西文化的魔术师——钱钟书先生的见解。
(板书课题《谈中国诗》)钱钟书(1910——1998),我国现代文学研究家、作家、文学史家和古典文学研究家。
字默存,号槐聚,曾用笔名中书君等。
钱先生的治学特点是贯通中西、古今互见,融会多种学科知识,探幽入微,钩玄提要,在当代学术界自成一家。
因其多方面的成就,被誉为文化大家。
在其六十余年的学术生涯中,他除了创作出大量的有非凡的思想原创性和学术开拓性的论著,在中国现代史上独树一帜,因而使得研究“钱学”成为中国现代学术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同时亦成为反思百年中国人文发展的一个不容忽视的话题。
主要作品有《管锥篇》《谈艺录》《宋诗选注》及唯一的长篇小说《围城》,另有短篇小说集《人·兽·鬼》,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
1998年12月19日,在北京病逝,在翌日新华社播出的新闻通稿中出现“永垂不朽”字样。
三、简介背景四、整体感知,理清思路文章共有8段,思路如下:第1段,谈“中国诗”的前提与立场。
第2段,中国诗的发展“早熟”的特色。
第3段,中国诗篇幅简短,但意味无穷。
第4、5段,中国诗的含蓄的特色和形成这一特色所用的手法。
第6段,中国诗清淡、安和的诗调。
第7、8段,中国诗内容上的特色:和外国诗大同小异。
五、重点解读本文的说理,充满了幽默风趣,让人忍俊不禁。
且这种幽默风趣,不是低俗的插科打诨,而是具有高雅的品味,旁征博引,充满机智,充分体现了钱钟书语言的幽默特色。
高二语文课件《谈中国诗》
高二语文课件:《谈中国诗》[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作者及其作品;2.了解中国诗歌与西方诗歌的异同;过程与方法:3.学习本文运用比较方法展开论述的写作特点,体会比较文学研究方法的积极作用;4.熟知中国诗歌特点,提高解读诗歌的能力;欣赏旁征博引的论述风格;5.感受本文生动、机智的语言,体会其深入浅出、化抽象为形象的妙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6.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热爱生活,热爱诗,热爱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教学重点]1.从段落构成的分析入手,了解作者构思的巧妙之处。
2.引导学生理解分析含义深刻的语言,品味作者用语之机巧。
[教学难点]1.分析文章以综合为纲,以比较为网的行文布局的特点。
2.品析文章中比喻的妙用。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语你喜欢读中国诗吗?它有怎样的特点呢?“诗”(湿)其实是“干”的,即它首先是凝练的。
读它就像吃压缩饼干,非要用水融一融才能吃得下去,这“水”就是你的思想感情,你的直接京历或间接经历,你的思考,你的品味。
那么,除此之外,它还有哪些特点?西方国家的诗是否也像压缩饼干呢?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学贯中西的钱钟书先生是怎样来看中国诗和西方诗的。
(板书课题--谈中国诗)二、作者简介及背景资料:多媒体课件展示作者简介:钱钟书(1910-1998)字默存,号槐聚,曾用笔名中书君。
江苏无锡人。
早年就读于教会办的苏州桃坞中学和无锡辅仁中学。
1933年于清华大学外国语文系毕业后,在上海光华大学任教。
1935年与杨绛结婚,同赴英国留学。
1937年毕业于英国牛津大学,获副博士学位。
又赴法国巴黎大学进修法国文学。
1938年秋归国,先后任昆明西南联大外文系教授、湖南蓝田国立师范学院英文系主任。
与此同时,他在上海暨南大学、中央图书馆和清华大学执教或任职。
1953年后,在北京大学文学研究所任研究员。
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
需牢记的代表作:(学生记录)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长篇小说:《围城》(已有英、法、德、俄、日、西语译本)短篇小说集:《人?兽?鬼》学术著作:《宋诗选注》《谈艺录》《管锥编》《七缀集》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②博喻 博喻虽非钱先生首创,但却是经过他大大表彰,才为 时人所重的。什么是博喻的呢?钱先生为我们解释道: ‚宋代讲究散文的人所谓‘博喻’或者西洋人所称道的莎 土比亚式比喻‛,就是一连串把五花八门的形容来表达一 件事物的一个方面或一种状态。这种描写和衬托的方法仿 佛旧小说里讲的‘车轮战法’,连一连二地搞得那件事物 应接不暇,本相毕现,降伏在诗人笔下‛。如苏东坡在 《百步洪》里描写水波冲泻的一段:‚有如兔走鹰隼落, 骏马下注千丈坡,断弦离柱箭脱手,飞电过隙珠翻荷。‛ 用七种常见的形象再现了洪水汹涌澎湃,飞流直下的情景。 还有我们熟知的毛泽东同志著作中,曾用‚喷薄欲出的朝 日‛、‚看得见桅杆的航船‛、‚将要呱呱坠地的婴儿‛ 三个形象来比喻即将到来的革命高潮。这些描写用的都是 博喻手法,极为形象生动,如果只设一喻,不仅不能表现 该事物的各个方面,而且也没有气势和力量。
③曲喻 曲喻之目是钱先生从西方借来诠评中国古典 文学的,这是一个创造新奇比喻的妙法。所谓曲 喻,即以二物相似之一端,‚推而及之于初不相 似之他端。‛曲喻化一般的比喻多一层曲折。如 李贺《天上谣》中的‚银浦流云学水声‛一句, ‚水‛和‚云‛只有在‚流动‛这一点上相似, 既然流云似流水,那么流云也像流水一样有声可 闻了。再如李商隐《天涯》中有‚莺啼如有泪, 为湿最高花‛二句,也用了曲喻。莺啼好像人啼 哭一样,因而有了眼泪,联络到了沾湿最高花。 曲喻的特点是新奇而耐人寻味,意境丰富。
著作: 散文集 : 《写在人生边上》, 短篇小说集 : 《人•兽•鬼》, 长篇小说: 《围城》, 学术著作 : 《宋诗选注》《谈艺录》《管锥编》《七缀 集》等。 《围城》已有英、法、德、俄、日、西语译本。《谈艺录》 是一部具有开创性的中西比较诗论。多卷本《管锥编》,对中国 著名的经史子古籍进行考释,并从中西文化和文学的比较上阐发、 辨析。
背景资料 本文发表于1945年12月,收入《钱钟 书散文》(浙江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 原稿为英文,是他1945年12月6日在上海对 美国人的演讲,后节译为中文。
文章思路:
第一部分(第1段)。交待作者论诗的根本立场。作者认为评论 中国诗要全面了解诗人,用具体的事实作证据。并且必须在相对 比的前提下才能作出结论,也就是说必须用比较文学的观点来对 待,只有这样才公平。 第二部分(第2段)。从整体上论述了中国诗的一般发展特点及 其规律。纯粹的抒情诗的精髓和峰极,在中国诗里出现得异常之 早,所以中国诗是早熟的。而“早熟的代价是早衰”。即“中国 诗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 第一层,中国诗的特点就是短,它形成的原因则是由于韵 律的要求。 第二层,中国诗的意韵之美“言有尽而意无穷”,且富于 暗示。 第三层,论述中国诗“笔力轻淡,词气安和”的风格。
第三,中国诗富于暗示性,西方读者最 看重中国诗的这一特征。中国诗的旨趣往往 在字面以外,‚字面‛不过起到诱发和影射 作用,诗句的可涵咏价值是很大的。 第四,‚中国诗笔力轻淡,词气安和。‛ 中国也有‚厚重‛诗,但比起西方诗歌来, 还是轻柔得多。作者强调,中国诗并没有特 别‚中国‛的地方,中国诗里有所谓‚西洋 的‛品质,西洋诗里也有所谓‚中国的‛成 分。总之,诗歌的本质特征在不同国别的诗 歌作品中是共同的。
谈中国诗
钱锺书
导语:
你喜欢读诗吗?‚诗‛(湿)其实 是‚干‛的,是凝练的。读它就像吃压 缩饼干,非要用水融一融才能吃得下去, 这 ‚水‛就是你的思想感情,你的直接 经历或间接经历,你的思考,你的品味。
那么西方国家的诗是否也像压缩饼 干呢?今天我们就来看看钱钟书先生是 怎样来看中国诗和西方诗的。
往昔
鉴赏艺术(1)文章的语言有什么特色? 钱钟书的散文是典型的学者散文。所谓学者散文, 大都具有较强的知识性,主旨不在于表情写景,主要的 表现手段也不是抒情、写景或叙事,而是议论、说理和 达意。它不是以情感人,而是以理服人,以智启人。钱 钟书的散文正是以思想的睿智见长。他好像是把博大的 知识海洋融会贯通,浓缩成涓涓清泉和深不可测的一潭 清水。在本文中作者对各种材料的运用更是信手拈来, 如行云流水,自然流畅。 语言轻松、幽默,大量运用比喻等手法,似随口而 出,而机趣盎然。看似随意而实则深刻,颇具画龙点睛 之妙,看似轻淡而实则味厚,如谈到中国诗的发展时, 以中国绘画的特点进行类比,既使读者清楚地认识到中 国诗发展的迅速,又拓深了文章的内容。
第三部分(第3段至8段)。重点论述 中国诗的各个特点。 第四部分(第9段)。论说中国诗的 与外国诗虽有具体特征的差别,但没 有本质的不同,反对中西本位文化论。 建议听众从比较文学的角度研究中国 诗,从而深刻理解本国诗歌。
板书设计:
引子:
方法
比较
中国诗早熟,最先产生的是抒情诗(发展:成熟早)
抒情诗虽短却有悠远的意味 形 富于暗示和爱用疑问语气结束 式 上 (形式:篇幅短 技巧:韵味长 )
我的情人的消息 在春花中传布。 我的情人的消息 它把旧曲带到我的心上。 泰戈尔 我的心忽然披上 翼望的绿叶。 我的情人没有来, 但是她的摩抚在我的发上, 她的声音在四月的低唱中从芬芳的田野上传来。 她的凝望是在天空中, 但是她的眼睛在哪里? 她的亲吻是在空气里, 但是她的嘴唇又是在哪里?
作者简介 钱钟书(1910-1998)字默存,号 槐聚,曾用笔名中书君。江苏无锡人。 早年就读于教会办的苏州桃坞中学和无 锡辅仁中学。1933年于清华大学外国语 文系毕业后,在上海光华大学任教。 1935年与杨绛结婚,同赴英国留学。 1937年毕业于英国牛津大学,获副博士 学位。又赴法国巴黎大学进修法国文学。 1938年秋归国,先后任昆明西南联大外 文系教授、湖南蓝田国立师范学院英文 系主任。与此同时,他在上海暨南大学、 中央图书馆和清华大学执教或任职。 1953年后,在北京大学文学研究所任研 究员。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
④一喻多意 这是钱钟书在《管锥编•太平广记卷四八八》中拈出, 周振甫先生又在《文章例话》中加以进一步阐发总结而 来的一种比喻方法。‚一喻多意‛有两层意思:(一)一 个比喻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甚至相反的意义;(二) 或在特定的语境中同时兼具多义。这种方法也可以说是 ‚喻之二柄与多边‛的具体运用。我们只举例解释后者, 如卢仝《自君之出矣》:‚妾有双玉环,寄君表相忆。 环是妾之心,玉是君之德。‛用同一玉环作比,以玉环 的冰清玉洁喻男方的坚贞之德,以玉环的周转无休喻女 方的情思不断。(明心按:‚环是妾之心‛一句,用谐音, 环同还也,意为盼男方早归。)“一喻多意‛这种手法便 于设譬,含义蕴藉。
中国诗因短而词气安和(语言:词气和) 内容上 中国诗和外国诗内容上无甚两样 中外诗互相影响,共同发展
主题归纳: 钱先生不愧为通晓拉丁、英、德、法、意、俄、 捷文等语言和诗歌的伟人,所以他才有资格对它们 的诗调和句式‚作概论‛。 文章先谈作者论诗的根本立场。就是说必须用 比较文学的观点来对待,然后重点论述中国诗的各 个特点。最后论说中国诗的与外国诗虽有具体特征 的差别,但没有本质的不同,反对中西本位文化论。 启示人们,论诗必须据本国文化根基而加以论述, 只有这样才全面科学。
雪莱 (Percy Bysshe Shelley)
2
你可忘了那逝去的?它可有 一些幽灵,会出来替它复仇! 它有记忆,会把心变为坟墓, 还有悔恨,溜进精神底浓雾 会对你阴沉地低声说: 快乐一旦消失,就是痛苦。
1818年 查良铮 译
英国诗人雪莱
月夜 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பைடு நூலகம்虚幌,双照泪痕干?
主题归纳: 钱钟书的《谈中国诗》也可 以一个“通”字概括,即一是通 古今,二是通中外,三是通学理。 在行文布局上,《谈中国诗》也 可谓别具一格。其主要特点是以 综合为纲,以比较为网,中外相 容,古今兼顾,且处处都设机巧, 让读者回味无穷。
思考: 与西方诗歌相比较,中国诗有什么特征? 第一,中国诗讲求抒情性,并‚一蹴而至崇 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 西方诗歌的发展是先有史诗,最后才有抒情诗。 纯粹的抒情诗的精髓和峰极,在中国诗歌发展初 期已经出现,这种‚早熟‛的代价是‚早衰‛, 以至影响了中国诗歌的健康发展。 第二,中国诗讲求篇幅短小,‚诗体‛配适 ‚诗心‛的需要。西方也有人主张诗的篇幅越短 越好,但他们所谓‚短‛的标准比我们所说的 ‚短‛要长得多。中国诗追求的是在简短的篇幅 中包容着深远的意味。
思考:“他不能对整个本国诗尽职”这句话应如何理解?
这句话语意比较含蓄,弄清句中‚尽职‛的特指意 义是解读整个语句的关键。为此,需要关照全段中与此 相关的语句(“他不能对整个本国诗尽职‛后面‚因 为……”说的是‚不能尽职‛的原因)。 ‚他不能对整个本国诗尽职‛是对只会欣赏本国诗 的人而言的。这里的‚公职‛是指站在比较文学的立场 上,依据诗歌的创作规律,客观地评判本国诗与外国诗 的异同优劣。进而全面地认识本国诗的特征。而只会欣 赏本国诗的人,因为不能立足于比较文学的立场,失去 了许多比较对象,所以难以把握诗歌的创作规律,难以 对本国诗进行真正意义上的鉴别。这便是作者所说的 ‚不能对整个本国诗尽职‛。
作者又以‚中国人的心地里,没有地心吸力 那回事,一跳就高升上去‛的幽默诙谐的说法, 形象地说明了中国诗发展的高度,又说‚中国的 艺术和思想体构,往往是飘飘凌云的空中楼阁, 这因为中国人聪明,流毒无穷地聪明‛这种似反 实正的说法,说明中国诗高度发展的特点,也含 蓄地表达了对中国诗的赞赏之情,又如‚这只在 西洋就充中国而在中国又算西洋的小畜生,该磨 快牙齿,咬那些谈中西本位文化的人‛。作者以 生动的比喻表达出对待‚中国诗‛应有的态度, 批判了那些文化本位论者。课文中这种语言运用 的典范例子还有很多,要仔细揣摩。
思考:“中国诗是早熟的。早熟的代价是 早衰”的含义是什么? “中国诗‛指中国诗的发展特点; ‚早熟‛指纯粹的抒情诗的精髓和 峰极,在中国诗里出现得异常之早; ‚早衰‛指中国诗一蹴而至崇高的 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 腐化。‛这句话借助比喻和对比, 从诗歌发展的角度,简要地说明了 中国诗的艺术性和由此产生的负面 影响。